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
- 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 客家委員會

客家辭義希望的腔調是四縣, 分類是形容性狀, 客家音標是hiˊmong, 華語辭義是希望, 客語例句是希望做得出國去?。.

分類形容性狀
腔調四縣
客家辭義希望
客家音標hiˊmong
華語辭義希望
英語辭義hope;tohope
客語例句希望做得出國去?。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我希望可以出國去玩。

分類

形容性狀

腔調

四縣

客家辭義

希望

客家音標

hiˊmong

華語辭義

希望

英語辭義

hope;tohope

客語例句

希望做得出國去?。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

我希望可以出國去玩。

根據名稱 希望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希望 ...)

# 希望 於 講座資訊 - 1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4b8556673f77c49dcd26637
活動名稱台灣綠工藝假日廣場:希望工程手作體驗(夏日涼扇編織、好心情零錢包縫紉、朱筷磨漆體驗)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07/01 10:30:00
地址: :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工藝文化園區)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夏日涼扇編織+150;好心情零錢包縫紉+300;朱筷磨漆體驗+400
緯度: : 23.9807747
經度: : 120.6918567
結束時間: : 2023/12/31 17:00:00
演出單位(中華民國)劉彩勤;(中華民國)李美玲;(中華民國)賴映華
折扣資訊夏日涼扇編織,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10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好心情零錢包縫紉,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15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朱筷磨漆體驗,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20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簡介說明台灣綠工藝假日廣場 從七月起,綠工藝市集也有希望工程服務!無論是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還是攜手老伴來散步,我們都希望,工藝中心有一片園地,是長輩們可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與完成一件作品時,微小卻幸福的成就感。 綠工藝假日市集_希望工程手作體驗 活動時間:每週假日 10:30-17:00 活動地點:綠工藝市集 鳳凰樹下 體驗項目: 1.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朱筷磨漆體驗 用自己磨製的一雙獨特筷子食飯,你一口我一口快樂過活!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2.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好心情零錢包縫紉 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還是攜手老伴來散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與完成一件作品時,微小卻幸福的成就感。一起來縫製帶來好心情的零錢包吧!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3.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夏日涼扇編織 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攜手老伴來散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用雙手編織出避暑神器,竹編涼扇!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綠工藝市集 活動時間:每週假日 10:30-17:00 豐富且多樣化的手作工藝攤位展現時尚、質感與溫度的手作小物,透過物件,品味創作者的生活哲學,開啟與工藝的交流互動。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1:: : (指導)文化部
售票網址(空)
推廣網址https://yii.ntcri.gov.tw/greencrafts/zh-tw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2023/07/01
活動結束日期2023/12/31
點閱數7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4b8556673f77c49dcd26637
活動名稱: 台灣綠工藝假日廣場:希望工程手作體驗(夏日涼扇編織、好心情零錢包縫紉、朱筷磨漆體驗)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07/01 10:30:00
地址: :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工藝文化園區)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夏日涼扇編織+150;好心情零錢包縫紉+300;朱筷磨漆體驗+400
緯度: : 23.9807747
經度: : 120.6918567
結束時間: : 2023/12/31 17:00:00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劉彩勤;(中華民國)李美玲;(中華民國)賴映華
折扣資訊: 夏日涼扇編織,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10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好心情零錢包縫紉,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15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朱筷磨漆體驗,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20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簡介說明: 台灣綠工藝假日廣場 從七月起,綠工藝市集也有希望工程服務!無論是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還是攜手老伴來散步,我們都希望,工藝中心有一片園地,是長輩們可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與完成一件作品時,微小卻幸福的成就感。 綠工藝假日市集_希望工程手作體驗 活動時間:每週假日 10:30-17:00 活動地點:綠工藝市集 鳳凰樹下 體驗項目: 1.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朱筷磨漆體驗 用自己磨製的一雙獨特筷子食飯,你一口我一口快樂過活!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2.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好心情零錢包縫紉 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還是攜手老伴來散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與完成一件作品時,微小卻幸福的成就感。一起來縫製帶來好心情的零錢包吧!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3.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夏日涼扇編織 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攜手老伴來散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用雙手編織出避暑神器,竹編涼扇!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綠工藝市集 活動時間:每週假日 10:30-17:00 豐富且多樣化的手作工藝攤位展現時尚、質感與溫度的手作小物,透過物件,品味創作者的生活哲學,開啟與工藝的交流互動。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1:: : (指導)文化部
售票網址: (空)
推廣網址: https://yii.ntcri.gov.tw/greencrafts/zh-tw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 2023/07/01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2/31
點閱數: 70

# 希望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2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4b8556673f77c49dcd26637
活動名稱台灣綠工藝假日廣場:希望工程手作體驗(夏日涼扇編織、好心情零錢包縫紉、朱筷磨漆體驗)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07/01 10:30:00
地址: :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工藝文化園區)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夏日涼扇編織+150;好心情零錢包縫紉+300;朱筷磨漆體驗+400
緯度: : 23.9807747
經度: : 120.6918567
結束時間: : 2023/12/31 17:00:00
演出單位(中華民國)劉彩勤;(中華民國)李美玲;(中華民國)賴映華
折扣資訊夏日涼扇編織,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10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好心情零錢包縫紉,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15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朱筷磨漆體驗,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20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簡介說明台灣綠工藝假日廣場 從七月起,綠工藝市集也有希望工程服務!無論是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還是攜手老伴來散步,我們都希望,工藝中心有一片園地,是長輩們可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與完成一件作品時,微小卻幸福的成就感。 綠工藝假日市集_希望工程手作體驗 活動時間:每週假日 10:30-17:00 活動地點:綠工藝市集 鳳凰樹下 體驗項目: 1.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朱筷磨漆體驗 用自己磨製的一雙獨特筷子食飯,你一口我一口快樂過活!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2.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好心情零錢包縫紉 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還是攜手老伴來散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與完成一件作品時,微小卻幸福的成就感。一起來縫製帶來好心情的零錢包吧!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3.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夏日涼扇編織 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攜手老伴來散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用雙手編織出避暑神器,竹編涼扇!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綠工藝市集 活動時間:每週假日 10:30-17:00 豐富且多樣化的手作工藝攤位展現時尚、質感與溫度的手作小物,透過物件,品味創作者的生活哲學,開啟與工藝的交流互動。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1:: : (指導)文化部
售票網址(空)
推廣網址https://yii.ntcri.gov.tw/greencrafts/zh-tw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2023/07/01
活動結束日期2023/12/31
點閱數7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4b8556673f77c49dcd26637
活動名稱: 台灣綠工藝假日廣場:希望工程手作體驗(夏日涼扇編織、好心情零錢包縫紉、朱筷磨漆體驗)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07/01 10:30:00
地址: : 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灣工藝文化園區)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夏日涼扇編織+150;好心情零錢包縫紉+300;朱筷磨漆體驗+400
緯度: : 23.9807747
經度: : 120.6918567
結束時間: : 2023/12/31 17:00:00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劉彩勤;(中華民國)李美玲;(中華民國)賴映華
折扣資訊: 夏日涼扇編織,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10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好心情零錢包縫紉,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15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朱筷磨漆體驗,若為65歲以上長輩,或身心障礙者,可享200元/人之希望工程優惠。
簡介說明: 台灣綠工藝假日廣場 從七月起,綠工藝市集也有希望工程服務!無論是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還是攜手老伴來散步,我們都希望,工藝中心有一片園地,是長輩們可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與完成一件作品時,微小卻幸福的成就感。 綠工藝假日市集_希望工程手作體驗 活動時間:每週假日 10:30-17:00 活動地點:綠工藝市集 鳳凰樹下 體驗項目: 1.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朱筷磨漆體驗 用自己磨製的一雙獨特筷子食飯,你一口我一口快樂過活!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2.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好心情零錢包縫紉 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還是攜手老伴來散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與完成一件作品時,微小卻幸福的成就感。一起來縫製帶來好心情的零錢包吧!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3.希望工程手作體驗_夏日涼扇編織 牽手帶著阿公、阿媽來走走,攜手老伴來散步,坐下來感受手作期間的療癒,用雙手編織出避暑神器,竹編涼扇! 本活動有參與「希望工程專案」,65歲以上長者、身相障礙者,出示證明即可獲得價格折扣優惠! 如何報名:現場報名 綠工藝市集 活動時間:每週假日 10:30-17:00 豐富且多樣化的手作工藝攤位展現時尚、質感與溫度的手作小物,透過物件,品味創作者的生活哲學,開啟與工藝的交流互動。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1:: : (指導)文化部
售票網址: (空)
推廣網址: https://yii.ntcri.gov.tw/greencrafts/zh-tw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 2023/07/01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2/31
點閱數: 70

# 希望 於 展覽資訊 - 3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f4a5be73f77c88e8dfb288
活動名稱【中市圖沙鹿深波分館】展覽—藝遊未盡.陳麗芳油畫個展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03 08:30:00
地址: : 臺中市沙鹿區鎮南路二段 488號
場地名稱: :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5/31 21:00:00
演出單位(中華民國)陳麗芳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展覽—藝遊未盡.陳麗芳油畫個展 由一個點連成一個面,接起一個圖像,這是我喜歡的世界!由一張紙貼成一個面,串起一個主角,這是意想不到且驚喜的藝術!常常腦袋中有瘋狂的想像,給自己取一個筆名叫做克睿易先生 ★藝術家介紹: 白天是一個藝術教師,其他的時間都在創作。創作是一輩子的事,內心總浮出希望每一天都能拿起筆無時無刻的創作,不為什麼目的,只希望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命,用每一年的展覽回顧過往的自己。 ◆得獎經歷: 2024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入圍 2020 紙上躍躍然典美插畫大賞/飛翔吧!我的心/入圍 2020 捲動你的奇幻旅程紙膠帶設計/世界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入選 2021 紙上躍躍然_旅行.以後_典美插畫大賞/重播的篇幅/優選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 ◆ 展覽歷程: 2020 繪本夢工廠創作聯展/台北中山 6 號 2021 紙上躍躍然〈回歸·自由初心〉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飛翔吧!我的心/典美基金會/台北 2021 織心染情藝術學苑梭織、藍染成果展/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 2021 紙上躍躍然〈旅行.以後〉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重播的篇幅/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13&15 2022 肆意遨遊/學田有藝/台中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一館 ◆出版繪本: 餐桌上的偽 /文‧圖 陳麗芳 還給海龜一個家 / 文‧圖 陳麗芳 ◇展覽時間: 2024/03/03~2024/05/31 ◇展覽地點: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1樓兒童閱覽區 藝遊未盡 陳麗芳個展 展期:113 年 3 月 3 日至 5 月 31 日 地點:沙鹿深波分館 1 樓兒童閱覽區 藝術家介紹: 白天是一個藝術教師,其他的時間都在創作。創作是一輩子的事,內心總浮出希望每一天都能拿起筆無時無刻的創作,不為什麼目的,只希望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命,用每一年的展覽回顧過往的自己。 展覽說明: 由一個點連成一個面,接起一個圖像,這是我喜歡的世界!由一張紙貼成一個面,串起一個主角,這是意想不到且驚喜的藝術!常常腦袋中有瘋狂的想像,給自己取一個筆名叫做 克睿易先生 得獎經歷: 2024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入圍 2020 紙上躍躍然典美插畫大賞/飛翔吧!我的心/入圍 2020 捲動你的奇幻旅程紙膠帶設計/世界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入選 2021 紙上躍躍然_旅行.以後_典美插畫大賞/重播的篇幅/優選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 展覽歷程: 2020 繪本夢工廠創作聯展/台北中山 6 號 2021 紙上躍躍然〈回歸·自由初心〉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飛翔吧!我的心/典美基金會/台北 2021 織心染情藝術學苑梭織、藍染成果展/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 2021 紙上躍躍然〈旅行.以後〉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重播的篇幅/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13&15 2022 肆意遨遊/學田有藝/台中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一館 出版繪本: 餐桌上的偽 /文.圖 陳麗芳 還給海龜一個家 / 文.圖 陳麗芳 FB https://pse.is/5ncz9t IG https://pse.is/5nczam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空)
推廣網址(空)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2024/03/03
活動結束日期2024/05/31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f4a5be73f77c88e8dfb288
活動名稱: 【中市圖沙鹿深波分館】展覽—藝遊未盡.陳麗芳油畫個展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03 08:30:00
地址: : 臺中市沙鹿區鎮南路二段 488號
場地名稱: :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5/31 21:00:00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麗芳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展覽—藝遊未盡.陳麗芳油畫個展 由一個點連成一個面,接起一個圖像,這是我喜歡的世界!由一張紙貼成一個面,串起一個主角,這是意想不到且驚喜的藝術!常常腦袋中有瘋狂的想像,給自己取一個筆名叫做克睿易先生 ★藝術家介紹: 白天是一個藝術教師,其他的時間都在創作。創作是一輩子的事,內心總浮出希望每一天都能拿起筆無時無刻的創作,不為什麼目的,只希望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命,用每一年的展覽回顧過往的自己。 ◆得獎經歷: 2024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入圍 2020 紙上躍躍然典美插畫大賞/飛翔吧!我的心/入圍 2020 捲動你的奇幻旅程紙膠帶設計/世界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入選 2021 紙上躍躍然_旅行.以後_典美插畫大賞/重播的篇幅/優選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 ◆ 展覽歷程: 2020 繪本夢工廠創作聯展/台北中山 6 號 2021 紙上躍躍然〈回歸·自由初心〉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飛翔吧!我的心/典美基金會/台北 2021 織心染情藝術學苑梭織、藍染成果展/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 2021 紙上躍躍然〈旅行.以後〉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重播的篇幅/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13&15 2022 肆意遨遊/學田有藝/台中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一館 ◆出版繪本: 餐桌上的偽 /文‧圖 陳麗芳 還給海龜一個家 / 文‧圖 陳麗芳 ◇展覽時間: 2024/03/03~2024/05/31 ◇展覽地點: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1樓兒童閱覽區 藝遊未盡 陳麗芳個展 展期:113 年 3 月 3 日至 5 月 31 日 地點:沙鹿深波分館 1 樓兒童閱覽區 藝術家介紹: 白天是一個藝術教師,其他的時間都在創作。創作是一輩子的事,內心總浮出希望每一天都能拿起筆無時無刻的創作,不為什麼目的,只希望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命,用每一年的展覽回顧過往的自己。 展覽說明: 由一個點連成一個面,接起一個圖像,這是我喜歡的世界!由一張紙貼成一個面,串起一個主角,這是意想不到且驚喜的藝術!常常腦袋中有瘋狂的想像,給自己取一個筆名叫做 克睿易先生 得獎經歷: 2024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入圍 2020 紙上躍躍然典美插畫大賞/飛翔吧!我的心/入圍 2020 捲動你的奇幻旅程紙膠帶設計/世界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入選 2021 紙上躍躍然_旅行.以後_典美插畫大賞/重播的篇幅/優選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 展覽歷程: 2020 繪本夢工廠創作聯展/台北中山 6 號 2021 紙上躍躍然〈回歸·自由初心〉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飛翔吧!我的心/典美基金會/台北 2021 織心染情藝術學苑梭織、藍染成果展/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 2021 紙上躍躍然〈旅行.以後〉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重播的篇幅/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13&15 2022 肆意遨遊/學田有藝/台中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一館 出版繪本: 餐桌上的偽 /文.圖 陳麗芳 還給海龜一個家 / 文.圖 陳麗芳 FB https://pse.is/5ncz9t IG https://pse.is/5nczam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空)
推廣網址: (空)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3/03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5/31
點閱數: 0

# 希望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4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f4a5be73f77c88e8dfb288
活動名稱【中市圖沙鹿深波分館】展覽—藝遊未盡.陳麗芳油畫個展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03 08:30:00
地址: : 臺中市沙鹿區鎮南路二段 488號
場地名稱: :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5/31 21:00:00
演出單位(中華民國)陳麗芳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展覽—藝遊未盡.陳麗芳油畫個展 由一個點連成一個面,接起一個圖像,這是我喜歡的世界!由一張紙貼成一個面,串起一個主角,這是意想不到且驚喜的藝術!常常腦袋中有瘋狂的想像,給自己取一個筆名叫做克睿易先生 ★藝術家介紹: 白天是一個藝術教師,其他的時間都在創作。創作是一輩子的事,內心總浮出希望每一天都能拿起筆無時無刻的創作,不為什麼目的,只希望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命,用每一年的展覽回顧過往的自己。 ◆得獎經歷: 2024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入圍 2020 紙上躍躍然典美插畫大賞/飛翔吧!我的心/入圍 2020 捲動你的奇幻旅程紙膠帶設計/世界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入選 2021 紙上躍躍然_旅行.以後_典美插畫大賞/重播的篇幅/優選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 ◆ 展覽歷程: 2020 繪本夢工廠創作聯展/台北中山 6 號 2021 紙上躍躍然〈回歸·自由初心〉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飛翔吧!我的心/典美基金會/台北 2021 織心染情藝術學苑梭織、藍染成果展/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 2021 紙上躍躍然〈旅行.以後〉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重播的篇幅/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13&15 2022 肆意遨遊/學田有藝/台中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一館 ◆出版繪本: 餐桌上的偽 /文‧圖 陳麗芳 還給海龜一個家 / 文‧圖 陳麗芳 ◇展覽時間: 2024/03/03~2024/05/31 ◇展覽地點: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1樓兒童閱覽區 藝遊未盡 陳麗芳個展 展期:113 年 3 月 3 日至 5 月 31 日 地點:沙鹿深波分館 1 樓兒童閱覽區 藝術家介紹: 白天是一個藝術教師,其他的時間都在創作。創作是一輩子的事,內心總浮出希望每一天都能拿起筆無時無刻的創作,不為什麼目的,只希望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命,用每一年的展覽回顧過往的自己。 展覽說明: 由一個點連成一個面,接起一個圖像,這是我喜歡的世界!由一張紙貼成一個面,串起一個主角,這是意想不到且驚喜的藝術!常常腦袋中有瘋狂的想像,給自己取一個筆名叫做 克睿易先生 得獎經歷: 2024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入圍 2020 紙上躍躍然典美插畫大賞/飛翔吧!我的心/入圍 2020 捲動你的奇幻旅程紙膠帶設計/世界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入選 2021 紙上躍躍然_旅行.以後_典美插畫大賞/重播的篇幅/優選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 展覽歷程: 2020 繪本夢工廠創作聯展/台北中山 6 號 2021 紙上躍躍然〈回歸·自由初心〉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飛翔吧!我的心/典美基金會/台北 2021 織心染情藝術學苑梭織、藍染成果展/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 2021 紙上躍躍然〈旅行.以後〉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重播的篇幅/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13&15 2022 肆意遨遊/學田有藝/台中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一館 出版繪本: 餐桌上的偽 /文.圖 陳麗芳 還給海龜一個家 / 文.圖 陳麗芳 FB https://pse.is/5ncz9t IG https://pse.is/5nczam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空)
推廣網址(空)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2024/03/03
活動結束日期2024/05/31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f4a5be73f77c88e8dfb288
活動名稱: 【中市圖沙鹿深波分館】展覽—藝遊未盡.陳麗芳油畫個展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03 08:30:00
地址: : 臺中市沙鹿區鎮南路二段 488號
場地名稱: :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5/31 21:00:00
演出單位: (中華民國)陳麗芳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展覽—藝遊未盡.陳麗芳油畫個展 由一個點連成一個面,接起一個圖像,這是我喜歡的世界!由一張紙貼成一個面,串起一個主角,這是意想不到且驚喜的藝術!常常腦袋中有瘋狂的想像,給自己取一個筆名叫做克睿易先生 ★藝術家介紹: 白天是一個藝術教師,其他的時間都在創作。創作是一輩子的事,內心總浮出希望每一天都能拿起筆無時無刻的創作,不為什麼目的,只希望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命,用每一年的展覽回顧過往的自己。 ◆得獎經歷: 2024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入圍 2020 紙上躍躍然典美插畫大賞/飛翔吧!我的心/入圍 2020 捲動你的奇幻旅程紙膠帶設計/世界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入選 2021 紙上躍躍然_旅行.以後_典美插畫大賞/重播的篇幅/優選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 ◆ 展覽歷程: 2020 繪本夢工廠創作聯展/台北中山 6 號 2021 紙上躍躍然〈回歸·自由初心〉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飛翔吧!我的心/典美基金會/台北 2021 織心染情藝術學苑梭織、藍染成果展/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 2021 紙上躍躍然〈旅行.以後〉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重播的篇幅/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13&15 2022 肆意遨遊/學田有藝/台中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一館 ◆出版繪本: 餐桌上的偽 /文‧圖 陳麗芳 還給海龜一個家 / 文‧圖 陳麗芳 ◇展覽時間: 2024/03/03~2024/05/31 ◇展覽地點: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1樓兒童閱覽區 藝遊未盡 陳麗芳個展 展期:113 年 3 月 3 日至 5 月 31 日 地點:沙鹿深波分館 1 樓兒童閱覽區 藝術家介紹: 白天是一個藝術教師,其他的時間都在創作。創作是一輩子的事,內心總浮出希望每一天都能拿起筆無時無刻的創作,不為什麼目的,只希望在創作中找到自己的靈魂,透過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生命,用每一年的展覽回顧過往的自己。 展覽說明: 由一個點連成一個面,接起一個圖像,這是我喜歡的世界!由一張紙貼成一個面,串起一個主角,這是意想不到且驚喜的藝術!常常腦袋中有瘋狂的想像,給自己取一個筆名叫做 克睿易先生 得獎經歷: 2024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 入圍 2020 紙上躍躍然典美插畫大賞/飛翔吧!我的心/入圍 2020 捲動你的奇幻旅程紙膠帶設計/世界就是我們的遊樂園/入選 2021 紙上躍躍然_旅行.以後_典美插畫大賞/重播的篇幅/優選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國際藝術家大獎賽/入圍 展覽歷程: 2020 繪本夢工廠創作聯展/台北中山 6 號 2021 紙上躍躍然〈回歸·自由初心〉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飛翔吧!我的心/典美基金會/台北 2021 織心染情藝術學苑梭織、藍染成果展/台中葫蘆墩文化中心 2021 紙上躍躍然〈旅行.以後〉典美插畫大賞創作聯展/重播的篇幅/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 173-13&15 2022 肆意遨遊/學田有藝/台中 2022 紙上躍躍然_轉動希望的曙光_典美插畫大賞/縱使荒蕪希望依舊/優選 2023 台北新藝術博覽會/台北世貿一館 出版繪本: 餐桌上的偽 /文.圖 陳麗芳 還給海龜一個家 / 文.圖 陳麗芳 FB https://pse.is/5ncz9t IG https://pse.is/5nczam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臺中市立圖書館沙鹿深波分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空)
推廣網址: (空)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3/03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5/31
點閱數: 0

# 希望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5

執行單位老土藝術工作室
地址雲林縣崙背鄉民生路28之8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雲林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崙背詔安客家文化社區,申請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已經是第三年了。社區也因工藝扶植計畫栽培了不少陶瓷藝術人才,至今已有多位陶藝師學成自立門戶。今年社區希望嘗試以共同產銷的方式將一群愛好陶藝創作的藝術家聚集起來,以創作地方特色生活陶器為主,透過不定期舉辦陶藝展,行銷崙背詔安客家的在地特色產品。一方面致力推廣具地方特色陶藝文化,一方面讓陶藝創意產業化,增加地方工作機會。未來希望能以雲林地區詔安客家族群文化為基礎,將崙背好客之文化特色,呈現在生活陶藝產品中,並且結合地方農特產,搭配在地的陶瓷器具,創造具地方色彩的陶瓷器,藉此深化與連結農特產及文化產業之結構,讓崙背詔安客家的在地特色產品產業化,增加地方工作機會。

為了讓在地陶藝工作者能夠藉由共同行銷與協力生產,逐步朝向工藝微型產業的方向發展,今年計畫主要的工作在於觀摩交流、技術提昇和凝聚在地文化品牌共識等三個主軸。希望藉由帶領各工坊成員到其他社區的學習與觀摩來增加社區的視野,並且邀請幾位老師來進行技術指導,並透過交流的方式來進行研習,讓社區工坊可以充分與老師進行技術交流,提昇技術層次。

除此之外,為凝聚社區共識及開展共同行銷的在地品牌經營策略,透過「尋找崙背燒」的過程,藉由不斷討論、修正以及CI設計、提袋製作等,建立聯合行銷的在地文化品牌經營策略,提高在地文化的能見度。

今年參與的陶藝工坊包括:老土藝術工作室(李明松)、陶田陶藝工作室(廖加靖)、虎農陶藝希望工坊(李俊寧)、炯窯陶藝工作室(林炯宏)以及廖振淦陶藝工作室(廖振淦),未來希望能透由「崙背燒」的文化意象,營造具在地特色之創意與品味兼具的陶瓷文化產品,運用崙背在地特色的優勢,協助社區居民在地特色工藝及觀光產業提升附加價值,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達到共產共銷的微型工藝產業網絡,更希望進一步營造工藝發展優良環境,帶動社區工藝事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李明松】

 

雲林縣的崙背鄉,一個台灣最傳統的鄉村聚落,二、三十年前,在現代大型工廠進到雲林之前,崙背和其他村落一樣,大部分人靠種旱地為生,後來很多人改養乳牛,崙背人從耕田變成擠牛奶,但是生活依然沒變,農忙時忙工作,農暇時到廟裡練武功招式,這裡是著名的西螺七崁最後一崁:尾崁,村裡男丁從小每個人都會來上一招半式的,村人間的感情也就這樣凝聚力特別強,只是這裡的小孩,從小就在風沙裡長大,誰也沒有過特別出色的成就,反正長大就隨父母腳步種田養牛豬羊,好一點就進工廠做工。

 

人稱老土的陶藝家李明松,就是在崙背吃泥土長大的小孩,從小和村裡小孩成群結隊玩,所有鄉下小孩會的把戲他都在行,釣魚烤地瓜樣樣都不輸人。讀的是放牛班,對自己的未來從沒有過想像,直到國中時畫畫被老師稱讚,那是李明松生命裡第一次有人肯定他,畫畫開始轉動李明松的命運,到了高二時,他看到自己未來想走的路,他努力朝考藝專的路努力。雖然大學聯考放榜時他如願以償考上國立藝專,但是家裡卻沒打算讓他唸大學,因為父親想讓他一起在家養豬。

 

幾乎打算放棄的李明松有一天在睡夢中被叫醒,母親在床頭交給他一個打包好的包袱和一小包生活費和學費,讓他在父親醒來之前坐車去台北報到。就這樣,李明松踏上了藝術的道途。

 

在學校的李明松仍然是那個吃泥土灰塵的土樣子,黑皮膚大眼晴,同學給他封了綽號叫「老土」,但這個老土可不土,第一次拉的陶拿去比賽就得了台北藝術獎首獎。得到肯定的創作路開始一帆風順平穩走著,一直有畫廊當他的經紀公司,他的作品始終有固定收藏者。1994年,為了家裡及創作因素,他回到崙背老家,用家裡的老豬舍開了「老土藝術工作室」。

 

或許自小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長大,李明松的作品總是創意力十足,不僅造型、釉色活潑多變化,連器物本身的功能也常具備多重功能,這也是他在市場上始終有固定粉絲的原因之一。曾獲得臺灣工藝研發中心「良品美器」認證的「老土」李明松,除了創作純藝術品外,也做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餐具及茶具等。他形容自己的特色便是將陶瓷藝術融會在生活之中,創造出一般消費大眾也能瞭解並使用的陶藝品。也因而李明松落實「藝術生活化」的這項理念,獲得了經濟部工業局「創意生活事業」的評選認定。

 

雖然已是中部或甚至是臺灣知名陶藝家的李明松。他並未因成名而自滿,他開始反思更深刻的創作理念,為了開拓自我,他進入雲林科技大學念設計研究所,一方面在虎尾農工特教班當陶藝老師,因為他知道低成就的小孩,需要有人來肯定他們的生命價值,所以他認為要教孩子一個謀生的技能,尤其這些有學習障礙的小孩,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機會。他在學校教過的學生很多在畢業後都進入他的工作室工作,有人一做十幾年,在他們坎坷的命運路上,李明松看到他們與人不同的長處與穩定性,為這些幾乎被家庭和社會遺忘的小孩點亮一盞燈。

 

其實除了特教生,李明松看到家鄉愈來愈多的外籍配偶,就曾在他參加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中以外籍配偶為對象,希望培養這些社會中相對弱勢的成員,有一些基本工藝技能,一方面解決社會問題,一方面也為社區發展工藝產業提供基礎能量,透過工坊對外接單、提供設施與資源,間接讓外籍配偶與在地居民獲得工作機會。

 

李明松雖然自己的工作室訂單一直不成問題,但他始終為家鄉的未來感到憂心,尤其是崙背週邊日益增多的個人窯廠與工作室,他對陶藝聚落的成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愈來愈多人投入日漸成熟的陶藝工作;憂的是台灣整體產業環境的萎縮與低靡。為了提升自我內在的能量,拓展更寬的視野,能讓自己能面對更多未來的挑戰,李明松這回遠赴北京攻讀博士學位。

 

對於陶藝產業的未來,李明松認為沒有文化的根基,讓陶作品深入人們的生活裡,要談產業化是很空洞的。近年他結合台灣原有的喝茶風氣,希望重新建構台灣的茶文化,找出茶與陶最完美的結合點,試圖創造茶藝與陶藝的未來世紀,當然也放眼大陸市場,因為那究竟是一個令人不得不鎖定目標的具有龐大消費力的對象。

 

除了提昇自我的前進能量,李明松也積極提昇崙背周邊陶藝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定期與其他陶藝工作室做技藝交流,他在自家窯廠增設一座柴燒窯,提供這些同行使用。這種無私的付出,可以看到他熱血的一面,李明松總是時時想到其他人,並不因為自己已是知名陶藝家而自滿,更不會獨占資源,他總是想給的更多。

李明松接下來的願望是成立希望工廠,讓學校的特教生有一個真正自立生活的能力。這些思惟已跳脫陶藝家的思惟與高度,更接近社會工作者甚或宗教家的情懷,因為在李明松眼中,陶藝不只是陶藝,它有更深刻的情感在裡面。

李明松總是想把崙背泥土那股特有的黏性,透過陶製作過程,轉化成文化的特質,雖然一切仍在嚐試,但李明松從未放棄夢想是讓陶藝進入社區,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陶藝帶來的幸福感。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7.html
執行單位: 老土藝術工作室
地址: 雲林縣崙背鄉民生路28之8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雲林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崙背詔安客家文化社區,申請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已經是第三年了。社區也因工藝扶植計畫栽培了不少陶瓷藝術人才,至今已有多位陶藝師學成自立門戶。今年社區希望嘗試以共同產銷的方式將一群愛好陶藝創作的藝術家聚集起來,以創作地方特色生活陶器為主,透過不定期舉辦陶藝展,行銷崙背詔安客家的在地特色產品。一方面致力推廣具地方特色陶藝文化,一方面讓陶藝創意產業化,增加地方工作機會。未來希望能以雲林地區詔安客家族群文化為基礎,將崙背好客之文化特色,呈現在生活陶藝產品中,並且結合地方農特產,搭配在地的陶瓷器具,創造具地方色彩的陶瓷器,藉此深化與連結農特產及文化產業之結構,讓崙背詔安客家的在地特色產品產業化,增加地方工作機會。

為了讓在地陶藝工作者能夠藉由共同行銷與協力生產,逐步朝向工藝微型產業的方向發展,今年計畫主要的工作在於觀摩交流、技術提昇和凝聚在地文化品牌共識等三個主軸。希望藉由帶領各工坊成員到其他社區的學習與觀摩來增加社區的視野,並且邀請幾位老師來進行技術指導,並透過交流的方式來進行研習,讓社區工坊可以充分與老師進行技術交流,提昇技術層次。

除此之外,為凝聚社區共識及開展共同行銷的在地品牌經營策略,透過「尋找崙背燒」的過程,藉由不斷討論、修正以及CI設計、提袋製作等,建立聯合行銷的在地文化品牌經營策略,提高在地文化的能見度。

今年參與的陶藝工坊包括:老土藝術工作室(李明松)、陶田陶藝工作室(廖加靖)、虎農陶藝希望工坊(李俊寧)、炯窯陶藝工作室(林炯宏)以及廖振淦陶藝工作室(廖振淦),未來希望能透由「崙背燒」的文化意象,營造具在地特色之創意與品味兼具的陶瓷文化產品,運用崙背在地特色的優勢,協助社區居民在地特色工藝及觀光產業提升附加價值,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達到共產共銷的微型工藝產業網絡,更希望進一步營造工藝發展優良環境,帶動社區工藝事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李明松】

 

雲林縣的崙背鄉,一個台灣最傳統的鄉村聚落,二、三十年前,在現代大型工廠進到雲林之前,崙背和其他村落一樣,大部分人靠種旱地為生,後來很多人改養乳牛,崙背人從耕田變成擠牛奶,但是生活依然沒變,農忙時忙工作,農暇時到廟裡練武功招式,這裡是著名的西螺七崁最後一崁:尾崁,村裡男丁從小每個人都會來上一招半式的,村人間的感情也就這樣凝聚力特別強,只是這裡的小孩,從小就在風沙裡長大,誰也沒有過特別出色的成就,反正長大就隨父母腳步種田養牛豬羊,好一點就進工廠做工。

 

人稱老土的陶藝家李明松,就是在崙背吃泥土長大的小孩,從小和村裡小孩成群結隊玩,所有鄉下小孩會的把戲他都在行,釣魚烤地瓜樣樣都不輸人。讀的是放牛班,對自己的未來從沒有過想像,直到國中時畫畫被老師稱讚,那是李明松生命裡第一次有人肯定他,畫畫開始轉動李明松的命運,到了高二時,他看到自己未來想走的路,他努力朝考藝專的路努力。雖然大學聯考放榜時他如願以償考上國立藝專,但是家裡卻沒打算讓他唸大學,因為父親想讓他一起在家養豬。

 

幾乎打算放棄的李明松有一天在睡夢中被叫醒,母親在床頭交給他一個打包好的包袱和一小包生活費和學費,讓他在父親醒來之前坐車去台北報到。就這樣,李明松踏上了藝術的道途。

 

在學校的李明松仍然是那個吃泥土灰塵的土樣子,黑皮膚大眼晴,同學給他封了綽號叫「老土」,但這個老土可不土,第一次拉的陶拿去比賽就得了台北藝術獎首獎。得到肯定的創作路開始一帆風順平穩走著,一直有畫廊當他的經紀公司,他的作品始終有固定收藏者。1994年,為了家裡及創作因素,他回到崙背老家,用家裡的老豬舍開了「老土藝術工作室」。

 

或許自小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長大,李明松的作品總是創意力十足,不僅造型、釉色活潑多變化,連器物本身的功能也常具備多重功能,這也是他在市場上始終有固定粉絲的原因之一。曾獲得臺灣工藝研發中心「良品美器」認證的「老土」李明松,除了創作純藝術品外,也做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餐具及茶具等。他形容自己的特色便是將陶瓷藝術融會在生活之中,創造出一般消費大眾也能瞭解並使用的陶藝品。也因而李明松落實「藝術生活化」的這項理念,獲得了經濟部工業局「創意生活事業」的評選認定。

 

雖然已是中部或甚至是臺灣知名陶藝家的李明松。他並未因成名而自滿,他開始反思更深刻的創作理念,為了開拓自我,他進入雲林科技大學念設計研究所,一方面在虎尾農工特教班當陶藝老師,因為他知道低成就的小孩,需要有人來肯定他們的生命價值,所以他認為要教孩子一個謀生的技能,尤其這些有學習障礙的小孩,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機會。他在學校教過的學生很多在畢業後都進入他的工作室工作,有人一做十幾年,在他們坎坷的命運路上,李明松看到他們與人不同的長處與穩定性,為這些幾乎被家庭和社會遺忘的小孩點亮一盞燈。

 

其實除了特教生,李明松看到家鄉愈來愈多的外籍配偶,就曾在他參加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中以外籍配偶為對象,希望培養這些社會中相對弱勢的成員,有一些基本工藝技能,一方面解決社會問題,一方面也為社區發展工藝產業提供基礎能量,透過工坊對外接單、提供設施與資源,間接讓外籍配偶與在地居民獲得工作機會。

 

李明松雖然自己的工作室訂單一直不成問題,但他始終為家鄉的未來感到憂心,尤其是崙背週邊日益增多的個人窯廠與工作室,他對陶藝聚落的成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愈來愈多人投入日漸成熟的陶藝工作;憂的是台灣整體產業環境的萎縮與低靡。為了提升自我內在的能量,拓展更寬的視野,能讓自己能面對更多未來的挑戰,李明松這回遠赴北京攻讀博士學位。

 

對於陶藝產業的未來,李明松認為沒有文化的根基,讓陶作品深入人們的生活裡,要談產業化是很空洞的。近年他結合台灣原有的喝茶風氣,希望重新建構台灣的茶文化,找出茶與陶最完美的結合點,試圖創造茶藝與陶藝的未來世紀,當然也放眼大陸市場,因為那究竟是一個令人不得不鎖定目標的具有龐大消費力的對象。

 

除了提昇自我的前進能量,李明松也積極提昇崙背周邊陶藝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定期與其他陶藝工作室做技藝交流,他在自家窯廠增設一座柴燒窯,提供這些同行使用。這種無私的付出,可以看到他熱血的一面,李明松總是時時想到其他人,並不因為自己已是知名陶藝家而自滿,更不會獨占資源,他總是想給的更多。

李明松接下來的願望是成立希望工廠,讓學校的特教生有一個真正自立生活的能力。這些思惟已跳脫陶藝家的思惟與高度,更接近社會工作者甚或宗教家的情懷,因為在李明松眼中,陶藝不只是陶藝,它有更深刻的情感在裡面。

李明松總是想把崙背泥土那股特有的黏性,透過陶製作過程,轉化成文化的特質,雖然一切仍在嚐試,但李明松從未放棄夢想是讓陶藝進入社區,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陶藝帶來的幸福感。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7.html

# 希望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6

執行單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北市三峽區民權街84巷2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台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三峽早年曾為藍染染料植物--馬藍的產地。因為清澈的三角湧溪具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更為漂洗、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再加上淡水河水運之便,即由下游的港埠運進布匹來染色,而染料製成後亦可順流運到萬華,再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有利的先天條件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於是染布業在當時逐漸成為三角湧街的行業特色。因此,三角湧為清代北台灣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之一。染布業在早期的墾拓社會中即供應附近地區居民的需求,直到同治、光緒年間才大為興盛。曾在三峽民權老街上開設過的染坊有鄉紳陳種玉於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開設的『陳恒芳染坊』、秀才林金井開設的『林元吉染坊』、同為秀才的陳嘉猷所開設的『元芳號染房』及廖富本家所開設的『金聯春』等,這些都是老字號的染坊。打從光緒年間起,三峽傳統染布業受到人工合成染料的影響,產量逐漸減退,再加以西式及日式和服的衝擊下,市場逐漸萎縮,終告沒落。

 

現今三峽藍染的推動緣起於1999年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起的「找尋失落的三峽染」研究計畫,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藝研究與地方文化產業再造。『三峽染工坊』是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輔導的染色工坊,目前主要推出的文化商品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今日三峽藍染的推動起源於少數人的興趣與投入,後來因為參與的人頗多且凝聚共同意識而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根基於相同興趣的結合,從社群的集結而至社區與地方、中央政府的連結,進推動社區產業之發展。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乃以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三峽藍染文化發展的成員為推動主軸,針對有高度意願推動藍染文化產業者為輔導對象。一方面邀請商品專業設計師參與三峽藍染創意生活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湧』意象為創意發想主題來開發藍染創意商品,同時學習與應用裂織技法,讓藍染更貼近時尚,融入現在生活;另一方面則透過三峽在地家庭代工資源調查,形成代工資源網絡,落實社區產業在地製作與生產,並創造社區就業機會。

 

【湧】

 

“三峽鎮舊稱「三角湧」,境內有大漢溪、三峽河及橫溪三條河流交匯,因波浪翻湧、景觀壯麗,且地形略成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湧」,取「三合湧」(臺語)或「相合湧」之意。”

三峽地形多山坡,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近山一帶種植大量山菁(大菁、馬藍),可以製成天然染料,加上水質偏鹼,染布時能呈現較美的色澤,自清領時期藍染就成為具代表性的地方產業,在日治中期開始走下坡、逐漸式微。

「那麼多年下來,我們應該大家再凝聚起來,一起進修,希望能產生一些新的激盪。」榮譽理事長王淑宜說。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於2002年成立「三峽染工坊」,執行三峽藍染文化推廣及社區文化導覽,推出的文化商品包括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並從2002年開始舉辦「三峽藍染節」活動。榮譽理事長王淑宜小姐,與一群致力於藍染創作、推廣的協進會成員,於今年提出「三峽藍‧染三峽 」計畫,希望在讓昔日三峽的藍染產業活動能有所突破與成長,為三峽藍染找出新契機。

「什麼可以代表三峽?老街、拱橋、城隍廟、地景地貌、昔日的回憶…」,參與這次計畫的成員,大家凝聚在一起,互相丟出自己心中三峽的意象,像是慶祝的「慶」、祈禱的「祈」、回憶的「憶」等。最後大家決議用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字—「湧」作為主軸,除了呼應地形地名,也隱含了希望對振興三峽染這一目標,大家的心力、創意能像三峽的湧泉般,自各方凝聚,交匯後激盪出壯麗的水花。本次的作品也將扣緊「湧」的主題,發展出水滴、水紋等元素呈現在這一系列的產品之中。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日前從三峽歷史文物館遷移回到三峽老街(民權街),王淑宜小姐表示,回老街這裡,跟老街要多一些契合,除了是協會的重新出發,也希望相較於文物館的位置較遠,工坊就近在老街時能跟這裡的居民、左右鄰居有多一些互動。老街後面有一個藍染公園,雖然還沒完全開幕,但是未來這個文化意象會跟工坊結合起來。當初縣政府規劃藍染公園的時候,協會提供了很多意見,藍染公園後面是一個老房子,未來規劃把它徵收回來,當商品區跟展示館。另外也跟三峽長老教會合作,教會裡有活動的場地, 也有空間放染缸,可以辦培訓課程。

【從文化停掉的部份再開始】

除了希望把地方文化傳承下來,找回失落的三峽染,準備跨出新步伐的三峽染工坊成員們,更開始去思考,在許多傳統文化之中,雖然藍染是一項傳統手工藝,然而怎麼樣讓他可以更時尚、很自然的融入現代生活中,不會讓人覺得這只是一個老文化的傳承?「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詮釋,這是我對藍染的期待,希望他走的是一個新藍染文化風格。」

在這樣的想法中,王淑宜小姐認為,這麼多年來藍染都是一種「染布」,這之間應該還有可以探討的可能性,所以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材質可以應用。

這次參與計畫的十位成員,有的原本只是協進會的導覽員,也有來自各行各業。十個人去創作、十個人去嘗試,不吝惜資金在開發新的材質上,每個人都試不只一種材質,就有了很多種可能。最後今年決定用「皮」來作為新的藍染創作材質,並且鎖定休閒風和飾品類兩個方向,創作包含夾腳拖、帽子、包包、皮帶、項鍊、耳環等,打破傳統材質的框架,「藍染皮件」就在今年的計畫中誕生。

【藍染中的三峽】

除了打破傳統工藝的刻板印象,開拓產品的創新構想之外,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便是在藍染這項工藝領域之中:「『三峽染』的特色在哪裡?」 王淑宜小姐自問,到底什麼是三峽染?假使作品拿到別的地方販售,拿掉三峽染工坊的名稱,如何讓人知道這是三峽染?

 

「很多地方在做藍染,我們的位置在哪裡?三峽地區以往的歷史背景,還有現有的資源,可以怎樣跟其他社區做區隔?我們希望發揮的優勢跟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最早我們成立的時候希望是一個研發團隊,取名叫『三峽傳統染色發展技術團隊』,之後曾經寫信給當時的蘇貞昌縣長,希望政府能支持我們的地區特色發展,當時用了『三峽染.鶯歌瓷.平溪天燈』作為地方特色的詮釋,後來就簡稱『三峽染』。而三峽並不一定要是『藍染』,因為染色有很多種可能。」王淑宜小姐表示,雖然主要是以藍色為主,其實三峽還有「薯榔」,就是咖啡色、黃色,用薯榔打底後再經過藍染,出來的顏色就叫做「烏布」(烏漂布)。 三峽早期有十幾二十家染布店,每家的配方都不一樣,也不會傳出來。這些技術在口頭訪談的時候可以得知大概,但是歷經隔代,記憶中的方法調配出來已經無法讓布上色,才知道原料變成染料還有一個發酵的過程,每一家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人加麥芽糖、有人加黑糖、有人用蜂蜜。

 

「現在我們強調我們的染液是色香味俱佳,我們用米酒、用木灰水,還餵麥芽糖!」如果要區別出三峽的特色,目前成員們討論出的方式,像是開發一個代表三峽的圖案,或是從使用染液原料、水質的不同做切入,還有結合三峽的歷史背景、故事作為品牌詮釋等。在藍染中如何定位出三峽染的獨特性,成為目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展的重點方向。

 

【環保、再生、智慧、創意、傳承】

 

本次計畫中,除了振興「藍染」,更加入了「綠色」元素。三峽染工坊的成員,在創作皮質藍染之餘,還規劃了學習「裂織」的研習課程。「裂織」是一種編織技巧,在日本已經廣泛被利用,台灣則還不普及。主要是將不要的布拆解成粗細不定的長條狀後,重新編織組合。

 

做裂織最初的構想來自資源再利用,從事藍染創作的成員,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堆用剩的布,這些大都是難以用來製成成品的碎布、或是染製過程中有瑕疵的廢布,有些更是成員們早期開始學習藍染時技術不夠成熟的染布,卻相當具有歷史及情感意義。而藍染的布因為顏色都相近,在做裂織上非常容易搭配,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裂織藍染的創作,不但是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同時也是將過去留下的舊布、廢布賦予新的價值、延續物品的生命,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大環境下,這樣的創意與惜物的精神極具發展的潛力。

 

【「Aika」—染布的女孩】

 

「我把這次的案子當作員工的教育訓練,讓他們能夠持續成長。這麼多年來也許我們一直都有在學習,也有新的成員加入,但在怎麼樣去腦力激盪?如何去研發、嘗試這些材料?這些方面能力比較欠缺。藉由這一次大家提案,從寫計畫開始這樣一個過程,讓成員可以把一個產品的誕生、怎麼樣形成的一個能力訓練出來。我認為每一位成員個人就是一個工坊,課程結束之後,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做這個工作,以後自己要設計,要開發什麼樣的產品、賣給誰、怎麼樣定價、怎麼去包裝,這整個過程都能夠讓我們更加提升。」王淑宜說,每個成員都有一個代號,她自己的叫做「Aika」,意思是「染布的女孩」,她除了期待三峽染能走進生活當中,成為生活文化的一部份之外,也期許致力於藍染創作的每位成員,都能在三峽的傳統工藝中,獲得個人的成長。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7.html
執行單位: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 北市三峽區民權街84巷2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台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三峽早年曾為藍染染料植物--馬藍的產地。因為清澈的三角湧溪具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更為漂洗、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再加上淡水河水運之便,即由下游的港埠運進布匹來染色,而染料製成後亦可順流運到萬華,再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有利的先天條件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於是染布業在當時逐漸成為三角湧街的行業特色。因此,三角湧為清代北台灣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之一。染布業在早期的墾拓社會中即供應附近地區居民的需求,直到同治、光緒年間才大為興盛。曾在三峽民權老街上開設過的染坊有鄉紳陳種玉於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開設的『陳恒芳染坊』、秀才林金井開設的『林元吉染坊』、同為秀才的陳嘉猷所開設的『元芳號染房』及廖富本家所開設的『金聯春』等,這些都是老字號的染坊。打從光緒年間起,三峽傳統染布業受到人工合成染料的影響,產量逐漸減退,再加以西式及日式和服的衝擊下,市場逐漸萎縮,終告沒落。

 

現今三峽藍染的推動緣起於1999年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起的「找尋失落的三峽染」研究計畫,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藝研究與地方文化產業再造。『三峽染工坊』是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輔導的染色工坊,目前主要推出的文化商品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今日三峽藍染的推動起源於少數人的興趣與投入,後來因為參與的人頗多且凝聚共同意識而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根基於相同興趣的結合,從社群的集結而至社區與地方、中央政府的連結,進推動社區產業之發展。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乃以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三峽藍染文化發展的成員為推動主軸,針對有高度意願推動藍染文化產業者為輔導對象。一方面邀請商品專業設計師參與三峽藍染創意生活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湧』意象為創意發想主題來開發藍染創意商品,同時學習與應用裂織技法,讓藍染更貼近時尚,融入現在生活;另一方面則透過三峽在地家庭代工資源調查,形成代工資源網絡,落實社區產業在地製作與生產,並創造社區就業機會。

 

【湧】

 

“三峽鎮舊稱「三角湧」,境內有大漢溪、三峽河及橫溪三條河流交匯,因波浪翻湧、景觀壯麗,且地形略成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湧」,取「三合湧」(臺語)或「相合湧」之意。”

三峽地形多山坡,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近山一帶種植大量山菁(大菁、馬藍),可以製成天然染料,加上水質偏鹼,染布時能呈現較美的色澤,自清領時期藍染就成為具代表性的地方產業,在日治中期開始走下坡、逐漸式微。

「那麼多年下來,我們應該大家再凝聚起來,一起進修,希望能產生一些新的激盪。」榮譽理事長王淑宜說。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於2002年成立「三峽染工坊」,執行三峽藍染文化推廣及社區文化導覽,推出的文化商品包括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並從2002年開始舉辦「三峽藍染節」活動。榮譽理事長王淑宜小姐,與一群致力於藍染創作、推廣的協進會成員,於今年提出「三峽藍‧染三峽 」計畫,希望在讓昔日三峽的藍染產業活動能有所突破與成長,為三峽藍染找出新契機。

「什麼可以代表三峽?老街、拱橋、城隍廟、地景地貌、昔日的回憶…」,參與這次計畫的成員,大家凝聚在一起,互相丟出自己心中三峽的意象,像是慶祝的「慶」、祈禱的「祈」、回憶的「憶」等。最後大家決議用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字—「湧」作為主軸,除了呼應地形地名,也隱含了希望對振興三峽染這一目標,大家的心力、創意能像三峽的湧泉般,自各方凝聚,交匯後激盪出壯麗的水花。本次的作品也將扣緊「湧」的主題,發展出水滴、水紋等元素呈現在這一系列的產品之中。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日前從三峽歷史文物館遷移回到三峽老街(民權街),王淑宜小姐表示,回老街這裡,跟老街要多一些契合,除了是協會的重新出發,也希望相較於文物館的位置較遠,工坊就近在老街時能跟這裡的居民、左右鄰居有多一些互動。老街後面有一個藍染公園,雖然還沒完全開幕,但是未來這個文化意象會跟工坊結合起來。當初縣政府規劃藍染公園的時候,協會提供了很多意見,藍染公園後面是一個老房子,未來規劃把它徵收回來,當商品區跟展示館。另外也跟三峽長老教會合作,教會裡有活動的場地, 也有空間放染缸,可以辦培訓課程。

【從文化停掉的部份再開始】

除了希望把地方文化傳承下來,找回失落的三峽染,準備跨出新步伐的三峽染工坊成員們,更開始去思考,在許多傳統文化之中,雖然藍染是一項傳統手工藝,然而怎麼樣讓他可以更時尚、很自然的融入現代生活中,不會讓人覺得這只是一個老文化的傳承?「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詮釋,這是我對藍染的期待,希望他走的是一個新藍染文化風格。」

在這樣的想法中,王淑宜小姐認為,這麼多年來藍染都是一種「染布」,這之間應該還有可以探討的可能性,所以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材質可以應用。

這次參與計畫的十位成員,有的原本只是協進會的導覽員,也有來自各行各業。十個人去創作、十個人去嘗試,不吝惜資金在開發新的材質上,每個人都試不只一種材質,就有了很多種可能。最後今年決定用「皮」來作為新的藍染創作材質,並且鎖定休閒風和飾品類兩個方向,創作包含夾腳拖、帽子、包包、皮帶、項鍊、耳環等,打破傳統材質的框架,「藍染皮件」就在今年的計畫中誕生。

【藍染中的三峽】

除了打破傳統工藝的刻板印象,開拓產品的創新構想之外,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便是在藍染這項工藝領域之中:「『三峽染』的特色在哪裡?」 王淑宜小姐自問,到底什麼是三峽染?假使作品拿到別的地方販售,拿掉三峽染工坊的名稱,如何讓人知道這是三峽染?

 

「很多地方在做藍染,我們的位置在哪裡?三峽地區以往的歷史背景,還有現有的資源,可以怎樣跟其他社區做區隔?我們希望發揮的優勢跟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最早我們成立的時候希望是一個研發團隊,取名叫『三峽傳統染色發展技術團隊』,之後曾經寫信給當時的蘇貞昌縣長,希望政府能支持我們的地區特色發展,當時用了『三峽染.鶯歌瓷.平溪天燈』作為地方特色的詮釋,後來就簡稱『三峽染』。而三峽並不一定要是『藍染』,因為染色有很多種可能。」王淑宜小姐表示,雖然主要是以藍色為主,其實三峽還有「薯榔」,就是咖啡色、黃色,用薯榔打底後再經過藍染,出來的顏色就叫做「烏布」(烏漂布)。 三峽早期有十幾二十家染布店,每家的配方都不一樣,也不會傳出來。這些技術在口頭訪談的時候可以得知大概,但是歷經隔代,記憶中的方法調配出來已經無法讓布上色,才知道原料變成染料還有一個發酵的過程,每一家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人加麥芽糖、有人加黑糖、有人用蜂蜜。

 

「現在我們強調我們的染液是色香味俱佳,我們用米酒、用木灰水,還餵麥芽糖!」如果要區別出三峽的特色,目前成員們討論出的方式,像是開發一個代表三峽的圖案,或是從使用染液原料、水質的不同做切入,還有結合三峽的歷史背景、故事作為品牌詮釋等。在藍染中如何定位出三峽染的獨特性,成為目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展的重點方向。

 

【環保、再生、智慧、創意、傳承】

 

本次計畫中,除了振興「藍染」,更加入了「綠色」元素。三峽染工坊的成員,在創作皮質藍染之餘,還規劃了學習「裂織」的研習課程。「裂織」是一種編織技巧,在日本已經廣泛被利用,台灣則還不普及。主要是將不要的布拆解成粗細不定的長條狀後,重新編織組合。

 

做裂織最初的構想來自資源再利用,從事藍染創作的成員,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堆用剩的布,這些大都是難以用來製成成品的碎布、或是染製過程中有瑕疵的廢布,有些更是成員們早期開始學習藍染時技術不夠成熟的染布,卻相當具有歷史及情感意義。而藍染的布因為顏色都相近,在做裂織上非常容易搭配,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裂織藍染的創作,不但是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同時也是將過去留下的舊布、廢布賦予新的價值、延續物品的生命,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大環境下,這樣的創意與惜物的精神極具發展的潛力。

 

【「Aika」—染布的女孩】

 

「我把這次的案子當作員工的教育訓練,讓他們能夠持續成長。這麼多年來也許我們一直都有在學習,也有新的成員加入,但在怎麼樣去腦力激盪?如何去研發、嘗試這些材料?這些方面能力比較欠缺。藉由這一次大家提案,從寫計畫開始這樣一個過程,讓成員可以把一個產品的誕生、怎麼樣形成的一個能力訓練出來。我認為每一位成員個人就是一個工坊,課程結束之後,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做這個工作,以後自己要設計,要開發什麼樣的產品、賣給誰、怎麼樣定價、怎麼去包裝,這整個過程都能夠讓我們更加提升。」王淑宜說,每個成員都有一個代號,她自己的叫做「Aika」,意思是「染布的女孩」,她除了期待三峽染能走進生活當中,成為生活文化的一部份之外,也期許致力於藍染創作的每位成員,都能在三峽的傳統工藝中,獲得個人的成長。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7.html

# 希望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7

執行單位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延平一路2號
類別名稱木竹漆工藝類
地區名稱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對於人的居住空間,在市場以奢華為訴求的主流價值觀裡,總是以大就是美的概念為豪宅的基本條件,但隨著環保思潮如雪球在世界各地滾動,開始有人對自己的居住空間提出反省,到底人是住在房子裡還是住在環境裡?在竹山的德豐木業就以這樣的思惟建構它的企業經營主軸,他們賣的是個讓人住的舒適的基本空間概念,但是可以讓人在環境中與自然共舞和地球的未來和諧相處。

德豐木業是一家有六十年歷史的木材加工廠,創始人李有德先生原本從事杉木買賣,在木業鼎盛時期在豐原開設了木材加工廠,後來由兒子李成宗先生遷移到竹山,繼續從事木材加工,但是隨著台灣森林資源衰竭,台灣的木業市場也急速下墜,李成宗先生眼光獨到的與屏科大技術合作,在加工技術上做了提升,讓德豐有了木材防火耐燃與塑化及集成材加工等技術,使得市場上木材加工廠百分之九十都停歇業之際,德豐得以在市場上屹立不搖。

隨著德豐第三代接班人李文雄的加入,開始積極尋找德豐與木業經營的另一種可能,傳統木材加工業者除了從事木材買賣代工之外還可以做什麼?尤其在環境意識高漲的當代,木材業者免不了揹負著破壞森林的原罪,但是根據李文雄的思維,其實木材是很好的再生環保建材,只要你用的方法是對的。

李文雄認為:『木材業的沒落是因為它直接截取天然資源販售,並沒有一個使用的系統所致。但是我看到全球的氛圍,開始對木材使用有一個正向的訴求。我發現在台灣這種市場潛力很大,因為木材是永續性的使用,而台灣有面積廣闊的山林地。』

在原生材料這部分,李文雄發現不管是木、竹、土或是單純的金屬元素都是很好的創作材料,他從這個角度回頭看家族經營了六十年的事業,很高興的發現木材是很好的原料,因為它不必透過損耗更多能源提煉,只要直接裁切就可以使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種出來再生的,對環境是很好的資源使用。

李文雄強調,人類從古至今,就一直都與木材分不開,與森林樹木無法切割的。所以他一直在思考,既然要用它,就要知道如何去善用,而不是一味以人的角度去使用森林資源,當然也不是單方面以環保角度去提倡保護它,企圖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點。

首先李文雄開始思考在建築方面,從祖父開始是建材提供者,到了父親是進入材料的保存與提升,讓木材加工技術更成熟。他決定思考如何讓它用出來,怎麼運用它。

在建築方面,李文雄帶領設計師以東方人的角度思考,不是用西方建築出發,德豐的團隊花很多時間思考榫接技術與斗拱式工法。這二種工法一個是居住空間工法一個是廟堂的工法。德豐開發出來的傢俱是在深入瞭解這兩種工法後延續出來的生活用品,我們會因為這樣的建築結構產生的傢俱,從這一脈絡發展下來。但是李文雄這二年也發現技術並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所以更積極的又回到環境問題上去思考木業未來真正的發展,它已不再只是單木業發展而是整個環境發展所衍生出來的企業架構。』

在竹山郊區有一塊李家的地,原本是德豐計畫擴廠用地。但現在李文雄要在這裡進行一個試驗。李文雄說:『當我們開始考慮把房子蓋在這裡的時候就在想,不只是我們住進來,真的住進來後是否可以發現一個新的生活型態,從土地建築與環境思考一個新可能,也許就是生活的方式或生活的態度。如果從材料的角度或思考蓋一般農舍或經濟型建材料也好,其實它都不能跳脫一般傳統的模式思考。但是如果我們站在順著生態的樣貌去思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再讓原來這土地上的樹種慢慢回到這裡,我們住在這裡其實是可以達到平衡的狀態。再回頭來思考居住的量體,跟人的關係,我們到底需要一個多大面積就夠了,我一直覺得是人居住在這環境裡而非房子裡的想法,所以決定在這裡展開實驗。』

李文雄以人和自然共生的角度思考企業的未來,也從這裡展開品牌型塑之路,從木材與環境的思惟創造品牌,德豐在木業有一個很特別的是幫人家做建築設計,特別是以傳統工法的設計及用現代木材建築材料像集成材工法的設計,在木業裡台灣可能就德豐一家。

李文雄說:『踏出這一步是希望我們用台灣的材料來建房屋。設計生活用品,我是希望大家都以貿易商的角度把國外木材進口來台灣得到生活所需利潤,真的把在地林業做起來,站在全球資源分配的角度看這是必然的,是要以當地土地提供人民需要而非用錢去其他國家買進來的。其實產品研發過程是從木材架構下來,現在更從高角度環境架構下來,方向就很清楚,不會用High tech來進行。更期待用Low tech的方向進行,所以我們思考人在環境裡到底需要多少空間?我們發現人需要的空間是休息然後存放一些他的生活物品,其他時間都是在環境中的,再來延伸下來的器物,我們會希望是這土地所生的林產品或農產品資源,當然無可迴避有些電器物品,我們並不是希望回到原始生活的角度,而是希望說在過度浪費的狀況下如何再精簡下來的想法,希望我們的生活可以再回到環境裡面。』

最後李文雄期待,不論是在這土地上是進行一個生活態度的實驗也好,逐夢也好,踏實的方式也好,他都期待從現實環境開始之後,在這裡產生的生活型態居住空間都可以提供以後的發展借鏡,因為這是和德豐木業的本業相關的,希望透過這途徑會讓整個居住空間系統完整,會讓生活用品開發都是從土地來的,用可以再生的樹是種出來後是直接使用到生活中的,對環境干擾最小的,這是就是德豐企業發展的實踐,他希望從這思考出來的結果是對環境對土地對人都是完整的而不是被切割的,對企業是可以走與環境共生的永續的生活用品開發。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0.html
執行單位: 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南投縣竹山鎮延平一路2號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地區名稱: 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對於人的居住空間,在市場以奢華為訴求的主流價值觀裡,總是以大就是美的概念為豪宅的基本條件,但隨著環保思潮如雪球在世界各地滾動,開始有人對自己的居住空間提出反省,到底人是住在房子裡還是住在環境裡?在竹山的德豐木業就以這樣的思惟建構它的企業經營主軸,他們賣的是個讓人住的舒適的基本空間概念,但是可以讓人在環境中與自然共舞和地球的未來和諧相處。

德豐木業是一家有六十年歷史的木材加工廠,創始人李有德先生原本從事杉木買賣,在木業鼎盛時期在豐原開設了木材加工廠,後來由兒子李成宗先生遷移到竹山,繼續從事木材加工,但是隨著台灣森林資源衰竭,台灣的木業市場也急速下墜,李成宗先生眼光獨到的與屏科大技術合作,在加工技術上做了提升,讓德豐有了木材防火耐燃與塑化及集成材加工等技術,使得市場上木材加工廠百分之九十都停歇業之際,德豐得以在市場上屹立不搖。

隨著德豐第三代接班人李文雄的加入,開始積極尋找德豐與木業經營的另一種可能,傳統木材加工業者除了從事木材買賣代工之外還可以做什麼?尤其在環境意識高漲的當代,木材業者免不了揹負著破壞森林的原罪,但是根據李文雄的思維,其實木材是很好的再生環保建材,只要你用的方法是對的。

李文雄認為:『木材業的沒落是因為它直接截取天然資源販售,並沒有一個使用的系統所致。但是我看到全球的氛圍,開始對木材使用有一個正向的訴求。我發現在台灣這種市場潛力很大,因為木材是永續性的使用,而台灣有面積廣闊的山林地。』

在原生材料這部分,李文雄發現不管是木、竹、土或是單純的金屬元素都是很好的創作材料,他從這個角度回頭看家族經營了六十年的事業,很高興的發現木材是很好的原料,因為它不必透過損耗更多能源提煉,只要直接裁切就可以使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種出來再生的,對環境是很好的資源使用。

李文雄強調,人類從古至今,就一直都與木材分不開,與森林樹木無法切割的。所以他一直在思考,既然要用它,就要知道如何去善用,而不是一味以人的角度去使用森林資源,當然也不是單方面以環保角度去提倡保護它,企圖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點。

首先李文雄開始思考在建築方面,從祖父開始是建材提供者,到了父親是進入材料的保存與提升,讓木材加工技術更成熟。他決定思考如何讓它用出來,怎麼運用它。

在建築方面,李文雄帶領設計師以東方人的角度思考,不是用西方建築出發,德豐的團隊花很多時間思考榫接技術與斗拱式工法。這二種工法一個是居住空間工法一個是廟堂的工法。德豐開發出來的傢俱是在深入瞭解這兩種工法後延續出來的生活用品,我們會因為這樣的建築結構產生的傢俱,從這一脈絡發展下來。但是李文雄這二年也發現技術並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所以更積極的又回到環境問題上去思考木業未來真正的發展,它已不再只是單木業發展而是整個環境發展所衍生出來的企業架構。』

在竹山郊區有一塊李家的地,原本是德豐計畫擴廠用地。但現在李文雄要在這裡進行一個試驗。李文雄說:『當我們開始考慮把房子蓋在這裡的時候就在想,不只是我們住進來,真的住進來後是否可以發現一個新的生活型態,從土地建築與環境思考一個新可能,也許就是生活的方式或生活的態度。如果從材料的角度或思考蓋一般農舍或經濟型建材料也好,其實它都不能跳脫一般傳統的模式思考。但是如果我們站在順著生態的樣貌去思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再讓原來這土地上的樹種慢慢回到這裡,我們住在這裡其實是可以達到平衡的狀態。再回頭來思考居住的量體,跟人的關係,我們到底需要一個多大面積就夠了,我一直覺得是人居住在這環境裡而非房子裡的想法,所以決定在這裡展開實驗。』

李文雄以人和自然共生的角度思考企業的未來,也從這裡展開品牌型塑之路,從木材與環境的思惟創造品牌,德豐在木業有一個很特別的是幫人家做建築設計,特別是以傳統工法的設計及用現代木材建築材料像集成材工法的設計,在木業裡台灣可能就德豐一家。

李文雄說:『踏出這一步是希望我們用台灣的材料來建房屋。設計生活用品,我是希望大家都以貿易商的角度把國外木材進口來台灣得到生活所需利潤,真的把在地林業做起來,站在全球資源分配的角度看這是必然的,是要以當地土地提供人民需要而非用錢去其他國家買進來的。其實產品研發過程是從木材架構下來,現在更從高角度環境架構下來,方向就很清楚,不會用High tech來進行。更期待用Low tech的方向進行,所以我們思考人在環境裡到底需要多少空間?我們發現人需要的空間是休息然後存放一些他的生活物品,其他時間都是在環境中的,再來延伸下來的器物,我們會希望是這土地所生的林產品或農產品資源,當然無可迴避有些電器物品,我們並不是希望回到原始生活的角度,而是希望說在過度浪費的狀況下如何再精簡下來的想法,希望我們的生活可以再回到環境裡面。』

最後李文雄期待,不論是在這土地上是進行一個生活態度的實驗也好,逐夢也好,踏實的方式也好,他都期待從現實環境開始之後,在這裡產生的生活型態居住空間都可以提供以後的發展借鏡,因為這是和德豐木業的本業相關的,希望透過這途徑會讓整個居住空間系統完整,會讓生活用品開發都是從土地來的,用可以再生的樹是種出來後是直接使用到生活中的,對環境干擾最小的,這是就是德豐企業發展的實踐,他希望從這思考出來的結果是對環境對土地對人都是完整的而不是被切割的,對企業是可以走與環境共生的永續的生活用品開發。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0.html

# 希望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8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
地址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2鄰26號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台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位於台灣原住民族比例最高的台東縣,成立於2004年,主要工作為協助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解決原民就業以及隔代教養等問題。近年來致力於協助台東各部落找出台灣各原住民族的工藝特色,積極參與紀錄與傳承部落文化等工作,並且藉由傳統工藝的發掘與傳習,為原住民工藝注入新一代的設計創新思維,希望能透過部落工藝的創新將部落文化與現代生活價值結合,讓原住民族文化風格透過生活器物的設計與製作,呈顯在現代生活場域中。

協會長期與各部落工藝工作室形成一互助平台,每年都會共同針對各工坊在進行工藝創作或產品生產上的困境,提供專業協助或學習課程。由於近幾年工坊以皮革為創作素材的皮雕工作者或使用皮革製品作為配件的複合工藝工作者日漸增加,因而對皮革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無論是皮雕工作者或配件需求的工藝創作者對於皮革與其文化和工藝創作的連結、現代皮革製作及材料專業知識薄弱,導致對素材的多元選擇性較缺乏,使得作品或產品的多樣性、文化性及精緻度都稍嫌不足。

因此,今年協會乃針對皮革工藝的傳習與應用,和各工坊成員從皮革工藝在台灣的發展脈絡,開始追尋與探討部落工藝創作者在現代皮革工藝上的發展潛力。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台灣曾以鹿皮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在皮革的處理方式理應容易取得早期傳統的處理方式的田野記錄,但幾經尋訪,卻發現無論平地漢人或原住民製革鞣皮的傳統技術都沒有文獻紀錄,更罔論關於台灣皮革的歷史文化脈絡。

所以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乃透過工藝文化的重建,從專於皮革揉製的部落文化尋找揉製的傳統知識。藉由實際操作演練,從部落獵人身上尋找揉製皮革的傳統知識,並且嘗試和現代皮革工業的專業生產廠商銀革公司合作,一方面記錄與追尋部落的傳統皮革揉製技術,作為皮革創作者的文化根源,一方面也藉由提供現代工業知識的交流與協助,讓皮革創作者能夠善用皮革材質的特色,發展出更多元豐富的皮革工藝,同時也讓其他工藝創作者,如月桃編、琉璃珠、石刻彩繪等,從皮革工藝的文化追尋中獲得更多創作靈感,啟發跨領域創作的潛力。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

從去年開始,通往台東糖廠倉庫的側門,從原本單調冰冷的模樣,變成一朵朵風格獨特、野趣十足的的向日葵鐵雕。原本陳舊神秘的倉庫,在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進駐之後,現在也變成一個充滿東海岸原住民藝術風格的展售空間。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是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為了協助台東各部落工坊持續發展原住民工藝,維繫部落經濟及保存各族群文化而成立的互助學習平台。這個互助學習平台希望未來能夠達成四個目標。首先,這幾年著力於協助工坊提升設計研發與創意養成之能力,並且建立產、官、學合作與支援機制,讓部落工藝文化生產維持穩定,提昇產能擴增經濟效益。

其次,學習平台提供部落專業人才傳習與教育的空間,希望能建立傳統文化永續發展機制與管道及傳統產業銷售傳遞系統架構。除此之外,工藝平台也規劃各種部落工藝文化體驗遊程,加深地區文化認知,型塑地域環境藝術印象,來擴增創意產業市場接受度。最終目標乃希望能透過工藝傳習與行銷互助機制,強化原住民生產力及技藝培訓輔導,提供在地自主就業機會,扭轉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弱勢形象。

這個平台的核心精神,是希望透過創造跨領域的連結網絡,減少客觀環境不利於單一工坊單打獨鬥的局面。手創工藝平台主要以台東糖廠為核心,建立一個工作室─工作群的組織架構,讓參與「互助學習平台」的工作室能有彈性及空間穩定發展,使能協導工作群發展。協會除了挹注人力、資源,由外帶入市場訊息、設計師資、配套計畫、管理模式之外,也由內而外,扮演行銷平台的角色,透過各項活動串連,把東台灣的工藝特色推廣至大眾市場,希望建構一個適合東台灣原住民手工藝的穩定發展模式。

2008年冬天,原社將原本位於台東糖廠販賣部旁的手創工藝平台,遷移至台東糖廠廠區,一方面讓工藝平台能夠獨立運作,也有充足的空間進行各項串連活動。一方面也讓深具特色的部落傳統文化與台糖糖廠舊倉庫建築風格發生對話,激盪出獨特創新的創意想像。

工藝平台最重要的工作在於創造連結與互動機會,讓工坊與工坊之間、工坊群與在地網絡以及城鄉之間,都能透過不同的機制設計來產生連結,藉由連結關係之建立,創造獨特且具高度效益的生產和行銷模式。目前工藝平台創造連結的方式包括知識串連與學習、空間場域經營以及舉辦展售活動和旅遊行程規劃等,在不同層面,將文化、工藝、在地生活和不同的利基市場連結,從多樣且具效益的連結中,同時創造經濟產值和社會價值。

在知識串連與學習上,部落的「生活時序」原本就是一個超大空間的實體博物館型態,在台東七個原住民族群創造了多元且豐富的文化特色生活空間,可讓人自由盡情的透過在地生活、採集、體驗、學習各個族群的文化及生活工藝的傳統知識,是相互學習每個手作人的文化知識與技術的好地方。藉由「部落工藝生活創意平台」所產生知識轉化的成果,以手作工藝者的生活場域為據點,再將「分享」的範疇擴大到部落及社區,透過部落工藝師的文化知識串聯,將成果能量分送至部落,分享彼此對各項事物的知識,也產生新思維,讓創造力可持續與時代、文化及環境對話。並且推動「部落文化由部落親手做」概念,每月或每季安排短期工坊教學課程或是預約體驗互動課程,加強互動與解說的體驗感動。

除了透過在地學習來累積文化,結合工藝、設計、行銷企劃、經營不同專業領域學員,組成研習小組以創思營的集體智慧「workshop」,模擬「多元跨領域」的合作平台,營造出屬於現代台灣原住民族工藝裝飾文化,具有台東地方文化風格之工藝產品。讓原住民工作坊重新復習習以為常的原住民文化符碼,讓非原住民的設計工作者,透過參與以及體驗生活,拉近不曾熟悉高山與平地的文化距離,以友善關懷的角度重溫山裡的遠古智慧。

 

台東糖廠的空間經營則嘗試以定點展示的方式,作為部落工坊的共同資訊和行銷平台,把散落在各地區部落手作工藝的文化魅力以放射狀的脈絡,點對點擴散至各部落工藝達人的創作空間,透過空間之間的連結,讓工坊所在的部落空間成為體驗文化實作的場域,串連成一個「部落工藝手作風格」的行動路線(Tribe toTribe)。亦即透過展示場域的空間分享與原住民手作人與部落間的互動,讓糖廠成為一個跨部落的轉換部落文化與知識、拉近傳統文化給予人們的疏離感,進而與大眾分享的文化光點。讓人們可以接近及透過雙手的操作,感受原住民文化傳遞的溫度與大自然互動和諧共處的智慧,並且藉此做為部落終身學習的資源平台。

 

除了透過學習和場域經營來串連東台灣工藝工坊之外,工藝平台也經常舉辦各種有別於一般活動行銷的「文化主題式」展演活動,來創造東台灣原住民工藝的獨特性和發聲權,希望透過展示呈現文化議題的精神,體認工藝的製作技巧、材質的樸實之美、原住民崇尚自然與限量取材文化工藝深層涵義,透過眼睛觀看、精神意會、雙手製作、身歷其境等感官體驗,藉以滿足需求者對文化工藝品「知」的慾望,吸引消費著目光與刺激其對文化產品訴求的使用型態。

 

例如,這兩年在部落手創工藝平台和在地藝術社群的共同努力下,東台灣正積極推動「新太平洋美學」的概念,透過在地特色傳統節慶藝術的活動展演規劃、藝術創作、音樂表演及手創工藝產品開發來形塑專屬於東台灣的美學經驗,提昇大眾對於原住民藝術與工藝的認同與感動。並且以手創工藝平台為核心,結合區域觀光及在地資源,整合成一個多元豐富的文化生活風格,讓「太平洋美學」的生活風格吸引更多人到東台灣來旅遊、文化體驗和消費,讓傳統部落工藝與藝術能維繫保存與持續創新並與現代生活結合,成為一個能夠產生良性循環的部落經濟模式。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9.html
執行單位: 社團法人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
地址: 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2鄰26號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台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位於台灣原住民族比例最高的台東縣,成立於2004年,主要工作為協助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解決原民就業以及隔代教養等問題。近年來致力於協助台東各部落找出台灣各原住民族的工藝特色,積極參與紀錄與傳承部落文化等工作,並且藉由傳統工藝的發掘與傳習,為原住民工藝注入新一代的設計創新思維,希望能透過部落工藝的創新將部落文化與現代生活價值結合,讓原住民族文化風格透過生活器物的設計與製作,呈顯在現代生活場域中。

協會長期與各部落工藝工作室形成一互助平台,每年都會共同針對各工坊在進行工藝創作或產品生產上的困境,提供專業協助或學習課程。由於近幾年工坊以皮革為創作素材的皮雕工作者或使用皮革製品作為配件的複合工藝工作者日漸增加,因而對皮革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無論是皮雕工作者或配件需求的工藝創作者對於皮革與其文化和工藝創作的連結、現代皮革製作及材料專業知識薄弱,導致對素材的多元選擇性較缺乏,使得作品或產品的多樣性、文化性及精緻度都稍嫌不足。

因此,今年協會乃針對皮革工藝的傳習與應用,和各工坊成員從皮革工藝在台灣的發展脈絡,開始追尋與探討部落工藝創作者在現代皮革工藝上的發展潛力。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台灣曾以鹿皮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在皮革的處理方式理應容易取得早期傳統的處理方式的田野記錄,但幾經尋訪,卻發現無論平地漢人或原住民製革鞣皮的傳統技術都沒有文獻紀錄,更罔論關於台灣皮革的歷史文化脈絡。

所以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乃透過工藝文化的重建,從專於皮革揉製的部落文化尋找揉製的傳統知識。藉由實際操作演練,從部落獵人身上尋找揉製皮革的傳統知識,並且嘗試和現代皮革工業的專業生產廠商銀革公司合作,一方面記錄與追尋部落的傳統皮革揉製技術,作為皮革創作者的文化根源,一方面也藉由提供現代工業知識的交流與協助,讓皮革創作者能夠善用皮革材質的特色,發展出更多元豐富的皮革工藝,同時也讓其他工藝創作者,如月桃編、琉璃珠、石刻彩繪等,從皮革工藝的文化追尋中獲得更多創作靈感,啟發跨領域創作的潛力。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

從去年開始,通往台東糖廠倉庫的側門,從原本單調冰冷的模樣,變成一朵朵風格獨特、野趣十足的的向日葵鐵雕。原本陳舊神秘的倉庫,在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進駐之後,現在也變成一個充滿東海岸原住民藝術風格的展售空間。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是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為了協助台東各部落工坊持續發展原住民工藝,維繫部落經濟及保存各族群文化而成立的互助學習平台。這個互助學習平台希望未來能夠達成四個目標。首先,這幾年著力於協助工坊提升設計研發與創意養成之能力,並且建立產、官、學合作與支援機制,讓部落工藝文化生產維持穩定,提昇產能擴增經濟效益。

其次,學習平台提供部落專業人才傳習與教育的空間,希望能建立傳統文化永續發展機制與管道及傳統產業銷售傳遞系統架構。除此之外,工藝平台也規劃各種部落工藝文化體驗遊程,加深地區文化認知,型塑地域環境藝術印象,來擴增創意產業市場接受度。最終目標乃希望能透過工藝傳習與行銷互助機制,強化原住民生產力及技藝培訓輔導,提供在地自主就業機會,扭轉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弱勢形象。

這個平台的核心精神,是希望透過創造跨領域的連結網絡,減少客觀環境不利於單一工坊單打獨鬥的局面。手創工藝平台主要以台東糖廠為核心,建立一個工作室─工作群的組織架構,讓參與「互助學習平台」的工作室能有彈性及空間穩定發展,使能協導工作群發展。協會除了挹注人力、資源,由外帶入市場訊息、設計師資、配套計畫、管理模式之外,也由內而外,扮演行銷平台的角色,透過各項活動串連,把東台灣的工藝特色推廣至大眾市場,希望建構一個適合東台灣原住民手工藝的穩定發展模式。

2008年冬天,原社將原本位於台東糖廠販賣部旁的手創工藝平台,遷移至台東糖廠廠區,一方面讓工藝平台能夠獨立運作,也有充足的空間進行各項串連活動。一方面也讓深具特色的部落傳統文化與台糖糖廠舊倉庫建築風格發生對話,激盪出獨特創新的創意想像。

工藝平台最重要的工作在於創造連結與互動機會,讓工坊與工坊之間、工坊群與在地網絡以及城鄉之間,都能透過不同的機制設計來產生連結,藉由連結關係之建立,創造獨特且具高度效益的生產和行銷模式。目前工藝平台創造連結的方式包括知識串連與學習、空間場域經營以及舉辦展售活動和旅遊行程規劃等,在不同層面,將文化、工藝、在地生活和不同的利基市場連結,從多樣且具效益的連結中,同時創造經濟產值和社會價值。

在知識串連與學習上,部落的「生活時序」原本就是一個超大空間的實體博物館型態,在台東七個原住民族群創造了多元且豐富的文化特色生活空間,可讓人自由盡情的透過在地生活、採集、體驗、學習各個族群的文化及生活工藝的傳統知識,是相互學習每個手作人的文化知識與技術的好地方。藉由「部落工藝生活創意平台」所產生知識轉化的成果,以手作工藝者的生活場域為據點,再將「分享」的範疇擴大到部落及社區,透過部落工藝師的文化知識串聯,將成果能量分送至部落,分享彼此對各項事物的知識,也產生新思維,讓創造力可持續與時代、文化及環境對話。並且推動「部落文化由部落親手做」概念,每月或每季安排短期工坊教學課程或是預約體驗互動課程,加強互動與解說的體驗感動。

除了透過在地學習來累積文化,結合工藝、設計、行銷企劃、經營不同專業領域學員,組成研習小組以創思營的集體智慧「workshop」,模擬「多元跨領域」的合作平台,營造出屬於現代台灣原住民族工藝裝飾文化,具有台東地方文化風格之工藝產品。讓原住民工作坊重新復習習以為常的原住民文化符碼,讓非原住民的設計工作者,透過參與以及體驗生活,拉近不曾熟悉高山與平地的文化距離,以友善關懷的角度重溫山裡的遠古智慧。

 

台東糖廠的空間經營則嘗試以定點展示的方式,作為部落工坊的共同資訊和行銷平台,把散落在各地區部落手作工藝的文化魅力以放射狀的脈絡,點對點擴散至各部落工藝達人的創作空間,透過空間之間的連結,讓工坊所在的部落空間成為體驗文化實作的場域,串連成一個「部落工藝手作風格」的行動路線(Tribe toTribe)。亦即透過展示場域的空間分享與原住民手作人與部落間的互動,讓糖廠成為一個跨部落的轉換部落文化與知識、拉近傳統文化給予人們的疏離感,進而與大眾分享的文化光點。讓人們可以接近及透過雙手的操作,感受原住民文化傳遞的溫度與大自然互動和諧共處的智慧,並且藉此做為部落終身學習的資源平台。

 

除了透過學習和場域經營來串連東台灣工藝工坊之外,工藝平台也經常舉辦各種有別於一般活動行銷的「文化主題式」展演活動,來創造東台灣原住民工藝的獨特性和發聲權,希望透過展示呈現文化議題的精神,體認工藝的製作技巧、材質的樸實之美、原住民崇尚自然與限量取材文化工藝深層涵義,透過眼睛觀看、精神意會、雙手製作、身歷其境等感官體驗,藉以滿足需求者對文化工藝品「知」的慾望,吸引消費著目光與刺激其對文化產品訴求的使用型態。

 

例如,這兩年在部落手創工藝平台和在地藝術社群的共同努力下,東台灣正積極推動「新太平洋美學」的概念,透過在地特色傳統節慶藝術的活動展演規劃、藝術創作、音樂表演及手創工藝產品開發來形塑專屬於東台灣的美學經驗,提昇大眾對於原住民藝術與工藝的認同與感動。並且以手創工藝平台為核心,結合區域觀光及在地資源,整合成一個多元豐富的文化生活風格,讓「太平洋美學」的生活風格吸引更多人到東台灣來旅遊、文化體驗和消費,讓傳統部落工藝與藝術能維繫保存與持續創新並與現代生活結合,成為一個能夠產生良性循環的部落經濟模式。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9.html
[ 搜尋所有 希望 ... ]

與希望同分類的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細叔(滿叔)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esugˋ(manˊsugˋ) | 華語辭義: 小叔父 | 客語例句: 吾細叔係生理人厥頭腦非常靈活你講頭佢就知尾。

細叔姆(滿叔姆)【細姆姆】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esugˋmeˊ(manˊsugˋmeˊ)【semeˊmeˊ】 | 華語辭義: 小叔母 | 客語例句: 吾細叔姆(細姆姆)嫁分吾細叔該下正二十歲毋過佢當(蓋)會煮食。

滿姨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manˊiˇ | 華語辭義: 最小的姨媽 | 客語例句: 滿姨嫁到鵝塘背有上下佢都會落(入)來?。

且姆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qiaˊmeˊ | 華語辭義: 親家母 | 客語例句: 吾且姆在大井頭脣開點心店生理會做得哩。

親家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qinˊgaˊ | 華語辭義: 親家 | 客語例句: 親家、且姆兩公婆見出門都比等共下去。

叔伯姊妹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ugˋbagˋjiˋmoi | 華語辭義: 堂姊妹 | 客語例句: 佢三房人共伙房屋叔伯姊妹總共有十過個。

姊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ziiˋsoˋ【ziiˋ/jiˋsoˋ】 | 華語辭義: 妯娌 | 客語例句: 大嫂同細嫂兩姊嫂都係姓陳。

姪婿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ciidse【ciid/qidse】 | 華語辭義: 姪女婿 | 客語例句: 阿城係吾姪婿佢討吾哥第二個妹仔。

姪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ciidsoˋ【ciid/qidsoˋ】 | 華語辭義: 姪媳婦 | 客語例句: 阿竹厥妹仔嫁分吾哥做心臼係吾姪嫂。

兩老仔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liongˋloˋeˇ【liongˋloˋeˋ】 | 華語辭義: 兩夫妻 | 客語例句: 佢兩老仔盡好命子女有孝食著都豐湧。

孫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unˊsoˋ | 華語辭義: 孫媳婦 | 客語例句: 阿棟伯做九十一厥婿郎、妹仔、孫嫂、孫郎全到齊當(蓋)鬧熱。

大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taisoˋ | 華語辭義: 大嫂 | 客語例句: 吾大嫂?針黹當(蓋)會當(蓋)多人請佢做衫。

細哥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egoˊ | 華語辭義: 小哥 | 客語例句: 細哥頭腦生活異(蓋)曉得變竅在公司得?主管?信付。

細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esoˋ | 華語辭義: 小嫂 | 客語例句: 吾細嫂嫁分吾細哥後本本在衛生所上班到今?(毋曾)退休。

大郎伯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tailongˇbagˋ | 華語辭義: 丈夫之兄 | 客語例句: 阿三妹屋下有大郎伯也有小郎叔兄弟姊嫂真多。

細叔(滿叔)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esugˋ(manˊsugˋ) | 華語辭義: 小叔父 | 客語例句: 吾細叔係生理人厥頭腦非常靈活你講頭佢就知尾。

細叔姆(滿叔姆)【細姆姆】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esugˋmeˊ(manˊsugˋmeˊ)【semeˊmeˊ】 | 華語辭義: 小叔母 | 客語例句: 吾細叔姆(細姆姆)嫁分吾細叔該下正二十歲毋過佢當(蓋)會煮食。

滿姨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manˊiˇ | 華語辭義: 最小的姨媽 | 客語例句: 滿姨嫁到鵝塘背有上下佢都會落(入)來?。

且姆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qiaˊmeˊ | 華語辭義: 親家母 | 客語例句: 吾且姆在大井頭脣開點心店生理會做得哩。

親家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qinˊgaˊ | 華語辭義: 親家 | 客語例句: 親家、且姆兩公婆見出門都比等共下去。

叔伯姊妹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ugˋbagˋjiˋmoi | 華語辭義: 堂姊妹 | 客語例句: 佢三房人共伙房屋叔伯姊妹總共有十過個。

姊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ziiˋsoˋ【ziiˋ/jiˋsoˋ】 | 華語辭義: 妯娌 | 客語例句: 大嫂同細嫂兩姊嫂都係姓陳。

姪婿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ciidse【ciid/qidse】 | 華語辭義: 姪女婿 | 客語例句: 阿城係吾姪婿佢討吾哥第二個妹仔。

姪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ciidsoˋ【ciid/qidsoˋ】 | 華語辭義: 姪媳婦 | 客語例句: 阿竹厥妹仔嫁分吾哥做心臼係吾姪嫂。

兩老仔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liongˋloˋeˇ【liongˋloˋeˋ】 | 華語辭義: 兩夫妻 | 客語例句: 佢兩老仔盡好命子女有孝食著都豐湧。

孫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unˊsoˋ | 華語辭義: 孫媳婦 | 客語例句: 阿棟伯做九十一厥婿郎、妹仔、孫嫂、孫郎全到齊當(蓋)鬧熱。

大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taisoˋ | 華語辭義: 大嫂 | 客語例句: 吾大嫂?針黹當(蓋)會當(蓋)多人請佢做衫。

細哥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egoˊ | 華語辭義: 小哥 | 客語例句: 細哥頭腦生活異(蓋)曉得變竅在公司得?主管?信付。

細嫂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esoˋ | 華語辭義: 小嫂 | 客語例句: 吾細嫂嫁分吾細哥後本本在衛生所上班到今?(毋曾)退休。

大郎伯

腔調: 四縣 | 分類: 稱謂 | 客家音標: tailongˇbagˋ | 華語辭義: 丈夫之兄 | 客語例句: 阿三妹屋下有大郎伯也有小郎叔兄弟姊嫂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