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興疾病 事先備好武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面對新興疾病 事先備好武器的作者是劉馨香, 發布日期是2019/9/29, 服務機構是科技大觀園團隊, 摘要是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根據名稱 科技大觀園團隊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7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科技大觀園團隊 ...)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0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們看到電子遊戲或虛擬實境時,往往聯想到純粹享樂的消費行為,很少有人會去嚴謹地探討遊戲媒介對人的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卻能從遊戲相關應用出發,致力研究媒體心理學領域。身為玩家也身為學者,林日...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們看到電子遊戲或虛擬實境時,往往聯想到純粹享樂的消費行為,很少有人會去嚴謹地探討遊戲媒介對人的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卻能從遊戲相關應用出發,致力研究媒體心理學領域。身為玩家也身為學者,林日...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190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12/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相關的前沿科學研究也從未缺席。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暄益致力研究奈米粒子的合成與形狀控制,研究團隊陸續發現不同形狀的半導體奈米粒子會有不同的光學、電性與光催化性質,這是怎...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20/6/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想解開大腦運作的奧秘嗎?你需要精良的顯微技術!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朱士維近期發表了突破性的光學顯微技術,成功拍攝果蠅神經的3D高速動態影像,得以觀察果蠅活體腦中神經細胞的動態連結。此外,朱士維也發表可用...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0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們看到電子遊戲或虛擬實境時,往往聯想到純粹享樂的消費行為,很少有人會去嚴謹地探討遊戲媒介對人的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卻能從遊戲相關應用出發,致力研究媒體心理學領域。身為玩家也身為學者,林日...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簡克志 | 發布日期: 2020/5/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們看到電子遊戲或虛擬實境時,往往聯想到純粹享樂的消費行為,很少有人會去嚴謹地探討遊戲媒介對人的影響。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林日璇卻能從遊戲相關應用出發,致力研究媒體心理學領域。身為玩家也身為學者,林日...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馨香 | 發布日期: 201909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團隊 | 摘要: 人類對新興疾病往往缺乏抵抗能力,唯有國際合作,對病毒進行徹底研究,才能預防大規模疫情發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搜尋所有 科技大觀園團隊 ... ]
無其他 劉馨香 資料。
[ 搜尋所有 劉馨香 ... ]
姓名 劉馨香 找到的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
(以下顯示 1 筆) (或要:查詢所有 劉馨香)公司地址 | 負責人 | 統一編號 | 狀態 |
---|
集愛團餐飲店 桃園縣中壢市信義里廣州路220號1樓 | 劉馨香 | 17223271 | 核准設立 - 獨資 |
集愛團餐飲店 登記地址: 桃園縣中壢市信義里廣州路220號1樓 | 負責人: 劉馨香 | 統編: 17223271 | 核准設立 - 獨資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 作者: 彭汪嘉康 | 發布日期: 20150526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 | 摘要: 癌症預防及治療實為當務之急。然而,從美國癌症學會在1950年的研究發表指出,癌症的造成與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連性。落實這五個功法:吃得正確、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戒菸並拒吸二手菸、定期篩檢,讓大家都... |
| 作者: 林富士 | 發布日期: 20121130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 摘要: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中,我們看到許多宗教團體介入醫院的經營,看到民眾生病時求神也求醫的行為模式,也看到各種「養生」功法的風行。道教醫學看似神秘,卻是中國人疾病觀與身體觀的重要根源。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林富... |
| 作者: 臧振華 | 發布日期: 2012112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 摘要: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是考古學給人的刻板印象,但是大約從20世紀中葉開始,有的考古學家不在陸地上,而是到水下去考古,並且發展成為考古學的一個新領域。這場演講期望透過教授在考古學上豐富的學經... |
|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4082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台北湖?儘管過去的主流看法認為台北湖確實存在過,然而其他證據卻顯示出諸多矛盾之處,例如只有一筆文獻佐證、古地圖並未繪出台北湖、地質鑽探並未發現相關證據等等,健行科技大學鄭世楠教授就秉持... |
|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611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蘭嶼以飛魚聞名,飛魚在三到六月大量出現在蘭嶼附近的海面上,此時正是蘭嶼的飛魚季。為什麼飛魚會出現在蘭嶼的海面上?又為什麼剛好在一年中的同個時間發生呢? |
| 作者: 余樹楨 | 發布日期: 20111012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 摘要: 咕硓石是珊瑚死亡後層層堆疊所形成,表面粗糙且堅實,過去澎湖的住宅大多由咾咕石或玄武岩岩塊搭建,成為臺灣特殊的風景。 |
| 作者: 慈濟大愛電視臺 | 發布日期: 20121026 | 服務機構: | 摘要: 蘭嶼以安山岩質的火山碎屑岩與熔岩流所組成,紅土形成的紅頭山成為了代表性的景色。這樣的蘭嶼是如何形成的?這就要追溯到350萬年前的深海了。 |
| 作者: 黃冠渝 | 發布日期: 20181004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山大學數位內容及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 | 摘要: 自動駕駛或智慧駕駛倘若成真,可以提昇駕車的安全性,是目前炙手可熱的議題。自動駕駛要如何達成?本文介紹了機器學習如何進行影像辨識,進而應用在自動駕駛。 |
| 作者: 林俊良 | 發布日期: 20170310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中興講座教授 | 摘要: 現代智慧控制對操作環境、任務和功能複雜性,具備自然適應的特質,再加上它們可發展自我學習、自我適應、自我組織及推論等特質,因此就務實與廣範性的觀點視之,當然擁有較佳的優勢,而且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 |
| 作者: 范賢娟 | 發布日期: 20161108 | 服務機構: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 摘要: 專長是「控制系統與影像辨識」的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吳炳飛教授,從事自動駕駛、智慧型路口安全防護與運輸機器人等的研究,並有豐碩的成果。 |
| 作者: 林宙晴 | 發布日期: 20050303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科 | 摘要: 肢體無力的病人由於意念和肢體之間的聯繫故障,而沒有辦法讓肢體發揮功能。是否可以不經過肢體行動或言語,只靠腦波的變化就能控制外在的工具? |
|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在過去,化學反應普遍被認為是因為兩個物質間存在著吸引力,並且會彼此消耗,而讓反應結束在某一物質消耗殆盡時,所以是一種不可逆的單向反應。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這股「吸引力」在當時的科學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
|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這次貝托萊被拖去埃及旅行,結果竟然跟拿破崙兩人在湖邊,發現了化學反應竟然可以逆向!
|
|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1798年後,科學家普遍認為化學反應可分成可逆與不可逆反應,但一位法國科學家提出的酯化反應中發現,無論怎麼反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
|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所有可逆反應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反應到最後,原料跟產物會呈現特殊的比例。而這些固定比例則源自於物質的濃度和吸引力所達到的「反應平衡」。 |
作者: 彭汪嘉康 | 發布日期: 20150526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院長 | 摘要: 癌症預防及治療實為當務之急。然而,從美國癌症學會在1950年的研究發表指出,癌症的造成與飲食、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連性。落實這五個功法:吃得正確、適當運動、控制體重、戒菸並拒吸二手菸、定期篩檢,讓大家都... |
作者: 林富士 | 發布日期: 20121130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 | 摘要: 在目前的台灣社會中,我們看到許多宗教團體介入醫院的經營,看到民眾生病時求神也求醫的行為模式,也看到各種「養生」功法的風行。道教醫學看似神秘,卻是中國人疾病觀與身體觀的重要根源。面對這樣的社會現象,林富... |
作者: 臧振華 | 發布日期: 20121120 | 服務機構: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 摘要: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是考古學給人的刻板印象,但是大約從20世紀中葉開始,有的考古學家不在陸地上,而是到水下去考古,並且發展成為考古學的一個新領域。這場演講期望透過教授在考古學上豐富的學經... |
作者: 李柏昱 | 發布日期: 20140821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 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 摘要: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台北湖?儘管過去的主流看法認為台北湖確實存在過,然而其他證據卻顯示出諸多矛盾之處,例如只有一筆文獻佐證、古地圖並未繪出台北湖、地質鑽探並未發現相關證據等等,健行科技大學鄭世楠教授就秉持... |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61130 | 服務機構: | 摘要: 蘭嶼以飛魚聞名,飛魚在三到六月大量出現在蘭嶼附近的海面上,此時正是蘭嶼的飛魚季。為什麼飛魚會出現在蘭嶼的海面上?又為什麼剛好在一年中的同個時間發生呢? |
作者: 余樹楨 | 發布日期: 20111012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 摘要: 咕硓石是珊瑚死亡後層層堆疊所形成,表面粗糙且堅實,過去澎湖的住宅大多由咾咕石或玄武岩岩塊搭建,成為臺灣特殊的風景。 |
作者: 慈濟大愛電視臺 | 發布日期: 20121026 | 服務機構: | 摘要: 蘭嶼以安山岩質的火山碎屑岩與熔岩流所組成,紅土形成的紅頭山成為了代表性的景色。這樣的蘭嶼是如何形成的?這就要追溯到350萬年前的深海了。 |
作者: 黃冠渝 | 發布日期: 20181004 | 服務機構: 國立中山大學數位內容及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 | 摘要: 自動駕駛或智慧駕駛倘若成真,可以提昇駕車的安全性,是目前炙手可熱的議題。自動駕駛要如何達成?本文介紹了機器學習如何進行影像辨識,進而應用在自動駕駛。 |
作者: 林俊良 | 發布日期: 20170310 | 服務機構: 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中興講座教授 | 摘要: 現代智慧控制對操作環境、任務和功能複雜性,具備自然適應的特質,再加上它們可發展自我學習、自我適應、自我組織及推論等特質,因此就務實與廣範性的觀點視之,當然擁有較佳的優勢,而且成為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 |
作者: 范賢娟 | 發布日期: 20161108 | 服務機構: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 摘要: 專長是「控制系統與影像辨識」的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吳炳飛教授,從事自動駕駛、智慧型路口安全防護與運輸機器人等的研究,並有豐碩的成果。 |
作者: 林宙晴 | 發布日期: 20050303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醫學中心神經科 | 摘要: 肢體無力的病人由於意念和肢體之間的聯繫故障,而沒有辦法讓肢體發揮功能。是否可以不經過肢體行動或言語,只靠腦波的變化就能控制外在的工具? |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在過去,化學反應普遍被認為是因為兩個物質間存在著吸引力,並且會彼此消耗,而讓反應結束在某一物質消耗殆盡時,所以是一種不可逆的單向反應。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這股「吸引力」在當時的科學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這次貝托萊被拖去埃及旅行,結果竟然跟拿破崙兩人在湖邊,發現了化學反應竟然可以逆向!
|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1798年後,科學家普遍認為化學反應可分成可逆與不可逆反應,但一位法國科學家提出的酯化反應中發現,無論怎麼反應,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
作者: LIS情境科學教材 | 發布日期: 20180607 | 服務機構: | 摘要: 所有可逆反應在溫度不變的情況下,反應到最後,原料跟產物會呈現特殊的比例。而這些固定比例則源自於物質的濃度和吸引力所達到的「反應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