作家王黛影辭世 文化部頒贈旌揚狀
- 文化新聞稿 @ 文化部
標題作家王黛影辭世 文化部頒贈旌揚狀的上版日期是2025/3/6 上午 10:13:00, 內容是作家王黛影(本名王瓊珠)於2月13日辭世,享耆壽95歲。為表彰其對臺灣文學的成就與貢獻,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楊婷媜今(6)日出席告別式,並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王黛影次子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王亞維代表受贈。 王黛影生於日治時期,幼時接受日式教育,以自修與苦學奠定書寫基礎,文筆綿密細緻,書寫細膩....
文章類型 | 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 | (空) |
連結模式連結 | (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 |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3131 |
標題 | 作家王黛影辭世 文化部頒贈旌揚狀 |
內容 | 作家王黛影(本名王瓊珠)於2月13日辭世,享耆壽95歲。為表彰其對臺灣文學的成就與貢獻,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楊婷媜今(6)日出席告別式,並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王黛影次子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王亞維代表受贈。
王黛影生於日治時期,幼時接受日式教育,以自修與苦學奠定書寫基礎,文筆綿密細緻,書寫細膩鮮活,擅用素樸的筆法,以自己生命的歷練、對生活的觀察與歷史的體悟,寫出臺灣女性在日治與戰後時代更迭之際性格上的轉變。
其於1959年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不歸鳥》,1965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歧路》,陸續發表短篇小說《出家48小時》(1976年)、《花嫁學校》(1981年)、《命相緣》(1984年)、《苦力人家》(1986年)等,多以新舊時代交替下的女性自覺為主題。1999年以近70歲高齡,撰寫以故鄉臺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府城物語》,透過性格堅韌的女性角色,帶領讀者走過二次大戰前後政權與社會的變遷,是少數以女性為主體的臺灣大河小說。
文化部表示,王黛影致力文學創作,是跨語世代少見的女性小說家。文壇大家葉石濤稱讚其「能以精確的寫實主義技巧及敏銳的觀察,栩栩如生地刻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群面貌。」成功大學教授廖淑芳則譽其「臺南文學史上最鮮活動人的一道風景」,用文學為臺南府城留下寶貴的紀錄,更為臺灣文學留下獨特的女性視角。
【文化部旌揚狀全文】 故王君瓊珠,筆名王黛影,生於日治時期,文筆綿密細緻,書寫細膩鮮活。擅用素樸的筆法,以自己生命的歷練、對生活的觀察與歷史的體悟,描繪新舊時代交替下的女性自覺,是跨語世代少見的女性小說家。1959年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不歸鳥》,1965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歧路》,其後陸續推出短篇小說《出家48小時》(1976)、《花嫁學校》(1981)、《命相緣》(1984)、《苦力人家》(1986)等。1999年以近70歲高齡撰寫長篇小說《府城物語》,以故鄉臺南為背景,透過性格堅韌的女性角色,帶領讀者走過二次大戰前後政權與社會的變遷,是少數以女性為主體的臺灣大河小說。畢生之成就與貢獻,足資表彰,特予旌揚,以垂德範。 |
開始日期 | (空) |
上版日期 | 2025/3/6 上午 10:13:00 |
相關檔案 | (空) |
相關連結 | (空) |
相關圖片 | 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楊婷媜(右)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王黛影次子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王亞維(左)代表受贈,表彰其對臺灣文學的成就與貢獻。(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131/e609ba93-a274-4661-8f46-5c1547414a0e.jpeg); |
點擊數 | 207 |
文章類型0 |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空) |
連結模式連結(空) |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3131 |
標題作家王黛影辭世 文化部頒贈旌揚狀 |
內容作家王黛影(本名王瓊珠)於2月13日辭世,享耆壽95歲。為表彰其對臺灣文學的成就與貢獻,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楊婷媜今(6)日出席告別式,並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王黛影次子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王亞維代表受贈。
王黛影生於日治時期,幼時接受日式教育,以自修與苦學奠定書寫基礎,文筆綿密細緻,書寫細膩鮮活,擅用素樸的筆法,以自己生命的歷練、對生活的觀察與歷史的體悟,寫出臺灣女性在日治與戰後時代更迭之際性格上的轉變。
其於1959年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不歸鳥》,1965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歧路》,陸續發表短篇小說《出家48小時》(1976年)、《花嫁學校》(1981年)、《命相緣》(1984年)、《苦力人家》(1986年)等,多以新舊時代交替下的女性自覺為主題。1999年以近70歲高齡,撰寫以故鄉臺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府城物語》,透過性格堅韌的女性角色,帶領讀者走過二次大戰前後政權與社會的變遷,是少數以女性為主體的臺灣大河小說。
文化部表示,王黛影致力文學創作,是跨語世代少見的女性小說家。文壇大家葉石濤稱讚其「能以精確的寫實主義技巧及敏銳的觀察,栩栩如生地刻劃不同時代、不同社會的人群面貌。」成功大學教授廖淑芳則譽其「臺南文學史上最鮮活動人的一道風景」,用文學為臺南府城留下寶貴的紀錄,更為臺灣文學留下獨特的女性視角。
【文化部旌揚狀全文】 故王君瓊珠,筆名王黛影,生於日治時期,文筆綿密細緻,書寫細膩鮮活。擅用素樸的筆法,以自己生命的歷練、對生活的觀察與歷史的體悟,描繪新舊時代交替下的女性自覺,是跨語世代少見的女性小說家。1959年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不歸鳥》,1965年發表第一部中篇小說《歧路》,其後陸續推出短篇小說《出家48小時》(1976)、《花嫁學校》(1981)、《命相緣》(1984)、《苦力人家》(1986)等。1999年以近70歲高齡撰寫長篇小說《府城物語》,以故鄉臺南為背景,透過性格堅韌的女性角色,帶領讀者走過二次大戰前後政權與社會的變遷,是少數以女性為主體的臺灣大河小說。畢生之成就與貢獻,足資表彰,特予旌揚,以垂德範。 |
開始日期(空) |
上版日期2025/3/6 上午 10:13:00 |
相關檔案(空) |
相關連結(空) |
相關圖片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司長楊婷媜(右)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王黛影次子政大廣電系副教授王亞維(左)代表受贈,表彰其對臺灣文學的成就與貢獻。(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131/e609ba93-a274-4661-8f46-5c1547414a0e.jpeg); |
點擊數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