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井
- 文資局古蹟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個案名稱四眼井的級別名稱是縣(市)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是澎湖縣政府, 指定登錄理由是具有保存價值.

#四眼井的地圖

案件編號19851127000094
個案名稱四眼井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古井
歷史沿革四眼井俗稱為四孔井,日治時期稱四目井,臺灣光復後改稱四眼井、位處在馬公市中央街最北端處。東、西、北三面都是海拔6到8公尺高的丘地,開口向南的「山谷」底部。井的開鑿年代並沒有確切的史料可考,但是以馬公(古稱「媽宮」)從唐宋以後就是東洋(南洋)航線中繼站的事實來推測,四眼井一帶有可能很早就因為位置潌下,可以滙集三方泉水供人取用,而吸引附近的漁民前來聚居,後來又逐漸被整砌成可供過往船舶加水的大井。據說馬公中央街舊稱「大井街」,就是因為這口大井而得名的。 早年澎湖人的民生用水(包括飲用水)都取之於井泉,因此在還沒有自來水之前,四眼井一直都是今馬公中央街北段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水源。當附近的街市形成之後,汲水人數不斷的增加,人們於是利用貿易帆船由福建帶來的花崗岩板(俗稱為「壓艙石」),搭蓋在井面上做為汲水平臺,並且在臺面上留設四個取水孔,來因應多人同時取水的需求,及維護汲水的秩序。日治中期(約1930年代以後期)馬公市區有了自來水設施之後,四眼井逐漸變成只供居民洗滌之用的水井;民國50(1961)年代後期,國內經濟狀況逐漸改善,市民都習於使用自來水之後,四眼井的洗滌功能才全面的式微。 民國60年(1971)澎湖的觀光事業正式起步之後,四眼井也開始以其獨特的造形吸引遊客的目光,而逐漸成為馬公中央街重要的觀光景點。民國74年(1985),內政部有鑑於四眼井在馬公早年市街的發展史上具有相當的指標意義,而將它指定為閩台地區第三級古蹟,民國96(2007)年以後又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條文修訂而被改編為縣定古蹟迄今。
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中央里中央街40號厝前
經度119.564938
緯度23.565101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36/photo/75f6d6c6-c50c-4d4e-aed0-32729cd5cdbb_c.JPG

original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36/photo/75f6d6c6-c50c-4d4e-aed0-32729cd5cdbb.JPG

name

75f6d6c6-c50c-4d4e-aed0-32729cd5cd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4
外觀特徵四眼井可能是馬公市區規模最大的一口古井,內徑寬約1.8公尺,井身深約5.6公尺。井底的棕黃色壤土被挖成圓底鍋狀,井的內壁最下層是高約4.7台尺的玄武岩壁,玄武岩壁上面有高約80公分的硓咕石壁,最上層則是高約8公分的紅磚壁,井口則以厚約8公分的花崗岩板搭蓋成井面的平臺。平臺比周圍的道路高出約30公分,四周都設有混用磚石砌築的台階,縣政府所設的解說石牌則在井臺的東面角上。
室內特徵四眼井的井面平臺由六條長約220公分、寬約36公分的花崗岩板拼組而成,石板下方以一條同材質的石樑支撑。平臺上設有4個外徑約56公分(內徑約35公分),的圓形汲水口,4個汲水口彼此相距約50公分,都設有約高25公分的井欄。這4個石圈都以整塊的玄武岩挖鑿而成,但是尺寸並不完全相同,大致上都呈上窄下寛,類似火山口的形狀;各石圈的挖鑿手法也不一致,可能不是出自同一批石匠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不同一時期的產品。西南方那個石圈是整個圈渾然一體的,上緣的內側還削成斜角,其他的3個石圈則石面上都有一道原因不明的斷裂縫,上緣的內側也沒有做斜角的處理,可是因為資料不足,目前還無法釐清其來歷。
使用情形早年澎湖人的民生用水(包括飲用水)都取之於井泉,因此在還沒有自來水之前,四眼井一直都是今馬公中央街北段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水源。當附近的街市形成之後,汲水人數不斷的增加,人們於是利用貿易帆船由福建帶來的花崗岩板(俗稱為「壓艙石」),搭蓋在井面上做為汲水平臺,並且在臺面上留設四個取水孔,來因應多人同時取水的需求,及維護汲水的秩序。日治中期(約1930年代以後期)馬公市區有了自來水設施之後,四眼井逐漸變成只供居民洗滌之用的水井;民國50(1961)年代後期,國內經濟狀況逐漸改善,市民都習於使用自來水之後,四眼井的洗滌功能才全面的式微。 民國60年(1971)澎湖的觀光事業正式起步之後,四眼井也開始以其獨特的造形吸引遊客的目光,而逐漸成為馬公中央街重要的觀光景點。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周邊環境維護、定期清理井底淤泥、解說碑文定期修繕。
現狀古井外觀主體外觀狀況良好。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 : 1985-11-27 00:00: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馬公段
landSerialNo : 2188-4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204fe66a-681c-4b0c-a797-cb2a7214b5f6/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37/photo/0001 (1).jpg
repImgId1397

案件編號

19851127000094

個案名稱

四眼井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古井

歷史沿革

四眼井俗稱為四孔井,日治時期稱四目井,臺灣光復後改稱四眼井、位處在馬公市中央街最北端處。東、西、北三面都是海拔6到8公尺高的丘地,開口向南的「山谷」底部。井的開鑿年代並沒有確切的史料可考,但是以馬公(古稱「媽宮」)從唐宋以後就是東洋(南洋)航線中繼站的事實來推測,四眼井一帶有可能很早就因為位置潌下,可以滙集三方泉水供人取用,而吸引附近的漁民前來聚居,後來又逐漸被整砌成可供過往船舶加水的大井。據說馬公中央街舊稱「大井街」,就是因為這口大井而得名的。 早年澎湖人的民生用水(包括飲用水)都取之於井泉,因此在還沒有自來水之前,四眼井一直都是今馬公中央街北段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水源。當附近的街市形成之後,汲水人數不斷的增加,人們於是利用貿易帆船由福建帶來的花崗岩板(俗稱為「壓艙石」),搭蓋在井面上做為汲水平臺,並且在臺面上留設四個取水孔,來因應多人同時取水的需求,及維護汲水的秩序。日治中期(約1930年代以後期)馬公市區有了自來水設施之後,四眼井逐漸變成只供居民洗滌之用的水井;民國50(1961)年代後期,國內經濟狀況逐漸改善,市民都習於使用自來水之後,四眼井的洗滌功能才全面的式微。 民國60年(1971)澎湖的觀光事業正式起步之後,四眼井也開始以其獨特的造形吸引遊客的目光,而逐漸成為馬公中央街重要的觀光景點。民國74年(1985),內政部有鑑於四眼井在馬公早年市街的發展史上具有相當的指標意義,而將它指定為閩台地區第三級古蹟,民國96(2007)年以後又隨著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條文修訂而被改編為縣定古蹟迄今。

評定基準

1: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中央里中央街40號厝前

經度

119.564938

緯度

23.565101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36/photo/75f6d6c6-c50c-4d4e-aed0-32729cd5cdbb_c.JPG

original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36/photo/75f6d6c6-c50c-4d4e-aed0-32729cd5cdbb.JPG

name

75f6d6c6-c50c-4d4e-aed0-32729cd5cd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4

外觀特徵

四眼井可能是馬公市區規模最大的一口古井,內徑寬約1.8公尺,井身深約5.6公尺。井底的棕黃色壤土被挖成圓底鍋狀,井的內壁最下層是高約4.7台尺的玄武岩壁,玄武岩壁上面有高約80公分的硓咕石壁,最上層則是高約8公分的紅磚壁,井口則以厚約8公分的花崗岩板搭蓋成井面的平臺。平臺比周圍的道路高出約30公分,四周都設有混用磚石砌築的台階,縣政府所設的解說石牌則在井臺的東面角上。

室內特徵

四眼井的井面平臺由六條長約220公分、寬約36公分的花崗岩板拼組而成,石板下方以一條同材質的石樑支撑。平臺上設有4個外徑約56公分(內徑約35公分),的圓形汲水口,4個汲水口彼此相距約50公分,都設有約高25公分的井欄。這4個石圈都以整塊的玄武岩挖鑿而成,但是尺寸並不完全相同,大致上都呈上窄下寛,類似火山口的形狀;各石圈的挖鑿手法也不一致,可能不是出自同一批石匠之手,甚至有可能是不同一時期的產品。西南方那個石圈是整個圈渾然一體的,上緣的內側還削成斜角,其他的3個石圈則石面上都有一道原因不明的斷裂縫,上緣的內側也沒有做斜角的處理,可是因為資料不足,目前還無法釐清其來歷。

使用情形

早年澎湖人的民生用水(包括飲用水)都取之於井泉,因此在還沒有自來水之前,四眼井一直都是今馬公中央街北段居民最重要的生活水源。當附近的街市形成之後,汲水人數不斷的增加,人們於是利用貿易帆船由福建帶來的花崗岩板(俗稱為「壓艙石」),搭蓋在井面上做為汲水平臺,並且在臺面上留設四個取水孔,來因應多人同時取水的需求,及維護汲水的秩序。日治中期(約1930年代以後期)馬公市區有了自來水設施之後,四眼井逐漸變成只供居民洗滌之用的水井;民國50(1961)年代後期,國內經濟狀況逐漸改善,市民都習於使用自來水之後,四眼井的洗滌功能才全面的式微。 民國60年(1971)澎湖的觀光事業正式起步之後,四眼井也開始以其獨特的造形吸引遊客的目光,而逐漸成為馬公中央街重要的觀光景點。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周邊環境維護、定期清理井底淤泥、解說碑文定期修繕。

現狀

古井外觀主體外觀狀況良好。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 : 1985-11-27 00:00: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馬公段
landSerialNo : 2188-4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204fe66a-681c-4b0c-a797-cb2a7214b5f6/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37/photo/0001 (1).jpg

repImgId

1397

四眼井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四眼井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根據識別碼 19851127000094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19851127000094 資料。

[ 搜尋所有 19851127000094 ... ]

根據名稱 四眼井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四眼井 ...)

# 四眼井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1

識別碼C1_376560000A_000234
名稱四眼井
區域(空)
簡述中央街,澎湖第一街,澎湖老街,位在街北端,俗稱「頂街」,有一口四眼井,歷史非常非常悠久,大約在明朝中葉就有了,已有好幾百多年了;這口井最早期是一口相當大的大井,供馬公中央街一帶的人民使用,這口水井永遠水量豐沛,不曾枯竭,就算澎湖歷經多次的大乾旱,這口井依舊湧出沁涼甜美的水,供給了澎湖居民使用,而據傳說,澎湖中央街舊名稱為大井街,也是因為這口井而命名的。四眼井又名四孔井或四穴井,井深5.6公尺,井寬1.8公尺,為了避免孩童大人不小心掉入井中,所以將井口加高;然後為了維護汲水的秩序,所以將井分成四個方向,加蓋井眼,每個井口的內徑剛好36公分,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讓家家戶戶都可以方便排隊取水。過去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和飲用水的來源,現在轉型成為觀光。 【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描述四眼井又名四孔井或四穴井,井深5.6公尺,井寬1.8公尺,為了避免孩童大人不小心掉入井中,所以將井口加高;然後為了維護汲水的秩序,所以將井分成四個方向,加蓋井眼,每個井口的內徑剛好36公分,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讓家家戶戶都可以方便排隊取水。過去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和飲用水的來源,現在轉型成為觀光。
電話886-6-9261141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40號
郵政區碼(Zipcode)880
Region澎湖縣
Town馬公市
旅遊資訊中央街走到底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
圖一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23/005-02.jpg
圖一描述四眼井與乾益堂藥行
圖二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23/005-03.jpg
圖二描述四眼井介紹碑
圖三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23/005.jpg
圖三描述四眼井
地圖http://maps.google.com.tw/maps?f=q&hl=zh-TW&q=23.56515,119.56498
Gov376560000A
經度座標119.56498
緯度座標23.56515
原分類(空)
分類103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6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免費參觀
備註(空)
關鍵字쓰옌징
更改時間2022-04-18T11:29:20+08:00
識別碼: C1_376560000A_000234
名稱: 四眼井
區域: (空)
簡述: 中央街,澎湖第一街,澎湖老街,位在街北端,俗稱「頂街」,有一口四眼井,歷史非常非常悠久,大約在明朝中葉就有了,已有好幾百多年了;這口井最早期是一口相當大的大井,供馬公中央街一帶的人民使用,這口水井永遠水量豐沛,不曾枯竭,就算澎湖歷經多次的大乾旱,這口井依舊湧出沁涼甜美的水,供給了澎湖居民使用,而據傳說,澎湖中央街舊名稱為大井街,也是因為這口井而命名的。四眼井又名四孔井或四穴井,井深5.6公尺,井寬1.8公尺,為了避免孩童大人不小心掉入井中,所以將井口加高;然後為了維護汲水的秩序,所以將井分成四個方向,加蓋井眼,每個井口的內徑剛好36公分,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讓家家戶戶都可以方便排隊取水。過去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和飲用水的來源,現在轉型成為觀光。 【建議停留時間】 0.5小時
描述: 四眼井又名四孔井或四穴井,井深5.6公尺,井寬1.8公尺,為了避免孩童大人不小心掉入井中,所以將井口加高;然後為了維護汲水的秩序,所以將井分成四個方向,加蓋井眼,每個井口的內徑剛好36公分,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讓家家戶戶都可以方便排隊取水。過去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和飲用水的來源,現在轉型成為觀光。
電話: 886-6-9261141
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40號
郵政區碼(Zipcode): 880
Region: 澎湖縣
Town: 馬公市
旅遊資訊: 中央街走到底
開放時間: 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
圖一: 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23/005-02.jpg
圖一描述: 四眼井與乾益堂藥行
圖二: 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23/005-03.jpg
圖二描述: 四眼井介紹碑
圖三: 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23/005.jpg
圖三描述: 四眼井
地圖: http://maps.google.com.tw/maps?f=q&hl=zh-TW&q=23.56515,119.56498
Gov: 376560000A
經度座標: 119.56498
緯度座標: 23.56515
原分類: (空)
分類1: 03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6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免費參觀
備註: (空)
關鍵字: 쓰옌징
更改時間: 2022-04-18T11:29:20+08:00

# 四眼井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2

識別碼C1_315080600H_000085
名稱四眼井&乾益堂
區域(空)
簡述中央老街是馬公、甚至是整個澎湖群島最初發展的街道,從媽宮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四百年的歷史。過去的中央街是澎湖人生活的重心,如今隨著馬公市的發展已經轉型成觀光老街。街道發展時,為了用水方便,居民就共同挖了澎湖最古老的四眼水井,馬公人多稱之為四孔井。在有自來水之前一直是當地用水的主要來源,因為具有歷史發展的意義,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保存。四眼井的最下層是玄武岩壁,往上有硓石壁,最上層則是紅磚壁。至於讓這口古井被命名為四眼井的四個圓形汲水口,則是在水井完成後,為防止居民取水的時候跌入,才用花崗岩搭出平台,再用玄武岩鑿出內徑約35公分的石圈,也讓整個井比周圍道路高出30公分。和四眼井一樣都是縣定古蹟的「乾益堂中藥行」,目前已經傳承至第四代,曾經是澎湖第一家聘請中醫師駐診的中藥房,也是中央街上見證殖民歲月與民國時期風華的重要地標之一。不過乾益堂廣為觀光客所知,是因為他的藥膳蛋,幾乎每個到中央街一遊的遊客都會被那一鍋藥膳蛋的香氣吸引呢!
描述中央老街是馬公、甚至是整個澎湖群島最初發展的街道,從媽宮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四百年的歷史。過去的中央街是澎湖人生活的重心,如今隨著馬公市的發展已經轉型成觀光老街。
電話886-6-9216521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
郵政區碼(Zipcode)880
Region澎湖縣
Town馬公市
旅遊資訊馬公市中心約5至10分鐘步程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
圖一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5317267.JPG
圖一描述四眼井&乾益堂
圖二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5255860.JPG
圖二描述四眼井&乾益堂
圖三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7005904.JPG
圖三描述四眼井&乾益堂
地圖(空)
Gov315080600H
經度座標119.56487
緯度座標23.56487
原分類(空)
分類101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9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3-02-01T14:08:06+08:00
識別碼: C1_315080600H_000085
名稱: 四眼井&乾益堂
區域: (空)
簡述: 中央老街是馬公、甚至是整個澎湖群島最初發展的街道,從媽宮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四百年的歷史。過去的中央街是澎湖人生活的重心,如今隨著馬公市的發展已經轉型成觀光老街。街道發展時,為了用水方便,居民就共同挖了澎湖最古老的四眼水井,馬公人多稱之為四孔井。在有自來水之前一直是當地用水的主要來源,因為具有歷史發展的意義,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保存。四眼井的最下層是玄武岩壁,往上有硓石壁,最上層則是紅磚壁。至於讓這口古井被命名為四眼井的四個圓形汲水口,則是在水井完成後,為防止居民取水的時候跌入,才用花崗岩搭出平台,再用玄武岩鑿出內徑約35公分的石圈,也讓整個井比周圍道路高出30公分。和四眼井一樣都是縣定古蹟的「乾益堂中藥行」,目前已經傳承至第四代,曾經是澎湖第一家聘請中醫師駐診的中藥房,也是中央街上見證殖民歲月與民國時期風華的重要地標之一。不過乾益堂廣為觀光客所知,是因為他的藥膳蛋,幾乎每個到中央街一遊的遊客都會被那一鍋藥膳蛋的香氣吸引呢!
描述: 中央老街是馬公、甚至是整個澎湖群島最初發展的街道,從媽宮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四百年的歷史。過去的中央街是澎湖人生活的重心,如今隨著馬公市的發展已經轉型成觀光老街。
電話: 886-6-9216521
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
郵政區碼(Zipcode): 880
Region: 澎湖縣
Town: 馬公市
旅遊資訊: 馬公市中心約5至10分鐘步程
開放時間: 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
圖一: 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5317267.JPG
圖一描述: 四眼井&乾益堂
圖二: 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5255860.JPG
圖二描述: 四眼井&乾益堂
圖三: 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7005904.JPG
圖三描述: 四眼井&乾益堂
地圖: (空)
Gov: 315080600H
經度座標: 119.56487
緯度座標: 23.56487
原分類: (空)
分類1: 01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9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3-02-01T14:08:06+08:00

# 四眼井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3

識別碼C1_A15010200H_000085
名稱四眼井&乾益堂
區域(空)
簡述中央老街是馬公、甚至是整個澎湖群島最初發展的街道,從媽宮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四百年的歷史。過去的中央街是澎湖人生活的重心,如今隨著馬公市的發展已經轉型成觀光老街。街道發展時,為了用水方便,居民就共同挖了澎湖最古老的四眼水井,馬公人多稱之為四孔井。在有自來水之前一直是當地用水的主要來源,因為具有歷史發展的意義,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保存。四眼井的最下層是玄武岩壁,往上有硓石壁,最上層則是紅磚壁。至於讓這口古井被命名為四眼井的四個圓形汲水口,則是在水井完成後,為防止居民取水的時候跌入,才用花崗岩搭出平台,再用玄武岩鑿出內徑約35公分的石圈,也讓整個井比周圍道路高出30公分。和四眼井一樣都是縣定古蹟的「乾益堂中藥行」,目前已經傳承至第四代,曾經是澎湖第一家聘請中醫師駐診的中藥房,也是中央街上見證殖民歲月與民國時期風華的重要地標之一。不過乾益堂廣為觀光客所知,是因為他的藥膳蛋,幾乎每個到中央街一遊的遊客都會被那一鍋藥膳蛋的香氣吸引呢!
描述中央老街是馬公、甚至是整個澎湖群島最初發展的街道,從媽宮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四百年的歷史。過去的中央街是澎湖人生活的重心,如今隨著馬公市的發展已經轉型成觀光老街。
電話886-6-9216521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
郵政區碼(Zipcode)880
Region澎湖縣
Town馬公市
旅遊資訊馬公市中心約5至10分鐘步程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
圖一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5317267.JPG
圖一描述四眼井&乾益堂
圖二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5255860.JPG
圖二描述四眼井&乾益堂
圖三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7005904.JPG
圖三描述四眼井&乾益堂
地圖(空)
GovA15010200H
經度座標119.56487
緯度座標23.56487
原分類(空)
分類101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9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3-10-30T15:06:08+08:00
識別碼: C1_A15010200H_000085
名稱: 四眼井&乾益堂
區域: (空)
簡述: 中央老街是馬公、甚至是整個澎湖群島最初發展的街道,從媽宮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四百年的歷史。過去的中央街是澎湖人生活的重心,如今隨著馬公市的發展已經轉型成觀光老街。街道發展時,為了用水方便,居民就共同挖了澎湖最古老的四眼水井,馬公人多稱之為四孔井。在有自來水之前一直是當地用水的主要來源,因為具有歷史發展的意義,被指定為縣定古蹟保存。四眼井的最下層是玄武岩壁,往上有硓石壁,最上層則是紅磚壁。至於讓這口古井被命名為四眼井的四個圓形汲水口,則是在水井完成後,為防止居民取水的時候跌入,才用花崗岩搭出平台,再用玄武岩鑿出內徑約35公分的石圈,也讓整個井比周圍道路高出30公分。和四眼井一樣都是縣定古蹟的「乾益堂中藥行」,目前已經傳承至第四代,曾經是澎湖第一家聘請中醫師駐診的中藥房,也是中央街上見證殖民歲月與民國時期風華的重要地標之一。不過乾益堂廣為觀光客所知,是因為他的藥膳蛋,幾乎每個到中央街一遊的遊客都會被那一鍋藥膳蛋的香氣吸引呢!
描述: 中央老街是馬公、甚至是整個澎湖群島最初發展的街道,從媽宮建城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至今已超過四百年的歷史。過去的中央街是澎湖人生活的重心,如今隨著馬公市的發展已經轉型成觀光老街。
電話: 886-6-9216521
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
郵政區碼(Zipcode): 880
Region: 澎湖縣
Town: 馬公市
旅遊資訊: 馬公市中心約5至10分鐘步程
開放時間: 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
圖一: 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5317267.JPG
圖一描述: 四眼井&乾益堂
圖二: 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5255860.JPG
圖二描述: 四眼井&乾益堂
圖三: https://www.penghu-nsa.gov.tw/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Big/20230201140307005904.JPG
圖三描述: 四眼井&乾益堂
地圖: (空)
Gov: A15010200H
經度座標: 119.56487
緯度座標: 23.56487
原分類: (空)
分類1: 01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9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3-10-30T15:06:08+08:00

# 四眼井 於 文資局古蹟 - 4

案件編號19981210000002
個案名稱乾益堂中藥行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中藥行
歷史沿革乾益堂中藥行的由來 「乾益堂中藥行」位於澎湖縣馬公巿第一街——中央街的街底,目前已是澎湖縣的縣定古蹟,大門前方是另一縣定古蹟「四眼井」。清乾隆年間,媽宮(即現今的馬公)已有「七街一巿」的巿鎮雛型;到清光緒年間更隨著人口的增添、民生所需而擴大發展為「十街二巿」,昔稱大井街的中央街即是當初最熱鬧的街道之一。 沿著中央街往天后宮方向西走,是早期最熱鬧的地方,軍事駐防與港口商船帶來的紛集人潮。商店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無論是糕餅、衣飾、百貨等民生所需的物品皆有,令人流連忘返。這條寬4.5公尺、長約200公尺的中央街,日據時期的盛況堪以「川流不息」形容;清晨六點半,民眾熙攘而至,直到晚上十二點店家方能歇息。乾益堂中藥行,登錄於澎湖廳東西澳媽宮街五百九十三番地(即今之中央街42號);在大正9(1920)年之後,此街名因澎湖改制更名;大正15(1926)年又因澎湖恢復廳制,改正為澎湖廳馬公街馬公五百九十三番地。在這條短短的街道上,即可見四家藥房,據訪談得知,乾益堂中藥行是當時生意最鼎盛的一家藥房,同時也是中央街上見證殖民歲月與民國時期風華的重要地標之一。 乾益堂中藥行位於中央街北端的四眼井旁,於大正7(1918)年由薛號創店,至今已是第四代在經營。 薛號,生於清同治7(1868,民國前44年)年,原籍為澎湖廳湖西庄,父親薛色、母親薛李拈,家中排行老三。他在三十歲時與嵵裡澳菜園鄉女子黃左結婚,黃左為他生了四男二女,其中第二代接掌乾益堂中藥行經營權的是四男薛庚寅,他是在黃左四十五歲時才出生。 五十三歲創立乾益堂中藥行的薛號,在刻苦努力的歲月下,為乾益堂中藥行寫下經營的高峰,部份中藥同業的耆老都稱呼薛號為「號伯」,其他的事跡已無印象;而另一位現今已90(2001)歲高齡的「恆德藥房」吳陳秋錦女士對號伯的印象則十分鮮明。 大正元年(1911)出生的吳陳秋錦女士與乾益堂中藥行第二代傳人-薛庚寅同年;中央街上「連發中藥房」的舊址,原為其生父陳柱卿先生所經營,當時仍擔任馬公區長的陳柱卿先生接續了丈人「瑞安中藥房」的經營權,平日庶務繁忙的陳柱卿先生,只得聘請數位較熟黯藥理的師傅幫忙管理中藥房。吳陳秋錦女士還記得在她四、五歲時,薛號與陳連法(連發藥房創始人)、林君黨等三位都是她外公家藥房聘任的師傅。 吳陳秋錦女士的生父陳柱卿先生因為當年工作忙碌,遂將中藥房無條件轉讓予夥計經營,因此,中藥房為陳連法先生接手經營,更名為「連發中藥房」,薛號則另覓四眼井旁的店舖開業,乾益堂中藥行因而創立,在中央街的營運狀態漸漸超越了中、西藥皆售的連發中藥房,生意更興隆,慢慢地四眼井旁的乾益堂中藥行在當時馬公居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當地人而言,扮演生活要素的四眼井與驅除生活病痛的乾益堂中藥行幾乎是劃上等號的;同業競爭的結果,導致「連發中藥房」在二十年前搬離了中央街,另擇他址營業。 乾益堂中藥行在薛號辛勤的經營下,早期得利於漁民與貿易往返的商人,官兵更是其最大客源。自第二代薛庚寅先生以延醫駐診作為藥鋪的號召,再傳至第三代傳人薛光燦先生,薛光燦逝世後,由其弟薛光華先生及薛光燦夫人錦絹、薛明峰(薛光燦之子)共同經營。也許是得四眼井地利之便,現在的客源都是澎湖觀光季的人潮,為此,乾益堂中藥行加入了當地名產作為擴充的經營內容,期望能激起乾益堂中藥行另一種持續經營的動力。 澎湖現今的中藥房大多從高雄、台南兩地批藥進貨,乾益堂中藥行是少數幾家由台北批貨的藥房之一。位於台北迪化街(昔稱大稻埕)之「乾元堂」老藥鋪,從薛號創始之初,即是乾益堂中藥行批藥的主要來源;如今乾元堂仍會定時寄送價目表給參考。其次,批藥的來源,從昔日藥商常親自至藥房推薦藥物,以口頭約定做為憑證;而今的批藥之業務則改由業務人員專責。 乾益堂中藥行名號之由來,第三代經營者薛光華先生未曾聽長輩談起,但可以明確得知,乾益堂中藥行雖與台北中藥老店乾元堂有生意上的往來,其命名卻與乾元堂無任何關聯性。澎湖中藥店之命名,通常會以吉祥、吉利為店名首要選擇,或在取名時選擇與「藥」有相應關係之名號,或選自易經卦象之詮釋,如「乾益」二字:「乾」可釋之以君子健而自強不息,「益」則指利益之廣進,亦取其吉祥之意涵。 以中藥為經營主軸的「乾益堂」,於民國39 (1950) 年薛庚寅先生曾聘請山東人劉步瀛先生進駐乾益堂中藥行應診,據薛光華先生的描述,劉醫師為軍醫出身,應診時並未居住於此,只於門診時間停留。櫃臺就是其把脈論病之處。乾益堂中藥行是馬公鎮第一家聘任中醫師駐診的藥鋪。 乾益堂中藥行以中藥起家已八十餘年歷史,除替中醫師處方配藥之外,也有自製或代售的成藥。至於中藥行批回的藥材以生藥為主,所以藥舖經煉製成熟後才可銷售。澎湖藥物之進口,現今大都透過台灣的貿易商進藥,其中80%的藥物是來自於大陸,因為台灣本身的本草植物整理得仍不夠齊全。 近期在中藥市場式微的趨勢下,乾益堂中藥行仍堅持傳統中藥舖的經營路線,未兼營西藥的買賣。第三代的經營者薛光華先生自民國82(1993) 年起,接受了中原大學李教授之建議,以中藥的專長研發藥膳熬煮的藥膳蛋,獲得大眾回響之後,藥膳蛋的銷售更成為乾益堂中藥行的觀光季節主力產品。而服務的性質就更多文化,然經營型態仍以中藥為主。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中央里中央街42號
經度119.564909
緯度23.565204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27/24d770b0-9bbf-4a12-b681-120fcc040d33/218648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27/24d770b0-9bbf-4a12-b681-120fcc040d33/218648.jpg
name: : 218648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薛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981210000002
外觀特徵座北朝南的乾益堂中藥行坐落在馬公市中心的中央街,對外交通的便利性帶來中央街上產業的多元與豐富,在乾益堂中藥行西南二百公尺處是澎湖一級古蹟天后宮,南側是經規劃到近期才改建的中央街,人行尺度的街道,共同形塑現今中央街的空間情境。 乾益堂中藥行這棟建築在大正7 (1918) 年的建築物,當時為日本人據澎的年代,日本人引進仿巴洛克的建築風格及新材料應用,自然成為當年建造「乾益堂中藥行」的建築準則,特別是其建築物外表,已使用R.C及洗石子等非當地傳統的建築材料與技術。時至今日,建築物的外觀早已斑駁,但當年的建築立面的精細工法卻依晰可見。
室內特徵乾益堂中藥行的建築空間格局,保留了當地傳統街屋的平面配置形式。這棟長條型街屋,在動線上分為橫向主軸及垂直主軸來連接各空間,而各空間的使用性質又隨著空間尺度、中藥製造過程及相關活動等需求來決定。乾益堂中藥行早期是兼具商業與居住功能的店舖住宅,但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空間不敷使用之後,只好將住家遷居他處,留下現今單純中藥舖的使用型態。民國46(1957) 年,內部後方廚房的增建,而形成了建築外觀及室內空間皆明顯可見的新舊建築材料接合。 關於乾益堂中藥行內部空間使用的改變,下面先將整體空間切割成三個小空間群組來對照其早期與現今的使用異同: 1、乾益堂中藥行的前段部份: 一樓的中藥舖、二樓的神明廳,是乾益堂中藥行興建八十多年來維持不變的空間使用。使用過程中,一樓的中藥舖是替人抓取藥材及接待訪客的地方,也是藥舖裏相關營業的文物存放的重要空間,藥櫃和櫃台即是具有年代悠久且有特色的文物之一。近幾年來,大門前加設了販賣澎湖名產及自創藥膳蛋的攤位。 二樓是薛家的神明廳,廳上供奉了神明與祖先牌位,祭祀活動都在此進行。神明廳也是中藥製造過程的烘藥空間,而廳前的陽台則是曝曬中藥的地方。 2、乾益堂中藥行的中段部份: 早期一樓中段部份原本是薛庚寅夫婦的臥房,以及水泥砌成的蒸薰室,做為存放硫磺蒸薰藥材之用,至民國82(1993) 年才改為餐廳。 二樓的中段部份在民國民國82(1993) 年以前是總舖,總舖內再區隔成兩個小房間,分別作為家中傭人等的臥室。 3、乾益堂中藥行的後段部份: 一樓的後段是指在原有建築物後面加建的廚房及廁所,中間圍塑的天井平時也是清洗中藥的空間之一。二樓的後段也是增建的部份,現在則是當成磨藥的空間。
使用情形近期在中藥市場式微的趨勢下,乾益堂中藥行仍堅持傳統中藥舖的經營路線,未兼營西藥的買賣。第三代的經營者薛光華先生自民國82(1993) 年起,接受了中原大學李教授之建議,以中藥的專長研發藥膳熬煮的藥膳蛋,獲得大眾回響之後,藥膳蛋的銷售更成為乾益堂中藥行的觀光季節主力產品。而服務的性質就更多文化,然經營型態仍以中藥為主。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落實古蹟管理維護事項。
現狀2012年修復後繼續維持辦公使用,保存狀況良好。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澎府民禮字第74564號
公告日期: : 1998-12-10 00:00: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馬公段
landSerialNo: : 219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d1bd5419-4f68-4757-bf0a-818a3621b40a/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18/22728a6f-5905-46ea-9d0b-820eccdf8215/地籍資料.jpg
repImgId254399
案件編號: 19981210000002
個案名稱: 乾益堂中藥行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中藥行
歷史沿革: 乾益堂中藥行的由來 「乾益堂中藥行」位於澎湖縣馬公巿第一街——中央街的街底,目前已是澎湖縣的縣定古蹟,大門前方是另一縣定古蹟「四眼井」。清乾隆年間,媽宮(即現今的馬公)已有「七街一巿」的巿鎮雛型;到清光緒年間更隨著人口的增添、民生所需而擴大發展為「十街二巿」,昔稱大井街的中央街即是當初最熱鬧的街道之一。 沿著中央街往天后宮方向西走,是早期最熱鬧的地方,軍事駐防與港口商船帶來的紛集人潮。商店更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無論是糕餅、衣飾、百貨等民生所需的物品皆有,令人流連忘返。這條寬4.5公尺、長約200公尺的中央街,日據時期的盛況堪以「川流不息」形容;清晨六點半,民眾熙攘而至,直到晚上十二點店家方能歇息。乾益堂中藥行,登錄於澎湖廳東西澳媽宮街五百九十三番地(即今之中央街42號);在大正9(1920)年之後,此街名因澎湖改制更名;大正15(1926)年又因澎湖恢復廳制,改正為澎湖廳馬公街馬公五百九十三番地。在這條短短的街道上,即可見四家藥房,據訪談得知,乾益堂中藥行是當時生意最鼎盛的一家藥房,同時也是中央街上見證殖民歲月與民國時期風華的重要地標之一。 乾益堂中藥行位於中央街北端的四眼井旁,於大正7(1918)年由薛號創店,至今已是第四代在經營。 薛號,生於清同治7(1868,民國前44年)年,原籍為澎湖廳湖西庄,父親薛色、母親薛李拈,家中排行老三。他在三十歲時與嵵裡澳菜園鄉女子黃左結婚,黃左為他生了四男二女,其中第二代接掌乾益堂中藥行經營權的是四男薛庚寅,他是在黃左四十五歲時才出生。 五十三歲創立乾益堂中藥行的薛號,在刻苦努力的歲月下,為乾益堂中藥行寫下經營的高峰,部份中藥同業的耆老都稱呼薛號為「號伯」,其他的事跡已無印象;而另一位現今已90(2001)歲高齡的「恆德藥房」吳陳秋錦女士對號伯的印象則十分鮮明。 大正元年(1911)出生的吳陳秋錦女士與乾益堂中藥行第二代傳人-薛庚寅同年;中央街上「連發中藥房」的舊址,原為其生父陳柱卿先生所經營,當時仍擔任馬公區長的陳柱卿先生接續了丈人「瑞安中藥房」的經營權,平日庶務繁忙的陳柱卿先生,只得聘請數位較熟黯藥理的師傅幫忙管理中藥房。吳陳秋錦女士還記得在她四、五歲時,薛號與陳連法(連發藥房創始人)、林君黨等三位都是她外公家藥房聘任的師傅。 吳陳秋錦女士的生父陳柱卿先生因為當年工作忙碌,遂將中藥房無條件轉讓予夥計經營,因此,中藥房為陳連法先生接手經營,更名為「連發中藥房」,薛號則另覓四眼井旁的店舖開業,乾益堂中藥行因而創立,在中央街的營運狀態漸漸超越了中、西藥皆售的連發中藥房,生意更興隆,慢慢地四眼井旁的乾益堂中藥行在當時馬公居民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對當地人而言,扮演生活要素的四眼井與驅除生活病痛的乾益堂中藥行幾乎是劃上等號的;同業競爭的結果,導致「連發中藥房」在二十年前搬離了中央街,另擇他址營業。 乾益堂中藥行在薛號辛勤的經營下,早期得利於漁民與貿易往返的商人,官兵更是其最大客源。自第二代薛庚寅先生以延醫駐診作為藥鋪的號召,再傳至第三代傳人薛光燦先生,薛光燦逝世後,由其弟薛光華先生及薛光燦夫人錦絹、薛明峰(薛光燦之子)共同經營。也許是得四眼井地利之便,現在的客源都是澎湖觀光季的人潮,為此,乾益堂中藥行加入了當地名產作為擴充的經營內容,期望能激起乾益堂中藥行另一種持續經營的動力。 澎湖現今的中藥房大多從高雄、台南兩地批藥進貨,乾益堂中藥行是少數幾家由台北批貨的藥房之一。位於台北迪化街(昔稱大稻埕)之「乾元堂」老藥鋪,從薛號創始之初,即是乾益堂中藥行批藥的主要來源;如今乾元堂仍會定時寄送價目表給參考。其次,批藥的來源,從昔日藥商常親自至藥房推薦藥物,以口頭約定做為憑證;而今的批藥之業務則改由業務人員專責。 乾益堂中藥行名號之由來,第三代經營者薛光華先生未曾聽長輩談起,但可以明確得知,乾益堂中藥行雖與台北中藥老店乾元堂有生意上的往來,其命名卻與乾元堂無任何關聯性。澎湖中藥店之命名,通常會以吉祥、吉利為店名首要選擇,或在取名時選擇與「藥」有相應關係之名號,或選自易經卦象之詮釋,如「乾益」二字:「乾」可釋之以君子健而自強不息,「益」則指利益之廣進,亦取其吉祥之意涵。 以中藥為經營主軸的「乾益堂」,於民國39 (1950) 年薛庚寅先生曾聘請山東人劉步瀛先生進駐乾益堂中藥行應診,據薛光華先生的描述,劉醫師為軍醫出身,應診時並未居住於此,只於門診時間停留。櫃臺就是其把脈論病之處。乾益堂中藥行是馬公鎮第一家聘任中醫師駐診的藥鋪。 乾益堂中藥行以中藥起家已八十餘年歷史,除替中醫師處方配藥之外,也有自製或代售的成藥。至於中藥行批回的藥材以生藥為主,所以藥舖經煉製成熟後才可銷售。澎湖藥物之進口,現今大都透過台灣的貿易商進藥,其中80%的藥物是來自於大陸,因為台灣本身的本草植物整理得仍不夠齊全。 近期在中藥市場式微的趨勢下,乾益堂中藥行仍堅持傳統中藥舖的經營路線,未兼營西藥的買賣。第三代的經營者薛光華先生自民國82(1993) 年起,接受了中原大學李教授之建議,以中藥的專長研發藥膳熬煮的藥膳蛋,獲得大眾回響之後,藥膳蛋的銷售更成為乾益堂中藥行的觀光季節主力產品。而服務的性質就更多文化,然經營型態仍以中藥為主。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中央里中央街42號
經度: 119.564909
緯度: 23.565204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27/24d770b0-9bbf-4a12-b681-120fcc040d33/218648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4-03-27/24d770b0-9bbf-4a12-b681-120fcc040d33/218648.jpg
name: : 218648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薛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981210000002
外觀特徵: 座北朝南的乾益堂中藥行坐落在馬公市中心的中央街,對外交通的便利性帶來中央街上產業的多元與豐富,在乾益堂中藥行西南二百公尺處是澎湖一級古蹟天后宮,南側是經規劃到近期才改建的中央街,人行尺度的街道,共同形塑現今中央街的空間情境。 乾益堂中藥行這棟建築在大正7 (1918) 年的建築物,當時為日本人據澎的年代,日本人引進仿巴洛克的建築風格及新材料應用,自然成為當年建造「乾益堂中藥行」的建築準則,特別是其建築物外表,已使用R.C及洗石子等非當地傳統的建築材料與技術。時至今日,建築物的外觀早已斑駁,但當年的建築立面的精細工法卻依晰可見。
室內特徵: 乾益堂中藥行的建築空間格局,保留了當地傳統街屋的平面配置形式。這棟長條型街屋,在動線上分為橫向主軸及垂直主軸來連接各空間,而各空間的使用性質又隨著空間尺度、中藥製造過程及相關活動等需求來決定。乾益堂中藥行早期是兼具商業與居住功能的店舖住宅,但隨著家庭成員的增加,空間不敷使用之後,只好將住家遷居他處,留下現今單純中藥舖的使用型態。民國46(1957) 年,內部後方廚房的增建,而形成了建築外觀及室內空間皆明顯可見的新舊建築材料接合。 關於乾益堂中藥行內部空間使用的改變,下面先將整體空間切割成三個小空間群組來對照其早期與現今的使用異同: 1、乾益堂中藥行的前段部份: 一樓的中藥舖、二樓的神明廳,是乾益堂中藥行興建八十多年來維持不變的空間使用。使用過程中,一樓的中藥舖是替人抓取藥材及接待訪客的地方,也是藥舖裏相關營業的文物存放的重要空間,藥櫃和櫃台即是具有年代悠久且有特色的文物之一。近幾年來,大門前加設了販賣澎湖名產及自創藥膳蛋的攤位。 二樓是薛家的神明廳,廳上供奉了神明與祖先牌位,祭祀活動都在此進行。神明廳也是中藥製造過程的烘藥空間,而廳前的陽台則是曝曬中藥的地方。 2、乾益堂中藥行的中段部份: 早期一樓中段部份原本是薛庚寅夫婦的臥房,以及水泥砌成的蒸薰室,做為存放硫磺蒸薰藥材之用,至民國82(1993) 年才改為餐廳。 二樓的中段部份在民國民國82(1993) 年以前是總舖,總舖內再區隔成兩個小房間,分別作為家中傭人等的臥室。 3、乾益堂中藥行的後段部份: 一樓的後段是指在原有建築物後面加建的廚房及廁所,中間圍塑的天井平時也是清洗中藥的空間之一。二樓的後段也是增建的部份,現在則是當成磨藥的空間。
使用情形: 近期在中藥市場式微的趨勢下,乾益堂中藥行仍堅持傳統中藥舖的經營路線,未兼營西藥的買賣。第三代的經營者薛光華先生自民國82(1993) 年起,接受了中原大學李教授之建議,以中藥的專長研發藥膳熬煮的藥膳蛋,獲得大眾回響之後,藥膳蛋的銷售更成為乾益堂中藥行的觀光季節主力產品。而服務的性質就更多文化,然經營型態仍以中藥為主。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落實古蹟管理維護事項。
現狀: 2012年修復後繼續維持辦公使用,保存狀況良好。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澎府民禮字第74564號
公告日期: : 1998-12-10 00:00: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馬公段
landSerialNo: : 219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d1bd5419-4f68-4757-bf0a-818a3621b40a/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18/22728a6f-5905-46ea-9d0b-820eccdf8215/地籍資料.jpg
repImgId: 254399

# 四眼井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5

識別碼C1_376560000A_000246
名稱中央老街
區域(空)
簡述中央老街是澎湖發展最早的一條街,因此有「第一街」之稱, 民國73年正式將中央老街列入「古蹟保存特定區」。到了民國83年,澎湖老街居民組成「澎湖第一街振興協會」,由政府補助經費修復整建,將老街整頓成現今仿閩式建築風格,並搭上澎湖觀光熱潮,讓老街重現當年的榮景。街巷中也有許多異國建築,包含巴洛克式風格的中藥行與日式老旅社,都是過去有名的店家,遊客穿梭在中央老街中,會經過「摸乳巷」,此巷弄是條連接中央街的巷道,因為早期澎湖民房之間的間距狹窄,於巷弄中與人相遇時,需側身才能行走,故當時的婦女走過此巷弄,都會以雙手護胸而行,故稱為摸乳巷,現在經過重建後,巷道已變得十分寬敞。中央老街以四眼井最為有名,也是老街上最古老的古井,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原本是一口巨大的井,後來為了防止居民取水時跌入,使用花崗石條覆蓋,分割成四個石環小孔,因造型非常奇特,所以稱為四眼井。【建議停留時間】 1.5小時
描述中央老街位於澎湖馬公市內,是澎湖發展最早的一條街,因此也有「第一街」之稱,老街的發展可追朔到清乾隆33年,當年商店林立,琳瑯滿目的商品擺放於老街上,人潮接踵摩肩,十分熱鬧,盛況一直到光復後都還是以中央老街為馬公市區主要商業中心。
電話886-6-9274400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
郵政區碼(Zipcode)880
Region澎湖縣
Town馬公市
旅遊資訊從馬公港→中正路碼頭→沿臨海路往西走→民族路右轉,續依指標進入正義街即可抵達中央街。
開放時間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
圖一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343/8344.jpg
圖一描述中央老街
圖二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343/007-02.jpg
圖二描述中央街紅紅燈籠高高掛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6560000A
經度座標119.56482
緯度座標23.56462
原分類(空)
分類101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9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免費參觀
備註(空)
關鍵字중양 옛거리
更改時間2021-07-21T14:24:44+08:00
識別碼: C1_376560000A_000246
名稱: 中央老街
區域: (空)
簡述: 中央老街是澎湖發展最早的一條街,因此有「第一街」之稱, 民國73年正式將中央老街列入「古蹟保存特定區」。到了民國83年,澎湖老街居民組成「澎湖第一街振興協會」,由政府補助經費修復整建,將老街整頓成現今仿閩式建築風格,並搭上澎湖觀光熱潮,讓老街重現當年的榮景。街巷中也有許多異國建築,包含巴洛克式風格的中藥行與日式老旅社,都是過去有名的店家,遊客穿梭在中央老街中,會經過「摸乳巷」,此巷弄是條連接中央街的巷道,因為早期澎湖民房之間的間距狹窄,於巷弄中與人相遇時,需側身才能行走,故當時的婦女走過此巷弄,都會以雙手護胸而行,故稱為摸乳巷,現在經過重建後,巷道已變得十分寬敞。中央老街以四眼井最為有名,也是老街上最古老的古井,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原本是一口巨大的井,後來為了防止居民取水時跌入,使用花崗石條覆蓋,分割成四個石環小孔,因造型非常奇特,所以稱為四眼井。【建議停留時間】 1.5小時
描述: 中央老街位於澎湖馬公市內,是澎湖發展最早的一條街,因此也有「第一街」之稱,老街的發展可追朔到清乾隆33年,當年商店林立,琳瑯滿目的商品擺放於老街上,人潮接踵摩肩,十分熱鬧,盛況一直到光復後都還是以中央老街為馬公市區主要商業中心。
電話: 886-6-9274400
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街
郵政區碼(Zipcode): 880
Region: 澎湖縣
Town: 馬公市
旅遊資訊: 從馬公港→中正路碼頭→沿臨海路往西走→民族路右轉,續依指標進入正義街即可抵達中央街。
開放時間: Sun 24 hours;Mon 24 hours;Tue 24 hours;Wed 24 hours;Thu 24 hours;Fri 24 hours;Sat 24 hour
圖一: 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343/8344.jpg
圖一描述: 中央老街
圖二: https://penghutravel.com/FileDownload/TravelInformation/NotSet/Scenery/343/007-02.jpg
圖二描述: 中央街紅紅燈籠高高掛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6560000A
經度座標: 119.56482
緯度座標: 23.56462
原分類: (空)
分類1: 01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9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免費參觀
備註: (空)
關鍵字: 중양 옛거리
更改時間: 2021-07-21T14:24:44+08:00

# 四眼井 於 旅館民宿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6

識別碼C4_315080000H_009412
旅館民宿名稱馬公老街民宿
描述馬公老街民宿位於馬公市中心,中央街為歷史風貌特定區,天后宮,施公祠、萬軍井,四眼井,台廈交會館等歷史古蹟都在四周。馬公老街民宿為一棟三層樓仿閩式建築的新厝,紅瓦白牆,住在這裡,穿梭老街,更引人懷思古幽情,感受先民居住之情境,鄰近觀音亭,順承門,馬公港,漁人碼頭,中正商圈,吃海鮮,購物逛街,市區觀光,步行可到觀音亭彩虹橋看夜景,選擇住這裡,讓您真正享受旅遊之快樂。預約住宿提供十項服務一、機場免費接送。二、免費提供自選早餐。三、宿內免費提供礦泉水。四、提供旅遊地圖一份。五、景點行程解說 介紹好吃的 好玩的。六、代租汽車、機車。代購行程及船票。七、提供冰蘆薈塗敷曬傷皮膚。八、一樓設交誼廳吃早餐 泡茶 喝咖啡。九、自備電腦可無線上網。十、本民宿為國民旅遊卡特約商店。
級別(空)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央街1巷8號
郵政碼880
所在縣市澎湖縣
所在鄉鎮市馬公市
電話886-6-9266161
傳真886-6-9269595
Gov識別碼315080000H
網站http://www.069266161.com
圖1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37715.jpg
圖1描述外觀
圖2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8153.jpg
圖2描述中庭休息區
圖3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19581.jpg
圖3描述綠色通道
經度座標119.564289
緯度座標23.564505
種類4
地圖(空)
規格雙人房2300;雙人房2300;套房3300
服務資訊餐廳,有線網路,國民旅遊卡,,,導覽解說,體驗活動,
停車資訊車位:小客車0輛、機車0輛、大客車0輛
總房間數5
最低價格2300
最高價格3600
TaiwanHost0
Emailervice@069266161.com
總人數18
無障礙客房數0
公用廁所(空)
電梯設備(空)
停車空間數0
識別碼: C4_315080000H_009412
旅館民宿名稱: 馬公老街民宿
描述: 馬公老街民宿位於馬公市中心,中央街為歷史風貌特定區,天后宮,施公祠、萬軍井,四眼井,台廈交會館等歷史古蹟都在四周。馬公老街民宿為一棟三層樓仿閩式建築的新厝,紅瓦白牆,住在這裡,穿梭老街,更引人懷思古幽情,感受先民居住之情境,鄰近觀音亭,順承門,馬公港,漁人碼頭,中正商圈,吃海鮮,購物逛街,市區觀光,步行可到觀音亭彩虹橋看夜景,選擇住這裡,讓您真正享受旅遊之快樂。預約住宿提供十項服務一、機場免費接送。二、免費提供自選早餐。三、宿內免費提供礦泉水。四、提供旅遊地圖一份。五、景點行程解說 介紹好吃的 好玩的。六、代租汽車、機車。代購行程及船票。七、提供冰蘆薈塗敷曬傷皮膚。八、一樓設交誼廳吃早餐 泡茶 喝咖啡。九、自備電腦可無線上網。十、本民宿為國民旅遊卡特約商店。
級別: (空)
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央街1巷8號
郵政碼: 880
所在縣市: 澎湖縣
所在鄉鎮市: 馬公市
電話: 886-6-9266161
傳真: 886-6-9269595
Gov識別碼: 315080000H
網站: http://www.069266161.com
圖1: 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37715.jpg
圖1描述: 外觀
圖2: 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8153.jpg
圖2描述: 中庭休息區
圖3: 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19581.jpg
圖3描述: 綠色通道
經度座標: 119.564289
緯度座標: 23.564505
種類: 4
地圖: (空)
規格: 雙人房2300;雙人房2300;套房3300
服務資訊: 餐廳,有線網路,國民旅遊卡,,,導覽解說,體驗活動,
停車資訊: 車位:小客車0輛、機車0輛、大客車0輛
總房間數: 5
最低價格: 2300
最高價格: 3600
TaiwanHost: 0
Email: ervice@069266161.com
總人數: 18
無障礙客房數: 0
公用廁所: (空)
電梯設備: (空)
停車空間數: 0

# 四眼井 於 旅館民宿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7

識別碼C4_A15010000H_009412
旅館民宿名稱馬公老街民宿
描述馬公老街民宿位於馬公市中心,中央街為歷史風貌特定區,天后宮,施公祠、萬軍井,四眼井,台廈交會館等歷史古蹟都在四周。馬公老街民宿為一棟三層樓仿閩式建築的新厝,紅瓦白牆,住在這裡,穿梭老街,更引人懷思古幽情,感受先民居住之情境,鄰近觀音亭,順承門,馬公港,漁人碼頭,中正商圈,吃海鮮,購物逛街,市區觀光,步行可到觀音亭彩虹橋看夜景,選擇住這裡,讓您真正享受旅遊之快樂。預約住宿提供十項服務一、機場免費接送。二、免費提供自選早餐。三、宿內免費提供礦泉水。四、提供旅遊地圖一份。五、景點行程解說 介紹好吃的 好玩的。六、代租汽車、機車。代購行程及船票。七、提供冰蘆薈塗敷曬傷皮膚。八、一樓設交誼廳吃早餐 泡茶 喝咖啡。九、自備電腦可無線上網。十、本民宿為國民旅遊卡特約商店。
級別(空)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央街1巷8號
郵政碼880
所在縣市澎湖縣
所在鄉鎮市馬公市
電話886-6-9266161
傳真886-6-9269595
Gov識別碼A15010000H
網站http://www.069266161.com
圖1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37715.jpg
圖1描述外觀
圖2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8153.jpg
圖2描述中庭休息區
圖3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19581.jpg
圖3描述綠色通道
經度座標119.564289
緯度座標23.564505
種類4
地圖(空)
規格雙人房2300;雙人房2300;套房3300
服務資訊餐廳,有線網路,國民旅遊卡,,,導覽解說,體驗活動,
停車資訊車位:小客車0輛、機車0輛、大客車0輛
總房間數5
最低價格2300
最高價格3600
TaiwanHost0
Emailervice@069266161.com
總人數18
無障礙客房數0
公用廁所(空)
電梯設備(空)
停車空間數0
識別碼: C4_A15010000H_009412
旅館民宿名稱: 馬公老街民宿
描述: 馬公老街民宿位於馬公市中心,中央街為歷史風貌特定區,天后宮,施公祠、萬軍井,四眼井,台廈交會館等歷史古蹟都在四周。馬公老街民宿為一棟三層樓仿閩式建築的新厝,紅瓦白牆,住在這裡,穿梭老街,更引人懷思古幽情,感受先民居住之情境,鄰近觀音亭,順承門,馬公港,漁人碼頭,中正商圈,吃海鮮,購物逛街,市區觀光,步行可到觀音亭彩虹橋看夜景,選擇住這裡,讓您真正享受旅遊之快樂。預約住宿提供十項服務一、機場免費接送。二、免費提供自選早餐。三、宿內免費提供礦泉水。四、提供旅遊地圖一份。五、景點行程解說 介紹好吃的 好玩的。六、代租汽車、機車。代購行程及船票。七、提供冰蘆薈塗敷曬傷皮膚。八、一樓設交誼廳吃早餐 泡茶 喝咖啡。九、自備電腦可無線上網。十、本民宿為國民旅遊卡特約商店。
級別: (空)
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央里中央街1巷8號
郵政碼: 880
所在縣市: 澎湖縣
所在鄉鎮市: 馬公市
電話: 886-6-9266161
傳真: 886-6-9269595
Gov識別碼: A15010000H
網站: http://www.069266161.com
圖1: 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37715.jpg
圖1描述: 外觀
圖2: 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8153.jpg
圖2描述: 中庭休息區
圖3: https://taiwan.taiwanstay.net.tw/twpic/19581.jpg
圖3描述: 綠色通道
經度座標: 119.564289
緯度座標: 23.564505
種類: 4
地圖: (空)
規格: 雙人房2300;雙人房2300;套房3300
服務資訊: 餐廳,有線網路,國民旅遊卡,,,導覽解說,體驗活動,
停車資訊: 車位:小客車0輛、機車0輛、大客車0輛
總房間數: 5
最低價格: 2300
最高價格: 3600
TaiwanHost: 0
Email: ervice@069266161.com
總人數: 18
無障礙客房數: 0
公用廁所: (空)
電梯設備: (空)
停車空間數: 0

# 四眼井 於 臺灣出版新書預告書訊 - 8

書名澎湖傳說: 四眼井與萬軍井= Legends of Penghu: the four-eyed well and the well of ten thousand soldier
作者林妍伶, 張宏宇故事創作; 徐雅琦, 王意婷英文作
出版單位澎縣海洋教育資源中心
版次初版
出版年月111/08
標題井; 歷史; 繪本; 澎湖縣馬公市
0-3歲嬰幼兒圖書分齡主題詞(空)
3-6歲嬰幼兒圖書分齡主題詞(空)
適讀對象兒童(6-12)
分級註記普遍級
類號733.9/141.9/101.2
ISBN978-986-5427-90-0 (精裝, 24面, 21X30公分)
開數21X30
頁數24
得獎紀錄(空)
書名: 澎湖傳說: 四眼井與萬軍井= Legends of Penghu: the four-eyed well and the well of ten thousand soldier
作者: 林妍伶, 張宏宇故事創作; 徐雅琦, 王意婷英文作
出版單位: 澎縣海洋教育資源中心
版次: 初版
出版年月: 111/08
標題: 井; 歷史; 繪本; 澎湖縣馬公市
0-3歲嬰幼兒圖書分齡主題詞: (空)
3-6歲嬰幼兒圖書分齡主題詞: (空)
適讀對象: 兒童(6-12)
分級註記: 普遍級
類號: 733.9/141.9/101.2
ISBN: 978-986-5427-90-0 (精裝, 24面, 21X30公分)
開數: 21X30
頁數: 24
得獎紀錄: (空)
[ 搜尋所有 四眼井 ... ]

根據電話 06-9261141 134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06-9261141 134 ...)

# 06-9261141 134 於 文資局古蹟 - 1

案件編號19851127000089
個案名稱蔡廷蘭進士第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澎湖興仁蔡進士第位於今馬公市東南方興仁里上村,為澎湖進士蔡廷蘭高中進士後所建,自道光26(1846)年至今,已有150年之久。澎湖興仁舊名雙頭掛,位於澎湖拱北山與獅山中間地帶,因村落居兩山頭中而得名。開拓之初,大抵為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其後墾地日漸向內地擴張,離海港漸遠,而耕地日增,農業逐漸取代漁業。聚落分頂村、東村;頂村,大抵為蔡氏族人所聚居,有祖廟蔡氏濟陽堂一座。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於道光24(1844)年中式,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6(1801)年,十三歲即以稚年補生員,後入學府,屢試屢中,補澎湖廳稟生。為人廉靜,好讀書,先後主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道光17(1837)年秋試中舉人。道光24(1844)年春晉京會試,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任官累遷至同知,咸豐9(1859)年以病歿於任所。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即道光26(1846)年,回鄉祭祖,便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以光耀門楣。由於蔡進士一生仕途皆在外地,進士第的興築,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際宅第的意義。進士第的建築特色是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三點三公尺,正立面為凹壽式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為澎湖民宅中唯一有燕尾作法。宅第中其他建築作法及裝飾,亦頗為精緻。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但因日久失修,澎湖縣政府於民國100-101(2011-2012)年進行修復工程,恢復進士第以往容貌。 三任澎湖文石書院山長的林豪曾應蔡廷蘭哲嗣蔡繼漸之請託,寫有〈奉政大夫署豐城縣知縣秋園先生墓誌銘〉,內中有銘文讚賞: 泱泱東海,寶氣所鍾,必有奇士,梃生其中, 矯矯蔡公,人中之驥,早擢巍科,出為名吏, 我生已晚,敬謁德門,搜牢遺集,瓣香猶存, 翼翼名區,芳躅斯在,流澤孔長,繩繩未艾。 能參加科舉殿試榮獲二甲61名,為台籍人士名次最佳,足可表現蔡廷蘭文才;遭風漂流安南經歷步履之遠;江西省任官品階之高在當時的澎湖地區是絕無僅有的;更是澎湖唯一的進士,享有「開澎進士」之稱。 以年表方式列出蔡廷蘭的一生59載的行誼: 1.嘉慶6 (1801) 年誕生於澎湖廳林投澳雙頭跨社。 2.嘉慶18 (1813) 年13歲,通過臺灣學政道考,入臺灣府學為附生。 3.嘉慶19 (1814) 年14歲,歲考錄取第一等第一名,依序補為澎湖廳廩生。 4.道光5 (1825) 年25歲,再次赴鄉試,落榜之後首次回金門瓊林拜謁祖廟。 5.道光8 (1828) 年28歲,幫澎湖通判蔣鏞補輯《澎湖紀略續篇》,次年完成,但未刊行。 6.道光11 (1831) 年31歲,澎湖大旱,擔任澎湖廳義倉總董。 7.道光12 (1832) 年32歲,福建興泉永道長官周凱在澎湖賑災,廷蘭賦詩陳述澎湖風災的情形,周嘉許蔡生「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澎湖紀略續篇》經周凱削正並作序後付梓,名為《澎湖續篇》。 8.道光14 (1834) 年34歲,受聘主講臺灣縣引心書院(今臺南市)。 9.道光15 (1835) 年35歲,三赴福州省城鄉試,再度落榜,回澎時,遭遇颱風,船隻飄抵越南。次年歷經一百多天的水、陸路行程,於5月8日返回澎湖,之後刊行《海南雜著》一書。 10.道光17 (1837) 年37歲,被舉為丁酉科拔貢,四赴福州省城鄉試,並中劉志摶榜第31名舉人;同時擔任臺南崇文、引心及澎湖文石三書院講席。 11.道光20 (1840) 年40歲,與同儕林梅樹、呂世宜等人商校成刻恩師周凱《內自訟齋文集》,版藏呂氏「愛吾廬」。 12.道光22 (1842) 年42歲,澎湖廳前後任通判玉庚及王廷幹聯名贈匾「鄉國善士」,嘉許對賑災勸捐撫卹的表現。 13.道光23 (1843) 年43歲,代表澎湖廳上書乞留因案遭下獄的兵備道姚瑩;並立碑文及柱聯於金門瓊林「蔡氏宗祠」和「欽旌節孝」坊。 14.道光24 (1844) 年44歲,進京會試,中式孫毓溎榜209名,在北京紫禁城保和殿殿試為二甲61名,賜進士出身,即用知縣,籤制分發江西省。 15.道光26 (1846) 年46歲,回金門祭祖,為瓊林「一門三節坊」的中聯題字及當地「大道公宮」掛「至誠之道」匾;返澎後並在雙頭跨舊宅旁建「進士第」,並赴媽祖廟後殿清風閣上掛「功庇斯文」匾。 16.道光29 (1849) 年4-7月49歲,任江西省峽江縣知縣3個月。 17.咸豐2 (1852) 年52歲,任江西省鄉試同考官,冬改任南昌水利同知。 18.咸豐6 (1856) 年56歲,任江西省豐城縣知縣。 19.咸豐7 (1857) 年57歲,組織團練圍堵太平軍;勸捐修復豐城縣熊坊壋土隄等。 20.咸豐8 (1858) 年58歲,勸捐修復豐城縣境內多處土、石隄及被沙塞的糧田;也重修豐城縣縣治大堂及考棚;冬,因軍功保升同知賞載藍翎。 21.咸豐9 (1859) 年59歲,卒於江西省豐城縣知縣任內,並運棺回澎湖安葬。墓碑文字為「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任江西豐城縣蔡公香祖墓」,「奉政大夫」、「同知」為正五品符合五品以上官授誥命的「誥授」規制。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興仁里雙頭掛29號
經度119.611524
緯度23.550677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2-18/37b2da3d-8061-4d66-a661-cfa76c8f0fdb/照片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2-18/37b2da3d-8061-4d66-a661-cfa76c8f0fdb/照片1.jpg
name: : 照片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89
外觀特徵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3.3公尺,正立面門樓為凹壽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硓𥑮石砌築牆體。 蔡廷蘭進士第是道光26年(1846) 蔡廷蘭於中進士兩年後回鄉祭祖,在舊宅旁所建的宅第。類型上與澎湖一般民宅相同,僅在門楣及報廈屋面上正身採用燕尾作法,以及正廳門扇上之種種形式,表現出官宅的特殊性。
室內特徵建築物佔地約168平方公尺(51坪),面寬11公尺,進深15.3公尺,接近正方形,是四面有房中留天井澎湖傳統式民宅。正立面中央門楣有玄武岩石匾一方,陰刻「進士第」三字。磚牆面的正中央各有圓形泥塑「松鶴圖」鏤窗,疑是後人所改砌;鏤窗下方各有造型樸實粗壯的麒麟堵。正身屋脊燕尾起翹,正廳門為三關六扇門形式,中間門扇雕刻有「文章千古業、詩禮一家春」文字,固定在上額門楣的門印左右各刻有「閥」、「閱」,在在彰顯全澎唯一進士家族的地位。
使用情形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 民國101(2012)年修復竣工 張玉璜建築師設計 澎匠營造工程公司施作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申請小型修繕進行補修。
現狀建築主體保存完整,部份牆面有風化現象且灰泥剝落嚴重,下間仔窗戶門板旋轉處有磨損。
網站名稱古藝小城.雙頭掛
網址https://m.facebook.com/XingrenCommunity/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 : 1985-11-27 10:32: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興仁段
landSerialNo: : 542
landownership: : 私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鄉村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乙種建築用地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正面外觀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4ad06a35-5fec-4623-8fa4-ca545f9cb1f1/蔡廷蘭進士第-正面外觀.jpg
2::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大門外觀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175f1906-d664-4526-8e1f-eb059b64e027/蔡廷蘭進士第-大門外觀.jpg
3::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中庭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7cf5a18a-ebb7-45a0-9ab5-8aa15c80e529/蔡廷蘭進士第-中庭.jpg
4::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和為貴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6b6d7700-883a-4a9a-8812-5b8a69bfb4ad/蔡廷蘭進士第-和為貴.jpg
5::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安之居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778343c3-749d-412f-943d-eeed2d0d693e/蔡廷蘭進士第-安之居.jpg
6::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香祖詩集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c97c79c6-a66c-41e0-b20f-852ecb034a84/蔡廷蘭進士第-香祖詩集.jpg
7::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展示物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c5fb3daa-3eb1-4d6a-b744-4fdf52c0bb2a/蔡廷蘭進士第-展示物.jpg
8::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外牆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55c34bbd-6eab-4bec-8b85-f470edcfb70d/蔡廷蘭進士第-外牆.jpg
9::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修復落成碑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22e82e16-9ab4-44b9-a55f-e5a3ad0b1c12/蔡廷蘭進士第-修復落成碑.jpg
10::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照片1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3d09888e-f102-4939-9db1-4d222b8e20a4/蔡廷蘭進士第-照片1.jpg
11::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照片2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da44d5d5-e890-4b47-8362-e0bf04bed0db/蔡廷蘭進士第-照片2.jpg
12::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相關剪報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e29497fc-05d8-4517-8838-3b101420563f/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相關剪報.jpg
13::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修復大事紀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00b5b918-aede-4974-9010-23610f5297dc/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修復大事紀.jpg
14::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傳奇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ed5eda13-eb62-4398-a3e0-04a171bb3f5c/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傳奇.jpg
15::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抓週儀式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26363dee-bc8b-4a81-9247-31124554c7bb/蔡廷蘭進士第-抓週儀式.jpg
16::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中庭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0f91bd2e-94d7-41ef-bdd9-5c808b79b45e/蔡廷蘭進士第-中庭2.jpg
17::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e41404f2-3ad6-4d48-95da-77ce728ab784/蔡廷蘭進士第-內部.jpg
18::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2a8fd201-9b45-48aa-b970-e3ee813068e8/蔡廷蘭進士第-內部1.jpg
19::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7760bff9-2403-49c8-8ab1-1857c5e309f3/蔡廷蘭進士第-11.jpg
20::
mediaName: : 正面右側花窗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8ce2dec5-8dff-489a-a676-fe95cc0b4c92/正面右側花窗.jpg
21::
mediaName: : 正面左側花窗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7397331e-ceed-411d-ae0e-ec274d93cd01/正面左側花窗.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bff0f579-4ba7-4e7a-b33d-85057b0d233a/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18/6f5a08ec-49f9-451b-b5de-0aeaf58f13c6/地籍資料.jpg
repImgId96706
案件編號: 19851127000089
個案名稱: 蔡廷蘭進士第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 澎湖興仁蔡進士第位於今馬公市東南方興仁里上村,為澎湖進士蔡廷蘭高中進士後所建,自道光26(1846)年至今,已有150年之久。澎湖興仁舊名雙頭掛,位於澎湖拱北山與獅山中間地帶,因村落居兩山頭中而得名。開拓之初,大抵為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其後墾地日漸向內地擴張,離海港漸遠,而耕地日增,農業逐漸取代漁業。聚落分頂村、東村;頂村,大抵為蔡氏族人所聚居,有祖廟蔡氏濟陽堂一座。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於道光24(1844)年中式,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6(1801)年,十三歲即以稚年補生員,後入學府,屢試屢中,補澎湖廳稟生。為人廉靜,好讀書,先後主崇文書院、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道光17(1837)年秋試中舉人。道光24(1844)年春晉京會試,中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任官累遷至同知,咸豐9(1859)年以病歿於任所。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即道光26(1846)年,回鄉祭祖,便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以光耀門楣。由於蔡進士一生仕途皆在外地,進士第的興築,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際宅第的意義。進士第的建築特色是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三點三公尺,正立面為凹壽式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為澎湖民宅中唯一有燕尾作法。宅第中其他建築作法及裝飾,亦頗為精緻。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但因日久失修,澎湖縣政府於民國100-101(2011-2012)年進行修復工程,恢復進士第以往容貌。 三任澎湖文石書院山長的林豪曾應蔡廷蘭哲嗣蔡繼漸之請託,寫有〈奉政大夫署豐城縣知縣秋園先生墓誌銘〉,內中有銘文讚賞: 泱泱東海,寶氣所鍾,必有奇士,梃生其中, 矯矯蔡公,人中之驥,早擢巍科,出為名吏, 我生已晚,敬謁德門,搜牢遺集,瓣香猶存, 翼翼名區,芳躅斯在,流澤孔長,繩繩未艾。 能參加科舉殿試榮獲二甲61名,為台籍人士名次最佳,足可表現蔡廷蘭文才;遭風漂流安南經歷步履之遠;江西省任官品階之高在當時的澎湖地區是絕無僅有的;更是澎湖唯一的進士,享有「開澎進士」之稱。 以年表方式列出蔡廷蘭的一生59載的行誼: 1.嘉慶6 (1801) 年誕生於澎湖廳林投澳雙頭跨社。 2.嘉慶18 (1813) 年13歲,通過臺灣學政道考,入臺灣府學為附生。 3.嘉慶19 (1814) 年14歲,歲考錄取第一等第一名,依序補為澎湖廳廩生。 4.道光5 (1825) 年25歲,再次赴鄉試,落榜之後首次回金門瓊林拜謁祖廟。 5.道光8 (1828) 年28歲,幫澎湖通判蔣鏞補輯《澎湖紀略續篇》,次年完成,但未刊行。 6.道光11 (1831) 年31歲,澎湖大旱,擔任澎湖廳義倉總董。 7.道光12 (1832) 年32歲,福建興泉永道長官周凱在澎湖賑災,廷蘭賦詩陳述澎湖風災的情形,周嘉許蔡生「海外英才今見之,如君始可與言詩」。《澎湖紀略續篇》經周凱削正並作序後付梓,名為《澎湖續篇》。 8.道光14 (1834) 年34歲,受聘主講臺灣縣引心書院(今臺南市)。 9.道光15 (1835) 年35歲,三赴福州省城鄉試,再度落榜,回澎時,遭遇颱風,船隻飄抵越南。次年歷經一百多天的水、陸路行程,於5月8日返回澎湖,之後刊行《海南雜著》一書。 10.道光17 (1837) 年37歲,被舉為丁酉科拔貢,四赴福州省城鄉試,並中劉志摶榜第31名舉人;同時擔任臺南崇文、引心及澎湖文石三書院講席。 11.道光20 (1840) 年40歲,與同儕林梅樹、呂世宜等人商校成刻恩師周凱《內自訟齋文集》,版藏呂氏「愛吾廬」。 12.道光22 (1842) 年42歲,澎湖廳前後任通判玉庚及王廷幹聯名贈匾「鄉國善士」,嘉許對賑災勸捐撫卹的表現。 13.道光23 (1843) 年43歲,代表澎湖廳上書乞留因案遭下獄的兵備道姚瑩;並立碑文及柱聯於金門瓊林「蔡氏宗祠」和「欽旌節孝」坊。 14.道光24 (1844) 年44歲,進京會試,中式孫毓溎榜209名,在北京紫禁城保和殿殿試為二甲61名,賜進士出身,即用知縣,籤制分發江西省。 15.道光26 (1846) 年46歲,回金門祭祖,為瓊林「一門三節坊」的中聯題字及當地「大道公宮」掛「至誠之道」匾;返澎後並在雙頭跨舊宅旁建「進士第」,並赴媽祖廟後殿清風閣上掛「功庇斯文」匾。 16.道光29 (1849) 年4-7月49歲,任江西省峽江縣知縣3個月。 17.咸豐2 (1852) 年52歲,任江西省鄉試同考官,冬改任南昌水利同知。 18.咸豐6 (1856) 年56歲,任江西省豐城縣知縣。 19.咸豐7 (1857) 年57歲,組織團練圍堵太平軍;勸捐修復豐城縣熊坊壋土隄等。 20.咸豐8 (1858) 年58歲,勸捐修復豐城縣境內多處土、石隄及被沙塞的糧田;也重修豐城縣縣治大堂及考棚;冬,因軍功保升同知賞載藍翎。 21.咸豐9 (1859) 年59歲,卒於江西省豐城縣知縣任內,並運棺回澎湖安葬。墓碑文字為「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任江西豐城縣蔡公香祖墓」,「奉政大夫」、「同知」為正五品符合五品以上官授誥命的「誥授」規制。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興仁里雙頭掛29號
經度: 119.611524
緯度: 23.550677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2-18/37b2da3d-8061-4d66-a661-cfa76c8f0fdb/照片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2-18/37b2da3d-8061-4d66-a661-cfa76c8f0fdb/照片1.jpg
name: : 照片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89
外觀特徵: 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深進約3.3公尺,正立面門樓為凹壽作法。其廂房為馬背硬山式作法,屋面為硬山燕尾屋脊,硓𥑮石砌築牆體。 蔡廷蘭進士第是道光26年(1846) 蔡廷蘭於中進士兩年後回鄉祭祖,在舊宅旁所建的宅第。類型上與澎湖一般民宅相同,僅在門楣及報廈屋面上正身採用燕尾作法,以及正廳門扇上之種種形式,表現出官宅的特殊性。
室內特徵: 建築物佔地約168平方公尺(51坪),面寬11公尺,進深15.3公尺,接近正方形,是四面有房中留天井澎湖傳統式民宅。正立面中央門楣有玄武岩石匾一方,陰刻「進士第」三字。磚牆面的正中央各有圓形泥塑「松鶴圖」鏤窗,疑是後人所改砌;鏤窗下方各有造型樸實粗壯的麒麟堵。正身屋脊燕尾起翹,正廳門為三關六扇門形式,中間門扇雕刻有「文章千古業、詩禮一家春」文字,固定在上額門楣的門印左右各刻有「閥」、「閱」,在在彰顯全澎唯一進士家族的地位。
使用情形: 由於蔡氏子孫並未對進士第大規模整修或改建,故整體結構至今大致上仍保存完整。 民國101(2012)年修復竣工 張玉璜建築師設計 澎匠營造工程公司施作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申請小型修繕進行補修。
現狀: 建築主體保存完整,部份牆面有風化現象且灰泥剝落嚴重,下間仔窗戶門板旋轉處有磨損。
網站名稱: 古藝小城.雙頭掛
網址: https://m.facebook.com/XingrenCommunity/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 : 1985-11-27 10:32: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興仁段
landSerialNo: : 542
landownership: : 私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鄉村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乙種建築用地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正面外觀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4ad06a35-5fec-4623-8fa4-ca545f9cb1f1/蔡廷蘭進士第-正面外觀.jpg
2::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大門外觀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175f1906-d664-4526-8e1f-eb059b64e027/蔡廷蘭進士第-大門外觀.jpg
3::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中庭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7cf5a18a-ebb7-45a0-9ab5-8aa15c80e529/蔡廷蘭進士第-中庭.jpg
4::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和為貴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6b6d7700-883a-4a9a-8812-5b8a69bfb4ad/蔡廷蘭進士第-和為貴.jpg
5::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安之居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778343c3-749d-412f-943d-eeed2d0d693e/蔡廷蘭進士第-安之居.jpg
6::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香祖詩集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c97c79c6-a66c-41e0-b20f-852ecb034a84/蔡廷蘭進士第-香祖詩集.jpg
7::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展示物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c5fb3daa-3eb1-4d6a-b744-4fdf52c0bb2a/蔡廷蘭進士第-展示物.jpg
8::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外牆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55c34bbd-6eab-4bec-8b85-f470edcfb70d/蔡廷蘭進士第-外牆.jpg
9::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修復落成碑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22e82e16-9ab4-44b9-a55f-e5a3ad0b1c12/蔡廷蘭進士第-修復落成碑.jpg
10::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照片1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3d09888e-f102-4939-9db1-4d222b8e20a4/蔡廷蘭進士第-照片1.jpg
11::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照片2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da44d5d5-e890-4b47-8362-e0bf04bed0db/蔡廷蘭進士第-照片2.jpg
12::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相關剪報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e29497fc-05d8-4517-8838-3b101420563f/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相關剪報.jpg
13::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修復大事紀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00b5b918-aede-4974-9010-23610f5297dc/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修復大事紀.jpg
14::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傳奇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ed5eda13-eb62-4398-a3e0-04a171bb3f5c/蔡廷蘭進士第-蔡廷蘭傳奇.jpg
15::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抓週儀式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26363dee-bc8b-4a81-9247-31124554c7bb/蔡廷蘭進士第-抓週儀式.jpg
16::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中庭
takePhotoDate: : 20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0-23/0f91bd2e-94d7-41ef-bdd9-5c808b79b45e/蔡廷蘭進士第-中庭2.jpg
17::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e41404f2-3ad6-4d48-95da-77ce728ab784/蔡廷蘭進士第-內部.jpg
18::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2a8fd201-9b45-48aa-b970-e3ee813068e8/蔡廷蘭進士第-內部1.jpg
19::
mediaName: : 蔡廷蘭進士第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7760bff9-2403-49c8-8ab1-1857c5e309f3/蔡廷蘭進士第-11.jpg
20::
mediaName: : 正面右側花窗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8ce2dec5-8dff-489a-a676-fe95cc0b4c92/正面右側花窗.jpg
21::
mediaName: : 正面左側花窗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11-06/7397331e-ceed-411d-ae0e-ec274d93cd01/正面左側花窗.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bff0f579-4ba7-4e7a-b33d-85057b0d233a/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18/6f5a08ec-49f9-451b-b5de-0aeaf58f13c6/地籍資料.jpg
repImgId: 96706

# 06-9261141 134 於 文資局古蹟 - 2

案件編號20000128000003
個案名稱西嶼內垵塔公塔婆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石塔
歷史沿革從內垵北港向西延伸約一海浬的海域中有一處稱做「海瀨礁」的暗礁,暗礁北方的陸地稱為「鱟仔尾」,兩者間的形狀像箭一樣直射內垵村內,常導致民眾遭難與不平安,所以邀請唐山地理師實地勘查,於道光23 (1843) 年由內垵呂論倡導,率聚落內強壯青年鳩工興建一陰一陽兩塔後。並由村民築牆約百公尺將兩塔連接,意味雙人聯手共同抵抗外來的侵犯,也能防止海水倒灌,並能鎮壓這個如箭般的沖煞,因當初選擇陰陽揉合和消長原理來制煞,加上造型分雌雄,所以稱為塔公、塔婆。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內垵村北港
經度119.499398
緯度23.573755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6-02/26c4f44e-c7b5-4e3a-9229-0d1532715bb3/IMG_4938_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6-02/26c4f44e-c7b5-4e3a-9229-0d1532715bb3/IMG_4938_.jpg
name: : IMG_4938_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128000003
外觀特徵內垵村北港南邊,有東北西南向之石牆一道近百公尺,兩端各有石塔一座,東座較大稱塔公,因塔較雄壯且塔頂上的飾物形狀似男性生殖器官乃稱之塔公;西座較小稱塔婆,因塔身較小且在塔公附近因而命名。塔公為正方形實心六層塔,略呈矩形向上逐層收分,塔底邊到邊各約12.5公尺,總高12.35公尺。第一、二、三層用直徑2-30公分不規則的玄武岩砌成;第四、五、六層及頂上葫蘆造型以硓石古石為材料。表面粉刷石灰,塔頂置紅色陶缸作為辟邪祈福用,係全澎湖43座塔中屬於大型塔之ㄧ。 塔公曾於民國75(1986)年韋恩颱風侵襲時受損,塔身向南傾斜約5度。隨於數年後由村民自行修護,但不敵民國90(2001)年奇比颱風的損壞,4-6層攔腰倒榻,次年進行搶修成今貌。 塔婆底部直徑5.24公尺,總高約4.9公尺,係用玄武岩造成的一層圓錐形塔,塔頂倒置淺綠色陶甕。塔婆於民國76(1987)年曾整修過,因塔公塔頂置紅色陶缸,故將塔婆塔頂倒放「豆芽菜甕仔」作為裝飾物。 兩塔各層均符合門公尺內的本(登科)、官(富貴)、義(添丁)等吉祥尺寸。
室內特徵由《澎湖的辟邪祈福塔》之記載有關祭塔儀式指出祭塔公為:香案設於塔公東側,神桌恭請內塹宮吳府王爺神像坐鎮;供品有五牲、五果、紅圓三碗、紅龜粿、酒、全豬一頭等,村民也備紅圓參與祭拜。祭塔婆時香案設於塔婆西側,神桌恭請內塹宮李府王爺神像坐鎮;供品如祭塔公相同。 塔公塔婆附近有自然之石柱數株結合突出地面,構成柱狀,遠望如觀音佛祖像,且南北各有9座間隔之石柱,宛如18羅漢朝拜觀音之勢。往昔由唐山過來的船隻航經此地均會先見到觀音山後才可看到後頭的菜頭埔,具有指示航道的功能。其下的峽灣宛如花池,每到夏季有無數梭魚聚集於此,可為村民帶來極大的漁獲。可惜於台灣光復後,村中修建碼頭,採此石柱為建材,致使完整的觀音山地貌及18羅漢無處尋覓,殊為可惜。目前西嶼鄉公所在此地設立〈塔公塔婆塔城記〉石碑紀錄。
使用情形西嶼內垵塔公塔婆至今(2021)已有178餘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扮演著鎮守水煞,庇佑聚落平安的重要任務,也表露出內垵村民敬天奉神的信念,更是澎湖縣深具歷史及民俗意義的人文地標。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此處緊鄰於海,冬天面風易垃圾堆積於石塔旁,定期派人員巡視清理及除草。
現狀標的主體保存尚屬良好。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澎府民禮字第05049號
公告日期: : 2000-01-28 00:00: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內垵一段
landSerialNo: : 235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國土保安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d14ef136-10e2-4f2d-929c-9466bdf0dd83/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10-29/9427bb07-ad02-4b8b-b2fd-49cea3ee5b4c/西嶼內垵塔公塔婆地籍圖.pdf
repImgId117124
案件編號: 20000128000003
個案名稱: 西嶼內垵塔公塔婆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石塔
歷史沿革: 從內垵北港向西延伸約一海浬的海域中有一處稱做「海瀨礁」的暗礁,暗礁北方的陸地稱為「鱟仔尾」,兩者間的形狀像箭一樣直射內垵村內,常導致民眾遭難與不平安,所以邀請唐山地理師實地勘查,於道光23 (1843) 年由內垵呂論倡導,率聚落內強壯青年鳩工興建一陰一陽兩塔後。並由村民築牆約百公尺將兩塔連接,意味雙人聯手共同抵抗外來的侵犯,也能防止海水倒灌,並能鎮壓這個如箭般的沖煞,因當初選擇陰陽揉合和消長原理來制煞,加上造型分雌雄,所以稱為塔公、塔婆。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內垵村北港
經度: 119.499398
緯度: 23.573755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6-02/26c4f44e-c7b5-4e3a-9229-0d1532715bb3/IMG_4938_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6-02/26c4f44e-c7b5-4e3a-9229-0d1532715bb3/IMG_4938_.jpg
name: : IMG_4938_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128000003
外觀特徵: 內垵村北港南邊,有東北西南向之石牆一道近百公尺,兩端各有石塔一座,東座較大稱塔公,因塔較雄壯且塔頂上的飾物形狀似男性生殖器官乃稱之塔公;西座較小稱塔婆,因塔身較小且在塔公附近因而命名。塔公為正方形實心六層塔,略呈矩形向上逐層收分,塔底邊到邊各約12.5公尺,總高12.35公尺。第一、二、三層用直徑2-30公分不規則的玄武岩砌成;第四、五、六層及頂上葫蘆造型以硓石古石為材料。表面粉刷石灰,塔頂置紅色陶缸作為辟邪祈福用,係全澎湖43座塔中屬於大型塔之ㄧ。 塔公曾於民國75(1986)年韋恩颱風侵襲時受損,塔身向南傾斜約5度。隨於數年後由村民自行修護,但不敵民國90(2001)年奇比颱風的損壞,4-6層攔腰倒榻,次年進行搶修成今貌。 塔婆底部直徑5.24公尺,總高約4.9公尺,係用玄武岩造成的一層圓錐形塔,塔頂倒置淺綠色陶甕。塔婆於民國76(1987)年曾整修過,因塔公塔頂置紅色陶缸,故將塔婆塔頂倒放「豆芽菜甕仔」作為裝飾物。 兩塔各層均符合門公尺內的本(登科)、官(富貴)、義(添丁)等吉祥尺寸。
室內特徵: 由《澎湖的辟邪祈福塔》之記載有關祭塔儀式指出祭塔公為:香案設於塔公東側,神桌恭請內塹宮吳府王爺神像坐鎮;供品有五牲、五果、紅圓三碗、紅龜粿、酒、全豬一頭等,村民也備紅圓參與祭拜。祭塔婆時香案設於塔婆西側,神桌恭請內塹宮李府王爺神像坐鎮;供品如祭塔公相同。 塔公塔婆附近有自然之石柱數株結合突出地面,構成柱狀,遠望如觀音佛祖像,且南北各有9座間隔之石柱,宛如18羅漢朝拜觀音之勢。往昔由唐山過來的船隻航經此地均會先見到觀音山後才可看到後頭的菜頭埔,具有指示航道的功能。其下的峽灣宛如花池,每到夏季有無數梭魚聚集於此,可為村民帶來極大的漁獲。可惜於台灣光復後,村中修建碼頭,採此石柱為建材,致使完整的觀音山地貌及18羅漢無處尋覓,殊為可惜。目前西嶼鄉公所在此地設立〈塔公塔婆塔城記〉石碑紀錄。
使用情形: 西嶼內垵塔公塔婆至今(2021)已有178餘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扮演著鎮守水煞,庇佑聚落平安的重要任務,也表露出內垵村民敬天奉神的信念,更是澎湖縣深具歷史及民俗意義的人文地標。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此處緊鄰於海,冬天面風易垃圾堆積於石塔旁,定期派人員巡視清理及除草。
現狀: 標的主體保存尚屬良好。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澎府民禮字第05049號
公告日期: : 2000-01-28 00:00: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內垵一段
landSerialNo: : 235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國土保安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d14ef136-10e2-4f2d-929c-9466bdf0dd83/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10-29/9427bb07-ad02-4b8b-b2fd-49cea3ee5b4c/西嶼內垵塔公塔婆地籍圖.pdf
repImgId: 117124

# 06-9261141 134 於 文資局古蹟 - 3

案件編號20150617000001
個案名稱漁翁島稅關監視署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6
name: : 衙署
歷史沿革漁翁島稅關監視署係依據明治33(1900)年總督府21號、35號府令,與該年4月15日設置,但建築物之興建則晚於當時,其業務主要對往來中國、台海間的船隻徵稅。 據曾任職該署監吏的鄭再來先生所言,該署因中日戰爭交通中斷而喪失其功能,故約於昭和16、17年撤銷。撤銷前之編制為署長(由馬公監視署署長兼之、監吏(出缺未補)、監吏補及水伕(工友)各1名。該署撤出後,由洪啟育先生租用,至民國54(1965)年,始由其出資購入。目前已遷居大池村,該建築則閒置。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者:本棟建築無論在外觀或作為監視署的用途皆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二)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者:本棟建築為日治初期對於往來中國與台灣澎湖的船隻檢查、徵稅、監視需求所建,見證當時澎湖本地稅務與貿易發展史,其設置是澎湖海洋文化的一部份。且該官署的設置,突顯外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百年官署必具相關之歷史、人物事件,應盡速作相關口訪調查以重現歷史意義。 (三)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本建築造型特殊,監視塔樓尤其特別,具保存價值。建築方式有洗石子、紅磚砌築等地方營建技術之展現,融合當地內垵工匠技術,施以英式磚砌法,日式內部空間結構,具時代特色與在地性之特殊性。 (四)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全棟建築為清水磚,素雅中仍見細膩,並設以瞭望塔,為本縣罕見具有海洋特色。 (五)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全棟磚造建築在澎湖相對於硓𥑮石建構的普遍運用深遠意義。位於外垵村落半山腰間,視野開闊,深具再利用潛力。 (六)具其他古蹟價值者:牆體堅固無比,堪見日治時期建築工法之特長。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外垵村8-1號
經度119.482688
緯度23.565349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8311/photo/f87724e1-4717-438e-ae96-d9600a2bffd6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8311/photo/f87724e1-4717-438e-ae96-d9600a2bffd6.jpg
name: : f87724e1-4717-438e-ae96-d9600a2bffd6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3::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4::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50617000001
外觀特徵漁翁島稅關監視署為清水紅磚砌築的承重牆體,加上木作屋架之建築構造。清水磚造的二層塔樓是這棟建築機能外顯的特徵,建築本體由傳統水泥棧瓦與洋式屋架,清水磚承重牆基礎有洗石子裝飾,基礎的通氣口反映內部和室空間的位置。
室內特徵從南向進入正面入口為辦公空間,左側有兩個開口,一是通往監視塔樓,二是聯絡後方的生活場域,內部設置一座木作旋轉樓梯直通塔頂的監視處。西側有二間和室,是一般寢室及監視寢室,寢室對面是廚房與便所。東側有兩間居室亦為和室,一是座敷,二是次間,兩間居室之間做障子門。
使用情形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部分屋瓦掉落,應盡速修繕。
現狀標的現況多處結構受損有崩塌疑慮,且後期改建主體毀損嚴重;目前由文化局委請玉騰建築師事務所執行損壞調查及修復工程規劃設計。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10437016642號
公告日期: : 2015-06-17 10:09:59.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外垵二段
landSerialNo: : 1130
landownership: : 私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鄉村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乙種建築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61773445-d472-440d-ac6f-09d8d0c14795/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92b7fd14-5948-4e3c-96de-e896d2a21ed3/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621
案件編號: 20150617000001
個案名稱: 漁翁島稅關監視署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6
name: : 衙署
歷史沿革: 漁翁島稅關監視署係依據明治33(1900)年總督府21號、35號府令,與該年4月15日設置,但建築物之興建則晚於當時,其業務主要對往來中國、台海間的船隻徵稅。 據曾任職該署監吏的鄭再來先生所言,該署因中日戰爭交通中斷而喪失其功能,故約於昭和16、17年撤銷。撤銷前之編制為署長(由馬公監視署署長兼之、監吏(出缺未補)、監吏補及水伕(工友)各1名。該署撤出後,由洪啟育先生租用,至民國54(1965)年,始由其出資購入。目前已遷居大池村,該建築則閒置。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者:本棟建築無論在外觀或作為監視署的用途皆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二)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者:本棟建築為日治初期對於往來中國與台灣澎湖的船隻檢查、徵稅、監視需求所建,見證當時澎湖本地稅務與貿易發展史,其設置是澎湖海洋文化的一部份。且該官署的設置,突顯外垵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百年官署必具相關之歷史、人物事件,應盡速作相關口訪調查以重現歷史意義。 (三)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本建築造型特殊,監視塔樓尤其特別,具保存價值。建築方式有洗石子、紅磚砌築等地方營建技術之展現,融合當地內垵工匠技術,施以英式磚砌法,日式內部空間結構,具時代特色與在地性之特殊性。 (四)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全棟建築為清水磚,素雅中仍見細膩,並設以瞭望塔,為本縣罕見具有海洋特色。 (五)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全棟磚造建築在澎湖相對於硓𥑮石建構的普遍運用深遠意義。位於外垵村落半山腰間,視野開闊,深具再利用潛力。 (六)具其他古蹟價值者:牆體堅固無比,堪見日治時期建築工法之特長。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外垵村8-1號
經度: 119.482688
緯度: 23.565349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8311/photo/f87724e1-4717-438e-ae96-d9600a2bffd6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8311/photo/f87724e1-4717-438e-ae96-d9600a2bffd6.jpg
name: : f87724e1-4717-438e-ae96-d9600a2bffd6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3::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4::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洪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50617000001
外觀特徵: 漁翁島稅關監視署為清水紅磚砌築的承重牆體,加上木作屋架之建築構造。清水磚造的二層塔樓是這棟建築機能外顯的特徵,建築本體由傳統水泥棧瓦與洋式屋架,清水磚承重牆基礎有洗石子裝飾,基礎的通氣口反映內部和室空間的位置。
室內特徵: 從南向進入正面入口為辦公空間,左側有兩個開口,一是通往監視塔樓,二是聯絡後方的生活場域,內部設置一座木作旋轉樓梯直通塔頂的監視處。西側有二間和室,是一般寢室及監視寢室,寢室對面是廚房與便所。東側有兩間居室亦為和室,一是座敷,二是次間,兩間居室之間做障子門。
使用情形: 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部分屋瓦掉落,應盡速修繕。
現狀: 標的現況多處結構受損有崩塌疑慮,且後期改建主體毀損嚴重;目前由文化局委請玉騰建築師事務所執行損壞調查及修復工程規劃設計。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10437016642號
公告日期: : 2015-06-17 10:09:59.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外垵二段
landSerialNo: : 1130
landownership: : 私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鄉村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乙種建築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61773445-d472-440d-ac6f-09d8d0c14795/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92b7fd14-5948-4e3c-96de-e896d2a21ed3/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621

# 06-9261141 134 於 文資局古蹟 - 4

案件編號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119.55659
緯度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422
案件編號: 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 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 119.55659
緯度: 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 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 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 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 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422

# 06-9261141 134 於 文資局古蹟 - 5

案件編號20110321000001
個案名稱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軍事設施
歷史沿革昭和17 (1942)年日軍於太平洋戰爭失利後,便採取自殺式攻擊戰略手法,於昭和19 (1944)年3月日本軍令部制定了「特殊其息兵器」之試作方針,由日軍參謀本部作戰課航空班長鹿子島隆等人擬定特攻計畫,除了用飛機機身來擊撞的「神風特攻隊」及「櫻花特攻機」外,還有特殊潛航艇的水中特攻兵器「蛟龍」、「海龍」及人間魚雷「回天」;向敵艦衝入自爆的水上特攻兵器「震洋」高速艇及其他特攻兵器等。 昭和19 (1944)年4月這種「決死兵器」便由日本第10技術研究所專門研製,按照日本軍部的設計要求,主要由摩托艇加以改造,艇長約5公尺,寬約1.2公尺,全重約1.4噸,動力是以汽車用的汽油機加以必要的改造後裝置艇內,最大速度約為25節,艇員為1人,設計者特別為每艘的艇首安裝撞擊起爆的撞角引信,引爆艇內250公斤的高爆炸藥,以達到撞沉敵艦的效果。 第一艘「震洋艇」選定於日本海軍紀念日5月27日下水,艇的主體用膠合板(木製合板)製成,這反映出研製者想儘量減輕艇身的重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美國空軍大規模轟炸的嚴重打擊下,日本鋼材已極度匱乏。震洋艇艇首裝250公斤的高爆炸藥是它的威力所在。除此之外,還裝有120毫米的火箭發射器,艇的上方也裝有割網器,用來割斷漁網或偽裝網等。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3::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登錄理由見證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在戰略上的因應,以及是日治時代的稀有建築,見證日治時期重要歷史事件,具歷史價值、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4、5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內垵三段127-2地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內垵三段2-2地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內垵三段3-1地號
經度119.514788
緯度23.56723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2/photo/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2/photo/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1.JPG
name: : 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10321000001
外觀特徵隱藏於鄰海岸線山壁之洞穴,洞口面海,入口為半圓形。
室內特徵打鑿石壁之洞穴,內有4條格納庫,皆為平行配置,長約32~37米,寬3.2米,內部互為連通,靠東側格那庫中極為潮濕,地上皆為泥濘。
使用情形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古蹟周遭定期環境清理。
現狀位於軍事用地,需提前申請方能進入訪視。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14號
公告日期: : 2011-03-21 00:00:00.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24號
公告日期: : 2011-04-01 00:00:00.0
note: : 公告更正「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指定為本縣之修正土地地號
3::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10437017302號
公告日期: : 2015-06-17 00:00:00.0
note: : 公告更正「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修正古蹟名稱為「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內垵三段
landSerialNo: : 127-2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森林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內垵三段
landSerialNo: : 2-2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內垵三段
landSerialNo: : 3-1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1-25/067b214f-3fad-455f-943e-68f93c1b5292/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1-25/5a723f14-45ce-4d1c-9598-06529bb4d776/公告公文(歷次1).pdf
3::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1-25/be3dc4aa-e684-4ae3-aa29-8b054b569452/公告原文(歷次2).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b1c013fa-b725-4178-b534-0339171069ac/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424
案件編號: 20110321000001
個案名稱: 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軍事設施
歷史沿革: 昭和17 (1942)年日軍於太平洋戰爭失利後,便採取自殺式攻擊戰略手法,於昭和19 (1944)年3月日本軍令部制定了「特殊其息兵器」之試作方針,由日軍參謀本部作戰課航空班長鹿子島隆等人擬定特攻計畫,除了用飛機機身來擊撞的「神風特攻隊」及「櫻花特攻機」外,還有特殊潛航艇的水中特攻兵器「蛟龍」、「海龍」及人間魚雷「回天」;向敵艦衝入自爆的水上特攻兵器「震洋」高速艇及其他特攻兵器等。 昭和19 (1944)年4月這種「決死兵器」便由日本第10技術研究所專門研製,按照日本軍部的設計要求,主要由摩托艇加以改造,艇長約5公尺,寬約1.2公尺,全重約1.4噸,動力是以汽車用的汽油機加以必要的改造後裝置艇內,最大速度約為25節,艇員為1人,設計者特別為每艘的艇首安裝撞擊起爆的撞角引信,引爆艇內250公斤的高爆炸藥,以達到撞沉敵艦的效果。 第一艘「震洋艇」選定於日本海軍紀念日5月27日下水,艇的主體用膠合板(木製合板)製成,這反映出研製者想儘量減輕艇身的重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美國空軍大規模轟炸的嚴重打擊下,日本鋼材已極度匱乏。震洋艇艇首裝250公斤的高爆炸藥是它的威力所在。除此之外,還裝有120毫米的火箭發射器,艇的上方也裝有割網器,用來割斷漁網或偽裝網等。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3::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登錄理由: 見證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在戰略上的因應,以及是日治時代的稀有建築,見證日治時期重要歷史事件,具歷史價值、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4、5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內垵三段127-2地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內垵三段2-2地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address: : 內垵三段3-1地號
經度: 119.514788
緯度: 23.56723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2/photo/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2/photo/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1.JPG
name: : 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10321000001
外觀特徵: 隱藏於鄰海岸線山壁之洞穴,洞口面海,入口為半圓形。
室內特徵: 打鑿石壁之洞穴,內有4條格納庫,皆為平行配置,長約32~37米,寬3.2米,內部互為連通,靠東側格那庫中極為潮濕,地上皆為泥濘。
使用情形: 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古蹟周遭定期環境清理。
現狀: 位於軍事用地,需提前申請方能進入訪視。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14號
公告日期: : 2011-03-21 00:00:00.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24號
公告日期: : 2011-04-01 00:00:00.0
note: : 公告更正「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指定為本縣之修正土地地號
3::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10437017302號
公告日期: : 2015-06-17 00:00:00.0
note: : 公告更正「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庫」修正古蹟名稱為「西嶼東鼻頭震洋艇格納壕」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內垵三段
landSerialNo: : 127-2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森林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內垵三段
landSerialNo: : 2-2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西嶼鄉
landNo: : 內垵三段
landSerialNo: : 3-1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1-25/067b214f-3fad-455f-943e-68f93c1b5292/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1-25/5a723f14-45ce-4d1c-9598-06529bb4d776/公告公文(歷次1).pdf
3::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1-25/be3dc4aa-e684-4ae3-aa29-8b054b569452/公告原文(歷次2).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b1c013fa-b725-4178-b534-0339171069ac/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424

# 06-9261141 134 於 文資局古蹟 - 6

案件編號20000128000004
個案名稱林投日軍上陸紀念碑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9
name: : 碑碣
歷史沿革清光緒21(1895)年3月23日日軍由裡正角登陸澎湖之後,隨即向太武山推進,為了減輕損傷,決定隔日派海軍陸戰隊由林投登陸夾擊清軍。昭和11(1936)年11月21日日軍於林投登陸處也立了一塊紀念碑。碑高(含基座)約5餘公尺,平面為八角形。花崗岩建造,周圍用貓公石築成圍牆,面積約434平方公尺。民國34(1945)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來台後,將「林投日軍上陸紀念碑」改為「抗戰勝利紀念碑」,碑體為白色,碑文為紅色,此外,並未對紀念碑週圍綠地及圍牆做改建,使其仍維持原貌。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address: : 林投南段985地號
經度119.644877
緯度23.561594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3-26/de4eaeb2-ae85-4016-b2a4-80cd2aff54f0/DSCN6209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3-26/de4eaeb2-ae85-4016-b2a4-80cd2aff54f0/DSCN6209.jpg
name: : DSCN6209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128000004
外觀特徵本古蹟之碑體由碑銘及碑座組成,其造型類似日本傳統燈籠形式,本棟古蹟有基礎、竿、中台三個部位的運用,再加上上端的碑銘。高約5餘公尺,平面為八角形,碑座(基礎)略呈向上伸出竿座,座上頂住中台,台上再立碑銘。
室內特徵碑體以花崗岩砌造,周圍基地成圓狀,採用貓公石築成圍牆,牆頂蓋石板,面向海岸的出口兩側有門柱,材料亦是貓公石。內圍敷地為草坪,圍牆外鋪石作地坪。
使用情形自由開放參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定期周遭環境清理。
現狀標的主體保存尚屬良好。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澎府民禮字第05049號
公告日期: : 2000-01-28 15:33:02.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landNo: : 林投南段
landSerialNo: : 985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紀念公園用地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a1f49516-f65c-4e4b-8387-ab23ed8dc512/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c145aa0d-db0e-4a64-b811-698ef7c66830/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03352
案件編號: 20000128000004
個案名稱: 林投日軍上陸紀念碑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9
name: : 碑碣
歷史沿革: 清光緒21(1895)年3月23日日軍由裡正角登陸澎湖之後,隨即向太武山推進,為了減輕損傷,決定隔日派海軍陸戰隊由林投登陸夾擊清軍。昭和11(1936)年11月21日日軍於林投登陸處也立了一塊紀念碑。碑高(含基座)約5餘公尺,平面為八角形。花崗岩建造,周圍用貓公石築成圍牆,面積約434平方公尺。民國34(1945)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來台後,將「林投日軍上陸紀念碑」改為「抗戰勝利紀念碑」,碑體為白色,碑文為紅色,此外,並未對紀念碑週圍綠地及圍牆做改建,使其仍維持原貌。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address: : 林投南段985地號
經度: 119.644877
緯度: 23.561594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3-26/de4eaeb2-ae85-4016-b2a4-80cd2aff54f0/DSCN6209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3-26/de4eaeb2-ae85-4016-b2a4-80cd2aff54f0/DSCN6209.jpg
name: : DSCN6209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128000004
外觀特徵: 本古蹟之碑體由碑銘及碑座組成,其造型類似日本傳統燈籠形式,本棟古蹟有基礎、竿、中台三個部位的運用,再加上上端的碑銘。高約5餘公尺,平面為八角形,碑座(基礎)略呈向上伸出竿座,座上頂住中台,台上再立碑銘。
室內特徵: 碑體以花崗岩砌造,周圍基地成圓狀,採用貓公石築成圍牆,牆頂蓋石板,面向海岸的出口兩側有門柱,材料亦是貓公石。內圍敷地為草坪,圍牆外鋪石作地坪。
使用情形: 自由開放參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定期周遭環境清理。
現狀: 標的主體保存尚屬良好。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澎府民禮字第05049號
公告日期: : 2000-01-28 15:33:02.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landNo: : 林投南段
landSerialNo: : 985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紀念公園用地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a1f49516-f65c-4e4b-8387-ab23ed8dc512/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c145aa0d-db0e-4a64-b811-698ef7c66830/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03352

# 06-9261141 134 於 文資局古蹟 - 7

案件編號20000128000005
個案名稱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9
name: : 碑碣
歷史沿革甲午戰爭,清日雙方商訂馬關條約之際,日本於光緒21(1895)年3月23日,由伊東中將率領十二艘軍艦向澎湖澳進發。派四艦於龍門港外,以艦上大砲,掩護「混成枝隊」官兵登陸裡正角,向太武山南推進。日本佔領澎湖之後於大正13(1924)年在龍門裡正角立碑紀念。紀念碑主體,高約2公尺以花崗岩建造。基地範圍已砌築圍牆,為目前國內最早有關日軍侵台的紀念碑。戰後原碑被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後來不知何故,石碑被棄置在路旁,原址改建為一座土地廟。目前政府已將原碑扶正,並樹立在土地廟東側圍牆邊。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address: : 龍門南段847地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address: : 龍門南段848地號
經度119.681525
緯度23.554499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70/photo/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70/photo/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1.JPG
name: : 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128000005
外觀特徵基地範圍已砌築圍牆,為目前國內最早有關日軍侵台的紀念碑。戰後原碑被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後來不知何故,石碑被棄置在路旁,原址改建為一座土地廟。
室內特徵紀念碑主體高約2公尺,以花崗岩建造。基地範圍已砌築圍牆,為目前國內最早有關日軍侵台的紀念碑。
使用情形民國三十四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後,豎碑處被建為土地廟,碑文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定期周遭環境清理
現狀標的主體保存尚屬良好。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澎府民禮字第05049號
公告日期: : 2000-01-28 15:35: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landNo: : 龍門南段
landSerialNo: : 847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一般農業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landNo: : 龍門南段
landSerialNo: : 848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一般農業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1ac9ba5f-4cd2-4d2d-876f-0409bdfd05e6/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5a5c367b-0bf5-42d5-815d-36790e4f69b2/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447
案件編號: 20000128000005
個案名稱: 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9
name: : 碑碣
歷史沿革: 甲午戰爭,清日雙方商訂馬關條約之際,日本於光緒21(1895)年3月23日,由伊東中將率領十二艘軍艦向澎湖澳進發。派四艦於龍門港外,以艦上大砲,掩護「混成枝隊」官兵登陸裡正角,向太武山南推進。日本佔領澎湖之後於大正13(1924)年在龍門裡正角立碑紀念。紀念碑主體,高約2公尺以花崗岩建造。基地範圍已砌築圍牆,為目前國內最早有關日軍侵台的紀念碑。戰後原碑被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後來不知何故,石碑被棄置在路旁,原址改建為一座土地廟。目前政府已將原碑扶正,並樹立在土地廟東側圍牆邊。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address: : 龍門南段847地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address: : 龍門南段848地號
經度: 119.681525
緯度: 23.554499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70/photo/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70/photo/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1.JPG
name: : 龍門裡正角日軍上陸紀念碑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00128000005
外觀特徵: 基地範圍已砌築圍牆,為目前國內最早有關日軍侵台的紀念碑。戰後原碑被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後來不知何故,石碑被棄置在路旁,原址改建為一座土地廟。
室內特徵: 紀念碑主體高約2公尺,以花崗岩建造。基地範圍已砌築圍牆,為目前國內最早有關日軍侵台的紀念碑。
使用情形: 民國三十四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後,豎碑處被建為土地廟,碑文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定期周遭環境清理
現狀: 標的主體保存尚屬良好。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澎府民禮字第05049號
公告日期: : 2000-01-28 15:35: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landNo: : 龍門南段
landSerialNo: : 847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一般農業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湖西鄉
landNo: : 龍門南段
landSerialNo: : 848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一般農業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1ac9ba5f-4cd2-4d2d-876f-0409bdfd05e6/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5a5c367b-0bf5-42d5-815d-36790e4f69b2/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447

# 06-9261141 134 於 文資局古蹟 - 8

案件編號19851127000090
個案名稱文澳城隍廟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文澳是澎湖早期的聚落之一,舊名暗澳,曾是行政中心所在。康熙23(1684)年澎湖入清版圖後,循舊例設巡檢司於暗澳,經40餘年之久,至雍正5(1727)年撤巡檢司,隔年改設澎湖糧捕廳於舊署。文澳城隍廟是澎湖最早創建的城隍廟,居文澳舊聚落的中心位置,所以乾隆時任澎湖通判的胡建偉在《澎湖紀略》提及:「澎湖文澳城隍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不足以展敬,實限於地也」,這是文澳城隍廟最早出現的文獻。另有一說為雍正8(1730)年建立的,那是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的內容所推定,殘碑文字有「雍正八年,澎湖始庥。別駕□…□…」,由碑文提及雍正8(1730)年澎湖開始崇祀城隍一事來推斷文澳城隍廟可能之創建年代。但確實興建年代已不可考?可能在清康熙、雍正兩朝之間(1684-1730)。此外咸豐元年(1851)澎湖廳署典吏呂純孝曾經主導重修過。 光緒15(1889)年清廷將澎湖廳署遷至原澎湖水師副將署(即今澎湖天后宮西側)後,文澳城隍廟轉變成文澳的地方廟。日治時期有信徒在廟中進行扶鸞濟世、著造善書等活動。臺灣光復後地方士紳鑑於城隍廟於日治時期缺乏維護管理,逐漸傾頹,乃於民國39(1950)年集資重修。雖面寬未變,但縱深加深,即今日所見形式。民國56(1967)年又因廟宇過於簡陋,於是籌資再修,並於4年後做油漆彩繪,大致保有澎湖廟宇的地方色彩。民國100(2011)年三度修復後迄今。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西文里3鄰25號
經度119.583669
緯度23.565515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09/photo/392222d6-d9b2-49b3-a3dd-bc34162d32c5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09/photo/392222d6-d9b2-49b3-a3dd-bc34162d32c5.jpg
name: : 392222d6-d9b2-49b3-a3dd-bc34162d32c5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文OO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0
外觀特徵山門屋面採硬山式三川脊作法,明間較高,中脊自成曲線且有垂脊,兩端以燕尾收頭。次間之中脊為明間之一半重複,燕尾收在山牆面之上。屋瓦之滴水上面有蝙蝠飾紋,取其「福」之意。山門簷柱出櫸雕龍頭以承簷枋,承接出櫸之吊桶雕有蓮瓣垂花,蓮座上刻有仙人成一斜角頂住出櫸。
室內特徵廟門石鼓為花崗岩質,鼓面刻有鹿與鶴,取其「長壽福祿」之意,石鼓基座線條簡潔與門枕相連,整體造型優美,是文澳城隍廟最好的石雕。 原先的天井及迴廊因應澎湖氣候及廟宇空間大小而改建為現貌。文澳城隍廟原貌是三開間二進單院落的平面,四周為承重牆包備出完整的封閉空間,信徒在山川步口向內透視天井之光線,隱約可以看到正殿裡的神龕,顯示出一種神靈威嚴的感覺。室內大量使用梭柱,柱列十分整齊,是文澳城隍廟的一大建築特色。拜殿、正殿的架構與裝飾也能維持地方色彩。
使用情形文澳當地的三所公廟,城隍廟、祖師宮與聖真寶殿,其管理組織成員即為東、西文里的居民。西文里有以城隍廟為中心分為東、北、西三甲,每年輪流推舉頭家、鄉老,負責神明壽誕及祭典事宜。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落實古蹟管理維護事項。
現狀建築主體現況狀況良好。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 : 1985-11-27 14:17:57.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西澳段
landSerialNo: : 558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bcc38e71-a653-4d94-a319-08604ad209b0/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18/368a3b2c-62aa-41b0-bae4-c14e97f6af6b/地籍資料.jpg
repImgId1380
案件編號: 19851127000090
個案名稱: 文澳城隍廟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 文澳是澎湖早期的聚落之一,舊名暗澳,曾是行政中心所在。康熙23(1684)年澎湖入清版圖後,循舊例設巡檢司於暗澳,經40餘年之久,至雍正5(1727)年撤巡檢司,隔年改設澎湖糧捕廳於舊署。文澳城隍廟是澎湖最早創建的城隍廟,居文澳舊聚落的中心位置,所以乾隆時任澎湖通判的胡建偉在《澎湖紀略》提及:「澎湖文澳城隍廟在廳署之東,規模狹隘,不足以展敬,實限於地也」,這是文澳城隍廟最早出現的文獻。另有一說為雍正8(1730)年建立的,那是根據「媽宮城隍廟殘碑」的內容所推定,殘碑文字有「雍正八年,澎湖始庥。別駕□…□…」,由碑文提及雍正8(1730)年澎湖開始崇祀城隍一事來推斷文澳城隍廟可能之創建年代。但確實興建年代已不可考?可能在清康熙、雍正兩朝之間(1684-1730)。此外咸豐元年(1851)澎湖廳署典吏呂純孝曾經主導重修過。 光緒15(1889)年清廷將澎湖廳署遷至原澎湖水師副將署(即今澎湖天后宮西側)後,文澳城隍廟轉變成文澳的地方廟。日治時期有信徒在廟中進行扶鸞濟世、著造善書等活動。臺灣光復後地方士紳鑑於城隍廟於日治時期缺乏維護管理,逐漸傾頹,乃於民國39(1950)年集資重修。雖面寬未變,但縱深加深,即今日所見形式。民國56(1967)年又因廟宇過於簡陋,於是籌資再修,並於4年後做油漆彩繪,大致保有澎湖廟宇的地方色彩。民國100(2011)年三度修復後迄今。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西文里3鄰25號
經度: 119.583669
緯度: 23.565515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09/photo/392222d6-d9b2-49b3-a3dd-bc34162d32c5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309/photo/392222d6-d9b2-49b3-a3dd-bc34162d32c5.jpg
name: : 392222d6-d9b2-49b3-a3dd-bc34162d32c5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文OO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1127000090
外觀特徵: 山門屋面採硬山式三川脊作法,明間較高,中脊自成曲線且有垂脊,兩端以燕尾收頭。次間之中脊為明間之一半重複,燕尾收在山牆面之上。屋瓦之滴水上面有蝙蝠飾紋,取其「福」之意。山門簷柱出櫸雕龍頭以承簷枋,承接出櫸之吊桶雕有蓮瓣垂花,蓮座上刻有仙人成一斜角頂住出櫸。
室內特徵: 廟門石鼓為花崗岩質,鼓面刻有鹿與鶴,取其「長壽福祿」之意,石鼓基座線條簡潔與門枕相連,整體造型優美,是文澳城隍廟最好的石雕。 原先的天井及迴廊因應澎湖氣候及廟宇空間大小而改建為現貌。文澳城隍廟原貌是三開間二進單院落的平面,四周為承重牆包備出完整的封閉空間,信徒在山川步口向內透視天井之光線,隱約可以看到正殿裡的神龕,顯示出一種神靈威嚴的感覺。室內大量使用梭柱,柱列十分整齊,是文澳城隍廟的一大建築特色。拜殿、正殿的架構與裝飾也能維持地方色彩。
使用情形: 文澳當地的三所公廟,城隍廟、祖師宮與聖真寶殿,其管理組織成員即為東、西文里的居民。西文里有以城隍廟為中心分為東、北、西三甲,每年輪流推舉頭家、鄉老,負責神明壽誕及祭典事宜。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落實古蹟管理維護事項。
現狀: 建築主體現況狀況良好。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臺內民字第357272號
公告日期: : 1985-11-27 14:17:57.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西澳段
landSerialNo: : 558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06/bcc38e71-a653-4d94-a319-08604ad209b0/公告公文.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18/368a3b2c-62aa-41b0-bae4-c14e97f6af6b/地籍資料.jpg
repImgId: 1380
[ 搜尋所有 06-9261141 134 ... ]

與四眼井同分類的文資局古蹟

金華府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位於舊北勢街(現為神農街)上,始建於1830年,迄今177年,歷史悠久。 2.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性的守護廟,見證臺南市五條港發展歷史。 3.三川殿、拜殿、正殿3層次傳統格局不缺;牆堵泥塑、龍虎...

王義德墓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一)本墓在石材上屬泉州花崗白石,形式上為清代典型墓形,形制完備,包括墓碑、墓丘、墓肩、墓雙曲手、前埕,保存相當完整。在墓齡上建於咸豐8年,歷時一百四十餘年。 (二)王義德家族史與台北艋舺發展史密不...

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雲林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有作為事件陳述證據的歷史價值: 鄉民將飄流於各處罹難者屍骸聚集就近埋葬,形成今日所見分屬三地的墓塚區。此外,可藉此地點參佐文獻紀錄作為了解環境變遷的過程,昔日潟湖港灣於今已遠離海岸成為陸地,滄海...

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日治時期之西本願寺為當時臺北乃至臺灣最大之日式佛寺,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戰後本基地曾為軍方與警備總部使用,長久以來又有包括大陳島民、聯勤被服廠及中南部北...

松山市場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一、松山市場係因水運而商業活動興盛,自清代起逐漸形成市集,直至1909年興建松山市場延續至今,已達百年之久,深具歷史意義。 二、建物仍保有原有形貌,檜木桁架及洗石子外牆保存狀況尚佳,具保存價值。 ...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金山南路二段203巷兩側之日式宿舍,原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總督府山林課「共濟組合」購置之員工宿舍。與昔日台人聚居之艋舺、大稻埕相對照,目前存留的住宅小區在景福門外,做為殖民城市的中階殖民官員的員工宿...

廖煥文墓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中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㈠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㈡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㈢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㈣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宜蘭市昭應宮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宜蘭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原為內政部指定三級古蹟,為符新修正文資法第102條規定予以重新指定。

朝林宮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朝林宮為潮州鎮泗林里、四春里及崙東里,三個里的聯合庄頭廟。屬於傳統建築中閩南式廟宇類型,主祀太子爺李哪吒。本廟為中壇元帥所鎮守,另有東、西、南、北等四營與朝林宮形成傳統閩南聚落之五營結界守護方式。因此...

睿友學校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4.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者

黃宣顯六路大厝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創建年代久遠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4.具有建築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陳詩吟洋樓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藝術的價值:反映金門僑鄉文化的重要證物、金門僑匯建築中具代表性者。 2.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構造形制與裝飾皆能反映1930年代的時代特性與美學觀念、本土匠師營建西洋式建築...

莒光樓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美濃水橋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高雄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為獅子頭圳灌溉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也是美濃下庄農業發展的命脈;反映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的特色。

孫運璿重慶南路寓所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孫運璿先生乃代表臺灣經濟、科技發展及國家現代化過程之重要推手。 2.本建築物係孫運璿先生之晚年寓所,建物之西半部仍為日據時期建築原貌,屋簷二重,有唐博風屋頂,內部多為木構造,建物東半部洋樓之設計具...

金華府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位於舊北勢街(現為神農街)上,始建於1830年,迄今177年,歷史悠久。 2.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性的守護廟,見證臺南市五條港發展歷史。 3.三川殿、拜殿、正殿3層次傳統格局不缺;牆堵泥塑、龍虎...

王義德墓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一)本墓在石材上屬泉州花崗白石,形式上為清代典型墓形,形制完備,包括墓碑、墓丘、墓肩、墓雙曲手、前埕,保存相當完整。在墓齡上建於咸豐8年,歷時一百四十餘年。 (二)王義德家族史與台北艋舺發展史密不...

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雲林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有作為事件陳述證據的歷史價值: 鄉民將飄流於各處罹難者屍骸聚集就近埋葬,形成今日所見分屬三地的墓塚區。此外,可藉此地點參佐文獻紀錄作為了解環境變遷的過程,昔日潟湖港灣於今已遠離海岸成為陸地,滄海...

西本願寺(鐘樓、樹心會館)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日治時期之西本願寺為當時臺北乃至臺灣最大之日式佛寺,與東本願寺、臨濟護國禪寺、曹洞宗佛寺等共同為當時重要佛寺之建築代表,戰後本基地曾為軍方與警備總部使用,長久以來又有包括大陳島民、聯勤被服廠及中南部北...

松山市場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一、松山市場係因水運而商業活動興盛,自清代起逐漸形成市集,直至1909年興建松山市場延續至今,已達百年之久,深具歷史意義。 二、建物仍保有原有形貌,檜木桁架及洗石子外牆保存狀況尚佳,具保存價值。 ...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金山南路二段203巷兩側之日式宿舍,原為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總督府山林課「共濟組合」購置之員工宿舍。與昔日台人聚居之艋舺、大稻埕相對照,目前存留的住宅小區在景福門外,做為殖民城市的中階殖民官員的員工宿...

廖煥文墓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中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㈠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㈡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㈢具稀少性,不易再現。 ㈣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

宜蘭市昭應宮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宜蘭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原為內政部指定三級古蹟,為符新修正文資法第102條規定予以重新指定。

朝林宮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朝林宮為潮州鎮泗林里、四春里及崙東里,三個里的聯合庄頭廟。屬於傳統建築中閩南式廟宇類型,主祀太子爺李哪吒。本廟為中壇元帥所鎮守,另有東、西、南、北等四營與朝林宮形成傳統閩南聚落之五營結界守護方式。因此...

睿友學校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4.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者

黃宣顯六路大厝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創建年代久遠者 2.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4.具有建築上之意義有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陳詩吟洋樓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藝術的價值:反映金門僑鄉文化的重要證物、金門僑匯建築中具代表性者。 2.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構造形制與裝飾皆能反映1930年代的時代特性與美學觀念、本土匠師營建西洋式建築...

莒光樓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金門縣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具歷史文化意義足以為時代表徵者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美濃水橋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高雄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為獅子頭圳灌溉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也是美濃下庄農業發展的命脈;反映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的特色。

孫運璿重慶南路寓所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孫運璿先生乃代表臺灣經濟、科技發展及國家現代化過程之重要推手。 2.本建築物係孫運璿先生之晚年寓所,建物之西半部仍為日據時期建築原貌,屋簷二重,有唐博風屋頂,內部多為木構造,建物東半部洋樓之設計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