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寬
- 上市公司持股逾 10% 大股東名單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

大股東名稱蘇文寬的公司名稱是大山, 公司代號是1615, 出表日期是1130325.

出表日期1130325
公司代號1615
公司名稱大山
大股東名稱蘇文寬
同步更新日期2024-03-29

出表日期

1130325

公司代號

1615

公司名稱

大山

大股東名稱

蘇文寬

同步更新日期

2024-03-29

根據識別碼 1615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1615 ...)

捷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4385129 | 電話號碼: 04-25633311 | 臺中市神岡區豐洲路1615巷33號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協多利金屬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96857538 | 電話號碼: 04-22911219 | 臺中市神岡區豐洲路1615巷33號1樓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鑽神轎

作者: 葉英晉 | 關鍵字: 鑽神轎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南下在20.3公里*1615北控:排除.回堵2K*.圓山前.中.2自小事故

地區區分說明: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 | 道路名稱: | 路況類別: 事故 | 方向: 南下 | 資料來源: 高速公路局北區交控中心 | 修改時間: 2022-07-11 16:15:57.417

@ 警廣即時路況

雙向在90公里*1615聽眾:62K以北.雨勢稍緩*.竹林路段.下大雨

地區區分說明: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 | 道路名稱: | 路況類別: 其他 | 方向: 雙向 | 資料來源: 熱心聽眾 | 修改時間: 2022-07-20 16:15:38.3

@ 警廣即時路況

忠孝東路往西方向與東新街的交叉路口*1615北市交大:未見*.3機車事故.通知

地區區分說明: | 道路名稱: 忠孝東路 | 路況類別: 事故 | 方向: | 資料來源: 熱心聽眾+北市交大 | 修改時間: 2022-07-25 16:15:39.567

@ 警廣即時路況

北上在78公里到40.8公里之間*1615北控:結束*.過湖口~林口一路段.內側.移動性清掃

地區區分說明: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 | 道路名稱: | 路況類別: 道路施工 | 方向: 北上 | 資料來源: 高速公路局北區交控中心 | 修改時間: 2022-07-28 16:15:47.927

@ 警廣即時路況

1615.63

鄉鎮名稱: 白河區 | 縣市名稱: 臺南市 | 段號名稱: 崁子頭 | 使用單位名稱: 台南區處 | 使用部門名稱: 農場課

@ 台灣糖業公司_可供出租土地資訊

捷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4385129 | 電話號碼: 04-25633311 | 臺中市神岡區豐洲路1615巷33號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協多利金屬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96857538 | 電話號碼: 04-22911219 | 臺中市神岡區豐洲路1615巷33號1樓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鑽神轎

作者: 葉英晉 | 關鍵字: 鑽神轎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南下在20.3公里*1615北控:排除.回堵2K*.圓山前.中.2自小事故

地區區分說明: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 | 道路名稱: | 路況類別: 事故 | 方向: 南下 | 資料來源: 高速公路局北區交控中心 | 修改時間: 2022-07-11 16:15:57.417

@ 警廣即時路況

雙向在90公里*1615聽眾:62K以北.雨勢稍緩*.竹林路段.下大雨

地區區分說明: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國道3號 | 道路名稱: | 路況類別: 其他 | 方向: 雙向 | 資料來源: 熱心聽眾 | 修改時間: 2022-07-20 16:15:38.3

@ 警廣即時路況

忠孝東路往西方向與東新街的交叉路口*1615北市交大:未見*.3機車事故.通知

地區區分說明: | 道路名稱: 忠孝東路 | 路況類別: 事故 | 方向: | 資料來源: 熱心聽眾+北市交大 | 修改時間: 2022-07-25 16:15:39.567

@ 警廣即時路況

北上在78公里到40.8公里之間*1615北控:結束*.過湖口~林口一路段.內側.移動性清掃

地區區分說明: 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 | 道路名稱: | 路況類別: 道路施工 | 方向: 北上 | 資料來源: 高速公路局北區交控中心 | 修改時間: 2022-07-28 16:15:47.927

@ 警廣即時路況

1615.63

鄉鎮名稱: 白河區 | 縣市名稱: 臺南市 | 段號名稱: 崁子頭 | 使用單位名稱: 台南區處 | 使用部門名稱: 農場課

@ 台灣糖業公司_可供出租土地資訊
[ 搜尋所有 1615 ... ]

根據名稱 大山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大山 ...)

# 大山 於 文資局古蹟 - 1

案件編號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119.55659
緯度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422
案件編號: 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 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 119.55659
緯度: 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 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 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 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 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422

# 大山 於 文資局古蹟 - 2

案件編號20060725000005
個案名稱大山背樂善堂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大山背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山區,至同治年間鍾石妹帶領墾民入山墾拓,一方面設立隘寮,一方面闢地種植,也進行樟腦煉製,在他的帶領之下,大山背地區發展起來,逐漸形成許多散佈的小聚落。 樂善堂創建於光緒十六(1890)年,由大山背居民藍正然,見此地風景秀麗,獨資建一簡陋之小廟,稱為石峽廟。光緒二十一(1895)年日軍進佔台灣,鍾石妹等起兵抗日,本廟遭日軍焚毀。之後由地方人士發起募捐修建,於大正十(1921)年完工,而成今日樣貌。 樂善堂是一座佛教廟宇,主祀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由於是地方之廟宇,亦有民間信仰之色彩,堂內保存眾多古文物,頗具歷史意義與特色,於民國九十五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樂善堂建築之特色在於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橫山油羅溪谷內產砂岩,因此,建廟時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為本堂特殊之處。堂內三開間均做為祭祀空間,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左右牆上書「忠孝廉節」,是出自書法名家劉家驥手筆。堂內佛像渾圓可愛,頗具特色。樂善堂正後方有一古井,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為客家建築特色。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樂善堂內尚存有鍾石妹及姜紹祖牌位,兩人皆為抗日義士,鍾石妹原籍廣東梅縣,生於咸豐元(1851)年,14歲隨母舅來臺,22歲向淡水廳請墾橫山鄉大山背,便落腳此地,並自行設隘防番,後又承辦南河(今內灣一帶)等地隘務。光緒二十(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與姜紹祖同時於桃澗堡團練鄉勇。次年日軍登臺,鍾石妹率敢字右營以抗,因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退入內山,見日軍殺戮,最後忍痛歸順以救無辜。日本政府頗為優遇,鍾石妹於明治三十二(1899)年擔任樹杞林辨務署參事,翌年受佩紳章,擔任保正職,由於熱心為鄉民服務,頗受擁戴。鍾石妹一生秉性廉潔,臨財不苟,大正十四(1925)年卒於大山背,為大山背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大山背樂善堂為當地信仰中心,見證客家族群墾拓內山的歷史,建築體現內山地區廟宇建築就地取材之特性,保留許多客家信仰古文物,並與客族抗日歷史息息相關,深具文化資產價值。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建物歷史悠久,構體與構造方式有一定匠藝水準。廟內彩繪、剪黏、木雕、石雕等具歷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暨新竹縣文化局95年5月18日召開之「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橫山鄉
address: : 豐鄉村3鄰大山背31號
經度121.13963601561
緯度24.699208546586
主管機關名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新竹縣竹北市 縣政九路146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7-29/7e1b2f43-7fe7-442b-9895-536fb502660e/大山背樂善堂_代表圖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7-29/7e1b2f43-7fe7-442b-9895-536fb502660e/大山背樂善堂_代表圖.jpg
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代表圖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樂O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樂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60725000005
外觀特徵樂善堂建築之特色在於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油羅溪谷內產砂岩,因此,建廟時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為本堂特殊之處。部分牆體則以泥磚、紅磚砌築,加上中央木構架,具混合構造之特色。
室內特徵堂內三開間均做為祭祀空間,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左右牆上書「忠孝廉節」,是出自書法名家劉家驥手筆。堂內佛像渾圓可愛,頗具特色。樂善堂正後方有一古井,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為客家建築特色。
使用情形祭祀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空)
現狀開放大眾參觀及祭祀使用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5510201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6號
公告日期: : 2006-07-25 11:45:11.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橫山鄉
landNo: : 頭分林段頭分林小段
landSerialNo: : 42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局部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402/photo/E021新竹縣大山背樂善堂(縣市定)(2).JPG
2::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構件局部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403/photo/E021新竹縣大山背樂善堂(縣市定)(3).JPG
3::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舊照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14552/photo/02767f61-6864-4386-bd16-684dd528b180.jpg
4::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部口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04/4c622737-eed7-461f-96c3-d758aa86cdad/樂善堂-步口.jpg
5::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彩繪裝飾結構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e2b187d6-feb0-4da0-bba3-0b99a457c5d2/大山背樂善堂.jpg
6::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入口處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e6359c8e-7b13-4197-b8cb-700e145c737f/大山背樂善堂_入口處.jpg
7::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弔桶女仙人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13cee3d0-5e5c-4688-b47f-a4a839010f17/大山背樂善堂_弔桶女仙人.jpg
8::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本體與周邊環境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8dfc0c9d-71fc-470b-b4e1-f3e8e04208b9/大山背樂善堂_本體與周邊環境.jpg
9::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正廳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21829060-6160-4d40-8344-9173b1f0cec7/大山背樂善堂_正廳.jpg
10::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3d950f1c-7603-43dc-afc4-521a68f21ed0/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jpg
11::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5951a9fc-6f52-4854-a22c-0ff5c76201e5/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jpg
12::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02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f9428519-4c29-4435-a7a9-bd6095cb896e/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02.jpg
13::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石柱底雕花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95208de8-0457-413e-b56b-3674dca5ae38/大山背樂善堂_石柱底雕花.jpg
14::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男仙人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723aad25-e371-4194-aed3-8765928264f3/大山背樂善堂_男仙人.jpg
15::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周邊環境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176786ab-8049-4401-975e-db6581b1fcd6/大山背樂善堂_周邊環境.jpg
16::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室內祭祀聽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aa53fecf-80cd-4f58-a3a7-f331e1f41c6d/大山背樂善堂_室內祭祀聽.jpg
17::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1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c196f705-0f3d-4a75-96a8-38292ff92671/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1.jpg
18::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2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7cedb452-a14a-4cfa-ba1c-bb05e53af688/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2.jpg
19::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剪粘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125f8df5-ad09-4608-a7c9-9bbfd610bfc7/大山背樂善堂_剪粘.jpg
20::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彩繪樑與樂善堂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d508bb28-ac42-4147-a9b3-006bef16945b/大山背樂善堂_彩繪樑與樂善堂.jpg
21::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廊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54e76b43-34a7-4802-86b1-acf53feede6a/大山背樂善堂_廊.jpg
22::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燕尾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5b4f7fc9-1c33-4ca1-b2db-b346521fb097/大山背樂善堂_燕尾.jpg
23::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牆身外觀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ae4bcd4b-1093-4cdb-9172-f9f08877efef/大山背樂善堂_牆身外觀.jpg
24::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1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5d70011e-19e2-4e59-b6c1-0a8fc1965b0d/DJI_0322n.jpg
25::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2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45984bf5-e875-4d92-a24f-0acadce33c33/DJI_0326n.jpg
26::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3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d3666735-8246-4766-a9cf-962893330da3/DJI_0328n.jpg
27::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4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7993771e-1978-4992-90d8-65f0ffd16b1d/DJI_0329n.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23/500c8104-763a-4f43-bd4b-5fb53abf7fed/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6號_公告_大山背樂善堂.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5-04/a937225b-60ea-47a1-934f-21c8d3b86782/樂善堂地籍圖.pdf
repImgId127184
案件編號: 20060725000005
個案名稱: 大山背樂善堂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大山背位於新竹縣橫山鄉山區,至同治年間鍾石妹帶領墾民入山墾拓,一方面設立隘寮,一方面闢地種植,也進行樟腦煉製,在他的帶領之下,大山背地區發展起來,逐漸形成許多散佈的小聚落。 樂善堂創建於光緒十六(1890)年,由大山背居民藍正然,見此地風景秀麗,獨資建一簡陋之小廟,稱為石峽廟。光緒二十一(1895)年日軍進佔台灣,鍾石妹等起兵抗日,本廟遭日軍焚毀。之後由地方人士發起募捐修建,於大正十(1921)年完工,而成今日樣貌。 樂善堂是一座佛教廟宇,主祀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由於是地方之廟宇,亦有民間信仰之色彩,堂內保存眾多古文物,頗具歷史意義與特色,於民國九十五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樂善堂建築之特色在於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橫山油羅溪谷內產砂岩,因此,建廟時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為本堂特殊之處。堂內三開間均做為祭祀空間,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左右牆上書「忠孝廉節」,是出自書法名家劉家驥手筆。堂內佛像渾圓可愛,頗具特色。樂善堂正後方有一古井,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為客家建築特色。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樂善堂內尚存有鍾石妹及姜紹祖牌位,兩人皆為抗日義士,鍾石妹原籍廣東梅縣,生於咸豐元(1851)年,14歲隨母舅來臺,22歲向淡水廳請墾橫山鄉大山背,便落腳此地,並自行設隘防番,後又承辦南河(今內灣一帶)等地隘務。光緒二十(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與姜紹祖同時於桃澗堡團練鄉勇。次年日軍登臺,鍾石妹率敢字右營以抗,因孤立無援且兩手中彈,退入內山,見日軍殺戮,最後忍痛歸順以救無辜。日本政府頗為優遇,鍾石妹於明治三十二(1899)年擔任樹杞林辨務署參事,翌年受佩紳章,擔任保正職,由於熱心為鄉民服務,頗受擁戴。鍾石妹一生秉性廉潔,臨財不苟,大正十四(1925)年卒於大山背,為大山背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大山背樂善堂為當地信仰中心,見證客家族群墾拓內山的歷史,建築體現內山地區廟宇建築就地取材之特性,保留許多客家信仰古文物,並與客族抗日歷史息息相關,深具文化資產價值。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建物歷史悠久,構體與構造方式有一定匠藝水準。廟內彩繪、剪黏、木雕、石雕等具歷史、文化藝術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4條暨新竹縣文化局95年5月18日召開之「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橫山鄉
address: : 豐鄉村3鄰大山背31號
經度: 121.13963601561
緯度: 24.699208546586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竹縣竹北市 縣政九路146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7-29/7e1b2f43-7fe7-442b-9895-536fb502660e/大山背樂善堂_代表圖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7-29/7e1b2f43-7fe7-442b-9895-536fb502660e/大山背樂善堂_代表圖.jpg
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代表圖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樂O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樂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60725000005
外觀特徵: 樂善堂建築之特色在於牆面由石板所砌築,由於油羅溪谷內產砂岩,因此,建廟時以砂岩做為牆壁材料,為本堂特殊之處。部分牆體則以泥磚、紅磚砌築,加上中央木構架,具混合構造之特色。
室內特徵: 堂內三開間均做為祭祀空間,內部簡潔,無華麗裝飾,左右牆上書「忠孝廉節」,是出自書法名家劉家驥手筆。堂內佛像渾圓可愛,頗具特色。樂善堂正後方有一古井,井後祀「福德龍神香位」,為客家建築特色。
使用情形: 祭祀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空)
現狀: 開放大眾參觀及祭祀使用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6號
公告日期: : 2006-07-25 11:45:11.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橫山鄉
landNo: : 頭分林段頭分林小段
landSerialNo: : 42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局部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402/photo/E021新竹縣大山背樂善堂(縣市定)(2).JPG
2::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構件局部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403/photo/E021新竹縣大山背樂善堂(縣市定)(3).JPG
3::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舊照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14552/photo/02767f61-6864-4386-bd16-684dd528b180.jpg
4::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部口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04/4c622737-eed7-461f-96c3-d758aa86cdad/樂善堂-步口.jpg
5::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彩繪裝飾結構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e2b187d6-feb0-4da0-bba3-0b99a457c5d2/大山背樂善堂.jpg
6::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入口處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e6359c8e-7b13-4197-b8cb-700e145c737f/大山背樂善堂_入口處.jpg
7::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弔桶女仙人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13cee3d0-5e5c-4688-b47f-a4a839010f17/大山背樂善堂_弔桶女仙人.jpg
8::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本體與周邊環境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8dfc0c9d-71fc-470b-b4e1-f3e8e04208b9/大山背樂善堂_本體與周邊環境.jpg
9::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正廳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21829060-6160-4d40-8344-9173b1f0cec7/大山背樂善堂_正廳.jpg
10::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3d950f1c-7603-43dc-afc4-521a68f21ed0/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jpg
11::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5951a9fc-6f52-4854-a22c-0ff5c76201e5/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jpg
12::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02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f9428519-4c29-4435-a7a9-bd6095cb896e/大山背樂善堂_瓜筒與匾額02.jpg
13::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石柱底雕花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95208de8-0457-413e-b56b-3674dca5ae38/大山背樂善堂_石柱底雕花.jpg
14::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男仙人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723aad25-e371-4194-aed3-8765928264f3/大山背樂善堂_男仙人.jpg
15::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周邊環境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176786ab-8049-4401-975e-db6581b1fcd6/大山背樂善堂_周邊環境.jpg
16::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室內祭祀聽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aa53fecf-80cd-4f58-a3a7-f331e1f41c6d/大山背樂善堂_室內祭祀聽.jpg
17::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1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c196f705-0f3d-4a75-96a8-38292ff92671/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1.jpg
18::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2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7cedb452-a14a-4cfa-ba1c-bb05e53af688/大山背樂善堂_屋脊遺址02.jpg
19::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剪粘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125f8df5-ad09-4608-a7c9-9bbfd610bfc7/大山背樂善堂_剪粘.jpg
20::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彩繪樑與樂善堂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d508bb28-ac42-4147-a9b3-006bef16945b/大山背樂善堂_彩繪樑與樂善堂.jpg
21::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廊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54e76b43-34a7-4802-86b1-acf53feede6a/大山背樂善堂_廊.jpg
22::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燕尾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5b4f7fc9-1c33-4ca1-b2db-b346521fb097/大山背樂善堂_燕尾.jpg
23::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牆身外觀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2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9/ae4bcd4b-1093-4cdb-9172-f9f08877efef/大山背樂善堂_牆身外觀.jpg
24::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1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5d70011e-19e2-4e59-b6c1-0a8fc1965b0d/DJI_0322n.jpg
25::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2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45984bf5-e875-4d92-a24f-0acadce33c33/DJI_0326n.jpg
26::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3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d3666735-8246-4766-a9cf-962893330da3/DJI_0328n.jpg
27::
mediaName: : 大山背樂善堂_空拍照04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7993771e-1978-4992-90d8-65f0ffd16b1d/DJI_0329n.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23/500c8104-763a-4f43-bd4b-5fb53abf7fed/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6號_公告_大山背樂善堂.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5-04/a937225b-60ea-47a1-934f-21c8d3b86782/樂善堂地籍圖.pdf
repImgId: 127184

# 大山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3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台北市
內容

陽明山是一個開發甚早的地方,在清朝即有郁永河採硫磺的記載,早期也是藍染原料的大菁的主要栽植地。過去陽明山區的溪流旁都會種植山藍,又稱大菁,是天然靛藍的植物。1 8 5 0 年代,臺灣的「靛藍」是重要的外銷產品,史料中記載「1880年,靛藍的數量占輸出貨品之第三位,僅次於稻米及煤炭…。」昔日,陽明山區如鹿角坑溪、大尖後山、竹仔湖、平林溪、菁礐溪、木屐寮等地都種植山藍且設置菁礐,許多地名也都和「菁礐」有關,如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菁山路、平菁街等等,由此可見當時製藍產業的普遍。後來,北部的茶產業興起,植茶的獲利較高,農民紛將藍圃改為茶園,至1864年左右,德國人造靛藍研發成功後,至1890年,德國人造染料居於絕對領先地位,天然的靛藍被趕出市場,臺灣的製藍業、染布業從此一蹶不振,終於在1920年左右結束生產。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曾在大屯自然公園進行菁礐復舊工程,完成了一組菁礐,包含二座浸泡池、一座沉澱池,並舉辦「菁礐再現」活動,將浸藍、打藍、製藍的過程依古法操練,重現先人闢路藍縷的產業過程。而在地極具歷史又肩負教育使命的一群湖山國小老師,從陽管處習得了植栽、製藍靛與染布的技巧,延續社區的藍染工藝產業。

湖山國小自2003年起自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協助輔導下開始於校園種植大菁,逐步發展藍染課程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中,並成立「湖山染工坊」,尤其藍染與校園生態為主的草山遊學已深化成為學校的特色之一,從大菁扦插、了解大菁與陽明山區的關係,由採收、粹取藍靛素到學習各種染法等歷程,引導小朋友認識與體驗地方文化。

自2008年起,北投文化基金會依原有聚落與特色進行發想與行程結合,並與湖山染工坊合作,共同將藍染體驗與技法推廣至社區,也邀請北投溫泉業者試遊與體驗,希望將溫泉體驗、自然遊憩、有機農業、社區文史、傳統聚落等,以社區共識凝聚綠生活方向為目標逐步邁進,創造出整體區域與資源的整合。

目前主要工坊教室以座落於湖山國小校園中的工藝教室為主,結合周遭環境,以校園樹蔭下空地為大菁復育種植場所、湖山溪之水池為自然洗滌、漂布之場所,運用工藝教室中的空間進行教學、傳統陶缸養藍與染布。

為方便相關試驗與產品開發,除了湖山國小之工坊與大菁復育地,北投文化基金會及湖山社區中農友提供之約35平方公尺之農地亦進行養藍、藍染與植物種植,今年度連同湖山國小大菁收成共製藍泥約60公斤。藍染工藝的推廣從大菁的復育、藍泥的製作起。每年的6月及11月為適合採大菁葉製藍的日子,因此在6月與11月舉辦培訓與體驗課程,從在農地種植作物、藍泥製作(打藍、取藍)、生葉染簡易產品製作、藍靛綁紮染、縫染技法學習等。北投的藍染工藝已隱而不現多年,如何將北投藍染推廣讓更多人知道、在地人才的培育與深化、藍染體驗的場域環境整理,是未來努力的重點與方向。

長期而言, 期望能透過北投社區營造基礎,創造尊嚴自傲(selfsufficiency)的生活,藉由北投社區藍染基礎,營造在地自足(shortdistance)的生活;以北投社區藍染網絡基礎, 建構社區分享共榮(sharing)的生活,並且建構社區慢活城市(slow life)生活。希望能藉由重建北投藍染微型產業,創造工藝體驗的社區經濟模式,來營造健康、永續的綠生活。

【山谷裡的藍色驚艷】

湖山里,一個靜靜窩踞在大屯山和七星山二座大山間的山谷裡的小村子,磺溪從她眼前冒著白色霧氣穿流而過,靜靜凝視著山腳下北投溫泉區的繁華煙雲。在傍晚時分,當村裡人家燈火亮起時,不禁令人浮現出美國民謠「山谷裡的燈火」旋律中的美麗場景。

這一個只有十來戶人家小聚落,村民近百年來在河階的小台地上耕種,農閒時也往更高的山上討生活。在陽明山採硫盛行的年代,有人也到附近的山區採硫做工,另一個生計就是已被大多數人遺忘的採藍。在藍泥成為出口重點商品的十九世紀中葉,整個大屯山區因為地形多陰濕谷地,山溝河谷長滿大菁,這些大菁造就了陽明山的藍染產業,藍染產業從鼎盛一時到後來因茶葉興起與合成染料問世而逐漸消失。藍染產業的輝煌歷史只能從陽明山地區的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菁山路等地名想像,而產業內容也只有在大屯遊客服務站的展示室和戶外的菁礐復舊池裡想像了。

湖山里本地原不產大菁,七、八年前陽明山國家公園開始著手復育菁礐時,因為山上居民配合意願不高,而當時湖山國小一位自然與生活的老師知道了,就從國家公園拿了30株大菁苗在校園栽種,做為教學用途。沒想到七年過去,無心插柳的結果,竟讓藍染工藝沒落八十年之後,在這個安靜的小村落重新綻放藍色光芒。

湖山國小,像所有山區小學面臨了人口外移的壓力,是一個只有六班的小學校,為了避免像其他偏遠地區學校走上廢校或併校的命運,校長何怡君到任後積極推動綠色教學與環境教育,現在湖山成了台北地區熱門的森林小學,不但學生人數維持穩定,也吸引了台北市區內的學生來就讀,目前每班都已有近三十人的規模,還有不少在候補入學的學生,何校長自豪的說湖山是最小的大學校。

每年六月,湖山國小有一個特別的畢業典禮,在這一天,每個畢業生都會穿上自己親手染的藍染T恤,每個孩子臉上都有無上的光榮與驕傲,因為這件T恤有他們從三年級開始的精采學習記憶。

原來,在民國92年,有一位任職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學生家長李清峰,熱心地把國家公園當時正在推動的藍染復育介紹給學校自然與生活學科的老師,就這樣帶動了湖山里甚至北投地區的藍染工藝風氣。在湖山國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參與了藍染工藝的薰染。他們從自然課裡的扦插課程中學習大菁的栽種,再從社會科的教學裡認識了藍染產業在台灣的歷史過程,高年級的小孩就在藝術課程裡親身參與了採藍、打藍與藍染的技能,最後在畢業的時候,每個人都能穿上代表自己心血結晶的藍染T恤了。

何校長說學校推動藍染工藝已六年多,六年多來配合其他音樂藝術課程的重點教學,學生長期在這種美學氛圍中學習,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的美學能力變強了,學生畢業後選擇藝術相關科系的比例相當高。

湖山國小的美麗教學,很快的被其他學校看見,在96年學校開始舉辦遊學計畫,接受其他學校到湖山做一日體驗教學,三年來,已有超過二千個人來這裡參加包括藍染工藝在內的遊學活動。

湖山國小靠著大菁與藍染,為逐漸老化的村落帶來新活力,學校風氣的轉變影響了家長,多年來,在學校要採藍的季節工作時,家長都會熱心來幫忙,開始讓學校這個藍染技藝受到附近社區的注意,山下的北投文化基金會帶進來社區參與的熱情,讓這個在學校默默經營了六七年的傳統工藝,逐漸擴大成為社會參與的基礎。

北投文化基金會從去年開始與湖山國小合作,利用學校廢棄場地與校舍,開事從事大菁的種植與藍染技藝的社會傳承工作,目前大菁栽種面積有一百平方公尺,每年可產藍泥約五十公斤。另一方面,透過社區大學的通絡,實質展開藍染技藝的傳承,每次舉辦願景工作坊體驗活動,都吸引附近社區民眾的熱情參與,有人甚至已連續參與數次。在北投社區大學推廣的藍染體驗課程,藍染已成為最熱門課程之一,甚至也吸引了國外學員的參與,在我們前往湖山國小參觀的這一天,學員中赫然發現一位日本學員的身影,原來他是一位到台灣來long stay的遊客,在基金會的旅遊宣傳品裡看到台灣竟然有和日本傳統藍染一樣的工藝活動,毫不考慮就報名參加了,其實他已不是第一位來參加體驗的外國學員,從去年開始,基金會這項working holiday已成為日本遊客眼中熱門的參與項目了。

此外基金會也嘗試將藍染工藝轉化為社區產業,繼去年與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林榮泰教授帶領團隊合作進行北投紗帽山藍染復育與推廣計畫之後,今年更落實產業化的嘗試,開始發展藍染絲巾、把藍泥加入手工皂開發為特色商品的可能。在今年加入北投溫泉產業的行列,基金會與北投與溫泉發展協會合作,開發了北投有禮、北投藍染禮等商品。讓這項意涵著土地特色與傳統歷史文化的美藍色印象,在北投各溫泉飯店,都可以尋訪到她的現代身影。

雖然,因為受限大菁產能與藍染本身高成本的的限制,讓藍染產業化的路仍很艱辛,例如一百八十公斤的大菁才能生產約二十六公斤的藍泥,一公斤的藍泥成本大約需要一千元,但卻只能染出十條手帕,這樣的生產成本要讓藍染在一般市場具有競爭力是很大的考驗。

誠如何校長所言,一切文化的形成都需經過很長的時間培養形成,在推動藍染工藝課程中,我們盡到了文化傳承的責任。是的,也許復興藍染產業是一個遙遠的夢,但這群可愛的朋友已在路上,他們帶我們在湖山村的山谷裡看到美麗的藍色驚艷。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8.html
執行單位: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台北市
內容:

陽明山是一個開發甚早的地方,在清朝即有郁永河採硫磺的記載,早期也是藍染原料的大菁的主要栽植地。過去陽明山區的溪流旁都會種植山藍,又稱大菁,是天然靛藍的植物。1 8 5 0 年代,臺灣的「靛藍」是重要的外銷產品,史料中記載「1880年,靛藍的數量占輸出貨品之第三位,僅次於稻米及煤炭…。」昔日,陽明山區如鹿角坑溪、大尖後山、竹仔湖、平林溪、菁礐溪、木屐寮等地都種植山藍且設置菁礐,許多地名也都和「菁礐」有關,如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菁山路、平菁街等等,由此可見當時製藍產業的普遍。後來,北部的茶產業興起,植茶的獲利較高,農民紛將藍圃改為茶園,至1864年左右,德國人造靛藍研發成功後,至1890年,德國人造染料居於絕對領先地位,天然的靛藍被趕出市場,臺灣的製藍業、染布業從此一蹶不振,終於在1920年左右結束生產。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曾在大屯自然公園進行菁礐復舊工程,完成了一組菁礐,包含二座浸泡池、一座沉澱池,並舉辦「菁礐再現」活動,將浸藍、打藍、製藍的過程依古法操練,重現先人闢路藍縷的產業過程。而在地極具歷史又肩負教育使命的一群湖山國小老師,從陽管處習得了植栽、製藍靛與染布的技巧,延續社區的藍染工藝產業。

湖山國小自2003年起自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協助輔導下開始於校園種植大菁,逐步發展藍染課程融入學校本位課程中,並成立「湖山染工坊」,尤其藍染與校園生態為主的草山遊學已深化成為學校的特色之一,從大菁扦插、了解大菁與陽明山區的關係,由採收、粹取藍靛素到學習各種染法等歷程,引導小朋友認識與體驗地方文化。

自2008年起,北投文化基金會依原有聚落與特色進行發想與行程結合,並與湖山染工坊合作,共同將藍染體驗與技法推廣至社區,也邀請北投溫泉業者試遊與體驗,希望將溫泉體驗、自然遊憩、有機農業、社區文史、傳統聚落等,以社區共識凝聚綠生活方向為目標逐步邁進,創造出整體區域與資源的整合。

目前主要工坊教室以座落於湖山國小校園中的工藝教室為主,結合周遭環境,以校園樹蔭下空地為大菁復育種植場所、湖山溪之水池為自然洗滌、漂布之場所,運用工藝教室中的空間進行教學、傳統陶缸養藍與染布。

為方便相關試驗與產品開發,除了湖山國小之工坊與大菁復育地,北投文化基金會及湖山社區中農友提供之約35平方公尺之農地亦進行養藍、藍染與植物種植,今年度連同湖山國小大菁收成共製藍泥約60公斤。藍染工藝的推廣從大菁的復育、藍泥的製作起。每年的6月及11月為適合採大菁葉製藍的日子,因此在6月與11月舉辦培訓與體驗課程,從在農地種植作物、藍泥製作(打藍、取藍)、生葉染簡易產品製作、藍靛綁紮染、縫染技法學習等。北投的藍染工藝已隱而不現多年,如何將北投藍染推廣讓更多人知道、在地人才的培育與深化、藍染體驗的場域環境整理,是未來努力的重點與方向。

長期而言, 期望能透過北投社區營造基礎,創造尊嚴自傲(selfsufficiency)的生活,藉由北投社區藍染基礎,營造在地自足(shortdistance)的生活;以北投社區藍染網絡基礎, 建構社區分享共榮(sharing)的生活,並且建構社區慢活城市(slow life)生活。希望能藉由重建北投藍染微型產業,創造工藝體驗的社區經濟模式,來營造健康、永續的綠生活。

【山谷裡的藍色驚艷】

湖山里,一個靜靜窩踞在大屯山和七星山二座大山間的山谷裡的小村子,磺溪從她眼前冒著白色霧氣穿流而過,靜靜凝視著山腳下北投溫泉區的繁華煙雲。在傍晚時分,當村裡人家燈火亮起時,不禁令人浮現出美國民謠「山谷裡的燈火」旋律中的美麗場景。

這一個只有十來戶人家小聚落,村民近百年來在河階的小台地上耕種,農閒時也往更高的山上討生活。在陽明山採硫盛行的年代,有人也到附近的山區採硫做工,另一個生計就是已被大多數人遺忘的採藍。在藍泥成為出口重點商品的十九世紀中葉,整個大屯山區因為地形多陰濕谷地,山溝河谷長滿大菁,這些大菁造就了陽明山的藍染產業,藍染產業從鼎盛一時到後來因茶葉興起與合成染料問世而逐漸消失。藍染產業的輝煌歷史只能從陽明山地區的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菁山路等地名想像,而產業內容也只有在大屯遊客服務站的展示室和戶外的菁礐復舊池裡想像了。

湖山里本地原不產大菁,七、八年前陽明山國家公園開始著手復育菁礐時,因為山上居民配合意願不高,而當時湖山國小一位自然與生活的老師知道了,就從國家公園拿了30株大菁苗在校園栽種,做為教學用途。沒想到七年過去,無心插柳的結果,竟讓藍染工藝沒落八十年之後,在這個安靜的小村落重新綻放藍色光芒。

湖山國小,像所有山區小學面臨了人口外移的壓力,是一個只有六班的小學校,為了避免像其他偏遠地區學校走上廢校或併校的命運,校長何怡君到任後積極推動綠色教學與環境教育,現在湖山成了台北地區熱門的森林小學,不但學生人數維持穩定,也吸引了台北市區內的學生來就讀,目前每班都已有近三十人的規模,還有不少在候補入學的學生,何校長自豪的說湖山是最小的大學校。

每年六月,湖山國小有一個特別的畢業典禮,在這一天,每個畢業生都會穿上自己親手染的藍染T恤,每個孩子臉上都有無上的光榮與驕傲,因為這件T恤有他們從三年級開始的精采學習記憶。

原來,在民國92年,有一位任職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學生家長李清峰,熱心地把國家公園當時正在推動的藍染復育介紹給學校自然與生活學科的老師,就這樣帶動了湖山里甚至北投地區的藍染工藝風氣。在湖山國小,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就參與了藍染工藝的薰染。他們從自然課裡的扦插課程中學習大菁的栽種,再從社會科的教學裡認識了藍染產業在台灣的歷史過程,高年級的小孩就在藝術課程裡親身參與了採藍、打藍與藍染的技能,最後在畢業的時候,每個人都能穿上代表自己心血結晶的藍染T恤了。

何校長說學校推動藍染工藝已六年多,六年多來配合其他音樂藝術課程的重點教學,學生長期在這種美學氛圍中學習,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們的美學能力變強了,學生畢業後選擇藝術相關科系的比例相當高。

湖山國小的美麗教學,很快的被其他學校看見,在96年學校開始舉辦遊學計畫,接受其他學校到湖山做一日體驗教學,三年來,已有超過二千個人來這裡參加包括藍染工藝在內的遊學活動。

湖山國小靠著大菁與藍染,為逐漸老化的村落帶來新活力,學校風氣的轉變影響了家長,多年來,在學校要採藍的季節工作時,家長都會熱心來幫忙,開始讓學校這個藍染技藝受到附近社區的注意,山下的北投文化基金會帶進來社區參與的熱情,讓這個在學校默默經營了六七年的傳統工藝,逐漸擴大成為社會參與的基礎。

北投文化基金會從去年開始與湖山國小合作,利用學校廢棄場地與校舍,開事從事大菁的種植與藍染技藝的社會傳承工作,目前大菁栽種面積有一百平方公尺,每年可產藍泥約五十公斤。另一方面,透過社區大學的通絡,實質展開藍染技藝的傳承,每次舉辦願景工作坊體驗活動,都吸引附近社區民眾的熱情參與,有人甚至已連續參與數次。在北投社區大學推廣的藍染體驗課程,藍染已成為最熱門課程之一,甚至也吸引了國外學員的參與,在我們前往湖山國小參觀的這一天,學員中赫然發現一位日本學員的身影,原來他是一位到台灣來long stay的遊客,在基金會的旅遊宣傳品裡看到台灣竟然有和日本傳統藍染一樣的工藝活動,毫不考慮就報名參加了,其實他已不是第一位來參加體驗的外國學員,從去年開始,基金會這項working holiday已成為日本遊客眼中熱門的參與項目了。

此外基金會也嘗試將藍染工藝轉化為社區產業,繼去年與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林榮泰教授帶領團隊合作進行北投紗帽山藍染復育與推廣計畫之後,今年更落實產業化的嘗試,開始發展藍染絲巾、把藍泥加入手工皂開發為特色商品的可能。在今年加入北投溫泉產業的行列,基金會與北投與溫泉發展協會合作,開發了北投有禮、北投藍染禮等商品。讓這項意涵著土地特色與傳統歷史文化的美藍色印象,在北投各溫泉飯店,都可以尋訪到她的現代身影。

雖然,因為受限大菁產能與藍染本身高成本的的限制,讓藍染產業化的路仍很艱辛,例如一百八十公斤的大菁才能生產約二十六公斤的藍泥,一公斤的藍泥成本大約需要一千元,但卻只能染出十條手帕,這樣的生產成本要讓藍染在一般市場具有競爭力是很大的考驗。

誠如何校長所言,一切文化的形成都需經過很長的時間培養形成,在推動藍染工藝課程中,我們盡到了文化傳承的責任。是的,也許復興藍染產業是一個遙遠的夢,但這群可愛的朋友已在路上,他們帶我們在湖山村的山谷裡看到美麗的藍色驚艷。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8.html

# 大山 於 體驗農村生活-農村主題旅遊規劃 - 4

名稱大山背好風光 河谷步道生態之旅
其他活動項目(空)
動線導言大山背山位於新竹縣橫山鄉與竹東鎮的交界上,山前緊靠竹東平原,由遠處望之,此座大山就像屏風一樣橫陳在那兒,因此自古即有「橫山」之稱,(日據時代日本人稱它為「大背山」),這也是現今橫山鄉地名之由來。。大背山後有大樹龍、大寮、新路坪、新公館、大空殼、騎龍、四份壢等部落,總稱大山背,知名漫畫家劉興欽早期的成名漫畫「大嬸婆」,即是以大山背作為背景,近幾年本地休閒農業及觀光古道陸續完成,假日遊人如織。。這裡位於新竹縣中央部位,著名的油羅溪與上坪溪流經本區,在大山背西側交匯成頭前溪,水源充足,利於農作,早期以橫山梨、山背茗茶著稱,現今則以柑橘、蔬菜為最大宗。在果園地區、廢耕地及河谷兩岸已演替成完整的次生林,鄰近的內灣一帶自古更是伐木業興盛之重鎮。。由於境內樹木參天,古道眾多,動植物生態相當豐富,尤其是夏季晚間,螢火蟲的活動讓此處更顯繽紛熱鬧。多年來經過地方政府及民間有心人士的積極開發及建設,已規劃許多休閒景點及觀光果園,此處更與國內新興的知名觀光景點-內灣、尖石鄰近,聲息相通,也屬內灣支線的一部分,交通非常便利,近年來已成為相當受國人歡迎的旅遊地點,有空不妨可以前來此處走走,體會一下古道、森林芬多精、果香等鄉野樂趣。
親子特色(空)
銀髮特色(空)
遊學特色(空)
會議特色(空)
校外教學特色(空)
旅遊天數1天
每月特產12-3月:海梨柑、茂谷柑,為觀光果園採果旺季
行程商品訂購(空)
交通指引開車。1.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下,順台3線往竹東、橫山方向直行,在與中豐公路交叉處右轉,往竹東方向直行,經過油羅溪大橋,過內灣支線鐵路平交道後,轉往左側方之上坡灣路,至前方約100公尺之叉路口後左轉直行橫豐產業道路過頭份林再延著道路即可到達大山背的地標樂善堂即可抵達。 。2.國道1號竹北交流道下上快速道路過竹東大橋到橫山火車站,從橫山火車站正對面街道進入,經過橫山農會橫山辦事處,直至前方十字路口後左轉直行橫豐產業道路過頭份林再延著道路即可到達大山背的地標樂善堂。
第一天行程上午:新竹→橫山鄉→萬瑞森林遊樂區→樂善堂→大旗崠步道→午餐。下午:。路線一:天壇寺→大山背山頂瞭望→大山背觀光果園→快樂赴歸或。路線二:豐鄉國小→騎龍古道→大山背觀光果園→回家(夏天4月中旬至7月另建議可住宿於附近民宿,觀賞騎龍古道附近螢火蟲生態,隔天則可赴內灣風景區旅遊)
第一天行程特色沿著台3線經過橫山鄉公所往山區進入橫豐產業道路,就會看到萬瑞森林遊樂園碩大的鳥居式的牌坊大門。園區前緊鄰頭前溪,形成天然河谷地形,綠林茂密,因此保持了相當完整的生態體系。參觀了蝴蝶生態園區及河谷步道後,過了頭份林,就進入了大山背風景區。。巨大高聳的觀音像印入眼簾,成為大山背地區的辨識指標。前行可達百年歷史的樂善堂,這裡是橫山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四周有許多參天古木,入口處高大的無患子樹,這可是古代的肥皂樹哦!這裡的植物都有詳細的說明及標示。廣大的中庭可以讓小朋友在此跑跳嬉戲,中庭廣場前的觀景台有阿彌陀佛金身林立,在此賞景,可飽覽頭前溪流域風光,天氣好還能看到新竹的南寮漁港。。樂善堂後院右方的岔路往上走,便是大旗崠古道,順著的石階或木板步道往上走,可抵達大山背山的三角點,這裡是內政部的衛星二等和三等觀測點。沿途不少精緻的農園和果園,以生產海梨、茂谷柑,椪柑和桶柑等水果為主,產季是每年的12月至隔年2月。部分農園也栽種5、6月盛產的桃李,走累了可以在中途的涼亭休息。中午時分,可以在當地的客家餐廳享用肥美土雞及道地的客家鹹豬肉、紅糟肉等風味菜。。下午可以選擇兩條路線,一是繼續大旗崠古道的探險,終點前會經過天壇寺,可以來此禮佛並稍事休息。古道的終點是大山背的山頂瞭望台,可以遠眺整個大山背及橫山地區的山水好景,尤其是一片片整齊的造林地,青蔟翠麗,美不勝收。如果天氣好,還可以看見新竹縣全景及台灣海峽。回程可拜訪先前路過的觀光果園,享受一下新鮮的採果樂。。或者選擇第二條路線,轉往豐鄉國小。在民國76年廢校的豐鄉國小,目前已被規劃成「大山背生態教學遊憩中心」,舊教師宿舍改建為漫畫文物展示館及林間教室、童玩教室等,而舊教室的屋頂就成了瞭望台。順著舊校舍後方的森林步道往上,可以到達日本神社的舊址。這裡的樹木蒼鬱,視野遼闊,是絕佳的旅遊景點。豐鄉國小對面,便是騎龍古道入口,古早豐鄉國小的學生都走這條古道上下學的。騎龍古道沿途有翠綠的孟宗竹林、百年糯米石橋以及森林步道,中途是有名的楊家石屋,還有生態園區,夏季夜晚是觀賞螢火蟲的最佳地點,沿著百年石階離開古道,在路途中,可以拜訪大山背觀光果園,體驗一下農家收成採果的樂趣,還可以多帶一些新鮮甜美多汁的柑橘回家哦!
第二天行程(空)
第二天行程特色(空)
第三天行程(空)
第三天行程特色(空)
景點縣市新竹縣
鄉鎮橫山鄉
緯度24.7113011
經度121.13667150000003
名稱: 大山背好風光 河谷步道生態之旅
其他活動項目: (空)
動線導言: 大山背山位於新竹縣橫山鄉與竹東鎮的交界上,山前緊靠竹東平原,由遠處望之,此座大山就像屏風一樣橫陳在那兒,因此自古即有「橫山」之稱,(日據時代日本人稱它為「大背山」),這也是現今橫山鄉地名之由來。。大背山後有大樹龍、大寮、新路坪、新公館、大空殼、騎龍、四份壢等部落,總稱大山背,知名漫畫家劉興欽早期的成名漫畫「大嬸婆」,即是以大山背作為背景,近幾年本地休閒農業及觀光古道陸續完成,假日遊人如織。。這裡位於新竹縣中央部位,著名的油羅溪與上坪溪流經本區,在大山背西側交匯成頭前溪,水源充足,利於農作,早期以橫山梨、山背茗茶著稱,現今則以柑橘、蔬菜為最大宗。在果園地區、廢耕地及河谷兩岸已演替成完整的次生林,鄰近的內灣一帶自古更是伐木業興盛之重鎮。。由於境內樹木參天,古道眾多,動植物生態相當豐富,尤其是夏季晚間,螢火蟲的活動讓此處更顯繽紛熱鬧。多年來經過地方政府及民間有心人士的積極開發及建設,已規劃許多休閒景點及觀光果園,此處更與國內新興的知名觀光景點-內灣、尖石鄰近,聲息相通,也屬內灣支線的一部分,交通非常便利,近年來已成為相當受國人歡迎的旅遊地點,有空不妨可以前來此處走走,體會一下古道、森林芬多精、果香等鄉野樂趣。
親子特色: (空)
銀髮特色: (空)
遊學特色: (空)
會議特色: (空)
校外教學特色: (空)
旅遊天數: 1天
每月特產: 12-3月:海梨柑、茂谷柑,為觀光果園採果旺季
行程商品訂購: (空)
交通指引: 開車。1.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下,順台3線往竹東、橫山方向直行,在與中豐公路交叉處右轉,往竹東方向直行,經過油羅溪大橋,過內灣支線鐵路平交道後,轉往左側方之上坡灣路,至前方約100公尺之叉路口後左轉直行橫豐產業道路過頭份林再延著道路即可到達大山背的地標樂善堂即可抵達。 。2.國道1號竹北交流道下上快速道路過竹東大橋到橫山火車站,從橫山火車站正對面街道進入,經過橫山農會橫山辦事處,直至前方十字路口後左轉直行橫豐產業道路過頭份林再延著道路即可到達大山背的地標樂善堂。
第一天行程: 上午:新竹→橫山鄉→萬瑞森林遊樂區→樂善堂→大旗崠步道→午餐。下午:。路線一:天壇寺→大山背山頂瞭望→大山背觀光果園→快樂赴歸或。路線二:豐鄉國小→騎龍古道→大山背觀光果園→回家(夏天4月中旬至7月另建議可住宿於附近民宿,觀賞騎龍古道附近螢火蟲生態,隔天則可赴內灣風景區旅遊)
第一天行程特色: 沿著台3線經過橫山鄉公所往山區進入橫豐產業道路,就會看到萬瑞森林遊樂園碩大的鳥居式的牌坊大門。園區前緊鄰頭前溪,形成天然河谷地形,綠林茂密,因此保持了相當完整的生態體系。參觀了蝴蝶生態園區及河谷步道後,過了頭份林,就進入了大山背風景區。。巨大高聳的觀音像印入眼簾,成為大山背地區的辨識指標。前行可達百年歷史的樂善堂,這裡是橫山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四周有許多參天古木,入口處高大的無患子樹,這可是古代的肥皂樹哦!這裡的植物都有詳細的說明及標示。廣大的中庭可以讓小朋友在此跑跳嬉戲,中庭廣場前的觀景台有阿彌陀佛金身林立,在此賞景,可飽覽頭前溪流域風光,天氣好還能看到新竹的南寮漁港。。樂善堂後院右方的岔路往上走,便是大旗崠古道,順著的石階或木板步道往上走,可抵達大山背山的三角點,這裡是內政部的衛星二等和三等觀測點。沿途不少精緻的農園和果園,以生產海梨、茂谷柑,椪柑和桶柑等水果為主,產季是每年的12月至隔年2月。部分農園也栽種5、6月盛產的桃李,走累了可以在中途的涼亭休息。中午時分,可以在當地的客家餐廳享用肥美土雞及道地的客家鹹豬肉、紅糟肉等風味菜。。下午可以選擇兩條路線,一是繼續大旗崠古道的探險,終點前會經過天壇寺,可以來此禮佛並稍事休息。古道的終點是大山背的山頂瞭望台,可以遠眺整個大山背及橫山地區的山水好景,尤其是一片片整齊的造林地,青蔟翠麗,美不勝收。如果天氣好,還可以看見新竹縣全景及台灣海峽。回程可拜訪先前路過的觀光果園,享受一下新鮮的採果樂。。或者選擇第二條路線,轉往豐鄉國小。在民國76年廢校的豐鄉國小,目前已被規劃成「大山背生態教學遊憩中心」,舊教師宿舍改建為漫畫文物展示館及林間教室、童玩教室等,而舊教室的屋頂就成了瞭望台。順著舊校舍後方的森林步道往上,可以到達日本神社的舊址。這裡的樹木蒼鬱,視野遼闊,是絕佳的旅遊景點。豐鄉國小對面,便是騎龍古道入口,古早豐鄉國小的學生都走這條古道上下學的。騎龍古道沿途有翠綠的孟宗竹林、百年糯米石橋以及森林步道,中途是有名的楊家石屋,還有生態園區,夏季夜晚是觀賞螢火蟲的最佳地點,沿著百年石階離開古道,在路途中,可以拜訪大山背觀光果園,體驗一下農家收成採果的樂趣,還可以多帶一些新鮮甜美多汁的柑橘回家哦!
第二天行程: (空)
第二天行程特色: (空)
第三天行程: (空)
第三天行程特色: (空)
景點縣市: 新竹縣
鄉鎮: 橫山鄉
緯度: 24.7113011
經度: 121.13667150000003

# 大山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5

識別碼C1_387000000A_000077
名稱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區域(空)
簡述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大面積的高山巨木林,而座落在雪山山脈西南向主稜後段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擁有最完整的高山巨木林相,涵蓋了鐵杉林、檜木林及殼斗科植物為主的暖溫帶闊葉林等,每一生態帶均有代表性的巨木留存,是林務局所轄的森林中林相變化最為細膩的遊樂區。地表起伏變化大,海拔高度由最高的小雪山(高度為2,997公尺)走向西南的鞍馬山、船型山及稍來山延伸至約1,000公尺的稍來溪溪谷。小雪線段步道,海拔高度約為2,200~2,600公尺之間,具備了鐵杉林和暖溫帶闊葉林兩種林相特色。步道上段為鐵杉林,林下地被則以地下莖發達的玉山箭竹為主,玉山箭竹成片生長,乍望之下酷似草原。這片森林裡偶爾會穿插著幾棵的扁柏和枯木,似乎也透露出這裡過去曾遭遇森林之火燎原的痕跡,雲霧飄渺之間,蒼鬱挺拔的鐵杉巨木,一幅潑墨山水畫就矗立在眼前!步道下段靠近船型山工作站與鐵杉林交界處的森林,是以森氏櫟、鬼櫟等殼斗科植物為主。這裡的殼斗科植物分佈海拔較高,位於海拔1,800公尺~2,500公尺範圍的暖溫帶闊葉林上帶,從森氏櫟巨木及大雪山賓館前的卡氏櫧可以想見昔日壯觀的闊葉森林。這些殼斗科植物在大自然中提供了許多野生動物,如松鼠、白面鼯鼠主要的食糧,同時亦是許多野生鳥類覓食、活動的棲所呢!鞍馬山工作站至苗圃一帶,是欣賞大雪山晚霞最佳之處。瑰麗燦爛的晚霞伴隨著雲霧山景,如此詩畫般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走入環站森林浴步道,扁柏和零星的紅檜依舊是這片檜木林裡最搶眼的主角。此外,昆欄樹、白花八角、高山新木薑子、霧社木薑子、森氏櫟以及僅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及台灣地區的喬木型杜鵑花等闊葉喬木生長繁密,佔據著檜木林的第二層,與檜木組成了針闊葉混合林。十月入秋之後,檜木上的小膜蓋蕨也跟著換上了秋裝,以紅、黃的彩衣迎接這「秋意上心頭」的季節,展現了迷濛的霧林景緻。而林下地被的蕨類不僅在數量上稱霸,仔細清點種類便可發現時幾種的蕨類在它們最喜愛的潮濕環境中蓬勃地生長著。前往觀景台途中,往大雪山林道另一側的鞍馬山稜線望去,筆直而灰白的冷杉昂然佇立在山麓的高位上,搭配著墨綠蒼勁的鐵杉間雜在其中,邊坡上則為檜木、二葉松和華山松等,加上林下的箭竹草坡,層次對比鮮明的顏色添綴著這座山色,真是令人流連忘返!來到觀景台,360°的瞭望視野是觀賞中部雪山山脈西稜的最佳地點,向北觀看小雪山,往東可見佳陽山和劍山,後方山嶺為合歡山系,轉往南面為白狗大山、八仙山,下方為大甲溪以及已柔腸寸斷的中橫公路,西南方能見度高時還可以清晰地見到玉山,再往西北方則可見到稍來山、鳶嘴山、船型山。眺望遠山的同時,也別忘了不時在您腳邊跳躍的金翼白眉,近距離地觀賞這可愛的鳥兒,肯定為您留下深刻的回憶!另外提醒您最好選擇上午前往觀景台,因為午後這裡便會變成一片雲霧濛濛的世界,此時,若您漫步在大雪山林道時,「小心,帝雉可能就在你身邊喔!」森林中美麗的邂逅,總會在不經意的期待中出現,只要留心觀察,大自然的饗宴俯拾皆是!再從小雪山莊前往天池的途中,這片能邊走邊觀賞的台灣華山松松林,座落在步道兩側,是難得輕鬆步行就能欣賞到的松林景觀。一般松樹的種子都長有一對如翅膀的薄片,是藉由風力散播的種子。然而有「台灣果松」之稱的台灣華山松,其種子卻少了這一對羽翼,卻是靠著碩大的種子吸引如星鴉、台灣獼猴等動物前來採食,藉由動物的攜帶或遺落的方式來傳播種子。這種方式雖然會犧牲掉許多被動物們消化掉的種子,但是藉由動物的行動能力,卻常常能將種子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落地生根呢!來到天池的瑞雪亭歇息一下,這座於民國56年12月落成的涼亭,亭內有林試所首任所長林渭訪先生所題的對聯:『瑞色起青巒天朗氣清四面有情資鑑賞,雪山羅碧樹花香鳥語萬方多難此登臨。』,從文字裡刻劃出天池眺望小雪山的景緻與風光,為這片森林的歷史增添了歲月滄桑與時間見證。千年神木聳立於此,為環境立下座標,資料顯示,這棵紅檜,樹齡約1,400年,樹高約50公尺,胸徑4公尺,胸圍13公尺,曾排名全台第11大巨木。腦海裡盤旋著一段文字《莊子‧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神木之所以得以保存至今,從外觀可以推測出可能是因為莖幹分叉,樹型不佳而得以保全性命,免於遭受砍伐的下場。
描述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座落在雪山山脈西南向主稜的後段,海拔高度由最高的小雪山走向西南的鞍馬山、船型山及稍來山延伸至約1000公尺的稍來溪溪谷。早年為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的林場。森林植生豐富,分暖、溫、寒三種森林帶,各有獨特的生態林相。
電話886-4-25877901
地址臺中市424和平區雪山路18號
郵政區碼(Zipcode)424
Region臺中市
Town和平區
旅遊資訊從豐原客運台中總站搭乘經豐原往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的班車,於大雪山森林遊樂區下車。
開放時間06:30-17:00
圖一https://travel.taichung.gov.tw/content/images/attractions/55531/640x480_attractions-image-qttntyrskk6jnugcrzojug.jpg
圖一描述大雪山森林遊樂區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87000000A
經度座標120.8943
緯度座標24.22698
原分類(空)
分類12
分類211
分類312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27K登山口停車場、35K收費站停車場、遊客中心停車場、48K觀景台停車場、49K神木入口停車場、50K神木停車場、49K小雪山旅遊資訊站停車場。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全票(假日)$200一般優待票$1501.非假日入園者。2.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持有票根者。3.購買二十張以上全票者。半票$1001.軍警人員持有證件者。2.學生(憑學生證) 、兒童...
備註1.請帶著尊重自然的心,來鑑賞園區內動物、植物、地質、地形與氣象等自然生態之美。2.請珍惜自然資源,隨手做環保,垃圾減量及分類,回收資源,留給園區清爽的環境。3.徒步健行與單車旅行...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3-09-26T18:01:55+08:00
識別碼: C1_387000000A_000077
名稱: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區域: (空)
簡述: 台灣擁有全世界最大面積的高山巨木林,而座落在雪山山脈西南向主稜後段的大雪山森林遊樂區擁有最完整的高山巨木林相,涵蓋了鐵杉林、檜木林及殼斗科植物為主的暖溫帶闊葉林等,每一生態帶均有代表性的巨木留存,是林務局所轄的森林中林相變化最為細膩的遊樂區。地表起伏變化大,海拔高度由最高的小雪山(高度為2,997公尺)走向西南的鞍馬山、船型山及稍來山延伸至約1,000公尺的稍來溪溪谷。小雪線段步道,海拔高度約為2,200~2,600公尺之間,具備了鐵杉林和暖溫帶闊葉林兩種林相特色。步道上段為鐵杉林,林下地被則以地下莖發達的玉山箭竹為主,玉山箭竹成片生長,乍望之下酷似草原。這片森林裡偶爾會穿插著幾棵的扁柏和枯木,似乎也透露出這裡過去曾遭遇森林之火燎原的痕跡,雲霧飄渺之間,蒼鬱挺拔的鐵杉巨木,一幅潑墨山水畫就矗立在眼前!步道下段靠近船型山工作站與鐵杉林交界處的森林,是以森氏櫟、鬼櫟等殼斗科植物為主。這裡的殼斗科植物分佈海拔較高,位於海拔1,800公尺~2,500公尺範圍的暖溫帶闊葉林上帶,從森氏櫟巨木及大雪山賓館前的卡氏櫧可以想見昔日壯觀的闊葉森林。這些殼斗科植物在大自然中提供了許多野生動物,如松鼠、白面鼯鼠主要的食糧,同時亦是許多野生鳥類覓食、活動的棲所呢!鞍馬山工作站至苗圃一帶,是欣賞大雪山晚霞最佳之處。瑰麗燦爛的晚霞伴隨著雲霧山景,如此詩畫般的美景令人心曠神怡。走入環站森林浴步道,扁柏和零星的紅檜依舊是這片檜木林裡最搶眼的主角。此外,昆欄樹、白花八角、高山新木薑子、霧社木薑子、森氏櫟以及僅分布於喜馬拉雅山東部及台灣地區的喬木型杜鵑花等闊葉喬木生長繁密,佔據著檜木林的第二層,與檜木組成了針闊葉混合林。十月入秋之後,檜木上的小膜蓋蕨也跟著換上了秋裝,以紅、黃的彩衣迎接這「秋意上心頭」的季節,展現了迷濛的霧林景緻。而林下地被的蕨類不僅在數量上稱霸,仔細清點種類便可發現時幾種的蕨類在它們最喜愛的潮濕環境中蓬勃地生長著。前往觀景台途中,往大雪山林道另一側的鞍馬山稜線望去,筆直而灰白的冷杉昂然佇立在山麓的高位上,搭配著墨綠蒼勁的鐵杉間雜在其中,邊坡上則為檜木、二葉松和華山松等,加上林下的箭竹草坡,層次對比鮮明的顏色添綴著這座山色,真是令人流連忘返!來到觀景台,360°的瞭望視野是觀賞中部雪山山脈西稜的最佳地點,向北觀看小雪山,往東可見佳陽山和劍山,後方山嶺為合歡山系,轉往南面為白狗大山、八仙山,下方為大甲溪以及已柔腸寸斷的中橫公路,西南方能見度高時還可以清晰地見到玉山,再往西北方則可見到稍來山、鳶嘴山、船型山。眺望遠山的同時,也別忘了不時在您腳邊跳躍的金翼白眉,近距離地觀賞這可愛的鳥兒,肯定為您留下深刻的回憶!另外提醒您最好選擇上午前往觀景台,因為午後這裡便會變成一片雲霧濛濛的世界,此時,若您漫步在大雪山林道時,「小心,帝雉可能就在你身邊喔!」森林中美麗的邂逅,總會在不經意的期待中出現,只要留心觀察,大自然的饗宴俯拾皆是!再從小雪山莊前往天池的途中,這片能邊走邊觀賞的台灣華山松松林,座落在步道兩側,是難得輕鬆步行就能欣賞到的松林景觀。一般松樹的種子都長有一對如翅膀的薄片,是藉由風力散播的種子。然而有「台灣果松」之稱的台灣華山松,其種子卻少了這一對羽翼,卻是靠著碩大的種子吸引如星鴉、台灣獼猴等動物前來採食,藉由動物的攜帶或遺落的方式來傳播種子。這種方式雖然會犧牲掉許多被動物們消化掉的種子,但是藉由動物的行動能力,卻常常能將種子傳播到更遠的地方落地生根呢!來到天池的瑞雪亭歇息一下,這座於民國56年12月落成的涼亭,亭內有林試所首任所長林渭訪先生所題的對聯:『瑞色起青巒天朗氣清四面有情資鑑賞,雪山羅碧樹花香鳥語萬方多難此登臨。』,從文字裡刻劃出天池眺望小雪山的景緻與風光,為這片森林的歷史增添了歲月滄桑與時間見證。千年神木聳立於此,為環境立下座標,資料顯示,這棵紅檜,樹齡約1,400年,樹高約50公尺,胸徑4公尺,胸圍13公尺,曾排名全台第11大巨木。腦海裡盤旋著一段文字《莊子‧逍遙遊》:「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神木之所以得以保存至今,從外觀可以推測出可能是因為莖幹分叉,樹型不佳而得以保全性命,免於遭受砍伐的下場。
描述: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座落在雪山山脈西南向主稜的後段,海拔高度由最高的小雪山走向西南的鞍馬山、船型山及稍來山延伸至約1000公尺的稍來溪溪谷。早年為台灣中部地區重要的林場。森林植生豐富,分暖、溫、寒三種森林帶,各有獨特的生態林相。
電話: 886-4-25877901
地址: 臺中市424和平區雪山路18號
郵政區碼(Zipcode): 424
Region: 臺中市
Town: 和平區
旅遊資訊: 從豐原客運台中總站搭乘經豐原往大雪山森林遊樂區的班車,於大雪山森林遊樂區下車。
開放時間: 06:30-17:00
圖一: https://travel.taichung.gov.tw/content/images/attractions/55531/640x480_attractions-image-qttntyrskk6jnugcrzojug.jpg
圖一描述: 大雪山森林遊樂區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87000000A
經度座標: 120.8943
緯度座標: 24.22698
原分類: (空)
分類1: 2
分類2: 11
分類3: 12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27K登山口停車場、35K收費站停車場、遊客中心停車場、48K觀景台停車場、49K神木入口停車場、50K神木停車場、49K小雪山旅遊資訊站停車場。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全票(假日)$200一般優待票$1501.非假日入園者。2.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持有票根者。3.購買二十張以上全票者。半票$1001.軍警人員持有證件者。2.學生(憑學生證) 、兒童...
備註: 1.請帶著尊重自然的心,來鑑賞園區內動物、植物、地質、地形與氣象等自然生態之美。2.請珍惜自然資源,隨手做環保,垃圾減量及分類,回收資源,留給園區清爽的環境。3.徒步健行與單車旅行...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3-09-26T18:01:55+08:00

# 大山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6

識別碼C1_379000000A_000180
名稱五指山系_白鷺鷥山_康樂山_明舉山親山步道
區域(空)
簡述白鷺鷥山、康樂山、明舉山這三座山在大湖公園與老樹的簇擁下,形成三段串連的親山步道,也是內湖區居民經常運動、健身、聚會的地方。白鷺鷥山親山步道白鷺鷥山親山步道為內湖大湖公園旁,這條步道因左彎右拐、蜿蜒繞行而上,因此又叫五十彎步道,通常走至半途就已分不清東西南北方向了,所以指北針在這時是相當好用的。白鷺鷥親山步道谷地古老的蕨類植種類豐富,像是筆筒樹、觀音座蓮,其他如相思樹、江某樹也都長得頭好壯壯,能散發出令人心曠神怡的芬多精。康樂山親山步道康樂山步道起點位於內湖成功路五段黃石公廟旁,步道上林蔭遮天、涼風習習,是晨運族最常去的山中小徑,步道的最高點也是欣賞大湖公園的最佳據點。途中的橄欖樹、大榕樹無疑都是步道主要的地標,尤其是後者,有樹圍寬4公尺的老榕,枝葉繁盛、綠意盎然,當地人稱其為「榕伯神木」。明舉山親山步道明舉山親山步道保有較多的森林原貌,途中的三棵大葉雀榕大樹,樹圍與康樂山的榕伯神木差不多,有三巨頭之稱,是一條鄉野氣息濃郁的狹窄山徑。山友從事明舉山親山步道健行,通常會與前述的白露鷥山、康樂山親山步道一起同遊;明舉山一路走到出口處,正是內溝生態展示館所在,順道進入館內參觀便成為假日休閒的最佳活動。原始森林樂趣多怎麼樣,週末假日來一趟步道探險之旅吧。先從白鷺鷥山走起,登山口是條小徑,也許是離市區太近,繞過廢土區和菜畦,空氣中還殘存著混雜的氣味,戀戀芬多精的期待油然而生。 白鷺鷥山步道又名「五十彎步道」,繞著平緩步階蜿蜒而上頗為悠閒,但左彎右拐間,走到半途通常就已分不清東南西北。不過,你一定還是會發現,姿態不一的枯木栽在步道這般奇景。其中大部分是在這林中經常出現的山黃麻。在台北近郊的自然殘留林裡,山黃麻數量這般多並不常見。山谷地的古老蕨類像是筆筒樹和觀音座蓮,也飆到一、二層樓高,這種林相在內湖地區倒是不常見到。往南坡方向也可找到頭好壯壯、樹圍約一個人抱的相思樹和江某樹。高大樹木散發出令人心曠神怡的芬多精,此刻只覺神清氣爽,彷彿從山林之間汲取了不少能量。探訪老樹伯不讓白鷺鷥山專美於前,康樂山和明舉山也都有古老的樹木,體格壯碩的也不在少數。康樂山步道上,還有台北市最大的橄欖樹呢。這樹圍近300公分的百歲樹伯屹立在上坡水泥路面途中、山海寺遺跡旁,據說這寺廟因屬違建所以難逃被拆除的命運,而百年來橄欖老伯不知歷經多少風雨還是依舊萬年長青,身子骨一樣硬朗如昨。告別老橄欖樹往上走,水泥路面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樸質樹根和泥土路徑。幽雅靜謐的森林中途,經過一棵枝葉繁盛的大榕樹。如此「德高望重」,自然是康樂山步道的地標,當地人還稱它為「神木」。顧名思義,這樹圍約四公尺的榕伯當然也是長壽一族啦。明舉山在步道後段,也有一棵和「康樂山神木」樹圍不相上下的大葉雀榕。這條鄉野氣息濃厚的狹窄山徑,在入口不遠處和中途另有兩顆大榕樹,雖然年代不可考,在這視野較不寬闊的路段上,這「三巨頭」可是沿途重要的景觀。湖光山色它自美五指山系位於台北盆地的東北向,不論地形或氣候都是處在轉接的位置,是季風隨著基隆河谷進入平原的出口,也是周遭廣大群山進入平地的前哨。因為壓縮兩種生態特色,所以物種特別豐富。這說明了三個山丘雖不高卻有清幽環境和茂密林相的原因。康樂山的高度只有白鷺鷥山的一半,但也許是距離產生美感,大湖公園就在白鷺鷥山山腳下,康樂山步道的最高點卻是欣賞大湖公園的最佳地點。而白鷺鷥山山頂的平台除了近處的大湖公園、五指山系,還可遠眺汐止、基隆一帶。附近有一間簡陋的屋棚,旁邊還有卵石步徑,地面是未整修的黃土,和前後步道整齊的石階大異其趣。但白鷺鷥山倒是在「五十彎」的首個彎道就出現第一個休憩涼亭。不像康樂山是在步道盡頭才見名為「山水亭」的涼亭可供休息。因為兩個路段路程差距不大,山頂也都有地方可歇歇腳,所以其實休憩點也都夠用。至於路徑原本就較狹窄的明舉山步道,一路走到出口處,直接來到內溝溪畔聽溪流潺潺,洗去一身疲憊,更是舒暢愜意。
描述(空)
電話886-2-27593001
地址(空)
郵政區碼(Zipcode)114
Region臺北市
Town內湖區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開放空間
圖一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98384
圖一描述五指山系_白鷺鷥山_康樂山_明舉山親山步道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9000000A
經度座標121.60137
緯度座標25.07526
原分類(空)
分類111
分類213
分類3(空)
Level9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4-03-22T11:39:38+08:00
識別碼: C1_379000000A_000180
名稱: 五指山系_白鷺鷥山_康樂山_明舉山親山步道
區域: (空)
簡述: 白鷺鷥山、康樂山、明舉山這三座山在大湖公園與老樹的簇擁下,形成三段串連的親山步道,也是內湖區居民經常運動、健身、聚會的地方。白鷺鷥山親山步道白鷺鷥山親山步道為內湖大湖公園旁,這條步道因左彎右拐、蜿蜒繞行而上,因此又叫五十彎步道,通常走至半途就已分不清東西南北方向了,所以指北針在這時是相當好用的。白鷺鷥親山步道谷地古老的蕨類植種類豐富,像是筆筒樹、觀音座蓮,其他如相思樹、江某樹也都長得頭好壯壯,能散發出令人心曠神怡的芬多精。康樂山親山步道康樂山步道起點位於內湖成功路五段黃石公廟旁,步道上林蔭遮天、涼風習習,是晨運族最常去的山中小徑,步道的最高點也是欣賞大湖公園的最佳據點。途中的橄欖樹、大榕樹無疑都是步道主要的地標,尤其是後者,有樹圍寬4公尺的老榕,枝葉繁盛、綠意盎然,當地人稱其為「榕伯神木」。明舉山親山步道明舉山親山步道保有較多的森林原貌,途中的三棵大葉雀榕大樹,樹圍與康樂山的榕伯神木差不多,有三巨頭之稱,是一條鄉野氣息濃郁的狹窄山徑。山友從事明舉山親山步道健行,通常會與前述的白露鷥山、康樂山親山步道一起同遊;明舉山一路走到出口處,正是內溝生態展示館所在,順道進入館內參觀便成為假日休閒的最佳活動。原始森林樂趣多怎麼樣,週末假日來一趟步道探險之旅吧。先從白鷺鷥山走起,登山口是條小徑,也許是離市區太近,繞過廢土區和菜畦,空氣中還殘存著混雜的氣味,戀戀芬多精的期待油然而生。 白鷺鷥山步道又名「五十彎步道」,繞著平緩步階蜿蜒而上頗為悠閒,但左彎右拐間,走到半途通常就已分不清東南西北。不過,你一定還是會發現,姿態不一的枯木栽在步道這般奇景。其中大部分是在這林中經常出現的山黃麻。在台北近郊的自然殘留林裡,山黃麻數量這般多並不常見。山谷地的古老蕨類像是筆筒樹和觀音座蓮,也飆到一、二層樓高,這種林相在內湖地區倒是不常見到。往南坡方向也可找到頭好壯壯、樹圍約一個人抱的相思樹和江某樹。高大樹木散發出令人心曠神怡的芬多精,此刻只覺神清氣爽,彷彿從山林之間汲取了不少能量。探訪老樹伯不讓白鷺鷥山專美於前,康樂山和明舉山也都有古老的樹木,體格壯碩的也不在少數。康樂山步道上,還有台北市最大的橄欖樹呢。這樹圍近300公分的百歲樹伯屹立在上坡水泥路面途中、山海寺遺跡旁,據說這寺廟因屬違建所以難逃被拆除的命運,而百年來橄欖老伯不知歷經多少風雨還是依舊萬年長青,身子骨一樣硬朗如昨。告別老橄欖樹往上走,水泥路面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樸質樹根和泥土路徑。幽雅靜謐的森林中途,經過一棵枝葉繁盛的大榕樹。如此「德高望重」,自然是康樂山步道的地標,當地人還稱它為「神木」。顧名思義,這樹圍約四公尺的榕伯當然也是長壽一族啦。明舉山在步道後段,也有一棵和「康樂山神木」樹圍不相上下的大葉雀榕。這條鄉野氣息濃厚的狹窄山徑,在入口不遠處和中途另有兩顆大榕樹,雖然年代不可考,在這視野較不寬闊的路段上,這「三巨頭」可是沿途重要的景觀。湖光山色它自美五指山系位於台北盆地的東北向,不論地形或氣候都是處在轉接的位置,是季風隨著基隆河谷進入平原的出口,也是周遭廣大群山進入平地的前哨。因為壓縮兩種生態特色,所以物種特別豐富。這說明了三個山丘雖不高卻有清幽環境和茂密林相的原因。康樂山的高度只有白鷺鷥山的一半,但也許是距離產生美感,大湖公園就在白鷺鷥山山腳下,康樂山步道的最高點卻是欣賞大湖公園的最佳地點。而白鷺鷥山山頂的平台除了近處的大湖公園、五指山系,還可遠眺汐止、基隆一帶。附近有一間簡陋的屋棚,旁邊還有卵石步徑,地面是未整修的黃土,和前後步道整齊的石階大異其趣。但白鷺鷥山倒是在「五十彎」的首個彎道就出現第一個休憩涼亭。不像康樂山是在步道盡頭才見名為「山水亭」的涼亭可供休息。因為兩個路段路程差距不大,山頂也都有地方可歇歇腳,所以其實休憩點也都夠用。至於路徑原本就較狹窄的明舉山步道,一路走到出口處,直接來到內溝溪畔聽溪流潺潺,洗去一身疲憊,更是舒暢愜意。
描述: (空)
電話: 886-2-27593001
地址: (空)
郵政區碼(Zipcode): 114
Region: 臺北市
Town: 內湖區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開放空間
圖一: 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98384
圖一描述: 五指山系_白鷺鷥山_康樂山_明舉山親山步道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9000000A
經度座標: 121.60137
緯度座標: 25.07526
原分類: (空)
分類1: 11
分類2: 13
分類3: (空)
Level: 9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4-03-22T11:39:38+08:00

# 大山 於 體驗農村生活-農村主題旅遊規劃 - 7

名稱彰化賞大佛玩牧場 就「艾」這樣玩
其他活動項目(空)
動線導言彰化的觀光資源豐富而多元,知名的八卦山脈無論是登山健行、單車運動或生態旅遊都十分有趣,尤其八卦山大佛風景區不僅可欣賞到彰化最具代表性的大佛,還可走至大佛內部登高望遠,將彰化市盡收眼底。。想要品嚐不一樣的料理,花壇鄉的田媽媽艾馨園不僅有艾草與菇類所做的美味料理,想要了解艾草更多知識,這裡能滿足您的求知欲。。大山休閒農場因位於山區,所以區內的牛都是喝山泉水長大的,所以生產出來的牛奶純淨無污染,農場還提供可讓民眾親自體驗餵小牛喝牛奶、擠牛乳的難得經驗。之後再到大村鄉的台大觀光蘭園欣賞各式美麗的蘭花,讓這一趟彰化之旅豐富又有趣。
親子特色大山休閒農場在主人的帶領下,大小朋友可認識乳牛的飼養、參觀搾乳的過程,明白新鮮好喝的牛奶是從何而來。每逢假日午後,農場會讓民眾體驗現擠牛奶、餵小牛喝牛奶等,八卦山大佛風景區黑身釋迦如來大佛早年有亞洲第一大佛美譽。在大佛下方的九龍池有水舞表演,如遇節慶時,還可看到雷射秀,提供不同的聲光視覺饗宴。沿著八卦山路往下,到公園路三叉路口左轉行上走即可抵達139縣道,春、秋兩季可見台灣欒樹開花,另油桐花及黃脈莿桐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適合親子來此悠閒慢步。。艾馨園為花壇鄉農會輔導的田媽媽家政班,除提供美食外,園區也提供戶外教學活動,可讓大小朋友體驗艾草生態與文化,及感受農村生活的樂趣。
銀髮特色八卦山大佛風景區黑身釋迦如來大佛早年有亞洲第一大佛美譽。在大佛下方的九龍池有水舞表演,如遇節慶時還可看到雷射秀,提供不同的聲光視覺饗宴。沿著八卦山路往下,到公園路三叉路口左轉行上走即可抵達139縣道,春、秋兩季可見台灣欒樹開花,另油桐花及黃脈莿桐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適合銀髮族來此賞花及悠閒慢步。
遊學特色(空)
會議特色(空)
校外教學特色(空)
旅遊天數1天
每月特產(空)
行程商品訂購(空)
交通指引(空)
第一天行程9:00八卦山大佛風景區→12:30艾馨園→14:00大山休閒農場→16:00台大觀光蘭園→17:00賦歸
第一天行程特色位於彰化縣彰化市的八卦山風景區屬於參山國家風景區,環境十分優雅,視野非常遼闊,為台灣八大名勝之一。八卦山風景區包括八卦山公園、中正公園、九龍池、八卦山大佛等,其中以八卦山大佛最為人所熟知,是彰化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觀光聖地。。八卦山大佛風景區緊臨彰化市區,黑身釋迦如來大佛像竣工於民國50年,以鋼筋水泥雕塑而成,佛高72丈(22公尺),早年有亞洲第一大佛的美譽。大佛內部分為六層:蓮座兩側有門可以進入佛身,低層內設小佛堂,可供信眾參拜。二至五層陳列佛陀一生事蹟,在參佛道的兩側,共有32尊觀音石雕法像,名為眾生像,是由虔誠的信眾所貢獻。在大佛下方的九龍池有水舞表演,如遇特別節慶時,還可看到雷射秀,提供遊客不同的聲光視覺饗宴。。到八卦山風景區除了看大佛外,139縣道的景觀也是八卦山風景區的知名景點,春、秋兩季可見台灣欒樹開花,此外油桐花及黃脈莿桐的景色也是美不勝收! 還有彰化孔廟也是值得探訪的景點。彰化孔廟屬於一級古蹟,坐落於彰化市孔門路6號,興建於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歷經多次整修,今日所見空間格局僅最完整時的三分之二左右,其格局與大陸各地的孔子廟較為接近,與台灣其它孔廟大異其趣。。中午則到花壇鄉農會輔導的田媽媽艾馨園品嚐艾草與菇類所做的美味料理。。艾馨園園區的餐\廳室內寬敞而挑高,地板明亮清潔,有著絕佳用餐\環境,以高纖維、高蛋白、高維生素及低糖、低鹽、低油的營養飲食要求,將艾草和菇類巧妙結合,做成一道道好吃的料理,其中百鮮菇艾草粿可說是最具特色;一般艾草做成客家艾草粿內餡是包著菜脯米,但艾馨園的艾草粿是包著園區現採的黑美人與白美人香菇,以古法蒸籠方式蒸熟,粿皮軟Q外,香菇的口感更佳。餐\廳也利用艾草與當天現採新鮮菇類,開發出一系列配合時令蔬果作成的鄉土風味餐\,例如艾草煎蛋、養生艾草麵線、百菇艾草粿、三杯杏鮑菇色等。。除了美食,艾馨園也提供導覽解說,讓您親身體驗艾草生態與文化,瞭解其在生活中衛生保健與美容的應用,還有各種跟艾草有關的DIY活動,只要滿25人,並事前預約,就能有一趟艾草神秘之旅,讓遊客感受農村無窮的樂趣哦!。接著來到位於八卦山脈的大山休閒農場,是一座以乳牛為主的牧場,這裡生產出來的牛奶,純淨無污染,帶有濃濃的奶香及微甜的滋味。而且牧場以自己生產的優質牛奶,研發生產許多附屬產品,像是鮮奶優格及口感較Q的鮮奶麻糬等等。牧場裡可以讓民眾體驗餵小牛喝ㄋㄟㄋㄟ及餵食牧草的樂趣,還可親手學習怎樣擠牛乳哦!若是口渴了,牧場有濃、醇、香的新鮮牛奶可以喝;肚子餓了,牧場還有特別以10多種蔬菜、水果熬製的高湯所煮成的鮮奶火鍋,另外還不定時生產有機蔬菜,因此來到這裡還可享用美味的餐\飲,而且還附甜點唷!。走前別忘了順手採買一些這裡的特色產品,有杏仁牛奶、抹茶及咖啡口味的牛軋糖,還有鮮奶酪,100純鮮奶、鮮奶饅頭、鮮奶優格等,回家可以好好滿足您的味蕾!。位於大村鄉的台大觀光蘭園,園內有許\多種蘭花珍奇品種,有蝴蝶蘭、文心蘭、拖鞋蘭、嘉德利亞蘭等,在園區內走走看,欣賞蘭花的美麗,此外,蘭園內還有展售各種花卉,喜歡的話不妨買盆回家欣賞,做為居家佈置,增添生活樂趣,另外,蘭園也提供蘭花種植DIY的活動,只要事先預約,就能享受自己動手種植蘭花的樂趣哦!
第二天行程(空)
第二天行程特色(空)
第三天行程(空)
第三天行程特色(空)
景點縣市彰化縣
鄉鎮彰化市
緯度24.0716583
經度120.5624474
名稱: 彰化賞大佛玩牧場 就「艾」這樣玩
其他活動項目: (空)
動線導言: 彰化的觀光資源豐富而多元,知名的八卦山脈無論是登山健行、單車運動或生態旅遊都十分有趣,尤其八卦山大佛風景區不僅可欣賞到彰化最具代表性的大佛,還可走至大佛內部登高望遠,將彰化市盡收眼底。。想要品嚐不一樣的料理,花壇鄉的田媽媽艾馨園不僅有艾草與菇類所做的美味料理,想要了解艾草更多知識,這裡能滿足您的求知欲。。大山休閒農場因位於山區,所以區內的牛都是喝山泉水長大的,所以生產出來的牛奶純淨無污染,農場還提供可讓民眾親自體驗餵小牛喝牛奶、擠牛乳的難得經驗。之後再到大村鄉的台大觀光蘭園欣賞各式美麗的蘭花,讓這一趟彰化之旅豐富又有趣。
親子特色: 大山休閒農場在主人的帶領下,大小朋友可認識乳牛的飼養、參觀搾乳的過程,明白新鮮好喝的牛奶是從何而來。每逢假日午後,農場會讓民眾體驗現擠牛奶、餵小牛喝牛奶等,八卦山大佛風景區黑身釋迦如來大佛早年有亞洲第一大佛美譽。在大佛下方的九龍池有水舞表演,如遇節慶時,還可看到雷射秀,提供不同的聲光視覺饗宴。沿著八卦山路往下,到公園路三叉路口左轉行上走即可抵達139縣道,春、秋兩季可見台灣欒樹開花,另油桐花及黃脈莿桐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適合親子來此悠閒慢步。。艾馨園為花壇鄉農會輔導的田媽媽家政班,除提供美食外,園區也提供戶外教學活動,可讓大小朋友體驗艾草生態與文化,及感受農村生活的樂趣。
銀髮特色: 八卦山大佛風景區黑身釋迦如來大佛早年有亞洲第一大佛美譽。在大佛下方的九龍池有水舞表演,如遇節慶時還可看到雷射秀,提供不同的聲光視覺饗宴。沿著八卦山路往下,到公園路三叉路口左轉行上走即可抵達139縣道,春、秋兩季可見台灣欒樹開花,另油桐花及黃脈莿桐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適合銀髮族來此賞花及悠閒慢步。
遊學特色: (空)
會議特色: (空)
校外教學特色: (空)
旅遊天數: 1天
每月特產: (空)
行程商品訂購: (空)
交通指引: (空)
第一天行程: 9:00八卦山大佛風景區→12:30艾馨園→14:00大山休閒農場→16:00台大觀光蘭園→17:00賦歸
第一天行程特色: 位於彰化縣彰化市的八卦山風景區屬於參山國家風景區,環境十分優雅,視野非常遼闊,為台灣八大名勝之一。八卦山風景區包括八卦山公園、中正公園、九龍池、八卦山大佛等,其中以八卦山大佛最為人所熟知,是彰化最具代表性的佛教觀光聖地。。八卦山大佛風景區緊臨彰化市區,黑身釋迦如來大佛像竣工於民國50年,以鋼筋水泥雕塑而成,佛高72丈(22公尺),早年有亞洲第一大佛的美譽。大佛內部分為六層:蓮座兩側有門可以進入佛身,低層內設小佛堂,可供信眾參拜。二至五層陳列佛陀一生事蹟,在參佛道的兩側,共有32尊觀音石雕法像,名為眾生像,是由虔誠的信眾所貢獻。在大佛下方的九龍池有水舞表演,如遇特別節慶時,還可看到雷射秀,提供遊客不同的聲光視覺饗宴。。到八卦山風景區除了看大佛外,139縣道的景觀也是八卦山風景區的知名景點,春、秋兩季可見台灣欒樹開花,此外油桐花及黃脈莿桐的景色也是美不勝收! 還有彰化孔廟也是值得探訪的景點。彰化孔廟屬於一級古蹟,坐落於彰化市孔門路6號,興建於清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歷經多次整修,今日所見空間格局僅最完整時的三分之二左右,其格局與大陸各地的孔子廟較為接近,與台灣其它孔廟大異其趣。。中午則到花壇鄉農會輔導的田媽媽艾馨園品嚐艾草與菇類所做的美味料理。。艾馨園園區的餐\廳室內寬敞而挑高,地板明亮清潔,有著絕佳用餐\環境,以高纖維、高蛋白、高維生素及低糖、低鹽、低油的營養飲食要求,將艾草和菇類巧妙結合,做成一道道好吃的料理,其中百鮮菇艾草粿可說是最具特色;一般艾草做成客家艾草粿內餡是包著菜脯米,但艾馨園的艾草粿是包著園區現採的黑美人與白美人香菇,以古法蒸籠方式蒸熟,粿皮軟Q外,香菇的口感更佳。餐\廳也利用艾草與當天現採新鮮菇類,開發出一系列配合時令蔬果作成的鄉土風味餐\,例如艾草煎蛋、養生艾草麵線、百菇艾草粿、三杯杏鮑菇色等。。除了美食,艾馨園也提供導覽解說,讓您親身體驗艾草生態與文化,瞭解其在生活中衛生保健與美容的應用,還有各種跟艾草有關的DIY活動,只要滿25人,並事前預約,就能有一趟艾草神秘之旅,讓遊客感受農村無窮的樂趣哦!。接著來到位於八卦山脈的大山休閒農場,是一座以乳牛為主的牧場,這裡生產出來的牛奶,純淨無污染,帶有濃濃的奶香及微甜的滋味。而且牧場以自己生產的優質牛奶,研發生產許多附屬產品,像是鮮奶優格及口感較Q的鮮奶麻糬等等。牧場裡可以讓民眾體驗餵小牛喝ㄋㄟㄋㄟ及餵食牧草的樂趣,還可親手學習怎樣擠牛乳哦!若是口渴了,牧場有濃、醇、香的新鮮牛奶可以喝;肚子餓了,牧場還有特別以10多種蔬菜、水果熬製的高湯所煮成的鮮奶火鍋,另外還不定時生產有機蔬菜,因此來到這裡還可享用美味的餐\飲,而且還附甜點唷!。走前別忘了順手採買一些這裡的特色產品,有杏仁牛奶、抹茶及咖啡口味的牛軋糖,還有鮮奶酪,100純鮮奶、鮮奶饅頭、鮮奶優格等,回家可以好好滿足您的味蕾!。位於大村鄉的台大觀光蘭園,園內有許\多種蘭花珍奇品種,有蝴蝶蘭、文心蘭、拖鞋蘭、嘉德利亞蘭等,在園區內走走看,欣賞蘭花的美麗,此外,蘭園內還有展售各種花卉,喜歡的話不妨買盆回家欣賞,做為居家佈置,增添生活樂趣,另外,蘭園也提供蘭花種植DIY的活動,只要事先預約,就能享受自己動手種植蘭花的樂趣哦!
第二天行程: (空)
第二天行程特色: (空)
第三天行程: (空)
第三天行程特色: (空)
景點縣市: 彰化縣
鄉鎮: 彰化市
緯度: 24.0716583
經度: 120.5624474

# 大山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8

案件編號20050610000002
個案名稱大山火車站
種類1::
code: : A7
name: : 車站
歷史沿革「大山火車站」位於後龍鎮大山里明山路180號,為臺鐵海線車站之一;完工啟用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與同一時期興建的新埔火車站為「姊妹站」,目前仍作為車站使用。 「大山火車站」本體建築為一棟和洋混合風格的單層樓車站建築,外觀立面簡潔,僅作線狀之垂直水平分割,無繁複之裝飾語彙。屋頂現為黑瓦,建築立面材料為竹篾編織、石灰粉刷牆面,地板表面為水泥粉刷,屋架、樑柱支撐材為福州杉。車站本體平面空間包括有事務室、電信台、待合室(候車室)、出札口(售票口)等空間。車站還有廚房、避雷設備、淋浴間、磚造倉庫、木造倉庫、道班房、天橋、月台、廁所、鐵皮倉庫、電氣室等建築。僅有車站本體建築、廚房以及月台基座,為日治時期留下之建築,其餘皆為後續新建。 目前,「大山火車站」為臺鐵海線的甲種簡易站,僅提供區間車停靠。其建築外觀、內部機能及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為少數存留之和洋混合風格的車站建築,是日治時期臺灣鐵路小型車站之典型。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徐慧民計畫主持,2008,《苗栗縣日治時期海線鐵路車站群談文、大山及新埔歷史建築修復計畫暨調查研究》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創建年代為日治時期,其建築外觀及內部機能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 2.為台灣少數存留之和洋風半木構造式様之車站建筑,是日治時期鐵路小站之典型。 3.購票口前木柵欄,為台灣僅存的歷史建構物,應特予保存。
法令依據(空)
所屬主管機關苗栗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苗栗縣
distName: : 後龍鎮
address: : 大山里明山路180號
經度120.8037
緯度24.645688
主管機關名稱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苗栗縣苗栗市自治路5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9-02/6fe4af9b-bc30-48cd-b853-b13ea05844f5/IMG_914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9-02/6fe4af9b-bc30-48cd-b853-b13ea05844f5/IMG_9141.jpg
name: : IMG_914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台灣鐵路管理局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台中貨運服務總處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50610000002
外觀特徵「大山火車站」本體建築為一棟和洋混合風格的單層樓車站建築,外觀立面簡潔,僅作線狀之垂直水平分割,無繁複之裝飾語彙。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外牆進行裝修,入口兩側外牆、候車室牆改成橫疊雨淋板,與同一時期興建的姊妹站新埔火車站形成明顯差異。屋頂現為黑瓦,建築立面材料為竹篾編織、石灰粉刷牆面,地板表面為水泥粉刷,屋架、樑柱支撐材為福州杉。 車站還有廚房、避雷設備、淋浴間、磚造倉庫、木造倉庫、道班房、天橋、月台、廁所、鐵皮倉庫、電氣室等建築。僅有車站本體建築、廚房以及月台基座,為日治時期留下之建築,其餘皆為後續新建。 「大山火車站」的建築外觀、內部機能及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為少數存留之和洋混合風格的車站建築,是日治時期臺灣鐵路小型車站之典型。
室內特徵「大山火車站」本體建築平面空間,包括有事務室、電信台、待合室(候車室)、出札口(售票口)等空間。其中「事務室」為站務人員辦公、賣票以及控管車輛運行之作業空間,內部設有電信台,做為鐵路信號控制及掌握行車動態之空間。「待合室」(候車室)內設有座椅與出札口(售票口),提供乘客購票、駐留、接送等。
使用情形「大山火車站」目前為臺鐵海線的甲種簡易站,僅提供區間車停靠。站內設有「鐵路之旅-小站巡禮紀念章」之戳章,可供旅客蓋戳留念。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大山火車站」建築物保存狀態良好,僅有部分木柱稍有腐蝕,應著重於木結構防潮、防蟻之措施及保護工作。
現狀「大山火車站」位於後龍鎮大山里明山路180號,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6月10日登錄為歷史建築,為車站類建築。土地所有人為臺中貨運服務總處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共同持有,並交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管理。 「大山火車站」完工啟用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10月11日,目前仍為臺鐵海線的甲種簡易站。建築物保存狀態良好,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進行修復計畫暨調查研究,並於民國一百年(2011年)進行管理維護及防災計畫。 大山腳車站創建年代為日治時期,啟用於大正十一年(1922)10月11日。外牆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裝修後,入口兩側外牆,候車室牆改成橫疊雨淋板,與同一時期興建的姊妹站新埔火車站形成明顯差異。以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進行修復計畫暨調查研究,並於民國一百年(2011年)進行管理維護及防災計畫。
是否開放1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電話:886-37-721381 營業時間:每日開放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明山路180號
網站名稱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網址https://miaolitravel.net/article.aspx?sNo=04004448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7-352961#712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0947500113號
公告日期: : 2005-06-10 09:37: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苗栗縣
distName: : 後龍鎮
landNo: : 大山腳段
landSerialNo: : 186-18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特定農業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G006苗栗縣大山火車站(歷建)(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749/photo/G006苗栗縣大山火車站(歷建)(2).JPG
2::
mediaName: : G006苗栗縣大山火車站(歷建)(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750/photo/G006苗栗縣大山火車站(歷建)(3).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9-15/138d1977-61f7-4a5b-9552-d98c0cf51c65/歷08-大山火車站-公告.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9-29/03787e7e-9081-4445-a2c9-988e5da354b9/歷08-大山火車站-地籍圖.jpg
repImgId136641
案件編號: 20050610000002
個案名稱: 大山火車站
種類: 1::
code: : A7
name: : 車站
歷史沿革: 「大山火車站」位於後龍鎮大山里明山路180號,為臺鐵海線車站之一;完工啟用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與同一時期興建的新埔火車站為「姊妹站」,目前仍作為車站使用。 「大山火車站」本體建築為一棟和洋混合風格的單層樓車站建築,外觀立面簡潔,僅作線狀之垂直水平分割,無繁複之裝飾語彙。屋頂現為黑瓦,建築立面材料為竹篾編織、石灰粉刷牆面,地板表面為水泥粉刷,屋架、樑柱支撐材為福州杉。車站本體平面空間包括有事務室、電信台、待合室(候車室)、出札口(售票口)等空間。車站還有廚房、避雷設備、淋浴間、磚造倉庫、木造倉庫、道班房、天橋、月台、廁所、鐵皮倉庫、電氣室等建築。僅有車站本體建築、廚房以及月台基座,為日治時期留下之建築,其餘皆為後續新建。 目前,「大山火車站」為臺鐵海線的甲種簡易站,僅提供區間車停靠。其建築外觀、內部機能及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為少數存留之和洋混合風格的車站建築,是日治時期臺灣鐵路小型車站之典型。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徐慧民計畫主持,2008,《苗栗縣日治時期海線鐵路車站群談文、大山及新埔歷史建築修復計畫暨調查研究》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創建年代為日治時期,其建築外觀及內部機能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 2.為台灣少數存留之和洋風半木構造式様之車站建筑,是日治時期鐵路小站之典型。 3.購票口前木柵欄,為台灣僅存的歷史建構物,應特予保存。
法令依據: (空)
所屬主管機關: 苗栗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苗栗縣
distName: : 後龍鎮
address: : 大山里明山路180號
經度: 120.8037
緯度: 24.645688
主管機關名稱: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苗栗縣苗栗市自治路5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9-02/6fe4af9b-bc30-48cd-b853-b13ea05844f5/IMG_914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9-02/6fe4af9b-bc30-48cd-b853-b13ea05844f5/IMG_9141.jpg
name: : IMG_914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台灣鐵路管理局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台中貨運服務總處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50610000002
外觀特徵: 「大山火車站」本體建築為一棟和洋混合風格的單層樓車站建築,外觀立面簡潔,僅作線狀之垂直水平分割,無繁複之裝飾語彙。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外牆進行裝修,入口兩側外牆、候車室牆改成橫疊雨淋板,與同一時期興建的姊妹站新埔火車站形成明顯差異。屋頂現為黑瓦,建築立面材料為竹篾編織、石灰粉刷牆面,地板表面為水泥粉刷,屋架、樑柱支撐材為福州杉。 車站還有廚房、避雷設備、淋浴間、磚造倉庫、木造倉庫、道班房、天橋、月台、廁所、鐵皮倉庫、電氣室等建築。僅有車站本體建築、廚房以及月台基座,為日治時期留下之建築,其餘皆為後續新建。 「大山火車站」的建築外觀、內部機能及空間運用,皆呈現出當時社會歷史背景所塑造出的空間文化氣息。為少數存留之和洋混合風格的車站建築,是日治時期臺灣鐵路小型車站之典型。
室內特徵: 「大山火車站」本體建築平面空間,包括有事務室、電信台、待合室(候車室)、出札口(售票口)等空間。其中「事務室」為站務人員辦公、賣票以及控管車輛運行之作業空間,內部設有電信台,做為鐵路信號控制及掌握行車動態之空間。「待合室」(候車室)內設有座椅與出札口(售票口),提供乘客購票、駐留、接送等。
使用情形: 「大山火車站」目前為臺鐵海線的甲種簡易站,僅提供區間車停靠。站內設有「鐵路之旅-小站巡禮紀念章」之戳章,可供旅客蓋戳留念。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大山火車站」建築物保存狀態良好,僅有部分木柱稍有腐蝕,應著重於木結構防潮、防蟻之措施及保護工作。
現狀: 「大山火車站」位於後龍鎮大山里明山路180號,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6月10日登錄為歷史建築,為車站類建築。土地所有人為臺中貨運服務總處與臺灣鐵路管理局共同持有,並交由臺灣鐵路管理局管理。 「大山火車站」完工啟用於大正十一年(1922年)10月11日,目前仍為臺鐵海線的甲種簡易站。建築物保存狀態良好,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進行修復計畫暨調查研究,並於民國一百年(2011年)進行管理維護及防災計畫。 大山腳車站創建年代為日治時期,啟用於大正十一年(1922)10月11日。外牆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裝修後,入口兩側外牆,候車室牆改成橫疊雨淋板,與同一時期興建的姊妹站新埔火車站形成明顯差異。以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進行修復計畫暨調查研究,並於民國一百年(2011年)進行管理維護及防災計畫。
是否開放: 1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電話:886-37-721381 營業時間:每日開放 地址: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明山路180號
網站名稱: 苗栗文化觀光旅遊網
網址: https://miaolitravel.net/article.aspx?sNo=04004448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7-352961#712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0947500113號
公告日期: : 2005-06-10 09:37: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苗栗縣
distName: : 後龍鎮
landNo: : 大山腳段
landSerialNo: : 186-18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特定農業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G006苗栗縣大山火車站(歷建)(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749/photo/G006苗栗縣大山火車站(歷建)(2).JPG
2::
mediaName: : G006苗栗縣大山火車站(歷建)(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750/photo/G006苗栗縣大山火車站(歷建)(3).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9-15/138d1977-61f7-4a5b-9552-d98c0cf51c65/歷08-大山火車站-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9-29/03787e7e-9081-4445-a2c9-988e5da354b9/歷08-大山火車站-地籍圖.jpg
repImgId: 136641
[ 搜尋所有 大山 ... ]

大山的黃頁資料

(以下顯示 10 筆)

後龍鎮大山里受天宮 | 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下大山腳49號 | 電話: 037-431-289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社區發展協會 | 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下大山腳53號之9 | 電話: 037-433-116

橫山鄉大山背客家人文生態館 | 地址: 新竹縣橫山鄉豐鄉村大山背5鄰80號 | 電話: 03-593-6135

高雄縣旗山鎮大山里辦公處 | 地址: 高雄市旗山區大山街12號之2 | 電話: 07-666-2487

旗山鎮大山裡 | 地址: 高雄市旗山區大山裡11鄰中洲路85之4號 | 電話: 07-666-4388

大山青草藥行 | 地址: 雲林縣水林鄉大山村170號 | 電話: 05-785-3310

大山企業社 | 地址: 彰化縣大村鄉山腳路127號 | 電話: 04-852-3220

愛迪生科學園大山莊管理委員會 | 地址: 新竹市金山55號對面工地路口大門警衛室 | 電話: 03-576-1896

台南縣麻豆鎮大山國民小學 | 地址: 台南市麻豆區大山里1號 | 電話: 06-570-1374

大山瓦斯行 | 地址: 台南市麻豆區大山里42號之3 | 電話: 0800-205-100

名稱 大山 找到的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查詢所有 大山)
公司地址負責人統一編號狀態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一一鄰一五號
莊鏡如19210049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91003491)

臺南市麻豆區大山里大山?57號
陳美秀74003404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61122349)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1鄰龍山路64號
陳財旺09200373歇業 - 獨資 (核准文號: 1101003802)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1鄰龍山路64號1樓
陳俊錩26852996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91005282)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13鄰明山路170號
陳佳蘭50532381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81003096)

桃園市大園區中山南路605號
林燕瓔54093510核准設立

臺南市麻豆區海埔里大山脚65之3號1樓
莊秉鴻17842456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90030542)

南投縣埔里鎮大城里中山路三段三四二之一號一樓
謝明雲19256683核准設立 - 獨資

登記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一一鄰一五號 | 負責人: 莊鏡如 | 統編: 19210049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91003491)

登記地址: 臺南市麻豆區大山里大山?57號 | 負責人: 陳美秀 | 統編: 74003404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61122349)

登記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1鄰龍山路64號 | 負責人: 陳財旺 | 統編: 09200373 | 歇業 - 獨資 (核准文號: 1101003802)

登記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1鄰龍山路64號1樓 | 負責人: 陳俊錩 | 統編: 26852996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91005282)

登記地址: 苗栗縣後龍鎮大山里13鄰明山路170號 | 負責人: 陳佳蘭 | 統編: 50532381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81003096)

登記地址: 桃園市大園區中山南路605號 | 負責人: 林燕瓔 | 統編: 54093510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臺南市麻豆區海埔里大山脚65之3號1樓 | 負責人: 莊秉鴻 | 統編: 17842456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90030542)

登記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大城里中山路三段三四二之一號一樓 | 負責人: 謝明雲 | 統編: 19256683 | 核准設立 - 獨資

與蘇文寬同分類的上市公司持股逾 10% 大股東名單

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台塑化 | 公司代號: 6505 | 出表日期: 1130325

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台塑化 | 公司代號: 6505 | 出表日期: 1130325

王嘉煌

公司名稱: 穎崴 | 公司代號: 6515 | 出表日期: 1130325

聯鈞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捷敏-KY | 公司代號: 6525 | 出表日期: 1130325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達發 | 公司代號: 6526 | 出表日期: 1130325

山一投資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愛普 | 公司代號: 6531 | 出表日期: 1130325

Loveland Products Canada Inc.

公司名稱: 正瀚-創 | 公司代號: 6534 | 出表日期: 1130325

兆淞投資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正瀚-創 | 公司代號: 6534 | 出表日期: 1130325

鵬霖投資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泰福-KY | 公司代號: 6541 | 出表日期: 1130325

Digital Capital Inc.

公司名稱: 北極星藥業-KY | 公司代號: 6550 | 出表日期: 1130325

長華電材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易華電 | 公司代號: 6552 | 出表日期: 1130325

統一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興能高 | 公司代號: 6558 | 出表日期: 1130325

高桂珍

公司名稱: 虹揚-KY | 公司代號: 6573 | 出表日期: 1130325

廣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研揚 | 公司代號: 6579 | 出表日期: 1130325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研揚 | 公司代號: 6579 | 出表日期: 1130325

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台塑化 | 公司代號: 6505 | 出表日期: 1130325

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台塑化 | 公司代號: 6505 | 出表日期: 1130325

王嘉煌

公司名稱: 穎崴 | 公司代號: 6515 | 出表日期: 1130325

聯鈞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捷敏-KY | 公司代號: 6525 | 出表日期: 1130325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達發 | 公司代號: 6526 | 出表日期: 1130325

山一投資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愛普 | 公司代號: 6531 | 出表日期: 1130325

Loveland Products Canada Inc.

公司名稱: 正瀚-創 | 公司代號: 6534 | 出表日期: 1130325

兆淞投資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正瀚-創 | 公司代號: 6534 | 出表日期: 1130325

鵬霖投資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泰福-KY | 公司代號: 6541 | 出表日期: 1130325

Digital Capital Inc.

公司名稱: 北極星藥業-KY | 公司代號: 6550 | 出表日期: 1130325

長華電材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易華電 | 公司代號: 6552 | 出表日期: 1130325

統一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興能高 | 公司代號: 6558 | 出表日期: 1130325

高桂珍

公司名稱: 虹揚-KY | 公司代號: 6573 | 出表日期: 1130325

廣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研揚 | 公司代號: 6579 | 出表日期: 1130325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名稱: 研揚 | 公司代號: 6579 | 出表日期: 113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