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
- AED位置資訊 @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場所名稱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的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是入口處, AED地點描述是入口處, 周一至周五起是00:00:00, 周一至周五迄是23:59:00, 場所地址是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118號.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的地圖

場所ID21581
場所名稱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
場所縣市南投縣
場所區域埔里鎮
場所地址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118號
場所分類其他
場所類型其他場所
其他類型(空)
場所描述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入口處左側
AEDID18274
AED放置地點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門口
AED地點描述入口處
地點LAT23.974566011332
地點LNG120.9435254292
全年全天開放大眾使用(空)
周一至周五起00:00:00
周一至周五迄23:59:00
周六起00:00:00
周六迄23:59:00
周日起00:00:00
周日迄開放使用時間備註23:59:00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入口處
同步更新日期2024-04-28

場所ID

21581

場所名稱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

場所縣市

南投縣

場所區域

埔里鎮

場所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118號

場所分類

其他

場所類型

其他場所

其他類型

(空)

場所描述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入口處左側

AEDID

18274

AED放置地點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門口

AED地點描述

入口處

地點LAT

23.974566011332

地點LNG

120.9435254292

全年全天開放大眾使用

(空)

周一至周五起

00:00:00

周一至周五迄

23:59:00

周六起

00:00:00

周六迄

23:59:00

周日起

00:00:00

周日迄開放使用時間備註

23:59:00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入口處

同步更新日期

2024-04-28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地圖 [ 導航 ]

根據名稱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 資料。

[ 搜尋所有 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 ... ]

根據電話 入口處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入口處 ...)

# 入口處 於 文資局古蹟 - 1

案件編號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119.55659
緯度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422
案件編號: 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 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 119.55659
緯度: 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 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 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 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 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422

# 入口處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2

案件編號20071212000001
個案名稱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
種類1::
code: : A6
name: : 衙署
歷史沿革臺灣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20日起實施戒嚴,直到民國八十年(1991年)5月1日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在這白色恐怖瀰漫的日子中,發生了許多傷害自由、民主、人權等相關事件。 白色恐怖時期,非現役軍人但受軍法審判之事件(基本上均是政治性案件)多由警備總部主導;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警備總部軍法處搬遷至「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所在地,一直民國八十年(1991年)動員戡亂時期終止、警備總部於隔年裁撤,這段期間內政治犯被逮捕經各地警總單位初步審訊後,多會被送至該基地關押、審判,因此,以警備總部為主導的「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內相關設施,在臺灣人權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意義。 「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在最初並非是專為關押、審判受刑人而規劃,其空間雛形最早可追溯至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軍法學校設置。而在警備總部主導期間,「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同時間也有國防部其他單位共同進駐,形塑出特殊時空氛圍。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警備總部裁撤後,景美園區空間則繼續被其他國防軍事單位所使用,一直到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決議,保存「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作為見證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暴力侵害人權的重要歷史遺址,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接續管理經營後,使得「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邁入另一個發展階段。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3::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本建築物群,歷經國防部軍法學校、軍法處及警備總部等各時期軍事單位,相關的軍事法制過程具有歷史保存價值。 2.近代臺灣若干重大、反抗威權統治之民主運動相關事件之審判都在此地,具政治史學之意義。 3.本園區廣闊,建築物具特殊之型式與意義,每階段之建築都有所存留,其空間布局,建物建材大多仍舊,保存相當完整,可窺其早年軍監全貌。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3、4款
所屬主管機關新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address: : 復興路131號
經度121.53336913709
緯度24.987930369446
主管機關名稱新北市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2/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2/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1).JPG
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國家人權博物館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國家人權博物館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71212000001
外觀特徵1.禮堂:為單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外牆塗佈黃綠色漆料,以水平切割縫形成立面分割,多保留原有構體,再以批土、水泥粉光或其他裝潢材料包覆其上。屋頂為「兩坡水」形式,以金屬瓦舖設,屋脊處有棟瓦,兩端也有造型鬼瓦,天溝及封簷板為鍍鋅鋁板彎折包覆。 2.原軍法學校閱覽樓(現圖書館):位於中正堂北側,共有兩幢,呈T字型配置,其中二層建築原為閱覽樓,現為「圖書室」使用。原軍法學校閱覽樓為二層加強磚造搭配木造屋架、雙坡斜屋頂建築,平面為矩形東西長向。東、南、北向立面外牆皆則塗佈水泥漆無水平分割線,西向立面為洗石子材質,並施作水平分割線。 3.原軍法學校圖書館(現廁所):位於中正堂北側,共有兩幢,呈T字型,為單層磚造搭配木造屋架雙坡斜屋頂建築,平面為矩形南北長向。一層建築修復後改為「公共廁所」使用。原軍法學校圖書館(現廁所)位於原軍法學校閱覽樓正後方,入口為雙向穿廊,而正立面設有出簷通廊。原軍法學校圖書館(現廁所)為「兩坡水」屋頂,外牆材質為洗石子,以淺灰調洗石子為主牆面、深灰調施作踢腳部分收邊,一直延伸至內部穿廊壁面。 4.軍法局法院2(現人權學習中心):位於側門入口右側,鄰近圍牆,並與右側新建公廁、左側軍法局法院1(現典藏檔案室)形成三合院「埕」的廣場形式,且中央設有圓形花台並種植龍柏。軍法局法院2為平頂混凝土建築,外牆塗佈淺灰色系水泥漆,主要出入口維持雙開玻璃門。 5.軍法局法院 1(現典藏檔案室):位於中正堂後方道路對側位置。建築共有三座戶外樓梯,其中二座設於左右二側短向位置,並與前方道路連接,另一座設於建築正後方,周邊無綠帶。軍法局法院1為二層加強磚造平屋頂建築,外牆貼附米黃色長條丁掛磚,壁面鑲崁標示建築編號及竣工日期之水泥碑。 6.憲兵連營舍及軍法處軍官寢室:位於基地西側區域,共有6棟兵舍建築,分別為軍法處軍官寢室1、2、憲兵連營舍1、2、3、4,其中5棟為一字型雙斜屋頂建築;另1棟為L型雙斜屋頂建築。配置共三排、兩兩並列,兩排建物中央設4.5米寬道路,各排建築相距約2.2米。除出入口地坪外,建物周邊設置綠帶空間種植喬木,並以混凝土緣石收邊,戶外地坪為洗露骨材鋪面及與綠帶順接的無收邊步道。各棟建物短向山牆面皆有編碼圖樣。 7.軍事法庭:位於審判之路西側、憲兵連營舍及軍法處軍官寢室北側,為獨立的單層平頂建築。該建物正面設有左右對稱的雙入口,背面則設有二小門,兩側約有2米的綠帶空間。外牆壁面為洗石子材質,並施作水平分割線。 8.軍法處辦公大樓(現入口意象):位於基地西北側、右側鄰近第一法庭及軍事法庭,建物方位皆垂直前兩者。目前建物正面朝南且背對秀朗橋,前方設置水池、廣場及人權紀念碑,一樓牆面已拆除,故無明顯出入口,為穿越性強的通廊形式。建築左側設有停車場,綠帶空間也多以樹穴方式呈現。軍法處辦公大樓為二層平頂加強磚造建築。 9.覆判局辦公大樓(現遊客服務中心):位於基地北側、鄰近秀朗橋,建物垂直第一法庭,呈L型配置。為二層加強磚造平頂建築,由前後草坪空間所圍塑,為園區內為數不多的綠帶空間。出入口處留設混凝土步道連接外部道路,北側設約2米騎樓。覆判局辦公大樓為平頂的混凝土建築,外牆以洗石子鋪面塗佈,並施作水平分割線。 10.軍法處看守所(仁愛樓):位於基地最南側,為軍法學校操場舊址,正門前方設有獬豸水池。整體建物只有正面一處出入口,其餘僅留設洗衣房側門及探親之路出入口。建築為日字型之二層混凝土建築,既有外牆為水泥粉光,南側壁體與軍法局看守所共構,僅有高出軍法局看守所的二樓立面可見窗戶開口,與另三向立面開窗型式相同,均為橫向帶狀出窗,突出外牆約30公分,外部使用花磚疊砌填滿。 11.軍法局看守所(現勤務宿舍):位於基地東南側,面向探親之路與軍法局法院(現人權學習中心)廣場相對。其為一層樓口字型建築,僅正面一處出入口,中庭以造型圍牆分為前後二區,前半段為庭園空間,後半段設置籃球場及羽球場。軍法局看守所外牆壁面分為兩種,正立面及中庭側簷廊、立面壁體貼附米黃色長條壁磚,背面及兩側牆面為水泥粉光原色塗裝,且出窗形式為外凸35公分的水泥窗框。 12.第一法庭:位於基地北側、鄰近秀朗橋,與覆判局辦公大樓垂直,呈L型配置。第一法庭為單層加強磚造平屋頂建築,室外地坪以大理石地磚為主。外牆分為瓷磚及洗石子兩種飾材,瓷磚設於西向簷廊空間,包含簷廊的牆面、窗框、圓拱牆面、落柱壁面等,均貼附不同尺寸的壁磚。簷廊外牆為水藍雲紋矩形瓷磚,外牆窗框使用白色立體小口磚,舖設於窗框立面及凹陷處。圓拱外牆貼附咖啡色小口磚,落柱及圓拱樑身收邊使用與窗框相同的白色立體小口磚。東、北、南向外牆為洗石材質,可見水平分割線。 13.小型看守所(現軍情局看守所):位於基地西南側角落,與圍牆共構。建物為二層加強磚造平屋頂建築,外牆為洗石子材質,並設有水平分割線。 14.汪希苓特區:位於基地西北側,緊鄰北側停車場,與外部圍牆共構,四周皆為高聳圍牆。特區四周圍牆壁面材質為水泥粉光牆面。特區內有二棟單層加強磚造平屋頂建築,戶外地坪為混凝土地坪粉光,為水泥粉光外牆,出簷下方天花板塗佈白漆。 15.行政大樓(現園區行政中心):位於園區近中央位置。建物面朝北方,面對前方綠地空間及覆判局辦公大樓(現遊客中心)。行政大樓為三層建築,一、二層為加強磚造,三層為鋼骨搭配磚砌牆面。外牆分為兩種,包括正立面以垂直直貼方式貼附的紅磚色長條壁磚,兩側短向及背立面為洗石子材質,設有水平分割線。 16.入口、圍牆與崗哨設施:入口位於基地東北角落、中正路及復興路交叉路口處,並連接外部人行步道。園區圍牆位於基地東、西、南側之邊界,北側邊界圍牆拆除後設置人行步道,並留設部分圍牆設施,而軍法處辦公大樓(現入口意象)改建後新增數道清水混凝土牆面。崗哨共6座,分別設置於側門旁、軍法局法院(現典藏檔案室)旁、基地各角落及兵舍後方等。 17.外觀路徑: 「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外觀路徑可分為五區,分別為審判之路兩側、探親之路兩側、園區西側建物群周邊、園區東側入口周邊及園區南側看守所建物周邊。審判之路始於景美園區復興路入口,經軍法處辦公大樓及第一法庭間,終點落在軍法局看守所(仁愛樓)正門口;探親之路始於民生路側門,並設有崗哨B為管制點,道路介於軍法局看守所和軍法局法院 2 間,終點為軍法局看守所(仁愛樓)藍色側門;園區西側有軍法處辦公大樓、汪希苓特區、憲兵連營舍及軍法處軍官寢室等三大空間分區;園區東側入口處南北向通道平行於審判之路,起點始於復興路、終點於禮堂後方與探親之路銜接;園區南側為軍法處看守所、軍法局看守所及後續新建的軍情局看守所構成。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室內特徵1.禮堂:禮堂內部觀眾席區的地坪為淺色地板,另二樓觀眾席區樓板為斜面混凝土板。室內牆面以白色、藍色漆料塗裝,屋架為鋼構,並以白漆塗佈,目前未施作天花板。 2.原軍法學校閱覽樓(現圖書館):室內鋪面皆為磨石子地板。屋架為洋小屋組,目前未施作天花板。 3.原軍法學校圖書館(現廁所):為陶地磚舖設。壁面材質於約120公分以下高度舖設了與地磚同色的壁磚,並以深色條磚收邊,120公分以上牆面以白色油漆塗佈。屋架為中柱式屋架單元之木造屋架,目前未施作天花板,以實木槽燈盒作為照明設備,外觀與木構架相似,內牆未設其他燈具。 4.軍法局法院2(現人權學習中心):正面之右側設有一座混凝土樓梯連接至二樓出入口,左側另有一座混凝土樓梯,可進入二樓出入口,樓梯平台與軍法局法院1(現典藏檔案室)的鋼構樓梯平台在二樓交會。室內二樓作為天井使用,樓板拆除部分增設鋼樑支撐,另在天井左側增設電梯和樓梯各一座,樓梯旁混凝土壁體可見樓板切割後的鋼筋混凝土斷面。地坪為亞麻仁油地板,室內牆面以米白色漆料塗裝,主要牆面以無上漆的混凝土牆面為主視覺。屋頂以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 5.軍法局法院1(現典藏檔案室):一、二層室內地坪為各式不同顏色的地磚,部分空間設有木造地板、木欄杆及木造講桌等法庭設備。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天花板、舖設矽酸鈣板及鑲嵌燈具,因室內多個空間供檔案室使用,故空調系統隱藏於天花板中或吊於天花板上方。 6.憲兵連營舍及軍法處軍官寢室:屋架為人字型鋼構屋架,屋面使用四分木夾板覆蓋鋪設水泥瓦。軍法處軍官寢室 1、2 及憲兵連營舍 1、2、4 整組屋架均噴塗黑漆,並架設黑色鐵絲網形成穿透性天花板,以便架設展示燈具或展板,憲兵連營舍3為平頂屋頂,無天花、以混凝土樓板呈現。 7.軍事法庭:辦公大樓為平頂的混凝土建築,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系統。天花板,以明管形式的吸頂日光燈、分離式冷氣等為主,展示空間並設有軌道燈具。 8.軍法處辦公大樓(現入口意象):為平頂的混凝土建築,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系統。無天花板,燈具多使用吸頂燈。 9.覆判局辦公大樓(現遊客服務中心):一、二層室內鋪面與主要活動空間皆採磨石子鋪面,廁所空間使用陶磚。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而無屋架系統。建築修建後新增輕鋼架天花板,因應不同空間需求而有不同高度,一、二層空間的燈具多使用崁燈、軌道燈,並將吊隱式空調藏於天花板中。 10.軍法處看守所(仁愛樓):中庭分為外役區活動及監獄內部活動使用,除部分綠帶外,設有一座涼亭(介壽亭)、籃球場與中庭水池。空間格局依據押房配置來看,屬於近代西方的「電桿式」監獄形式,為一接近「日」字型的封閉式監所。一、 二樓地坪材質為磨石子,樓梯間局部舖設綠色地磚。屋頂板以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系統。辦公空間、外役區梯廳、走廊等處天花板塗布白漆,走廊天花板並設置管線走線盒,天花現況良好、尚無漏水之虞;辦公空間部分則設木骨架天花板,部分天花板有破損、受潮的痕跡。押房區走廊天花板塗布白漆;二樓天花板亦塗布白漆並設置天井。押房內設置輕鋼架天花板及旋轉吊扇。 11.軍法局看守所(現勤務宿舍):室內磚牆疊砌之分間牆以白漆塗佈。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天花板有兩類,一為輕鋼架天花板,以格狀矽酸鈣板內崁燈具,設置於室內空間;另一則無施作天花板、以白漆塗布,設置軌道燈、崁燈等作為室內照明。 12.第一法庭:空間包含一大型法庭空間、候訊室、評議室等。室內外地坪均以大理石地磚為主。圓拱牆面內貼附咖啡色小口磚。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室內天花板為矽酸鈣板材質之輕鋼架天花,天花內崁輕鋼架燈、吊隱式空等。 13.小型看守所(現軍情局看守所):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建築修繕後將損壞的天花板刮除、重新批土粉刷、設置滴水線,現暫作為儲藏空間。 14.汪希苓特區:主建物室內舖設橘黃色地磚。室內壁面因對外展示需求已全面重新塗佈白漆。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天花板使用與牆面同色材的白漆塗佈。 15.行政大樓(現園區行政中心):室內舖設墨綠色地毯,一樓門廳將地毯延伸至半圓屋簷下方,與水泥粉光地坪銜接;辦公空間則為磨石子地板。內牆以白色水泥漆塗裝,並裝設深色踢腳。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系統。建築室內增設輕鋼架天花板,鋪設矽酸鈣板及輕鋼架崁燈。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使用情形景美園區自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逐步完成區內歷史建築修復後,即開放大眾參觀。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日常保養著重歷史建築及周圍環境清潔、建築與附屬設施設備功能運作正常等,因此主要工作包括所管建物巡察、構件及建築外貌檢視、歷史建築內外環境清潔、設施設備運轉檢查保養、保持通風及排水順暢等。此外亦須定期更換歷史建築修復及再利用過程中新增的材料、構件設施設備,或清除會侵害建物的動植物等。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現狀景美園區歷史建築定著範圍內現有建物21棟、崗哨6處,多數建築分別於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第一、二期修復工程,及民國一百一十一年(2022年)修復及再利用工程中完成基本修繕。 其定著土地範圍內各建築均已完成初步之修復、修繕工程。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是否開放1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四 09:00~17:00(中午不休息),每周一為固定休園日。
網站名稱國家人權博物館
網址https://www.nhrm.gov.tw/w/nhrm/JM_History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2-29603456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北府文資字第0960011931號
公告日期: : 2007-12-12 18:07:05.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新北府文資字第1112360730號
公告日期: : 2022-12-15 00:00: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474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475-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48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4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5::
itemNo: : 5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5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6::
itemNo: : 6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6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7::
itemNo: : 7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7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8::
itemNo: : 8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8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9::
itemNo: : 9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0::
itemNo: : 10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20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1::
itemNo: : 1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2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2::
itemNo: : 12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21-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3::
itemNo: : 13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22-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4::
itemNo: : 14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3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5::
itemNo: : 15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3-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6::
itemNo: : 16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4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7::
itemNo: : 17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5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8::
itemNo: : 18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5-2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9::
itemNo: : 19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5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0::
itemNo: : 20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51-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1::
itemNo: : 2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53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2::
itemNo: : 22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84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3/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2).JPG
2::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4/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3).JPG
3::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5/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4).JPG
4::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6/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5).JPG
5::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7/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6).JPG
6::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8/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7).JPG
7::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9/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8).JPG
8::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bd014000-3166-4f25-902c-85d30ac164c0/玩味_內部-1.jpg
9::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a5546781-02ae-4025-9eb0-51a10884094f/玩味_內部-2.jpg
10::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bf6b0c70-3886-484c-bb0e-42b2f43895a6/玩味_內部-3.jpg
11::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ddf2440a-0985-4ab1-8749-c45951c8a2cf/玩味_內部-4.jpg
12::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69f8a8c3-fcb2-4212-a81b-fd3e124078e6/玩味_外部全貌-1.jpg
13::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feb67411-6b09-44d7-9e5b-85ad3fa84fc5/玩味_外部全貌-2.jpg
14::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995aeded-4a73-4acc-bc5f-be90077ec7b4/玩味_外部非全貌-4.jpg
15::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26acb7bd-82f4-4f64-a0ae-fa5c466415d9/玩味_細節-2.jpg
16::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9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3afd99ef-1f1d-4794-b2aa-bef1a2539538/玩味_細節-3.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17/d325d144-2a0b-4b6d-8f92-53ef7adb9913/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公告-96.12.12.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3-08-08/97f13425-7d16-4703-91a7-c41632e0c05c/修正公告.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9-16/df7e281f-df6d-43fe-8b03-73685d3edccd/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地籍圖.pdf
repImgId2287
案件編號: 20071212000001
個案名稱: 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
種類: 1::
code: : A6
name: : 衙署
歷史沿革: 臺灣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3月20日起實施戒嚴,直到民國八十年(1991年)5月1日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在這白色恐怖瀰漫的日子中,發生了許多傷害自由、民主、人權等相關事件。 白色恐怖時期,非現役軍人但受軍法審判之事件(基本上均是政治性案件)多由警備總部主導;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警備總部軍法處搬遷至「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所在地,一直民國八十年(1991年)動員戡亂時期終止、警備總部於隔年裁撤,這段期間內政治犯被逮捕經各地警總單位初步審訊後,多會被送至該基地關押、審判,因此,以警備總部為主導的「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內相關設施,在臺灣人權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意義。 「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在最初並非是專為關押、審判受刑人而規劃,其空間雛形最早可追溯至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軍法學校設置。而在警備總部主導期間,「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同時間也有國防部其他單位共同進駐,形塑出特殊時空氛圍。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警備總部裁撤後,景美園區空間則繼續被其他國防軍事單位所使用,一直到民國九十一年(2002年),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決議,保存「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作為見證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暴力侵害人權的重要歷史遺址,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接續管理經營後,使得「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邁入另一個發展階段。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3::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本建築物群,歷經國防部軍法學校、軍法處及警備總部等各時期軍事單位,相關的軍事法制過程具有歷史保存價值。 2.近代臺灣若干重大、反抗威權統治之民主運動相關事件之審判都在此地,具政治史學之意義。 3.本園區廣闊,建築物具特殊之型式與意義,每階段之建築都有所存留,其空間布局,建物建材大多仍舊,保存相當完整,可窺其早年軍監全貌。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3、4款
所屬主管機關: 新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address: : 復興路131號
經度: 121.53336913709
緯度: 24.987930369446
主管機關名稱: 新北市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2/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2/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1).JPG
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國家人權博物館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國家人權博物館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71212000001
外觀特徵: 1.禮堂:為單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外牆塗佈黃綠色漆料,以水平切割縫形成立面分割,多保留原有構體,再以批土、水泥粉光或其他裝潢材料包覆其上。屋頂為「兩坡水」形式,以金屬瓦舖設,屋脊處有棟瓦,兩端也有造型鬼瓦,天溝及封簷板為鍍鋅鋁板彎折包覆。 2.原軍法學校閱覽樓(現圖書館):位於中正堂北側,共有兩幢,呈T字型配置,其中二層建築原為閱覽樓,現為「圖書室」使用。原軍法學校閱覽樓為二層加強磚造搭配木造屋架、雙坡斜屋頂建築,平面為矩形東西長向。東、南、北向立面外牆皆則塗佈水泥漆無水平分割線,西向立面為洗石子材質,並施作水平分割線。 3.原軍法學校圖書館(現廁所):位於中正堂北側,共有兩幢,呈T字型,為單層磚造搭配木造屋架雙坡斜屋頂建築,平面為矩形南北長向。一層建築修復後改為「公共廁所」使用。原軍法學校圖書館(現廁所)位於原軍法學校閱覽樓正後方,入口為雙向穿廊,而正立面設有出簷通廊。原軍法學校圖書館(現廁所)為「兩坡水」屋頂,外牆材質為洗石子,以淺灰調洗石子為主牆面、深灰調施作踢腳部分收邊,一直延伸至內部穿廊壁面。 4.軍法局法院2(現人權學習中心):位於側門入口右側,鄰近圍牆,並與右側新建公廁、左側軍法局法院1(現典藏檔案室)形成三合院「埕」的廣場形式,且中央設有圓形花台並種植龍柏。軍法局法院2為平頂混凝土建築,外牆塗佈淺灰色系水泥漆,主要出入口維持雙開玻璃門。 5.軍法局法院 1(現典藏檔案室):位於中正堂後方道路對側位置。建築共有三座戶外樓梯,其中二座設於左右二側短向位置,並與前方道路連接,另一座設於建築正後方,周邊無綠帶。軍法局法院1為二層加強磚造平屋頂建築,外牆貼附米黃色長條丁掛磚,壁面鑲崁標示建築編號及竣工日期之水泥碑。 6.憲兵連營舍及軍法處軍官寢室:位於基地西側區域,共有6棟兵舍建築,分別為軍法處軍官寢室1、2、憲兵連營舍1、2、3、4,其中5棟為一字型雙斜屋頂建築;另1棟為L型雙斜屋頂建築。配置共三排、兩兩並列,兩排建物中央設4.5米寬道路,各排建築相距約2.2米。除出入口地坪外,建物周邊設置綠帶空間種植喬木,並以混凝土緣石收邊,戶外地坪為洗露骨材鋪面及與綠帶順接的無收邊步道。各棟建物短向山牆面皆有編碼圖樣。 7.軍事法庭:位於審判之路西側、憲兵連營舍及軍法處軍官寢室北側,為獨立的單層平頂建築。該建物正面設有左右對稱的雙入口,背面則設有二小門,兩側約有2米的綠帶空間。外牆壁面為洗石子材質,並施作水平分割線。 8.軍法處辦公大樓(現入口意象):位於基地西北側、右側鄰近第一法庭及軍事法庭,建物方位皆垂直前兩者。目前建物正面朝南且背對秀朗橋,前方設置水池、廣場及人權紀念碑,一樓牆面已拆除,故無明顯出入口,為穿越性強的通廊形式。建築左側設有停車場,綠帶空間也多以樹穴方式呈現。軍法處辦公大樓為二層平頂加強磚造建築。 9.覆判局辦公大樓(現遊客服務中心):位於基地北側、鄰近秀朗橋,建物垂直第一法庭,呈L型配置。為二層加強磚造平頂建築,由前後草坪空間所圍塑,為園區內為數不多的綠帶空間。出入口處留設混凝土步道連接外部道路,北側設約2米騎樓。覆判局辦公大樓為平頂的混凝土建築,外牆以洗石子鋪面塗佈,並施作水平分割線。 10.軍法處看守所(仁愛樓):位於基地最南側,為軍法學校操場舊址,正門前方設有獬豸水池。整體建物只有正面一處出入口,其餘僅留設洗衣房側門及探親之路出入口。建築為日字型之二層混凝土建築,既有外牆為水泥粉光,南側壁體與軍法局看守所共構,僅有高出軍法局看守所的二樓立面可見窗戶開口,與另三向立面開窗型式相同,均為橫向帶狀出窗,突出外牆約30公分,外部使用花磚疊砌填滿。 11.軍法局看守所(現勤務宿舍):位於基地東南側,面向探親之路與軍法局法院(現人權學習中心)廣場相對。其為一層樓口字型建築,僅正面一處出入口,中庭以造型圍牆分為前後二區,前半段為庭園空間,後半段設置籃球場及羽球場。軍法局看守所外牆壁面分為兩種,正立面及中庭側簷廊、立面壁體貼附米黃色長條壁磚,背面及兩側牆面為水泥粉光原色塗裝,且出窗形式為外凸35公分的水泥窗框。 12.第一法庭:位於基地北側、鄰近秀朗橋,與覆判局辦公大樓垂直,呈L型配置。第一法庭為單層加強磚造平屋頂建築,室外地坪以大理石地磚為主。外牆分為瓷磚及洗石子兩種飾材,瓷磚設於西向簷廊空間,包含簷廊的牆面、窗框、圓拱牆面、落柱壁面等,均貼附不同尺寸的壁磚。簷廊外牆為水藍雲紋矩形瓷磚,外牆窗框使用白色立體小口磚,舖設於窗框立面及凹陷處。圓拱外牆貼附咖啡色小口磚,落柱及圓拱樑身收邊使用與窗框相同的白色立體小口磚。東、北、南向外牆為洗石材質,可見水平分割線。 13.小型看守所(現軍情局看守所):位於基地西南側角落,與圍牆共構。建物為二層加強磚造平屋頂建築,外牆為洗石子材質,並設有水平分割線。 14.汪希苓特區:位於基地西北側,緊鄰北側停車場,與外部圍牆共構,四周皆為高聳圍牆。特區四周圍牆壁面材質為水泥粉光牆面。特區內有二棟單層加強磚造平屋頂建築,戶外地坪為混凝土地坪粉光,為水泥粉光外牆,出簷下方天花板塗佈白漆。 15.行政大樓(現園區行政中心):位於園區近中央位置。建物面朝北方,面對前方綠地空間及覆判局辦公大樓(現遊客中心)。行政大樓為三層建築,一、二層為加強磚造,三層為鋼骨搭配磚砌牆面。外牆分為兩種,包括正立面以垂直直貼方式貼附的紅磚色長條壁磚,兩側短向及背立面為洗石子材質,設有水平分割線。 16.入口、圍牆與崗哨設施:入口位於基地東北角落、中正路及復興路交叉路口處,並連接外部人行步道。園區圍牆位於基地東、西、南側之邊界,北側邊界圍牆拆除後設置人行步道,並留設部分圍牆設施,而軍法處辦公大樓(現入口意象)改建後新增數道清水混凝土牆面。崗哨共6座,分別設置於側門旁、軍法局法院(現典藏檔案室)旁、基地各角落及兵舍後方等。 17.外觀路徑: 「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外觀路徑可分為五區,分別為審判之路兩側、探親之路兩側、園區西側建物群周邊、園區東側入口周邊及園區南側看守所建物周邊。審判之路始於景美園區復興路入口,經軍法處辦公大樓及第一法庭間,終點落在軍法局看守所(仁愛樓)正門口;探親之路始於民生路側門,並設有崗哨B為管制點,道路介於軍法局看守所和軍法局法院 2 間,終點為軍法局看守所(仁愛樓)藍色側門;園區西側有軍法處辦公大樓、汪希苓特區、憲兵連營舍及軍法處軍官寢室等三大空間分區;園區東側入口處南北向通道平行於審判之路,起點始於復興路、終點於禮堂後方與探親之路銜接;園區南側為軍法處看守所、軍法局看守所及後續新建的軍情局看守所構成。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室內特徵: 1.禮堂:禮堂內部觀眾席區的地坪為淺色地板,另二樓觀眾席區樓板為斜面混凝土板。室內牆面以白色、藍色漆料塗裝,屋架為鋼構,並以白漆塗佈,目前未施作天花板。 2.原軍法學校閱覽樓(現圖書館):室內鋪面皆為磨石子地板。屋架為洋小屋組,目前未施作天花板。 3.原軍法學校圖書館(現廁所):為陶地磚舖設。壁面材質於約120公分以下高度舖設了與地磚同色的壁磚,並以深色條磚收邊,120公分以上牆面以白色油漆塗佈。屋架為中柱式屋架單元之木造屋架,目前未施作天花板,以實木槽燈盒作為照明設備,外觀與木構架相似,內牆未設其他燈具。 4.軍法局法院2(現人權學習中心):正面之右側設有一座混凝土樓梯連接至二樓出入口,左側另有一座混凝土樓梯,可進入二樓出入口,樓梯平台與軍法局法院1(現典藏檔案室)的鋼構樓梯平台在二樓交會。室內二樓作為天井使用,樓板拆除部分增設鋼樑支撐,另在天井左側增設電梯和樓梯各一座,樓梯旁混凝土壁體可見樓板切割後的鋼筋混凝土斷面。地坪為亞麻仁油地板,室內牆面以米白色漆料塗裝,主要牆面以無上漆的混凝土牆面為主視覺。屋頂以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 5.軍法局法院1(現典藏檔案室):一、二層室內地坪為各式不同顏色的地磚,部分空間設有木造地板、木欄杆及木造講桌等法庭設備。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天花板、舖設矽酸鈣板及鑲嵌燈具,因室內多個空間供檔案室使用,故空調系統隱藏於天花板中或吊於天花板上方。 6.憲兵連營舍及軍法處軍官寢室:屋架為人字型鋼構屋架,屋面使用四分木夾板覆蓋鋪設水泥瓦。軍法處軍官寢室 1、2 及憲兵連營舍 1、2、4 整組屋架均噴塗黑漆,並架設黑色鐵絲網形成穿透性天花板,以便架設展示燈具或展板,憲兵連營舍3為平頂屋頂,無天花、以混凝土樓板呈現。 7.軍事法庭:辦公大樓為平頂的混凝土建築,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系統。天花板,以明管形式的吸頂日光燈、分離式冷氣等為主,展示空間並設有軌道燈具。 8.軍法處辦公大樓(現入口意象):為平頂的混凝土建築,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系統。無天花板,燈具多使用吸頂燈。 9.覆判局辦公大樓(現遊客服務中心):一、二層室內鋪面與主要活動空間皆採磨石子鋪面,廁所空間使用陶磚。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而無屋架系統。建築修建後新增輕鋼架天花板,因應不同空間需求而有不同高度,一、二層空間的燈具多使用崁燈、軌道燈,並將吊隱式空調藏於天花板中。 10.軍法處看守所(仁愛樓):中庭分為外役區活動及監獄內部活動使用,除部分綠帶外,設有一座涼亭(介壽亭)、籃球場與中庭水池。空間格局依據押房配置來看,屬於近代西方的「電桿式」監獄形式,為一接近「日」字型的封閉式監所。一、 二樓地坪材質為磨石子,樓梯間局部舖設綠色地磚。屋頂板以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系統。辦公空間、外役區梯廳、走廊等處天花板塗布白漆,走廊天花板並設置管線走線盒,天花現況良好、尚無漏水之虞;辦公空間部分則設木骨架天花板,部分天花板有破損、受潮的痕跡。押房區走廊天花板塗布白漆;二樓天花板亦塗布白漆並設置天井。押房內設置輕鋼架天花板及旋轉吊扇。 11.軍法局看守所(現勤務宿舍):室內磚牆疊砌之分間牆以白漆塗佈。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天花板有兩類,一為輕鋼架天花板,以格狀矽酸鈣板內崁燈具,設置於室內空間;另一則無施作天花板、以白漆塗布,設置軌道燈、崁燈等作為室內照明。 12.第一法庭:空間包含一大型法庭空間、候訊室、評議室等。室內外地坪均以大理石地磚為主。圓拱牆面內貼附咖啡色小口磚。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室內天花板為矽酸鈣板材質之輕鋼架天花,天花內崁輕鋼架燈、吊隱式空等。 13.小型看守所(現軍情局看守所):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建築修繕後將損壞的天花板刮除、重新批土粉刷、設置滴水線,現暫作為儲藏空間。 14.汪希苓特區:主建物室內舖設橘黃色地磚。室內壁面因對外展示需求已全面重新塗佈白漆。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天花板使用與牆面同色材的白漆塗佈。 15.行政大樓(現園區行政中心):室內舖設墨綠色地毯,一樓門廳將地毯延伸至半圓屋簷下方,與水泥粉光地坪銜接;辦公空間則為磨石子地板。內牆以白色水泥漆塗裝,並裝設深色踢腳。屋頂板為混凝土樓板封頂、無屋架系統。建築室內增設輕鋼架天花板,鋪設矽酸鈣板及輕鋼架崁燈。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使用情形: 景美園區自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逐步完成區內歷史建築修復後,即開放大眾參觀。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日常保養著重歷史建築及周圍環境清潔、建築與附屬設施設備功能運作正常等,因此主要工作包括所管建物巡察、構件及建築外貌檢視、歷史建築內外環境清潔、設施設備運轉檢查保養、保持通風及排水順暢等。此外亦須定期更換歷史建築修復及再利用過程中新增的材料、構件設施設備,或清除會侵害建物的動植物等。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現狀: 景美園區歷史建築定著範圍內現有建物21棟、崗哨6處,多數建築分別於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第一、二期修復工程,及民國一百一十一年(2022年)修復及再利用工程中完成基本修繕。 其定著土地範圍內各建築均已完成初步之修復、修繕工程。 資料來源:歷史建築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是否開放: 1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每周二至周四 09:00~17:00(中午不休息),每周一為固定休園日。
網站名稱: 國家人權博物館
網址: https://www.nhrm.gov.tw/w/nhrm/JM_History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9603456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北府文資字第0960011931號
公告日期: : 2007-12-12 18:07:05.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新北府文資字第1112360730號
公告日期: : 2022-12-15 00:00: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474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475-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48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4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5::
itemNo: : 5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5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6::
itemNo: : 6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6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7::
itemNo: : 7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7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8::
itemNo: : 8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8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9::
itemNo: : 9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1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0::
itemNo: : 10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20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1::
itemNo: : 1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2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2::
itemNo: : 12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21-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3::
itemNo: : 13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22-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4::
itemNo: : 14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3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5::
itemNo: : 15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3-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6::
itemNo: : 16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4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7::
itemNo: : 17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5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8::
itemNo: : 18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35-2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19::
itemNo: : 19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5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0::
itemNo: : 20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51-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1::
itemNo: : 2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53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2::
itemNo: : 22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新店區
landNo: : 莊敬段
landSerialNo: : 584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3/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2).JPG
2::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4/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3).JPG
3::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5/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4).JPG
4::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6/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5).JPG
5::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7/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6).JPG
6::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8/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7).JPG
7::
mediaName: : 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19/photo/C035新北市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歷建)(8).JPG
8::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bd014000-3166-4f25-902c-85d30ac164c0/玩味_內部-1.jpg
9::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a5546781-02ae-4025-9eb0-51a10884094f/玩味_內部-2.jpg
10::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bf6b0c70-3886-484c-bb0e-42b2f43895a6/玩味_內部-3.jpg
11::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ddf2440a-0985-4ab1-8749-c45951c8a2cf/玩味_內部-4.jpg
12::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69f8a8c3-fcb2-4212-a81b-fd3e124078e6/玩味_外部全貌-1.jpg
13::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feb67411-6b09-44d7-9e5b-85ad3fa84fc5/玩味_外部全貌-2.jpg
14::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995aeded-4a73-4acc-bc5f-be90077ec7b4/玩味_外部非全貌-4.jpg
15::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26acb7bd-82f4-4f64-a0ae-fa5c466415d9/玩味_細節-2.jpg
16::
mediaName: : 新店景美軍事看守所-9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23/3afd99ef-1f1d-4794-b2aa-bef1a2539538/玩味_細節-3.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17/d325d144-2a0b-4b6d-8f92-53ef7adb9913/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公告-96.12.12.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3-08-08/97f13425-7d16-4703-91a7-c41632e0c05c/修正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9-16/df7e281f-df6d-43fe-8b03-73685d3edccd/新店二十張景美軍事看守所-地籍圖.pdf
repImgId: 2287

# 入口處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3

識別碼C1_315081300H_000085
名稱石棹步道群
區域(空)
簡述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途中的石棹附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既有的步道再做整理延伸,推出霧之道(原石棹步道,長880m)、茶之道(長1030m)、雲之道(原杉林步道,長700m)、霞之道(長530m)、櫻之道(長990m)以及愛之道(長1040m)等六條步道。 愛之道從石棹轉進「159 甲」縣道,大約1 公里的距離,即為愛之道的南端出入口。若循「169 縣道」則可到達步道的北端出入口。靠南端這一段的仿木階梯,即使是上坡,走來亦不費力。沿途除了茶田之外,還有桃樹和農園。攀升至中點涼亭,回望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群山景觀。持續向上的木棧階梯,不到百米距離即為北端出入口。若還有充沛體力,不妨往西側居於杉木之間的觀景平臺,觀看更多美麗的風景。茶之道入口處隔「焙仔桶林道」和霧之道銜接,焙仔桶林道是頂湖與頂石棹間的連絡道路,步道入口處接往石棹1.5公里,往頂湖3.1公里。林道旁有大片臺灣杉人造林,皆已蔚然成林。步道初始呈緩坡爬升,兩旁為阿里山鄉公所公共造產之竹林。出竹林後乍見綠油油之茶園,步道復沿茶園與竹林間緩升至產業道路。步道中途橫向切出可經茶園至觀日平臺,祟山竣嶺,眺望甚佳,是觀日出最佳據點。步道行於高聳雲天的杉林下,間有小幅的起伏和彎曲,反而益增步行之樂趣。再670公尺出於步道樹林間後即茶園和桃李等果樹,而後左轉再接往大棟山之產業道路,右轉即為「雲之道」入口。霧之道原本是採集、運送山區物產的小徑,在「台18 線」63.4 公里處轉進產業道路,即抵達南端出入口。從南端進入,有滿山茶園及杉木點綴其間。中段為茂密的孟宗和轎篙竹,水泥和植草磚共構的路面, 雖有枯黃竹葉覆蓋,但仍須防滑。北段向上伸展的木棧階梯,兩旁依然是茂密的竹林,還有幾叢蒲葵揭示過往的產業生活。途中經過幾處轉折的「之」字迴彎後,在蟲鳥和鳴的山野之聲中,抵達與「焙仔桶林道」相接的北端出入口。若繼續往北,即進入林務局管轄的「茶之道」。而茶之道的最北端,可通往「雲之道」的東側出入口。霞之道同樣在「台18 線」63.4 公里處轉進產業道路,沿途經過「霧之道」南端出入口及吳鳳廟之後,即抵達「霞之道」西側出入口。而其對面則為「櫻之道」的北端出入口。從步道西側拾階而上,走在沿產業道路而行的木棧道,一旁茶園裡的銀杏樹,已略顯出金黃色調。走到產業道路對面的木棧階梯, 隱沒在濃密的竹林裡。經過一段向上爬升的轉折路線之後,來到一處滿是碧綠茶園的山坡。隨著木棧階梯緩緩而上,環繞的茶園景觀也愈加廣闊,直到頂端與產業道路相接的出入口在望,您也即將完成這一段風貌多樣的步道之旅。櫻之道位於「霞之道」西側出入口對面的「櫻之道」,是石棹熱門的賞櫻據點。每到櫻花盛開之際,總吸引絡繹不絕的賞花人潮。依地勢向下延伸,長約100 多公尺的木棧道,平緩且易於親近,沿途的櫻花樹、周圍的綠意和遠山, 在視覺上也相當令人愉悅。順著與木棧道尾端銜接的產業道路前進,沿途經過展露小清新的中興國小之後,來到一條介於茶園和竹林之間的木棧道。與之連接的農路,也流露鄉間恬淡閒適的氛圍。直到再次聽見車輛往來的喧囂,抵達石棹觀景臺旁的路口。雲之道循產業道路,沿途經過「霧」、「霞」、「櫻」等步道口之後,持續往更高海拔山區移動,來到這條位處山背,可登高探雲的步道。從西側出入口出發,穿過竹林, 來到巨木林立的深山裡。置身在海拔高度約在1,500 至1,680 公尺之間的步道,從時而瀰漫壟罩的雲霧, 察覺到高海拔山區氣候的多變。而處在山嵐之間的杉木群相,也顯出幽靜迷人的景象。謙卑地穿梭在挺拔巨木之間,仰望這片山林尊貴的容顏。至終,在歷經尾段攀升的木棧道,抵達最高處終點的您, 也通過了雲之道的考驗。這六條步道皆各有各的特色,都可欣賞到霧色、雲景、霞光、茶園、杉林、竹林的美景,再穿林之間,又常被迎面而來的整齊茶園與開闊山景所感動,至於霧雲霞光的千變萬化,真讓人讚嘆不已。
描述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途中的石棹附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既有的步道再做整理延伸,推出霧之道(原石棹步道,長880m)、茶之道(長1030m)、雲之道(原杉林步道,長700m)、霞之道(長530m)、櫻之道(長990m)以及愛之道(長1040m)等六條步道。 愛之道從石棹轉進「159 甲」縣道,大約1 公里的距離,即為愛之道的南端出入口。若循「169 縣道」則可到達步道的北端出入口。靠南端這一段的仿木階梯,即使是上坡,走來亦不費力。沿途除了茶田之外,還有桃樹和農園。攀升至中點涼亭,回望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群山景觀。持續向上的木棧階梯,不到百米距離即為北端出入口。若還有充沛體力,不妨往西側居於杉木之間的觀景平臺,觀看更多美麗的風景。茶之道入口處隔「焙仔桶林道」和霧之道銜接,焙仔桶林道...
電話886-5-2593900
地址嘉義縣604竹崎鄉
郵政區碼(Zipcode)604
Region嘉義縣
Town竹崎鄉
旅遊資訊【省道台18線63.5K】1.於嘉義火車站搭乘嘉義聯營客運往阿里山路線,於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2.於高鐵嘉義站搭乘台灣好行阿里山線,至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可抵達。3.於國光客運台北西站B棟搭乘1835阿里山線,於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4.在嘉義高鐵站/嘉義台鐵站搭乘「台灣好行阿里山線」交通巴士至石棹站下車,步行約1公里可抵達頂石棹步道群。
開放時間每日開放
圖一https://www.ali-nsa.net/image/2662/640x480
圖一描述石棹步道群-霧之道一景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15081300H
經度座標120.70278
緯度座標23.47396
原分類(空)
分類18
分類211
分類312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石棹資訊站■廁所開放時間:8:00-17:00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3-04-13T12:01:19+08:00
識別碼: C1_315081300H_000085
名稱: 石棹步道群
區域: (空)
簡述: 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途中的石棹附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既有的步道再做整理延伸,推出霧之道(原石棹步道,長880m)、茶之道(長1030m)、雲之道(原杉林步道,長700m)、霞之道(長530m)、櫻之道(長990m)以及愛之道(長1040m)等六條步道。 愛之道從石棹轉進「159 甲」縣道,大約1 公里的距離,即為愛之道的南端出入口。若循「169 縣道」則可到達步道的北端出入口。靠南端這一段的仿木階梯,即使是上坡,走來亦不費力。沿途除了茶田之外,還有桃樹和農園。攀升至中點涼亭,回望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群山景觀。持續向上的木棧階梯,不到百米距離即為北端出入口。若還有充沛體力,不妨往西側居於杉木之間的觀景平臺,觀看更多美麗的風景。茶之道入口處隔「焙仔桶林道」和霧之道銜接,焙仔桶林道是頂湖與頂石棹間的連絡道路,步道入口處接往石棹1.5公里,往頂湖3.1公里。林道旁有大片臺灣杉人造林,皆已蔚然成林。步道初始呈緩坡爬升,兩旁為阿里山鄉公所公共造產之竹林。出竹林後乍見綠油油之茶園,步道復沿茶園與竹林間緩升至產業道路。步道中途橫向切出可經茶園至觀日平臺,祟山竣嶺,眺望甚佳,是觀日出最佳據點。步道行於高聳雲天的杉林下,間有小幅的起伏和彎曲,反而益增步行之樂趣。再670公尺出於步道樹林間後即茶園和桃李等果樹,而後左轉再接往大棟山之產業道路,右轉即為「雲之道」入口。霧之道原本是採集、運送山區物產的小徑,在「台18 線」63.4 公里處轉進產業道路,即抵達南端出入口。從南端進入,有滿山茶園及杉木點綴其間。中段為茂密的孟宗和轎篙竹,水泥和植草磚共構的路面, 雖有枯黃竹葉覆蓋,但仍須防滑。北段向上伸展的木棧階梯,兩旁依然是茂密的竹林,還有幾叢蒲葵揭示過往的產業生活。途中經過幾處轉折的「之」字迴彎後,在蟲鳥和鳴的山野之聲中,抵達與「焙仔桶林道」相接的北端出入口。若繼續往北,即進入林務局管轄的「茶之道」。而茶之道的最北端,可通往「雲之道」的東側出入口。霞之道同樣在「台18 線」63.4 公里處轉進產業道路,沿途經過「霧之道」南端出入口及吳鳳廟之後,即抵達「霞之道」西側出入口。而其對面則為「櫻之道」的北端出入口。從步道西側拾階而上,走在沿產業道路而行的木棧道,一旁茶園裡的銀杏樹,已略顯出金黃色調。走到產業道路對面的木棧階梯, 隱沒在濃密的竹林裡。經過一段向上爬升的轉折路線之後,來到一處滿是碧綠茶園的山坡。隨著木棧階梯緩緩而上,環繞的茶園景觀也愈加廣闊,直到頂端與產業道路相接的出入口在望,您也即將完成這一段風貌多樣的步道之旅。櫻之道位於「霞之道」西側出入口對面的「櫻之道」,是石棹熱門的賞櫻據點。每到櫻花盛開之際,總吸引絡繹不絕的賞花人潮。依地勢向下延伸,長約100 多公尺的木棧道,平緩且易於親近,沿途的櫻花樹、周圍的綠意和遠山, 在視覺上也相當令人愉悅。順著與木棧道尾端銜接的產業道路前進,沿途經過展露小清新的中興國小之後,來到一條介於茶園和竹林之間的木棧道。與之連接的農路,也流露鄉間恬淡閒適的氛圍。直到再次聽見車輛往來的喧囂,抵達石棹觀景臺旁的路口。雲之道循產業道路,沿途經過「霧」、「霞」、「櫻」等步道口之後,持續往更高海拔山區移動,來到這條位處山背,可登高探雲的步道。從西側出入口出發,穿過竹林, 來到巨木林立的深山裡。置身在海拔高度約在1,500 至1,680 公尺之間的步道,從時而瀰漫壟罩的雲霧, 察覺到高海拔山區氣候的多變。而處在山嵐之間的杉木群相,也顯出幽靜迷人的景象。謙卑地穿梭在挺拔巨木之間,仰望這片山林尊貴的容顏。至終,在歷經尾段攀升的木棧道,抵達最高處終點的您, 也通過了雲之道的考驗。這六條步道皆各有各的特色,都可欣賞到霧色、雲景、霞光、茶園、杉林、竹林的美景,再穿林之間,又常被迎面而來的整齊茶園與開闊山景所感動,至於霧雲霞光的千變萬化,真讓人讚嘆不已。
描述: 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途中的石棹附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既有的步道再做整理延伸,推出霧之道(原石棹步道,長880m)、茶之道(長1030m)、雲之道(原杉林步道,長700m)、霞之道(長530m)、櫻之道(長990m)以及愛之道(長1040m)等六條步道。 愛之道從石棹轉進「159 甲」縣道,大約1 公里的距離,即為愛之道的南端出入口。若循「169 縣道」則可到達步道的北端出入口。靠南端這一段的仿木階梯,即使是上坡,走來亦不費力。沿途除了茶田之外,還有桃樹和農園。攀升至中點涼亭,回望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群山景觀。持續向上的木棧階梯,不到百米距離即為北端出入口。若還有充沛體力,不妨往西側居於杉木之間的觀景平臺,觀看更多美麗的風景。茶之道入口處隔「焙仔桶林道」和霧之道銜接,焙仔桶林道...
電話: 886-5-2593900
地址: 嘉義縣604竹崎鄉
郵政區碼(Zipcode): 604
Region: 嘉義縣
Town: 竹崎鄉
旅遊資訊: 【省道台18線63.5K】1.於嘉義火車站搭乘嘉義聯營客運往阿里山路線,於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2.於高鐵嘉義站搭乘台灣好行阿里山線,至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可抵達。3.於國光客運台北西站B棟搭乘1835阿里山線,於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4.在嘉義高鐵站/嘉義台鐵站搭乘「台灣好行阿里山線」交通巴士至石棹站下車,步行約1公里可抵達頂石棹步道群。
開放時間: 每日開放
圖一: https://www.ali-nsa.net/image/2662/640x480
圖一描述: 石棹步道群-霧之道一景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15081300H
經度座標: 120.70278
緯度座標: 23.47396
原分類: (空)
分類1: 8
分類2: 11
分類3: 12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石棹資訊站■廁所開放時間:8:00-17:00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3-04-13T12:01:19+08:00

# 入口處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4

識別碼C1_A15010800H_000085
名稱石棹步道群
區域(空)
簡述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途中的石棹附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既有的步道再做整理延伸,推出霧之道(原石棹步道,長880m)、茶之道(長1030m)、雲之道(原杉林步道,長700m)、霞之道(長530m)、櫻之道(長990m)以及愛之道(長662m)等六條步道。 愛之道從石棹轉進「159 甲」縣道,大約1 公里的距離,即為愛之道的南端出入口。若循「169 縣道」則可到達步道的北端出入口。靠南端這一段的仿木階梯,即使是上坡,走來亦不費力。沿途除了茶田之外,還有桃樹和農園。攀升至中點涼亭,回望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群山景觀。持續向上的木棧階梯,不到百米距離即為北端出入口。若還有充沛體力,不妨往西側居於杉木之間的觀景平臺,觀看更多美麗的風景。茶之道入口處隔「焙仔桶林道」和霧之道銜接,焙仔桶林道是頂湖與頂石棹間的連絡道路,步道入口處接往石棹1.5公里,往頂湖3.1公里。林道旁有大片臺灣杉人造林,皆已蔚然成林。步道初始呈緩坡爬升,兩旁為阿里山鄉公所公共造產之竹林。出竹林後乍見綠油油之茶園,步道復沿茶園與竹林間緩升至產業道路。步道中途橫向切出可經茶園至觀日平臺,祟山竣嶺,眺望甚佳,是觀日出最佳據點。步道行於高聳雲天的杉林下,間有小幅的起伏和彎曲,反而益增步行之樂趣。再670公尺出於步道樹林間後即茶園和桃李等果樹,而後左轉再接往大棟山之產業道路,右轉即為「雲之道」入口。霧之道原本是採集、運送山區物產的小徑,在「台18 線」63.4 公里處轉進產業道路,即抵達南端出入口。從南端進入,有滿山茶園及杉木點綴其間。中段為茂密的孟宗和轎篙竹,水泥和植草磚共構的路面, 雖有枯黃竹葉覆蓋,但仍須防滑。北段向上伸展的木棧階梯,兩旁依然是茂密的竹林,還有幾叢蒲葵揭示過往的產業生活。途中經過幾處轉折的「之」字迴彎後,在蟲鳥和鳴的山野之聲中,抵達與「焙仔桶林道」相接的北端出入口。若繼續往北,即進入林務局管轄的「茶之道」。而茶之道的最北端,可通往「雲之道」的東側出入口。霞之道同樣在「台18 線」63.4 公里處轉進產業道路,沿途經過「霧之道」南端出入口及吳鳳廟之後,即抵達「霞之道」西側出入口。而其對面則為「櫻之道」的北端出入口。從步道西側拾階而上,走在沿產業道路而行的木棧道,一旁茶園裡的銀杏樹,已略顯出金黃色調。走到產業道路對面的木棧階梯, 隱沒在濃密的竹林裡。經過一段向上爬升的轉折路線之後,來到一處滿是碧綠茶園的山坡。隨著木棧階梯緩緩而上,環繞的茶園景觀也愈加廣闊,直到頂端與產業道路相接的出入口在望,您也即將完成這一段風貌多樣的步道之旅。櫻之道位於「霞之道」西側出入口對面的「櫻之道」,是石棹熱門的賞櫻據點。每到櫻花盛開之際,總吸引絡繹不絕的賞花人潮。依地勢向下延伸,長約100 多公尺的木棧道,平緩且易於親近,沿途的櫻花樹、周圍的綠意和遠山, 在視覺上也相當令人愉悅。順著與木棧道尾端銜接的產業道路前進,沿途經過展露小清新的中興國小之後,來到一條介於茶園和竹林之間的木棧道。與之連接的農路,也流露鄉間恬淡閒適的氛圍。直到再次聽見車輛往來的喧囂,抵達石棹觀景臺旁的路口。雲之道循產業道路,沿途經過「霧」、「霞」、「櫻」等步道口之後,持續往更高海拔山區移動,來到這條位處山背,可登高探雲的步道。從西側出入口出發,穿過竹林, 來到巨木林立的深山裡。置身在海拔高度約在1,500 至1,680 公尺之間的步道,從時而瀰漫壟罩的雲霧, 察覺到高海拔山區氣候的多變。而處在山嵐之間的杉木群相,也顯出幽靜迷人的景象。謙卑地穿梭在挺拔巨木之間,仰望這片山林尊貴的容顏。至終,在歷經尾段攀升的木棧道,抵達最高處終點的您, 也通過了雲之道的考驗。這六條步道皆各有各的特色,都可欣賞到霧色、雲景、霞光、茶園、杉林、竹林的美景,再穿林之間,又常被迎面而來的整齊茶園與開闊山景所感動,至於霧雲霞光的千變萬化,真讓人讚嘆不已。
描述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途中的石棹附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既有的步道再做整理延伸,推出霧之道(原石棹步道,長880m)、茶之道(長1030m)、雲之道(原杉林步道,長700m)、霞之道(長530m)、櫻之道(長990m)以及愛之道(長662m)等六條步道。 愛之道從石棹轉進「159 甲」縣道,大約1 公里的距離,即為愛之道的南端出入口。若循「169 縣道」則可到達步道的北端出入口。靠南端這一段的仿木階梯,即使是上坡,走來亦不費力。沿途除了茶田之外,還有桃樹和農園。攀升至中點涼亭,回望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群山景觀。持續向上的木棧階梯,不到百米距離即為北端出入口。若還有充沛體力,不妨往西側居於杉木之間的觀景平臺,觀看更多美麗的風景。茶之道入口處隔「焙仔桶林道」和霧之道銜接,焙仔桶林道是...
電話886-5-2593900
地址嘉義縣604竹崎鄉
郵政區碼(Zipcode)604
Region嘉義縣
Town竹崎鄉
旅遊資訊【省道台18線63.5K】1.於嘉義火車站搭乘嘉義聯營客運往阿里山路線,於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2.於高鐵嘉義站搭乘台灣好行阿里山線,至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可抵達。3.於國光客運台北西站B棟搭乘1835阿里山線,於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4.在嘉義高鐵站/嘉義台鐵站搭乘「台灣好行阿里山線」交通巴士至石棹站下車,步行約1公里可抵達頂石棹步道群。
開放時間每日開放
圖一https://www.ali-nsa.net/image/2662/640x480
圖一描述石棹步道群-霧之道一景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A15010800H
經度座標120.70278
緯度座標23.47396
原分類(空)
分類18
分類211
分類312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石棹資訊站■廁所開放時間:8:00-17:00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3-10-20T17:22:05+08:00
識別碼: C1_A15010800H_000085
名稱: 石棹步道群
區域: (空)
簡述: 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途中的石棹附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既有的步道再做整理延伸,推出霧之道(原石棹步道,長880m)、茶之道(長1030m)、雲之道(原杉林步道,長700m)、霞之道(長530m)、櫻之道(長990m)以及愛之道(長662m)等六條步道。 愛之道從石棹轉進「159 甲」縣道,大約1 公里的距離,即為愛之道的南端出入口。若循「169 縣道」則可到達步道的北端出入口。靠南端這一段的仿木階梯,即使是上坡,走來亦不費力。沿途除了茶田之外,還有桃樹和農園。攀升至中點涼亭,回望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群山景觀。持續向上的木棧階梯,不到百米距離即為北端出入口。若還有充沛體力,不妨往西側居於杉木之間的觀景平臺,觀看更多美麗的風景。茶之道入口處隔「焙仔桶林道」和霧之道銜接,焙仔桶林道是頂湖與頂石棹間的連絡道路,步道入口處接往石棹1.5公里,往頂湖3.1公里。林道旁有大片臺灣杉人造林,皆已蔚然成林。步道初始呈緩坡爬升,兩旁為阿里山鄉公所公共造產之竹林。出竹林後乍見綠油油之茶園,步道復沿茶園與竹林間緩升至產業道路。步道中途橫向切出可經茶園至觀日平臺,祟山竣嶺,眺望甚佳,是觀日出最佳據點。步道行於高聳雲天的杉林下,間有小幅的起伏和彎曲,反而益增步行之樂趣。再670公尺出於步道樹林間後即茶園和桃李等果樹,而後左轉再接往大棟山之產業道路,右轉即為「雲之道」入口。霧之道原本是採集、運送山區物產的小徑,在「台18 線」63.4 公里處轉進產業道路,即抵達南端出入口。從南端進入,有滿山茶園及杉木點綴其間。中段為茂密的孟宗和轎篙竹,水泥和植草磚共構的路面, 雖有枯黃竹葉覆蓋,但仍須防滑。北段向上伸展的木棧階梯,兩旁依然是茂密的竹林,還有幾叢蒲葵揭示過往的產業生活。途中經過幾處轉折的「之」字迴彎後,在蟲鳥和鳴的山野之聲中,抵達與「焙仔桶林道」相接的北端出入口。若繼續往北,即進入林務局管轄的「茶之道」。而茶之道的最北端,可通往「雲之道」的東側出入口。霞之道同樣在「台18 線」63.4 公里處轉進產業道路,沿途經過「霧之道」南端出入口及吳鳳廟之後,即抵達「霞之道」西側出入口。而其對面則為「櫻之道」的北端出入口。從步道西側拾階而上,走在沿產業道路而行的木棧道,一旁茶園裡的銀杏樹,已略顯出金黃色調。走到產業道路對面的木棧階梯, 隱沒在濃密的竹林裡。經過一段向上爬升的轉折路線之後,來到一處滿是碧綠茶園的山坡。隨著木棧階梯緩緩而上,環繞的茶園景觀也愈加廣闊,直到頂端與產業道路相接的出入口在望,您也即將完成這一段風貌多樣的步道之旅。櫻之道位於「霞之道」西側出入口對面的「櫻之道」,是石棹熱門的賞櫻據點。每到櫻花盛開之際,總吸引絡繹不絕的賞花人潮。依地勢向下延伸,長約100 多公尺的木棧道,平緩且易於親近,沿途的櫻花樹、周圍的綠意和遠山, 在視覺上也相當令人愉悅。順著與木棧道尾端銜接的產業道路前進,沿途經過展露小清新的中興國小之後,來到一條介於茶園和竹林之間的木棧道。與之連接的農路,也流露鄉間恬淡閒適的氛圍。直到再次聽見車輛往來的喧囂,抵達石棹觀景臺旁的路口。雲之道循產業道路,沿途經過「霧」、「霞」、「櫻」等步道口之後,持續往更高海拔山區移動,來到這條位處山背,可登高探雲的步道。從西側出入口出發,穿過竹林, 來到巨木林立的深山裡。置身在海拔高度約在1,500 至1,680 公尺之間的步道,從時而瀰漫壟罩的雲霧, 察覺到高海拔山區氣候的多變。而處在山嵐之間的杉木群相,也顯出幽靜迷人的景象。謙卑地穿梭在挺拔巨木之間,仰望這片山林尊貴的容顏。至終,在歷經尾段攀升的木棧道,抵達最高處終點的您, 也通過了雲之道的考驗。這六條步道皆各有各的特色,都可欣賞到霧色、雲景、霞光、茶園、杉林、竹林的美景,再穿林之間,又常被迎面而來的整齊茶園與開闊山景所感動,至於霧雲霞光的千變萬化,真讓人讚嘆不已。
描述: 石棹步道群位於阿里山公路途中的石棹附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將既有的步道再做整理延伸,推出霧之道(原石棹步道,長880m)、茶之道(長1030m)、雲之道(原杉林步道,長700m)、霞之道(長530m)、櫻之道(長990m)以及愛之道(長662m)等六條步道。 愛之道從石棹轉進「159 甲」縣道,大約1 公里的距離,即為愛之道的南端出入口。若循「169 縣道」則可到達步道的北端出入口。靠南端這一段的仿木階梯,即使是上坡,走來亦不費力。沿途除了茶田之外,還有桃樹和農園。攀升至中點涼亭,回望山谷,映入眼簾的是壯闊的群山景觀。持續向上的木棧階梯,不到百米距離即為北端出入口。若還有充沛體力,不妨往西側居於杉木之間的觀景平臺,觀看更多美麗的風景。茶之道入口處隔「焙仔桶林道」和霧之道銜接,焙仔桶林道是...
電話: 886-5-2593900
地址: 嘉義縣604竹崎鄉
郵政區碼(Zipcode): 604
Region: 嘉義縣
Town: 竹崎鄉
旅遊資訊: 【省道台18線63.5K】1.於嘉義火車站搭乘嘉義聯營客運往阿里山路線,於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2.於高鐵嘉義站搭乘台灣好行阿里山線,至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可抵達。3.於國光客運台北西站B棟搭乘1835阿里山線,於石棹下車,步行約1公里即可抵達。4.在嘉義高鐵站/嘉義台鐵站搭乘「台灣好行阿里山線」交通巴士至石棹站下車,步行約1公里可抵達頂石棹步道群。
開放時間: 每日開放
圖一: https://www.ali-nsa.net/image/2662/640x480
圖一描述: 石棹步道群-霧之道一景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A15010800H
經度座標: 120.70278
緯度座標: 23.47396
原分類: (空)
分類1: 8
分類2: 11
分類3: 12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石棹資訊站■廁所開放時間:8:00-17:00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3-10-20T17:22:05+08:00

# 入口處 於 文資局古蹟 - 5

案件編號20160318000001
個案名稱舊羅東郡役所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6
name: : 衙署
歷史沿革羅東設郡於日治大正9年(1920)殖民政府進行官制改正(廢廳設郡)時,當時在宜蘭地區廢宜蘭廳,設宜蘭郡、羅東郡及蘇澳郡等「蘭陽三郡」,隸屬於臺北州之下。羅東郡管轄區域包括:羅東街、五結庄、三星庄、冬山庄及30處蕃地,為臺北州9郡2市中面積最大者,轄域即今羅東鎮、五結鄉、三星鄉、冬山鄉及大同鄉。 郡役所的組織編制設郡守1名,郡守下設庶務課及警察課,呈現出日治時期「郡警合一」制度之特色。 戰後民國34年(1945)羅東郡改稱羅東區,屬台北縣管轄,羅東區範圍同日治時期之羅東郡。民國39年(1950)10月全台變更行政區劃實施地方自治,羅東區與宜蘭市、宜蘭區、蘇澳區合併為宜蘭縣,縣治設於宜蘭市。沿續30年的「郡(區)行政層級」至此為之消解,原有郡(區)署建築改作他用。舊羅東郡役所廳舍不再執行一般行政庶務,改作為原受羅東郡(區)指揮的警察單位所在,即今「宜蘭縣政府警察局羅東分局」。 民國58年(1969),中央基於戡亂時期嚴密戶口管理並配合治安需要,試辦「戶警合一」制度,於民國62年(1973)將戶政業務由民政單位劃歸警察機關主管,羅東鎮公所戶籍課改隸於縣政府警察局,定名為「宜蘭縣警察局羅東鎮戶政事務所」,該所以原舊羅東郡役所1樓部份空間為辦公廳。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民國81年(1992)7月1日起「戶警分隸」,戶政業務回歸民政單位掌理,但羅東鎮戶政事務所仍以原舊羅東郡役所部份空間為辦公處所,正式名稱為「宜蘭縣羅東鎮戶政事務所」。 此外,稅務單位於亦於民國60年代遷入原羅東郡役所作為辦公處所,於民國96年(2007)改稱為「宜蘭縣政府地方稅務局羅東分局」。 民國87年(1998)為建全消防體系成立宜蘭縣消防局,其下之羅東分隊即位於警察局羅東分局後方。 另外較特殊者為宜蘭農田水利會羅東工作站亦位於同一街廓內(稅務局南側大樓)。水利會羅東工作站改名自日治時期「羅東水利組合」,羅東水利組合管轄範圍北起宜蘭濁水溪(今蘭陽溪)、南至武荖坑溪,當時羅東郡之1街3庄皆為其事業範圍,組合長由羅東郡首擔任。戰後,改名為「宜蘭農田水利會羅東工作站」,民國81年(1992)6月該位址改建為8層樓高之「台灣省宜蘭農田水利會羅東水利大樓」。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本建築落成於昭和4年(1929),作為羅東郡役所之使用,當時宜蘭地區因應1920之官制改正,設有蘭陽三郡(宜蘭郡、羅東郡、蘇澳郡),郡下設置庶務課及警察課,表現出「郡警合一」之特色。戰後至今,因應地方自治推展,本建物改為「郡警戶」合一之辦公室,其中警政機關之沿用,充分顯現出本建築特殊之歷史價值。 2.本建物因1920之官制改正而來,因應當時之「廢廳設郡」制度而生,因此與重要歷史事件相關。 3.本建築為鐵筋混凝土樑板之平頂加強磚造建築,中央部份為二層樓,兩側為一層樓,並延伸為ㄇ字型配置。窗戶為長條形,中央門為八卦形式,東西二處入口以圓柱支撐平頂出簷。在外觀形式上,以中軸對稱配置,強調中央主量體及入口之建築手法,反應出當時威權嚴謹的時代象徵,同時也反映出日治中後期邁向現代風格之作法。 4.日治時期之蘭陽三郡建築中,宜蘭郡及蘇澳郡之廳舍建築均已拆除改建為商業建築,目前僅存羅東郡役所為本縣內唯一且仍為公有,並作為相關用途之使用呈現出稀少性。 5.本建築整體格局方正對稱,外觀簡潔典雅,呈現出日治時期殖民官廳建築之威權嚴謹,並反映當時邁向現代主義之建築風格,具建築史意義。 6.本建築座落於日治羅東街南北向及東西向之重要道路交會口,彰顯郡役所作為統治機構之重要性,含有監視往來群眾之意涵,至今亦成為都市空間上之重要角色,為民眾記憶中之重要地標。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及「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規定。
所屬主管機關宜蘭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address: : 公正路159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address: : 公正路159-1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address: : 興東路32號
經度121.76925116423
緯度24.678536744596
主管機關名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宜蘭市復興路二段101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0-19/ba0e8351-0caf-42a8-ae83-100a7c523884/羅東郡役所代表圖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0-19/ba0e8351-0caf-42a8-ae83-100a7c523884/羅東郡役所代表圖.jpg
name: : 羅東郡役所代表圖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宜蘭縣政府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宜蘭縣羅東鎮戶政事務所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60318000001
外觀特徵舊羅東郡役所辦公廳為開口朝南之「ㄇ」字型平頂建築,構造為鐡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其構造與正面與七星郡役所相似,正面寬度(間口)達到32間半(約59.1公尺),深度5間(約9.1m)。建築以一層樓高為主,僅在中央入口處為二層樓高。中央二層樓高之量體在一樓處是中軸線所在的主入口,二樓為辦公空間。由主入口左右對稱分別向東西兩側延伸出一層樓之辦公空間(有如三合院建築之「正身」),辦公空間盡頭分設東西二處入口,由東西二處入口再分別向南側伸出翼廊(有如三合院建築之「東西護龍」),以此共同圍繞南側中庭(有如三合院建築之「內埕」)成為「ㄇ」字型建築。三處入口設計均具巧思,其中最重要的中央主入口以二層樓高之建築量體及一樓之八卦門洞强調入口意象最為特殊,東西二處入口則以圓形檐柱支撐玄關之平頂出簷。 在外觀形式上,舊羅東郡役所利用中軸對稱之配置、强調中央主量體及入口之建築手法,並於建築外部左右對稱栽植龍柏之作法..等,反應出威權嚴謹的時代象徵。此外,建築外觀典雅簡潔,以水平雨庇、屋頂女兒牆之水平線腳强調水平感,同時以長條型窗及八卦門洞之內凹線腳,呈現出日治中後期邁向現代風格之作法。
室內特徵初建時之郡役所辦公室兩翼是庶務課與警察課的辦公室,面積85坪。由正面觀之,右邊是庶務課(即今稅務局側),左邊是警察課(今羅東分局側)。庶務課的空間有:公眾溜、宿直室、小使室、炊事場、風呂場、物置、便所及數間倉庫,以及水利組合事務所。警察課部分則有:公眾溜、宿直室、刑事室、訊問室、看守室、官房、便所與數間倉庫。郡守室面積12坪;中央兩層樓的部分是會議室及其他空間,面積52.5坪(會議室是面寬約13.6公尺、深約8.2公尺的空間);其他附屬建物有90坪;全部面積共239.5坪。 為滿足現有機關之使用需求,原有郡役所辦公廳內部空間格局及陳設多已改造不復原貌。
使用情形在使用現況上,為滿足龐雜之業務須求及空間使用,原有建築陸續增改建成2層以上之建築。廳舍所在街廓之現有使用單位包括:宜蘭縣警察局羅東分局(公正路159號)、宜蘭縣羅東鎮戶政事務所(公正路159-1號)及宜蘭縣政府地方稅務局羅東分局(興東路32號)。 其中宜蘭縣警察局羅東分局為主要使用者,使用範圍包括郡役所東側翼廊(東護龍)改建之1樓及增建之2樓;羅東鎮戶政事務所使用範圍為原郡役所中央入口以東之1樓空間(正身東半部),原有八卦門則為戶政事務所主入口;稅務局羅東分局使用範圍為原有郡役所中央入口以西之1樓空間(正身西半部)及拆除西側翼廊(西護龍)後所增建之空間。 目前指定範圍之古蹟空間由地方稅務局羅東分局、羅東鎮戶政事務所、宜蘭縣警察局羅東分局使用中。未來待第二行政中心落成、該使用單位搬離後,需研議如何活化再利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八卦門及始建建築部分。
現狀目前建物由地方稅務局羅東分局、羅東鎮戶政事務所、宜蘭縣警察局羅東分局使用中。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9322440*60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050001801B號
公告日期: : 2016-03-18 00:00:00.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100005276B號
公告日期: : 2021-06-08 00:00:00.0
note: : 更正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地號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landNo: : 興東段
landSerialNo: : 329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商業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廣場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landNo: : 興東段
landSerialNo: : 329-2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商業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商業用地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舊羅東郡役所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4-23/039bbbb1-86fd-401a-a322-586d003df8a5/M38羅東郡役所3.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08-28/609d049d-ed4a-4fcb-ba3a-72f41f4cb4ed/舊羅東郡役所公告資料.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06/1a89720f-cf4d-4327-8baf-1012c28f1dc8/1100608舊羅東郡役所古蹟更正公告及附圖.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8-06/5781462c-f8ef-4608-84e4-bde7695a3652/舊羅東郡役所地籍圖.pdf
repImgId141099
案件編號: 20160318000001
個案名稱: 舊羅東郡役所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6
name: : 衙署
歷史沿革: 羅東設郡於日治大正9年(1920)殖民政府進行官制改正(廢廳設郡)時,當時在宜蘭地區廢宜蘭廳,設宜蘭郡、羅東郡及蘇澳郡等「蘭陽三郡」,隸屬於臺北州之下。羅東郡管轄區域包括:羅東街、五結庄、三星庄、冬山庄及30處蕃地,為臺北州9郡2市中面積最大者,轄域即今羅東鎮、五結鄉、三星鄉、冬山鄉及大同鄉。 郡役所的組織編制設郡守1名,郡守下設庶務課及警察課,呈現出日治時期「郡警合一」制度之特色。 戰後民國34年(1945)羅東郡改稱羅東區,屬台北縣管轄,羅東區範圍同日治時期之羅東郡。民國39年(1950)10月全台變更行政區劃實施地方自治,羅東區與宜蘭市、宜蘭區、蘇澳區合併為宜蘭縣,縣治設於宜蘭市。沿續30年的「郡(區)行政層級」至此為之消解,原有郡(區)署建築改作他用。舊羅東郡役所廳舍不再執行一般行政庶務,改作為原受羅東郡(區)指揮的警察單位所在,即今「宜蘭縣政府警察局羅東分局」。 民國58年(1969),中央基於戡亂時期嚴密戶口管理並配合治安需要,試辦「戶警合一」制度,於民國62年(1973)將戶政業務由民政單位劃歸警察機關主管,羅東鎮公所戶籍課改隸於縣政府警察局,定名為「宜蘭縣警察局羅東鎮戶政事務所」,該所以原舊羅東郡役所1樓部份空間為辦公廳。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民國81年(1992)7月1日起「戶警分隸」,戶政業務回歸民政單位掌理,但羅東鎮戶政事務所仍以原舊羅東郡役所部份空間為辦公處所,正式名稱為「宜蘭縣羅東鎮戶政事務所」。 此外,稅務單位於亦於民國60年代遷入原羅東郡役所作為辦公處所,於民國96年(2007)改稱為「宜蘭縣政府地方稅務局羅東分局」。 民國87年(1998)為建全消防體系成立宜蘭縣消防局,其下之羅東分隊即位於警察局羅東分局後方。 另外較特殊者為宜蘭農田水利會羅東工作站亦位於同一街廓內(稅務局南側大樓)。水利會羅東工作站改名自日治時期「羅東水利組合」,羅東水利組合管轄範圍北起宜蘭濁水溪(今蘭陽溪)、南至武荖坑溪,當時羅東郡之1街3庄皆為其事業範圍,組合長由羅東郡首擔任。戰後,改名為「宜蘭農田水利會羅東工作站」,民國81年(1992)6月該位址改建為8層樓高之「台灣省宜蘭農田水利會羅東水利大樓」。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本建築落成於昭和4年(1929),作為羅東郡役所之使用,當時宜蘭地區因應1920之官制改正,設有蘭陽三郡(宜蘭郡、羅東郡、蘇澳郡),郡下設置庶務課及警察課,表現出「郡警合一」之特色。戰後至今,因應地方自治推展,本建物改為「郡警戶」合一之辦公室,其中警政機關之沿用,充分顯現出本建築特殊之歷史價值。 2.本建物因1920之官制改正而來,因應當時之「廢廳設郡」制度而生,因此與重要歷史事件相關。 3.本建築為鐵筋混凝土樑板之平頂加強磚造建築,中央部份為二層樓,兩側為一層樓,並延伸為ㄇ字型配置。窗戶為長條形,中央門為八卦形式,東西二處入口以圓柱支撐平頂出簷。在外觀形式上,以中軸對稱配置,強調中央主量體及入口之建築手法,反應出當時威權嚴謹的時代象徵,同時也反映出日治中後期邁向現代風格之作法。 4.日治時期之蘭陽三郡建築中,宜蘭郡及蘇澳郡之廳舍建築均已拆除改建為商業建築,目前僅存羅東郡役所為本縣內唯一且仍為公有,並作為相關用途之使用呈現出稀少性。 5.本建築整體格局方正對稱,外觀簡潔典雅,呈現出日治時期殖民官廳建築之威權嚴謹,並反映當時邁向現代主義之建築風格,具建築史意義。 6.本建築座落於日治羅東街南北向及東西向之重要道路交會口,彰顯郡役所作為統治機構之重要性,含有監視往來群眾之意涵,至今亦成為都市空間上之重要角色,為民眾記憶中之重要地標。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及「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規定。
所屬主管機關: 宜蘭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address: : 公正路159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address: : 公正路159-1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address: : 興東路32號
經度: 121.76925116423
緯度: 24.678536744596
主管機關名稱: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宜蘭市復興路二段101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0-19/ba0e8351-0caf-42a8-ae83-100a7c523884/羅東郡役所代表圖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0-19/ba0e8351-0caf-42a8-ae83-100a7c523884/羅東郡役所代表圖.jpg
name: : 羅東郡役所代表圖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宜蘭縣政府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宜蘭縣羅東鎮戶政事務所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60318000001
外觀特徵: 舊羅東郡役所辦公廳為開口朝南之「ㄇ」字型平頂建築,構造為鐡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其構造與正面與七星郡役所相似,正面寬度(間口)達到32間半(約59.1公尺),深度5間(約9.1m)。建築以一層樓高為主,僅在中央入口處為二層樓高。中央二層樓高之量體在一樓處是中軸線所在的主入口,二樓為辦公空間。由主入口左右對稱分別向東西兩側延伸出一層樓之辦公空間(有如三合院建築之「正身」),辦公空間盡頭分設東西二處入口,由東西二處入口再分別向南側伸出翼廊(有如三合院建築之「東西護龍」),以此共同圍繞南側中庭(有如三合院建築之「內埕」)成為「ㄇ」字型建築。三處入口設計均具巧思,其中最重要的中央主入口以二層樓高之建築量體及一樓之八卦門洞强調入口意象最為特殊,東西二處入口則以圓形檐柱支撐玄關之平頂出簷。 在外觀形式上,舊羅東郡役所利用中軸對稱之配置、强調中央主量體及入口之建築手法,並於建築外部左右對稱栽植龍柏之作法..等,反應出威權嚴謹的時代象徵。此外,建築外觀典雅簡潔,以水平雨庇、屋頂女兒牆之水平線腳强調水平感,同時以長條型窗及八卦門洞之內凹線腳,呈現出日治中後期邁向現代風格之作法。
室內特徵: 初建時之郡役所辦公室兩翼是庶務課與警察課的辦公室,面積85坪。由正面觀之,右邊是庶務課(即今稅務局側),左邊是警察課(今羅東分局側)。庶務課的空間有:公眾溜、宿直室、小使室、炊事場、風呂場、物置、便所及數間倉庫,以及水利組合事務所。警察課部分則有:公眾溜、宿直室、刑事室、訊問室、看守室、官房、便所與數間倉庫。郡守室面積12坪;中央兩層樓的部分是會議室及其他空間,面積52.5坪(會議室是面寬約13.6公尺、深約8.2公尺的空間);其他附屬建物有90坪;全部面積共239.5坪。 為滿足現有機關之使用需求,原有郡役所辦公廳內部空間格局及陳設多已改造不復原貌。
使用情形: 在使用現況上,為滿足龐雜之業務須求及空間使用,原有建築陸續增改建成2層以上之建築。廳舍所在街廓之現有使用單位包括:宜蘭縣警察局羅東分局(公正路159號)、宜蘭縣羅東鎮戶政事務所(公正路159-1號)及宜蘭縣政府地方稅務局羅東分局(興東路32號)。 其中宜蘭縣警察局羅東分局為主要使用者,使用範圍包括郡役所東側翼廊(東護龍)改建之1樓及增建之2樓;羅東鎮戶政事務所使用範圍為原郡役所中央入口以東之1樓空間(正身東半部),原有八卦門則為戶政事務所主入口;稅務局羅東分局使用範圍為原有郡役所中央入口以西之1樓空間(正身西半部)及拆除西側翼廊(西護龍)後所增建之空間。 目前指定範圍之古蹟空間由地方稅務局羅東分局、羅東鎮戶政事務所、宜蘭縣警察局羅東分局使用中。未來待第二行政中心落成、該使用單位搬離後,需研議如何活化再利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八卦門及始建建築部分。
現狀: 目前建物由地方稅務局羅東分局、羅東鎮戶政事務所、宜蘭縣警察局羅東分局使用中。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9322440*60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050001801B號
公告日期: : 2016-03-18 00:00:00.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100005276B號
公告日期: : 2021-06-08 00:00:00.0
note: : 更正定著土地範圍之面積及地號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landNo: : 興東段
landSerialNo: : 329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商業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廣場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羅東鎮
landNo: : 興東段
landSerialNo: : 329-2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商業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商業用地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舊羅東郡役所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4-23/039bbbb1-86fd-401a-a322-586d003df8a5/M38羅東郡役所3.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08-28/609d049d-ed4a-4fcb-ba3a-72f41f4cb4ed/舊羅東郡役所公告資料.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06/1a89720f-cf4d-4327-8baf-1012c28f1dc8/1100608舊羅東郡役所古蹟更正公告及附圖.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8-06/5781462c-f8ef-4608-84e4-bde7695a3652/舊羅東郡役所地籍圖.pdf
repImgId: 141099

# 入口處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6

案件編號20190712000001
個案名稱礁溪天主堂及附屬建築
種類1::
code: : A10
name: : 教堂
歷史沿革根據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的紀錄,1951年時,原在中國大陸傳教的荷蘭籍遣使會士包括高德貴、白永恩、和振華等十餘位神父先後抵台,在三張犁一帶開教牧靈,1954年成立堂區,設立延吉街聖母顯靈聖牌堂。 1954年3月,高德貴神父來到頭城開教設立堂區,先購得青雲路30號民房一棟做為聖堂。1958年6月,高德貴神父返回荷蘭募款,返台後購地新築聖伯多祿堂,於1960年7月祝聖落成。其後陸續在下埔與大溪兩地設立分堂,分別在1962年5月與1963年12月祝聖落成。其後又有包宜航、衛宗賢兩位神父在頭城聖保祿堂福傳。 1955年時,和振華神父來到礁溪設立堂區,先在礁溪舊街購置3間民房做為聖堂。在和神父傳播福音的努力下,教眾日增,即在現址購置約1千坪土地興建聖若瑟天主堂。天主堂在1961年開工,1963年5月祝聖落成。羅文思神父1936年出生於荷蘭,1949年進小修道院,1956 進初學院(初學一年、哲學二年、神學四年),1963年於荷蘭天主教神學院畢業並成為神父,同年9月12日來到台灣,先到新竹並展開為期一年的閩南語學習。1964年來到礁溪天主堂擔任副本堂。1966年羅文思神父擔任礁溪天主堂本堂神父。羅文思神父在與遣使會省會長白永恩神父的討論下,開始與頭城包宜航神父開始在礁溪、頭城等地,挨家挨戶尋覓患小兒痲痺症的孩童;在與家長溝通後開始帶著(或揹)患小兒痲痺的孩子,平均每週一次搭清晨4時50分頭班火車北上,到台大醫院、振興醫院等看診。在1971年文聲復健院新建啟用前,羅文思神父利用礁溪天主堂內施作簡易木作隔間作為病童手術後之定期復建場所。 1968年頭城仁愛修女會修女們,在礁溪天主堂東南側設立興建「慈惠幼稚園」,有教室三間,使礁溪的年輕媽媽們,在幼童獲得照顧下得以出外安心上班。直至1993年神父及修女們有感於幼稚教育已蓬勃發展,方結束「慈惠幼稚園」25 年的時代任務。 1970年神父們有感於患小兒痲痺症的孩童除了接受開刀等治療外,更需要長期復健照顧,並讓他們能正常受教育及與人群相處,故羅文思神父在國內外人士的捐款及發起愛心券等行動下共募得120 萬元籌建文聲復建院。1971年「文聲療養院」興建完成,作為小兒痲痺症孩童居住生活、復健、定期複診治療的地方;院童並在慈惠幼稚園、礁溪國小、礁溪國中就學。文聲復健院直至1995年方因建築不符新建築法令下方功成身退。文聲復健院在近30年期間曾幫助過1000 餘位宜蘭縣患有小兒痲痺症的孩子,使其接受治療、開刀、復健等、穿起鐵鞋踏出新的人生。此外,更有300餘位患小兒痲痺症的孩子,曾居住在「文聲復健院」接受長期復建、生活、受教育等;有孩子曾在文聲復建院度過12個寒暑。 隨著政府在1993年起開始引進外籍勞工,不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籍(以菲律賓籍居多)勞工,也需要宗教信仰對於思鄉心靈的撫慰,礁溪聖若瑟堂也開始提供外籍勞工英文彌撒,大部分是礁溪遠東紡織廠的菲籍勞工。聖若瑟堂在設立早期即設有2名菲律賓籍服務人員協助文聲復健院照護院童的工作,後期擔任外籍勞工生活輔導的諮詢。 2017年10月羅文思神父返回荷蘭後,遣使會中華省將礁溪堂區的管理權移交給台北教區;2018年2月20日,由遣使會費克強神父將礁溪堂區的管理正式移交給五峰旗聖母朝聖地主任司鐸鄒正義神父。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礁溪天主堂(含礁溪天主堂、辦公室及宿舍、慈惠幼稚園、文聲復健院等)」文化資產先期調查評估報告/蔡明志/2018.11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3::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礁溪聖若瑟天主堂及文聲復健院採用當時在宜蘭地區技術甚佳之洗石子與磨石子工法,文聲復健院之水療池則採馬賽克敷設;三種工法作工均相當細膩,具民間藝術之特色。 2.礁溪聖若瑟天主堂為永寧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造型獨特,以圓弧做為貫串整座聖堂的設計概念,平面呈扇形,高度則由入口往聖壇處逐漸升高,具強烈透視效果,聖壇上方並突起塔樓,相當能夠體現臺灣戰後現代建築之精神與特色,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3.礁溪聖若瑟天主堂之建造物類型為天主教堂,為宜蘭地區早期具有現代建築精神之建造物,而文聲復健院則利用礁溪天然溫泉做為小兒麻痺孩童之復健場所,均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 4.天主教遣使會自1950年代開始,以頭城與礁溪為責任區域進行傳教。在礁溪堂區,亦協助小兒麻痺孩童醫療、復健與教育的工作,見證天主教在戰後宜蘭地區對於弱勢族群的醫療照護及教育之重要貢獻,體現天主教之社會服務意涵,具歷史文化價值。
法令依據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 1、2、3 款規定之登錄基準。第2條第1項第1、3、4款
所屬主管機關宜蘭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礁溪鄉
address: : 礁溪路五段42號
經度121.771434
緯度24.8258259
主管機關名稱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復興路二段101號(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9-07-12/f3eb5384-a436-4020-961b-a55b0261fa54/文聲復健院正面照片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9-07-12/f3eb5384-a436-4020-961b-a55b0261fa54/文聲復健院正面照片.jpg
name: : 文聲復健院正面照片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90712000001
外觀特徵礁溪聖若瑟天主堂: 聖若瑟天主堂由東往西分別由教友席扇形平弧頂量體、聖壇高塔以及神父準備室等三個量體所組成。入口門廊前緣突出於扇形量體,後緣則內凹於教友席牆面,形成一處稍具深邃感的入口空間。 在南北側牆部分,其高度由入口處(東側)逐漸往聖壇方向(西側)逐漸升高,開上下兩排圓拱形窗戶,下排窗戶大小相同,上下兩側半圓形採固定窗,中間縱長矩形開兩扇上下旋轉窗;上排窗戶由東側往西側逐漸增高,開窗方式與下排相同。牆面為洗石子,垂直分割線配置在窗戶縱向中軸上。此外,立面亦可見屋頂落水管,其位置依循教友席量體柱位,且柱間寬度由東側往西側漸窄。 聖堂塔樓高度約比入口處側牆高約一倍,面向東南東方之牆面略往內凹,牆面並開有五扇頂端與底端為半圓形之細縱長條形窗,東昇旭日的陽光可由此5扇窗戶進入聖壇背牆上方再反射下來,形塑聖若瑟堂最具神聖性的空間氛圍。在聖壇背面則設有一座矩形鋼筋混凝土框,且高度較塔樓更高,並架設一座聖堂最重要之宗教象徵元素-鋼筋混凝土造的十字架。 文聲復健院: 文聲復健院樓中央主要量體樓高三層,兩側量體樓高兩層。主結構框架採鋼筋混凝土,外牆為砌磚後以洗石子粉刷。 文聲復健院之正面,在中央量體部分三層樓皆採1:2:2:1的開窗韻律,僅在一層中央入口部分開兩道雙開門,且稍向內凹搭配懸挑RC版形成文聲復健院之主要入口。 兩側次要量體為兩層樓高,三樓部分以高約2公尺之透空水泥花磚圍塑。一樓外牆較中央量體外牆突出約2公尺,各開2扇與中央量體相同尺寸之窗戶。北側量體因基地尚有餘裕,因此在一樓部分的量體往後延伸,提供做為水療池之主要復健空間。 文聲復健院背立面最為特別之處,即是在後方出入口之南側突出一塊高逾二層之牆版,表面以洗石子為主體,並以咖啡色之馬賽克拼貼出十字架形狀,再以灰泥塑出「文聲復健院」五字,形成在新開闢之礁溪路側最顯眼的視覺焦點。但此高牆極有可能在創建之初並未設置,應是在礁溪路開闢後方新設。
室內特徵礁溪聖若瑟天主堂: 教友席與聖壇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宗教儀式空間。教友席空間為扇形平面,寬度從入口進入處最寬,逐漸往聖壇位置縮窄,讓教友進入教友席的空間後能將視覺的焦點集中在中軸線上另一端的聖壇;再者,平弧狀的屋頂之高度也往聖壇逐漸抬高,同樣聚焦在聖壇背牆及往上延伸的聖壇塔樓上方較為明亮的空間。 由於教友席最近入口處之柱間在聖堂後落成祝聖啟用後不到幾年,即增設木作隔間做為小兒麻痺病童的臨時治療與復健場所。 在北側最接近入口的隔間中,可見到在轉角處設有告解亭。 教友席與聖壇間,除以結構柱樑框架做為區隔外,也透過地面高度的變化來區隔。在聖壇前緣兩側,則設置了兩道矮欄,是由3個半圓與2個四分圓為支撐結構,上方置一水平水泥橫樑,做為聖壇與教友席間最主要的區隔,也可能是聖堂在1963年落成時尚未有梵二會議結論前之作法的見證。 聖若瑟堂之祭衣室位於聖壇後方,可自聖壇兩邊側牆拱門進入,亦可由戶外自北側外牆圓拱門進入。 文聲復健院: 從東向主入口進入,是文聲復健院之客廳,內部自早期即擺放沙發,神父、修女、院童經常在客廳活動。由客廳後半部設有樓梯上到二樓。目前樓梯是由客廳後半南側牆面拾級而上,經兩次轉折後可上至二樓。外側扶手為鑄鐵構成,以兩個S形間菱形框架組構,靠牆面則皆設有扶手,以方便小兒麻痺病童上下樓。但從舊照片觀察,一樓往二樓的樓梯,應非原始創建時的樓梯;原來的樓梯可能是貼著北側牆面上四階後,再沿著西側往上爬升。復健院客廳後方原本似開一扇窗戶(北側)與一道雙開門扇(門扇)。今所見二樓往三樓的樓梯位置與轉折方式,極有可能才是一樓往二樓在創建時的位置與轉折方式。 溫泉水療池,則設置在一樓北側後半突出的量體,牆面貼以白色磁磚,水療池則貼以小口馬賽克磁磚,更衣室或淋浴間則在旁邊的房間,可能為了因應院童需有輔具,每個小隔間的寬度較寬。據菲籍物理治療師陸阿姨表示每週三、週五各一次,每次半小時讓院童透過溫水活動四肢復健。
使用情形礁溪聖若瑟天主堂:原是天主教遣使會教堂。目前閒置,並被局部拆毀。 文聲復健院:原做為小兒麻痺病童復健療養之用。目前閒置,並被局部拆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現狀目前閒置,107年6月發現被局部拆毀。
是否開放(空)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不開放參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9322440#60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080003828B號
公告日期: : 2019-05-22 00:00: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礁溪鄉
landNo: : 義結段
landSerialNo: : 69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 : 住宅區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9-07-12/326c3a40-4d3e-44b8-9e67-4edaeb35a014/公告文.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8-03/da2eff2b-17d9-47ec-b463-a5de15794af5/礁溪天主堂及附屬建築地籍圖.jpg
repImgId59914
案件編號: 20190712000001
個案名稱: 礁溪天主堂及附屬建築
種類: 1::
code: : A10
name: : 教堂
歷史沿革: 根據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的紀錄,1951年時,原在中國大陸傳教的荷蘭籍遣使會士包括高德貴、白永恩、和振華等十餘位神父先後抵台,在三張犁一帶開教牧靈,1954年成立堂區,設立延吉街聖母顯靈聖牌堂。 1954年3月,高德貴神父來到頭城開教設立堂區,先購得青雲路30號民房一棟做為聖堂。1958年6月,高德貴神父返回荷蘭募款,返台後購地新築聖伯多祿堂,於1960年7月祝聖落成。其後陸續在下埔與大溪兩地設立分堂,分別在1962年5月與1963年12月祝聖落成。其後又有包宜航、衛宗賢兩位神父在頭城聖保祿堂福傳。 1955年時,和振華神父來到礁溪設立堂區,先在礁溪舊街購置3間民房做為聖堂。在和神父傳播福音的努力下,教眾日增,即在現址購置約1千坪土地興建聖若瑟天主堂。天主堂在1961年開工,1963年5月祝聖落成。羅文思神父1936年出生於荷蘭,1949年進小修道院,1956 進初學院(初學一年、哲學二年、神學四年),1963年於荷蘭天主教神學院畢業並成為神父,同年9月12日來到台灣,先到新竹並展開為期一年的閩南語學習。1964年來到礁溪天主堂擔任副本堂。1966年羅文思神父擔任礁溪天主堂本堂神父。羅文思神父在與遣使會省會長白永恩神父的討論下,開始與頭城包宜航神父開始在礁溪、頭城等地,挨家挨戶尋覓患小兒痲痺症的孩童;在與家長溝通後開始帶著(或揹)患小兒痲痺的孩子,平均每週一次搭清晨4時50分頭班火車北上,到台大醫院、振興醫院等看診。在1971年文聲復健院新建啟用前,羅文思神父利用礁溪天主堂內施作簡易木作隔間作為病童手術後之定期復建場所。 1968年頭城仁愛修女會修女們,在礁溪天主堂東南側設立興建「慈惠幼稚園」,有教室三間,使礁溪的年輕媽媽們,在幼童獲得照顧下得以出外安心上班。直至1993年神父及修女們有感於幼稚教育已蓬勃發展,方結束「慈惠幼稚園」25 年的時代任務。 1970年神父們有感於患小兒痲痺症的孩童除了接受開刀等治療外,更需要長期復健照顧,並讓他們能正常受教育及與人群相處,故羅文思神父在國內外人士的捐款及發起愛心券等行動下共募得120 萬元籌建文聲復建院。1971年「文聲療養院」興建完成,作為小兒痲痺症孩童居住生活、復健、定期複診治療的地方;院童並在慈惠幼稚園、礁溪國小、礁溪國中就學。文聲復健院直至1995年方因建築不符新建築法令下方功成身退。文聲復健院在近30年期間曾幫助過1000 餘位宜蘭縣患有小兒痲痺症的孩子,使其接受治療、開刀、復健等、穿起鐵鞋踏出新的人生。此外,更有300餘位患小兒痲痺症的孩子,曾居住在「文聲復健院」接受長期復建、生活、受教育等;有孩子曾在文聲復建院度過12個寒暑。 隨著政府在1993年起開始引進外籍勞工,不少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籍(以菲律賓籍居多)勞工,也需要宗教信仰對於思鄉心靈的撫慰,礁溪聖若瑟堂也開始提供外籍勞工英文彌撒,大部分是礁溪遠東紡織廠的菲籍勞工。聖若瑟堂在設立早期即設有2名菲律賓籍服務人員協助文聲復健院照護院童的工作,後期擔任外籍勞工生活輔導的諮詢。 2017年10月羅文思神父返回荷蘭後,遣使會中華省將礁溪堂區的管理權移交給台北教區;2018年2月20日,由遣使會費克強神父將礁溪堂區的管理正式移交給五峰旗聖母朝聖地主任司鐸鄒正義神父。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礁溪天主堂(含礁溪天主堂、辦公室及宿舍、慈惠幼稚園、文聲復健院等)」文化資產先期調查評估報告/蔡明志/2018.11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3::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礁溪聖若瑟天主堂及文聲復健院採用當時在宜蘭地區技術甚佳之洗石子與磨石子工法,文聲復健院之水療池則採馬賽克敷設;三種工法作工均相當細膩,具民間藝術之特色。 2.礁溪聖若瑟天主堂為永寧建築師事務所設計,造型獨特,以圓弧做為貫串整座聖堂的設計概念,平面呈扇形,高度則由入口往聖壇處逐漸升高,具強烈透視效果,聖壇上方並突起塔樓,相當能夠體現臺灣戰後現代建築之精神與特色,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 3.礁溪聖若瑟天主堂之建造物類型為天主教堂,為宜蘭地區早期具有現代建築精神之建造物,而文聲復健院則利用礁溪天然溫泉做為小兒麻痺孩童之復健場所,均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 4.天主教遣使會自1950年代開始,以頭城與礁溪為責任區域進行傳教。在礁溪堂區,亦協助小兒麻痺孩童醫療、復健與教育的工作,見證天主教在戰後宜蘭地區對於弱勢族群的醫療照護及教育之重要貢獻,體現天主教之社會服務意涵,具歷史文化價值。
法令依據: 符合「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 1、2、3 款規定之登錄基準。第2條第1項第1、3、4款
所屬主管機關: 宜蘭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礁溪鄉
address: : 礁溪路五段42號
經度: 121.771434
緯度: 24.8258259
主管機關名稱: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復興路二段101號(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9-07-12/f3eb5384-a436-4020-961b-a55b0261fa54/文聲復健院正面照片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9-07-12/f3eb5384-a436-4020-961b-a55b0261fa54/文聲復健院正面照片.jpg
name: : 文聲復健院正面照片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90712000001
外觀特徵: 礁溪聖若瑟天主堂: 聖若瑟天主堂由東往西分別由教友席扇形平弧頂量體、聖壇高塔以及神父準備室等三個量體所組成。入口門廊前緣突出於扇形量體,後緣則內凹於教友席牆面,形成一處稍具深邃感的入口空間。 在南北側牆部分,其高度由入口處(東側)逐漸往聖壇方向(西側)逐漸升高,開上下兩排圓拱形窗戶,下排窗戶大小相同,上下兩側半圓形採固定窗,中間縱長矩形開兩扇上下旋轉窗;上排窗戶由東側往西側逐漸增高,開窗方式與下排相同。牆面為洗石子,垂直分割線配置在窗戶縱向中軸上。此外,立面亦可見屋頂落水管,其位置依循教友席量體柱位,且柱間寬度由東側往西側漸窄。 聖堂塔樓高度約比入口處側牆高約一倍,面向東南東方之牆面略往內凹,牆面並開有五扇頂端與底端為半圓形之細縱長條形窗,東昇旭日的陽光可由此5扇窗戶進入聖壇背牆上方再反射下來,形塑聖若瑟堂最具神聖性的空間氛圍。在聖壇背面則設有一座矩形鋼筋混凝土框,且高度較塔樓更高,並架設一座聖堂最重要之宗教象徵元素-鋼筋混凝土造的十字架。 文聲復健院: 文聲復健院樓中央主要量體樓高三層,兩側量體樓高兩層。主結構框架採鋼筋混凝土,外牆為砌磚後以洗石子粉刷。 文聲復健院之正面,在中央量體部分三層樓皆採1:2:2:1的開窗韻律,僅在一層中央入口部分開兩道雙開門,且稍向內凹搭配懸挑RC版形成文聲復健院之主要入口。 兩側次要量體為兩層樓高,三樓部分以高約2公尺之透空水泥花磚圍塑。一樓外牆較中央量體外牆突出約2公尺,各開2扇與中央量體相同尺寸之窗戶。北側量體因基地尚有餘裕,因此在一樓部分的量體往後延伸,提供做為水療池之主要復健空間。 文聲復健院背立面最為特別之處,即是在後方出入口之南側突出一塊高逾二層之牆版,表面以洗石子為主體,並以咖啡色之馬賽克拼貼出十字架形狀,再以灰泥塑出「文聲復健院」五字,形成在新開闢之礁溪路側最顯眼的視覺焦點。但此高牆極有可能在創建之初並未設置,應是在礁溪路開闢後方新設。
室內特徵: 礁溪聖若瑟天主堂: 教友席與聖壇整合成為一個完整的宗教儀式空間。教友席空間為扇形平面,寬度從入口進入處最寬,逐漸往聖壇位置縮窄,讓教友進入教友席的空間後能將視覺的焦點集中在中軸線上另一端的聖壇;再者,平弧狀的屋頂之高度也往聖壇逐漸抬高,同樣聚焦在聖壇背牆及往上延伸的聖壇塔樓上方較為明亮的空間。 由於教友席最近入口處之柱間在聖堂後落成祝聖啟用後不到幾年,即增設木作隔間做為小兒麻痺病童的臨時治療與復健場所。 在北側最接近入口的隔間中,可見到在轉角處設有告解亭。 教友席與聖壇間,除以結構柱樑框架做為區隔外,也透過地面高度的變化來區隔。在聖壇前緣兩側,則設置了兩道矮欄,是由3個半圓與2個四分圓為支撐結構,上方置一水平水泥橫樑,做為聖壇與教友席間最主要的區隔,也可能是聖堂在1963年落成時尚未有梵二會議結論前之作法的見證。 聖若瑟堂之祭衣室位於聖壇後方,可自聖壇兩邊側牆拱門進入,亦可由戶外自北側外牆圓拱門進入。 文聲復健院: 從東向主入口進入,是文聲復健院之客廳,內部自早期即擺放沙發,神父、修女、院童經常在客廳活動。由客廳後半部設有樓梯上到二樓。目前樓梯是由客廳後半南側牆面拾級而上,經兩次轉折後可上至二樓。外側扶手為鑄鐵構成,以兩個S形間菱形框架組構,靠牆面則皆設有扶手,以方便小兒麻痺病童上下樓。但從舊照片觀察,一樓往二樓的樓梯,應非原始創建時的樓梯;原來的樓梯可能是貼著北側牆面上四階後,再沿著西側往上爬升。復健院客廳後方原本似開一扇窗戶(北側)與一道雙開門扇(門扇)。今所見二樓往三樓的樓梯位置與轉折方式,極有可能才是一樓往二樓在創建時的位置與轉折方式。 溫泉水療池,則設置在一樓北側後半突出的量體,牆面貼以白色磁磚,水療池則貼以小口馬賽克磁磚,更衣室或淋浴間則在旁邊的房間,可能為了因應院童需有輔具,每個小隔間的寬度較寬。據菲籍物理治療師陸阿姨表示每週三、週五各一次,每次半小時讓院童透過溫水活動四肢復健。
使用情形: 礁溪聖若瑟天主堂:原是天主教遣使會教堂。目前閒置,並被局部拆毀。 文聲復健院:原做為小兒麻痺病童復健療養之用。目前閒置,並被局部拆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現狀: 目前閒置,107年6月發現被局部拆毀。
是否開放: (空)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不開放參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9322440#60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080003828B號
公告日期: : 2019-05-22 00:00: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宜蘭縣
distName: : 礁溪鄉
landNo: : 義結段
landSerialNo: : 69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 : 住宅區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9-07-12/326c3a40-4d3e-44b8-9e67-4edaeb35a014/公告文.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8-03/da2eff2b-17d9-47ec-b463-a5de15794af5/礁溪天主堂及附屬建築地籍圖.jpg
repImgId: 59914

# 入口處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7

案件編號20080411000001
個案名稱北斗中正堂
種類1::
code: : A24
name: : 學校
歷史沿革本案北斗中正堂的所屬學校:北斗國民中學,前身為昭和16年(西元1941年)創立之「北斗郡青年道場」,主要用途為鍛鍊戰爭時期的青年身心、培養報國精神,並且顯現皇民化生活以教化國民信念。之後再隔年,為提升女子教育,因此青年道場被改為「北斗街外七個街莊組合立北斗農業實踐女學校」,簡稱北斗家政女學校,為以女學生為主的職業學校,相關科目包含:修身、國語、數學、裁縫及相關職業課程。 戰後,在民國35年(西元1946年)北斗家政女學校被改為「臺中縣立北斗女子家政學校」,後於同年被改為「臺中縣立北斗初級中學」,在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增設高中部,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改為完全中學,並改名為「臺中縣立北斗中學」。同年臺灣省行政重新劃分,再更名為「彰化縣立北斗中學」。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再改制為「北斗國民中學」,高中部則設置「省立北斗高中」接辦。 本案建築「北斗中正堂」位於今北斗國中內,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建成,由當時校長楊杏林主導。北斗中正堂主要為校內集會使用,但同時是彰化縣內相當重要的集會場所,除校內活動外,亦曾用以租借給地方居民使用,如婚禮、聚會等等,另也曾被作為選舉候選人發表政見之用。並於民國97年(西元2008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陳柏年主持,《彰化縣歷史建築北斗中正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彰化:彰化縣文化局,P.2-11~P.2-25。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民國49年(西元1960年)興建,平時除作為北斗國中禮堂使用,早期並為地方重要藝文展演空間,為北斗鎮共同記憶空間。入口樓梯門廊與兩側迴廊構成穩定之「凸」字型,後方再以半圓型之洗石子面構成立面重要外觀。以長修型樓梯間為視線焦點,劃分為三大隔,皆以窗扇構成,適當添加內部自然採光,兩側之迴廊表面則貼米黃色磁磚,構成禮堂之主色。值得登錄歷史建築以永久保存。
法令依據第15條暨第4條
所屬主管機關彰化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address: : 文苑路一段136號
經度120.52217883232
緯度23.875651512263
主管機關名稱彰化縣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彰化縣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彰化市卦山路3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1-10/c81d5840-5fa6-402f-8d04-f50ff55f15dc/北斗中正堂0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1-10/c81d5840-5fa6-402f-8d04-f50ff55f15dc/北斗中正堂01.jpg
name: : 北斗中正堂0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彰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80411000001
外觀特徵北斗國中中正堂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9月竣工,建築風格基本上以現代主義風格為基調,形式及裝飾上講求簡潔,主要之裝修材料以洗石子及釉面二丁掛為主。建築在立面量體符合現代建築之簡潔原則,但在造型裝修上,北斗國中中正堂卻遵循古典建築對稱之原則,並透過開口部及裝修之分割,作為立面之主要之造型。 北斗國中中正堂在立面之處理,不同於一般公共建築會於入口中央設置門廊(車寄),其做法為直接將入口與二樓空間(放映室)連緒,並將量體略凸於本體量體,形成一入口意向。入口處以柱列分割為三段,分為三個入口進入。入口上方則作大面積之開窗,並以窗扇作分割。立面入口二側設置有一層之建築量體,現況為儲藏室。一層量體之裝修以米黃色並上釉面之二丁掛作裝修,與主體建築以洗石子裝修為主之基調略有不同,亦形成如古典建築樣式之臺度意向,增加其莊嚴感。主體建築除中央入口處設開口外,二側牆體則以洗石子裝修為主,僅開設四扇通氣窗。建築在天際線之處理上,配合屋頂構造作圓弧造型,而在二側之山牆邊線(輪廓線)上,亦以裝飾牆面略成斜角,以加強建築之流線及輕巧性。
室內特徵北斗國中中正堂為大型廣間之集會堂,平面配置上座東朝西,主要之入口雖配置於西側,但東西側主要為不需大面積開窗之舞臺及播映室,而南北兩側則為觀眾席及側面出入口,並設置有水平向之大面積開窗。北斗國中中正堂空間內容,在一層部分計有:玄關(梯間)、辦公室(儲藏室)、集會場、舞臺及準備室,集會場再經過整修後,增建展板;二層部分則有放映室、觀眾席等。北斗國中中正堂在空間內容較特殊之處,為在二樓仿劇院(電影院)之設計設置有放映室,為與台灣其他集會型建築較不同之處。整體而言,北斗國中中正堂在平面之處理上,與日治時期臺灣其他集會型建築平面類似,顯示其深受相關建築之影響。 北斗國中中正堂另一平面特色,為在地坪之處理上,為強調集會時舞臺視覺焦點,地坪採坡度設計,西側較高而北側低,自西側入口至舞臺基座邊界處之高程差約有20公分。
使用情形禮堂、集會所及展演空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建議管理單位持續觀察漏水情形,避免損壞範圍擴大,若有擴大情形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現狀北斗國中禮堂、北斗鎮民眾集會場所。
是否開放1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需預約參觀,假日休息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7292201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70000554F號
公告日期: : 2008-04-11 09:45:14.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landSerialNo: : 0083-0000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建號1::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1
buildingSerialNo: : 407
buildingownership: : (空)
2::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2
buildingSerialNo: : 408
buildingownership: : (空)
3::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3
buildingSerialNo: : 409
buildingownership: : (空)
4::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4
buildingSerialNo: : 410
buildingownership: : (空)
5::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5
buildingSerialNo: : 412
buildingownership: : (空)
6::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6
buildingSerialNo: : 413
buildingownership: : (空)
7::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7
buildingSerialNo: : 414
buildingownership: : (空)
8::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8
buildingSerialNo: : 415
buildingownership: : (空)
9::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9
buildingSerialNo: : 417
buildingownership: : (空)
10::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10
buildingSerialNo: : 418
buildingownership: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1
author: : 趙守彥
takePhotoDate: : 約於201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f174c097-cc80-4ef4-a6d7-35d3d3a171fa/北斗中正堂01.jpg
2::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2
author: :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6754e071-9e68-4663-8719-a208a3b11b83/北斗中正堂02.jpg
3::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3
author: :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58115a7a-1528-4347-9258-23996b558683/北斗中正堂03.jpg
4::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4
author: :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07c20124-b997-4aa5-baa7-325296665dc5/北斗中正堂04.jpg
5::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5
author: :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4773e246-de6d-4946-8862-4697523f7477/北斗中正堂05.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3-07-05/265d1afa-01cc-4e1d-8190-9bbc3882b23a/北斗中正堂970411.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3-12/60a55556-3663-4b47-9709-27996daaa20c/北斗中正堂-地籍圖(110.pdf
repImgId144396
案件編號: 20080411000001
個案名稱: 北斗中正堂
種類: 1::
code: : A24
name: : 學校
歷史沿革: 本案北斗中正堂的所屬學校:北斗國民中學,前身為昭和16年(西元1941年)創立之「北斗郡青年道場」,主要用途為鍛鍊戰爭時期的青年身心、培養報國精神,並且顯現皇民化生活以教化國民信念。之後再隔年,為提升女子教育,因此青年道場被改為「北斗街外七個街莊組合立北斗農業實踐女學校」,簡稱北斗家政女學校,為以女學生為主的職業學校,相關科目包含:修身、國語、數學、裁縫及相關職業課程。 戰後,在民國35年(西元1946年)北斗家政女學校被改為「臺中縣立北斗女子家政學校」,後於同年被改為「臺中縣立北斗初級中學」,在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增設高中部,民國39年(西元1950年)改為完全中學,並改名為「臺中縣立北斗中學」。同年臺灣省行政重新劃分,再更名為「彰化縣立北斗中學」。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再改制為「北斗國民中學」,高中部則設置「省立北斗高中」接辦。 本案建築「北斗中正堂」位於今北斗國中內,民國49年(西元1960年)建成,由當時校長楊杏林主導。北斗中正堂主要為校內集會使用,但同時是彰化縣內相當重要的集會場所,除校內活動外,亦曾用以租借給地方居民使用,如婚禮、聚會等等,另也曾被作為選舉候選人發表政見之用。並於民國97年(西元2008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陳柏年主持,《彰化縣歷史建築北斗中正堂調查研究暨修復計畫》,彰化:彰化縣文化局,P.2-11~P.2-25。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民國49年(西元1960年)興建,平時除作為北斗國中禮堂使用,早期並為地方重要藝文展演空間,為北斗鎮共同記憶空間。入口樓梯門廊與兩側迴廊構成穩定之「凸」字型,後方再以半圓型之洗石子面構成立面重要外觀。以長修型樓梯間為視線焦點,劃分為三大隔,皆以窗扇構成,適當添加內部自然採光,兩側之迴廊表面則貼米黃色磁磚,構成禮堂之主色。值得登錄歷史建築以永久保存。
法令依據: 第15條暨第4條
所屬主管機關: 彰化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address: : 文苑路一段136號
經度: 120.52217883232
緯度: 23.875651512263
主管機關名稱: 彰化縣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 彰化縣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彰化市卦山路3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1-10/c81d5840-5fa6-402f-8d04-f50ff55f15dc/北斗中正堂0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11-10/c81d5840-5fa6-402f-8d04-f50ff55f15dc/北斗中正堂01.jpg
name: : 北斗中正堂0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彰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80411000001
外觀特徵: 北斗國中中正堂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9月竣工,建築風格基本上以現代主義風格為基調,形式及裝飾上講求簡潔,主要之裝修材料以洗石子及釉面二丁掛為主。建築在立面量體符合現代建築之簡潔原則,但在造型裝修上,北斗國中中正堂卻遵循古典建築對稱之原則,並透過開口部及裝修之分割,作為立面之主要之造型。 北斗國中中正堂在立面之處理,不同於一般公共建築會於入口中央設置門廊(車寄),其做法為直接將入口與二樓空間(放映室)連緒,並將量體略凸於本體量體,形成一入口意向。入口處以柱列分割為三段,分為三個入口進入。入口上方則作大面積之開窗,並以窗扇作分割。立面入口二側設置有一層之建築量體,現況為儲藏室。一層量體之裝修以米黃色並上釉面之二丁掛作裝修,與主體建築以洗石子裝修為主之基調略有不同,亦形成如古典建築樣式之臺度意向,增加其莊嚴感。主體建築除中央入口處設開口外,二側牆體則以洗石子裝修為主,僅開設四扇通氣窗。建築在天際線之處理上,配合屋頂構造作圓弧造型,而在二側之山牆邊線(輪廓線)上,亦以裝飾牆面略成斜角,以加強建築之流線及輕巧性。
室內特徵: 北斗國中中正堂為大型廣間之集會堂,平面配置上座東朝西,主要之入口雖配置於西側,但東西側主要為不需大面積開窗之舞臺及播映室,而南北兩側則為觀眾席及側面出入口,並設置有水平向之大面積開窗。北斗國中中正堂空間內容,在一層部分計有:玄關(梯間)、辦公室(儲藏室)、集會場、舞臺及準備室,集會場再經過整修後,增建展板;二層部分則有放映室、觀眾席等。北斗國中中正堂在空間內容較特殊之處,為在二樓仿劇院(電影院)之設計設置有放映室,為與台灣其他集會型建築較不同之處。整體而言,北斗國中中正堂在平面之處理上,與日治時期臺灣其他集會型建築平面類似,顯示其深受相關建築之影響。 北斗國中中正堂另一平面特色,為在地坪之處理上,為強調集會時舞臺視覺焦點,地坪採坡度設計,西側較高而北側低,自西側入口至舞臺基座邊界處之高程差約有20公分。
使用情形: 禮堂、集會所及展演空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建議管理單位持續觀察漏水情形,避免損壞範圍擴大,若有擴大情形應立即通報主管機關。
現狀: 北斗國中禮堂、北斗鎮民眾集會場所。
是否開放: 1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需預約參觀,假日休息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7292201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70000554F號
公告日期: : 2008-04-11 09:45:14.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landSerialNo: : 0083-0000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公告建號: 1::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1
buildingSerialNo: : 407
buildingownership: : (空)
2::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2
buildingSerialNo: : 408
buildingownership: : (空)
3::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3
buildingSerialNo: : 409
buildingownership: : (空)
4::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4
buildingSerialNo: : 410
buildingownership: : (空)
5::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5
buildingSerialNo: : 412
buildingownership: : (空)
6::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6
buildingSerialNo: : 413
buildingownership: : (空)
7::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7
buildingSerialNo: : 414
buildingownership: : (空)
8::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8
buildingSerialNo: : 415
buildingownership: : (空)
9::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9
buildingSerialNo: : 417
buildingownership: : (空)
10::
cityName: : 彰化縣
distName: : 北斗鎮
landNo: : 新政段
itemNo: : 10
buildingSerialNo: : 418
buildingownership: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1
author: : 趙守彥
takePhotoDate: : 約於201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f174c097-cc80-4ef4-a6d7-35d3d3a171fa/北斗中正堂01.jpg
2::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2
author: :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6754e071-9e68-4663-8719-a208a3b11b83/北斗中正堂02.jpg
3::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3
author: :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58115a7a-1528-4347-9258-23996b558683/北斗中正堂03.jpg
4::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4
author: :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07c20124-b997-4aa5-baa7-325296665dc5/北斗中正堂04.jpg
5::
mediaName: : 北斗中正堂05
author: : 亞洲數位典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1年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11-09/4773e246-de6d-4946-8862-4697523f7477/北斗中正堂05.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3-07-05/265d1afa-01cc-4e1d-8190-9bbc3882b23a/北斗中正堂970411.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3-12/60a55556-3663-4b47-9709-27996daaa20c/北斗中正堂-地籍圖(110.pdf
repImgId: 144396

# 入口處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8

案件編號20030828000001
個案名稱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
種類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建築物類
歷史沿革光緒二十(1894)年金瓜石、大粗坑、小粗坑發現金礦,清政府也將徵收開採金砂費用一事。同年7月,清政府停止由民間徵收採金費用管理,恢復「金砂局」,並於九份山和小粗坑增設「金砂分局」,一同與基隆河的淘金管理納入政府監督。 日本政府治臺之初,對金礦進行管理。明治二十八(1895)年日本政府沿用清政府「金砂局」之管理方式。不久因為當地臺人濫掘盛行,次年6月25正式關閉金砂署,禁止採礦。鑛物同時移轉總督府殖產部管理。 顏雲年在藤田組來臺後從事翻譯,協助地方行政,由承包物資勞務的供給開始,且取得礦區的採礦權。明治三十二(1899)年顏雲年與地方力人士同組「金裕豐號」,開始承租小粗坑金砂區。 保甲路各地來往人員物資頻繁,年久失修,顏雲年與蘇源泉各自投入重經費監修,於明治三十五(1902)年5月1日,修路碑修築完成。明治三十六至三十七(1903~1904)年,產金量大增,達到明治時期產金高峰。顏雲年租得全部鑛山經營權,採取開放分包的方式,承包者可以同分享採金的利益,因此於大正六(1917)年各承包人共同發起建碑,以頌揚其德。 由於礦工多為遠離家鄉轉業而來,因意外而身亡的採金者所立之有應公廟或萬善祠,就分佈在聚落密集的住屋間。同時聚落後方的山坡上,現在的公墓,過去是亂葬崗,因在此建碑。昭和九(1934)年12月,顏國年與當時瑞芳鑛業所長翁山英共同設立招魂碑。 昭和十二(1937)年完工啟用的瑞芳鑛業所,設立於八番坑所在的八號坪。臺陽公司經營鑛山時,延續分包採鑛利益於九份部落居民作法,也藉由公司建設員工福利設施,達成經營地方建設之公共效益。 民國四十三(1954)年,鑛區由臺陽公司回收直營,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改稱「瑞芳金鑛」。民國四十七(1958)年臺陽公司大小坑口達七十多處,多數已封閉或廢棄。民國六十(1971)年公司正式結束瑞芳金鑛之開採。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8月21日,公司名稱更變為「臺陽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四(1975)年於原辦公室地點成立「瑞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橡膠保險套及醫療用橡膠套。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新北市歷史建築「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計畫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招魂碑:招魂碑於昭和9年(1934),由當時臺陽公司社長和瑞芳鎮礦業所所長翁山英所立,與九份礦山的發展史有直接的關聯,全部碑體均以安山岩砌築,作工精美,保存良好。 二、八番坑:八番坑開鑿於明治33(1900)年,是九份地區最早開鑿的坑口之一,是當地金礦開採的重要遺存,坑口成拱圓形,旁有兩棵榕樹,樹齡已逾90年,坑口景觀絕佳,保存現況良好。 三、頌德碑:頌德碑建立於大正6年(1917),為紀念顏雲年開發金礦有貢獻於地方,而當時地方礦主發起設置,代表地方的發展歷史,正背面有臺灣名詩人謝汝銓、李石黥的撰文。 四、瑞芳辦事處:瑞芳辦事處完工於昭和12年(1937),維護良好故至今結構尚稱完好,曾是臺陽金礦的指揮中心,也是地方經濟、權勢象徵的中心,建築為加強磚造結構,採30 年代建築折衷式樣,外表以洗石子和十三溝面磚為裝飾,造型洗鍊簡潔有時代之代表性。 五、修路碑:修路碑建於明治35年(1902),為紀念顏雲年和蘇湧泉出資間連通瑞芳與九份之間保甲路而立,碑體目前位於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內庭院內,保存狀況良好,為安山岩砌築。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新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address: : 招魂碑(瑞芳鎮第19 號公墓內)、八番坑(瑞芳鎮豎崎路54 號)、頌德碑(瑞芳鎮輕便路 頌德公園內)、瑞芳辦事處(瑞芳鎮豎崎路54號)、修路碑(瑞芳鎮豎崎路54號)
經度121.84272135377
緯度25.110105361465
主管機關名稱新北市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8-10/d2e2dd1a-c93e-473a-9a94-f55161a66148/封面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8-10/d2e2dd1a-c93e-473a-9a94-f55161a66148/封面.jpg
name: : 封面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臺O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臺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30828000001
外觀特徵八番坑口立面為倒梯形,坑口上的上層及中間段有兩條石材的水平線帶,組成水平帶的石塊,三邊做內凹直角收邊,唯有右側不做;上水平線帶往左右兩邊延伸至擋土牆,作為兩側擋土牆牆高的收頭;兩條水平線帶中間為坑名雕刻及開坑時間的石造牌匾;下水平線帶至兩側紅磚與擋土牆交界,最邊緣石塊依照擋土牆斜率做切割。 修路碑設置於一個水泥台階上,由上而構成分為,碑體、碑座、基座、台階及欄杆柱,碑陽向東北方,餘三面為鑿開面。碑首刻雙龍措日紋,題額鐫小篆「有夷之行」,字體兩邊有框花,為標楷體;碑座外型為方矩形,刻有麒麟、繡球與花草圖案。 頌德碑位於頌德公園內,基地近似橢圓形,正對基隆山。碑陰面為石砌擋土牆,共有四層,在擋土牆頂層中間,崁有石造牌匾,內鐫「頌德碑」大字。 招魂碑由瑞芳區第十九公墓進去基地,由外而內分三層,第一層為公墓敷地,二、三層為台階,第一層台階與公墓交接的四邊為長條石磚,台階雖只抬高17公分,但於碑陽面仍設有階梯,第一層的碑陰面擋土牆設有安置骨灰罈穴位。 瑞芳辦事處建築樣式為平屋頂形式,除了水平板外緣的少許簡單裝飾線板,與洗石子基礎特殊折角設計,其餘外牆皆極簡單素雅。外觀利用高低層次的落差,創造了水平出簷板,視覺上切割大塊量體及水平線的外牆延伸,使建築變得輕巧。 辦事處在西北側採用了柱列式,所謂亭仔腳或陽臺的元素,透過陽臺向外可看見整個港口城市景色,在造型上是日本西化與現代化的交會點,衍生了處於折衷主義尚未完全蛻變為現代建築的國際樣式期間,並且加入了臺灣當地環境設計因子,表現出其當代的歷史感與時代感。 資料來源: 新北市歷史建築「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計畫
室內特徵在1971年前,入口處兩側為經理室、工務室、採礦室等空間,其他尚有鑛長室、禮堂等空間分佈於周邊。 在1971年後,空間機能多改為展示空間,入口處兩側為展示空間,走廊底部左方為辦公空間,依著簷廊的空間也都為展示空間使用。 從空間平面分佈中可以發現突破一般古典主義的配置格式,從開門的方式看,在可以直接對外的空間是以西式推開門為主。其他內部空間的開門則以和式的橫拉門方式,有傳統日式空間西化過程後和洋折衷的影響在其中,是一個和洋折衷的空間平面構成。 資料來源: 新北市歷史建築「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計畫
使用情形瑞芳辦事處歷經不同時期的空間使用,原本只提供幹部做行政文書的辦公空間,到後其辦事處要提供服務空間給旁邊新建的保險套工廠,使用對象不同與人數增加,故將原本東側的廁所改為倉庫,另在其東南側新建男女廁,提供一般工人使用。 招魂碑前廣場目前大多為居民停車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一、建築特色及歷史價值的突顯 二、修舊如舊,原貌與舊材、構法的保存 三、新增機能空間與原建築風格的協調性 四、加強擴大建築本體以外的防災系統 五、再利用的方向與原則,應保存重點仍能夠活化歷史建築 八番坑的修復: 一、依照紅磚、石材特性提出適當修復方式 二、坑口表面的髒污或植生附著物應以中性清潔劑或清水小心清洗,不可使不可逆方式處理。 三、石造扶壁及坑口磚面先需進行部分解體,檢修及清理立面內部的氣根,待清理完後,再將其原貌及原工法復原。 碑體修復: 一、依照不同石材特性,修復時須特別注意。 二、施工前應檢測判斷其原有黏著材料,再以可逆性工法及材料施作。 三、九份位處潛在地滑地區,為確保碑體基礎的隱定及環境之品質,應確保排水系統之暢通。 四、在保存範圍內,確保環境之品質,遮蔽碑體之植栽,應做適當的清除修剪。 瑞芳辦事處修復建議 : 工程包括: 屋面防水工程、木作工程、門窗工程、內牆工程、外牆工程、鋪面工程、排水工程、環境工程、蟲蟻防治工程 資料來源: 新北市歷史建築「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計畫
現狀八番口扶壁的頂端有做收頭,但現況已受到植栽破壞。坑口外右側擋土牆有一個六角形的石塊,刻有福德神位。 修路碑無明顯外力破壞,碑文及雕刻清晰,材料狀況良好,但碑體四周地基有不均勻沉陷的狀況。 頌德碑位於頌德公園內,立柱已遺失,階梯與周邊鋪面皆為後期新作。 招魂碑整個墓區地形近似一個小山丘,而招魂碑立於山丘西北側山腳下,碑陽面向西北,碑陰靠著東南的山陵線,鑿山整地而建,碑陽龍邊為大小粗坑,虎邊為基隆山,碑陽前方視野開闊,有大竿林溪往瑞濱出海,其餘三面環山,這些配置皆符合風水中巒頭派的理想布局。 瑞芳辦事處基地部分,由於基地多為回填土,土質比較不穩固,西北側有較嚴重的地層不均勻沉陷引起的建築式內外地坪皆有龜裂,目前已於民國八十六(1997)年作過修復。建築主體有因外力破壞及蟲蟻破壞問題。
是否開放1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全天,外部開放參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2)29603456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北府文資字第0920006872號
公告日期: : 2003-08-28 13:18:1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北府文資字第0960001941號
公告日期: : 2007-03-09 00:00: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landNo: : 焿子寮段
landSerialNo: : 160-3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landNo: : 焿子寮段
landSerialNo: : 166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landNo: : 焿子寮段
landSerialNo: : 317-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landNo: : 焿子寮段
landSerialNo: : 317-1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73/photo/C046新北市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歷建)(2).JPG
2::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75/photo/C046新北市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歷建)(4).JPG
3::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76/photo/C046新北市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歷建)(5).JPG
4::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77/photo/C046新北市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歷建)(6).JPG
5::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31/9b3c333b-e6a5-4f60-b9ad-2dcf07206e66/招魂碑.jpg
6::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31/b22ec61f-4116-40b6-88a6-6172f9c59f8e/八番坑.jpg
7::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bc122b1c-c886-411c-8e34-dbeb9be0650f/光碟_外部全貌-1.jpg
8::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54e35bc0-68da-4315-98cc-7ad8646aadce/光碟_外部全貌-2.jpg
9::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111d8239-aea9-4635-8967-b0c2676aa240/光碟_外部全貌-5.jpg
10::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cda4c376-8647-45f0-9cee-389ef5804ad7/光碟_細節-1.jpg
11::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dd62d90f-c757-4fbd-813e-2230dbba7eea/光碟_細節-2.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6-28/f8c75104-b170-457a-a0e9-fe607569fc3f/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公告-92.8.28.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6-28/b9b67968-104e-43a7-ae9a-23c5faa52342/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更正公告-96.3.9.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6-28/cb8b6f83-1fab-4a10-8518-f25ff1117566/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地籍.jpg
repImgId130732
案件編號: 20030828000001
個案名稱: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A99
name: : 其他設施
other: : 建築物類
歷史沿革: 光緒二十(1894)年金瓜石、大粗坑、小粗坑發現金礦,清政府也將徵收開採金砂費用一事。同年7月,清政府停止由民間徵收採金費用管理,恢復「金砂局」,並於九份山和小粗坑增設「金砂分局」,一同與基隆河的淘金管理納入政府監督。 日本政府治臺之初,對金礦進行管理。明治二十八(1895)年日本政府沿用清政府「金砂局」之管理方式。不久因為當地臺人濫掘盛行,次年6月25正式關閉金砂署,禁止採礦。鑛物同時移轉總督府殖產部管理。 顏雲年在藤田組來臺後從事翻譯,協助地方行政,由承包物資勞務的供給開始,且取得礦區的採礦權。明治三十二(1899)年顏雲年與地方力人士同組「金裕豐號」,開始承租小粗坑金砂區。 保甲路各地來往人員物資頻繁,年久失修,顏雲年與蘇源泉各自投入重經費監修,於明治三十五(1902)年5月1日,修路碑修築完成。明治三十六至三十七(1903~1904)年,產金量大增,達到明治時期產金高峰。顏雲年租得全部鑛山經營權,採取開放分包的方式,承包者可以同分享採金的利益,因此於大正六(1917)年各承包人共同發起建碑,以頌揚其德。 由於礦工多為遠離家鄉轉業而來,因意外而身亡的採金者所立之有應公廟或萬善祠,就分佈在聚落密集的住屋間。同時聚落後方的山坡上,現在的公墓,過去是亂葬崗,因在此建碑。昭和九(1934)年12月,顏國年與當時瑞芳鑛業所長翁山英共同設立招魂碑。 昭和十二(1937)年完工啟用的瑞芳鑛業所,設立於八番坑所在的八號坪。臺陽公司經營鑛山時,延續分包採鑛利益於九份部落居民作法,也藉由公司建設員工福利設施,達成經營地方建設之公共效益。 民國四十三(1954)年,鑛區由臺陽公司回收直營,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改稱「瑞芳金鑛」。民國四十七(1958)年臺陽公司大小坑口達七十多處,多數已封閉或廢棄。民國六十(1971)年公司正式結束瑞芳金鑛之開採。民國六十二年(1973)年8月21日,公司名稱更變為「臺陽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四(1975)年於原辦公室地點成立「瑞芳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橡膠保險套及醫療用橡膠套。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新北市歷史建築「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計畫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招魂碑:招魂碑於昭和9年(1934),由當時臺陽公司社長和瑞芳鎮礦業所所長翁山英所立,與九份礦山的發展史有直接的關聯,全部碑體均以安山岩砌築,作工精美,保存良好。 二、八番坑:八番坑開鑿於明治33(1900)年,是九份地區最早開鑿的坑口之一,是當地金礦開採的重要遺存,坑口成拱圓形,旁有兩棵榕樹,樹齡已逾90年,坑口景觀絕佳,保存現況良好。 三、頌德碑:頌德碑建立於大正6年(1917),為紀念顏雲年開發金礦有貢獻於地方,而當時地方礦主發起設置,代表地方的發展歷史,正背面有臺灣名詩人謝汝銓、李石黥的撰文。 四、瑞芳辦事處:瑞芳辦事處完工於昭和12年(1937),維護良好故至今結構尚稱完好,曾是臺陽金礦的指揮中心,也是地方經濟、權勢象徵的中心,建築為加強磚造結構,採30 年代建築折衷式樣,外表以洗石子和十三溝面磚為裝飾,造型洗鍊簡潔有時代之代表性。 五、修路碑:修路碑建於明治35年(1902),為紀念顏雲年和蘇湧泉出資間連通瑞芳與九份之間保甲路而立,碑體目前位於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內庭院內,保存狀況良好,為安山岩砌築。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款
所屬主管機關: 新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address: : 招魂碑(瑞芳鎮第19 號公墓內)、八番坑(瑞芳鎮豎崎路54 號)、頌德碑(瑞芳鎮輕便路 頌德公園內)、瑞芳辦事處(瑞芳鎮豎崎路54號)、修路碑(瑞芳鎮豎崎路54號)
經度: 121.84272135377
緯度: 25.110105361465
主管機關名稱: 新北市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8-10/d2e2dd1a-c93e-473a-9a94-f55161a66148/封面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8-10/d2e2dd1a-c93e-473a-9a94-f55161a66148/封面.jpg
name: : 封面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臺O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臺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30828000001
外觀特徵: 八番坑口立面為倒梯形,坑口上的上層及中間段有兩條石材的水平線帶,組成水平帶的石塊,三邊做內凹直角收邊,唯有右側不做;上水平線帶往左右兩邊延伸至擋土牆,作為兩側擋土牆牆高的收頭;兩條水平線帶中間為坑名雕刻及開坑時間的石造牌匾;下水平線帶至兩側紅磚與擋土牆交界,最邊緣石塊依照擋土牆斜率做切割。 修路碑設置於一個水泥台階上,由上而構成分為,碑體、碑座、基座、台階及欄杆柱,碑陽向東北方,餘三面為鑿開面。碑首刻雙龍措日紋,題額鐫小篆「有夷之行」,字體兩邊有框花,為標楷體;碑座外型為方矩形,刻有麒麟、繡球與花草圖案。 頌德碑位於頌德公園內,基地近似橢圓形,正對基隆山。碑陰面為石砌擋土牆,共有四層,在擋土牆頂層中間,崁有石造牌匾,內鐫「頌德碑」大字。 招魂碑由瑞芳區第十九公墓進去基地,由外而內分三層,第一層為公墓敷地,二、三層為台階,第一層台階與公墓交接的四邊為長條石磚,台階雖只抬高17公分,但於碑陽面仍設有階梯,第一層的碑陰面擋土牆設有安置骨灰罈穴位。 瑞芳辦事處建築樣式為平屋頂形式,除了水平板外緣的少許簡單裝飾線板,與洗石子基礎特殊折角設計,其餘外牆皆極簡單素雅。外觀利用高低層次的落差,創造了水平出簷板,視覺上切割大塊量體及水平線的外牆延伸,使建築變得輕巧。 辦事處在西北側採用了柱列式,所謂亭仔腳或陽臺的元素,透過陽臺向外可看見整個港口城市景色,在造型上是日本西化與現代化的交會點,衍生了處於折衷主義尚未完全蛻變為現代建築的國際樣式期間,並且加入了臺灣當地環境設計因子,表現出其當代的歷史感與時代感。 資料來源: 新北市歷史建築「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計畫
室內特徵: 在1971年前,入口處兩側為經理室、工務室、採礦室等空間,其他尚有鑛長室、禮堂等空間分佈於周邊。 在1971年後,空間機能多改為展示空間,入口處兩側為展示空間,走廊底部左方為辦公空間,依著簷廊的空間也都為展示空間使用。 從空間平面分佈中可以發現突破一般古典主義的配置格式,從開門的方式看,在可以直接對外的空間是以西式推開門為主。其他內部空間的開門則以和式的橫拉門方式,有傳統日式空間西化過程後和洋折衷的影響在其中,是一個和洋折衷的空間平面構成。 資料來源: 新北市歷史建築「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計畫
使用情形: 瑞芳辦事處歷經不同時期的空間使用,原本只提供幹部做行政文書的辦公空間,到後其辦事處要提供服務空間給旁邊新建的保險套工廠,使用對象不同與人數增加,故將原本東側的廁所改為倉庫,另在其東南側新建男女廁,提供一般工人使用。 招魂碑前廣場目前大多為居民停車使用。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一、建築特色及歷史價值的突顯 二、修舊如舊,原貌與舊材、構法的保存 三、新增機能空間與原建築風格的協調性 四、加強擴大建築本體以外的防災系統 五、再利用的方向與原則,應保存重點仍能夠活化歷史建築 八番坑的修復: 一、依照紅磚、石材特性提出適當修復方式 二、坑口表面的髒污或植生附著物應以中性清潔劑或清水小心清洗,不可使不可逆方式處理。 三、石造扶壁及坑口磚面先需進行部分解體,檢修及清理立面內部的氣根,待清理完後,再將其原貌及原工法復原。 碑體修復: 一、依照不同石材特性,修復時須特別注意。 二、施工前應檢測判斷其原有黏著材料,再以可逆性工法及材料施作。 三、九份位處潛在地滑地區,為確保碑體基礎的隱定及環境之品質,應確保排水系統之暢通。 四、在保存範圍內,確保環境之品質,遮蔽碑體之植栽,應做適當的清除修剪。 瑞芳辦事處修復建議 : 工程包括: 屋面防水工程、木作工程、門窗工程、內牆工程、外牆工程、鋪面工程、排水工程、環境工程、蟲蟻防治工程 資料來源: 新北市歷史建築「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修復再利用計畫
現狀: 八番口扶壁的頂端有做收頭,但現況已受到植栽破壞。坑口外右側擋土牆有一個六角形的石塊,刻有福德神位。 修路碑無明顯外力破壞,碑文及雕刻清晰,材料狀況良好,但碑體四周地基有不均勻沉陷的狀況。 頌德碑位於頌德公園內,立柱已遺失,階梯與周邊鋪面皆為後期新作。 招魂碑整個墓區地形近似一個小山丘,而招魂碑立於山丘西北側山腳下,碑陽面向西北,碑陰靠著東南的山陵線,鑿山整地而建,碑陽龍邊為大小粗坑,虎邊為基隆山,碑陽前方視野開闊,有大竿林溪往瑞濱出海,其餘三面環山,這些配置皆符合風水中巒頭派的理想布局。 瑞芳辦事處基地部分,由於基地多為回填土,土質比較不穩固,西北側有較嚴重的地層不均勻沉陷引起的建築式內外地坪皆有龜裂,目前已於民國八十六(1997)年作過修復。建築主體有因外力破壞及蟲蟻破壞問題。
是否開放: 1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全天,外部開放參觀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9603456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北府文資字第0920006872號
公告日期: : 2003-08-28 13:18:1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北府文資字第0960001941號
公告日期: : 2007-03-09 00:00: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landNo: : 焿子寮段
landSerialNo: : 160-3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landNo: : 焿子寮段
landSerialNo: : 166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landNo: : 焿子寮段
landSerialNo: : 317-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新北市
distName: : 瑞芳區
landNo: : 焿子寮段
landSerialNo: : 317-1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73/photo/C046新北市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歷建)(2).JPG
2::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75/photo/C046新北市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歷建)(4).JPG
3::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76/photo/C046新北市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歷建)(5).JPG
4::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777/photo/C046新北市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歷建)(6).JPG
5::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31/9b3c333b-e6a5-4f60-b9ad-2dcf07206e66/招魂碑.jpg
6::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31/b22ec61f-4116-40b6-88a6-6172f9c59f8e/八番坑.jpg
7::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bc122b1c-c886-411c-8e34-dbeb9be0650f/光碟_外部全貌-1.jpg
8::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54e35bc0-68da-4315-98cc-7ad8646aadce/光碟_外部全貌-2.jpg
9::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111d8239-aea9-4635-8967-b0c2676aa240/光碟_外部全貌-5.jpg
10::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cda4c376-8647-45f0-9cee-389ef5804ad7/光碟_細節-1.jpg
11::
mediaName: : 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1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10/dd62d90f-c757-4fbd-813e-2230dbba7eea/光碟_細節-2.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6-28/f8c75104-b170-457a-a0e9-fe607569fc3f/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公告-92.8.28.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6-28/b9b67968-104e-43a7-ae9a-23c5faa52342/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更正公告-96.3.9.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6-28/cb8b6f83-1fab-4a10-8518-f25ff1117566/臺陽公司瑞芳辦事處歷史建築群地籍.jpg
repImgId: 130732
[ 搜尋所有 入口處 ... ]

根據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118號 找到的相關資料

愛蘭派出所

電話: 049 2912334 | 545 | 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118號 | 英文單位名稱: Ailan Police Statio

@ 各縣(市)警察(分)局暨所屬分駐(派出)所地址資料

愛蘭派出所

電話: 049 2912334 | 545 | 地址: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118號 | 英文單位名稱: Ailan Police Statio

@ 各縣(市)警察(分)局暨所屬分駐(派出)所地址資料
[ 搜尋所有 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118號 ... ]

與南投縣政府警察局埔里分局愛蘭派出所同分類的AED位置資訊

大安高工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3段166巷6弄12號B1

大安森林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2號B1

龍門國中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269號B1

金華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90號B1

興隆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文山區仙岩路128號B1

古亭國中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2段606巷1號B1

青年公園高爾夫球場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萬華區國興路5號B1

青年公園棒球場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萬華區青年路69號B1

忠信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號B1

興雅國中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松德路200巷18號B1

信義廣場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11號B1

萬興國小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文山區秀明路2段116號B1

松山工農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5段236巷15號B1

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莊敬路391巷11弄2號B1

嘉興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芳和里17鄰嘉興街373號B2

大安高工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3段166巷6弄12號B1

大安森林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2號B1

龍門國中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2段269號B1

金華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90號B1

興隆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文山區仙岩路128號B1

古亭國中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2段606巷1號B1

青年公園高爾夫球場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萬華區國興路5號B1

青年公園棒球場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萬華區青年路69號B1

忠信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號B1

興雅國中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松德路200巷18號B1

信義廣場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11號B1

萬興國小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文山區秀明路2段116號B1

松山工農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5段236巷15號B1

臺北市災害應變中心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信義區莊敬路391巷11弄2號B1

嘉興公園地下停車場

開放時間緊急連絡電話: 管理室 | AED地點描述: 管理室 | 周一至周五起: | 周一至周五迄: | 臺北市大安區芳和里17鄰嘉興街373號B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