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
- 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 客家委員會

客家辭義雖然的腔調是海陸, 分類是虛詞, 客家音標是uiˋrha, 華語辭義是雖然, 客語例句是佢雖然生活苦毋過當有志氣。.

分類虛詞
腔調海陸
客家辭義雖然
客家音標uiˋrha
華語辭義雖然
英語辭義though
客語例句佢雖然生活苦毋過當有志氣。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他雖然生活苦不過很有志氣。

分類

虛詞

腔調

海陸

客家辭義

雖然

客家音標

uiˋrha

華語辭義

雖然

英語辭義

though

客語例句

佢雖然生活苦毋過當有志氣。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

他雖然生活苦不過很有志氣。

根據名稱 雖然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雖然 ...)

# 雖然 於 農村田媽媽田園料理及農產加工品 - 1

名稱乘著夢想的翅膀‧讓有機落地生根(下)
故事報導生平事蹟後山行旅‧有機萌芽。 第三天歷經數小時繞過南迴公路,拜訪徐香蘭女士,並借宿其位於台東東河鄉都蘭村近海的家。徐女士的釀造醋已在台灣擁有相當知名度,其初衷也是有感於農村的初級農產品因採收後不耐久放,常受中盤商剝削,時常連勞動成本都無法收回。為減少農民的辛苦,若能將不耐久存的產物經加工製成二級農特製品,不僅可增加保存期限,且有更高的附加價值。。。 徐女士也是台灣環境運動的先驅者,她認為應讓農村重新活化,不僅有助於改善農民的生活與收益,且社會將更為祥和,可說多一些農村,社會就可少蓋\一間大醫院。。。 王先生於台束卑南鄉經營源緣園,以生產有機鳳梨釋迦為主,雖然果園不大,但對雜草、蟲害管理自有一套方法,故所生產的釋迦亦芳香多汁,在市場擁有極佳的口碑。雖然其耕作方式是崇法秀明自然農法裡所謂的三不政策,不施肥、不除草、不灑藥,但由於作物的特性不同,在參酌許\多人的經驗與看法後,我們認為自然農法並不適合所有的有機作物生產。應該強調適性、適地、適作,例如有農場強調以自然農法栽種稻米的方式,就面臨生產效益低落的結果,這對於以副業玩票性質的人或許\無所謂,但若以生產有機產品為主要收益的農民而言,可能就面臨無法收獲的風險,今後實宜有更多的耕作案例來做比較。。。 魏先生經營的「我自然生態農園」位於台束縣卑南鄉一處叫「三塊厝」的地方,經營面積約2 甲,園主自15 年前因理念而到此採自然農法耕紜,目前已落成1 年的民宿,正向有心體驗農民生活的都市人招手。其自然農法是改良過的複合式耕種方式,例如緊臨路旁的香蕉可作為隔離帶,樹下有地瓜葉提供樹根遮陰,並有柑桔及木瓜樹錯植其中。。。 主要作物茶樹已有15年,茶園採用一年生霍香薊覆蓋\共生方式,以保護茶樹並減少其他藤蔓類雜草的附身。茶園不除草也不會讓害蟲傾巢而出,集中火力於茶樹上。茶樹產量雖不高,卻生產出更高品質的茶葉,以質取勝是其經營策略。由於剛進行多元的民宿經營,客源的開發仍是主要的工作,其建築是依地形而建,裡面的設施也強調綠建築的概念,值得參觀與體驗。。。寄語台灣‧珍惜農業。。 雖然此次土地行旅時閒不長、所見有限,但卻深切體認目前台灣農業及農村的困境,其中以農村後繼無人最為關鍵。目前仍留在農村的勞動人口不乏50-60 歲或高齡70-8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這些老農退休了,台灣農業有人接手嗎?有些農藝或栽種技術的傳承並非一蹴可幾,如何培養新血是目前亟待努力的方向。然而,除非有祖傳農地,台灣的高土地成本已非一些初出社會或對農業有理念的年輕人負擔得起,故光有漂鳥營或園丁計畫,恐無法落實新農業政策美意。。。 政府實宜針對台糖等國有大地主,有計畫的釋出或租借農地予漂鳥或園丁,迅速傳承農藝期能達到5年有成的願景。這些新農民的特色是容易接受新的觀念與做法,願意友善的對待土地,因此有機農業是推廣重點。。。 此外,目前農村較可行的還有召募50-60 歲的退休族回鄉耕種,可列為園丁計畫主力,因這些人較有經濟能力購買日漸荒蕪的休耕農地,但能否形成新農村?亟待整合。。。 一趟土地行旅,雖行程緊湊走馬看花,但能如此接近土地,畢竟是幸福又有意義的,我衷心敬佩這些有理念的生活哲學家,相形之下當個純然的有機消費者或環境友善擁護者,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卻也是對台灣土地最好的護持。
景點縣市桃園縣
鄉鎮桃園市
緯度24.993410
經度121.296967
名稱: 乘著夢想的翅膀‧讓有機落地生根(下)
故事報導生平事蹟: 後山行旅‧有機萌芽。 第三天歷經數小時繞過南迴公路,拜訪徐香蘭女士,並借宿其位於台東東河鄉都蘭村近海的家。徐女士的釀造醋已在台灣擁有相當知名度,其初衷也是有感於農村的初級農產品因採收後不耐久放,常受中盤商剝削,時常連勞動成本都無法收回。為減少農民的辛苦,若能將不耐久存的產物經加工製成二級農特製品,不僅可增加保存期限,且有更高的附加價值。。。 徐女士也是台灣環境運動的先驅者,她認為應讓農村重新活化,不僅有助於改善農民的生活與收益,且社會將更為祥和,可說多一些農村,社會就可少蓋\一間大醫院。。。 王先生於台束卑南鄉經營源緣園,以生產有機鳳梨釋迦為主,雖然果園不大,但對雜草、蟲害管理自有一套方法,故所生產的釋迦亦芳香多汁,在市場擁有極佳的口碑。雖然其耕作方式是崇法秀明自然農法裡所謂的三不政策,不施肥、不除草、不灑藥,但由於作物的特性不同,在參酌許\多人的經驗與看法後,我們認為自然農法並不適合所有的有機作物生產。應該強調適性、適地、適作,例如有農場強調以自然農法栽種稻米的方式,就面臨生產效益低落的結果,這對於以副業玩票性質的人或許\無所謂,但若以生產有機產品為主要收益的農民而言,可能就面臨無法收獲的風險,今後實宜有更多的耕作案例來做比較。。。 魏先生經營的「我自然生態農園」位於台束縣卑南鄉一處叫「三塊厝」的地方,經營面積約2 甲,園主自15 年前因理念而到此採自然農法耕紜,目前已落成1 年的民宿,正向有心體驗農民生活的都市人招手。其自然農法是改良過的複合式耕種方式,例如緊臨路旁的香蕉可作為隔離帶,樹下有地瓜葉提供樹根遮陰,並有柑桔及木瓜樹錯植其中。。。 主要作物茶樹已有15年,茶園採用一年生霍香薊覆蓋\共生方式,以保護茶樹並減少其他藤蔓類雜草的附身。茶園不除草也不會讓害蟲傾巢而出,集中火力於茶樹上。茶樹產量雖不高,卻生產出更高品質的茶葉,以質取勝是其經營策略。由於剛進行多元的民宿經營,客源的開發仍是主要的工作,其建築是依地形而建,裡面的設施也強調綠建築的概念,值得參觀與體驗。。。寄語台灣‧珍惜農業。。 雖然此次土地行旅時閒不長、所見有限,但卻深切體認目前台灣農業及農村的困境,其中以農村後繼無人最為關鍵。目前仍留在農村的勞動人口不乏50-60 歲或高齡70-8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這些老農退休了,台灣農業有人接手嗎?有些農藝或栽種技術的傳承並非一蹴可幾,如何培養新血是目前亟待努力的方向。然而,除非有祖傳農地,台灣的高土地成本已非一些初出社會或對農業有理念的年輕人負擔得起,故光有漂鳥營或園丁計畫,恐無法落實新農業政策美意。。。 政府實宜針對台糖等國有大地主,有計畫的釋出或租借農地予漂鳥或園丁,迅速傳承農藝期能達到5年有成的願景。這些新農民的特色是容易接受新的觀念與做法,願意友善的對待土地,因此有機農業是推廣重點。。。 此外,目前農村較可行的還有召募50-60 歲的退休族回鄉耕種,可列為園丁計畫主力,因這些人較有經濟能力購買日漸荒蕪的休耕農地,但能否形成新農村?亟待整合。。。 一趟土地行旅,雖行程緊湊走馬看花,但能如此接近土地,畢竟是幸福又有意義的,我衷心敬佩這些有理念的生活哲學家,相形之下當個純然的有機消費者或環境友善擁護者,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卻也是對台灣土地最好的護持。
景點縣市: 桃園縣
鄉鎮: 桃園市
緯度: 24.993410
經度: 121.296967

# 雖然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2

識別碼C1_371020000A_000470
名稱欽旌節牌坊
區域(空)
簡述位於瓊林與中蘭間的環島北路旁的「欽旌節孝坊」,雖然牌坊的規模和名氣不如邱良功母節孝坊和一門三節坊,但因就在大馬路旁,經常是旅人遊客留影的地方。欽旌節孝坊又稱為「顏氏節孝坊」,是為了旌表瓊林人蔡仲德的妻子顏氏鳳娘而立.金門志上記載:顏氏鳳娘,賢聚人,平林蔡仲德妻,年26守節,卒年81,道光5年(1826)欽旌節孝坊的旁邊兩側是一大片的田地,在這田園風光裡豎立著一座古樸的節孝坊,增添了田園文化的意涵。欽旌節孝坊雖然沒有列入古蹟建築,但是歷史意義卻是不容淡忘,雖然時至今日要婦女守節的觀念已經大不相同,但是牌坊所代表的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的行為,確實值得我們欽佩。
描述位於瓊林與中蘭間的環島北路旁的「欽旌節孝坊」,雖然牌坊的規模和名氣不如邱良功母節孝坊和一門三節坊,但因就在大馬路旁,經常是旅人遊客留影的地方。欽旌節孝坊又稱為「顏氏節孝坊」,是為了旌表瓊林人蔡仲德的妻子顏氏鳳娘而立.金門志上記載:顏氏鳳娘,賢聚人,平林蔡仲德妻,年26守節,卒年81,道光5年(1826)欽旌節孝坊的旁邊兩側是一大片的田地,在這田園風光裡豎立著一座古樸的節孝坊,增添了田園文化的意涵。欽旌節孝坊雖然沒有列入古蹟建築,但是歷史意義卻是不容淡忘,雖然時至今日要婦女守節的觀念已經大不相同,但是牌坊所代表的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的行為,確實值得我們欽佩。
電話886-8-2318823
地址金門縣891金湖鎮環島北路三段邊
郵政區碼(Zipcode)891
Region金門縣
Town金湖鎮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全天
圖一(空)
圖一描述(空)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1020000A
經度座標118.38222
緯度座標24.45986
原分類(空)
分類11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免費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19-01-21T11:20:13+08:00
識別碼: C1_371020000A_000470
名稱: 欽旌節牌坊
區域: (空)
簡述: 位於瓊林與中蘭間的環島北路旁的「欽旌節孝坊」,雖然牌坊的規模和名氣不如邱良功母節孝坊和一門三節坊,但因就在大馬路旁,經常是旅人遊客留影的地方。欽旌節孝坊又稱為「顏氏節孝坊」,是為了旌表瓊林人蔡仲德的妻子顏氏鳳娘而立.金門志上記載:顏氏鳳娘,賢聚人,平林蔡仲德妻,年26守節,卒年81,道光5年(1826)欽旌節孝坊的旁邊兩側是一大片的田地,在這田園風光裡豎立著一座古樸的節孝坊,增添了田園文化的意涵。欽旌節孝坊雖然沒有列入古蹟建築,但是歷史意義卻是不容淡忘,雖然時至今日要婦女守節的觀念已經大不相同,但是牌坊所代表的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的行為,確實值得我們欽佩。
描述: 位於瓊林與中蘭間的環島北路旁的「欽旌節孝坊」,雖然牌坊的規模和名氣不如邱良功母節孝坊和一門三節坊,但因就在大馬路旁,經常是旅人遊客留影的地方。欽旌節孝坊又稱為「顏氏節孝坊」,是為了旌表瓊林人蔡仲德的妻子顏氏鳳娘而立.金門志上記載:顏氏鳳娘,賢聚人,平林蔡仲德妻,年26守節,卒年81,道光5年(1826)欽旌節孝坊的旁邊兩側是一大片的田地,在這田園風光裡豎立著一座古樸的節孝坊,增添了田園文化的意涵。欽旌節孝坊雖然沒有列入古蹟建築,但是歷史意義卻是不容淡忘,雖然時至今日要婦女守節的觀念已經大不相同,但是牌坊所代表的含辛茹苦養育兒女的行為,確實值得我們欽佩。
電話: 886-8-2318823
地址: 金門縣891金湖鎮環島北路三段邊
郵政區碼(Zipcode): 891
Region: 金門縣
Town: 金湖鎮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全天
圖一: (空)
圖一描述: (空)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1020000A
經度座標: 118.38222
緯度座標: 24.45986
原分類: (空)
分類1: 1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免費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19-01-21T11:20:13+08:00

# 雖然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3

執行單位田中窯陶藝工坊
地址彰化縣田中鎮斗中路二段230巷248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彰化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彰化縣田中鎮150縣道旁的三民社區,是一個四週圍繞著青翠稻田、純樸又安靜的老聚落,在這個仍以四合院為主的村裡有戶人家,他們家的煙囪總三不五時默默冒著白色煙霧,一冒就是三天三夜,外人總以為這是什麼燒炭窯烤之類的啤酒屋,但它的安靜又和啤酒屋的喧嘩不像,入內一探,才知這裡是彰化縣唯一的一座柴燒穴窯廠─田中窯。

 

窯主葉志誠在二十多年前,為了照顧家中年邁雙親,選擇回老家開陶藝工作室。那個股市在萬點,台灣經濟一片榮景的年代,讓一個事業才要開始的年輕人,放棄既有的工作經驗,回到一個相對偏遠的小地方從事這個大家都很陌生的行業創業,做的又是大家很陌生的陶藝創作,雖然當年葉志誠已有在添興窯三年的陶藝基礎,但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仍讓葉志誠充滿不安,幸好這一切葉志誠咬著牙撐了過來。他語調充滿感激的說,還好那時做的人少,台灣社會對陶藝的熱情又剛萌芽,所以他做的東西銷路算不錯,生活還過得下去,也幸運的遇到妻子許惠卿,二人夫唱婦隨合力開創了田中窯今天的規模。

 

田中窯目前除了規模在彰化縣已名列前矛,它更是彰化縣境內唯一的一座柴燒窯,一年大約燒三次窯。雖然目前田中窯也仍有電窯和瓦斯窯,但葉志誠把柴燒當作個人創作的重點,他堅持用低溫長時間燒出來的陶,從落灰和自然窯變的結果常常有令人驚異的效果出現,更重要的它能燒出充滿古樸質感與台灣味。所以即便今日柴燒的木柴來源取得不易,時間與人力成本更是可觀,失敗率也較可定溫定時燒的電窯或瓦斯窯來的高,但葉志誠仍堅持重要的個人作品一定要用柴燒完成。

 

雖然最初回老家創業有一個因素是為了父母,但有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是葉志誠堅持在自己的土地上創作。因為在自己的家鄉,一草一木都是從小熟悉的世界,這樣熟悉的氛圍產生的動能讓葉志誠在創作路上無往不利。他從小時候的玩伴─田間的青蛙、水圳裡的螃蟹這些生物身上得到的豐富生命經驗,擷取陶藝創作的基本元素。在農村成長的生活經驗,也讓他把農業社會古樸、純真的生活景物一一融入他的作品中。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讓人聞得到鄉土與歷史的古拙香氣,當這些記憶漸漸消失在你我的生活世界時,葉志誠的懷舊之作更顯得彌足珍貴。葉志誠以寫實的技法展現個人獨樹一格的作品特色,穩定了他的創作方向,也讓他的作品始終有固定的收藏者。

 

當葉志誠在中部陶藝界漸漸嶄露頭角,也逐漸站穩一席之地後,他開始反思回饋生養他的土地,把他所學所長教給家鄉的學校子弟。在 1992年他決定擴建窯廠,把往昔的單純燒陶拉胚轉為多元化的觀光與教學窯廠。為了讓陶藝創作在家鄉生根傳承,葉志誠主動提供場地給社區經營夏令營,也向附近學校提出讓學校帶學生到窯廠來戶外教學,更對有興趣與天份的學生提供義務教學指導,雖然有人覺得他做憨工,但葉志誠可不這麼認為,因為他覺得培育下一代對陶藝的喜好比他在比賽中得獎更重要。

 

教育與傳承是葉志誠心中和個人創作同樣比重的事,近年他更積極想在家鄉的生活世界培養美學與藝術經驗,他主動以極低的價錢替家鄉的學校作陶藝壁飾,這種大型創作所費不貲,但為了家鄉學子能每天都處在有陶藝薰染的世界,他不計成本提供了這樣的服務。因為陶藝造鎮是他最終的夢想。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葉志誠離他的夢土愈來愈近,這些年在他的支持下,已有四、五位年輕人追隨他的腳步在三民社區成立了個人陶藝工作室,讓原本單純務農、年輕人嚴重外流的老社區有了年輕的笑聲,在社區入口「工藝之家」雅致的招牌引導下,快速感染了這個社區的藝術氛圍。

 

隨著陶業日益盛行,市場壓力也日漸增大,加上面對大陸業者的模仿風無所不在,葉志成坦然面對,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優勢,他清楚知道源源不絕的創新動能是他不被市場淘汰的絕對優勢,在別人轉彎之前先轉過去是他生存的信念,以不斷創新的信心讓他二十年來始終維持著在市場上的品牌信心,雖然田中窯的規模不大,但中型窯廠有大型窯所沒有的優勢,他能維持一定的靈活度與精緻度,並且不會有大窯的經濟壓力,卻能讓他在市場上維持一定的競爭力。

 

葉志誠是一個知足的人,他僅守本份在家鄉土地下一步一腳印的向前走,他把所有的成就歸功他生長的土地,也隨時在為家鄉付出一己之力,除了長期和學校和社區的密集互動,十多年來葉志誠不為人知做了一件更讓人佩服的事,就是他進入位於田中鎮郊區的彰化少年輔育院教院生學習陶藝技能,因為他認為這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如果學得一技之長,出去以後可以取得丙級技術士的證照,有了證照社會就能接納曾犯錯誤的少年,經過他的指導,許多曾犯錯的少年現在都在鶯歌當工藝師。

 

這樣一個充滿對人的關懷的葉志誠,二十年來持續在田中這個濁水溪畔的稻米之鄉田的中央,用薪柴燒出對藝術的信念和土地的堅持。接下來,他還有一個夢,希望再花幾年的時間,讓三民社區的陶藝創作,從點到線再到面,像散播種籽一樣慢慢地累積能量,然後再把能量釋放出來,他有信心讓田中鎮也能像鶯歌一樣成為陶藝之都。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67.html
執行單位: 田中窯陶藝工坊
地址: 彰化縣田中鎮斗中路二段230巷248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彰化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彰化縣田中鎮150縣道旁的三民社區,是一個四週圍繞著青翠稻田、純樸又安靜的老聚落,在這個仍以四合院為主的村裡有戶人家,他們家的煙囪總三不五時默默冒著白色煙霧,一冒就是三天三夜,外人總以為這是什麼燒炭窯烤之類的啤酒屋,但它的安靜又和啤酒屋的喧嘩不像,入內一探,才知這裡是彰化縣唯一的一座柴燒穴窯廠─田中窯。

 

窯主葉志誠在二十多年前,為了照顧家中年邁雙親,選擇回老家開陶藝工作室。那個股市在萬點,台灣經濟一片榮景的年代,讓一個事業才要開始的年輕人,放棄既有的工作經驗,回到一個相對偏遠的小地方從事這個大家都很陌生的行業創業,做的又是大家很陌生的陶藝創作,雖然當年葉志誠已有在添興窯三年的陶藝基礎,但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仍讓葉志誠充滿不安,幸好這一切葉志誠咬著牙撐了過來。他語調充滿感激的說,還好那時做的人少,台灣社會對陶藝的熱情又剛萌芽,所以他做的東西銷路算不錯,生活還過得下去,也幸運的遇到妻子許惠卿,二人夫唱婦隨合力開創了田中窯今天的規模。

 

田中窯目前除了規模在彰化縣已名列前矛,它更是彰化縣境內唯一的一座柴燒窯,一年大約燒三次窯。雖然目前田中窯也仍有電窯和瓦斯窯,但葉志誠把柴燒當作個人創作的重點,他堅持用低溫長時間燒出來的陶,從落灰和自然窯變的結果常常有令人驚異的效果出現,更重要的它能燒出充滿古樸質感與台灣味。所以即便今日柴燒的木柴來源取得不易,時間與人力成本更是可觀,失敗率也較可定溫定時燒的電窯或瓦斯窯來的高,但葉志誠仍堅持重要的個人作品一定要用柴燒完成。

 

雖然最初回老家創業有一個因素是為了父母,但有另一個重要的理由是葉志誠堅持在自己的土地上創作。因為在自己的家鄉,一草一木都是從小熟悉的世界,這樣熟悉的氛圍產生的動能讓葉志誠在創作路上無往不利。他從小時候的玩伴─田間的青蛙、水圳裡的螃蟹這些生物身上得到的豐富生命經驗,擷取陶藝創作的基本元素。在農村成長的生活經驗,也讓他把農業社會古樸、純真的生活景物一一融入他的作品中。這也是他的作品可以讓人聞得到鄉土與歷史的古拙香氣,當這些記憶漸漸消失在你我的生活世界時,葉志誠的懷舊之作更顯得彌足珍貴。葉志誠以寫實的技法展現個人獨樹一格的作品特色,穩定了他的創作方向,也讓他的作品始終有固定的收藏者。

 

當葉志誠在中部陶藝界漸漸嶄露頭角,也逐漸站穩一席之地後,他開始反思回饋生養他的土地,把他所學所長教給家鄉的學校子弟。在 1992年他決定擴建窯廠,把往昔的單純燒陶拉胚轉為多元化的觀光與教學窯廠。為了讓陶藝創作在家鄉生根傳承,葉志誠主動提供場地給社區經營夏令營,也向附近學校提出讓學校帶學生到窯廠來戶外教學,更對有興趣與天份的學生提供義務教學指導,雖然有人覺得他做憨工,但葉志誠可不這麼認為,因為他覺得培育下一代對陶藝的喜好比他在比賽中得獎更重要。

 

教育與傳承是葉志誠心中和個人創作同樣比重的事,近年他更積極想在家鄉的生活世界培養美學與藝術經驗,他主動以極低的價錢替家鄉的學校作陶藝壁飾,這種大型創作所費不貲,但為了家鄉學子能每天都處在有陶藝薰染的世界,他不計成本提供了這樣的服務。因為陶藝造鎮是他最終的夢想。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葉志誠離他的夢土愈來愈近,這些年在他的支持下,已有四、五位年輕人追隨他的腳步在三民社區成立了個人陶藝工作室,讓原本單純務農、年輕人嚴重外流的老社區有了年輕的笑聲,在社區入口「工藝之家」雅致的招牌引導下,快速感染了這個社區的藝術氛圍。

 

隨著陶業日益盛行,市場壓力也日漸增大,加上面對大陸業者的模仿風無所不在,葉志成坦然面對,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優勢,他清楚知道源源不絕的創新動能是他不被市場淘汰的絕對優勢,在別人轉彎之前先轉過去是他生存的信念,以不斷創新的信心讓他二十年來始終維持著在市場上的品牌信心,雖然田中窯的規模不大,但中型窯廠有大型窯所沒有的優勢,他能維持一定的靈活度與精緻度,並且不會有大窯的經濟壓力,卻能讓他在市場上維持一定的競爭力。

 

葉志誠是一個知足的人,他僅守本份在家鄉土地下一步一腳印的向前走,他把所有的成就歸功他生長的土地,也隨時在為家鄉付出一己之力,除了長期和學校和社區的密集互動,十多年來葉志誠不為人知做了一件更讓人佩服的事,就是他進入位於田中鎮郊區的彰化少年輔育院教院生學習陶藝技能,因為他認為這些血氣方剛的青少年如果學得一技之長,出去以後可以取得丙級技術士的證照,有了證照社會就能接納曾犯錯誤的少年,經過他的指導,許多曾犯錯的少年現在都在鶯歌當工藝師。

 

這樣一個充滿對人的關懷的葉志誠,二十年來持續在田中這個濁水溪畔的稻米之鄉田的中央,用薪柴燒出對藝術的信念和土地的堅持。接下來,他還有一個夢,希望再花幾年的時間,讓三民社區的陶藝創作,從點到線再到面,像散播種籽一樣慢慢地累積能量,然後再把能量釋放出來,他有信心讓田中鎮也能像鶯歌一樣成為陶藝之都。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67.html

# 雖然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4

執行單位台灣電繡藝術教育發展協會
地址桃園市中壢區龍岡路一段71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桃園市
內容

看著電繡機的針飛快跳動,耳畔填滿達達達的響聲,一會兒制服上就繡出代表自己的名字和學號,這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與電繡交集的共同生活記憶。在台灣早期那個「客廳即工廠」的時代,一台電繡機就可以幫助媽媽們接代工、繡學號,補貼家用之餘也能兼顧家事。到了二十一世紀,雖然成衣代工產業早已外移,但是電繡工藝依然存在,累積已久的精湛技術,成為邁向文創時代的豐沛能量。

【電繡達人燃起傳承薪火】

雖然因為產業變遷,代工機會銳減,電繡這門技藝不像以前那麼熱門,但是仍有一群愛好者孜孜不倦地在推動著。成立於民國九十八年的台灣電繡藝術教育發展協會,就是以「傳承台灣電繡藝術文化資產,開創新生活美學」為宗旨。

電繡協會理事長龔月速表示,電繡以往是依附在成衣產業之下,一直停留在代工的階段,主要運用在裁片的繡製,繡的都是工廠給的固定圖案,談不上什麼創作。但是現在的電繡藝術就不同了,透過創作者的巧思構圖,不僅可以繡出各式圖案,運用電腦軟體分色協助,連照片、人像也能維妙維肖地繡出來,其細膩精緻足以令人嘆為觀止。正因為電繡具有這樣的藝術潛力,加上政府文創產業政策的施行,電繡協會也找到推動電繡成為文創明星產業的方向。電繡協會雖然成立沒幾年,但是協會裡的師資卻是臥虎藏龍,有搖滾繡藝師陳素安、電繡影像寫真藝師鄧美華、職訓中心評審教師謝曼君和張英照、台東女監電繡班講師張玉珠、電繡工作室藝師張采英等等,每位老師可說是各擅所長。他們之中,陳素安老師是獨創搖滾針法的國寶級藝師,她那靈活跳躍的針法,彷彿搖滾樂自在的節奏,簡單快速就繡出美麗的花樣。張采英老師擅長傳統圖案,將牡丹、龍??繡得富麗華貴、燦爛奪目,許多大明星主秀服上精美刺繡都是出自她的手筆。鄧美華老師則以電繡影像寫真聞名,她將普普藝術融入電繡作品,頗富現代感,曾榮獲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競賽入選獎、第十屆編織工藝獎入選獎。

【培訓計畫孕育人才新血】

有了一群電繡達人為後盾,電繡協會在九十九年以「時尚生活繡SHOW出來」為主題入選社區工藝扶植計畫,開始執行電繡的社區人才培訓計畫。由於電繡協會所在的中壢市有軍事營區,一直存在著幫士兵繡名牌的工作機會,想學習電繡的人口相對較多,提供足夠的生力軍,讓培訓計畫很快就招收到三十八名學員。利用鄰近中壢家商擁有電繡教室的有利社區資源,電繡協會設計長達一百九十六個小時的課程,從基礎的布料認識、電繡機操作、針法練習開始,漸進教導學員繡桌巾、餐墊、提袋、書套、T 恤、束口袋等日常用品,同時旁及色彩學、產業發展等學科,再進一步學習人像寫真、搖滾繡等深入的技法。這些課程橫跨半年多的時間,每個周末上兩天課,學員雖然來自社會各個層面,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壓力,但是她們都很投入,排除萬難來上課學員林小姐就表示,「從不懂電繡,不曾碰過電繡車,到現在可以製作成品,過程真是好奇妙。為了電繡,有的老師和同學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真是精神可嘉。」學員陳小姐也說,「原本我的動機只是想學繡名字、繡學號,沒想到還學到繡花、繡圖,尤其老師教的梧桐花小品,真是美呆了!不止如此,還有繡日常用的筷套、包包、抱枕、束口袋、人物伍佰等,真的讓我收穫很多。這都要感謝老師們這麼熱忱,讓快要失傳的電繡有傳承的希望。」

【轉型藝術時尚感的產業】

學員高昂的學習意願也表現在最後的成果發表。課程在十一月七日結束當天,先在電繡教室舉行學員成果分享會;隨後在十二月七日至十日,於桃園縣政府一樓大廳舉辦的「社造嘉年華」中,與「印象桃園──真‧愛‧繡」一起聯展。許多學員最初只是把學習電繡當做居家休閒活動,但是經過培訓課程的教授引導,不僅培養了技術,也產生了信心。她們已經可以自行設計、製作成品,許多人開始對報考電繡丙檢感到興趣,甚至激發一些學員投資購買電繡車、繡線、繡繃等設備和工具,朝向微型產業的模式發展。在產業化發展方向上,電繡也看到新的可能性。工藝扶植計畫期中訪視時,訪視委員對影像寫真的作品頗有好評。孫華翔委員熱烈提出創意構想,認為電繡影像寫真可以與婚紗公司或廟宇結合開發行銷通路,電繡作品可以融入生活,為大眾帶來新的視覺享受。在這次「時尚生活繡SHOW出來」的工藝計畫執行過程中,學員原創開發的各種伴手禮,包括白沙岬燈塔毛筆袋、拉拉山水蜜桃桌墊、觀音山雙峰書套、慈湖美景繡畫等,除了表現學員源源不絕的創意,也展現出產業化的可能性。只要經過有計畫的教育推廣式,電繡技藝可以突破傳統、沒落的形象,轉變成具有時尚感、藝術性和個性化的文化創意產業。

【未來樹立口碑深入社區】

這一次電繡人才培訓計畫,學員報名踴躍,反應很熱絡,可惜礙於經費有限,無法提供更多名額。雖然上課日數長達六個月,學員又來自四面八方,但是她們的學習興致很高,因此也激勵了老師和工作團隊再接再厲、持續舉辦課程的意願與信心。這次學員很多都是初學者,但卻有著無限創意,經由課程的引導,激發學員發想、討論、創作,所呈現的圖案意象,將電繡工藝表現得淋漓盡致。一件件獨創性很高的作品呈現在眼前,令人驚嘆不敢相信是出自初學者之手。經過這次計畫的執行,電繡協會樹立起教育推廣的口碑,目前已在仁善社區、崇佑技術學院、中壢家商等單位開設電繡課程。同時,電繡協會也展現出計設開發產品的能力,從訂製服裝上精美的刺繡,到日常小玩意的美化,電繡可以玩出多彩多姿、推陳出新的各類商品。未來,電繡協會將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的支持,添購機具,培養師資,將電繡教育更深入地推廣到社區,落實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活泉。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0.html
執行單位: 台灣電繡藝術教育發展協會
地址: 桃園市中壢區龍岡路一段71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桃園市
內容:

看著電繡機的針飛快跳動,耳畔填滿達達達的響聲,一會兒制服上就繡出代表自己的名字和學號,這是許多人成長過程中與電繡交集的共同生活記憶。在台灣早期那個「客廳即工廠」的時代,一台電繡機就可以幫助媽媽們接代工、繡學號,補貼家用之餘也能兼顧家事。到了二十一世紀,雖然成衣代工產業早已外移,但是電繡工藝依然存在,累積已久的精湛技術,成為邁向文創時代的豐沛能量。

【電繡達人燃起傳承薪火】

雖然因為產業變遷,代工機會銳減,電繡這門技藝不像以前那麼熱門,但是仍有一群愛好者孜孜不倦地在推動著。成立於民國九十八年的台灣電繡藝術教育發展協會,就是以「傳承台灣電繡藝術文化資產,開創新生活美學」為宗旨。

電繡協會理事長龔月速表示,電繡以往是依附在成衣產業之下,一直停留在代工的階段,主要運用在裁片的繡製,繡的都是工廠給的固定圖案,談不上什麼創作。但是現在的電繡藝術就不同了,透過創作者的巧思構圖,不僅可以繡出各式圖案,運用電腦軟體分色協助,連照片、人像也能維妙維肖地繡出來,其細膩精緻足以令人嘆為觀止。正因為電繡具有這樣的藝術潛力,加上政府文創產業政策的施行,電繡協會也找到推動電繡成為文創明星產業的方向。電繡協會雖然成立沒幾年,但是協會裡的師資卻是臥虎藏龍,有搖滾繡藝師陳素安、電繡影像寫真藝師鄧美華、職訓中心評審教師謝曼君和張英照、台東女監電繡班講師張玉珠、電繡工作室藝師張采英等等,每位老師可說是各擅所長。他們之中,陳素安老師是獨創搖滾針法的國寶級藝師,她那靈活跳躍的針法,彷彿搖滾樂自在的節奏,簡單快速就繡出美麗的花樣。張采英老師擅長傳統圖案,將牡丹、龍??繡得富麗華貴、燦爛奪目,許多大明星主秀服上精美刺繡都是出自她的手筆。鄧美華老師則以電繡影像寫真聞名,她將普普藝術融入電繡作品,頗富現代感,曾榮獲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競賽入選獎、第十屆編織工藝獎入選獎。

【培訓計畫孕育人才新血】

有了一群電繡達人為後盾,電繡協會在九十九年以「時尚生活繡SHOW出來」為主題入選社區工藝扶植計畫,開始執行電繡的社區人才培訓計畫。由於電繡協會所在的中壢市有軍事營區,一直存在著幫士兵繡名牌的工作機會,想學習電繡的人口相對較多,提供足夠的生力軍,讓培訓計畫很快就招收到三十八名學員。利用鄰近中壢家商擁有電繡教室的有利社區資源,電繡協會設計長達一百九十六個小時的課程,從基礎的布料認識、電繡機操作、針法練習開始,漸進教導學員繡桌巾、餐墊、提袋、書套、T 恤、束口袋等日常用品,同時旁及色彩學、產業發展等學科,再進一步學習人像寫真、搖滾繡等深入的技法。這些課程橫跨半年多的時間,每個周末上兩天課,學員雖然來自社會各個層面,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壓力,但是她們都很投入,排除萬難來上課學員林小姐就表示,「從不懂電繡,不曾碰過電繡車,到現在可以製作成品,過程真是好奇妙。為了電繡,有的老師和同學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真是精神可嘉。」學員陳小姐也說,「原本我的動機只是想學繡名字、繡學號,沒想到還學到繡花、繡圖,尤其老師教的梧桐花小品,真是美呆了!不止如此,還有繡日常用的筷套、包包、抱枕、束口袋、人物伍佰等,真的讓我收穫很多。這都要感謝老師們這麼熱忱,讓快要失傳的電繡有傳承的希望。」

【轉型藝術時尚感的產業】

學員高昂的學習意願也表現在最後的成果發表。課程在十一月七日結束當天,先在電繡教室舉行學員成果分享會;隨後在十二月七日至十日,於桃園縣政府一樓大廳舉辦的「社造嘉年華」中,與「印象桃園──真‧愛‧繡」一起聯展。許多學員最初只是把學習電繡當做居家休閒活動,但是經過培訓課程的教授引導,不僅培養了技術,也產生了信心。她們已經可以自行設計、製作成品,許多人開始對報考電繡丙檢感到興趣,甚至激發一些學員投資購買電繡車、繡線、繡繃等設備和工具,朝向微型產業的模式發展。在產業化發展方向上,電繡也看到新的可能性。工藝扶植計畫期中訪視時,訪視委員對影像寫真的作品頗有好評。孫華翔委員熱烈提出創意構想,認為電繡影像寫真可以與婚紗公司或廟宇結合開發行銷通路,電繡作品可以融入生活,為大眾帶來新的視覺享受。在這次「時尚生活繡SHOW出來」的工藝計畫執行過程中,學員原創開發的各種伴手禮,包括白沙岬燈塔毛筆袋、拉拉山水蜜桃桌墊、觀音山雙峰書套、慈湖美景繡畫等,除了表現學員源源不絕的創意,也展現出產業化的可能性。只要經過有計畫的教育推廣式,電繡技藝可以突破傳統、沒落的形象,轉變成具有時尚感、藝術性和個性化的文化創意產業。

【未來樹立口碑深入社區】

這一次電繡人才培訓計畫,學員報名踴躍,反應很熱絡,可惜礙於經費有限,無法提供更多名額。雖然上課日數長達六個月,學員又來自四面八方,但是她們的學習興致很高,因此也激勵了老師和工作團隊再接再厲、持續舉辦課程的意願與信心。這次學員很多都是初學者,但卻有著無限創意,經由課程的引導,激發學員發想、討論、創作,所呈現的圖案意象,將電繡工藝表現得淋漓盡致。一件件獨創性很高的作品呈現在眼前,令人驚嘆不敢相信是出自初學者之手。經過這次計畫的執行,電繡協會樹立起教育推廣的口碑,目前已在仁善社區、崇佑技術學院、中壢家商等單位開設電繡課程。同時,電繡協會也展現出計設開發產品的能力,從訂製服裝上精美的刺繡,到日常小玩意的美化,電繡可以玩出多彩多姿、推陳出新的各類商品。未來,電繡協會將爭取更多社會資源的支持,添購機具,培養師資,將電繡教育更深入地推廣到社區,落實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活泉。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0.html

# 雖然 於 文資局古蹟 - 5

案件編號20240315000002
個案名稱東椗島燈塔
級別代碼1.1.1
級別名稱國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14
name: : 燈塔
歷史沿革一、東椗島島名由來 東椗島,近代又稱東碇島,位於金門南方海域,距金門水頭港約 28.8公里,經緯度為北緯24°09' 41.6"、東經118°14' 02.0",面積約0.016平方公里,是金門縣境之極南點。該島嶼之命名源自廈門民間對當地地理形勢的認識與想像。依據這套說法,廈門島形同一艘大船,而位於其北、東、南三側的三座小島則頗似固定船身之「椗」(即船錨)。因此,相對位置在廈門東偏南側的此島,即被稱為「東椗」。東椗島最遲在晚明至清初已可見於史料之中如17世紀的《熱蘭遮城日誌》、和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初期,南明江日昇所撰寫的《台灣外紀》。在18世紀晚期(1787-1801)繪製的《海疆洋界形勢全圖》中亦明確標記出東椗島之存在。惟清《金門志》卻出現「南椗在金門城南」一語。或因該島位於金門城城池之南,故在以金門島為中心的書寫中便依此觀點而將該島指稱為「南椗」。推測當時可能存在「東椗」與「南椗」二名混用之情形。清代時,廈門成為重要通商港口。清道光22年(1842)廈門開港後,位於廈門海域之東偏南的東椗島,更成為廈門港出港後之重要標的。依據道光23年(1843)的〈Sailing Directions for the Coast of China〉中指出:「從南往廈門方向靠近,Chapel Island,中國人稱為Tungting東椗」。因此,東椗島名稱應是以廈門為中心之描述而來,西方人則將該島命名為Chapel Island。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同治10年(1871)建置「東椗島燈塔」於此。民國以後,政府以東碇取代東椗,成為目前正式的島名。但燈塔名稱則沿用椗字不變。 二、文獻中之東椗島概述 依據民國22年(1933)《中國沿海燈塔誌》中指出,東椗島以玄武岩構成,斜坡峭壁直達海濱,僅有島頂有狹窄平地,島之西南端有一處洞穿島身之窟穴,地形險峻,樹木無法生長,亦不適於人居。週邊海域為重要漁場,每年六至八月為魚汛期間,常有漁船在此海域捕撈。此外,作者指出東椗島的英文名稱雖為 Chapel Island,但整座島嶼並無一處可使人聯想到教堂或是禮拜堂。 20年代(1930s)的東椗島上似乎仍可見到一些防禦工事的遺跡。根據地方傳聞,這些是鄭成功軍隊所構築的防禦建築,頂端還設有烽火台與信標等,用以對廈門城警告可能來臨的軍事攻擊行動。但作者認為,這些遺構看來歷史並非如此悠久,有可能是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為了抵抗英國艦隊而在此建造。班氏有此推論並非於史無據,事實上在曾於鴉片戰爭中擔任工兵團(Royal Engineers)助理軍需官(Assistant Quartermaster General)的Maj Mark S. Bell 留下的鴉片戰爭紀錄中,便曾指出當英軍在閩浙之役勝利後,艦隊即是在東椗島會合整隊並繼續向華北進發。因此,東椗島確實有可能在這場戰役中扮演過防衛據點的角色。 三、燈塔歷史概述 清道光22年(1842)中英鴉片戰爭後,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條約內容協議開放五口通商,廈門遂成為重要貿易商港,往來船隻數量激增。然而,閩省沿海與台灣海峽一帶海象複雜、暗礁眾多,對於往來船隻而言危險性極高。因此,在近代助航設施引進中國前,此一地區即存在許多引航用之地標,如今日仍存在的濱海望樓、石塔等皆屬此類。但由於在傳統上,中國沿海航運多以日間航行為主,夜間導航的需求不多,因此並沒有設立燈塔的強烈需求。即便今日我們知道在當時確實存部分在夜晚以火光來引導或警示行船人的設施,但其多半為民間或寺院自行設置運作,政府官員極少介入相關事宜,同時也沒有系統性建置此類設備的計畫。此一傳統社會的慣行,到了開放五口通商後、大型遠洋輪船頻繁往來進出的19世紀中期,顯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東亞地區貿易航線網絡的需求。因此,在咸豐8年(1858)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英法代表便特別要求中國政府必須要在各通商口岸周邊建立燈塔、浮標等助航設施,以確保船隻在中國沿海航行上的安全。 為了因應此種全新的需求與工作項目,清廷必須要為其安排相應的規劃與執行機構。但不論是傳統王朝的官僚建制、或是熟讀儒學經典的典型中國政治菁英,都難以勝任必須掌握近代航海、光學、建築等技術的燈塔營造工作。於是,此項業務就被委由咸豐3年(1853)之後逐漸常態化、建制化,並由西方人士組織與運作的新式海關來負責。中國原本即有在朝貢體系下負責船舶與稅收管理的海關,但這些傳統的「常關」運作效能往往不彰,稅金的課徵也常無定制,造成外籍商人諸多不滿。咸豐3年(1853),一個名為「小刀會」的祕密結社呼應太平天國的行動,發動突襲佔領上海縣城,造成管理西方船舶與稅務的江海關癱瘓。當時在上海設有租界的英、法、美三國領事為了維繫貿易的進行與進出口相關制度的穩定,決定自籌以近代西方海關為範本的新式海關,並在地方官員的同意下取代了原有的「常關」,成為上海主要的關務與港務組織,也被稱為「新關」。由於新關的管理與運作效率、乃至於徵稅的能力皆優於原有的常關,因此在北京的認可之下,其組織逐漸擴大並且遍及每個貿易口岸。在外籍總稅務司的帶領下,新式海關也成為推動中國與西方體制、技術接軌的重要單位之一。這個特殊的歷史脈絡也讓中國成為世界唯一以海關作為燈務主管單位的特例。 同治2年(1863),在中國海關任職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正式上任,並且很快地就把在中國沿海要地建立西式現代燈塔與其他助航設施納入海關的重要工作計畫中。惟在其就任之初,相關業務並沒有明確、充足的財源,因此赫德僅能以調查、規劃、人事等業務方面著手。直到同治7年(1868),赫德取得北京政府的許可,獲得西方國家商船繳交之「船鈔」(即噸稅,為海關對外籍船舶依其噸位徵收之稅費)之使用權(初為總額之1/10,後提高為7/10)後,中國沿海燈塔的營造案才獲得穩定的財源,並且得以真正開始進行具體的設計與興建作業。因此,於19世紀末接任大清海關總營造司(Engineer-in-Chief),負責沿海燈塔規劃建造事宜的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認為,中國的燈塔與航標相關事業從嚴格的意義來說應是自同治8年(1869)始。即便如此,在海關總稅務司仍忙於尋覓與籌措財源的同治4至7年間(1865-1868),赫德實際上已經對於中國沿海建置燈塔等助航設施的相關工作進行需求評估,並開始投入前置作業的整備。因此,當海關在同治7至8年間(1868-1869)確立由船鈔作為經費來源後,各部門工作人員便得以立刻投入具體的燈塔、燈船、浮標設置及更新工程之中。 此時,赫德對於中國沿海燈塔建置工作的規劃是依照通商、通航需求的優先順序,區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工作主要目標是針對已經成為中西貿易最大口岸的上海周邊進行設施整備;第二階段則是以海況多變、礁汕繁多、危險性極高的台灣海峽與福建沿海為主要對象;第三階段則是進一步擴大助航設施的設置地點與涵蓋範圍。在同治7至8年間(1868-1869),隨著財源逐步到位,各通商口岸的總巡辦、海岸工務段巡察司,以及工程師團隊也紛紛開始著手進行第一階段工作。同治8年(1869),作為沿海燈塔事務總籌的首任海事稅務司福布斯(Capt. Charles Stewart Forbes)完成了在歐洲的考察與研究工作,正式赴中國就任。在抵達中國後,福布斯即開始進行各個燈塔預定地的現勘,具體的燈塔興建工程則是依照他的紀錄與彙報,由總稅務司赫德做最後決定與下達指令。恰在不久之前,多份以西方讀者為主的報刊以及英國殖民相關部門內部的檔案皆指出,東椗島周邊海域危險性高,且是進入廈門港的南方門戶,亟需設立一座新式燈塔,以確保航運安全與商業利益。或許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下,東椗島成為赫德的第二階段燈塔設置計畫中最早被提出的設置地點之一。 在同治9年(1870)之前,赫德已開始針對其第二階段計畫安排相應的工作人力。其中負責東椗島燈塔規劃與建造的駐地工程師,原為法籍建築師Jules Lescasse,但其在到任後數個月內便棄職離開中國。為了延續東椗島燈塔的工程,赫德改派原先負責考察中國東南沿海形勢與燈務需求的Greene接手相關業務。但不久後,Greene又因父喪而離職返歐。至此,赫德曾無奈表示「若負責中國南部工務段的畢士璧(Aelius Marcellus Bisbee)無法前來接手此項任務,在我們能夠找到新的燈塔工程師之前,東椗島燈塔的計畫恐怕必須先擱置了。」但赫德所憂慮之事並未發生,畢士璧最終同意承接東椗島燈塔未竟之工作。然而,在人事問題終告解決後,燈塔興建工程又遭遇到其他的障礙:氣候問題。依據赫德在同治9年(1870)6月訪視東南沿海與台灣的關務、港務進展時寫給海關職員威妥瑪(Wade)的書信所述,當時東椗島燈塔的興建工程才剛開始不久。此時,燈塔所需用的燈器也已經向英國張氏兄弟公司完成訂購, 英方除了保證產品品質外,也許諾在燈器出口到中國之前將會經過英國領港公會總監、當時英國知名的燈塔工程師James Douglass檢驗與認證,確保這批中國最早的近代燈塔能夠運作順利無礙。但同年9月之後,由於天候與海象惡劣,東椗島燈塔的工程不得不暫時停工,直到同治10年(1871)的6月才再次復工。 為此,當燈塔工程於同治10年(1871)年末告竣,時任廈門海關稅務司的休士(George Hughes)便在塔身上設置了一方署有畢士璧之名的勒石以紀其功。此種在燈塔門額上方刻寫、銘記燈塔創建者的做法,在中國實以東椗島燈塔為首例。同治10年(1871)11月15日,東椗島燈塔正式點燈開始運作。依照該時代之慣例,東椗島燈塔完工前後,中國海關也陸續在多個西文報刊上發布相關公告,以供航運公司與海員等了解該燈塔建造與運作之相關細節。這也再次凸顯出東椗島燈塔在全球航運網絡與資源交換體系中所佔據的節點角色。 東椗島燈塔除了指引廈門港的南方航路之外,並負有銜接臺灣海峽引導各燈,使燈鏈延續之責。由香港、廣東一帶往廈門的來往船隻,均需經過東椗島,可見該燈塔及其位置之重要性。 在燈塔興建完成後,其管理與維護工作由海關總稅務司負責,實際的看管與例行運作派遣外籍燈塔守看管。關於燈塔看守人員的選拔問題,總稅務司赫德最初並無聘任專人的想法。依據赫德留下的備忘錄檔案,其原始構想是由任職於海關的鈐字手(Tidewaiter, 稽查員)以輪流調派的方式擔任此職務。但考量到燈器操作、養護與維修方面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此一構想很快便被放棄。最終,赫德決定開設專任的燈塔守職缺,並在初期由歐洲直接招聘有相關經驗的人員前來中國赴任。這批中國最早的專業燈塔看守員,若非曾經任職於燈塔營造相關的事業體系,就是或多或少擁有沿海燈塔、燈船的工作經驗。除了基本的看守燈塔之外,他們還必須學習燈塔各項軟硬體設備的管理、設備的清潔保養、簡易的燈具修護,以及定時紀錄氣象資訊等。赫德認為中國籍員工雖然尚稱刻苦耐勞,但在專業知識與經驗等方面於管理維護近代式燈塔之所需仍有極大落差,因此並不適合交付此等重要責任。惟聘請歐美守塔員,將會大幅增加人事成本,這一點也將會對海關的財政帶來沈重的負荷。然而此一決定也可看出赫德對於中國沿海燈塔事務的高度重視。 東椗島燈塔及其附屬設施興建於島頂之平坦之處,建築基地呈梯形。燈塔立於基地西南端,塔身為圓形磚造,外塗黑漆,是中國最早以磚砌構築的黑色燈塔。塔高1810公分,燈高764公分,塔頂燈器室為鑄鐵製。第一代燈器採用折光鏡系統的頭等透鏡四芯燈頭定光燈,以植物油點燃,每半分鐘閃光一次,分別發出1975燭光與28800燭光的白光,並有鑄鐵霧砲兩門。光緒25 年(1899),在更換六芯燈頭煤油壓力燈後,燈塔亮度提升18%。民國2年(1913),換裝85mm汽化燈,並加裝白熾紗罩,將定光與閃光的亮度分別提升到7500與111000燭光。民國6年(1917)夏季,東椗島燈塔在颱風中受損;民國7年(1918)2月,南澳大地震在中國東南沿海引發海嘯,廈門、汕頭一帶受災嚴重,東椗島燈塔也再次遭到重創。但此時的歐洲正面臨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與戰後的重建,因此燈塔的整修乃是在全球航運與原料運輸網絡逐步恢復正常之後,才得以進行。隨著歐洲國家逐步從一戰帶來的損耗中恢復,由歐洲職員為主要組成份子的中國海關也開始逐步推動中國沿海燈塔的設備更新與升級計畫。藉此機會,東椗島燈塔在民國12年(1923)進行了全面的檢修工作,隨後並決定換裝新式燈器,以替代在光緒27年(1901)時即已被認為過於老舊的初代燈器。 東椗島燈塔的新燈器應是在民國14至15年(1925-1926)透過中國海關駐倫敦辦公室採購,最後由法國的Barbier, Bénard et Turenne公司擊敗初代燈器的生產者英國張氏兄弟公司,獲得此次新燈器的設計製造工作。此次安裝在東椗島燈塔的新燈器採用旋轉鏡機,照度可達400000燭光,較前代的118000燭光明亮許多,且操作上十分便利,受到當時署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易紈士(Arthur H. F. Edwards)讚賞。民國16年(1927)9月26日的新燈啟用儀式,邀請了許多高階官員前來觀禮,包括各國駐廈門使節團、廈門的警政首長,以及國民革命軍漳廈海軍警備司令兼廈門市政督辦林國賡等。當晚六點,東椗島燈塔新燈正式啟用,法國駐廈門領事 Fernand Roy 與海關專員Albert Pichon皆認為此次東椗島燈塔的點燈儀式成功地宣揚並推廣了法國的工業與科技實力,值得欣喜。 二次大戰期間,燈塔遭盟軍轟炸,於民國31年(1942)停止發光。戰爭結束前夕,國民政府已開始針對沿海燈塔、航標等設施的損害情形與修復、重建需求預作構想,並與海關職員進行相關討論,其內容涉及人員訓練、設備維修、硬體採購等事項。二戰結束後,海關即針對沿海燈塔受到的戰爭損害進行了調查與盤點,並向國民政府提出報告並羅列修復相關建議。報告當中指出,東椗島燈塔受到的損害尚輕,狀態仍大致完好。民國38年(1949)國共內戰後,因東椗島具重要戰略位置,始有國軍駐紮,陸續於島上建築防禦設施及地下坑道,並一度將原有之黑色塔身粉刷為白色。民國47年(1958),因八二三砲戰之故,東椗島燈塔再次停燈,惟燈器室的玻璃帷幕、頂端鐵罩等部分皆遭砲擊損毀。現宿舍及辦公室棟亦遭砲擊受損,後由駐島守軍修復。 依據東椗島燈塔工作日誌所載,砲戰結束後,我國政府以東椗島燈塔為香港至廈門、上海航路之重要安全指引,其毀損嚴重影響國際公共水域航行安全為由,向聯合國國際法庭提起訴訟,並要求北京政府支付相應的損害賠償。在二至三年的訴訟後,國際法庭判決我方勝訴,並要求北京方面須向我國支付賠償金,以作為燈塔修復之相應費用。該筆款項亦為其因發動八二三砲戰而付出的唯一一筆賠償款項。 民國60年(1971),東椗島燈塔之燈器改為電燈,並重新點燈運作,公稱光程達11.3浬,原有之兩門霧砲則已停止使用。同年,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的賴名湯上將登島訪視,並書「地小貢獻大」五字贈予駐島守軍以作為其精神標語,其後該標語則被設置、再現於塔身西側。在「地小貢獻大」標語的下方則可見另一組該時期常見之標語「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塔身東側則有「中華民國萬歲」字樣與青天白日國徽。惟民國75 年(1986),金防部司令趙萬富訪視東椗島慰問駐軍時,指示官兵將塔身西側的兩組標語進行上下位置的對調:即將「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移至上方,「地小貢獻大」則改至下方。 燈塔附屬建物部分,宿舍及辦公室等設施建於基地東北端,為單層、中廊式磚造建物,外牆塗白漆。民國47年(1958)因 823砲戰受損後,改建為鐵皮斜屋頂,後於73年(1984)再度改建為RC構造。燈塔及其附屬設施原由財政部關務署管理,民國 102年(2013)移撥交通部航港局,設置金門辦公室,管理東椗島及北椗島燈塔,編制主任1人,技工4人。燈塔及附屬設施由 1名技工看守,負責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以維持燈塔之正常運作。其餘人員於金門辦公室值勤,每15天登島換班一次。
評定基準1:: :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性: 東椗島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之樞紐位置,周邊海域海象複雜、暗礁眾多。為確保航行安全,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於規劃東南沿海燈塔建設計畫時,最早確定興建東椗島燈塔。燈塔竣工於清同治10年(1871),為閩粵臺三地最早竣工之近代燈塔。其造型、結構、技術與運作方式,與19世紀時以歐美國家為中心所建構出的全球航運貿易網絡密切相關。 塔身之門額上方設置署有燈塔駐地工程師畢士壁(A. M. Bisbee)、廈門關稅務司休士(George Hughes)之名與建立年代1871之銘文以紀其功,為清代燈塔建築上首次出現的紀念性表現手法,標誌近代東亞航運觀念及設施現代化的起點,更是西方人直接介入官方設施的早期範例。 東椗島燈塔是臺澎金馬地區中,少數非建立於日本殖民史脈絡下的近代燈塔建築,見證東亞海域的近代史彼此連結的關係,具高度歷史價值及重要性。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 東椗島燈塔作為19世紀興建的功能性建築,其造型、結構、技術與運作方式皆依據工業革命後科學發展與海上貿易網絡而建。除燈塔外,並構築辦公、居住、儲水池、井口及庫房等機能取向之附屬建築,形成符合近代物質與科技文明的特殊類型生活場所。 歷經過數次天災、戰爭及戰後軍方進駐,建物雖有毀損或增改建,然燈塔主體與附屬建築仍保有19世紀的原始建材、裝飾細節與特色。整體而言,東椗島燈塔及附屬建築群保存完整,其黑色塔身推測為增加航行辨識度而有別於其他燈塔的顏色選擇,為中國東南沿海近代燈塔首例,亦為臺澎金馬三座現存清代海關所建的磚造燈塔之一。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東椗島燈塔見證近代中國在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影響下,逐步納入全球航運與國際貿易體系的歷程。興建期間由廈門海關稅務司提供行政與財務支援,並就近採用當地建材及工匠,故建築構造、形式與裝飾細節展現近代西方燈塔營造技術與閩南傳統紅磚構造之閩洋折衷特色,為近代燈塔最具獨特性的案例之一,並為19世紀磚造燈塔建築之典範。
法令依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之指定基準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address: : 東碇段7、8、9地號
經度118.2384
緯度24.159269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15/6bbb7af1-aa59-4897-b839-07720c603130/unnamed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15/6bbb7af1-aa59-4897-b839-07720c603130/unnamed.jpg
name: : unnamed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240315000002
外觀特徵1.燈塔:塔高1810公分,燈高764公分。燈塔塔身為圓形磚造,外牆塗黑漆。燈塔門額上方設有監造人畢士壁(Aelius Marcellus Bisbee)署名,以及廈門關稅務司休士(Geo. Hughes)的職銜及姓名及興建年代之勒石,為全國第一座設置監造者姓名及年代、並崁入塔身之勒石。民國62年(1973)前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登島慰勞官兵,留下題字「地小貢獻大」,後將題字以泥塑方式塑於塔身,塔身另塑「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中華民國萬歲」精神標語及國徽標誌。 2.宿舍及辦公室棟:單層、雙坡斜屋頂建築,屋身為磚砌構造,外牆塗白漆。屋頂於民國73年(1984)改建為RC造、平頂形式。建築採中廊式之建築,短向各有一入口,門廊、建築檐口與有多層線腳,窗戶有窗楣,具濃厚西式建築特色。駐地官兵亦陸續建置標語,以鼓舞士氣。如:正立面的「忠誠精實」,以及辦公室入口之「那堪大陸同胞淪於水火、且看東碇健兒還我河山」聯對乃為民國75年(1986)駐島連長林健華構思、書寫。 3.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建物位於宿舍及辦公室棟之東側,現為軍方使用的廚房功能。由屋頂的煙囪推測這棟建物原應為守塔人之居住、起居空間。建物為磚砌構造,採丁順砌法。外部牆面以油漆塗刷迷彩紋樣和白漆,周邊有多棟新建建物及鐵皮構造增建。 4.廁所棟:建物以紅磚砌成,正立面外牆塗刷迷彩紋樣,二側及屋頂以鐵皮包裹。廁所棟左右二側與圍牆相連,左右及後方牆面為圍牆之延伸。 5.儲水池及井口:儲水池表面現為混凝土覆蓋,長11.2公尺,寬4.8公尺,表面設置2處汲水口,以紅磚砌成圓形井口。 6.磚造庫房:燈塔旁側二棟庫房等亦均為磚造建築,呈現早期西式燈塔營造技術與閩南紅磚構造之混構技法。 磚造庫房1位於燈塔東南側,正立面外牆塗刷綠色系迷彩紋樣,背立面外牆有近代水泥修補痕跡,門扇多以更換為鋁門和木門,僅保有一處百葉窗構件。磚造庫房2位於燈塔西南側,內外牆皆塗刷白漆,共分隔為三間,每間各有一門,但以更換為鋁門,無窗。內部地坪高於外部地坪2階。 7.廣場紅磚步道與鋪面:早期紅磚鋪面連接主要建築之步道以長方形紅磚鋪設,建築物周邊以正方形尺磚鋪設。磚砌表面風化或破裂,有部分水泥修痕跡。 8.圍牆:圍牆分上、下二部分:下半部以亂石砌成,上半部為磚砌,外部抹水泥,設有防禦用射口。牆面以灰漿及水泥塗刷,表面另以油漆繪製迷彩紋樣,並設置泥塑精神標語。 9.霧砲:2門霧砲於設置圍牆北側入口外,現已停用。霧砲雖為燈塔原有設施,目前尚無法確認現座落位置是否為原使用位置。
室內特徵1. 燈塔:塔內璧面塗白漆。燈塔中央為重錘室,外部為八邊形柱體,內部設置鑄鐵製的空心柱,重錘現已佚失。旋梯與塔身壁面連接,以花崗石條崁入磚構牆身、疊壘砌成,通往上層燈器室及修復平臺,扶手以鐵件製成。由內部觀察可見燈塔分層之處,牆身周身嵌入花崗石條,形成一圈穩固牆體之嵌條。燈塔中段設有樓板,以二層不同材質組成:表層鋪設傳統六角尺磚,鄰接階梯處為花崗石條及石板;下層為磚砌組成;樓板梯間開口處,外部以鑄鐵鐵皮包覆,並以鉚釘固定。 2. 宿舍及辦公室棟:內部地坪高於外部地坪4階。內部空間現為燈塔辦公室、燈塔管理員寢室及軍方使用之圖書館,其中燈塔管理員寢室內部仍留有壁爐一座,雖已停用,但保存完整,並可由此推測原屋頂應設有煙囪構造。 3.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內部空間已經改建,現為軍方使用之廚房。 4. 廁所棟:現為航港局使用,無法進入內部調查。 5. 儲水池及井口:由井口向內部觀察,汲水井口上半部為磚砌,表面抹灰漿,下半部以花崗石板組砌。 6. 磚造庫房1:現為東碇守備隊使用,無法進入內部調查。 7. 磚造庫房2:現為航港局使用,內部堆放雜物。
使用情形燈塔、磚造庫房2、廁所棟由交通部航港局使用及管理維護;宿舍及辦公室為航港局與東碇守備隊共用;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儲水池及井口、磚造庫房1、廣場紅磚步道與鋪面、圍牆、霧砲由東碇守備隊使用及管理維護。
現狀燈塔本體、宿舍及辦公室、儲水池、磚造庫房因持續使用中,由交通部航港局及金防部東碇守備隊定期維護,結構現況大致良好,建築內外部定期粉刷,以致油漆層層堆疊,難以觀察構造現況。燈塔二層地坪以六邊形紅磚組成,表面髒污,有風化白華現象。燈塔塔頂燈器室油漆層堆疊,表面塗層起鼓、剝落;鑄鐵燈罩鏽蝕,並以新製鋼材加固。 宿舍及辦公室棟屋頂已改建為RC構造,室內牆體近屋頂處有多處橫向開裂,面漆亦有剝落狀況。 磚砌庫房1現為軍方使用,外牆塗刷迷彩紋樣油漆,部分門窗佚失,僅保留一扇百頁門窗。部分磚砌牆面受損,紅磚破損剝落。磚砌庫房2為交通部航港局所使用之庫房,內部堆放大量雜物,屋頂RC構造剝落,牆體變形、開裂。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現為軍方所使用之廚房空間,建築內外因使用需求,已經歷多次修建。建築前方以鐵皮搭建棚架,將棚架結構固定於外牆表面;窗戶上方牆面現有多處橫向裂痕。 儲水池取水口磚砌風化,水池表面以混凝土覆蓋,有多處開裂痕跡。廣場紅磚地坪表面破損、風化,有水泥修補痕跡。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現為軍方所使用之廚房空間,建築內外因使用需求,已經歷多次修建。建築前方以鐵皮搭建棚架,將棚架結構固定於外牆表面;窗戶上方牆面現有多處橫向裂痕。 儲水池取水口磚砌風化,水池表面以混凝土覆蓋,有多處開裂痕跡。廣場紅磚地坪表面破損、風化,有水泥修補痕跡。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177777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1330026021號
公告日期: : 2024-03-15 15:20:23.363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7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8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4-03-15/33ab53fd-91a5-42b8-aad6-dabb3bbc049d/東椗_-公告用印後PDF(黑白).pdf
repImgId254038
案件編號: 20240315000002
個案名稱: 東椗島燈塔
級別代碼: 1.1.1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14
name: : 燈塔
歷史沿革: 一、東椗島島名由來 東椗島,近代又稱東碇島,位於金門南方海域,距金門水頭港約 28.8公里,經緯度為北緯24°09' 41.6"、東經118°14' 02.0",面積約0.016平方公里,是金門縣境之極南點。該島嶼之命名源自廈門民間對當地地理形勢的認識與想像。依據這套說法,廈門島形同一艘大船,而位於其北、東、南三側的三座小島則頗似固定船身之「椗」(即船錨)。因此,相對位置在廈門東偏南側的此島,即被稱為「東椗」。東椗島最遲在晚明至清初已可見於史料之中如17世紀的《熱蘭遮城日誌》、和17世紀晚期至18世紀初期,南明江日昇所撰寫的《台灣外紀》。在18世紀晚期(1787-1801)繪製的《海疆洋界形勢全圖》中亦明確標記出東椗島之存在。惟清《金門志》卻出現「南椗在金門城南」一語。或因該島位於金門城城池之南,故在以金門島為中心的書寫中便依此觀點而將該島指稱為「南椗」。推測當時可能存在「東椗」與「南椗」二名混用之情形。清代時,廈門成為重要通商港口。清道光22年(1842)廈門開港後,位於廈門海域之東偏南的東椗島,更成為廈門港出港後之重要標的。依據道光23年(1843)的〈Sailing Directions for the Coast of China〉中指出:「從南往廈門方向靠近,Chapel Island,中國人稱為Tungting東椗」。因此,東椗島名稱應是以廈門為中心之描述而來,西方人則將該島命名為Chapel Island。因其地理位置之重要性,同治10年(1871)建置「東椗島燈塔」於此。民國以後,政府以東碇取代東椗,成為目前正式的島名。但燈塔名稱則沿用椗字不變。 二、文獻中之東椗島概述 依據民國22年(1933)《中國沿海燈塔誌》中指出,東椗島以玄武岩構成,斜坡峭壁直達海濱,僅有島頂有狹窄平地,島之西南端有一處洞穿島身之窟穴,地形險峻,樹木無法生長,亦不適於人居。週邊海域為重要漁場,每年六至八月為魚汛期間,常有漁船在此海域捕撈。此外,作者指出東椗島的英文名稱雖為 Chapel Island,但整座島嶼並無一處可使人聯想到教堂或是禮拜堂。 20年代(1930s)的東椗島上似乎仍可見到一些防禦工事的遺跡。根據地方傳聞,這些是鄭成功軍隊所構築的防禦建築,頂端還設有烽火台與信標等,用以對廈門城警告可能來臨的軍事攻擊行動。但作者認為,這些遺構看來歷史並非如此悠久,有可能是鴉片戰爭期間,清軍為了抵抗英國艦隊而在此建造。班氏有此推論並非於史無據,事實上在曾於鴉片戰爭中擔任工兵團(Royal Engineers)助理軍需官(Assistant Quartermaster General)的Maj Mark S. Bell 留下的鴉片戰爭紀錄中,便曾指出當英軍在閩浙之役勝利後,艦隊即是在東椗島會合整隊並繼續向華北進發。因此,東椗島確實有可能在這場戰役中扮演過防衛據點的角色。 三、燈塔歷史概述 清道光22年(1842)中英鴉片戰爭後,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條約內容協議開放五口通商,廈門遂成為重要貿易商港,往來船隻數量激增。然而,閩省沿海與台灣海峽一帶海象複雜、暗礁眾多,對於往來船隻而言危險性極高。因此,在近代助航設施引進中國前,此一地區即存在許多引航用之地標,如今日仍存在的濱海望樓、石塔等皆屬此類。但由於在傳統上,中國沿海航運多以日間航行為主,夜間導航的需求不多,因此並沒有設立燈塔的強烈需求。即便今日我們知道在當時確實存部分在夜晚以火光來引導或警示行船人的設施,但其多半為民間或寺院自行設置運作,政府官員極少介入相關事宜,同時也沒有系統性建置此類設備的計畫。此一傳統社會的慣行,到了開放五口通商後、大型遠洋輪船頻繁往來進出的19世紀中期,顯然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東亞地區貿易航線網絡的需求。因此,在咸豐8年(1858)簽訂的《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英法代表便特別要求中國政府必須要在各通商口岸周邊建立燈塔、浮標等助航設施,以確保船隻在中國沿海航行上的安全。 為了因應此種全新的需求與工作項目,清廷必須要為其安排相應的規劃與執行機構。但不論是傳統王朝的官僚建制、或是熟讀儒學經典的典型中國政治菁英,都難以勝任必須掌握近代航海、光學、建築等技術的燈塔營造工作。於是,此項業務就被委由咸豐3年(1853)之後逐漸常態化、建制化,並由西方人士組織與運作的新式海關來負責。中國原本即有在朝貢體系下負責船舶與稅收管理的海關,但這些傳統的「常關」運作效能往往不彰,稅金的課徵也常無定制,造成外籍商人諸多不滿。咸豐3年(1853),一個名為「小刀會」的祕密結社呼應太平天國的行動,發動突襲佔領上海縣城,造成管理西方船舶與稅務的江海關癱瘓。當時在上海設有租界的英、法、美三國領事為了維繫貿易的進行與進出口相關制度的穩定,決定自籌以近代西方海關為範本的新式海關,並在地方官員的同意下取代了原有的「常關」,成為上海主要的關務與港務組織,也被稱為「新關」。由於新關的管理與運作效率、乃至於徵稅的能力皆優於原有的常關,因此在北京的認可之下,其組織逐漸擴大並且遍及每個貿易口岸。在外籍總稅務司的帶領下,新式海關也成為推動中國與西方體制、技術接軌的重要單位之一。這個特殊的歷史脈絡也讓中國成為世界唯一以海關作為燈務主管單位的特例。 同治2年(1863),在中國海關任職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正式上任,並且很快地就把在中國沿海要地建立西式現代燈塔與其他助航設施納入海關的重要工作計畫中。惟在其就任之初,相關業務並沒有明確、充足的財源,因此赫德僅能以調查、規劃、人事等業務方面著手。直到同治7年(1868),赫德取得北京政府的許可,獲得西方國家商船繳交之「船鈔」(即噸稅,為海關對外籍船舶依其噸位徵收之稅費)之使用權(初為總額之1/10,後提高為7/10)後,中國沿海燈塔的營造案才獲得穩定的財源,並且得以真正開始進行具體的設計與興建作業。因此,於19世紀末接任大清海關總營造司(Engineer-in-Chief),負責沿海燈塔規劃建造事宜的哈爾定(John Reginald Harding)認為,中國的燈塔與航標相關事業從嚴格的意義來說應是自同治8年(1869)始。即便如此,在海關總稅務司仍忙於尋覓與籌措財源的同治4至7年間(1865-1868),赫德實際上已經對於中國沿海建置燈塔等助航設施的相關工作進行需求評估,並開始投入前置作業的整備。因此,當海關在同治7至8年間(1868-1869)確立由船鈔作為經費來源後,各部門工作人員便得以立刻投入具體的燈塔、燈船、浮標設置及更新工程之中。 此時,赫德對於中國沿海燈塔建置工作的規劃是依照通商、通航需求的優先順序,區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工作主要目標是針對已經成為中西貿易最大口岸的上海周邊進行設施整備;第二階段則是以海況多變、礁汕繁多、危險性極高的台灣海峽與福建沿海為主要對象;第三階段則是進一步擴大助航設施的設置地點與涵蓋範圍。在同治7至8年間(1868-1869),隨著財源逐步到位,各通商口岸的總巡辦、海岸工務段巡察司,以及工程師團隊也紛紛開始著手進行第一階段工作。同治8年(1869),作為沿海燈塔事務總籌的首任海事稅務司福布斯(Capt. Charles Stewart Forbes)完成了在歐洲的考察與研究工作,正式赴中國就任。在抵達中國後,福布斯即開始進行各個燈塔預定地的現勘,具體的燈塔興建工程則是依照他的紀錄與彙報,由總稅務司赫德做最後決定與下達指令。恰在不久之前,多份以西方讀者為主的報刊以及英國殖民相關部門內部的檔案皆指出,東椗島周邊海域危險性高,且是進入廈門港的南方門戶,亟需設立一座新式燈塔,以確保航運安全與商業利益。或許是在這樣的需求之下,東椗島成為赫德的第二階段燈塔設置計畫中最早被提出的設置地點之一。 在同治9年(1870)之前,赫德已開始針對其第二階段計畫安排相應的工作人力。其中負責東椗島燈塔規劃與建造的駐地工程師,原為法籍建築師Jules Lescasse,但其在到任後數個月內便棄職離開中國。為了延續東椗島燈塔的工程,赫德改派原先負責考察中國東南沿海形勢與燈務需求的Greene接手相關業務。但不久後,Greene又因父喪而離職返歐。至此,赫德曾無奈表示「若負責中國南部工務段的畢士璧(Aelius Marcellus Bisbee)無法前來接手此項任務,在我們能夠找到新的燈塔工程師之前,東椗島燈塔的計畫恐怕必須先擱置了。」但赫德所憂慮之事並未發生,畢士璧最終同意承接東椗島燈塔未竟之工作。然而,在人事問題終告解決後,燈塔興建工程又遭遇到其他的障礙:氣候問題。依據赫德在同治9年(1870)6月訪視東南沿海與台灣的關務、港務進展時寫給海關職員威妥瑪(Wade)的書信所述,當時東椗島燈塔的興建工程才剛開始不久。此時,燈塔所需用的燈器也已經向英國張氏兄弟公司完成訂購, 英方除了保證產品品質外,也許諾在燈器出口到中國之前將會經過英國領港公會總監、當時英國知名的燈塔工程師James Douglass檢驗與認證,確保這批中國最早的近代燈塔能夠運作順利無礙。但同年9月之後,由於天候與海象惡劣,東椗島燈塔的工程不得不暫時停工,直到同治10年(1871)的6月才再次復工。 為此,當燈塔工程於同治10年(1871)年末告竣,時任廈門海關稅務司的休士(George Hughes)便在塔身上設置了一方署有畢士璧之名的勒石以紀其功。此種在燈塔門額上方刻寫、銘記燈塔創建者的做法,在中國實以東椗島燈塔為首例。同治10年(1871)11月15日,東椗島燈塔正式點燈開始運作。依照該時代之慣例,東椗島燈塔完工前後,中國海關也陸續在多個西文報刊上發布相關公告,以供航運公司與海員等了解該燈塔建造與運作之相關細節。這也再次凸顯出東椗島燈塔在全球航運網絡與資源交換體系中所佔據的節點角色。 東椗島燈塔除了指引廈門港的南方航路之外,並負有銜接臺灣海峽引導各燈,使燈鏈延續之責。由香港、廣東一帶往廈門的來往船隻,均需經過東椗島,可見該燈塔及其位置之重要性。 在燈塔興建完成後,其管理與維護工作由海關總稅務司負責,實際的看管與例行運作派遣外籍燈塔守看管。關於燈塔看守人員的選拔問題,總稅務司赫德最初並無聘任專人的想法。依據赫德留下的備忘錄檔案,其原始構想是由任職於海關的鈐字手(Tidewaiter, 稽查員)以輪流調派的方式擔任此職務。但考量到燈器操作、養護與維修方面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經驗,此一構想很快便被放棄。最終,赫德決定開設專任的燈塔守職缺,並在初期由歐洲直接招聘有相關經驗的人員前來中國赴任。這批中國最早的專業燈塔看守員,若非曾經任職於燈塔營造相關的事業體系,就是或多或少擁有沿海燈塔、燈船的工作經驗。除了基本的看守燈塔之外,他們還必須學習燈塔各項軟硬體設備的管理、設備的清潔保養、簡易的燈具修護,以及定時紀錄氣象資訊等。赫德認為中國籍員工雖然尚稱刻苦耐勞,但在專業知識與經驗等方面於管理維護近代式燈塔之所需仍有極大落差,因此並不適合交付此等重要責任。惟聘請歐美守塔員,將會大幅增加人事成本,這一點也將會對海關的財政帶來沈重的負荷。然而此一決定也可看出赫德對於中國沿海燈塔事務的高度重視。 東椗島燈塔及其附屬設施興建於島頂之平坦之處,建築基地呈梯形。燈塔立於基地西南端,塔身為圓形磚造,外塗黑漆,是中國最早以磚砌構築的黑色燈塔。塔高1810公分,燈高764公分,塔頂燈器室為鑄鐵製。第一代燈器採用折光鏡系統的頭等透鏡四芯燈頭定光燈,以植物油點燃,每半分鐘閃光一次,分別發出1975燭光與28800燭光的白光,並有鑄鐵霧砲兩門。光緒25 年(1899),在更換六芯燈頭煤油壓力燈後,燈塔亮度提升18%。民國2年(1913),換裝85mm汽化燈,並加裝白熾紗罩,將定光與閃光的亮度分別提升到7500與111000燭光。民國6年(1917)夏季,東椗島燈塔在颱風中受損;民國7年(1918)2月,南澳大地震在中國東南沿海引發海嘯,廈門、汕頭一帶受災嚴重,東椗島燈塔也再次遭到重創。但此時的歐洲正面臨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與戰後的重建,因此燈塔的整修乃是在全球航運與原料運輸網絡逐步恢復正常之後,才得以進行。隨著歐洲國家逐步從一戰帶來的損耗中恢復,由歐洲職員為主要組成份子的中國海關也開始逐步推動中國沿海燈塔的設備更新與升級計畫。藉此機會,東椗島燈塔在民國12年(1923)進行了全面的檢修工作,隨後並決定換裝新式燈器,以替代在光緒27年(1901)時即已被認為過於老舊的初代燈器。 東椗島燈塔的新燈器應是在民國14至15年(1925-1926)透過中國海關駐倫敦辦公室採購,最後由法國的Barbier, Bénard et Turenne公司擊敗初代燈器的生產者英國張氏兄弟公司,獲得此次新燈器的設計製造工作。此次安裝在東椗島燈塔的新燈器採用旋轉鏡機,照度可達400000燭光,較前代的118000燭光明亮許多,且操作上十分便利,受到當時署理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易紈士(Arthur H. F. Edwards)讚賞。民國16年(1927)9月26日的新燈啟用儀式,邀請了許多高階官員前來觀禮,包括各國駐廈門使節團、廈門的警政首長,以及國民革命軍漳廈海軍警備司令兼廈門市政督辦林國賡等。當晚六點,東椗島燈塔新燈正式啟用,法國駐廈門領事 Fernand Roy 與海關專員Albert Pichon皆認為此次東椗島燈塔的點燈儀式成功地宣揚並推廣了法國的工業與科技實力,值得欣喜。 二次大戰期間,燈塔遭盟軍轟炸,於民國31年(1942)停止發光。戰爭結束前夕,國民政府已開始針對沿海燈塔、航標等設施的損害情形與修復、重建需求預作構想,並與海關職員進行相關討論,其內容涉及人員訓練、設備維修、硬體採購等事項。二戰結束後,海關即針對沿海燈塔受到的戰爭損害進行了調查與盤點,並向國民政府提出報告並羅列修復相關建議。報告當中指出,東椗島燈塔受到的損害尚輕,狀態仍大致完好。民國38年(1949)國共內戰後,因東椗島具重要戰略位置,始有國軍駐紮,陸續於島上建築防禦設施及地下坑道,並一度將原有之黑色塔身粉刷為白色。民國47年(1958),因八二三砲戰之故,東椗島燈塔再次停燈,惟燈器室的玻璃帷幕、頂端鐵罩等部分皆遭砲擊損毀。現宿舍及辦公室棟亦遭砲擊受損,後由駐島守軍修復。 依據東椗島燈塔工作日誌所載,砲戰結束後,我國政府以東椗島燈塔為香港至廈門、上海航路之重要安全指引,其毀損嚴重影響國際公共水域航行安全為由,向聯合國國際法庭提起訴訟,並要求北京政府支付相應的損害賠償。在二至三年的訴訟後,國際法庭判決我方勝訴,並要求北京方面須向我國支付賠償金,以作為燈塔修復之相應費用。該筆款項亦為其因發動八二三砲戰而付出的唯一一筆賠償款項。 民國60年(1971),東椗島燈塔之燈器改為電燈,並重新點燈運作,公稱光程達11.3浬,原有之兩門霧砲則已停止使用。同年,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的賴名湯上將登島訪視,並書「地小貢獻大」五字贈予駐島守軍以作為其精神標語,其後該標語則被設置、再現於塔身西側。在「地小貢獻大」標語的下方則可見另一組該時期常見之標語「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塔身東側則有「中華民國萬歲」字樣與青天白日國徽。惟民國75 年(1986),金防部司令趙萬富訪視東椗島慰問駐軍時,指示官兵將塔身西側的兩組標語進行上下位置的對調:即將「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移至上方,「地小貢獻大」則改至下方。 燈塔附屬建物部分,宿舍及辦公室等設施建於基地東北端,為單層、中廊式磚造建物,外牆塗白漆。民國47年(1958)因 823砲戰受損後,改建為鐵皮斜屋頂,後於73年(1984)再度改建為RC構造。燈塔及其附屬設施原由財政部關務署管理,民國 102年(2013)移撥交通部航港局,設置金門辦公室,管理東椗島及北椗島燈塔,編制主任1人,技工4人。燈塔及附屬設施由 1名技工看守,負責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以維持燈塔之正常運作。其餘人員於金門辦公室值勤,每15天登島換班一次。
評定基準: 1:: :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性: 東椗島位於中國東南沿海之樞紐位置,周邊海域海象複雜、暗礁眾多。為確保航行安全,清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於規劃東南沿海燈塔建設計畫時,最早確定興建東椗島燈塔。燈塔竣工於清同治10年(1871),為閩粵臺三地最早竣工之近代燈塔。其造型、結構、技術與運作方式,與19世紀時以歐美國家為中心所建構出的全球航運貿易網絡密切相關。 塔身之門額上方設置署有燈塔駐地工程師畢士壁(A. M. Bisbee)、廈門關稅務司休士(George Hughes)之名與建立年代1871之銘文以紀其功,為清代燈塔建築上首次出現的紀念性表現手法,標誌近代東亞航運觀念及設施現代化的起點,更是西方人直接介入官方設施的早期範例。 東椗島燈塔是臺澎金馬地區中,少數非建立於日本殖民史脈絡下的近代燈塔建築,見證東亞海域的近代史彼此連結的關係,具高度歷史價值及重要性。 (二)已指定之古蹟中保存完整: 東椗島燈塔作為19世紀興建的功能性建築,其造型、結構、技術與運作方式皆依據工業革命後科學發展與海上貿易網絡而建。除燈塔外,並構築辦公、居住、儲水池、井口及庫房等機能取向之附屬建築,形成符合近代物質與科技文明的特殊類型生活場所。 歷經過數次天災、戰爭及戰後軍方進駐,建物雖有毀損或增改建,然燈塔主體與附屬建築仍保有19世紀的原始建材、裝飾細節與特色。整體而言,東椗島燈塔及附屬建築群保存完整,其黑色塔身推測為增加航行辨識度而有別於其他燈塔的顏色選擇,為中國東南沿海近代燈塔首例,亦為臺澎金馬三座現存清代海關所建的磚造燈塔之一。 (三)已指定之古蹟中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 東椗島燈塔見證近代中國在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影響下,逐步納入全球航運與國際貿易體系的歷程。興建期間由廈門海關稅務司提供行政與財務支援,並就近採用當地建材及工匠,故建築構造、形式與裝飾細節展現近代西方燈塔營造技術與閩南傳統紅磚構造之閩洋折衷特色,為近代燈塔最具獨特性的案例之一,並為19世紀磚造燈塔建築之典範。
法令依據: 《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之指定基準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address: : 東碇段7、8、9地號
經度: 118.2384
緯度: 24.159269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15/6bbb7af1-aa59-4897-b839-07720c603130/unnamed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15/6bbb7af1-aa59-4897-b839-07720c603130/unnamed.jpg
name: : unnamed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240315000002
外觀特徵: 1.燈塔:塔高1810公分,燈高764公分。燈塔塔身為圓形磚造,外牆塗黑漆。燈塔門額上方設有監造人畢士壁(Aelius Marcellus Bisbee)署名,以及廈門關稅務司休士(Geo. Hughes)的職銜及姓名及興建年代之勒石,為全國第一座設置監造者姓名及年代、並崁入塔身之勒石。民國62年(1973)前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登島慰勞官兵,留下題字「地小貢獻大」,後將題字以泥塑方式塑於塔身,塔身另塑「主義、領袖、國家、責任、榮譽」、「中華民國萬歲」精神標語及國徽標誌。 2.宿舍及辦公室棟:單層、雙坡斜屋頂建築,屋身為磚砌構造,外牆塗白漆。屋頂於民國73年(1984)改建為RC造、平頂形式。建築採中廊式之建築,短向各有一入口,門廊、建築檐口與有多層線腳,窗戶有窗楣,具濃厚西式建築特色。駐地官兵亦陸續建置標語,以鼓舞士氣。如:正立面的「忠誠精實」,以及辦公室入口之「那堪大陸同胞淪於水火、且看東碇健兒還我河山」聯對乃為民國75年(1986)駐島連長林健華構思、書寫。 3.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建物位於宿舍及辦公室棟之東側,現為軍方使用的廚房功能。由屋頂的煙囪推測這棟建物原應為守塔人之居住、起居空間。建物為磚砌構造,採丁順砌法。外部牆面以油漆塗刷迷彩紋樣和白漆,周邊有多棟新建建物及鐵皮構造增建。 4.廁所棟:建物以紅磚砌成,正立面外牆塗刷迷彩紋樣,二側及屋頂以鐵皮包裹。廁所棟左右二側與圍牆相連,左右及後方牆面為圍牆之延伸。 5.儲水池及井口:儲水池表面現為混凝土覆蓋,長11.2公尺,寬4.8公尺,表面設置2處汲水口,以紅磚砌成圓形井口。 6.磚造庫房:燈塔旁側二棟庫房等亦均為磚造建築,呈現早期西式燈塔營造技術與閩南紅磚構造之混構技法。 磚造庫房1位於燈塔東南側,正立面外牆塗刷綠色系迷彩紋樣,背立面外牆有近代水泥修補痕跡,門扇多以更換為鋁門和木門,僅保有一處百葉窗構件。磚造庫房2位於燈塔西南側,內外牆皆塗刷白漆,共分隔為三間,每間各有一門,但以更換為鋁門,無窗。內部地坪高於外部地坪2階。 7.廣場紅磚步道與鋪面:早期紅磚鋪面連接主要建築之步道以長方形紅磚鋪設,建築物周邊以正方形尺磚鋪設。磚砌表面風化或破裂,有部分水泥修痕跡。 8.圍牆:圍牆分上、下二部分:下半部以亂石砌成,上半部為磚砌,外部抹水泥,設有防禦用射口。牆面以灰漿及水泥塗刷,表面另以油漆繪製迷彩紋樣,並設置泥塑精神標語。 9.霧砲:2門霧砲於設置圍牆北側入口外,現已停用。霧砲雖為燈塔原有設施,目前尚無法確認現座落位置是否為原使用位置。
室內特徵: 1. 燈塔:塔內璧面塗白漆。燈塔中央為重錘室,外部為八邊形柱體,內部設置鑄鐵製的空心柱,重錘現已佚失。旋梯與塔身壁面連接,以花崗石條崁入磚構牆身、疊壘砌成,通往上層燈器室及修復平臺,扶手以鐵件製成。由內部觀察可見燈塔分層之處,牆身周身嵌入花崗石條,形成一圈穩固牆體之嵌條。燈塔中段設有樓板,以二層不同材質組成:表層鋪設傳統六角尺磚,鄰接階梯處為花崗石條及石板;下層為磚砌組成;樓板梯間開口處,外部以鑄鐵鐵皮包覆,並以鉚釘固定。 2. 宿舍及辦公室棟:內部地坪高於外部地坪4階。內部空間現為燈塔辦公室、燈塔管理員寢室及軍方使用之圖書館,其中燈塔管理員寢室內部仍留有壁爐一座,雖已停用,但保存完整,並可由此推測原屋頂應設有煙囪構造。 3.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內部空間已經改建,現為軍方使用之廚房。 4. 廁所棟:現為航港局使用,無法進入內部調查。 5. 儲水池及井口:由井口向內部觀察,汲水井口上半部為磚砌,表面抹灰漿,下半部以花崗石板組砌。 6. 磚造庫房1:現為東碇守備隊使用,無法進入內部調查。 7. 磚造庫房2:現為航港局使用,內部堆放雜物。
使用情形: 燈塔、磚造庫房2、廁所棟由交通部航港局使用及管理維護;宿舍及辦公室為航港局與東碇守備隊共用;廚房棟(原燈塔宿舍)、儲水池及井口、磚造庫房1、廣場紅磚步道與鋪面、圍牆、霧砲由東碇守備隊使用及管理維護。
現狀: 燈塔本體、宿舍及辦公室、儲水池、磚造庫房因持續使用中,由交通部航港局及金防部東碇守備隊定期維護,結構現況大致良好,建築內外部定期粉刷,以致油漆層層堆疊,難以觀察構造現況。燈塔二層地坪以六邊形紅磚組成,表面髒污,有風化白華現象。燈塔塔頂燈器室油漆層堆疊,表面塗層起鼓、剝落;鑄鐵燈罩鏽蝕,並以新製鋼材加固。 宿舍及辦公室棟屋頂已改建為RC構造,室內牆體近屋頂處有多處橫向開裂,面漆亦有剝落狀況。 磚砌庫房1現為軍方使用,外牆塗刷迷彩紋樣油漆,部分門窗佚失,僅保留一扇百頁門窗。部分磚砌牆面受損,紅磚破損剝落。磚砌庫房2為交通部航港局所使用之庫房,內部堆放大量雜物,屋頂RC構造剝落,牆體變形、開裂。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現為軍方所使用之廚房空間,建築內外因使用需求,已經歷多次修建。建築前方以鐵皮搭建棚架,將棚架結構固定於外牆表面;窗戶上方牆面現有多處橫向裂痕。 儲水池取水口磚砌風化,水池表面以混凝土覆蓋,有多處開裂痕跡。廣場紅磚地坪表面破損、風化,有水泥修補痕跡。 廚房棟(原燈塔宿舍)現為軍方所使用之廚房空間,建築內外因使用需求,已經歷多次修建。建築前方以鐵皮搭建棚架,將棚架結構固定於外牆表面;窗戶上方牆面現有多處橫向裂痕。 儲水池取水口磚砌風化,水池表面以混凝土覆蓋,有多處開裂痕跡。廣場紅磚地坪表面破損、風化,有水泥修補痕跡。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777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1330026021號
公告日期: : 2024-03-15 15:20:23.363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7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8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金門縣
distName: : 金湖鎮
landNo: : 東碇段
landSerialNo: : 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4-03-15/33ab53fd-91a5-42b8-aad6-dabb3bbc049d/東椗_-公告用印後PDF(黑白).pdf
repImgId: 254038

# 雖然 於 農村田媽媽田園料理及農產加工品 - 6

名稱老闆,來一則好故事(上)
故事報導生平事蹟以綠竹筍來說吧!這兩年已經將多個以生產綠竹筍聞名的鄉鎮,如八里、五股等整合為「綠竹筍聯盟」,成功\地打入鄰近有消費筍類習慣的日本及新加坡市場。成功\的原因,除了標榜台灣綠竹筍的超優品質,也因我們開發出能保鮮的預冷及真空技術。但話說回來,懂得種綠竹筍的國家不只我們,技術開發也不能永保領先,誰能保證未來不會被取代呢?。。 所以,廣開全球戰場,率先卡位建立品牌,便成了部分農民的共識,希望能在品質及技術都領先時,做出漂亮的外銷成績;不過,缺乏資金的民間團體,要切入不熟悉的消費市場,挑戰性非常高。就某方面來說,這似乎和我面對的兒童營養問題有雷同之處,同樣是以小搏大,同樣需運用創意求取勝機。唉!現在我的腦筋不只扭成麻花,根本快成了天女散花。。。 「我們這種把食材當藥材的廣告文化,似乎不太適合歐洲市場。」我趕緊把話題拉回,開玩笑,這套「減肥」金訣,在台灣雖然常常使用,但多年來,胖子族群卻有增無減,這臉可不能丟到歐洲去。況且,我想起在法國當飲食記者的朋友說:「歐洲受歡迎的食物,只有一個標準:自然、好吃;所注重的,是這項食材背後的人文、地理、歷史和傳統,這樣詮釋出的美食品味,才顯得出其價值所在。」。。 總而言之,還是回到食物的原點,由本質來下手包裝。我一邊分析綠竹筍的特性,一邊思考,若是同樣的行銷問題丟到歐洲人手中,他們又會怎麼做?有沒有什麼歐洲食物,已經成功\地在台灣建立口碑了呢?想著想著,當想到綠竹筍獨有的特點如「具季節性」、「隨著時間流逝美味」時,忽然間,一個美妙的食材自腦海間蹦出來──松露。其實不是特別迷戀,但奇怪的是,只要松露的季節一到,便忍不住到熟識的餐\廳,點份松露佐蘑菇義大利麵,或是松露龍蝦卡布其諾湯。松露那特殊的香氣固然迷人,但真正引起我興趣的,還是在於侍者介紹松露時,那簡短卻生動的故事。。。松露的故事。 大體來說,有兩個經典故事,侍者一定會說,其中一則是瑪麗亞婆婆的雞蛋盒,大意是說,瑪麗亞婆婆雖然不富有,但每年都會存筆錢,在季節到時買一小塊松露,包好放到冰箱的蛋盒中,雖然松露的美味會隨著時間流逝,但放在松露旁的雞蛋,皆會吸收到它的精華,瑪麗亞婆婆便靠著這些蛋,過著享受松露的美味生活。另一則是指法國或義大利的農人如何訓練小豬找松露,在豬隻出生後,便在豬的乾草床加了松露片,用松露汁磨擦它的身體,讓豬隻習慣松露的絕妙香氣,最後帶著小豬走入產松露的密林,找尋那身價宛如黑鑽的松露。。。 雖然故事的好壞會隨著述說者的技巧而定,但幾乎無意外的,當說完故事,侍者會端出散發奇香的松露,美美地晃過每個客人面前,在客人搧動鼻翼的吸氣中,侍者由銀製的削刀刨下幾片松露,讓盤中食物的滋味更為提升。那一刻,與其說是在享用餐\點,不如說是在讚美故事本身。藉由故事的催化,食物所展現的不僅僅是維持生命的熱量,更在精神層面及感官情趣上,與食物背後的人文、地理、歷史和傳統連結。「嗯,大體上都是這兩個故事?那可能是一種精密規劃過的『故事行銷法』!」朋友的腦筋轉得快,一語道出要點。。。 「老實說,這松露的故事真不錯,很精準地表達出產地、產品、生產過程的特點及文化,並把日常使用的方式都包裝進去。但我更佩服他們選擇的推薦地點,所謂賺錢就要賺有錢人的錢。採逆向行銷,不從百貨公司或超商開始,反而由高價餐\廳開始銷售,再推回市場。嘖,嘖,這操作手法值得參考,值得參考。」朋友愈想愈興奮,反倒是我有些恍神,原來多年來,我都沒察覺出,自己的生活一直被這故事行銷法影響著……
景點縣市臺中市
鄉鎮大雅區
緯度(空)
經度(空)
名稱: 老闆,來一則好故事(上)
故事報導生平事蹟: 以綠竹筍來說吧!這兩年已經將多個以生產綠竹筍聞名的鄉鎮,如八里、五股等整合為「綠竹筍聯盟」,成功\地打入鄰近有消費筍類習慣的日本及新加坡市場。成功\的原因,除了標榜台灣綠竹筍的超優品質,也因我們開發出能保鮮的預冷及真空技術。但話說回來,懂得種綠竹筍的國家不只我們,技術開發也不能永保領先,誰能保證未來不會被取代呢?。。 所以,廣開全球戰場,率先卡位建立品牌,便成了部分農民的共識,希望能在品質及技術都領先時,做出漂亮的外銷成績;不過,缺乏資金的民間團體,要切入不熟悉的消費市場,挑戰性非常高。就某方面來說,這似乎和我面對的兒童營養問題有雷同之處,同樣是以小搏大,同樣需運用創意求取勝機。唉!現在我的腦筋不只扭成麻花,根本快成了天女散花。。。 「我們這種把食材當藥材的廣告文化,似乎不太適合歐洲市場。」我趕緊把話題拉回,開玩笑,這套「減肥」金訣,在台灣雖然常常使用,但多年來,胖子族群卻有增無減,這臉可不能丟到歐洲去。況且,我想起在法國當飲食記者的朋友說:「歐洲受歡迎的食物,只有一個標準:自然、好吃;所注重的,是這項食材背後的人文、地理、歷史和傳統,這樣詮釋出的美食品味,才顯得出其價值所在。」。。 總而言之,還是回到食物的原點,由本質來下手包裝。我一邊分析綠竹筍的特性,一邊思考,若是同樣的行銷問題丟到歐洲人手中,他們又會怎麼做?有沒有什麼歐洲食物,已經成功\地在台灣建立口碑了呢?想著想著,當想到綠竹筍獨有的特點如「具季節性」、「隨著時間流逝美味」時,忽然間,一個美妙的食材自腦海間蹦出來──松露。其實不是特別迷戀,但奇怪的是,只要松露的季節一到,便忍不住到熟識的餐\廳,點份松露佐蘑菇義大利麵,或是松露龍蝦卡布其諾湯。松露那特殊的香氣固然迷人,但真正引起我興趣的,還是在於侍者介紹松露時,那簡短卻生動的故事。。。松露的故事。 大體來說,有兩個經典故事,侍者一定會說,其中一則是瑪麗亞婆婆的雞蛋盒,大意是說,瑪麗亞婆婆雖然不富有,但每年都會存筆錢,在季節到時買一小塊松露,包好放到冰箱的蛋盒中,雖然松露的美味會隨著時間流逝,但放在松露旁的雞蛋,皆會吸收到它的精華,瑪麗亞婆婆便靠著這些蛋,過著享受松露的美味生活。另一則是指法國或義大利的農人如何訓練小豬找松露,在豬隻出生後,便在豬的乾草床加了松露片,用松露汁磨擦它的身體,讓豬隻習慣松露的絕妙香氣,最後帶著小豬走入產松露的密林,找尋那身價宛如黑鑽的松露。。。 雖然故事的好壞會隨著述說者的技巧而定,但幾乎無意外的,當說完故事,侍者會端出散發奇香的松露,美美地晃過每個客人面前,在客人搧動鼻翼的吸氣中,侍者由銀製的削刀刨下幾片松露,讓盤中食物的滋味更為提升。那一刻,與其說是在享用餐\點,不如說是在讚美故事本身。藉由故事的催化,食物所展現的不僅僅是維持生命的熱量,更在精神層面及感官情趣上,與食物背後的人文、地理、歷史和傳統連結。「嗯,大體上都是這兩個故事?那可能是一種精密規劃過的『故事行銷法』!」朋友的腦筋轉得快,一語道出要點。。。 「老實說,這松露的故事真不錯,很精準地表達出產地、產品、生產過程的特點及文化,並把日常使用的方式都包裝進去。但我更佩服他們選擇的推薦地點,所謂賺錢就要賺有錢人的錢。採逆向行銷,不從百貨公司或超商開始,反而由高價餐\廳開始銷售,再推回市場。嘖,嘖,這操作手法值得參考,值得參考。」朋友愈想愈興奮,反倒是我有些恍神,原來多年來,我都沒察覺出,自己的生活一直被這故事行銷法影響著……
景點縣市: 臺中市
鄉鎮: 大雅區
緯度: (空)
經度: (空)

# 雖然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7

執行單位老土藝術工作室
地址雲林縣崙背鄉民生路28之8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雲林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崙背詔安客家文化社區,申請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已經是第三年了。社區也因工藝扶植計畫栽培了不少陶瓷藝術人才,至今已有多位陶藝師學成自立門戶。今年社區希望嘗試以共同產銷的方式將一群愛好陶藝創作的藝術家聚集起來,以創作地方特色生活陶器為主,透過不定期舉辦陶藝展,行銷崙背詔安客家的在地特色產品。一方面致力推廣具地方特色陶藝文化,一方面讓陶藝創意產業化,增加地方工作機會。未來希望能以雲林地區詔安客家族群文化為基礎,將崙背好客之文化特色,呈現在生活陶藝產品中,並且結合地方農特產,搭配在地的陶瓷器具,創造具地方色彩的陶瓷器,藉此深化與連結農特產及文化產業之結構,讓崙背詔安客家的在地特色產品產業化,增加地方工作機會。

為了讓在地陶藝工作者能夠藉由共同行銷與協力生產,逐步朝向工藝微型產業的方向發展,今年計畫主要的工作在於觀摩交流、技術提昇和凝聚在地文化品牌共識等三個主軸。希望藉由帶領各工坊成員到其他社區的學習與觀摩來增加社區的視野,並且邀請幾位老師來進行技術指導,並透過交流的方式來進行研習,讓社區工坊可以充分與老師進行技術交流,提昇技術層次。

除此之外,為凝聚社區共識及開展共同行銷的在地品牌經營策略,透過「尋找崙背燒」的過程,藉由不斷討論、修正以及CI設計、提袋製作等,建立聯合行銷的在地文化品牌經營策略,提高在地文化的能見度。

今年參與的陶藝工坊包括:老土藝術工作室(李明松)、陶田陶藝工作室(廖加靖)、虎農陶藝希望工坊(李俊寧)、炯窯陶藝工作室(林炯宏)以及廖振淦陶藝工作室(廖振淦),未來希望能透由「崙背燒」的文化意象,營造具在地特色之創意與品味兼具的陶瓷文化產品,運用崙背在地特色的優勢,協助社區居民在地特色工藝及觀光產業提升附加價值,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達到共產共銷的微型工藝產業網絡,更希望進一步營造工藝發展優良環境,帶動社區工藝事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李明松】

 

雲林縣的崙背鄉,一個台灣最傳統的鄉村聚落,二、三十年前,在現代大型工廠進到雲林之前,崙背和其他村落一樣,大部分人靠種旱地為生,後來很多人改養乳牛,崙背人從耕田變成擠牛奶,但是生活依然沒變,農忙時忙工作,農暇時到廟裡練武功招式,這裡是著名的西螺七崁最後一崁:尾崁,村裡男丁從小每個人都會來上一招半式的,村人間的感情也就這樣凝聚力特別強,只是這裡的小孩,從小就在風沙裡長大,誰也沒有過特別出色的成就,反正長大就隨父母腳步種田養牛豬羊,好一點就進工廠做工。

 

人稱老土的陶藝家李明松,就是在崙背吃泥土長大的小孩,從小和村裡小孩成群結隊玩,所有鄉下小孩會的把戲他都在行,釣魚烤地瓜樣樣都不輸人。讀的是放牛班,對自己的未來從沒有過想像,直到國中時畫畫被老師稱讚,那是李明松生命裡第一次有人肯定他,畫畫開始轉動李明松的命運,到了高二時,他看到自己未來想走的路,他努力朝考藝專的路努力。雖然大學聯考放榜時他如願以償考上國立藝專,但是家裡卻沒打算讓他唸大學,因為父親想讓他一起在家養豬。

 

幾乎打算放棄的李明松有一天在睡夢中被叫醒,母親在床頭交給他一個打包好的包袱和一小包生活費和學費,讓他在父親醒來之前坐車去台北報到。就這樣,李明松踏上了藝術的道途。

 

在學校的李明松仍然是那個吃泥土灰塵的土樣子,黑皮膚大眼晴,同學給他封了綽號叫「老土」,但這個老土可不土,第一次拉的陶拿去比賽就得了台北藝術獎首獎。得到肯定的創作路開始一帆風順平穩走著,一直有畫廊當他的經紀公司,他的作品始終有固定收藏者。1994年,為了家裡及創作因素,他回到崙背老家,用家裡的老豬舍開了「老土藝術工作室」。

 

或許自小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長大,李明松的作品總是創意力十足,不僅造型、釉色活潑多變化,連器物本身的功能也常具備多重功能,這也是他在市場上始終有固定粉絲的原因之一。曾獲得臺灣工藝研發中心「良品美器」認證的「老土」李明松,除了創作純藝術品外,也做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餐具及茶具等。他形容自己的特色便是將陶瓷藝術融會在生活之中,創造出一般消費大眾也能瞭解並使用的陶藝品。也因而李明松落實「藝術生活化」的這項理念,獲得了經濟部工業局「創意生活事業」的評選認定。

 

雖然已是中部或甚至是臺灣知名陶藝家的李明松。他並未因成名而自滿,他開始反思更深刻的創作理念,為了開拓自我,他進入雲林科技大學念設計研究所,一方面在虎尾農工特教班當陶藝老師,因為他知道低成就的小孩,需要有人來肯定他們的生命價值,所以他認為要教孩子一個謀生的技能,尤其這些有學習障礙的小孩,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機會。他在學校教過的學生很多在畢業後都進入他的工作室工作,有人一做十幾年,在他們坎坷的命運路上,李明松看到他們與人不同的長處與穩定性,為這些幾乎被家庭和社會遺忘的小孩點亮一盞燈。

 

其實除了特教生,李明松看到家鄉愈來愈多的外籍配偶,就曾在他參加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中以外籍配偶為對象,希望培養這些社會中相對弱勢的成員,有一些基本工藝技能,一方面解決社會問題,一方面也為社區發展工藝產業提供基礎能量,透過工坊對外接單、提供設施與資源,間接讓外籍配偶與在地居民獲得工作機會。

 

李明松雖然自己的工作室訂單一直不成問題,但他始終為家鄉的未來感到憂心,尤其是崙背週邊日益增多的個人窯廠與工作室,他對陶藝聚落的成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愈來愈多人投入日漸成熟的陶藝工作;憂的是台灣整體產業環境的萎縮與低靡。為了提升自我內在的能量,拓展更寬的視野,能讓自己能面對更多未來的挑戰,李明松這回遠赴北京攻讀博士學位。

 

對於陶藝產業的未來,李明松認為沒有文化的根基,讓陶作品深入人們的生活裡,要談產業化是很空洞的。近年他結合台灣原有的喝茶風氣,希望重新建構台灣的茶文化,找出茶與陶最完美的結合點,試圖創造茶藝與陶藝的未來世紀,當然也放眼大陸市場,因為那究竟是一個令人不得不鎖定目標的具有龐大消費力的對象。

 

除了提昇自我的前進能量,李明松也積極提昇崙背周邊陶藝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定期與其他陶藝工作室做技藝交流,他在自家窯廠增設一座柴燒窯,提供這些同行使用。這種無私的付出,可以看到他熱血的一面,李明松總是時時想到其他人,並不因為自己已是知名陶藝家而自滿,更不會獨占資源,他總是想給的更多。

李明松接下來的願望是成立希望工廠,讓學校的特教生有一個真正自立生活的能力。這些思惟已跳脫陶藝家的思惟與高度,更接近社會工作者甚或宗教家的情懷,因為在李明松眼中,陶藝不只是陶藝,它有更深刻的情感在裡面。

李明松總是想把崙背泥土那股特有的黏性,透過陶製作過程,轉化成文化的特質,雖然一切仍在嚐試,但李明松從未放棄夢想是讓陶藝進入社區,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陶藝帶來的幸福感。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7.html
執行單位: 老土藝術工作室
地址: 雲林縣崙背鄉民生路28之8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雲林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崙背詔安客家文化社區,申請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已經是第三年了。社區也因工藝扶植計畫栽培了不少陶瓷藝術人才,至今已有多位陶藝師學成自立門戶。今年社區希望嘗試以共同產銷的方式將一群愛好陶藝創作的藝術家聚集起來,以創作地方特色生活陶器為主,透過不定期舉辦陶藝展,行銷崙背詔安客家的在地特色產品。一方面致力推廣具地方特色陶藝文化,一方面讓陶藝創意產業化,增加地方工作機會。未來希望能以雲林地區詔安客家族群文化為基礎,將崙背好客之文化特色,呈現在生活陶藝產品中,並且結合地方農特產,搭配在地的陶瓷器具,創造具地方色彩的陶瓷器,藉此深化與連結農特產及文化產業之結構,讓崙背詔安客家的在地特色產品產業化,增加地方工作機會。

為了讓在地陶藝工作者能夠藉由共同行銷與協力生產,逐步朝向工藝微型產業的方向發展,今年計畫主要的工作在於觀摩交流、技術提昇和凝聚在地文化品牌共識等三個主軸。希望藉由帶領各工坊成員到其他社區的學習與觀摩來增加社區的視野,並且邀請幾位老師來進行技術指導,並透過交流的方式來進行研習,讓社區工坊可以充分與老師進行技術交流,提昇技術層次。

除此之外,為凝聚社區共識及開展共同行銷的在地品牌經營策略,透過「尋找崙背燒」的過程,藉由不斷討論、修正以及CI設計、提袋製作等,建立聯合行銷的在地文化品牌經營策略,提高在地文化的能見度。

今年參與的陶藝工坊包括:老土藝術工作室(李明松)、陶田陶藝工作室(廖加靖)、虎農陶藝希望工坊(李俊寧)、炯窯陶藝工作室(林炯宏)以及廖振淦陶藝工作室(廖振淦),未來希望能透由「崙背燒」的文化意象,營造具在地特色之創意與品味兼具的陶瓷文化產品,運用崙背在地特色的優勢,協助社區居民在地特色工藝及觀光產業提升附加價值,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達到共產共銷的微型工藝產業網絡,更希望進一步營造工藝發展優良環境,帶動社區工藝事業的良性互動發展。

 

【李明松】

 

雲林縣的崙背鄉,一個台灣最傳統的鄉村聚落,二、三十年前,在現代大型工廠進到雲林之前,崙背和其他村落一樣,大部分人靠種旱地為生,後來很多人改養乳牛,崙背人從耕田變成擠牛奶,但是生活依然沒變,農忙時忙工作,農暇時到廟裡練武功招式,這裡是著名的西螺七崁最後一崁:尾崁,村裡男丁從小每個人都會來上一招半式的,村人間的感情也就這樣凝聚力特別強,只是這裡的小孩,從小就在風沙裡長大,誰也沒有過特別出色的成就,反正長大就隨父母腳步種田養牛豬羊,好一點就進工廠做工。

 

人稱老土的陶藝家李明松,就是在崙背吃泥土長大的小孩,從小和村裡小孩成群結隊玩,所有鄉下小孩會的把戲他都在行,釣魚烤地瓜樣樣都不輸人。讀的是放牛班,對自己的未來從沒有過想像,直到國中時畫畫被老師稱讚,那是李明松生命裡第一次有人肯定他,畫畫開始轉動李明松的命運,到了高二時,他看到自己未來想走的路,他努力朝考藝專的路努力。雖然大學聯考放榜時他如願以償考上國立藝專,但是家裡卻沒打算讓他唸大學,因為父親想讓他一起在家養豬。

 

幾乎打算放棄的李明松有一天在睡夢中被叫醒,母親在床頭交給他一個打包好的包袱和一小包生活費和學費,讓他在父親醒來之前坐車去台北報到。就這樣,李明松踏上了藝術的道途。

 

在學校的李明松仍然是那個吃泥土灰塵的土樣子,黑皮膚大眼晴,同學給他封了綽號叫「老土」,但這個老土可不土,第一次拉的陶拿去比賽就得了台北藝術獎首獎。得到肯定的創作路開始一帆風順平穩走著,一直有畫廊當他的經紀公司,他的作品始終有固定收藏者。1994年,為了家裡及創作因素,他回到崙背老家,用家裡的老豬舍開了「老土藝術工作室」。

 

或許自小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長大,李明松的作品總是創意力十足,不僅造型、釉色活潑多變化,連器物本身的功能也常具備多重功能,這也是他在市場上始終有固定粉絲的原因之一。曾獲得臺灣工藝研發中心「良品美器」認證的「老土」李明松,除了創作純藝術品外,也做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餐具及茶具等。他形容自己的特色便是將陶瓷藝術融會在生活之中,創造出一般消費大眾也能瞭解並使用的陶藝品。也因而李明松落實「藝術生活化」的這項理念,獲得了經濟部工業局「創意生活事業」的評選認定。

 

雖然已是中部或甚至是臺灣知名陶藝家的李明松。他並未因成名而自滿,他開始反思更深刻的創作理念,為了開拓自我,他進入雲林科技大學念設計研究所,一方面在虎尾農工特教班當陶藝老師,因為他知道低成就的小孩,需要有人來肯定他們的生命價值,所以他認為要教孩子一個謀生的技能,尤其這些有學習障礙的小孩,他們更需要的是一個機會。他在學校教過的學生很多在畢業後都進入他的工作室工作,有人一做十幾年,在他們坎坷的命運路上,李明松看到他們與人不同的長處與穩定性,為這些幾乎被家庭和社會遺忘的小孩點亮一盞燈。

 

其實除了特教生,李明松看到家鄉愈來愈多的外籍配偶,就曾在他參加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中以外籍配偶為對象,希望培養這些社會中相對弱勢的成員,有一些基本工藝技能,一方面解決社會問題,一方面也為社區發展工藝產業提供基礎能量,透過工坊對外接單、提供設施與資源,間接讓外籍配偶與在地居民獲得工作機會。

 

李明松雖然自己的工作室訂單一直不成問題,但他始終為家鄉的未來感到憂心,尤其是崙背週邊日益增多的個人窯廠與工作室,他對陶藝聚落的成型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愈來愈多人投入日漸成熟的陶藝工作;憂的是台灣整體產業環境的萎縮與低靡。為了提升自我內在的能量,拓展更寬的視野,能讓自己能面對更多未來的挑戰,李明松這回遠赴北京攻讀博士學位。

 

對於陶藝產業的未來,李明松認為沒有文化的根基,讓陶作品深入人們的生活裡,要談產業化是很空洞的。近年他結合台灣原有的喝茶風氣,希望重新建構台灣的茶文化,找出茶與陶最完美的結合點,試圖創造茶藝與陶藝的未來世紀,當然也放眼大陸市場,因為那究竟是一個令人不得不鎖定目標的具有龐大消費力的對象。

 

除了提昇自我的前進能量,李明松也積極提昇崙背周邊陶藝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定期與其他陶藝工作室做技藝交流,他在自家窯廠增設一座柴燒窯,提供這些同行使用。這種無私的付出,可以看到他熱血的一面,李明松總是時時想到其他人,並不因為自己已是知名陶藝家而自滿,更不會獨占資源,他總是想給的更多。

李明松接下來的願望是成立希望工廠,讓學校的特教生有一個真正自立生活的能力。這些思惟已跳脫陶藝家的思惟與高度,更接近社會工作者甚或宗教家的情懷,因為在李明松眼中,陶藝不只是陶藝,它有更深刻的情感在裡面。

李明松總是想把崙背泥土那股特有的黏性,透過陶製作過程,轉化成文化的特質,雖然一切仍在嚐試,但李明松從未放棄夢想是讓陶藝進入社區,進入每一個人的生活,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陶藝帶來的幸福感。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7.html

# 雖然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8

識別碼C1_382000000A_108078
名稱鶯歌南雅路夜市
區域(空)
簡述鶯歌區的南雅夜市,離陶瓷老街及火車站都不算遠,在遊玩鶯歌半日之後進入黃昏,剛好可以到夜市裡吃晚餐,夜市路標就在電信局大門口對面。夜市裡有一家開了三十年以上的水煎包,堅持皮薄餡實在而美味的特色水煎包,餡料裡的豬肉,也是老闆精挑細選,使用山上的黑豬肉,與堅持選用帶有油脂的三層肉,意外發展出這滷肉水煎包的特色。水煎包攤沒有店名,別忘了仔細搜食。許多美食節目都曾介紹採訪,是值得推薦給大家的鶯歌美食!『南雅夜市搖搖冰』雖然時代變遷,但仍保有其三十年來精心獨特的口味,雖然成本比較高,但為讓消費者喝的安心,堅持全程使用天然水果與逆滲透純水製作,水果現場壓搾,絕對新鮮。保有古早味又健康無負擔的搖搖冰,別忘了暢飲一夏喔!
描述鶯歌區的南雅夜市,離陶瓷老街及火車站都不算遠,在遊玩鶯歌半日之後進入黃昏,剛好可以到夜市裡吃晚餐,夜市路標就在電信局大門口對面。夜市裡有一家開了三十年以上的水煎包,堅持皮薄餡實在而美味的特色水煎包,餡料裡的豬肉,也是老闆精挑細選,使用山上的黑豬肉,與堅持選用帶有油脂的三層肉,意外發展出這滷肉水煎包的特色。水煎包攤沒有店名,別忘了仔細搜食。許多美食節目都曾介紹採訪,是值得推薦給大家的鶯歌美食!『南雅夜市搖搖冰』雖然時代變遷,但仍保有其三十年來精心獨特的口味,雖然成本比較高,但為讓消費者喝的安心,堅持全程使用天然水果與逆滲透純水製作,水果現場壓搾,絕對新鮮。保有古早味又健康無負擔的搖搖冰,別忘了暢飲一夏喔!
電話886-2-26780202
地址新北市鶯歌區
郵政區碼(Zipcode)239
Region新北市
Town鶯歌區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依店家營業時間為主)
圖一(空)
圖一描述(空)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82000000A
經度座標121.35021
緯度座標24.95461
原分類(空)
分類109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19-08-28T11:50:05+08:00
識別碼: C1_382000000A_108078
名稱: 鶯歌南雅路夜市
區域: (空)
簡述: 鶯歌區的南雅夜市,離陶瓷老街及火車站都不算遠,在遊玩鶯歌半日之後進入黃昏,剛好可以到夜市裡吃晚餐,夜市路標就在電信局大門口對面。夜市裡有一家開了三十年以上的水煎包,堅持皮薄餡實在而美味的特色水煎包,餡料裡的豬肉,也是老闆精挑細選,使用山上的黑豬肉,與堅持選用帶有油脂的三層肉,意外發展出這滷肉水煎包的特色。水煎包攤沒有店名,別忘了仔細搜食。許多美食節目都曾介紹採訪,是值得推薦給大家的鶯歌美食!『南雅夜市搖搖冰』雖然時代變遷,但仍保有其三十年來精心獨特的口味,雖然成本比較高,但為讓消費者喝的安心,堅持全程使用天然水果與逆滲透純水製作,水果現場壓搾,絕對新鮮。保有古早味又健康無負擔的搖搖冰,別忘了暢飲一夏喔!
描述: 鶯歌區的南雅夜市,離陶瓷老街及火車站都不算遠,在遊玩鶯歌半日之後進入黃昏,剛好可以到夜市裡吃晚餐,夜市路標就在電信局大門口對面。夜市裡有一家開了三十年以上的水煎包,堅持皮薄餡實在而美味的特色水煎包,餡料裡的豬肉,也是老闆精挑細選,使用山上的黑豬肉,與堅持選用帶有油脂的三層肉,意外發展出這滷肉水煎包的特色。水煎包攤沒有店名,別忘了仔細搜食。許多美食節目都曾介紹採訪,是值得推薦給大家的鶯歌美食!『南雅夜市搖搖冰』雖然時代變遷,但仍保有其三十年來精心獨特的口味,雖然成本比較高,但為讓消費者喝的安心,堅持全程使用天然水果與逆滲透純水製作,水果現場壓搾,絕對新鮮。保有古早味又健康無負擔的搖搖冰,別忘了暢飲一夏喔!
電話: 886-2-26780202
地址: 新北市鶯歌區
郵政區碼(Zipcode): 239
Region: 新北市
Town: 鶯歌區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依店家營業時間為主)
圖一: (空)
圖一描述: (空)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82000000A
經度座標: 121.35021
緯度座標: 24.95461
原分類: (空)
分類1: 09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19-08-28T11:50:05+08:00
[ 搜尋所有 雖然 ... ]

與雖然同分類的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三層肉【三層?】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mˊcenˇngiugˋ【samˊcenˇjiangˊ】 | 華語辭義: 五花肉 | 客語例句: 阿婆當(蓋)好食三層肉(三層?)搵桔醬。

魚肉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ˇngiugˋ | 華語辭義: 魚肉 | 客語例句: 魚肉?營養價值盡高。

豬利(豬利頭)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zuˊli(zuˊliteuˇ) | 華語辭義: 豬舌頭 | 客語例句: 阿姆喊去市場割兩副豬利(豬利頭)轉(歸)來。

豬腸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zuˊcongˇ | 華語辭義: 豬腸 | 客語例句: 豬腸炒薑絲係客家名菜。

豬肚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zuˊduˋ | 華語辭義: 豬肚 | 客語例句: 食覆菜豬肚湯嘴會轉甘。

哈姆(火腿)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hamuˋ(foˋtuiˋ) | 華語辭義: 火腿 | 客語例句: 當(蓋)好食麵包夾哈姆(火腿)。

雞肉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ieˊngiugˋ | 華語辭義: 雞肉 | 客語例句: 頭擺人愛年節正有雞肉好食。

鴨肉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bˋngiugˋ | 華語辭義: 鴨肉 | 客語例句: 燻過?鴨肉異(盡)香。

鵝肉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oˇngiugˋ | 華語辭義: 鵝肉 | 客語例句: 頭家娘!請你切一盤鵝肉來。

魚生(沙西米)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ˇsangˊ(saˇximiˋ) | 華語辭義: 生魚片 | 客語例句: 日本人盡好食魚生。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amˇ | 華語辭義: 鹽巴 | 客語例句: 放到恁多鹽會鹹死人。

酸醋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onˊcii | 華語辭義: | 客語例句: 食水餃愛搵酸醋。

豆油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euiuˇ | 華語辭義: 醬油 | 客語例句: 豬肉切盤搵豆油異(盡)好食。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ongˊ | 華語辭義: | 客語例句: 食飯無湯食毋落胲。

冰淇淋(軟冰)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nˊgiˊlinˊ(ngionˊbenˊ)【benˊgiˊlinˇ】 | 華語辭義: 冰淇淋 | 客語例句: 熱天食冰淇淋冰冰涼涼當(蓋)好食。

三層肉【三層?】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mˊcenˇngiugˋ【samˊcenˇjiangˊ】 | 華語辭義: 五花肉 | 客語例句: 阿婆當(蓋)好食三層肉(三層?)搵桔醬。

魚肉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ˇngiugˋ | 華語辭義: 魚肉 | 客語例句: 魚肉?營養價值盡高。

豬利(豬利頭)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zuˊli(zuˊliteuˇ) | 華語辭義: 豬舌頭 | 客語例句: 阿姆喊去市場割兩副豬利(豬利頭)轉(歸)來。

豬腸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zuˊcongˇ | 華語辭義: 豬腸 | 客語例句: 豬腸炒薑絲係客家名菜。

豬肚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zuˊduˋ | 華語辭義: 豬肚 | 客語例句: 食覆菜豬肚湯嘴會轉甘。

哈姆(火腿)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hamuˋ(foˋtuiˋ) | 華語辭義: 火腿 | 客語例句: 當(蓋)好食麵包夾哈姆(火腿)。

雞肉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ieˊngiugˋ | 華語辭義: 雞肉 | 客語例句: 頭擺人愛年節正有雞肉好食。

鴨肉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bˋngiugˋ | 華語辭義: 鴨肉 | 客語例句: 燻過?鴨肉異(盡)香。

鵝肉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oˇngiugˋ | 華語辭義: 鵝肉 | 客語例句: 頭家娘!請你切一盤鵝肉來。

魚生(沙西米)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ˇsangˊ(saˇximiˋ) | 華語辭義: 生魚片 | 客語例句: 日本人盡好食魚生。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amˇ | 華語辭義: 鹽巴 | 客語例句: 放到恁多鹽會鹹死人。

酸醋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onˊcii | 華語辭義: | 客語例句: 食水餃愛搵酸醋。

豆油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euiuˇ | 華語辭義: 醬油 | 客語例句: 豬肉切盤搵豆油異(盡)好食。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ongˊ | 華語辭義: | 客語例句: 食飯無湯食毋落胲。

冰淇淋(軟冰)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nˊgiˊlinˊ(ngionˊbenˊ)【benˊgiˊlinˇ】 | 華語辭義: 冰淇淋 | 客語例句: 熱天食冰淇淋冰冰涼涼當(蓋)好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