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畜產科技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
- 農業科技計畫 @ 農業部
計畫名稱加強畜產科技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的計畫主持人是陳添福, 執行機關是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研究領域是畜牧獸醫類, 研究性質是技術發展, 計畫編號是100農科-4.1.1-畜-L1(Z), 研究目的是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中央款是3351000, 配合款是0, 計畫總經費是3351000, 執行成果摘要是「加強畜產科技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之中文摘要:一、「氣候變遷對於牧草生產之因應」 台灣的飼料自給率低,牧草也有半數仰賴進口;而全球氣候變遷影響農業生產,也將影響台灣的畜產業。因此,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課題,日本在因應氣候變遷方向的研究有牧草耐逆境育種、減少溫效氣體排放的草地管理....
計畫年度 | 100 |
計畫類別 | 科技 |
計畫名稱 | 加強畜產科技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 |
計畫編號 | 100農科-4.1.1-畜-L1(Z) |
計畫屬性 | 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 | 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 | 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 | 畜牧獸醫類 |
研究目的 | 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 |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執行機關 | 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 | 陳添福 |
中央款 | 3351000 |
配合款 | 0 |
計畫總經費 | 3351000 |
執行成果摘要 | 「加強畜產科技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之中文摘要:一、「氣候變遷對於牧草生產之因應」 台灣的飼料自給率低,牧草也有半數仰賴進口;而全球氣候變遷影響農業生產,也將影響台灣的畜產業。因此,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課題,日本在因應氣候變遷方向的研究有牧草耐逆境育種、減少溫效氣體排放的草地管理經驗可供國內相關研究之參考。此行至五個研究機構參訪,分別為畜產草地研究所、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農業環境研究所、京都大學,及九州沖繩農業研究所的都城旱作研究中心。畜產草地研究所是日本最主要的國家級牧草研究機構,在此研習課題包括:日本飼料用玉米品種開發的動向、耐水及抗病之青割玉米育種、因應暖化之溫帶牧草育種、基因改造玉米與牧草的監控與評估、生質用纖維作物育種與發展現況、草地管理與溫效氣體收支。另訪問京都大學畜產資源研究室了解生命週期評估方法,及討論自給飼料與動物生產的環境衝擊研究;訪問都城旱作研究中心了解九州耐逆境玉米育種現況;此外,並參訪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的種原評估設施與基因庫運作,以及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的「開放性高二氧化碳」設施,討論模擬二氧化碳上升環境之試驗設計等。借鏡日本因應氣候變遷的措施,對國內牧草研究及生產建議事項為:一、掌握青割玉米生產,加強青割玉米耐逆境育種;二、開發一種超越青割玉米耐逆境性極限、營養價值佳的芻料作物;三、發展台灣可行的減少溫效氣體排放的牧草栽培管理方法;四、引導草食動物產業成為區域性養分循環的產業。二、「研習家禽生殖細胞之培養系統對基因表現及供基因轉殖之影響」 近年來,畜產試驗所在畜禽生殖生物科技方面已累積相當成果。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 (INRA) 在家禽生殖生技之研究成果全球知名,亦居國際學術領先地位,法方之關鍵技術值得本所學習並進行技術交流。本所長期以來投入畜禽生殖生技上已建立良好基礎,若能輔以INRA在家禽生殖細胞培養與操作方面的先進經驗及技術平台,對本所未來在家禽生殖細胞研究、基因轉殖家禽及後續生殖細胞發育整體基因表現分析將有莫大助益。本計畫已派2位研究人員(劉振發助理研究員與蕭振文副研究員),於2011年7月17日至7月30日赴法進行研習家禽生殖細胞之培養系統對基因表現及供基因轉殖之影響。另邀請法國INRA Dr.Bertrand Pain與Dr. Marina Govoroun 研究員於2011年9月26日至10月23日來台參訪並進行4次公開演講。三、「氣候變遷對於牧草生產及草原生態環境之影響」 本計畫之目的為參訪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oumbia之分子生物技術應用於作物育種及氣候異常變遷等相關研究團隊, 包括該校Faculty of Land and Food Systems的Prof. Andrew Riseman與Prof. Ellis Brian,汲取學習加拿大在氣候變遷對於牧草育種、生產及草原農業之影響的試驗研究成果,提供國內進行氣候變遷相關試驗研究之參考。<?四、「台越雙方牧草種原收集及交換計畫」 台灣與越南之緯度均位於亞熱帶至熱帶地區,溫度普遍介於10-30oC,年雨量1000<?-3000公釐。台灣之物種豐富,就牧草種原而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目前所收集牧草種原包括禾本科 56屬(genus)280種(species)、豆科43屬209種,而越南是屬熱帶地區緯度,其物種亦相當豐富。在此次參訪過程中,拜訪了越南農部畜牧廳(Department of Livestock Husband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南越畜牧局(Depart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越南畜產試驗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畜產試驗所中區分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Livestoc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Central Region)及南區分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The Centre for Animal Husband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等單位,並與廳、局及總所長、分所長等有一初步共識,即越南現在未有一專用牧草品種,但酪農業對越南日益重要,牧草之育種則格外迫切,品種、系等種原交換刻不容緩。因此,台、越雙方可就現有的牧草種原,各自挑選具潛力種原鑑定其DNA差異,再依需要進行牧草種原之交換、引種及選育評估等工作合作,使台、越雙方的牧草種原能達利益共享之目的。<?五、「山羊精液冷凍與人工授精技術之改進」 本計畫目的為派遣研究人員進行出國研習人工授精技術,以培訓種子技術人員,使國內在山羊人工生殖相關技術上能有所突破,提昇國內山羊種原之性能與乳羊產業國際競爭力本項研習之主要項目包括:觀摩山羊發情自動化偵測系統,研商乳羊發情同期化及排卵與授精時間同步化之合作試驗事宜,參訪乳羊場了解人工授精之田間應用與成效,以及山羊精液冷凍保存技術之改進問題。並邀請法國資深之山羊人工授精研究人員,規劃實際人工授精試驗。試驗結果顯示,以CIDR組藥物處理後,於陰道內助孕素釋放器移除後17及21小時達穩定發情者分別為66.7%及33.3%;以FGA組藥物處理後,於陰道內助孕素釋放器移除後21及25小時達穩定發情者分別為70.6%及29.4%。以CIDR組藥物處理後,於陰道內助孕素釋放器移除後24小時內達穩定發情者為99.1%;以FGA組藥物處理後,於陰道內助孕素釋放器移除後30小時達穩定發情者分別為96.5%。以CIDR及FGA組藥物處理後施以人工授精,結果顯示受胎率分別為50.9%及52.3%。六、「台法交流合作提升家禽生產效率」 本計畫邀請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在家禽抗病力育種、飼料效率選拔、鴨隻飼養管理及冷凍精液方面的專家訪問台灣,並在畜試所新化總所、中華民國養鴨協會、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及畜試所宜蘭分所等共辦理4場研討會。透過本次的交流吸收法方的研究經驗,可縮短我國在家禽抗病力育種、鴨隻飼料效率選拔、室內飼養及冷凍精液研發的摸索時間,提升我國研究的深度及廣度,解決家禽產業面臨的問題,期望未來藉由國際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提高我國鴨隻研究在國際的能見度。七、「台荷畜禽科技研究交流-草食動物與家禽」 本計畫邀請荷蘭Wageningen UR (大學及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Dr. Cone來台訪問,來訪期間參訪畜產試驗所總所、恆春分所、台東種畜繁殖場、花蓮種畜繁殖場、中興大學及業界TMR中心,舉辦1場學術研討會及5場圓桌會議,介紹體外氣體生成技術(In vitro gas production techniques)、荷蘭乳業及該國芻料利用概況。另選兩名研究人員前往荷蘭Wageningen大學及研究中心位於Lelystad之家畜禽研究中心(Livestock Research Center) 及Wageningen校區研習動物生產技術。研習內容包括乳牛、家禽與兔之營養、飼養管理與動物福祉。透過本計畫之執行,除學習荷蘭草食動物與家禽生產技術外,同時也促進台荷雙方之學術交流。八、「研習英國低密度畜禽人道飼養管理模式」 台灣傳統畜牧業生產為求單位面積最大飼養量,其特點之ㄧ為注重「量」的集約式生產,動物飼養密度相當高。以養豬產業為例,離乳乾母豬即飼養於待配狹欄,哺乳母豬飼養於分娩狹欄,此等狹欄的空間狹小,寬度大約只有60公分寬,長度約180公分長;傳統產蛋雞飼養於單調環境的巴達利籠(Battery cage)。大規模量產雖然提供人類充分的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但是飼養過程中,除了動物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外,對生態環境的平衡亦造成重大衝擊。有別於傳統的高密度飼養管理方法,部分國家,如法國及德國推動以動物單位(animal unit)為基礎的綠色豬(green pig)觀念,強調低密度投入,以符合生態環境之飼養模式。而英國的人道飼養經濟動物亦居領導地位,從動物保護團體(例如『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推動動物保護、研究單位投注相關議題研發以及國家制定相關法令等,均足以供我國推動符合動物福利之人道生產模式之參考。然而,無可諱言,人道生產模式部分措施會增加飼養成本,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風暴中,動物保護團體、政府單位及產業界需如何調整策略,謀求經營效益(Economy)、環境保護(Environment)與職業道德(Ethics)的平衡以達到永續經營,値得探究。本次赴英國研習計參加「關於糧食安全之世界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 in a World Concerned with Food Security)」研討會、參訪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WSPA)、家畜動物創新公司(Food Animal Initiative)附設牧場、愛丁堡大學皇家狄克獸醫學院(The Royal Dick Schoo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附設乳牛場(Langhill dairy farm)、紐卡素大學農業糧食暨鄉村發展學院(School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Rur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Newcastle upon Tyne附設農場(Cockle Park Farm)、羅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附設家禽研究中心及蘇格蘭農業學院(Scottish Agricultural College) 附設養豬中心,除了和專家學者研討外,並實地參訪附設牧場以了解其實際操作情形,希望英國低密度投入、改善動物福利之人道飼養經濟動物模式,有利我國發展人道飼養經濟動物之依循參考。本計畫另邀請Michael Appleby教授來台為期一週的參訪,行程包括國立大學與相關動物福利教授座談、本所專題演講及參訪動物養殖場、本所台東場、花蓮場及宜蘭分所,透過經驗交流,有助於國內動物福利教學及研究之提升。九、「臺越畜產種原基因庫交流合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為落實與執行第六屆臺越雙方農漁業合作會議畜牧議題重要結論之ㄧ,研提與執行100年度「台越畜產生物種原的保存技術與鑑定」出國計畫,選派研究人員,於100年<?7月25日至8月7日除應邀參加由亞太糧肥技術中心(FFTC)主辦與越南國立畜產試驗所(NIAS)協辦之國際研討會外,並參訪NIAS與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畜牧局,在研討會中除可與其他國家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外,亦可與此次到越南參訪的主角NIAS的研究專家進行初步的會面與討論,其後正式拜訪NIAS與畜牧局,進一步討論畜產種原研究與產業合作的方向。同時,邀請越南畜產專家來臺參訪,並將探討雙方畜產方面可合作的議題。 |
計畫年度100 |
計畫類別科技 |
計畫名稱加強畜產科技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 |
計畫編號100農科-4.1.1-畜-L1(Z) |
計畫屬性科學技術類 |
研究性質技術發展 |
研究方法自行研究 |
研究領域畜牧獸醫類 |
研究目的發展農林漁牧(不含食品加工與包裝) |
主管機關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執行機關農委會畜產試驗所 |
計畫主持人陳添福 |
中央款3351000 |
配合款0 |
計畫總經費3351000 |
執行成果摘要「加強畜產科技國際合作及技術交流」之中文摘要:一、「氣候變遷對於牧草生產之因應」 台灣的飼料自給率低,牧草也有半數仰賴進口;而全球氣候變遷影響農業生產,也將影響台灣的畜產業。因此,因應氣候變遷的農業生產是一個重要課題,日本在因應氣候變遷方向的研究有牧草耐逆境育種、減少溫效氣體排放的草地管理經驗可供國內相關研究之參考。此行至五個研究機構參訪,分別為畜產草地研究所、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農業環境研究所、京都大學,及九州沖繩農業研究所的都城旱作研究中心。畜產草地研究所是日本最主要的國家級牧草研究機構,在此研習課題包括:日本飼料用玉米品種開發的動向、耐水及抗病之青割玉米育種、因應暖化之溫帶牧草育種、基因改造玉米與牧草的監控與評估、生質用纖維作物育種與發展現況、草地管理與溫效氣體收支。另訪問京都大學畜產資源研究室了解生命週期評估方法,及討論自給飼料與動物生產的環境衝擊研究;訪問都城旱作研究中心了解九州耐逆境玉米育種現況;此外,並參訪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的種原評估設施與基因庫運作,以及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的「開放性高二氧化碳」設施,討論模擬二氧化碳上升環境之試驗設計等。借鏡日本因應氣候變遷的措施,對國內牧草研究及生產建議事項為:一、掌握青割玉米生產,加強青割玉米耐逆境育種;二、開發一種超越青割玉米耐逆境性極限、營養價值佳的芻料作物;三、發展台灣可行的減少溫效氣體排放的牧草栽培管理方法;四、引導草食動物產業成為區域性養分循環的產業。二、「研習家禽生殖細胞之培養系統對基因表現及供基因轉殖之影響」 近年來,畜產試驗所在畜禽生殖生物科技方面已累積相當成果。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 (INRA) 在家禽生殖生技之研究成果全球知名,亦居國際學術領先地位,法方之關鍵技術值得本所學習並進行技術交流。本所長期以來投入畜禽生殖生技上已建立良好基礎,若能輔以INRA在家禽生殖細胞培養與操作方面的先進經驗及技術平台,對本所未來在家禽生殖細胞研究、基因轉殖家禽及後續生殖細胞發育整體基因表現分析將有莫大助益。本計畫已派2位研究人員(劉振發助理研究員與蕭振文副研究員),於2011年7月17日至7月30日赴法進行研習家禽生殖細胞之培養系統對基因表現及供基因轉殖之影響。另邀請法國INRA Dr.Bertrand Pain與Dr. Marina Govoroun 研究員於2011年9月26日至10月23日來台參訪並進行4次公開演講。三、「氣候變遷對於牧草生產及草原生態環境之影響」 本計畫之目的為參訪加拿大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oumbia之分子生物技術應用於作物育種及氣候異常變遷等相關研究團隊, 包括該校Faculty of Land and Food Systems的Prof. Andrew Riseman與Prof. Ellis Brian,汲取學習加拿大在氣候變遷對於牧草育種、生產及草原農業之影響的試驗研究成果,提供國內進行氣候變遷相關試驗研究之參考。<?四、「台越雙方牧草種原收集及交換計畫」 台灣與越南之緯度均位於亞熱帶至熱帶地區,溫度普遍介於10-30oC,年雨量1000<?-3000公釐。台灣之物種豐富,就牧草種原而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目前所收集牧草種原包括禾本科 56屬(genus)280種(species)、豆科43屬209種,而越南是屬熱帶地區緯度,其物種亦相當豐富。在此次參訪過程中,拜訪了越南農部畜牧廳(Department of Livestock Husbandy,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南越畜牧局(Depart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越南畜產試驗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畜產試驗所中區分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Livestoc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of Central Region)及南區分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The Centre for Animal Husband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Transfer)等單位,並與廳、局及總所長、分所長等有一初步共識,即越南現在未有一專用牧草品種,但酪農業對越南日益重要,牧草之育種則格外迫切,品種、系等種原交換刻不容緩。因此,台、越雙方可就現有的牧草種原,各自挑選具潛力種原鑑定其DNA差異,再依需要進行牧草種原之交換、引種及選育評估等工作合作,使台、越雙方的牧草種原能達利益共享之目的。<?五、「山羊精液冷凍與人工授精技術之改進」 本計畫目的為派遣研究人員進行出國研習人工授精技術,以培訓種子技術人員,使國內在山羊人工生殖相關技術上能有所突破,提昇國內山羊種原之性能與乳羊產業國際競爭力本項研習之主要項目包括:觀摩山羊發情自動化偵測系統,研商乳羊發情同期化及排卵與授精時間同步化之合作試驗事宜,參訪乳羊場了解人工授精之田間應用與成效,以及山羊精液冷凍保存技術之改進問題。並邀請法國資深之山羊人工授精研究人員,規劃實際人工授精試驗。試驗結果顯示,以CIDR組藥物處理後,於陰道內助孕素釋放器移除後17及21小時達穩定發情者分別為66.7%及33.3%;以FGA組藥物處理後,於陰道內助孕素釋放器移除後21及25小時達穩定發情者分別為70.6%及29.4%。以CIDR組藥物處理後,於陰道內助孕素釋放器移除後24小時內達穩定發情者為99.1%;以FGA組藥物處理後,於陰道內助孕素釋放器移除後30小時達穩定發情者分別為96.5%。以CIDR及FGA組藥物處理後施以人工授精,結果顯示受胎率分別為50.9%及52.3%。六、「台法交流合作提升家禽生產效率」 本計畫邀請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在家禽抗病力育種、飼料效率選拔、鴨隻飼養管理及冷凍精液方面的專家訪問台灣,並在畜試所新化總所、中華民國養鴨協會、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及畜試所宜蘭分所等共辦理4場研討會。透過本次的交流吸收法方的研究經驗,可縮短我國在家禽抗病力育種、鴨隻飼料效率選拔、室內飼養及冷凍精液研發的摸索時間,提升我國研究的深度及廣度,解決家禽產業面臨的問題,期望未來藉由國際進一步的合作關係,提高我國鴨隻研究在國際的能見度。七、「台荷畜禽科技研究交流-草食動物與家禽」 本計畫邀請荷蘭Wageningen UR (大學及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Dr. Cone來台訪問,來訪期間參訪畜產試驗所總所、恆春分所、台東種畜繁殖場、花蓮種畜繁殖場、中興大學及業界TMR中心,舉辦1場學術研討會及5場圓桌會議,介紹體外氣體生成技術(In vitro gas production techniques)、荷蘭乳業及該國芻料利用概況。另選兩名研究人員前往荷蘭Wageningen大學及研究中心位於Lelystad之家畜禽研究中心(Livestock Research Center) 及Wageningen校區研習動物生產技術。研習內容包括乳牛、家禽與兔之營養、飼養管理與動物福祉。透過本計畫之執行,除學習荷蘭草食動物與家禽生產技術外,同時也促進台荷雙方之學術交流。八、「研習英國低密度畜禽人道飼養管理模式」 台灣傳統畜牧業生產為求單位面積最大飼養量,其特點之ㄧ為注重「量」的集約式生產,動物飼養密度相當高。以養豬產業為例,離乳乾母豬即飼養於待配狹欄,哺乳母豬飼養於分娩狹欄,此等狹欄的空間狹小,寬度大約只有60公分寬,長度約180公分長;傳統產蛋雞飼養於單調環境的巴達利籠(Battery cage)。大規模量產雖然提供人類充分的動物性蛋白質食物,但是飼養過程中,除了動物受到不人道的待遇外,對生態環境的平衡亦造成重大衝擊。有別於傳統的高密度飼養管理方法,部分國家,如法國及德國推動以動物單位(animal unit)為基礎的綠色豬(green pig)觀念,強調低密度投入,以符合生態環境之飼養模式。而英國的人道飼養經濟動物亦居領導地位,從動物保護團體(例如『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推動動物保護、研究單位投注相關議題研發以及國家制定相關法令等,均足以供我國推動符合動物福利之人道生產模式之參考。然而,無可諱言,人道生產模式部分措施會增加飼養成本,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風暴中,動物保護團體、政府單位及產業界需如何調整策略,謀求經營效益(Economy)、環境保護(Environment)與職業道德(Ethics)的平衡以達到永續經營,値得探究。本次赴英國研習計參加「關於糧食安全之世界動物福利(Animal Welfare in a World Concerned with Food Security)」研討會、參訪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Animals, WSPA)、家畜動物創新公司(Food Animal Initiative)附設牧場、愛丁堡大學皇家狄克獸醫學院(The Royal Dick Schoo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附設乳牛場(Langhill dairy farm)、紐卡素大學農業糧食暨鄉村發展學院(School of Agriculture, Food and Rur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Newcastle upon Tyne附設農場(Cockle Park Farm)、羅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te)附設家禽研究中心及蘇格蘭農業學院(Scottish Agricultural College) 附設養豬中心,除了和專家學者研討外,並實地參訪附設牧場以了解其實際操作情形,希望英國低密度投入、改善動物福利之人道飼養經濟動物模式,有利我國發展人道飼養經濟動物之依循參考。本計畫另邀請Michael Appleby教授來台為期一週的參訪,行程包括國立大學與相關動物福利教授座談、本所專題演講及參訪動物養殖場、本所台東場、花蓮場及宜蘭分所,透過經驗交流,有助於國內動物福利教學及研究之提升。九、「臺越畜產種原基因庫交流合作」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為落實與執行第六屆臺越雙方農漁業合作會議畜牧議題重要結論之ㄧ,研提與執行100年度「台越畜產生物種原的保存技術與鑑定」出國計畫,選派研究人員,於100年<?7月25日至8月7日除應邀參加由亞太糧肥技術中心(FFTC)主辦與越南國立畜產試驗所(NIAS)協辦之國際研討會外,並參訪NIAS與越南農業暨農村發展部畜牧局,在研討會中除可與其他國家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外,亦可與此次到越南參訪的主角NIAS的研究專家進行初步的會面與討論,其後正式拜訪NIAS與畜牧局,進一步討論畜產種原研究與產業合作的方向。同時,邀請越南畜產專家來臺參訪,並將探討雙方畜產方面可合作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