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草礮臺(鎮海城)
- 文資局古蹟 @ 文化部
個案名稱四草礮臺(鎮海城)的級別名稱是國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是文化部, 指定登錄理由是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51條綜合評定之.
案件編號 | 19850819000079 |
個案名稱 | 四草礮臺(鎮海城) |
級別代碼 | 1.1.1 |
級別名稱 | 國定古蹟 |
種類 | 1:code : A5name : 關塞 |
歷史沿革 | 臺灣府城西側,安平大港外海,原有沙洲一線,南北環連洪抱,形成臺江內海。中央有缺口一道,俗稱「安平口」,將沙洲分成南、北汕。南汕以舊稱「一鯤身」的安平為起點,向南延伸,高低起伏,像一個挨著一個的魚身,串聯成七個鯤身嶼;北汕以「四草」為首,向北伸展到海翁線。南、北汕西瀕大海、東護臺江,是府城出入的門戶,也是臺灣海防的要衝。 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臺江淤塞,安平與府城接壤,形成了「四草」與「鯤身」南北兩個鹹水湖。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發生,臺灣道姚瑩為了防止英軍窺伺臺灣,在四草湖北岸建造四草礮臺,與南岸二鯤身的五座礮臺互為犄角,形成拱衛臺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的重要防禦設施。當時的規模是:建有總長三十丈的礮墩十座,墩外挖濠溝,寬一丈二尺、深一丈、長四十丈;濛溝內釘有防止敵人涉水的竹籤二萬枝;濠溝外另備釘桶八百筒,釘板八百塊,鐵蒺黎兩萬枚。礮城上所安的礮位,有一千五百斤礮二位、一千斤礮三位、八百斤礮二位。整個礮臺由守軍八十九名,鄉勇兩百人鎮守,由於地理形勢險要,建築固若金湯,因此人們都稱它為「鎮海城」。 清道光以後,到清光緒20年 (西元1894年 )甲午戰爭的45年間,四草湖不僅具有險要的軍事地位,同時也是洋船停泊的重要通商口。乙未割臺之後,日人貿易形態改變,洋行生意一落千丈,加上安平大港淤塞,四草地區逐漸失去了它早年的天險地位與商業價值。不僅「四草湖」成為歷史名詞,連四草礮臺也失去了拱衛府城的軍事功能,而成為永久的歷吏見證。 今天的四草礮臺,由於地形變異、事過境遷,與國校為鄰,僅留下一道長118.6公尺,寬約1.62公尺,厚1.25公尺的牆垣,供人憑弔。牆垣一側是黑白相間的卵石堆壘,另一側則是以井然有序的花崗石條丁順砌成;牆垣上開有圓形的磚砌牆洞十三個,牆洞間、牆頂上,古榕盤錯,根莖交集,盎然古意,刻劃著時間的痕跡,也道盡了歷代捍衛臺江的血淚和心酸。 |
評定基準 |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3: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指定登錄理由 |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51條綜合評定之 |
法令依據 |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第27條文化資產保存法 |
所屬主管機關 | 文化部 |
現況地址 | 1:itemNo : 1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安南區 address : 顯草街1段381號 |
經度 | 120.13498648719 |
緯度 | 23.018590471336 |
主管機關名稱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單位 | 古蹟聚落組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代表圖像 | extjp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8-12/a6c35642-592d-4b40-9c06-c1a552f5cf38/P3040046_c.jp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8-12/a6c35642-592d-4b40-9c06-c1a552f5cf38/P3040046.jpgnameP3040046 |
所有權屬 | 1: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ownerName : 臺南市政府 2: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ownerName : 臺南市政府 |
網站連結 |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79 |
外觀特徵 | 拱衛臺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的重要防禦設施 |
室內特徵 | 此古蹟無室內特徵 |
使用情形 | 關塞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 植物竄生、淹水 |
現狀 | 今天的四草礮臺,由於地形變異、事過境遷,與國校為鄰,僅留下一道長118.6公尺,寬約1.62公尺,厚1.25公尺的牆垣,供人憑弔。牆垣一側是黑白相間的卵石堆壘,另一側則是以井然有序的花崗石條丁順砌成;牆垣上開有圓形的磚砌牆洞十三個,牆洞間、牆頂上,古榕盤錯,根莖交集,盎然古意,刻劃著時間的痕跡,也道盡了歷代捍衛臺江的血淚和心酸。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 (04)22295848 |
公告 | 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公告文號 : 74台內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 : 1985-08-19 15:53:09.0 |
landlotList | 1:itemNo : 1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安南區 landNo : 四草段 landSerialNo : 134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
影音多媒體圖片 | 1:mediaName : 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2)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019/photo/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2).JPG 2:mediaName : 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3)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020/photo/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3).JPG 3:mediaName : 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4)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021/photo/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4).JPG 4:mediaName : 四草砲臺1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14455/photo/四草砲臺1.jpg |
公告資料 | 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19/42df27ba-f145-431b-8f56-03b4ff2661fe/第二批古蹟公告封面.jpg2: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19/5696d668-1629-4449-96bf-b79f49b683d8/古蹟公~1.jpg |
地籍資料 | 1: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5159/photo/3db67ded-dc72-4063-8022-3a4a8ab59382.jpg |
repImgId | 179772 |
案件編號19850819000079 |
個案名稱四草礮臺(鎮海城) |
級別代碼1.1.1 |
級別名稱國定古蹟 |
種類1:code : A5name : 關塞 |
歷史沿革臺灣府城西側,安平大港外海,原有沙洲一線,南北環連洪抱,形成臺江內海。中央有缺口一道,俗稱「安平口」,將沙洲分成南、北汕。南汕以舊稱「一鯤身」的安平為起點,向南延伸,高低起伏,像一個挨著一個的魚身,串聯成七個鯤身嶼;北汕以「四草」為首,向北伸展到海翁線。南、北汕西瀕大海、東護臺江,是府城出入的門戶,也是臺灣海防的要衝。 清道光3年(西元1823年),臺江淤塞,安平與府城接壤,形成了「四草」與「鯤身」南北兩個鹹水湖。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清英鴉片戰爭發生,臺灣道姚瑩為了防止英軍窺伺臺灣,在四草湖北岸建造四草礮臺,與南岸二鯤身的五座礮臺互為犄角,形成拱衛臺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的重要防禦設施。當時的規模是:建有總長三十丈的礮墩十座,墩外挖濠溝,寬一丈二尺、深一丈、長四十丈;濛溝內釘有防止敵人涉水的竹籤二萬枝;濠溝外另備釘桶八百筒,釘板八百塊,鐵蒺黎兩萬枚。礮城上所安的礮位,有一千五百斤礮二位、一千斤礮三位、八百斤礮二位。整個礮臺由守軍八十九名,鄉勇兩百人鎮守,由於地理形勢險要,建築固若金湯,因此人們都稱它為「鎮海城」。 清道光以後,到清光緒20年 (西元1894年 )甲午戰爭的45年間,四草湖不僅具有險要的軍事地位,同時也是洋船停泊的重要通商口。乙未割臺之後,日人貿易形態改變,洋行生意一落千丈,加上安平大港淤塞,四草地區逐漸失去了它早年的天險地位與商業價值。不僅「四草湖」成為歷史名詞,連四草礮臺也失去了拱衛府城的軍事功能,而成為永久的歷吏見證。 今天的四草礮臺,由於地形變異、事過境遷,與國校為鄰,僅留下一道長118.6公尺,寬約1.62公尺,厚1.25公尺的牆垣,供人憑弔。牆垣一側是黑白相間的卵石堆壘,另一側則是以井然有序的花崗石條丁順砌成;牆垣上開有圓形的磚砌牆洞十三個,牆洞間、牆頂上,古榕盤錯,根莖交集,盎然古意,刻劃著時間的痕跡,也道盡了歷代捍衛臺江的血淚和心酸。 |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3: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
指定登錄理由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51條綜合評定之 |
法令依據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中華民國71年5月26日總統令公佈)第27條文化資產保存法 |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
現況地址1:itemNo : 1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安南區 address : 顯草街1段381號 |
經度120.13498648719 |
緯度23.018590471336 |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主管機關單位古蹟聚落組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
代表圖像extjp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8-12/a6c35642-592d-4b40-9c06-c1a552f5cf38/P3040046_c.jp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8-12/a6c35642-592d-4b40-9c06-c1a552f5cf38/P3040046.jpgnameP3040046 |
所有權屬1: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ownerName : 臺南市政府 2: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ownerName : 臺南市政府 |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79 |
外觀特徵拱衛臺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的重要防禦設施 |
室內特徵此古蹟無室內特徵 |
使用情形關塞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植物竄生、淹水 |
現狀今天的四草礮臺,由於地形變異、事過境遷,與國校為鄰,僅留下一道長118.6公尺,寬約1.62公尺,厚1.25公尺的牆垣,供人憑弔。牆垣一側是黑白相間的卵石堆壘,另一側則是以井然有序的花崗石條丁順砌成;牆垣上開有圓形的磚砌牆洞十三個,牆洞間、牆頂上,古榕盤錯,根莖交集,盎然古意,刻劃著時間的痕跡,也道盡了歷代捍衛臺江的血淚和心酸。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295848 |
公告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公告文號 : 74台內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 : 1985-08-19 15:53:09.0 |
landlotList1:itemNo : 1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安南區 landNo : 四草段 landSerialNo : 134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
影音多媒體圖片1:mediaName : 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2)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019/photo/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2).JPG 2:mediaName : 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3)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020/photo/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3).JPG 3:mediaName : 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4)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021/photo/N127台南市四草砲臺(鎮海城)(二級)(4).JPG 4:mediaName : 四草砲臺1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14455/photo/四草砲臺1.jpg |
公告資料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19/42df27ba-f145-431b-8f56-03b4ff2661fe/第二批古蹟公告封面.jpg2: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19/5696d668-1629-4449-96bf-b79f49b683d8/古蹟公~1.jpg |
地籍資料1: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5159/photo/3db67ded-dc72-4063-8022-3a4a8ab59382.jpg |
repImgId1797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