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股份有限公司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

廠商中文名稱也是股份有限公司的統一編號是28058256, 電話號碼是02-23966024#207, 中文營業地址是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也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圖

統一編號28058256
原始登記日期20150421
核發日期20210814
廠商中文名稱也是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英文名稱YES333 CO., LTD.
中文營業地址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英文營業地址1 F., No. 145, Ln. 369, Yuantong Rd., Zhonghe Dist., New Taipei City 23563, Taiwan (R.O.C.)
代表人丁OO
電話號碼02-23966024#207
傳真號碼02-23964323
進口資格
出口資格
同步更新日期2024-04-24

統一編號

28058256

原始登記日期

20150421

核發日期

20210814

廠商中文名稱

也是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英文名稱

YES333 CO., LTD.

中文營業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英文營業地址

1 F., No. 145, Ln. 369, Yuantong Rd., Zhonghe Dist., New Taipei City 23563, Taiwan (R.O.C.)

代表人

丁OO

電話號碼

02-23966024#207

傳真號碼

02-23964323

進口資格

出口資格

同步更新日期

2024-04-24

也是股份有限公司地圖 [ 導航 ]

也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址位於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開啟Google地圖視窗

根據識別碼 28058256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28058256 資料。

[ 搜尋所有 28058256 ... ]

根據名稱 也是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也是 ...)

# 也是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1

案件編號20080923000001
個案名稱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種類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一)李英宅位於臺北市大稻埕邊緣,南京東路與延平北路交叉口旁,始建於日治時期(西元1910年以前),但是到了太平洋戰爭末期,因為日人在隔鄰街屋上設置防空高射炮,陣地周圍須清出防火巷,因此,李宅遭到強制拆除的命運,殊為可惜。這棟建築現仍有照片留下,可看出當年的恢宏。 (二)日治時期李家所經營的太和堂藥房,為臺北市三大西藥商之一,李家也有多人赴日就讀醫藥,顯見門庭之旺。以往在附近的南京西路上還設有一間倉庫,用以囤積貨品,放置日本進口的原物料,並在此分裝成小包裝到市面上出售,惜此建築已不存在。李家也不只經營西藥買賣,也兼販售醫療器材,當時許多剛開業的醫生缺乏資金,李英先生都會很大方的提供幫助,可見其樂於助人的個性。 (三)李宅遭拆除之後未久,戰爭即結束,真可謂無妄之災。之後旋即重建(西元1947年),因此李宅建築的特殊性,乃是屬於戰後初期復原時所建造者,在臺灣近代建築的階段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光復初始,百廢待舉,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所需要的建築資材,只能一次一點的,慢慢將建材購買收集完整,才將整棟三層樓,前後兩進的住宅重新建造起來。據說當時附近三層樓高的建築不多,從李宅的樓頂,還可以看到大稻埕的河堤。 (四)據屋主指出,室內裝修比建築稍晚,仍是分階段建造出來的。李英先生平日就很注重建築物的維護,除了日常打掃之外,每年經常性的維修房屋,或粉刷牆壁,或整修門窗。鄰人以為李家有哪裡破損,實則不然。當時匠師對於窗戶的整修相當講究,窗櫺是由許多小木條組合而成,經過使用之後難免會有脫開的現象,匠師會使用補土將縫隙補好,再重新粉刷油漆。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專家學者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4::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本宅之隔局較為罕見,施工考究,室內家具亦 保存完整,可佐證當年之生活情調。 2、屋主為日治及戰後時期臺北地區之重要藥商,見證西方醫藥在台灣之發展及普及情形。 3、匠師經調查研究清楚,為戰後(1947)臺灣工匠仍繼承日治時期傳統之見證。
法令依據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4款評定基準
所屬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address: : 延平北路1段149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address: : 延平北路1段151號
經度121.5118929
緯度25.0535945
主管機關名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東北區
代表圖像ext: : jpe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2fed93fa-46c2-46f6-83d8-e5a68de5da0e/代表圖像_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_20220712_c.jpe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2fed93fa-46c2-46f6-83d8-e5a68de5da0e/代表圖像_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_20220712.jpeg
name: : 代表圖像_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_20220712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私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80923000001
外觀特徵1、李宅的平面格局為面寬兩開間,兩進一過水式的街屋。正面與背面外觀看起來是兩開間街屋,但在室內則打通為一戶,這樣的格局在傳統街屋中經常可見。李宅單開間面寬為6米,正面總寬度13米,背立面總寬度12米,總進深26.3米。建築基地為不規則梯字形,因此平面也隨之形成不規則狀。 2、一樓室內由於改建過多次,除第二進車庫部份之外,幾已看不出原貌,二、三樓的平面格局相仿,第一進深度為13.7米,設三根圓柱,第二進深度為6.1米,設一根圓柱。前後進深度相差很大,但這樣的格局也可見於迪化街的街屋中,這應該是受限於基地尺寸所做的權衡調整。 3、一樓第一進早期經營自家藥局,中庭設假山、水池,為養魚、養蘭的場所,第二進一邊作車庫,另一邊則作養蘭之處。之後一樓第一進全部出租,亦作為店鋪使用,目前眼鏡行仍在營業,另一邊則分割為三個小店面做銀樓生意,但早已歇業,鐵門深鎖,銀樓內部裝潢至今仍存在。一樓第二進靠近法祖公廟一側的房間,曾經出租給相命館營業,號稱「小洞天」,在當時使用廣播打廣告,因此相當有名氣,目前也已經歇業,作為車庫使用。二樓第一進的空間很寬廣,以木質輕隔間分隔成主臥室以及客廳。這個客廳是往年主人宴客,舉行舞會的地方,至今仍維持原樣。 4、從空間組織上看,客廳、餐廳、臥室等主要空間位於第一進、第二進中,廚房、廁所、傭人房等服務空間則位於兩側過水廊中。
室內特徵(一)廳堂、通道(含樓梯)、服務空間、廊廳: 1、客廳:位於第一進二樓的客廳是李宅非常重要的空間,從建築落成開設藥房起,客廳就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以往會讓重要的客人從一樓側面樓梯上來,直接進到客廳。客廳還分成一大一小兩個廳,中間用屏風隔開。大廳放置兩組沙發,小廳放置一組沙發,視人數多寡使用不同的廳。客廳的另外一個用途,就是在晚上舉辦舞會,這時候將沙發往牆邊移動,中間就成了舞池。舞會是相當正式的,每位來賓都必須穿著正式服裝,跳舞時播放古典音樂。現在從客廳的裝潢與傢俱、燈具,仍能看出當時舉辦舞會的特殊情調 2、會客室及餐廳:李宅在第二進三樓開設公司,將中央樓梯取消,改建成靠牆的側面樓梯,從一樓上到二樓的樓梯間旁,就成為會客室。這裡目前放置一組沙發以及一組六人桌椅,其中沙發是從第一進客廳旁的小會客室搬來的。六人桌椅則是較晚設置。會客室旁邊就是李家人平日用餐的餐廳。以前每逢公司尾牙或者喜宴,都是在這層樓宴客。 3、主臥室:主臥室位於第一進二樓,就在大客廳旁邊,其面積相當大,裡頭用家具隔成兩個空間,即臥室與書房,臥室放置兩組床,以及一組大沙發,書房則放置梳妝台、書桌、櫥櫃等。以往在客廳舉辦舞會的時候,主臥室就成為諸位來賓更衣的地方,而主人也等到舞會結束之後,才能就寢。主臥室外有一個小廳,這是比較私密的空間,配合著中央樓梯連接三樓臥室,另外也可通往客廳、廚房、天井等,使這個小廳成為家人的重要聚會空間。 4、娛樂室(辦公室):娛樂室位於三樓第二進,李宅初建時在此放置乒乓球桌,可以打球娛樂,後來大約民國五十年左右族人在此開設航運公司,改為辦公室使用,過幾年後航運公司搬走,又開設建設公司,其辦公室裝潢至今仍保存下來。室內有一道鋁隔間,天花板、地板皆有增設,改動較多。 5、神明廳:神明廳位於第一進三樓前方,也就是前廊的部份,呈南北向長 方形的祭祀空間。從老照片看,神龕以前是擺放在北側的窗戶前面,西側也是窗戶,南側牆壁上設有壁櫃,這個壁櫃以前是專門擺放祭祀用品的,東側則是總長十二公尺的室內隔間,其中靠近神龕的一面隔間,是依照傳統神龕面的樣式製作,唯門窗改成西洋式樣。推測原本這個隔間是要用來作神龕的,但是不知為何又將神龕轉向,以致於這個隔間變成了神龕旁的裝飾面。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雖然李宅是蓋成洋樓式樣,但是碰到祭祀祖先與神明的傳統神龕,仍然依照傳統樣式製作,這也是日據時期民宅中常見到的。 6、客房與傭人房:客房與傭人房分別位於二、三樓的過水廊內,平面位置與面積都相同,尺寸為2.8米乘2.5米,面積並不大。房間內除了走道之外,就是一個高架木板床,上鋪設榻榻米。床的頂端還設置大型的置物櫃,充分利用空間。由於李英夫人相當勤儉,打掃、燒飯、洗衣,都是自己來,因此李宅以往並沒有聘請專職的傭人,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找來,這時候傭人房就可以派上用場,而客房就提供當時來拜訪的親戚住宿。傭人房在李宅平面的位置是相當有趣的。首先,傭人房位於第一進側面樓梯旁,這樣是有利於傭人上下樓做事的,其次,傭人房與廁所有門相通,因此傭人上廁所可以不讓主人見到,傭人房另外還有門通往天井,這樣也是有利於工作的。因此小小的一個傭人房,居然設有三個出入門,這顯然是為了因應複雜的使用功能所設計的,也就是說,李宅中對於主人與傭人的生活動線是經過慎重考慮,特意將其分開,這點從第一進客廳中設有兩座樓梯,以及兩側過水廊都設有廁所,都可以看出使用上的區別。 7、廚房:李宅二樓與三樓過水廊內,各有一個廚房,平常僅使用二樓廚房,到了年節期間,才會使用到三樓的廚房。因此三樓廚房設有一個大灶,可用以蒸年糕,大灶頂端設有煙囪管通往頂樓,可惜這個大灶以及煙囪管目前已經拆除不見。在大灶遺跡旁邊還設有一個堆放木炭的凹槽,至今仍然存在。二樓廚房則已經改裝,不存原貌。 8、廁所及浴室:廁所位於每一層樓的過水廊上,而且兩邊都有,所以總共應有六間(一樓北側過水廊無法進入確認)。早期是用蹲式,後來改為坐式。目前一樓廁所內仍維持原有的蹲式馬桶。在三樓廚房旁邊,還有兩間廁所,一間放坐式馬桶,另一間放置小便斗,廁所尺寸為0.45米乘1.35米,十分狹小。廁所及浴室的牆頂都開有小孔,以利通風。浴室也設置在過水廊上,一樓一間,一樓浴室目前已改建為房間,二、三樓仍保存,以往的浴室都是用木桶,但現在都已經不存,目前二樓浴室內所見的浴缸是後來增設的。 (二)立面造型: 1、李英宅的立面造型,屬於街屋的標準作法,即一開間中做兩柱,開三個窗戶,二、三樓立面都用此法,唯窗戶的寬度較寬,整體比例顯得中規中矩,和一般街屋瘦高的比例不同。外牆採用灰色洗石子,牆面做水準分割線,僅有裝飾在正立面二、三樓中央的三個西洋勳章紋樣,是比較精細的裝飾,這應該是水泥翻模的作品,表面做灰色與咖啡色的洗石子。建築頂端作淺出簷及女兒牆,這也是一般街屋的標準作法。和大稻埕許多街屋比較起來,李宅的立面較為簡單樸實,可貴的是整個正立面目前仍保存良好,建築外牆材料以及窗戶也都維持原樣。 2、建築側面全長26.4米,以柱列分割為七開間,每個開間都開窗戶,外牆為灰色洗石子,除了三樓頂端出簷之外,在一樓頂端也做淺出簷,造型簡潔,目前整體仍維持原樣,背立面的立面分割、開口方式與正立面相同,但窗戶較窄。外牆在早年整修時貼上了小口馬賽克磁磚。 (三)天井: 1、一樓天井設有樓梯可直接上二樓。李宅一樓天井尺寸,由於增建嚴重無法確實得知,由二樓尺寸來看,應在5米乘6米左右,二、三樓部分由於天井四周設走道,因此尺寸縮小為4米乘2.8米。 2、在空間上,天井由一樓一直上到三層樓,形成一種高聳而小巧的半室外空間,這在一般街屋中比較少見。以往天井上方未設頂棚,因此雨水會直接落入一樓水池,目前則加裝透明頂棚。 3、李英除了養魚、養蘭之外,也喜歡養鳥,天井就是他掛鳥籠的地方,據說當年由於養的數量非常多,因此鳥叫聲充斥整個天井,讓來訪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養鳥之外,天井也是李家曬衣服的地方。 (四)屋頂: 李宅的屋頂同時採用了兩種形式,即第一進的兩坡頂以及第二進的平屋頂。日據時期同時採用這兩種屋頂形式者,如彰化和美默園,可視為自斜屋頂過渡到平屋頂的一種過渡形式。平屋頂部份自中央隆起甚高,所以整個洩水坡度相當明顯。 (五)門窗: 1、李宅的門窗數量相當多,目前統計門的種類有十一種,窗 種類有五種,李宅一樓的使用機能與二、三樓不同,因此門窗的作法與數量也差異很大,可惜因為做商業用途而改建嚴重,留存的舊物已經不多了。正面與側面以往都是做店面使用,據說正面的店面與背面車庫門使用的是一種木製可拆式立面,這樣的構件在目前的側立面還可以見到,日後可做為復原的參考。 2、李宅最大的門就是一樓車庫通往天井的門,共有四扇,總寬2.4米,現仍保存良好。另外,目前車庫旁使用的側門,也就是李家人自己使用的出入口,是隨著樓梯改建時增設的,原本沒有。 3、李宅二、三樓的三面外牆都開窗。正面與側面外牆的開窗面積相當大,因此窗戶採用左右推拉式,這與一般街屋不同,背立面因為寬度縮減,窗戶較小,改採上下推拉式。室內窗戶皆集中在天井周圍,也都採用上下推拉窗的形式,這部份的窗戶數量較少,作工較仔細。 4、李宅二、三樓的門有單開與雙開兩種作法。雙開門用於比較重要的空間,如客廳、會客室等前後通往天井的門,這種雙開門作法就比較講究,門的上部開氣窗,門側面有金屬製的鎖,可以將單扇門固定在門框上。這些五金目前都保存良好,還可以正常活動。另外神明廳的隔間也可見到雙開門。 5、房屋內部的門窗,作工都很講究,幾乎都採用線角板作門框,連廚房、廁所的門都是這樣作,顏色也多經過特別塗刷的,呈現深咖啡色,表面再上透明漆,閃閃光亮,特別是在第一二進與天井相連部份的門窗,保存特別好,廁所有些門窗塗上白色油漆,應該不是原貌。臨街面的窗作法就比較簡單,外表也僅塗上白色油漆。不過這些窗戶頂端都裝設窗簾盒,是比較少見的。 6、李宅的門窗的形式在近代建築中很常見,但是在線角細節上處理比較細緻,另外一點,就是用門窗作為廳堂的裝飾,這在二樓客廳、會客室、三樓梯廳都可以見到,是門窗運用上相當可貴的實例。 (六)樓梯: 1、李宅的室內有一大特色,就是樓梯很多,從一樓到二樓有原本有四座樓梯,第一進一座,天井一座,第二進兩座,後來第二進中央樓梯拆除封死,目前地板仍可看出當初開口的位置。二樓到三樓有三座樓梯,第一進兩座,第二進一座,三樓到四樓,則是前後進各一座,第一進樓梯通往頂樓屋架層,第二進樓梯通往頂樓陽台。 2、據說李英夫人認為木製樓梯對於小孩上下較安全,因此目前所見,李宅內二、三樓的樓梯幾乎全部是木材製作,手法相當精細,第二進一樓至二樓、三樓的兩座靠牆樓梯據說原本也是木造,但後來改為鋼筋水泥構造,一樓天井內的樓梯由於是在戶外,所以當然也是採用鋼筋混凝土。 3、第一進二樓的大客廳內,就設置了兩座樓梯,為什麼需要作這樣的配置,目前仍無法從訪問中得到答案,但是從靠牆的樓梯就設置在傭人房旁邊,可以推測當初這座樓梯是設計讓傭人使用的。走中央樓梯上到三樓,則可通往前廰及各房間,李家人則使用中央樓梯,如此便將主從動線分開,不致互相影響。 4、木造樓梯作工講究,柱、欄、扶手、階梯等都作出線腳,階梯上覆銅製止滑條。在第一進二樓的樓梯開口,還有蓋板,必要時可以將樓梯口封閉,這種作法在大稻埕的街屋中也可以見到,應是當時相當普遍的作法,這些蓋板目前仍然保存良好。 5、一樓天井內也設了一個水泥構造樓梯,通往二樓。以往一樓藥局開店時,中午常常是走這個樓梯上二樓餐廳吃飯,但是在天井頂端還沒有設置遮雨棚的時候,下雨就不能用這個樓梯。 6、第二進目前所見到的二、三樓樓梯都是水泥構造,這些都是較晚期改建的,起先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是設在中央,後來加以封閉改開在靠牆的側面,原本中央的樓梯開口目前仍可見到痕跡。而自三樓到頂樓仍然保存原有的木造樓梯。 (七)窺孔: 在李宅二樓,沿著延平北路一側所設置的廊廰地板上,開有兩個小洞,並用木塞來開關。從小洞往下看,可以看到騎樓,這個罕見的機關是用來窺看來拜訪的人,確認安全之後才開門是誰。目前兩個窺孔有一個已經阻塞,另外一個仍然可以開關。小孔內還裝設鐵條,可謂防衛嚴密。另外,從三樓廊廳也有一個相同的窺孔可以看到二樓,但是和二樓窺孔的位置是錯開的。 (八)車庫: 李宅一樓第二進面積不大,單間尺寸約為5.6米見方,早期一邊作為車庫使用,一邊養蘭花,後來養蘭花的一邊租出去作為相命館。目前車庫這邊仍維持原貌。光復初期李家有台三輪車,也就是類似人力黃包車,一次可以坐三個人,車子就放在這個車庫裡頭。後來因為李英在北投有房產租賃給住台美軍將領,將領回美之後就將其名下的賓士車轉讓給李英,這種車款在當時市場上是買不到的,只能靠這種特殊管道獲得,因此擁有這樣一台車可以說是相當拉風,這台車當時也就停在目前這個車庫內。可惜目前兩台車都已不知去向,只剩下空蕩蕩的車庫。當時踩黃包車的師傅就住在一樓車庫旁的房間內,這個房間目前已經變成倉庫。而請來開賓士車的司機則是每天上下班。 (九)閣樓倉庫: 目前李宅內所見到的專用倉庫不多,最大的一個是在第一進樓頂的閣樓。裡頭由山牆隔成兩間,山牆中間開門,因此兩間是通的。每間的中央都有一組巨大的屋架,目前所見的屋架是十幾年前跟台鐵買來的舊料拼湊而成,為Kingpost結構,主樑中央使用螺栓續接,作工頗粗糙。和一般日據時期台灣近代建築不同的是,以往的天花板是懸吊在屋架之下的,不能承重,但是李宅的三樓天花板也就是閣樓的地板,這些地板靠著混凝土大樑以及一根根的小樑來結合,成為可以踩踏的樓板。 (十)室內隔間: 李宅的室內隔間不多,都集中在第一進二樓、三樓,且都是輕質木隔間。其中三樓神明廳以及梯廳隔間的製作風格頗類似日據時期的門窗作法,相當漂亮。而神明廳另外一邊的隔間,是採用傳統神龕的分割方式,作工也相當細緻。在第二進二、三樓,由於是做公司使用,因此採用簡單的鋁製隔間。 (十一)鋪面與天花板: 1、鋪面: (1)李宅的鋪面作法相當簡單,以灰色磨石子為主,又依照不同的空間性質,而採用不同的圖案及顏色,以第一進二樓鋪面來說,採用茶色磨石子方格,以斜紋方式製作。而配合柱位與樑位投影到的地面,以及牆邊、樓梯周圍作紅色線腳收邊。到了西側走廊的部份,則改作紅色六角形磨石子(三樓神明廳鋪面亦同)。而第一進三樓和二樓鋪面作法相同。在傳統建築中,紅色六角形磚是用在重要的廳堂,這樣的概念也延續到李宅的鋪面處理上。此外,部分門檻也使用紅色磨石子處理。 (2)而在過水廊的部份,天井走廊一樣做茶色磨石子,但沒有任何紋樣,三樓廚房地面也是相同作法,這些應該都是李宅最原始的鋪面。二樓廁所鋪上了小口磁磚,應該是晚期增鋪的。 (3)第二進樓梯間由於經過改裝,所以從地面到樓梯本身,都是採用紅、黃、綠三種顏色的磨石子處理,其中地板用紅色,樓梯踏階中央用黃色,收邊則用綠色,這也是當早期相當常見的磨石子配色。 2、天花板: 由於李宅大多數天花板都是採用RC樓板,因此作法簡單,僅在邊緣做灰泥線腳,天花板中央懸吊燈具處也同樣作灰泥線腳。只有第一進三樓的天花板是採用木料,周圍收邊線板也用木料,不過由於三樓上面還有閣樓,閣樓內有木質屋架,或許是出於這種木屋架配合木造天花板的習慣,這種作法在日據時期的近代建築非常普遍。但是較特別的是,天花板不是靠木屋架來懸吊,而是靠橫跨整個第一進的三根水泥樑,以及前後承重牆來支撐天花板。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承載力較佳,因此天花板上方還可以堆放物品,這使得閣樓成為李家最大的儲藏空間。
使用情形已整修完成,再利用計畫中。整修前為:(一)一樓:一樓建物第一進部份原作商店(大千眼鏡、老合盈芳、正富山、誼意寶銀樓),目前使用現況為閒置,第二進部份為車庫、倉庫及小洞天算命使用。 (二)二樓:本建物二樓部份為住家使用,包括客廳、餐廳、主臥室、廁所、廚房等空間使用。 (三)三樓:本建物三樓部份為住家使用,包括神明廳、辦公室、臥室、廁所等空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保存範圍:全棟保存
現狀(空)
是否開放(空)
是否收費(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2)2720-8889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04300號
公告日期: : 2008-09-23 00:00:00.0
note: : 登錄歷史建築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86800號
公告日期: : 2009-10-02 00:00:00.0
note: : 修正定著土地及面積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48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2::
itemNo: : 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48-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3::
itemNo: : 3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49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4::
itemNo: : 4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0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5::
itemNo: : 5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0-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6::
itemNo: : 6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7::
itemNo: : 7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2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8::
itemNo: : 8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2-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9::
itemNo: : 9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2-2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10::
itemNo: : 10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3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11::
itemNo: : 1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3-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12::
itemNo: : 1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4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公告建號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itemNo: : 1
buildingSerialNo: : 730
buildingownership: : 私有
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itemNo: : 2
buildingSerialNo: : 2160
buildingownership: : 私有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939/photo/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2.JPG
2::
mediaName: : 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940/photo/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3.JPG
3::
mediaName: : 40364257-52b2-498a-9da3-3ae270cc47c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005/photo/40364257-52b2-498a-9da3-3ae270cc47c7.jpg
4::
mediaName: :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3694/photo/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22/f65c9b52-2f58-4e73-a050-175429b42a8f/97年公告.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22/572c3945-64c6-4b7d-b3f9-ac87862331a6/98年公告.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b7854ced-dda5-49f0-90f5-acabdee599f5/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4.JPG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562099eb-c4b5-4cfe-9f7d-8a6ed5112212/downloadfile.png
repImgId174926
案件編號: 20080923000001
個案名稱: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種類: 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 (一)李英宅位於臺北市大稻埕邊緣,南京東路與延平北路交叉口旁,始建於日治時期(西元1910年以前),但是到了太平洋戰爭末期,因為日人在隔鄰街屋上設置防空高射炮,陣地周圍須清出防火巷,因此,李宅遭到強制拆除的命運,殊為可惜。這棟建築現仍有照片留下,可看出當年的恢宏。 (二)日治時期李家所經營的太和堂藥房,為臺北市三大西藥商之一,李家也有多人赴日就讀醫藥,顯見門庭之旺。以往在附近的南京西路上還設有一間倉庫,用以囤積貨品,放置日本進口的原物料,並在此分裝成小包裝到市面上出售,惜此建築已不存在。李家也不只經營西藥買賣,也兼販售醫療器材,當時許多剛開業的醫生缺乏資金,李英先生都會很大方的提供幫助,可見其樂於助人的個性。 (三)李宅遭拆除之後未久,戰爭即結束,真可謂無妄之災。之後旋即重建(西元1947年),因此李宅建築的特殊性,乃是屬於戰後初期復原時所建造者,在臺灣近代建築的階段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光復初始,百廢待舉,並不是有錢就可以買到所需要的建築資材,只能一次一點的,慢慢將建材購買收集完整,才將整棟三層樓,前後兩進的住宅重新建造起來。據說當時附近三層樓高的建築不多,從李宅的樓頂,還可以看到大稻埕的河堤。 (四)據屋主指出,室內裝修比建築稍晚,仍是分階段建造出來的。李英先生平日就很注重建築物的維護,除了日常打掃之外,每年經常性的維修房屋,或粉刷牆壁,或整修門窗。鄰人以為李家有哪裡破損,實則不然。當時匠師對於窗戶的整修相當講究,窗櫺是由許多小木條組合而成,經過使用之後難免會有脫開的現象,匠師會使用補土將縫隙補好,再重新粉刷油漆。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專家學者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4::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本宅之隔局較為罕見,施工考究,室內家具亦 保存完整,可佐證當年之生活情調。 2、屋主為日治及戰後時期臺北地區之重要藥商,見證西方醫藥在台灣之發展及普及情形。 3、匠師經調查研究清楚,為戰後(1947)臺灣工匠仍繼承日治時期傳統之見證。
法令依據: 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4款評定基準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address: : 延平北路1段149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address: : 延平北路1段151號
經度: 121.5118929
緯度: 25.0535945
主管機關名稱: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東北區
代表圖像: ext: : jpe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2fed93fa-46c2-46f6-83d8-e5a68de5da0e/代表圖像_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_20220712_c.jpe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2fed93fa-46c2-46f6-83d8-e5a68de5da0e/代表圖像_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_20220712.jpeg
name: : 代表圖像_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_20220712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私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80923000001
外觀特徵: 1、李宅的平面格局為面寬兩開間,兩進一過水式的街屋。正面與背面外觀看起來是兩開間街屋,但在室內則打通為一戶,這樣的格局在傳統街屋中經常可見。李宅單開間面寬為6米,正面總寬度13米,背立面總寬度12米,總進深26.3米。建築基地為不規則梯字形,因此平面也隨之形成不規則狀。 2、一樓室內由於改建過多次,除第二進車庫部份之外,幾已看不出原貌,二、三樓的平面格局相仿,第一進深度為13.7米,設三根圓柱,第二進深度為6.1米,設一根圓柱。前後進深度相差很大,但這樣的格局也可見於迪化街的街屋中,這應該是受限於基地尺寸所做的權衡調整。 3、一樓第一進早期經營自家藥局,中庭設假山、水池,為養魚、養蘭的場所,第二進一邊作車庫,另一邊則作養蘭之處。之後一樓第一進全部出租,亦作為店鋪使用,目前眼鏡行仍在營業,另一邊則分割為三個小店面做銀樓生意,但早已歇業,鐵門深鎖,銀樓內部裝潢至今仍存在。一樓第二進靠近法祖公廟一側的房間,曾經出租給相命館營業,號稱「小洞天」,在當時使用廣播打廣告,因此相當有名氣,目前也已經歇業,作為車庫使用。二樓第一進的空間很寬廣,以木質輕隔間分隔成主臥室以及客廳。這個客廳是往年主人宴客,舉行舞會的地方,至今仍維持原樣。 4、從空間組織上看,客廳、餐廳、臥室等主要空間位於第一進、第二進中,廚房、廁所、傭人房等服務空間則位於兩側過水廊中。
室內特徵: (一)廳堂、通道(含樓梯)、服務空間、廊廳: 1、客廳:位於第一進二樓的客廳是李宅非常重要的空間,從建築落成開設藥房起,客廳就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以往會讓重要的客人從一樓側面樓梯上來,直接進到客廳。客廳還分成一大一小兩個廳,中間用屏風隔開。大廳放置兩組沙發,小廳放置一組沙發,視人數多寡使用不同的廳。客廳的另外一個用途,就是在晚上舉辦舞會,這時候將沙發往牆邊移動,中間就成了舞池。舞會是相當正式的,每位來賓都必須穿著正式服裝,跳舞時播放古典音樂。現在從客廳的裝潢與傢俱、燈具,仍能看出當時舉辦舞會的特殊情調 2、會客室及餐廳:李宅在第二進三樓開設公司,將中央樓梯取消,改建成靠牆的側面樓梯,從一樓上到二樓的樓梯間旁,就成為會客室。這裡目前放置一組沙發以及一組六人桌椅,其中沙發是從第一進客廳旁的小會客室搬來的。六人桌椅則是較晚設置。會客室旁邊就是李家人平日用餐的餐廳。以前每逢公司尾牙或者喜宴,都是在這層樓宴客。 3、主臥室:主臥室位於第一進二樓,就在大客廳旁邊,其面積相當大,裡頭用家具隔成兩個空間,即臥室與書房,臥室放置兩組床,以及一組大沙發,書房則放置梳妝台、書桌、櫥櫃等。以往在客廳舉辦舞會的時候,主臥室就成為諸位來賓更衣的地方,而主人也等到舞會結束之後,才能就寢。主臥室外有一個小廳,這是比較私密的空間,配合著中央樓梯連接三樓臥室,另外也可通往客廳、廚房、天井等,使這個小廳成為家人的重要聚會空間。 4、娛樂室(辦公室):娛樂室位於三樓第二進,李宅初建時在此放置乒乓球桌,可以打球娛樂,後來大約民國五十年左右族人在此開設航運公司,改為辦公室使用,過幾年後航運公司搬走,又開設建設公司,其辦公室裝潢至今仍保存下來。室內有一道鋁隔間,天花板、地板皆有增設,改動較多。 5、神明廳:神明廳位於第一進三樓前方,也就是前廊的部份,呈南北向長 方形的祭祀空間。從老照片看,神龕以前是擺放在北側的窗戶前面,西側也是窗戶,南側牆壁上設有壁櫃,這個壁櫃以前是專門擺放祭祀用品的,東側則是總長十二公尺的室內隔間,其中靠近神龕的一面隔間,是依照傳統神龕面的樣式製作,唯門窗改成西洋式樣。推測原本這個隔間是要用來作神龕的,但是不知為何又將神龕轉向,以致於這個隔間變成了神龕旁的裝飾面。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雖然李宅是蓋成洋樓式樣,但是碰到祭祀祖先與神明的傳統神龕,仍然依照傳統樣式製作,這也是日據時期民宅中常見到的。 6、客房與傭人房:客房與傭人房分別位於二、三樓的過水廊內,平面位置與面積都相同,尺寸為2.8米乘2.5米,面積並不大。房間內除了走道之外,就是一個高架木板床,上鋪設榻榻米。床的頂端還設置大型的置物櫃,充分利用空間。由於李英夫人相當勤儉,打掃、燒飯、洗衣,都是自己來,因此李宅以往並沒有聘請專職的傭人,只在有需要的時候找來,這時候傭人房就可以派上用場,而客房就提供當時來拜訪的親戚住宿。傭人房在李宅平面的位置是相當有趣的。首先,傭人房位於第一進側面樓梯旁,這樣是有利於傭人上下樓做事的,其次,傭人房與廁所有門相通,因此傭人上廁所可以不讓主人見到,傭人房另外還有門通往天井,這樣也是有利於工作的。因此小小的一個傭人房,居然設有三個出入門,這顯然是為了因應複雜的使用功能所設計的,也就是說,李宅中對於主人與傭人的生活動線是經過慎重考慮,特意將其分開,這點從第一進客廳中設有兩座樓梯,以及兩側過水廊都設有廁所,都可以看出使用上的區別。 7、廚房:李宅二樓與三樓過水廊內,各有一個廚房,平常僅使用二樓廚房,到了年節期間,才會使用到三樓的廚房。因此三樓廚房設有一個大灶,可用以蒸年糕,大灶頂端設有煙囪管通往頂樓,可惜這個大灶以及煙囪管目前已經拆除不見。在大灶遺跡旁邊還設有一個堆放木炭的凹槽,至今仍然存在。二樓廚房則已經改裝,不存原貌。 8、廁所及浴室:廁所位於每一層樓的過水廊上,而且兩邊都有,所以總共應有六間(一樓北側過水廊無法進入確認)。早期是用蹲式,後來改為坐式。目前一樓廁所內仍維持原有的蹲式馬桶。在三樓廚房旁邊,還有兩間廁所,一間放坐式馬桶,另一間放置小便斗,廁所尺寸為0.45米乘1.35米,十分狹小。廁所及浴室的牆頂都開有小孔,以利通風。浴室也設置在過水廊上,一樓一間,一樓浴室目前已改建為房間,二、三樓仍保存,以往的浴室都是用木桶,但現在都已經不存,目前二樓浴室內所見的浴缸是後來增設的。 (二)立面造型: 1、李英宅的立面造型,屬於街屋的標準作法,即一開間中做兩柱,開三個窗戶,二、三樓立面都用此法,唯窗戶的寬度較寬,整體比例顯得中規中矩,和一般街屋瘦高的比例不同。外牆採用灰色洗石子,牆面做水準分割線,僅有裝飾在正立面二、三樓中央的三個西洋勳章紋樣,是比較精細的裝飾,這應該是水泥翻模的作品,表面做灰色與咖啡色的洗石子。建築頂端作淺出簷及女兒牆,這也是一般街屋的標準作法。和大稻埕許多街屋比較起來,李宅的立面較為簡單樸實,可貴的是整個正立面目前仍保存良好,建築外牆材料以及窗戶也都維持原樣。 2、建築側面全長26.4米,以柱列分割為七開間,每個開間都開窗戶,外牆為灰色洗石子,除了三樓頂端出簷之外,在一樓頂端也做淺出簷,造型簡潔,目前整體仍維持原樣,背立面的立面分割、開口方式與正立面相同,但窗戶較窄。外牆在早年整修時貼上了小口馬賽克磁磚。 (三)天井: 1、一樓天井設有樓梯可直接上二樓。李宅一樓天井尺寸,由於增建嚴重無法確實得知,由二樓尺寸來看,應在5米乘6米左右,二、三樓部分由於天井四周設走道,因此尺寸縮小為4米乘2.8米。 2、在空間上,天井由一樓一直上到三層樓,形成一種高聳而小巧的半室外空間,這在一般街屋中比較少見。以往天井上方未設頂棚,因此雨水會直接落入一樓水池,目前則加裝透明頂棚。 3、李英除了養魚、養蘭之外,也喜歡養鳥,天井就是他掛鳥籠的地方,據說當年由於養的數量非常多,因此鳥叫聲充斥整個天井,讓來訪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除了養鳥之外,天井也是李家曬衣服的地方。 (四)屋頂: 李宅的屋頂同時採用了兩種形式,即第一進的兩坡頂以及第二進的平屋頂。日據時期同時採用這兩種屋頂形式者,如彰化和美默園,可視為自斜屋頂過渡到平屋頂的一種過渡形式。平屋頂部份自中央隆起甚高,所以整個洩水坡度相當明顯。 (五)門窗: 1、李宅的門窗數量相當多,目前統計門的種類有十一種,窗 種類有五種,李宅一樓的使用機能與二、三樓不同,因此門窗的作法與數量也差異很大,可惜因為做商業用途而改建嚴重,留存的舊物已經不多了。正面與側面以往都是做店面使用,據說正面的店面與背面車庫門使用的是一種木製可拆式立面,這樣的構件在目前的側立面還可以見到,日後可做為復原的參考。 2、李宅最大的門就是一樓車庫通往天井的門,共有四扇,總寬2.4米,現仍保存良好。另外,目前車庫旁使用的側門,也就是李家人自己使用的出入口,是隨著樓梯改建時增設的,原本沒有。 3、李宅二、三樓的三面外牆都開窗。正面與側面外牆的開窗面積相當大,因此窗戶採用左右推拉式,這與一般街屋不同,背立面因為寬度縮減,窗戶較小,改採上下推拉式。室內窗戶皆集中在天井周圍,也都採用上下推拉窗的形式,這部份的窗戶數量較少,作工較仔細。 4、李宅二、三樓的門有單開與雙開兩種作法。雙開門用於比較重要的空間,如客廳、會客室等前後通往天井的門,這種雙開門作法就比較講究,門的上部開氣窗,門側面有金屬製的鎖,可以將單扇門固定在門框上。這些五金目前都保存良好,還可以正常活動。另外神明廳的隔間也可見到雙開門。 5、房屋內部的門窗,作工都很講究,幾乎都採用線角板作門框,連廚房、廁所的門都是這樣作,顏色也多經過特別塗刷的,呈現深咖啡色,表面再上透明漆,閃閃光亮,特別是在第一二進與天井相連部份的門窗,保存特別好,廁所有些門窗塗上白色油漆,應該不是原貌。臨街面的窗作法就比較簡單,外表也僅塗上白色油漆。不過這些窗戶頂端都裝設窗簾盒,是比較少見的。 6、李宅的門窗的形式在近代建築中很常見,但是在線角細節上處理比較細緻,另外一點,就是用門窗作為廳堂的裝飾,這在二樓客廳、會客室、三樓梯廳都可以見到,是門窗運用上相當可貴的實例。 (六)樓梯: 1、李宅的室內有一大特色,就是樓梯很多,從一樓到二樓有原本有四座樓梯,第一進一座,天井一座,第二進兩座,後來第二進中央樓梯拆除封死,目前地板仍可看出當初開口的位置。二樓到三樓有三座樓梯,第一進兩座,第二進一座,三樓到四樓,則是前後進各一座,第一進樓梯通往頂樓屋架層,第二進樓梯通往頂樓陽台。 2、據說李英夫人認為木製樓梯對於小孩上下較安全,因此目前所見,李宅內二、三樓的樓梯幾乎全部是木材製作,手法相當精細,第二進一樓至二樓、三樓的兩座靠牆樓梯據說原本也是木造,但後來改為鋼筋水泥構造,一樓天井內的樓梯由於是在戶外,所以當然也是採用鋼筋混凝土。 3、第一進二樓的大客廳內,就設置了兩座樓梯,為什麼需要作這樣的配置,目前仍無法從訪問中得到答案,但是從靠牆的樓梯就設置在傭人房旁邊,可以推測當初這座樓梯是設計讓傭人使用的。走中央樓梯上到三樓,則可通往前廰及各房間,李家人則使用中央樓梯,如此便將主從動線分開,不致互相影響。 4、木造樓梯作工講究,柱、欄、扶手、階梯等都作出線腳,階梯上覆銅製止滑條。在第一進二樓的樓梯開口,還有蓋板,必要時可以將樓梯口封閉,這種作法在大稻埕的街屋中也可以見到,應是當時相當普遍的作法,這些蓋板目前仍然保存良好。 5、一樓天井內也設了一個水泥構造樓梯,通往二樓。以往一樓藥局開店時,中午常常是走這個樓梯上二樓餐廳吃飯,但是在天井頂端還沒有設置遮雨棚的時候,下雨就不能用這個樓梯。 6、第二進目前所見到的二、三樓樓梯都是水泥構造,這些都是較晚期改建的,起先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是設在中央,後來加以封閉改開在靠牆的側面,原本中央的樓梯開口目前仍可見到痕跡。而自三樓到頂樓仍然保存原有的木造樓梯。 (七)窺孔: 在李宅二樓,沿著延平北路一側所設置的廊廰地板上,開有兩個小洞,並用木塞來開關。從小洞往下看,可以看到騎樓,這個罕見的機關是用來窺看來拜訪的人,確認安全之後才開門是誰。目前兩個窺孔有一個已經阻塞,另外一個仍然可以開關。小孔內還裝設鐵條,可謂防衛嚴密。另外,從三樓廊廳也有一個相同的窺孔可以看到二樓,但是和二樓窺孔的位置是錯開的。 (八)車庫: 李宅一樓第二進面積不大,單間尺寸約為5.6米見方,早期一邊作為車庫使用,一邊養蘭花,後來養蘭花的一邊租出去作為相命館。目前車庫這邊仍維持原貌。光復初期李家有台三輪車,也就是類似人力黃包車,一次可以坐三個人,車子就放在這個車庫裡頭。後來因為李英在北投有房產租賃給住台美軍將領,將領回美之後就將其名下的賓士車轉讓給李英,這種車款在當時市場上是買不到的,只能靠這種特殊管道獲得,因此擁有這樣一台車可以說是相當拉風,這台車當時也就停在目前這個車庫內。可惜目前兩台車都已不知去向,只剩下空蕩蕩的車庫。當時踩黃包車的師傅就住在一樓車庫旁的房間內,這個房間目前已經變成倉庫。而請來開賓士車的司機則是每天上下班。 (九)閣樓倉庫: 目前李宅內所見到的專用倉庫不多,最大的一個是在第一進樓頂的閣樓。裡頭由山牆隔成兩間,山牆中間開門,因此兩間是通的。每間的中央都有一組巨大的屋架,目前所見的屋架是十幾年前跟台鐵買來的舊料拼湊而成,為Kingpost結構,主樑中央使用螺栓續接,作工頗粗糙。和一般日據時期台灣近代建築不同的是,以往的天花板是懸吊在屋架之下的,不能承重,但是李宅的三樓天花板也就是閣樓的地板,這些地板靠著混凝土大樑以及一根根的小樑來結合,成為可以踩踏的樓板。 (十)室內隔間: 李宅的室內隔間不多,都集中在第一進二樓、三樓,且都是輕質木隔間。其中三樓神明廳以及梯廳隔間的製作風格頗類似日據時期的門窗作法,相當漂亮。而神明廳另外一邊的隔間,是採用傳統神龕的分割方式,作工也相當細緻。在第二進二、三樓,由於是做公司使用,因此採用簡單的鋁製隔間。 (十一)鋪面與天花板: 1、鋪面: (1)李宅的鋪面作法相當簡單,以灰色磨石子為主,又依照不同的空間性質,而採用不同的圖案及顏色,以第一進二樓鋪面來說,採用茶色磨石子方格,以斜紋方式製作。而配合柱位與樑位投影到的地面,以及牆邊、樓梯周圍作紅色線腳收邊。到了西側走廊的部份,則改作紅色六角形磨石子(三樓神明廳鋪面亦同)。而第一進三樓和二樓鋪面作法相同。在傳統建築中,紅色六角形磚是用在重要的廳堂,這樣的概念也延續到李宅的鋪面處理上。此外,部分門檻也使用紅色磨石子處理。 (2)而在過水廊的部份,天井走廊一樣做茶色磨石子,但沒有任何紋樣,三樓廚房地面也是相同作法,這些應該都是李宅最原始的鋪面。二樓廁所鋪上了小口磁磚,應該是晚期增鋪的。 (3)第二進樓梯間由於經過改裝,所以從地面到樓梯本身,都是採用紅、黃、綠三種顏色的磨石子處理,其中地板用紅色,樓梯踏階中央用黃色,收邊則用綠色,這也是當早期相當常見的磨石子配色。 2、天花板: 由於李宅大多數天花板都是採用RC樓板,因此作法簡單,僅在邊緣做灰泥線腳,天花板中央懸吊燈具處也同樣作灰泥線腳。只有第一進三樓的天花板是採用木料,周圍收邊線板也用木料,不過由於三樓上面還有閣樓,閣樓內有木質屋架,或許是出於這種木屋架配合木造天花板的習慣,這種作法在日據時期的近代建築非常普遍。但是較特別的是,天花板不是靠木屋架來懸吊,而是靠橫跨整個第一進的三根水泥樑,以及前後承重牆來支撐天花板。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承載力較佳,因此天花板上方還可以堆放物品,這使得閣樓成為李家最大的儲藏空間。
使用情形: 已整修完成,再利用計畫中。整修前為:(一)一樓:一樓建物第一進部份原作商店(大千眼鏡、老合盈芳、正富山、誼意寶銀樓),目前使用現況為閒置,第二進部份為車庫、倉庫及小洞天算命使用。 (二)二樓:本建物二樓部份為住家使用,包括客廳、餐廳、主臥室、廁所、廚房等空間使用。 (三)三樓:本建物三樓部份為住家使用,包括神明廳、辦公室、臥室、廁所等空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保存範圍:全棟保存
現狀: (空)
是否開放: (空)
是否收費: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720-8889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204300號
公告日期: : 2008-09-23 00:00:00.0
note: : 登錄歷史建築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北市文化二字第09830186800號
公告日期: : 2009-10-02 00:00:00.0
note: : 修正定著土地及面積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48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2::
itemNo: : 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48-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3::
itemNo: : 3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49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4::
itemNo: : 4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0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5::
itemNo: : 5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0-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6::
itemNo: : 6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7::
itemNo: : 7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2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8::
itemNo: : 8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2-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9::
itemNo: : 9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2-2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10::
itemNo: : 10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3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11::
itemNo: : 1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3-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12::
itemNo: : 1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354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專用區(二)(供一般商業使用)
公告建號: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itemNo: : 1
buildingSerialNo: : 730
buildingownership: : 私有
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landNo: : 玉泉段一小段
itemNo: : 2
buildingSerialNo: : 2160
buildingownership: : 私有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939/photo/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2.JPG
2::
mediaName: : 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940/photo/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3.JPG
3::
mediaName: : 40364257-52b2-498a-9da3-3ae270cc47c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2005/photo/40364257-52b2-498a-9da3-3ae270cc47c7.jpg
4::
mediaName: :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3694/photo/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22/f65c9b52-2f58-4e73-a050-175429b42a8f/97年公告.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5-22/572c3945-64c6-4b7d-b3f9-ac87862331a6/98年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b7854ced-dda5-49f0-90f5-acabdee599f5/B045 台北市 延平北路1段149及151號店屋(太和堂藥房) (歷建)04.JPG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562099eb-c4b5-4cfe-9f7d-8a6ed5112212/downloadfile.png
repImgId: 174926

# 也是 於 文資局古蹟 - 2

案件編號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119.55659
緯度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422
案件編號: 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 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 119.55659
緯度: 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 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 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 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 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422

# 也是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3

執行單位白荷陶坊
地址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37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白河蓮鄉特色工藝經歷多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洗禮與在地覺查,已初具特色化能力,又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充實與修正中、具體完成蓮花核心價值定位,實踐材質在地化、美感特色化、傳承教育化、人材流暢化與全程無污染的社區工藝要求。今年從過往累積的基礎上,要求更高層次的自我提升,並且以工藝社區微型產業為階段目標,使社區因工藝而有產業化能力,擴大工藝參與和就業機會,增添工藝美感的生活品質。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今年白荷陶坊以交流平台、協力角度與12所學校、周邊三個社區(竹門、昇安、汴頭)從事社區工藝打造,實踐了植藕節、白河大專青年成年禮、敬師蓮花茶道、蓮誼會等四季蓮花文化構築,深獲社區居民、學校機關、媒體朋友支持。

 

社區為因應美感消費需求,也發展出完整的工藝體驗行程,結合地方節慶、民宿、特色餐點、社區景點,使工藝體驗成為提供在地深度旅遊的賣點。目前在蓮鄉工藝的在地串連網絡中,已經有荷染工藝、親子捏陶、彩繪蓮花衫、釉下彩繪陶杯等。每項體驗教學都設計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引導民眾進入美的感知世界,使作品的價值發生於體驗者生命深處,創造一種感動與美好的生活經驗。以廢棄蓮蓬研發白河陶已有初步成果,作品如嫁妝禮、雙喜杯。97年因工藝課程需求建置柴窯一座、燻燒窯一座,經實驗溫泉泥塗施燒成,得到層次豐富之落灰溫泉泥釉,使蓮灰之白、溫泉泥之暗成為美學對稱論述,為地方工藝找出一條美學論述的發展道路。

 

未來希望白河蓮業往美學產業發展、使在地工藝與全球化潮流接軌,促進社區升級與經濟能量加大,讓在地生活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其次,希望藉由社區工藝之提升,讓在地特色的自主創新力量匯聚,並使本地人具足生命的尊嚴感、和諧理性共享集體生命的價值。

 

【白荷陶坊】

 

我們圍繞著蓮花,就可以講很多故事給你聽,花開的時節,又或是第一瓣的花謝。從這裡出發故事就一直走下去,創意就可以無限。--林文嶽

 

「現在學校裡面有教陶藝的好像很少?」林文嶽說,「這要培養很久,他沒有速成班。你燒了可以不可以,土會告訴你。燒了裂就是裂,土跟你講不對就是不對,他也不留情面,你沒辦法拿一套理論來解釋,這都是真實的。」

 

在白荷陶坊參觀一圈,講堂裡來參加DIY的孩子們雀躍的期待著接下來兩天即將到來的工作營;展示區的工作桌前,幾位大學生則圍著筆記型電腦埋頭討論。對於白河鎮在地工藝人才的培育,林文嶽一邊和他們討論工作內容一邊說,「我覺得工藝中心要有個計畫去把這部份的人來作加強。以後有行銷的人,可能面臨沒有東西可以行銷,沒得做,這都是需要琢磨。五年了嘛!做工藝的人沒有增加,我們這邊多三、四個,但不會那麼快就馬上成熟。今年寒假工讀生進來,這個雲科大的,長那麼秀氣,拿起鐵鎚很兇狠的!這個環球科技大學的,解決問題很強,很懂實作。這個北藝大,會畫圖,圖已經畫好了,設計也有個概念,現在剛入門開始學。還有兩位暑期工讀,三位是青輔會的,我自己請兩位。有的是他們同學想要來,我們就比照辦理,以後讓他們走出去,走實作這條路,也是很好。」林老師介紹起在白荷陶坊學習的工讀生,臉上不時流露出對下一代工藝人才的期待與關懷。

 

【從內心的紀律出發】

 

「他們來這裡是學做陶嗎?」「都有。做陶、做櫥窗、展覽場的設計。 學校培養的大都是知識類型的人才,設計、創意。我覺得我們社區工坊的屬性,可以培養一些實際在做的,就會是經驗的人才。」

 

林老師指向窗外燒陶用的木材,「你搬這個木材怎麼搬?疊上去不整齊,你跟他用講的沒有用,不整齊就是不整齊,再重來一次。不是整整齊齊的火力會更大,而是整整齊齊的表現出工作者內在的紀律。紀律、態度都要很明確,這會讓你的事情做的有效、做的明確、做出你要的品質,這很重要。」

 

不論是做工藝,或是奉上一杯茶,甚至是堆材這樣的小細節,林文嶽老師都非常重視工藝家的「內自省」,從生活中去實踐,並同樣把這樣嚴謹的態度,言教、身教並行的傳遞,把每一個角落都做的到位。

 

【村上隆的刀鋒】

 

除了持續培育工藝人才,今年的白荷陶坊,在林文嶽老師的帶領下,更要突破工藝創作與市場之間的橫溝。老師戲稱,以前泡茶等花開,現在茶泡一大缸花也不會開!「這需要一群人去激盪,有時候我都跟這些年輕人,覺得他們反而會超越我的思惟,我常常用他們的想法。」

 

現在的白荷陶坊是一個複合式的人文藝術空間,不只是燒陶,更有荷染區、做創意發想的夢工坊,還有DIY、茶道教學,更配合來訪的遊客需求增設了餐廳提供蓮子特色餐,和簡單的民宿房間,古樸雅韻,整個空間像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桃花源,不同的是,這裡的特色是白河鎮的蓮花。

 

「掌握自己的特質才是決勝關鍵,你核心在哪裡,你就能做到哪裡。你就是把戰場劃這麼寬,出去就是你死,別人進來就是別人死,戰場是要你自己劃。這裡的特質很明顯,你拿鶯歌的東西來這裡賣,就是沒市場,人家來這邊是要找白河。你拿大陸的東西來也是沒市場,我不會引進,你來也沒有活路。」談起白河的特質,林文嶽老師總是可以滔滔不絕的介紹,對在地文化特色的高度重視,也是讓他這麼多年來選擇在這塊土地努力發光發熱最初的熱誠。林老師認為,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展銷方式,打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區隔,才是在市場上能否存活的關鍵。

 

「地產地銷不是不要走出去,而是走出去可以讓很多人知道而來白河。一定要宣傳出去,東西也可以出去,但重點不是在那邊賣多少。要讓人會認同這個東西,而認同這個作品是因為認同白河這個特質,這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情如何有價值,是誰來定這個價值?就是一個策略。如果沒辦法定出來,其實也是沒辦法產業化,做的方式就是迷迷糊糊在遊蕩而已,這要想的很清楚。」

 

在創作工藝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追求自我提升、創新、突破的林文嶽老師,最近更為了讓白荷陶坊結合整個白河鎮發展出有系統的地方產業特色,開始研究行銷。

 

產業化的市場思考開始介入我的設計概念,今年我就是在學習這個東西。我看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看原來他們就是這樣才會賺錢,看時代營造出了這個位置,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走入這個時代,不能一直當古人。古人不是壞事,但是古人走到現代,他是怎麼發展這個光,怎麼打出這個光,就要去想。這村上隆常常在做。他把很多觀念解構了以後,變得很亮,刀也很利 。那種刀鋒很亮,會被他砍到,而且很有光采,很優雅、很美。」老師說, 創意論點有時候快速的被吸收,又再推翻,會爆炸,最後不要做那種站在旁邊被人家炸到的,要做那個點火人。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

 

「 我這杯茶用這個茶杯裝很適合,用一個碗公裝就覺得怪怪的,用高粱酒瓶裝也不對味。裝到對的杯子太重要了,人家一接觸是先接觸杯子,才喝到茶。」

 

林文嶽老師的作品參加過大大小小十多次展覽,不論是個人創作展,還是主題式展覽中的一環,豐富的參展經驗,讓他深刻體會不同展演形式所能帶來的不同影響力。這一次他希望白荷陶坊,能夠跳脫以往的展現方式,既不是像藝術家的創作展,也不是單純的展示商品,而是真正定位出地方工藝特色,展出自己的格調。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不過找路不容易,我們腳下就是路,腳踩下去的那一步就叫做路。但是沒方向感也不能亂踩, 怎樣讓工藝展就是工藝展,不是商展,也不是藝術創作展,所謂的人有人格,物有物格,那個格就自己一個,他就能說清楚『我是什麼?』在社會生存,不然就是被混在裡面。 這是一個挑戰,可能對所有的工藝家都是挑戰,跨不過去,就是沒辦法成長,那要產業化也不太可能。但要跨過去了,海闊天空,路就開了。」

 

【美感教育是工藝的基礎】

 

回到工藝的教育問題,林文嶽老師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學校透過課本交流知識,但是工藝作家不只建構知識,而是建構經驗體,把生命的經驗體展演給別人看。

 

「我們的經驗是每天跟泥土在一起得到的,變成我生命的品質,這個品質拿來讓你們知道,走過這個歷程你會得到什麼?那是你去親證所得到的,不是我給你的。我覺得體驗的這個部份是個很大塊的市場,可以傳遞很大的能量,跟作品比較起來並不遜色,而且事情會發生在對方,當下他就會感受到歷程,不是得到一個結果而已。」

 

親身去體驗、感受,也是林老師認為在美感教育上必要的傳遞方式,老師強調美感是一個完型,任何的切割都很冒險,「你不能把一個人,人是心臟、肺,這些都解構起來,這被組合起來不是一個人,拿出來就死了。分析一件事情把他抽出來再抽出來,這些元素都已經死了, 那時候都曲解掉意思了。所以把這些知識都組合起來,那些知識是沒有力量的。美感的經驗不是這種法則,他是相反的,不要把他解構,你用這種能力進去,你所感受的才是得到完整。」 林老師表示 ,要怎麼把工藝體驗變成是有內在的東西,要重新思考教育法。教育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偏向質性研究,因為教育就是質的傳遞。

 

「國小三年級開始推廣美的能力,小孩子有美的能力,到國中就不會了,到高中就別說了,到大學變成專業,他不懂美,但是他已經在設計美這件事了。」林文嶽老師開玩笑說,「好險我們以前都沒在讀書!」

 

【假日蓮花學校】

 

當一件一件的工藝品,不論在技術開發,或是設計理念都已經走向成熟,作為白河鎮地方工藝發展先驅的白荷陶坊,在未來希望不只是陶坊本身,而是圍繞蓮花這個地方特色,設置更多的點,並將之串連起來,讓社區有收入、地方特色可以發展,就要靠文化旅遊。

 

「 我的想像是希望白河以後對蓮花這個產業,有比較多的點。比如我這做陶藝,那以後可以分出去一個地方是荷染的染織工坊,還有一個是專門做蓮花創意思考的工作室,如果有幾個很強的單位,那白河很快就結合起來了。陶坊會以陶藝為主,客人來我們這邊有的要染布、有的要做陶,我們來不及應付,他需要的是獨立的,不必一個地方集了這麼多元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拆開來,變成白河的多元,而不是白荷陶坊的多元。」

 

目前白荷陶坊已經著手規劃兩天一夜的套裝行程, 一個人880元就包吃包住,更包含工藝的創作體驗,讓整個社區運作起來!林老師說,以後會結合在地體驗、工作營, 讓體驗長久運作,地方的文化屬性可以課程化,結合成一個假日蓮花學校。禮拜六、日,或是星期五下午開始有營隊進來,學蓮花的事情。白河的蓮花是無農藥的,可以觀賞、可以染布、可以吃蓮子特色餐。有地方開始租腳踏車,連結各個旅遊點,這種屬性可能對白河長久發展更健康。

 

【如果他們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的特質】

 

在陶藝產品方面,白荷陶坊現在已穩定生產像是嫁妝禮和茶具禮盒,不論是以蓮蓬製成釉料的「白荷白」,還是以當地溫泉泥、石灰石燒出的「白河陶」,都展現濃厚的地方特色。林老師表示,之後的產品會以生活器具居多,他也非常鼓勵年輕人之間互相創意的激盪。「他們也都有替我在想,用他們的思惟去想事情。想出來那個杯子,有現代感,做那個半弧型的杯子,設計感蠻好的,你看到這樣東西會覺得他有一個意思在,他說這圓有一個意思,我就讓他們做。形有出來,能表達你自己,那就是完整的 。」

 

林老師表示, 表面上他是教學者,單向的對這些來陶坊學習的學生傳授技能與經驗,實際上所有的接觸都是教學相長,尤其從中學到了「集體設計」。林老師強調對於不同設計風格、理念,「認同」是首要的第一步,如果擔心因此沖淡了自己的風格,成長就會停滯,因此他大量採用學生的設計與創意。「 先採用後我們才能去學習那個東西,要先認定他們思惟的價值。你覺得那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們的特質。 做十幾年下來都是我一個人在那邊勞心勞力,所以無可厚非這些成果是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慢慢我們要準備一個容量,去做這些改變,這是正面的。」

 

【工藝要永續,人要先永續】

 

我覺得要長長久久做,大家有心就慢慢磨合、慢慢了解,慢慢事情就完整了。

對於白河陶坊未來的發展,林文嶽老師認為工藝行銷的協助扶植絕對是必要的。工藝家要知道行銷的困難點、行銷的需求是什麼?行銷的人要知道工藝家的極限到哪裡,互相去了解。市場如果發展起來,大家在這塊領域看見希望,才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需要兩邊同時進行,並且互相影響,在地的東西做的越好,市場也就越好走。林老師特別強調,工藝扶植團隊與工藝家應該要長期合作,經驗是累積的,互相的了解與磨合也需要時間,如果突然換團隊,那是耗費很大的時間和心力成本。工藝的發展要永續,人就要先永續,一次就要讓事情好起來。

 

相較於之前神情專注,給人創作是一種脩身的印象,林文嶽老師覺得,這段時間不斷從不同人身上學習新東西的自己,感覺身上注了了一股生命的新鮮感,顯得更年輕。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0.html
執行單位: 白荷陶坊
地址: 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37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白河蓮鄉特色工藝經歷多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洗禮與在地覺查,已初具特色化能力,又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充實與修正中、具體完成蓮花核心價值定位,實踐材質在地化、美感特色化、傳承教育化、人材流暢化與全程無污染的社區工藝要求。今年從過往累積的基礎上,要求更高層次的自我提升,並且以工藝社區微型產業為階段目標,使社區因工藝而有產業化能力,擴大工藝參與和就業機會,增添工藝美感的生活品質。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今年白荷陶坊以交流平台、協力角度與12所學校、周邊三個社區(竹門、昇安、汴頭)從事社區工藝打造,實踐了植藕節、白河大專青年成年禮、敬師蓮花茶道、蓮誼會等四季蓮花文化構築,深獲社區居民、學校機關、媒體朋友支持。

 

社區為因應美感消費需求,也發展出完整的工藝體驗行程,結合地方節慶、民宿、特色餐點、社區景點,使工藝體驗成為提供在地深度旅遊的賣點。目前在蓮鄉工藝的在地串連網絡中,已經有荷染工藝、親子捏陶、彩繪蓮花衫、釉下彩繪陶杯等。每項體驗教學都設計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引導民眾進入美的感知世界,使作品的價值發生於體驗者生命深處,創造一種感動與美好的生活經驗。以廢棄蓮蓬研發白河陶已有初步成果,作品如嫁妝禮、雙喜杯。97年因工藝課程需求建置柴窯一座、燻燒窯一座,經實驗溫泉泥塗施燒成,得到層次豐富之落灰溫泉泥釉,使蓮灰之白、溫泉泥之暗成為美學對稱論述,為地方工藝找出一條美學論述的發展道路。

 

未來希望白河蓮業往美學產業發展、使在地工藝與全球化潮流接軌,促進社區升級與經濟能量加大,讓在地生活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其次,希望藉由社區工藝之提升,讓在地特色的自主創新力量匯聚,並使本地人具足生命的尊嚴感、和諧理性共享集體生命的價值。

 

【白荷陶坊】

 

我們圍繞著蓮花,就可以講很多故事給你聽,花開的時節,又或是第一瓣的花謝。從這裡出發故事就一直走下去,創意就可以無限。--林文嶽

 

「現在學校裡面有教陶藝的好像很少?」林文嶽說,「這要培養很久,他沒有速成班。你燒了可以不可以,土會告訴你。燒了裂就是裂,土跟你講不對就是不對,他也不留情面,你沒辦法拿一套理論來解釋,這都是真實的。」

 

在白荷陶坊參觀一圈,講堂裡來參加DIY的孩子們雀躍的期待著接下來兩天即將到來的工作營;展示區的工作桌前,幾位大學生則圍著筆記型電腦埋頭討論。對於白河鎮在地工藝人才的培育,林文嶽一邊和他們討論工作內容一邊說,「我覺得工藝中心要有個計畫去把這部份的人來作加強。以後有行銷的人,可能面臨沒有東西可以行銷,沒得做,這都是需要琢磨。五年了嘛!做工藝的人沒有增加,我們這邊多三、四個,但不會那麼快就馬上成熟。今年寒假工讀生進來,這個雲科大的,長那麼秀氣,拿起鐵鎚很兇狠的!這個環球科技大學的,解決問題很強,很懂實作。這個北藝大,會畫圖,圖已經畫好了,設計也有個概念,現在剛入門開始學。還有兩位暑期工讀,三位是青輔會的,我自己請兩位。有的是他們同學想要來,我們就比照辦理,以後讓他們走出去,走實作這條路,也是很好。」林老師介紹起在白荷陶坊學習的工讀生,臉上不時流露出對下一代工藝人才的期待與關懷。

 

【從內心的紀律出發】

 

「他們來這裡是學做陶嗎?」「都有。做陶、做櫥窗、展覽場的設計。 學校培養的大都是知識類型的人才,設計、創意。我覺得我們社區工坊的屬性,可以培養一些實際在做的,就會是經驗的人才。」

 

林老師指向窗外燒陶用的木材,「你搬這個木材怎麼搬?疊上去不整齊,你跟他用講的沒有用,不整齊就是不整齊,再重來一次。不是整整齊齊的火力會更大,而是整整齊齊的表現出工作者內在的紀律。紀律、態度都要很明確,這會讓你的事情做的有效、做的明確、做出你要的品質,這很重要。」

 

不論是做工藝,或是奉上一杯茶,甚至是堆材這樣的小細節,林文嶽老師都非常重視工藝家的「內自省」,從生活中去實踐,並同樣把這樣嚴謹的態度,言教、身教並行的傳遞,把每一個角落都做的到位。

 

【村上隆的刀鋒】

 

除了持續培育工藝人才,今年的白荷陶坊,在林文嶽老師的帶領下,更要突破工藝創作與市場之間的橫溝。老師戲稱,以前泡茶等花開,現在茶泡一大缸花也不會開!「這需要一群人去激盪,有時候我都跟這些年輕人,覺得他們反而會超越我的思惟,我常常用他們的想法。」

 

現在的白荷陶坊是一個複合式的人文藝術空間,不只是燒陶,更有荷染區、做創意發想的夢工坊,還有DIY、茶道教學,更配合來訪的遊客需求增設了餐廳提供蓮子特色餐,和簡單的民宿房間,古樸雅韻,整個空間像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桃花源,不同的是,這裡的特色是白河鎮的蓮花。

 

「掌握自己的特質才是決勝關鍵,你核心在哪裡,你就能做到哪裡。你就是把戰場劃這麼寬,出去就是你死,別人進來就是別人死,戰場是要你自己劃。這裡的特質很明顯,你拿鶯歌的東西來這裡賣,就是沒市場,人家來這邊是要找白河。你拿大陸的東西來也是沒市場,我不會引進,你來也沒有活路。」談起白河的特質,林文嶽老師總是可以滔滔不絕的介紹,對在地文化特色的高度重視,也是讓他這麼多年來選擇在這塊土地努力發光發熱最初的熱誠。林老師認為,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展銷方式,打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區隔,才是在市場上能否存活的關鍵。

 

「地產地銷不是不要走出去,而是走出去可以讓很多人知道而來白河。一定要宣傳出去,東西也可以出去,但重點不是在那邊賣多少。要讓人會認同這個東西,而認同這個作品是因為認同白河這個特質,這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情如何有價值,是誰來定這個價值?就是一個策略。如果沒辦法定出來,其實也是沒辦法產業化,做的方式就是迷迷糊糊在遊蕩而已,這要想的很清楚。」

 

在創作工藝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追求自我提升、創新、突破的林文嶽老師,最近更為了讓白荷陶坊結合整個白河鎮發展出有系統的地方產業特色,開始研究行銷。

 

產業化的市場思考開始介入我的設計概念,今年我就是在學習這個東西。我看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看原來他們就是這樣才會賺錢,看時代營造出了這個位置,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走入這個時代,不能一直當古人。古人不是壞事,但是古人走到現代,他是怎麼發展這個光,怎麼打出這個光,就要去想。這村上隆常常在做。他把很多觀念解構了以後,變得很亮,刀也很利 。那種刀鋒很亮,會被他砍到,而且很有光采,很優雅、很美。」老師說, 創意論點有時候快速的被吸收,又再推翻,會爆炸,最後不要做那種站在旁邊被人家炸到的,要做那個點火人。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

 

「 我這杯茶用這個茶杯裝很適合,用一個碗公裝就覺得怪怪的,用高粱酒瓶裝也不對味。裝到對的杯子太重要了,人家一接觸是先接觸杯子,才喝到茶。」

 

林文嶽老師的作品參加過大大小小十多次展覽,不論是個人創作展,還是主題式展覽中的一環,豐富的參展經驗,讓他深刻體會不同展演形式所能帶來的不同影響力。這一次他希望白荷陶坊,能夠跳脫以往的展現方式,既不是像藝術家的創作展,也不是單純的展示商品,而是真正定位出地方工藝特色,展出自己的格調。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不過找路不容易,我們腳下就是路,腳踩下去的那一步就叫做路。但是沒方向感也不能亂踩, 怎樣讓工藝展就是工藝展,不是商展,也不是藝術創作展,所謂的人有人格,物有物格,那個格就自己一個,他就能說清楚『我是什麼?』在社會生存,不然就是被混在裡面。 這是一個挑戰,可能對所有的工藝家都是挑戰,跨不過去,就是沒辦法成長,那要產業化也不太可能。但要跨過去了,海闊天空,路就開了。」

 

【美感教育是工藝的基礎】

 

回到工藝的教育問題,林文嶽老師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學校透過課本交流知識,但是工藝作家不只建構知識,而是建構經驗體,把生命的經驗體展演給別人看。

 

「我們的經驗是每天跟泥土在一起得到的,變成我生命的品質,這個品質拿來讓你們知道,走過這個歷程你會得到什麼?那是你去親證所得到的,不是我給你的。我覺得體驗的這個部份是個很大塊的市場,可以傳遞很大的能量,跟作品比較起來並不遜色,而且事情會發生在對方,當下他就會感受到歷程,不是得到一個結果而已。」

 

親身去體驗、感受,也是林老師認為在美感教育上必要的傳遞方式,老師強調美感是一個完型,任何的切割都很冒險,「你不能把一個人,人是心臟、肺,這些都解構起來,這被組合起來不是一個人,拿出來就死了。分析一件事情把他抽出來再抽出來,這些元素都已經死了, 那時候都曲解掉意思了。所以把這些知識都組合起來,那些知識是沒有力量的。美感的經驗不是這種法則,他是相反的,不要把他解構,你用這種能力進去,你所感受的才是得到完整。」 林老師表示 ,要怎麼把工藝體驗變成是有內在的東西,要重新思考教育法。教育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偏向質性研究,因為教育就是質的傳遞。

 

「國小三年級開始推廣美的能力,小孩子有美的能力,到國中就不會了,到高中就別說了,到大學變成專業,他不懂美,但是他已經在設計美這件事了。」林文嶽老師開玩笑說,「好險我們以前都沒在讀書!」

 

【假日蓮花學校】

 

當一件一件的工藝品,不論在技術開發,或是設計理念都已經走向成熟,作為白河鎮地方工藝發展先驅的白荷陶坊,在未來希望不只是陶坊本身,而是圍繞蓮花這個地方特色,設置更多的點,並將之串連起來,讓社區有收入、地方特色可以發展,就要靠文化旅遊。

 

「 我的想像是希望白河以後對蓮花這個產業,有比較多的點。比如我這做陶藝,那以後可以分出去一個地方是荷染的染織工坊,還有一個是專門做蓮花創意思考的工作室,如果有幾個很強的單位,那白河很快就結合起來了。陶坊會以陶藝為主,客人來我們這邊有的要染布、有的要做陶,我們來不及應付,他需要的是獨立的,不必一個地方集了這麼多元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拆開來,變成白河的多元,而不是白荷陶坊的多元。」

 

目前白荷陶坊已經著手規劃兩天一夜的套裝行程, 一個人880元就包吃包住,更包含工藝的創作體驗,讓整個社區運作起來!林老師說,以後會結合在地體驗、工作營, 讓體驗長久運作,地方的文化屬性可以課程化,結合成一個假日蓮花學校。禮拜六、日,或是星期五下午開始有營隊進來,學蓮花的事情。白河的蓮花是無農藥的,可以觀賞、可以染布、可以吃蓮子特色餐。有地方開始租腳踏車,連結各個旅遊點,這種屬性可能對白河長久發展更健康。

 

【如果他們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的特質】

 

在陶藝產品方面,白荷陶坊現在已穩定生產像是嫁妝禮和茶具禮盒,不論是以蓮蓬製成釉料的「白荷白」,還是以當地溫泉泥、石灰石燒出的「白河陶」,都展現濃厚的地方特色。林老師表示,之後的產品會以生活器具居多,他也非常鼓勵年輕人之間互相創意的激盪。「他們也都有替我在想,用他們的思惟去想事情。想出來那個杯子,有現代感,做那個半弧型的杯子,設計感蠻好的,你看到這樣東西會覺得他有一個意思在,他說這圓有一個意思,我就讓他們做。形有出來,能表達你自己,那就是完整的 。」

 

林老師表示, 表面上他是教學者,單向的對這些來陶坊學習的學生傳授技能與經驗,實際上所有的接觸都是教學相長,尤其從中學到了「集體設計」。林老師強調對於不同設計風格、理念,「認同」是首要的第一步,如果擔心因此沖淡了自己的風格,成長就會停滯,因此他大量採用學生的設計與創意。「 先採用後我們才能去學習那個東西,要先認定他們思惟的價值。你覺得那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們的特質。 做十幾年下來都是我一個人在那邊勞心勞力,所以無可厚非這些成果是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慢慢我們要準備一個容量,去做這些改變,這是正面的。」

 

【工藝要永續,人要先永續】

 

我覺得要長長久久做,大家有心就慢慢磨合、慢慢了解,慢慢事情就完整了。

對於白河陶坊未來的發展,林文嶽老師認為工藝行銷的協助扶植絕對是必要的。工藝家要知道行銷的困難點、行銷的需求是什麼?行銷的人要知道工藝家的極限到哪裡,互相去了解。市場如果發展起來,大家在這塊領域看見希望,才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需要兩邊同時進行,並且互相影響,在地的東西做的越好,市場也就越好走。林老師特別強調,工藝扶植團隊與工藝家應該要長期合作,經驗是累積的,互相的了解與磨合也需要時間,如果突然換團隊,那是耗費很大的時間和心力成本。工藝的發展要永續,人就要先永續,一次就要讓事情好起來。

 

相較於之前神情專注,給人創作是一種脩身的印象,林文嶽老師覺得,這段時間不斷從不同人身上學習新東西的自己,感覺身上注了了一股生命的新鮮感,顯得更年輕。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0.html

# 也是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4

執行單位新竹縣新埔鎮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
地址新竹縣新埔鎮照門里3鄰箭竹窩11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新竹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新埔鎮向來以柿餅香、粄條Q、宗廟美等三大地方文化特色聞名全台,近年來更朝多元化的休閒觀光產業方向推動,而在公路的普遍開通下,帶動新埔鎮的繁榮,不但成為農產品的主要集散地,更是交通、文化、商業、觀光的重鎮。新埔鎮三大地方文化特色,其中「手工柿餅」的傳統原味不僅是新埔鎮由來已久的產業文化之一,更是旱坑里多數居民賴以維生的行業,比起其他大量機器生產的產業,更能感受到客家鄉親勤奮樸實之精神與優良傳統之堅持。新埔柿餅每年生產130萬斤,產值達1億3千萬以上,手製柿餅在新埔鎮旱坑里紮根距今已將近170年歷史,早期先民從大陸來台就保有柿餅加工之傳統,但因為台灣地區屬於海島型氣候與中國的內陸型氣候有很大的差異,因而產生了台灣本地所特有的「柿餅產業文化」。

新埔旱坑地區,是全台主要柿餅加工/供應點之一,亦可說是一個在地文化的活歷史。柿餅的製造過程中,第一部是清潔洗滌,第二步即是削皮,也因此每年柿餅產季,總會產生大量的廢棄柿子皮,除了有一說,柿子皮晒乾煮湯、泡茶可養氣潤肺,而有部分民眾將柿子皮食用外,柿子皮幾乎是無用之物。後來,由於環境生態、資源再利用等意識的升高,居民欲將柿子皮加以利用,經過專家、顧問群的協助,新埔開始發展柿染工藝,讓柿子得以提升其藝術文化的附加價值,並透過柿染展現客家手工藝術的深度,讓新埔成了全台唯一發展柿染工藝的地區。

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一方面持續進行技藝提升與人才培訓,強化組織的運作能力,逐步達成自主經營的目標;一方面嘗試解決柿染材料的供應因季節性而不穩定的問題,並且透過邀請服裝設計師及包袋設計師參與產品開發、整體形象包裝、拓展行銷通路及改善商品展售空間以及整合週邊觀光資源、創造旅遊深度,帶入觀光人潮促進消費。希望未來能藉由柿染工藝的推廣,營造柿染手工藝社區,提升柿染手工藝生產技術與產量。

【柿子染紅了美麗衣裳】

到秋意陣陣,正是柿餅飄香的季節。在新埔褒忠義民廟前,正熱熱鬧鬧舉辦著柿餅節的活動,新埔地區特有的私房菜柿餅雞湯、甜而不膩的柿餅冰棒而著名的味衛佳加工廠裡,到處可以看見柿農忙碌的趕工。但有一群人既不拿相機拍下曬柿餅的盛事,也不是忙著採購柿餅,他們圍在二樓簡易搭建的涼亭專心的在布上畫畫,原來這是九穹湖柿染班與各柿染業者合作推出的柿染文化體驗活動。

柿染的發色相當的特殊,不像其它的染法需要避免光照,反而需要日光的照射,所以被又稱為日光染。竹縣新埔鎮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形,配合乾燥少雨的天候,加上旱坑的九降風,符合柿餅製作過程最重要的曝曬、乾燥、脫水等要件,在天時地利幫助下,創造出聞名全台的柿餅產業。而在2004年時,蔡小姐也由網路上尋得陳景林老師的協助,開始在這個與柿子與柿餅密不可分的小鎮上,研究、籌備發展柿染這項技藝。

柿餅在過去的社會一直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奢侈甜品。而在產業轉型後的今天,柿餅除了在產季時會吸引大批觀光的人潮外,銷售量早被多元而精緻的新產品瓜分。這裡的柿農原本只以代工、加工為主,銷售都交由他人,但產量的增加,加上柿餅季節成功的觀光行銷,柿農們不但加工、銷售與觀光都自己包辦,更開始思索翻展出新的話題與賣點。柿染班的發起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慢慢醞釀出來的。

在這幾年的柿餅節,柿餅加工製作的大宗也是著名柿餅觀光點-味衛佳總是不會缺少柿染的顏色。曬柿餅廣場與煙燻房上的柿日體驗空間,簡單陳設出柿染班設計推出的提包、衣物常常是供不應求,甚至用來佈置的懸掛染布,遇到柿餅季節,也時常遇到民眾詢問是否販售。

柿汁因為具有豐富的天然單寧酸與膠質,所以染色之後,色素與膠質會逐漸固化成為高分子聚合物,使纖維具有優秀的色牢度。如果在透過媒染劑的誘導,柿汁色澤的表現可以延伸由清逸的土黃色到黃褐色、深褐色、焦褐甚至到接近皮革的灰黑色彩。整體來說,由茶褐色到灰黑色的色彩表現,顯現出的沈穩、厚實的特色是柿染織品的最大特色所在。而這樣的性格表現,在許多的層面與新埔客家人的勤檢、篤實、純樸、硬頸相互呼應。

柿子雖然不是新埔當地的作物,但是當地的特殊氣候條件是成為台灣柿餅農特產加工的唯一重鎮。柿餅加工過程包括削柿蒂、削皮、日曬、催熟、捻壓、整型、殺菌、包裝等過程,在強勁九降風和充足陽光幫助下,經過7天風乾和日曬,原本口感乾澀的柿子,搖身一變成香甜甘美的新埔柿餅。

蔡小姐回憶發展的起源時說,在柿餅加工過程中,第一階段的「削皮」,其實就是整個計畫發想的源頭。因為長時間從事削皮動作的阿婆們在站起來時,都需要扶著身旁的柱葉、柿霜…等藥用的用途。新埔農會總幹事曾庭熙說,近年來便宜的大陸柿餅搶市,為留住競爭力,農會開發創新的產品及精緻包裝,業著們為傳承百年的傳統加工業也願意做新的嘗試。或許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或許因為對柿子有共通的記憶情感,柿餅業者與柿染班一直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柿染班常常在假日駐點為各個不同的柿餅廠安排柿染的體驗課程,而柿餅業者也提供場地讓柿染班有實習與教學的空間。而當季因柿餅加工引來的觀光風潮也因為柿染增加了話題性,購買的人潮也肯定柿染的成果。為了吸引外界走入新埔充滿柿子的子,而手上柿汁便會沾染到柱子上面,但剛開始都是看不出來的,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慢慢的顯現出來,如果柿汁沾染到衣服上更是會留下洗不掉的色塊。也因為這個現象,才找上了陳景林老師詢問關於柿染問題而結下不解之緣。

2005年,開始帶領這個柿染班的陳景林老師進一步分析這一項優勢,他說:「每天一噸一噸載走的柿皮,都是能提煉出柿汁的原料。但以往怎麼處理呢?都是倒在山裡面,讓它爛掉。如果這些拿來做柿汁可以做出多少柿汁?」他接著說:「一般用的柿汁是用青果來榨的,是一等柿汁,而用柿子皮來榨的是二等柿汁。一等柿汁比較容易著色,劃上去就不會掉色了,但是布料會變得較硬;二等柿汁,較適合拿來做煮染,而且會比較柔軟,各有不同的用途…」柿汁的用途其實也廣泛,在日本,柿汁經過發酵稱為柿漆,是重要的傳統木器塗料,甚至傳統美濃紙傘也會使用柿汁為塗料。而新埔鎮民雖然也接觸柿子一段時間,但對柿子的用途較限於柿葉、柿霜…等藥用的用途。

新埔農會總幹事曾庭熙說,近年來便宜的大陸柿餅搶市,為留住競爭力,農會開發創新的產品及精緻包裝,業著們為傳承百年的傳統加工業也願意做新的嘗試。或許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或許因為對柿子有共通的記憶情感,柿餅業者與柿染班一直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柿染班常常在假日駐點為各個不同的柿餅廠安排柿染的體驗課程,而柿餅業者也提供場地讓柿染班有實習與教學的空間。而當季因柿餅加工引來的觀光風潮也因為柿染增加了話題性,購買的人潮也肯定柿染的成果。

為了吸引外界走入新埔充滿柿子的生活,過去不曾出現過的柿餅冰棒、家家戶戶都會的家常菜-柿餅雞湯,現在也成為吃的文化體驗的一部份。現在寄居於九芎湖文化協會與味衛佳的柿染班,正積極的尋找更多能從事生產的學員外,受高詢問度的影響,短期的研發工作著重於染布樣式的開發,並且是以紮染與蠟染做為主要目標。商品開發的部分,則與樹德科技大學合作,以服裝、包裝、家飾品的開發為主。

如同蔡小姐說,柿子的個性就是「等待」。製作柿餅要等待,未熟的酸澀青果在架上,等待水分消失,經過一週的處理乾燥、反覆擠壓,慢慢的熟成之後,才會出現最後的甜味。這就是所謂的「後熟」。柿染的時候,也是需要一段時間讓布經過日光的照射,才會展現出柿汁獨特的質感。

前後經歷五年的發展,柿染班的人員仍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動,但因柿染而產生的話題性、媒體的關注與觀光能量卻逐年增加。九穹湖文化協會正積極的尋找固定的教學空間與工作場域,也已經有了幾個預定地點。接下來在有了固定地點後,柿染班也是令人期待的,不論是體驗活動、教育訓練甚至未來柿染的特色賣店都期望能像柿子的個性一樣,經歷過一段熟成的等待之後,才綻放出它獨有的魅力。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5.html
執行單位: 新竹縣新埔鎮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
地址: 新竹縣新埔鎮照門里3鄰箭竹窩11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新竹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新埔鎮向來以柿餅香、粄條Q、宗廟美等三大地方文化特色聞名全台,近年來更朝多元化的休閒觀光產業方向推動,而在公路的普遍開通下,帶動新埔鎮的繁榮,不但成為農產品的主要集散地,更是交通、文化、商業、觀光的重鎮。新埔鎮三大地方文化特色,其中「手工柿餅」的傳統原味不僅是新埔鎮由來已久的產業文化之一,更是旱坑里多數居民賴以維生的行業,比起其他大量機器生產的產業,更能感受到客家鄉親勤奮樸實之精神與優良傳統之堅持。新埔柿餅每年生產130萬斤,產值達1億3千萬以上,手製柿餅在新埔鎮旱坑里紮根距今已將近170年歷史,早期先民從大陸來台就保有柿餅加工之傳統,但因為台灣地區屬於海島型氣候與中國的內陸型氣候有很大的差異,因而產生了台灣本地所特有的「柿餅產業文化」。

新埔旱坑地區,是全台主要柿餅加工/供應點之一,亦可說是一個在地文化的活歷史。柿餅的製造過程中,第一部是清潔洗滌,第二步即是削皮,也因此每年柿餅產季,總會產生大量的廢棄柿子皮,除了有一說,柿子皮晒乾煮湯、泡茶可養氣潤肺,而有部分民眾將柿子皮食用外,柿子皮幾乎是無用之物。後來,由於環境生態、資源再利用等意識的升高,居民欲將柿子皮加以利用,經過專家、顧問群的協助,新埔開始發展柿染工藝,讓柿子得以提升其藝術文化的附加價值,並透過柿染展現客家手工藝術的深度,讓新埔成了全台唯一發展柿染工藝的地區。

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一方面持續進行技藝提升與人才培訓,強化組織的運作能力,逐步達成自主經營的目標;一方面嘗試解決柿染材料的供應因季節性而不穩定的問題,並且透過邀請服裝設計師及包袋設計師參與產品開發、整體形象包裝、拓展行銷通路及改善商品展售空間以及整合週邊觀光資源、創造旅遊深度,帶入觀光人潮促進消費。希望未來能藉由柿染工藝的推廣,營造柿染手工藝社區,提升柿染手工藝生產技術與產量。

【柿子染紅了美麗衣裳】

到秋意陣陣,正是柿餅飄香的季節。在新埔褒忠義民廟前,正熱熱鬧鬧舉辦著柿餅節的活動,新埔地區特有的私房菜柿餅雞湯、甜而不膩的柿餅冰棒而著名的味衛佳加工廠裡,到處可以看見柿農忙碌的趕工。但有一群人既不拿相機拍下曬柿餅的盛事,也不是忙著採購柿餅,他們圍在二樓簡易搭建的涼亭專心的在布上畫畫,原來這是九穹湖柿染班與各柿染業者合作推出的柿染文化體驗活動。

柿染的發色相當的特殊,不像其它的染法需要避免光照,反而需要日光的照射,所以被又稱為日光染。竹縣新埔鎮得天獨厚的丘陵地形,配合乾燥少雨的天候,加上旱坑的九降風,符合柿餅製作過程最重要的曝曬、乾燥、脫水等要件,在天時地利幫助下,創造出聞名全台的柿餅產業。而在2004年時,蔡小姐也由網路上尋得陳景林老師的協助,開始在這個與柿子與柿餅密不可分的小鎮上,研究、籌備發展柿染這項技藝。

柿餅在過去的社會一直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奢侈甜品。而在產業轉型後的今天,柿餅除了在產季時會吸引大批觀光的人潮外,銷售量早被多元而精緻的新產品瓜分。這裡的柿農原本只以代工、加工為主,銷售都交由他人,但產量的增加,加上柿餅季節成功的觀光行銷,柿農們不但加工、銷售與觀光都自己包辦,更開始思索翻展出新的話題與賣點。柿染班的發起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慢慢醞釀出來的。

在這幾年的柿餅節,柿餅加工製作的大宗也是著名柿餅觀光點-味衛佳總是不會缺少柿染的顏色。曬柿餅廣場與煙燻房上的柿日體驗空間,簡單陳設出柿染班設計推出的提包、衣物常常是供不應求,甚至用來佈置的懸掛染布,遇到柿餅季節,也時常遇到民眾詢問是否販售。

柿汁因為具有豐富的天然單寧酸與膠質,所以染色之後,色素與膠質會逐漸固化成為高分子聚合物,使纖維具有優秀的色牢度。如果在透過媒染劑的誘導,柿汁色澤的表現可以延伸由清逸的土黃色到黃褐色、深褐色、焦褐甚至到接近皮革的灰黑色彩。整體來說,由茶褐色到灰黑色的色彩表現,顯現出的沈穩、厚實的特色是柿染織品的最大特色所在。而這樣的性格表現,在許多的層面與新埔客家人的勤檢、篤實、純樸、硬頸相互呼應。

柿子雖然不是新埔當地的作物,但是當地的特殊氣候條件是成為台灣柿餅農特產加工的唯一重鎮。柿餅加工過程包括削柿蒂、削皮、日曬、催熟、捻壓、整型、殺菌、包裝等過程,在強勁九降風和充足陽光幫助下,經過7天風乾和日曬,原本口感乾澀的柿子,搖身一變成香甜甘美的新埔柿餅。

蔡小姐回憶發展的起源時說,在柿餅加工過程中,第一階段的「削皮」,其實就是整個計畫發想的源頭。因為長時間從事削皮動作的阿婆們在站起來時,都需要扶著身旁的柱葉、柿霜…等藥用的用途。新埔農會總幹事曾庭熙說,近年來便宜的大陸柿餅搶市,為留住競爭力,農會開發創新的產品及精緻包裝,業著們為傳承百年的傳統加工業也願意做新的嘗試。或許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或許因為對柿子有共通的記憶情感,柿餅業者與柿染班一直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柿染班常常在假日駐點為各個不同的柿餅廠安排柿染的體驗課程,而柿餅業者也提供場地讓柿染班有實習與教學的空間。而當季因柿餅加工引來的觀光風潮也因為柿染增加了話題性,購買的人潮也肯定柿染的成果。為了吸引外界走入新埔充滿柿子的子,而手上柿汁便會沾染到柱子上面,但剛開始都是看不出來的,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慢慢的顯現出來,如果柿汁沾染到衣服上更是會留下洗不掉的色塊。也因為這個現象,才找上了陳景林老師詢問關於柿染問題而結下不解之緣。

2005年,開始帶領這個柿染班的陳景林老師進一步分析這一項優勢,他說:「每天一噸一噸載走的柿皮,都是能提煉出柿汁的原料。但以往怎麼處理呢?都是倒在山裡面,讓它爛掉。如果這些拿來做柿汁可以做出多少柿汁?」他接著說:「一般用的柿汁是用青果來榨的,是一等柿汁,而用柿子皮來榨的是二等柿汁。一等柿汁比較容易著色,劃上去就不會掉色了,但是布料會變得較硬;二等柿汁,較適合拿來做煮染,而且會比較柔軟,各有不同的用途…」柿汁的用途其實也廣泛,在日本,柿汁經過發酵稱為柿漆,是重要的傳統木器塗料,甚至傳統美濃紙傘也會使用柿汁為塗料。而新埔鎮民雖然也接觸柿子一段時間,但對柿子的用途較限於柿葉、柿霜…等藥用的用途。

新埔農會總幹事曾庭熙說,近年來便宜的大陸柿餅搶市,為留住競爭力,農會開發創新的產品及精緻包裝,業著們為傳承百年的傳統加工業也願意做新的嘗試。或許是因為有共同的目標,或許因為對柿子有共通的記憶情感,柿餅業者與柿染班一直有良好的合作關係,柿染班常常在假日駐點為各個不同的柿餅廠安排柿染的體驗課程,而柿餅業者也提供場地讓柿染班有實習與教學的空間。而當季因柿餅加工引來的觀光風潮也因為柿染增加了話題性,購買的人潮也肯定柿染的成果。

為了吸引外界走入新埔充滿柿子的生活,過去不曾出現過的柿餅冰棒、家家戶戶都會的家常菜-柿餅雞湯,現在也成為吃的文化體驗的一部份。現在寄居於九芎湖文化協會與味衛佳的柿染班,正積極的尋找更多能從事生產的學員外,受高詢問度的影響,短期的研發工作著重於染布樣式的開發,並且是以紮染與蠟染做為主要目標。商品開發的部分,則與樹德科技大學合作,以服裝、包裝、家飾品的開發為主。

如同蔡小姐說,柿子的個性就是「等待」。製作柿餅要等待,未熟的酸澀青果在架上,等待水分消失,經過一週的處理乾燥、反覆擠壓,慢慢的熟成之後,才會出現最後的甜味。這就是所謂的「後熟」。柿染的時候,也是需要一段時間讓布經過日光的照射,才會展現出柿汁獨特的質感。

前後經歷五年的發展,柿染班的人員仍幾乎沒有多大的變動,但因柿染而產生的話題性、媒體的關注與觀光能量卻逐年增加。九穹湖文化協會正積極的尋找固定的教學空間與工作場域,也已經有了幾個預定地點。接下來在有了固定地點後,柿染班也是令人期待的,不論是體驗活動、教育訓練甚至未來柿染的特色賣店都期望能像柿子的個性一樣,經歷過一段熟成的等待之後,才綻放出它獨有的魅力。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5.html

# 也是 於 臺南景點 - 5

景點ID675
語系zh-tw
名稱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
簡介(空)
介紹全臺第一官建媽祖廟 位在赤崁樓附近,大天后宮是全臺第一座列入官方祭祀的媽祖廟, 為台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祭典,且只限官員、紳商參與,現在則是信媽祖的信徒不可錯過的朝聖地。 廟的前身是王府邸 除了「全臺第一」的美名外,其實大天后宮的建築前身也是大有來 頭。這裡原本是明朝末代郡王-寧靖王的宅第,1683年,施琅率軍渡海來台大敗鄭克塽,此後為收復民心,有鑑於台灣人民對於媽祖的信仰,特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供奉媽祖,後將建築改建成「大天妃宮」,並向外宣稱是媽祖協助攻下了臺灣。隔年,媽祖就被封為天后,改名「大天后宮」,也成了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 傳統藝術的博物館 正因為大天后宮有著尊貴地位,不僅香火延綿不絕,廟內的裝飾也是請來最好的師傅打造。兩邊的牆壁都是各時代府城名畫師的留筆,廟內還有歷史悠久的匾額、文物、石雕、木雕裝飾,樣樣都是 廟宇藝術的精品。進到廟內就會看見大殿內祀奉的巨大金面媽祖像,威武栩栩如生的千里眼、順風耳隨伺在側,三座神像皆為泥塑雕像工藝的絕佳展現,是進到大天后宮一定要仔細欣賞的部分。 牽成姻緣的月老公公 但大天后宮內近年最讓人感到神奇的就是後殿供奉的月老公公,常有許多單身男女來此參拜,向月老公祈求緣粉與紅線帶在身上,緣粉可招來緣分,而當帶在身上的紅線不見時就表示月老公公已經幫你把紅線繫好了,準備迎接美好的緣分吧,至今據說已撮合許多佳偶,甚至還有日人跨海來台求緣也已抱得美人歸,是府城大天后宮的另一個傳奇。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配祀:四海龍王、三官大帝、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五文昌帝 君、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聖父母、水仙尊王、月老公、地藏 王菩薩、藥師如來佛、阿彌陀佛 藝品導覽:三川殿 龍柱 鑑賞重點:中西混合的柱頭 仔細看,中式龍柱上方被一圈葉子所環繞,是受西洋古典建築柱頭「芼莨葉」做法啟發而產生的變化體,被暱稱為「白菜葉」(就是餐桌上常見的那道)。芼莨葉的柱頭,常見於臺南其他的日治時期公共建築(如:司法博物館),而台灣匠師吸納了日治建築華麗繁複的雕刻樣式,並轉換為自己熟悉的樣貌,也就形成了許多廟宇常見的白菜葉柱頭。這一對龍柱完工於1949年,或許匠師就是看到了日治建築這種「把葉子裝飾在柱頭上」的作法,便悄悄地挪移到廟宇的龍柱上。 鑑賞重點:誰躲在龍柱裡 龍柱不只有龍,仔細找找會發現不同的人物站在龍的縫隙中,這些人物左右各有八位,分別騎著馬、拿著武器,底下還有活靈活現的鯉魚向上噴水,整條柱子非常熱鬧。 圖說:三川殿 龍柱「柱頭特寫」 鑑賞重點:匠師留的彩蛋 這對龍柱由福建惠安的石雕師傅「張木成」所作,就像電影結束後工作人員名單的跑馬燈,匠師也把自己的名字和打石店的名稱藏在龍柱裡面,來找找看「匠師在哪裡」。 圖說:三川殿 龍柱「藝師簽名」 藝品導覽:三川殿 龍虎壁 鑑賞重點:龍虎壁 廟門兩側牆壁上帥氣的書法字左面(龍邊)寫著「龍吟」,右面(虎邊)寫著「虎嘯」,下面則分別以石頭雕刻了兩隻龍在雲海裡翻滾,兩隻虎在柏樹下對望。 動物這麼多,為什麼要雕刻龍跟虎?這是由於傳統建築的方位觀是由主神的面向決定,左邊是「龍邊」右邊是「虎邊」,信眾從龍邊進去,虎邊出來,代表「進龍門,出虎口」,有納福除災的含義(龍門進祈福,虎門出避禍)。光是進出一趟廟宇,神明就幫忙消災解厄! 圖說:左邊是「龍邊」- 龍堵 圖說:右邊是「虎邊」- 虎堵 故事彩蛋:五隻蝙蝠的密碼 廟宇的匠師常常會透過諧音傳達吉祥的意涵,仔細看,在龍與虎的石雕上面,各藏了五隻蝙蝠,這是因為「蝠」代表了「福」,五隻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在廟宇的門口把福氣迎進門! 鑑賞重點:八駿馬的連環畫 在龍虎堵的石雕下方,兩邊各有四隻駿馬,神態各異,有的奔跑,有的打滾,有的低頭吃草。馬有著尊貴、祥瑞的象徵,因此被匠師選入裝飾題材。而這片壁堵的小馬,不僅神態可愛,就連肌肉線條也雕刻得栩栩如生。 圖說:上方的五隻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 下方有有四隻駿馬 藝品導覽:拜殿 龍柱 鑑賞重點:龍的數量與爪子 看龍柱的門道第一點,就是找龍在哪裡、有幾隻,通常年代較早的龍柱,一柱只雕一龍,大天后宮的拜殿龍柱即屬此類。另外,從龍爪的數量,就可以推測神明的位階。龍柱有分三爪、四爪、五爪,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造型,大天后宮原本是明朝寧靖王的王府,這裡的龍柱有幾爪呢?放大看看便知。 鑑賞重點:繞著龍柱走一圈 廟裡的龍柱通常採用的是「圓雕」技法,最大的特色是欣賞者可以從四面八方觀看。仔細看龍柱的龍尾在上,龍首由下往上看,穿越環繞柱身的朵朵祥雲,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感受到龍的肌肉強而有力地盤著柱子。 圖說:拜殿龍柱,請繞著祂欣賞 藝品導覽:拜殿 憨番 鑑賞重點:屋簷下有站人 在拜殿的四個屋簷下,各站了四個「憨番」。所謂的憨番,指的是在屋簷或樑枋下抬著厝角或大衫的苦力,有些著漢服、有些袒胸露背、有些是外國人貌,在意象上擔任了傳統建築結構上的承重角色。 大天后宮的憨番造型斯文,身著漢服、赤腳,以單手與單肩扛著大杉,另一手則分別拿著書卷、貫錢、蒲扇、元寶。人物的嘴角微微上揚,神態自若,看起來扛柱子這差事一點也不苦。下次看見憨番,不要忘了感謝他們守護廟宇的辛勞。 註:「憨番」為沿用過去此類藝品之通稱,無對任何族群有不敬之意,若冒犯請見諒。 「憨番」- 注意手裡拿著貫錢 「憨番」- 單手與單肩扛著大杉 藝品導覽:拜殿 平臺紀略碑記 鑑賞重點:臺灣最早的清代石碑 「平臺紀略碑記」是臺灣現存最早的清代石碑,已經有超過三百三十年的歷史,寫下了臺灣納入清朝版圖的經過、安撫措施及善後處置的方法,由平定臺灣有功的施琅將軍所立。就像今日在新建的公路、橋樑等公共設施旁,處處可見的紀念碑一樣,記載了執政者欲紀念、流傳給後世的功績。 這塊高279公分,寬106公分,材質為花崗岩的石碑,推測是在大陸特地打造後才運過來。石碑上方刻團龍紋飾,邊框也有龍的紋飾,顯示出碑文的尊貴。 圖說:拜殿 平臺紀略碑記 藝品導覽:拜殿 商山四皓彩繪 鑑賞重點:廟宇裡的圓形壁畫 欣賞廟宇的時候,會不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廟宇的壁畫有這麼多種形狀呢?有時長方形,有時圓形,有時又是方形,這些形狀通常是由畫師依照廟宇空間來決定,例如寬闊的壁面可以用長方形的大型壁畫,或是在方形壁畫間穿插圓形壁畫,讓視覺感不那麼呆板。決定了圖框形狀後,才選擇要畫什麼內容。像這幅「商山四皓」,出現的人物眾多,圓形的畫框可以讓視覺焦點凝聚在中心的四位老者,接著人的視角會習慣跟著曲線移動,環繞畫作一圈,就剛好可欣賞完一幅畫。 鑑賞重點:畫裡暗藏昆蟲玄機 傳統彩繪有一個技法叫做「馬蝗描」,蝗就是蝗蟲,指的是筆法模仿蝗蟲足部,讓筆畫有著明顯的稜角,通常用於較為陽剛形象的人物。仔細看畫中人物的衣服皺摺,都有馬蝗描的彩繪痕跡。 圖說:拜殿 商山四皓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仙翁敬桃彩繪 鑑賞重點:對角線構圖 這幅「仙翁敬桃」,畫師把人物置於畫面右側,老人的肢體跟視線都望向右下角,背後的松樹則朝左上方延伸,超出畫框,使得畫面產生均衡的美感,這是傳統彩繪常用的對角線構圖。對面的「麻姑獻瑞」壁畫也是運用同樣的手法、不同的對角線方向,達成兩幅畫對稱的效果。畫作右方書「西池蟠桃大如斗,色是濃豔味若酒;開花結實三千歲,食之共與天地久。玉峰寫意 丙辰夏 壽彞仿畫」不僅利用題字補白畫面,也說明了畫作的含義。 故事彩蛋:屋頂上的三尊神明 畫裡的老人有著飄逸的白色鬍鬚、慈祥的面容,手裡捧著一顆象徵長壽的仙桃,這位老人正是南極仙翁,也是廟宇屋頂常出現的三位老者之一,又稱壽星,與另外兩位祿星、福星,常駐在屋頂,代表著福氣、財富、壽命。 註:彝(一ˊ) 圖說:正殿 仙翁敬桃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虎溪三笑彩繪 鑑賞重點:壁畫的生活場景 在這幅尺寸特別巨大的壁畫中,有三個男子面對面大笑,雙手也跟著忘情地抬起,是不是像極了平常我們聊天講到激動處時,自然會有的動作呢? 不像一般廟宇壁畫的嚴肅畫面,這幅畫描寫的是崇尚自然的東晉時期,文人雅士之間的友誼。詩人、道士、禪師因為聊天聊得太開心,而差點忘了禪師不能下山的規矩,直到被山上的虎嘯提醒,三人才大笑而別。 廟宇的壁畫不一定總是聖賢的故事,仔細觀察,有時候也會有著跟我們生活一樣的場景。 鑑賞重點:蚯蚓爬在衣角上 在這幅畫裡,畫師採用了「蚯蚓描」 來描繪人物下擺的厚重質感,蚯蚓描指的是繪畫的線條像蚯蚓一樣圓勻細長,有種飄逸感,正好符合畫中人物:詩人、道士、禪師的個性與形象。 註:彝(一ˊ) 圖說:正殿 虎溪三笑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陳松年書法 鑑賞重點:左字右畫 廟宇藝術內暗藏許多「潛規則」,決定了這些藝術品的位置與內容,「左字右畫」就是規則之一。 廟宇壁面的裝飾,包含了書法與繪畫,一般認為書法的位階是高於繪畫的,加上廟宇「以左為尊」的傳統,因此書法會放置於「左邊」(神明視角的左邊),而右邊當然就是繪畫。下次到廟宇,可以試著站在神像前轉一圈,以神明的視角觀察,看看是否左手邊有書法,右手邊有繪畫? 鑑賞重點:書法後的教育與政治 這幅飄逸的書法出自日治時期的書法家陳松年先生之手,完成於昭和十八年(1943),是大天后宮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這幅書法的內容出自《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其主旨在於修身養性,也有著廟宇的教化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書法的落款為民國十八年,但真實的年份應為昭和十八年,只不過在戰後為了符合政治時局,而塗改為民國紀年,許多廟宇都有類似的情形。 圖說:正殿 陳松年書法 藝品導覽:後殿-木蘭從軍彩繪 鑑賞重點:呼應殿堂空間的壁畫 古代崇祀聖人的祠廟會在後殿設置父母殿,配祀主神的先人,大天后宮也不例外,祭祀的是媽祖的父母與家人,稱「聖父母殿」。在神像的右邊,畫師潘麗水用一幅「木蘭從軍」的壁畫,呼應聖父母廳「孝順」的本質。 「木蘭從軍」來自民間流傳的詩歌,講的是木蘭加入軍隊,代替年邁父親出征打仗的故事。在這幅畫中,木蘭站在畫面前方,面容雖然溫柔婉約,但一身戎裝,單手提弓,半身已地跨在馬匹上,英氣十足。她回望的方向,有著年邁的父親與家人,還有年幼的弟弟不捨地追著。畫師把半幅畫的中心放在木蘭,接著透過木蘭的視線,把觀看的重心引導到其家人,讓畫作充滿律動與流暢感。 圖說:後殿 木蘭從軍彩繪 藝品導覽: 大雄寶殿 盜法像彩繪 鑑賞重點:展現神蹟的構圖 這幅由畫師丁清石重繪的「盜法像」,講的是一群人偷走觀音菩薩的神像,結果船開到半路,遇上觀音菩薩顯靈,以蓮花阻擋竊賊的去路,成功阻擋了竊盜事件。 畫師為了彰顯神明展現神蹟,把觀音菩薩放置於畫面左上方,當瀰漫的煙霧與波浪交會,神明若隱若現地現身。以位居畫面上方一角的觀音菩薩為中心,下方對角線輻射散開的竊賊只能瞻仰著神,運用構圖就能凸顯神明高高在上、解救眾生的形象,這是畫師高明之處。 圖說:大雄寶殿「盜法像」彩繪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所在鄉鎮中西區
地址700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電話+886-6-2211178
傳真(空)
緯度22.9966
經度120.20149
服務(空)
分類宗教廟宇、在地藝文
更新時間2024-01-09 16:06:59
景點ID: 675
語系: zh-tw
名稱: 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
簡介: (空)
介紹: 全臺第一官建媽祖廟 位在赤崁樓附近,大天后宮是全臺第一座列入官方祭祀的媽祖廟, 為台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祭典,且只限官員、紳商參與,現在則是信媽祖的信徒不可錯過的朝聖地。 廟的前身是王府邸 除了「全臺第一」的美名外,其實大天后宮的建築前身也是大有來 頭。這裡原本是明朝末代郡王-寧靖王的宅第,1683年,施琅率軍渡海來台大敗鄭克塽,此後為收復民心,有鑑於台灣人民對於媽祖的信仰,特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供奉媽祖,後將建築改建成「大天妃宮」,並向外宣稱是媽祖協助攻下了臺灣。隔年,媽祖就被封為天后,改名「大天后宮」,也成了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 傳統藝術的博物館 正因為大天后宮有著尊貴地位,不僅香火延綿不絕,廟內的裝飾也是請來最好的師傅打造。兩邊的牆壁都是各時代府城名畫師的留筆,廟內還有歷史悠久的匾額、文物、石雕、木雕裝飾,樣樣都是 廟宇藝術的精品。進到廟內就會看見大殿內祀奉的巨大金面媽祖像,威武栩栩如生的千里眼、順風耳隨伺在側,三座神像皆為泥塑雕像工藝的絕佳展現,是進到大天后宮一定要仔細欣賞的部分。 牽成姻緣的月老公公 但大天后宮內近年最讓人感到神奇的就是後殿供奉的月老公公,常有許多單身男女來此參拜,向月老公祈求緣粉與紅線帶在身上,緣粉可招來緣分,而當帶在身上的紅線不見時就表示月老公公已經幫你把紅線繫好了,準備迎接美好的緣分吧,至今據說已撮合許多佳偶,甚至還有日人跨海來台求緣也已抱得美人歸,是府城大天后宮的另一個傳奇。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配祀:四海龍王、三官大帝、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五文昌帝 君、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聖父母、水仙尊王、月老公、地藏 王菩薩、藥師如來佛、阿彌陀佛 藝品導覽:三川殿 龍柱 鑑賞重點:中西混合的柱頭 仔細看,中式龍柱上方被一圈葉子所環繞,是受西洋古典建築柱頭「芼莨葉」做法啟發而產生的變化體,被暱稱為「白菜葉」(就是餐桌上常見的那道)。芼莨葉的柱頭,常見於臺南其他的日治時期公共建築(如:司法博物館),而台灣匠師吸納了日治建築華麗繁複的雕刻樣式,並轉換為自己熟悉的樣貌,也就形成了許多廟宇常見的白菜葉柱頭。這一對龍柱完工於1949年,或許匠師就是看到了日治建築這種「把葉子裝飾在柱頭上」的作法,便悄悄地挪移到廟宇的龍柱上。 鑑賞重點:誰躲在龍柱裡 龍柱不只有龍,仔細找找會發現不同的人物站在龍的縫隙中,這些人物左右各有八位,分別騎著馬、拿著武器,底下還有活靈活現的鯉魚向上噴水,整條柱子非常熱鬧。 圖說:三川殿 龍柱「柱頭特寫」 鑑賞重點:匠師留的彩蛋 這對龍柱由福建惠安的石雕師傅「張木成」所作,就像電影結束後工作人員名單的跑馬燈,匠師也把自己的名字和打石店的名稱藏在龍柱裡面,來找找看「匠師在哪裡」。 圖說:三川殿 龍柱「藝師簽名」 藝品導覽:三川殿 龍虎壁 鑑賞重點:龍虎壁 廟門兩側牆壁上帥氣的書法字左面(龍邊)寫著「龍吟」,右面(虎邊)寫著「虎嘯」,下面則分別以石頭雕刻了兩隻龍在雲海裡翻滾,兩隻虎在柏樹下對望。 動物這麼多,為什麼要雕刻龍跟虎?這是由於傳統建築的方位觀是由主神的面向決定,左邊是「龍邊」右邊是「虎邊」,信眾從龍邊進去,虎邊出來,代表「進龍門,出虎口」,有納福除災的含義(龍門進祈福,虎門出避禍)。光是進出一趟廟宇,神明就幫忙消災解厄! 圖說:左邊是「龍邊」- 龍堵 圖說:右邊是「虎邊」- 虎堵 故事彩蛋:五隻蝙蝠的密碼 廟宇的匠師常常會透過諧音傳達吉祥的意涵,仔細看,在龍與虎的石雕上面,各藏了五隻蝙蝠,這是因為「蝠」代表了「福」,五隻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在廟宇的門口把福氣迎進門! 鑑賞重點:八駿馬的連環畫 在龍虎堵的石雕下方,兩邊各有四隻駿馬,神態各異,有的奔跑,有的打滾,有的低頭吃草。馬有著尊貴、祥瑞的象徵,因此被匠師選入裝飾題材。而這片壁堵的小馬,不僅神態可愛,就連肌肉線條也雕刻得栩栩如生。 圖說:上方的五隻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 下方有有四隻駿馬 藝品導覽:拜殿 龍柱 鑑賞重點:龍的數量與爪子 看龍柱的門道第一點,就是找龍在哪裡、有幾隻,通常年代較早的龍柱,一柱只雕一龍,大天后宮的拜殿龍柱即屬此類。另外,從龍爪的數量,就可以推測神明的位階。龍柱有分三爪、四爪、五爪,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造型,大天后宮原本是明朝寧靖王的王府,這裡的龍柱有幾爪呢?放大看看便知。 鑑賞重點:繞著龍柱走一圈 廟裡的龍柱通常採用的是「圓雕」技法,最大的特色是欣賞者可以從四面八方觀看。仔細看龍柱的龍尾在上,龍首由下往上看,穿越環繞柱身的朵朵祥雲,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感受到龍的肌肉強而有力地盤著柱子。 圖說:拜殿龍柱,請繞著祂欣賞 藝品導覽:拜殿 憨番 鑑賞重點:屋簷下有站人 在拜殿的四個屋簷下,各站了四個「憨番」。所謂的憨番,指的是在屋簷或樑枋下抬著厝角或大衫的苦力,有些著漢服、有些袒胸露背、有些是外國人貌,在意象上擔任了傳統建築結構上的承重角色。 大天后宮的憨番造型斯文,身著漢服、赤腳,以單手與單肩扛著大杉,另一手則分別拿著書卷、貫錢、蒲扇、元寶。人物的嘴角微微上揚,神態自若,看起來扛柱子這差事一點也不苦。下次看見憨番,不要忘了感謝他們守護廟宇的辛勞。 註:「憨番」為沿用過去此類藝品之通稱,無對任何族群有不敬之意,若冒犯請見諒。 「憨番」- 注意手裡拿著貫錢 「憨番」- 單手與單肩扛著大杉 藝品導覽:拜殿 平臺紀略碑記 鑑賞重點:臺灣最早的清代石碑 「平臺紀略碑記」是臺灣現存最早的清代石碑,已經有超過三百三十年的歷史,寫下了臺灣納入清朝版圖的經過、安撫措施及善後處置的方法,由平定臺灣有功的施琅將軍所立。就像今日在新建的公路、橋樑等公共設施旁,處處可見的紀念碑一樣,記載了執政者欲紀念、流傳給後世的功績。 這塊高279公分,寬106公分,材質為花崗岩的石碑,推測是在大陸特地打造後才運過來。石碑上方刻團龍紋飾,邊框也有龍的紋飾,顯示出碑文的尊貴。 圖說:拜殿 平臺紀略碑記 藝品導覽:拜殿 商山四皓彩繪 鑑賞重點:廟宇裡的圓形壁畫 欣賞廟宇的時候,會不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廟宇的壁畫有這麼多種形狀呢?有時長方形,有時圓形,有時又是方形,這些形狀通常是由畫師依照廟宇空間來決定,例如寬闊的壁面可以用長方形的大型壁畫,或是在方形壁畫間穿插圓形壁畫,讓視覺感不那麼呆板。決定了圖框形狀後,才選擇要畫什麼內容。像這幅「商山四皓」,出現的人物眾多,圓形的畫框可以讓視覺焦點凝聚在中心的四位老者,接著人的視角會習慣跟著曲線移動,環繞畫作一圈,就剛好可欣賞完一幅畫。 鑑賞重點:畫裡暗藏昆蟲玄機 傳統彩繪有一個技法叫做「馬蝗描」,蝗就是蝗蟲,指的是筆法模仿蝗蟲足部,讓筆畫有著明顯的稜角,通常用於較為陽剛形象的人物。仔細看畫中人物的衣服皺摺,都有馬蝗描的彩繪痕跡。 圖說:拜殿 商山四皓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仙翁敬桃彩繪 鑑賞重點:對角線構圖 這幅「仙翁敬桃」,畫師把人物置於畫面右側,老人的肢體跟視線都望向右下角,背後的松樹則朝左上方延伸,超出畫框,使得畫面產生均衡的美感,這是傳統彩繪常用的對角線構圖。對面的「麻姑獻瑞」壁畫也是運用同樣的手法、不同的對角線方向,達成兩幅畫對稱的效果。畫作右方書「西池蟠桃大如斗,色是濃豔味若酒;開花結實三千歲,食之共與天地久。玉峰寫意 丙辰夏 壽彞仿畫」不僅利用題字補白畫面,也說明了畫作的含義。 故事彩蛋:屋頂上的三尊神明 畫裡的老人有著飄逸的白色鬍鬚、慈祥的面容,手裡捧著一顆象徵長壽的仙桃,這位老人正是南極仙翁,也是廟宇屋頂常出現的三位老者之一,又稱壽星,與另外兩位祿星、福星,常駐在屋頂,代表著福氣、財富、壽命。 註:彝(一ˊ) 圖說:正殿 仙翁敬桃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虎溪三笑彩繪 鑑賞重點:壁畫的生活場景 在這幅尺寸特別巨大的壁畫中,有三個男子面對面大笑,雙手也跟著忘情地抬起,是不是像極了平常我們聊天講到激動處時,自然會有的動作呢? 不像一般廟宇壁畫的嚴肅畫面,這幅畫描寫的是崇尚自然的東晉時期,文人雅士之間的友誼。詩人、道士、禪師因為聊天聊得太開心,而差點忘了禪師不能下山的規矩,直到被山上的虎嘯提醒,三人才大笑而別。 廟宇的壁畫不一定總是聖賢的故事,仔細觀察,有時候也會有著跟我們生活一樣的場景。 鑑賞重點:蚯蚓爬在衣角上 在這幅畫裡,畫師採用了「蚯蚓描」 來描繪人物下擺的厚重質感,蚯蚓描指的是繪畫的線條像蚯蚓一樣圓勻細長,有種飄逸感,正好符合畫中人物:詩人、道士、禪師的個性與形象。 註:彝(一ˊ) 圖說:正殿 虎溪三笑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陳松年書法 鑑賞重點:左字右畫 廟宇藝術內暗藏許多「潛規則」,決定了這些藝術品的位置與內容,「左字右畫」就是規則之一。 廟宇壁面的裝飾,包含了書法與繪畫,一般認為書法的位階是高於繪畫的,加上廟宇「以左為尊」的傳統,因此書法會放置於「左邊」(神明視角的左邊),而右邊當然就是繪畫。下次到廟宇,可以試著站在神像前轉一圈,以神明的視角觀察,看看是否左手邊有書法,右手邊有繪畫? 鑑賞重點:書法後的教育與政治 這幅飄逸的書法出自日治時期的書法家陳松年先生之手,完成於昭和十八年(1943),是大天后宮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這幅書法的內容出自《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其主旨在於修身養性,也有著廟宇的教化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書法的落款為民國十八年,但真實的年份應為昭和十八年,只不過在戰後為了符合政治時局,而塗改為民國紀年,許多廟宇都有類似的情形。 圖說:正殿 陳松年書法 藝品導覽:後殿-木蘭從軍彩繪 鑑賞重點:呼應殿堂空間的壁畫 古代崇祀聖人的祠廟會在後殿設置父母殿,配祀主神的先人,大天后宮也不例外,祭祀的是媽祖的父母與家人,稱「聖父母殿」。在神像的右邊,畫師潘麗水用一幅「木蘭從軍」的壁畫,呼應聖父母廳「孝順」的本質。 「木蘭從軍」來自民間流傳的詩歌,講的是木蘭加入軍隊,代替年邁父親出征打仗的故事。在這幅畫中,木蘭站在畫面前方,面容雖然溫柔婉約,但一身戎裝,單手提弓,半身已地跨在馬匹上,英氣十足。她回望的方向,有著年邁的父親與家人,還有年幼的弟弟不捨地追著。畫師把半幅畫的中心放在木蘭,接著透過木蘭的視線,把觀看的重心引導到其家人,讓畫作充滿律動與流暢感。 圖說:後殿 木蘭從軍彩繪 藝品導覽: 大雄寶殿 盜法像彩繪 鑑賞重點:展現神蹟的構圖 這幅由畫師丁清石重繪的「盜法像」,講的是一群人偷走觀音菩薩的神像,結果船開到半路,遇上觀音菩薩顯靈,以蓮花阻擋竊賊的去路,成功阻擋了竊盜事件。 畫師為了彰顯神明展現神蹟,把觀音菩薩放置於畫面左上方,當瀰漫的煙霧與波浪交會,神明若隱若現地現身。以位居畫面上方一角的觀音菩薩為中心,下方對角線輻射散開的竊賊只能瞻仰著神,運用構圖就能凸顯神明高高在上、解救眾生的形象,這是畫師高明之處。 圖說:大雄寶殿「盜法像」彩繪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所在鄉鎮: 中西區
地址: 700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電話: +886-6-2211178
傳真: (空)
緯度: 22.9966
經度: 120.20149
服務: (空)
分類: 宗教廟宇、在地藝文
更新時間: 2024-01-09 16:06:59

# 也是 於 臺南景點 - 6

景點ID675
語系zh-tw
名稱全臺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
簡介(空)
介紹全臺第一官建媽祖廟 位在赤崁樓附近,大天后宮是全臺第一座列入官方祭祀的媽祖廟, 為台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祭典,且只限官員、紳商參與,現在則是信媽祖的信徒不可錯過的朝聖地。 廟的前身是王府邸 除了「全臺第一」的美名外,其實大天后宮的建築前身也是大有來 頭。這裡原本是明朝末代郡王-寧靖王的宅第,1683年,施琅率軍渡海來台大敗鄭克塽,此後為收復民心,有鑑於台灣人民對於媽祖的信仰,特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供奉媽祖,後將建築改建成「大天妃宮」,並向外宣稱是媽祖協助攻下了臺灣。隔年,媽祖就被封為天后,改名「大天后宮」,也成了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 傳統藝術的博物館 正因為大天后宮有著尊貴地位,不僅香火延綿不絕,廟內的裝飾也是請來最好的師傅打造。兩邊的牆壁都是各時代府城名畫師的留筆,廟內還有歷史悠久的匾額、文物、石雕、木雕裝飾,樣樣都是 廟宇藝術的精品。進到廟內就會看見大殿內祀奉的巨大金面媽祖像,威武栩栩如生的千里眼、順風耳隨伺在側,三座神像皆為泥塑雕像工藝的絕佳展現,是進到大天后宮一定要仔細欣賞的部分。 牽成姻緣的月老公公 但大天后宮內近年最讓人感到神奇的就是後殿供奉的月老公公,常有許多單身男女來此參拜,向月老公祈求緣粉與紅線帶在身上,緣粉可招來緣分,而當帶在身上的紅線不見時就表示月老公公已經幫你把紅線繫好了,準備迎接美好的緣分吧,至今據說已撮合許多佳偶,甚至還有日人跨海來台求緣也已抱得美人歸,是府城大天后宮的另一個傳奇。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配祀:四海龍王、三官大帝、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五文昌帝 君、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聖父母、水仙尊王、月老公、地藏 王菩薩、藥師如來佛、阿彌陀佛 藝品導覽:三川殿 龍柱 鑑賞重點:中西混合的柱頭 仔細看,中式龍柱上方被一圈葉子所環繞,是受西洋古典建築柱頭「芼莨葉」做法啟發而產生的變化體,被暱稱為「白菜葉」(就是餐桌上常見的那道)。芼莨葉的柱頭,常見於臺南其他的日治時期公共建築(如:司法博物館),而台灣匠師吸納了日治建築華麗繁複的雕刻樣式,並轉換為自己熟悉的樣貌,也就形成了許多廟宇常見的白菜葉柱頭。這一對龍柱完工於1949年,或許匠師就是看到了日治建築這種「把葉子裝飾在柱頭上」的作法,便悄悄地挪移到廟宇的龍柱上。 鑑賞重點:誰躲在龍柱裡 龍柱不只有龍,仔細找找會發現不同的人物站在龍的縫隙中,這些人物左右各有八位,分別騎著馬、拿著武器,底下還有活靈活現的鯉魚向上噴水,整條柱子非常熱鬧。 圖說:三川殿 龍柱「柱頭特寫」 鑑賞重點:匠師留的彩蛋 這對龍柱由福建惠安的石雕師傅「張木成」所作,就像電影結束後工作人員名單的跑馬燈,匠師也把自己的名字和打石店的名稱藏在龍柱裡面,來找找看「匠師在哪裡」。 圖說:三川殿 龍柱「藝師簽名」 藝品導覽:三川殿 龍虎壁 鑑賞重點:龍虎壁 廟門兩側牆壁上帥氣的書法字左面(龍邊)寫著「龍吟」,右面(虎邊)寫著「虎嘯」,下面則分別以石頭雕刻了兩隻龍在雲海裡翻滾,兩隻虎在柏樹下對望。 動物這麼多,為什麼要雕刻龍跟虎?這是由於傳統建築的方位觀是由主神的面向決定,左邊是「龍邊」右邊是「虎邊」,信眾從龍邊進去,虎邊出來,代表「進龍門,出虎口」,有納福除災的含義(龍門進祈福,虎門出避禍)。光是進出一趟廟宇,神明就幫忙消災解厄! 圖說:左邊是「龍邊」- 龍堵 圖說:右邊是「虎邊」- 虎堵 故事彩蛋:五隻蝙蝠的密碼 廟宇的匠師常常會透過諧音傳達吉祥的意涵,仔細看,在龍與虎的石雕上面,各藏了五隻蝙蝠,這是因為「蝠」代表了「福」,五隻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在廟宇的門口把福氣迎進門! 鑑賞重點:八駿馬的連環畫 在龍虎堵的石雕下方,兩邊各有四隻駿馬,神態各異,有的奔跑,有的打滾,有的低頭吃草。馬有著尊貴、祥瑞的象徵,因此被匠師選入裝飾題材。而這片壁堵的小馬,不僅神態可愛,就連肌肉線條也雕刻得栩栩如生。 圖說:上方的五隻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 下方有有四隻駿馬 藝品導覽:拜殿 龍柱 鑑賞重點:龍的數量與爪子 看龍柱的門道第一點,就是找龍在哪裡、有幾隻,通常年代較早的龍柱,一柱只雕一龍,大天后宮的拜殿龍柱即屬此類。另外,從龍爪的數量,就可以推測神明的位階。龍柱有分三爪、四爪、五爪,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造型,大天后宮原本是明朝寧靖王的王府,這裡的龍柱有幾爪呢?放大看看便知。 鑑賞重點:繞著龍柱走一圈 廟裡的龍柱通常採用的是「圓雕」技法,最大的特色是欣賞者可以從四面八方觀看。仔細看龍柱的龍尾在上,龍首由下往上看,穿越環繞柱身的朵朵祥雲,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感受到龍的肌肉強而有力地盤著柱子。 圖說:拜殿龍柱,請繞著祂欣賞 藝品導覽:拜殿 憨番 鑑賞重點:屋簷下有站人 在拜殿的四個屋簷下,各站了四個「憨番」。所謂的憨番,指的是在屋簷或樑枋下抬著厝角或大衫的苦力,有些著漢服、有些袒胸露背、有些是外國人貌,在意象上擔任了傳統建築結構上的承重角色。 大天后宮的憨番造型斯文,身著漢服、赤腳,以單手與單肩扛著大杉,另一手則分別拿著書卷、貫錢、蒲扇、元寶。人物的嘴角微微上揚,神態自若,看起來扛柱子這差事一點也不苦。下次看見憨番,不要忘了感謝他們守護廟宇的辛勞。 註:「憨番」為沿用過去此類藝品之通稱,無對任何族群有不敬之意,若冒犯請見諒。 「憨番」- 注意手裡拿著貫錢 「憨番」- 單手與單肩扛著大杉 藝品導覽:拜殿 平臺紀略碑記 鑑賞重點:臺灣最早的清代石碑 「平臺紀略碑記」是臺灣現存最早的清代石碑,已經有超過三百三十年的歷史,寫下了臺灣納入清朝版圖的經過、安撫措施及善後處置的方法,由平定臺灣有功的施琅將軍所立。就像今日在新建的公路、橋樑等公共設施旁,處處可見的紀念碑一樣,記載了執政者欲紀念、流傳給後世的功績。 這塊高279公分,寬106公分,材質為花崗岩的石碑,推測是在大陸特地打造後才運過來。石碑上方刻團龍紋飾,邊框也有龍的紋飾,顯示出碑文的尊貴。 圖說:拜殿 平臺紀略碑記 藝品導覽:拜殿 商山四皓彩繪 鑑賞重點:廟宇裡的圓形壁畫 欣賞廟宇的時候,會不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廟宇的壁畫有這麼多種形狀呢?有時長方形,有時圓形,有時又是方形,這些形狀通常是由畫師依照廟宇空間來決定,例如寬闊的壁面可以用長方形的大型壁畫,或是在方形壁畫間穿插圓形壁畫,讓視覺感不那麼呆板。決定了圖框形狀後,才選擇要畫什麼內容。像這幅「商山四皓」,出現的人物眾多,圓形的畫框可以讓視覺焦點凝聚在中心的四位老者,接著人的視角會習慣跟著曲線移動,環繞畫作一圈,就剛好可欣賞完一幅畫。 鑑賞重點:畫裡暗藏昆蟲玄機 傳統彩繪有一個技法叫做「馬蝗描」,蝗就是蝗蟲,指的是筆法模仿蝗蟲足部,讓筆畫有著明顯的稜角,通常用於較為陽剛形象的人物。仔細看畫中人物的衣服皺摺,都有馬蝗描的彩繪痕跡。 圖說:拜殿 商山四皓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仙翁敬桃彩繪 鑑賞重點:對角線構圖 這幅「仙翁敬桃」,畫師把人物置於畫面右側,老人的肢體跟視線都望向右下角,背後的松樹則朝左上方延伸,超出畫框,使得畫面產生均衡的美感,這是傳統彩繪常用的對角線構圖。對面的「麻姑獻瑞」壁畫也是運用同樣的手法、不同的對角線方向,達成兩幅畫對稱的效果。畫作右方書「西池蟠桃大如斗,色是濃豔味若酒;開花結實三千歲,食之共與天地久。玉峰寫意 丙辰夏 壽彞仿畫」不僅利用題字補白畫面,也說明了畫作的含義。 故事彩蛋:屋頂上的三尊神明 畫裡的老人有著飄逸的白色鬍鬚、慈祥的面容,手裡捧著一顆象徵長壽的仙桃,這位老人正是南極仙翁,也是廟宇屋頂常出現的三位老者之一,又稱壽星,與另外兩位祿星、福星,常駐在屋頂,代表著福氣、財富、壽命。 註:彝(一ˊ) 圖說:正殿 仙翁敬桃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虎溪三笑彩繪 鑑賞重點:壁畫的生活場景 在這幅尺寸特別巨大的壁畫中,有三個男子面對面大笑,雙手也跟著忘情地抬起,是不是像極了平常我們聊天講到激動處時,自然會有的動作呢? 不像一般廟宇壁畫的嚴肅畫面,這幅畫描寫的是崇尚自然的東晉時期,文人雅士之間的友誼。詩人、道士、禪師因為聊天聊得太開心,而差點忘了禪師不能下山的規矩,直到被山上的虎嘯提醒,三人才大笑而別。 廟宇的壁畫不一定總是聖賢的故事,仔細觀察,有時候也會有著跟我們生活一樣的場景。 鑑賞重點:蚯蚓爬在衣角上 在這幅畫裡,畫師採用了「蚯蚓描」 來描繪人物下擺的厚重質感,蚯蚓描指的是繪畫的線條像蚯蚓一樣圓勻細長,有種飄逸感,正好符合畫中人物:詩人、道士、禪師的個性與形象。 註:彝(一ˊ) 圖說:正殿 虎溪三笑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陳松年書法 鑑賞重點:左字右畫 廟宇藝術內暗藏許多「潛規則」,決定了這些藝術品的位置與內容,「左字右畫」就是規則之一。 廟宇壁面的裝飾,包含了書法與繪畫,一般認為書法的位階是高於繪畫的,加上廟宇「以左為尊」的傳統,因此書法會放置於「左邊」(神明視角的左邊),而右邊當然就是繪畫。下次到廟宇,可以試著站在神像前轉一圈,以神明的視角觀察,看看是否左手邊有書法,右手邊有繪畫? 鑑賞重點:書法後的教育與政治 這幅飄逸的書法出自日治時期的書法家陳松年先生之手,完成於昭和十八年(1943),是大天后宮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這幅書法的內容出自《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其主旨在於修身養性,也有著廟宇的教化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書法的落款為民國十八年,但真實的年份應為昭和十八年,只不過在戰後為了符合政治時局,而塗改為民國紀年,許多廟宇都有類似的情形。 圖說:正殿 陳松年書法 藝品導覽:後殿-木蘭從軍彩繪 鑑賞重點:呼應殿堂空間的壁畫 古代崇祀聖人的祠廟會在後殿設置父母殿,配祀主神的先人,大天后宮也不例外,祭祀的是媽祖的父母與家人,稱「聖父母殿」。在神像的右邊,畫師潘麗水用一幅「木蘭從軍」的壁畫,呼應聖父母廳「孝順」的本質。 「木蘭從軍」來自民間流傳的詩歌,講的是木蘭加入軍隊,代替年邁父親出征打仗的故事。在這幅畫中,木蘭站在畫面前方,面容雖然溫柔婉約,但一身戎裝,單手提弓,半身已地跨在馬匹上,英氣十足。她回望的方向,有著年邁的父親與家人,還有年幼的弟弟不捨地追著。畫師把半幅畫的中心放在木蘭,接著透過木蘭的視線,把觀看的重心引導到其家人,讓畫作充滿律動與流暢感。 圖說:後殿 木蘭從軍彩繪 藝品導覽: 大雄寶殿 盜法像彩繪 鑑賞重點:展現神蹟的構圖 這幅由畫師丁清石重繪的「盜法像」,講的是一群人偷走觀音菩薩的神像,結果船開到半路,遇上觀音菩薩顯靈,以蓮花阻擋竊賊的去路,成功阻擋了竊盜事件。 畫師為了彰顯神明展現神蹟,把觀音菩薩放置於畫面左上方,當瀰漫的煙霧與波浪交會,神明若隱若現地現身。以位居畫面上方一角的觀音菩薩為中心,下方對角線輻射散開的竊賊只能瞻仰著神,運用構圖就能凸顯神明高高在上、解救眾生的形象,這是畫師高明之處。 圖說:大雄寶殿「盜法像」彩繪
開放時間全年開放
所在鄉鎮中西區
地址700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電話+886-6-2211178
傳真(空)
緯度22.9966
經度120.20149
服務(空)
分類宗教廟宇、在地藝文
更新時間2022-12-05 15:59:00
景點ID: 675
語系: zh-tw
名稱: 全臺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
簡介: (空)
介紹: 全臺第一官建媽祖廟 位在赤崁樓附近,大天后宮是全臺第一座列入官方祭祀的媽祖廟, 為台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祭典,且只限官員、紳商參與,現在則是信媽祖的信徒不可錯過的朝聖地。 廟的前身是王府邸 除了「全臺第一」的美名外,其實大天后宮的建築前身也是大有來 頭。這裡原本是明朝末代郡王-寧靖王的宅第,1683年,施琅率軍渡海來台大敗鄭克塽,此後為收復民心,有鑑於台灣人民對於媽祖的信仰,特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供奉媽祖,後將建築改建成「大天妃宮」,並向外宣稱是媽祖協助攻下了臺灣。隔年,媽祖就被封為天后,改名「大天后宮」,也成了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 傳統藝術的博物館 正因為大天后宮有著尊貴地位,不僅香火延綿不絕,廟內的裝飾也是請來最好的師傅打造。兩邊的牆壁都是各時代府城名畫師的留筆,廟內還有歷史悠久的匾額、文物、石雕、木雕裝飾,樣樣都是 廟宇藝術的精品。進到廟內就會看見大殿內祀奉的巨大金面媽祖像,威武栩栩如生的千里眼、順風耳隨伺在側,三座神像皆為泥塑雕像工藝的絕佳展現,是進到大天后宮一定要仔細欣賞的部分。 牽成姻緣的月老公公 但大天后宮內近年最讓人感到神奇的就是後殿供奉的月老公公,常有許多單身男女來此參拜,向月老公祈求緣粉與紅線帶在身上,緣粉可招來緣分,而當帶在身上的紅線不見時就表示月老公公已經幫你把紅線繫好了,準備迎接美好的緣分吧,至今據說已撮合許多佳偶,甚至還有日人跨海來台求緣也已抱得美人歸,是府城大天后宮的另一個傳奇。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配祀:四海龍王、三官大帝、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五文昌帝 君、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聖父母、水仙尊王、月老公、地藏 王菩薩、藥師如來佛、阿彌陀佛 藝品導覽:三川殿 龍柱 鑑賞重點:中西混合的柱頭 仔細看,中式龍柱上方被一圈葉子所環繞,是受西洋古典建築柱頭「芼莨葉」做法啟發而產生的變化體,被暱稱為「白菜葉」(就是餐桌上常見的那道)。芼莨葉的柱頭,常見於臺南其他的日治時期公共建築(如:司法博物館),而台灣匠師吸納了日治建築華麗繁複的雕刻樣式,並轉換為自己熟悉的樣貌,也就形成了許多廟宇常見的白菜葉柱頭。這一對龍柱完工於1949年,或許匠師就是看到了日治建築這種「把葉子裝飾在柱頭上」的作法,便悄悄地挪移到廟宇的龍柱上。 鑑賞重點:誰躲在龍柱裡 龍柱不只有龍,仔細找找會發現不同的人物站在龍的縫隙中,這些人物左右各有八位,分別騎著馬、拿著武器,底下還有活靈活現的鯉魚向上噴水,整條柱子非常熱鬧。 圖說:三川殿 龍柱「柱頭特寫」 鑑賞重點:匠師留的彩蛋 這對龍柱由福建惠安的石雕師傅「張木成」所作,就像電影結束後工作人員名單的跑馬燈,匠師也把自己的名字和打石店的名稱藏在龍柱裡面,來找找看「匠師在哪裡」。 圖說:三川殿 龍柱「藝師簽名」 藝品導覽:三川殿 龍虎壁 鑑賞重點:龍虎壁 廟門兩側牆壁上帥氣的書法字左面(龍邊)寫著「龍吟」,右面(虎邊)寫著「虎嘯」,下面則分別以石頭雕刻了兩隻龍在雲海裡翻滾,兩隻虎在柏樹下對望。 動物這麼多,為什麼要雕刻龍跟虎?這是由於傳統建築的方位觀是由主神的面向決定,左邊是「龍邊」右邊是「虎邊」,信眾從龍邊進去,虎邊出來,代表「進龍門,出虎口」,有納福除災的含義(龍門進祈福,虎門出避禍)。光是進出一趟廟宇,神明就幫忙消災解厄! 圖說:左邊是「龍邊」- 龍堵 圖說:右邊是「虎邊」- 虎堵 故事彩蛋:五隻蝙蝠的密碼 廟宇的匠師常常會透過諧音傳達吉祥的意涵,仔細看,在龍與虎的石雕上面,各藏了五隻蝙蝠,這是因為「蝠」代表了「福」,五隻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在廟宇的門口把福氣迎進門! 鑑賞重點:八駿馬的連環畫 在龍虎堵的石雕下方,兩邊各有四隻駿馬,神態各異,有的奔跑,有的打滾,有的低頭吃草。馬有著尊貴、祥瑞的象徵,因此被匠師選入裝飾題材。而這片壁堵的小馬,不僅神態可愛,就連肌肉線條也雕刻得栩栩如生。 圖說:上方的五隻蝙蝠象徵著「五福臨門」 下方有有四隻駿馬 藝品導覽:拜殿 龍柱 鑑賞重點:龍的數量與爪子 看龍柱的門道第一點,就是找龍在哪裡、有幾隻,通常年代較早的龍柱,一柱只雕一龍,大天后宮的拜殿龍柱即屬此類。另外,從龍爪的數量,就可以推測神明的位階。龍柱有分三爪、四爪、五爪,只有皇帝才能用五爪造型,大天后宮原本是明朝寧靖王的王府,這裡的龍柱有幾爪呢?放大看看便知。 鑑賞重點:繞著龍柱走一圈 廟裡的龍柱通常採用的是「圓雕」技法,最大的特色是欣賞者可以從四面八方觀看。仔細看龍柱的龍尾在上,龍首由下往上看,穿越環繞柱身的朵朵祥雲,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可以感受到龍的肌肉強而有力地盤著柱子。 圖說:拜殿龍柱,請繞著祂欣賞 藝品導覽:拜殿 憨番 鑑賞重點:屋簷下有站人 在拜殿的四個屋簷下,各站了四個「憨番」。所謂的憨番,指的是在屋簷或樑枋下抬著厝角或大衫的苦力,有些著漢服、有些袒胸露背、有些是外國人貌,在意象上擔任了傳統建築結構上的承重角色。 大天后宮的憨番造型斯文,身著漢服、赤腳,以單手與單肩扛著大杉,另一手則分別拿著書卷、貫錢、蒲扇、元寶。人物的嘴角微微上揚,神態自若,看起來扛柱子這差事一點也不苦。下次看見憨番,不要忘了感謝他們守護廟宇的辛勞。 註:「憨番」為沿用過去此類藝品之通稱,無對任何族群有不敬之意,若冒犯請見諒。 「憨番」- 注意手裡拿著貫錢 「憨番」- 單手與單肩扛著大杉 藝品導覽:拜殿 平臺紀略碑記 鑑賞重點:臺灣最早的清代石碑 「平臺紀略碑記」是臺灣現存最早的清代石碑,已經有超過三百三十年的歷史,寫下了臺灣納入清朝版圖的經過、安撫措施及善後處置的方法,由平定臺灣有功的施琅將軍所立。就像今日在新建的公路、橋樑等公共設施旁,處處可見的紀念碑一樣,記載了執政者欲紀念、流傳給後世的功績。 這塊高279公分,寬106公分,材質為花崗岩的石碑,推測是在大陸特地打造後才運過來。石碑上方刻團龍紋飾,邊框也有龍的紋飾,顯示出碑文的尊貴。 圖說:拜殿 平臺紀略碑記 藝品導覽:拜殿 商山四皓彩繪 鑑賞重點:廟宇裡的圓形壁畫 欣賞廟宇的時候,會不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廟宇的壁畫有這麼多種形狀呢?有時長方形,有時圓形,有時又是方形,這些形狀通常是由畫師依照廟宇空間來決定,例如寬闊的壁面可以用長方形的大型壁畫,或是在方形壁畫間穿插圓形壁畫,讓視覺感不那麼呆板。決定了圖框形狀後,才選擇要畫什麼內容。像這幅「商山四皓」,出現的人物眾多,圓形的畫框可以讓視覺焦點凝聚在中心的四位老者,接著人的視角會習慣跟著曲線移動,環繞畫作一圈,就剛好可欣賞完一幅畫。 鑑賞重點:畫裡暗藏昆蟲玄機 傳統彩繪有一個技法叫做「馬蝗描」,蝗就是蝗蟲,指的是筆法模仿蝗蟲足部,讓筆畫有著明顯的稜角,通常用於較為陽剛形象的人物。仔細看畫中人物的衣服皺摺,都有馬蝗描的彩繪痕跡。 圖說:拜殿 商山四皓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仙翁敬桃彩繪 鑑賞重點:對角線構圖 這幅「仙翁敬桃」,畫師把人物置於畫面右側,老人的肢體跟視線都望向右下角,背後的松樹則朝左上方延伸,超出畫框,使得畫面產生均衡的美感,這是傳統彩繪常用的對角線構圖。對面的「麻姑獻瑞」壁畫也是運用同樣的手法、不同的對角線方向,達成兩幅畫對稱的效果。畫作右方書「西池蟠桃大如斗,色是濃豔味若酒;開花結實三千歲,食之共與天地久。玉峰寫意 丙辰夏 壽彞仿畫」不僅利用題字補白畫面,也說明了畫作的含義。 故事彩蛋:屋頂上的三尊神明 畫裡的老人有著飄逸的白色鬍鬚、慈祥的面容,手裡捧著一顆象徵長壽的仙桃,這位老人正是南極仙翁,也是廟宇屋頂常出現的三位老者之一,又稱壽星,與另外兩位祿星、福星,常駐在屋頂,代表著福氣、財富、壽命。 註:彝(一ˊ) 圖說:正殿 仙翁敬桃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虎溪三笑彩繪 鑑賞重點:壁畫的生活場景 在這幅尺寸特別巨大的壁畫中,有三個男子面對面大笑,雙手也跟著忘情地抬起,是不是像極了平常我們聊天講到激動處時,自然會有的動作呢? 不像一般廟宇壁畫的嚴肅畫面,這幅畫描寫的是崇尚自然的東晉時期,文人雅士之間的友誼。詩人、道士、禪師因為聊天聊得太開心,而差點忘了禪師不能下山的規矩,直到被山上的虎嘯提醒,三人才大笑而別。 廟宇的壁畫不一定總是聖賢的故事,仔細觀察,有時候也會有著跟我們生活一樣的場景。 鑑賞重點:蚯蚓爬在衣角上 在這幅畫裡,畫師採用了「蚯蚓描」 來描繪人物下擺的厚重質感,蚯蚓描指的是繪畫的線條像蚯蚓一樣圓勻細長,有種飄逸感,正好符合畫中人物:詩人、道士、禪師的個性與形象。 註:彝(一ˊ) 圖說:正殿 虎溪三笑彩繪 藝品導覽:正殿 陳松年書法 鑑賞重點:左字右畫 廟宇藝術內暗藏許多「潛規則」,決定了這些藝術品的位置與內容,「左字右畫」就是規則之一。 廟宇壁面的裝飾,包含了書法與繪畫,一般認為書法的位階是高於繪畫的,加上廟宇「以左為尊」的傳統,因此書法會放置於「左邊」(神明視角的左邊),而右邊當然就是繪畫。下次到廟宇,可以試著站在神像前轉一圈,以神明的視角觀察,看看是否左手邊有書法,右手邊有繪畫? 鑑賞重點:書法後的教育與政治 這幅飄逸的書法出自日治時期的書法家陳松年先生之手,完成於昭和十八年(1943),是大天后宮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這幅書法的內容出自《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其主旨在於修身養性,也有著廟宇的教化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書法的落款為民國十八年,但真實的年份應為昭和十八年,只不過在戰後為了符合政治時局,而塗改為民國紀年,許多廟宇都有類似的情形。 圖說:正殿 陳松年書法 藝品導覽:後殿-木蘭從軍彩繪 鑑賞重點:呼應殿堂空間的壁畫 古代崇祀聖人的祠廟會在後殿設置父母殿,配祀主神的先人,大天后宮也不例外,祭祀的是媽祖的父母與家人,稱「聖父母殿」。在神像的右邊,畫師潘麗水用一幅「木蘭從軍」的壁畫,呼應聖父母廳「孝順」的本質。 「木蘭從軍」來自民間流傳的詩歌,講的是木蘭加入軍隊,代替年邁父親出征打仗的故事。在這幅畫中,木蘭站在畫面前方,面容雖然溫柔婉約,但一身戎裝,單手提弓,半身已地跨在馬匹上,英氣十足。她回望的方向,有著年邁的父親與家人,還有年幼的弟弟不捨地追著。畫師把半幅畫的中心放在木蘭,接著透過木蘭的視線,把觀看的重心引導到其家人,讓畫作充滿律動與流暢感。 圖說:後殿 木蘭從軍彩繪 藝品導覽: 大雄寶殿 盜法像彩繪 鑑賞重點:展現神蹟的構圖 這幅由畫師丁清石重繪的「盜法像」,講的是一群人偷走觀音菩薩的神像,結果船開到半路,遇上觀音菩薩顯靈,以蓮花阻擋竊賊的去路,成功阻擋了竊盜事件。 畫師為了彰顯神明展現神蹟,把觀音菩薩放置於畫面左上方,當瀰漫的煙霧與波浪交會,神明若隱若現地現身。以位居畫面上方一角的觀音菩薩為中心,下方對角線輻射散開的竊賊只能瞻仰著神,運用構圖就能凸顯神明高高在上、解救眾生的形象,這是畫師高明之處。 圖說:大雄寶殿「盜法像」彩繪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所在鄉鎮: 中西區
地址: 700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電話: +886-6-2211178
傳真: (空)
緯度: 22.9966
經度: 120.20149
服務: (空)
分類: 宗教廟宇、在地藝文
更新時間: 2022-12-05 15:59:00

# 也是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7

執行單位磐的陶坊
地址台南市新營區太北里45號之8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新營太子宮是台灣太子廟的開基祖廟,清康熙2年(1663),福建先民為避戰禍,攜眷並迎請「中壇元帥」神像及香爐、銅鑼等神器,渡海來台,於汊港(今鹽水鎮)登陸,定居於現今新營市西南太子宮現址。為感念中壇元帥的庇佑,於康熙27年(1688)建立土廟,雍正6年(1728)再擴建廟堂,地名與廟名都稱之為「太子宮」。太子宮有舊廟、新廟各一座,舊廟為「土墼壁」,廟雖小,卻充滿歲月的痕跡,廟頂的剪黏依舊栩栩如生。

太子宮分靈廟遍及全台,每年農曆9月9日為太子爺聖誕千秋,分靈的神明返回太子宮刈香,太子爺又稱為中壇元帥,每年從8月開始,各地方太子爺分靈廟及信眾,就相繼組團進入新營,農曆九月初一到初九的這段期間,更是香客湧入的顛峰期。太子宮廟上方有一尊銅鑄的巨型太子爺塑像,腳踩風火輪,手持兵戟,別具風格。

2007年榮獲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認證的台灣工藝之家周美智老師,自小便顯露出美術與工藝方面的才華,二十歲時因學習美術設計而接觸到陶藝。於1987年回到家鄉成立「磐創作陶坊」,從事陶藝創作與教學推廣二十餘年;她克服肢體的障礙,用藝術點亮生命。她以各種的成型技巧,不受約制的方式來創作,讓作品自己說話,初期以茶壺為主題,繼而創作陶燈、生活器皿等,並嘗試挑戰大型戶外作品。以「磐」為名,是比喻基礎穩固,也是創作者堅定的心,將對陶藝的熱愛轉化成強勁的生命力,從作品中傳達出來。

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太子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設計師劉邦隱的協力合作下,磐的陶坊工作團隊成功研發一系列陶製太子宮文創商品。產品研發創意發想來自於「香火」的概念。「香火」的延續與傳承,是臺灣民間信仰與庶民文化的核心精神,香火即表示血脈相傳與文化相延,而神明爐內的香灰,在傳統觀念有治病保平安的功效。透過創意激盪與嘗試過程,磐的陶坊工作團隊成功地將太子宮廟主爐的香灰,揉進陶土裡,結合與三太子有關的渾天綾、乾坤圈、火尖槍、風火輪等文化圖騰,燒製成「香灰平安福」、「平安如意杯」、「「陀螺貢杯」、「蓮花陶燈」、「蓮花爐」、「時來運轉-風火輪造型陶鐘」等兼具在地文化特色和工藝手感的太子宮文創商品。這種結合工藝創作與宗教文化元素研發文創商品,是臺灣文化創產業發展至今前所未有的創意突破。

磐的陶坊今年有機會延續去年的工藝扶植計畫,對磐的團隊來說是一個鼓勵,更期許今年留下來已經發芽的種子有充分的陽光、空氣、水得以成長,同時也播下今年新的種子,期待他發芽。今年的哪吒文化工藝研習班,從綜合技巧練習與拉坯初級學習課程,學員個個認真投入,學習氣氛讓整個工作室開始有了些許凝聚力,除了學習新的技術,也嘗試做設計發想,讓學員感受到成就感,而且是真正出自於自己的設計製作,雖然大部分作品還不成熟,但也有出乎意料的作品出現;或許有的作品略顯粗糙,只要學員真正對陶瓷設計或製作有興趣,會隨時間的累積而精進。學員也協助製作去年開發出來的平安福系列伴手禮,目前已經在太子宮設立販售區,成為進香客的最佳伴手禮;今年也在太子宮舊廟的歷史古蹟內設置文創商品展示區,讓到訪太子宮古蹟巡禮的民眾,在瞭解在地文化之餘,也能體驗社區工藝文化特色。

【磐的陶坊】

新營太子宮廟為全台最早的太子爺李哪吒開基地,並已列為縣定古蹟。是早期社區居民重要的集會場所,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其信仰並已形成社區民眾的核心價值。「太子宮」三字代表的不只是一座廟,也是社區居民共同意識與生活型態所組成的社區。

「磐的陶坊」位在台南縣新營市的太子宮社區,太子宮的地名就是因為這座台灣最早的太子宮廟而來,每到太子爺生日的這段期間,全台的太子宮廟都會來到此地向太子爺祝壽,香火鼎盛。工藝家周美智老師自幼成長於太子宮社區,對地方文史及社區居民有深厚的感情。成立磐的陶坊後,便開始在社區開設陶藝課程。陶藝課程從簡易的捏陶課開始,教授基本技巧,讓剛上手的學員拿到窯燒出來的成品,建立起步的自信心。循序漸進的教授陶塑成型、配釉、素燒、燒火、開窯等技法。此外,藉由開設陶藝課程,也與社區建立起良好互動。

【陶藝與宗教文化的創意結合】

「可能新營太子宮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特殊的產業,這邊太子宮主要就是廟,這裡的地名就是由廟來命名,要怎麼去做這些東西,那廟一般想到就是公仔,或是神明所用的器物,那應該怎麼去做這些,這個問題一直放著,偶爾會跟朋友討論怎麼做。」周美智老師思考著要怎麼去創作與社區相關的東西。

「三、四年前,剛好有一個機緣到雲林科技大學去念書,剛好讀的系又是很喜歡做社區營造的系,經過一些課堂的實作經驗,覺得做社區好像也沒有那麼困難,有他特別的地方啦,只是看你怎麼樣去找出那些適合的元素。」要怎麼去找到適合、跟社區可以緊密連結,或是可以代表社區的圖騰。這樣的元素要怎麼去找是一回事,作法又是一回事。

「從小到大我聽很多關於三太子的故事,譬如我阿公的故事,我阿公在我很小的時候,得了很嚴重的肝病住院,就在狀況很危急的情況下,突然又醒過來,醒過來後就跟我阿嬤說,夢到三太子開飛機,飛機就丟炸彈,朝向阿公衝下來,阿公就醒了,醒來後也慢慢好轉了,就是很神奇,所以之後我們家就去請了一尊三太子來供奉。搞不好哪天就來捏一架飛機。」從小生長在太子宮社區的周美智老師,笑著訴說一個個她和三太子間的故事。

談起研發三太子主題商品的過程,周老師說,「我們先去現場照一些照片,比如說廟宇建築的一些元素,民國91年的時候,社區的風火輪文史工作室有辦一個三太子哪吒的學術發表會,集合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有了豐富的文史資料,便開始與陶藝班的學員共同設計代表三太子文化特色的產品。周老師認為,將宗教文化做轉譯,需要找出適合、可以跟社區緊密連結,或是代表社區的圖騰,而不只是三太子、大太子、二太子的公仔而已。

【用香灰來結善緣】

從陶藝創作的角度出發,周美智老師說,「我們除了陶之外,有什麼其它的材質可以用,例如白河有蓮蓬灰,趙家窯有小麥灰,那我們有什麼灰可以用,就跟朋友這樣聊,有時候在聊天時,都會有新的東西出來。他們就開玩笑說,我們有香灰,可以用香灰啊!」就這樣,周老師開始思考以香灰加入陶土的創作。因為傳統上,香灰有治病、驅邪鎮煞的功效,或是搬新家、出遠門,家裡的長輩會拿爐裡的香灰讓你帶著,他不只是宗教性的產物,同時也是傳遞常民文化、在地情感的重要象徵。所以用香灰入陶這件事,變成不只是陶藝,而是有更深的在地生活文化脈絡在裡面。

比較特別的是,周老師將香灰加在陶土中,而不是加在釉藥中,「我長期以來,就比較喜歡玩土,跟土比較親密,而且比較少人把灰加到土裡面。放在土裏面我可以做上釉與不上釉的作品。因為我覺得土是最根本的材料,釉色只是呈顯表面的變化。」周老師說,香灰加入陶土中的影響不大,可能會有一些色差,或是降低融點而已,那跟加入香灰的量有關係,不過加入香灰要的只是一個象徵意涵。「跟三太子請示香灰的時候,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想要用香灰來結善緣,透過陶藝,把我們的信仰和關懷,傳遞給有緣的人。」周老師如此解釋。

透過研讀資料,了解了三太子的淵源,其中封神榜裡也有對三太子的描述。而周老師對三太子的解讀,有著獨到的看法,「在封神榜中哪吒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可是很奇怪,在我的想法裡,哪吒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可是為什麼這些能量會存在,或許在我認知的範圍內我把他歸納為其實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正向的想法,當大家的正向力量匯集時,他的能量就出來了。」

【太子宮的社區工藝】

「你看,就是這樣,很簡單!」第一堂社區陶藝課程中,周老師是這麼鼓勵著社區媽媽們。通常陶藝會讓人覺得困難而難以入手,而老師的第一堂課,便是要大家從動手捏陶開始。除此之外,在地許多傳統的想法,認為做陶很辛苦、比較落伍、不夠科技,認為應該要出去上班或幫忙工作,「媳婦娶進來就是要做工作,哪有時間讓他們學東西。」因此在發展、推廣社區陶藝工作時,遇到許多不同的聲音,也反映出在地的想法。

「像我們把陶藝結合太子宮的在地特色,一方面讓他們覺得熟悉、一方面也覺得有趣,跟他們說,讓他們感興趣之後,他們就會想要來一起做」,周老師用誘導的方式,拉著社區媽媽們一起來學做陶。有些孩子都上學去,白天有時間空出來,或是先生有穩定收入,可以讓媽媽們來上課,目前已經有幾位固定的成員。學會了基本捏塑的技巧,可以製作太子宮平安符以及簡易的商品,支持微量生產的可能。

周美智老師與社區陶藝班的學生,透過社區的陶藝課程,找尋太子宮社區信仰之意象圖騰。過程中包括文史研究探討、現場勘查,並以速寫描繪、攝影等方式紀錄,從中激發創意,設計能代表太子宮文化的獨特作品。設計的產品由太子宮廟方展示、行銷。而對於每年龐大的進香人潮,以及縣定三級古蹟的太子宮廟而言,未來商機可期。這也是社區推動自主文化產業的開端,更是落實「地方特色工藝」的具體實踐。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9.html
執行單位: 磐的陶坊
地址: 台南市新營區太北里45號之8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新營太子宮是台灣太子廟的開基祖廟,清康熙2年(1663),福建先民為避戰禍,攜眷並迎請「中壇元帥」神像及香爐、銅鑼等神器,渡海來台,於汊港(今鹽水鎮)登陸,定居於現今新營市西南太子宮現址。為感念中壇元帥的庇佑,於康熙27年(1688)建立土廟,雍正6年(1728)再擴建廟堂,地名與廟名都稱之為「太子宮」。太子宮有舊廟、新廟各一座,舊廟為「土墼壁」,廟雖小,卻充滿歲月的痕跡,廟頂的剪黏依舊栩栩如生。

太子宮分靈廟遍及全台,每年農曆9月9日為太子爺聖誕千秋,分靈的神明返回太子宮刈香,太子爺又稱為中壇元帥,每年從8月開始,各地方太子爺分靈廟及信眾,就相繼組團進入新營,農曆九月初一到初九的這段期間,更是香客湧入的顛峰期。太子宮廟上方有一尊銅鑄的巨型太子爺塑像,腳踩風火輪,手持兵戟,別具風格。

2007年榮獲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認證的台灣工藝之家周美智老師,自小便顯露出美術與工藝方面的才華,二十歲時因學習美術設計而接觸到陶藝。於1987年回到家鄉成立「磐創作陶坊」,從事陶藝創作與教學推廣二十餘年;她克服肢體的障礙,用藝術點亮生命。她以各種的成型技巧,不受約制的方式來創作,讓作品自己說話,初期以茶壺為主題,繼而創作陶燈、生活器皿等,並嘗試挑戰大型戶外作品。以「磐」為名,是比喻基礎穩固,也是創作者堅定的心,將對陶藝的熱愛轉化成強勁的生命力,從作品中傳達出來。

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太子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設計師劉邦隱的協力合作下,磐的陶坊工作團隊成功研發一系列陶製太子宮文創商品。產品研發創意發想來自於「香火」的概念。「香火」的延續與傳承,是臺灣民間信仰與庶民文化的核心精神,香火即表示血脈相傳與文化相延,而神明爐內的香灰,在傳統觀念有治病保平安的功效。透過創意激盪與嘗試過程,磐的陶坊工作團隊成功地將太子宮廟主爐的香灰,揉進陶土裡,結合與三太子有關的渾天綾、乾坤圈、火尖槍、風火輪等文化圖騰,燒製成「香灰平安福」、「平安如意杯」、「「陀螺貢杯」、「蓮花陶燈」、「蓮花爐」、「時來運轉-風火輪造型陶鐘」等兼具在地文化特色和工藝手感的太子宮文創商品。這種結合工藝創作與宗教文化元素研發文創商品,是臺灣文化創產業發展至今前所未有的創意突破。

磐的陶坊今年有機會延續去年的工藝扶植計畫,對磐的團隊來說是一個鼓勵,更期許今年留下來已經發芽的種子有充分的陽光、空氣、水得以成長,同時也播下今年新的種子,期待他發芽。今年的哪吒文化工藝研習班,從綜合技巧練習與拉坯初級學習課程,學員個個認真投入,學習氣氛讓整個工作室開始有了些許凝聚力,除了學習新的技術,也嘗試做設計發想,讓學員感受到成就感,而且是真正出自於自己的設計製作,雖然大部分作品還不成熟,但也有出乎意料的作品出現;或許有的作品略顯粗糙,只要學員真正對陶瓷設計或製作有興趣,會隨時間的累積而精進。學員也協助製作去年開發出來的平安福系列伴手禮,目前已經在太子宮設立販售區,成為進香客的最佳伴手禮;今年也在太子宮舊廟的歷史古蹟內設置文創商品展示區,讓到訪太子宮古蹟巡禮的民眾,在瞭解在地文化之餘,也能體驗社區工藝文化特色。

【磐的陶坊】

新營太子宮廟為全台最早的太子爺李哪吒開基地,並已列為縣定古蹟。是早期社區居民重要的集會場所,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其信仰並已形成社區民眾的核心價值。「太子宮」三字代表的不只是一座廟,也是社區居民共同意識與生活型態所組成的社區。

「磐的陶坊」位在台南縣新營市的太子宮社區,太子宮的地名就是因為這座台灣最早的太子宮廟而來,每到太子爺生日的這段期間,全台的太子宮廟都會來到此地向太子爺祝壽,香火鼎盛。工藝家周美智老師自幼成長於太子宮社區,對地方文史及社區居民有深厚的感情。成立磐的陶坊後,便開始在社區開設陶藝課程。陶藝課程從簡易的捏陶課開始,教授基本技巧,讓剛上手的學員拿到窯燒出來的成品,建立起步的自信心。循序漸進的教授陶塑成型、配釉、素燒、燒火、開窯等技法。此外,藉由開設陶藝課程,也與社區建立起良好互動。

【陶藝與宗教文化的創意結合】

「可能新營太子宮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特殊的產業,這邊太子宮主要就是廟,這裡的地名就是由廟來命名,要怎麼去做這些東西,那廟一般想到就是公仔,或是神明所用的器物,那應該怎麼去做這些,這個問題一直放著,偶爾會跟朋友討論怎麼做。」周美智老師思考著要怎麼去創作與社區相關的東西。

「三、四年前,剛好有一個機緣到雲林科技大學去念書,剛好讀的系又是很喜歡做社區營造的系,經過一些課堂的實作經驗,覺得做社區好像也沒有那麼困難,有他特別的地方啦,只是看你怎麼樣去找出那些適合的元素。」要怎麼去找到適合、跟社區可以緊密連結,或是可以代表社區的圖騰。這樣的元素要怎麼去找是一回事,作法又是一回事。

「從小到大我聽很多關於三太子的故事,譬如我阿公的故事,我阿公在我很小的時候,得了很嚴重的肝病住院,就在狀況很危急的情況下,突然又醒過來,醒過來後就跟我阿嬤說,夢到三太子開飛機,飛機就丟炸彈,朝向阿公衝下來,阿公就醒了,醒來後也慢慢好轉了,就是很神奇,所以之後我們家就去請了一尊三太子來供奉。搞不好哪天就來捏一架飛機。」從小生長在太子宮社區的周美智老師,笑著訴說一個個她和三太子間的故事。

談起研發三太子主題商品的過程,周老師說,「我們先去現場照一些照片,比如說廟宇建築的一些元素,民國91年的時候,社區的風火輪文史工作室有辦一個三太子哪吒的學術發表會,集合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有了豐富的文史資料,便開始與陶藝班的學員共同設計代表三太子文化特色的產品。周老師認為,將宗教文化做轉譯,需要找出適合、可以跟社區緊密連結,或是代表社區的圖騰,而不只是三太子、大太子、二太子的公仔而已。

【用香灰來結善緣】

從陶藝創作的角度出發,周美智老師說,「我們除了陶之外,有什麼其它的材質可以用,例如白河有蓮蓬灰,趙家窯有小麥灰,那我們有什麼灰可以用,就跟朋友這樣聊,有時候在聊天時,都會有新的東西出來。他們就開玩笑說,我們有香灰,可以用香灰啊!」就這樣,周老師開始思考以香灰加入陶土的創作。因為傳統上,香灰有治病、驅邪鎮煞的功效,或是搬新家、出遠門,家裡的長輩會拿爐裡的香灰讓你帶著,他不只是宗教性的產物,同時也是傳遞常民文化、在地情感的重要象徵。所以用香灰入陶這件事,變成不只是陶藝,而是有更深的在地生活文化脈絡在裡面。

比較特別的是,周老師將香灰加在陶土中,而不是加在釉藥中,「我長期以來,就比較喜歡玩土,跟土比較親密,而且比較少人把灰加到土裡面。放在土裏面我可以做上釉與不上釉的作品。因為我覺得土是最根本的材料,釉色只是呈顯表面的變化。」周老師說,香灰加入陶土中的影響不大,可能會有一些色差,或是降低融點而已,那跟加入香灰的量有關係,不過加入香灰要的只是一個象徵意涵。「跟三太子請示香灰的時候,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想要用香灰來結善緣,透過陶藝,把我們的信仰和關懷,傳遞給有緣的人。」周老師如此解釋。

透過研讀資料,了解了三太子的淵源,其中封神榜裡也有對三太子的描述。而周老師對三太子的解讀,有著獨到的看法,「在封神榜中哪吒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可是很奇怪,在我的想法裡,哪吒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可是為什麼這些能量會存在,或許在我認知的範圍內我把他歸納為其實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正向的想法,當大家的正向力量匯集時,他的能量就出來了。」

【太子宮的社區工藝】

「你看,就是這樣,很簡單!」第一堂社區陶藝課程中,周老師是這麼鼓勵著社區媽媽們。通常陶藝會讓人覺得困難而難以入手,而老師的第一堂課,便是要大家從動手捏陶開始。除此之外,在地許多傳統的想法,認為做陶很辛苦、比較落伍、不夠科技,認為應該要出去上班或幫忙工作,「媳婦娶進來就是要做工作,哪有時間讓他們學東西。」因此在發展、推廣社區陶藝工作時,遇到許多不同的聲音,也反映出在地的想法。

「像我們把陶藝結合太子宮的在地特色,一方面讓他們覺得熟悉、一方面也覺得有趣,跟他們說,讓他們感興趣之後,他們就會想要來一起做」,周老師用誘導的方式,拉著社區媽媽們一起來學做陶。有些孩子都上學去,白天有時間空出來,或是先生有穩定收入,可以讓媽媽們來上課,目前已經有幾位固定的成員。學會了基本捏塑的技巧,可以製作太子宮平安符以及簡易的商品,支持微量生產的可能。

周美智老師與社區陶藝班的學生,透過社區的陶藝課程,找尋太子宮社區信仰之意象圖騰。過程中包括文史研究探討、現場勘查,並以速寫描繪、攝影等方式紀錄,從中激發創意,設計能代表太子宮文化的獨特作品。設計的產品由太子宮廟方展示、行銷。而對於每年龐大的進香人潮,以及縣定三級古蹟的太子宮廟而言,未來商機可期。這也是社區推動自主文化產業的開端,更是落實「地方特色工藝」的具體實踐。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9.html

# 也是 於 臺南景點 - 8

景點ID784
語系zh-tw
名稱集福宮
簡介集福宮原名「集福祠」,與普濟殿、金安宮、媽祖樓同屬四聯境。清乾隆元年(西元1763年),創建於新港墘港邊,由黃姓、王姓、劉姓等碼頭工人,自故鄉泉州晉江縣南門外二十四都桃源塘後鄉集福祠,迎奉玄天上帝等神祇來台,做為船筏、碼頭工人之保護神,供境眾焚香膜拜;初為小廟,後於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修建老古石街渡口之泊岸及街路時,由黃資盛、黃元貢、黃元問等董事發起募捐,得銀壹仟大元首遷建現址,並更名為集福宮。(資料來自台南生活美學館)
介紹碼頭工人的守護神 位於兑悦門邊,長長的石板路是觀光客熟悉的信義街,今日的窄街道卻是昔日府城知名「五條港」之一的「新港墘港」港道,在港道旁負責搬運貨物的黃姓、王姓、劉姓碼頭工人,為了祈求船運平安與工作順利,自家鄉奉迎了玄天上帝來臺,作為工人們的守護神,廟宇也成為這些同姓工人的聚集地,神農街的「金華府」、和平街的「南沙宮」都是因同樣緣故而創建的廟宇。 其他廟宇少見的裝飾藝術 外表看似和一般廟宇無異,但實際走進集福宮會發現不一樣。像是三川殿的兩尊石像,是常以門神彩繪形式出現的秦叔寶、尉遲恭,這是由於門神繪製了金色雙龍,因而將守護廟宇門神改以石像的形式呈現。此外,信眾間也流傳著「玄天上帝紅潤嘴唇」的事蹟,廟宇的神像因常年的香火而燻黑,然而集福宮的玄天上帝卻常保原色,下次造訪不妨留意看看。   主祀:玄天上帝 配祀:林千歲、朱千歲、邢千歲、李千歲、沈金二夫人、康元帥、趙元帥、福德正神、石獅公   藝品導覽:龍柱 鑑賞重點:龍的九種特徵 龍幾乎可以說是臺灣各廟宇中都不會缺席的角色,尤其龍柱更是重要的門面之一。然而龍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那麼該如何為龍造像呢?臺灣石雕師傅在雕刻時有個口訣:「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指的是在龍的不同部位上,借用其他動物的象徵。集福宮的兩根龍柱,屬於「雙龍盤柱」形式,碩大的龍頭也彰顯了龍的特徵,這是著名藝師「施天福」(三峽清水祖師廟打石頭手)的作品。 圖說:龍邊「龍柱」 圖說:龍邊「龍柱」細節特寫 圖說:龍邊「龍柱」細節特寫 圖說:藝師「施天福」落款 圖說:虎邊「龍柱」 圖說:虎邊「龍柱」細節特寫 圖說:虎邊「龍柱」細節特寫 圖說:虎邊「龍柱」細節特寫 藝品導覽:秦叔寶、尉遲恭石像 鑑賞重點:鎮守廟門的石將軍 廟門前,兩尊人半身高的石像正一手捻鬚、一手拿武器,目光炯炯地注視著前方,他們正是廟宇常見的秦叔寶與尉遲恭將軍,負責廟宇的守衛工作。為什麼不是被彩繪在門神上,而是以石雕呈現呢?這是由於廟方將門板繪製了玄天上帝的坐騎——金色雙龍(同樣奉祀玄天上帝的民權路「北極殿」,也是雙龍門神),因此兩尊門神就改以石像的形體呈現,位置不同,功能不變。 仔細看,儘管材質改以石雕,但兩尊石像的鬍鬚線條,依然被細心地雕刻了出來,堅硬石材也能呈現柔軟感。 圖說:秦叔寶石像 圖說:尉遲恭石像 圖說:秦叔寶石像鬍鬚特寫 圖說:尉遲恭石像鬍鬚特寫 藝品導覽:龍虎壁堵 鑑賞重點:舞龍舞獅的場景 位在三川殿兩側壁堵的「腰堵」(壁堵牆面中間細長條狀部分,狀似腰帶),石雕師傅刻的不是常見的傳說故事,也非吉祥花鳥,而是把民間的社會實情刻了進來——龍邊是「舞龍」、虎邊是「舞獅」,人物們敲鑼打鼓,跨著馬步、拿著龍珠在龍頭前引導;另一側的舞獅,則可見到碩大威猛的獅頭,但獅腳卻換成了人腿。熱鬧景象是廟宇常見的場景,也巧妙地呼應了龍虎邊的空間形制。雕刻者為福建司阜黃志華,則是啟發「無形文化資產」石雕工藝保存者「董炎山」的師傅。 圖說:龍邊「舞龍」壁堵 圖說:龍邊「舞龍」壁堵細節特寫 圖說:虎邊「舞獅」壁堵 圖說:虎邊「舞獅」壁堵細節特寫 藝品導覽:雙龍門神 鑑賞重點:罕見的雙龍門神 廟宇門神大多是由武將擔當守護廟宇的大任,如秦叔寶與尉遲恭,但在玄天上帝廟,也會以雙龍為門神。一尊是龍頭向上的「天龍」、一尊是龍頭向下的「地龍」,象徵「翻天覆地」。 除了主角是少見的雙龍外,門板也以玄天上帝的主色「黑」為底色,藝師潘麗水搭配「貼金」(金箔)、「粉線」的作法,對比色加上立體線條,讓雙龍活靈活現(以玄天上帝為主神的民權路北極殿,同屬雙龍門神,也是潘麗水老師的作品,但採純彩繪的做法,可以比較看看不同風格)。 圖說:雙龍門神 圖說:龍邊「金龍」門神 圖說:虎邊「金龍」門神 藝品導覽:七十二地煞門神 鑑賞重點:罕見的門神題材 玄天上帝屬道教神祇,「七十二地煞」指的便是道教信仰裡北斗叢星的地煞星,每星各有一神將,皆以「地○星」為名,如地威星、地察星、地俊星等,在道士齋醮作法時,常會請祂們下凡驅魔(同時也召喚三十六天罡星一起)。 集福宮狹長的門板上,每一扇都繪了18尊人物,四幅相加正好72尊,部分甚至還有坐騎,這種非常「厚工」的做法,必須得筆路細膩、花的時間也長,根據彩繪藝師潘岳雄的說法,近代因為預算關係,已經越來越少廟宇會採用此題材。 參考資料: 1.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54957 2. 徐明福、蕭瓊瑞,《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頁70。 圖說:龍邊「七十二地煞門神」一 圖說:龍邊「七十二地煞門神」二 圖說:虎邊「七十二地煞門神」一 圖說:虎邊「七十二地煞門神」二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一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二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三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四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五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六   藝品導覽:三十六官將木雕 鑑賞重點:隱藏版的「對稱」系統 穿過「七十二地煞星」門神,在正殿兩側,另一組道教信仰的重要角色「三十六官將」(又稱三十六天罡神),則是以木雕形式呈現。 三十六官將傳說為玄天上帝的部將,有男有女,各有坐騎,在門神彩繪的表現上,常見以雲朵相連為一組,而在這組木雕作品中,則是以「面對面」的形式為一組,如「何仙姑」和「李仙姑」面對面、「鎖大將」和「縛大將」面對面,「張蕭劉連」四聖者也各自面對面,廟宇的對稱傳統就隱藏於其中。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龍邊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虎邊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何仙姑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李仙姑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張聖者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蕭聖者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劉聖者​​​​​​​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連聖者​​​​​​​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縛大將​​​​​​​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鎖大將​​​​​​​ 藝品導覽:沈金二夫人神像 鑑賞重點:抱著小孩的神明 位在玄天上帝右側,「沈金二夫人媽」是護佑兒童的神明,傳說她們是集福宮「林府千歲」(林王爺)的夫人,林王爺的樣貌是青面紅鬚、怒視前方,兩位夫人則是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 而夫人媽神像跟前的一對神像,一尊手抱著孩童,一尊手持托盤,雕工精緻,身體比例擬真,據廟方人員表示,她們是跟著玄天上帝神像一同來臺的早期神像之一,而為什麼兩尊神像形體都僅十多公分大小呢?這是由於先民們渡海來臺,為了方便攜帶,皆是請來小型的神像為主,等到有粧佛藝師落腳臺灣開業後,才逐漸發展出大型神像。 圖說:沈金二夫人神像 圖說:手抱孩童 圖說:手持托盤 藝品導覽:夫妻虎爺 鑑賞重點:罕見的夫妻虎爺 正殿裡主神神桌下方,通常是虎爺的位置,不過有別於其他廟宇,集福宮的「虎將軍」不僅不只一位,而且還是一對夫妻。其中一尊面朝前方,端正坐著,威風凜凜;另一尊側著身體,曲線較為柔和,身軀也較小,眼神恰巧對著正坐虎爺,「含情脈脈」的模樣,因此被地方信眾和廟方人員傳頌為「夫妻虎爺」湊做堆,甚至還為祂們舉辦過博杯賽—將虎爺形象刻成浮雕,供民眾搏杯請回家,讓更多信眾認識這對獨一無二的虎將軍。 圖說:夫妻虎爺 藝品導覽:石獅公 鑑賞重點:擋煞的獅子 集福宮的另一個特色,便是幾步距離外的「石獅公館」。這個坐擁獨立公館的石獅,被當地人暱稱為「石獅公」。由於半月形的兑悅門和鋪著石板路的巷道狀似弓箭,被認為帶有煞氣,因此當地人便在城門旁供奉石獅坐鎮化解,幾百年來守護著地方至今。據耆老表示,石獅公可是在福建雕刻完後,再坐船來到臺灣的! 除了護衛甕城之外,石獅公也是孩童的守護神,家中若有難以養育的嬰孩,也會帶來給石獅公做「契子」,藉此得到神明的保佑,可以平安長大。 參考資料: 何嘉展,《府城五條港地方傳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圖說:石獅公 圖說:石獅公
開放時間全年無休
所在鄉鎮中西區
地址700 臺南市中西區信義街38號
電話+886-6-2234859
傳真(空)
緯度22.99979
經度120.19616
服務(空)
分類歷史古蹟、在地藝文
更新時間2024-01-09 16:06:59
景點ID: 784
語系: zh-tw
名稱: 集福宮
簡介: 集福宮原名「集福祠」,與普濟殿、金安宮、媽祖樓同屬四聯境。清乾隆元年(西元1763年),創建於新港墘港邊,由黃姓、王姓、劉姓等碼頭工人,自故鄉泉州晉江縣南門外二十四都桃源塘後鄉集福祠,迎奉玄天上帝等神祇來台,做為船筏、碼頭工人之保護神,供境眾焚香膜拜;初為小廟,後於道光二年(西元1822年)修建老古石街渡口之泊岸及街路時,由黃資盛、黃元貢、黃元問等董事發起募捐,得銀壹仟大元首遷建現址,並更名為集福宮。(資料來自台南生活美學館)
介紹: 碼頭工人的守護神 位於兑悦門邊,長長的石板路是觀光客熟悉的信義街,今日的窄街道卻是昔日府城知名「五條港」之一的「新港墘港」港道,在港道旁負責搬運貨物的黃姓、王姓、劉姓碼頭工人,為了祈求船運平安與工作順利,自家鄉奉迎了玄天上帝來臺,作為工人們的守護神,廟宇也成為這些同姓工人的聚集地,神農街的「金華府」、和平街的「南沙宮」都是因同樣緣故而創建的廟宇。 其他廟宇少見的裝飾藝術 外表看似和一般廟宇無異,但實際走進集福宮會發現不一樣。像是三川殿的兩尊石像,是常以門神彩繪形式出現的秦叔寶、尉遲恭,這是由於門神繪製了金色雙龍,因而將守護廟宇門神改以石像的形式呈現。此外,信眾間也流傳著「玄天上帝紅潤嘴唇」的事蹟,廟宇的神像因常年的香火而燻黑,然而集福宮的玄天上帝卻常保原色,下次造訪不妨留意看看。   主祀:玄天上帝 配祀:林千歲、朱千歲、邢千歲、李千歲、沈金二夫人、康元帥、趙元帥、福德正神、石獅公   藝品導覽:龍柱 鑑賞重點:龍的九種特徵 龍幾乎可以說是臺灣各廟宇中都不會缺席的角色,尤其龍柱更是重要的門面之一。然而龍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那麼該如何為龍造像呢?臺灣石雕師傅在雕刻時有個口訣:「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指的是在龍的不同部位上,借用其他動物的象徵。集福宮的兩根龍柱,屬於「雙龍盤柱」形式,碩大的龍頭也彰顯了龍的特徵,這是著名藝師「施天福」(三峽清水祖師廟打石頭手)的作品。 圖說:龍邊「龍柱」 圖說:龍邊「龍柱」細節特寫 圖說:龍邊「龍柱」細節特寫 圖說:藝師「施天福」落款 圖說:虎邊「龍柱」 圖說:虎邊「龍柱」細節特寫 圖說:虎邊「龍柱」細節特寫 圖說:虎邊「龍柱」細節特寫 藝品導覽:秦叔寶、尉遲恭石像 鑑賞重點:鎮守廟門的石將軍 廟門前,兩尊人半身高的石像正一手捻鬚、一手拿武器,目光炯炯地注視著前方,他們正是廟宇常見的秦叔寶與尉遲恭將軍,負責廟宇的守衛工作。為什麼不是被彩繪在門神上,而是以石雕呈現呢?這是由於廟方將門板繪製了玄天上帝的坐騎——金色雙龍(同樣奉祀玄天上帝的民權路「北極殿」,也是雙龍門神),因此兩尊門神就改以石像的形體呈現,位置不同,功能不變。 仔細看,儘管材質改以石雕,但兩尊石像的鬍鬚線條,依然被細心地雕刻了出來,堅硬石材也能呈現柔軟感。 圖說:秦叔寶石像 圖說:尉遲恭石像 圖說:秦叔寶石像鬍鬚特寫 圖說:尉遲恭石像鬍鬚特寫 藝品導覽:龍虎壁堵 鑑賞重點:舞龍舞獅的場景 位在三川殿兩側壁堵的「腰堵」(壁堵牆面中間細長條狀部分,狀似腰帶),石雕師傅刻的不是常見的傳說故事,也非吉祥花鳥,而是把民間的社會實情刻了進來——龍邊是「舞龍」、虎邊是「舞獅」,人物們敲鑼打鼓,跨著馬步、拿著龍珠在龍頭前引導;另一側的舞獅,則可見到碩大威猛的獅頭,但獅腳卻換成了人腿。熱鬧景象是廟宇常見的場景,也巧妙地呼應了龍虎邊的空間形制。雕刻者為福建司阜黃志華,則是啟發「無形文化資產」石雕工藝保存者「董炎山」的師傅。 圖說:龍邊「舞龍」壁堵 圖說:龍邊「舞龍」壁堵細節特寫 圖說:虎邊「舞獅」壁堵 圖說:虎邊「舞獅」壁堵細節特寫 藝品導覽:雙龍門神 鑑賞重點:罕見的雙龍門神 廟宇門神大多是由武將擔當守護廟宇的大任,如秦叔寶與尉遲恭,但在玄天上帝廟,也會以雙龍為門神。一尊是龍頭向上的「天龍」、一尊是龍頭向下的「地龍」,象徵「翻天覆地」。 除了主角是少見的雙龍外,門板也以玄天上帝的主色「黑」為底色,藝師潘麗水搭配「貼金」(金箔)、「粉線」的作法,對比色加上立體線條,讓雙龍活靈活現(以玄天上帝為主神的民權路北極殿,同屬雙龍門神,也是潘麗水老師的作品,但採純彩繪的做法,可以比較看看不同風格)。 圖說:雙龍門神 圖說:龍邊「金龍」門神 圖說:虎邊「金龍」門神 藝品導覽:七十二地煞門神 鑑賞重點:罕見的門神題材 玄天上帝屬道教神祇,「七十二地煞」指的便是道教信仰裡北斗叢星的地煞星,每星各有一神將,皆以「地○星」為名,如地威星、地察星、地俊星等,在道士齋醮作法時,常會請祂們下凡驅魔(同時也召喚三十六天罡星一起)。 集福宮狹長的門板上,每一扇都繪了18尊人物,四幅相加正好72尊,部分甚至還有坐騎,這種非常「厚工」的做法,必須得筆路細膩、花的時間也長,根據彩繪藝師潘岳雄的說法,近代因為預算關係,已經越來越少廟宇會採用此題材。 參考資料: 1.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254957 2. 徐明福、蕭瓊瑞,《雲山麗水:府城傳統畫師潘麗水作品之研究》,頁70。 圖說:龍邊「七十二地煞門神」一 圖說:龍邊「七十二地煞門神」二 圖說:虎邊「七十二地煞門神」一 圖說:虎邊「七十二地煞門神」二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一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二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三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四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五 圖說:「七十二地煞門神」特寫六   藝品導覽:三十六官將木雕 鑑賞重點:隱藏版的「對稱」系統 穿過「七十二地煞星」門神,在正殿兩側,另一組道教信仰的重要角色「三十六官將」(又稱三十六天罡神),則是以木雕形式呈現。 三十六官將傳說為玄天上帝的部將,有男有女,各有坐騎,在門神彩繪的表現上,常見以雲朵相連為一組,而在這組木雕作品中,則是以「面對面」的形式為一組,如「何仙姑」和「李仙姑」面對面、「鎖大將」和「縛大將」面對面,「張蕭劉連」四聖者也各自面對面,廟宇的對稱傳統就隱藏於其中。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龍邊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虎邊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何仙姑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李仙姑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張聖者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蕭聖者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劉聖者​​​​​​​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連聖者​​​​​​​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縛大將​​​​​​​ 圖說:「三十六官將木雕」鎖大將​​​​​​​ 藝品導覽:沈金二夫人神像 鑑賞重點:抱著小孩的神明 位在玄天上帝右側,「沈金二夫人媽」是護佑兒童的神明,傳說她們是集福宮「林府千歲」(林王爺)的夫人,林王爺的樣貌是青面紅鬚、怒視前方,兩位夫人則是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 而夫人媽神像跟前的一對神像,一尊手抱著孩童,一尊手持托盤,雕工精緻,身體比例擬真,據廟方人員表示,她們是跟著玄天上帝神像一同來臺的早期神像之一,而為什麼兩尊神像形體都僅十多公分大小呢?這是由於先民們渡海來臺,為了方便攜帶,皆是請來小型的神像為主,等到有粧佛藝師落腳臺灣開業後,才逐漸發展出大型神像。 圖說:沈金二夫人神像 圖說:手抱孩童 圖說:手持托盤 藝品導覽:夫妻虎爺 鑑賞重點:罕見的夫妻虎爺 正殿裡主神神桌下方,通常是虎爺的位置,不過有別於其他廟宇,集福宮的「虎將軍」不僅不只一位,而且還是一對夫妻。其中一尊面朝前方,端正坐著,威風凜凜;另一尊側著身體,曲線較為柔和,身軀也較小,眼神恰巧對著正坐虎爺,「含情脈脈」的模樣,因此被地方信眾和廟方人員傳頌為「夫妻虎爺」湊做堆,甚至還為祂們舉辦過博杯賽—將虎爺形象刻成浮雕,供民眾搏杯請回家,讓更多信眾認識這對獨一無二的虎將軍。 圖說:夫妻虎爺 藝品導覽:石獅公 鑑賞重點:擋煞的獅子 集福宮的另一個特色,便是幾步距離外的「石獅公館」。這個坐擁獨立公館的石獅,被當地人暱稱為「石獅公」。由於半月形的兑悅門和鋪著石板路的巷道狀似弓箭,被認為帶有煞氣,因此當地人便在城門旁供奉石獅坐鎮化解,幾百年來守護著地方至今。據耆老表示,石獅公可是在福建雕刻完後,再坐船來到臺灣的! 除了護衛甕城之外,石獅公也是孩童的守護神,家中若有難以養育的嬰孩,也會帶來給石獅公做「契子」,藉此得到神明的保佑,可以平安長大。 參考資料: 何嘉展,《府城五條港地方傳說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圖說:石獅公 圖說:石獅公
開放時間: 全年無休
所在鄉鎮: 中西區
地址: 700 臺南市中西區信義街38號
電話: +886-6-2234859
傳真: (空)
緯度: 22.99979
經度: 120.19616
服務: (空)
分類: 歷史古蹟、在地藝文
更新時間: 2024-01-09 16:06:59
[ 搜尋所有 也是 ... ]

根據姓名 丁OO 找到的相關資料

貴得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2472117 | 電話號碼: 04-22288606 | 臺中市北屯區文昌三街36號1樓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貴得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2472117 | 電話號碼: 04-22288606 | 臺中市北屯區文昌三街36號1樓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 搜尋所有 丁OO ... ]

根據電話 02-23966024 207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02-23966024 207 資料。

[ 搜尋所有 02-23966024 207 ... ]

根據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 1樓 找到的相關資料

華達廣告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12606806 | 電話號碼: 02-22244-1606 |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華達廣告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12606806 | 電話號碼: 02-22244-1606 |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 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 搜尋所有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 1樓 ... ]

名稱 也是 找到的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查詢所有 也是)
公司地址負責人統一編號狀態

臺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6段123巷18號4樓之3
莊岳勳13107125核准設立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丁瑩瑩28058256核准設立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2段275巷1弄2號
郭冠群29132851核准設立

臺南市東區中西里勝利路24之1號1樓
吳敏華47809270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100039751)

臺北市文山區木新路2段79巷6弄11號1樓
高國偉53521140核准設立

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1180號12樓之7
王盈喬54354922核准設立

新北市蘆洲區三民路231號(1樓)
楊嘉安72670725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68125047)

臺北市內湖區五分街113之1號1樓
趙淇76423057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94103859)

登記地址: 臺北市內湖區民權東路6段123巷18號4樓之3 | 負責人: 莊岳勳 | 統編: 13107125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 負責人: 丁瑩瑩 | 統編: 28058256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2段275巷1弄2號 | 負責人: 郭冠群 | 統編: 29132851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臺南市東區中西里勝利路24之1號1樓 | 負責人: 吳敏華 | 統編: 47809270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100039751)

登記地址: 臺北市文山區木新路2段79巷6弄11號1樓 | 負責人: 高國偉 | 統編: 53521140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1180號12樓之7 | 負責人: 王盈喬 | 統編: 54354922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新北市蘆洲區三民路231號(1樓) | 負責人: 楊嘉安 | 統編: 72670725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68125047)

登記地址: 臺北市內湖區五分街113之1號1樓 | 負責人: 趙淇 | 統編: 76423057 | 核准設立 - 獨資 (核准文號: 1094103859)

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 1樓 找到的公司登記或商業登記

(以下顯示 2 筆) (或要:查詢所有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 1樓)
公司地址負責人統一編號狀態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林建暉12606806核准設立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丁瑩瑩50969460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 負責人: 林建暉 | 統編: 12606806 | 核准設立

登記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369巷145號(1樓) | 負責人: 丁瑩瑩 | 統編: 50969460 | 核准設立

與也是股份有限公司同分類的出進口廠商登記資料

金點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4829673 | 電話號碼: 0918978610 | 高雄市苓雅區金門街47之4號

蒂蒂創意娛樂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2794078 | 電話號碼: 0968-832-178 | 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2段25號5樓

泰樂企業社

統一編號: 72926584 | 電話號碼: 0987514738 | 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4段656號4樓

偶阿夯吉科技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2868612 | 電話號碼: 07-7877537 | 高雄市新興區民權一路251號20樓之1

圖騰門房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2872242 | 電話號碼: 02-25638101 | 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3段248巷59號1樓

伊朵國際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0921537 | 電話號碼: 03-4723301 | 桃園市中壢區環北路186號(1樓)

菁英文教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5077336 | 電話號碼: 06-2130301 | 臺南市東區崇明里中華東路三段399巷20弄68號1樓

盛唐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4525825 | 電話號碼: 03-3650072 | 新北市永和區民族街43巷3號4樓

芯恩國際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2404989 | 電話號碼: 02-23462803 |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265巷31弄7號6樓之4

康泰智活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42822231 | 電話號碼: 02-27355109 | 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2段267號6樓之2

金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3303138 | 電話號碼: 03-5558728 | 新竹縣竹北市斗崙里福興路755巷27弄33號1樓

香港商美加獅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統一編號: 42952753 | 電話號碼: 02-82280766 | 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700號18樓

征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8944070 | 電話號碼: 05-6915258 | 臺中市沙鹿區鹿峰里星河路304之10號

京宏科技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2848412 | 電話號碼: 02-22778862 | 新北市樹林區大安路522號2樓

康奇技研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5184808 | 電話號碼: (04)8964148 | 彰化縣二林鎮南光里文光街192號

金點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4829673 | 電話號碼: 0918978610 | 高雄市苓雅區金門街47之4號

蒂蒂創意娛樂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2794078 | 電話號碼: 0968-832-178 | 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2段25號5樓

泰樂企業社

統一編號: 72926584 | 電話號碼: 0987514738 | 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4段656號4樓

偶阿夯吉科技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2868612 | 電話號碼: 07-7877537 | 高雄市新興區民權一路251號20樓之1

圖騰門房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2872242 | 電話號碼: 02-25638101 | 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3段248巷59號1樓

伊朵國際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0921537 | 電話號碼: 03-4723301 | 桃園市中壢區環北路186號(1樓)

菁英文教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5077336 | 電話號碼: 06-2130301 | 臺南市東區崇明里中華東路三段399巷20弄68號1樓

盛唐景觀工程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4525825 | 電話號碼: 03-3650072 | 新北市永和區民族街43巷3號4樓

芯恩國際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2404989 | 電話號碼: 02-23462803 |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4段265巷31弄7號6樓之4

康泰智活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42822231 | 電話號碼: 02-27355109 | 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2段267號6樓之2

金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53303138 | 電話號碼: 03-5558728 | 新竹縣竹北市斗崙里福興路755巷27弄33號1樓

香港商美加獅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統一編號: 42952753 | 電話號碼: 02-82280766 | 新北市中和區中正路700號18樓

征翰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8944070 | 電話號碼: 05-6915258 | 臺中市沙鹿區鹿峰里星河路304之10號

京宏科技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82848412 | 電話號碼: 02-22778862 | 新北市樹林區大安路522號2樓

康奇技研有限公司

統一編號: 25184808 | 電話號碼: (04)8964148 | 彰化縣二林鎮南光里文光街192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