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搖身一變,成為資源!菌群合作,不只除氮,更減碳!——專訪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授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污水搖身一變,成為資源!菌群合作,不只除氮,更減碳!——專訪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授的作者是陳彥諺, 發布日期是2024/3/29, 服務機構是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摘要是我們上廁所、洗手、洗澡、洗碗、打掃家裡⋯⋯之後,就會形成生活污水(市鎮污水),臺灣平均每天共產生 1,000 公噸以上的市鎮污水! 這麼龐大的污水量,有可能再利用嗎?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授投入污水處理研究,試圖找出能克服污水處理兩難的解方,能使廢水處理場域達到淨零碳排,幫污水大變身。.

標題污水搖身一變,成為資源!菌群合作,不只除氮,更減碳!——專訪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授
摘要我們上廁所、洗手、洗澡、洗碗、打掃家裡⋯⋯之後,就會形成生活污水(市鎮污水),臺灣平均每天共產生 1,000 公噸以上的市鎮污水! 這麼龐大的污水量,有可能再利用嗎?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授投入污水處理研究,試圖找出能克服污水處理兩難的解方,能使廢水處理場域達到淨零碳排,幫污水大變身。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3256c070-d5f4-4037-b121-e88cbdf02d4f
作者陳彥諺
服務機構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發布日期2024/3/29

標題

污水搖身一變,成為資源!菌群合作,不只除氮,更減碳!——專訪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授

摘要

我們上廁所、洗手、洗澡、洗碗、打掃家裡⋯⋯之後,就會形成生活污水(市鎮污水),臺灣平均每天共產生 1,000 公噸以上的市鎮污水! 這麼龐大的污水量,有可能再利用嗎?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授投入污水處理研究,試圖找出能克服污水處理兩難的解方,能使廢水處理場域達到淨零碳排,幫污水大變身。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3256c070-d5f4-4037-b121-e88cbdf02d4f

作者

陳彥諺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發布日期

2024/3/29

根據名稱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為什麼量子電腦這麼難懂?大概就跟 60 年前要聽懂原子筆一樣難!——專訪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為什麼量子電腦這麼難懂?大概就跟 60 年前要聽懂原子筆一樣難!——專訪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儲能發展的關鍵未來:鋰離子電池的展望與課題──專訪台科大永續續能源發展中心黃炳照主任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0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儲能發展的關鍵未來:鋰離子電池的展望與課題──專訪台科大永續續能源發展中心黃炳照主任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等待風起之時:離岸風電催出綠能新願景!

作者: 沈勤譽 | 發布日期: 202112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大觀園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等待風起之時:離岸風電催出綠能新願景!

作者: 沈勤譽 | 發布日期: 2021/12/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大觀園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拍出貼近社會的科學:《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成功鍍金鐘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0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是「科技與社會」(STS)學群首次嘗試以影片的方式,帶領大眾檢視重大社會議題中,背後涉及的客觀證據及科技發展風險,試圖用寬廣的視角,討論科學與科技在爭議事件中...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拍出貼近社會的科學:《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成功鍍金鐘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0/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是「科技與社會」(STS)學群首次嘗試以影片的方式,帶領大眾檢視重大社會議題中,背後涉及的客觀證據及科技發展風險,試圖用寬廣的視角,討論科學與科技在爭議事件中...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為什麼量子電腦這麼難懂?大概就跟 60 年前要聽懂原子筆一樣難!——專訪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為什麼量子電腦這麼難懂?大概就跟 60 年前要聽懂原子筆一樣難!——專訪旺宏電子盧志遠總經理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7/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量子力學到底是什麼?為什麼量子力學可以這麼難懂?最近夯翻天的量子電腦,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科技大觀園特別邀請盧志遠院士,透過訪談,為我們解開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儲能發展的關鍵未來:鋰離子電池的展望與課題──專訪台科大永續續能源發展中心黃炳照主任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0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儲能發展的關鍵未來:鋰離子電池的展望與課題──專訪台科大永續續能源發展中心黃炳照主任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等待風起之時:離岸風電催出綠能新願景!

作者: 沈勤譽 | 發布日期: 202112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大觀園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等待風起之時:離岸風電催出綠能新願景!

作者: 沈勤譽 | 發布日期: 2021/12/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科技大觀園特別專訪達德能源董事長王雲怡,以其投入綠能產業 20 年的豐富經驗,為我們解析新能源的產業特性及發展趨勢。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拍出貼近社會的科學:《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成功鍍金鐘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0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是「科技與社會」(STS)學群首次嘗試以影片的方式,帶領大眾檢視重大社會議題中,背後涉及的客觀證據及科技發展風險,試圖用寬廣的視角,討論科學與科技在爭議事件中...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拍出貼近社會的科學:《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成功鍍金鐘

作者: 簡鈺璇 | 發布日期: 2019/10/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打開社會事件S檔案》歷時四年的拍攝製作,是「科技與社會」(STS)學群首次嘗試以影片的方式,帶領大眾檢視重大社會議題中,背後涉及的客觀證據及科技發展風險,試圖用寬廣的視角,討論科學與科技在爭議事件中...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

根據姓名 陳彥諺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陳彥諺 ...)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10/2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教室裡,國小學童正在使用 TAIDE 臺英語機器人,第一次開口講臺語的學童們,完全不必擔心他們講得不好會被老師或同學笑,因為在與機器人互動的過程中,機器人不會笑他,反而可以藉由學童的發音給予評分,讓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8/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攪一攪、碎一碎、壓一壓,噹啷,就變成了新燃料。這不是 Oreo,而是 SRF。SRF 的全名是「固體再生燃料」(Solid Recovery Fuel)。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的規範,SRF 是「以具適...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心血管疾病的救星,人工(生物)血管是什麼?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7/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但是,你知道因為「心臟病」而「登出」的人口比例有多大嗎?不幸發生時該怎麼辦?三軍總醫院血管功能室許博順主任說明,最重要的醫療處置就是儘早暢通血管,方法主要包含血管內氣球或支架擴張術...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輸血回春是真的? 啟動幹細胞的關鍵蛋白質 GDF11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7/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曾經有個老化老鼠的科學實驗,讓年紀較大的老鼠和年輕老鼠,共用一套血液循環系統,實驗結果顯示,年邁老鼠的肌肉復原再生能力改善了、認知能力進步了、神經和血管開始新生,甚至還能逆轉心肌肥厚,整體器官組織似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永續的碳循環產業鏈,讓二氧化碳不再人人喊「減」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6/1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在這個因為工業化發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的時代,「氣候變遷」幾乎變成了全民議題。在國家 2050 淨零排放的政策趨勢下,從政府到民間,人人無不將減碳作為主要目標。而溫室氣體其實有很...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為了蛙鳴、為了土地、為了健康、為了孩子——與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上一次你聽到蛙叫聲是什麼時候呢?如果你家住在郊區,應該會有印象,從前,夏天的夜晚,伴著你睡覺的不是引擎聲、喇叭聲、車流聲,而是窗外有青蛙,它們嘓嘓地唱歌一整晚,你就這樣沉沉睡著。但是,某一天開始,你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AI 助陣臺語教學:TAIDE 機器人如何提升學習成效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10/2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教室裡,國小學童正在使用 TAIDE 臺英語機器人,第一次開口講臺語的學童們,完全不必擔心他們講得不好會被老師或同學笑,因為在與機器人互動的過程中,機器人不會笑他,反而可以藉由學童的發音給予評分,讓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SRF 是環境殺手?還是減碳小幫手?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8/28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攪一攪、碎一碎、壓一壓,噹啷,就變成了新燃料。這不是 Oreo,而是 SRF。SRF 的全名是「固體再生燃料」(Solid Recovery Fuel)。根據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的規範,SRF 是「以具適...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心血管疾病的救星,人工(生物)血管是什麼?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7/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但是,你知道因為「心臟病」而「登出」的人口比例有多大嗎?不幸發生時該怎麼辦?三軍總醫院血管功能室許博順主任說明,最重要的醫療處置就是儘早暢通血管,方法主要包含血管內氣球或支架擴張術...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輸血回春是真的? 啟動幹細胞的關鍵蛋白質 GDF11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7/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曾經有個老化老鼠的科學實驗,讓年紀較大的老鼠和年輕老鼠,共用一套血液循環系統,實驗結果顯示,年邁老鼠的肌肉復原再生能力改善了、認知能力進步了、神經和血管開始新生,甚至還能逆轉心肌肥厚,整體器官組織似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永續的碳循環產業鏈,讓二氧化碳不再人人喊「減」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6/1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在這個因為工業化發展,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氣候異常的時代,「氣候變遷」幾乎變成了全民議題。在國家 2050 淨零排放的政策趨勢下,從政府到民間,人人無不將減碳作為主要目標。而溫室氣體其實有很...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為了蛙鳴、為了土地、為了健康、為了孩子——與自然共生的永續農業

作者: 陳彥諺 | 發布日期: 2024/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上一次你聽到蛙叫聲是什麼時候呢?如果你家住在郊區,應該會有印象,從前,夏天的夜晚,伴著你睡覺的不是引擎聲、喇叭聲、車流聲,而是窗外有青蛙,它們嘓嘓地唱歌一整晚,你就這樣沉沉睡著。但是,某一天開始,你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陳彥諺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污水搖身一變,成為資源!菌群合作,不只除氮,更減碳!——專訪國立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吳哲宏教授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省電環保的太陽能節能玻璃!

作者: 楊錦懷 | 發布日期: 20190604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 | 摘要: 玻璃大量應用在建築中,將自然光帶進室內,並且開拓的空間視野,創造明亮潔淨的氛圍,隨著建築材料的發展,楊錦懷研發出一種兼具發電及隔熱功能的太陽能節能玻璃,倍受全球建築界矚目,並已經真正應用在建築中,在台...

畜牧業大突破:傳統產業如何進化成智慧化畜牧場

作者: 邱奕志 | 發布日期: 20221230 | 服務機構: 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終身特聘教授 | 摘要:

「鼠」業有專攻 個人化癌症治療

作者: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 | 發布日期: 20200320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透過開發有別於傳統實驗鼠的新一代「阿凡達鼠」,能夠將病患的腫瘤組織,原汁原味地在實驗小鼠生長,替代病患進行量身訂做的癌症藥物篩選,提高篩選的精準度。動物中心並建立人源腫瘤...

直擊果蠅大腦運作!光學顯微技術拍出高速的3D動態影像!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克服家禽基因轉殖技術難關,興大研發新興育種技術平台開發新禽畜品種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212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最後一隻樹蝸牛死了

作者: 黃瑋絜 | 發布日期: 2020010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1996年1月1日,世界上最後一隻樹蝸牛,因為受到微孢子蟲的感染,不幸於倫敦的動物園內死亡,不過事後的研究發現:外來種蝸牛的引進或許才是讓其絕種的真正原因。外來物種雖然不一定會對人類的經濟活動造成影響...

1831年4月28日:扭結理論的先驅泰特(Peter Guthrie Tait)的誕生

作者: 蕭如珀 | 楊信男 | 發布日期: 20200428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摘要: 1833年高斯想出如何計算兩個互連的環彼此纏繞次數的方法後,幾世紀以來數學家就一直對拓撲結深感興趣。但此領域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蘇格蘭一位叫做泰特的數學家做了煙環的實驗後才真正引起大家的關注...

醫學史上的里程碑:盤尼西林的首次人體試驗

作者: 黃瑋絜 | 發布日期: 20200212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實驗室中意外發現了青黴素,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早被發現、量產且使用的抗生素。但事實上青黴素是在被發現13年後,才首次使用於人類的,雖然最後因青黴素生產效率低、供應不及,導致患...

發現X射線

作者: 練冠霆 | 發布日期: 2019110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與數學家倫琴在進行陰極射線實驗時,偶然發現新射線,因此將這種射線稱為X射線。而他以此為妻子拍下的人類史上第一張X光片,就成了影像醫學的濫觴。

大腦功能研究先驅 David Ferrier 誕辰

作者: 黃瑋絜 | 發布日期: 202001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1843年1月13日出生的大衛.費里爾(David Ferrier)為《Brain》期刊的創刊人之一,其對人類大腦的分區和定位,被評為近50年來神經生理學界最偉大的貢獻。

1959年12月29日:費曼(Richard Feynman)經典的加州理工學院講義

作者: 蕭如珀 | 楊信男 | 發布日期: 20191229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摘要: 費曼在預期微型化與奈米科技可能發展的先見之明,是前加州理工學院校長戈伯格(Marvin Goldberger)表彰他是「20世紀物理的傑出人物」,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莫瑞森(Philip Morr...

專屬於埔里鎮的絕代美人 – 你可能不知道的茭白筍秘密

作者: 蔡勇斌 | 發布日期: 20220830 | 服務機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系特聘教授兼科技學院院長 | 摘要:

河川老化的終極殺手-優養化該如何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09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向山致敬!為什麼山對我們如此重要?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12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我們與自然科學的距離其實不遠!一窺在地科學研究可以如何守護我們

作者: 黃俊儒 | 發布日期: 20220429 | 服務機構: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特聘教授 | 摘要:

省電環保的太陽能節能玻璃!

作者: 楊錦懷 | 發布日期: 20190604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 | 摘要: 玻璃大量應用在建築中,將自然光帶進室內,並且開拓的空間視野,創造明亮潔淨的氛圍,隨著建築材料的發展,楊錦懷研發出一種兼具發電及隔熱功能的太陽能節能玻璃,倍受全球建築界矚目,並已經真正應用在建築中,在台...

畜牧業大突破:傳統產業如何進化成智慧化畜牧場

作者: 邱奕志 | 發布日期: 20221230 | 服務機構: 國立宜蘭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 終身特聘教授 | 摘要:

「鼠」業有專攻 個人化癌症治療

作者: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 | 發布日期: 20200320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透過開發有別於傳統實驗鼠的新一代「阿凡達鼠」,能夠將病患的腫瘤組織,原汁原味地在實驗小鼠生長,替代病患進行量身訂做的癌症藥物篩選,提高篩選的精準度。動物中心並建立人源腫瘤...

直擊果蠅大腦運作!光學顯微技術拍出高速的3D動態影像!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克服家禽基因轉殖技術難關,興大研發新興育種技術平台開發新禽畜品種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212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最後一隻樹蝸牛死了

作者: 黃瑋絜 | 發布日期: 2020010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1996年1月1日,世界上最後一隻樹蝸牛,因為受到微孢子蟲的感染,不幸於倫敦的動物園內死亡,不過事後的研究發現:外來種蝸牛的引進或許才是讓其絕種的真正原因。外來物種雖然不一定會對人類的經濟活動造成影響...

1831年4月28日:扭結理論的先驅泰特(Peter Guthrie Tait)的誕生

作者: 蕭如珀 | 楊信男 | 發布日期: 20200428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摘要: 1833年高斯想出如何計算兩個互連的環彼此纏繞次數的方法後,幾世紀以來數學家就一直對拓撲結深感興趣。但此領域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蘇格蘭一位叫做泰特的數學家做了煙環的實驗後才真正引起大家的關注...

醫學史上的里程碑:盤尼西林的首次人體試驗

作者: 黃瑋絜 | 發布日期: 20200212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在實驗室中意外發現了青黴素,使其成為世界上最早被發現、量產且使用的抗生素。但事實上青黴素是在被發現13年後,才首次使用於人類的,雖然最後因青黴素生產效率低、供應不及,導致患...

發現X射線

作者: 練冠霆 | 發布日期: 2019110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1895年11月8日,德國物理與數學家倫琴在進行陰極射線實驗時,偶然發現新射線,因此將這種射線稱為X射線。而他以此為妻子拍下的人類史上第一張X光片,就成了影像醫學的濫觴。

大腦功能研究先驅 David Ferrier 誕辰

作者: 黃瑋絜 | 發布日期: 202001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1843年1月13日出生的大衛.費里爾(David Ferrier)為《Brain》期刊的創刊人之一,其對人類大腦的分區和定位,被評為近50年來神經生理學界最偉大的貢獻。

1959年12月29日:費曼(Richard Feynman)經典的加州理工學院講義

作者: 蕭如珀 | 楊信男 | 發布日期: 20191229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 | 摘要: 費曼在預期微型化與奈米科技可能發展的先見之明,是前加州理工學院校長戈伯格(Marvin Goldberger)表彰他是「20世紀物理的傑出人物」,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家莫瑞森(Philip Morr...

專屬於埔里鎮的絕代美人 – 你可能不知道的茭白筍秘密

作者: 蔡勇斌 | 發布日期: 20220830 | 服務機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土木系特聘教授兼科技學院院長 | 摘要:

河川老化的終極殺手-優養化該如何解?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09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向山致敬!為什麼山對我們如此重要?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212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我們與自然科學的距離其實不遠!一窺在地科學研究可以如何守護我們

作者: 黃俊儒 | 發布日期: 20220429 | 服務機構: 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特聘教授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