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美鄉催生台灣疫苗工廠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何美鄉催生台灣疫苗工廠的作者是張志玲, 發布日期是2012/11/12, 服務機構是《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摘要是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時,政府曾向民間收購口罩因應疫情,何美鄉發現台灣沒有自主掌握特定醫療資源的能力——例如疫苗。全球流感疫苗供應廠集中在歐洲,且產能原先就不足。如果台灣沒有掌握生產疫苗的能力,等待流感大爆發,將面臨「有錢也買不到疫苗」的窘境。何美鄉除了協助台灣防禦新興傳染病的攻擊,也....

標題何美鄉催生台灣疫苗工廠
摘要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時,政府曾向民間收購口罩因應疫情,何美鄉發現台灣沒有自主掌握特定醫療資源的能力——例如疫苗。全球流感疫苗供應廠集中在歐洲,且產能原先就不足。如果台灣沒有掌握生產疫苗的能力,等待流感大爆發,將面臨「有錢也買不到疫苗」的窘境。何美鄉除了協助台灣防禦新興傳染病的攻擊,也協助政府催生台灣自製流感疫苗廠。
連結網址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3a281e1e-7e99-4e78-92c7-1c27adb37e43
作者張志玲
服務機構《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發布日期2012/11/12

標題

何美鄉催生台灣疫苗工廠

摘要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時,政府曾向民間收購口罩因應疫情,何美鄉發現台灣沒有自主掌握特定醫療資源的能力——例如疫苗。全球流感疫苗供應廠集中在歐洲,且產能原先就不足。如果台灣沒有掌握生產疫苗的能力,等待流感大爆發,將面臨「有錢也買不到疫苗」的窘境。何美鄉除了協助台灣防禦新興傳染病的攻擊,也協助政府催生台灣自製流感疫苗廠。

連結網址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3a281e1e-7e99-4e78-92c7-1c27adb37e43

作者

張志玲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發布日期

2012/11/12

根據名稱 科學發展 特約文字編輯 文字整理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科學發展 特約文字編輯 文字整理 ...)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何美泠教授的醫研人生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200724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何美泠擔任高醫大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17年間,完成許多傲視眾人的成就,不僅奪得6項國家新創獎、40件國內外專利,,完成10件專利的技術轉移,開設2家新創公司,此外,何教授個人也以骨細胞生物學、生理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何美泠教授的醫研人生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20/7/24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何美泠擔任高醫大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17年間,完成許多傲視眾人的成就,不僅奪得6項國家新創獎、40件國內外專利,,完成10件專利的技術轉移,開設2家新創公司,此外,何教授個人也以骨細胞生物學、生理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藉科普服務 培養社會道德—黃家逸老師的科學志工團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70802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近幾年黑心油問題、毒澱粉事件、竄改食品效期和重金屬污染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社會上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為此悲天憫人的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黃家逸老師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液晶與超穎材料實驗室」團隊能為社會做...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藉科普服務 培養社會道德—黃家逸老師的科學志工團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7/8/2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近幾年黑心油問題、毒澱粉事件、竄改食品效期和重金屬污染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社會上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為此悲天憫人的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黃家逸老師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液晶與超穎材料實驗室」團隊能為社會做...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何美鄉催生台灣疫苗工廠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21112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時,政府曾向民間收購口罩因應疫情,何美鄉發現台灣沒有自主掌握特定醫療資源的能力——例如疫苗。全球流感疫苗供應廠集中在歐洲,且產能原先就不足。如果台灣沒有掌握生產疫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以生物技術整治戴奧辛汙染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5050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戴奧辛具有頑強性與生物毒性,其中以四氯聯苯戴奧辛的毒性最強,稱為世紀之毒。主要來源是高溫燃燒和化學製程中產生的不純物質,少部分是天然生成,降解戴奧辛毒性是整治環境汙染的大事。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以生物技術整治戴奧辛汙染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5/5/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戴奧辛具有頑強性與生物毒性,其中以四氯聯苯戴奧辛的毒性最強,稱為世紀之毒。主要來源是高溫燃燒和化學製程中產生的不純物質,少部分是天然生成,降解戴奧辛毒性是整治環境汙染的大事。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核子醫學科技–提升疾病控制.促進人類健康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03071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臺灣地區每10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癌症患者,癌症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首位。核子醫學科技應用放射線與同位素的示蹤性,創造追蹤癌細胞的新方法,使人類對抗癌症的信心受到鼓舞。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何美泠教授的醫研人生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200724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何美泠擔任高醫大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17年間,完成許多傲視眾人的成就,不僅奪得6項國家新創獎、40件國內外專利,,完成10件專利的技術轉移,開設2家新創公司,此外,何教授個人也以骨細胞生物學、生理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何美泠教授的醫研人生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20/7/24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何美泠擔任高醫大骨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17年間,完成許多傲視眾人的成就,不僅奪得6項國家新創獎、40件國內外專利,,完成10件專利的技術轉移,開設2家新創公司,此外,何教授個人也以骨細胞生物學、生理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藉科普服務 培養社會道德—黃家逸老師的科學志工團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70802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近幾年黑心油問題、毒澱粉事件、竄改食品效期和重金屬污染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社會上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為此悲天憫人的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黃家逸老師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液晶與超穎材料實驗室」團隊能為社會做...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藉科普服務 培養社會道德—黃家逸老師的科學志工團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7/8/2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近幾年黑心油問題、毒澱粉事件、竄改食品效期和重金屬污染的事件層出不窮,導致社會上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為此悲天憫人的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黃家逸老師不斷地思考,自己的「液晶與超穎材料實驗室」團隊能為社會做...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何美鄉催生台灣疫苗工廠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21112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時,政府曾向民間收購口罩因應疫情,何美鄉發現台灣沒有自主掌握特定醫療資源的能力——例如疫苗。全球流感疫苗供應廠集中在歐洲,且產能原先就不足。如果台灣沒有掌握生產疫苗...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以生物技術整治戴奧辛汙染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5050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戴奧辛具有頑強性與生物毒性,其中以四氯聯苯戴奧辛的毒性最強,稱為世紀之毒。主要來源是高溫燃燒和化學製程中產生的不純物質,少部分是天然生成,降解戴奧辛毒性是整治環境汙染的大事。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以生物技術整治戴奧辛汙染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5/5/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戴奧辛具有頑強性與生物毒性,其中以四氯聯苯戴奧辛的毒性最強,稱為世紀之毒。主要來源是高溫燃燒和化學製程中產生的不純物質,少部分是天然生成,降解戴奧辛毒性是整治環境汙染的大事。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核子醫學科技–提升疾病控制.促進人類健康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03071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臺灣地區每10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癌症患者,癌症已連續20年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首位。核子醫學科技應用放射線與同位素的示蹤性,創造追蹤癌細胞的新方法,使人類對抗癌症的信心受到鼓舞。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科學發展 特約文字編輯 文字整理 ... ]

根據姓名 張志玲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5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張志玲 ...)

張志玲

職稱: 董事 | 持有股份數: 700000 | 所代表法人: | 寧致有限公司 | 統一編號: 54664715

@ 董監事資料集

張志玲

職稱: 董事 | 持有股份數: 6000000 | 所代表法人: | 和理非有限公司 | 統一編號: 85034543

@ 董監事資料集

張志玲

職稱: 董事 | 持有股份數: 500000 | 所代表法人: | 永沛盈貿易有限公司 | 統一編號: 96682051

@ 董監事資料集

張志玲

公司名稱: 和理非有限公司 | 到職日期: 1081107 | 統一編號: 85034543

@ 公司登記經理人資料集

翻轉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腦力激盪中學習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80308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教育界興起了一種稱為知識翻新(又稱知識建立,knowledge building)的新教學法,老師必須鼓勵學生提想法,並需具備能型塑氛圍的本領,以利學生在想做、想學、想嘗試的氣氛中,長時間和想法對話、...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張志玲

職稱: 董事 | 持有股份數: 700000 | 所代表法人: | 寧致有限公司 | 統一編號: 54664715

@ 董監事資料集

張志玲

職稱: 董事 | 持有股份數: 6000000 | 所代表法人: | 和理非有限公司 | 統一編號: 85034543

@ 董監事資料集

張志玲

職稱: 董事 | 持有股份數: 500000 | 所代表法人: | 永沛盈貿易有限公司 | 統一編號: 96682051

@ 董監事資料集

張志玲

公司名稱: 和理非有限公司 | 到職日期: 1081107 | 統一編號: 85034543

@ 公司登記經理人資料集

翻轉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腦力激盪中學習

作者: 張志玲 | 發布日期: 20180308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文字整理) | 摘要: 教育界興起了一種稱為知識翻新(又稱知識建立,knowledge building)的新教學法,老師必須鼓勵學生提想法,並需具備能型塑氛圍的本領,以利學生在想做、想學、想嘗試的氣氛中,長時間和想法對話、...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搜尋所有 張志玲 ... ]

姓名 張志玲 找到的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

(以下顯示 5 筆) (或要:查詢所有 張志玲)
公司地址負責人統一編號狀態

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5段70號6樓之3
張志玲81610452撤銷 - 獨資

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14號9樓之10
張志玲85034543解散 (核准解散日期: 2024-09-05)

屏東縣萬丹鄉萬全村萬丹路一段415號
張志玲94299475核准設立 - 獨資

高雄市鼓山區臨海二路23號之1
張志玲94619370核准設立 - 獨資

新北市板橋區南門街9號
張志玲99145204歇業 - 獨資 (核准文號: 1025135662)

登記地址: 臺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5段70號6樓之3 | 負責人: 張志玲 | 統編: 81610452 | 撤銷 - 獨資

登記地址: 高雄市新興區中山一路14號9樓之10 | 負責人: 張志玲 | 統編: 85034543 | 解散 (核准解散日期: 2024-09-05)

登記地址: 屏東縣萬丹鄉萬全村萬丹路一段415號 | 負責人: 張志玲 | 統編: 94299475 | 核准設立 - 獨資

登記地址: 高雄市鼓山區臨海二路23號之1 | 負責人: 張志玲 | 統編: 94619370 | 核准設立 - 獨資

登記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南門街9號 | 負責人: 張志玲 | 統編: 99145204 | 歇業 - 獨資 (核准文號: 1025135662)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與何美鄉催生台灣疫苗工廠同分類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風險管理與黑天鵝效應

作者: 高梓木 | 發布日期: 20160906 | 服務機構: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 | 摘要: 人類的工藝無法建造一個永不毀壞且百分之百安全的系統或設施,能做的是如何了解風險並進行全面而有效的事前管理,即使面對黑天鵝事件也不需懼怕。

森林中的播種者–臺灣獼猴

作者: 李玲玲 | 發布日期: 20060206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 摘要: 帶種子去遠處旅行?怎麼聽起來有點浪漫。這可是臺灣獼猴們的日常,獼猴們藉由吞食或者以頰囊攜帶果實,過程中的取食後吐出,或是排遺,都讓種子有了更多元的去處。雖然實證研究尚未能證實,動物的種子傳播對於植群結...

台灣原生植物百科

作者: 許再文 | 發布日期: 20101203 | 服務機構: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摘要: 台灣擁有相當多的植物種類,以蕨類來說,目前台灣可以歸類為稀有等級的蕨類高達 240 種,面積遠大於臺灣的北美、歐洲蕨類種數反而比臺灣少。台灣的水生植物也占全世界約2,000 種水生植物的 2%。不過,...

蜜蜂與蜂蜜

作者: 李讃虔 | 發布日期: 20180419 | 服務機構: 自由投稿者 | 摘要: 在自然環境中,蜜蜂會採集蜂蜜並幫忙植物授粉,讓植物物種得以具有多樣性,蜂蜜則是具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及保健功效,也成為熱門的保健食品。我們除了享受昆蟲們辛苦工作的成果外,也應該好好保護生態的完整性...

撿「屍」護生態 路殺社在做什麼?

作者: 林德恩 | 發布日期: 20160603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摘要: 當別人帶著手機或相機,出外賞鳥看蛙,拍下可愛動物的照片,有一群人卻特別拍攝殘缺不全、扭曲的野生動物屍體。這個「撿屍集團」叫作路殺社,而路殺是指野生動物的車禍,路殺社出沒在鄉野市區,也可能是你家周遭的鄰...

氣候變遷調適之風險評估標準與決策模式

作者: 申永順 | 發布日期: 20190828 | 服務機構: 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 摘要: 面對氣候變遷即將帶來的風險,國際間無不加緊腳步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C以下,申永順副教授表示,人類正面臨1萬多年以來最險峻的氣候挑戰,必須要更積極的建立及擴大調適策略風險評估的方法技...

當海洋成為人類最大的垃圾桶,怎麼辦?

作者: 曾筱君 | 發布日期: 20180704 | 服務機構: 科技部LIFT方案學人 | 摘要: 從外太空看向地球,會是一顆藍綠相間的唯美星球,然而,如此清澈蔚藍的海洋,正在被可怕的人造垃圾漸漸抹去他原有的光華和生命力。面對不斷被汙染的海洋、食用垃圾而死的生物,環保的3R行動(垃圾減量、回收、重複...

冰雪圈的暖化與衝擊

作者: 汪中和 | 發布日期: 20190828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摘要: 冰雪圈對於維持地球氣候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然而,隨著工業革命開啟,人類排放過量的溫室氣體到大氣層中,造成冰雪圈暖化,除了帶來氣候變化的失衡與極端化,更造成海平面快速的上升,而北極圈暖化速度更是全球暖...

終結昏睡病,致力女權運動——露易斯.皮爾絲

作者: 劉仲康 | 發布日期: 20140507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 摘要: 露易斯.皮爾絲是研究非洲昏睡病並找出解方的傑出女科學家,曾親自到該病盛行的剛果,進行藥物測試。也曾發展出梅毒的模式動物供研究使用。此外,她還發明了一種在兔子身上可以移植的布-皮二氏瘤,是全世界在研究癌...

熱帶醫學的創建與未來

作者: 李尚仁 | 發布日期: 2013071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摘要: 英國醫師萬巴德早年曾在高雄行醫約5年之久,是第一位提出「熱帶醫學」這個名詞的醫師,在瘧疾與絲蟲病研究貢獻卓著而有「熱帶醫學之父」美譽。

以科學之名–塔斯克吉梅毒研究

作者: 陳恒安 | 發布日期: 20020917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 摘要: 雖說覆水難收,但是我們已停止沉默,不再逃避。終於,我們能正視你們的眼睛,我代表美國人民對你們說,美國政府對你們的處置是可恥的,我感到抱歉。–美國總統柯林頓

研究腦膜炎的傑出女性學者–莎拉‧伊莉莎白‧布蘭瀚

作者: 劉仲康 | 發布日期: 20141204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 摘要: 「這是戰時,大多數的男人都進了陸軍、海軍或空軍……我則在醫學院講授細菌學。當大戰結束時,我發現我對細菌學已陷入太深,再也無法自拔了。」─ 莎拉‧伊莉莎白‧布蘭瀚

面對新興疾病 事先備好武器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190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台灣史前文化的奧祕:引言

作者: 張善楠 | 發布日期: 2017040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 摘要: 史前人如何生活?他們穿什麼樣的衣服,是如何製作的?他們用何種器物裝盛食物,裝盛的器皿有美學設計嗎?其製作技術背後的文化意涵是什麼?他們愛美嗎?穿金戴玉嗎?

台灣史前文化的奧祕:烏山頭的史前人

作者: 林秀嫚 | 發布日期: 2017040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 摘要: 從遺址出土的骨頭可看到一個古代社會的人口組成、健康狀況、族群關係、風俗習慣、社會認知與生活環境。例如由烏山頭遺址出土的一位最年老個體的骨骸,可以推測史前社會應該已有「老人」照護的現象。

風險管理與黑天鵝效應

作者: 高梓木 | 發布日期: 20160906 | 服務機構: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 | 摘要: 人類的工藝無法建造一個永不毀壞且百分之百安全的系統或設施,能做的是如何了解風險並進行全面而有效的事前管理,即使面對黑天鵝事件也不需懼怕。

森林中的播種者–臺灣獼猴

作者: 李玲玲 | 發布日期: 20060206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 摘要: 帶種子去遠處旅行?怎麼聽起來有點浪漫。這可是臺灣獼猴們的日常,獼猴們藉由吞食或者以頰囊攜帶果實,過程中的取食後吐出,或是排遺,都讓種子有了更多元的去處。雖然實證研究尚未能證實,動物的種子傳播對於植群結...

台灣原生植物百科

作者: 許再文 | 發布日期: 20101203 | 服務機構: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摘要: 台灣擁有相當多的植物種類,以蕨類來說,目前台灣可以歸類為稀有等級的蕨類高達 240 種,面積遠大於臺灣的北美、歐洲蕨類種數反而比臺灣少。台灣的水生植物也占全世界約2,000 種水生植物的 2%。不過,...

蜜蜂與蜂蜜

作者: 李讃虔 | 發布日期: 20180419 | 服務機構: 自由投稿者 | 摘要: 在自然環境中,蜜蜂會採集蜂蜜並幫忙植物授粉,讓植物物種得以具有多樣性,蜂蜜則是具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及保健功效,也成為熱門的保健食品。我們除了享受昆蟲們辛苦工作的成果外,也應該好好保護生態的完整性...

撿「屍」護生態 路殺社在做什麼?

作者: 林德恩 | 發布日期: 20160603 | 服務機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摘要: 當別人帶著手機或相機,出外賞鳥看蛙,拍下可愛動物的照片,有一群人卻特別拍攝殘缺不全、扭曲的野生動物屍體。這個「撿屍集團」叫作路殺社,而路殺是指野生動物的車禍,路殺社出沒在鄉野市區,也可能是你家周遭的鄰...

氣候變遷調適之風險評估標準與決策模式

作者: 申永順 | 發布日期: 20190828 | 服務機構: 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 | 摘要: 面對氣候變遷即將帶來的風險,國際間無不加緊腳步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C以下,申永順副教授表示,人類正面臨1萬多年以來最險峻的氣候挑戰,必須要更積極的建立及擴大調適策略風險評估的方法技...

當海洋成為人類最大的垃圾桶,怎麼辦?

作者: 曾筱君 | 發布日期: 20180704 | 服務機構: 科技部LIFT方案學人 | 摘要: 從外太空看向地球,會是一顆藍綠相間的唯美星球,然而,如此清澈蔚藍的海洋,正在被可怕的人造垃圾漸漸抹去他原有的光華和生命力。面對不斷被汙染的海洋、食用垃圾而死的生物,環保的3R行動(垃圾減量、回收、重複...

冰雪圈的暖化與衝擊

作者: 汪中和 | 發布日期: 20190828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摘要: 冰雪圈對於維持地球氣候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性,然而,隨著工業革命開啟,人類排放過量的溫室氣體到大氣層中,造成冰雪圈暖化,除了帶來氣候變化的失衡與極端化,更造成海平面快速的上升,而北極圈暖化速度更是全球暖...

終結昏睡病,致力女權運動——露易斯.皮爾絲

作者: 劉仲康 | 發布日期: 20140507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 摘要: 露易斯.皮爾絲是研究非洲昏睡病並找出解方的傑出女科學家,曾親自到該病盛行的剛果,進行藥物測試。也曾發展出梅毒的模式動物供研究使用。此外,她還發明了一種在兔子身上可以移植的布-皮二氏瘤,是全世界在研究癌...

熱帶醫學的創建與未來

作者: 李尚仁 | 發布日期: 2013071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 摘要: 英國醫師萬巴德早年曾在高雄行醫約5年之久,是第一位提出「熱帶醫學」這個名詞的醫師,在瘧疾與絲蟲病研究貢獻卓著而有「熱帶醫學之父」美譽。

以科學之名–塔斯克吉梅毒研究

作者: 陳恒安 | 發布日期: 20020917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 摘要: 雖說覆水難收,但是我們已停止沉默,不再逃避。終於,我們能正視你們的眼睛,我代表美國人民對你們說,美國政府對你們的處置是可恥的,我感到抱歉。–美國總統柯林頓

研究腦膜炎的傑出女性學者–莎拉‧伊莉莎白‧布蘭瀚

作者: 劉仲康 | 發布日期: 20141204 | 服務機構: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 | 摘要: 「這是戰時,大多數的男人都進了陸軍、海軍或空軍……我則在醫學院講授細菌學。當大戰結束時,我發現我對細菌學已陷入太深,再也無法自拔了。」─ 莎拉‧伊莉莎白‧布蘭瀚

面對新興疾病 事先備好武器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190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台灣史前文化的奧祕:引言

作者: 張善楠 | 發布日期: 2017040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題報導特邀編輯 | 摘要: 史前人如何生活?他們穿什麼樣的衣服,是如何製作的?他們用何種器物裝盛食物,裝盛的器皿有美學設計嗎?其製作技術背後的文化意涵是什麼?他們愛美嗎?穿金戴玉嗎?

台灣史前文化的奧祕:烏山頭的史前人

作者: 林秀嫚 | 發布日期: 20170407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 摘要: 從遺址出土的骨頭可看到一個古代社會的人口組成、健康狀況、族群關係、風俗習慣、社會認知與生活環境。例如由烏山頭遺址出土的一位最年老個體的骨骸,可以推測史前社會應該已有「老人」照護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