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
- 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 客家委員會

客家辭義設計師的腔調是四縣, 分類是稱謂, 客家音標是adˋgiesiiˊ【(sadˋgesiiˊ/xiˊ)】【sadˋgisiiˊ/xiˊ】, 華語辭義是設計師, 客語例句是厥姊係服裝設計師專門設計新款?衫褲。.

分類稱謂
腔調四縣
客家辭義設計師
客家音標adˋgiesiiˊ【(sadˋgesiiˊ/xiˊ)】【sadˋgisiiˊ/xiˊ】
華語辭義設計師
英語辭義designer
客語例句厥姊係服裝設計師專門設計新款?衫褲。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他姊姊是服裝設計師專門設計新款式的衣服。

分類

稱謂

腔調

四縣

客家辭義

設計師

客家音標

adˋgiesiiˊ【(sadˋgesiiˊ/xiˊ)】【sadˋgisiiˊ/xiˊ】

華語辭義

設計師

英語辭義

designer

客語例句

厥姊係服裝設計師專門設計新款?衫褲。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

他姊姊是服裝設計師專門設計新款式的衣服。

根據名稱 設計師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設計師 ...)

# 設計師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1

識別碼C1_379000000A_000235
名稱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_臺北服飾文化館
區域(空)
簡述以樹的概念為設計主軸培育臺灣服飾設計人才位處富文化特色的艋舺地區,「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過去是大家所熟知的臺北服飾文化館;現在,這裡以服裝產業創意新地標之姿,加上周邊的艋舺服飾商圈(大理服飾商圈)為腹地,打造為一座3層樓的時尚基地。整棟外觀為磚紅色的大樓,館內整體設計以「樹」的概念為設計主軸,期待化身為一棵創意之樹,吸取萬華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培育臺灣服飾設計人才,並開枝散葉滋養艋舺服飾商圈,媒合艋舺商圈業者及駐基地設計師,建立示範性的設計案合作案例,振興臺灣服飾及服飾設計產業、打響臺灣品牌與設計力的名聲,更將之推向國際舞台。和校園合作、培育新銳設計師也是「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目前除了開放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師生預約參觀導覽之外,暑假期間也和學校合作實習生見習計畫,讓學生從實際參與基地的營運管理工作以及和設計師、艋舺服飾商圈的合作活動,來切入了解設計與行銷市場的連結及臺灣整體成衣產業生態。同時,這裡也規劃開設流行趨勢或專業展覽會分析課程,引進時尚新資訊,為臺灣設計人才培育努力。品設計尋靈感好去處設計師進駐揮灑創意走進一樓大廳,這裡以純白色調為基底,企圖打造出一個五感時尚資訊空間,像是襯托設計師美麗作品的時尚舞台。角落有個咖啡吧,前來參觀的民眾可以悠閒坐下喝杯咖啡,欣賞充滿設計感的服飾作品,閱讀設計相關書刊,找尋屬於自己的靈感。想多了解「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艋舺地區的文化歷史發展或是進駐設計師的個人資料、創作風格或作品等,一樓亦有精彩的影片播放,能幫助參觀民眾在短時間內擷取豐富的資訊,並設有互動式屏幕,讓民眾能使用像Wii的控制器,以與畫面互動的方式,增進對設計師的瞭解。二樓是設計師的行動工作平台,裡頭有設計師的工作室,平日不開放民眾參觀。這裡,就是創意的泉源,有打版空間、提供各式各樣副料,免費提供設計師發揮創意,展現實力,創作出堪稱藝術品的服飾作品,目前有徐于筑、曾偉翔、高勝忠、呂學政及施堉霖等5位設計師進駐。未來也會每年甄選具國際市場潛力的新銳服裝設計師進駐。三樓有適合舉辦小型服裝秀、展演、講座等活動的空間,鋪有厚地毯與窗簾,隔音效果良好。為使空間運用方式更多元活潑,天花板上方設有軌道,使用可移動的扣夾隔板打造出所需的空間,而軌道的空間安排正是設計成艋舺地區的街道圖。展演空間的後台建有模特兒更衣室。未來也歡迎設計相關科系前來租借辦理課程講座或服裝展演。
描述(空)
電話886-2-23367599
地址(空)
郵政區碼(Zipcode)108
Region臺北市
Town萬華區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開放時間為:週一~週日 10:00~18:00
圖一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176867
圖一描述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_臺北服飾文化館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9000000A
經度座標121.49819
緯度座標25.03246
原分類(空)
分類11
分類25
分類3(空)
Level9
網站https://xiyuan29.mystrikingly.com/#contact-u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3-02-21T14:53:07+08:00
識別碼: C1_379000000A_000235
名稱: 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_臺北服飾文化館
區域: (空)
簡述: 以樹的概念為設計主軸培育臺灣服飾設計人才位處富文化特色的艋舺地區,「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過去是大家所熟知的臺北服飾文化館;現在,這裡以服裝產業創意新地標之姿,加上周邊的艋舺服飾商圈(大理服飾商圈)為腹地,打造為一座3層樓的時尚基地。整棟外觀為磚紅色的大樓,館內整體設計以「樹」的概念為設計主軸,期待化身為一棵創意之樹,吸取萬華地區的歷史文化風貌,培育臺灣服飾設計人才,並開枝散葉滋養艋舺服飾商圈,媒合艋舺商圈業者及駐基地設計師,建立示範性的設計案合作案例,振興臺灣服飾及服飾設計產業、打響臺灣品牌與設計力的名聲,更將之推向國際舞台。和校園合作、培育新銳設計師也是「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目前除了開放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師生預約參觀導覽之外,暑假期間也和學校合作實習生見習計畫,讓學生從實際參與基地的營運管理工作以及和設計師、艋舺服飾商圈的合作活動,來切入了解設計與行銷市場的連結及臺灣整體成衣產業生態。同時,這裡也規劃開設流行趨勢或專業展覽會分析課程,引進時尚新資訊,為臺灣設計人才培育努力。品設計尋靈感好去處設計師進駐揮灑創意走進一樓大廳,這裡以純白色調為基底,企圖打造出一個五感時尚資訊空間,像是襯托設計師美麗作品的時尚舞台。角落有個咖啡吧,前來參觀的民眾可以悠閒坐下喝杯咖啡,欣賞充滿設計感的服飾作品,閱讀設計相關書刊,找尋屬於自己的靈感。想多了解「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艋舺地區的文化歷史發展或是進駐設計師的個人資料、創作風格或作品等,一樓亦有精彩的影片播放,能幫助參觀民眾在短時間內擷取豐富的資訊,並設有互動式屏幕,讓民眾能使用像Wii的控制器,以與畫面互動的方式,增進對設計師的瞭解。二樓是設計師的行動工作平台,裡頭有設計師的工作室,平日不開放民眾參觀。這裡,就是創意的泉源,有打版空間、提供各式各樣副料,免費提供設計師發揮創意,展現實力,創作出堪稱藝術品的服飾作品,目前有徐于筑、曾偉翔、高勝忠、呂學政及施堉霖等5位設計師進駐。未來也會每年甄選具國際市場潛力的新銳服裝設計師進駐。三樓有適合舉辦小型服裝秀、展演、講座等活動的空間,鋪有厚地毯與窗簾,隔音效果良好。為使空間運用方式更多元活潑,天花板上方設有軌道,使用可移動的扣夾隔板打造出所需的空間,而軌道的空間安排正是設計成艋舺地區的街道圖。展演空間的後台建有模特兒更衣室。未來也歡迎設計相關科系前來租借辦理課程講座或服裝展演。
描述: (空)
電話: 886-2-23367599
地址: (空)
郵政區碼(Zipcode): 108
Region: 臺北市
Town: 萬華區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為:週一~週日 10:00~18:00
圖一: 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176867
圖一描述: 西園29服飾創作基地_臺北服飾文化館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9000000A
經度座標: 121.49819
緯度座標: 25.03246
原分類: (空)
分類1: 1
分類2: 5
分類3: (空)
Level: 9
網站: https://xiyuan29.mystrikingly.com/#contact-u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3-02-21T14:53:07+08:00

# 設計師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2

執行單位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14鄰378號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苗栗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過去在苑裡地區所盛行的手工藺編產業,在日據時代成為日本設計的代工產業,在日人對品質要求的嚴格管理下藺編成為精湛的技藝,當時苑裡地區的居民,其工作大多與藺草產業有關,至今雖然產業已經沒落但仍有著多數的婦女具有編藺能力,近五年來在山腳社區的號召下在閒暇之虞她們又開始從事藺編的工作。從現今歷史的角度觀注這樣一個沒落卻仍細水長流至今的手工產業,其所有從事編藺工作者的堅持顯見於他們對自然所給予的生活與自身的天賦由衷的釋懷與感恩,然這就是工藝中最令人感動且認同的堅持態度。

為了延續保存藺編工藝,山腳社區發展協會乃透過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嘗試結合學術界進行手工藺編技術結構的分析及手編經驗的分享紀錄,為日後與其他工藝可互相觀摩的珍貴資料,亦可使其精緻的手藝能提升為一種工藝的特色。

傳統技術的保存與創新工作千頭萬緒,然如何讓藺編工藝透過社區經濟模式的建立,重新找回產業發展的方向,讓藺編工藝可以長久延續下去,是當前協會迫切努力的目標。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社區協會與愛藺工坊今年除了持續與學界合作建構傳統藺編之於台灣文化價值分析之文獻資料,將藺編工藝保存下來;一方面乃針對目前藺編產品的量產、設計研發與行銷通路等攸關產業正向循環的各個環節,逐一提出解決方案。

葉理事長認為,要讓藺編產業重新振興起來,一定要先建構微量型產業化工坊,透過工坊作為研發與設計的對話平台,拉近傳統藺編與外界合作的距離。雖然傳統編藺精緻手路有其繼續堅持經營的工藝價值,但是針對藺草產品的設計仍因材料特性難以掌握,往往成為外界設計怯步的主因。

除此之外,過去藺編產業原本就是在地婦女居家編製的工作型態,如能與社區建立協力網絡生產契約模式,將可協助社區創造婦女人口就業機會。亦希望透過產業網絡之建立,讓藺編產品重新出現在常民生活的場域中。也希望苑裡地區如同左羊藝術的黃志農老師所說,「我們要從藺草的工廠變成藺草的故鄉。讓苑裡的居民都願意使用藺草的產品,社區民眾能使用藺草,觀光客到這裡來,看到每個社區居民都在使用藺草,就是一種最好的行銷。」

除了積極發展產業之外,扎根教育與傳統文化創新更是讓藺編工藝可以代代相傳的重要工作。因此,今年度除了持續透過與學校課程搭配,進行藺編教學之外,也持續將過去收集的文獻資料逐步轉化為藺編工藝相關讀物及教學教材,將調查之各項成果開發為符合不同學習對象之藺編相關讀物以做為日後推廣之需。

在創新傳統的工作上,今年仍延續前三年的經驗,舉辦「2009『苑裡文化』設計創意研習」,除邀請設計師團隊參與,透過介紹藺草特性及其傳統的編製方法並媒合設計師與藺編達人之間合作之外,亦舉辦「2009台灣手編藺草工藝設計競賽」,為默默堅持傳統藺編工藝的藺編達人給予肯定,同時也鼓勵更多年輕創意人對於藺編的創作。

年度的工作成果,也在2009年下旬在台中縣文化中心舉辦「台灣『苑藺文化』藺編創意設計成果展」。透過主題策展,將百年藺史,藺編人生,藺編手路,藺編珍品…等主題內容相關的藺編工藝及文化特色做完整的呈現,另外,本活動將配合課程、講座或研討,其目的是期望能從完整的展覽形式讓外界更能了解藺編工藝的全貌。

過去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名義所發起的社區性藺編產業重建計畫,經過五年來社區全體的努力下,成功的將藺編產業提昇為藺編工藝,並在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積極推動協助下,將藺編工藝漸漸發展成具特色的台灣工藝。為使藺編工藝能在更專業的團隊合作下繼續努力成長,協會成員、協力團隊與各界熱愛藺編的朋友共同成立「藺草學會」,藉此推展各項事務,以「苑藺文化」特色為傳統藺編產品行銷加值,建置具微量化生產之工坊,做為延續傳統、創新設計、推廣交流之平台,以代表台灣藺編工藝的專業組織。

「台灣藺草學會」成立後,將以專業組織推展藺編工藝文化。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及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等工作,透過系統化的探究,重新建立藺草產業生態體系,並且以愛藺工坊為中心,帶動藺草文化產業的振興,並以苑裡鎮為中心擴及週邊鄉鎮,讓社區居民再度投入藺編文化產業,針對居民實施技能養成,從事人員職業訓練與藺編工藝品創新設計、開發行銷、創建藺編品牌,促進經營服務績效,以之形塑優質的就業環境,來創造穩定就業機會,重建在地經濟活力與生機。

【手路】

「一支二支罔來拎,毋通加阿母嫌無錢;一支二支罔來揪,毋通加阿母伸長手;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時才會快活;一頂做了又一頂,做到佟時才會清閒;人做的草笠仔金噹噹,阮做的草笠破三孔;人做的草蓆仔一級棒,阮做的草蓆仔蓋屎礐仔桶。」草蓆歌謠(范道瞻著)

台灣在清治時代,苑裡地區所產製的藺編產品,已有直銷到中國的紀錄;從日治時期的第二年開始,苑裡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和帽蓆畫上了等號,化身為帽蓆之鄉,苑裡地區所製作的帽蓆產品多銷往日本,其商品以煙袋、木屐底、蒲團(坐墊)為主;鎮民們扮演著農人、蓆草商、編工、販子、中盤和大盤商的角色,儼然像是一個大型的編帽蓆工廠。當時帽蓆的外銷價格行情甚好,藺草販仔都以較高的工資爭相來收購苑裡當地產製的產品,其原因是苑裡婦女所製作的產品,除了技術純熟外,工法也較細緻,尤其是在撿花(編花)的技術上變化較多。

對苑裡人來說,藺編綿密而細緻的紋路是生活的態度、柔軟而充滿韌性的手感則是對生活的堅持。在這裡,媳婦們把自己的一生編進了苑裡,而自家的女孩兒們帶著極佳的編藺技術把自己嫁到了婆家;編藺的風氣傳遍了大街小巷,每一戶家庭中不管身為女兒或媳婦,媽媽或婆婆,大家總是編織著手上草枝一支接著一支,再者為縮短編藺工時經常是婆婆帶領媳婦,妯娌或鄰里婦女共同編一條草蓆。尤其是承製九台尺見方的特級品,若遇到撿花(編有圖案) 如:龍鳳蓆雙囍蓆、四邊框…等製作,所須工時往往須超過五十個工作天以上,製作過程中大家互相打氣互相鼓勵,自然姊妹淘感情特別好。

 

到了民國6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使得這項傳統產業急速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價格便宜的塑化材料為主,能夠滿足快速且大量生產的紡織產業。三十多年來,隨著具有編織手藝的人日漸凋零,藺草編織工藝技術也漸漸從現實生活中逐漸走入歷史洪流而將消失不見。

 

為了保存並且傳承珍貴而優美的藺編工藝技術,從2003年開始,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苑裡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開始藉由社區的力量,積極投入推動帽蓆編織,並且透過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費成立了愛藺工坊,讓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恢復昔日編工以編為業的工作型態,維持傳統藺編產業的傳統。從2006年開始,山腳社區也獲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補助,連續四年執行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不但找回社區對傳統工藝深層的記憶,也為社區多元就業方案的參與人員,提供傳承與研習的機會。社區為了推展傳統藺編工藝,已辦理多次社區藺編研習活動,了解社區中具藺編技能者之人力資源,同時也透過與聯合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產學合作,將設計科系師生帶到山腳社區來,藉由研習營和駐校教學的機會,讓更多年輕設計師認識傳統藺編工藝。此外,山腳社區從2006年開始舉辦愛藺工藝獎,除了凝聚編工創作的動力,也希望透過設計師與工藝師跨域合作,從比賽中尋找具潛力的設計創作者,藉以為傳統藺編工藝注入創新動能。

 

除了藉由各種活動及獎項的舉辦,不斷尋找藺編工藝的可能性之外,山腳社區也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陸佳暉老師及其師生組成調查研究團隊,配合社區小組成員,針對台灣苑裡傳統編藺產業之形構技術紀錄藉由文獻探討和實地訪查的資料了解現況,分析出藺草的生長、藺草材料的處理、編藺技法的分析以及物件製作過程的紀錄等。未來將透過系統化的整理與出版,一方面做為工藝師與設計師進行產品研發的溝通媒介,一方面也希望發展中小學教學教案,成為藺編工藝的本土教學教材。

 

葉文輝理事長表示,目前推動藺編工藝有兩個主要工作必須完成。首先是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其次是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生產與銷售。

 

在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上,將持續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為核心,透過大專院校產學合作、工藝技術研習營與中小學課程講習等,深化與喚起社區居民與年輕人對於藺編工藝的興趣,重新建立藺編工藝的傳承體系,培育藺編工藝研發之種子教師,並且培養新一代具有藺編工藝創意人才。

 

除此之外,葉理事長強調藺編工藝不應侷限在山腳社區或苑裡的地方工藝而已,如果希望未來藺編產業能夠有新的發展契機,應該將藺編工藝推廣到台灣各地,甚至重新建立外銷通路,使藺編工藝創造新的產業價值。因此,葉理事長未來希望透過藺編工藝學會的成立,繼續深化傳統藺編調查研究,藉由學術資源的整合,延續近年來社區對傳統藺編工藝之調查資料,針對藺編工藝技術之解析,給予加深加廣有系統的整理,將藺草的文化特色紀錄成為台灣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之一。

在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上,葉理事長認為愛藺工坊必須扮演核心角色,成立結合匠師、設計師、行銷團隊的產品設計研發小組,以「延續傳統、創新設計」做為藺編商品設計理念的經緯,藉由分析傳統藺編產品的編法及編花圖案中尋找美好精緻的手藝與設計元素,結合商品行銷開發的條件重新加以詮釋,透過創意商品研發做為溝通平台,分階段藉由展覽、市集及座談會的方式與潛在消費者互動,藉此修正商品的機能性及適用度,也藉活動交流的互動凝聚愛藺工坊品牌背後所欲傳達對台灣原生力的支持與期待。利用藺編技術生產出具創意的故事化、風土化、精緻化、專業化的工藝創作產品,然後以分眾式、多樣化的行銷方法,建構一種社區工藝風格的文化創意產業新型態。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66.html
執行單位: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里14鄰378號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苗栗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過去在苑裡地區所盛行的手工藺編產業,在日據時代成為日本設計的代工產業,在日人對品質要求的嚴格管理下藺編成為精湛的技藝,當時苑裡地區的居民,其工作大多與藺草產業有關,至今雖然產業已經沒落但仍有著多數的婦女具有編藺能力,近五年來在山腳社區的號召下在閒暇之虞她們又開始從事藺編的工作。從現今歷史的角度觀注這樣一個沒落卻仍細水長流至今的手工產業,其所有從事編藺工作者的堅持顯見於他們對自然所給予的生活與自身的天賦由衷的釋懷與感恩,然這就是工藝中最令人感動且認同的堅持態度。

為了延續保存藺編工藝,山腳社區發展協會乃透過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嘗試結合學術界進行手工藺編技術結構的分析及手編經驗的分享紀錄,為日後與其他工藝可互相觀摩的珍貴資料,亦可使其精緻的手藝能提升為一種工藝的特色。

傳統技術的保存與創新工作千頭萬緒,然如何讓藺編工藝透過社區經濟模式的建立,重新找回產業發展的方向,讓藺編工藝可以長久延續下去,是當前協會迫切努力的目標。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社區協會與愛藺工坊今年除了持續與學界合作建構傳統藺編之於台灣文化價值分析之文獻資料,將藺編工藝保存下來;一方面乃針對目前藺編產品的量產、設計研發與行銷通路等攸關產業正向循環的各個環節,逐一提出解決方案。

葉理事長認為,要讓藺編產業重新振興起來,一定要先建構微量型產業化工坊,透過工坊作為研發與設計的對話平台,拉近傳統藺編與外界合作的距離。雖然傳統編藺精緻手路有其繼續堅持經營的工藝價值,但是針對藺草產品的設計仍因材料特性難以掌握,往往成為外界設計怯步的主因。

除此之外,過去藺編產業原本就是在地婦女居家編製的工作型態,如能與社區建立協力網絡生產契約模式,將可協助社區創造婦女人口就業機會。亦希望透過產業網絡之建立,讓藺編產品重新出現在常民生活的場域中。也希望苑裡地區如同左羊藝術的黃志農老師所說,「我們要從藺草的工廠變成藺草的故鄉。讓苑裡的居民都願意使用藺草的產品,社區民眾能使用藺草,觀光客到這裡來,看到每個社區居民都在使用藺草,就是一種最好的行銷。」

除了積極發展產業之外,扎根教育與傳統文化創新更是讓藺編工藝可以代代相傳的重要工作。因此,今年度除了持續透過與學校課程搭配,進行藺編教學之外,也持續將過去收集的文獻資料逐步轉化為藺編工藝相關讀物及教學教材,將調查之各項成果開發為符合不同學習對象之藺編相關讀物以做為日後推廣之需。

在創新傳統的工作上,今年仍延續前三年的經驗,舉辦「2009『苑裡文化』設計創意研習」,除邀請設計師團隊參與,透過介紹藺草特性及其傳統的編製方法並媒合設計師與藺編達人之間合作之外,亦舉辦「2009台灣手編藺草工藝設計競賽」,為默默堅持傳統藺編工藝的藺編達人給予肯定,同時也鼓勵更多年輕創意人對於藺編的創作。

年度的工作成果,也在2009年下旬在台中縣文化中心舉辦「台灣『苑藺文化』藺編創意設計成果展」。透過主題策展,將百年藺史,藺編人生,藺編手路,藺編珍品…等主題內容相關的藺編工藝及文化特色做完整的呈現,另外,本活動將配合課程、講座或研討,其目的是期望能從完整的展覽形式讓外界更能了解藺編工藝的全貌。

過去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名義所發起的社區性藺編產業重建計畫,經過五年來社區全體的努力下,成功的將藺編產業提昇為藺編工藝,並在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積極推動協助下,將藺編工藝漸漸發展成具特色的台灣工藝。為使藺編工藝能在更專業的團隊合作下繼續努力成長,協會成員、協力團隊與各界熱愛藺編的朋友共同成立「藺草學會」,藉此推展各項事務,以「苑藺文化」特色為傳統藺編產品行銷加值,建置具微量化生產之工坊,做為延續傳統、創新設計、推廣交流之平台,以代表台灣藺編工藝的專業組織。

「台灣藺草學會」成立後,將以專業組織推展藺編工藝文化。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及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等工作,透過系統化的探究,重新建立藺草產業生態體系,並且以愛藺工坊為中心,帶動藺草文化產業的振興,並以苑裡鎮為中心擴及週邊鄉鎮,讓社區居民再度投入藺編文化產業,針對居民實施技能養成,從事人員職業訓練與藺編工藝品創新設計、開發行銷、創建藺編品牌,促進經營服務績效,以之形塑優質的就業環境,來創造穩定就業機會,重建在地經濟活力與生機。

【手路】

「一支二支罔來拎,毋通加阿母嫌無錢;一支二支罔來揪,毋通加阿母伸長手;一行做了又一行,做到佟時才會快活;一頂做了又一頂,做到佟時才會清閒;人做的草笠仔金噹噹,阮做的草笠破三孔;人做的草蓆仔一級棒,阮做的草蓆仔蓋屎礐仔桶。」草蓆歌謠(范道瞻著)

台灣在清治時代,苑裡地區所產製的藺編產品,已有直銷到中國的紀錄;從日治時期的第二年開始,苑裡這個小鎮的名字就和帽蓆畫上了等號,化身為帽蓆之鄉,苑裡地區所製作的帽蓆產品多銷往日本,其商品以煙袋、木屐底、蒲團(坐墊)為主;鎮民們扮演著農人、蓆草商、編工、販子、中盤和大盤商的角色,儼然像是一個大型的編帽蓆工廠。當時帽蓆的外銷價格行情甚好,藺草販仔都以較高的工資爭相來收購苑裡當地產製的產品,其原因是苑裡婦女所製作的產品,除了技術純熟外,工法也較細緻,尤其是在撿花(編花)的技術上變化較多。

對苑裡人來說,藺編綿密而細緻的紋路是生活的態度、柔軟而充滿韌性的手感則是對生活的堅持。在這裡,媳婦們把自己的一生編進了苑裡,而自家的女孩兒們帶著極佳的編藺技術把自己嫁到了婆家;編藺的風氣傳遍了大街小巷,每一戶家庭中不管身為女兒或媳婦,媽媽或婆婆,大家總是編織著手上草枝一支接著一支,再者為縮短編藺工時經常是婆婆帶領媳婦,妯娌或鄰里婦女共同編一條草蓆。尤其是承製九台尺見方的特級品,若遇到撿花(編有圖案) 如:龍鳳蓆雙囍蓆、四邊框…等製作,所須工時往往須超過五十個工作天以上,製作過程中大家互相打氣互相鼓勵,自然姊妹淘感情特別好。

 

到了民國60年代以後,由於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使得這項傳統產業急速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價格便宜的塑化材料為主,能夠滿足快速且大量生產的紡織產業。三十多年來,隨著具有編織手藝的人日漸凋零,藺草編織工藝技術也漸漸從現實生活中逐漸走入歷史洪流而將消失不見。

 

為了保存並且傳承珍貴而優美的藺編工藝技術,從2003年開始,在葉文輝理事長的帶領下,苑裡山腳社區發展協會開始藉由社區的力量,積極投入推動帽蓆編織,並且透過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費成立了愛藺工坊,讓擁有藺編技藝的婦女,恢復昔日編工以編為業的工作型態,維持傳統藺編產業的傳統。從2006年開始,山腳社區也獲得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補助,連續四年執行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不但找回社區對傳統工藝深層的記憶,也為社區多元就業方案的參與人員,提供傳承與研習的機會。社區為了推展傳統藺編工藝,已辦理多次社區藺編研習活動,了解社區中具藺編技能者之人力資源,同時也透過與聯合大學、樹德科技大學產學合作,將設計科系師生帶到山腳社區來,藉由研習營和駐校教學的機會,讓更多年輕設計師認識傳統藺編工藝。此外,山腳社區從2006年開始舉辦愛藺工藝獎,除了凝聚編工創作的動力,也希望透過設計師與工藝師跨域合作,從比賽中尋找具潛力的設計創作者,藉以為傳統藺編工藝注入創新動能。

 

除了藉由各種活動及獎項的舉辦,不斷尋找藺編工藝的可能性之外,山腳社區也委託樹德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陸佳暉老師及其師生組成調查研究團隊,配合社區小組成員,針對台灣苑裡傳統編藺產業之形構技術紀錄藉由文獻探討和實地訪查的資料了解現況,分析出藺草的生長、藺草材料的處理、編藺技法的分析以及物件製作過程的紀錄等。未來將透過系統化的整理與出版,一方面做為工藝師與設計師進行產品研發的溝通媒介,一方面也希望發展中小學教學教案,成為藺編工藝的本土教學教材。

 

葉文輝理事長表示,目前推動藺編工藝有兩個主要工作必須完成。首先是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其次是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生產與銷售。

 

在藺編工藝的保存、傳承與人才培育上,將持續以山腳社區發展協會為核心,透過大專院校產學合作、工藝技術研習營與中小學課程講習等,深化與喚起社區居民與年輕人對於藺編工藝的興趣,重新建立藺編工藝的傳承體系,培育藺編工藝研發之種子教師,並且培養新一代具有藺編工藝創意人才。

 

除此之外,葉理事長強調藺編工藝不應侷限在山腳社區或苑裡的地方工藝而已,如果希望未來藺編產業能夠有新的發展契機,應該將藺編工藝推廣到台灣各地,甚至重新建立外銷通路,使藺編工藝創造新的產業價值。因此,葉理事長未來希望透過藺編工藝學會的成立,繼續深化傳統藺編調查研究,藉由學術資源的整合,延續近年來社區對傳統藺編工藝之調查資料,針對藺編工藝技術之解析,給予加深加廣有系統的整理,將藺草的文化特色紀錄成為台灣最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之一。

在藺編工藝產品的創新研發上,葉理事長認為愛藺工坊必須扮演核心角色,成立結合匠師、設計師、行銷團隊的產品設計研發小組,以「延續傳統、創新設計」做為藺編商品設計理念的經緯,藉由分析傳統藺編產品的編法及編花圖案中尋找美好精緻的手藝與設計元素,結合商品行銷開發的條件重新加以詮釋,透過創意商品研發做為溝通平台,分階段藉由展覽、市集及座談會的方式與潛在消費者互動,藉此修正商品的機能性及適用度,也藉活動交流的互動凝聚愛藺工坊品牌背後所欲傳達對台灣原生力的支持與期待。利用藺編技術生產出具創意的故事化、風土化、精緻化、專業化的工藝創作產品,然後以分眾式、多樣化的行銷方法,建構一種社區工藝風格的文化創意產業新型態。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66.html

# 設計師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3

執行單位錦緞竹編工作室
地址557南投縣竹山鎮延平里東鄉路5之85號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南投縣
內容

走進邱錦緞的竹編工坊,眼睛所及是琳瑯滿目精巧的作品,有典雅的花器、實用的提籃、古式的竹笠、新穎的壁鐘等等,每一件上面演出著繁複多變的紋樣,讓人觀賞之餘不禁讚嘆:這怎麼編得出來!身為國寶級工藝家黃塗山的嫡傳弟子,邱錦緞從老師那裡學到上千種竹編技法,獲得過許多工藝獎項。現在她除了致力傳統竹編工藝的傳承,更藉由工藝扶植計畫跨出一步,與金工師、設計師合作,探索開創時尚竹精品的新領域。

【國寶級藝師的薪傳弟子】

邱錦緞從小生長在以竹林美景聞名的鹿谷溪頭,念書在竹山高中,成家嫁作竹山媳婦,後來學習竹編工藝,可說是一生與竹子結下不解之緣。她在民國八十一年參加農委會舉辦的竹編傳習計畫,跟隨薪傳獎得主黃塗山老師習藝,最初同學有五十個人,五年下來只剩下兩個,邱錦緞是其中之一。

結訓之後,邱錦緞應聘竹山鎮公所擔任竹編老師,在教課之餘,又研習漆藝,並精進於創作。她的作品以發揮竹材美感為特色,運用濃厚編排手感,搭配多樣精湛技法,凸顯竹子質地之美,小至桌上擺設,大到造景裝飾,都有可觀之處;曾經獲得省建設廳傳統手工藝最優良獎、台灣工藝設計競賽新人獎、大墩美展第一名、大墩工藝師等獎項和名銜的肯定。

致力於竹編教學的邱錦緞, 直到九十八年才正式成立「錦緞竹編工作室」。邱錦緞過去四年連續參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時尚工藝」計畫,與設計師共同研製原創設計作品,例如一款名為「輕隨」的電腦包,內層是帆布和軟墊,外殼由竹片編成,質地輕盈,背在肩上酷炫搶眼;還有鳥籠造型的「蹓」手提包,充滿時尚感,吸引國際精品業者探詢。錦緞竹編工作室致力於發展竹藝在設計的應用,是具有代表性及創作實力的工坊。

【跨界合作豐富竹藝領域】

秉持「發展竹藝在設計的應用」的理念,錦緞竹編工作室以「文創工藝魅力加值計畫」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有鑑於現今竹山的竹產業遭受他國低價勞工擠壓而凋零,碩果僅存的工藝家也面臨作品轉型與市場價格的瓶頸,所以必須跨出舊領域尋找新元素,從中開拓新的發展途徑。這項計畫即是以竹山固有的竹藝產業為基礎,整合設計界與工藝界的人才,以竹編為重點項目開發新產品,開創竹編工藝的市場競爭力及設計應用。同時藉由能提供客製化產品的小型竹編工坊,來提升台灣竹藝的品質,豐富台灣竹藝的作品型態。

這次工藝產品開發計畫,採用幾種不同的模式進行。開始時邱錦緞跟多位設計師溝通討論合作的可能性,並提供設計師所有感興趣的竹材及樣本,讓他們帶回去試驗。實際開發時,有由工藝家主導發想,也有由設計師主導發想,在創作過程中經過不斷嘗試與討論,並配合評審委員的建議力求改進。

邱錦緞表示,工坊也盡可能為設計師們介紹竹材的特性及技法,希望即使此次無法合作,也能在他們心中種下種子,能夠在未來發芽成長。

【竹編結合金工研創飾品】

九十九年的研發計畫中,邱錦緞首度嘗試竹編與金工珠寶結合,她和曾獲國家工藝獎的金工藝師蘇小夢合作,開發具有時尚感與地方特色的飾品。兩人一起開發的飾品有「絲竹」髮夾、「絲竹」手鐲、「觀心」項鍊和「行雲流水」胸針等四款,以竹與銀的有機結合,探索更多的可能。邱錦緞表示,因為是初次嘗試珠寶飾品開發,所以有許多技術及效果呈現上的困難仍有待克服。

邱錦緞說,竹編與金工的結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嘗試,目前的結合設計還是很初階,還有待努力改進,但確實是一條可行之路,而且在歐洲的設計案例中,也看到很多天然竹木材質與金屬工藝結合的例證,值得繼續發展。

燈具設計部分,由設計師與工坊合作開發,並結合了名家葉基祥及陳培澤的工藝技術共同創作。開發完成的作品包括「虛心」圓型燈座、柴燈、「真心愛台灣」燈座、「微笑」立燈、Sheer Pendant等五款,運用了竹、藤、天然漆、石材、金屬和LED燈等多元媒材。

此外,由於製作的需要,在執行計畫過程中也主動改良竹編的輔助工具,可以更容易地製作出理想厚度的竹篾,降低時間成本,使竹編製作更加得心應手。

【創意加值打進精品市場】

在這次計畫的執行過程中,邱錦緞深刻感受到單純創作與設計產品的差異,而結合眾多不同媒材,更讓她覺得「很新鮮、很有挑戰」。設計完成的產品,經過提供潛在顧客和業者試戴試用,得到不錯的回響,像飾品這樣微量生產的精緻工藝品,頗能吸引女性消費群。目前工坊已經研擬出專屬的品牌,正積極進行包裝與視覺形象設計,希望不久之後能夠正式推出,以創意為竹編工藝加值,打入生活精品市場。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html
執行單位: 錦緞竹編工作室
地址: 557南投縣竹山鎮延平里東鄉路5之85號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南投縣
內容:

走進邱錦緞的竹編工坊,眼睛所及是琳瑯滿目精巧的作品,有典雅的花器、實用的提籃、古式的竹笠、新穎的壁鐘等等,每一件上面演出著繁複多變的紋樣,讓人觀賞之餘不禁讚嘆:這怎麼編得出來!身為國寶級工藝家黃塗山的嫡傳弟子,邱錦緞從老師那裡學到上千種竹編技法,獲得過許多工藝獎項。現在她除了致力傳統竹編工藝的傳承,更藉由工藝扶植計畫跨出一步,與金工師、設計師合作,探索開創時尚竹精品的新領域。

【國寶級藝師的薪傳弟子】

邱錦緞從小生長在以竹林美景聞名的鹿谷溪頭,念書在竹山高中,成家嫁作竹山媳婦,後來學習竹編工藝,可說是一生與竹子結下不解之緣。她在民國八十一年參加農委會舉辦的竹編傳習計畫,跟隨薪傳獎得主黃塗山老師習藝,最初同學有五十個人,五年下來只剩下兩個,邱錦緞是其中之一。

結訓之後,邱錦緞應聘竹山鎮公所擔任竹編老師,在教課之餘,又研習漆藝,並精進於創作。她的作品以發揮竹材美感為特色,運用濃厚編排手感,搭配多樣精湛技法,凸顯竹子質地之美,小至桌上擺設,大到造景裝飾,都有可觀之處;曾經獲得省建設廳傳統手工藝最優良獎、台灣工藝設計競賽新人獎、大墩美展第一名、大墩工藝師等獎項和名銜的肯定。

致力於竹編教學的邱錦緞, 直到九十八年才正式成立「錦緞竹編工作室」。邱錦緞過去四年連續參與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時尚工藝」計畫,與設計師共同研製原創設計作品,例如一款名為「輕隨」的電腦包,內層是帆布和軟墊,外殼由竹片編成,質地輕盈,背在肩上酷炫搶眼;還有鳥籠造型的「蹓」手提包,充滿時尚感,吸引國際精品業者探詢。錦緞竹編工作室致力於發展竹藝在設計的應用,是具有代表性及創作實力的工坊。

【跨界合作豐富竹藝領域】

秉持「發展竹藝在設計的應用」的理念,錦緞竹編工作室以「文創工藝魅力加值計畫」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有鑑於現今竹山的竹產業遭受他國低價勞工擠壓而凋零,碩果僅存的工藝家也面臨作品轉型與市場價格的瓶頸,所以必須跨出舊領域尋找新元素,從中開拓新的發展途徑。這項計畫即是以竹山固有的竹藝產業為基礎,整合設計界與工藝界的人才,以竹編為重點項目開發新產品,開創竹編工藝的市場競爭力及設計應用。同時藉由能提供客製化產品的小型竹編工坊,來提升台灣竹藝的品質,豐富台灣竹藝的作品型態。

這次工藝產品開發計畫,採用幾種不同的模式進行。開始時邱錦緞跟多位設計師溝通討論合作的可能性,並提供設計師所有感興趣的竹材及樣本,讓他們帶回去試驗。實際開發時,有由工藝家主導發想,也有由設計師主導發想,在創作過程中經過不斷嘗試與討論,並配合評審委員的建議力求改進。

邱錦緞表示,工坊也盡可能為設計師們介紹竹材的特性及技法,希望即使此次無法合作,也能在他們心中種下種子,能夠在未來發芽成長。

【竹編結合金工研創飾品】

九十九年的研發計畫中,邱錦緞首度嘗試竹編與金工珠寶結合,她和曾獲國家工藝獎的金工藝師蘇小夢合作,開發具有時尚感與地方特色的飾品。兩人一起開發的飾品有「絲竹」髮夾、「絲竹」手鐲、「觀心」項鍊和「行雲流水」胸針等四款,以竹與銀的有機結合,探索更多的可能。邱錦緞表示,因為是初次嘗試珠寶飾品開發,所以有許多技術及效果呈現上的困難仍有待克服。

邱錦緞說,竹編與金工的結合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嘗試,目前的結合設計還是很初階,還有待努力改進,但確實是一條可行之路,而且在歐洲的設計案例中,也看到很多天然竹木材質與金屬工藝結合的例證,值得繼續發展。

燈具設計部分,由設計師與工坊合作開發,並結合了名家葉基祥及陳培澤的工藝技術共同創作。開發完成的作品包括「虛心」圓型燈座、柴燈、「真心愛台灣」燈座、「微笑」立燈、Sheer Pendant等五款,運用了竹、藤、天然漆、石材、金屬和LED燈等多元媒材。

此外,由於製作的需要,在執行計畫過程中也主動改良竹編的輔助工具,可以更容易地製作出理想厚度的竹篾,降低時間成本,使竹編製作更加得心應手。

【創意加值打進精品市場】

在這次計畫的執行過程中,邱錦緞深刻感受到單純創作與設計產品的差異,而結合眾多不同媒材,更讓她覺得「很新鮮、很有挑戰」。設計完成的產品,經過提供潛在顧客和業者試戴試用,得到不錯的回響,像飾品這樣微量生產的精緻工藝品,頗能吸引女性消費群。目前工坊已經研擬出專屬的品牌,正積極進行包裝與視覺形象設計,希望不久之後能夠正式推出,以創意為竹編工藝加值,打入生活精品市場。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html

# 設計師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4

執行單位臺東縣原愛工坊協會
地址台東縣太麻里鄉北里村森川路13-1號
類別名稱木竹漆工藝類
地區名稱台東縣
內容

太平洋的曙光乍現,滿天瑰麗雲彩投映在海面,南迴線旁的陡坡上,面海而立的白色校舍份外顯眼,這裡曾經是一處被遺忘的美麗小學,如今變身為部落的木工坊。故事必須從莫拉克風災說起,當時原愛工坊協會進入多良部落協助重建,得到清大傑出校友和相關單位資助,整理復原廢棄的多良國小,購置設備,招募人員,成立部落木工坊,取名「向陽薪傳」,開始構築社區工藝產業的夢想!

【落部工坊廣得專業協助】

向陽薪傳木工坊位於太麻里鄉多良村,部落屬於排灣族,居民十分純樸,從村莊可以俯瞰寬闊的太平洋,四時吹著宜人的海風,充滿南國風情。工坊設立年多來,獲得原愛工坊協會統籌援助資源的挹注,以及前公東高工校長黃清泰的技術指導,已經執行過數期創意木工和機械木工培訓課程,讓部落居民利用良好的木工機械設備展開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黃清泰校長是臺灣早期到德國學習木工的人員之一,很早就在臺東部落進行原住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他也是臺灣極少數的國際級木工競賽裁判,可以說是專業中的專業。因為有黃校長等專業人士的傾囊相授,木工坊的原住民學員很快就學會了專業的木工技術。目前向陽薪傳木工坊已經有能力從事生產,擁有規格化木工製品生產線,可以接單量產益智單位積木、木製線鋸產品、木製紀念品等,提供20人以上的工作機會。其次,木工坊也以環保、健康、在地文化為概念,生產漂流木創意手工傢俱,以及用漂流木做成的花臺、盆栽、寵物、傢俱等裝飾品。因為一次偶然的機緣,原愛工坊協會邀得莊文毅老師,義務協助完成「向陽薪傳」的入口意象公共藝術,從此莊老師與多良部落結下不解之緣。莊老師是臺北科技大學產品設計系的講師,深知發展產品是向陽薪傳木工坊未來經營的重要挑戰,雖然目前木工坊成員已經擁有技術能力,但是產品研發創意尚待加強。於是莊老師與協會共議構思,提出本次計畫申請「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補助,期望邀集產品設計專業者與學生,走進部落和木工坊成員互相激盪、一起學習,為原鄉部落創造更多元的創意產品。

【設計學員帶來創意刺激】

本次計畫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產品概念規劃設計。主要以設計科系學生為主,招集10位學員,以及莊文毅、鄭孟淙、何其昌、林秀美4位老師。行前先在臺北科技大學設計館定期進行腦力激盪,討論產品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最後並整理成初步結論與設計圖。這項產品設計工作營總共7天,2012年6月22日師生由臺北出發東行。為了讓學員深入體會花東豐厚的藝術涵養,過程中安排參訪花蓮精緻黏土藝術家邱紹松的「花草空間」,見識其栩栩如生的袖珍花卉和生活場景微縮創作;以及周禪宏博士的「創意角力俱樂部場」,體驗由十幾個貨櫃屋組成的空間所創造出來的多重驚喜。隨後學員進駐多良部落,先認識社區自然環境和排灣族文化的特色,並由黃清泰校長向學員介紹向陽薪傳木工坊的設備和成員。隨後在工作營中,由設計學員解說每個人的設計構想和產品設計圖,經過與木工坊成員討論溝通後進行打樣製作,樣品完成再進一步檢討修正,最後在工作營結束時展示發表。第一階段設計產品完成打樣的包括:明信片組裝風鈴、原木衣掛、山豬餐盤、山豬胡椒罐、大武山意象名片架、日出日落?生紙盒、臺灣黑熊面紙盒、名片盒、山刀書擋、木作LED燈、飛魚轉動玩具、會下降的原木造型?生紙盒等新設計產品。在此同時,學員也為向陽薪傳木工坊發想多款品牌logo。

【實作開發迸現豐碩成果】

第二階段為產品實作開發。這個階段的培力對象是社區木工坊的成員,根據前期課程與設計科系學員所設計的產品概念,實際考慮量產的可行性進行改良,或自主設計新的產品。黃清泰校長以設計科系學員的作品為基礎,引導木工坊成員仔細思考作品設計上的特色,激發他們的想像力,進行再創作,過程中因而迸發許多創意構想,開發出多款新產品。而且黃清泰校長要求所有產品要以榫接為主,指導木工坊成員展現細緻的工法,讓作品有了更完整的呈現。這樣的技巧也應用在大型傢具,不但注重造型表現,更考究木頭紋理方向與木材將來伸縮範圍的控制,讓木工技巧的深度有更精準的傳承。經過改良的產品更見趨於成熟精緻,其中有粗獷可愛的山豬信箱、細緻迷人的原木咖啡杯組、DIY組裝的LED檯燈;書擋發展出排灣族青銅刀、獨木舟、山豬三種形式;動物面紙盒在臺灣黑熊之外,也增添雲豹、貓頭鷹兩款;此外還有大型的完全榫接模組化傢具、迷你的魔術傢具組,以及大武山意象收納盒、原木衣架組、置物架與貓頭鷹、手工刻花大盤、原木名片盒……等等。

【彼此激盪互相調適成長】

在2012年11月24日舉行的聯合成果發表會,產品設計工作營的師生又回到多良部落,與向陽薪傳木工坊的成員重聚,這段期間以來雙方互相合作、彼此激發,完成開發的新產品可以說是琳琅滿目、成績可觀。在海闊山青的美景中、在族人歌舞的歡慶下,貴賓和社區居民見證了本次計畫的豐碩成果。而在口碑的傳播轉介下,木工坊也因而接到更多訂單。經過這次計畫的執行,不僅讓設計科系學員有機會認識原住民文化並思考文創商品的意涵,對部落木工坊的成員而言,也因此在漂流木風格的產品之外,有了更大的想像發展空間。雙方面的互動與學習,彼此體會到生產者與設計師觀點的差異,進而互相調適成長。社區工坊也了解到都會消費者的思考和傾向,釐清製作認知與消費需求的落差,從中調整角度強化產品的設計力。現階段向陽薪傳木工坊有10至12名成員,技術較成熟者約二分之一。木工坊有自己的門市咖啡廳展售產品,但問題竟是量產的速度經常趕不上販賣的速度,生產效率有待加強,而從人員訓練、備料計畫到市場評估,都還需要更多時間來累積經驗。未來木工坊將以社會服務為主軸,朝向自給自足的目標努力,在培訓居民、接單生產之外,也可以朝「工作假期」的方式經營,接待都會民眾來這裡渡假並體驗木工製作,結合山海美景、部落文化和多良火車站等在地資源,形成一個工藝深度旅遊的據點,為社區帶來經濟發展的機會。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3.html
執行單位: 臺東縣原愛工坊協會
地址: 台東縣太麻里鄉北里村森川路13-1號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地區名稱: 台東縣
內容:

太平洋的曙光乍現,滿天瑰麗雲彩投映在海面,南迴線旁的陡坡上,面海而立的白色校舍份外顯眼,這裡曾經是一處被遺忘的美麗小學,如今變身為部落的木工坊。故事必須從莫拉克風災說起,當時原愛工坊協會進入多良部落協助重建,得到清大傑出校友和相關單位資助,整理復原廢棄的多良國小,購置設備,招募人員,成立部落木工坊,取名「向陽薪傳」,開始構築社區工藝產業的夢想!

【落部工坊廣得專業協助】

向陽薪傳木工坊位於太麻里鄉多良村,部落屬於排灣族,居民十分純樸,從村莊可以俯瞰寬闊的太平洋,四時吹著宜人的海風,充滿南國風情。工坊設立年多來,獲得原愛工坊協會統籌援助資源的挹注,以及前公東高工校長黃清泰的技術指導,已經執行過數期創意木工和機械木工培訓課程,讓部落居民利用良好的木工機械設備展開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黃清泰校長是臺灣早期到德國學習木工的人員之一,很早就在臺東部落進行原住民的職業技能培訓,他也是臺灣極少數的國際級木工競賽裁判,可以說是專業中的專業。因為有黃校長等專業人士的傾囊相授,木工坊的原住民學員很快就學會了專業的木工技術。目前向陽薪傳木工坊已經有能力從事生產,擁有規格化木工製品生產線,可以接單量產益智單位積木、木製線鋸產品、木製紀念品等,提供20人以上的工作機會。其次,木工坊也以環保、健康、在地文化為概念,生產漂流木創意手工傢俱,以及用漂流木做成的花臺、盆栽、寵物、傢俱等裝飾品。因為一次偶然的機緣,原愛工坊協會邀得莊文毅老師,義務協助完成「向陽薪傳」的入口意象公共藝術,從此莊老師與多良部落結下不解之緣。莊老師是臺北科技大學產品設計系的講師,深知發展產品是向陽薪傳木工坊未來經營的重要挑戰,雖然目前木工坊成員已經擁有技術能力,但是產品研發創意尚待加強。於是莊老師與協會共議構思,提出本次計畫申請「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補助,期望邀集產品設計專業者與學生,走進部落和木工坊成員互相激盪、一起學習,為原鄉部落創造更多元的創意產品。

【設計學員帶來創意刺激】

本次計畫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產品概念規劃設計。主要以設計科系學生為主,招集10位學員,以及莊文毅、鄭孟淙、何其昌、林秀美4位老師。行前先在臺北科技大學設計館定期進行腦力激盪,討論產品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最後並整理成初步結論與設計圖。這項產品設計工作營總共7天,2012年6月22日師生由臺北出發東行。為了讓學員深入體會花東豐厚的藝術涵養,過程中安排參訪花蓮精緻黏土藝術家邱紹松的「花草空間」,見識其栩栩如生的袖珍花卉和生活場景微縮創作;以及周禪宏博士的「創意角力俱樂部場」,體驗由十幾個貨櫃屋組成的空間所創造出來的多重驚喜。隨後學員進駐多良部落,先認識社區自然環境和排灣族文化的特色,並由黃清泰校長向學員介紹向陽薪傳木工坊的設備和成員。隨後在工作營中,由設計學員解說每個人的設計構想和產品設計圖,經過與木工坊成員討論溝通後進行打樣製作,樣品完成再進一步檢討修正,最後在工作營結束時展示發表。第一階段設計產品完成打樣的包括:明信片組裝風鈴、原木衣掛、山豬餐盤、山豬胡椒罐、大武山意象名片架、日出日落?生紙盒、臺灣黑熊面紙盒、名片盒、山刀書擋、木作LED燈、飛魚轉動玩具、會下降的原木造型?生紙盒等新設計產品。在此同時,學員也為向陽薪傳木工坊發想多款品牌logo。

【實作開發迸現豐碩成果】

第二階段為產品實作開發。這個階段的培力對象是社區木工坊的成員,根據前期課程與設計科系學員所設計的產品概念,實際考慮量產的可行性進行改良,或自主設計新的產品。黃清泰校長以設計科系學員的作品為基礎,引導木工坊成員仔細思考作品設計上的特色,激發他們的想像力,進行再創作,過程中因而迸發許多創意構想,開發出多款新產品。而且黃清泰校長要求所有產品要以榫接為主,指導木工坊成員展現細緻的工法,讓作品有了更完整的呈現。這樣的技巧也應用在大型傢具,不但注重造型表現,更考究木頭紋理方向與木材將來伸縮範圍的控制,讓木工技巧的深度有更精準的傳承。經過改良的產品更見趨於成熟精緻,其中有粗獷可愛的山豬信箱、細緻迷人的原木咖啡杯組、DIY組裝的LED檯燈;書擋發展出排灣族青銅刀、獨木舟、山豬三種形式;動物面紙盒在臺灣黑熊之外,也增添雲豹、貓頭鷹兩款;此外還有大型的完全榫接模組化傢具、迷你的魔術傢具組,以及大武山意象收納盒、原木衣架組、置物架與貓頭鷹、手工刻花大盤、原木名片盒……等等。

【彼此激盪互相調適成長】

在2012年11月24日舉行的聯合成果發表會,產品設計工作營的師生又回到多良部落,與向陽薪傳木工坊的成員重聚,這段期間以來雙方互相合作、彼此激發,完成開發的新產品可以說是琳琅滿目、成績可觀。在海闊山青的美景中、在族人歌舞的歡慶下,貴賓和社區居民見證了本次計畫的豐碩成果。而在口碑的傳播轉介下,木工坊也因而接到更多訂單。經過這次計畫的執行,不僅讓設計科系學員有機會認識原住民文化並思考文創商品的意涵,對部落木工坊的成員而言,也因此在漂流木風格的產品之外,有了更大的想像發展空間。雙方面的互動與學習,彼此體會到生產者與設計師觀點的差異,進而互相調適成長。社區工坊也了解到都會消費者的思考和傾向,釐清製作認知與消費需求的落差,從中調整角度強化產品的設計力。現階段向陽薪傳木工坊有10至12名成員,技術較成熟者約二分之一。木工坊有自己的門市咖啡廳展售產品,但問題竟是量產的速度經常趕不上販賣的速度,生產效率有待加強,而從人員訓練、備料計畫到市場評估,都還需要更多時間來累積經驗。未來木工坊將以社會服務為主軸,朝向自給自足的目標努力,在培訓居民、接單生產之外,也可以朝「工作假期」的方式經營,接待都會民眾來這裡渡假並體驗木工製作,結合山海美景、部落文化和多良火車站等在地資源,形成一個工藝深度旅遊的據點,為社區帶來經濟發展的機會。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3.html

# 設計師 於 社會創新平台-探消息-活動看板 - 5

活動序號674
活動名稱【 5台聚一聚 】Vol.6 地方設計x青年接力-蹲點創新設計行動 5% Design Action Gathering in Local Design x Student Designer
活動封面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457bad35-f4a2-4565-be88-2c83054a6537.png
開始日期20220525
結束日期20220525
SDGs["11","17"]
是否收費(空)
活動地區全國
活動地點線上
主辦單位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中華電信基金會
活動簡介[{"順位":0,"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cdb4d0fc-9d06-49ac-b057-6bbe9031198e.jpg","圖說":"此活動為線上活動","簡介":"當設計專業工作者,首次踏入「地方」會打開什麼樣的感觸與視野呢?\n\n想為社區做些事,但該怎麼參與呢?\n\n一場「學生設計師」限定的地方設計行動,即將展開!\n\n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與中華電信基金會,第三年攜手合作「蹲點創新設計行動」!與入選的設計團隊們自踏入社區、探索發現,到經過了數次的交流與激盪後,產出的設計與想法,都正在社區不停地滾動落實下去、發生轉變…\n\n本次五台聚一聚,邀請2021年蹲點設計行動團隊設計師、5% Design Action設計師,透過分享與交流用設計與地方對話、共學共好、落實設計的心路歷程。他們各自都帶著豐富與溫暖的地方人文故事與不同角度的設計觀點,歡迎一同聽聽學生設計師們深入社區的尋寶旅程,開啟社會設計的起點吧!\n\n【活動流程】\n\n18:40-19:00 開放線上進場與報到\n19:00-19:10 Warm up!\n19:10-19:20 蹲點創新設計行動是什麼!2022介紹與回顧\n19:20-21:20 學長姐聊天室,地方設計甘苦談\n21:20-21:30 Q\u0026A交流時間\n\n【時間】:2022/05/25(三)19:00~21:30(18:40開放入場)\n【地點】:Google meet線上會議室(為確保參與品質,建議使用桌機或筆電參與)\n【截止日期】:2022/05/23(一)18:00截止報名\n【報名費用】:免費\n【報名連結】\nhttps://www.accupass.com/eflow/ticket/2205110743213727186870"}]
活動嘉賓[{"順位":1,"姓名":"呂承慧Phoebe","稱謂":"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 共同發起人暨總監","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a8d7cc76-4f23-45a2-8e35-742c322c4ca6.jpg"},{"順位":2,"姓名":"鄭昀珊、游雅閔","稱謂":"龍華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 學生設計師","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ab287ee5-b257-4f78-9ef2-6a68cb1b86a2.jpg"},{"順位":3,"姓名":"林秉毅、黃麒珈","稱謂":"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學生設計師","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91850320-8514-4651-8e6a-76e1a449abf0.jpg"},{"順位":4,"姓名":"微笑女孩團隊","稱謂":"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 學生設計師","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dff458af-a8ba-4fc6-8e17-dc623ddc3b7c.jpg"}]
發起單位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 窗口
活動負責人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 窗口
聯絡方式02-27666033
聯絡信箱hello@5designaction.com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flow/ticket/2205110743213727186870
官方網站連結(空)
臉書專頁連結(空)
社創組織連結(空)
建立時間20220524134906
最後編輯時間20220526081909
活動序號: 674
活動名稱: 【 5台聚一聚 】Vol.6 地方設計x青年接力-蹲點創新設計行動 5% Design Action Gathering in Local Design x Student Designer
活動封面: 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457bad35-f4a2-4565-be88-2c83054a6537.png
開始日期: 20220525
結束日期: 20220525
SDGs: ["11","17"]
是否收費: (空)
活動地區: 全國
活動地點: 線上
主辦單位: 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中華電信基金會
活動簡介: [{"順位":0,"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cdb4d0fc-9d06-49ac-b057-6bbe9031198e.jpg","圖說":"此活動為線上活動","簡介":"當設計專業工作者,首次踏入「地方」會打開什麼樣的感觸與視野呢?\n\n想為社區做些事,但該怎麼參與呢?\n\n一場「學生設計師」限定的地方設計行動,即將展開!\n\n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與中華電信基金會,第三年攜手合作「蹲點創新設計行動」!與入選的設計團隊們自踏入社區、探索發現,到經過了數次的交流與激盪後,產出的設計與想法,都正在社區不停地滾動落實下去、發生轉變…\n\n本次五台聚一聚,邀請2021年蹲點設計行動團隊設計師、5% Design Action設計師,透過分享與交流用設計與地方對話、共學共好、落實設計的心路歷程。他們各自都帶著豐富與溫暖的地方人文故事與不同角度的設計觀點,歡迎一同聽聽學生設計師們深入社區的尋寶旅程,開啟社會設計的起點吧!\n\n【活動流程】\n\n18:40-19:00 開放線上進場與報到\n19:00-19:10 Warm up!\n19:10-19:20 蹲點創新設計行動是什麼!2022介紹與回顧\n19:20-21:20 學長姐聊天室,地方設計甘苦談\n21:20-21:30 Q\u0026A交流時間\n\n【時間】:2022/05/25(三)19:00~21:30(18:40開放入場)\n【地點】:Google meet線上會議室(為確保參與品質,建議使用桌機或筆電參與)\n【截止日期】:2022/05/23(一)18:00截止報名\n【報名費用】:免費\n【報名連結】\nhttps://www.accupass.com/eflow/ticket/2205110743213727186870"}]
活動嘉賓: [{"順位":1,"姓名":"呂承慧Phoebe","稱謂":"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 共同發起人暨總監","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a8d7cc76-4f23-45a2-8e35-742c322c4ca6.jpg"},{"順位":2,"姓名":"鄭昀珊、游雅閔","稱謂":"龍華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 學生設計師","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ab287ee5-b257-4f78-9ef2-6a68cb1b86a2.jpg"},{"順位":3,"姓名":"林秉毅、黃麒珈","稱謂":"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學生設計師","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91850320-8514-4651-8e6a-76e1a449abf0.jpg"},{"順位":4,"姓名":"微笑女孩團隊","稱謂":"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 學生設計師","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674/dff458af-a8ba-4fc6-8e17-dc623ddc3b7c.jpg"}]
發起單位: 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 窗口
活動負責人: 5%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 窗口
聯絡方式: 02-27666033
聯絡信箱: hello@5designaction.com
報名連結: https://www.accupass.com/eflow/ticket/2205110743213727186870
官方網站連結: (空)
臉書專頁連結: (空)
社創組織連結: (空)
建立時間: 20220524134906
最後編輯時間: 20220526081909

# 設計師 於 社會創新平台-探消息-活動看板 - 6

活動序號884
活動名稱Eyes on me! 設計師的簡報提案思維
活動封面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884/fe14296e-1a3d-486e-b963-6463af8fe11a.jpg
開始日期20221112
結束日期20221112
SDGs["4","8","17"]
是否收費(空)
活動地區桃園市
活動地點中壢區明德路60號6樓 (面對財神廟最左邊長廊B電梯)
主辦單位桃園設計庫
活動簡介[{"順位":0,"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884/ed3a04ad-fb1d-438e-bdab-01aaf76fffe9.jpg","圖說":"講師過往作品","簡介":"首圖:講師:陳彥彰 Akira Chen 過往作品\n好點子,需要好提案。 人類瞬間的專注力只有8秒,長時間專注只有18分鐘,掌握會議節奏變成了提案成功的重要關鍵。 簡報怎麼列架構才能簡潔扼要、命中客戶好球帶?怎麼讓客戶越聽越入勝,整個會議室都是我的沉浸式劇場? 讓我們跟著在於廣告界耕耘多年的新眺創意實驗室總經理 Akira,建立具商業與廣告角度的提報思維,聚焦提案 Eyes on me!\n\n👀關於講座\n\n好點子,需要好提案。\n人類瞬間的專注力只有8秒,長時間專注只有18分鐘,掌握會議節奏變成了提案成功的重要關鍵。\n簡報怎麼列架構才能簡潔扼要、命中客戶好球帶?怎麼讓客戶越聽越入勝,整個會議室都是我的沉浸式劇場?\n讓我們跟著在於廣告界耕耘多年的新眺創意實驗室總經理 Akira,建立具商業與廣告角度的提報思維,聚焦提案 Eyes on me!\n\n\n本課程適合:\n①設計相關科系 #學生\n②常常對提案感到頭痛的 #接案工作者\n③想了解商業運作模式的 #設計師\n④想提升 #簡報品質 的人\n\n課程難度:\n⬜入門\n✅進階\n\n課程三大重點:\n❶簡報的架構與編排\n❷提案表達思維\n❸精彩案例分析\n\n👀當日流程\n13:15~14:20|講者時間\n14:20~14:30|中場休息\n14:30~15:10|講者時間\n15:10~15:30|QA\n15:30|大合照\n\n✸Accupass報名成功即可搶先偷問喔!\n*無故缺席累積滿兩次者,將影響後續報名權益。請務必準時出席或提前告知喔!\n\n📣偷偷說:桃園設計庫會員招募中!加入即可於下堂課程搶先卡位"},{"順位":1,"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884/8629e9c4-ffb6-428f-a362-327bc6272ee1.jpg","圖說":"關於講師","簡介":"陳彥彰 Akira Chen\nhttps://hbcreativelab.com/\n\n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學士學位\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 碩士學位\n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 博士候選人\n \n於創集團旗下Heartbeat Creative lab\n(新眺創意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藝人經紀/歌曲創作音樂人\n\n現任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 助理教授\n \n廣告資歷21年以上(WPP.奧美集團、法國Publicis集團)\n目前擔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n曾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助理教授\n學學文創之創意課程講師、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與多媒體設計系、\n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系、世新大學公廣系、銘傳大學、黎明技術學院、\n實踐大學、元智大學、輔仁大學、德明財經大學、建國科技大學之專題講師\n以及擔任台灣米其林輪胎之品牌內部訓練課程講師\n中國 寧夏 建發大閱城集團 企業講師\n台灣膳魔師之品牌內部訓練課程講師\n台灣安麗之品牌內部訓練課程講師\n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證基會、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受邀之創意講師\n\n廣告獲獎豐碩:\n印度IAA金棕梠(金獎與全場大獎)\n廣告獎時報廣告網路金手指獎、時報廣告獎、亞太廣告獎、4A廣告獎、\nChina Golden mouse digital marketing Award、中國ROI.金投賞網絡營銷獎、\n龍璽廣告獎、韓國釜山國際廣告獎等、Golden Pin設計獎、紅點設計獎、\nThe Work 2015、ECI Award(國際艾奇獎)、PMMA –Black Dragon、China Top Digital 2018 金獎/銀獎/專項獎、TAIWAN TOP STAR AWARD、2017~2020年Campaign brief 評鑑為台灣第9名之創意公司\n\n"}]
活動嘉賓[]
發起單位窗口
活動負責人窗口
聯絡方式03-492-6679
聯絡信箱tydesigncool@gmail.com
報名連結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10131201267228322700
官方網站連結https://www.tydc.org.tw/EventDetail.aspx?ID=35
臉書專頁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TYDESIGNCOOL
社創組織連結(空)
建立時間20221031155454
最後編輯時間20221104092925
活動序號: 884
活動名稱: Eyes on me! 設計師的簡報提案思維
活動封面: 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884/fe14296e-1a3d-486e-b963-6463af8fe11a.jpg
開始日期: 20221112
結束日期: 20221112
SDGs: ["4","8","17"]
是否收費: (空)
活動地區: 桃園市
活動地點: 中壢區明德路60號6樓 (面對財神廟最左邊長廊B電梯)
主辦單位: 桃園設計庫
活動簡介: [{"順位":0,"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884/ed3a04ad-fb1d-438e-bdab-01aaf76fffe9.jpg","圖說":"講師過往作品","簡介":"首圖:講師:陳彥彰 Akira Chen 過往作品\n好點子,需要好提案。 人類瞬間的專注力只有8秒,長時間專注只有18分鐘,掌握會議節奏變成了提案成功的重要關鍵。 簡報怎麼列架構才能簡潔扼要、命中客戶好球帶?怎麼讓客戶越聽越入勝,整個會議室都是我的沉浸式劇場? 讓我們跟著在於廣告界耕耘多年的新眺創意實驗室總經理 Akira,建立具商業與廣告角度的提報思維,聚焦提案 Eyes on me!\n\n👀關於講座\n\n好點子,需要好提案。\n人類瞬間的專注力只有8秒,長時間專注只有18分鐘,掌握會議節奏變成了提案成功的重要關鍵。\n簡報怎麼列架構才能簡潔扼要、命中客戶好球帶?怎麼讓客戶越聽越入勝,整個會議室都是我的沉浸式劇場?\n讓我們跟著在於廣告界耕耘多年的新眺創意實驗室總經理 Akira,建立具商業與廣告角度的提報思維,聚焦提案 Eyes on me!\n\n\n本課程適合:\n①設計相關科系 #學生\n②常常對提案感到頭痛的 #接案工作者\n③想了解商業運作模式的 #設計師\n④想提升 #簡報品質 的人\n\n課程難度:\n⬜入門\n✅進階\n\n課程三大重點:\n❶簡報的架構與編排\n❷提案表達思維\n❸精彩案例分析\n\n👀當日流程\n13:15~14:20|講者時間\n14:20~14:30|中場休息\n14:30~15:10|講者時間\n15:10~15:30|QA\n15:30|大合照\n\n✸Accupass報名成功即可搶先偷問喔!\n*無故缺席累積滿兩次者,將影響後續報名權益。請務必準時出席或提前告知喔!\n\n📣偷偷說:桃園設計庫會員招募中!加入即可於下堂課程搶先卡位"},{"順位":1,"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884/8629e9c4-ffb6-428f-a362-327bc6272ee1.jpg","圖說":"關於講師","簡介":"陳彥彰 Akira Chen\nhttps://hbcreativelab.com/\n\n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學士學位\n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美術研究所 碩士學位\n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設計學院 博士候選人\n \n於創集團旗下Heartbeat Creative lab\n(新眺創意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藝人經紀/歌曲創作音樂人\n\n現任 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 助理教授\n \n廣告資歷21年以上(WPP.奧美集團、法國Publicis集團)\n目前擔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n曾擔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助理教授\n學學文創之創意課程講師、台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與多媒體設計系、\n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系、世新大學公廣系、銘傳大學、黎明技術學院、\n實踐大學、元智大學、輔仁大學、德明財經大學、建國科技大學之專題講師\n以及擔任台灣米其林輪胎之品牌內部訓練課程講師\n中國 寧夏 建發大閱城集團 企業講師\n台灣膳魔師之品牌內部訓練課程講師\n台灣安麗之品牌內部訓練課程講師\n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證基會、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受邀之創意講師\n\n廣告獲獎豐碩:\n印度IAA金棕梠(金獎與全場大獎)\n廣告獎時報廣告網路金手指獎、時報廣告獎、亞太廣告獎、4A廣告獎、\nChina Golden mouse digital marketing Award、中國ROI.金投賞網絡營銷獎、\n龍璽廣告獎、韓國釜山國際廣告獎等、Golden Pin設計獎、紅點設計獎、\nThe Work 2015、ECI Award(國際艾奇獎)、PMMA –Black Dragon、China Top Digital 2018 金獎/銀獎/專項獎、TAIWAN TOP STAR AWARD、2017~2020年Campaign brief 評鑑為台灣第9名之創意公司\n\n"}]
活動嘉賓: []
發起單位: 窗口
活動負責人: 窗口
聯絡方式: 03-492-6679
聯絡信箱: tydesigncool@gmail.com
報名連結: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210131201267228322700
官方網站連結: https://www.tydc.org.tw/EventDetail.aspx?ID=35
臉書專頁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TYDESIGNCOOL
社創組織連結: (空)
建立時間: 20221031155454
最後編輯時間: 20221104092925

# 設計師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7

執行單位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魯凱族二大重要的手工技藝,一是石雕,一是織繡。石雕在霧台鄉已經發展得頗具規模。青葉部落由於日據時期遷村的緣故,成為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在該地區呈現獨特且鮮明的原住民魯凱族文化風貌。魯凱婦女的編織技藝,更是魯凱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建立了青葉部落發展織染繡工藝產業的勞動力基礎。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在學會織布和魯凱的貼繡技術後,就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並在學校裡進行教學。目前部落裡約有50位以上的婦女都有上過他織繡染的相關課程,使得織繡產品儼然已成為青葉部落重要的經濟來源。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著重在學員的技藝提昇上。技藝學習方面分為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性技術,由彭春林老師以及江立彥老師擔綱。刺繡部分主要延續蝶紋線條的創作,指導學員從基礎的技巧開始從事蝶紋的定格與繪製,再依據產品製作的流程完成製作。在植物染部分則是由江立彥老師根據部落中常用的植物染材,指導學員從取樣、裁切、浸泡、煎煮、過濾、重複煎煮、染液浸泡、靜置陰乾、完成等九道過程學習典型的魯凱植物染技巧。

彭春林希望能夠藉由染織工藝的技藝傳習與創意設計,作為保存魯凱族文化與穩定部落經濟的核心。因此,從工坊成立至今,除了持續培育部落人力資源及進行部落文化的深度調查之外,這幾年也積極透過專業團隊之協助,導入設計、製造、行銷觀念,希望未來能整合部落相關資源進行織染繡品的量產、並策劃年度成果展及開闢行銷據點,逐步營造一個以「織染繡」作為魯凱部落藝術保存與價值創造的部落經濟模式。

【彭春林 現代魯凱族藝術─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最北端的青葉部落,由一位魯凱族的男設計師─彭春林,帶領青葉部落媽媽們,將傳統魯凱文化元素轉化,以貼布繡技法設計系列商品,如手機袋、零錢包,書包、手提包,T恤、服飾,以及居家裝飾的門簾、燈飾等。獨特的圖紋造形與色系搭配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這是手工繡的嗎?好漂亮喔…」彭春林的設計,往往第一眼給人驚喜,第二眼讓人舒服,多看幾眼就是想把他們帶回家。主要是以「貼布繡」的技法做為產品特色,貼布繡是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技法之一, 將布料依據形狀剪裁後,縫在另一塊布上,並以手工縫繡布邊的方式,呈現出兩塊布紋、色塊、縫線技法的美感。光是縫繡布邊的針法及色線的搭配,就有好幾種變化。貼布繡的圖紋造型是整個產品的核心表現,彭春林將魯凱族的故事、圖騰、文化,轉變為系列商品,至今已發展出「豐收」、「百步蛇」、「蝴蝶紋」以及「紋手」系列。將部落故事的圖案,經由設計、排列組合,呈現在作品上。「豐收」系列是取豐年祭時眾人歡慶的意象,以人頭的圖案為代表;「百步蛇」在魯凱族則是地位崇高的神祉,將蛇紋做變形與排列;「紋手」則凸顯「手」的造型,分為左手、右手繡在個別的包包上,並表現魯凱族在手上刺有圖騰的文化。將這些有故事的圖案藉由造型的轉變設計,開發為商品系列。彭春林透過創作,重新詮釋傳統的魯凱族文化。

另外,在產品色彩的搭配上,沒有鮮豔的對比表現,而是以溫和的大地色調互相搭配,舒服的色系也是彭春林產品的表現特色。但也因此曾被質疑:這怎麼不像原住民的設計?原來,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著彭春林。為何自己的色彩偏愛跟大家認知的原住民色彩不一樣,但經過溯源探討,發現原來部落最原始的創作色調,就是這樣的大地顏色,乃是由眼睛所見到的萬物中取材,當然是如此溫和自然的色系,自此,彭春林才放心地繼續設計,而我們才可看到一款一款令人驚艷又舒適的商品。

彭春林認為,作品中表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將傳統圖案與色彩保留,在造形部分則強調個人設計風格,加入自己的轉化與技法,就如同和祖先對話一般。彭春林滿懷著對設計的熱情,以及魯凱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透過個人的設計,傳承、轉化祖先的文化,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魯凱族藝術。非一味的將部落的圖騰、符號複製、消費,而是讓文化精神能與個人創作結合,轉化為這個世代喜愛的產品,藉由購買、使用,讓魯凱族的文化讓更多人看到。

【「蝴蝶變成雲」系列文創商品】

彭春林開發的「蝴蝶變成雲」系列,是將收藏於博物館的魯凱族傳統一片裙,繡在裙襬邊緣的圖案─「蝴蝶紋」做為設計來源。蝴蝶紋在部落的意義代表著女孩的純潔與成熟,以及男孩的勤勞、速度與敏捷。彭春林轉化傳統服飾與圖紋,蝴蝶兩根彎彎的觸角,經由定格、放大、轉化等設計,拉長成為雲朵般恣意浮盪,隨著產品的大小、造型、色彩做搭配組合,找到最適當的天空停留。

系列商品中,小至零錢包、手機袋,大至書包、手提包、門簾,以及將蝶紋繡在肩上的T恤等,除此之外,更朝向家飾用品發展。彭春林認為,「家」是給人放鬆休息的地方,藉由居家擺設,可軟化冰冷的水泥牆。「燈飾」系列便因此而誕生,蝶紋雲彩透過燈光打亮,搭配植物染色的布料,呈現大地綠、灰的色彩,更顯舒適。未來計畫開發沙發與抱枕,希望打造整體空間的氛圍,讓一走進家中,便可得到放鬆與愉悅的心情。

【魯凱族第一位男織布師】

見過彭春林的人,一定都會有著鮮明的印象,很高、很斯文,有著很深邃的五官,常常笑著對我們說:「你們每次一群人下來,我會很緊張耶…」,但在幾次對談下來,可以聽出他對於創作的執著、部落的情感,以及對於所追求的目標,有著清楚且明確的概念。

彭春林在成為設計師、織布師之前,有一段很長的故事。魯凱族以織繡技術聞名,編織與刺繡是女性的專長,早期的打獵社會中,相傳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這類女紅,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男生是不能碰織繡的。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中的刺繡高手,彭春林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對織繡產生濃厚興趣,卻因男生不可碰織布機的禁忌,而將織繡的印象停留在心裡,慢慢發酵。

後來彭春林成為一名獸醫,先後在製藥廠、牧場工作,但仍念念不忘心中對「布」、對創作的熱愛,開始設計具有個人特色的髮飾、小飾品,後來甚至在屏東市中華路附近擺起路邊攤販售,生意相當好。因緣際會之下,接手隔壁賣衣服的攤位,做起批發成衣、服飾的生意。而獨具風格美感的彭春林,看不順眼一般成衣的剪裁,索性拿起剪刀、針線,將衣服的袖口、領子等做改變,慢慢呈現出個人的風格,除了受到市場歡迎之外,彭春林也在這段時間磨練出對服飾、布料、剪裁的心得,於是決定辭去獸醫的工作,專心發展自己的興趣。

 

其間曾成立了「話繡工作室」,魯凱族的繡「Pajase」就是「寫」的意思,是因為魯凱族沒有用以表達的文字,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將老一輩要傳達的話語訴說出來。工作室雖因供需失衡而結束,但這個時候的彭春林,對於所做的藝術創作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找回自己的源頭。而後經過不斷地進修學習,回部落詢問祖母和部落老婦人快要失傳的編織法,到圖書館、博物館追溯部落傳統的圖案來源,到輔大、屏科大、工藝所學習相關課程,並透過自己不斷的創新嘗試,先後得到許多競賽的獎項。在拿到乙級女裝證照後,也開始進行服飾的設計和製作。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藉由對布料、織品的了解與運用,抒發心中的創作熱情。

 

【「布落空間」=部落文化+創意設計+產業】

 

彭春林說,青葉部落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般,與鄰家哥哥在樹上摘水果,和大自然為伍的生活…。幼時在青葉部落成長的記憶,以及對於傳統織繡的記憶,成為彭春林創作的來源。於是彭春林回到部落,2003年與友人江立彥成立了「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2006年在三地門鄉較為熱鬧的水門村開設「布落空間」門市,自此有了自己的店鋪。位於水門村中心,店面一樓大門的白色屋頂像布落下般的垂掛著,店內則溫馨的擺設著彭春林大大小小的包包、服飾、家飾用品等。地下一樓與二樓則是彭春林的工作室。「布落」二字,除了「布料垂落」的意象之外,也代表著青葉「部落」,說明了彭春林的創作與事業的根源。

 

【打造織染繡的青葉部落】

 

青葉村是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部落裡約佔一半以上的婦女都跟他學過織繡。並藉由「布落空間」門市的經營,以及口耳相傳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由彭春林做產品設計、打樣,在部落成立了約五、六人的工班,以及其他家庭式代工的工班,進行縫製加工的部分。串連成上中下游的產業線,希望帶動部落經濟生產,也讓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文化特色,可以持續發展成為青葉部落的特色。

彭春林與祖先對話的過程,透過「圖案」、「色彩」、「技法」的轉變,設計出現代魯凱族的文化商品。並藉由門市與個人品牌的經營,帶動部落的織繡生產。近年來更用青葉村當地的植物做染料,在作品中加入植物染布。彭春林說,終極目標是希望從染、織和製作的素材全部都採用青葉村當地的材料,讓青葉村成為織、染、繡文化特色的部落。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4.html
執行單位: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
地址: 屏東縣內埔鄉水門村成功路19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魯凱族二大重要的手工技藝,一是石雕,一是織繡。石雕在霧台鄉已經發展得頗具規模。青葉部落由於日據時期遷村的緣故,成為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在該地區呈現獨特且鮮明的原住民魯凱族文化風貌。魯凱婦女的編織技藝,更是魯凱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建立了青葉部落發展織染繡工藝產業的勞動力基礎。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在學會織布和魯凱的貼繡技術後,就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並在學校裡進行教學。目前部落裡約有50位以上的婦女都有上過他織繡染的相關課程,使得織繡產品儼然已成為青葉部落重要的經濟來源。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著重在學員的技藝提昇上。技藝學習方面分為刺繡與植物染兩種實用性技術,由彭春林老師以及江立彥老師擔綱。刺繡部分主要延續蝶紋線條的創作,指導學員從基礎的技巧開始從事蝶紋的定格與繪製,再依據產品製作的流程完成製作。在植物染部分則是由江立彥老師根據部落中常用的植物染材,指導學員從取樣、裁切、浸泡、煎煮、過濾、重複煎煮、染液浸泡、靜置陰乾、完成等九道過程學習典型的魯凱植物染技巧。

彭春林希望能夠藉由染織工藝的技藝傳習與創意設計,作為保存魯凱族文化與穩定部落經濟的核心。因此,從工坊成立至今,除了持續培育部落人力資源及進行部落文化的深度調查之外,這幾年也積極透過專業團隊之協助,導入設計、製造、行銷觀念,希望未來能整合部落相關資源進行織染繡品的量產、並策劃年度成果展及開闢行銷據點,逐步營造一個以「織染繡」作為魯凱部落藝術保存與價值創造的部落經濟模式。

【彭春林 現代魯凱族藝術─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彭春林生活創意工房」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最北端的青葉部落,由一位魯凱族的男設計師─彭春林,帶領青葉部落媽媽們,將傳統魯凱文化元素轉化,以貼布繡技法設計系列商品,如手機袋、零錢包,書包、手提包,T恤、服飾,以及居家裝飾的門簾、燈飾等。獨特的圖紋造形與色系搭配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這是手工繡的嗎?好漂亮喔…」彭春林的設計,往往第一眼給人驚喜,第二眼讓人舒服,多看幾眼就是想把他們帶回家。主要是以「貼布繡」的技法做為產品特色,貼布繡是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技法之一, 將布料依據形狀剪裁後,縫在另一塊布上,並以手工縫繡布邊的方式,呈現出兩塊布紋、色塊、縫線技法的美感。光是縫繡布邊的針法及色線的搭配,就有好幾種變化。貼布繡的圖紋造型是整個產品的核心表現,彭春林將魯凱族的故事、圖騰、文化,轉變為系列商品,至今已發展出「豐收」、「百步蛇」、「蝴蝶紋」以及「紋手」系列。將部落故事的圖案,經由設計、排列組合,呈現在作品上。「豐收」系列是取豐年祭時眾人歡慶的意象,以人頭的圖案為代表;「百步蛇」在魯凱族則是地位崇高的神祉,將蛇紋做變形與排列;「紋手」則凸顯「手」的造型,分為左手、右手繡在個別的包包上,並表現魯凱族在手上刺有圖騰的文化。將這些有故事的圖案藉由造型的轉變設計,開發為商品系列。彭春林透過創作,重新詮釋傳統的魯凱族文化。

另外,在產品色彩的搭配上,沒有鮮豔的對比表現,而是以溫和的大地色調互相搭配,舒服的色系也是彭春林產品的表現特色。但也因此曾被質疑:這怎麼不像原住民的設計?原來,這個問題也曾經困擾著彭春林。為何自己的色彩偏愛跟大家認知的原住民色彩不一樣,但經過溯源探討,發現原來部落最原始的創作色調,就是這樣的大地顏色,乃是由眼睛所見到的萬物中取材,當然是如此溫和自然的色系,自此,彭春林才放心地繼續設計,而我們才可看到一款一款令人驚艷又舒適的商品。

彭春林認為,作品中表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將傳統圖案與色彩保留,在造形部分則強調個人設計風格,加入自己的轉化與技法,就如同和祖先對話一般。彭春林滿懷著對設計的熱情,以及魯凱族文化傳承的使命,透過個人的設計,傳承、轉化祖先的文化,創作出屬於這個時代的魯凱族藝術。非一味的將部落的圖騰、符號複製、消費,而是讓文化精神能與個人創作結合,轉化為這個世代喜愛的產品,藉由購買、使用,讓魯凱族的文化讓更多人看到。

【「蝴蝶變成雲」系列文創商品】

彭春林開發的「蝴蝶變成雲」系列,是將收藏於博物館的魯凱族傳統一片裙,繡在裙襬邊緣的圖案─「蝴蝶紋」做為設計來源。蝴蝶紋在部落的意義代表著女孩的純潔與成熟,以及男孩的勤勞、速度與敏捷。彭春林轉化傳統服飾與圖紋,蝴蝶兩根彎彎的觸角,經由定格、放大、轉化等設計,拉長成為雲朵般恣意浮盪,隨著產品的大小、造型、色彩做搭配組合,找到最適當的天空停留。

系列商品中,小至零錢包、手機袋,大至書包、手提包、門簾,以及將蝶紋繡在肩上的T恤等,除此之外,更朝向家飾用品發展。彭春林認為,「家」是給人放鬆休息的地方,藉由居家擺設,可軟化冰冷的水泥牆。「燈飾」系列便因此而誕生,蝶紋雲彩透過燈光打亮,搭配植物染色的布料,呈現大地綠、灰的色彩,更顯舒適。未來計畫開發沙發與抱枕,希望打造整體空間的氛圍,讓一走進家中,便可得到放鬆與愉悅的心情。

【魯凱族第一位男織布師】

見過彭春林的人,一定都會有著鮮明的印象,很高、很斯文,有著很深邃的五官,常常笑著對我們說:「你們每次一群人下來,我會很緊張耶…」,但在幾次對談下來,可以聽出他對於創作的執著、部落的情感,以及對於所追求的目標,有著清楚且明確的概念。

彭春林在成為設計師、織布師之前,有一段很長的故事。魯凱族以織繡技術聞名,編織與刺繡是女性的專長,早期的打獵社會中,相傳只要男生碰了編織刺繡這類女紅,就會獵不到動物,因此,男生是不能碰織繡的。彭春林的奶奶和姑姑都是部落中的刺繡高手,彭春林從小在耳濡目染之下對織繡產生濃厚興趣,卻因男生不可碰織布機的禁忌,而將織繡的印象停留在心裡,慢慢發酵。

後來彭春林成為一名獸醫,先後在製藥廠、牧場工作,但仍念念不忘心中對「布」、對創作的熱愛,開始設計具有個人特色的髮飾、小飾品,後來甚至在屏東市中華路附近擺起路邊攤販售,生意相當好。因緣際會之下,接手隔壁賣衣服的攤位,做起批發成衣、服飾的生意。而獨具風格美感的彭春林,看不順眼一般成衣的剪裁,索性拿起剪刀、針線,將衣服的袖口、領子等做改變,慢慢呈現出個人的風格,除了受到市場歡迎之外,彭春林也在這段時間磨練出對服飾、布料、剪裁的心得,於是決定辭去獸醫的工作,專心發展自己的興趣。

 

其間曾成立了「話繡工作室」,魯凱族的繡「Pajase」就是「寫」的意思,是因為魯凱族沒有用以表達的文字,而是藉由織繡的圖案,將老一輩要傳達的話語訴說出來。工作室雖因供需失衡而結束,但這個時候的彭春林,對於所做的藝術創作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找回自己的源頭。而後經過不斷地進修學習,回部落詢問祖母和部落老婦人快要失傳的編織法,到圖書館、博物館追溯部落傳統的圖案來源,到輔大、屏科大、工藝所學習相關課程,並透過自己不斷的創新嘗試,先後得到許多競賽的獎項。在拿到乙級女裝證照後,也開始進行服飾的設計和製作。經由一點一滴的累積,藉由對布料、織品的了解與運用,抒發心中的創作熱情。

 

【「布落空間」=部落文化+創意設計+產業】

 

彭春林說,青葉部落是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回憶起小時候的生活,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般,與鄰家哥哥在樹上摘水果,和大自然為伍的生活…。幼時在青葉部落成長的記憶,以及對於傳統織繡的記憶,成為彭春林創作的來源。於是彭春林回到部落,2003年與友人江立彥成立了「彭春林生活創意工坊」,2006年在三地門鄉較為熱鬧的水門村開設「布落空間」門市,自此有了自己的店鋪。位於水門村中心,店面一樓大門的白色屋頂像布落下般的垂掛著,店內則溫馨的擺設著彭春林大大小小的包包、服飾、家飾用品等。地下一樓與二樓則是彭春林的工作室。「布落」二字,除了「布料垂落」的意象之外,也代表著青葉「部落」,說明了彭春林的創作與事業的根源。

 

【打造織染繡的青葉部落】

 

青葉村是三地門鄉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彭春林認為有必要讓青葉部落發展出本身的文化特色,於是回到部落裡教導部落的婦女,部落裡約佔一半以上的婦女都跟他學過織繡。並藉由「布落空間」門市的經營,以及口耳相傳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由彭春林做產品設計、打樣,在部落成立了約五、六人的工班,以及其他家庭式代工的工班,進行縫製加工的部分。串連成上中下游的產業線,希望帶動部落經濟生產,也讓魯凱族傳統織繡的文化特色,可以持續發展成為青葉部落的特色。

彭春林與祖先對話的過程,透過「圖案」、「色彩」、「技法」的轉變,設計出現代魯凱族的文化商品。並藉由門市與個人品牌的經營,帶動部落的織繡生產。近年來更用青葉村當地的植物做染料,在作品中加入植物染布。彭春林說,終極目標是希望從染、織和製作的素材全部都採用青葉村當地的材料,讓青葉村成為織、染、繡文化特色的部落。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4.html

# 設計師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8

執行單位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合興窯業工廠)
地址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位於南投水里的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源自1927年,而水里製陶業的開端也是在此時萌芽。當時水里為木材集散地,已有鐵道興建,交通便利;此外該地區蘊藏著品質良好的黏土礦,頗適合製陶;在具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吸引下,眾多南投製陶師傅及業者紛至沓來到此設廠生產。第一代蛇窯窯主林江松先生也舉家遷徙至水里頂崁,開創了當時水里的第一座柴燒蛇窯,砌築窯爐生產陶器至今。2008年,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配合臺灣工藝研發中心展覽活動,結合頂崁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手藝庄頭工藝推廣計畫」,邀請當地對於陶藝創作有興趣的民眾免費來參觀體驗,更希望透過此次活動培育工藝種子,同時培養社區工藝團隊,藉以推動在地工藝產業之發展,並激發當地子弟對自己家鄉泥土質樸純美之認同。計畫推出後大受好評,當地媒體也多加報導,參與民眾超乎預期,也很期待之後能繼續參加類似的工藝體驗活動。

或許是這樣的盛況鼓舞了林先生,他在今年也參與了「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提出了「社區之藝想世界-讓夢風鈴帶您開拓未來」的構想,這個計畫是為了推動「產業文化化」、創造「城鄉新風貌」,透過工藝帶動社區,讓文化美學自然成為社區居民的生活態度。並以蛇窯所在之頂崁社區為出發點,希望將當地特色工藝擴散至全國,讓國人對地方工藝和社區公民意識之相互結合產生認同,最終目標希望達到社區永續的自主發展。

「夢風鈴計畫」以水里蛇窯為平台核心,技術實做由蛇窯資深師傅來指導,設計概念課程則邀請設計學院講師來講授,以四週的課程規劃培訓頂崁社區居民製作夢風鈴,等到產品具有相當的品質後,將嘗試結合當地傳統產業、農產業,開發出多元化商品或是觀光伴手禮;也開放與設計學院學生合作,讓產品加入更多創意元素。蛇窯希望結合地方政府、社區團體、協力組織,以多角化策略來經營社區工藝,打造社區品牌,進而開拓觀光產業新商機。

【水里蛇窯】

談到「蛇窯」的緣由,可追溯至大陸福州,窯體通常順著山坡地勢以土磚砌成,窯身甚長,遠觀看似如蛇形,因此得名。而蛇窯另一特色為窯內空間寬廣,可燒製較大體積的陶器,像是大水缸、菜甕…等,亦可一次大量生產各式中小型陶器;此外也能用於生產如:排水、電力設備…等基礎建設需要之特殊陶管和陶製品。1943年,水里蛇窯曾奉日軍命令生產軍用防空缸、化學缸,當時在窯場工作的人可因此免除被徵召海外當軍伕,可見蛇窯當時的重要地位。

依據水里鄉志的記載:「在日治昭和二年(1931年)始起,當時林江松在水里鄉所登記經營的窯廠名稱是『協興製磁工場』,它就是今日『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前身。」水里蛇窯作為台灣最古老的窯場之一,具有豐富且深厚的文化意涵,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陶藝產業的興盛與蕭條。

1945年左右,台灣光復後,自來水尚未十分普遍,陶製水缸遂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因市場大量需求而生意熱絡。不過自1978年起,由於塑膠業的興起,因為塑膠用具材質輕、生產快速、價格便宜,陶製水缸及其他的陶製品逐漸被取代。水里窯業因此而沒落,許多窯廠面臨停產命運。

水里蛇窯現任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從父親手中接下繼承蛇窯的經營時,正面臨窯業沒落淘汰之際,不過父親還是希望他能將這蛇窯保留下來,林水金先生語重心長的交代「窯業這行即使沒前途,但祖先傳下來的技術,我們有責任保護」。於是年少時的林國隆就這樣轉學至當時台灣唯一的聯合工專陶瓷科學習,他跟老師說明:「我家的陶瓷工廠快要倒了,希望老師能幫忙我,看有沒有機會把它救起來」。畢業之後,老師安排林國隆先生至一間也瀕臨倒閉的公司去實習。林國隆先生回憶這段過程,他說:「其實逆境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能激勵人勇於去逆向思考」。他更認為「沒有永遠的夕陽」,此時的他已經準備好肩負起保存水里第一家窯廠的文化使命。

1983年,林國隆先生回鄉開始從事陶藝文化教學推廣,並以新的陶業技術開發新產品,他努力思索轉型生存之道,他認為「和大眾生活脫節就沒有市場,也等於沒有生機」,於是決定將傳統的古老窯廠轉變為具有休閒娛樂和教育意義的觀光窯場,在1993年時,重新定位為「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朝著文化保存、觀光、社區發展的方向持續努力,扮演著富含鄉土樸拙之情懷和知性工藝文化的感性角色。

不料正式開園的六年後,便遭遇到了921集集大地震帶來的嚴重打擊,園區內三棟建築物全毀,許多陶藝作品也毀壞,最珍貴的蛇窯主體也完全損壞。林國隆先生化悲憤為力量,以極高的重建效率復原整個園區,只花了50天就全面修復重新開幕。為了紀念台灣世紀大震與迎接千禧年的到來,林老師決定聯合園區內兩位國寶級老師傅,以傳統手擠坏技法,想挑戰製作出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

 

歷經一年的籌劃,又費時半年種種繁複工序,終於順利完成高約668公分的特大號陶瓶,將其命名「千禧雙口瓶」,有著「雙雙對對、萬年富貴、平平安安」之涵意。之後隨即向金氏世界紀錄申請認證,遂順利通過。「千禧雙口瓶」被確認為目前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乃成蛇窯聞名海內外的象徵地標,更是台灣之光。現今「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規劃設計有:「蛇窯文物館」、「921紀念館」、「陶藝教室」、「陶藝示範區」、「蛇窯藝廊」、「禮品展示中心」、「多媒體視聽室」、「藝術家駐村工坊」…等多元豐富的設施,透過實體物件展示、珍貴圖片照片和專業解說員的導覽解說,讓遊客都能自然地融入蛇窯的悠久傳承的陶藝文化中。園區內有專長各式陶藝技法的師傅現場製作示範,民眾若想嘗試手工捏陶的樂趣,現場也有專人說明與指導,可親自動手製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陶器。

 

水里蛇窯自開園以來,創造每年平均十五萬人次的入園參觀人潮,十餘年來廣受遊客肯定;同時也結合地方觀光資源,經營社區營造工作,帶動水里的周邊商圈發展,活絡當地就業市場。水里蛇窯透過多元體驗的參觀方式與強化歷史陶藝之文化認同,讓原本沒落的製陶業,成功轉型為深具教育意涵的休閒觀光產業,如此的產業振興模式更成為代表台灣參與亞太經合會議(APEC)之產業經營範例。

 

水里蛇窯受到國際矚目的實證不只一樁,在2008年,水里蛇窯正式申請獲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AC),並於同年6月14日和韓國江原道陶園二里陶藝村,締結姊妹交流關係。這是台灣第一次由民間陶藝文化園區,與國外官方陶藝文化園區進行正式相互技術與學術等合作。其實水里蛇窯能有此成功的文化外交成績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得,水里蛇窯從事陶藝推廣教育活動已有26年歷史,也曾舉辦過8次國際及國內陶藝研討會,已是台灣陶藝文化保存之珍貴活教材。

 

林國隆老師曾談到他對於人生階段的看法,他表示第一個階段就是保護水里蛇窯,不要讓它消失掉;第二階段是讓園區日益進步,永續經營,能夠讓來參觀的遊客都能乘興而歸。而第三階段,就是要發揮蛇窯的影響力,造福水里週邊的社區和產業,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讓地方的風華再現。如今林老師身體力行,把蛇窯的資源當作「公共文化財」分享給願意參與的大眾。

 

最近幾年,林國隆先生也不斷發揮巧思,開發新工藝產品,創造異業結合新產值,像是早期因替涵碧樓設計精緻衛浴陶品,而獲得新加坡阿曼集團(AMAN-GHM)青睞,持續接獲國際級頂級飯店訂單;或是與台東知本老爺大飯店長期合作,製作客製化的大型藝術陶製浴缸;近期也和溫泉業者合作,設計出「溫泉神」創意商品,創造故事性和行銷話題。

 

2008年時參與工藝所和台創中心所策劃之「工藝時尚-yii」的專案計畫,與多位新銳設計師創意激盪,提出令人驚喜的當代陶瓷新樣貌,誕生許多引人入勝的生活器物。此外也和陶藝家張舒嵎合作開發出詼諧趣味又有著濃濃鄉土味的陶製公仔:象徵「出人頭地」的「甕仔伯」與「日進斗金」的「?仔嬸」。林老師靈活的市場行銷思維和用之不竭的創意巧思,著實讓人欽佩。

 

現今水里蛇窯文化園區在林國隆先生多年的努力經營之下,其深厚豐碩的成果已讓許多國人熟知,似乎現在來到水里的觀光遊客,多半是為了參訪蛇窯而來。而目前園區的運作也不用再讓林先生太多費心,總是笑容可掬的林老師能夠把更多的心力和時間投入社會公益服務和不斷地充實新知上。他也準備交棒給第四代,準備在退休之後能夠專心投入他最愛的陶藝創作,燒製出更有生命力和地方情感的水里陶器。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1.html
執行單位: 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合興窯業工廠)
地址: 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水信路一段512巷21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南投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位於南投水里的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源自1927年,而水里製陶業的開端也是在此時萌芽。當時水里為木材集散地,已有鐵道興建,交通便利;此外該地區蘊藏著品質良好的黏土礦,頗適合製陶;在具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吸引下,眾多南投製陶師傅及業者紛至沓來到此設廠生產。第一代蛇窯窯主林江松先生也舉家遷徙至水里頂崁,開創了當時水里的第一座柴燒蛇窯,砌築窯爐生產陶器至今。2008年,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配合臺灣工藝研發中心展覽活動,結合頂崁社區發展協會,舉辦了「手藝庄頭工藝推廣計畫」,邀請當地對於陶藝創作有興趣的民眾免費來參觀體驗,更希望透過此次活動培育工藝種子,同時培養社區工藝團隊,藉以推動在地工藝產業之發展,並激發當地子弟對自己家鄉泥土質樸純美之認同。計畫推出後大受好評,當地媒體也多加報導,參與民眾超乎預期,也很期待之後能繼續參加類似的工藝體驗活動。

或許是這樣的盛況鼓舞了林先生,他在今年也參與了「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提出了「社區之藝想世界-讓夢風鈴帶您開拓未來」的構想,這個計畫是為了推動「產業文化化」、創造「城鄉新風貌」,透過工藝帶動社區,讓文化美學自然成為社區居民的生活態度。並以蛇窯所在之頂崁社區為出發點,希望將當地特色工藝擴散至全國,讓國人對地方工藝和社區公民意識之相互結合產生認同,最終目標希望達到社區永續的自主發展。

「夢風鈴計畫」以水里蛇窯為平台核心,技術實做由蛇窯資深師傅來指導,設計概念課程則邀請設計學院講師來講授,以四週的課程規劃培訓頂崁社區居民製作夢風鈴,等到產品具有相當的品質後,將嘗試結合當地傳統產業、農產業,開發出多元化商品或是觀光伴手禮;也開放與設計學院學生合作,讓產品加入更多創意元素。蛇窯希望結合地方政府、社區團體、協力組織,以多角化策略來經營社區工藝,打造社區品牌,進而開拓觀光產業新商機。

【水里蛇窯】

談到「蛇窯」的緣由,可追溯至大陸福州,窯體通常順著山坡地勢以土磚砌成,窯身甚長,遠觀看似如蛇形,因此得名。而蛇窯另一特色為窯內空間寬廣,可燒製較大體積的陶器,像是大水缸、菜甕…等,亦可一次大量生產各式中小型陶器;此外也能用於生產如:排水、電力設備…等基礎建設需要之特殊陶管和陶製品。1943年,水里蛇窯曾奉日軍命令生產軍用防空缸、化學缸,當時在窯場工作的人可因此免除被徵召海外當軍伕,可見蛇窯當時的重要地位。

依據水里鄉志的記載:「在日治昭和二年(1931年)始起,當時林江松在水里鄉所登記經營的窯廠名稱是『協興製磁工場』,它就是今日『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的前身。」水里蛇窯作為台灣最古老的窯場之一,具有豐富且深厚的文化意涵,同時也見證了台灣陶藝產業的興盛與蕭條。

1945年左右,台灣光復後,自來水尚未十分普遍,陶製水缸遂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因市場大量需求而生意熱絡。不過自1978年起,由於塑膠業的興起,因為塑膠用具材質輕、生產快速、價格便宜,陶製水缸及其他的陶製品逐漸被取代。水里窯業因此而沒落,許多窯廠面臨停產命運。

水里蛇窯現任第三代窯主林國隆先生從父親手中接下繼承蛇窯的經營時,正面臨窯業沒落淘汰之際,不過父親還是希望他能將這蛇窯保留下來,林水金先生語重心長的交代「窯業這行即使沒前途,但祖先傳下來的技術,我們有責任保護」。於是年少時的林國隆就這樣轉學至當時台灣唯一的聯合工專陶瓷科學習,他跟老師說明:「我家的陶瓷工廠快要倒了,希望老師能幫忙我,看有沒有機會把它救起來」。畢業之後,老師安排林國隆先生至一間也瀕臨倒閉的公司去實習。林國隆先生回憶這段過程,他說:「其實逆境是最好的學習機會,能激勵人勇於去逆向思考」。他更認為「沒有永遠的夕陽」,此時的他已經準備好肩負起保存水里第一家窯廠的文化使命。

1983年,林國隆先生回鄉開始從事陶藝文化教學推廣,並以新的陶業技術開發新產品,他努力思索轉型生存之道,他認為「和大眾生活脫節就沒有市場,也等於沒有生機」,於是決定將傳統的古老窯廠轉變為具有休閒娛樂和教育意義的觀光窯場,在1993年時,重新定位為「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朝著文化保存、觀光、社區發展的方向持續努力,扮演著富含鄉土樸拙之情懷和知性工藝文化的感性角色。

不料正式開園的六年後,便遭遇到了921集集大地震帶來的嚴重打擊,園區內三棟建築物全毀,許多陶藝作品也毀壞,最珍貴的蛇窯主體也完全損壞。林國隆先生化悲憤為力量,以極高的重建效率復原整個園區,只花了50天就全面修復重新開幕。為了紀念台灣世紀大震與迎接千禧年的到來,林老師決定聯合園區內兩位國寶級老師傅,以傳統手擠坏技法,想挑戰製作出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

 

歷經一年的籌劃,又費時半年種種繁複工序,終於順利完成高約668公分的特大號陶瓶,將其命名「千禧雙口瓶」,有著「雙雙對對、萬年富貴、平平安安」之涵意。之後隨即向金氏世界紀錄申請認證,遂順利通過。「千禧雙口瓶」被確認為目前全世界最高的陶製品,乃成蛇窯聞名海內外的象徵地標,更是台灣之光。現今「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規劃設計有:「蛇窯文物館」、「921紀念館」、「陶藝教室」、「陶藝示範區」、「蛇窯藝廊」、「禮品展示中心」、「多媒體視聽室」、「藝術家駐村工坊」…等多元豐富的設施,透過實體物件展示、珍貴圖片照片和專業解說員的導覽解說,讓遊客都能自然地融入蛇窯的悠久傳承的陶藝文化中。園區內有專長各式陶藝技法的師傅現場製作示範,民眾若想嘗試手工捏陶的樂趣,現場也有專人說明與指導,可親自動手製作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陶器。

 

水里蛇窯自開園以來,創造每年平均十五萬人次的入園參觀人潮,十餘年來廣受遊客肯定;同時也結合地方觀光資源,經營社區營造工作,帶動水里的周邊商圈發展,活絡當地就業市場。水里蛇窯透過多元體驗的參觀方式與強化歷史陶藝之文化認同,讓原本沒落的製陶業,成功轉型為深具教育意涵的休閒觀光產業,如此的產業振興模式更成為代表台灣參與亞太經合會議(APEC)之產業經營範例。

 

水里蛇窯受到國際矚目的實證不只一樁,在2008年,水里蛇窯正式申請獲准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IAC),並於同年6月14日和韓國江原道陶園二里陶藝村,締結姊妹交流關係。這是台灣第一次由民間陶藝文化園區,與國外官方陶藝文化園區進行正式相互技術與學術等合作。其實水里蛇窯能有此成功的文化外交成績並不是一朝一夕可得,水里蛇窯從事陶藝推廣教育活動已有26年歷史,也曾舉辦過8次國際及國內陶藝研討會,已是台灣陶藝文化保存之珍貴活教材。

 

林國隆老師曾談到他對於人生階段的看法,他表示第一個階段就是保護水里蛇窯,不要讓它消失掉;第二階段是讓園區日益進步,永續經營,能夠讓來參觀的遊客都能乘興而歸。而第三階段,就是要發揮蛇窯的影響力,造福水里週邊的社區和產業,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讓地方的風華再現。如今林老師身體力行,把蛇窯的資源當作「公共文化財」分享給願意參與的大眾。

 

最近幾年,林國隆先生也不斷發揮巧思,開發新工藝產品,創造異業結合新產值,像是早期因替涵碧樓設計精緻衛浴陶品,而獲得新加坡阿曼集團(AMAN-GHM)青睞,持續接獲國際級頂級飯店訂單;或是與台東知本老爺大飯店長期合作,製作客製化的大型藝術陶製浴缸;近期也和溫泉業者合作,設計出「溫泉神」創意商品,創造故事性和行銷話題。

 

2008年時參與工藝所和台創中心所策劃之「工藝時尚-yii」的專案計畫,與多位新銳設計師創意激盪,提出令人驚喜的當代陶瓷新樣貌,誕生許多引人入勝的生活器物。此外也和陶藝家張舒嵎合作開發出詼諧趣味又有著濃濃鄉土味的陶製公仔:象徵「出人頭地」的「甕仔伯」與「日進斗金」的「?仔嬸」。林老師靈活的市場行銷思維和用之不竭的創意巧思,著實讓人欽佩。

 

現今水里蛇窯文化園區在林國隆先生多年的努力經營之下,其深厚豐碩的成果已讓許多國人熟知,似乎現在來到水里的觀光遊客,多半是為了參訪蛇窯而來。而目前園區的運作也不用再讓林先生太多費心,總是笑容可掬的林老師能夠把更多的心力和時間投入社會公益服務和不斷地充實新知上。他也準備交棒給第四代,準備在退休之後能夠專心投入他最愛的陶藝創作,燒製出更有生命力和地方情感的水里陶器。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1.html
[ 搜尋所有 設計師 ... ]

與設計師同分類的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臭腥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cuxiangˊ | 華語辭義: 腥臭味 | 客語例句: 麼?東西恁臭腥鼻毋贏。

生生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ngˊsangˊ | 華語辭義: 不熟的 | 客語例句: 番豆煲到生生老人家毋得?來食。

剁圈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dogkienˊ【dogkianˊ】 | 華語辭義: 剁成塊狀 | 客語例句: 煮番薯湯?番薯還有豬腳定著愛剁圈正較(過)餳人食。

苦甘苦甘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fuˋgamˊfuˋgamˊ | 華語辭義: 苦中帶甜 | 客語例句: 暗晡夜食?苦瓜苦甘苦甘食到無脫嘴。

苦篤苦篤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fuˋdugˋfuˋdugˋ | 華語辭義: 有點苦 | 客語例句: 就特別喜歡苦瓜排骨湯苦篤苦篤?味緒。

臭餿【(鹹餿)】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cuseuˊ【(hamˇseuˊ)】 | 華語辭義: 餿味 | 客語例句: 臭餿(鹹餿)冷飯容易食冷言冷語難落肚。(山)

浹浹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iabˋgiabˋ | 華語辭義: 青澀味 | 客語例句: 柿仔?(毋曾)囥紅食到嘴浹浹毋得。

滑滑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vadvad | 華語辭義: 滑溜 | 客語例句: 戽魚仔?時節堵?鰗鰍仔滑滑捉毋核。

黏黏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iamˇngiamˇ | 華語辭義: 很黏 | 客語例句: 糯米煮?飯黏黏細人仔準粳貼東西。

糝糝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mˋsamˋ | 華語辭義: 鬆散 | 客語例句: 在來米煮?飯糝糝無蓬萊米恁好食。

半鹹淡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nhamˇtamˊ | 華語辭義: 半鹹半淡;喻人不夠聰明 | 客語例句: 客家粄仔有半鹹淡世間人也有半鹹淡。

酪酪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ogˋlogˋ | 華語辭義: 爛爛 | 客語例句: 豬腳煲酪酪食到滿嘴角。(諺)

枝仔冰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iˊeˋbenˊ | 華語辭義: 冰棒 | 客語例句: 這下異(盡)多所在有賣老時味?枝仔冰分人回味。

油氣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uˇhi | 華語辭義: 油脂類食物 | 客語例句: 油氣食忒多會畏(膩)胲對身體健康也毋好。

飯?【飯包】【(飯絡仔)】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fandeuˊ【fanbauˊ】【(fanlogeˋ)】 | 華語辭義: 便當 | 客語例句: 頭擺讀書帶飯飯?(飯包)仔有一隻卵就當(蓋)豐沛(?菜)哩。

臭腥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cuxiangˊ | 華語辭義: 腥臭味 | 客語例句: 麼?東西恁臭腥鼻毋贏。

生生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ngˊsangˊ | 華語辭義: 不熟的 | 客語例句: 番豆煲到生生老人家毋得?來食。

剁圈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dogkienˊ【dogkianˊ】 | 華語辭義: 剁成塊狀 | 客語例句: 煮番薯湯?番薯還有豬腳定著愛剁圈正較(過)餳人食。

苦甘苦甘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fuˋgamˊfuˋgamˊ | 華語辭義: 苦中帶甜 | 客語例句: 暗晡夜食?苦瓜苦甘苦甘食到無脫嘴。

苦篤苦篤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fuˋdugˋfuˋdugˋ | 華語辭義: 有點苦 | 客語例句: 就特別喜歡苦瓜排骨湯苦篤苦篤?味緒。

臭餿【(鹹餿)】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cuseuˊ【(hamˇseuˊ)】 | 華語辭義: 餿味 | 客語例句: 臭餿(鹹餿)冷飯容易食冷言冷語難落肚。(山)

浹浹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iabˋgiabˋ | 華語辭義: 青澀味 | 客語例句: 柿仔?(毋曾)囥紅食到嘴浹浹毋得。

滑滑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vadvad | 華語辭義: 滑溜 | 客語例句: 戽魚仔?時節堵?鰗鰍仔滑滑捉毋核。

黏黏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iamˇngiamˇ | 華語辭義: 很黏 | 客語例句: 糯米煮?飯黏黏細人仔準粳貼東西。

糝糝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mˋsamˋ | 華語辭義: 鬆散 | 客語例句: 在來米煮?飯糝糝無蓬萊米恁好食。

半鹹淡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nhamˇtamˊ | 華語辭義: 半鹹半淡;喻人不夠聰明 | 客語例句: 客家粄仔有半鹹淡世間人也有半鹹淡。

酪酪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ogˋlogˋ | 華語辭義: 爛爛 | 客語例句: 豬腳煲酪酪食到滿嘴角。(諺)

枝仔冰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giˊeˋbenˊ | 華語辭義: 冰棒 | 客語例句: 這下異(盡)多所在有賣老時味?枝仔冰分人回味。

油氣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uˇhi | 華語辭義: 油脂類食物 | 客語例句: 油氣食忒多會畏(膩)胲對身體健康也毋好。

飯?【飯包】【(飯絡仔)】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fandeuˊ【fanbauˊ】【(fanlogeˋ)】 | 華語辭義: 便當 | 客語例句: 頭擺讀書帶飯飯?(飯包)仔有一隻卵就當(蓋)豐沛(?菜)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