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劉詠鯤 | 發布日期: 20230602 | 服務機構: 科技魅癮 | 摘要: |
| 作者: 張淳皓 | 發布日期: 20210207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大家莫不希望台灣在2021 年一切平安、風調雨順。然而,2021年的台灣真的能「風調雨順」嗎?回顧2020 年的台灣天氣狀況,會發現夏天只有少數颱風掠過台灣外海,少了颱風降水的挹注,... |
| 作者: 寒波 | 發布日期: 202008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考古學家高德(David J. Cohen)關注東亞地區,從舊石器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人類行為。是陶器先出現,還是農耕先出現?華北的細石葉和華南的砍砸器有什麼差別?不同地方的人,如何適應各地的環境? |
| 作者: 李奕萱 | 發布日期: 2021060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印象中博物館裡的化石都來自歐美,那台灣也有化石嗎?其實也有喔!這次我們邀請到主持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古脊椎動物演化及多樣性實驗室的蔡政修教授跟我們聊聊台灣的古脊椎動物。台灣的古生物學研究還正在起步的階段... |
| 作者: 唐佐欣 | 發布日期: 20211012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相信台灣大部分的學生都有參訪故宮的經驗。心路及路程不外乎,從停在至善路的遊覽車上走下,與同學呼鬧一陣,再頂著大太陽走上蜿蜒的階梯。路上陳設著面露威嚴的石獅,透露了某種象徵國族的沈重氛圍——你隱約開始覺... |
| 作者: 寒波 | 發布日期: 2021102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2019 年 7 月 9 日,一艘獨木舟划入「與那國島」,它從臺灣出發,經歷了 45 小時的航程。同樣的旅程也曾在 3 萬多年前發生嗎?這是海部陽介主導的研究計劃「跨越黑潮——復現 3 萬年前的航海」... |
| 作者: 吳謹安 | 發布日期: 20200216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 摘要: 古埃及人將陵墓視為人世連結陰間的橋樑,陵寢中的一刻一鑿都透露著其對來生的想像,考古學家也因此得以從中一窺當時人們的物質與精神文化。1923年2月16日考古學家卡特(Howard Carter)進入三千... |
| 作者: 陳儀珈 | 發布日期: 20210511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利用資訊科技讓市民的生活更方便」的智慧城市,結合了5G 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興科技,開啓我們對於超便捷未來生活的無限想象!透過和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洪智傑助理教授的訪談,讓我們進一步探析智慧... |
| 作者: 簡文山 | 發布日期: 20190810 | 服務機構: 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系教授 | 摘要: 2025年台灣將要邁入老年化社會,AI將能夠協助醫療服務及長期照護,就像是迪士尼動畫電影大英雄天團中的醫療機器人「杯麵」,未來將會真正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成為大家的健康守護神。 |
| 作者: 何沁蓉 | 發布日期: 20211229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許多企業將目光焦點轉向即將開放申請的 5G 企業專網,究竟什麼是 5G 專網?5G 專網的魅力又在哪? |
| 作者: 李昆忠 | 發布日期: 20220730 | 服務機構: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 摘要: |
| 作者: 俞筑君 | 發布日期: 20220530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 特約編輯 | 摘要: |
| 作者: 陳俊男 | 發布日期: 20220530 | 服務機構: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副研究員 | 摘要: |
| 作者: 寒波 | 發布日期: 20211026 | 服務機構: 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 摘要: 張鈞翔從小便是動物的愛好者,也喜歡恐龍。出於興趣,他在東海大學生物學系取得學士與碩士之後,留學英國成為倫敦大學的古生物學博士,返國任職於臺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博物館的日常工作以外,也埋首於化石研... |
| 作者: 陳恒安 | 發布日期: 20190627 | 服務機構: 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 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