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音樂人與AI共譜樂章 展現具臺灣在地特色的AI流行音樂風貌
- 文化新聞稿 @ 文化部

標題「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音樂人與AI共譜樂章 展現具臺灣在地特色的AI流行音樂風貌的上版日期是2025/3/14 下午 06:13:00, 內容是「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今(14)日舉行開門分享會,邀請國內重量級民歌歌手也是基地營運顧問李建復、基地音樂總監阿洛Ado' Kaliting Pacidal、Suming舒米恩與林強等,以「鯨、海、花、鳥」4種花蓮自然景物為主題,發表與AI共創的歌曲與配樂,攜手打造具臺灣在地特色、交織多....

文章類型0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空)
連結模式連結(空)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3673
標題「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音樂人與AI共譜樂章 展現具臺灣在地特色的AI流行音樂風貌
內容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今(14)日舉行開門分享會,邀請國內重量級民歌歌手也是基地營運顧問李建復、基地音樂總監阿洛Ado' Kaliting Pacidal、Suming舒米恩與林強等,以「鯨、海、花、鳥」4種花蓮自然景物為主題,發表與AI共創的歌曲與配樂,攜手打造具臺灣在地特色、交織多樣族群文化的AI流行音樂,象徵AI進入在地生活,不再只是冰冷的科技。

創作人、電影配樂家林強擅長融合傳統與科技,進行音樂與視覺藝術的跨界創作。此次為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的「創作異世界」量身打造配樂,融合電子元素,呈現海洋的流動感與空間感,使音樂與視覺相互呼應,為「創作異世界」帶來全新的聲音體驗。到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的訪客與AI共創的歌詞,會印射在牆面上,隨著鯨魚悠遊於宇宙星海之間。

被譽為「民歌教父」的李建復,曾參與打造全球第一個正版華語AI歌聲平台「AI愛播」,是臺灣最早擁抱AI的音樂人之一。此次,李建復指導AI復刻「青春版」范怡文、李明德的嗓音與影像,演唱由靳鐵章作曲、李淑評作詞的《漂鳥》,藉由真人與AI合唱,營造虛實交錯、時空倒流的效果。

花蓮馬太鞍部落阿美族創作歌手阿洛,長期投身原民文化傳承,她為基地所創作歌曲《海洋寫給島嶼的一首詩》,描繪島嶼和海洋的依存關係,太平洋如同母親的圍裙,包圍著臺灣島,浪花拍打花蓮海岸,成為祖先歌謠的靈感,也是花蓮在島嶼綻放的起始。歌曲中運用阿美族音樂中的傳統唱法「應答唱」,由阿洛領唱、「AI阿洛」答唱,創造眾人響應的效果,象徵AI與歌手共創,讓創作者更有力量。

 

來自臺東都蘭部落的阿美族歌手舒米恩,則以花蓮的「花」為靈感,為基地打造新歌《如果我是一朵花》,由舒米恩與AI歌聲共同演繹原住民族特有的吟唱美聲、來自土地的聲音。AI生成的MV中,也特別融入花蓮特有的自然元素「花、石、海、山、松、稻」,展現屬於土地的情感與文化,讓創作之花綻放獨一無二的姿態。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由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導入臺灣原生的AI創作工具,此次與原住民歌手阿洛、舒米恩合作,取得授權資料,成功打造原住民AI歌聲。阿洛表示,AI強大的學習、辨識功能,讓她相當驚艷,「乍聽之下,會覺得這個AI歌聲不就是我的聲音嗎?」

前文化部長、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李永得特別參加分享會,並表示,當時推動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是發現AI對於流行音樂創作的影響,可以跳脫譜詞寫曲,希望能夠以AI的演算力量為基底,成為推動臺灣流行音樂的原生能力。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則指出,花蓮有山、海、風,也有豐沛的原生創作力量,因此不僅在花蓮設立文創園區,現在也在園區中設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基地內包含錄音室、練團室,以鼓勵在地藝文創作為任務。王時思提到,未來世界會是由AI掌控演算,臺灣更應該有自己的AI邏輯,期盼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作為東岸的心臟,帶動臺灣文化藝術原生推動力的血液,流向臺灣及世界各地。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1樓常設展AI體驗展區開放免費參觀,遊客可在「音樂廊道」掃描QR Code,由AI引導體驗,在「創作異世界」創作專屬歌曲,歌曲MV完成後於「拾酒糧倉」演出,最後在出口「星光大道」拍照留念,歡迎前往體驗。系列講座、課程及演出等活動詳情上「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官方網站(https://hmusic.moc.gov.tw)。

開始日期(空)
上版日期2025/3/14 下午 06:13:00
相關檔案(空)
相關連結(空)
相關圖片文化部於花蓮文創園區設立「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邀請民眾前來體驗與AI共創的美好。(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313d36c8-1b26-40a9-accb-8b0b4ba36529.jpg);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花蓮的地景風貌創造出臺灣非常原生的藝術文化,因此在選擇基地時,就是奠基在花蓮這塊土地上的生猛創作力。 (1)(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4fea92ed-171e-4abc-9011-2dcd05f62960.jpg);民歌教父李建復指導AI復刻「青春版」范怡文、李明德的嗓音與影像,演唱由靳鐵章作曲、李淑評作詞的《漂鳥》,真人與AI合唱,呈現虛實交錯、時空倒流的效果。(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e8687d35-fb4c-4b6c-b644-86b22653f6cc.jpg);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創作異世界」展區以一片無垠的星海包圍觀眾,在此藉由AI的輔助,創作個人專屬的音樂影像作品。(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f81c8c7e-2e7a-47bc-8447-a9af113303d7.jpg);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1樓常設展AI體驗展區開放免費參觀,遊客將從「音樂廊道」開啟一段奇幻的感官之旅。(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99e4d569-6a1b-4d42-9032-2aa72550dcdf.jpg);阿美族歌手阿洛與「AI阿洛」齊唱為基地所創作歌曲《海洋寫給島嶼的一首詩》,傳統唱法與AI科技的交織,展現層次豐富的聽覺饗宴。(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32d0c700-4926-4f50-93e3-dce9fe662cad.jpg);阿美族歌手舒米恩以花蓮的「花」為靈感,為基地打造新歌《如果我是一朵花》,與AI歌聲共同演繹花蓮特有的自然元素,展現屬於土地的情感與文化。(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9a7348d2-8408-468c-8540-09716ffd32dd.jpg);前文化部長、現任中央社董事長李永得表示,一踏進基地空間就非常驚艷,因為AI在這其中不只是協助作詞作曲,也呈現多樣化的影像及沉浸式體驗。(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3a813cbf-2cbe-4660-9972-58bad8ccbd6a.jpg);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示範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常設展的互動式體驗,邀請民眾在AI引導下,創作專屬的歌曲及MV。(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4e5b0f5c-d3c6-4cc8-a613-b4541aac8429.jpg);
點擊數189

文章類型

0

附件模式檔案下載連結

(空)

連結模式連結

(空)

圖文模式頁面網址

https://www.moc.gov.tw/News_Content.aspx?n=105&s=233673

標題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音樂人與AI共譜樂章 展現具臺灣在地特色的AI流行音樂風貌

內容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今(14)日舉行開門分享會,邀請國內重量級民歌歌手也是基地營運顧問李建復、基地音樂總監阿洛Ado' Kaliting Pacidal、Suming舒米恩與林強等,以「鯨、海、花、鳥」4種花蓮自然景物為主題,發表與AI共創的歌曲與配樂,攜手打造具臺灣在地特色、交織多樣族群文化的AI流行音樂,象徵AI進入在地生活,不再只是冰冷的科技。

創作人、電影配樂家林強擅長融合傳統與科技,進行音樂與視覺藝術的跨界創作。此次為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的「創作異世界」量身打造配樂,融合電子元素,呈現海洋的流動感與空間感,使音樂與視覺相互呼應,為「創作異世界」帶來全新的聲音體驗。到訪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的訪客與AI共創的歌詞,會印射在牆面上,隨著鯨魚悠遊於宇宙星海之間。

被譽為「民歌教父」的李建復,曾參與打造全球第一個正版華語AI歌聲平台「AI愛播」,是臺灣最早擁抱AI的音樂人之一。此次,李建復指導AI復刻「青春版」范怡文、李明德的嗓音與影像,演唱由靳鐵章作曲、李淑評作詞的《漂鳥》,藉由真人與AI合唱,營造虛實交錯、時空倒流的效果。

花蓮馬太鞍部落阿美族創作歌手阿洛,長期投身原民文化傳承,她為基地所創作歌曲《海洋寫給島嶼的一首詩》,描繪島嶼和海洋的依存關係,太平洋如同母親的圍裙,包圍著臺灣島,浪花拍打花蓮海岸,成為祖先歌謠的靈感,也是花蓮在島嶼綻放的起始。歌曲中運用阿美族音樂中的傳統唱法「應答唱」,由阿洛領唱、「AI阿洛」答唱,創造眾人響應的效果,象徵AI與歌手共創,讓創作者更有力量。

 

來自臺東都蘭部落的阿美族歌手舒米恩,則以花蓮的「花」為靈感,為基地打造新歌《如果我是一朵花》,由舒米恩與AI歌聲共同演繹原住民族特有的吟唱美聲、來自土地的聲音。AI生成的MV中,也特別融入花蓮特有的自然元素「花、石、海、山、松、稻」,展現屬於土地的情感與文化,讓創作之花綻放獨一無二的姿態。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由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導入臺灣原生的AI創作工具,此次與原住民歌手阿洛、舒米恩合作,取得授權資料,成功打造原住民AI歌聲。阿洛表示,AI強大的學習、辨識功能,讓她相當驚艷,「乍聽之下,會覺得這個AI歌聲不就是我的聲音嗎?」

前文化部長、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李永得特別參加分享會,並表示,當時推動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是發現AI對於流行音樂創作的影響,可以跳脫譜詞寫曲,希望能夠以AI的演算力量為基底,成為推動臺灣流行音樂的原生能力。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則指出,花蓮有山、海、風,也有豐沛的原生創作力量,因此不僅在花蓮設立文創園區,現在也在園區中設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基地內包含錄音室、練團室,以鼓勵在地藝文創作為任務。王時思提到,未來世界會是由AI掌控演算,臺灣更應該有自己的AI邏輯,期盼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作為東岸的心臟,帶動臺灣文化藝術原生推動力的血液,流向臺灣及世界各地。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1樓常設展AI體驗展區開放免費參觀,遊客可在「音樂廊道」掃描QR Code,由AI引導體驗,在「創作異世界」創作專屬歌曲,歌曲MV完成後於「拾酒糧倉」演出,最後在出口「星光大道」拍照留念,歡迎前往體驗。系列講座、課程及演出等活動詳情上「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官方網站(https://hmusic.moc.gov.tw)。

開始日期

(空)

上版日期

2025/3/14 下午 06:13:00

相關檔案

(空)

相關連結

(空)

相關圖片

文化部於花蓮文創園區設立「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邀請民眾前來體驗與AI共創的美好。(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313d36c8-1b26-40a9-accb-8b0b4ba36529.jpg);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表示,花蓮的地景風貌創造出臺灣非常原生的藝術文化,因此在選擇基地時,就是奠基在花蓮這塊土地上的生猛創作力。 (1)(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4fea92ed-171e-4abc-9011-2dcd05f62960.jpg);民歌教父李建復指導AI復刻「青春版」范怡文、李明德的嗓音與影像,演唱由靳鐵章作曲、李淑評作詞的《漂鳥》,真人與AI合唱,呈現虛實交錯、時空倒流的效果。(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e8687d35-fb4c-4b6c-b644-86b22653f6cc.jpg);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創作異世界」展區以一片無垠的星海包圍觀眾,在此藉由AI的輔助,創作個人專屬的音樂影像作品。(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f81c8c7e-2e7a-47bc-8447-a9af113303d7.jpg);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1樓常設展AI體驗展區開放免費參觀,遊客將從「音樂廊道」開啟一段奇幻的感官之旅。(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99e4d569-6a1b-4d42-9032-2aa72550dcdf.jpg);阿美族歌手阿洛與「AI阿洛」齊唱為基地所創作歌曲《海洋寫給島嶼的一首詩》,傳統唱法與AI科技的交織,展現層次豐富的聽覺饗宴。(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32d0c700-4926-4f50-93e3-dce9fe662cad.jpg);阿美族歌手舒米恩以花蓮的「花」為靈感,為基地打造新歌《如果我是一朵花》,與AI歌聲共同演繹花蓮特有的自然元素,展現屬於土地的情感與文化。(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9a7348d2-8408-468c-8540-09716ffd32dd.jpg);前文化部長、現任中央社董事長李永得表示,一踏進基地空間就非常驚艷,因為AI在這其中不只是協助作詞作曲,也呈現多樣化的影像及沉浸式體驗。(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3a813cbf-2cbe-4660-9972-58bad8ccbd6a.jpg);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示範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常設展的互動式體驗,邀請民眾在AI引導下,創作專屬的歌曲及MV。(https://file.moc.gov.tw/001/Upload/470/relpic/10550/233673/4e5b0f5c-d3c6-4cc8-a613-b4541aac8429.jpg);

點擊數

189

根據名稱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音樂人與AI共譜樂章 展現具臺灣在地特色的AI流行音樂風貌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音樂人與AI共譜樂章 展現具臺灣在地特色的AI流行音樂風貌 資料。

[ 搜尋所有 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 音樂人與AI共譜樂章 展現具臺灣在地特色的AI流行音樂風貌 ... ]

在『文化新聞稿』資料集內搜尋:


與「花蓮流行音樂AI實驗基地」音樂人與AI共譜樂章 展現具臺灣在地特色的AI流行音樂風貌同分類的文化新聞稿

2025世界閱讀日「閱讀.腦內飛」正式啟航 文化部長李遠宣布:努力爭取辦理「金繪獎」及推出「下一本作品獎勵」

上版日期: 2025/4/19 下午 04:41:00 | 內容: 文化部為響應423世界閱讀日,自今(19)日起至27日(星期日)期間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首度連續舉辦9天的「閱讀.腦內飛」閱讀推廣活動。文化部長李遠親臨現場,與眾多來自文學、漫畫、出版及藝...

文化部與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合作 王文志作品《擁抱小豆島》成為臺灣文化外交新名片

上版日期: 2025/4/19 上午 11:42:00 | 內容: 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邀請臺灣藝術家王文志作品《擁抱小豆島》至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參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亞洲知名的國際3年展,每屆吸引近百萬人次參訪,本屆計有37個國家地區256件作品參展。昨(18...

小鎮、人間與非直接攝影的敘事交匯 2025《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許蒼澤》、《蔡明德》、《章光和》出版

上版日期: 2025/4/18 下午 06:17:00 | 內容: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編製《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第八輯《許蒼澤》、《蔡明德》、《章光和》共3冊攝影家專書出版,今(18)日舉行新書發表會,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

藝術家黃志超辭世 文化部頒贈旌揚狀

上版日期: 2025/4/20 下午 05:05:00 | 內容: 藝術家黃志超於3月2日辭世,享壽84歲。為表彰其對臺灣藝術的成就與貢獻,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周雅菁今(20)日出席紀念茶會,並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黃志超夫人吳秋麗代表受贈。黃志超年少對藝術產生興趣,曾向...

東南亞6國11位藝評人訪臺參與「2025 觀察者論壇」 搭建東南亞區域專業交流網絡

上版日期: 2025/4/19 下午 06:36:00 | 內容: 文化部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文化組與新加坡非營利藝術組織ArtsEquator合作,共同推動東南亞6國11位藝評人訪臺,除透過國家兩廳院主辦的「Taiwan Week—兩廳院臺灣週」密集認識臺灣...

歡慶陳澄波小行星誕生 臺博館推微型展與線上展虛實隨行

上版日期: 2025/4/21 下午 02:05:00 | 內容: 全球首顆以臺灣現代美術先驅命名的「陳澄波」小行星,日前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通過並公告。今(21)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舉辦小行星命名頒贈典禮及微型展,並同步發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

融合工藝與科技,打造工藝跨域領導人才 「2025臺灣工藝學院暑期大專人才培訓營」即日起報名

上版日期: 2025/4/21 上午 10:16:00 | 內容: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主辦的「臺灣工藝學院暑期大專人才培訓營」將於今年暑假再次登場,本次培訓將攜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四所大專院校,於...

繪本及圖文書新秀獲獎勵說明會 正式啟動1年陪伴計畫 文化部長李遠:將進一步辦理「繪本及圖文書學校」

上版日期: 2025/4/20 下午 05:46:00 | 內容: 文化部去(113)年推出「繪本及圖文書創作新秀獎勵」,首次徵件即多達920件申請,經過專業評審數月評選後,最終選出30位獲獎者。今(20)日獲獎說明會,正式啟動長達1年的陪伴計畫,後續將由6位專業導師...

「工藝辦桌·文化饗宴」南投特別場 與工藝中心新進駐工藝師一起品賞工藝

上版日期: 2025/4/22 上午 10:08:00 | 內容: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日前舉辦「工藝辦桌·文化饗宴」南投特別場,融入辦桌宴席文化的概念,設計以輕鬆下午茶的方式,邀請工藝中心生活工藝館進駐工藝師擔任桌長,以桌面為...

史博館「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開幕 年逾九旬創作不輟 再度創新雕塑語彙

上版日期: 2025/4/21 下午 05:12:00 | 內容: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21)日舉辦「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開幕式,李再鈐年逾九旬仍持續創作,被譽為「穿越世代」的藝術巨擘,作品融合東方哲學與西方極簡主義,致力於雕塑語彙的創新,開拓公共藝術的無限可能。個展...

國父紀念館「2024中山青年藝術獎巡迴展」 嘉義市文化局接棒展出

上版日期: 2025/4/23 下午 02:44:00 | 內容: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與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2024中山青年藝術獎巡迴展」,於4月23日上午舉行開幕典禮,展出精選作品包含水墨、書法及油畫3類,共計47件。與會貴賓有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謝育哲局長...

文化部攜手8大科技實驗室 提供藝術家進駐資源 即日起公開徵件

上版日期: 2025/4/23 下午 02:13:00 | 內容: 文化部推動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聚焦藝術、文化與科技跨域創作,媒合相關資源,培育科技藝術人才,研發新型態展演模式,並持續推進「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114年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

6組臺灣藝術家錄像藝術作品 首登2025芝加哥藝博會

上版日期: 2025/4/22 上午 10:19:00 | 內容: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鳳甲美術館及芝加哥藝術博覽會(EXPO CHICAGO)三方聯手合作,將於4月24日至27日在藝博會主展場設置臺灣錄像作品主題館,展出主題為「臺灣錄像播映選...

一次看懂臺灣美術三百年!典藏化為公共知識的時代對話 國立臺灣美術館「時代印記」常設展登場

上版日期: 2025/4/25 下午 02:29:00 | 內容: 國立臺灣美術館自即日起推出全新常設展「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由學者黃冬富、館內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五位策展人協力策劃。以國美館逾37年、逾2萬件的多元典藏為基礎,透過五大展區...

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揭牌典禮 錄名更新 銘記歷史 落實轉型正義

上版日期: 2025/4/24 下午 05:18:00 | 內容: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今(24)日舉行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揭牌典禮,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代表、政治受難者前輩楊田郎等出席竣工揭牌典禮,期...

2025世界閱讀日「閱讀.腦內飛」正式啟航 文化部長李遠宣布:努力爭取辦理「金繪獎」及推出「下一本作品獎勵」

上版日期: 2025/4/19 下午 04:41:00 | 內容: 文化部為響應423世界閱讀日,自今(19)日起至27日(星期日)期間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首度連續舉辦9天的「閱讀.腦內飛」閱讀推廣活動。文化部長李遠親臨現場,與眾多來自文學、漫畫、出版及藝...

文化部與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合作 王文志作品《擁抱小豆島》成為臺灣文化外交新名片

上版日期: 2025/4/19 上午 11:42:00 | 內容: 文化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邀請臺灣藝術家王文志作品《擁抱小豆島》至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參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亞洲知名的國際3年展,每屆吸引近百萬人次參訪,本屆計有37個國家地區256件作品參展。昨(18...

小鎮、人間與非直接攝影的敘事交匯 2025《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許蒼澤》、《蔡明德》、《章光和》出版

上版日期: 2025/4/18 下午 06:17:00 | 內容: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編製《臺灣攝影家》系列叢書第八輯《許蒼澤》、《蔡明德》、《章光和》共3冊攝影家專書出版,今(18)日舉行新書發表會,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

藝術家黃志超辭世 文化部頒贈旌揚狀

上版日期: 2025/4/20 下午 05:05:00 | 內容: 藝術家黃志超於3月2日辭世,享壽84歲。為表彰其對臺灣藝術的成就與貢獻,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周雅菁今(20)日出席紀念茶會,並頒贈文化部旌揚狀,由黃志超夫人吳秋麗代表受贈。黃志超年少對藝術產生興趣,曾向...

東南亞6國11位藝評人訪臺參與「2025 觀察者論壇」 搭建東南亞區域專業交流網絡

上版日期: 2025/4/19 下午 06:36:00 | 內容: 文化部駐馬來西亞代表處文化組與新加坡非營利藝術組織ArtsEquator合作,共同推動東南亞6國11位藝評人訪臺,除透過國家兩廳院主辦的「Taiwan Week—兩廳院臺灣週」密集認識臺灣...

歡慶陳澄波小行星誕生 臺博館推微型展與線上展虛實隨行

上版日期: 2025/4/21 下午 02:05:00 | 內容: 全球首顆以臺灣現代美術先驅命名的「陳澄波」小行星,日前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正式通過並公告。今(21)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舉辦小行星命名頒贈典禮及微型展,並同步發布「走揣・咱的所在:陳澄...

融合工藝與科技,打造工藝跨域領導人才 「2025臺灣工藝學院暑期大專人才培訓營」即日起報名

上版日期: 2025/4/21 上午 10:16:00 | 內容: 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主辦的「臺灣工藝學院暑期大專人才培訓營」將於今年暑假再次登場,本次培訓將攜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四所大專院校,於...

繪本及圖文書新秀獲獎勵說明會 正式啟動1年陪伴計畫 文化部長李遠:將進一步辦理「繪本及圖文書學校」

上版日期: 2025/4/20 下午 05:46:00 | 內容: 文化部去(113)年推出「繪本及圖文書創作新秀獎勵」,首次徵件即多達920件申請,經過專業評審數月評選後,最終選出30位獲獎者。今(20)日獲獎說明會,正式啟動長達1年的陪伴計畫,後續將由6位專業導師...

「工藝辦桌·文化饗宴」南投特別場 與工藝中心新進駐工藝師一起品賞工藝

上版日期: 2025/4/22 上午 10:08:00 | 內容: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下簡稱工藝中心),日前舉辦「工藝辦桌·文化饗宴」南投特別場,融入辦桌宴席文化的概念,設計以輕鬆下午茶的方式,邀請工藝中心生活工藝館進駐工藝師擔任桌長,以桌面為...

史博館「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開幕 年逾九旬創作不輟 再度創新雕塑語彙

上版日期: 2025/4/21 下午 05:12:00 | 內容: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21)日舉辦「穿越世代-李再鈐個展」開幕式,李再鈐年逾九旬仍持續創作,被譽為「穿越世代」的藝術巨擘,作品融合東方哲學與西方極簡主義,致力於雕塑語彙的創新,開拓公共藝術的無限可能。個展...

國父紀念館「2024中山青年藝術獎巡迴展」 嘉義市文化局接棒展出

上版日期: 2025/4/23 下午 02:44:00 | 內容: 文化部所屬國立國父紀念館與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2024中山青年藝術獎巡迴展」,於4月23日上午舉行開幕典禮,展出精選作品包含水墨、書法及油畫3類,共計47件。與會貴賓有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謝育哲局長...

文化部攜手8大科技實驗室 提供藝術家進駐資源 即日起公開徵件

上版日期: 2025/4/23 下午 02:13:00 | 內容: 文化部推動藝文場館科藝創新計畫,聚焦藝術、文化與科技跨域創作,媒合相關資源,培育科技藝術人才,研發新型態展演模式,並持續推進「媒合藝術家及科研單位發展科藝創新實驗計畫」,114年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

6組臺灣藝術家錄像藝術作品 首登2025芝加哥藝博會

上版日期: 2025/4/22 上午 10:19:00 | 內容: 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駐紐約辦事處臺北文化中心、鳳甲美術館及芝加哥藝術博覽會(EXPO CHICAGO)三方聯手合作,將於4月24日至27日在藝博會主展場設置臺灣錄像作品主題館,展出主題為「臺灣錄像播映選...

一次看懂臺灣美術三百年!典藏化為公共知識的時代對話 國立臺灣美術館「時代印記」常設展登場

上版日期: 2025/4/25 下午 02:29:00 | 內容: 國立臺灣美術館自即日起推出全新常設展「時代印記─國美典藏常設展」,由學者黃冬富、館內研究人員薛燕玲、林振莖、蔡昭儀、馮勝宣共五位策展人協力策劃。以國美館逾37年、逾2萬件的多元典藏為基礎,透過五大展區...

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揭牌典禮 錄名更新 銘記歷史 落實轉型正義

上版日期: 2025/4/24 下午 05:18:00 | 內容: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今(24)日舉行人權紀念碑錄名更新竣工揭牌典禮,文化部長李遠、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代表、政治受難者前輩楊田郎等出席竣工揭牌典禮,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