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
- 上市公司營益分析查詢彙總表(全體公司彙總報表)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

公司名稱統一的年度是108, 季別是2,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是9.38,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是7.38, 營業收入(百萬元)是222271.66,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是7.64, 出表日期是108/10/31.

出表日期108/10/31
年度108
季別2
公司代號1216
公司名稱統一
營業收入(百萬元)222271.66
毛利率(%)(營業毛利)/(營業收入)34.91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7.64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9.38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7.38

出表日期

108/10/31

年度

108

季別

2

公司代號

1216

公司名稱

統一

營業收入(百萬元)

222271.66

毛利率(%)(營業毛利)/(營業收入)

34.91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7.64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9.38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7.38

根據識別碼 1216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1216 ...)

107年雲林縣使用牌照稅稅源統計表

資料集識別碼: 138034 | 詮釋資料更新時間: 2022-06-21 14:37:54 | 品質檢測: | 檔案格式: XLSX;CSV;XML;JSON | 編碼格式: UTF-8;UTF-8;UTF-8;UTF-8 | 提供機關: 雲林縣稅務局 | 服務分類: 交通及通訊 | 資料集描述: 107年雲林縣使用牌照稅稅收來源統計

@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資料集清單

110年5月新竹市iHsinchu免費無線上網熱點流量統計一覽表

資料集識別碼: 164321 | 詮釋資料更新時間: 2023-07-28 11:50:32 | 品質檢測: 白金 | 檔案格式: XLS;CSV;XML;JSON | 編碼格式: UTF-8;UTF-8;UTF-8;UTF-8 | 提供機關: 行政處 | 服務分類: 公共資訊 | 資料集描述: 110年5月新竹市iHsinchu免費無線上網熱點流量統計一覽表供民眾參閱

@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資料集清單

荔枝香味 1216 103047

英文商品名稱: LYCHEE 1216 103047 | 食品添加物產品登錄碼: TFAA30000290682 | 分類: 荔枝 | 型態: 液狀(液劑、液體) | 公司或商業登記名稱: 廣成香料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 F-115465603-00000-3

@ 食品添加物業者及產品登錄資料集

河戀

楊春森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路二段17號 亞東醫院站穿堂層牆面

@ 文化部公共藝術

若曦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4523027 | 電話號碼: 03-3602234 | 桃園市桃園區龍祥里中山路1216巷142號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允利榮機械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16182126 | 電話號碼: 06-266-5781 | 臺南市仁德區中洲里中洲路1216號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鑫能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4868993 | 電話號碼: 03-3180248 | 桃園市桃園區莊敬里中正路1216號2樓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善祥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70698542 | 電話號碼: 03-476-9922 | 桃園市新屋區文大路1216號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107年雲林縣使用牌照稅稅源統計表

資料集識別碼: 138034 | 詮釋資料更新時間: 2022-06-21 14:37:54 | 品質檢測: | 檔案格式: XLSX;CSV;XML;JSON | 編碼格式: UTF-8;UTF-8;UTF-8;UTF-8 | 提供機關: 雲林縣稅務局 | 服務分類: 交通及通訊 | 資料集描述: 107年雲林縣使用牌照稅稅收來源統計

@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資料集清單

110年5月新竹市iHsinchu免費無線上網熱點流量統計一覽表

資料集識別碼: 164321 | 詮釋資料更新時間: 2023-07-28 11:50:32 | 品質檢測: 白金 | 檔案格式: XLS;CSV;XML;JSON | 編碼格式: UTF-8;UTF-8;UTF-8;UTF-8 | 提供機關: 行政處 | 服務分類: 公共資訊 | 資料集描述: 110年5月新竹市iHsinchu免費無線上網熱點流量統計一覽表供民眾參閱

@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資料集清單

荔枝香味 1216 103047

英文商品名稱: LYCHEE 1216 103047 | 食品添加物產品登錄碼: TFAA30000290682 | 分類: 荔枝 | 型態: 液狀(液劑、液體) | 公司或商業登記名稱: 廣成香料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 食品業者登錄字號: F-115465603-00000-3

@ 食品添加物業者及產品登錄資料集

河戀

楊春森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 新北市板橋區南雅路二段17號 亞東醫院站穿堂層牆面

@ 文化部公共藝術

若曦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4523027 | 電話號碼: 03-3602234 | 桃園市桃園區龍祥里中山路1216巷142號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允利榮機械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16182126 | 電話號碼: 06-266-5781 | 臺南市仁德區中洲里中洲路1216號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鑫能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4868993 | 電話號碼: 03-3180248 | 桃園市桃園區莊敬里中正路1216號2樓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善祥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70698542 | 電話號碼: 03-476-9922 | 桃園市新屋區文大路1216號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 搜尋所有 1216 ... ]

根據名稱 統一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統一 ...)

# 統一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1

執行單位新北市鄉土文藝推廣協會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永業路81巷1弄15號5樓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台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約在150年前,平潭地區開發初期曾於山區種植大量馬藍,部分山區居民祖先即因種植染料而遷至新店,獅仔頭山山腳留下一組四池青礐遺址,六十多年前有日本染色專家在山區指導染色技術,山區耆老對天然染色仍懷有濃厚感情。

染織工藝家陳景林,馬毓秀夫婦在本社區已居住二十多年,平潭地區豐富之染織材料讓他們在此持續研究有成。從2006年起,他們即開始輔導本社區,奠定本社區在染色及編織工藝之良好基礎。目前陳景林老師的植物染色與纖維研究已有重大進展,《大地之華》上下冊與《植物鍊金術》、《染織編繡巧天工》等專書,已對台灣染織界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從陳老師投入輔導後,對本會工藝技藝成長,產生了良好的導引及明顯成果。

今(98)年度以伊卡織物為技藝學習之主軸,透過持續性之研習與輔導,參與研習之學員已擁有基本繪圖及伊卡織物、圍巾織物的設計規劃能力,並能在配色、材質認知等方面具有中級設計應用能力。本社區之編織學習者持續進步並陸續開發出兼具天然染織特色和現代生活使用價值的生活工藝產品,如新店溪保護系列環保魚筷組、新店溪保護系列台北樹蛙零錢包、手中的溫暖口金包、書衣、阿姆的布包、筆袋、高級淑女手提包、提袋、透光燈罩、披風、伊卡圍巾……等,且各款均可要求適量的複製生產能力,並開始展開產品行銷工作,以落實社區微型之工藝產業,創造具地方特色之優質編織工藝品為目標。

 

近年來,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的協助下,協會的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已逐步提升,今年亦建立微量生產之能力,未來將致力於協助其他社區工藝有關染織工藝技藝學習與產品開發。明(99)年度協會將著力於品牌設計及行銷工作,並朝向打造「新店溪染織流域」的理想邁進。

 

【陳景林 天染工坊創辦人‧天然染織工藝家】

 

在上帝創造的色彩中延續傳統的美麗─陳景林和他的天染工坊夢穿過新店熱鬧的碧潭風景區,從一旁林立的大樓公寓夾雜的永業路往上走,漸出人煙處,新北市鄉土文藝推廣協會就位在這一排排老舊公寓組成的社區內。

 

在巷弄底端的公寓頂樓加蓋的鐵皮屋裡,一陣陣微帶著醱酵酸味的氣味飄散在空氣裡,在克難簡陋的教室裡,著名的植物染織工藝家陳景林正聚精會神在白紙上教學生染織的設計圖,六七位學員熱絡地呼應著,他們在這裡已和陳老師學了三年的植物染技術,牆上展示的色彩豐富繽紛的作品是他們幾年下來的成果,今天來的人少了些,因為他們到鄰近社區的展覽會場去照顧攤位去了。

 

陳景林和平潭社區其實結緣更早,早在十多年前,他剛一頭栽進植物染的初期,他就住在台北都會近郊這個叫美芝城的平民公寓聚落。這個緊鄰在碧潭旁的社區,因為屬於水源保護區而限制了開發,意外讓這個地區保留了特別豐富的生態資源。陳景林花了很長時間在平潭地區進行染色植物的田野調查,發現在被記錄的二百多種染色植物中,這裡就有六十餘種本地種的染色植物,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加上平潭地區的居民對自然生態的自主保護意識,陳景林從2006年開始在社區發展協會開設染織工藝教室,把這項傳統工藝在這個都會邊緣的社區播下種子。

 

平潭社區的天然環境對陳景林有一股特殊的吸引力,因為十五歲之前的陳景林住在南投縣水里鄉的偏遠山區,他在叢山峻嶺的山川林木間學到大自然的韻律與美的感動,他常說:「大地是一個寶庫,也是我的老師,它給了我很多的材料與知識,也豐富了我的生活。」

 

所以,他在平潭社區的染織課教的特別起勁,因為在這裡能將社區附近豐富的天然植物資源,轉化成實用的工藝品,進而讓染織工藝深植居民生活。四年下來,社區學員從自然植物採集、染劑特性到染色工法的基礎技藝漸趨純熟,開始進入實用與設計的製作階段,慢慢有一些如筆記本、門簾、燈罩、桌墊等,環保筷套等較為實用,卻也不失裝飾性的作品。另一部分,也有人開始嚐試手工織布的世界,幾個月下來,把難度很高的段染織成顏色繽紛紋路複雜美麗的披肩,看著學員美麗的作品陳景林掩不住內心的開心與得意。

 

但是當學員逐漸走入實作的階段時,陳景林也不斷在重複思考傳統的延續和現實的磨合產生的火花。更重要的是,他不停思考這個傳承百年的傳統技藝的未來出路在那裡。

 

陳景林對於目前的工藝設計環境普遍不受重視的現象感到沈重,他認為台灣要講走入創意產業時代,首先必需有微型工坊的建置,因為這是後工業時代的必然現象,要有腳踏實地專心從事創作的工坊才能走出創意產業的基礎。他從傳統工藝的民間教學經驗裡,看到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設計的環節。就像台灣從未把染色技藝當作研究的對象,而把它當作一種偶性的過程,這樣的認知自然就限制了染織工藝的進展。這些結果造成很多人一知半解的學了染色技藝的皮毛之後就去當老師,造就許多不專業的人去騙更多不懂或沒有知識的人。

 

很多人對自然染色知識的不足,以致染出的顏色單調又容易褪色,讓人對天然染色的織品很快失去好奇與信心,這都是知識不足所致,殊不知好的天然染色技術不但可以創造美麗的色系與實用的質地,更有現代染技所欠缺的環保功能。

 

陳景林認為,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認知也是現在發展創意產業的致命傷,對於傳統文化元素大量引用甚至直接挪用,造成錯亂的印象,以致市面上大量充斥傳統紋樣的各式產品,強調那是傳統。這些未被轉化成設計精神的文化元素讓人有大量複製的錯覺與快速失去新鮮感的危機,他們忘記是要用傳統的技法做出好用的東西而不是和傳統一模一樣的東西就叫做文化創意產業。

 

所以重點在於人們,尤其是現代的工藝工作者對傳統認知的層次。現代工藝工作者必須瞭解傳統和現代整合的關鍵在於用手工質感做出現代的產品。雖然有些因為現代環境已失去優勢而無法做到與古時候相同質感的細緻產品,但這些技法可以透過現代機器改良而得到過去手工時代一樣的結果。

 

陳景林對傳承歷史文化的層次與認知的技藝上,他語重心長的強調:我們要面對的是現在和以後的時代,而不是過去的時代,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做出好用的東西而不是和過去一模一樣的東西。薪傳的意義是傳那根木頭或是那把火?這是現在大家在講傳統時很容易犯錯的地方,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到木頭而不知火的意義。他認為傳統的價值放在現在的意義是應該被討論的,因為不是用傳統技法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優質的,我們應該看到過去的人累積的智慧與表現在色彩上的美感和記憶,不要一廂情願的認為老東西就一定是好的。

 

對於天然染色技藝,陳景林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豐富層次,他也找到許多人做不到的中間色調,對於這種現代染色技術無法到達的美麗境界,陳景林讚嘆是上帝賜的顏色,他尊稱這是「天染」。他說這種色彩的美是生命轉化的內在表現,因為生命本來就不是單一物質所構成,而天然染色正符合這種顏色中有顏色的細膩,這絕不是用工業技術可以比擬的產業,也是它最重要的內涵所在。

 

對於如何讓天染技藝在工業化的社會有一席之地,他再次強調,提供一個好的工作流程與環境,讓工匠能安心無虞的專心從事創作才是技藝傳承能否長久延續的重要關鍵,而微型工坊的建立則是讓產業生根的不二之路,因為只有更多的微型工坊能激盪出更多的創意火花與走更長遠的傳承之路。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60.html
執行單位: 新北市鄉土文藝推廣協會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永業路81巷1弄15號5樓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台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約在150年前,平潭地區開發初期曾於山區種植大量馬藍,部分山區居民祖先即因種植染料而遷至新店,獅仔頭山山腳留下一組四池青礐遺址,六十多年前有日本染色專家在山區指導染色技術,山區耆老對天然染色仍懷有濃厚感情。

染織工藝家陳景林,馬毓秀夫婦在本社區已居住二十多年,平潭地區豐富之染織材料讓他們在此持續研究有成。從2006年起,他們即開始輔導本社區,奠定本社區在染色及編織工藝之良好基礎。目前陳景林老師的植物染色與纖維研究已有重大進展,《大地之華》上下冊與《植物鍊金術》、《染織編繡巧天工》等專書,已對台灣染織界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從陳老師投入輔導後,對本會工藝技藝成長,產生了良好的導引及明顯成果。

今(98)年度以伊卡織物為技藝學習之主軸,透過持續性之研習與輔導,參與研習之學員已擁有基本繪圖及伊卡織物、圍巾織物的設計規劃能力,並能在配色、材質認知等方面具有中級設計應用能力。本社區之編織學習者持續進步並陸續開發出兼具天然染織特色和現代生活使用價值的生活工藝產品,如新店溪保護系列環保魚筷組、新店溪保護系列台北樹蛙零錢包、手中的溫暖口金包、書衣、阿姆的布包、筆袋、高級淑女手提包、提袋、透光燈罩、披風、伊卡圍巾……等,且各款均可要求適量的複製生產能力,並開始展開產品行銷工作,以落實社區微型之工藝產業,創造具地方特色之優質編織工藝品為目標。

 

近年來,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的協助下,協會的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已逐步提升,今年亦建立微量生產之能力,未來將致力於協助其他社區工藝有關染織工藝技藝學習與產品開發。明(99)年度協會將著力於品牌設計及行銷工作,並朝向打造「新店溪染織流域」的理想邁進。

 

【陳景林 天染工坊創辦人‧天然染織工藝家】

 

在上帝創造的色彩中延續傳統的美麗─陳景林和他的天染工坊夢穿過新店熱鬧的碧潭風景區,從一旁林立的大樓公寓夾雜的永業路往上走,漸出人煙處,新北市鄉土文藝推廣協會就位在這一排排老舊公寓組成的社區內。

 

在巷弄底端的公寓頂樓加蓋的鐵皮屋裡,一陣陣微帶著醱酵酸味的氣味飄散在空氣裡,在克難簡陋的教室裡,著名的植物染織工藝家陳景林正聚精會神在白紙上教學生染織的設計圖,六七位學員熱絡地呼應著,他們在這裡已和陳老師學了三年的植物染技術,牆上展示的色彩豐富繽紛的作品是他們幾年下來的成果,今天來的人少了些,因為他們到鄰近社區的展覽會場去照顧攤位去了。

 

陳景林和平潭社區其實結緣更早,早在十多年前,他剛一頭栽進植物染的初期,他就住在台北都會近郊這個叫美芝城的平民公寓聚落。這個緊鄰在碧潭旁的社區,因為屬於水源保護區而限制了開發,意外讓這個地區保留了特別豐富的生態資源。陳景林花了很長時間在平潭地區進行染色植物的田野調查,發現在被記錄的二百多種染色植物中,這裡就有六十餘種本地種的染色植物,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加上平潭地區的居民對自然生態的自主保護意識,陳景林從2006年開始在社區發展協會開設染織工藝教室,把這項傳統工藝在這個都會邊緣的社區播下種子。

 

平潭社區的天然環境對陳景林有一股特殊的吸引力,因為十五歲之前的陳景林住在南投縣水里鄉的偏遠山區,他在叢山峻嶺的山川林木間學到大自然的韻律與美的感動,他常說:「大地是一個寶庫,也是我的老師,它給了我很多的材料與知識,也豐富了我的生活。」

 

所以,他在平潭社區的染織課教的特別起勁,因為在這裡能將社區附近豐富的天然植物資源,轉化成實用的工藝品,進而讓染織工藝深植居民生活。四年下來,社區學員從自然植物採集、染劑特性到染色工法的基礎技藝漸趨純熟,開始進入實用與設計的製作階段,慢慢有一些如筆記本、門簾、燈罩、桌墊等,環保筷套等較為實用,卻也不失裝飾性的作品。另一部分,也有人開始嚐試手工織布的世界,幾個月下來,把難度很高的段染織成顏色繽紛紋路複雜美麗的披肩,看著學員美麗的作品陳景林掩不住內心的開心與得意。

 

但是當學員逐漸走入實作的階段時,陳景林也不斷在重複思考傳統的延續和現實的磨合產生的火花。更重要的是,他不停思考這個傳承百年的傳統技藝的未來出路在那裡。

 

陳景林對於目前的工藝設計環境普遍不受重視的現象感到沈重,他認為台灣要講走入創意產業時代,首先必需有微型工坊的建置,因為這是後工業時代的必然現象,要有腳踏實地專心從事創作的工坊才能走出創意產業的基礎。他從傳統工藝的民間教學經驗裡,看到一個很大的瓶頸就是設計的環節。就像台灣從未把染色技藝當作研究的對象,而把它當作一種偶性的過程,這樣的認知自然就限制了染織工藝的進展。這些結果造成很多人一知半解的學了染色技藝的皮毛之後就去當老師,造就許多不專業的人去騙更多不懂或沒有知識的人。

 

很多人對自然染色知識的不足,以致染出的顏色單調又容易褪色,讓人對天然染色的織品很快失去好奇與信心,這都是知識不足所致,殊不知好的天然染色技術不但可以創造美麗的色系與實用的質地,更有現代染技所欠缺的環保功能。

 

陳景林認為,對傳統文化的錯誤認知也是現在發展創意產業的致命傷,對於傳統文化元素大量引用甚至直接挪用,造成錯亂的印象,以致市面上大量充斥傳統紋樣的各式產品,強調那是傳統。這些未被轉化成設計精神的文化元素讓人有大量複製的錯覺與快速失去新鮮感的危機,他們忘記是要用傳統的技法做出好用的東西而不是和傳統一模一樣的東西就叫做文化創意產業。

 

所以重點在於人們,尤其是現代的工藝工作者對傳統認知的層次。現代工藝工作者必須瞭解傳統和現代整合的關鍵在於用手工質感做出現代的產品。雖然有些因為現代環境已失去優勢而無法做到與古時候相同質感的細緻產品,但這些技法可以透過現代機器改良而得到過去手工時代一樣的結果。

 

陳景林對傳承歷史文化的層次與認知的技藝上,他語重心長的強調:我們要面對的是現在和以後的時代,而不是過去的時代,我們最重要的任務是做出好用的東西而不是和過去一模一樣的東西。薪傳的意義是傳那根木頭或是那把火?這是現在大家在講傳統時很容易犯錯的地方,因為大多數人只看到木頭而不知火的意義。他認為傳統的價值放在現在的意義是應該被討論的,因為不是用傳統技法做出來的東西一定是優質的,我們應該看到過去的人累積的智慧與表現在色彩上的美感和記憶,不要一廂情願的認為老東西就一定是好的。

 

對於天然染色技藝,陳景林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豐富層次,他也找到許多人做不到的中間色調,對於這種現代染色技術無法到達的美麗境界,陳景林讚嘆是上帝賜的顏色,他尊稱這是「天染」。他說這種色彩的美是生命轉化的內在表現,因為生命本來就不是單一物質所構成,而天然染色正符合這種顏色中有顏色的細膩,這絕不是用工業技術可以比擬的產業,也是它最重要的內涵所在。

 

對於如何讓天染技藝在工業化的社會有一席之地,他再次強調,提供一個好的工作流程與環境,讓工匠能安心無虞的專心從事創作才是技藝傳承能否長久延續的重要關鍵,而微型工坊的建立則是讓產業生根的不二之路,因為只有更多的微型工坊能激盪出更多的創意火花與走更長遠的傳承之路。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60.html

# 統一 於 工藝中心臺灣工藝之家 - 2

名稱陳志昇
電話04-7782877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德興街 23 號
工坊名稱陳志昇錫藝工作室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 09:00至12:00 14:00至17:00
圖檔連結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369fbb05-2236-45f0-9f1f-176dbc5a9d92.jpg
內容

陳志昇錫藝的創新與境界

 

一、回看錫藝史~~錫文化的流長、衰微、振興、光大

 

「錫」是人類文明古老的金屬,「錫」也是人類文明吉祥的金屬。中國具有悠久的煉錫用錫歷史,至遲在商代,就已熟練賞握錫的技術。在中國的商周時代,青銅器能夠大放異彩,就是在銅中摻合一定比例的錫所創新的精工。而在商代的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外鍍厚錫層的虎面銅盔,證明上古先民已經明瞭錫能夠防護銹蝕的物理特性。而在大司空村殷墟出土的六件錫戈,以及楚雄萬家壩發現的戰國時期50餘件錫製飾品,更表明至遲當時先民已經製作儀仗及生活用品的錫器。

 

錫的金屬特性,具有類似銀的光澤,令人賞識;而錫的質感,圓潤而又不失內斂,兼具質軟容易加工,製作各種式樣,貼近柔順而乖巧的特性,令工匠得心應手,也就由衷的感歎,這真是天地所賜的良金佳品。因此,在中國古老傳統的觀念,將「錫」看作是天地所賜的吉祥物。古書的「錫」字與「賜」字,互相通用假借。《詩經·大雅》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用錫爾祉」,「錫」就是「賜給」,「爾類」就是「你的家族」,「爾祉」就是「你的福祉」。由此可知,錫工藝在漢族文化當中,是吉祥的代表,也是福祉的象徵。

 

中國的錫藝發展史,從秦漢以後,用途日趨廣泛,到了宋代,錫器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錫」成為重要的民間手工藝,形成了市井社會不可或缺的行當。宋代以後,錫器工藝因仍舊慣,直到明清時代,因受宜興紫砂壺工藝啟發,錫藝遂開發觀賞性強又適合把玩的仿紫砂錫壼,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乃使傳統錫器進入工藝審美的自覺階段,錫器製作,名家輩出,造就錫藝的新高峰。據文獻記載,當時一把新做的精緻茶壺,「價五六金」,直追高彜周鼎之列(張岱《陶庵夢憶》),可見當時錫器珍品之貴重。到了此時,錫器品類已經呈現「茶具、酒具、水具、食具、盛具、燈具、香具、文具、禮具、其他」,可稱繁品富類。

 

台灣錫器在民間日用、祭祀上流傳久遠,範圍亦大,與唐山大陸祖籍相同,十分重視家庭門面。俗諺說:「入門看交椅茶几,桌頂看花瓶五賽」,所謂「五賽」,即「五供」,分別為「錫製香爐一個、燭台、花瓶各一對」,可見錫器受重視的程度。錫器既然是百姓的日常用品,「打錫」也就成了重要的民間工藝。在清代嘉慶年間,鹿港、嘉義、台南一帶,錫舖一度多達七、八十家,師徒亦遍佈台灣各地,錫藝產業繁盛蓬勃發展,盛極一時。錫器除宗教祭祀功能的禮器價值外,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社會信仰、精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惜到了西元195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錫器成為夕陽工藝。1960年代中期,鹿港的錫業近乎絶跡,台灣的錫藝,式微而瀕危。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其父親陳萬能在妻兒激勵下,激發潛能,致力嘗試將錫藝創新,將傳統一成不變的「平面龍燭」改為「立體龍燭」;將傳統一成不變的「柑燈」與「龍燭」,合為一體。因連續受到台北艋舺店家的激賞採購,讓陳萬能更體會到「從傳統中創新的重要」,經過他多年積極致力於錫藝設計的革新、提昇,從此以後,陳萬能的聲名傳揚國內外,個展、特展、聯展、巡迴展,紛至沓來,作品紛紛被國內外公私機構、企業團體、收藏家典藏。並且迭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文建會民族工藝獎,最後成為國家指定的「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保存者」(人間國寶),成為中國、臺灣錫藝史上一代宗師。錫藝不但在他手?振興,且發揚光大!

 

二、鯉魚躍龍門~~陳志昇錫藝的養成與修為

陳志昇自小就生活在其父親錫藝大師陳萬能所開設的錫舖,耳濡目染,加上家中大小成員也要幫忙打錫工作,長期的觀察、學習、實作,使他兄弟們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就對打錫技藝,有了相當紥實的了解。正規教育及服兵役後,就毅然決定加入父親的打錫事業,從此開啟更嚴格的技術、技巧、技法暨人文、藝術修養訓練。當然,基礎的錫藝技法、技巧、技術的純熟與精準,是基本功;因為陳萬能大師的要求標準,十分嚴格。

 

當初,陳萭能在開設「萬能錫舖」之後,他積極致力於「錫藝設計與革新」,他深知「錫器未來要走新活路~~東西要真材實料」;「錫藝未來要有新希望~~工藝要創新提昇」。這幾乎是「萬能錫舖」事業的「座右銘」,深深烙印在陳志昇、陳志揚兄弟的心版。

 

中國有句諺語説:「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人間國寶陳萬能大師的傑出成就,得力於他對傳統技藝的紥根、鍛鍊、圓熟的操作。這可說是「基本條件」,陳志昇兄弟都明白這點,於是立志吃苦,在錫藝的技巧鍛練操作,例如致力於錫片打造高難度的「形態鍛、打、拗、折、接、貼、焊、磨⋯」,漸漸的做到了「空心成型、逼真靈活」的技術高度。

 

同樣的,也致力「複合媒材」的運用,在作品構造上展現對比、層次、肌體、裝飾、色彩等自然的變化。並追求「鑲嵌工藝」的精彩美妙,在裝飾工藝方面力求熟練、精準、美好。

 

在他們應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要求,於「重要文化資產錫工藝保存者傳習藝生計畫」四年的嚴格考核結業後,依然鍥而不捨,精益求精,自我追求,訓練提昇!

 

古書《三秦記》記載「魚化龍」的故事,黃河的鯉魚千萬尾,起初大家都在力爭上游,都在向「龍門」邁進,但是經過了千里萬里,能夠游到龍門大瀑之下,只剩少數。而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鼓起恆心、毅力、勇氣,躍升大瀑布之上的龍門,才可以化身為龍。

 

陳志昇、陳志揚兩兄弟在錫藝上的不斷奮進、精進,讓他們在工藝競賽中脫穎而出,迭獲奬项,嬴得佳績。在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更榮獲彰化縣文化資產保存者的認定,已是國家藝師的身份,仍然依舊不變的敬業精神,精進再精進!

 

三、打錫化新境~~陳志昇的錫藝新境界

「打錫」是傳統對於從事錫器行業的稱呼,如同「打鐵」,因為製作過程中,除剪裁、焊接、磨光外,敲打過程佔了很大部份,且敲打時的聲音響亮,給人印象深刻,也因此而得名~~「打錫」。

 

傳統「打錫」行業,謹守千百年來的行規制度,各種的器具製作,都要遵行歷代師承留下的造型、紋飾、大小、尺寸、成份、做法、工序、技術,不論茶具、酒具、盛具、燈具、香具、禮器,都按照傳統,師傳徒,徒傳孫,代代相傳,不敢也不能逾越或變更。說好聽是「遵循傳統」,説難聽是「墨守成規」。

 

陳萬能所以成為錫藝大師、人間國寶,乃是他曾經歷了台灣社會在錫器的式微衰落,經過檢討反省思考,然後毅然開始「從傳統中創新」,再從創新中不斷的提昇,增加錫器的工藝價值、文化價值、美術價值。包括了他在傳統技藝「材質美」、「造型美」、「內涵美」的提昇與改善!這個眉角關鍵,陳志昇、陳志揚兩兄弟是深深體會的。於是,從傳統錫器的範疇,演化到新的境界,就成了他們努力的方向!

 

傳統錫器易壞易黑,陳志昇的錫器,則是以純錫的材料,以錫片冷鍛塑形、焊接技巧,使錫器造型更精美、品質更優秀、光澤更華貴。其次,在「造型設計」,他突破傳統,以各種不同形態、不同材質,來表現作品的生態、神韻、肌理、架式、動作、力與美、內藴精神、寄托意涵、歷史神話、傳說故事、信仰神將⋯⋯。以此觀之,這是過去數千年來錫器所沒有出現過的造型創新,是鹿港陳萬能大師宗派所創始的,亦即是錫工藝千百年來的新境,也最受民間喜愛歡迎、訂購收藏。

 

四、展望美未來~~陳志昇錫藝的潛力價值

錫器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錫」是一項清㵖、無毒、吉祥、高貴的金屬,傳統錫器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打錫」也就成了重要的民間工藝。

 

在千百年流行的打錫行業式微瀕危的年代,幸有鹿港陳萬能大師振衰起敝、發揚光大,也使他成為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資產保存者(人間國寶),陳萬能開啟了錫藝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新境界、新方向!

 

陳志昇的錫藝創作,每一件都是原件,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非複製品,非量產品,每一件都凸顯本身獨特性的價值。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部份,是用「鍛打」來形塑出主要型態;表面處理上利用不同「銼修」方式,來表現複雜纹路;用「硏磨」來產生平滑光亮;最後用「焊接」將整體接合;每一件都是空心鍜打而成,而非模鑄實心品。

 

錫片製作錫器,在陳志昇心裡、眼?、手?,錫藝已經可以有更多面貌,而非一成不變的刻板用途作品!匠師如果豐富了人文的修養,歷史典故的積累,哲學思想的發揮,匠師的創作題材無窮,造型無窮,紋飾無窮,相對的,價值與財富也藴藏於無窮!

 

綜合以上觀之,陳志昇的錫藝潛力無窮,前程遠大,他所創作的錫藝作品,也將增値再增値!

 

資料來源: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103輯《2020打錫化新境陳志昇錫藝創作展》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239.html
名稱: 陳志昇
電話: 04-7782877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德興街 23 號
工坊名稱: 陳志昇錫藝工作室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 09:00至12:00 14:00至17:00
圖檔連結網址: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369fbb05-2236-45f0-9f1f-176dbc5a9d92.jpg
內容:

陳志昇錫藝的創新與境界

 

一、回看錫藝史~~錫文化的流長、衰微、振興、光大

 

「錫」是人類文明古老的金屬,「錫」也是人類文明吉祥的金屬。中國具有悠久的煉錫用錫歷史,至遲在商代,就已熟練賞握錫的技術。在中國的商周時代,青銅器能夠大放異彩,就是在銅中摻合一定比例的錫所創新的精工。而在商代的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外鍍厚錫層的虎面銅盔,證明上古先民已經明瞭錫能夠防護銹蝕的物理特性。而在大司空村殷墟出土的六件錫戈,以及楚雄萬家壩發現的戰國時期50餘件錫製飾品,更表明至遲當時先民已經製作儀仗及生活用品的錫器。

 

錫的金屬特性,具有類似銀的光澤,令人賞識;而錫的質感,圓潤而又不失內斂,兼具質軟容易加工,製作各種式樣,貼近柔順而乖巧的特性,令工匠得心應手,也就由衷的感歎,這真是天地所賜的良金佳品。因此,在中國古老傳統的觀念,將「錫」看作是天地所賜的吉祥物。古書的「錫」字與「賜」字,互相通用假借。《詩經·大雅》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用錫爾祉」,「錫」就是「賜給」,「爾類」就是「你的家族」,「爾祉」就是「你的福祉」。由此可知,錫工藝在漢族文化當中,是吉祥的代表,也是福祉的象徵。

 

中國的錫藝發展史,從秦漢以後,用途日趨廣泛,到了宋代,錫器已經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錫」成為重要的民間手工藝,形成了市井社會不可或缺的行當。宋代以後,錫器工藝因仍舊慣,直到明清時代,因受宜興紫砂壺工藝啟發,錫藝遂開發觀賞性強又適合把玩的仿紫砂錫壼,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愛,乃使傳統錫器進入工藝審美的自覺階段,錫器製作,名家輩出,造就錫藝的新高峰。據文獻記載,當時一把新做的精緻茶壺,「價五六金」,直追高彜周鼎之列(張岱《陶庵夢憶》),可見當時錫器珍品之貴重。到了此時,錫器品類已經呈現「茶具、酒具、水具、食具、盛具、燈具、香具、文具、禮具、其他」,可稱繁品富類。

 

台灣錫器在民間日用、祭祀上流傳久遠,範圍亦大,與唐山大陸祖籍相同,十分重視家庭門面。俗諺說:「入門看交椅茶几,桌頂看花瓶五賽」,所謂「五賽」,即「五供」,分別為「錫製香爐一個、燭台、花瓶各一對」,可見錫器受重視的程度。錫器既然是百姓的日常用品,「打錫」也就成了重要的民間工藝。在清代嘉慶年間,鹿港、嘉義、台南一帶,錫舖一度多達七、八十家,師徒亦遍佈台灣各地,錫藝產業繁盛蓬勃發展,盛極一時。錫器除宗教祭祀功能的禮器價值外,亦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與社會信仰、精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可惜到了西元195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錫器成為夕陽工藝。1960年代中期,鹿港的錫業近乎絶跡,台灣的錫藝,式微而瀕危。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其父親陳萬能在妻兒激勵下,激發潛能,致力嘗試將錫藝創新,將傳統一成不變的「平面龍燭」改為「立體龍燭」;將傳統一成不變的「柑燈」與「龍燭」,合為一體。因連續受到台北艋舺店家的激賞採購,讓陳萬能更體會到「從傳統中創新的重要」,經過他多年積極致力於錫藝設計的革新、提昇,從此以後,陳萬能的聲名傳揚國內外,個展、特展、聯展、巡迴展,紛至沓來,作品紛紛被國內外公私機構、企業團體、收藏家典藏。並且迭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文建會民族工藝獎,最後成為國家指定的「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保存者」(人間國寶),成為中國、臺灣錫藝史上一代宗師。錫藝不但在他手?振興,且發揚光大!

 

二、鯉魚躍龍門~~陳志昇錫藝的養成與修為

陳志昇自小就生活在其父親錫藝大師陳萬能所開設的錫舖,耳濡目染,加上家中大小成員也要幫忙打錫工作,長期的觀察、學習、實作,使他兄弟們在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就對打錫技藝,有了相當紥實的了解。正規教育及服兵役後,就毅然決定加入父親的打錫事業,從此開啟更嚴格的技術、技巧、技法暨人文、藝術修養訓練。當然,基礎的錫藝技法、技巧、技術的純熟與精準,是基本功;因為陳萬能大師的要求標準,十分嚴格。

 

當初,陳萭能在開設「萬能錫舖」之後,他積極致力於「錫藝設計與革新」,他深知「錫器未來要走新活路~~東西要真材實料」;「錫藝未來要有新希望~~工藝要創新提昇」。這幾乎是「萬能錫舖」事業的「座右銘」,深深烙印在陳志昇、陳志揚兄弟的心版。

 

中國有句諺語説:「若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人間國寶陳萬能大師的傑出成就,得力於他對傳統技藝的紥根、鍛鍊、圓熟的操作。這可說是「基本條件」,陳志昇兄弟都明白這點,於是立志吃苦,在錫藝的技巧鍛練操作,例如致力於錫片打造高難度的「形態鍛、打、拗、折、接、貼、焊、磨⋯」,漸漸的做到了「空心成型、逼真靈活」的技術高度。

 

同樣的,也致力「複合媒材」的運用,在作品構造上展現對比、層次、肌體、裝飾、色彩等自然的變化。並追求「鑲嵌工藝」的精彩美妙,在裝飾工藝方面力求熟練、精準、美好。

 

在他們應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要求,於「重要文化資產錫工藝保存者傳習藝生計畫」四年的嚴格考核結業後,依然鍥而不捨,精益求精,自我追求,訓練提昇!

 

古書《三秦記》記載「魚化龍」的故事,黃河的鯉魚千萬尾,起初大家都在力爭上游,都在向「龍門」邁進,但是經過了千里萬里,能夠游到龍門大瀑之下,只剩少數。而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的鼓起恆心、毅力、勇氣,躍升大瀑布之上的龍門,才可以化身為龍。

 

陳志昇、陳志揚兩兄弟在錫藝上的不斷奮進、精進,讓他們在工藝競賽中脫穎而出,迭獲奬项,嬴得佳績。在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更榮獲彰化縣文化資產保存者的認定,已是國家藝師的身份,仍然依舊不變的敬業精神,精進再精進!

 

三、打錫化新境~~陳志昇的錫藝新境界

「打錫」是傳統對於從事錫器行業的稱呼,如同「打鐵」,因為製作過程中,除剪裁、焊接、磨光外,敲打過程佔了很大部份,且敲打時的聲音響亮,給人印象深刻,也因此而得名~~「打錫」。

 

傳統「打錫」行業,謹守千百年來的行規制度,各種的器具製作,都要遵行歷代師承留下的造型、紋飾、大小、尺寸、成份、做法、工序、技術,不論茶具、酒具、盛具、燈具、香具、禮器,都按照傳統,師傳徒,徒傳孫,代代相傳,不敢也不能逾越或變更。說好聽是「遵循傳統」,説難聽是「墨守成規」。

 

陳萬能所以成為錫藝大師、人間國寶,乃是他曾經歷了台灣社會在錫器的式微衰落,經過檢討反省思考,然後毅然開始「從傳統中創新」,再從創新中不斷的提昇,增加錫器的工藝價值、文化價值、美術價值。包括了他在傳統技藝「材質美」、「造型美」、「內涵美」的提昇與改善!這個眉角關鍵,陳志昇、陳志揚兩兄弟是深深體會的。於是,從傳統錫器的範疇,演化到新的境界,就成了他們努力的方向!

 

傳統錫器易壞易黑,陳志昇的錫器,則是以純錫的材料,以錫片冷鍛塑形、焊接技巧,使錫器造型更精美、品質更優秀、光澤更華貴。其次,在「造型設計」,他突破傳統,以各種不同形態、不同材質,來表現作品的生態、神韻、肌理、架式、動作、力與美、內藴精神、寄托意涵、歷史神話、傳說故事、信仰神將⋯⋯。以此觀之,這是過去數千年來錫器所沒有出現過的造型創新,是鹿港陳萬能大師宗派所創始的,亦即是錫工藝千百年來的新境,也最受民間喜愛歡迎、訂購收藏。

 

四、展望美未來~~陳志昇錫藝的潛力價值

錫器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錫」是一項清㵖、無毒、吉祥、高貴的金屬,傳統錫器三千多年的使用歷史,「打錫」也就成了重要的民間工藝。

 

在千百年流行的打錫行業式微瀕危的年代,幸有鹿港陳萬能大師振衰起敝、發揚光大,也使他成為國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資產保存者(人間國寶),陳萬能開啟了錫藝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格局、新境界、新方向!

 

陳志昇的錫藝創作,每一件都是原件,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非複製品,非量產品,每一件都凸顯本身獨特性的價值。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部份,是用「鍛打」來形塑出主要型態;表面處理上利用不同「銼修」方式,來表現複雜纹路;用「硏磨」來產生平滑光亮;最後用「焊接」將整體接合;每一件都是空心鍜打而成,而非模鑄實心品。

 

錫片製作錫器,在陳志昇心裡、眼?、手?,錫藝已經可以有更多面貌,而非一成不變的刻板用途作品!匠師如果豐富了人文的修養,歷史典故的積累,哲學思想的發揮,匠師的創作題材無窮,造型無窮,紋飾無窮,相對的,價值與財富也藴藏於無窮!

 

綜合以上觀之,陳志昇的錫藝潛力無窮,前程遠大,他所創作的錫藝作品,也將增値再增値!

 

資料來源: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103輯《2020打錫化新境陳志昇錫藝創作展》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239.html

# 統一 於 文資局聚落建築群 - 3

案件編號20100414000001
個案名稱望安花宅聚落
級別代碼1.3.2
級別名稱重要聚落建築群
種類1::
code: : B3
name: : 漢人街庄
評定基準1:: : 整體及周圍環境具重要地方特色者
2:: : 整體及周圍環境具重要地方特色者
3:: : 整體歷史脈絡與紋理具重要保存價值者或瀕臨消失者
4:: : 整體歷史脈絡與紋理具重要保存價值者或瀕臨消失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望安花宅聚落」之民宅現況,不論在其群落量或整體視覺景觀皆均質而統一,此現象在台灣現有村落已不多見。(符合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3條第1款之規定。) 二.澎湖花宅建築群及聚落空間紋理皆為澎湖傳統聚落的典例。除聚落建築特徵之外,與地景環境下的農漁生活應視為一整體,具有地方特色及歷史人文與藝術價值之文化資產。(符合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3條第1、2款之規定。) 三.2003年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所推動的「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將中社村(舊稱花宅)入選為該年度100個最值得世人關懷並加以維護保存之文化紀念物名單,急需保存,避免瀕臨消失。(符合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3條第2款之規定。)
法令依據一、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6條。二、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3條及第5條。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望安鄉
address: : 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
經度119.49657583594
緯度23.373323375797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community/114194/photo/望安花宅重要聚落照片原始檔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community/114194/photo/望安花宅重要聚落照片原始檔.JPG
name: : 望安花宅重要聚落照片原始檔
區域範圍劃定聚落範圍界定即為社里生活圈。即依花宅聚落民間信仰文化觀所劃設的生活領域範圍,係以五營及遶境路線為基礎,並以土地權屬完整之土地界線,所劃設之花宅重要聚落範圍
地區發展與特色望安島位於澎湖縣轄區內的南方海域上,是望安鄉最大島嶼,也是澎湖縣第四大島。古名「花宅」的中社村位於望安島中部偏西的山坳中,東邊為大範圍的緩丘,相隔約一公里處以布袋港出入門仔海峽,西邊則緊鄰花宅灣,北邊隔著天台山與水垵村為鄰,南邊與西安、東安兩村為鄰。花宅西臨台灣海峽, 西北方海面上有花嶼,西南方海面上有貓嶼、草嶼等小島。 中社村行政範圍之村域總面積約217公頃,村域內部擁有幾個有形的空間範圍與層次,以及基於信仰認知上的無形空間,是兩百年來人群生活與天地自然的互動成果,並形成一種聚落生活與社群文化緊密結合的空間紋理。 因地勢形貌而得名的「花宅」聚落,倚賴自然環境賦予之農漁兼半的海島生活型態,包含聚落建築群、信仰文化及生計活動等,都可說明早期漢人聚落發展的各種有形、無形文化變貌,實為澎湖聚落發展型態之經典。
歷史沿革與現狀一、聚落建築的閒置、傾頹、增修改建 二、圍仔與園的荒蕪 同樣是人口外移、飲食的多樣化,傳統農作物生產需求變低,相對所需的耕作土地也縮小,加上留在當地會使用傳統圍內、園的居民年紀已大,也無法負擔大量勞動的耕作,只能任由原本先人開墾的圍內與園的逐漸荒蕪化,重新回歸草原景觀的風貌。而在圍仔內的水井,也因為長期沒有使用、維護,而逐漸崩塌或枯竭。因為沒有使用的需求,可以想見相關的疊砌圍牆、挖水井技術以及傳統農業知識可能都會隨著老人凋逝而消失。 三、信仰祭儀的簡化 花宅最重要的王爺信仰,具體反映在其無形文化-節慶祭儀中。所有的祭儀需依賴小法、乩童的執行,才能完成。但這樣具地方特色與代代相傳的取小法儀式,已經隨人口外移、觀念變化而難以持續。且由於人口減少,儀式行為與內容也日漸簡化,不利於傳統聚落信仰文化的傳承。 四、觀光經濟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花宅重新受到重視,觀光活動也增多了起來。有人投資興建民宿(布袋港)、遷移墳墓事件、公共建設進入等等,恐對整體歷史風貌造成威脅,更降低傳統聚落歷史風貌之自明性。近期「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針對望安天台山及中社公園等所屬的相關人文環境進行建設:「望安遊憩設施整建規劃設計監造」一案,位屬於花宅聚落的一環,其規劃設計應符合聚落保存的規範並維持相關文化景觀風貌,並與文建會、文化局相互配合達到保存與建設之間應允歷史風貌的維護。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歷史脈絡: 望安島舊稱「八罩」,其名最早見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上奏之〈飛報大捷疏〉,康熙末年,澎湖群島的開發似乎依舊有限,而望安是群島中少數有人居的島嶼。雍正初年,望安的聚落數量共有兩澳五社,分別是網垵澳,下有網垵社、山寮社、將軍社,以及水垵澳,下有水垵社、花宅社,澳社分佈含括望安本島及周邊島嶼。至清領末期,望安的聚落數量增為兩澳九社,然新增澳社皆為望安周邊島嶼,望安本島聚落仍維持網垵社、水垵社、花宅社三處。 1895 年,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初期仍延續清代的地方自治形式,在澎湖廳下設澳務署,望安各澳社劃歸八罩澳務署治理。歷經數次制度更迭,從日治初期的澳務署一直到戰後的鄉公所,望安島的行政機關同樣皆設在今望安鄉東安村內。 「花宅」之名,最早出現於清康熙年間的兩部地方志。一是康熙二十二年(1686)杜臻所編撰的《澎湖台灣紀略》,另一則是蔣毓英的《台灣府志》。另從居民族譜記載顯示,花宅「張姓」始祖於明末天啟年間渡海來澎,「曾姓」始祖於康熙年間至此定居,與澎湖兩次大規模移民遷入的年代切合。而根據伊能嘉矩的調查,最晚在雍正初年,花宅應有發展至相當規模的聚落存在。再者於雍正五年(1727)網垵澳分設,確認花宅已是被官方納入地方「澳甲」制的社群聚落,清政府派駐水師定期巡哨的路線,也將花宅納為其中一站。 花宅的發展一如望安島其他村落,在日治時期結束之前,以傳統農牧業、沿岸漁業與帆船運輸業為居民主要的生計方式。生計行為與日常運作具有清楚的兩性分工,由男性出海捕魚,婦女在自家附近從事簡單農作與潮間帶拾撈等。 花宅居民的祖籍以泉州同安為主,以陳、顏兩姓人數較多,鄭姓、張姓次之。花宅居民尚有另一種人群分類的方式,即:頂寮、下寮、尾寮、山仔后等四個甲頭。 而分布在四甲頭的民居建築位址恰好各自分佈在聚落四邊,具有適應地形、氣候季風的表現。傳統民居的建築形式,稱為「一落四櫸頭」、「一落二櫸頭」,是由「大厝身」、「間仔」、「深井」、「庭」、「牆頭」、「磚坪」等空間所組成。花宅主要的宗教信仰,為傳統漢人民間信仰為主,大部分祭拜媽祖、王爺,少部分信耶穌。聚落中有三座民間信仰廟宇,分別是五府千歲廟、花宅天上聖母廟及蕭府公祖廟和基督教禮拜堂一座。五府千歲廟、花宅天上聖母廟與蕭府公祖廟皆以花宅全村為祭祀圈,每月初一、十五犒賞軍馬、農曆12 月15 日的送神、除夕作年、正月初四接神、13 日至18 日的元宵節以及各主祀神誕辰,27花宅四甲頭會以輪流方式主掌當年祭祀事務。舉凡神明誕辰祭典、初一十五犒軍、中元普渡等,由各甲甲頭輪流擔任爐主,同時眾甲頭供同分擔祭祀費用,廟宇整修費也是由眾甲頭共同分擔。這個傳統至 今仍維持不變。 保存價值: 1、聚落建築與聚落文化具體反映整體環境並具地方特色。 2、歷史脈絡與紋理呈現典型的澎湖離島社群發展的典型,具保存價值並有瀕臨消失的可能。 3、建築群落具有均質特色,部分建築設計形式反映時代發展,亦有少數一二例具藝術特色。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分布在四甲頭的民居建築位址恰好各自分佈在聚落四邊,在擇地上普遍具有背山面海、坐山觀局的風水考量,建築多數呈座東朝西方向,具有適應微地形、藉助地形屏障的凹地以抵擋氣候季風。 傳統民居建築形式,稱為「一落四櫸頭」、「一落二櫸頭」,是由「大厝身」、「間仔」、「深井」、「亭」、「牆頭」、「磚坪」等空間所組成。其次,在主要建築旁都有因應需要而起造的棧間、稠間等附屬建築。故,這樣由主要建築與附屬建築構成主要住居空間。 建築規模與土地大小、人口多寡、家戶需求、營生需求與經濟等條件有關。而建築的空間使用,包括居住上的社會位序與禮制、季節性的農漁產的醃製風乾、節慶活動等,都使聚落建築呈現特有的傳統格局與時代下的空間演繹。 建築材料普遍使用當地環境材料,如珊瑚礁岩、玄武岩以及運用當地相當多的砱仔4燒製的白灰、泥土與沙等,形成具有生態意義的風土建築。而從各種地方材料採集、不同時代的運用方式、營造技術以及居民相互協助起厝的營造活動、營造相關儀式等,長年累月下來已經形成一套在地知識系統。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近年因人口外移、無人使用與年久失修等問題,房舍毀損傾頹之速度極快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近年因人口外移、無人使用與年久失修等問題,房舍毀損傾頹之速度極快,但著眼於其歷史價值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實需要居民、大眾和相關單位共同珍視與維護之。
備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會承於1980 年代,前往花宅進行田野調查,並陸續發表學術研究成果。2003 年納入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世界百大值得關注的文化紀念物,逐漸引起各界對於花宅的重視。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資籌二字第09920034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4-14 14:38:34.0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100414000001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2-07/5f06d76a-c08e-41a9-a618-1bf4552bc580/變更類別公告.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2-07/1be3cb3e-d296-46ef-9be1-bb5042a3d81b/重要聚落文建會公告文990414.pdf
3::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2-07/14536934-d7d9-4043-859e-0374b9043a4d/重要聚落範圍公告附圖.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2-01/adb7fde6-b4f1-408d-88b5-546b4edc2766/花宅(查詢-59公頃).xl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台OOOOOOOOOOOOOOO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
主管機關單位聚落建築群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177691
repImgId4518
案件編號: 20100414000001
個案名稱: 望安花宅聚落
級別代碼: 1.3.2
級別名稱: 重要聚落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B3
name: : 漢人街庄
評定基準: 1:: : 整體及周圍環境具重要地方特色者
2:: : 整體及周圍環境具重要地方特色者
3:: : 整體歷史脈絡與紋理具重要保存價值者或瀕臨消失者
4:: : 整體歷史脈絡與紋理具重要保存價值者或瀕臨消失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望安花宅聚落」之民宅現況,不論在其群落量或整體視覺景觀皆均質而統一,此現象在台灣現有村落已不多見。(符合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3條第1款之規定。) 二.澎湖花宅建築群及聚落空間紋理皆為澎湖傳統聚落的典例。除聚落建築特徵之外,與地景環境下的農漁生活應視為一整體,具有地方特色及歷史人文與藝術價值之文化資產。(符合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3條第1、2款之規定。) 三.2003年由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所推動的「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將中社村(舊稱花宅)入選為該年度100個最值得世人關懷並加以維護保存之文化紀念物名單,急需保存,避免瀕臨消失。(符合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3條第2款之規定。)
法令依據: 一、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6條。二、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3條及第5條。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望安鄉
address: : 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
經度: 119.49657583594
緯度: 23.373323375797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community/114194/photo/望安花宅重要聚落照片原始檔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community/114194/photo/望安花宅重要聚落照片原始檔.JPG
name: : 望安花宅重要聚落照片原始檔
區域範圍劃定: 聚落範圍界定即為社里生活圈。即依花宅聚落民間信仰文化觀所劃設的生活領域範圍,係以五營及遶境路線為基礎,並以土地權屬完整之土地界線,所劃設之花宅重要聚落範圍
地區發展與特色: 望安島位於澎湖縣轄區內的南方海域上,是望安鄉最大島嶼,也是澎湖縣第四大島。古名「花宅」的中社村位於望安島中部偏西的山坳中,東邊為大範圍的緩丘,相隔約一公里處以布袋港出入門仔海峽,西邊則緊鄰花宅灣,北邊隔著天台山與水垵村為鄰,南邊與西安、東安兩村為鄰。花宅西臨台灣海峽, 西北方海面上有花嶼,西南方海面上有貓嶼、草嶼等小島。 中社村行政範圍之村域總面積約217公頃,村域內部擁有幾個有形的空間範圍與層次,以及基於信仰認知上的無形空間,是兩百年來人群生活與天地自然的互動成果,並形成一種聚落生活與社群文化緊密結合的空間紋理。 因地勢形貌而得名的「花宅」聚落,倚賴自然環境賦予之農漁兼半的海島生活型態,包含聚落建築群、信仰文化及生計活動等,都可說明早期漢人聚落發展的各種有形、無形文化變貌,實為澎湖聚落發展型態之經典。
歷史沿革與現狀: 一、聚落建築的閒置、傾頹、增修改建 二、圍仔與園的荒蕪 同樣是人口外移、飲食的多樣化,傳統農作物生產需求變低,相對所需的耕作土地也縮小,加上留在當地會使用傳統圍內、園的居民年紀已大,也無法負擔大量勞動的耕作,只能任由原本先人開墾的圍內與園的逐漸荒蕪化,重新回歸草原景觀的風貌。而在圍仔內的水井,也因為長期沒有使用、維護,而逐漸崩塌或枯竭。因為沒有使用的需求,可以想見相關的疊砌圍牆、挖水井技術以及傳統農業知識可能都會隨著老人凋逝而消失。 三、信仰祭儀的簡化 花宅最重要的王爺信仰,具體反映在其無形文化-節慶祭儀中。所有的祭儀需依賴小法、乩童的執行,才能完成。但這樣具地方特色與代代相傳的取小法儀式,已經隨人口外移、觀念變化而難以持續。且由於人口減少,儀式行為與內容也日漸簡化,不利於傳統聚落信仰文化的傳承。 四、觀光經濟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由於花宅重新受到重視,觀光活動也增多了起來。有人投資興建民宿(布袋港)、遷移墳墓事件、公共建設進入等等,恐對整體歷史風貌造成威脅,更降低傳統聚落歷史風貌之自明性。近期「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針對望安天台山及中社公園等所屬的相關人文環境進行建設:「望安遊憩設施整建規劃設計監造」一案,位屬於花宅聚落的一環,其規劃設計應符合聚落保存的規範並維持相關文化景觀風貌,並與文建會、文化局相互配合達到保存與建設之間應允歷史風貌的維護。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歷史脈絡: 望安島舊稱「八罩」,其名最早見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上奏之〈飛報大捷疏〉,康熙末年,澎湖群島的開發似乎依舊有限,而望安是群島中少數有人居的島嶼。雍正初年,望安的聚落數量共有兩澳五社,分別是網垵澳,下有網垵社、山寮社、將軍社,以及水垵澳,下有水垵社、花宅社,澳社分佈含括望安本島及周邊島嶼。至清領末期,望安的聚落數量增為兩澳九社,然新增澳社皆為望安周邊島嶼,望安本島聚落仍維持網垵社、水垵社、花宅社三處。 1895 年,日本開始殖民台灣,初期仍延續清代的地方自治形式,在澎湖廳下設澳務署,望安各澳社劃歸八罩澳務署治理。歷經數次制度更迭,從日治初期的澳務署一直到戰後的鄉公所,望安島的行政機關同樣皆設在今望安鄉東安村內。 「花宅」之名,最早出現於清康熙年間的兩部地方志。一是康熙二十二年(1686)杜臻所編撰的《澎湖台灣紀略》,另一則是蔣毓英的《台灣府志》。另從居民族譜記載顯示,花宅「張姓」始祖於明末天啟年間渡海來澎,「曾姓」始祖於康熙年間至此定居,與澎湖兩次大規模移民遷入的年代切合。而根據伊能嘉矩的調查,最晚在雍正初年,花宅應有發展至相當規模的聚落存在。再者於雍正五年(1727)網垵澳分設,確認花宅已是被官方納入地方「澳甲」制的社群聚落,清政府派駐水師定期巡哨的路線,也將花宅納為其中一站。 花宅的發展一如望安島其他村落,在日治時期結束之前,以傳統農牧業、沿岸漁業與帆船運輸業為居民主要的生計方式。生計行為與日常運作具有清楚的兩性分工,由男性出海捕魚,婦女在自家附近從事簡單農作與潮間帶拾撈等。 花宅居民的祖籍以泉州同安為主,以陳、顏兩姓人數較多,鄭姓、張姓次之。花宅居民尚有另一種人群分類的方式,即:頂寮、下寮、尾寮、山仔后等四個甲頭。 而分布在四甲頭的民居建築位址恰好各自分佈在聚落四邊,具有適應地形、氣候季風的表現。傳統民居的建築形式,稱為「一落四櫸頭」、「一落二櫸頭」,是由「大厝身」、「間仔」、「深井」、「庭」、「牆頭」、「磚坪」等空間所組成。花宅主要的宗教信仰,為傳統漢人民間信仰為主,大部分祭拜媽祖、王爺,少部分信耶穌。聚落中有三座民間信仰廟宇,分別是五府千歲廟、花宅天上聖母廟及蕭府公祖廟和基督教禮拜堂一座。五府千歲廟、花宅天上聖母廟與蕭府公祖廟皆以花宅全村為祭祀圈,每月初一、十五犒賞軍馬、農曆12 月15 日的送神、除夕作年、正月初四接神、13 日至18 日的元宵節以及各主祀神誕辰,27花宅四甲頭會以輪流方式主掌當年祭祀事務。舉凡神明誕辰祭典、初一十五犒軍、中元普渡等,由各甲甲頭輪流擔任爐主,同時眾甲頭供同分擔祭祀費用,廟宇整修費也是由眾甲頭共同分擔。這個傳統至 今仍維持不變。 保存價值: 1、聚落建築與聚落文化具體反映整體環境並具地方特色。 2、歷史脈絡與紋理呈現典型的澎湖離島社群發展的典型,具保存價值並有瀕臨消失的可能。 3、建築群落具有均質特色,部分建築設計形式反映時代發展,亦有少數一二例具藝術特色。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 分布在四甲頭的民居建築位址恰好各自分佈在聚落四邊,在擇地上普遍具有背山面海、坐山觀局的風水考量,建築多數呈座東朝西方向,具有適應微地形、藉助地形屏障的凹地以抵擋氣候季風。 傳統民居建築形式,稱為「一落四櫸頭」、「一落二櫸頭」,是由「大厝身」、「間仔」、「深井」、「亭」、「牆頭」、「磚坪」等空間所組成。其次,在主要建築旁都有因應需要而起造的棧間、稠間等附屬建築。故,這樣由主要建築與附屬建築構成主要住居空間。 建築規模與土地大小、人口多寡、家戶需求、營生需求與經濟等條件有關。而建築的空間使用,包括居住上的社會位序與禮制、季節性的農漁產的醃製風乾、節慶活動等,都使聚落建築呈現特有的傳統格局與時代下的空間演繹。 建築材料普遍使用當地環境材料,如珊瑚礁岩、玄武岩以及運用當地相當多的砱仔4燒製的白灰、泥土與沙等,形成具有生態意義的風土建築。而從各種地方材料採集、不同時代的運用方式、營造技術以及居民相互協助起厝的營造活動、營造相關儀式等,長年累月下來已經形成一套在地知識系統。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 近年因人口外移、無人使用與年久失修等問題,房舍毀損傾頹之速度極快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近年因人口外移、無人使用與年久失修等問題,房舍毀損傾頹之速度極快,但著眼於其歷史價值與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實需要居民、大眾和相關單位共同珍視與維護之。
備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林會承於1980 年代,前往花宅進行田野調查,並陸續發表學術研究成果。2003 年納入世界文化紀念物守護計畫-世界百大值得關注的文化紀念物,逐漸引起各界對於花宅的重視。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資籌二字第09920034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4-14 14:38:34.0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100414000001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2-07/5f06d76a-c08e-41a9-a618-1bf4552bc580/變更類別公告.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2-07/1be3cb3e-d296-46ef-9be1-bb5042a3d81b/重要聚落文建會公告文990414.pdf
3::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2-07/14536934-d7d9-4043-859e-0374b9043a4d/重要聚落範圍公告附圖.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2-01/adb7fde6-b4f1-408d-88b5-546b4edc2766/花宅(查詢-59公頃).xl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台OOOOOOOOOOOOOOO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
主管機關單位: 聚落建築群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91
repImgId: 4518

# 統一 於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專利資料集 - 4

序號17020
產出年度104
領域別綠能科技
專利名稱-中文載具之操控系統以及其運作方法
執行單位船舶中心
產出單位船舶中心
計畫名稱多功能及節能船艇技術開發計畫
專利發明人林詹翰.許必欣.周顯光
核准國家中華民國
獲證日期104/02/01
證書號碼I471722
專利期間起104/02/01
專利期間訖121/04/10
專利性質發明
技術摘要-中文本發明提供一種載具之操控系統,可用於控制船舶、艦艇等載具,其包括一工作站以及一載具中央控制系統,該工作站以及該載具中央控制系統以一通訊網路互相連線。該工作站包括一工作站主機、一影像顯示系統、一電子海圖資訊系統、一人性化控制系統以及一工作站安全系統,透過該工作站的運作,可顯示一載具之資訊,並提供工作人員輸入一操作命令的方法,減輕工作人員操縱該載具的負擔。該載具中央控制系統包括一載具主機、一導航避障系統、一感測系統、一動力系統以及一載具安全系統,該載具中央控制系統可以執行該操作命令,控制該載具之運作,也可收集該載具之資訊,傳送給該工作站供工作人員參考,更能自行處理例行的狀況,簡化工作人員的操作過程。除此之外,本發明尚提供一種載具之操控系統運作方法。
技術摘要-英文(空)
聯絡人員劉建宏
電話28085899#952
傳真28085866
電子信箱james@mail.soic.org.tw
參考網址(空)
備註(空)
特殊情形(空)
序號: 17020
產出年度: 104
領域別: 綠能科技
專利名稱-中文: 載具之操控系統以及其運作方法
執行單位: 船舶中心
產出單位: 船舶中心
計畫名稱: 多功能及節能船艇技術開發計畫
專利發明人: 林詹翰.許必欣.周顯光
核准國家: 中華民國
獲證日期: 104/02/01
證書號碼: I471722
專利期間起: 104/02/01
專利期間訖: 121/04/10
專利性質: 發明
技術摘要-中文: 本發明提供一種載具之操控系統,可用於控制船舶、艦艇等載具,其包括一工作站以及一載具中央控制系統,該工作站以及該載具中央控制系統以一通訊網路互相連線。該工作站包括一工作站主機、一影像顯示系統、一電子海圖資訊系統、一人性化控制系統以及一工作站安全系統,透過該工作站的運作,可顯示一載具之資訊,並提供工作人員輸入一操作命令的方法,減輕工作人員操縱該載具的負擔。該載具中央控制系統包括一載具主機、一導航避障系統、一感測系統、一動力系統以及一載具安全系統,該載具中央控制系統可以執行該操作命令,控制該載具之運作,也可收集該載具之資訊,傳送給該工作站供工作人員參考,更能自行處理例行的狀況,簡化工作人員的操作過程。除此之外,本發明尚提供一種載具之操控系統運作方法。
技術摘要-英文: (空)
聯絡人員: 劉建宏
電話: 28085899#952
傳真: 28085866
電子信箱: james@mail.soic.org.tw
參考網址: (空)
備註: (空)
特殊情形: (空)

# 統一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5

執行單位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魯凱族二大重要的手工技藝,一是石雕,一是織繡。石雕在霧台鄉已經發展得頗具規模。青葉部落由於日據時期遷村的緣故,成為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在該地區呈現獨特且鮮明的原住民魯凱族文化風貌。魯凱婦女的編織技藝,更是魯凱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建立了青葉部落發展織染繡工藝產業的勞動力基礎。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在學會織布和魯凱的貼繡技術後,就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並在學校裡進行教學。目前部落裡約有50位以上的婦女都有上過他織繡染的相關課程,使得織繡產品儼然已成為青葉部落重要的經濟來源。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著重在學員的技藝提昇上。技藝學習方面分為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性技術,由彭春林老師以及江立彥老師擔綱。刺繡部分主要延續蝶紋線條的創作,指導學員從基礎的技巧開始從事蝶紋的定格與繪製,再依據產品製作的流程完成製作。在植物染部分則是由江立彥老師根據部落中常用的植物染材,指導學員從取樣、裁切、浸泡、煎煮、過濾、重複煎煮、染液浸泡、靜置陰乾、完成等九道過程學習典型的魯凱植物染技巧。

彭春林希望能夠藉由染織工藝的技藝傳習與創意設計,作為保存魯凱族文化與穩定部落經濟的核心。因此,從工坊成立至今,除了持續培育部落人力資源及進行部落文化的深度調查之外,這幾年也積極透過專業團隊之協助,導入設計、製造、行銷觀念,希望未來能整合部落相關資源進行織染繡品的量產、並策劃年度成果展及開闢行銷據點,逐步營造一個以「織染繡」作為魯凱部落藝術保存與價值創造的部落經濟模式。

【彭春林 現代魯凱族藝術─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最北端的青葉部落,由一位魯凱族的男設計師─彭春林,帶領青葉部落媽媽們,將傳統魯凱文化元素轉化,以貼布繡技法設計系列商品,如手機袋、零錢包,書包、手提包,T恤、服飾,以及居家裝飾的門簾、燈飾等。獨特的圖紋造形與色系搭配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這是手工繡的嗎?好漂亮喔…」彭春林的設計,往往第一眼給人驚喜,第二眼讓人舒服,多看幾眼就是想把他們帶回家。主要是以「貼布繡」的技法做為產品特色,貼布繡是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技法之一, 將布料依據形狀剪裁後,縫在另一塊布上,並以手工縫繡布邊的方式,呈現出兩塊布紋、色塊、縫線技法的美感。光是縫繡布邊的針法及色線的搭配,就有好幾種變化。貼布繡的圖紋造型是整個產品的核心表現,彭春林將魯凱族的故事、圖騰、文化,轉變為系列商品,至今已發展出「豐收」、「百步蛇」、「蝴蝶紋」以及「紋手」系列。將部落故事的圖案,經由設計、排列組合,呈現在作品上。「豐收」系列是取豐年祭時眾人歡慶的意象,以人頭的圖案為代表;「百步蛇」在魯凱族則是地位崇高的神祉,將蛇紋做變形與排列;「紋手」則凸顯「手」的造型,分為左手、右手繡在個別的包包上,並表現魯凱族在手上刺有圖騰的文化。將這些有故事的圖案藉由造型的轉變設計,開發為商品系列。彭春林透過創作,重新詮釋傳統的魯凱族文化。

另外,在產品色彩的搭配上,沒有鮮豔的對比表現,而是以溫和的大地色調互相搭配,舒服的色系也是彭春林產品的表現特色。但也因此曾被質疑:這怎麼不像原住民的設計?原來,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著彭春林。為何自己的色彩偏愛跟大家認知的原住民色彩不一樣,但經過溯源探討,發現原來部落最原始的創作色調,就是這樣的大地顏色,乃是由眼睛所見到的萬物中取材,當然是如此溫和自然的色系,自此,彭春林才放心地繼續設計,而我們才可看到一款一款令人驚艷又舒適的商品。

彭春林認為,作品中表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將傳統圖案與色彩保留,在造形部分則強調個人設計風格,加入自己的轉化與技法,就如同和祖先對話一般。彭春林滿懷著對設計的熱情,以及魯凱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透過個人的設計,傳承、轉化祖先的文化,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魯凱族藝術。非一味的將部落的圖騰、符號複製、消費,而是讓文化精神能與個人創作結合,轉化為這個世代喜愛的產品,藉由購買、使用,讓魯凱族的文化讓更多人看到。

【「蝴蝶變成雲」系列文創商品】

彭春林開發的「蝴蝶變成雲」系列,是將收藏於博物館的魯凱族傳統一片裙,繡在裙襬邊緣的圖案─「蝴蝶紋」做為設計來源。蝴蝶紋在部落的意義代表著女孩的純潔與成熟,以及男孩的勤勞、速度與敏捷。彭春林轉化傳統服飾與圖紋,蝴蝶兩根彎彎的觸角,經由定格、放大、轉化等設計,拉長成為雲朵般恣意浮盪,隨著產品的大小、造型、色彩做搭配組合,找到最適當的天空停留。

系列商品中,小至零錢包、手機袋,大至書包、手提包、門簾,以及將蝶紋繡在肩上的T恤等,除此之外,更朝向家飾用品發展。彭春林認為,「家」是給人放鬆休息的地方,藉由居家擺設,可軟化冰冷的水泥牆。「燈飾」系列便因此而誕生,蝶紋雲彩透過燈光打亮,搭配植物染色的布料,呈現大地綠、灰的色彩,更顯舒適。未來計畫開發沙發與抱枕,希望打造整體空間的氛圍,讓一走進家中,便可得到放鬆與愉悅的心情。

【魯凱族第一位男織布師】

見過彭春林的人,一定都會有著鮮明的印象,很高、很斯文,有著很深邃的五官,常常笑著對我們說:「你們每次一群人下來,我會很緊張耶…」,但在幾次對談下來,可以聽出他對於創作的執著、部落的情感,以及對於所追求的目標,有著清楚且明確的概念。

彭春林在成為設計師、織布師之前,有一段很長的故事。魯凱族以織繡技術聞名,編織與刺繡是女性的專長,早期的打獵社會中,相傳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這類女紅,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男生是不能碰織繡的。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中的刺繡高手,彭春林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對織繡產生濃厚興趣,卻因男生不可碰織布機的禁忌,而將織繡的印象停留在心裡,慢慢發酵。

後來彭春林成為一名獸醫,先後在製藥廠、牧場工作,但仍念念不忘心中對「布」、對創作的熱愛,開始設計具有個人特色的髮飾、小飾品,後來甚至在屏東市中華路附近擺起路邊攤販售,生意相當好。因緣際會之下,接手隔壁賣衣服的攤位,做起批發成衣、服飾的生意。而獨具風格美感的彭春林,看不順眼一般成衣的剪裁,索性拿起剪刀、針線,將衣服的袖口、領子等做改變,慢慢呈現出個人的風格,除了受到市場歡迎之外,彭春林也在這段時間磨練出對服飾、布料、剪裁的心得,於是決定辭去獸醫的工作,專心發展自己的興趣。

 

其間曾成立了「話繡工作室」,魯凱族的繡「Pajase」就是「寫」的意思,是因為魯凱族沒有用以表達的文字,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將老一輩要傳達的話語訴說出來。工作室雖因供需失衡而結束,但這個時候的彭春林,對於所做的藝術創作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找回自己的源頭。而後經過不斷地進修學習,回部落詢問祖母和部落老婦人快要失傳的編織法,到圖書館、博物館追溯部落傳統的圖案來源,到輔大、屏科大、工藝所學習相關課程,並透過自己不斷的創新嘗試,先後得到許多競賽的獎項。在拿到乙級女裝證照後,也開始進行服飾的設計和製作。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藉由對布料、織品的了解與運用,抒發心中的創作熱情。

 

【「布落空間」=部落文化+創意設計+產業】

 

彭春林說,青葉部落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般,與鄰家哥哥在樹上摘水果,和大自然為伍的生活…。幼時在青葉部落成長的記憶,以及對於傳統織繡的記憶,成為彭春林創作的來源。於是彭春林回到部落,2003年與友人江立彥成立了「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2006年在三地門鄉較為熱鬧的水門村開設「布落空間」門市,自此有了自己的店鋪。位於水門村中心,店面一樓大門的白色屋頂像布落下般的垂掛著,店內則溫馨的擺設著彭春林大大小小的包包、服飾、家飾用品等。地下一樓與二樓則是彭春林的工作室。「布落」二字,除了「布料垂落」的意象之外,也代表著青葉「部落」,說明了彭春林的創作與事業的根源。

 

【打造織染繡的青葉部落】

 

青葉村是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部落裡約佔一半以上的婦女都跟他學過織繡。並藉由「布落空間」門市的經營,以及口耳相傳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由彭春林做產品設計、打樣,在部落成立了約五、六人的工班,以及其他家庭式代工的工班,進行縫製加工的部分。串連成上中下游的產業線,希望帶動部落經濟生產,也讓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文化特色,可以持續發展成為青葉部落的特色。

彭春林與祖先對話的過程,透過「圖案」、「色彩」、「技法」的轉變,設計出現代魯凱族的文化商品。並藉由門市與個人品牌的經營,帶動部落的織繡生產。近年來更用青葉村當地的植物做染料,在作品中加入植物染布。彭春林說,終極目標是希望從染、織和製作的素材全部都採用青葉村當地的材料,讓青葉村成為織、染、繡文化特色的部落。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4.html
執行單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 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魯凱族二大重要的手工技藝,一是石雕,一是織繡。石雕在霧台鄉已經發展得頗具規模。青葉部落由於日據時期遷村的緣故,成為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在該地區呈現獨特且鮮明的原住民魯凱族文化風貌。魯凱婦女的編織技藝,更是魯凱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建立了青葉部落發展織染繡工藝產業的勞動力基礎。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在學會織布和魯凱的貼繡技術後,就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並在學校裡進行教學。目前部落裡約有50位以上的婦女都有上過他織繡染的相關課程,使得織繡產品儼然已成為青葉部落重要的經濟來源。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著重在學員的技藝提昇上。技藝學習方面分為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性技術,由彭春林老師以及江立彥老師擔綱。刺繡部分主要延續蝶紋線條的創作,指導學員從基礎的技巧開始從事蝶紋的定格與繪製,再依據產品製作的流程完成製作。在植物染部分則是由江立彥老師根據部落中常用的植物染材,指導學員從取樣、裁切、浸泡、煎煮、過濾、重複煎煮、染液浸泡、靜置陰乾、完成等九道過程學習典型的魯凱植物染技巧。

彭春林希望能夠藉由染織工藝的技藝傳習與創意設計,作為保存魯凱族文化與穩定部落經濟的核心。因此,從工坊成立至今,除了持續培育部落人力資源及進行部落文化的深度調查之外,這幾年也積極透過專業團隊之協助,導入設計、製造、行銷觀念,希望未來能整合部落相關資源進行織染繡品的量產、並策劃年度成果展及開闢行銷據點,逐步營造一個以「織染繡」作為魯凱部落藝術保存與價值創造的部落經濟模式。

【彭春林 現代魯凱族藝術─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最北端的青葉部落,由一位魯凱族的男設計師─彭春林,帶領青葉部落媽媽們,將傳統魯凱文化元素轉化,以貼布繡技法設計系列商品,如手機袋、零錢包,書包、手提包,T恤、服飾,以及居家裝飾的門簾、燈飾等。獨特的圖紋造形與色系搭配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這是手工繡的嗎?好漂亮喔…」彭春林的設計,往往第一眼給人驚喜,第二眼讓人舒服,多看幾眼就是想把他們帶回家。主要是以「貼布繡」的技法做為產品特色,貼布繡是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技法之一, 將布料依據形狀剪裁後,縫在另一塊布上,並以手工縫繡布邊的方式,呈現出兩塊布紋、色塊、縫線技法的美感。光是縫繡布邊的針法及色線的搭配,就有好幾種變化。貼布繡的圖紋造型是整個產品的核心表現,彭春林將魯凱族的故事、圖騰、文化,轉變為系列商品,至今已發展出「豐收」、「百步蛇」、「蝴蝶紋」以及「紋手」系列。將部落故事的圖案,經由設計、排列組合,呈現在作品上。「豐收」系列是取豐年祭時眾人歡慶的意象,以人頭的圖案為代表;「百步蛇」在魯凱族則是地位崇高的神祉,將蛇紋做變形與排列;「紋手」則凸顯「手」的造型,分為左手、右手繡在個別的包包上,並表現魯凱族在手上刺有圖騰的文化。將這些有故事的圖案藉由造型的轉變設計,開發為商品系列。彭春林透過創作,重新詮釋傳統的魯凱族文化。

另外,在產品色彩的搭配上,沒有鮮豔的對比表現,而是以溫和的大地色調互相搭配,舒服的色系也是彭春林產品的表現特色。但也因此曾被質疑:這怎麼不像原住民的設計?原來,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著彭春林。為何自己的色彩偏愛跟大家認知的原住民色彩不一樣,但經過溯源探討,發現原來部落最原始的創作色調,就是這樣的大地顏色,乃是由眼睛所見到的萬物中取材,當然是如此溫和自然的色系,自此,彭春林才放心地繼續設計,而我們才可看到一款一款令人驚艷又舒適的商品。

彭春林認為,作品中表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將傳統圖案與色彩保留,在造形部分則強調個人設計風格,加入自己的轉化與技法,就如同和祖先對話一般。彭春林滿懷著對設計的熱情,以及魯凱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透過個人的設計,傳承、轉化祖先的文化,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魯凱族藝術。非一味的將部落的圖騰、符號複製、消費,而是讓文化精神能與個人創作結合,轉化為這個世代喜愛的產品,藉由購買、使用,讓魯凱族的文化讓更多人看到。

【「蝴蝶變成雲」系列文創商品】

彭春林開發的「蝴蝶變成雲」系列,是將收藏於博物館的魯凱族傳統一片裙,繡在裙襬邊緣的圖案─「蝴蝶紋」做為設計來源。蝴蝶紋在部落的意義代表著女孩的純潔與成熟,以及男孩的勤勞、速度與敏捷。彭春林轉化傳統服飾與圖紋,蝴蝶兩根彎彎的觸角,經由定格、放大、轉化等設計,拉長成為雲朵般恣意浮盪,隨著產品的大小、造型、色彩做搭配組合,找到最適當的天空停留。

系列商品中,小至零錢包、手機袋,大至書包、手提包、門簾,以及將蝶紋繡在肩上的T恤等,除此之外,更朝向家飾用品發展。彭春林認為,「家」是給人放鬆休息的地方,藉由居家擺設,可軟化冰冷的水泥牆。「燈飾」系列便因此而誕生,蝶紋雲彩透過燈光打亮,搭配植物染色的布料,呈現大地綠、灰的色彩,更顯舒適。未來計畫開發沙發與抱枕,希望打造整體空間的氛圍,讓一走進家中,便可得到放鬆與愉悅的心情。

【魯凱族第一位男織布師】

見過彭春林的人,一定都會有著鮮明的印象,很高、很斯文,有著很深邃的五官,常常笑著對我們說:「你們每次一群人下來,我會很緊張耶…」,但在幾次對談下來,可以聽出他對於創作的執著、部落的情感,以及對於所追求的目標,有著清楚且明確的概念。

彭春林在成為設計師、織布師之前,有一段很長的故事。魯凱族以織繡技術聞名,編織與刺繡是女性的專長,早期的打獵社會中,相傳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這類女紅,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男生是不能碰織繡的。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中的刺繡高手,彭春林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對織繡產生濃厚興趣,卻因男生不可碰織布機的禁忌,而將織繡的印象停留在心裡,慢慢發酵。

後來彭春林成為一名獸醫,先後在製藥廠、牧場工作,但仍念念不忘心中對「布」、對創作的熱愛,開始設計具有個人特色的髮飾、小飾品,後來甚至在屏東市中華路附近擺起路邊攤販售,生意相當好。因緣際會之下,接手隔壁賣衣服的攤位,做起批發成衣、服飾的生意。而獨具風格美感的彭春林,看不順眼一般成衣的剪裁,索性拿起剪刀、針線,將衣服的袖口、領子等做改變,慢慢呈現出個人的風格,除了受到市場歡迎之外,彭春林也在這段時間磨練出對服飾、布料、剪裁的心得,於是決定辭去獸醫的工作,專心發展自己的興趣。

 

其間曾成立了「話繡工作室」,魯凱族的繡「Pajase」就是「寫」的意思,是因為魯凱族沒有用以表達的文字,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將老一輩要傳達的話語訴說出來。工作室雖因供需失衡而結束,但這個時候的彭春林,對於所做的藝術創作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找回自己的源頭。而後經過不斷地進修學習,回部落詢問祖母和部落老婦人快要失傳的編織法,到圖書館、博物館追溯部落傳統的圖案來源,到輔大、屏科大、工藝所學習相關課程,並透過自己不斷的創新嘗試,先後得到許多競賽的獎項。在拿到乙級女裝證照後,也開始進行服飾的設計和製作。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藉由對布料、織品的了解與運用,抒發心中的創作熱情。

 

【「布落空間」=部落文化+創意設計+產業】

 

彭春林說,青葉部落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般,與鄰家哥哥在樹上摘水果,和大自然為伍的生活…。幼時在青葉部落成長的記憶,以及對於傳統織繡的記憶,成為彭春林創作的來源。於是彭春林回到部落,2003年與友人江立彥成立了「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2006年在三地門鄉較為熱鬧的水門村開設「布落空間」門市,自此有了自己的店鋪。位於水門村中心,店面一樓大門的白色屋頂像布落下般的垂掛著,店內則溫馨的擺設著彭春林大大小小的包包、服飾、家飾用品等。地下一樓與二樓則是彭春林的工作室。「布落」二字,除了「布料垂落」的意象之外,也代表著青葉「部落」,說明了彭春林的創作與事業的根源。

 

【打造織染繡的青葉部落】

 

青葉村是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部落裡約佔一半以上的婦女都跟他學過織繡。並藉由「布落空間」門市的經營,以及口耳相傳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由彭春林做產品設計、打樣,在部落成立了約五、六人的工班,以及其他家庭式代工的工班,進行縫製加工的部分。串連成上中下游的產業線,希望帶動部落經濟生產,也讓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文化特色,可以持續發展成為青葉部落的特色。

彭春林與祖先對話的過程,透過「圖案」、「色彩」、「技法」的轉變,設計出現代魯凱族的文化商品。並藉由門市與個人品牌的經營,帶動部落的織繡生產。近年來更用青葉村當地的植物做染料,在作品中加入植物染布。彭春林說,終極目標是希望從染、織和製作的素材全部都採用青葉村當地的材料,讓青葉村成為織、染、繡文化特色的部落。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4.html

# 統一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6

執行單位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912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造訪過三地門鄉青葉村的人,一定會對這個美麗部落處處可見的蝴蝶圖騰,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個魯凱族部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向心力很強,致力社區總體營造,選擇蝴蝶做為改造社區景觀的主要意象。蝴蝶在魯凱族傳統文化中,代表女人的「勤勞」和男子的「敏捷」,這兩者在彭春林推廣織染繡工藝的過程中都看得到。魯凱男子彭春林以敏銳的創意和迅捷的能力,帶動部族勤勞的婦女走上工藝復興之路;下一步更要集結群力,讓魯凱特色工藝產業聚落得以成形。

【創意敏捷如蝴蝶的男子】

走進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門市,初看到貼布繡製品上捲曲的線條,許多人或許會誤以為是漢人傳統雲紋變體,一經解釋,才恍然大悟──那是蝴蝶,一道道捲曲的觸鬚,後面隱藏一隻隻繽紛璀璨的蝴蝶。蝴蝶紋樣取材自傳統魯凱族裙襬邊緣上的圖案,經過轉化設計呈現豐富多樣的姿采,創意來自彭春林,一個突破禁忌碰觸織布機的魯凱男子。

彭春林出身的青葉部落,是一個美麗的蝴蝶部落。青葉部落位居三地門鄉最北端尾寮山西南麓的台地,遠眺屏東平原,山水秀麗,景色怡人,近年又以社區地貌改造聞名,從入口迎賓的蝴蝶裝置,到家戶牆壁的彩繪造形,彷彿是一處戶外藝術館。或許因為是三地門鄉唯一魯凱部落,族人特別重視自己的文化,保存著固有的生活形態、語言、祭儀和工藝。魯凱族有兩大工藝傳統,一項是石雕,一項是織繡。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裡的織繡高手,但是耳濡目染心嚮往之的彭春林,即使對織繡深感興趣卻被禁止學習。

「魯凱男子不能碰織繡女紅,因為這樣會獵不到動物。」耆老長輩這樣告誡彭春林,他應該像一個獵人。於是他長大成為一個獸醫,但卻是私底下念念不忘設計創作的獸醫。因緣際會讓彭春林業餘做起服飾批發生意,然後一步一步走向服飾設計,最終辭去獸醫本職,不斷進修學習,獲得原住民工藝師名銜肯定,最後和朋友江立??回到部落創立「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致力培育部落織繡人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以「貼布繡」為特色,產製濃厚民族色彩的服飾和生活用品。除了彭春林和江立??之外,現在門市有兩個員工,工房有十個專職人員,在部落中還有約五十人的兼職工班。工房能在社區擁有如此規模的後備產能,與從九十七年起連續三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大有關係。

第一年開始執行工藝扶植計畫時,彭春林即先調查分析部落的核心文化價值和工藝人力資源,進行織繡人才培養,並且有意識地結合傳統圖騰,發展具有魯凱族特色的產品。第二年以「蝴蝶之雲化」為主題,著重在學員技藝的提升,學習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技術,並延續蝶紋線條定格與繪製的訓練,透過布飾和燈飾創作來展現成果。

九十九年是計畫的第三年度,主題是「花蝶的交織──魯凱織染繡產業社區之形構」。執行的重點分別為:一、魯凱族傳統「織」的技藝的傳授與規畫。二、開發結合蝴蝶紋與百合花紋的魯凱族家飾產品。三、利用群聚力量串連部落及周邊工作坊提升客製化的能量。四、加強國內與國際行銷能力。

【以蝴蝶與百合花說故事】

技藝課程的推動,由彭春林、余政龍、汪鼎芳、吳明峰四位老師,分別以不同專業授課或協助。目標之一是利用當地染材塑造傳統魯凱繡品的獨特風格,因此在植物染課程中,率領學員清查部落周邊的染料植物,並嘗試將魯凱傳統染法使用在繡品材料上。同時,為了充實魯凱圖紋研究,學員也向部落耆老請益,瞭解常用圖紋的文化意涵,彙整為基礎資料,作為後續研究和實際開發繡品的依據。

十二周、四十八小時的課程以實務操作為主,著重在魯凱織法和圖紋的學習應用,以及在地素材的取得、運用和構圖方法等。為了觀摩織染技法,特別安排學員到苗栗野桐工坊參觀,獲得熱情接待之餘,也詳細瞭解泰雅織染的方式和特色,經由跨族群的比較觀摩,讓學員在接下來的實作中,更能清楚分辨魯凱織藝的特色並加以發揮。

創意商品的開發方面,以魯凱族蝶紋與百合花紋為主要元素,創作了三款頗受好評的門簾產品。使用的材質主要是織布、繡線和琉璃珠。其中琉璃珠的用法,是發掘出魯凱族傳統樣式,從圖紋發展脈絡去釐清魯凱與排灣之間的差異性。魯凱特有圖紋的運用,為產品增添文化意涵和故事性。例如百合花在魯凱族象徵女子的純潔,婚前有過親密關係的女子是沒有資格配戴的。對男人而言,百合花代表獵人的榮耀,必須獵獲六隻山豬或黑熊、水鹿等大型獵物,才有資格配戴百合花。

【魯凱文創產業聚落願景】

魯凱語中「繡」和「寫」都是「pajase」,因為魯凱族沒有文字可以記述, 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寫」下族群的故事,然後一代流傳一代。現在魯凱族織繡技藝的復興,讓傳統文化重新獲得發聲的力量。計畫執行期間,工房受邀到大陸北京、十三行博物館、台北文創展等展出,以蝶紋與百合花紋的創意商品,向大眾訴說魯凱族的故事。

回顧三年來的過程,彭春林深深感謝工藝扶植計畫的掖助,讓處於弱勢的魯凱工藝可以一步一腳印地發展,趨於沒落的織、染、繡技藝得以重新傳承,逐漸恢復。現在青葉部落已經擁有能力開發典型魯凱風格工藝品,傳統圖紋的創作也有機會進軍國際市場,並獲得美國家具大廠青睞,連續三年下訂單購買纏繞系列產品,這實在是得力於政府的扶助。

下一階段,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將與其他工坊結盟,朝向「魯凱文創產業聚落」的方向邁進,打造一個微型產業化的社區,讓社區工藝的發展不僅有藝術價值的提升,更有產值與就業機會的貢獻。但是台灣工藝產業多數是小型、甚至微型的工坊,本身發展備受限制,聚落的形成仍須政府在產業機制的建立、人才培訓、資金融資擔保、創作補助、行銷技術強化、量產設備提升等方面給予協助。這也是屏東北部一帶魯凱工藝家共同的心願。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html
執行單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 912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造訪過三地門鄉青葉村的人,一定會對這個美麗部落處處可見的蝴蝶圖騰,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這個魯凱族部落,以自己的文化為榮,向心力很強,致力社區總體營造,選擇蝴蝶做為改造社區景觀的主要意象。蝴蝶在魯凱族傳統文化中,代表女人的「勤勞」和男子的「敏捷」,這兩者在彭春林推廣織染繡工藝的過程中都看得到。魯凱男子彭春林以敏銳的創意和迅捷的能力,帶動部族勤勞的婦女走上工藝復興之路;下一步更要集結群力,讓魯凱特色工藝產業聚落得以成形。

【創意敏捷如蝴蝶的男子】

走進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門市,初看到貼布繡製品上捲曲的線條,許多人或許會誤以為是漢人傳統雲紋變體,一經解釋,才恍然大悟──那是蝴蝶,一道道捲曲的觸鬚,後面隱藏一隻隻繽紛璀璨的蝴蝶。蝴蝶紋樣取材自傳統魯凱族裙襬邊緣上的圖案,經過轉化設計呈現豐富多樣的姿采,創意來自彭春林,一個突破禁忌碰觸織布機的魯凱男子。

彭春林出身的青葉部落,是一個美麗的蝴蝶部落。青葉部落位居三地門鄉最北端尾寮山西南麓的台地,遠眺屏東平原,山水秀麗,景色怡人,近年又以社區地貌改造聞名,從入口迎賓的蝴蝶裝置,到家戶牆壁的彩繪造形,彷彿是一處戶外藝術館。或許因為是三地門鄉唯一魯凱部落,族人特別重視自己的文化,保存著固有的生活形態、語言、祭儀和工藝。魯凱族有兩大工藝傳統,一項是石雕,一項是織繡。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裡的織繡高手,但是耳濡目染心嚮往之的彭春林,即使對織繡深感興趣卻被禁止學習。

「魯凱男子不能碰織繡女紅,因為這樣會獵不到動物。」耆老長輩這樣告誡彭春林,他應該像一個獵人。於是他長大成為一個獸醫,但卻是私底下念念不忘設計創作的獸醫。因緣際會讓彭春林業餘做起服飾批發生意,然後一步一步走向服飾設計,最終辭去獸醫本職,不斷進修學習,獲得原住民工藝師名銜肯定,最後和朋友江立??回到部落創立「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致力培育部落織繡人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以「貼布繡」為特色,產製濃厚民族色彩的服飾和生活用品。除了彭春林和江立??之外,現在門市有兩個員工,工房有十個專職人員,在部落中還有約五十人的兼職工班。工房能在社區擁有如此規模的後備產能,與從九十七年起連續三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大有關係。

第一年開始執行工藝扶植計畫時,彭春林即先調查分析部落的核心文化價值和工藝人力資源,進行織繡人才培養,並且有意識地結合傳統圖騰,發展具有魯凱族特色的產品。第二年以「蝴蝶之雲化」為主題,著重在學員技藝的提升,學習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技術,並延續蝶紋線條定格與繪製的訓練,透過布飾和燈飾創作來展現成果。

九十九年是計畫的第三年度,主題是「花蝶的交織──魯凱織染繡產業社區之形構」。執行的重點分別為:一、魯凱族傳統「織」的技藝的傳授與規畫。二、開發結合蝴蝶紋與百合花紋的魯凱族家飾產品。三、利用群聚力量串連部落及周邊工作坊提升客製化的能量。四、加強國內與國際行銷能力。

【以蝴蝶與百合花說故事】

技藝課程的推動,由彭春林、余政龍、汪鼎芳、吳明峰四位老師,分別以不同專業授課或協助。目標之一是利用當地染材塑造傳統魯凱繡品的獨特風格,因此在植物染課程中,率領學員清查部落周邊的染料植物,並嘗試將魯凱傳統染法使用在繡品材料上。同時,為了充實魯凱圖紋研究,學員也向部落耆老請益,瞭解常用圖紋的文化意涵,彙整為基礎資料,作為後續研究和實際開發繡品的依據。

十二周、四十八小時的課程以實務操作為主,著重在魯凱織法和圖紋的學習應用,以及在地素材的取得、運用和構圖方法等。為了觀摩織染技法,特別安排學員到苗栗野桐工坊參觀,獲得熱情接待之餘,也詳細瞭解泰雅織染的方式和特色,經由跨族群的比較觀摩,讓學員在接下來的實作中,更能清楚分辨魯凱織藝的特色並加以發揮。

創意商品的開發方面,以魯凱族蝶紋與百合花紋為主要元素,創作了三款頗受好評的門簾產品。使用的材質主要是織布、繡線和琉璃珠。其中琉璃珠的用法,是發掘出魯凱族傳統樣式,從圖紋發展脈絡去釐清魯凱與排灣之間的差異性。魯凱特有圖紋的運用,為產品增添文化意涵和故事性。例如百合花在魯凱族象徵女子的純潔,婚前有過親密關係的女子是沒有資格配戴的。對男人而言,百合花代表獵人的榮耀,必須獵獲六隻山豬或黑熊、水鹿等大型獵物,才有資格配戴百合花。

【魯凱文創產業聚落願景】

魯凱語中「繡」和「寫」都是「pajase」,因為魯凱族沒有文字可以記述, 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寫」下族群的故事,然後一代流傳一代。現在魯凱族織繡技藝的復興,讓傳統文化重新獲得發聲的力量。計畫執行期間,工房受邀到大陸北京、十三行博物館、台北文創展等展出,以蝶紋與百合花紋的創意商品,向大眾訴說魯凱族的故事。

回顧三年來的過程,彭春林深深感謝工藝扶植計畫的掖助,讓處於弱勢的魯凱工藝可以一步一腳印地發展,趨於沒落的織、染、繡技藝得以重新傳承,逐漸恢復。現在青葉部落已經擁有能力開發典型魯凱風格工藝品,傳統圖紋的創作也有機會進軍國際市場,並獲得美國家具大廠青睞,連續三年下訂單購買纏繞系列產品,這實在是得力於政府的扶助。

下一階段,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將與其他工坊結盟,朝向「魯凱文創產業聚落」的方向邁進,打造一個微型產業化的社區,讓社區工藝的發展不僅有藝術價值的提升,更有產值與就業機會的貢獻。但是台灣工藝產業多數是小型、甚至微型的工坊,本身發展備受限制,聚落的形成仍須政府在產業機制的建立、人才培訓、資金融資擔保、創作補助、行銷技術強化、量產設備提升等方面給予協助。這也是屏東北部一帶魯凱工藝家共同的心願。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html

# 統一 於 其他藝文資訊 - 7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aec8cf73f77c4dc0ebe667
活動名稱【punasi tua nanguanguaq芋頭、檳榔、生命的源頭】2/18料理工作
活動類別15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2/18 09:00:00
地址: : (空)
場地名稱: : (空)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2/18 09: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punasi tua nanguanguaq」為排灣族的族語,其意為「種得好生命」 期望從土地尋求生命的樣貌,從飲食的微觀視角,進而探索排灣族的部落精神。 活動特色 ☑️走入部落的食農體驗﹔跟隨族人的腳步,實地踏訪傳統農田,向土地學習。 ☑️體驗親手製作傳統排灣族料理﹔用最親近的方式,從日常飲食認識族群文化。 ☑️指定文本現場導讀﹔由學者講師帶領,一起從閱讀中理解文化。 活動流程 【工作坊行程:2月18日(日)第二梯次】 這是一場從 "部落傳統物產" 出發的 "風味旅行",藉由走入農田,透過雙手製作部落料理,採集地方記憶,並以味蕾品嚐部落風土。帶領大家用創新的方式製作《一起來煮飯》中的排灣族傳統料理,提供完整參與、製作到品嚐的過程, 親自體驗製程中的每一個步伐。 08:40-09:00 (20min) 小農餐桌——————— 集合報到 -1.自行開車/機車前往小農餐桌 -2.搭乘屏東客運至水門轉運站,8:40統一由主辦單位接駁5-10分鐘至小農餐桌 (請於報名表填寫您的交通方式,以便交通安排,謝謝) 09:00-09:30 (0.5hr) 小農餐桌 ——————— 前言開場 09:30-10:30 (1.0hr) 傳統農田 ——————— 採集+田野講解 10:30-12:00 (1.5hr) 小農餐桌 ——————— 風味料理製作(#醃肉野菜pizza餅) 12:00-13:00 (1.0hr) 小農餐桌 ——————— 品嚐料理+文本分享 * 共創夥伴:小農餐桌 * 導讀講師:古佳峻 * 文本:《一起來煮飯》與在地繪本分享 * 報名費用:活動優惠 350元/人 (含保險、風味料理材料、體驗活動) “匯款後若因故取消參與活動將無法退費,還請見諒,謝謝您!” * 活動地點:小農餐桌 位於屏東市往東約30分鐘車程的三和村北村,行政區屬瑪家鄉,地理位置在隘寮、水門附近。 >> Google map定位導覽: https://maps.app.goo.gl/MTHjUwN3biy1gPaN7?g_st=ic 風味料理 #醃肉野菜pizza餅 Valeng / djinaung 排灣人說的醃肉,非常的簡單,肥肉多的五花肉、鹽巴、芋頭粉,就這樣。如果聽完ina的解釋,基本上沒有「做壞」掉的可能,就是一種排灣人儲存食物的智慧,但怎麼運用醃肉入料理反而很多變化。來義系統會將醃肉包進地瓜籤粉粽內,或跟大量的野菜及整塊的芋頭乾一起煮成湯,暖胃又療癒,一掃下田後的疲憊,喝完兩碗又可以繼續上工! 我們用一樣的食材搭配邏輯,把醃肉跟野菜包進芋頭乾粉做成的餅皮內,成為排灣版的現代pizza,嘗試讓傳統食材進入現代生活。 共創夥伴——小農餐桌 以排灣語「kakanan nua qemuma-quma」田裡的吃飯地方,打造品牌「小農餐桌」,工作室以排灣傳統雜糧為核心,不斷嘗試多元地使用部落小農提供的作物進行料理創作,並在製作過程中複習與傳統飲食有關的技法,以及食材搭配方式,盼跟農民一起向土地學習,了解真正的耕種技藝與飲食文化,守護傳統農耕的價值。深信「料理的開始是互助、是照顧。」致力讓餐桌上的每一樣食物,都蘊含排灣族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與連結。 *品牌官網:小農餐桌臉書 導讀講師——古佳峻 1981年出生,臺灣花蓮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擔任屏東縣愛鄉協會理事長,任職於屏科大研究總中心助理研究員。曾任《撫浪屏東》雙月刊主編,編撰有《鄉民的力量‧愛鄉20×20─屏東縣愛鄉協會20週年回顧書》、《漫遊鹽埔:尋花問果探秘境》、《南風博物─屏東大博物館俱樂部》、《紙有神技》等書,FACEBOOK 粉絲頁「如粿說」。 活動小叮嚀 關於料理工作坊,我們有一些話想跟您們說... 小農餐桌 #阿祖布安家空間 十年前因為想養成排灣族的孩子而回到屏東,慢慢把家族的工寮改造成家屋,後來因為朋友的許願,開始在假日開放讓大家用餐或進行教學活動,一點一點的進化。 因為平常就是我們生活、居住的地方,所以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餐廳空間,沒有美美的裝潢、專業的服務生,跟精準的上菜速度,一切很自己自己,希望你像到朋友家吃飯一樣自在軟爛,保持開放、彈性,願意接受未知的心情。 最好不要趕時間、不要討厭小孩,因為用餐的同時可能會看到小孩在尖叫、在地上打滾,或剛從外面全身濕濕的回來。 也請體諒因為周遭都是大量種植芒果跟鳳梨的田區,施肥的季節容易吸引蒼蠅進入,但請放心,他們是農民授粉的好幫手,我們也會盡最大的努力讓它們遠離大家的食物。 附近有我們整理出來的5至8個停車位,但因為路很小條、迴轉空間有限,一定得採全預約制才不會大家一起塞住,如非預約的客人,請恕我們無法接待您,先向您致歉,期待我們很快有機會再見面。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走讀臺灣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READTAIWAN/Detail.init.ctr?actId=40024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READTAIWAN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2/18
活動結束日期2024/02/18
點閱數13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aec8cf73f77c4dc0ebe667
活動名稱: 【punasi tua nanguanguaq芋頭、檳榔、生命的源頭】2/18料理工作
活動類別: 15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2/18 09:00:00
地址: : (空)
場地名稱: : (空)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2/18 09: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punasi tua nanguanguaq」為排灣族的族語,其意為「種得好生命」 期望從土地尋求生命的樣貌,從飲食的微觀視角,進而探索排灣族的部落精神。 活動特色 ☑️走入部落的食農體驗﹔跟隨族人的腳步,實地踏訪傳統農田,向土地學習。 ☑️體驗親手製作傳統排灣族料理﹔用最親近的方式,從日常飲食認識族群文化。 ☑️指定文本現場導讀﹔由學者講師帶領,一起從閱讀中理解文化。 活動流程 【工作坊行程:2月18日(日)第二梯次】 這是一場從 "部落傳統物產" 出發的 "風味旅行",藉由走入農田,透過雙手製作部落料理,採集地方記憶,並以味蕾品嚐部落風土。帶領大家用創新的方式製作《一起來煮飯》中的排灣族傳統料理,提供完整參與、製作到品嚐的過程, 親自體驗製程中的每一個步伐。 08:40-09:00 (20min) 小農餐桌——————— 集合報到 -1.自行開車/機車前往小農餐桌 -2.搭乘屏東客運至水門轉運站,8:40統一由主辦單位接駁5-10分鐘至小農餐桌 (請於報名表填寫您的交通方式,以便交通安排,謝謝) 09:00-09:30 (0.5hr) 小農餐桌 ——————— 前言開場 09:30-10:30 (1.0hr) 傳統農田 ——————— 採集+田野講解 10:30-12:00 (1.5hr) 小農餐桌 ——————— 風味料理製作(#醃肉野菜pizza餅) 12:00-13:00 (1.0hr) 小農餐桌 ——————— 品嚐料理+文本分享 * 共創夥伴:小農餐桌 * 導讀講師:古佳峻 * 文本:《一起來煮飯》與在地繪本分享 * 報名費用:活動優惠 350元/人 (含保險、風味料理材料、體驗活動) “匯款後若因故取消參與活動將無法退費,還請見諒,謝謝您!” * 活動地點:小農餐桌 位於屏東市往東約30分鐘車程的三和村北村,行政區屬瑪家鄉,地理位置在隘寮、水門附近。 >> Google map定位導覽: https://maps.app.goo.gl/MTHjUwN3biy1gPaN7?g_st=ic 風味料理 #醃肉野菜pizza餅 Valeng / djinaung 排灣人說的醃肉,非常的簡單,肥肉多的五花肉、鹽巴、芋頭粉,就這樣。如果聽完ina的解釋,基本上沒有「做壞」掉的可能,就是一種排灣人儲存食物的智慧,但怎麼運用醃肉入料理反而很多變化。來義系統會將醃肉包進地瓜籤粉粽內,或跟大量的野菜及整塊的芋頭乾一起煮成湯,暖胃又療癒,一掃下田後的疲憊,喝完兩碗又可以繼續上工! 我們用一樣的食材搭配邏輯,把醃肉跟野菜包進芋頭乾粉做成的餅皮內,成為排灣版的現代pizza,嘗試讓傳統食材進入現代生活。 共創夥伴——小農餐桌 以排灣語「kakanan nua qemuma-quma」田裡的吃飯地方,打造品牌「小農餐桌」,工作室以排灣傳統雜糧為核心,不斷嘗試多元地使用部落小農提供的作物進行料理創作,並在製作過程中複習與傳統飲食有關的技法,以及食材搭配方式,盼跟農民一起向土地學習,了解真正的耕種技藝與飲食文化,守護傳統農耕的價值。深信「料理的開始是互助、是照顧。」致力讓餐桌上的每一樣食物,都蘊含排灣族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與連結。 *品牌官網:小農餐桌臉書 導讀講師——古佳峻 1981年出生,臺灣花蓮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擔任屏東縣愛鄉協會理事長,任職於屏科大研究總中心助理研究員。曾任《撫浪屏東》雙月刊主編,編撰有《鄉民的力量‧愛鄉20×20─屏東縣愛鄉協會20週年回顧書》、《漫遊鹽埔:尋花問果探秘境》、《南風博物─屏東大博物館俱樂部》、《紙有神技》等書,FACEBOOK 粉絲頁「如粿說」。 活動小叮嚀 關於料理工作坊,我們有一些話想跟您們說... 小農餐桌 #阿祖布安家空間 十年前因為想養成排灣族的孩子而回到屏東,慢慢把家族的工寮改造成家屋,後來因為朋友的許願,開始在假日開放讓大家用餐或進行教學活動,一點一點的進化。 因為平常就是我們生活、居住的地方,所以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餐廳空間,沒有美美的裝潢、專業的服務生,跟精準的上菜速度,一切很自己自己,希望你像到朋友家吃飯一樣自在軟爛,保持開放、彈性,願意接受未知的心情。 最好不要趕時間、不要討厭小孩,因為用餐的同時可能會看到小孩在尖叫、在地上打滾,或剛從外面全身濕濕的回來。 也請體諒因為周遭都是大量種植芒果跟鳳梨的田區,施肥的季節容易吸引蒼蠅進入,但請放心,他們是農民授粉的好幫手,我們也會盡最大的努力讓它們遠離大家的食物。 附近有我們整理出來的5至8個停車位,但因為路很小條、迴轉空間有限,一定得採全預約制才不會大家一起塞住,如非預約的客人,請恕我們無法接待您,先向您致歉,期待我們很快有機會再見面。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走讀臺灣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READTAIWAN/Detail.init.ctr?actId=40024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READTAIWAN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2/18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2/18
點閱數: 13

# 統一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8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aec8cf73f77c4dc0ebe667
活動名稱【punasi tua nanguanguaq芋頭、檳榔、生命的源頭】2/18料理工作
活動類別15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2/18 09:00:00
地址: : (空)
場地名稱: : (空)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2/18 09: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punasi tua nanguanguaq」為排灣族的族語,其意為「種得好生命」 期望從土地尋求生命的樣貌,從飲食的微觀視角,進而探索排灣族的部落精神。 活動特色 ☑️走入部落的食農體驗﹔跟隨族人的腳步,實地踏訪傳統農田,向土地學習。 ☑️體驗親手製作傳統排灣族料理﹔用最親近的方式,從日常飲食認識族群文化。 ☑️指定文本現場導讀﹔由學者講師帶領,一起從閱讀中理解文化。 活動流程 【工作坊行程:2月18日(日)第二梯次】 這是一場從 "部落傳統物產" 出發的 "風味旅行",藉由走入農田,透過雙手製作部落料理,採集地方記憶,並以味蕾品嚐部落風土。帶領大家用創新的方式製作《一起來煮飯》中的排灣族傳統料理,提供完整參與、製作到品嚐的過程, 親自體驗製程中的每一個步伐。 08:40-09:00 (20min) 小農餐桌——————— 集合報到 -1.自行開車/機車前往小農餐桌 -2.搭乘屏東客運至水門轉運站,8:40統一由主辦單位接駁5-10分鐘至小農餐桌 (請於報名表填寫您的交通方式,以便交通安排,謝謝) 09:00-09:30 (0.5hr) 小農餐桌 ——————— 前言開場 09:30-10:30 (1.0hr) 傳統農田 ——————— 採集+田野講解 10:30-12:00 (1.5hr) 小農餐桌 ——————— 風味料理製作(#醃肉野菜pizza餅) 12:00-13:00 (1.0hr) 小農餐桌 ——————— 品嚐料理+文本分享 * 共創夥伴:小農餐桌 * 導讀講師:古佳峻 * 文本:《一起來煮飯》與在地繪本分享 * 報名費用:活動優惠 350元/人 (含保險、風味料理材料、體驗活動) “匯款後若因故取消參與活動將無法退費,還請見諒,謝謝您!” * 活動地點:小農餐桌 位於屏東市往東約30分鐘車程的三和村北村,行政區屬瑪家鄉,地理位置在隘寮、水門附近。 >> Google map定位導覽: https://maps.app.goo.gl/MTHjUwN3biy1gPaN7?g_st=ic 風味料理 #醃肉野菜pizza餅 Valeng / djinaung 排灣人說的醃肉,非常的簡單,肥肉多的五花肉、鹽巴、芋頭粉,就這樣。如果聽完ina的解釋,基本上沒有「做壞」掉的可能,就是一種排灣人儲存食物的智慧,但怎麼運用醃肉入料理反而很多變化。來義系統會將醃肉包進地瓜籤粉粽內,或跟大量的野菜及整塊的芋頭乾一起煮成湯,暖胃又療癒,一掃下田後的疲憊,喝完兩碗又可以繼續上工! 我們用一樣的食材搭配邏輯,把醃肉跟野菜包進芋頭乾粉做成的餅皮內,成為排灣版的現代pizza,嘗試讓傳統食材進入現代生活。 共創夥伴——小農餐桌 以排灣語「kakanan nua qemuma-quma」田裡的吃飯地方,打造品牌「小農餐桌」,工作室以排灣傳統雜糧為核心,不斷嘗試多元地使用部落小農提供的作物進行料理創作,並在製作過程中複習與傳統飲食有關的技法,以及食材搭配方式,盼跟農民一起向土地學習,了解真正的耕種技藝與飲食文化,守護傳統農耕的價值。深信「料理的開始是互助、是照顧。」致力讓餐桌上的每一樣食物,都蘊含排灣族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與連結。 *品牌官網:小農餐桌臉書 導讀講師——古佳峻 1981年出生,臺灣花蓮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擔任屏東縣愛鄉協會理事長,任職於屏科大研究總中心助理研究員。曾任《撫浪屏東》雙月刊主編,編撰有《鄉民的力量‧愛鄉20×20─屏東縣愛鄉協會20週年回顧書》、《漫遊鹽埔:尋花問果探秘境》、《南風博物─屏東大博物館俱樂部》、《紙有神技》等書,FACEBOOK 粉絲頁「如粿說」。 活動小叮嚀 關於料理工作坊,我們有一些話想跟您們說... 小農餐桌 #阿祖布安家空間 十年前因為想養成排灣族的孩子而回到屏東,慢慢把家族的工寮改造成家屋,後來因為朋友的許願,開始在假日開放讓大家用餐或進行教學活動,一點一點的進化。 因為平常就是我們生活、居住的地方,所以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餐廳空間,沒有美美的裝潢、專業的服務生,跟精準的上菜速度,一切很自己自己,希望你像到朋友家吃飯一樣自在軟爛,保持開放、彈性,願意接受未知的心情。 最好不要趕時間、不要討厭小孩,因為用餐的同時可能會看到小孩在尖叫、在地上打滾,或剛從外面全身濕濕的回來。 也請體諒因為周遭都是大量種植芒果跟鳳梨的田區,施肥的季節容易吸引蒼蠅進入,但請放心,他們是農民授粉的好幫手,我們也會盡最大的努力讓它們遠離大家的食物。 附近有我們整理出來的5至8個停車位,但因為路很小條、迴轉空間有限,一定得採全預約制才不會大家一起塞住,如非預約的客人,請恕我們無法接待您,先向您致歉,期待我們很快有機會再見面。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走讀臺灣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READTAIWAN/Detail.init.ctr?actId=40024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READTAIWAN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2/18
活動結束日期2024/02/18
點閱數13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aec8cf73f77c4dc0ebe667
活動名稱: 【punasi tua nanguanguaq芋頭、檳榔、生命的源頭】2/18料理工作
活動類別: 15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2/18 09:00:00
地址: : (空)
場地名稱: : (空)
是否售票: : Y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4/02/18 09: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punasi tua nanguanguaq」為排灣族的族語,其意為「種得好生命」 期望從土地尋求生命的樣貌,從飲食的微觀視角,進而探索排灣族的部落精神。 活動特色 ☑️走入部落的食農體驗﹔跟隨族人的腳步,實地踏訪傳統農田,向土地學習。 ☑️體驗親手製作傳統排灣族料理﹔用最親近的方式,從日常飲食認識族群文化。 ☑️指定文本現場導讀﹔由學者講師帶領,一起從閱讀中理解文化。 活動流程 【工作坊行程:2月18日(日)第二梯次】 這是一場從 "部落傳統物產" 出發的 "風味旅行",藉由走入農田,透過雙手製作部落料理,採集地方記憶,並以味蕾品嚐部落風土。帶領大家用創新的方式製作《一起來煮飯》中的排灣族傳統料理,提供完整參與、製作到品嚐的過程, 親自體驗製程中的每一個步伐。 08:40-09:00 (20min) 小農餐桌——————— 集合報到 -1.自行開車/機車前往小農餐桌 -2.搭乘屏東客運至水門轉運站,8:40統一由主辦單位接駁5-10分鐘至小農餐桌 (請於報名表填寫您的交通方式,以便交通安排,謝謝) 09:00-09:30 (0.5hr) 小農餐桌 ——————— 前言開場 09:30-10:30 (1.0hr) 傳統農田 ——————— 採集+田野講解 10:30-12:00 (1.5hr) 小農餐桌 ——————— 風味料理製作(#醃肉野菜pizza餅) 12:00-13:00 (1.0hr) 小農餐桌 ——————— 品嚐料理+文本分享 * 共創夥伴:小農餐桌 * 導讀講師:古佳峻 * 文本:《一起來煮飯》與在地繪本分享 * 報名費用:活動優惠 350元/人 (含保險、風味料理材料、體驗活動) “匯款後若因故取消參與活動將無法退費,還請見諒,謝謝您!” * 活動地點:小農餐桌 位於屏東市往東約30分鐘車程的三和村北村,行政區屬瑪家鄉,地理位置在隘寮、水門附近。 >> Google map定位導覽: https://maps.app.goo.gl/MTHjUwN3biy1gPaN7?g_st=ic 風味料理 #醃肉野菜pizza餅 Valeng / djinaung 排灣人說的醃肉,非常的簡單,肥肉多的五花肉、鹽巴、芋頭粉,就這樣。如果聽完ina的解釋,基本上沒有「做壞」掉的可能,就是一種排灣人儲存食物的智慧,但怎麼運用醃肉入料理反而很多變化。來義系統會將醃肉包進地瓜籤粉粽內,或跟大量的野菜及整塊的芋頭乾一起煮成湯,暖胃又療癒,一掃下田後的疲憊,喝完兩碗又可以繼續上工! 我們用一樣的食材搭配邏輯,把醃肉跟野菜包進芋頭乾粉做成的餅皮內,成為排灣版的現代pizza,嘗試讓傳統食材進入現代生活。 共創夥伴——小農餐桌 以排灣語「kakanan nua qemuma-quma」田裡的吃飯地方,打造品牌「小農餐桌」,工作室以排灣傳統雜糧為核心,不斷嘗試多元地使用部落小農提供的作物進行料理創作,並在製作過程中複習與傳統飲食有關的技法,以及食材搭配方式,盼跟農民一起向土地學習,了解真正的耕種技藝與飲食文化,守護傳統農耕的價值。深信「料理的開始是互助、是照顧。」致力讓餐桌上的每一樣食物,都蘊含排灣族傳統文化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與連結。 *品牌官網:小農餐桌臉書 導讀講師——古佳峻 1981年出生,臺灣花蓮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曾擔任屏東縣愛鄉協會理事長,任職於屏科大研究總中心助理研究員。曾任《撫浪屏東》雙月刊主編,編撰有《鄉民的力量‧愛鄉20×20─屏東縣愛鄉協會20週年回顧書》、《漫遊鹽埔:尋花問果探秘境》、《南風博物─屏東大博物館俱樂部》、《紙有神技》等書,FACEBOOK 粉絲頁「如粿說」。 活動小叮嚀 關於料理工作坊,我們有一些話想跟您們說... 小農餐桌 #阿祖布安家空間 十年前因為想養成排灣族的孩子而回到屏東,慢慢把家族的工寮改造成家屋,後來因為朋友的許願,開始在假日開放讓大家用餐或進行教學活動,一點一點的進化。 因為平常就是我們生活、居住的地方,所以可能不是你想像中的餐廳空間,沒有美美的裝潢、專業的服務生,跟精準的上菜速度,一切很自己自己,希望你像到朋友家吃飯一樣自在軟爛,保持開放、彈性,願意接受未知的心情。 最好不要趕時間、不要討厭小孩,因為用餐的同時可能會看到小孩在尖叫、在地上打滾,或剛從外面全身濕濕的回來。 也請體諒因為周遭都是大量種植芒果跟鳳梨的田區,施肥的季節容易吸引蒼蠅進入,但請放心,他們是農民授粉的好幫手,我們也會盡最大的努力讓它們遠離大家的食物。 附近有我們整理出來的5至8個停車位,但因為路很小條、迴轉空間有限,一定得採全預約制才不會大家一起塞住,如非預約的客人,請恕我們無法接待您,先向您致歉,期待我們很快有機會再見面。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走讀臺灣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READTAIWAN/Detail.init.ctr?actId=40024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READTAIWAN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2/18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2/18
點閱數: 13
[ 搜尋所有 統一 ... ]

與統一同分類的上市公司營益分析查詢彙總表(全體公司彙總報表)

中石化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6.09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5.79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6435.26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59 | 出表日期: 108/10/31

泰山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7.1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6.71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616.88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24 | 出表日期: 108/10/31

福壽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0.42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1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5978.7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0.58 | 出表日期: 108/10/31

聯華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2.4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39.51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253.3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4.43 | 出表日期: 108/10/31

聯華食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6.2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9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4149.2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5.15 | 出表日期: 108/10/31

宏亞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82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5.31 | 營業收入(百萬元): 820.82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6.06 | 出表日期: 108/10/31

南亞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8.95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7.5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42771.8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21 | 出表日期: 108/10/31

三芳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6.01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0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4991.35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5.29 | 出表日期: 108/10/31

台達化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5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3.36 | 營業收入(百萬元): 9081.90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93 | 出表日期: 108/10/31

國喬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6.6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2.65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0546.3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9.17 | 出表日期: 108/10/31

達新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3.6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3.44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117.70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0.07 | 出表日期: 108/10/31

上曜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35.8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22.1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268.2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41.74 | 出表日期: 108/10/31

東陽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1.8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9.08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0590.9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9.78 | 出表日期: 108/10/31

大洋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0.40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40 | 營業收入(百萬元): 2226.5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2.30 | 出表日期: 108/10/31

永裕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2.04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9.54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747.44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1.48 | 出表日期: 108/10/31

中石化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6.09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5.79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6435.26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59 | 出表日期: 108/10/31

泰山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7.1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6.71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616.88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24 | 出表日期: 108/10/31

福壽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0.42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1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5978.7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0.58 | 出表日期: 108/10/31

聯華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2.4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39.51 | 營業收入(百萬元): 3253.3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4.43 | 出表日期: 108/10/31

聯華食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6.2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9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4149.2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5.15 | 出表日期: 108/10/31

宏亞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82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5.31 | 營業收入(百萬元): 820.82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6.06 | 出表日期: 108/10/31

南亞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8.95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7.5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42771.8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21 | 出表日期: 108/10/31

三芳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6.01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02 | 營業收入(百萬元): 4991.35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5.29 | 出表日期: 108/10/31

台達化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5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3.36 | 營業收入(百萬元): 9081.90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3.93 | 出表日期: 108/10/31

國喬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6.6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12.65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0546.33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9.17 | 出表日期: 108/10/31

達新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43.66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43.44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117.70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0.07 | 出表日期: 108/10/31

上曜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35.87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22.17 | 營業收入(百萬元): 268.29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41.74 | 出表日期: 108/10/31

東陽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1.88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9.08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0590.9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9.78 | 出表日期: 108/10/31

大洋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0.40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0.40 | 營業收入(百萬元): 2226.57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2.30 | 出表日期: 108/10/31

永裕

年度: 108 | 季別: 2 | 稅前純益率(%)(稅前純益)/(營業收入): 12.04 | 稅後純益率(%)(稅後純益)/(營業收入): 9.54 | 營業收入(百萬元): 1747.44 | 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 11.48 | 出表日期: 108/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