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養牛科技:引言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智慧養牛科技:引言的作者是賈玉祥, 發布日期是2017/2/3, 服務機構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摘要是自民國96年起,畜試所新竹分所率先推動把智慧科技導入乳牛產業中,促進產業升級,使國內乳牛產業更具競爭力而能永續經營。.

標題智慧養牛科技:引言
摘要自民國96年起,畜試所新竹分所率先推動把智慧科技導入乳牛產業中,促進產業升級,使國內乳牛產業更具競爭力而能永續經營。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e886f6ec-3a7b-4b2a-9e94-e386017c9c50
作者賈玉祥
服務機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發布日期2017/2/3

標題

智慧養牛科技:引言

摘要

自民國96年起,畜試所新竹分所率先推動把智慧科技導入乳牛產業中,促進產業升級,使國內乳牛產業更具競爭力而能永續經營。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e886f6ec-3a7b-4b2a-9e94-e386017c9c50

作者

賈玉祥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發布日期

2017/2/3

根據名稱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找到的相關資料

智慧養牛科技:引言

作者: 賈玉祥 | 發布日期: 20170203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 摘要: 自民國96年起,畜試所新竹分所率先推動把智慧科技導入乳牛產業中,促進產業升級,使國內乳牛產業更具競爭力而能永續經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智慧養牛科技:引言

作者: 賈玉祥 | 發布日期: 20170203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 摘要: 自民國96年起,畜試所新竹分所率先推動把智慧科技導入乳牛產業中,促進產業升級,使國內乳牛產業更具競爭力而能永續經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 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 ]

根據姓名 賈玉祥 找到的相關資料

發展畜禽產業加值及永續友善環境綱要計畫(4/4)

主辦機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計畫類別(次類別): 延續重點政策計畫 | 隸屬專案(子專案): 「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新農業) | 年度: 109 | 計畫期程(起): 20170101 | 計畫期程(訖): 20201231 | 年累計實際進度: 100.00% | 年累計預定進度: 100.00% | 年累計預算執行率(%): 100.00% | 年度預算達成率(%): 100.00% | 重要執行成果: 計畫亮點:「1.黑豬之高肉質基因選育: DK6仔豬之黑毛比例已超越88.2%,DK5母豬分娩總仔數為11.4頭,活仔數達10.0頭,三週齡育成率為80.0 %。2.以多重加工技術應用,調整產品配方與天...

@ 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清單

發展畜禽產業加值及永續友善環境綱要計畫(4/4)

主辦機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計畫類別(次類別): 延續重點政策計畫 | 隸屬專案(子專案): 「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新農業) | 年度: 109 | 計畫期程(起): 20170101 | 計畫期程(訖): 20201231 | 年累計實際進度: 100.00% | 年累計預定進度: 100.00% | 年累計預算執行率(%): 100.00% | 年度預算達成率(%): 100.00% | 重要執行成果: 計畫亮點:「1.黑豬之高肉質基因選育: DK6仔豬之黑毛比例已超越88.2%,DK5母豬分娩總仔數為11.4頭,活仔數達10.0頭,三週齡育成率為80.0 %。2.以多重加工技術應用,調整產品配方與天...

@ 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清單

[ 搜尋所有 賈玉祥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智慧養牛科技:引言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手機偏光秀,消失又出現

作者: 周祥順 | 發布日期: 20180921 | 服務機構: 海洋大學光電學研究所 | 摘要: 老師將偏振片置於手機前方,手機螢幕消失不見。再將第二個偏振片置於手機與第一個偏振片中間,手機螢幕重新出現。為什麼手機螢幕發出的光會受到偏振片影響呢?

揭開細胞傳輸系統的奧祕

作者: 蔡宗翰 | 發布日期: 20140609 | 服務機構: 中央大學資工系 | 摘要: 細胞會依據執行不同的功能而製造不同的分子,這些分子都必須在正確的時間製造,運輸到正確的位置或釋放到細胞外,產生特定的生理效應。榮獲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3位科學家,揭開了細胞傳輸之謎。

環境的重要—老鼠家庭也有階級複製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806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科學家透過實驗證明運動與豐饒環境能夠改變腦子結構與精子內涵,並且將會遺傳給子女。

細胞保衛戰——細胞自噬現象的運作

作者: 張志鵬 | 發布日期: 20170705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 | 摘要: 細胞自噬扮演著多元的角色,對抗細胞飢餓,到清除病原菌,甚至到控制腫瘤生長,細胞自噬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生理與病理的調控角色。

透過演化之窗看我們的生老病死

作者: 劉德祥 | 發布日期: 201807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演化論不僅是現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更可以被延伸應用在身體健康等議題上,包含胎盤形成、胎兒發育、疾病演化以及基因缺陷。從演化的觀點看我們生命週期每一階段,往往會給我們新的啟示。那些曾經幫助我們祖...

破解血管性失智症:前瞻光學顯微術

作者: 林光儀 | 發布日期: 20200616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摘要: 失智症在現今老年化社會是重要的健康議題,而失智症中有約四分之一為血管型失智症,由腦血管病變所導致。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開發「前瞻光學顯微術」,希望通過「非線性光學」勝於傳統「線性光學」的優點...

智取梅花鹿!以無人機掌握族群資訊

作者: 謝宗宇 | 發布日期: 20190218 | 服務機構: 民享環境生態調查有限公司 | 摘要: 無人機的發明與普及使人們得以從空中俯瞰地面,蒐集與分析資料。且看這技術如何協助研究人員精確掌握野生動物族群的數量。

龍貓森林裡的台灣石虎

作者: 余建勳 | 發布日期: 20180412 | 服務機構: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技正 | 摘要: 台灣石虎是一種神祕而稀有的美麗生物,牠的棲息地不在深山密林,而是在低海拔的淺山地帶,這樣的環境正如宮崎峻知名動畫〈龍貓〉中所刻劃的場景。目前學者們估計全台石虎恐怕只剩大約500隻,這是一個相當危急的族...

養鴨人家再進步:鴨隻遺傳多樣性的維護與應用

作者: 張怡穎 | 發布日期: 20170502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摘要: 花蓮鯉魚潭有隻當紅的「紅面鴨」,在民國103年命名為「五結黑色番鴨」。當年大型白色番鴨大舉引進國內時,若政府未適時提出鴨隻種原保存計畫來保育並維護其遺傳多樣性,這隻黑色番鴨可能早就絕種了。

蛙蛙世界的公民科學與蛙類生態保育

作者: 楊懿如 | 發布日期: 20160607 | 服務機構: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 摘要: 蛙類是最佳的環境指標生物,台灣蛙類可以分成6科。種類最多的樹蛙科有13種。但是因為人為影響與外來種侵入,台灣蛙類野外族群面臨嚴重的生存壓力。透過公民科學家的群起合作,建立台灣蛙類生物多樣性熱點、調查台...

臺灣的綠色寶藏 關懷寶島原生植物

作者: 陳超仁 | 發布日期: 20160309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摘要: 原生植物是指自然狀況下生存在特定生態環境中的植物,這些植物在這個地區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已適應當地地質、水文及氣候。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多樣化,孕育豐富的原生植物,不僅是地被的保護者,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

防災預警科技(一):強颱臨頭 團結聚力預報更準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如果能在颱風來之前,提供水資源管理機關一個比較有信心的定量降水預報,藉以決定水庫要不要洩洪或多少洩洪量,將可確保台灣用水安全無虞。

防災預警科技(二):無山不崩 雷達測雨全面網羅

作者: 陳慈忻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 摘要: 台灣降雨時節不均、山地又佔了山分之二,水災、土石流成為台灣常見的天災,為了達到災害預警,「到底雨量測站夠不夠?」也變成許多政府單位及民眾關切的問題。究竟國內的雨量監測有哪些技術?目前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防災預警科技(三):風神駕到 難以捉摸龍捲風暴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台灣,雖然頻率不高,但是每年偶爾仍會見到龍捲風出現的消息,為能更了解這種極具破壞力且神出鬼沒的災害魅影,我們邀請到台灣大學大氣系周仲島教授,為我們介紹龍捲風成因和目前用來「捕捉」龍捲風以及氣象觀測的重...

防災預警科技(五):沙塵蓋目 不速之客千里而來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每逢冬末春初,尤其每年二月至四月,是沙塵暴最頻繁的時間。其中少數會影響台灣,這些沙塵暴主要來自中國的甘肅、內蒙古、黃河河套地區,這些沙塵可能伴隨東北季風一起南下

手機偏光秀,消失又出現

作者: 周祥順 | 發布日期: 20180921 | 服務機構: 海洋大學光電學研究所 | 摘要: 老師將偏振片置於手機前方,手機螢幕消失不見。再將第二個偏振片置於手機與第一個偏振片中間,手機螢幕重新出現。為什麼手機螢幕發出的光會受到偏振片影響呢?

揭開細胞傳輸系統的奧祕

作者: 蔡宗翰 | 發布日期: 20140609 | 服務機構: 中央大學資工系 | 摘要: 細胞會依據執行不同的功能而製造不同的分子,這些分子都必須在正確的時間製造,運輸到正確的位置或釋放到細胞外,產生特定的生理效應。榮獲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3位科學家,揭開了細胞傳輸之謎。

環境的重要—老鼠家庭也有階級複製

作者: 王道還 | 發布日期: 20180806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 摘要: 科學家透過實驗證明運動與豐饒環境能夠改變腦子結構與精子內涵,並且將會遺傳給子女。

細胞保衛戰——細胞自噬現象的運作

作者: 張志鵬 | 發布日期: 20170705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 | 摘要: 細胞自噬扮演著多元的角色,對抗細胞飢餓,到清除病原菌,甚至到控制腫瘤生長,細胞自噬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生理與病理的調控角色。

透過演化之窗看我們的生老病死

作者: 劉德祥 | 發布日期: 20180717 | 服務機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 摘要: 達爾文的演化論不僅是現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更可以被延伸應用在身體健康等議題上,包含胎盤形成、胎兒發育、疾病演化以及基因缺陷。從演化的觀點看我們生命週期每一階段,往往會給我們新的啟示。那些曾經幫助我們祖...

破解血管性失智症:前瞻光學顯微術

作者: 林光儀 | 發布日期: 20200616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摘要: 失智症在現今老年化社會是重要的健康議題,而失智症中有約四分之一為血管型失智症,由腦血管病變所導致。國立成功大學微奈米科技研究中心開發「前瞻光學顯微術」,希望通過「非線性光學」勝於傳統「線性光學」的優點...

智取梅花鹿!以無人機掌握族群資訊

作者: 謝宗宇 | 發布日期: 20190218 | 服務機構: 民享環境生態調查有限公司 | 摘要: 無人機的發明與普及使人們得以從空中俯瞰地面,蒐集與分析資料。且看這技術如何協助研究人員精確掌握野生動物族群的數量。

龍貓森林裡的台灣石虎

作者: 余建勳 | 發布日期: 20180412 | 服務機構: 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技正 | 摘要: 台灣石虎是一種神祕而稀有的美麗生物,牠的棲息地不在深山密林,而是在低海拔的淺山地帶,這樣的環境正如宮崎峻知名動畫〈龍貓〉中所刻劃的場景。目前學者們估計全台石虎恐怕只剩大約500隻,這是一個相當危急的族...

養鴨人家再進步:鴨隻遺傳多樣性的維護與應用

作者: 張怡穎 | 發布日期: 20170502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宜蘭分所 | 摘要: 花蓮鯉魚潭有隻當紅的「紅面鴨」,在民國103年命名為「五結黑色番鴨」。當年大型白色番鴨大舉引進國內時,若政府未適時提出鴨隻種原保存計畫來保育並維護其遺傳多樣性,這隻黑色番鴨可能早就絕種了。

蛙蛙世界的公民科學與蛙類生態保育

作者: 楊懿如 | 發布日期: 20160607 | 服務機構: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 摘要: 蛙類是最佳的環境指標生物,台灣蛙類可以分成6科。種類最多的樹蛙科有13種。但是因為人為影響與外來種侵入,台灣蛙類野外族群面臨嚴重的生存壓力。透過公民科學家的群起合作,建立台灣蛙類生物多樣性熱點、調查台...

臺灣的綠色寶藏 關懷寶島原生植物

作者: 陳超仁 | 發布日期: 20160309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摘要: 原生植物是指自然狀況下生存在特定生態環境中的植物,這些植物在這個地區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已適應當地地質、水文及氣候。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及多樣化,孕育豐富的原生植物,不僅是地被的保護者,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基...

防災預警科技(一):強颱臨頭 團結聚力預報更準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如果能在颱風來之前,提供水資源管理機關一個比較有信心的定量降水預報,藉以決定水庫要不要洩洪或多少洩洪量,將可確保台灣用水安全無虞。

防災預警科技(二):無山不崩 雷達測雨全面網羅

作者: 陳慈忻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所 | 摘要: 台灣降雨時節不均、山地又佔了山分之二,水災、土石流成為台灣常見的天災,為了達到災害預警,「到底雨量測站夠不夠?」也變成許多政府單位及民眾關切的問題。究竟國內的雨量監測有哪些技術?目前又是如何運作的呢?

防災預警科技(三):風神駕到 難以捉摸龍捲風暴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台灣,雖然頻率不高,但是每年偶爾仍會見到龍捲風出現的消息,為能更了解這種極具破壞力且神出鬼沒的災害魅影,我們邀請到台灣大學大氣系周仲島教授,為我們介紹龍捲風成因和目前用來「捕捉」龍捲風以及氣象觀測的重...

防災預警科技(五):沙塵蓋目 不速之客千里而來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3041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每逢冬末春初,尤其每年二月至四月,是沙塵暴最頻繁的時間。其中少數會影響台灣,這些沙塵暴主要來自中國的甘肅、內蒙古、黃河河套地區,這些沙塵可能伴隨東北季風一起南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