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物種知識庫清單

介紹臺灣國家公園內相關物種名稱、形態特徵、生態習性、分布位置等特性

提供: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 更新頻率: 不定期更新 | 最近同步時間日期: 2025-05-22 05:37:30

在此資料集內搜尋:

國家公園物種知識庫資料集清單中總共有 5383 筆資料,以下是 1 - 20  [第 1 頁]

羽鳥氏帶紋赤蛇

物種學名: Sinomicrurus hatori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NULL | 科中文名: 蝙蝠蛇科 | 科英文名: Elap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與帶紋赤蛇相似,但體側有白色斑。頭部後方有一略呈倒V字型之白色窄環紋,頸部向後有3條黑色縱帶,之間夾有2條褐色縱帶,黑色縱帶上帶有20餘處中斷之白色花紋。全長最大達95公分。 | 生態習性: 稀有種類,具神經毒。喜棲息於林下落葉層,以蜥蜴及小型蛇類為食。與帶紋赤蛇是否為不同種仍有爭議。分布於台灣中北部海拔1500公尺以下地區。

灰腹綠錦蛇

物種學名: Elaphe frenata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 科中文名: 黃頷蛇科 | 科英文名: Colub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體背呈翠綠色,唇部和腹部則成淡黃色。吻尖,眼後至頸部有一黑色縱帶。幼年期體色為棕褐色,頭部和頸部有縱紋,長大後縱紋漸消。全長可達150公分。 |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次生林、竹林為主,樹棲性。日行性,以蛙、蜥蜴、鳥及鼠類為食。數量稀少,僅台灣東部及南部中低海拔地區有少數記錄。

臺灣中國石龍子

物種學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台灣中國石龍子 | 科中文名: 石龍子科 | 科英文名: Scinc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背部呈褐色或灰褐色,頭部兩側及耳孔處常具橘紅色,全身鱗片光滑無稜起,鱗片邊緣為黑色,幼體體色常夾有許多細斑,尾巴後半段常帶藍色,但長大後便消失。軀幹長可達13公分,尾長最大可達軀幹長之1.8倍。 | 生態習性: 中國石龍子的台灣亞種,為特有亞種。棲息地以開墾地為主,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遇危險時,尾部容易自割。零星分布於全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

史丹吉氏斜鱗蛇

物種學名: Pseudoxendon stejnegeri stejneger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 科中文名: 黃頷蛇科 | 科英文名: Colub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頭頸部背後有一倒V形紅褐色斑紋,眼後有一黑褐色縱帶至嘴角。身體前半段的背側中央具較規則之灰褐色菱形斑,後半段的菱形斑則常連成一褐色縱帶。 | 生態習性: 喜棲息於闊葉林底層,及溪流、溝渠等潮溼的環境,以蛙和山椒魚為食。受驚嚇時,會將頸部及身體呈現為擴張扁平狀,使體型增大以嚇阻敵人。分布於全島海拔1000~2000公尺地區。

白斑中國石龍子

物種學名: Eumeces chinensis leucostictu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中國石龍子綠島亞種 | 科中文名: 石龍子科 | 科英文名: Scinc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幼體體背以黑色為主,常有細斑。尾巴後半段常帶藍色,長大後藍斑逐漸消失,體背轉呈淺灰色或灰褐色,至成體體背顏色為灰褐色。全身鱗片光滑無稜起,背部鱗片邊緣帶有黑色,全身雜有許多不明顯之白色斑點。軀幹長可達... | 生態習性: 中國石龍子的白斑亞種,為特有亞種,目前僅於綠島有發現紀錄。日行性。棲息地以開墾地及草生地為主,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中國光蜥

物種學名: Ateuchosaurus chinens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光蜥 | 科中文名: 石龍子科 | 科英文名: Scinc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體背顏色以深褐色為主,體側有許多點狀白色斑點,腹部及側下邊常帶橘紅色。額鱗很長,四肢短小,頭頸區分不明顯。軀幹長可達7.5公分,尾長可達軀幹長之1.3倍。 | 生態習性: 喜棲息於森林底層及林緣,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日行性。原分布於中國東南地區,於馬祖的北竿及南竿有發現紀錄。

北草蜥

物種學名: 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蛇舅母 | 科中文名: 蜥蜴科 | 科英文名: Lacert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身體修長,舌頭具明顯分叉,腹部呈白色,幼體之背部顏色呈深褐色,長大後體背轉為棕綠色。一般具一對鼠蹊孔,軀幹長可達7公分,尾長可達軀幹長之三倍。 | 生態習性: 喜棲息於農墾地及灌木叢,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日行性。原分布於中國,於馬祖的北竿及南竿有發現紀錄。

多線南蜥

物種學名: Mabuya multifasciata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多紋南蜥 | 科中文名: 石龍子科 | 科英文名: Scincidae | 外來種: Y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體背鱗片上具三道中度稜脊,具後鼻鱗。成體具明顯雌雄二性型,雌體與幼體之體側具許多黑白相間之斑點,雌體體背常帶有許多黑色縱紋;雄體體背則為一致之褐色,體側不具斑點,前肢上方帶有黃色或橘色帶狀斑塊。軀幹長... | 生態習性: 境入移入的強勢外來種,喜於近水的農墾地活動,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吃體型較小的蜥蝪。由台灣南部向北擴散中,已建立穩定野外族群。

呂氏攀蜥

物種學名: Japalura luei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肚定(台語) | 科中文名: 飛蜥科 | 科英文名: Agam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背部底色以綠色為主,口腔外緣呈微黃色,下頷部至腹部呈一致之綠色,尾巴中後段呈紅褐色。背脊高且身體略側扁,成體具明顯之過眼黑帶,且具明顯之雌雄二型性。雄性具較明顯之鬣鱗且喉垂較明顯,唇部周圍及頰部常帶有... | 生態習性: 日行性,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體色會隨環境迅速改變,有極佳的保護色。喜於森林邊緣活動,僅於宜蘭南澳和三星一帶之山區有發現紀錄。

黃口攀蜥

物種學名: Japalura polygonata xanthostoma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肚定(台語) | 科中文名: 飛蜥科 | 科英文名: Agam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背部底色以黃褐色為主,口內側及舌具黃色。雌雄二型性,雄性具較明顯之鬣鱗及喉垂,喉部具明顯銹紅色斑塊,體側較明顯的黃、綠色縱帶;雌體體色均一,喉部不具斑塊或具微黃色斑塊。全長不超過23公分,尾長約體長2... | 生態習性: 日行性,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棲息於森林邊緣,日間常在空曠處曬太陽,但相較於斯文豪氏攀蜥,喜歡植被遮蔽度較高的地區。分布於中部以北海拔1000公尺以下山區。

福建頸斑蛇

物種學名: Plagiopholis styan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頸斑蛇 | 科中文名: 黃頷蛇科 | 科英文名: Colub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全身呈橄欖灰色,間雜有小黑斑。頭部細小,頸部不明顯,上有一黑色橫帶。全長最大約90公分。 | 生態習性: 1999才發現的新記錄種,極為稀少罕見。夜行性。習性隱密,棲息於森林底層活動,以蚯蚓和節肢動物為食。目前僅在陽明山有發現紀錄。

紅耳泥龜

物種學名: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巴西龜 | 科中文名: 澤龜科 | 科英文名: Bataguridae | 外來種: Y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眼後有一紅色縱帶,幼年期背甲為翠綠色,上有黃色條紋。長大後顏色漸變為灰暗。背甲長可達28公分。 |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為主。幼年期為肉食性,會捕食小魚、蝌蚪等小型水棲動物,長大後漸轉變為雜食性。引進台灣已超過20年,廣布於全台,已建立野外族群。

鎖蛇

物種學名: Vipera russellii siamens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圓斑?(音虧)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體粗短,頭至身體上有許多橢圓形斑紋,背部中央之橢圓形斑紋常前後相連,似鎖鍊狀,頭三角形。全長最大達165公分。 |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草原、墾地、溪流、海岸為主,偏好於開墾地、河床灘地等乾燥的環境活動。毒性特殊,具出血性及神經毒的混合性,攻擊性強。以蛙、蜥蜴、蛇、鳥及鼠類為食。主要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拔500公...

菊池氏龜殼花

物種學名: Trimeresurus gracil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台灣烙鐵頭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3 | 形態特徵: 眼後有一淺灰色縱帶,下方有一黑色縱帶,似阿里山龜殼花,但較細小,體鱗19~21列。全長不超過60公分。 | 生態習性: 少數分布於高海拔的蛇類。棲息地以混生林、針葉林、草原、溪流為主。偏好於箭竹草原、碎石堆、開闊地活動。胎生。具毒性,以兩生類、蜥蜴及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數量稀少,主要分布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區。

阿里山龜殼花

物種學名: 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山烙鐵頭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體短胖,眼下方有一黑色縱帶延伸至頭後下方,縱帶上方至頭頂呈紅棕色,頭成銳三角形,尾部常有白色小斑點,體鱗25~27列。全長最大達120公分。 | 生態習性: 數量稀少,至今僅有少數零星記錄。棲息地以混生林、針葉林、草原為主,偏好於潮濕的森林底層活動。夜行性。具毒性,以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目前僅在大屯山、宜蘭福山、北橫、阿里山、南橫及屏東瑪家有發現記錄。

龜殼花

物種學名: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烙鐵頭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Y | 保育等級: 3 | 形態特徵: 身體呈黃棕色,上有大型黑色斑塊,背部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頭呈銳三角型,眼後有一黑褐色細縱帶,頭頂常具有斑紋。全長最大可達150公分。 | 生態習性: 常見的毒蛇種類。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草原、墾地、溪流、溝渠、建築物為主。毒性強,攻擊性亦強。夜行性,以蛙、蜥蜴、鳥、鼠類及蝙蝠為食,常因獵捕鼠類闖入民宅。分布於全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

赤尾青竹絲

物種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njnegeri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赤尾鮐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Y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全身呈翠綠色,腹部為黃綠色或黃白色,尾巴後段呈磚紅色,頭呈三角形,眼紅色,多數雄蛇在身體和腹部交界處有一白色細縱線和一紅色細縱線,雌蛇則僅有一白色細縱線。全長最大約90公分。 | 生態習性: 常見的毒蛇種類。棲息於森林、開墾地、竹林附近,喜歡在池塘溝渠旁的樹上活動。胎生。毒性強,攻擊性強。夜行性,以坐等伏擊的方式獵捕經過的動物,以蛙、蜥蜴、鳥及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於全島及蘭嶼海拔1500公...

百步蛇

物種學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尖吻蝮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體型粗胖,頭呈三角形,吻端上翹。身體兩側有許多三角形黑色斑紋。全長可達150公分。 |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針葉林、草原為主,偏好於森林底層活動。毒性強,攻擊性強。夜行性及晨昏活動,以蛙、蟾蜍、蜥蜴、鳥及鼠類為食。在排灣族及魯凱族文化中具崇高意義。分布於全島500-1000中低海拔地...

大頭海蛇

物種學名: Astrotia stokesi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NULL | 科中文名: 海蛇科 | 科英文名: Hydrophi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全身黃褐色,無其它明顯斑紋。 | 生態習性: 分布由印度西部以東至南中國海、台灣海峽、澳洲東北部之間的海域。

刺海蛇

物種學名: Lapemis hardwicki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NULL | 科中文名: 海蛇科 | 科英文名: Hydrophi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體粗短,頭呈圓鈍的方形。黃綠色底,有灰黑色的環斑。頸部體鱗雄蛇23-31列,雌蛇27-35列;身體中段體鱗雄蛇25-27列,雌蛇33-41列。全長約86公分。 | 生態習性: 分布由印度東南沿海以東,至南中國海、台灣、日本及澳洲之間的海域。

羽鳥氏帶紋赤蛇

物種學名: Sinomicrurus hatori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NULL | 科中文名: 蝙蝠蛇科 | 科英文名: Elap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與帶紋赤蛇相似,但體側有白色斑。頭部後方有一略呈倒V字型之白色窄環紋,頸部向後有3條黑色縱帶,之間夾有2條褐色縱帶,黑色縱帶上帶有20餘處中斷之白色花紋。全長最大達95公分。 | 生態習性: 稀有種類,具神經毒。喜棲息於林下落葉層,以蜥蜴及小型蛇類為食。與帶紋赤蛇是否為不同種仍有爭議。分布於台灣中北部海拔1500公尺以下地區。

灰腹綠錦蛇

物種學名: Elaphe frenata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 科中文名: 黃頷蛇科 | 科英文名: Colub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體背呈翠綠色,唇部和腹部則成淡黃色。吻尖,眼後至頸部有一黑色縱帶。幼年期體色為棕褐色,頭部和頸部有縱紋,長大後縱紋漸消。全長可達150公分。 |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次生林、竹林為主,樹棲性。日行性,以蛙、蜥蜴、鳥及鼠類為食。數量稀少,僅台灣東部及南部中低海拔地區有少數記錄。

臺灣中國石龍子

物種學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台灣中國石龍子 | 科中文名: 石龍子科 | 科英文名: Scinc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背部呈褐色或灰褐色,頭部兩側及耳孔處常具橘紅色,全身鱗片光滑無稜起,鱗片邊緣為黑色,幼體體色常夾有許多細斑,尾巴後半段常帶藍色,但長大後便消失。軀幹長可達13公分,尾長最大可達軀幹長之1.8倍。 | 生態習性: 中國石龍子的台灣亞種,為特有亞種。棲息地以開墾地為主,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遇危險時,尾部容易自割。零星分布於全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

史丹吉氏斜鱗蛇

物種學名: Pseudoxendon stejnegeri stejneger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 科中文名: 黃頷蛇科 | 科英文名: Colub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頭頸部背後有一倒V形紅褐色斑紋,眼後有一黑褐色縱帶至嘴角。身體前半段的背側中央具較規則之灰褐色菱形斑,後半段的菱形斑則常連成一褐色縱帶。 | 生態習性: 喜棲息於闊葉林底層,及溪流、溝渠等潮溼的環境,以蛙和山椒魚為食。受驚嚇時,會將頸部及身體呈現為擴張扁平狀,使體型增大以嚇阻敵人。分布於全島海拔1000~2000公尺地區。

白斑中國石龍子

物種學名: Eumeces chinensis leucostictu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中國石龍子綠島亞種 | 科中文名: 石龍子科 | 科英文名: Scinc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幼體體背以黑色為主,常有細斑。尾巴後半段常帶藍色,長大後藍斑逐漸消失,體背轉呈淺灰色或灰褐色,至成體體背顏色為灰褐色。全身鱗片光滑無稜起,背部鱗片邊緣帶有黑色,全身雜有許多不明顯之白色斑點。軀幹長可達... | 生態習性: 中國石龍子的白斑亞種,為特有亞種,目前僅於綠島有發現紀錄。日行性。棲息地以開墾地及草生地為主,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中國光蜥

物種學名: Ateuchosaurus chinens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光蜥 | 科中文名: 石龍子科 | 科英文名: Scinc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體背顏色以深褐色為主,體側有許多點狀白色斑點,腹部及側下邊常帶橘紅色。額鱗很長,四肢短小,頭頸區分不明顯。軀幹長可達7.5公分,尾長可達軀幹長之1.3倍。 | 生態習性: 喜棲息於森林底層及林緣,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日行性。原分布於中國東南地區,於馬祖的北竿及南竿有發現紀錄。

北草蜥

物種學名: 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蛇舅母 | 科中文名: 蜥蜴科 | 科英文名: Lacert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身體修長,舌頭具明顯分叉,腹部呈白色,幼體之背部顏色呈深褐色,長大後體背轉為棕綠色。一般具一對鼠蹊孔,軀幹長可達7公分,尾長可達軀幹長之三倍。 | 生態習性: 喜棲息於農墾地及灌木叢,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日行性。原分布於中國,於馬祖的北竿及南竿有發現紀錄。

多線南蜥

物種學名: Mabuya multifasciata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多紋南蜥 | 科中文名: 石龍子科 | 科英文名: Scincidae | 外來種: Y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體背鱗片上具三道中度稜脊,具後鼻鱗。成體具明顯雌雄二性型,雌體與幼體之體側具許多黑白相間之斑點,雌體體背常帶有許多黑色縱紋;雄體體背則為一致之褐色,體側不具斑點,前肢上方帶有黃色或橘色帶狀斑塊。軀幹長... | 生態習性: 境入移入的強勢外來種,喜於近水的農墾地活動,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吃體型較小的蜥蝪。由台灣南部向北擴散中,已建立穩定野外族群。

呂氏攀蜥

物種學名: Japalura luei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肚定(台語) | 科中文名: 飛蜥科 | 科英文名: Agam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背部底色以綠色為主,口腔外緣呈微黃色,下頷部至腹部呈一致之綠色,尾巴中後段呈紅褐色。背脊高且身體略側扁,成體具明顯之過眼黑帶,且具明顯之雌雄二型性。雄性具較明顯之鬣鱗且喉垂較明顯,唇部周圍及頰部常帶有... | 生態習性: 日行性,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體色會隨環境迅速改變,有極佳的保護色。喜於森林邊緣活動,僅於宜蘭南澳和三星一帶之山區有發現紀錄。

黃口攀蜥

物種學名: Japalura polygonata xanthostoma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肚定(台語) | 科中文名: 飛蜥科 | 科英文名: Agam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背部底色以黃褐色為主,口內側及舌具黃色。雌雄二型性,雄性具較明顯之鬣鱗及喉垂,喉部具明顯銹紅色斑塊,體側較明顯的黃、綠色縱帶;雌體體色均一,喉部不具斑塊或具微黃色斑塊。全長不超過23公分,尾長約體長2... | 生態習性: 日行性,以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棲息於森林邊緣,日間常在空曠處曬太陽,但相較於斯文豪氏攀蜥,喜歡植被遮蔽度較高的地區。分布於中部以北海拔1000公尺以下山區。

福建頸斑蛇

物種學名: Plagiopholis styan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頸斑蛇 | 科中文名: 黃頷蛇科 | 科英文名: Colub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全身呈橄欖灰色,間雜有小黑斑。頭部細小,頸部不明顯,上有一黑色橫帶。全長最大約90公分。 | 生態習性: 1999才發現的新記錄種,極為稀少罕見。夜行性。習性隱密,棲息於森林底層活動,以蚯蚓和節肢動物為食。目前僅在陽明山有發現紀錄。

紅耳泥龜

物種學名: 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巴西龜 | 科中文名: 澤龜科 | 科英文名: Bataguridae | 外來種: Y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眼後有一紅色縱帶,幼年期背甲為翠綠色,上有黃色條紋。長大後顏色漸變為灰暗。背甲長可達28公分。 |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為主。幼年期為肉食性,會捕食小魚、蝌蚪等小型水棲動物,長大後漸轉變為雜食性。引進台灣已超過20年,廣布於全台,已建立野外族群。

鎖蛇

物種學名: Vipera russellii siamens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圓斑?(音虧)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體粗短,頭至身體上有許多橢圓形斑紋,背部中央之橢圓形斑紋常前後相連,似鎖鍊狀,頭三角形。全長最大達165公分。 |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草原、墾地、溪流、海岸為主,偏好於開墾地、河床灘地等乾燥的環境活動。毒性特殊,具出血性及神經毒的混合性,攻擊性強。以蛙、蜥蜴、蛇、鳥及鼠類為食。主要分布於東部及南部海拔500公...

菊池氏龜殼花

物種學名: Trimeresurus gracili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台灣烙鐵頭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3 | 形態特徵: 眼後有一淺灰色縱帶,下方有一黑色縱帶,似阿里山龜殼花,但較細小,體鱗19~21列。全長不超過60公分。 | 生態習性: 少數分布於高海拔的蛇類。棲息地以混生林、針葉林、草原、溪流為主。偏好於箭竹草原、碎石堆、開闊地活動。胎生。具毒性,以兩生類、蜥蜴及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數量稀少,主要分布於全島海拔2000公尺以上地區。

阿里山龜殼花

物種學名: Ovophis monticola makazayazaya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山烙鐵頭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體短胖,眼下方有一黑色縱帶延伸至頭後下方,縱帶上方至頭頂呈紅棕色,頭成銳三角形,尾部常有白色小斑點,體鱗25~27列。全長最大達120公分。 | 生態習性: 數量稀少,至今僅有少數零星記錄。棲息地以混生林、針葉林、草原為主,偏好於潮濕的森林底層活動。夜行性。具毒性,以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目前僅在大屯山、宜蘭福山、北橫、阿里山、南橫及屏東瑪家有發現記錄。

龜殼花

物種學名: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烙鐵頭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Y | 保育等級: 3 | 形態特徵: 身體呈黃棕色,上有大型黑色斑塊,背部中央的斑塊常連成波浪狀,頭呈銳三角型,眼後有一黑褐色細縱帶,頭頂常具有斑紋。全長最大可達150公分。 | 生態習性: 常見的毒蛇種類。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草原、墾地、溪流、溝渠、建築物為主。毒性強,攻擊性亦強。夜行性,以蛙、蜥蜴、鳥、鼠類及蝙蝠為食,常因獵捕鼠類闖入民宅。分布於全島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

赤尾青竹絲

物種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 stenjnegeri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赤尾鮐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Y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全身呈翠綠色,腹部為黃綠色或黃白色,尾巴後段呈磚紅色,頭呈三角形,眼紅色,多數雄蛇在身體和腹部交界處有一白色細縱線和一紅色細縱線,雌蛇則僅有一白色細縱線。全長最大約90公分。 | 生態習性: 常見的毒蛇種類。棲息於森林、開墾地、竹林附近,喜歡在池塘溝渠旁的樹上活動。胎生。毒性強,攻擊性強。夜行性,以坐等伏擊的方式獵捕經過的動物,以蛙、蜥蜴、鳥及小型哺乳類動物為食。於全島及蘭嶼海拔1500公...

百步蛇

物種學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 參考圖鑑: 呂光洋、杜銘章、向高世,1999。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圖鑑,大自然雜誌。 | 俗名: 尖吻蝮 | 科中文名: 蝮蛇科 | 科英文名: Viper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2 | 形態特徵: 體型粗胖,頭呈三角形,吻端上翹。身體兩側有許多三角形黑色斑紋。全長可達150公分。 | 生態習性: 棲息地以闊葉林、混生林、針葉林、草原為主,偏好於森林底層活動。毒性強,攻擊性強。夜行性及晨昏活動,以蛙、蟾蜍、蜥蜴、鳥及鼠類為食。在排灣族及魯凱族文化中具崇高意義。分布於全島500-1000中低海拔地...

大頭海蛇

物種學名: Astrotia stokesi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NULL | 科中文名: 海蛇科 | 科英文名: Hydrophi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全身黃褐色,無其它明顯斑紋。 | 生態習性: 分布由印度西部以東至南中國海、台灣海峽、澳洲東北部之間的海域。

刺海蛇

物種學名: Lapemis hardwickii | 參考圖鑑: NULL | 俗名: NULL | 科中文名: 海蛇科 | 科英文名: Hydrophiidae | 外來種: NULL | 特有種: NULL | 保育等級: NULL | 形態特徵: 體粗短,頭呈圓鈍的方形。黃綠色底,有灰黑色的環斑。頸部體鱗雄蛇23-31列,雌蛇27-35列;身體中段體鱗雄蛇25-27列,雌蛇33-41列。全長約86公分。 | 生態習性: 分布由印度東南沿海以東,至南中國海、台灣、日本及澳洲之間的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