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原生
- 文化部公共藝術 @ 文化部

作品名稱在地&原生的作者是林昭慶, 縣市是臺北市, 場域是廣場, 設置地點是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農業科技大樓).

#在地&原生的地圖

系統編號2899
作品編號P018-115-11
作品名稱在地&原生
作者林昭慶
作品尺寸545×410×20㎝680×440×20㎝570×410×20㎝
作品材質不鏽鋼、花崗石、膠合玻璃、LED燈
縣市臺北市
設置地點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農業科技大樓)
經度121.61666
緯度25.0423
場域廣場
經費萬300.0
經費說明(空)
取得方式公開徵選
執行小組施明哲、劉德劭、邱惠儀、林正仁、陳振輝、許伯元、林納生、陳逸然
徵選小組施明哲、劉德劭、邱惠儀、林正仁、陳振輝、許伯元、林納生、陳逸然
策劃單位(空)
作品說明植物及種子的有機形體相互融合,成為本案《在地 &原生》之創作發想。優雅簡練的有機造形,展現出樹林草畔間生機盎然的生命律動;透過不鏽鋼鏡面反射的質材特性,收納了周遭景觀的掠光樹影,讓作品於日夜間都能呈現隱隱熠光,不但代表著天地間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更象徵中央研究院農業科技大樓人文、科技、環境的相蓄並榮。
主圖圖
創作年代yyyy2011
來源網站https://publicart.moc.gov.tw/home/zh-tw/works/2899
委託單位中央研究院

系統編號

2899

作品編號

P018-115-11

作品名稱

在地&原生

作者

林昭慶

作品尺寸

545×410×20㎝680×440×20㎝570×410×20㎝

作品材質

不鏽鋼、花崗石、膠合玻璃、LED燈

縣市

臺北市

設置地點

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農業科技大樓)

經度

121.61666

緯度

25.0423

場域

廣場

經費萬

300.0

經費說明

(空)

取得方式

公開徵選

執行小組

施明哲、劉德劭、邱惠儀、林正仁、陳振輝、許伯元、林納生、陳逸然

徵選小組

施明哲、劉德劭、邱惠儀、林正仁、陳振輝、許伯元、林納生、陳逸然

策劃單位

(空)

作品說明

植物及種子的有機形體相互融合,成為本案《在地 &原生》之創作發想。優雅簡練的有機造形,展現出樹林草畔間生機盎然的生命律動;透過不鏽鋼鏡面反射的質材特性,收納了周遭景觀的掠光樹影,讓作品於日夜間都能呈現隱隱熠光,不但代表著天地間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更象徵中央研究院農業科技大樓人文、科技、環境的相蓄並榮。

主圖

圖

創作年代yyyy

2011

來源網站

https://publicart.moc.gov.tw/home/zh-tw/works/2899

委託單位

中央研究院

在地&原生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在地&原生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根據名稱 在地&原生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在地&原生 ...)

# 在地&原生 於 體驗農村生活-農村主題旅遊規劃 - 1

名稱觀日出騎鐵馬 太平山蘭陽田園野趣
其他活動項目(空)
動線導言原名「噶瑪蘭」的宜蘭,位於台灣的北端,海上豐富的水氣,加上夏季颱風經常侵襲,還有來自地底與山脈豐沛純淨的地下水,是全台水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因此蘊育出豐饒的蘭陽平原。宜蘭,最迷人的地方在於一望無際的田園,沒有高樓大廈的水泥叢林,只有毫無阻擋的視野,置身於此,緊繃的心情自動放鬆,人的節奏也輕快悠閒了起來。。宜蘭的平地,是屬於農村的閒情逸致!相對於平地,宜蘭高聳的太平山是另一種迷人風貌,標高1950公尺的太平山,一年到頭總是雲霧繚繞,其太平山日出更是台灣十二勝跟蘭陽八景之一。冬天的太平山是一片銀色世界總是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雪、玩雪,體驗台灣難得的雪中滋味。漫步於太平山的原始森林裡,到處是百年老樹,接受涼爽的芬多精洗禮,有時薄霧輕灑,整座森林成了朦朧的迷霧詩意,時間在此凝結停滯,只剩一片默然,這是屬於太平山的寧靜。平地的蘭陽平原,高山的太平山區,都有種悠悠哉的愜意!
親子特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有戲劇館、曲藝館、傳統工藝傳習所及圖書館所組成的傳統藝術研習區及傳統戲曲展演區,並經常定期邀請藝術表演團體來此演出,適合親子來此認識台灣傳統戲曲,並培養欣賞傳統戲曲之美。。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則陳列各種稻草創作,如稻草畫、稻草面具、晴天掃把、稻草編織等,並有多種體驗活動,如捉泥鰍、摸蜆、稻田爆米花、焢土窯,騎自行車,以及米食體驗:作粿、麻糬、湯圓等,親子可以藉由稻草工藝品的教學,體會資源的保育與利用,還能從作粿、麻糬、湯圓的米食體驗中,了解古早農村生活。
銀髮特色(空)
遊學特色適合第一、二、三年段(國小一到六年級)。在以稻草工藝為發展的珍珠社區,學童可以藉由稻草工藝品的教學,體會資源的保育與利用,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可回收或再利用的資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台灣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築重現於一條老街裡,學童可以清楚知道台灣各種老街的建築特色,另外還有傳統表演藝術全濃縮於此,可以認識台灣傳統戲曲,並培養欣賞傳統戲曲之美。來到太平山上,園區內的原始森林和翠峰湖的高山湖泊生態,是認識生命的多樣性、探討生物和環境主題的好地方,可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陽光、空氣、食物等資源,以及不同環境有不同生物的分佈與其習性,而過往伐木的遺跡和機具,可以認識自然資源的用途及資源之有限性,瞭解各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另外,在太平山上觀賞日出,則可以察覺太陽的東昇,並知道太陽在不同季節的升起方位也有所不同,呈現不同的日出風貌,藉由實際體會的行程,加深學童的記憶。
會議特色(空)
校外教學特色適合第一、二、三年段(國小一到六年級)。在以稻草工藝為發展的珍珠社區,學童可以藉由稻草工藝品的教學,體會資源的保育與利用,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可回收或再利用的資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台灣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築重現於一條老街裡,學童可以清楚知道台灣各種老街的建築特色,另外還有傳統表演藝術全濃縮於此,可以認識台灣傳統戲曲,並培養欣賞傳統戲曲之美。來到太平山上,園區內的原始森林和翠峰湖的高山湖泊生態,是認識生命的多樣性、探討生物和環境主題的好地方,可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陽光、空氣、食物等資源,以及不同環境有不同生物的分佈與其習性,而過往伐木的遺跡和機具,可以認識自然資源的用途及資源之有限性,瞭解各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另外,在太平山上觀賞日出,則可以察覺太陽的東昇,並知道太陽在不同季節的升起方位也有所不同,呈現不同的日出風貌,藉由實際體會的行程,加深學童的記憶。
旅遊天數3天
每月特產3~4月:宜蘭綠色博覽會 。6~7月:壯圍哈蜜瓜節 。7~8月:稻草藝術節、冷泉嘉年華、國際童玩節 。9~10月:國際名校划船邀請賽 。12~1月:蔥蒜節 。農曆5月:端午節龍舟賽 。農曆七月七日:七夕情人節鵲橋會
行程商品訂購(空)
交通指引礁溪。開車。可走北宜公路(九號省道)下往右轉往宜蘭方向至礁溪。或走北部濱海公路(二號省道)由頭城進入轉往礁溪。 。大眾運輸。鐵路:由台北搭東部幹線北迴鐵路,在礁溪站下車。 。公車:搭往羅東、蘇澳的台汽客運濱海線,至礁溪站下車。。。太平山。開車:宜蘭市經員山沿台7號省道至百韜橋→轉台7甲省道過家源橋→右轉通往梨山→取左道轉往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入口處-土場→上太平山。。若由羅東鎮出發,經三星沿台7丙公路到泰雅大橋→轉台7甲公路過家源橋前行→轉往土場上太平山。
第一天行程08:00台北→10:30礁溪泡溫泉、吃溫泉蔬菜→1:30宜蘭酒廠品酒吃冰、宜蘭設治紀念館日式庭園→14:30羅東北成庄農場→18:00夜宿珍珠社區冬瓜山農舍
第一天行程特色從台北開車上九拐十八彎的北宜公路,平坦的翠綠蘭陽平原在眼前開展,下了北宜,往右朝礁溪前進,這是世界罕有的平地溫泉。礁溪溫泉的開發很早,從清光緒的時候就「湯圍溫泉」馳名,至後來的溫泉鄉形象則是日據時代的事。這裡溫泉旅館林立,目前多集中於德陽路、中正路一帶,距礁溪火車站相當近,串連成一處交通便利的泡湯溫泉區,很有台北北投的味道,所以礁溪溫泉也有「小北投」之稱,礁溪溫泉水池清澈無味,內含豐富礦物質,尤其其中的「酚鈦鹼」,具有美膚的作用,所以此處溫泉為名符其實的「美人湯」!。到礁溪,不能錯過溫泉蔬菜!礁溪溫泉水質清澈無味,礦物質含量高,用整日流動不停的「活水」灌溉、栽植作物或養殖,都有其獨特的風味與口感。其溫泉蔬菜,有溫泉空心菜、溫泉絲瓜、溫泉番茄、溫泉皎白筍等,其中又以不限季節的空心菜、絲瓜為最佳的伴手禮!溫泉蔬菜的特性是即使久煮也不會變成難看的褐色,依然是青翠的綠色,口感上更不會爛綿綿的,吃起來還是清甜略帶清脆,加以價格便宜,十分經濟實惠,難怪聰明的饕家總是人手一大袋的買!。泡完溫泉,吃完清甜的溫泉蔬菜,再來品嚐一杯用宜蘭純淨甘美的地下水釀製的紅露酒,可謂人生一大樂事!宜蘭甲子蘭酒廠從清朝、日治時期走到現代,從十九世紀到廿一世紀,近兩百年的歲月蛻變累積,甲子蘭酒廠成了不只製酒、賣酒、推廣酒的地方,而是一個傳達一個文明優質飲酒文化的歷史文化場所。紅露酒是甲子蘭酒廠特有的酒,全世界只有中國用紅麴釀酒,以糯米和紅麴釀製二至五年的紅露酒,香氣濃厚醇郁,是宜蘭的代表酒。。酒足飯飽,該增進知識,酒廠不遠處的宜蘭設治既念館是很好的選擇!純正的日式建築及庭園,原是宜蘭歷代長官的官舍,現則規劃為宜蘭設治演變的展示館,走一趟可更瞭解宜蘭的歷史。。羅東運動公園旁的北成庄是這幾年宜蘭相當受歡迎的農場之一!夏天來,就可看到滿園搖曳的粉嫩荷花,空氣中可以聞到醒人的清香,想瞭解荷花可到一旁的荷花形象館,也可以坐在荷花池邊,品嚐荷花香的荷花咖啡,或是點份個人的荷花套餐令人滿嘴清香!。天色漸晚,該啟程到珍珠社區報到,珍珠社區有多家民宿,可依各人喜好挑選,冬瓜山農舍由珍珠社區的總幹事游建峰將自家的住宅整棟規劃成簡單的民宿,可以在這兒體驗放天燈或是烤肉的樂趣!或者請主人帶著騎腳踏車到處逛逛,記得,住民宿跟著主人玩就能玩出在地味兒。
第二天行程7:00珍珠社區→8:00騎車遊冬山河、稻草工藝DIY→12:00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8:00夜宿太平山莊
第二天行程特色吃過主人準備好的清粥小菜後,該開始認識古稱「珍珠里簡」的珍珠社區。珍珠社區在宜蘭或者全國的休閒旅遊的發展裡,是非常耀眼的!以稻草工藝與風箏工藝為發展,積極推展休閒農業,化廢棄的稻草為藝術品、實用品,重新喚回社區的記憶,也喚回被遺忘的老祖先智慧。稻草是農村社會裡極為重要的副產品,對東西都相當珍惜的老祖宗們並沒有丟棄稻草,反而物盡其用,將稻草當成燃材,先將稻草堆成草埒(ㄌㄜˋ),待要用時再抽取所需的量,草埒於是成了農村社會裡一頁特殊的風情畫!。珍珠社區巨大的草埒王公,成為珍珠社區的精神表徵,而草埒上的三尊神明三位一體,也代表了珍珠村長久以來紛爭不已的宗教大和解。而如何將不值錢的稻草「廢物」變成高價值的經濟產品,是珍珠社區另一項過人之處,善用稻草各部位不同的質感,或加以染色,或加以裁剪,在巧思下搖身一變為質樸有韻味、極富藝術氣息的稻草畫及各種稻草面具。到處都是廣闊農田的珍珠社區,在此不可忘的就是騎著鐵馬遊冬山河,迎著微風在田間、河畔漫遊,是種農村的閒情逸致與逍遙。騎累了,來個酸(檸檬)、甜、苦(苦瓜)、辣(辣椒)的人生四味冰,風味獨具且可別有一番體會呢!若正值正午,也可事先預定珍珠風味餐,嚐嚐宜蘭風味的美食。。感受完農村的閒情, 前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去體驗傳統文化。傳統藝術,是民間生活藝術之美,先民薪傳文化之源,有鑑於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三月成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傾力推動傳統藝術的維護與研究,並展開保存、傳習、展演及推廣等工作,目標為帶動民間藝術的再生、發展與創新。傳統藝術中心內將台灣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築重現於同一條老街裡,走一趟老街,就可以清楚知道台灣各種的老街建築特色。在此還有傳統的表演戲棚、現代化的表演廳、宜蘭傳統的竹圍聚落……,小而巧、小而美,將台灣傳統藝術全濃縮於此,而隨著規劃的逐步成熟,之後這裡將與冬山河相聯結,還可以來趟遊河之旅。。玩了一天,趁天色未晚,還是趕緊早早驅車上太平山。太平山因海拔高,下午三、四點就經常濃霧四起,影響開車視線,若是要去太平山最好下午二、三點就前往。沿著山路一路蜿蜒約一、兩個小時後,終於抵達太平山莊,此時山上的溫度只有19度,與溫暖的平地真是有著極大的溫差,若是要上山,提醒你,一定要記得帶長袖外套,以免感冒。
第三天行程4:00翠峰湖觀日出/賞花鳥→13:30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玩碰碰車→14:30森林公園步道→16:00賦歸
第三天行程特色到太平山,不能錯過太平山日出,約莫半夜三、四點就得起床出發,所以建議前一晚最好買些泡麵、乾糧、麵包,甚至帶些巧克力在身上,開車約四十分鐘後抵達翠峰山莊,向上爬行約四十分鐘,就到了太平山最佳觀日出的觀景台,因為一大清早要步行,所以出發前的補充熱量跟體力,是十分重要的!日出的美在於瞬息萬變,依當時的氣候呈現不同的日出風貌,除了日出,日出前的雲瀑也是另一種美景,看著厚厚一層淡白帶藍的雲瀑慢慢地漫上群山山頂,再慢慢地傾瀉而下,安靜中帶著攝人的磅薄氣勢,而待日光透出雲層的剎那,雲瀑立刻消散無蹤。。看完日出,開始往下步行前往翠峰湖。翠峰湖是全省最大的高山湖泊,海拔1840公尺,滿水期為九至十一月,湖深可近七公尺湖水碧綠如鏡,群山綠樹、藍天白雲倒影其中,遼闊中見纖細之美。。鴛鴦是翠峰湖最珍貴的鳥類,如今湖區己規劃為鴛鴦水鳥保護區,翠峰湖是鴛鴦分佈的最南限,因此在生態保育上具重要地位與意義。偶而並可見台灣彌猴在樹叢跳躍。。回到太平山莊,如果想小憩一會兒,不妨到山莊內的雲海咖啡館,點一杯香醇的熱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著窗外山巒起伏、雲霧飄邈,聽著山林間的蟲鳴鳥叫,以香氣佐著自然風光飲入喉。。喝完咖啡,該開始玩樂了!太平山的蹦蹦車是另一大特色,坐在小車上,微微顛簸,看著太平山區不同角度的風景前進到終站茂興站,這裡有自導式的森林步道、蕨類原生園區,若是體力好的,走上一個半鐘頭急陡的步道就可以到三疊瀑布,瀑布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瀑布氣勢如虹,有「魔鬼瀑布」之稱;中層瀑布下方,有一遼闊水潭,潭面碧綠清澈;下層為雙流瀑布,瀑布絹麗如白色羅緞,水量充沛如天上雲海一傾而下,壯觀的令人屏息。景色雖美,但要注意安全,這裡潭水很深,切記不要在此戲水,拿自己生命開玩笑!。吃過了午膳,當然要來場芬多精SPA!沿著森林公園的原始檜木林木棧道步行,全程時間約需30分鐘。往上走沐浴在原始森林中,可見參天巨木,還有自一些老死的巨幹中長出的新木,形成奇特的「雙代木」景觀;林下植物以蕨類為主,散雜著高山杜鵑。園中有一日本神社,現已改供奉為國姓爺,還有蔣公的行館,純日式的建築風格,坐在褟褟米上可遠眺太平山巒。
景點縣市宜蘭縣
鄉鎮大同鄉
緯度(空)
經度(空)
名稱: 觀日出騎鐵馬 太平山蘭陽田園野趣
其他活動項目: (空)
動線導言: 原名「噶瑪蘭」的宜蘭,位於台灣的北端,海上豐富的水氣,加上夏季颱風經常侵襲,還有來自地底與山脈豐沛純淨的地下水,是全台水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因此蘊育出豐饒的蘭陽平原。宜蘭,最迷人的地方在於一望無際的田園,沒有高樓大廈的水泥叢林,只有毫無阻擋的視野,置身於此,緊繃的心情自動放鬆,人的節奏也輕快悠閒了起來。。宜蘭的平地,是屬於農村的閒情逸致!相對於平地,宜蘭高聳的太平山是另一種迷人風貌,標高1950公尺的太平山,一年到頭總是雲霧繚繞,其太平山日出更是台灣十二勝跟蘭陽八景之一。冬天的太平山是一片銀色世界總是吸引許多遊客來此賞雪、玩雪,體驗台灣難得的雪中滋味。漫步於太平山的原始森林裡,到處是百年老樹,接受涼爽的芬多精洗禮,有時薄霧輕灑,整座森林成了朦朧的迷霧詩意,時間在此凝結停滯,只剩一片默然,這是屬於太平山的寧靜。平地的蘭陽平原,高山的太平山區,都有種悠悠哉的愜意!
親子特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有戲劇館、曲藝館、傳統工藝傳習所及圖書館所組成的傳統藝術研習區及傳統戲曲展演區,並經常定期邀請藝術表演團體來此演出,適合親子來此認識台灣傳統戲曲,並培養欣賞傳統戲曲之美。。珍珠社區稻草工藝館則陳列各種稻草創作,如稻草畫、稻草面具、晴天掃把、稻草編織等,並有多種體驗活動,如捉泥鰍、摸蜆、稻田爆米花、焢土窯,騎自行車,以及米食體驗:作粿、麻糬、湯圓等,親子可以藉由稻草工藝品的教學,體會資源的保育與利用,還能從作粿、麻糬、湯圓的米食體驗中,了解古早農村生活。
銀髮特色: (空)
遊學特色: 適合第一、二、三年段(國小一到六年級)。在以稻草工藝為發展的珍珠社區,學童可以藉由稻草工藝品的教學,體會資源的保育與利用,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可回收或再利用的資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台灣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築重現於一條老街裡,學童可以清楚知道台灣各種老街的建築特色,另外還有傳統表演藝術全濃縮於此,可以認識台灣傳統戲曲,並培養欣賞傳統戲曲之美。來到太平山上,園區內的原始森林和翠峰湖的高山湖泊生態,是認識生命的多樣性、探討生物和環境主題的好地方,可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陽光、空氣、食物等資源,以及不同環境有不同生物的分佈與其習性,而過往伐木的遺跡和機具,可以認識自然資源的用途及資源之有限性,瞭解各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另外,在太平山上觀賞日出,則可以察覺太陽的東昇,並知道太陽在不同季節的升起方位也有所不同,呈現不同的日出風貌,藉由實際體會的行程,加深學童的記憶。
會議特色: (空)
校外教學特色: 適合第一、二、三年段(國小一到六年級)。在以稻草工藝為發展的珍珠社區,學童可以藉由稻草工藝品的教學,體會資源的保育與利用,知道一些日常生活中可回收或再利用的資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內,台灣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築重現於一條老街裡,學童可以清楚知道台灣各種老街的建築特色,另外還有傳統表演藝術全濃縮於此,可以認識台灣傳統戲曲,並培養欣賞傳統戲曲之美。來到太平山上,園區內的原始森林和翠峰湖的高山湖泊生態,是認識生命的多樣性、探討生物和環境主題的好地方,可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陽光、空氣、食物等資源,以及不同環境有不同生物的分佈與其習性,而過往伐木的遺跡和機具,可以認識自然資源的用途及資源之有限性,瞭解各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另外,在太平山上觀賞日出,則可以察覺太陽的東昇,並知道太陽在不同季節的升起方位也有所不同,呈現不同的日出風貌,藉由實際體會的行程,加深學童的記憶。
旅遊天數: 3天
每月特產: 3~4月:宜蘭綠色博覽會 。6~7月:壯圍哈蜜瓜節 。7~8月:稻草藝術節、冷泉嘉年華、國際童玩節 。9~10月:國際名校划船邀請賽 。12~1月:蔥蒜節 。農曆5月:端午節龍舟賽 。農曆七月七日:七夕情人節鵲橋會
行程商品訂購: (空)
交通指引: 礁溪。開車。可走北宜公路(九號省道)下往右轉往宜蘭方向至礁溪。或走北部濱海公路(二號省道)由頭城進入轉往礁溪。 。大眾運輸。鐵路:由台北搭東部幹線北迴鐵路,在礁溪站下車。 。公車:搭往羅東、蘇澳的台汽客運濱海線,至礁溪站下車。。。太平山。開車:宜蘭市經員山沿台7號省道至百韜橋→轉台7甲省道過家源橋→右轉通往梨山→取左道轉往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入口處-土場→上太平山。。若由羅東鎮出發,經三星沿台7丙公路到泰雅大橋→轉台7甲公路過家源橋前行→轉往土場上太平山。
第一天行程: 08:00台北→10:30礁溪泡溫泉、吃溫泉蔬菜→1:30宜蘭酒廠品酒吃冰、宜蘭設治紀念館日式庭園→14:30羅東北成庄農場→18:00夜宿珍珠社區冬瓜山農舍
第一天行程特色: 從台北開車上九拐十八彎的北宜公路,平坦的翠綠蘭陽平原在眼前開展,下了北宜,往右朝礁溪前進,這是世界罕有的平地溫泉。礁溪溫泉的開發很早,從清光緒的時候就「湯圍溫泉」馳名,至後來的溫泉鄉形象則是日據時代的事。這裡溫泉旅館林立,目前多集中於德陽路、中正路一帶,距礁溪火車站相當近,串連成一處交通便利的泡湯溫泉區,很有台北北投的味道,所以礁溪溫泉也有「小北投」之稱,礁溪溫泉水池清澈無味,內含豐富礦物質,尤其其中的「酚鈦鹼」,具有美膚的作用,所以此處溫泉為名符其實的「美人湯」!。到礁溪,不能錯過溫泉蔬菜!礁溪溫泉水質清澈無味,礦物質含量高,用整日流動不停的「活水」灌溉、栽植作物或養殖,都有其獨特的風味與口感。其溫泉蔬菜,有溫泉空心菜、溫泉絲瓜、溫泉番茄、溫泉皎白筍等,其中又以不限季節的空心菜、絲瓜為最佳的伴手禮!溫泉蔬菜的特性是即使久煮也不會變成難看的褐色,依然是青翠的綠色,口感上更不會爛綿綿的,吃起來還是清甜略帶清脆,加以價格便宜,十分經濟實惠,難怪聰明的饕家總是人手一大袋的買!。泡完溫泉,吃完清甜的溫泉蔬菜,再來品嚐一杯用宜蘭純淨甘美的地下水釀製的紅露酒,可謂人生一大樂事!宜蘭甲子蘭酒廠從清朝、日治時期走到現代,從十九世紀到廿一世紀,近兩百年的歲月蛻變累積,甲子蘭酒廠成了不只製酒、賣酒、推廣酒的地方,而是一個傳達一個文明優質飲酒文化的歷史文化場所。紅露酒是甲子蘭酒廠特有的酒,全世界只有中國用紅麴釀酒,以糯米和紅麴釀製二至五年的紅露酒,香氣濃厚醇郁,是宜蘭的代表酒。。酒足飯飽,該增進知識,酒廠不遠處的宜蘭設治既念館是很好的選擇!純正的日式建築及庭園,原是宜蘭歷代長官的官舍,現則規劃為宜蘭設治演變的展示館,走一趟可更瞭解宜蘭的歷史。。羅東運動公園旁的北成庄是這幾年宜蘭相當受歡迎的農場之一!夏天來,就可看到滿園搖曳的粉嫩荷花,空氣中可以聞到醒人的清香,想瞭解荷花可到一旁的荷花形象館,也可以坐在荷花池邊,品嚐荷花香的荷花咖啡,或是點份個人的荷花套餐令人滿嘴清香!。天色漸晚,該啟程到珍珠社區報到,珍珠社區有多家民宿,可依各人喜好挑選,冬瓜山農舍由珍珠社區的總幹事游建峰將自家的住宅整棟規劃成簡單的民宿,可以在這兒體驗放天燈或是烤肉的樂趣!或者請主人帶著騎腳踏車到處逛逛,記得,住民宿跟著主人玩就能玩出在地味兒。
第二天行程: 7:00珍珠社區→8:00騎車遊冬山河、稻草工藝DIY→12:00國立傳統藝術中心→18:00夜宿太平山莊
第二天行程特色: 吃過主人準備好的清粥小菜後,該開始認識古稱「珍珠里簡」的珍珠社區。珍珠社區在宜蘭或者全國的休閒旅遊的發展裡,是非常耀眼的!以稻草工藝與風箏工藝為發展,積極推展休閒農業,化廢棄的稻草為藝術品、實用品,重新喚回社區的記憶,也喚回被遺忘的老祖先智慧。稻草是農村社會裡極為重要的副產品,對東西都相當珍惜的老祖宗們並沒有丟棄稻草,反而物盡其用,將稻草當成燃材,先將稻草堆成草埒(ㄌㄜˋ),待要用時再抽取所需的量,草埒於是成了農村社會裡一頁特殊的風情畫!。珍珠社區巨大的草埒王公,成為珍珠社區的精神表徵,而草埒上的三尊神明三位一體,也代表了珍珠村長久以來紛爭不已的宗教大和解。而如何將不值錢的稻草「廢物」變成高價值的經濟產品,是珍珠社區另一項過人之處,善用稻草各部位不同的質感,或加以染色,或加以裁剪,在巧思下搖身一變為質樸有韻味、極富藝術氣息的稻草畫及各種稻草面具。到處都是廣闊農田的珍珠社區,在此不可忘的就是騎著鐵馬遊冬山河,迎著微風在田間、河畔漫遊,是種農村的閒情逸致與逍遙。騎累了,來個酸(檸檬)、甜、苦(苦瓜)、辣(辣椒)的人生四味冰,風味獨具且可別有一番體會呢!若正值正午,也可事先預定珍珠風味餐,嚐嚐宜蘭風味的美食。。感受完農村的閒情, 前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去體驗傳統文化。傳統藝術,是民間生活藝術之美,先民薪傳文化之源,有鑑於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三月成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傾力推動傳統藝術的維護與研究,並展開保存、傳習、展演及推廣等工作,目標為帶動民間藝術的再生、發展與創新。傳統藝術中心內將台灣各地各具特色的建築重現於同一條老街裡,走一趟老街,就可以清楚知道台灣各種的老街建築特色。在此還有傳統的表演戲棚、現代化的表演廳、宜蘭傳統的竹圍聚落……,小而巧、小而美,將台灣傳統藝術全濃縮於此,而隨著規劃的逐步成熟,之後這裡將與冬山河相聯結,還可以來趟遊河之旅。。玩了一天,趁天色未晚,還是趕緊早早驅車上太平山。太平山因海拔高,下午三、四點就經常濃霧四起,影響開車視線,若是要去太平山最好下午二、三點就前往。沿著山路一路蜿蜒約一、兩個小時後,終於抵達太平山莊,此時山上的溫度只有19度,與溫暖的平地真是有著極大的溫差,若是要上山,提醒你,一定要記得帶長袖外套,以免感冒。
第三天行程: 4:00翠峰湖觀日出/賞花鳥→13:30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玩碰碰車→14:30森林公園步道→16:00賦歸
第三天行程特色: 到太平山,不能錯過太平山日出,約莫半夜三、四點就得起床出發,所以建議前一晚最好買些泡麵、乾糧、麵包,甚至帶些巧克力在身上,開車約四十分鐘後抵達翠峰山莊,向上爬行約四十分鐘,就到了太平山最佳觀日出的觀景台,因為一大清早要步行,所以出發前的補充熱量跟體力,是十分重要的!日出的美在於瞬息萬變,依當時的氣候呈現不同的日出風貌,除了日出,日出前的雲瀑也是另一種美景,看著厚厚一層淡白帶藍的雲瀑慢慢地漫上群山山頂,再慢慢地傾瀉而下,安靜中帶著攝人的磅薄氣勢,而待日光透出雲層的剎那,雲瀑立刻消散無蹤。。看完日出,開始往下步行前往翠峰湖。翠峰湖是全省最大的高山湖泊,海拔1840公尺,滿水期為九至十一月,湖深可近七公尺湖水碧綠如鏡,群山綠樹、藍天白雲倒影其中,遼闊中見纖細之美。。鴛鴦是翠峰湖最珍貴的鳥類,如今湖區己規劃為鴛鴦水鳥保護區,翠峰湖是鴛鴦分佈的最南限,因此在生態保育上具重要地位與意義。偶而並可見台灣彌猴在樹叢跳躍。。回到太平山莊,如果想小憩一會兒,不妨到山莊內的雲海咖啡館,點一杯香醇的熱咖啡,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著窗外山巒起伏、雲霧飄邈,聽著山林間的蟲鳴鳥叫,以香氣佐著自然風光飲入喉。。喝完咖啡,該開始玩樂了!太平山的蹦蹦車是另一大特色,坐在小車上,微微顛簸,看著太平山區不同角度的風景前進到終站茂興站,這裡有自導式的森林步道、蕨類原生園區,若是體力好的,走上一個半鐘頭急陡的步道就可以到三疊瀑布,瀑布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瀑布氣勢如虹,有「魔鬼瀑布」之稱;中層瀑布下方,有一遼闊水潭,潭面碧綠清澈;下層為雙流瀑布,瀑布絹麗如白色羅緞,水量充沛如天上雲海一傾而下,壯觀的令人屏息。景色雖美,但要注意安全,這裡潭水很深,切記不要在此戲水,拿自己生命開玩笑!。吃過了午膳,當然要來場芬多精SPA!沿著森林公園的原始檜木林木棧道步行,全程時間約需30分鐘。往上走沐浴在原始森林中,可見參天巨木,還有自一些老死的巨幹中長出的新木,形成奇特的「雙代木」景觀;林下植物以蕨類為主,散雜著高山杜鵑。園中有一日本神社,現已改供奉為國姓爺,還有蔣公的行館,純日式的建築風格,坐在褟褟米上可遠眺太平山巒。
景點縣市: 宜蘭縣
鄉鎮: 大同鄉
緯度: (空)
經度: (空)

# 在地&原生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2

執行單位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南投縣竹山鎮延平一路2號
類別名稱木竹漆工藝類
地區名稱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對於人的居住空間,在市場以奢華為訴求的主流價值觀裡,總是以大就是美的概念為豪宅的基本條件,但隨著環保思潮如雪球在世界各地滾動,開始有人對自己的居住空間提出反省,到底人是住在房子裡還是住在環境裡?在竹山的德豐木業就以這樣的思惟建構它的企業經營主軸,他們賣的是個讓人住的舒適的基本空間概念,但是可以讓人在環境中與自然共舞和地球的未來和諧相處。

德豐木業是一家有六十年歷史的木材加工廠,創始人李有德先生原本從事杉木買賣,在木業鼎盛時期在豐原開設了木材加工廠,後來由兒子李成宗先生遷移到竹山,繼續從事木材加工,但是隨著台灣森林資源衰竭,台灣的木業市場也急速下墜,李成宗先生眼光獨到的與屏科大技術合作,在加工技術上做了提升,讓德豐有了木材防火耐燃與塑化及集成材加工等技術,使得市場上木材加工廠百分之九十都停歇業之際,德豐得以在市場上屹立不搖。

隨著德豐第三代接班人李文雄的加入,開始積極尋找德豐與木業經營的另一種可能,傳統木材加工業者除了從事木材買賣代工之外還可以做什麼?尤其在環境意識高漲的當代,木材業者免不了揹負著破壞森林的原罪,但是根據李文雄的思維,其實木材是很好的再生環保建材,只要你用的方法是對的。

李文雄認為:『木材業的沒落是因為它直接截取天然資源販售,並沒有一個使用的系統所致。但是我看到全球的氛圍,開始對木材使用有一個正向的訴求。我發現在台灣這種市場潛力很大,因為木材是永續性的使用,而台灣有面積廣闊的山林地。』

在原生材料這部分,李文雄發現不管是木、竹、土或是單純的金屬元素都是很好的創作材料,他從這個角度回頭看家族經營了六十年的事業,很高興的發現木材是很好的原料,因為它不必透過損耗更多能源提煉,只要直接裁切就可以使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種出來再生的,對環境是很好的資源使用。

李文雄強調,人類從古至今,就一直都與木材分不開,與森林樹木無法切割的。所以他一直在思考,既然要用它,就要知道如何去善用,而不是一味以人的角度去使用森林資源,當然也不是單方面以環保角度去提倡保護它,企圖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點。

首先李文雄開始思考在建築方面,從祖父開始是建材提供者,到了父親是進入材料的保存與提升,讓木材加工技術更成熟。他決定思考如何讓它用出來,怎麼運用它。

在建築方面,李文雄帶領設計師以東方人的角度思考,不是用西方建築出發,德豐的團隊花很多時間思考榫接技術與斗拱式工法。這二種工法一個是居住空間工法一個是廟堂的工法。德豐開發出來的傢俱是在深入瞭解這兩種工法後延續出來的生活用品,我們會因為這樣的建築結構產生的傢俱,從這一脈絡發展下來。但是李文雄這二年也發現技術並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所以更積極的又回到環境問題上去思考木業未來真正的發展,它已不再只是單木業發展而是整個環境發展所衍生出來的企業架構。』

在竹山郊區有一塊李家的地,原本是德豐計畫擴廠用地。但現在李文雄要在這裡進行一個試驗。李文雄說:『當我們開始考慮把房子蓋在這裡的時候就在想,不只是我們住進來,真的住進來後是否可以發現一個新的生活型態,從土地建築與環境思考一個新可能,也許就是生活的方式或生活的態度。如果從材料的角度或思考蓋一般農舍或經濟型建材料也好,其實它都不能跳脫一般傳統的模式思考。但是如果我們站在順著生態的樣貌去思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再讓原來這土地上的樹種慢慢回到這裡,我們住在這裡其實是可以達到平衡的狀態。再回頭來思考居住的量體,跟人的關係,我們到底需要一個多大面積就夠了,我一直覺得是人居住在這環境裡而非房子裡的想法,所以決定在這裡展開實驗。』

李文雄以人和自然共生的角度思考企業的未來,也從這裡展開品牌型塑之路,從木材與環境的思惟創造品牌,德豐在木業有一個很特別的是幫人家做建築設計,特別是以傳統工法的設計及用現代木材建築材料像集成材工法的設計,在木業裡台灣可能就德豐一家。

李文雄說:『踏出這一步是希望我們用台灣的材料來建房屋。設計生活用品,我是希望大家都以貿易商的角度把國外木材進口來台灣得到生活所需利潤,真的把在地林業做起來,站在全球資源分配的角度看這是必然的,是要以當地土地提供人民需要而非用錢去其他國家買進來的。其實產品研發過程是從木材架構下來,現在更從高角度環境架構下來,方向就很清楚,不會用High tech來進行。更期待用Low tech的方向進行,所以我們思考人在環境裡到底需要多少空間?我們發現人需要的空間是休息然後存放一些他的生活物品,其他時間都是在環境中的,再來延伸下來的器物,我們會希望是這土地所生的林產品或農產品資源,當然無可迴避有些電器物品,我們並不是希望回到原始生活的角度,而是希望說在過度浪費的狀況下如何再精簡下來的想法,希望我們的生活可以再回到環境裡面。』

最後李文雄期待,不論是在這土地上是進行一個生活態度的實驗也好,逐夢也好,踏實的方式也好,他都期待從現實環境開始之後,在這裡產生的生活型態居住空間都可以提供以後的發展借鏡,因為這是和德豐木業的本業相關的,希望透過這途徑會讓整個居住空間系統完整,會讓生活用品開發都是從土地來的,用可以再生的樹是種出來後是直接使用到生活中的,對環境干擾最小的,這是就是德豐企業發展的實踐,他希望從這思考出來的結果是對環境對土地對人都是完整的而不是被切割的,對企業是可以走與環境共生的永續的生活用品開發。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0.html
執行單位: 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南投縣竹山鎮延平一路2號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地區名稱: 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對於人的居住空間,在市場以奢華為訴求的主流價值觀裡,總是以大就是美的概念為豪宅的基本條件,但隨著環保思潮如雪球在世界各地滾動,開始有人對自己的居住空間提出反省,到底人是住在房子裡還是住在環境裡?在竹山的德豐木業就以這樣的思惟建構它的企業經營主軸,他們賣的是個讓人住的舒適的基本空間概念,但是可以讓人在環境中與自然共舞和地球的未來和諧相處。

德豐木業是一家有六十年歷史的木材加工廠,創始人李有德先生原本從事杉木買賣,在木業鼎盛時期在豐原開設了木材加工廠,後來由兒子李成宗先生遷移到竹山,繼續從事木材加工,但是隨著台灣森林資源衰竭,台灣的木業市場也急速下墜,李成宗先生眼光獨到的與屏科大技術合作,在加工技術上做了提升,讓德豐有了木材防火耐燃與塑化及集成材加工等技術,使得市場上木材加工廠百分之九十都停歇業之際,德豐得以在市場上屹立不搖。

隨著德豐第三代接班人李文雄的加入,開始積極尋找德豐與木業經營的另一種可能,傳統木材加工業者除了從事木材買賣代工之外還可以做什麼?尤其在環境意識高漲的當代,木材業者免不了揹負著破壞森林的原罪,但是根據李文雄的思維,其實木材是很好的再生環保建材,只要你用的方法是對的。

李文雄認為:『木材業的沒落是因為它直接截取天然資源販售,並沒有一個使用的系統所致。但是我看到全球的氛圍,開始對木材使用有一個正向的訴求。我發現在台灣這種市場潛力很大,因為木材是永續性的使用,而台灣有面積廣闊的山林地。』

在原生材料這部分,李文雄發現不管是木、竹、土或是單純的金屬元素都是很好的創作材料,他從這個角度回頭看家族經營了六十年的事業,很高興的發現木材是很好的原料,因為它不必透過損耗更多能源提煉,只要直接裁切就可以使用,最重要的是它可以種出來再生的,對環境是很好的資源使用。

李文雄強調,人類從古至今,就一直都與木材分不開,與森林樹木無法切割的。所以他一直在思考,既然要用它,就要知道如何去善用,而不是一味以人的角度去使用森林資源,當然也不是單方面以環保角度去提倡保護它,企圖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點。

首先李文雄開始思考在建築方面,從祖父開始是建材提供者,到了父親是進入材料的保存與提升,讓木材加工技術更成熟。他決定思考如何讓它用出來,怎麼運用它。

在建築方面,李文雄帶領設計師以東方人的角度思考,不是用西方建築出發,德豐的團隊花很多時間思考榫接技術與斗拱式工法。這二種工法一個是居住空間工法一個是廟堂的工法。德豐開發出來的傢俱是在深入瞭解這兩種工法後延續出來的生活用品,我們會因為這樣的建築結構產生的傢俱,從這一脈絡發展下來。但是李文雄這二年也發現技術並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所以更積極的又回到環境問題上去思考木業未來真正的發展,它已不再只是單木業發展而是整個環境發展所衍生出來的企業架構。』

在竹山郊區有一塊李家的地,原本是德豐計畫擴廠用地。但現在李文雄要在這裡進行一個試驗。李文雄說:『當我們開始考慮把房子蓋在這裡的時候就在想,不只是我們住進來,真的住進來後是否可以發現一個新的生活型態,從土地建築與環境思考一個新可能,也許就是生活的方式或生活的態度。如果從材料的角度或思考蓋一般農舍或經濟型建材料也好,其實它都不能跳脫一般傳統的模式思考。但是如果我們站在順著生態的樣貌去思考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再讓原來這土地上的樹種慢慢回到這裡,我們住在這裡其實是可以達到平衡的狀態。再回頭來思考居住的量體,跟人的關係,我們到底需要一個多大面積就夠了,我一直覺得是人居住在這環境裡而非房子裡的想法,所以決定在這裡展開實驗。』

李文雄以人和自然共生的角度思考企業的未來,也從這裡展開品牌型塑之路,從木材與環境的思惟創造品牌,德豐在木業有一個很特別的是幫人家做建築設計,特別是以傳統工法的設計及用現代木材建築材料像集成材工法的設計,在木業裡台灣可能就德豐一家。

李文雄說:『踏出這一步是希望我們用台灣的材料來建房屋。設計生活用品,我是希望大家都以貿易商的角度把國外木材進口來台灣得到生活所需利潤,真的把在地林業做起來,站在全球資源分配的角度看這是必然的,是要以當地土地提供人民需要而非用錢去其他國家買進來的。其實產品研發過程是從木材架構下來,現在更從高角度環境架構下來,方向就很清楚,不會用High tech來進行。更期待用Low tech的方向進行,所以我們思考人在環境裡到底需要多少空間?我們發現人需要的空間是休息然後存放一些他的生活物品,其他時間都是在環境中的,再來延伸下來的器物,我們會希望是這土地所生的林產品或農產品資源,當然無可迴避有些電器物品,我們並不是希望回到原始生活的角度,而是希望說在過度浪費的狀況下如何再精簡下來的想法,希望我們的生活可以再回到環境裡面。』

最後李文雄期待,不論是在這土地上是進行一個生活態度的實驗也好,逐夢也好,踏實的方式也好,他都期待從現實環境開始之後,在這裡產生的生活型態居住空間都可以提供以後的發展借鏡,因為這是和德豐木業的本業相關的,希望透過這途徑會讓整個居住空間系統完整,會讓生活用品開發都是從土地來的,用可以再生的樹是種出來後是直接使用到生活中的,對環境干擾最小的,這是就是德豐企業發展的實踐,他希望從這思考出來的結果是對環境對土地對人都是完整的而不是被切割的,對企業是可以走與環境共生的永續的生活用品開發。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0.html

# 在地&原生 於 農村地方美食小吃特色料理 - 3

編號01_145
名稱伊娜泰雅風味館
地址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松原巷 80 號
電話0953-558112
主人的話南豐村(眉溪部落),位於台14線埔里往霧社約15分鐘的車程,是通往清境或盧山溫泉的必經之地,居民大都為「賽德克族」,早期以「夢谷瀑布」聞名,假日遊客總是絡繹不絕,也因此在政府推廣農村轉型之初,南豐也成為本鄉最早發展轉型為休閒農園區的地區。惟在93年七二水災發生後,傾瀉而下的土石流將夢谷瀑步淹沒並夷為平地,遊客望而怯步。。。 但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又何嘗不是一個商機?曾經只是交情淡如平行線的班員們,在看見部落的危機後,終因不斷討論而有了交集,大家認為必須改變策略。有了這樣的想法與共識,透過鄉農會的協助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獎助農村婦女開發副業發展計畫的支持,「田媽媽─伊娜(I-Na)泰雅田園料理班」便在一片期待聲中於94年6月誕生了。。。 「愛;是在別人的身上,看見自己的責任」,田媽媽─伊娜泰雅田園料理班在姜嬌妹班長從七二水災無私投入救災的強勁生命力中幫泰雅傳統美食打出名號。料理班以當地特色食材為主,輔以原住民傳統辛香料調味,在傳統及現代飲食中取得平衡,以滿足不同族群對吃的需求,而本班利用在地食材所研發的幾道料理中,如饗魚、翠玉鳳凰等,是以本地區養殖的香魚、山豬肉、山土雞、高山高麗菜、牛番茄、黃金番茄等為食材,並取用原住民傳統調味料如刺蔥、山當歸、山胡椒、原生山洋蔥等加以調理而成,除了降低生產成本之外,並給予消費者最新鮮、最道地的風味菜餚。
費用簡介(空)
營業時間(空)
可刷卡否False
國民旅遊卡True_FalseFalse
交通指引(空)
停車場(空)
網站連結(空)
業者email(空)
寵物須知(空)
貼心叮嚀(空)
最佳時令(空)
容納人數(空)
美食特色南豐村(眉溪部落),位於台14線埔里往霧社約15分鐘的車程,是通往清境或盧山溫泉的必經之地,居民大都為「賽德克族」,早期以「夢谷瀑布」聞名,假日遊客總是絡繹不絕,也因此在政府推廣農村轉型之初,南豐也成為本鄉最早發展轉型為休閒農園區的地區。惟在93年七二水災發生後,傾瀉而下的土石流將夢谷瀑步淹沒並夷為平地,遊客望而怯步。。。 但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又何嘗不是一個商機?曾經只是交情淡如平行線的班員們,在看見部落的危機後,終因不斷討論而有了交集,大家認為必須改變策略。有了這樣的想法與共識,透過鄉農會的協助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獎助農村婦女開發副業發展計畫的支持,「田媽媽─伊娜(I-Na)泰雅田園料理班」便在一片期待聲中於94年6月誕生了。。。 「愛;是在別人的身上,看見自己的責任」,田媽媽─伊娜泰雅田園料理班在姜嬌妹班長從七二水災無私投入救災的強勁生命力中幫泰雅傳統美食打出名號。料理班以當地特色食材為主,輔以原住民傳統辛香料調味,在傳統及現代飲食中取得平衡,以滿足不同族群對吃的需求,而本班利用在地食材所研發的幾道料理中,如饗魚、翠玉鳳凰等,是以本地區養殖的香魚、山豬肉、山土雞、高山高麗菜、牛番茄、黃金番茄等為食材,並取用原住民傳統調味料如刺蔥、山當歸、山胡椒、原生山洋蔥等加以調理而成,除了降低生產成本之外,並給予消費者最新鮮、最道地的風味菜餚。
景點縣市南投縣
鄉鎮仁愛鄉
圖片https://ezgo.ardswc.gov.tw/Uploads/opendata/TainmaMain01/APPLY_D/20151102164528.jpg
緯度24.006826
經度121.087615
部落格網址(空)
編號: 01_145
名稱: 伊娜泰雅風味館
地址: 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松原巷 80 號
電話: 0953-558112
主人的話: 南豐村(眉溪部落),位於台14線埔里往霧社約15分鐘的車程,是通往清境或盧山溫泉的必經之地,居民大都為「賽德克族」,早期以「夢谷瀑布」聞名,假日遊客總是絡繹不絕,也因此在政府推廣農村轉型之初,南豐也成為本鄉最早發展轉型為休閒農園區的地區。惟在93年七二水災發生後,傾瀉而下的土石流將夢谷瀑步淹沒並夷為平地,遊客望而怯步。。。 但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又何嘗不是一個商機?曾經只是交情淡如平行線的班員們,在看見部落的危機後,終因不斷討論而有了交集,大家認為必須改變策略。有了這樣的想法與共識,透過鄉農會的協助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獎助農村婦女開發副業發展計畫的支持,「田媽媽─伊娜(I-Na)泰雅田園料理班」便在一片期待聲中於94年6月誕生了。。。 「愛;是在別人的身上,看見自己的責任」,田媽媽─伊娜泰雅田園料理班在姜嬌妹班長從七二水災無私投入救災的強勁生命力中幫泰雅傳統美食打出名號。料理班以當地特色食材為主,輔以原住民傳統辛香料調味,在傳統及現代飲食中取得平衡,以滿足不同族群對吃的需求,而本班利用在地食材所研發的幾道料理中,如饗魚、翠玉鳳凰等,是以本地區養殖的香魚、山豬肉、山土雞、高山高麗菜、牛番茄、黃金番茄等為食材,並取用原住民傳統調味料如刺蔥、山當歸、山胡椒、原生山洋蔥等加以調理而成,除了降低生產成本之外,並給予消費者最新鮮、最道地的風味菜餚。
費用簡介: (空)
營業時間: (空)
可刷卡否: False
國民旅遊卡True_False: False
交通指引: (空)
停車場: (空)
網站連結: (空)
業者email: (空)
寵物須知: (空)
貼心叮嚀: (空)
最佳時令: (空)
容納人數: (空)
美食特色: 南豐村(眉溪部落),位於台14線埔里往霧社約15分鐘的車程,是通往清境或盧山溫泉的必經之地,居民大都為「賽德克族」,早期以「夢谷瀑布」聞名,假日遊客總是絡繹不絕,也因此在政府推廣農村轉型之初,南豐也成為本鄉最早發展轉型為休閒農園區的地區。惟在93年七二水災發生後,傾瀉而下的土石流將夢谷瀑步淹沒並夷為平地,遊客望而怯步。。。 但俗話說:危機就是轉機,轉機又何嘗不是一個商機?曾經只是交情淡如平行線的班員們,在看見部落的危機後,終因不斷討論而有了交集,大家認為必須改變策略。有了這樣的想法與共識,透過鄉農會的協助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獎助農村婦女開發副業發展計畫的支持,「田媽媽─伊娜(I-Na)泰雅田園料理班」便在一片期待聲中於94年6月誕生了。。。 「愛;是在別人的身上,看見自己的責任」,田媽媽─伊娜泰雅田園料理班在姜嬌妹班長從七二水災無私投入救災的強勁生命力中幫泰雅傳統美食打出名號。料理班以當地特色食材為主,輔以原住民傳統辛香料調味,在傳統及現代飲食中取得平衡,以滿足不同族群對吃的需求,而本班利用在地食材所研發的幾道料理中,如饗魚、翠玉鳳凰等,是以本地區養殖的香魚、山豬肉、山土雞、高山高麗菜、牛番茄、黃金番茄等為食材,並取用原住民傳統調味料如刺蔥、山當歸、山胡椒、原生山洋蔥等加以調理而成,除了降低生產成本之外,並給予消費者最新鮮、最道地的風味菜餚。
景點縣市: 南投縣
鄉鎮: 仁愛鄉
圖片: https://ezgo.ardswc.gov.tw/Uploads/opendata/TainmaMain01/APPLY_D/20151102164528.jpg
緯度: 24.006826
經度: 121.087615
部落格網址: (空)

# 在地&原生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4

執行單位添興磁器工廠
地址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里楓林巷10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添興窯,1955年成立於集集綠色隧道(舊中潭公路)邊,原生產水缸、酒甕、花盆、琉璃瓦、陶磚等聞名於台灣各地,為台灣地區唯一混合燒製磚瓦、雜陶的窯場。1980年起因應台灣陶瓷業生態之轉變開始轉型為以「陶藝文化結合觀光」的多元化經營,為台灣現存仍以產作為主的最老窯場,目前仍保留一座創窯至今已滿54年,仍在燒陶的老蛇窯「集集蛇窯」。

 

集集在地實際從事陶藝工作的人口,目前僅約30人,但多年來在工藝家林清河的努力推動傳承工作下,已經培訓一批種子陶藝工藝師(約50人),陸續已投入本聚落的陶藝文化工作。

 

延續本社區近三十年的陶藝文化發展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發中心2006-2008連續三年「社區工藝扶植」成果,再接再厲為社區陶藝產業奠定更深厚的基礎。一方面有效導入社區人力增加社區居民就業機會,一方面致力於社區陶藝產值再提升以強化社區陶藝產能,進而成為聚落型社區工藝產業自立更生的經濟模式,最終目標在打造本社區陶藝文化產業生生不息的基石。

 

今年持續進行促進社區同業、異業之互助合作、相輔相成模式發展之工作;同時與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系、南開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等合作,進行雙向研討或教學,藉以提升設計與生產相輔相成的合作模式,並且配合「第十一屆集集陶藝節暨添興窯54週年慶聯合慶生會」、中小企業處OTOP地方特色產品展、資策會「典藏創作 台灣禮讚」…等大型活動辦理成果展,透過成果作品展出、活動圖片、成果圖表等之展示與媒體之擴大報導,期能將社區「聚落型」陶藝產業奠定穩固基礎。

 

【林清河在陶藝道途中堅做自己的添興窯】

 

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改變了南投地區的命運,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南投集集的老蛇窯添興窯是其中一個。

 

九二一那年,添興窯第三代窯主林清河剛投入大筆資金改建的添興窯新廠區剛落成不久,主人完全做好準備要向現代陶藝市場大步邁進的當頭,地震來了,添興窯幾乎全毀。幸好,主人林清河的夢沒有碎,但揹了四千萬的債務。

 

十年過去了,林清河硬是從細碎的瓦礫堆裡站起來,一磚一瓦地把碎在地上的老蛇窯復建起來,他要讓添興窯延續半世紀的窯火繼續燒下去,因為這是他的使命。

 

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南投、集集、水里地區窯業興盛,到處可見窯廠高高聳立的煙囪,位於集集鐵路支線龍泉站往東400公尺的添興窯成立於1995年,當年的添興窯可說是集集當地的「明星窯」,因為經過林陳梅、林雙喜母子二代的經營,添興窯所燒製的水缸盆等粗陶器皿及陶瓦和琉璃瓦等,因為品質精良在陶瓷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林清河回憶當時訂單往往要排到遠遠的半年後才能交貨的盛況。政工幹校畢業的林清河是家中獨子,1979年自軍中退伍後就接掌家業。但林清河接掌窯廠後卻面臨台灣傳統窯業開始式微的命運,因為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與工業製品如玻璃製品、塑膠製品大量進入民間,水泥瓦和石棉瓦取代了琉璃瓦,成為普遍的建材,陶製瓦片銷量急速沒落,眼見著鎮上窯廠一家接著一家面臨關廠的命運,目光銳利精準的林清河嗅到窯廠已到了非轉型不可的氣息。

 

1988年,林清河的父親欲將親手興建的一座蛇窯拆除,林清河阻止父親,不但保留了蛇窯,連帶將廠中的老工具一併做了保存,因為他看到這些傳承了半世紀的老東西是未來窯廠存續的重要資產。保留了老蛇窯,林清河也開始進行添興窯的轉型計畫,除了粗陶製作,也開始轉型製作其他的陶藝品。他從外地募集陶藝師父,開始生活陶器及走上精緻的陶藝之路,積極建立窯廠特色。

 

為了更快速讓窯廠轉型成功,原本對陶藝外行的林清河自己也親身走上拉胚製陶的工匠之路。憑著過人的決心和毅力,林清河以初生之犢勇猛,數年內連續奪得四十五屆全省美展,十三屆全國美展,之後陶藝雙年展、金陶獎……,獲獎連連,也開始定期舉辦展覽。林清河與添興窯從一個窯廠小開蛻變為陶藝家與全台知名的陶藝工廠。

 

在添興窯引領風氣之下,集集與附近如名間、水里的窯廠也相繼走上生活陶器製作的精緻陶藝之路,幾年之內,南投地區的製陶風氣鼎盛,這都要歸功添興窯引領風氣,創造了當時的陶藝環境。

 

但是十多年過去,林清河的命運並未如初期一帆風順,他開始遇到人生的風雨。就在添興窯準備重振陶器新時代之際,九二一摧毀了他累積十年的心血,一切都歸零。

 

「我的運氣就是那麼不好,總是在一切都剛準備好要出發的時候,遇到大風暴~」林清河口才便給,說陶論時事或與當代陶藝論戰都可以滔滔不絕如江河,但講到這幾年遇到的挫折,他音量頓時小了下來。

 

原來,林清河在九二一地震後,好不容易靠著過去累積的人脈,得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核貸的二千五百萬元重建了「添興窯陶藝村」,當一切都就緒,計畫也開始上路執行了,卻在添興窯文藝術園區的夢想起飛之際,晴天霹靂地遇到全球金融風暴,有幾張重要的訂單在緊要關頭取消了,經營的壓力相對也造成添興窯發展方向的壓力。

 

為了生計,添興窯開始做多元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延續生活陶的製作,一方面也開始從事陶藝的體驗與窯廠觀光,在綠色隧道的觀光人潮中,以陶藝提升觀光的文化質感是很好的賣點,可惜這幾年受景氣影響,成果並不如預期。林清河認為觀光就是文化的果實,要如何讓這棵文化的樹茁壯生長,結出甜美的果實,先要建立本身主幹的深度內涵。

 

近幾年,為了開新的市場也為了清償債務,添興窯試圖往異業合作的產業模式發展。先是與南投酒廠合作,為酒廠設計了幾款頗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酒器,成了添興窯近年的代表作。此外也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了竹炭能量陶系列,讓傳統陶藝注入新的素材元素。

 

林清河總是不斷嚐試各種新的可能,一如當初毅然讓添興窯轉型,在尋找另一種讓老窯廠延續生命的最大機會。

 

林清河強勢的個性得罪不少同行,但是同行在私底下仍對他十多年來不變的堅持感到佩服,認為添興窯是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己方向的窯廠。

 

其實林清河在熟人面前也會露出感性的一面,很多人都知道,除了努力經營添興窯,他有一個讓集集成為中部陶藝村的遠大理想,近年來他也培訓了不少師傅級的匠師,當這些匠師要自立門戶他也會伸出援手,只要他覺得對方與添興窯的理念相同,就像常有媒體要採訪添興窯,他會說,去採訪我的學生好了,他們就在附近,他們過得比我辛苦太多,更需要有露臉的機會。

 

這就是林清河,在陶藝的路上,即使風雨交加,他依然堅持:「我做我要做的,不是做市場要的,要做給能產生共鳴的市場!我們不只是一個窯廠,我們會是一個能傳遞文化、傳承文化的百年、千年窯廠。」這種不畏艱難、堅持自信的精神,同樣也在這幾年陸續回到窯廠承接窯廠工作的林欣皓、林欣頡兩兄弟身上。林清河驕傲地笑著說,這幾年的努力,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兩個兒子都回到窯廠,讓他們從協助窯廠事務到逐漸扛起窯廠經營的重責。父子三人,在美麗怡人的集集綠色隧道旁,正緩慢踏實地實踐著工藝文化傳承與工藝產業永續經營的百年大業。

 

走過九二一、經歷金融風暴,今年是九二一震災十週年,添興窯沒有被擊垮,反而以一貫的堅持和樂觀的態度,和同樣從921震災站起來的南投縣埔里酒廠合作,結合老酒與陶藝,製作船形造型的「幸福臺灣號—921十週年紀念酒」,期待台灣為一艘不沉之舟,載著台灣人民航向幸福的未來。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3.html
執行單位: 添興磁器工廠
地址: 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里楓林巷10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添興窯,1955年成立於集集綠色隧道(舊中潭公路)邊,原生產水缸、酒甕、花盆、琉璃瓦、陶磚等聞名於台灣各地,為台灣地區唯一混合燒製磚瓦、雜陶的窯場。1980年起因應台灣陶瓷業生態之轉變開始轉型為以「陶藝文化結合觀光」的多元化經營,為台灣現存仍以產作為主的最老窯場,目前仍保留一座創窯至今已滿54年,仍在燒陶的老蛇窯「集集蛇窯」。

 

集集在地實際從事陶藝工作的人口,目前僅約30人,但多年來在工藝家林清河的努力推動傳承工作下,已經培訓一批種子陶藝工藝師(約50人),陸續已投入本聚落的陶藝文化工作。

 

延續本社區近三十年的陶藝文化發展與國立臺灣工藝研發中心2006-2008連續三年「社區工藝扶植」成果,再接再厲為社區陶藝產業奠定更深厚的基礎。一方面有效導入社區人力增加社區居民就業機會,一方面致力於社區陶藝產值再提升以強化社區陶藝產能,進而成為聚落型社區工藝產業自立更生的經濟模式,最終目標在打造本社區陶藝文化產業生生不息的基石。

 

今年持續進行促進社區同業、異業之互助合作、相輔相成模式發展之工作;同時與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系、南開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等合作,進行雙向研討或教學,藉以提升設計與生產相輔相成的合作模式,並且配合「第十一屆集集陶藝節暨添興窯54週年慶聯合慶生會」、中小企業處OTOP地方特色產品展、資策會「典藏創作 台灣禮讚」…等大型活動辦理成果展,透過成果作品展出、活動圖片、成果圖表等之展示與媒體之擴大報導,期能將社區「聚落型」陶藝產業奠定穩固基礎。

 

【林清河在陶藝道途中堅做自己的添興窯】

 

十年前的九二一地震改變了南投地區的命運,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南投集集的老蛇窯添興窯是其中一個。

 

九二一那年,添興窯第三代窯主林清河剛投入大筆資金改建的添興窯新廠區剛落成不久,主人完全做好準備要向現代陶藝市場大步邁進的當頭,地震來了,添興窯幾乎全毀。幸好,主人林清河的夢沒有碎,但揹了四千萬的債務。

 

十年過去了,林清河硬是從細碎的瓦礫堆裡站起來,一磚一瓦地把碎在地上的老蛇窯復建起來,他要讓添興窯延續半世紀的窯火繼續燒下去,因為這是他的使命。

 

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南投、集集、水里地區窯業興盛,到處可見窯廠高高聳立的煙囪,位於集集鐵路支線龍泉站往東400公尺的添興窯成立於1995年,當年的添興窯可說是集集當地的「明星窯」,因為經過林陳梅、林雙喜母子二代的經營,添興窯所燒製的水缸盆等粗陶器皿及陶瓦和琉璃瓦等,因為品質精良在陶瓷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林清河回憶當時訂單往往要排到遠遠的半年後才能交貨的盛況。政工幹校畢業的林清河是家中獨子,1979年自軍中退伍後就接掌家業。但林清河接掌窯廠後卻面臨台灣傳統窯業開始式微的命運,因為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與工業製品如玻璃製品、塑膠製品大量進入民間,水泥瓦和石棉瓦取代了琉璃瓦,成為普遍的建材,陶製瓦片銷量急速沒落,眼見著鎮上窯廠一家接著一家面臨關廠的命運,目光銳利精準的林清河嗅到窯廠已到了非轉型不可的氣息。

 

1988年,林清河的父親欲將親手興建的一座蛇窯拆除,林清河阻止父親,不但保留了蛇窯,連帶將廠中的老工具一併做了保存,因為他看到這些傳承了半世紀的老東西是未來窯廠存續的重要資產。保留了老蛇窯,林清河也開始進行添興窯的轉型計畫,除了粗陶製作,也開始轉型製作其他的陶藝品。他從外地募集陶藝師父,開始生活陶器及走上精緻的陶藝之路,積極建立窯廠特色。

 

為了更快速讓窯廠轉型成功,原本對陶藝外行的林清河自己也親身走上拉胚製陶的工匠之路。憑著過人的決心和毅力,林清河以初生之犢勇猛,數年內連續奪得四十五屆全省美展,十三屆全國美展,之後陶藝雙年展、金陶獎……,獲獎連連,也開始定期舉辦展覽。林清河與添興窯從一個窯廠小開蛻變為陶藝家與全台知名的陶藝工廠。

 

在添興窯引領風氣之下,集集與附近如名間、水里的窯廠也相繼走上生活陶器製作的精緻陶藝之路,幾年之內,南投地區的製陶風氣鼎盛,這都要歸功添興窯引領風氣,創造了當時的陶藝環境。

 

但是十多年過去,林清河的命運並未如初期一帆風順,他開始遇到人生的風雨。就在添興窯準備重振陶器新時代之際,九二一摧毀了他累積十年的心血,一切都歸零。

 

「我的運氣就是那麼不好,總是在一切都剛準備好要出發的時候,遇到大風暴~」林清河口才便給,說陶論時事或與當代陶藝論戰都可以滔滔不絕如江河,但講到這幾年遇到的挫折,他音量頓時小了下來。

 

原來,林清河在九二一地震後,好不容易靠著過去累積的人脈,得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核貸的二千五百萬元重建了「添興窯陶藝村」,當一切都就緒,計畫也開始上路執行了,卻在添興窯文藝術園區的夢想起飛之際,晴天霹靂地遇到全球金融風暴,有幾張重要的訂單在緊要關頭取消了,經營的壓力相對也造成添興窯發展方向的壓力。

 

為了生計,添興窯開始做多元的經營模式,一方面延續生活陶的製作,一方面也開始從事陶藝的體驗與窯廠觀光,在綠色隧道的觀光人潮中,以陶藝提升觀光的文化質感是很好的賣點,可惜這幾年受景氣影響,成果並不如預期。林清河認為觀光就是文化的果實,要如何讓這棵文化的樹茁壯生長,結出甜美的果實,先要建立本身主幹的深度內涵。

 

近幾年,為了開新的市場也為了清償債務,添興窯試圖往異業合作的產業模式發展。先是與南投酒廠合作,為酒廠設計了幾款頗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酒器,成了添興窯近年的代表作。此外也與工研院合作開發了竹炭能量陶系列,讓傳統陶藝注入新的素材元素。

 

林清河總是不斷嚐試各種新的可能,一如當初毅然讓添興窯轉型,在尋找另一種讓老窯廠延續生命的最大機會。

 

林清河強勢的個性得罪不少同行,但是同行在私底下仍對他十多年來不變的堅持感到佩服,認為添興窯是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自己方向的窯廠。

 

其實林清河在熟人面前也會露出感性的一面,很多人都知道,除了努力經營添興窯,他有一個讓集集成為中部陶藝村的遠大理想,近年來他也培訓了不少師傅級的匠師,當這些匠師要自立門戶他也會伸出援手,只要他覺得對方與添興窯的理念相同,就像常有媒體要採訪添興窯,他會說,去採訪我的學生好了,他們就在附近,他們過得比我辛苦太多,更需要有露臉的機會。

 

這就是林清河,在陶藝的路上,即使風雨交加,他依然堅持:「我做我要做的,不是做市場要的,要做給能產生共鳴的市場!我們不只是一個窯廠,我們會是一個能傳遞文化、傳承文化的百年、千年窯廠。」這種不畏艱難、堅持自信的精神,同樣也在這幾年陸續回到窯廠承接窯廠工作的林欣皓、林欣頡兩兄弟身上。林清河驕傲地笑著說,這幾年的努力,最大的成就就是讓兩個兒子都回到窯廠,讓他們從協助窯廠事務到逐漸扛起窯廠經營的重責。父子三人,在美麗怡人的集集綠色隧道旁,正緩慢踏實地實踐著工藝文化傳承與工藝產業永續經營的百年大業。

 

走過九二一、經歷金融風暴,今年是九二一震災十週年,添興窯沒有被擊垮,反而以一貫的堅持和樂觀的態度,和同樣從921震災站起來的南投縣埔里酒廠合作,結合老酒與陶藝,製作船形造型的「幸福臺灣號—921十週年紀念酒」,期待台灣為一艘不沉之舟,載著台灣人民航向幸福的未來。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3.html

# 在地&原生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5

執行單位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14鄰378號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苗栗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過去在苑裡地區所盛行的手工藺編產業,在日據時代成為日本設計的代工產業,在日人對品質要求的嚴格管理下藺編成為精湛的技藝,當時苑裡地區的居民,其工作大多與藺草產業有關,至今雖然產業已經沒落但仍有著多數的婦女具有編藺能力,近五年來在山腳社區的號召下在閒暇之虞她們又開始從事藺編的工作。從現今歷史的角度觀注這樣一個沒落卻仍細水長流至今的手工產業,其所有從事編藺工作者的堅持顯見於他們對自然所給予的生活與自身的天賦由衷的釋懷與感恩,然這就是工藝中最令人感動且認同的堅持態度。

為了延續保存藺編工藝,山腳社區發展協會乃透過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嘗試結合學術界進行手工藺編技術結構的分析及手編經驗的分享紀錄,為日後與其他工藝可互相觀摩的珍貴資料,亦可使其精緻的手藝能提升為一種工藝的特色。

傳統技術的保存與創新工作千頭萬緒,然如何讓藺編工藝透過社區經濟模式的建立,重新找回產業發展的方向,讓藺編工藝可以長久延續下去,是當前協會迫切努力的目標。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社區協會與愛藺工坊今年除了持續與學界合作建構傳統藺編之於台灣文化價值分析之文獻資料,將藺編工藝保存下來;一方面乃針對目前藺編產品的量產、設計研發與行銷通路等攸關產業正向循環的各個環節,逐一提出解決方案。

葉理事長認為,要讓藺編產業重新振興起來,一定要先建構微量型產業化工坊,透過工坊作為研發與設計的對話平台,拉近傳統藺編與外界合作的距離。雖然傳統編藺精緻手路有其繼續堅持經營的工藝價值,但是針對藺草產品的設計仍因材料特性難以掌握,往往成為外界設計怯步的主因。

除此之外,過去藺編產業原本就是在地婦女居家編製的工作型態,如能與社區建立協力網絡生產契約模式,將可協助社區創造婦女人口就業機會。亦希望透過產業網絡之建立,讓藺編產品重新出現在常民生活的場域中。也希望苑裡地區如同左羊藝術的黃志農老師所說,「我們要從藺草的工廠變成藺草的故鄉。讓苑裡的居民都願意使用藺草的產品,社區民眾能使用藺草,觀光客到這裡來,看到每個社區居民都在使用藺草,就是一種最好的行銷。」

除了積極發展產業之外,扎根教育與傳統文化創新更是讓藺編工藝可以代代相傳的重要工作。因此,今年度除了持續透過與學校課程搭配,進行藺編教學之外,也持續將過去收集的文獻資料逐步轉化為藺編工藝相關讀物及教學教材,將調查之各項成果開發為符合不同學習對象之藺編相關讀物以做為日後推廣之需。

在創新傳統的工作上,今年仍延續前三年的經驗,舉辦「2009『苑裡文化』設計創意研習」,除邀請設計師團隊參與,透過介紹藺草特性及其傳統的編製方法並媒合設計師與藺編達人之間合作之外,亦舉辦「2009台灣手編藺草工藝設計競賽」,為默默堅持傳統藺編工藝的藺編達人給予肯定,同時也鼓勵更多年輕創意人對於藺編的創作。

年度的工作成果,也在2009年下旬在台中縣文化中心舉辦「台灣『苑藺文化』藺編創意設計成果展」。透過主題策展,將百年藺史,藺編人生,藺編手路,藺編珍品…等主題內容相關的藺編工藝及文化特色做完整的呈現,另外,本活動將配合課程、講座或研討,其目的是期望能從完整的展覽形式讓外界更能了解藺編工藝的全貌。

過去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名義所發起的社區性藺編產業重建計畫,經過五年來社區全體的努力下,成功的將藺編產業提昇為藺編工藝,並在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積極推動協助下,將藺編工藝漸漸發展成具特色的台灣工藝。為使藺編工藝能在更專業的團隊合作下繼續努力成長,協會成員、協力團隊與各界熱愛藺編的朋友共同成立「藺草學會」,藉此推展各項事務,以「苑藺文化」特色為傳統藺編產品行銷加值,建置具微量化生產之工坊,做為延續傳統、創新設計、推廣交流之平台,以代表台灣藺編工藝的專業組織。

「台灣藺草學會」成立後,將以專業組織推展藺編工藝文化。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及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等工作,透過系統化的探究,重新建立藺草產業生態體系,並且以愛藺工坊為中心,帶動藺草文化產業的振興,並以苑裡鎮為中心擴及週邊鄉鎮,讓社區居民再度投入藺編文化產業,針對居民實施技能養成,從事人員職業訓練與藺編工藝品創新設計、開發行銷、創建藺編品牌,促進經營服務績效,以之形塑優質的就業環境,來創造穩定就業機會,重建在地經濟活力與生機。

【手路】

「一支二支罔來拎,毋通加阿母嫌無錢;一支二支罔來揪,毋通加阿母伸長手;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時才會快活;一頂做了又一頂,做到佟時才會清閒;人做的草笠仔金噹噹,阮做的草笠破三孔;人做的草蓆仔一級棒,阮做的草蓆仔蓋屎礐仔桶。」草蓆歌謠(范道瞻著)

台灣在清治時代,苑裡地區所產製的藺編產品,已有直銷到中國的紀錄;從日治時期的第二年開始,苑裡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和帽蓆畫上了等號,化身為帽蓆之鄉,苑裡地區所製作的帽蓆產品多銷往日本,其商品以煙袋、木屐底、蒲團(坐墊)為主;鎮民們扮演著農人、蓆草商、編工、販子、中盤和大盤商的角色,儼然像是一個大型的編帽蓆工廠。當時帽蓆的外銷價格行情甚好,藺草販仔都以較高的工資爭相來收購苑裡當地產製的產品,其原因是苑裡婦女所製作的產品,除了技術純熟外,工法也較細緻,尤其是在撿花(編花)的技術上變化較多。

對苑裡人來說,藺編綿密而細緻的紋路是生活的態度、柔軟而充滿韌性的手感則是對生活的堅持。在這裡,媳婦們把自己的一生編進了苑裡,而自家的女孩兒們帶著極佳的編藺技術把自己嫁到了婆家;編藺的風氣傳遍了大街小巷,每一戶家庭中不管身為女兒或媳婦,媽媽或婆婆,大家總是編織著手上草枝一支接著一支,再者為縮短編藺工時經常是婆婆帶領媳婦,妯娌或鄰里婦女共同編一條草蓆。尤其是承製九台尺見方的特級品,若遇到撿花(編有圖案) 如:龍鳳蓆雙囍蓆、四邊框…等製作,所須工時往往須超過五十個工作天以上,製作過程中大家互相打氣互相鼓勵,自然姊妹淘感情特別好。

 

到了民國6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使得這項傳統產業急速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價格便宜的塑化材料為主,能夠滿足快速且大量生產的紡織產業。三十多年來,隨著具有編織手藝的人日漸凋零,藺草編織工藝技術也漸漸從現實生活中逐漸走入歷史洪流而將消失不見。

 

為了保存並且傳承珍貴而優美的藺編工藝技術,從2003年開始,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苑裡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開始藉由社區的力量,積極投入推動帽蓆編織,並且透過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費成立了愛藺工坊,讓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恢復昔日編工以編為業的工作型態,維持傳統藺編產業的傳統。從2006年開始,山腳社區也獲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補助,連續四年執行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不但找回社區對傳統工藝深層的記憶,也為社區多元就業方案的參與人員,提供傳承與研習的機會。社區為了推展傳統藺編工藝,已辦理多次社區藺編研習活動,了解社區中具藺編技能者之人力資源,同時也透過與聯合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產學合作,將設計科系師生帶到山腳社區來,藉由研習營和駐校教學的機會,讓更多年輕設計師認識傳統藺編工藝。此外,山腳社區從2006年開始舉辦愛藺工藝獎,除了凝聚編工創作的動力,也希望透過設計師與工藝師跨域合作,從比賽中尋找具潛力的設計創作者,藉以為傳統藺編工藝注入創新動能。

 

除了藉由各種活動及獎項的舉辦,不斷尋找藺編工藝的可能性之外,山腳社區也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陸佳暉老師及其師生組成調查研究團隊,配合社區小組成員,針對台灣苑裡傳統編藺產業之形構技術紀錄藉由文獻探討和實地訪查的資料了解現況,分析出藺草的生長、藺草材料的處理、編藺技法的分析以及物件製作過程的紀錄等。未來將透過系統化的整理與出版,一方面做為工藝師與設計師進行產品研發的溝通媒介,一方面也希望發展中小學教學教案,成為藺編工藝的本土教學教材。

 

葉文輝理事長表示,目前推動藺編工藝有兩個主要工作必須完成。首先是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其次是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生產與銷售。

 

在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上,將持續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為核心,透過大專院校產學合作、工藝技術研習營與中小學課程講習等,深化與喚起社區居民與年輕人對於藺編工藝的興趣,重新建立藺編工藝的傳承體系,培育藺編工藝研發之種子教師,並且培養新一代具有藺編工藝創意人才。

 

除此之外,葉理事長強調藺編工藝不應侷限在山腳社區或苑裡的地方工藝而已,如果希望未來藺編產業能夠有新的發展契機,應該將藺編工藝推廣到台灣各地,甚至重新建立外銷通路,使藺編工藝創造新的產業價值。因此,葉理事長未來希望透過藺編工藝學會的成立,繼續深化傳統藺編調查研究,藉由學術資源的整合,延續近年來社區對傳統藺編工藝之調查資料,針對藺編工藝技術之解析,給予加深加廣有系統的整理,將藺草的文化特色紀錄成為台灣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之一。

在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上,葉理事長認為愛藺工坊必須扮演核心角色,成立結合匠師、設計師、行銷團隊的產品設計研發小組,以「延續傳統、創新設計」做為藺編商品設計理念的經緯,藉由分析傳統藺編產品的編法及編花圖案中尋找美好精緻的手藝與設計元素,結合商品行銷開發的條件重新加以詮釋,透過創意商品研發做為溝通平台,分階段藉由展覽、市集及座談會的方式與潛在消費者互動,藉此修正商品的機能性及適用度,也藉活動交流的互動凝聚愛藺工坊品牌背後所欲傳達對台灣原生力的支持與期待。利用藺編技術生產出具創意的故事化、風土化、精緻化、專業化的工藝創作產品,然後以分眾式、多樣化的行銷方法,建構一種社區工藝風格的文化創意產業新型態。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66.html
執行單位: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14鄰378號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苗栗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過去在苑裡地區所盛行的手工藺編產業,在日據時代成為日本設計的代工產業,在日人對品質要求的嚴格管理下藺編成為精湛的技藝,當時苑裡地區的居民,其工作大多與藺草產業有關,至今雖然產業已經沒落但仍有著多數的婦女具有編藺能力,近五年來在山腳社區的號召下在閒暇之虞她們又開始從事藺編的工作。從現今歷史的角度觀注這樣一個沒落卻仍細水長流至今的手工產業,其所有從事編藺工作者的堅持顯見於他們對自然所給予的生活與自身的天賦由衷的釋懷與感恩,然這就是工藝中最令人感動且認同的堅持態度。

為了延續保存藺編工藝,山腳社區發展協會乃透過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嘗試結合學術界進行手工藺編技術結構的分析及手編經驗的分享紀錄,為日後與其他工藝可互相觀摩的珍貴資料,亦可使其精緻的手藝能提升為一種工藝的特色。

傳統技術的保存與創新工作千頭萬緒,然如何讓藺編工藝透過社區經濟模式的建立,重新找回產業發展的方向,讓藺編工藝可以長久延續下去,是當前協會迫切努力的目標。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社區協會與愛藺工坊今年除了持續與學界合作建構傳統藺編之於台灣文化價值分析之文獻資料,將藺編工藝保存下來;一方面乃針對目前藺編產品的量產、設計研發與行銷通路等攸關產業正向循環的各個環節,逐一提出解決方案。

葉理事長認為,要讓藺編產業重新振興起來,一定要先建構微量型產業化工坊,透過工坊作為研發與設計的對話平台,拉近傳統藺編與外界合作的距離。雖然傳統編藺精緻手路有其繼續堅持經營的工藝價值,但是針對藺草產品的設計仍因材料特性難以掌握,往往成為外界設計怯步的主因。

除此之外,過去藺編產業原本就是在地婦女居家編製的工作型態,如能與社區建立協力網絡生產契約模式,將可協助社區創造婦女人口就業機會。亦希望透過產業網絡之建立,讓藺編產品重新出現在常民生活的場域中。也希望苑裡地區如同左羊藝術的黃志農老師所說,「我們要從藺草的工廠變成藺草的故鄉。讓苑裡的居民都願意使用藺草的產品,社區民眾能使用藺草,觀光客到這裡來,看到每個社區居民都在使用藺草,就是一種最好的行銷。」

除了積極發展產業之外,扎根教育與傳統文化創新更是讓藺編工藝可以代代相傳的重要工作。因此,今年度除了持續透過與學校課程搭配,進行藺編教學之外,也持續將過去收集的文獻資料逐步轉化為藺編工藝相關讀物及教學教材,將調查之各項成果開發為符合不同學習對象之藺編相關讀物以做為日後推廣之需。

在創新傳統的工作上,今年仍延續前三年的經驗,舉辦「2009『苑裡文化』設計創意研習」,除邀請設計師團隊參與,透過介紹藺草特性及其傳統的編製方法並媒合設計師與藺編達人之間合作之外,亦舉辦「2009台灣手編藺草工藝設計競賽」,為默默堅持傳統藺編工藝的藺編達人給予肯定,同時也鼓勵更多年輕創意人對於藺編的創作。

年度的工作成果,也在2009年下旬在台中縣文化中心舉辦「台灣『苑藺文化』藺編創意設計成果展」。透過主題策展,將百年藺史,藺編人生,藺編手路,藺編珍品…等主題內容相關的藺編工藝及文化特色做完整的呈現,另外,本活動將配合課程、講座或研討,其目的是期望能從完整的展覽形式讓外界更能了解藺編工藝的全貌。

過去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名義所發起的社區性藺編產業重建計畫,經過五年來社區全體的努力下,成功的將藺編產業提昇為藺編工藝,並在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積極推動協助下,將藺編工藝漸漸發展成具特色的台灣工藝。為使藺編工藝能在更專業的團隊合作下繼續努力成長,協會成員、協力團隊與各界熱愛藺編的朋友共同成立「藺草學會」,藉此推展各項事務,以「苑藺文化」特色為傳統藺編產品行銷加值,建置具微量化生產之工坊,做為延續傳統、創新設計、推廣交流之平台,以代表台灣藺編工藝的專業組織。

「台灣藺草學會」成立後,將以專業組織推展藺編工藝文化。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及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等工作,透過系統化的探究,重新建立藺草產業生態體系,並且以愛藺工坊為中心,帶動藺草文化產業的振興,並以苑裡鎮為中心擴及週邊鄉鎮,讓社區居民再度投入藺編文化產業,針對居民實施技能養成,從事人員職業訓練與藺編工藝品創新設計、開發行銷、創建藺編品牌,促進經營服務績效,以之形塑優質的就業環境,來創造穩定就業機會,重建在地經濟活力與生機。

【手路】

「一支二支罔來拎,毋通加阿母嫌無錢;一支二支罔來揪,毋通加阿母伸長手;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時才會快活;一頂做了又一頂,做到佟時才會清閒;人做的草笠仔金噹噹,阮做的草笠破三孔;人做的草蓆仔一級棒,阮做的草蓆仔蓋屎礐仔桶。」草蓆歌謠(范道瞻著)

台灣在清治時代,苑裡地區所產製的藺編產品,已有直銷到中國的紀錄;從日治時期的第二年開始,苑裡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和帽蓆畫上了等號,化身為帽蓆之鄉,苑裡地區所製作的帽蓆產品多銷往日本,其商品以煙袋、木屐底、蒲團(坐墊)為主;鎮民們扮演著農人、蓆草商、編工、販子、中盤和大盤商的角色,儼然像是一個大型的編帽蓆工廠。當時帽蓆的外銷價格行情甚好,藺草販仔都以較高的工資爭相來收購苑裡當地產製的產品,其原因是苑裡婦女所製作的產品,除了技術純熟外,工法也較細緻,尤其是在撿花(編花)的技術上變化較多。

對苑裡人來說,藺編綿密而細緻的紋路是生活的態度、柔軟而充滿韌性的手感則是對生活的堅持。在這裡,媳婦們把自己的一生編進了苑裡,而自家的女孩兒們帶著極佳的編藺技術把自己嫁到了婆家;編藺的風氣傳遍了大街小巷,每一戶家庭中不管身為女兒或媳婦,媽媽或婆婆,大家總是編織著手上草枝一支接著一支,再者為縮短編藺工時經常是婆婆帶領媳婦,妯娌或鄰里婦女共同編一條草蓆。尤其是承製九台尺見方的特級品,若遇到撿花(編有圖案) 如:龍鳳蓆雙囍蓆、四邊框…等製作,所須工時往往須超過五十個工作天以上,製作過程中大家互相打氣互相鼓勵,自然姊妹淘感情特別好。

 

到了民國6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使得這項傳統產業急速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價格便宜的塑化材料為主,能夠滿足快速且大量生產的紡織產業。三十多年來,隨著具有編織手藝的人日漸凋零,藺草編織工藝技術也漸漸從現實生活中逐漸走入歷史洪流而將消失不見。

 

為了保存並且傳承珍貴而優美的藺編工藝技術,從2003年開始,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苑裡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開始藉由社區的力量,積極投入推動帽蓆編織,並且透過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費成立了愛藺工坊,讓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恢復昔日編工以編為業的工作型態,維持傳統藺編產業的傳統。從2006年開始,山腳社區也獲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補助,連續四年執行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不但找回社區對傳統工藝深層的記憶,也為社區多元就業方案的參與人員,提供傳承與研習的機會。社區為了推展傳統藺編工藝,已辦理多次社區藺編研習活動,了解社區中具藺編技能者之人力資源,同時也透過與聯合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產學合作,將設計科系師生帶到山腳社區來,藉由研習營和駐校教學的機會,讓更多年輕設計師認識傳統藺編工藝。此外,山腳社區從2006年開始舉辦愛藺工藝獎,除了凝聚編工創作的動力,也希望透過設計師與工藝師跨域合作,從比賽中尋找具潛力的設計創作者,藉以為傳統藺編工藝注入創新動能。

 

除了藉由各種活動及獎項的舉辦,不斷尋找藺編工藝的可能性之外,山腳社區也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陸佳暉老師及其師生組成調查研究團隊,配合社區小組成員,針對台灣苑裡傳統編藺產業之形構技術紀錄藉由文獻探討和實地訪查的資料了解現況,分析出藺草的生長、藺草材料的處理、編藺技法的分析以及物件製作過程的紀錄等。未來將透過系統化的整理與出版,一方面做為工藝師與設計師進行產品研發的溝通媒介,一方面也希望發展中小學教學教案,成為藺編工藝的本土教學教材。

 

葉文輝理事長表示,目前推動藺編工藝有兩個主要工作必須完成。首先是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其次是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生產與銷售。

 

在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上,將持續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為核心,透過大專院校產學合作、工藝技術研習營與中小學課程講習等,深化與喚起社區居民與年輕人對於藺編工藝的興趣,重新建立藺編工藝的傳承體系,培育藺編工藝研發之種子教師,並且培養新一代具有藺編工藝創意人才。

 

除此之外,葉理事長強調藺編工藝不應侷限在山腳社區或苑裡的地方工藝而已,如果希望未來藺編產業能夠有新的發展契機,應該將藺編工藝推廣到台灣各地,甚至重新建立外銷通路,使藺編工藝創造新的產業價值。因此,葉理事長未來希望透過藺編工藝學會的成立,繼續深化傳統藺編調查研究,藉由學術資源的整合,延續近年來社區對傳統藺編工藝之調查資料,針對藺編工藝技術之解析,給予加深加廣有系統的整理,將藺草的文化特色紀錄成為台灣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之一。

在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上,葉理事長認為愛藺工坊必須扮演核心角色,成立結合匠師、設計師、行銷團隊的產品設計研發小組,以「延續傳統、創新設計」做為藺編商品設計理念的經緯,藉由分析傳統藺編產品的編法及編花圖案中尋找美好精緻的手藝與設計元素,結合商品行銷開發的條件重新加以詮釋,透過創意商品研發做為溝通平台,分階段藉由展覽、市集及座談會的方式與潛在消費者互動,藉此修正商品的機能性及適用度,也藉活動交流的互動凝聚愛藺工坊品牌背後所欲傳達對台灣原生力的支持與期待。利用藺編技術生產出具創意的故事化、風土化、精緻化、專業化的工藝創作產品,然後以分眾式、多樣化的行銷方法,建構一種社區工藝風格的文化創意產業新型態。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66.html

# 在地&原生 於 農村小旅行 - 6

遊程編號5435
遊程主題賞蝶行程, 。 賞花行程, 。 親水行程, 。 生態保育
標題探訪青蛙的家
內容社區地理環境介紹 桃米是一個以生態及低碳為訴求,以農村再生結合社區產業的農村再生社區,期望訪客在這裡可以感受到處處有生機,地球能永續的希望。社區努力推廣的理念希望能以樹林代替水泥叢林,鼓勵無毒農法並推廣節能減碳,使「生態環境綠色素,生產過過程無毒素,桃米生活零碳素」是桃米的理想。 桃米生態村有原始森林、溪流、農耕地、濕地,近年來又種植很多蜜源及食草植物,孕育了豐富的蝴蝶資源。經調查,桃米蝴蝶約有151種,占台灣蝴蝶418種的36%,可以說是蝴蝶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 桃米生態村幅員遼闊,有山坡地、水田農耕地、旱耕地、平原,又有穩定的氣候,所以培育出多樣的農特產品。麻竹筍曾是70年代社區居民賴以為生的經濟作物,年產量高達數百萬噸,也曾是出口外銷加工品的原料。7、8月是麻竹筍的生產季,鮮筍可口甜美,加工品有筍乾、醬筍、脆筍、筍絲、筍角等。水資源豐富,水質甘甜,白白嫩嫩的「美人腿」茭白筍及香氣十足的香菇也是桃米很有特色的農產品。 自然生態特色 親水公園 位於桃米組合屋原址旁的親水公園,改造現有荒地並引自旁邊的山泉水,營造生態空間及親水設施,最適合親子一同體驗戲水之樂。 安雲生態池 場域內提供環境教育生態工法與果園解說,充滿綠意的園內,點綴著到處巡戈飛翔的蜻蜓,現場並提供遊客搭乘流籠穿梭生態池的體驗。 茅埔坑濕地公園 921地震後,有部分護岸受損,加上地主黃金城先生、黃志宇先生及黃秀琴女士等熱心保育,遂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及桃米社區發展協會選為生態工法及生態水池復育的濕地公園示範地。在農委會補助及特生中心指導下,於90年11月以RC背襯砌石,營造安全、平緩、多孔隙的護岸,改善河床棲地及原生植物綠化,並由在地營造團隊發揮創意及技藝,製作拱橋、竹蜻蜓、青蛙、教育涼亭等獨特的創景藝術。在這裡常觀察到的蜻蜓與豆娘約有15種、青蛙約有13種、鳥類約有25種、蝴蝶約有30種。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一片兼具物種保育、景觀及生態觀察學習的好地方。 桃米方舟體驗 水資源是桃米的母親,豐富的動植物與景觀是桃米的寶藏。桃米方舟的創意設計結合遊憩體驗與環境解說平台,來一趟方舟體驗,您可以看見桃米水的生態與水的故事,等於上了一堂水資源環境教育課程。在解說與互動中,希望給每位訪客一個新的感動與美好的回憶。 紙教堂 安全多功能空間,紙教堂結構由五十八根高壓紙漿鑄造而成的立柱支撐起整個教堂,屋頂則覆蓋一層透光的天幕,外圍則是以成本較低的玻璃纖維浪板所構築成的長方形外牆,室內的長管椅則由埔里紙場所製造。 體驗活動 安全飲食分享,利用在地食材,提供外賓體驗竹筍南瓜粿DIY活動(或捏蛙DIY) 竹筍南瓜粿DIY體驗 筊白筍下田體驗 夜間賞螢、賞蛙 環保與創意DIY 註:請事先預約。
圖片http://rural.swcb.gov.tw/images/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0/E5/F435/2da2e822-de8f-40f1-97c4-93c81887eea1.jpg
更新日期2018/10/11 下午 09:10:03
遊程編號: 5435
遊程主題: 賞蝶行程, 。 賞花行程, 。 親水行程, 。 生態保育
標題: 探訪青蛙的家
內容: 社區地理環境介紹 桃米是一個以生態及低碳為訴求,以農村再生結合社區產業的農村再生社區,期望訪客在這裡可以感受到處處有生機,地球能永續的希望。社區努力推廣的理念希望能以樹林代替水泥叢林,鼓勵無毒農法並推廣節能減碳,使「生態環境綠色素,生產過過程無毒素,桃米生活零碳素」是桃米的理想。 桃米生態村有原始森林、溪流、農耕地、濕地,近年來又種植很多蜜源及食草植物,孕育了豐富的蝴蝶資源。經調查,桃米蝴蝶約有151種,占台灣蝴蝶418種的36%,可以說是蝴蝶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 桃米生態村幅員遼闊,有山坡地、水田農耕地、旱耕地、平原,又有穩定的氣候,所以培育出多樣的農特產品。麻竹筍曾是70年代社區居民賴以為生的經濟作物,年產量高達數百萬噸,也曾是出口外銷加工品的原料。7、8月是麻竹筍的生產季,鮮筍可口甜美,加工品有筍乾、醬筍、脆筍、筍絲、筍角等。水資源豐富,水質甘甜,白白嫩嫩的「美人腿」茭白筍及香氣十足的香菇也是桃米很有特色的農產品。 自然生態特色 親水公園 位於桃米組合屋原址旁的親水公園,改造現有荒地並引自旁邊的山泉水,營造生態空間及親水設施,最適合親子一同體驗戲水之樂。 安雲生態池 場域內提供環境教育生態工法與果園解說,充滿綠意的園內,點綴著到處巡戈飛翔的蜻蜓,現場並提供遊客搭乘流籠穿梭生態池的體驗。 茅埔坑濕地公園 921地震後,有部分護岸受損,加上地主黃金城先生、黃志宇先生及黃秀琴女士等熱心保育,遂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及桃米社區發展協會選為生態工法及生態水池復育的濕地公園示範地。在農委會補助及特生中心指導下,於90年11月以RC背襯砌石,營造安全、平緩、多孔隙的護岸,改善河床棲地及原生植物綠化,並由在地營造團隊發揮創意及技藝,製作拱橋、竹蜻蜓、青蛙、教育涼亭等獨特的創景藝術。在這裡常觀察到的蜻蜓與豆娘約有15種、青蛙約有13種、鳥類約有25種、蝴蝶約有30種。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一片兼具物種保育、景觀及生態觀察學習的好地方。 桃米方舟體驗 水資源是桃米的母親,豐富的動植物與景觀是桃米的寶藏。桃米方舟的創意設計結合遊憩體驗與環境解說平台,來一趟方舟體驗,您可以看見桃米水的生態與水的故事,等於上了一堂水資源環境教育課程。在解說與互動中,希望給每位訪客一個新的感動與美好的回憶。 紙教堂 安全多功能空間,紙教堂結構由五十八根高壓紙漿鑄造而成的立柱支撐起整個教堂,屋頂則覆蓋一層透光的天幕,外圍則是以成本較低的玻璃纖維浪板所構築成的長方形外牆,室內的長管椅則由埔里紙場所製造。 體驗活動 安全飲食分享,利用在地食材,提供外賓體驗竹筍南瓜粿DIY活動(或捏蛙DIY) 竹筍南瓜粿DIY體驗 筊白筍下田體驗 夜間賞螢、賞蛙 環保與創意DIY 註:請事先預約。
圖片: http://rural.swcb.gov.tw/images/d_upload_rural/cms/image/A0/B0/C0/D0/E5/F435/2da2e822-de8f-40f1-97c4-93c81887eea1.jpg
更新日期: 2018/10/11 下午 09:10:03

# 在地&原生 於 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7

活動識別碼C2_397000000A_001767
活動名稱高雄大地廚房-花現桃源訪茶趣
描述高雄大地廚房以「回歸土地」為主軸,「一起到田裡開飯」為主題,強調從產地餐桌,使用在地食材入菜,並將廚房設在農村中,邀請遊客進入社區,與在地農民或廚師利用在地食材一起認識農產、一起料理、一起共食。高雄大地廚房Chill特別企劃 「循著茶香 · 茶訪寶山」 寶山位在高雄市桃源區內,為轄內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最廣的部落。因海拔差距甚大,加上四面被群山環繞,故擁有多樣的樹種及生態,山中芬多精極為豐富,同時寶山部落也是台灣原生山茶主要產區之一,此次高雄大地廚房將以茶訪慢遊方式,帶領民眾走訪終年雲霧繚繞的寶山部落,進入原始的原生茶樹林中,在最Chill的林間秘境中,體驗茶席文化品茶香。 「停駐在時光裡的茶香」 臺灣原生山茶是臺灣唯一的茶樹原生種,寶山部落為主要產區之一。臺灣原生山茶樹,與一般常見的低矮茶樹大不相同,樹高可達10公尺,因採取天然又不噴藥施肥方式,故產量相當稀少,近年漸受到愛茶
參與者(空)
地點桃源區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132號
Region高雄市
Town鳳山區
電話886-7-7995678
單位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開始時間2019-01-04T00:00:00+08:00
結束時間2019-01-04T00:00:00+08:00
Cycle(空)
Noncycle(空)
網站(空)
圖1(空)
圖1描述(空)
圖2(空)
圖2描述(空)
圖3(空)
圖3描述(空)
經度座標120.343488
緯度座標22.629592
類別105
類別2(空)
地圖(空)
旅遊資訊(空)
停車資訊(空)
收費(空)
備註(空)
活動識別碼: C2_397000000A_001767
活動名稱: 高雄大地廚房-花現桃源訪茶趣
描述: 高雄大地廚房以「回歸土地」為主軸,「一起到田裡開飯」為主題,強調從產地餐桌,使用在地食材入菜,並將廚房設在農村中,邀請遊客進入社區,與在地農民或廚師利用在地食材一起認識農產、一起料理、一起共食。高雄大地廚房Chill特別企劃 「循著茶香 · 茶訪寶山」 寶山位在高雄市桃源區內,為轄內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最廣的部落。因海拔差距甚大,加上四面被群山環繞,故擁有多樣的樹種及生態,山中芬多精極為豐富,同時寶山部落也是台灣原生山茶主要產區之一,此次高雄大地廚房將以茶訪慢遊方式,帶領民眾走訪終年雲霧繚繞的寶山部落,進入原始的原生茶樹林中,在最Chill的林間秘境中,體驗茶席文化品茶香。 「停駐在時光裡的茶香」 臺灣原生山茶是臺灣唯一的茶樹原生種,寶山部落為主要產區之一。臺灣原生山茶樹,與一般常見的低矮茶樹大不相同,樹高可達10公尺,因採取天然又不噴藥施肥方式,故產量相當稀少,近年漸受到愛茶
參與者: (空)
地點: 桃源區
地址: 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132號
Region: 高雄市
Town: 鳳山區
電話: 886-7-7995678
單位: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開始時間: 2019-01-04T00:00:00+08:00
結束時間: 2019-01-04T00:00:00+08:00
Cycle: (空)
Noncycle: (空)
網站: (空)
圖1: (空)
圖1描述: (空)
圖2: (空)
圖2描述: (空)
圖3: (空)
圖3描述: (空)
經度座標: 120.343488
緯度座標: 22.629592
類別1: 05
類別2: (空)
地圖: (空)
旅遊資訊: (空)
停車資訊: (空)
收費: (空)
備註: (空)

# 在地&原生 於 歷史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8

活動識別碼C2_397000000A_001767
活動名稱高雄大地廚房-花現桃源訪茶趣
描述高雄大地廚房以「回歸土地」為主軸,「一起到田裡開飯」為主題,強調從產地餐桌,使用在地食材入菜,並將廚房設在農村中,邀請遊客進入社區,與在地農民或廚師利用在地食材一起認識農產、一起料理、一起共食。高雄大地廚房Chill特別企劃 「循著茶香 · 茶訪寶山」 寶山位在高雄市桃源區內,為轄內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最廣的部落。因海拔差距甚大,加上四面被群山環繞,故擁有多樣的樹種及生態,山中芬多精極為豐富,同時寶山部落也是台灣原生山茶主要產區之一,此次高雄大地廚房將以茶訪慢遊方式,帶領民眾走訪終年雲霧繚繞的寶山部落,進入原始的原生茶樹林中,在最Chill的林間秘境中,體驗茶席文化品茶香。 「停駐在時光裡的茶香」 臺灣原生山茶是臺灣唯一的茶樹原生種,寶山部落為主要產區之一。臺灣原生山茶樹,與一般常見的低矮茶樹大不相同,樹高可達10公尺,因採取天然又不噴藥施肥方式,故產量相當稀少,近年漸受到愛茶
參與者(空)
地點桃源區
地址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132號
電話886-7-7995678
單位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開始時間2019/01/04
結束時間2019/01/04
Cycle(空)
Noncycle(空)
網站(空)
圖1(空)
圖1描述(空)
圖2(空)
圖2描述(空)
圖3(空)
圖3描述(空)
經度座標120.343488
緯度座標22.629592
類別15
類別20
活動分類0
地圖(空)
旅遊資訊(空)
停車資訊(空)
收費(空)
備註(空)
組織名稱397000000A
更新時間2020/07/24
改變時間2019/12/30
縣市高雄市
縣市碼E
鄉鎮市區鳳山區
活動識別碼: C2_397000000A_001767
活動名稱: 高雄大地廚房-花現桃源訪茶趣
描述: 高雄大地廚房以「回歸土地」為主軸,「一起到田裡開飯」為主題,強調從產地餐桌,使用在地食材入菜,並將廚房設在農村中,邀請遊客進入社區,與在地農民或廚師利用在地食材一起認識農產、一起料理、一起共食。高雄大地廚房Chill特別企劃 「循著茶香 · 茶訪寶山」 寶山位在高雄市桃源區內,為轄內海拔最高、面積最大最廣的部落。因海拔差距甚大,加上四面被群山環繞,故擁有多樣的樹種及生態,山中芬多精極為豐富,同時寶山部落也是台灣原生山茶主要產區之一,此次高雄大地廚房將以茶訪慢遊方式,帶領民眾走訪終年雲霧繚繞的寶山部落,進入原始的原生茶樹林中,在最Chill的林間秘境中,體驗茶席文化品茶香。 「停駐在時光裡的茶香」 臺灣原生山茶是臺灣唯一的茶樹原生種,寶山部落為主要產區之一。臺灣原生山茶樹,與一般常見的低矮茶樹大不相同,樹高可達10公尺,因採取天然又不噴藥施肥方式,故產量相當稀少,近年漸受到愛茶
參與者: (空)
地點: 桃源區
地址: 高雄市鳳山區光復路二段132號
電話: 886-7-7995678
單位: 高雄市政府農業局
開始時間: 2019/01/04
結束時間: 2019/01/04
Cycle: (空)
Noncycle: (空)
網站: (空)
圖1: (空)
圖1描述: (空)
圖2: (空)
圖2描述: (空)
圖3: (空)
圖3描述: (空)
經度座標: 120.343488
緯度座標: 22.629592
類別1: 5
類別2: 0
活動分類: 0
地圖: (空)
旅遊資訊: (空)
停車資訊: (空)
收費: (空)
備註: (空)
組織名稱: 397000000A
更新時間: 2020/07/24
改變時間: 2019/12/30
縣市: 高雄市
縣市碼: E
鄉鎮市區: 鳳山區
[ 搜尋所有 在地&原生 ... ]

根據地址 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農業科技大樓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農業科技大樓 資料。

[ 搜尋所有 11529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農業科技大樓 ... ]

與在地&原生同分類的文化部公共藝術

悠游

黃清輝 | 高雄市 | 場域: 廣場 | 806高雄市前鎮區沱江路200號 高雄市立民權國民小學入口左側庭園

世界給你,你給世界─彩虹橋

田邊武 | 高雄市 | 場域: 其他 | 813高雄市左營區民族路853號 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高雄郵件處理中心廣場

世界給你,你給世界─Mail

田邊武 | 高雄市 | 場域: 其他 | 813高雄市左營區民族一路853號 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高雄郵件處理中心入口左側

世界給你,你給世界─您好Ⅰ

田邊武 | 高雄市 | 場域: 其他 | 813高雄市左營區民族路853號 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 高雄郵件處理中心電梯廳牆面

世界給你,你給世界─您好Ⅱ

田邊武 | 高雄市 | 場域: 其他 | 813高雄市左營區民族路853號 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高雄郵件處理中心電梯廳牆面

飛舞人生

許禮憲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海功路55號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藝能館前

羽化

許禮憲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海功路55號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藝能館大廳

水的意象

陳明輝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重信路與自由路街角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小學地下停車場入口

人與自然的承載體

陳明輝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重愛路99號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小學戶外教學區

空間游移

陳明輝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重愛路99號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小學階梯看台區

入口藝術與學習文化結合

翁德修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重愛路99號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小學第三期校舍一樓川堂兩側

現代里程碑Ⅰ

王武森 / 采青藝術有限公司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南屏路1號 高雄市立勝利國民小學

現代里程碑Ⅱ

王武森/采青藝術有限公司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南屏路1號 高雄市立勝利國民小學一樓大廳

現代里程碑Ⅲ

王武森 / 采青藝術有限公司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南屏路1號 高雄市立勝利國民小學

童趣

王武森/采青藝術有限公司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 高雄市立文府國民小學

悠游

黃清輝 | 高雄市 | 場域: 廣場 | 806高雄市前鎮區沱江路200號 高雄市立民權國民小學入口左側庭園

世界給你,你給世界─彩虹橋

田邊武 | 高雄市 | 場域: 其他 | 813高雄市左營區民族路853號 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高雄郵件處理中心廣場

世界給你,你給世界─Mail

田邊武 | 高雄市 | 場域: 其他 | 813高雄市左營區民族一路853號 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高雄郵件處理中心入口左側

世界給你,你給世界─您好Ⅰ

田邊武 | 高雄市 | 場域: 其他 | 813高雄市左營區民族路853號 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 高雄郵件處理中心電梯廳牆面

世界給你,你給世界─您好Ⅱ

田邊武 | 高雄市 | 場域: 其他 | 813高雄市左營區民族路853號 台灣南區郵政管理局高雄郵件處理中心電梯廳牆面

飛舞人生

許禮憲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海功路55號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藝能館前

羽化

許禮憲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海功路55號 高雄市立左營高級中學藝能館大廳

水的意象

陳明輝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重信路與自由路街角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小學地下停車場入口

人與自然的承載體

陳明輝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重愛路99號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小學戶外教學區

空間游移

陳明輝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重愛路99號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小學階梯看台區

入口藝術與學習文化結合

翁德修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重愛路99號 高雄市立福山國民小學第三期校舍一樓川堂兩側

現代里程碑Ⅰ

王武森 / 采青藝術有限公司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南屏路1號 高雄市立勝利國民小學

現代里程碑Ⅱ

王武森/采青藝術有限公司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南屏路1號 高雄市立勝利國民小學一樓大廳

現代里程碑Ⅲ

王武森 / 采青藝術有限公司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南屏路1號 高雄市立勝利國民小學

童趣

王武森/采青藝術有限公司 | 高雄市 | 場域: 學校 | 813高雄市左營區 高雄市立文府國民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