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取水–聯合運用地表水與地下水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標題河畔取水–聯合運用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作者是葉孋嬋, 發布日期是2017/6/7, 服務機構是《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摘要是台灣夏秋兩季經常有多起颱風光顧,雖然帶來豐沛的雨量,卻也因強降雨,雨水來不及滲入地底,使得大量雨水在地表流動,也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流進水庫,造成水庫原水濁度飆升,淨水處理廠無法負荷,因而發生供水危機。.
根據名稱 科學發展 特約文字編輯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科學發展 特約文字編輯 ...) | 作者: 劉辰岫 | 發布日期: 2015073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傅麗玉教授原先專長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一次到苗栗泰安鄉原住民部落的演講,意外打開她對原住民科學的研究。傅麗玉教授認為原住民族會有與大自然對話的獨特方式,對話過程中衍生出屬於他們的科學,雖然骨子裡頭與西方...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劉辰岫 | 發布日期: 2015/7/3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傅麗玉教授原先專長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一次到苗栗泰安鄉原住民部落的演講,意外打開她對原住民科學的研究。傅麗玉教授認為原住民族會有與大自然對話的獨特方式,對話過程中衍生出屬於他們的科學,雖然骨子裡頭與西方...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吳美枝 | 發布日期: 20170208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吳素幸博士原本熱愛文學,喜歡用文字語言來抒發情感,卻因不擅記憶,故沒選擇文組,轉而愛上科學的語言——數學,並立志要考數學系,但陰錯陽差念了台灣大學植物系。先後在加州大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吳美枝 | 發布日期: 2017/2/8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吳素幸博士原本熱愛文學,喜歡用文字語言來抒發情感,卻因不擅記憶,故沒選擇文組,轉而愛上科學的語言——數學,並立志要考數學系,但陰錯陽差念了台灣大學植物系。先後在加州大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江欣怡 | 發布日期: 20130201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評比(NTU Ranking),是由臺灣大學黃慕萱教授於2006所發展的大學排名,孜孜不倦的黃教授,無論擔任哪一種角色,都抱持著追求極致的態度,如今已成為台灣書目計量學首屈一指的研究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江欣怡 | 發布日期: 2013/2/1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評比(NTU Ranking),是由臺灣大學黃慕萱教授於2006所發展的大學排名,孜孜不倦的黃教授,無論擔任哪一種角色,都抱持著追求極致的態度,如今已成為台灣書目計量學首屈一指的研究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吳美枝 | 發布日期: 2012062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結合求學經驗,從地球科學逐漸走向科學教育研究,與志趣相投的工作夥伴一同致力於科技輔助學習的研究,激發出各式各樣的火花。對科學教育擁有獨到見解的她,以「堅持」卻不「固...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吳美枝 | 發布日期: 2012/6/2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結合求學經驗,從地球科學逐漸走向科學教育研究,與志趣相投的工作夥伴一同致力於科技輔助學習的研究,激發出各式各樣的火花。對科學教育擁有獨到見解的她,以「堅持」卻不「固...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辰岫 | 發布日期: 2015073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傅麗玉教授原先專長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一次到苗栗泰安鄉原住民部落的演講,意外打開她對原住民科學的研究。傅麗玉教授認為原住民族會有與大自然對話的獨特方式,對話過程中衍生出屬於他們的科學,雖然骨子裡頭與西方...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劉辰岫 | 發布日期: 2015/7/3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傅麗玉教授原先專長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一次到苗栗泰安鄉原住民部落的演講,意外打開她對原住民科學的研究。傅麗玉教授認為原住民族會有與大自然對話的獨特方式,對話過程中衍生出屬於他們的科學,雖然骨子裡頭與西方...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吳美枝 | 發布日期: 20170208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吳素幸博士原本熱愛文學,喜歡用文字語言來抒發情感,卻因不擅記憶,故沒選擇文組,轉而愛上科學的語言——數學,並立志要考數學系,但陰錯陽差念了台灣大學植物系。先後在加州大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吳美枝 | 發布日期: 2017/2/8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吳素幸博士原本熱愛文學,喜歡用文字語言來抒發情感,卻因不擅記憶,故沒選擇文組,轉而愛上科學的語言——數學,並立志要考數學系,但陰錯陽差念了台灣大學植物系。先後在加州大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江欣怡 | 發布日期: 20130201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評比(NTU Ranking),是由臺灣大學黃慕萱教授於2006所發展的大學排名,孜孜不倦的黃教授,無論擔任哪一種角色,都抱持著追求極致的態度,如今已成為台灣書目計量學首屈一指的研究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江欣怡 | 發布日期: 2013/2/1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世界大學科研論文評比(NTU Ranking),是由臺灣大學黃慕萱教授於2006所發展的大學排名,孜孜不倦的黃教授,無論擔任哪一種角色,都抱持著追求極致的態度,如今已成為台灣書目計量學首屈一指的研究學...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吳美枝 | 發布日期: 2012062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結合求學經驗,從地球科學逐漸走向科學教育研究,與志趣相投的工作夥伴一同致力於科技輔助學習的研究,激發出各式各樣的火花。對科學教育擁有獨到見解的她,以「堅持」卻不「固...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吳美枝 | 發布日期: 2012/6/20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許瑛玿教授結合求學經驗,從地球科學逐漸走向科學教育研究,與志趣相投的工作夥伴一同致力於科技輔助學習的研究,激發出各式各樣的火花。對科學教育擁有獨到見解的她,以「堅持」卻不「固...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搜尋所有 科學發展 特約文字編輯 ... ]
根據姓名 葉孋嬋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5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葉孋嬋 ...)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6050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我們時常在公園裡看到工人在修剪樹枝、打掃落葉,為了維護公園的乾淨整齊花了許多成本。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反其道而行,不清除植栽產生的枯枝落葉,而任其腐化成為植物的養分。同時利用地形讓雨水形成自然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6/5/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我們時常在公園裡看到工人在修剪樹枝、打掃落葉,為了維護公園的乾淨整齊花了許多成本。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反其道而行,不清除植栽產生的枯枝落葉,而任其腐化成為植物的養分。同時利用地形讓雨水形成自然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8020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70607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台灣夏秋兩季經常有多起颱風光顧,雖然帶來豐沛的雨量,卻也因強降雨,雨水來不及滲入地底,使得大量雨水在地表流動,也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流進水庫,造成水庫原水濁度飆升,淨水處理廠無法負荷,因而發生供水危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8/2/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6050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我們時常在公園裡看到工人在修剪樹枝、打掃落葉,為了維護公園的乾淨整齊花了許多成本。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反其道而行,不清除植栽產生的枯枝落葉,而任其腐化成為植物的養分。同時利用地形讓雨水形成自然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6/5/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我們時常在公園裡看到工人在修剪樹枝、打掃落葉,為了維護公園的乾淨整齊花了許多成本。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森林公園反其道而行,不清除植栽產生的枯枝落葉,而任其腐化成為植物的養分。同時利用地形讓雨水形成自然的...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8020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70607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台灣夏秋兩季經常有多起颱風光顧,雖然帶來豐沛的雨量,卻也因強降雨,雨水來不及滲入地底,使得大量雨水在地表流動,也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流進水庫,造成水庫原水濁度飆升,淨水處理廠無法負荷,因而發生供水危機。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作者: 葉孋嬋 | 發布日期: 2018/2/6 | 服務機構: 《科學發展》特約文字編輯 | 摘要: @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 |
[ 搜尋所有 葉孋嬋 ... ]
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科技大觀園新知專欄』資料集內搜尋:
| 作者: 黃揚哲 | 陳彥榮 | 發布日期: 20191001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 摘要: 你一定聽過或儲存過臍帶血,為何當初要把臍帶血保留下來呢?原因是臍帶血中有豐富的幹細胞,能用來治療許多疾病。隨著科技發展,除了臍帶血幹細胞外,還有更多種類以及更有應用潛力的幹細胞被發現和應用。 |
| 作者: 陳宣懿 | 發布日期: 20201125 | 服務機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 摘要: 細胞治療透過培養幹細胞(從自己或他人身體取出),修復或取代壞死細胞與組織,讓生命取得新生。隨著各種細胞治療方法出現,越來越多重症纏身的病患,無不寄望藉此抓住一線生機。儘管細胞治療背後可能暗藏風險,涉及... |
| 作者: 陳怡寧 | 發布日期: 20200227 | 服務機構: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 | 摘要: 蝙蝠在高體溫的情況下,免疫系統維持活化並抑制病毒複製,維持少量病毒於體內且無過度發炎反應的微妙平衡,讓蝙蝠成為許多新興疾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陳怡寧副教授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臺灣蝙蝠族群... |
| 作者: 林妤庭 | 發布日期: 202001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擁有卓越的基因改造技術和珍貴的稀有鼠,像是螢光鼠、個人化藥物測試的替身「阿凡達鼠」,因而躋身國際知名的種源庫。這些實驗鼠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推手,而在國研院動物中心,每一隻實驗鼠更是值得好... |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0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 作者: 陳其暐 | 發布日期: 2021040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科技進步的幅度遠超過往,帶來了更為便捷的生活環境,但經濟高度成長所衍生的代價也逐漸浮現:工廠、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大氣層內逐漸累積,形成了溫室效應,導致南北極海冰減少... |
| 作者: 郭雅欣 | 發布日期: 2020072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一直以來,太陽能電池的材料都以最常使用的半導體材料——矽晶為主,然而近幾年,材料界卻出現了一名新星——鈣鈦礦,它的出現為太陽能電池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
| 作者: 林子耕 | 發布日期: 20180312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 | 摘要: 對於無法自產能源的台灣來說,便宜的火力發電變成了無可避免的選擇,然而,燃燒煤礦所帶來的空氣汙染與二氧化碳排放,將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的負擔。因此,透過潔淨煤、二氧化碳捕集的技術來改善上述問題,是台灣能源... |
| 作者: 林瑞珠 | 發布日期: 20190904 | 服務機構: 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 | 摘要: 能源使用的模式攸關文明的興衰,決策者與國人應建立正確的能源史觀。如何落實並兼顧「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永續能源策略,已成為國家永續發展的重點。 |
| 作者: 牛仰堯 | 發布日期: 20170418 | 服務機構: 淡江大學航太工程學系教授 | 摘要: 一旦達到超音速的疾速飛行,不僅難以維持燃料燃燒時的穩定性,複雜的空氣動力學理論、發展耐高溫的機體材料也是研發超音速飛機的技術難關所在,此外,突破音障時產生的巨大噪音,更是使得超音速客機停產至今。 |
|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51023 | 服務機構: | 摘要: |
| 作者: 官文霖 | 發布日期: 20140307 | 服務機構: 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 | 摘要: 飛機上有一種俗稱「黑盒子」的「飛航紀錄器」,它記錄著每趟飛行任務的過程,提供調查人員研判飛航事故中駕駛員與其他人員的對話、飛航軌跡、速度、高度、姿態、系統警告等。 |
| 作者: 賴婉婷 | 發布日期: 20170425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 | 摘要: 本篇介紹仿生鳥和蝙蝠可摺疊翅膀的撲翼型無人機,遇到障礙物時機翼可摺疊變形回彈,輕鬆飛越狹窄空間,即使意外撞擊障礙也能迅速恢復,將可應用於環境監測、海上巡邏、國土保育、急難搜救、氣象觀測、通訊中繼、實境... |
| 作者: 范賢娟 | 發布日期: 20180418 | 服務機構: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 摘要: 現今,乘著飛機橫跨陸海之間,是再日常不過的事。但將歷史往前推,人類要如同飛鳥翱翔空中根本不可能,因此我們將「登天」用以形容難以達成之事。在真實駕著飛機飛行以前,人類用了哪些登天秘訣呢? |
| 作者: 姚荏富 | 發布日期: 20211222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在王朝欽教授的領導下,由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中心所開發的「第一代雙載水下載具(Two-person 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MUV)」,今年終於成功踏出指標性的一步! |
作者: 黃揚哲 | 陳彥榮 | 發布日期: 20191001 | 服務機構: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 摘要: 你一定聽過或儲存過臍帶血,為何當初要把臍帶血保留下來呢?原因是臍帶血中有豐富的幹細胞,能用來治療許多疾病。隨著科技發展,除了臍帶血幹細胞外,還有更多種類以及更有應用潛力的幹細胞被發現和應用。 |
作者: 陳宣懿 | 發布日期: 20201125 | 服務機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 摘要: 細胞治療透過培養幹細胞(從自己或他人身體取出),修復或取代壞死細胞與組織,讓生命取得新生。隨著各種細胞治療方法出現,越來越多重症纏身的病患,無不寄望藉此抓住一線生機。儘管細胞治療背後可能暗藏風險,涉及... |
作者: 陳怡寧 | 發布日期: 20200227 | 服務機構: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 | 摘要: 蝙蝠在高體溫的情況下,免疫系統維持活化並抑制病毒複製,維持少量病毒於體內且無過度發炎反應的微妙平衡,讓蝙蝠成為許多新興疾病病毒的自然宿主。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陳怡寧副教授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臺灣蝙蝠族群... |
作者: 林妤庭 | 發布日期: 2020013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國家實驗動物中心擁有卓越的基因改造技術和珍貴的稀有鼠,像是螢光鼠、個人化藥物測試的替身「阿凡達鼠」,因而躋身國際知名的種源庫。這些實驗鼠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推手,而在國研院動物中心,每一隻實驗鼠更是值得好... |
作者: 陳亭瑋 | 發布日期: 20210413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鋰離子電池除了在當今的數位產品中佔有重要的角色,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的強烈需求,未來的再生能源技術,也需要鋰離子電池發展出足以配合的儲能系統,才能真正帶領我們走向「零碳排」的未來。本次科技大觀園... |
作者: 陳其暐 | 發布日期: 2021040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科技進步的幅度遠超過往,帶來了更為便捷的生活環境,但經濟高度成長所衍生的代價也逐漸浮現:工廠、交通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大氣層內逐漸累積,形成了溫室效應,導致南北極海冰減少... |
作者: 郭雅欣 | 發布日期: 2020072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一直以來,太陽能電池的材料都以最常使用的半導體材料——矽晶為主,然而近幾年,材料界卻出現了一名新星——鈣鈦礦,它的出現為太陽能電池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
作者: 林子耕 | 發布日期: 20180312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 | 摘要: 對於無法自產能源的台灣來說,便宜的火力發電變成了無可避免的選擇,然而,燃燒煤礦所帶來的空氣汙染與二氧化碳排放,將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的負擔。因此,透過潔淨煤、二氧化碳捕集的技術來改善上述問題,是台灣能源... |
作者: 林瑞珠 | 發布日期: 20190904 | 服務機構: 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 | 摘要: 能源使用的模式攸關文明的興衰,決策者與國人應建立正確的能源史觀。如何落實並兼顧「能源安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永續能源策略,已成為國家永續發展的重點。 |
作者: 牛仰堯 | 發布日期: 20170418 | 服務機構: 淡江大學航太工程學系教授 | 摘要: 一旦達到超音速的疾速飛行,不僅難以維持燃料燃燒時的穩定性,複雜的空氣動力學理論、發展耐高溫的機體材料也是研發超音速飛機的技術難關所在,此外,突破音障時產生的巨大噪音,更是使得超音速客機停產至今。 |
作者: IC之音廣播電台 | 發布日期: 20151023 | 服務機構: | 摘要: |
作者: 官文霖 | 發布日期: 20140307 | 服務機構: 飛航安全調查委員會 | 摘要: 飛機上有一種俗稱「黑盒子」的「飛航紀錄器」,它記錄著每趟飛行任務的過程,提供調查人員研判飛航事故中駕駛員與其他人員的對話、飛航軌跡、速度、高度、姿態、系統警告等。 |
作者: 賴婉婷 | 發布日期: 20170425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 | 摘要: 本篇介紹仿生鳥和蝙蝠可摺疊翅膀的撲翼型無人機,遇到障礙物時機翼可摺疊變形回彈,輕鬆飛越狹窄空間,即使意外撞擊障礙也能迅速恢復,將可應用於環境監測、海上巡邏、國土保育、急難搜救、氣象觀測、通訊中繼、實境... |
作者: 范賢娟 | 發布日期: 20180418 | 服務機構: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 摘要: 現今,乘著飛機橫跨陸海之間,是再日常不過的事。但將歷史往前推,人類要如同飛鳥翱翔空中根本不可能,因此我們將「登天」用以形容難以達成之事。在真實駕著飛機飛行以前,人類用了哪些登天秘訣呢? |
作者: 姚荏富 | 發布日期: 20211222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在王朝欽教授的領導下,由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中心所開發的「第一代雙載水下載具(Two-person 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MUV)」,今年終於成功踏出指標性的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