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 文資局民俗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個案名稱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的級別名稱是民俗, 所屬主管機關是臺北市政府, 指定/登錄理由是1.咸豐九年建廟,有廟會活動至今亦有一百多年,雖曾中斷,現仍每年如期舉行。 2.廟居「艋舺第一街」,可以見證福建泉州府惠安縣居民,移居臺北艋舺、將原鄉之保護神分靈建廟的移民地方發展史;又因臺灣其他地區均僅有分靈但未建廟,為臺北形成祖廟特色。 3.暗訪及遶境是艋舺地區重要信仰圈活動,俗稱「艋舺大拜...,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是一、暗訪 (一)暗訪是青山王率領各部將(七爺、八爺、文判、武判、枷鎖將軍、八將團等),於祭典的第一、二天,即農曆10月20、21,巡行艋舺地區的大街小巷,主要目的在探視民間疾苦,並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掃除瘴癘。 (二)青山王暗訪是在夜間進行,出陣前三天,八將藝員必須先齋戒三天,淨身完之後....
案件編號 | 20100726000002 |
個案名稱 |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
級別代碼 | 5.1.1 |
級別名稱 | 民俗 |
種類 | 1:code : F5name : 儀式、祭典、節慶 |
評定基準 | 1: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2: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3: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4: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5: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指定/登錄理由 | 1.咸豐九年建廟,有廟會活動至今亦有一百多年,雖曾中斷,現仍每年如期舉行。 2.廟居「艋舺第一街」,可以見證福建泉州府惠安縣居民,移居臺北艋舺、將原鄉之保護神分靈建廟的移民地方發展史;又因臺灣其他地區均僅有分靈但未建廟,為臺北形成祖廟特色。 3.暗訪及遶境是艋舺地區重要信仰圈活動,俗稱「艋舺大拜拜」,也是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暗訪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之一,遶境活動可媲美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祭典。 4.具有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典範性等特色,且保存團體適任保護工作,值得登錄保存。 |
法令依據 | 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2.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
所屬主管機關 | 臺北市政府 |
所在地理區域 | 1:itemNo : 1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萬華區 address : 臺北市萬華區為主要範圍 |
代表圖像 | extjp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3990/photo/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1_c.jp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3990/photo/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1.jpgname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1 |
代表圖像來源 | 趙守彥 |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 | 一、艋舺青山宮主祀「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相傳為三國時代吳國孫權的將領張悃,西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 ),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因其為人正直清廉,頗受地方人士愛戴;過世後,停柩於縣衙東配室內,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祭祀,凡有新官到任,三日內必備牲禮致祭以祈求民安物阜。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前往祭拜,而墓碑突然傾倒,看到碑上竟刻有四句詩:「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於是崔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並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張即被鄉民稱為「青山王」。另有一說法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 二、宋高宗建炎年間,金兵入侵,青山王顯靈助戰,因此被加封為「靈惠侯」;宋端宗南渡時遭遇風浪,青山王顯靈救難,端宗於是加封青山王為靈安王;明太祖征元時,青山王又顯靈助戰,於是明太祖加封青山王為「靈安尊王」。 三、清朝乾隆、嘉慶之後,以泉州三邑與同安人為主的大量移民,跨海沿著河靠岸定居臺北艋舺,並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增多,商業也開始發展,艋舺因而大為繁榮,形成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變為全臺灣第三大都市。1853年(咸豐三年)頂下郊拼落敗的泉州同安人,遷徙至大稻埕經商,艋舺地區從此以泉州三邑人為主要住民。 四、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想藉此弭平瘟疫,神輿行至艋舺舊街鬧區處(即今西園路)時,抬者無法前行,焚香叩問神意,經指示就地建廟。隨後因平安渡過瘟疫浩劫,街民感受靈安尊王的庇佑與靈驗,信徒因此大增,1856年再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廟之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 五、靈安尊王發源於泉州府惠安縣,在艋舺青山宮供奉後,成為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守護神,也逐漸成為其宗教信仰中心,該廟除祭祀青山王之外,還有自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的賞善罰惡八司(監察、長壽、獎善、陰陽、福德、罰惡、增祿、速報)以及枷將軍、鎖將軍的八將。農曆10月23日為青山王誕辰,每年艋舺青山宮均循例舉行盛大的「青山王祭典」活動,即所謂之「艋舺大拜拜」,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巡察暗訪,22日為遶境、23日在艋舺青山宮前廣場舉行祝壽大祭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結束。 六、青山王暗訪與遶境是艋舺大拜拜的最重頭戲,也是艋舺最具特色的節慶活動,更是臺北地區宗教觀光的盛事。艋舺青山宮的「青山王祭」,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霞海城隍祭」,以及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大帝祭」,並稱臺北市的三大廟會。 一說法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奉命鎮守惠安一帶、愛民如子,逝世後居民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藉以弭平瘟疫,1856年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廟之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農曆10月23日為青山王誕辰,每年艋舺青山宮均循例舉行盛大的「青山王祭典」活動,即所謂之「艋舺大拜拜」,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巡察暗訪,22日為遶境、23日在艋舺青山宮前廣場舉行祝壽大祭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結束。 |
舉行時間類別-國曆/農曆 | 農曆 |
辦理週期 | 其他 |
主辦單位-地址 | (空)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 一、暗訪 (一)暗訪是青山王率領各部將(七爺、八爺、文判、武判、枷鎖將軍、八將團等),於祭典的第一、二天,即農曆10月20、21,巡行艋舺地區的大街小巷,主要目的在探視民間疾苦,並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掃除瘴癘。 (二)青山王暗訪是在夜間進行,出陣前三天,八將藝員必須先齋戒三天,淨身完之後才能開臉,開完臉經法師開光才可到神轎前等待出巡。行動於下午四時從青山宮出發,每夜各半邊,繞行艋舺與西門地區,最後返駕青山宮。因夜巡是抓鬼除惡的行動,為了防止惡煞跑進來,早期家家戶戶門窗緊閉,且大人會禁止孩童觀看,催促孩子早早就寢,不過現已無此忌諱。 (三)暗訪排場順序大致包括: 1、「報馬仔」是夜巡繞境隊伍裡的先鋒,任務是探路及報信。 2「土地公轎」,為暗訪夜巡隊伍的帶路使者。 3、大型神偶組成的陣頭,包括有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文判官、武判官及陰陽司等等。七爺八爺,為陰間的差使,職司緝捕惡鬼妖怪,文判官職司調查與紀錄善惡及下定判決,武判官負責執行犯人罪行。 4、手持長腳牌(肅靜迴避)的「執事隊」,與手持銅鑼的「清道伕」。 5、「八將團」為青山王的駕前護法,是由八位將軍(枷將軍、鎖將軍各四位)及一名葫蘆童子所組成。八將身後腰披掛黃色的篙錢,脖子上掛著平安餅或是鹹光餅。 6、轎前燈、馬頭鑼及哨角隊等,為青山王爺駕前的前導。 7、青山王的神轎。最後青山王返駕,結束了暗訪夜巡之行。 二、遶境 (一)22日舉辦王爺神轎的遶境,上午開始舉行大祭典禮,十一時報到集合,中午十二時起行,遶行艋舺地區全境,除了主神靈安尊王之外,有樂隊、鼓陣、文武判官、七爺、八爺、哪吒、鍾馗等各路神明護駕接送,艋舺境內三十餘神輿,也全加入遶境的行列,萬華地區的大小寺廟陣頭齊出,各種民間遊藝陣頭,還有「舞龍」、「舞獅」、「八將」、「八家將」、「花燈車」等沿路表演。 (二)除浩浩蕩蕩的隊伍盛況,擠滿前來共襄盛舉的信眾,遶境時奉香隨行的信眾信徒也扮成神兵神將沿途分送光餅,家家戶戶在路邊擺設香案和供品,沿途分發的「鹹光餅」,據傳吃了主要可以保平安。 (三)沿路表演之「八將」團,是青山宮靈安尊王神輿駕前的護衛將軍,源起自臺北艋舺青山宮所發展出來的陣頭,昔日流行於臺北艋舺地區,如今已風行至北臺灣及西半部一帶的廟會,為現今廟會常見的陣頭之一。艋舺青山宮的八將團身穿半甲衣,露一邊肩(鎖將軍露左肩,枷將軍露右肩〉,手持枷、鎖、虎牌、火籤、釘槌、大刀、虎頭閘、釘板等。七爺八爺在各種陣頭中是屬於「神將」陣,而八將是民間傳說「鬼將」的代表,據傳南宋末年盜賊作亂,陰間的靈安尊王奉令捉拿此八人大盜,張以道德感化其義氣,八人死後在陰間即為「靈安尊王」之部將,「艋舺出八將」即是指萬華青山宮所傳承的八將。 |
公告 | 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officialDocNo :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0815902號函 registerDate : 2010-07-26 11:32:59.0 |
網站連結 |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folklore/20100726000002 |
影音多媒體圖片 | 1:mediaName :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2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3991/photo/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2.jpg 2:mediaName :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3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3992/photo/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3.jpg |
保存者/保存團體 | 艋舺青山宮 |
主管機關名稱 | (空) |
主管機關單位 | (空)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 (空)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 (空) |
repImgId | 5087 |
案件編號20100726000002 |
個案名稱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 |
級別代碼5.1.1 |
級別名稱民俗 |
種類1:code : F5name : 儀式、祭典、節慶 |
評定基準1:傳統性:具有古昔生活傳承,風俗形成與發展者2:地方性:民俗其形成與發展具地方特色,或與其他地區有顯著差異者3:歷史性:由歷史事件形成,具有紀念性意義者4:文化性:具有特殊生活文化價值者5:典範性:民俗活動具有示範作用,可顯示其特色者 |
指定/登錄理由1.咸豐九年建廟,有廟會活動至今亦有一百多年,雖曾中斷,現仍每年如期舉行。 2.廟居「艋舺第一街」,可以見證福建泉州府惠安縣居民,移居臺北艋舺、將原鄉之保護神分靈建廟的移民地方發展史;又因臺灣其他地區均僅有分靈但未建廟,為臺北形成祖廟特色。 3.暗訪及遶境是艋舺地區重要信仰圈活動,俗稱「艋舺大拜拜」,也是北臺灣一大宗教盛事,暗訪為臺北地區三大暗訪活動之一,遶境活動可媲美大稻埕的霞海城隍廟祭典。 4.具有傳統性、地方性、歷史性、文化性與典範性等特色,且保存團體適任保護工作,值得登錄保存。 |
法令依據1.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9條。 2.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及廢止辦法。 |
所屬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 |
所在地理區域1:itemNo : 1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萬華區 address : 臺北市萬華區為主要範圍 |
代表圖像extjp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3990/photo/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1_c.jp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3990/photo/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1.jpgname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1 |
代表圖像來源趙守彥 |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一、艋舺青山宮主祀「青山王」,又稱靈安尊王,相傳為三國時代吳國孫權的將領張悃,西元212年(漢獻帝建安十七年 ),奉派駐守泉州惠安地區,因其為人正直清廉,頗受地方人士愛戴;過世後,停柩於縣衙東配室內,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祭祀,凡有新官到任,三日內必備牲禮致祭以祈求民安物阜。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縣令崔知節上任,前往祭拜,而墓碑突然傾倒,看到碑上竟刻有四句詩:「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於是崔將其墓遷往青山山下(今福建省惠安縣山霞鄉青山東麓),並建「青山宮」供奉之,從此張即被鄉民稱為「青山王」。另有一說法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張悃,人稱「張將軍」,奉命鎮守惠安一帶,軍紀嚴明、愛民如子,逝世之後屢屢顯靈,因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 二、宋高宗建炎年間,金兵入侵,青山王顯靈助戰,因此被加封為「靈惠侯」;宋端宗南渡時遭遇風浪,青山王顯靈救難,端宗於是加封青山王為靈安王;明太祖征元時,青山王又顯靈助戰,於是明太祖加封青山王為「靈安尊王」。 三、清朝乾隆、嘉慶之後,以泉州三邑與同安人為主的大量移民,跨海沿著河靠岸定居臺北艋舺,並與當地平埔族通婚後人口增多,商業也開始發展,艋舺因而大為繁榮,形成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變為全臺灣第三大都市。1853年(咸豐三年)頂下郊拼落敗的泉州同安人,遷徙至大稻埕經商,艋舺地區從此以泉州三邑人為主要住民。 四、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想藉此弭平瘟疫,神輿行至艋舺舊街鬧區處(即今西園路)時,抬者無法前行,焚香叩問神意,經指示就地建廟。隨後因平安渡過瘟疫浩劫,街民感受靈安尊王的庇佑與靈驗,信徒因此大增,1856年再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廟之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 五、靈安尊王發源於泉州府惠安縣,在艋舺青山宮供奉後,成為艋舺地區泉州三邑人的守護神,也逐漸成為其宗教信仰中心,該廟除祭祀青山王之外,還有自縣衙門巡捕審堂體系神格化而來的賞善罰惡八司(監察、長壽、獎善、陰陽、福德、罰惡、增祿、速報)以及枷將軍、鎖將軍的八將。農曆10月23日為青山王誕辰,每年艋舺青山宮均循例舉行盛大的「青山王祭典」活動,即所謂之「艋舺大拜拜」,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巡察暗訪,22日為遶境、23日在艋舺青山宮前廣場舉行祝壽大祭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結束。 六、青山王暗訪與遶境是艋舺大拜拜的最重頭戲,也是艋舺最具特色的節慶活動,更是臺北地區宗教觀光的盛事。艋舺青山宮的「青山王祭」,大稻埕霞海城隍廟的「霞海城隍祭」,以及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大帝祭」,並稱臺北市的三大廟會。 一說法是五代十國中「閩國」的將領,奉命鎮守惠安一帶、愛民如子,逝世後居民在青山附近建廟祭祀,故尊稱其為「青山王」。1854年艋舺地區發生瘟疫,惠安籍漁民,從故鄉奉請泉州府惠安縣青山宮的靈安尊王至艋舺,藉以弭平瘟疫,1856年於艋舺郊區的蕃薯市街(廟之現址)興築新廟,1859年新廟艋舺青山宮落成。農曆10月23日為青山王誕辰,每年艋舺青山宮均循例舉行盛大的「青山王祭典」活動,即所謂之「艋舺大拜拜」,農曆10月20、21日青山王巡察暗訪,22日為遶境、23日在艋舺青山宮前廣場舉行祝壽大祭後,一連串的祭祀活動才算結束。 |
舉行時間類別-國曆/農曆農曆 |
辦理週期其他 |
主辦單位-地址(空)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一、暗訪 (一)暗訪是青山王率領各部將(七爺、八爺、文判、武判、枷鎖將軍、八將團等),於祭典的第一、二天,即農曆10月20、21,巡行艋舺地區的大街小巷,主要目的在探視民間疾苦,並明察轄區善惡,緝捕惡鬼凶神,掃除瘴癘。 (二)青山王暗訪是在夜間進行,出陣前三天,八將藝員必須先齋戒三天,淨身完之後才能開臉,開完臉經法師開光才可到神轎前等待出巡。行動於下午四時從青山宮出發,每夜各半邊,繞行艋舺與西門地區,最後返駕青山宮。因夜巡是抓鬼除惡的行動,為了防止惡煞跑進來,早期家家戶戶門窗緊閉,且大人會禁止孩童觀看,催促孩子早早就寢,不過現已無此忌諱。 (三)暗訪排場順序大致包括: 1、「報馬仔」是夜巡繞境隊伍裡的先鋒,任務是探路及報信。 2「土地公轎」,為暗訪夜巡隊伍的帶路使者。 3、大型神偶組成的陣頭,包括有謝將軍(七爺)、范將軍(八爺)、文判官、武判官及陰陽司等等。七爺八爺,為陰間的差使,職司緝捕惡鬼妖怪,文判官職司調查與紀錄善惡及下定判決,武判官負責執行犯人罪行。 4、手持長腳牌(肅靜迴避)的「執事隊」,與手持銅鑼的「清道伕」。 5、「八將團」為青山王的駕前護法,是由八位將軍(枷將軍、鎖將軍各四位)及一名葫蘆童子所組成。八將身後腰披掛黃色的篙錢,脖子上掛著平安餅或是鹹光餅。 6、轎前燈、馬頭鑼及哨角隊等,為青山王爺駕前的前導。 7、青山王的神轎。最後青山王返駕,結束了暗訪夜巡之行。 二、遶境 (一)22日舉辦王爺神轎的遶境,上午開始舉行大祭典禮,十一時報到集合,中午十二時起行,遶行艋舺地區全境,除了主神靈安尊王之外,有樂隊、鼓陣、文武判官、七爺、八爺、哪吒、鍾馗等各路神明護駕接送,艋舺境內三十餘神輿,也全加入遶境的行列,萬華地區的大小寺廟陣頭齊出,各種民間遊藝陣頭,還有「舞龍」、「舞獅」、「八將」、「八家將」、「花燈車」等沿路表演。 (二)除浩浩蕩蕩的隊伍盛況,擠滿前來共襄盛舉的信眾,遶境時奉香隨行的信眾信徒也扮成神兵神將沿途分送光餅,家家戶戶在路邊擺設香案和供品,沿途分發的「鹹光餅」,據傳吃了主要可以保平安。 (三)沿路表演之「八將」團,是青山宮靈安尊王神輿駕前的護衛將軍,源起自臺北艋舺青山宮所發展出來的陣頭,昔日流行於臺北艋舺地區,如今已風行至北臺灣及西半部一帶的廟會,為現今廟會常見的陣頭之一。艋舺青山宮的八將團身穿半甲衣,露一邊肩(鎖將軍露左肩,枷將軍露右肩〉,手持枷、鎖、虎牌、火籤、釘槌、大刀、虎頭閘、釘板等。七爺八爺在各種陣頭中是屬於「神將」陣,而八將是民間傳說「鬼將」的代表,據傳南宋末年盜賊作亂,陰間的靈安尊王奉令捉拿此八人大盜,張以道德感化其義氣,八人死後在陰間即為「靈安尊王」之部將,「艋舺出八將」即是指萬華青山宮所傳承的八將。 |
公告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officialDocNo : 北市文化二字第09930815902號函 registerDate : 2010-07-26 11:32:59.0 |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folklore/20100726000002 |
影音多媒體圖片1:mediaName :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2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3991/photo/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2.jpg 2:mediaName : 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3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relate_cultural/133992/photo/艋舺青山宮暗訪暨遶境3.jpg |
保存者/保存團體艋舺青山宮 |
主管機關名稱(空) |
主管機關單位(空)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空)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空) |
repImgId50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