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林
- 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錄取名單 @ 原住民族委員會

姓名彭春林的創作類別是文創類, 屆別是第二屆, 年度是98年度, 民族是魯凱族.

序號80
資料日期20130710
姓名彭春林
性別
民族魯凱族
創作類別文創類
類別布類家飾製作
屆別第二屆
年度98年度
複審結果(空)
註釋(空)

序號

80

資料日期

20130710

姓名

彭春林

性別

民族

魯凱族

創作類別

文創類

類別

布類家飾製作

屆別

第二屆

年度

98年度

複審結果

(空)

註釋

(空)

根據名稱 彭春林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彭春林 ...)

# 彭春林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1

執行單位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魯凱族二大重要的手工技藝,一是石雕,一是織繡。石雕在霧台鄉已經發展得頗具規模。青葉部落由於日據時期遷村的緣故,成為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在該地區呈現獨特且鮮明的原住民魯凱族文化風貌。魯凱婦女的編織技藝,更是魯凱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建立了青葉部落發展織染繡工藝產業的勞動力基礎。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在學會織布和魯凱的貼繡技術後,就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並在學校裡進行教學。目前部落裡約有50位以上的婦女都有上過他織繡染的相關課程,使得織繡產品儼然已成為青葉部落重要的經濟來源。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著重在學員的技藝提昇上。技藝學習方面分為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性技術,由彭春林老師以及江立彥老師擔綱。刺繡部分主要延續蝶紋線條的創作,指導學員從基礎的技巧開始從事蝶紋的定格與繪製,再依據產品製作的流程完成製作。在植物染部分則是由江立彥老師根據部落中常用的植物染材,指導學員從取樣、裁切、浸泡、煎煮、過濾、重複煎煮、染液浸泡、靜置陰乾、完成等九道過程學習典型的魯凱植物染技巧。

彭春林希望能夠藉由染織工藝的技藝傳習與創意設計,作為保存魯凱族文化與穩定部落經濟的核心。因此,從工坊成立至今,除了持續培育部落人力資源及進行部落文化的深度調查之外,這幾年也積極透過專業團隊之協助,導入設計、製造、行銷觀念,希望未來能整合部落相關資源進行織染繡品的量產、並策劃年度成果展及開闢行銷據點,逐步營造一個以「織染繡」作為魯凱部落藝術保存與價值創造的部落經濟模式。

【彭春林 現代魯凱族藝術─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最北端的青葉部落,由一位魯凱族的男設計師─彭春林,帶領青葉部落媽媽們,將傳統魯凱文化元素轉化,以貼布繡技法設計系列商品,如手機袋、零錢包,書包、手提包,T恤、服飾,以及居家裝飾的門簾、燈飾等。獨特的圖紋造形與色系搭配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這是手工繡的嗎?好漂亮喔…」彭春林的設計,往往第一眼給人驚喜,第二眼讓人舒服,多看幾眼就是想把他們帶回家。主要是以「貼布繡」的技法做為產品特色,貼布繡是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技法之一, 將布料依據形狀剪裁後,縫在另一塊布上,並以手工縫繡布邊的方式,呈現出兩塊布紋、色塊、縫線技法的美感。光是縫繡布邊的針法及色線的搭配,就有好幾種變化。貼布繡的圖紋造型是整個產品的核心表現,彭春林將魯凱族的故事、圖騰、文化,轉變為系列商品,至今已發展出「豐收」、「百步蛇」、「蝴蝶紋」以及「紋手」系列。將部落故事的圖案,經由設計、排列組合,呈現在作品上。「豐收」系列是取豐年祭時眾人歡慶的意象,以人頭的圖案為代表;「百步蛇」在魯凱族則是地位崇高的神祉,將蛇紋做變形與排列;「紋手」則凸顯「手」的造型,分為左手、右手繡在個別的包包上,並表現魯凱族在手上刺有圖騰的文化。將這些有故事的圖案藉由造型的轉變設計,開發為商品系列。彭春林透過創作,重新詮釋傳統的魯凱族文化。

另外,在產品色彩的搭配上,沒有鮮豔的對比表現,而是以溫和的大地色調互相搭配,舒服的色系也是彭春林產品的表現特色。但也因此曾被質疑:這怎麼不像原住民的設計?原來,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著彭春林。為何自己的色彩偏愛跟大家認知的原住民色彩不一樣,但經過溯源探討,發現原來部落最原始的創作色調,就是這樣的大地顏色,乃是由眼睛所見到的萬物中取材,當然是如此溫和自然的色系,自此,彭春林才放心地繼續設計,而我們才可看到一款一款令人驚艷又舒適的商品。

彭春林認為,作品中表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將傳統圖案與色彩保留,在造形部分則強調個人設計風格,加入自己的轉化與技法,就如同和祖先對話一般。彭春林滿懷著對設計的熱情,以及魯凱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透過個人的設計,傳承、轉化祖先的文化,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魯凱族藝術。非一味的將部落的圖騰、符號複製、消費,而是讓文化精神能與個人創作結合,轉化為這個世代喜愛的產品,藉由購買、使用,讓魯凱族的文化讓更多人看到。

【「蝴蝶變成雲」系列文創商品】

彭春林開發的「蝴蝶變成雲」系列,是將收藏於博物館的魯凱族傳統一片裙,繡在裙襬邊緣的圖案─「蝴蝶紋」做為設計來源。蝴蝶紋在部落的意義代表著女孩的純潔與成熟,以及男孩的勤勞、速度與敏捷。彭春林轉化傳統服飾與圖紋,蝴蝶兩根彎彎的觸角,經由定格、放大、轉化等設計,拉長成為雲朵般恣意浮盪,隨著產品的大小、造型、色彩做搭配組合,找到最適當的天空停留。

系列商品中,小至零錢包、手機袋,大至書包、手提包、門簾,以及將蝶紋繡在肩上的T恤等,除此之外,更朝向家飾用品發展。彭春林認為,「家」是給人放鬆休息的地方,藉由居家擺設,可軟化冰冷的水泥牆。「燈飾」系列便因此而誕生,蝶紋雲彩透過燈光打亮,搭配植物染色的布料,呈現大地綠、灰的色彩,更顯舒適。未來計畫開發沙發與抱枕,希望打造整體空間的氛圍,讓一走進家中,便可得到放鬆與愉悅的心情。

【魯凱族第一位男織布師】

見過彭春林的人,一定都會有著鮮明的印象,很高、很斯文,有著很深邃的五官,常常笑著對我們說:「你們每次一群人下來,我會很緊張耶…」,但在幾次對談下來,可以聽出他對於創作的執著、部落的情感,以及對於所追求的目標,有著清楚且明確的概念。

彭春林在成為設計師、織布師之前,有一段很長的故事。魯凱族以織繡技術聞名,編織與刺繡是女性的專長,早期的打獵社會中,相傳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這類女紅,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男生是不能碰織繡的。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中的刺繡高手,彭春林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對織繡產生濃厚興趣,卻因男生不可碰織布機的禁忌,而將織繡的印象停留在心裡,慢慢發酵。

後來彭春林成為一名獸醫,先後在製藥廠、牧場工作,但仍念念不忘心中對「布」、對創作的熱愛,開始設計具有個人特色的髮飾、小飾品,後來甚至在屏東市中華路附近擺起路邊攤販售,生意相當好。因緣際會之下,接手隔壁賣衣服的攤位,做起批發成衣、服飾的生意。而獨具風格美感的彭春林,看不順眼一般成衣的剪裁,索性拿起剪刀、針線,將衣服的袖口、領子等做改變,慢慢呈現出個人的風格,除了受到市場歡迎之外,彭春林也在這段時間磨練出對服飾、布料、剪裁的心得,於是決定辭去獸醫的工作,專心發展自己的興趣。

 

其間曾成立了「話繡工作室」,魯凱族的繡「Pajase」就是「寫」的意思,是因為魯凱族沒有用以表達的文字,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將老一輩要傳達的話語訴說出來。工作室雖因供需失衡而結束,但這個時候的彭春林,對於所做的藝術創作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找回自己的源頭。而後經過不斷地進修學習,回部落詢問祖母和部落老婦人快要失傳的編織法,到圖書館、博物館追溯部落傳統的圖案來源,到輔大、屏科大、工藝所學習相關課程,並透過自己不斷的創新嘗試,先後得到許多競賽的獎項。在拿到乙級女裝證照後,也開始進行服飾的設計和製作。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藉由對布料、織品的了解與運用,抒發心中的創作熱情。

 

【「布落空間」=部落文化+創意設計+產業】

 

彭春林說,青葉部落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般,與鄰家哥哥在樹上摘水果,和大自然為伍的生活…。幼時在青葉部落成長的記憶,以及對於傳統織繡的記憶,成為彭春林創作的來源。於是彭春林回到部落,2003年與友人江立彥成立了「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2006年在三地門鄉較為熱鬧的水門村開設「布落空間」門市,自此有了自己的店鋪。位於水門村中心,店面一樓大門的白色屋頂像布落下般的垂掛著,店內則溫馨的擺設著彭春林大大小小的包包、服飾、家飾用品等。地下一樓與二樓則是彭春林的工作室。「布落」二字,除了「布料垂落」的意象之外,也代表著青葉「部落」,說明了彭春林的創作與事業的根源。

 

【打造織染繡的青葉部落】

 

青葉村是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部落裡約佔一半以上的婦女都跟他學過織繡。並藉由「布落空間」門市的經營,以及口耳相傳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由彭春林做產品設計、打樣,在部落成立了約五、六人的工班,以及其他家庭式代工的工班,進行縫製加工的部分。串連成上中下游的產業線,希望帶動部落經濟生產,也讓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文化特色,可以持續發展成為青葉部落的特色。

彭春林與祖先對話的過程,透過「圖案」、「色彩」、「技法」的轉變,設計出現代魯凱族的文化商品。並藉由門市與個人品牌的經營,帶動部落的織繡生產。近年來更用青葉村當地的植物做染料,在作品中加入植物染布。彭春林說,終極目標是希望從染、織和製作的素材全部都採用青葉村當地的材料,讓青葉村成為織、染、繡文化特色的部落。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4.html
執行單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 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魯凱族二大重要的手工技藝,一是石雕,一是織繡。石雕在霧台鄉已經發展得頗具規模。青葉部落由於日據時期遷村的緣故,成為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在該地區呈現獨特且鮮明的原住民魯凱族文化風貌。魯凱婦女的編織技藝,更是魯凱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建立了青葉部落發展織染繡工藝產業的勞動力基礎。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在學會織布和魯凱的貼繡技術後,就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並在學校裡進行教學。目前部落裡約有50位以上的婦女都有上過他織繡染的相關課程,使得織繡產品儼然已成為青葉部落重要的經濟來源。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著重在學員的技藝提昇上。技藝學習方面分為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性技術,由彭春林老師以及江立彥老師擔綱。刺繡部分主要延續蝶紋線條的創作,指導學員從基礎的技巧開始從事蝶紋的定格與繪製,再依據產品製作的流程完成製作。在植物染部分則是由江立彥老師根據部落中常用的植物染材,指導學員從取樣、裁切、浸泡、煎煮、過濾、重複煎煮、染液浸泡、靜置陰乾、完成等九道過程學習典型的魯凱植物染技巧。

彭春林希望能夠藉由染織工藝的技藝傳習與創意設計,作為保存魯凱族文化與穩定部落經濟的核心。因此,從工坊成立至今,除了持續培育部落人力資源及進行部落文化的深度調查之外,這幾年也積極透過專業團隊之協助,導入設計、製造、行銷觀念,希望未來能整合部落相關資源進行織染繡品的量產、並策劃年度成果展及開闢行銷據點,逐步營造一個以「織染繡」作為魯凱部落藝術保存與價值創造的部落經濟模式。

【彭春林 現代魯凱族藝術─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最北端的青葉部落,由一位魯凱族的男設計師─彭春林,帶領青葉部落媽媽們,將傳統魯凱文化元素轉化,以貼布繡技法設計系列商品,如手機袋、零錢包,書包、手提包,T恤、服飾,以及居家裝飾的門簾、燈飾等。獨特的圖紋造形與色系搭配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這是手工繡的嗎?好漂亮喔…」彭春林的設計,往往第一眼給人驚喜,第二眼讓人舒服,多看幾眼就是想把他們帶回家。主要是以「貼布繡」的技法做為產品特色,貼布繡是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技法之一, 將布料依據形狀剪裁後,縫在另一塊布上,並以手工縫繡布邊的方式,呈現出兩塊布紋、色塊、縫線技法的美感。光是縫繡布邊的針法及色線的搭配,就有好幾種變化。貼布繡的圖紋造型是整個產品的核心表現,彭春林將魯凱族的故事、圖騰、文化,轉變為系列商品,至今已發展出「豐收」、「百步蛇」、「蝴蝶紋」以及「紋手」系列。將部落故事的圖案,經由設計、排列組合,呈現在作品上。「豐收」系列是取豐年祭時眾人歡慶的意象,以人頭的圖案為代表;「百步蛇」在魯凱族則是地位崇高的神祉,將蛇紋做變形與排列;「紋手」則凸顯「手」的造型,分為左手、右手繡在個別的包包上,並表現魯凱族在手上刺有圖騰的文化。將這些有故事的圖案藉由造型的轉變設計,開發為商品系列。彭春林透過創作,重新詮釋傳統的魯凱族文化。

另外,在產品色彩的搭配上,沒有鮮豔的對比表現,而是以溫和的大地色調互相搭配,舒服的色系也是彭春林產品的表現特色。但也因此曾被質疑:這怎麼不像原住民的設計?原來,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著彭春林。為何自己的色彩偏愛跟大家認知的原住民色彩不一樣,但經過溯源探討,發現原來部落最原始的創作色調,就是這樣的大地顏色,乃是由眼睛所見到的萬物中取材,當然是如此溫和自然的色系,自此,彭春林才放心地繼續設計,而我們才可看到一款一款令人驚艷又舒適的商品。

彭春林認為,作品中表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將傳統圖案與色彩保留,在造形部分則強調個人設計風格,加入自己的轉化與技法,就如同和祖先對話一般。彭春林滿懷著對設計的熱情,以及魯凱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透過個人的設計,傳承、轉化祖先的文化,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魯凱族藝術。非一味的將部落的圖騰、符號複製、消費,而是讓文化精神能與個人創作結合,轉化為這個世代喜愛的產品,藉由購買、使用,讓魯凱族的文化讓更多人看到。

【「蝴蝶變成雲」系列文創商品】

彭春林開發的「蝴蝶變成雲」系列,是將收藏於博物館的魯凱族傳統一片裙,繡在裙襬邊緣的圖案─「蝴蝶紋」做為設計來源。蝴蝶紋在部落的意義代表著女孩的純潔與成熟,以及男孩的勤勞、速度與敏捷。彭春林轉化傳統服飾與圖紋,蝴蝶兩根彎彎的觸角,經由定格、放大、轉化等設計,拉長成為雲朵般恣意浮盪,隨著產品的大小、造型、色彩做搭配組合,找到最適當的天空停留。

系列商品中,小至零錢包、手機袋,大至書包、手提包、門簾,以及將蝶紋繡在肩上的T恤等,除此之外,更朝向家飾用品發展。彭春林認為,「家」是給人放鬆休息的地方,藉由居家擺設,可軟化冰冷的水泥牆。「燈飾」系列便因此而誕生,蝶紋雲彩透過燈光打亮,搭配植物染色的布料,呈現大地綠、灰的色彩,更顯舒適。未來計畫開發沙發與抱枕,希望打造整體空間的氛圍,讓一走進家中,便可得到放鬆與愉悅的心情。

【魯凱族第一位男織布師】

見過彭春林的人,一定都會有著鮮明的印象,很高、很斯文,有著很深邃的五官,常常笑著對我們說:「你們每次一群人下來,我會很緊張耶…」,但在幾次對談下來,可以聽出他對於創作的執著、部落的情感,以及對於所追求的目標,有著清楚且明確的概念。

彭春林在成為設計師、織布師之前,有一段很長的故事。魯凱族以織繡技術聞名,編織與刺繡是女性的專長,早期的打獵社會中,相傳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這類女紅,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男生是不能碰織繡的。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中的刺繡高手,彭春林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對織繡產生濃厚興趣,卻因男生不可碰織布機的禁忌,而將織繡的印象停留在心裡,慢慢發酵。

後來彭春林成為一名獸醫,先後在製藥廠、牧場工作,但仍念念不忘心中對「布」、對創作的熱愛,開始設計具有個人特色的髮飾、小飾品,後來甚至在屏東市中華路附近擺起路邊攤販售,生意相當好。因緣際會之下,接手隔壁賣衣服的攤位,做起批發成衣、服飾的生意。而獨具風格美感的彭春林,看不順眼一般成衣的剪裁,索性拿起剪刀、針線,將衣服的袖口、領子等做改變,慢慢呈現出個人的風格,除了受到市場歡迎之外,彭春林也在這段時間磨練出對服飾、布料、剪裁的心得,於是決定辭去獸醫的工作,專心發展自己的興趣。

 

其間曾成立了「話繡工作室」,魯凱族的繡「Pajase」就是「寫」的意思,是因為魯凱族沒有用以表達的文字,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將老一輩要傳達的話語訴說出來。工作室雖因供需失衡而結束,但這個時候的彭春林,對於所做的藝術創作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找回自己的源頭。而後經過不斷地進修學習,回部落詢問祖母和部落老婦人快要失傳的編織法,到圖書館、博物館追溯部落傳統的圖案來源,到輔大、屏科大、工藝所學習相關課程,並透過自己不斷的創新嘗試,先後得到許多競賽的獎項。在拿到乙級女裝證照後,也開始進行服飾的設計和製作。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藉由對布料、織品的了解與運用,抒發心中的創作熱情。

 

【「布落空間」=部落文化+創意設計+產業】

 

彭春林說,青葉部落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般,與鄰家哥哥在樹上摘水果,和大自然為伍的生活…。幼時在青葉部落成長的記憶,以及對於傳統織繡的記憶,成為彭春林創作的來源。於是彭春林回到部落,2003年與友人江立彥成立了「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2006年在三地門鄉較為熱鬧的水門村開設「布落空間」門市,自此有了自己的店鋪。位於水門村中心,店面一樓大門的白色屋頂像布落下般的垂掛著,店內則溫馨的擺設著彭春林大大小小的包包、服飾、家飾用品等。地下一樓與二樓則是彭春林的工作室。「布落」二字,除了「布料垂落」的意象之外,也代表著青葉「部落」,說明了彭春林的創作與事業的根源。

 

【打造織染繡的青葉部落】

 

青葉村是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部落裡約佔一半以上的婦女都跟他學過織繡。並藉由「布落空間」門市的經營,以及口耳相傳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由彭春林做產品設計、打樣,在部落成立了約五、六人的工班,以及其他家庭式代工的工班,進行縫製加工的部分。串連成上中下游的產業線,希望帶動部落經濟生產,也讓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文化特色,可以持續發展成為青葉部落的特色。

彭春林與祖先對話的過程,透過「圖案」、「色彩」、「技法」的轉變,設計出現代魯凱族的文化商品。並藉由門市與個人品牌的經營,帶動部落的織繡生產。近年來更用青葉村當地的植物做染料,在作品中加入植物染布。彭春林說,終極目標是希望從染、織和製作的素材全部都採用青葉村當地的材料,讓青葉村成為織、染、繡文化特色的部落。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4.html

# 彭春林 於 工藝中心臺灣工藝之家 - 2

名稱彭春林
電話08-7966811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工坊名稱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日08:00~16:30
圖檔連結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0d23327a-13e4-41f8-ae86-cf150ab44a90.jpg
內容相傳魯凱族人是在雲豹的帶領之下,越過大武山抵達屏東的霧台鄉。霧台係指許多村社聚集成大社之意,聚落台地終年白霧瀰漫,加上瀑布眾多,遂有雲豹、霧與瀑布故鄉之稱。 居於「雲豹故鄉」的魯凱族,原生活在中央山脈兩側的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臺東縣卑南鄉,後遷徙至瑪家鄉三和村及三地門鄉的青葉村,打破魯凱族男性不能碰編織禁忌的彭春林,即是青葉村的工藝家。 魯凱族為父系社會,傳說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女紅被視為男人的禁忌。編織與刺繡是魯凱族女性的專長,彭春林的奶奶織布技藝一流,姑姑的刺繡更是族中翹楚,長期的耳濡目染,讓他不自覺中愛上細膩的織繡。 原任獸醫助理的彭春林,三十歲那一年回到部落,他學過陶藝、繪畫、雕刻,卻對織染情有獨鍾,「摸布料時總會升起特殊的感覺,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彭春林於是以織染為創作媒材,擺攤賣自製小飾品。 創作是一條不歸路,讓人愈陷愈深。在深入瞭解魯凱族文化後,彭春林意識到,織繡是魯凱婦女最傳統的表達工具,卻因為生活現代化而失落,為了發揚這個優秀的文化,他開始拜師學藝,並到輔大選修織紋設計學分,最後成立「彭春林布落空間」,並將所學教導部落婦女,讓許多在都市打粗工的人返回部落,以雙手創造文化商品,有尊嚴地生活。 「彭春林布落空間」製作的各式織品圖案,多取之於生活周遭的植物、昆蟲或與部落傳統象徵有關的動物圖騰,有些則是靈機一動的創意。他將這些圖案一針一線重現在包包、服飾、帽子、抱枕、髮飾、居家擺飾、寢飾上,穿梭出了一幅幅美麗的作品,也在魯凱族傳統裡注入新貌。 植物林相愈豐富,蝴蝶的種類也愈多。彭春林所居住的青葉村部落,蝴蝶是這兒的常客。蝴蝶在其圖騰文化中代表勤奮與速度,在彭春林心裡,則因其亮麗、多變的外貌,代表著傳統的新生命,翩翩飛舞的姿態與賦意,於是成了彭春林創作的靈感。 「彭春林布落空間」的入口意象即是蝴蝶,他運用蝴蝶的觸鬚為圖騰進行轉化,這樣的轉化也可在他的作品中看見。〈蝶紋上衣&手織布長褲〉以植物染的棉質T恤上,正方形的黑布上繡以綠色絲線,兩個紅色背對背的3,交幻出中央的菱形,整齊排列的針紋,令人想起密密縫的針黹情。 〈蝶紋手工帽〉是另一件以蝶翼上的紋路做轉化的作品。波浪造型的帽沿猶如女性婀娜的曲線,藍、紫的邊線,以不同色調的直繡呈顯手感,綴上六顆錯落的珍珠銀光,別緻又素雅。 綴織作品〈心情〉則是彭春林現實生活的反射。當年他在輔大進修織技,搭夜車返臺東的路程上,窗外一片漆黑,他的身體疲累,心情卻因為學習而充實,這個情景重現在作品黑灰色構成的夜色上,鬆緊不一的織紋則是心情與生理的反射。 「魯凱新衣系列」的手提包是彭春林從平面跳脫到立體的嘗試,不同層次的藍為手提包帶來變化,略傾斜的造型也顛覆傳統,風格別具。〈蝶紋側包〉的黑白對比色則讓人眼睛一亮,它和前者一樣,也以針線的手感串連出蝴蝶的飛翔的躍動。 在衣飾配件外,家飾也是彭春林的專擅領域。在〈植物染桌燈〉中,草綠色的布繡上如蝴蝶觸鬚般的紅色線條,其粗細變化讓視覺從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具有蝴蝶生命循環的意涵。〈蝶紋抱枕〉亦顯現創作者細微的用心。多數的抱枕圖案具有正反之別,顧及到居家的隨性,彭春林將抱枕的紋飾設計成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說,無論使用者如何擺放、旋轉,它永遠是端正的姿態。細看此抱枕長短不一的縫線不知凡幾,便可知其做工之精細。手工之珍貴在於其無法大量製造,在於手創過程的情感挹注,「彭春林布落空間」目前全省有二十餘家實體展示店。在這裡,彭春林將蝴蝶的千姿百態,蝴蝶的羽化過程演示出來,暗示著藝術、同時也是生命的無限可能。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8期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38.html
名稱: 彭春林
電話: 08-7966811
地址: 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工坊名稱: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日08:00~16:30
圖檔連結網址: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0d23327a-13e4-41f8-ae86-cf150ab44a90.jpg
內容: 相傳魯凱族人是在雲豹的帶領之下,越過大武山抵達屏東的霧台鄉。霧台係指許多村社聚集成大社之意,聚落台地終年白霧瀰漫,加上瀑布眾多,遂有雲豹、霧與瀑布故鄉之稱。 居於「雲豹故鄉」的魯凱族,原生活在中央山脈兩側的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及臺東縣卑南鄉,後遷徙至瑪家鄉三和村及三地門鄉的青葉村,打破魯凱族男性不能碰編織禁忌的彭春林,即是青葉村的工藝家。 魯凱族為父系社會,傳說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女紅被視為男人的禁忌。編織與刺繡是魯凱族女性的專長,彭春林的奶奶織布技藝一流,姑姑的刺繡更是族中翹楚,長期的耳濡目染,讓他不自覺中愛上細膩的織繡。 原任獸醫助理的彭春林,三十歲那一年回到部落,他學過陶藝、繪畫、雕刻,卻對織染情有獨鍾,「摸布料時總會升起特殊的感覺,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彭春林於是以織染為創作媒材,擺攤賣自製小飾品。 創作是一條不歸路,讓人愈陷愈深。在深入瞭解魯凱族文化後,彭春林意識到,織繡是魯凱婦女最傳統的表達工具,卻因為生活現代化而失落,為了發揚這個優秀的文化,他開始拜師學藝,並到輔大選修織紋設計學分,最後成立「彭春林布落空間」,並將所學教導部落婦女,讓許多在都市打粗工的人返回部落,以雙手創造文化商品,有尊嚴地生活。 「彭春林布落空間」製作的各式織品圖案,多取之於生活周遭的植物、昆蟲或與部落傳統象徵有關的動物圖騰,有些則是靈機一動的創意。他將這些圖案一針一線重現在包包、服飾、帽子、抱枕、髮飾、居家擺飾、寢飾上,穿梭出了一幅幅美麗的作品,也在魯凱族傳統裡注入新貌。 植物林相愈豐富,蝴蝶的種類也愈多。彭春林所居住的青葉村部落,蝴蝶是這兒的常客。蝴蝶在其圖騰文化中代表勤奮與速度,在彭春林心裡,則因其亮麗、多變的外貌,代表著傳統的新生命,翩翩飛舞的姿態與賦意,於是成了彭春林創作的靈感。 「彭春林布落空間」的入口意象即是蝴蝶,他運用蝴蝶的觸鬚為圖騰進行轉化,這樣的轉化也可在他的作品中看見。〈蝶紋上衣&手織布長褲〉以植物染的棉質T恤上,正方形的黑布上繡以綠色絲線,兩個紅色背對背的3,交幻出中央的菱形,整齊排列的針紋,令人想起密密縫的針黹情。 〈蝶紋手工帽〉是另一件以蝶翼上的紋路做轉化的作品。波浪造型的帽沿猶如女性婀娜的曲線,藍、紫的邊線,以不同色調的直繡呈顯手感,綴上六顆錯落的珍珠銀光,別緻又素雅。 綴織作品〈心情〉則是彭春林現實生活的反射。當年他在輔大進修織技,搭夜車返臺東的路程上,窗外一片漆黑,他的身體疲累,心情卻因為學習而充實,這個情景重現在作品黑灰色構成的夜色上,鬆緊不一的織紋則是心情與生理的反射。 「魯凱新衣系列」的手提包是彭春林從平面跳脫到立體的嘗試,不同層次的藍為手提包帶來變化,略傾斜的造型也顛覆傳統,風格別具。〈蝶紋側包〉的黑白對比色則讓人眼睛一亮,它和前者一樣,也以針線的手感串連出蝴蝶的飛翔的躍動。 在衣飾配件外,家飾也是彭春林的專擅領域。在〈植物染桌燈〉中,草綠色的布繡上如蝴蝶觸鬚般的紅色線條,其粗細變化讓視覺從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具有蝴蝶生命循環的意涵。〈蝶紋抱枕〉亦顯現創作者細微的用心。多數的抱枕圖案具有正反之別,顧及到居家的隨性,彭春林將抱枕的紋飾設計成萬變不離其宗,也就是說,無論使用者如何擺放、旋轉,它永遠是端正的姿態。細看此抱枕長短不一的縫線不知凡幾,便可知其做工之精細。手工之珍貴在於其無法大量製造,在於手創過程的情感挹注,「彭春林布落空間」目前全省有二十餘家實體展示店。在這裡,彭春林將蝴蝶的千姿百態,蝴蝶的羽化過程演示出來,暗示著藝術、同時也是生命的無限可能。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8期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38.html

# 彭春林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3

執行單位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912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造訪過三地門鄉青葉村的人,一定會對這個美麗部落處處可見的蝴蝶圖騰,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個魯凱族部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向心力很強,致力社區總體營造,選擇蝴蝶做為改造社區景觀的主要意象。蝴蝶在魯凱族傳統文化中,代表女人的「勤勞」和男子的「敏捷」,這兩者在彭春林推廣織染繡工藝的過程中都看得到。魯凱男子彭春林以敏銳的創意和迅捷的能力,帶動部族勤勞的婦女走上工藝復興之路;下一步更要集結群力,讓魯凱特色工藝產業聚落得以成形。

【創意敏捷如蝴蝶的男子】

走進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門市,初看到貼布繡製品上捲曲的線條,許多人或許會誤以為是漢人傳統雲紋變體,一經解釋,才恍然大悟──那是蝴蝶,一道道捲曲的觸鬚,後面隱藏一隻隻繽紛璀璨的蝴蝶。蝴蝶紋樣取材自傳統魯凱族裙襬邊緣上的圖案,經過轉化設計呈現豐富多樣的姿采,創意來自彭春林,一個突破禁忌碰觸織布機的魯凱男子。

彭春林出身的青葉部落,是一個美麗的蝴蝶部落。青葉部落位居三地門鄉最北端尾寮山西南麓的台地,遠眺屏東平原,山水秀麗,景色怡人,近年又以社區地貌改造聞名,從入口迎賓的蝴蝶裝置,到家戶牆壁的彩繪造形,彷彿是一處戶外藝術館。或許因為是三地門鄉唯一魯凱部落,族人特別重視自己的文化,保存著固有的生活形態、語言、祭儀和工藝。魯凱族有兩大工藝傳統,一項是石雕,一項是織繡。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裡的織繡高手,但是耳濡目染心嚮往之的彭春林,即使對織繡深感興趣卻被禁止學習。

「魯凱男子不能碰織繡女紅,因為這樣會獵不到動物。」耆老長輩這樣告誡彭春林,他應該像一個獵人。於是他長大成為一個獸醫,但卻是私底下念念不忘設計創作的獸醫。因緣際會讓彭春林業餘做起服飾批發生意,然後一步一步走向服飾設計,最終辭去獸醫本職,不斷進修學習,獲得原住民工藝師名銜肯定,最後和朋友江立??回到部落創立「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致力培育部落織繡人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以「貼布繡」為特色,產製濃厚民族色彩的服飾和生活用品。除了彭春林和江立??之外,現在門市有兩個員工,工房有十個專職人員,在部落中還有約五十人的兼職工班。工房能在社區擁有如此規模的後備產能,與從九十七年起連續三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大有關係。

第一年開始執行工藝扶植計畫時,彭春林即先調查分析部落的核心文化價值和工藝人力資源,進行織繡人才培養,並且有意識地結合傳統圖騰,發展具有魯凱族特色的產品。第二年以「蝴蝶之雲化」為主題,著重在學員技藝的提升,學習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技術,並延續蝶紋線條定格與繪製的訓練,透過布飾和燈飾創作來展現成果。

九十九年是計畫的第三年度,主題是「花蝶的交織──魯凱織染繡產業社區之形構」。執行的重點分別為:一、魯凱族傳統「織」的技藝的傳授與規畫。二、開發結合蝴蝶紋與百合花紋的魯凱族家飾產品。三、利用群聚力量串連部落及周邊工作坊提升客製化的能量。四、加強國內與國際行銷能力。

【以蝴蝶與百合花說故事】

技藝課程的推動,由彭春林、余政龍、汪鼎芳、吳明峰四位老師,分別以不同專業授課或協助。目標之一是利用當地染材塑造傳統魯凱繡品的獨特風格,因此在植物染課程中,率領學員清查部落周邊的染料植物,並嘗試將魯凱傳統染法使用在繡品材料上。同時,為了充實魯凱圖紋研究,學員也向部落耆老請益,瞭解常用圖紋的文化意涵,彙整為基礎資料,作為後續研究和實際開發繡品的依據。

十二周、四十八小時的課程以實務操作為主,著重在魯凱織法和圖紋的學習應用,以及在地素材的取得、運用和構圖方法等。為了觀摩織染技法,特別安排學員到苗栗野桐工坊參觀,獲得熱情接待之餘,也詳細瞭解泰雅織染的方式和特色,經由跨族群的比較觀摩,讓學員在接下來的實作中,更能清楚分辨魯凱織藝的特色並加以發揮。

創意商品的開發方面,以魯凱族蝶紋與百合花紋為主要元素,創作了三款頗受好評的門簾產品。使用的材質主要是織布、繡線和琉璃珠。其中琉璃珠的用法,是發掘出魯凱族傳統樣式,從圖紋發展脈絡去釐清魯凱與排灣之間的差異性。魯凱特有圖紋的運用,為產品增添文化意涵和故事性。例如百合花在魯凱族象徵女子的純潔,婚前有過親密關係的女子是沒有資格配戴的。對男人而言,百合花代表獵人的榮耀,必須獵獲六隻山豬或黑熊、水鹿等大型獵物,才有資格配戴百合花。

【魯凱文創產業聚落願景】

魯凱語中「繡」和「寫」都是「pajase」,因為魯凱族沒有文字可以記述, 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寫」下族群的故事,然後一代流傳一代。現在魯凱族織繡技藝的復興,讓傳統文化重新獲得發聲的力量。計畫執行期間,工房受邀到大陸北京、十三行博物館、台北文創展等展出,以蝶紋與百合花紋的創意商品,向大眾訴說魯凱族的故事。

回顧三年來的過程,彭春林深深感謝工藝扶植計畫的掖助,讓處於弱勢的魯凱工藝可以一步一腳印地發展,趨於沒落的織、染、繡技藝得以重新傳承,逐漸恢復。現在青葉部落已經擁有能力開發典型魯凱風格工藝品,傳統圖紋的創作也有機會進軍國際市場,並獲得美國家具大廠青睞,連續三年下訂單購買纏繞系列產品,這實在是得力於政府的扶助。

下一階段,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將與其他工坊結盟,朝向「魯凱文創產業聚落」的方向邁進,打造一個微型產業化的社區,讓社區工藝的發展不僅有藝術價值的提升,更有產值與就業機會的貢獻。但是台灣工藝產業多數是小型、甚至微型的工坊,本身發展備受限制,聚落的形成仍須政府在產業機制的建立、人才培訓、資金融資擔保、創作補助、行銷技術強化、量產設備提升等方面給予協助。這也是屏東北部一帶魯凱工藝家共同的心願。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html
執行單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 912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造訪過三地門鄉青葉村的人,一定會對這個美麗部落處處可見的蝴蝶圖騰,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個魯凱族部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向心力很強,致力社區總體營造,選擇蝴蝶做為改造社區景觀的主要意象。蝴蝶在魯凱族傳統文化中,代表女人的「勤勞」和男子的「敏捷」,這兩者在彭春林推廣織染繡工藝的過程中都看得到。魯凱男子彭春林以敏銳的創意和迅捷的能力,帶動部族勤勞的婦女走上工藝復興之路;下一步更要集結群力,讓魯凱特色工藝產業聚落得以成形。

【創意敏捷如蝴蝶的男子】

走進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門市,初看到貼布繡製品上捲曲的線條,許多人或許會誤以為是漢人傳統雲紋變體,一經解釋,才恍然大悟──那是蝴蝶,一道道捲曲的觸鬚,後面隱藏一隻隻繽紛璀璨的蝴蝶。蝴蝶紋樣取材自傳統魯凱族裙襬邊緣上的圖案,經過轉化設計呈現豐富多樣的姿采,創意來自彭春林,一個突破禁忌碰觸織布機的魯凱男子。

彭春林出身的青葉部落,是一個美麗的蝴蝶部落。青葉部落位居三地門鄉最北端尾寮山西南麓的台地,遠眺屏東平原,山水秀麗,景色怡人,近年又以社區地貌改造聞名,從入口迎賓的蝴蝶裝置,到家戶牆壁的彩繪造形,彷彿是一處戶外藝術館。或許因為是三地門鄉唯一魯凱部落,族人特別重視自己的文化,保存著固有的生活形態、語言、祭儀和工藝。魯凱族有兩大工藝傳統,一項是石雕,一項是織繡。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裡的織繡高手,但是耳濡目染心嚮往之的彭春林,即使對織繡深感興趣卻被禁止學習。

「魯凱男子不能碰織繡女紅,因為這樣會獵不到動物。」耆老長輩這樣告誡彭春林,他應該像一個獵人。於是他長大成為一個獸醫,但卻是私底下念念不忘設計創作的獸醫。因緣際會讓彭春林業餘做起服飾批發生意,然後一步一步走向服飾設計,最終辭去獸醫本職,不斷進修學習,獲得原住民工藝師名銜肯定,最後和朋友江立??回到部落創立「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致力培育部落織繡人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以「貼布繡」為特色,產製濃厚民族色彩的服飾和生活用品。除了彭春林和江立??之外,現在門市有兩個員工,工房有十個專職人員,在部落中還有約五十人的兼職工班。工房能在社區擁有如此規模的後備產能,與從九十七年起連續三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大有關係。

第一年開始執行工藝扶植計畫時,彭春林即先調查分析部落的核心文化價值和工藝人力資源,進行織繡人才培養,並且有意識地結合傳統圖騰,發展具有魯凱族特色的產品。第二年以「蝴蝶之雲化」為主題,著重在學員技藝的提升,學習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技術,並延續蝶紋線條定格與繪製的訓練,透過布飾和燈飾創作來展現成果。

九十九年是計畫的第三年度,主題是「花蝶的交織──魯凱織染繡產業社區之形構」。執行的重點分別為:一、魯凱族傳統「織」的技藝的傳授與規畫。二、開發結合蝴蝶紋與百合花紋的魯凱族家飾產品。三、利用群聚力量串連部落及周邊工作坊提升客製化的能量。四、加強國內與國際行銷能力。

【以蝴蝶與百合花說故事】

技藝課程的推動,由彭春林、余政龍、汪鼎芳、吳明峰四位老師,分別以不同專業授課或協助。目標之一是利用當地染材塑造傳統魯凱繡品的獨特風格,因此在植物染課程中,率領學員清查部落周邊的染料植物,並嘗試將魯凱傳統染法使用在繡品材料上。同時,為了充實魯凱圖紋研究,學員也向部落耆老請益,瞭解常用圖紋的文化意涵,彙整為基礎資料,作為後續研究和實際開發繡品的依據。

十二周、四十八小時的課程以實務操作為主,著重在魯凱織法和圖紋的學習應用,以及在地素材的取得、運用和構圖方法等。為了觀摩織染技法,特別安排學員到苗栗野桐工坊參觀,獲得熱情接待之餘,也詳細瞭解泰雅織染的方式和特色,經由跨族群的比較觀摩,讓學員在接下來的實作中,更能清楚分辨魯凱織藝的特色並加以發揮。

創意商品的開發方面,以魯凱族蝶紋與百合花紋為主要元素,創作了三款頗受好評的門簾產品。使用的材質主要是織布、繡線和琉璃珠。其中琉璃珠的用法,是發掘出魯凱族傳統樣式,從圖紋發展脈絡去釐清魯凱與排灣之間的差異性。魯凱特有圖紋的運用,為產品增添文化意涵和故事性。例如百合花在魯凱族象徵女子的純潔,婚前有過親密關係的女子是沒有資格配戴的。對男人而言,百合花代表獵人的榮耀,必須獵獲六隻山豬或黑熊、水鹿等大型獵物,才有資格配戴百合花。

【魯凱文創產業聚落願景】

魯凱語中「繡」和「寫」都是「pajase」,因為魯凱族沒有文字可以記述, 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寫」下族群的故事,然後一代流傳一代。現在魯凱族織繡技藝的復興,讓傳統文化重新獲得發聲的力量。計畫執行期間,工房受邀到大陸北京、十三行博物館、台北文創展等展出,以蝶紋與百合花紋的創意商品,向大眾訴說魯凱族的故事。

回顧三年來的過程,彭春林深深感謝工藝扶植計畫的掖助,讓處於弱勢的魯凱工藝可以一步一腳印地發展,趨於沒落的織、染、繡技藝得以重新傳承,逐漸恢復。現在青葉部落已經擁有能力開發典型魯凱風格工藝品,傳統圖紋的創作也有機會進軍國際市場,並獲得美國家具大廠青睞,連續三年下訂單購買纏繞系列產品,這實在是得力於政府的扶助。

下一階段,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將與其他工坊結盟,朝向「魯凱文創產業聚落」的方向邁進,打造一個微型產業化的社區,讓社區工藝的發展不僅有藝術價值的提升,更有產值與就業機會的貢獻。但是台灣工藝產業多數是小型、甚至微型的工坊,本身發展備受限制,聚落的形成仍須政府在產業機制的建立、人才培訓、資金融資擔保、創作補助、行銷技術強化、量產設備提升等方面給予協助。這也是屏東北部一帶魯凱工藝家共同的心願。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html

# 彭春林 於 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 4

故事類別愛,原住民
故事編號20151861
故事標題創意編織現原味
故事摘要彭春林的工作室裏,滿滿都是各式布織品,圖騰概念取自於部落生長的環境,或許是植物、或是某種意涵象徵的動物,也可能是自己靈機一現的想法,呈現在包包、服飾、抱枕等。彭春林很明確地告訴大家,男生也能拿起針線,他們所具備的天份,和女性是不相上下的,只要下定決心,依舊可以展現出亮眼的表現。
上傳者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敍述者彭春林
敍述的主要人物(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空的。未填資料。)
發佈日期2015/10/16
資料來源網址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A63D6B89191F4B3D
故事類別: 愛,原住民
故事編號: 20151861
故事標題: 創意編織現原味
故事摘要: 彭春林的工作室裏,滿滿都是各式布織品,圖騰概念取自於部落生長的環境,或許是植物、或是某種意涵象徵的動物,也可能是自己靈機一現的想法,呈現在包包、服飾、抱枕等。彭春林很明確地告訴大家,男生也能拿起針線,他們所具備的天份,和女性是不相上下的,只要下定決心,依舊可以展現出亮眼的表現。
上傳者: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敍述者: 彭春林
敍述的主要人物: (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 (空的。未填資料。)
發佈日期: 2015/10/16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A63D6B89191F4B3D

# 彭春林 於 原住民族特色工坊 - 5

序號181
工坊/工作室名稱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民族(空)
所在地屏東縣內埔鄉
郵遞區號91291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電話08-7992476
手機0932-827563
傳真08-7991467
電子信箱(空)
營業時間AM 09:OO-PM 08:OO (每週二公休)
官方網站(空)
行業別(空)
營業項目(空)
工藝師彭春林
工藝師族名(空)
序號: 181
工坊/工作室名稱: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民族: (空)
所在地: 屏東縣內埔鄉
郵遞區號: 91291
地址: 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電話: 08-7992476
手機: 0932-827563
傳真: 08-7991467
電子信箱: (空)
營業時間: AM 09:OO-PM 08:OO (每週二公休)
官方網站: (空)
行業別: (空)
營業項目: (空)
工藝師: 彭春林
工藝師族名: (空)

# 彭春林 於 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 6

故事類別愛,原住民,人文藝術
故事編號20151860
故事標題創意編織現原味
故事摘要彭春林的工作室裏,滿滿都是各式布織品,圖騰概念取自於部落生長的環境,或許是植物、或是某種意涵象徵的動物,也可能是自己靈機一現的想法,呈現在包包、服飾、抱枕等。彭春林很明確地告訴大家,男生也能拿起針線,他們所具備的天份,和女性是不相上下的,只要下定決心,依舊可以展現出亮眼的表現。
上傳者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敍述者撒古流.巴瓦瓦隆
敍述的主要人物(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空的。未填資料。)
發佈日期2015/10/16
資料來源網址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8283D6C60E1AE4A0
故事類別: 愛,原住民,人文藝術
故事編號: 20151860
故事標題: 創意編織現原味
故事摘要: 彭春林的工作室裏,滿滿都是各式布織品,圖騰概念取自於部落生長的環境,或許是植物、或是某種意涵象徵的動物,也可能是自己靈機一現的想法,呈現在包包、服飾、抱枕等。彭春林很明確地告訴大家,男生也能拿起針線,他們所具備的天份,和女性是不相上下的,只要下定決心,依舊可以展現出亮眼的表現。
上傳者: 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
敍述者: 撒古流.巴瓦瓦隆
敍述的主要人物: (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 (空的。未填資料。)
發佈日期: 2015/10/16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8283D6C60E1AE4A0

# 彭春林 於 原鄉旅遊路線 - 7

序號67
資料日期2013/06/01
路線名稱原住民新桃花源--禮納里(RINARI)‧達瓦達旺舊部落
民族排灣族、魯凱族
所在地屏東縣三地門鄉、瑪家鄉
交通方式由北部南下至臺南接南二高到屏東九如交流道下,沿3號省道行駛至屏東市,再接24號省道往三地門方向於水門村循指標右轉前行可抵(交流道至此約37公里)。
行程內容第一天:高雄左營高鐵站→原住民文化園區(臺灣原住民文化、建築、工藝、文化創 藝展示)→禮納里部落、紅黎工坊→排灣族勇士宴→三地門夜景。早餐 :自理。午餐 :文化園區或禮納里部落廚房。晚餐 :山中天或答發給力。第二天 :地摩兒的早晨(07 :00點以前三地門彷如天堂)→達來達旺舊部落探索(農用法拉力+健行45分鐘、石板屋遺址→全臺最大的石板屋聚落)→舊部落野餐→排灣族藝術家參訪+下午茶(山中天、古琉坊、青蜓雅築、沙滔琉璃藝術工坊、排灣三堡、彭春林編織工坊..)→高雄左營高鐵站。早餐 :活力早餐。午餐 :野餐。晚餐 :自理。
旅遊季節全年
旅遊天數兩個太陽一個月亮
行程特色1.禮納里(Rinari) :排灣族的名稱為Rinari,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莫拉克88水災後,政府與世界展望會合作,援建禮納里部落,提供好茶、大社、瑪家部落居民安居進住。原住民歷經不同朝代與人為天災,2011年後,排灣、魯凱族人在里納禮重新孕育人文、藝術、安靜、自然、悠閒的社區桃花源。
部落資訊林晨意 08-7740475 7703202轉7143 屏科大森林社區研究室。
重要祭典7月魯凱族小米祭、8月排灣族豐?祭
問候語魯凱族:Margagi musu你好Takdrengesu謝謝排灣族:Navenala sun你好Masalu 謝謝
成行人數20人
每人費用約4000元
住宿地點大洲花園渡假山莊、山中天、原住民寄宿家庭
組合2012拜訪部落
序號: 67
資料日期: 2013/06/01
路線名稱: 原住民新桃花源--禮納里(RINARI)‧達瓦達旺舊部落
民族: 排灣族、魯凱族
所在地: 屏東縣三地門鄉、瑪家鄉
交通方式: 由北部南下至臺南接南二高到屏東九如交流道下,沿3號省道行駛至屏東市,再接24號省道往三地門方向於水門村循指標右轉前行可抵(交流道至此約37公里)。
行程內容: 第一天:高雄左營高鐵站→原住民文化園區(臺灣原住民文化、建築、工藝、文化創 藝展示)→禮納里部落、紅黎工坊→排灣族勇士宴→三地門夜景。早餐 :自理。午餐 :文化園區或禮納里部落廚房。晚餐 :山中天或答發給力。第二天 :地摩兒的早晨(07 :00點以前三地門彷如天堂)→達來達旺舊部落探索(農用法拉力+健行45分鐘、石板屋遺址→全臺最大的石板屋聚落)→舊部落野餐→排灣族藝術家參訪+下午茶(山中天、古琉坊、青蜓雅築、沙滔琉璃藝術工坊、排灣三堡、彭春林編織工坊..)→高雄左營高鐵站。早餐 :活力早餐。午餐 :野餐。晚餐 :自理。
旅遊季節: 全年
旅遊天數: 兩個太陽一個月亮
行程特色: 1.禮納里(Rinari) :排灣族的名稱為Rinari,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莫拉克88水災後,政府與世界展望會合作,援建禮納里部落,提供好茶、大社、瑪家部落居民安居進住。原住民歷經不同朝代與人為天災,2011年後,排灣、魯凱族人在里納禮重新孕育人文、藝術、安靜、自然、悠閒的社區桃花源。
部落資訊: 林晨意 08-7740475 7703202轉7143 屏科大森林社區研究室。
重要祭典: 7月魯凱族小米祭、8月排灣族豐?祭
問候語: 魯凱族:Margagi musu你好Takdrengesu謝謝排灣族:Navenala sun你好Masalu 謝謝
成行人數: 20人
每人費用: 約4000元
住宿地點: 大洲花園渡假山莊、山中天、原住民寄宿家庭
組合: 2012拜訪部落

# 彭春林 於 拜訪部落-擁抱25條臺灣原住民私房景點路線 - 8

序號7
資料日期2013/06/01
路線名稱原住民新桃花源--禮納里(RINARI)‧達瓦達旺舊部落
民族排灣族、魯凱族
所在地屏東縣三地門鄉、瑪家鄉
交通方式由北部南下至臺南接南二高到屏東九如交流道下,沿3號省道行駛至屏東市,再接24號省道往三地門方向於水門村循指標右轉前行可抵(交流道至此約37公里)。
行程內容第一天:高雄左營高鐵站→原住民文化園區(臺灣原住民文化、建築、工藝、文化創 藝展示)→禮納里部落、紅黎工坊→排灣族勇士宴→三地門夜景。早餐 :自理。午餐 :文化園區或禮納里部落廚房。晚餐 :山中天或答發給力。第二天 :地摩兒的早晨(07 :00點以前三地門彷如天堂)→達來達旺舊部落探索(農用法拉力+健行45分鐘、石板屋遺址→全臺最大的石板屋聚落)→舊部落野餐→排灣族藝術家參訪+下午茶(山中天、古琉坊、青蜓雅築、沙滔琉璃藝術工坊、排灣三堡、彭春林編織工坊..)→高雄左營高鐵站。早餐 :活力早餐。午餐 :野餐。晚餐 :自理。
旅遊季節全年
旅遊天數兩個太陽一個月亮
行程特色1.禮納里(Rinari) :排灣族的名稱為Rinari,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莫拉克88水災後,政府與世界展望會合作,援建禮納里部落,提供好茶、大社、瑪家部落居民安居進住。原住民歷經不同朝代與人為天災,2011年後,排灣、魯凱族人在里納禮重新孕育人文、藝術、安靜、自然、悠閒的社區桃花源。
部落資訊林晨意 08-7740475 7703202轉7143 屏科大森林社區研究室。
重要祭典7月魯凱族小米祭、8月排灣族豐?祭
問候語魯凱族:Margagi musu你好Takdrengesu謝謝排灣族:Navenala sun你好Masalu 謝謝
成行人數20人
每人費用約4000元
住宿地點大洲花園渡假山莊、山中天、原住民寄宿家庭
組合2012拜訪部落
序號: 7
資料日期: 2013/06/01
路線名稱: 原住民新桃花源--禮納里(RINARI)‧達瓦達旺舊部落
民族: 排灣族、魯凱族
所在地: 屏東縣三地門鄉、瑪家鄉
交通方式: 由北部南下至臺南接南二高到屏東九如交流道下,沿3號省道行駛至屏東市,再接24號省道往三地門方向於水門村循指標右轉前行可抵(交流道至此約37公里)。
行程內容: 第一天:高雄左營高鐵站→原住民文化園區(臺灣原住民文化、建築、工藝、文化創 藝展示)→禮納里部落、紅黎工坊→排灣族勇士宴→三地門夜景。早餐 :自理。午餐 :文化園區或禮納里部落廚房。晚餐 :山中天或答發給力。第二天 :地摩兒的早晨(07 :00點以前三地門彷如天堂)→達來達旺舊部落探索(農用法拉力+健行45分鐘、石板屋遺址→全臺最大的石板屋聚落)→舊部落野餐→排灣族藝術家參訪+下午茶(山中天、古琉坊、青蜓雅築、沙滔琉璃藝術工坊、排灣三堡、彭春林編織工坊..)→高雄左營高鐵站。早餐 :活力早餐。午餐 :野餐。晚餐 :自理。
旅遊季節: 全年
旅遊天數: 兩個太陽一個月亮
行程特色: 1.禮納里(Rinari) :排灣族的名稱為Rinari,意為「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莫拉克88水災後,政府與世界展望會合作,援建禮納里部落,提供好茶、大社、瑪家部落居民安居進住。原住民歷經不同朝代與人為天災,2011年後,排灣、魯凱族人在里納禮重新孕育人文、藝術、安靜、自然、悠閒的社區桃花源。
部落資訊: 林晨意 08-7740475 7703202轉7143 屏科大森林社區研究室。
重要祭典: 7月魯凱族小米祭、8月排灣族豐?祭
問候語: 魯凱族:Margagi musu你好Takdrengesu謝謝排灣族:Navenala sun你好Masalu 謝謝
成行人數: 20人
每人費用: 約4000元
住宿地點: 大洲花園渡假山莊、山中天、原住民寄宿家庭
組合: 2012拜訪部落
[ 搜尋所有 彭春林 ... ]

與彭春林同分類的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錄取名單

瑪雅巴燕

創作類別: 鑲嵌藝術、家飾、織品、編織、樹皮創作、琉璃珠 | 屆別: 第一屆 | 年度: 97年度 | 民族: 泰雅族

韓秀美

創作類別: 鑲嵌藝術、家飾、織品、編織、樹皮創作、琉璃珠 | 屆別: 第一屆 | 年度: 97年度 | 民族: 排灣族

張梅娘

創作類別: 文創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馬躍•比吼

創作類別: 視覺藝術類 | 屆別: 第三屆 | 年度: 100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安君毅

創作類別: 音樂表演類 | 屆別: 第三屆 | 年度: 100年度 | 民族: 魯凱族

達比烏蘭古勒勒

創作類別: 雕刻類、陶藝 | 屆別: 第一屆 | 年度: 97年度 | 民族: 排灣族

莊暉明(阿伐伊‧尤于伐那)

創作類別: 藝術類 | 屆別: 第五屆 | 年度: 102年度 | 民族: 鄒族

雲力思(因卡美明)

創作類別: 表演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泰雅族

魯碧司瓦那

創作類別: 藝術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陳安琪

創作類別: 視覺藝術類 | 屆別: 第三屆 | 年度: 100年度 | 民族: 魯凱族

雷恩

創作類別: 文創類 | 屆別: 第四屆 | 年度: 101年度 | 民族: 排灣族

牧力‧感都

創作類別: 文創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見維‧巴里

創作類別: 視覺藝術類 | 屆別: 第三屆 | 年度: 100年度 | 民族: 卑南族

達鳳旮赫地

創作類別: 雕刻類、陶藝 | 屆別: 第一屆 | 年度: 97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林志明(伊命)

創作類別: 藝術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卑南族

瑪雅巴燕

創作類別: 鑲嵌藝術、家飾、織品、編織、樹皮創作、琉璃珠 | 屆別: 第一屆 | 年度: 97年度 | 民族: 泰雅族

韓秀美

創作類別: 鑲嵌藝術、家飾、織品、編織、樹皮創作、琉璃珠 | 屆別: 第一屆 | 年度: 97年度 | 民族: 排灣族

張梅娘

創作類別: 文創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馬躍•比吼

創作類別: 視覺藝術類 | 屆別: 第三屆 | 年度: 100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安君毅

創作類別: 音樂表演類 | 屆別: 第三屆 | 年度: 100年度 | 民族: 魯凱族

達比烏蘭古勒勒

創作類別: 雕刻類、陶藝 | 屆別: 第一屆 | 年度: 97年度 | 民族: 排灣族

莊暉明(阿伐伊‧尤于伐那)

創作類別: 藝術類 | 屆別: 第五屆 | 年度: 102年度 | 民族: 鄒族

雲力思(因卡美明)

創作類別: 表演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泰雅族

魯碧司瓦那

創作類別: 藝術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陳安琪

創作類別: 視覺藝術類 | 屆別: 第三屆 | 年度: 100年度 | 民族: 魯凱族

雷恩

創作類別: 文創類 | 屆別: 第四屆 | 年度: 101年度 | 民族: 排灣族

牧力‧感都

創作類別: 文創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見維‧巴里

創作類別: 視覺藝術類 | 屆別: 第三屆 | 年度: 100年度 | 民族: 卑南族

達鳳旮赫地

創作類別: 雕刻類、陶藝 | 屆別: 第一屆 | 年度: 97年度 | 民族: 阿美族

林志明(伊命)

創作類別: 藝術類 | 屆別: 第二屆 | 年度: 98年度 | 民族: 卑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