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心血管疾病的救星,人工(生物)血管是什麼?的作者是陳彥諺, 發布日期是2024/7/31, 服務機構是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摘要是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但是,你知道因為「心臟病」而「登出」的人口比例有多大嗎?不幸發生時該怎麼辦?三軍總醫院血管功能室許博順主任說明,最重要的醫療處置就是儘早暢通血管,方法主要包含血管內氣球或支架擴張術,以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簡稱搭....
根據名稱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0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沈勤譽 | 發布日期: 202112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大觀園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沈勤譽 | 發布日期: 2021/12/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大觀園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0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是「科技與社會」(STS)學群首次嘗試以影片的方式,帶領大眾檢視重大社會議題中,背後涉及的客觀證據及科技發展風險,試圖用寬廣的視角,討論科學與科技在爭議事件中...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0/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是「科技與社會」(STS)學群首次嘗試以影片的方式,帶領大眾檢視重大社會議題中,背後涉及的客觀證據及科技發展風險,試圖用寬廣的視角,討論科學與科技在爭議事件中...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0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沈勤譽 | 發布日期: 202112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大觀園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沈勤譽 | 發布日期: 2021/12/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大觀園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0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是「科技與社會」(STS)學群首次嘗試以影片的方式,帶領大眾檢視重大社會議題中,背後涉及的客觀證據及科技發展風險,試圖用寬廣的視角,討論科學與科技在爭議事件中...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0/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是「科技與社會」(STS)學群首次嘗試以影片的方式,帶領大眾檢視重大社會議題中,背後涉及的客觀證據及科技發展風險,試圖用寬廣的視角,討論科學與科技在爭議事件中...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搜尋所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
根據姓名 陳彥諺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陳彥諺 ...)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10/2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教室裡,國小學童正在使用 TAIDE 臺英語機器人,第一次開口講臺語的學童們,完全不必擔心他們講得不好會被老師或同學笑,因為在與機器人互動的過程中,機器人不會笑他,反而可以藉由學童的發音給予評分,讓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8/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攪一攪、碎一碎、壓一壓,噹啷,就變成了新燃料。這不是 Oreo,而是 SRF。SRF 的全名是「固體再生燃料」(Solid Recovery Fuel)。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的規範,SRF 是「以具適...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7/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曾經有個老化老鼠的科學實驗,讓年紀較大的老鼠和年輕老鼠,共用一套血液循環系統,實驗結果顯示,年邁老鼠的肌肉復原再生能力改善了、認知能力進步了、神經和血管開始新生,甚至還能逆轉心肌肥厚,整體器官組織似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6/1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在這個因為工業化發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的時代,「氣候變遷」幾乎變成了全民議題。在國家 2050 淨零排放的政策趨勢下,從政府到民間,人人無不將減碳作為主要目標。而溫室氣體其實有很...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上一次你聽到蛙叫聲是什麼時候呢?如果你家住在郊區,應該會有印象,從前,夏天的夜晚,伴著你睡覺的不是引擎聲、喇叭聲、車流聲,而是窗外有青蛙,它們嘓嘓地唱歌一整晚,你就這樣沉沉睡著。但是,某一天開始,你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3/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我們上廁所、洗手、洗澡、洗碗、打掃家裡⋯⋯之後,就會形成生活污水(市鎮污水),臺灣平均每天共產生 1,000 公噸以上的市鎮污水!
這麼龐大的污水量,有可能再利用嗎?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10/2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教室裡,國小學童正在使用 TAIDE 臺英語機器人,第一次開口講臺語的學童們,完全不必擔心他們講得不好會被老師或同學笑,因為在與機器人互動的過程中,機器人不會笑他,反而可以藉由學童的發音給予評分,讓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8/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攪一攪、碎一碎、壓一壓,噹啷,就變成了新燃料。這不是 Oreo,而是 SRF。SRF 的全名是「固體再生燃料」(Solid Recovery Fuel)。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的規範,SRF 是「以具適...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7/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曾經有個老化老鼠的科學實驗,讓年紀較大的老鼠和年輕老鼠,共用一套血液循環系統,實驗結果顯示,年邁老鼠的肌肉復原再生能力改善了、認知能力進步了、神經和血管開始新生,甚至還能逆轉心肌肥厚,整體器官組織似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6/1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在這個因為工業化發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的時代,「氣候變遷」幾乎變成了全民議題。在國家 2050 淨零排放的政策趨勢下,從政府到民間,人人無不將減碳作為主要目標。而溫室氣體其實有很...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上一次你聽到蛙叫聲是什麼時候呢?如果你家住在郊區,應該會有印象,從前,夏天的夜晚,伴著你睡覺的不是引擎聲、喇叭聲、車流聲,而是窗外有青蛙,它們嘓嘓地唱歌一整晚,你就這樣沉沉睡著。但是,某一天開始,你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3/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我們上廁所、洗手、洗澡、洗碗、打掃家裡⋯⋯之後,就會形成生活污水(市鎮污水),臺灣平均每天共產生 1,000 公噸以上的市鎮污水!
這麼龐大的污水量,有可能再利用嗎?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搜尋所有 陳彥諺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 作者: 周碩彥 | 發布日期: 20190621 | 服務機構: 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 摘要: 人是群居的動物,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幸我們仍有共通的目標,例如,環境是否能更清潔?我們是否能更富有、更快樂?生活更容易?這些問題牽涉到很多系統的整合,不容易解決,智慧城市就是要用數位化的方式來解... |
| 作者: 孫志鴻 | 發布日期: 20190526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 摘要: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人們發覺中央政府及銀行機構也未必可信,於是就有人提出區塊鏈的構想,期望打造一個不受任何銀行和政府集權控制的流通貨幣。一開始區塊鏈技術只是用於虛擬貨幣的支付系統,但隨著區塊鏈技術... |
| 作者: 江智偉 | 發布日期: 20180814 | 服務機構: 崑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微精密製造中心 | 摘要: 環境空氣的良窳是人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有些廠商為圖高利,利用夜間或不定時排放廢氣,隨著物聯網科技的發展,看不到也摸不著的空氣汙染將無所遁形! |
| 作者: 喻奉天 | 發布日期: 20190703 | 服務機構: 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 摘要: 現在我們只要上網動動手指,貨物就會送到家裡或附近的便利商店,這背後依靠的是物流產業。物流就是移動,不論是人或貨物都要移動,把人或物資運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是智慧城市中的關鍵活動。因此,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 |
| 作者: 李宗祐 | 發布日期: 20200925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醫院急診壅塞的現象是全世界共同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信希,在去年下半年邀請相關研究團隊討論如何協助醫師在急診壅塞時,快速分析判斷並做出正確的臨床決策。經過4個月研議規劃,... |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02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工智慧更是如此。此時此刻,人類社會中仍隱藏許多不平等與歧視,人工智慧與這些議題將如何互動?透過社群媒體可以如何解讀性別議題?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的余貞誼助理教授,研究專長... |
| 作者: 許君咏 | 發布日期: 2021030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透過 AI 數據分析發現,同樣的文句,在不同的性別或個體有情緒表達上的差異,造成有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窘境,明明你認為這句話沒什麼,但某些用詞卻造成他人的誤解。陳宜欣老師的團隊也試圖從這些行為中... |
| 作者: 喬偉綱 | 發布日期: 20201105 | 服務機構: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 摘要: 還記得小時候的數學題目嗎?究竟要怎麼從打字員能在20分鐘打出1120個字,推算出30分鐘他能夠打幾個字呢?仔細地雕琢題目,或許不用太久的時間你就能理解並推理答案。然而,近年來有鑒於科技的長足發展,我們... |
| 作者: 曾新穆 | 發布日期: 20190819 | 服務機構: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 摘要: Big data、演算法和運算能力驅動人工智慧發展,最初AI發展運作方式是由專家定義知識,機器模擬專家思路解決問題,後續機器學習方法出現、應用新一代的演算法像Deep Learning、搭配高速運算G... |
| 作者: 林妤庭 | 發布日期: 201912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這次的面試似乎有些不同,你面對著電腦螢幕,畫面的另一端並不是真人人資,而是「AI面試官」。它仔細紀錄你的一言一行,產出關於情緒、個性的報表,輔助用人決策。這樣的場景並非虛構,而是情緒辨識真實應用的結果... |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7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月球表面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大氣層又非常稀薄,揚起的塵埃分布範圍非常廣,對儀器、人體都可能造成傷害,科學家以小鼠神經母細胞與人類肺臟上皮細胞評估類月塵顆粒的生物衝擊,發現它們會造成細胞死亡、破壞D... |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13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2017年,美國的太空探測團隊,也宣布火星大氣裡含有極少量的甲烷;2018年,歐洲太空署與俄羅斯合作,探測火星大氣,卻發現火星大氣裡沒有甲烷的蹤跡。咦?那火星上面到底有沒有甲烷呢?這看起來只是要釐清火... |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314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NASA在2003年6、7月分別發射了精神號、機會號兩輛同型的火星探測車,原本預定的任務期間只有90天,沒想到居然分別支撐了6年與14.5年。 |
| 作者: 賴昱芬 | 發布日期: 20180424 | 服務機構: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 摘要: 前進太空是許多人的夢想,但現實遠比我們想像殘酷得多,因為太空輻射與無重力環境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近期研究發現,使太空人得到心血管疾病的兇手,恐怕就是太空輻射。另外失重環境會讓減少使用的肌肉漸漸失去功... |
| 作者: 孫永年 | 發布日期: 20190322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 | 摘要: 人工智慧正悄悄轉變你我的生活,包括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應用,對人類生活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
作者: 周碩彥 | 發布日期: 20190621 | 服務機構: 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 | 摘要: 人是群居的動物,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所幸我們仍有共通的目標,例如,環境是否能更清潔?我們是否能更富有、更快樂?生活更容易?這些問題牽涉到很多系統的整合,不容易解決,智慧城市就是要用數位化的方式來解... |
作者: 孫志鴻 | 發布日期: 20190526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 摘要: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人們發覺中央政府及銀行機構也未必可信,於是就有人提出區塊鏈的構想,期望打造一個不受任何銀行和政府集權控制的流通貨幣。一開始區塊鏈技術只是用於虛擬貨幣的支付系統,但隨著區塊鏈技術... |
作者: 江智偉 | 發布日期: 20180814 | 服務機構: 崑山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微精密製造中心 | 摘要: 環境空氣的良窳是人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有些廠商為圖高利,利用夜間或不定時排放廢氣,隨著物聯網科技的發展,看不到也摸不著的空氣汙染將無所遁形! |
作者: 喻奉天 | 發布日期: 20190703 | 服務機構: 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 摘要: 現在我們只要上網動動手指,貨物就會送到家裡或附近的便利商店,這背後依靠的是物流產業。物流就是移動,不論是人或貨物都要移動,把人或物資運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是智慧城市中的關鍵活動。因此,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 |
作者: 李宗祐 | 發布日期: 20200925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醫院急診壅塞的現象是全世界共同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陳信希,在去年下半年邀請相關研究團隊討論如何協助醫師在急診壅塞時,快速分析判斷並做出正確的臨床決策。經過4個月研議規劃,...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02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人工智慧更是如此。此時此刻,人類社會中仍隱藏許多不平等與歧視,人工智慧與這些議題將如何互動?透過社群媒體可以如何解讀性別議題?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的余貞誼助理教授,研究專長... |
作者: 許君咏 | 發布日期: 2021030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透過 AI 數據分析發現,同樣的文句,在不同的性別或個體有情緒表達上的差異,造成有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的窘境,明明你認為這句話沒什麼,但某些用詞卻造成他人的誤解。陳宜欣老師的團隊也試圖從這些行為中... |
作者: 喬偉綱 | 發布日期: 20201105 | 服務機構: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 | 摘要: 還記得小時候的數學題目嗎?究竟要怎麼從打字員能在20分鐘打出1120個字,推算出30分鐘他能夠打幾個字呢?仔細地雕琢題目,或許不用太久的時間你就能理解並推理答案。然而,近年來有鑒於科技的長足發展,我們... |
作者: 曾新穆 | 發布日期: 20190819 | 服務機構: 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 摘要: Big data、演算法和運算能力驅動人工智慧發展,最初AI發展運作方式是由專家定義知識,機器模擬專家思路解決問題,後續機器學習方法出現、應用新一代的演算法像Deep Learning、搭配高速運算G... |
作者: 林妤庭 | 發布日期: 201912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這次的面試似乎有些不同,你面對著電腦螢幕,畫面的另一端並不是真人人資,而是「AI面試官」。它仔細紀錄你的一言一行,產出關於情緒、個性的報表,輔助用人決策。這樣的場景並非虛構,而是情緒辨識真實應用的結果...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703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月球表面的重力只有地球的1∕6,大氣層又非常稀薄,揚起的塵埃分布範圍非常廣,對儀器、人體都可能造成傷害,科學家以小鼠神經母細胞與人類肺臟上皮細胞評估類月塵顆粒的生物衝擊,發現它們會造成細胞死亡、破壞D...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13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2017年,美國的太空探測團隊,也宣布火星大氣裡含有極少量的甲烷;2018年,歐洲太空署與俄羅斯合作,探測火星大氣,卻發現火星大氣裡沒有甲烷的蹤跡。咦?那火星上面到底有沒有甲烷呢?這看起來只是要釐清火... |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90314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NASA在2003年6、7月分別發射了精神號、機會號兩輛同型的火星探測車,原本預定的任務期間只有90天,沒想到居然分別支撐了6年與14.5年。 |
作者: 賴昱芬 | 發布日期: 20180424 | 服務機構: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 摘要: 前進太空是許多人的夢想,但現實遠比我們想像殘酷得多,因為太空輻射與無重力環境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近期研究發現,使太空人得到心血管疾病的兇手,恐怕就是太空輻射。另外失重環境會讓減少使用的肌肉漸漸失去功... |
作者: 孫永年 | 發布日期: 20190322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 | 摘要: 人工智慧正悄悄轉變你我的生活,包括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應用,對人類生活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