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荷陶坊
-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交通部觀光署

名稱白荷陶坊的開放時間是週二~週日09:00~12:00、13:30~17:00, 電話是886-6-6850339, 地址是臺南市732白河區崎內里38號.

#白荷陶坊的地圖

識別碼C1_395000000A_000509
名稱白荷陶坊
區域(空)
簡述白荷陶坊位於離鹿寮水庫不遠處的崎內,也是台南白河的最東邊,再往東便是嘉義中埔的境內。白荷陶坊是主人林文嶽老師創作的工作室,以在地陶土燒陶聞名,除了陶藝之外,林老師也擅長畫荷花,簡單的筆觸勾勒出的荷花姿態是許多收藏家的最愛,陶坊內有非常多的作品陳列,近年文創盛行,也讓這裡有如人文藝術基地一般的熱鬧,常有遊客來此學習捏陶,手繪蓮衣,或是體驗荷染等DIY活動,陶坊周邊的諾大園區也成了遊客散步放空的好去處,來此不但可以欣賞到藝術品,更能體會到林老師的生活態度與心境,靜靜的品茶等花開。
描述白荷陶坊位於離鹿寮水庫不遠處的崎內,也是台南白河的最東邊,再往東便是嘉義中埔的境內。白荷陶坊是主人林文嶽老師創作的工作室,以在地陶土燒陶聞名,除了陶藝之外,林老師也擅長畫荷花,簡單的筆觸勾勒出的荷花姿態是許多收藏家的最愛,陶坊內有非常多的作品陳列,近年文創盛行,也讓這裡有如人文藝術基地一般的熱鬧,常有遊客來此學習捏陶,手繪蓮衣,或是體驗荷染等DIY活動,陶坊周邊的諾大園區也成了遊客散步放空的好去處,來此不但可以欣賞到藝術品,更能體會到林老師的生活態度與心境,靜靜的品茶等花開。
電話886-6-6850339
地址臺南市732白河區崎內里38號
郵政區碼(Zipcode)732
Region臺南市
Town白河區
旅遊資訊建議由臺鐵嘉義站租用機車前往大臺南公車黃14(崎內國小站)下車後,步行約6分鐘。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09:00~12:00、13:30~17:00
圖一(空)
圖一描述(空)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95000000A
經度座標120.46703
緯度座標23.38598
原分類(空)
分類15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設有中型停車場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注意蚊蟲叮咬,著輕鬆服裝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1-01-14T12:00:33+08:00

識別碼

C1_395000000A_000509

名稱

白荷陶坊

區域

(空)

簡述

白荷陶坊位於離鹿寮水庫不遠處的崎內,也是台南白河的最東邊,再往東便是嘉義中埔的境內。白荷陶坊是主人林文嶽老師創作的工作室,以在地陶土燒陶聞名,除了陶藝之外,林老師也擅長畫荷花,簡單的筆觸勾勒出的荷花姿態是許多收藏家的最愛,陶坊內有非常多的作品陳列,近年文創盛行,也讓這裡有如人文藝術基地一般的熱鬧,常有遊客來此學習捏陶,手繪蓮衣,或是體驗荷染等DIY活動,陶坊周邊的諾大園區也成了遊客散步放空的好去處,來此不但可以欣賞到藝術品,更能體會到林老師的生活態度與心境,靜靜的品茶等花開。

描述

白荷陶坊位於離鹿寮水庫不遠處的崎內,也是台南白河的最東邊,再往東便是嘉義中埔的境內。白荷陶坊是主人林文嶽老師創作的工作室,以在地陶土燒陶聞名,除了陶藝之外,林老師也擅長畫荷花,簡單的筆觸勾勒出的荷花姿態是許多收藏家的最愛,陶坊內有非常多的作品陳列,近年文創盛行,也讓這裡有如人文藝術基地一般的熱鬧,常有遊客來此學習捏陶,手繪蓮衣,或是體驗荷染等DIY活動,陶坊周邊的諾大園區也成了遊客散步放空的好去處,來此不但可以欣賞到藝術品,更能體會到林老師的生活態度與心境,靜靜的品茶等花開。

電話

886-6-6850339

地址

臺南市732白河區崎內里38號

郵政區碼(Zipcode)

732

Region

臺南市

Town

白河區

旅遊資訊

建議由臺鐵嘉義站租用機車前往大臺南公車黃14(崎內國小站)下車後,步行約6分鐘。

開放時間

週二~週日09:00~12:00、13:30~17:00

圖一

(空)

圖一描述

(空)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95000000A

經度座標

120.46703

緯度座標

23.38598

原分類

(空)

分類1

5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設有中型停車場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注意蚊蟲叮咬,著輕鬆服裝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1-01-14T12:00:33+08:00

白荷陶坊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白荷陶坊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根據識別碼 C1 395000000A 000509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C1 395000000A 000509 資料。

[ 搜尋所有 C1 395000000A 000509 ... ]

根據名稱 白荷陶坊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白荷陶坊 ...)

# 白荷陶坊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1

執行單位白荷陶坊
地址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37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白河蓮鄉特色工藝經歷多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洗禮與在地覺查,已初具特色化能力,又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充實與修正中、具體完成蓮花核心價值定位,實踐材質在地化、美感特色化、傳承教育化、人材流暢化與全程無污染的社區工藝要求。今年從過往累積的基礎上,要求更高層次的自我提升,並且以工藝社區微型產業為階段目標,使社區因工藝而有產業化能力,擴大工藝參與和就業機會,增添工藝美感的生活品質。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今年白荷陶坊以交流平台、協力角度與12所學校、周邊三個社區(竹門、昇安、汴頭)從事社區工藝打造,實踐了植藕節、白河大專青年成年禮、敬師蓮花茶道、蓮誼會等四季蓮花文化構築,深獲社區居民、學校機關、媒體朋友支持。

 

社區為因應美感消費需求,也發展出完整的工藝體驗行程,結合地方節慶、民宿、特色餐點、社區景點,使工藝體驗成為提供在地深度旅遊的賣點。目前在蓮鄉工藝的在地串連網絡中,已經有荷染工藝、親子捏陶、彩繪蓮花衫、釉下彩繪陶杯等。每項體驗教學都設計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引導民眾進入美的感知世界,使作品的價值發生於體驗者生命深處,創造一種感動與美好的生活經驗。以廢棄蓮蓬研發白河陶已有初步成果,作品如嫁妝禮、雙喜杯。97年因工藝課程需求建置柴窯一座、燻燒窯一座,經實驗溫泉泥塗施燒成,得到層次豐富之落灰溫泉泥釉,使蓮灰之白、溫泉泥之暗成為美學對稱論述,為地方工藝找出一條美學論述的發展道路。

 

未來希望白河蓮業往美學產業發展、使在地工藝與全球化潮流接軌,促進社區升級與經濟能量加大,讓在地生活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其次,希望藉由社區工藝之提升,讓在地特色的自主創新力量匯聚,並使本地人具足生命的尊嚴感、和諧理性共享集體生命的價值。

 

【白荷陶坊】

 

我們圍繞著蓮花,就可以講很多故事給你聽,花開的時節,又或是第一瓣的花謝。從這裡出發故事就一直走下去,創意就可以無限。--林文嶽

 

「現在學校裡面有教陶藝的好像很少?」林文嶽說,「這要培養很久,他沒有速成班。你燒了可以不可以,土會告訴你。燒了裂就是裂,土跟你講不對就是不對,他也不留情面,你沒辦法拿一套理論來解釋,這都是真實的。」

 

在白荷陶坊參觀一圈,講堂裡來參加DIY的孩子們雀躍的期待著接下來兩天即將到來的工作營;展示區的工作桌前,幾位大學生則圍著筆記型電腦埋頭討論。對於白河鎮在地工藝人才的培育,林文嶽一邊和他們討論工作內容一邊說,「我覺得工藝中心要有個計畫去把這部份的人來作加強。以後有行銷的人,可能面臨沒有東西可以行銷,沒得做,這都是需要琢磨。五年了嘛!做工藝的人沒有增加,我們這邊多三、四個,但不會那麼快就馬上成熟。今年寒假工讀生進來,這個雲科大的,長那麼秀氣,拿起鐵鎚很兇狠的!這個環球科技大學的,解決問題很強,很懂實作。這個北藝大,會畫圖,圖已經畫好了,設計也有個概念,現在剛入門開始學。還有兩位暑期工讀,三位是青輔會的,我自己請兩位。有的是他們同學想要來,我們就比照辦理,以後讓他們走出去,走實作這條路,也是很好。」林老師介紹起在白荷陶坊學習的工讀生,臉上不時流露出對下一代工藝人才的期待與關懷。

 

【從內心的紀律出發】

 

「他們來這裡是學做陶嗎?」「都有。做陶、做櫥窗、展覽場的設計。 學校培養的大都是知識類型的人才,設計、創意。我覺得我們社區工坊的屬性,可以培養一些實際在做的,就會是經驗的人才。」

 

林老師指向窗外燒陶用的木材,「你搬這個木材怎麼搬?疊上去不整齊,你跟他用講的沒有用,不整齊就是不整齊,再重來一次。不是整整齊齊的火力會更大,而是整整齊齊的表現出工作者內在的紀律。紀律、態度都要很明確,這會讓你的事情做的有效、做的明確、做出你要的品質,這很重要。」

 

不論是做工藝,或是奉上一杯茶,甚至是堆材這樣的小細節,林文嶽老師都非常重視工藝家的「內自省」,從生活中去實踐,並同樣把這樣嚴謹的態度,言教、身教並行的傳遞,把每一個角落都做的到位。

 

【村上隆的刀鋒】

 

除了持續培育工藝人才,今年的白荷陶坊,在林文嶽老師的帶領下,更要突破工藝創作與市場之間的橫溝。老師戲稱,以前泡茶等花開,現在茶泡一大缸花也不會開!「這需要一群人去激盪,有時候我都跟這些年輕人,覺得他們反而會超越我的思惟,我常常用他們的想法。」

 

現在的白荷陶坊是一個複合式的人文藝術空間,不只是燒陶,更有荷染區、做創意發想的夢工坊,還有DIY、茶道教學,更配合來訪的遊客需求增設了餐廳提供蓮子特色餐,和簡單的民宿房間,古樸雅韻,整個空間像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桃花源,不同的是,這裡的特色是白河鎮的蓮花。

 

「掌握自己的特質才是決勝關鍵,你核心在哪裡,你就能做到哪裡。你就是把戰場劃這麼寬,出去就是你死,別人進來就是別人死,戰場是要你自己劃。這裡的特質很明顯,你拿鶯歌的東西來這裡賣,就是沒市場,人家來這邊是要找白河。你拿大陸的東西來也是沒市場,我不會引進,你來也沒有活路。」談起白河的特質,林文嶽老師總是可以滔滔不絕的介紹,對在地文化特色的高度重視,也是讓他這麼多年來選擇在這塊土地努力發光發熱最初的熱誠。林老師認為,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展銷方式,打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區隔,才是在市場上能否存活的關鍵。

 

「地產地銷不是不要走出去,而是走出去可以讓很多人知道而來白河。一定要宣傳出去,東西也可以出去,但重點不是在那邊賣多少。要讓人會認同這個東西,而認同這個作品是因為認同白河這個特質,這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情如何有價值,是誰來定這個價值?就是一個策略。如果沒辦法定出來,其實也是沒辦法產業化,做的方式就是迷迷糊糊在遊蕩而已,這要想的很清楚。」

 

在創作工藝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追求自我提升、創新、突破的林文嶽老師,最近更為了讓白荷陶坊結合整個白河鎮發展出有系統的地方產業特色,開始研究行銷。

 

產業化的市場思考開始介入我的設計概念,今年我就是在學習這個東西。我看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看原來他們就是這樣才會賺錢,看時代營造出了這個位置,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走入這個時代,不能一直當古人。古人不是壞事,但是古人走到現代,他是怎麼發展這個光,怎麼打出這個光,就要去想。這村上隆常常在做。他把很多觀念解構了以後,變得很亮,刀也很利 。那種刀鋒很亮,會被他砍到,而且很有光采,很優雅、很美。」老師說, 創意論點有時候快速的被吸收,又再推翻,會爆炸,最後不要做那種站在旁邊被人家炸到的,要做那個點火人。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

 

「 我這杯茶用這個茶杯裝很適合,用一個碗公裝就覺得怪怪的,用高粱酒瓶裝也不對味。裝到對的杯子太重要了,人家一接觸是先接觸杯子,才喝到茶。」

 

林文嶽老師的作品參加過大大小小十多次展覽,不論是個人創作展,還是主題式展覽中的一環,豐富的參展經驗,讓他深刻體會不同展演形式所能帶來的不同影響力。這一次他希望白荷陶坊,能夠跳脫以往的展現方式,既不是像藝術家的創作展,也不是單純的展示商品,而是真正定位出地方工藝特色,展出自己的格調。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不過找路不容易,我們腳下就是路,腳踩下去的那一步就叫做路。但是沒方向感也不能亂踩, 怎樣讓工藝展就是工藝展,不是商展,也不是藝術創作展,所謂的人有人格,物有物格,那個格就自己一個,他就能說清楚『我是什麼?』在社會生存,不然就是被混在裡面。 這是一個挑戰,可能對所有的工藝家都是挑戰,跨不過去,就是沒辦法成長,那要產業化也不太可能。但要跨過去了,海闊天空,路就開了。」

 

【美感教育是工藝的基礎】

 

回到工藝的教育問題,林文嶽老師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學校透過課本交流知識,但是工藝作家不只建構知識,而是建構經驗體,把生命的經驗體展演給別人看。

 

「我們的經驗是每天跟泥土在一起得到的,變成我生命的品質,這個品質拿來讓你們知道,走過這個歷程你會得到什麼?那是你去親證所得到的,不是我給你的。我覺得體驗的這個部份是個很大塊的市場,可以傳遞很大的能量,跟作品比較起來並不遜色,而且事情會發生在對方,當下他就會感受到歷程,不是得到一個結果而已。」

 

親身去體驗、感受,也是林老師認為在美感教育上必要的傳遞方式,老師強調美感是一個完型,任何的切割都很冒險,「你不能把一個人,人是心臟、肺,這些都解構起來,這被組合起來不是一個人,拿出來就死了。分析一件事情把他抽出來再抽出來,這些元素都已經死了, 那時候都曲解掉意思了。所以把這些知識都組合起來,那些知識是沒有力量的。美感的經驗不是這種法則,他是相反的,不要把他解構,你用這種能力進去,你所感受的才是得到完整。」 林老師表示 ,要怎麼把工藝體驗變成是有內在的東西,要重新思考教育法。教育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偏向質性研究,因為教育就是質的傳遞。

 

「國小三年級開始推廣美的能力,小孩子有美的能力,到國中就不會了,到高中就別說了,到大學變成專業,他不懂美,但是他已經在設計美這件事了。」林文嶽老師開玩笑說,「好險我們以前都沒在讀書!」

 

【假日蓮花學校】

 

當一件一件的工藝品,不論在技術開發,或是設計理念都已經走向成熟,作為白河鎮地方工藝發展先驅的白荷陶坊,在未來希望不只是陶坊本身,而是圍繞蓮花這個地方特色,設置更多的點,並將之串連起來,讓社區有收入、地方特色可以發展,就要靠文化旅遊。

 

「 我的想像是希望白河以後對蓮花這個產業,有比較多的點。比如我這做陶藝,那以後可以分出去一個地方是荷染的染織工坊,還有一個是專門做蓮花創意思考的工作室,如果有幾個很強的單位,那白河很快就結合起來了。陶坊會以陶藝為主,客人來我們這邊有的要染布、有的要做陶,我們來不及應付,他需要的是獨立的,不必一個地方集了這麼多元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拆開來,變成白河的多元,而不是白荷陶坊的多元。」

 

目前白荷陶坊已經著手規劃兩天一夜的套裝行程, 一個人880元就包吃包住,更包含工藝的創作體驗,讓整個社區運作起來!林老師說,以後會結合在地體驗、工作營, 讓體驗長久運作,地方的文化屬性可以課程化,結合成一個假日蓮花學校。禮拜六、日,或是星期五下午開始有營隊進來,學蓮花的事情。白河的蓮花是無農藥的,可以觀賞、可以染布、可以吃蓮子特色餐。有地方開始租腳踏車,連結各個旅遊點,這種屬性可能對白河長久發展更健康。

 

【如果他們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的特質】

 

在陶藝產品方面,白荷陶坊現在已穩定生產像是嫁妝禮和茶具禮盒,不論是以蓮蓬製成釉料的「白荷白」,還是以當地溫泉泥、石灰石燒出的「白河陶」,都展現濃厚的地方特色。林老師表示,之後的產品會以生活器具居多,他也非常鼓勵年輕人之間互相創意的激盪。「他們也都有替我在想,用他們的思惟去想事情。想出來那個杯子,有現代感,做那個半弧型的杯子,設計感蠻好的,你看到這樣東西會覺得他有一個意思在,他說這圓有一個意思,我就讓他們做。形有出來,能表達你自己,那就是完整的 。」

 

林老師表示, 表面上他是教學者,單向的對這些來陶坊學習的學生傳授技能與經驗,實際上所有的接觸都是教學相長,尤其從中學到了「集體設計」。林老師強調對於不同設計風格、理念,「認同」是首要的第一步,如果擔心因此沖淡了自己的風格,成長就會停滯,因此他大量採用學生的設計與創意。「 先採用後我們才能去學習那個東西,要先認定他們思惟的價值。你覺得那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們的特質。 做十幾年下來都是我一個人在那邊勞心勞力,所以無可厚非這些成果是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慢慢我們要準備一個容量,去做這些改變,這是正面的。」

 

【工藝要永續,人要先永續】

 

我覺得要長長久久做,大家有心就慢慢磨合、慢慢了解,慢慢事情就完整了。

對於白河陶坊未來的發展,林文嶽老師認為工藝行銷的協助扶植絕對是必要的。工藝家要知道行銷的困難點、行銷的需求是什麼?行銷的人要知道工藝家的極限到哪裡,互相去了解。市場如果發展起來,大家在這塊領域看見希望,才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需要兩邊同時進行,並且互相影響,在地的東西做的越好,市場也就越好走。林老師特別強調,工藝扶植團隊與工藝家應該要長期合作,經驗是累積的,互相的了解與磨合也需要時間,如果突然換團隊,那是耗費很大的時間和心力成本。工藝的發展要永續,人就要先永續,一次就要讓事情好起來。

 

相較於之前神情專注,給人創作是一種脩身的印象,林文嶽老師覺得,這段時間不斷從不同人身上學習新東西的自己,感覺身上注了了一股生命的新鮮感,顯得更年輕。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0.html
執行單位: 白荷陶坊
地址: 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37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白河蓮鄉特色工藝經歷多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洗禮與在地覺查,已初具特色化能力,又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充實與修正中、具體完成蓮花核心價值定位,實踐材質在地化、美感特色化、傳承教育化、人材流暢化與全程無污染的社區工藝要求。今年從過往累積的基礎上,要求更高層次的自我提升,並且以工藝社區微型產業為階段目標,使社區因工藝而有產業化能力,擴大工藝參與和就業機會,增添工藝美感的生活品質。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今年白荷陶坊以交流平台、協力角度與12所學校、周邊三個社區(竹門、昇安、汴頭)從事社區工藝打造,實踐了植藕節、白河大專青年成年禮、敬師蓮花茶道、蓮誼會等四季蓮花文化構築,深獲社區居民、學校機關、媒體朋友支持。

 

社區為因應美感消費需求,也發展出完整的工藝體驗行程,結合地方節慶、民宿、特色餐點、社區景點,使工藝體驗成為提供在地深度旅遊的賣點。目前在蓮鄉工藝的在地串連網絡中,已經有荷染工藝、親子捏陶、彩繪蓮花衫、釉下彩繪陶杯等。每項體驗教學都設計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引導民眾進入美的感知世界,使作品的價值發生於體驗者生命深處,創造一種感動與美好的生活經驗。以廢棄蓮蓬研發白河陶已有初步成果,作品如嫁妝禮、雙喜杯。97年因工藝課程需求建置柴窯一座、燻燒窯一座,經實驗溫泉泥塗施燒成,得到層次豐富之落灰溫泉泥釉,使蓮灰之白、溫泉泥之暗成為美學對稱論述,為地方工藝找出一條美學論述的發展道路。

 

未來希望白河蓮業往美學產業發展、使在地工藝與全球化潮流接軌,促進社區升級與經濟能量加大,讓在地生活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其次,希望藉由社區工藝之提升,讓在地特色的自主創新力量匯聚,並使本地人具足生命的尊嚴感、和諧理性共享集體生命的價值。

 

【白荷陶坊】

 

我們圍繞著蓮花,就可以講很多故事給你聽,花開的時節,又或是第一瓣的花謝。從這裡出發故事就一直走下去,創意就可以無限。--林文嶽

 

「現在學校裡面有教陶藝的好像很少?」林文嶽說,「這要培養很久,他沒有速成班。你燒了可以不可以,土會告訴你。燒了裂就是裂,土跟你講不對就是不對,他也不留情面,你沒辦法拿一套理論來解釋,這都是真實的。」

 

在白荷陶坊參觀一圈,講堂裡來參加DIY的孩子們雀躍的期待著接下來兩天即將到來的工作營;展示區的工作桌前,幾位大學生則圍著筆記型電腦埋頭討論。對於白河鎮在地工藝人才的培育,林文嶽一邊和他們討論工作內容一邊說,「我覺得工藝中心要有個計畫去把這部份的人來作加強。以後有行銷的人,可能面臨沒有東西可以行銷,沒得做,這都是需要琢磨。五年了嘛!做工藝的人沒有增加,我們這邊多三、四個,但不會那麼快就馬上成熟。今年寒假工讀生進來,這個雲科大的,長那麼秀氣,拿起鐵鎚很兇狠的!這個環球科技大學的,解決問題很強,很懂實作。這個北藝大,會畫圖,圖已經畫好了,設計也有個概念,現在剛入門開始學。還有兩位暑期工讀,三位是青輔會的,我自己請兩位。有的是他們同學想要來,我們就比照辦理,以後讓他們走出去,走實作這條路,也是很好。」林老師介紹起在白荷陶坊學習的工讀生,臉上不時流露出對下一代工藝人才的期待與關懷。

 

【從內心的紀律出發】

 

「他們來這裡是學做陶嗎?」「都有。做陶、做櫥窗、展覽場的設計。 學校培養的大都是知識類型的人才,設計、創意。我覺得我們社區工坊的屬性,可以培養一些實際在做的,就會是經驗的人才。」

 

林老師指向窗外燒陶用的木材,「你搬這個木材怎麼搬?疊上去不整齊,你跟他用講的沒有用,不整齊就是不整齊,再重來一次。不是整整齊齊的火力會更大,而是整整齊齊的表現出工作者內在的紀律。紀律、態度都要很明確,這會讓你的事情做的有效、做的明確、做出你要的品質,這很重要。」

 

不論是做工藝,或是奉上一杯茶,甚至是堆材這樣的小細節,林文嶽老師都非常重視工藝家的「內自省」,從生活中去實踐,並同樣把這樣嚴謹的態度,言教、身教並行的傳遞,把每一個角落都做的到位。

 

【村上隆的刀鋒】

 

除了持續培育工藝人才,今年的白荷陶坊,在林文嶽老師的帶領下,更要突破工藝創作與市場之間的橫溝。老師戲稱,以前泡茶等花開,現在茶泡一大缸花也不會開!「這需要一群人去激盪,有時候我都跟這些年輕人,覺得他們反而會超越我的思惟,我常常用他們的想法。」

 

現在的白荷陶坊是一個複合式的人文藝術空間,不只是燒陶,更有荷染區、做創意發想的夢工坊,還有DIY、茶道教學,更配合來訪的遊客需求增設了餐廳提供蓮子特色餐,和簡單的民宿房間,古樸雅韻,整個空間像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桃花源,不同的是,這裡的特色是白河鎮的蓮花。

 

「掌握自己的特質才是決勝關鍵,你核心在哪裡,你就能做到哪裡。你就是把戰場劃這麼寬,出去就是你死,別人進來就是別人死,戰場是要你自己劃。這裡的特質很明顯,你拿鶯歌的東西來這裡賣,就是沒市場,人家來這邊是要找白河。你拿大陸的東西來也是沒市場,我不會引進,你來也沒有活路。」談起白河的特質,林文嶽老師總是可以滔滔不絕的介紹,對在地文化特色的高度重視,也是讓他這麼多年來選擇在這塊土地努力發光發熱最初的熱誠。林老師認為,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展銷方式,打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區隔,才是在市場上能否存活的關鍵。

 

「地產地銷不是不要走出去,而是走出去可以讓很多人知道而來白河。一定要宣傳出去,東西也可以出去,但重點不是在那邊賣多少。要讓人會認同這個東西,而認同這個作品是因為認同白河這個特質,這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情如何有價值,是誰來定這個價值?就是一個策略。如果沒辦法定出來,其實也是沒辦法產業化,做的方式就是迷迷糊糊在遊蕩而已,這要想的很清楚。」

 

在創作工藝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追求自我提升、創新、突破的林文嶽老師,最近更為了讓白荷陶坊結合整個白河鎮發展出有系統的地方產業特色,開始研究行銷。

 

產業化的市場思考開始介入我的設計概念,今年我就是在學習這個東西。我看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看原來他們就是這樣才會賺錢,看時代營造出了這個位置,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走入這個時代,不能一直當古人。古人不是壞事,但是古人走到現代,他是怎麼發展這個光,怎麼打出這個光,就要去想。這村上隆常常在做。他把很多觀念解構了以後,變得很亮,刀也很利 。那種刀鋒很亮,會被他砍到,而且很有光采,很優雅、很美。」老師說, 創意論點有時候快速的被吸收,又再推翻,會爆炸,最後不要做那種站在旁邊被人家炸到的,要做那個點火人。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

 

「 我這杯茶用這個茶杯裝很適合,用一個碗公裝就覺得怪怪的,用高粱酒瓶裝也不對味。裝到對的杯子太重要了,人家一接觸是先接觸杯子,才喝到茶。」

 

林文嶽老師的作品參加過大大小小十多次展覽,不論是個人創作展,還是主題式展覽中的一環,豐富的參展經驗,讓他深刻體會不同展演形式所能帶來的不同影響力。這一次他希望白荷陶坊,能夠跳脫以往的展現方式,既不是像藝術家的創作展,也不是單純的展示商品,而是真正定位出地方工藝特色,展出自己的格調。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不過找路不容易,我們腳下就是路,腳踩下去的那一步就叫做路。但是沒方向感也不能亂踩, 怎樣讓工藝展就是工藝展,不是商展,也不是藝術創作展,所謂的人有人格,物有物格,那個格就自己一個,他就能說清楚『我是什麼?』在社會生存,不然就是被混在裡面。 這是一個挑戰,可能對所有的工藝家都是挑戰,跨不過去,就是沒辦法成長,那要產業化也不太可能。但要跨過去了,海闊天空,路就開了。」

 

【美感教育是工藝的基礎】

 

回到工藝的教育問題,林文嶽老師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學校透過課本交流知識,但是工藝作家不只建構知識,而是建構經驗體,把生命的經驗體展演給別人看。

 

「我們的經驗是每天跟泥土在一起得到的,變成我生命的品質,這個品質拿來讓你們知道,走過這個歷程你會得到什麼?那是你去親證所得到的,不是我給你的。我覺得體驗的這個部份是個很大塊的市場,可以傳遞很大的能量,跟作品比較起來並不遜色,而且事情會發生在對方,當下他就會感受到歷程,不是得到一個結果而已。」

 

親身去體驗、感受,也是林老師認為在美感教育上必要的傳遞方式,老師強調美感是一個完型,任何的切割都很冒險,「你不能把一個人,人是心臟、肺,這些都解構起來,這被組合起來不是一個人,拿出來就死了。分析一件事情把他抽出來再抽出來,這些元素都已經死了, 那時候都曲解掉意思了。所以把這些知識都組合起來,那些知識是沒有力量的。美感的經驗不是這種法則,他是相反的,不要把他解構,你用這種能力進去,你所感受的才是得到完整。」 林老師表示 ,要怎麼把工藝體驗變成是有內在的東西,要重新思考教育法。教育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偏向質性研究,因為教育就是質的傳遞。

 

「國小三年級開始推廣美的能力,小孩子有美的能力,到國中就不會了,到高中就別說了,到大學變成專業,他不懂美,但是他已經在設計美這件事了。」林文嶽老師開玩笑說,「好險我們以前都沒在讀書!」

 

【假日蓮花學校】

 

當一件一件的工藝品,不論在技術開發,或是設計理念都已經走向成熟,作為白河鎮地方工藝發展先驅的白荷陶坊,在未來希望不只是陶坊本身,而是圍繞蓮花這個地方特色,設置更多的點,並將之串連起來,讓社區有收入、地方特色可以發展,就要靠文化旅遊。

 

「 我的想像是希望白河以後對蓮花這個產業,有比較多的點。比如我這做陶藝,那以後可以分出去一個地方是荷染的染織工坊,還有一個是專門做蓮花創意思考的工作室,如果有幾個很強的單位,那白河很快就結合起來了。陶坊會以陶藝為主,客人來我們這邊有的要染布、有的要做陶,我們來不及應付,他需要的是獨立的,不必一個地方集了這麼多元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拆開來,變成白河的多元,而不是白荷陶坊的多元。」

 

目前白荷陶坊已經著手規劃兩天一夜的套裝行程, 一個人880元就包吃包住,更包含工藝的創作體驗,讓整個社區運作起來!林老師說,以後會結合在地體驗、工作營, 讓體驗長久運作,地方的文化屬性可以課程化,結合成一個假日蓮花學校。禮拜六、日,或是星期五下午開始有營隊進來,學蓮花的事情。白河的蓮花是無農藥的,可以觀賞、可以染布、可以吃蓮子特色餐。有地方開始租腳踏車,連結各個旅遊點,這種屬性可能對白河長久發展更健康。

 

【如果他們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的特質】

 

在陶藝產品方面,白荷陶坊現在已穩定生產像是嫁妝禮和茶具禮盒,不論是以蓮蓬製成釉料的「白荷白」,還是以當地溫泉泥、石灰石燒出的「白河陶」,都展現濃厚的地方特色。林老師表示,之後的產品會以生活器具居多,他也非常鼓勵年輕人之間互相創意的激盪。「他們也都有替我在想,用他們的思惟去想事情。想出來那個杯子,有現代感,做那個半弧型的杯子,設計感蠻好的,你看到這樣東西會覺得他有一個意思在,他說這圓有一個意思,我就讓他們做。形有出來,能表達你自己,那就是完整的 。」

 

林老師表示, 表面上他是教學者,單向的對這些來陶坊學習的學生傳授技能與經驗,實際上所有的接觸都是教學相長,尤其從中學到了「集體設計」。林老師強調對於不同設計風格、理念,「認同」是首要的第一步,如果擔心因此沖淡了自己的風格,成長就會停滯,因此他大量採用學生的設計與創意。「 先採用後我們才能去學習那個東西,要先認定他們思惟的價值。你覺得那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們的特質。 做十幾年下來都是我一個人在那邊勞心勞力,所以無可厚非這些成果是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慢慢我們要準備一個容量,去做這些改變,這是正面的。」

 

【工藝要永續,人要先永續】

 

我覺得要長長久久做,大家有心就慢慢磨合、慢慢了解,慢慢事情就完整了。

對於白河陶坊未來的發展,林文嶽老師認為工藝行銷的協助扶植絕對是必要的。工藝家要知道行銷的困難點、行銷的需求是什麼?行銷的人要知道工藝家的極限到哪裡,互相去了解。市場如果發展起來,大家在這塊領域看見希望,才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需要兩邊同時進行,並且互相影響,在地的東西做的越好,市場也就越好走。林老師特別強調,工藝扶植團隊與工藝家應該要長期合作,經驗是累積的,互相的了解與磨合也需要時間,如果突然換團隊,那是耗費很大的時間和心力成本。工藝的發展要永續,人就要先永續,一次就要讓事情好起來。

 

相較於之前神情專注,給人創作是一種脩身的印象,林文嶽老師覺得,這段時間不斷從不同人身上學習新東西的自己,感覺身上注了了一股生命的新鮮感,顯得更年輕。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0.html

# 白荷陶坊 於 工藝中心臺灣工藝之家 - 2

名稱林文嶽
電話06-6850339
地址臺南市白河鎮崎內里38號
工坊名稱白荷陶坊工藝社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08:00~17:00,蓮花清食、民宿小木屋採預約制
圖檔連結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e92e79e2-c6b9-4167-b56d-16e1bedf646f.jpg
內容宋朝周邦彥的〈蘇幕遮〉一詞中吟道:「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句中荷花飄逸的美姿,於閱讀時躍入眼簾,讓人似可聽見花開的聲音。現代的白荷陶坊主人──林文嶽是藝術家也是蓮農,鎮日面對一望無際的荷花,忙中有悠逸,以「泡茶等花開」的閒情逸致笑看人生。   自稱小時候念的是放牛班,功課不佳,但林文嶽的美術成績卻是班上獨一無二,畫圖於是成為挽回自尊心的一種方式,林文嶽倚靠它保有自我的價值。高中念的是美工科,受到國畫老師王紀輝的啟蒙,他一腳踏入水墨領域。後來就讀國立藝專(臺灣藝術大學前身)時,更奠下了藝術專業的態度與基底。  當一個藝術家是所有就讀藝術科系學生的夢想,畢業後林文嶽回到故鄉白河,無拘無束地過著藝術家生活,直到結婚後才體識生活的現實,於是,他向民俗藝師學陶藝,擺脫學院派的羈絆,將創作直接帶進生活。  在政府創意產業政策的推動下,1995年,以白河蓮花的地方特色結合文化的「白河蓮花季」首次舉行。這個活動給了林文嶽一展長才的機會。他借錢買衣服擺攤,在溽暑下揮汗在T恤上畫荷,穿著藝術家畫的荷衣,讓人似乎增添了幾分風雅,於是造成搶購熱潮。林文嶽將蓮花與藝術結合,更著力推動與蓮花相關的生活藝術。他看到很多蓮蓬被丟棄在路旁,於是就拿蓮蓬熬煮成染料,並結合其他植物,暈染出圖案獨一無二的服飾。  白河蓮花季也串連了白河周遭12所學校師生,成立蓮花詩路,由學校老師指導學生作詩,再由林文嶽燒製呈現,他同時宣揚蓮花茶道,讓小朋友以泡茶習靜,再以奉茶方式導入尊師重道之精神,如今已成為白河的人文傳統。  「十八羅漢」系列陶作是林文嶽在2008年10月5日於臺北市長官邸藝文中心展出的作品之一。不過,隨性的林文嶽在創作時,並未以傳說中十八羅漢的相貌特徵為根據,而是依據自己的想像創意而作。他在作品DM上如此描述:民俗泥塑手法直接了當,沒有測量感,不用理論,是用最少的形式訴說最多的內容。  「十八羅漢」之一將泥隨意拍打之後捏塑出形貌,老者臉面表情有怡然自得狀,身體姿態則仿如打太極,釉藥也是隨意潑淋,使整體呈現自然的泥土肌理。  「十八羅漢」之二在不刻意型塑下,竟出現西方人之臉孔,該像之鼻子與嘴唇頗有美國華盛頓總統之神韻,頭部未上釉,下身則施以油滴天目釉,由於該釉含鐵量高,高溫燒下分解出三氧化二鐵時,會分解出大量氣體,於降溫過程中,氣體形成氣泡遍及釉面,因而產生特殊的金屬光澤。  「十八羅漢」之三具有達摩的濃眉大眼與大撮落腮鬍,林文嶽將泥土置於木頭上敲甩,成型後依肌理進行捏塑。此尊羅漢袒露其心,觀其型似十八羅漢中的「開心羅漢」,也就是戍博迦尊者。他以袒露其心,啟示眾生若能常保持心地的清淨,不造惡業,努力行善,自身便是佛,自心即是佛心。  視覺美感從眼進入心,使觀者在浸淫之間,通體舒暢。用彩繪完成的〈荷花茶杯〉,是在素燒完成後彩繪荷花圖案,再上一層釉,並以蓮蓬灰混和其中使其成為底色。整體嬌豔而不俗,清雅之姿顯其脫俗之美。  七、八年來,林文嶽畫了近十萬朵荷花,因對荷花熟悉,可一揮而就。林文嶽的〈荷花對碗〉描繪的荷花一朵綻放、一朵含苞待放,皆清妍秀麗,以它為日常餐碗,飲食之間,味覺加上視覺,可使人多一份用餐的雅興。  從字意來看,「泡茶等待花開」的悠閒是現實生活中最高意境的富有,此等詩意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林文嶽的水墨畫作品上,常常就寫著「泡茶等花開」的字樣,畫面上繪有一壺茶、兩只茶杯、幾朵荷花,並用暈染使其產生酣暢淋漓之境。林文嶽常感言道:人生無事,花開自然芳香。其愜意釋然的生活觀,令人豔羨!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林文嶽在不惑之年深讀《論語》,體悟其中之奧義,成為入世的應用原則,也讓他在生命的沉浮中,找到了按部就班的「道」。(32期)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67.html
名稱: 林文嶽
電話: 06-6850339
地址: 臺南市白河鎮崎內里38號
工坊名稱: 白荷陶坊工藝社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08:00~17:00,蓮花清食、民宿小木屋採預約制
圖檔連結網址: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e92e79e2-c6b9-4167-b56d-16e1bedf646f.jpg
內容: 宋朝周邦彥的〈蘇幕遮〉一詞中吟道:「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句中荷花飄逸的美姿,於閱讀時躍入眼簾,讓人似可聽見花開的聲音。現代的白荷陶坊主人──林文嶽是藝術家也是蓮農,鎮日面對一望無際的荷花,忙中有悠逸,以「泡茶等花開」的閒情逸致笑看人生。   自稱小時候念的是放牛班,功課不佳,但林文嶽的美術成績卻是班上獨一無二,畫圖於是成為挽回自尊心的一種方式,林文嶽倚靠它保有自我的價值。高中念的是美工科,受到國畫老師王紀輝的啟蒙,他一腳踏入水墨領域。後來就讀國立藝專(臺灣藝術大學前身)時,更奠下了藝術專業的態度與基底。  當一個藝術家是所有就讀藝術科系學生的夢想,畢業後林文嶽回到故鄉白河,無拘無束地過著藝術家生活,直到結婚後才體識生活的現實,於是,他向民俗藝師學陶藝,擺脫學院派的羈絆,將創作直接帶進生活。  在政府創意產業政策的推動下,1995年,以白河蓮花的地方特色結合文化的「白河蓮花季」首次舉行。這個活動給了林文嶽一展長才的機會。他借錢買衣服擺攤,在溽暑下揮汗在T恤上畫荷,穿著藝術家畫的荷衣,讓人似乎增添了幾分風雅,於是造成搶購熱潮。林文嶽將蓮花與藝術結合,更著力推動與蓮花相關的生活藝術。他看到很多蓮蓬被丟棄在路旁,於是就拿蓮蓬熬煮成染料,並結合其他植物,暈染出圖案獨一無二的服飾。  白河蓮花季也串連了白河周遭12所學校師生,成立蓮花詩路,由學校老師指導學生作詩,再由林文嶽燒製呈現,他同時宣揚蓮花茶道,讓小朋友以泡茶習靜,再以奉茶方式導入尊師重道之精神,如今已成為白河的人文傳統。  「十八羅漢」系列陶作是林文嶽在2008年10月5日於臺北市長官邸藝文中心展出的作品之一。不過,隨性的林文嶽在創作時,並未以傳說中十八羅漢的相貌特徵為根據,而是依據自己的想像創意而作。他在作品DM上如此描述:民俗泥塑手法直接了當,沒有測量感,不用理論,是用最少的形式訴說最多的內容。  「十八羅漢」之一將泥隨意拍打之後捏塑出形貌,老者臉面表情有怡然自得狀,身體姿態則仿如打太極,釉藥也是隨意潑淋,使整體呈現自然的泥土肌理。  「十八羅漢」之二在不刻意型塑下,竟出現西方人之臉孔,該像之鼻子與嘴唇頗有美國華盛頓總統之神韻,頭部未上釉,下身則施以油滴天目釉,由於該釉含鐵量高,高溫燒下分解出三氧化二鐵時,會分解出大量氣體,於降溫過程中,氣體形成氣泡遍及釉面,因而產生特殊的金屬光澤。  「十八羅漢」之三具有達摩的濃眉大眼與大撮落腮鬍,林文嶽將泥土置於木頭上敲甩,成型後依肌理進行捏塑。此尊羅漢袒露其心,觀其型似十八羅漢中的「開心羅漢」,也就是戍博迦尊者。他以袒露其心,啟示眾生若能常保持心地的清淨,不造惡業,努力行善,自身便是佛,自心即是佛心。  視覺美感從眼進入心,使觀者在浸淫之間,通體舒暢。用彩繪完成的〈荷花茶杯〉,是在素燒完成後彩繪荷花圖案,再上一層釉,並以蓮蓬灰混和其中使其成為底色。整體嬌豔而不俗,清雅之姿顯其脫俗之美。  七、八年來,林文嶽畫了近十萬朵荷花,因對荷花熟悉,可一揮而就。林文嶽的〈荷花對碗〉描繪的荷花一朵綻放、一朵含苞待放,皆清妍秀麗,以它為日常餐碗,飲食之間,味覺加上視覺,可使人多一份用餐的雅興。  從字意來看,「泡茶等待花開」的悠閒是現實生活中最高意境的富有,此等詩意也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林文嶽的水墨畫作品上,常常就寫著「泡茶等花開」的字樣,畫面上繪有一壺茶、兩只茶杯、幾朵荷花,並用暈染使其產生酣暢淋漓之境。林文嶽常感言道:人生無事,花開自然芳香。其愜意釋然的生活觀,令人豔羨!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林文嶽在不惑之年深讀《論語》,體悟其中之奧義,成為入世的應用原則,也讓他在生命的沉浮中,找到了按部就班的「道」。(32期)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67.html

# 白荷陶坊 於 臺南餐飲 - 3

景點ID1762
語系zh-tw
名稱白河陶坊
簡介「白荷陶坊.蓮想文化館」原是藝術家林文嶽與王惠女夫婦的工作室,由於白河蓮花節與社區藝文的推展,逐步DIY形成今日的風貌。餐廳的對面是廚房,古樸的紅磚、木桌、陶甕與牛車輪是廚房的隔牆,荷染布幔垂掛在上方,這般古典雅緻的烹煮空間,加上蓮花的香氣,女主人有了好心情,客人當然有福享用好吃的蓮花料理。
介紹「白荷陶坊.蓮想文化館」原是藝術家林文嶽與王惠女夫婦的工作室,由於白河蓮花節與社區藝文的推展,逐步DIY形成今日的風貌。餐廳的對面是廚房,古樸的紅磚、木桌、陶甕與牛車輪是廚房的隔牆,荷染布幔垂掛在上方,這般古典雅緻的烹煮空間,加上蓮花的香氣,女主人有了好心情,客人當然有福享用好吃的蓮花料理。
開放時間週二~週日08:30–12:00、13:30–17:00,週一休息
所在鄉鎮白河區
地址732 臺南市白河區崎內里內崎內5鄰38號
電話+886-6-6850339
傳真(空)
緯度23.386
經度120.46706
服務(空)
分類地方小吃、中式美食
消費分類美食
更新時間2022-02-02 12:02:50
景點ID: 1762
語系: zh-tw
名稱: 白河陶坊
簡介: 「白荷陶坊.蓮想文化館」原是藝術家林文嶽與王惠女夫婦的工作室,由於白河蓮花節與社區藝文的推展,逐步DIY形成今日的風貌。餐廳的對面是廚房,古樸的紅磚、木桌、陶甕與牛車輪是廚房的隔牆,荷染布幔垂掛在上方,這般古典雅緻的烹煮空間,加上蓮花的香氣,女主人有了好心情,客人當然有福享用好吃的蓮花料理。
介紹: 「白荷陶坊.蓮想文化館」原是藝術家林文嶽與王惠女夫婦的工作室,由於白河蓮花節與社區藝文的推展,逐步DIY形成今日的風貌。餐廳的對面是廚房,古樸的紅磚、木桌、陶甕與牛車輪是廚房的隔牆,荷染布幔垂掛在上方,這般古典雅緻的烹煮空間,加上蓮花的香氣,女主人有了好心情,客人當然有福享用好吃的蓮花料理。
開放時間: 週二~週日08:30–12:00、13:30–17:00,週一休息
所在鄉鎮: 白河區
地址: 732 臺南市白河區崎內里內崎內5鄰38號
電話: +886-6-6850339
傳真: (空)
緯度: 23.386
經度: 120.46706
服務: (空)
分類: 地方小吃、中式美食
消費分類: 美食
更新時間: 2022-02-02 12:02:50

# 白荷陶坊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4

執行單位深耕文化工作坊陶藝
地址澎湖縣隘門社區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澎湖縣
內容

延續民國九十八年的「發現隘門──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深耕文化工作坊九十九年的主題設定在澎湖的「海洋文化」,結合在地藝術家、台灣藝術家、陶藝種子學員共同研發課程,並且在鄉公所、社區與學校單位的協助下,跨越湖西鄉與西嶼鄉舉辦陶藝教學推廣活動,讓更多社區居民及師生能夠體驗陶藝的樂趣,達到「魚‧娛‧愉──我是一隻魚」的主題目標,參與者就像一隻愉快的魚兒,在娛樂氛圍中參與社區工藝的發展。

【結合在地素材發展陶藝】

在澎湖設點長駐的「深耕文化工坊」,是由一群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者所組成,這些年來,他們憑藉豐富的經驗為基礎,以社區營造中心的角色切入,統合各方面資源,協助澎湖的社區尋找方向、自主發展社區營造。九十八年,在工藝家林文嶽的協助下,深耕文化工作坊以隘門社區為起點,首次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導入陶藝培育社區特色工藝。雖然現今澎湖並沒有知名的陶瓷產業,但是根據考古學家考證,五千年前澎湖即有以粗繩紋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在白沙島的蒔板頭山文化遺址,挖掘出粗繩紋陶、素面紅陶、灰黑陶等先民文物。除了上述遙遠的文化淵源,島上有許多自然資源可以提供陶藝發展:海灘上廢棄的漂流木、外來種銀合歡樹,可以提供柴燒陶燃料;紅珊瑚、海樹和文石,可以混入陶土或釉料中;這些都具有在地特色和環保生態意義。在第一年的計畫裡,就嘗試以??古石進行灰釉試驗,也將澎湖紅土、珊瑚沙和陶土混合,進行柴燒試驗。

【彰顯獨特海洋文化主題】

位於台灣海峽中間的澎湖群島,由九十座島嶼組成,是台灣唯一的島縣。受制於貧瘠土地與強風少雨,澎湖農業一向不振,居民大多過著「半農半漁」或「以海為田」的日子。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嶼上,海洋無疑是陪伴澎湖人成長最鮮明的共同記憶,也孕育出獨特的島嶼海洋文化。經過前一年的先導試驗後,在社造團體、社區單位和地方藝術工作者每月一次的聚會中,大家逐漸凝聚共識,以發展澎湖在地獨特「海洋文化」特色工藝為目標。九十九年推出的「魚‧娛‧愉──我是一隻魚」社區陶藝推廣計畫,有了更明確的主題和執行步驟。於是,深耕文化工作坊的專案執行人員以及隘門國小的老師們,利用寒假和暑假,到台南縣白荷陶坊向工藝家林文嶽學習,進修陶藝基礎技能,增加推廣的能力。期間學員並與林文嶽老師一起討論,研發創作「海洋文化」特色的陶藝生活器皿和商品,例如澎湖魚杯與魚項鍊等。受訓後的陶藝種子學員結合在地藝術家,開始以「海洋文化」為主題,到學校、圖書館、鄉公所舉辦陶藝推廣活動。九十九年工藝計畫的地域範圍,不再侷限隘門社區及其所在的湖西鄉,還跨越到西嶼鄉的二崁社區和外垵社區。

【跨越地域擴大推廣範圍】

湖西鄉隘門社區位於澎湖本島中點,居民多以農維生,偶爾從事漁作副業,許多夾處民居之間的菜宅被保留下來,??古石圍牆的田園景致仍在。在湖西鄉圖書館舉辦的陶藝課,吸引居民親子同來體驗,一些外籍配偶也樂在其中。隘門國小是另一個重要據點,師生投入沈浸在玩陶捏土的樂趣中。因為隘門國小馬上要慶祝建校一百周年,課程特別請小朋友動腦動手,為母校設計一款大型陶藝燈。西嶼鄉的外垵社區是典型的漁村,漁船數量居全縣之冠,但由於漁業資源衰竭、航運成本增高,捕魚的人日漸減少,許多討海人的故事慢慢被遺忘。除了在外垵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的陶藝推廣課程之外,為了喚起居民共同回憶,凝聚認同,也推動耆老走出來話我家鄉,讓居民從中體會、欣賞社區生活環境與文化歷程。二崁村同屬西嶼鄉,歷經十數年聚落保存、社區營造,居民已有一致目標,要改變往昔農漁及旅外的生活方式,朝向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邁進。目前針對陶工藝的學習探討,已獲得初期成效,後續仍將朝此方向推展,希望能逐步踏實發展地方特色工藝,並與旅遊觀光結合,成為聚落微型產業。九十九年度在湖西鄉與西嶼鄉的陶藝教學體驗活動,前後共辦理十二場次,合計七百人次參加體驗。參加者以女性占多數,年齡分布以十五歲以下學童居多,而二十六至三十五歲的成年人居次。

【建構特色工藝邁出步伐】

經由連續兩年的努力,發展澎湖「海洋文化」特色工藝已經邁出步伐,開始在社區居民中播撒下種子。未來將進一步促成社區居民及師生共同創作陶藝,打造一處或多處有在地特色的「魚迷」公共藝術,建構共同的社區環境意象。也希望透過工藝的紮根、社造的實質運作,為未來社區工藝微型產業化奠定基礎。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2.html
執行單位: 深耕文化工作坊陶藝
地址: 澎湖縣隘門社區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澎湖縣
內容:

延續民國九十八年的「發現隘門──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深耕文化工作坊九十九年的主題設定在澎湖的「海洋文化」,結合在地藝術家、台灣藝術家、陶藝種子學員共同研發課程,並且在鄉公所、社區與學校單位的協助下,跨越湖西鄉與西嶼鄉舉辦陶藝教學推廣活動,讓更多社區居民及師生能夠體驗陶藝的樂趣,達到「魚‧娛‧愉──我是一隻魚」的主題目標,參與者就像一隻愉快的魚兒,在娛樂氛圍中參與社區工藝的發展。

【結合在地素材發展陶藝】

在澎湖設點長駐的「深耕文化工坊」,是由一群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者所組成,這些年來,他們憑藉豐富的經驗為基礎,以社區營造中心的角色切入,統合各方面資源,協助澎湖的社區尋找方向、自主發展社區營造。九十八年,在工藝家林文嶽的協助下,深耕文化工作坊以隘門社區為起點,首次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導入陶藝培育社區特色工藝。雖然現今澎湖並沒有知名的陶瓷產業,但是根據考古學家考證,五千年前澎湖即有以粗繩紋陶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在白沙島的蒔板頭山文化遺址,挖掘出粗繩紋陶、素面紅陶、灰黑陶等先民文物。除了上述遙遠的文化淵源,島上有許多自然資源可以提供陶藝發展:海灘上廢棄的漂流木、外來種銀合歡樹,可以提供柴燒陶燃料;紅珊瑚、海樹和文石,可以混入陶土或釉料中;這些都具有在地特色和環保生態意義。在第一年的計畫裡,就嘗試以??古石進行灰釉試驗,也將澎湖紅土、珊瑚沙和陶土混合,進行柴燒試驗。

【彰顯獨特海洋文化主題】

位於台灣海峽中間的澎湖群島,由九十座島嶼組成,是台灣唯一的島縣。受制於貧瘠土地與強風少雨,澎湖農業一向不振,居民大多過著「半農半漁」或「以海為田」的日子。生活在四面環海的島嶼上,海洋無疑是陪伴澎湖人成長最鮮明的共同記憶,也孕育出獨特的島嶼海洋文化。經過前一年的先導試驗後,在社造團體、社區單位和地方藝術工作者每月一次的聚會中,大家逐漸凝聚共識,以發展澎湖在地獨特「海洋文化」特色工藝為目標。九十九年推出的「魚‧娛‧愉──我是一隻魚」社區陶藝推廣計畫,有了更明確的主題和執行步驟。於是,深耕文化工作坊的專案執行人員以及隘門國小的老師們,利用寒假和暑假,到台南縣白荷陶坊向工藝家林文嶽學習,進修陶藝基礎技能,增加推廣的能力。期間學員並與林文嶽老師一起討論,研發創作「海洋文化」特色的陶藝生活器皿和商品,例如澎湖魚杯與魚項鍊等。受訓後的陶藝種子學員結合在地藝術家,開始以「海洋文化」為主題,到學校、圖書館、鄉公所舉辦陶藝推廣活動。九十九年工藝計畫的地域範圍,不再侷限隘門社區及其所在的湖西鄉,還跨越到西嶼鄉的二崁社區和外垵社區。

【跨越地域擴大推廣範圍】

湖西鄉隘門社區位於澎湖本島中點,居民多以農維生,偶爾從事漁作副業,許多夾處民居之間的菜宅被保留下來,??古石圍牆的田園景致仍在。在湖西鄉圖書館舉辦的陶藝課,吸引居民親子同來體驗,一些外籍配偶也樂在其中。隘門國小是另一個重要據點,師生投入沈浸在玩陶捏土的樂趣中。因為隘門國小馬上要慶祝建校一百周年,課程特別請小朋友動腦動手,為母校設計一款大型陶藝燈。西嶼鄉的外垵社區是典型的漁村,漁船數量居全縣之冠,但由於漁業資源衰竭、航運成本增高,捕魚的人日漸減少,許多討海人的故事慢慢被遺忘。除了在外垵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的陶藝推廣課程之外,為了喚起居民共同回憶,凝聚認同,也推動耆老走出來話我家鄉,讓居民從中體會、欣賞社區生活環境與文化歷程。二崁村同屬西嶼鄉,歷經十數年聚落保存、社區營造,居民已有一致目標,要改變往昔農漁及旅外的生活方式,朝向發展地方特色產業邁進。目前針對陶工藝的學習探討,已獲得初期成效,後續仍將朝此方向推展,希望能逐步踏實發展地方特色工藝,並與旅遊觀光結合,成為聚落微型產業。九十九年度在湖西鄉與西嶼鄉的陶藝教學體驗活動,前後共辦理十二場次,合計七百人次參加體驗。參加者以女性占多數,年齡分布以十五歲以下學童居多,而二十六至三十五歲的成年人居次。

【建構特色工藝邁出步伐】

經由連續兩年的努力,發展澎湖「海洋文化」特色工藝已經邁出步伐,開始在社區居民中播撒下種子。未來將進一步促成社區居民及師生共同創作陶藝,打造一處或多處有在地特色的「魚迷」公共藝術,建構共同的社區環境意象。也希望透過工藝的紮根、社造的實質運作,為未來社區工藝微型產業化奠定基礎。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2.html

# 白荷陶坊 於 餐飲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5

識別碼C3_395000000A_001762
名稱白河陶坊
描述「白荷陶坊.蓮想文化館」原是藝術家林文嶽與王惠女夫婦的工作室,由於白河蓮花節與社區藝文的推展,逐步DIY形成今日的風貌。餐廳的對面是廚房,古樸的紅磚、木桌、陶甕與牛車輪是廚房的隔牆,荷染布幔垂掛在上方,這般古典雅緻的烹煮空間,加上蓮花的香氣,女主人有了好心情,客人當然有福享用好吃的蓮花料理。
地址臺南市732白河區崎內里內崎內5鄰38號
郵政號碼732
縣市臺南市
鄉鎮市區白河區
電話886-6-6850339
營業時間週二~週日08:30–12:00、13:30–17:00,週一休息
網站(空)
圖1(空)
圖1描述(空)
圖2(空)
圖2描述(空)
圖3(空)
圖3描述(空)
經度120.46706
緯度23.386
分類3
地圖(空)
停車資訊(空)
識別碼: C3_395000000A_001762
名稱: 白河陶坊
描述: 「白荷陶坊.蓮想文化館」原是藝術家林文嶽與王惠女夫婦的工作室,由於白河蓮花節與社區藝文的推展,逐步DIY形成今日的風貌。餐廳的對面是廚房,古樸的紅磚、木桌、陶甕與牛車輪是廚房的隔牆,荷染布幔垂掛在上方,這般古典雅緻的烹煮空間,加上蓮花的香氣,女主人有了好心情,客人當然有福享用好吃的蓮花料理。
地址: 臺南市732白河區崎內里內崎內5鄰38號
郵政號碼: 732
縣市: 臺南市
鄉鎮市區: 白河區
電話: 886-6-6850339
營業時間: 週二~週日08:30–12:00、13:30–17:00,週一休息
網站: (空)
圖1: (空)
圖1描述: (空)
圖2: (空)
圖2描述: (空)
圖3: (空)
圖3描述: (空)
經度: 120.46706
緯度: 23.386
分類: 3
地圖: (空)
停車資訊: (空)

# 白荷陶坊 於 博物館 - 6

名稱白荷陶坊-蓮想文化館
種類主題館與綜合類
地址崎內里38號
經度座標120.4760853
緯度標23.3781679
開放時間週一休館(團體預約活動者例外) 週二至週日08:30~17:00(均需預約)
票價全部免費
聯絡人趙銘信
電話06-685-0339
傳真06-685-8622
電子郵件lin.w36@msa.hinet.net
網站http://www.siraya-nsa.gov.tw/mainweb/article.aspx?L=1&SNO=04000654
來源網站(空)
NameBaihetaofang, Lianxiang Cultural Museum
Opening HoursHours: Tuesday-Sunday, 08:00-17:30
PirceAdmission Free
主類別博物館
縣市臺南市 白河區(白河鎮)
群組類別博物館
mainTypePK45
版本1.0
點閱數1237
名稱: 白荷陶坊-蓮想文化館
種類: 主題館與綜合類
地址: 崎內里38號
經度座標: 120.4760853
緯度標: 23.3781679
開放時間: 週一休館(團體預約活動者例外) 週二至週日08:30~17:00(均需預約)
票價: 全部免費
聯絡人: 趙銘信
電話: 06-685-0339
傳真: 06-685-8622
電子郵件: lin.w36@msa.hinet.net
網站: http://www.siraya-nsa.gov.tw/mainweb/article.aspx?L=1&SNO=04000654
來源網站: (空)
Name: Baihetaofang, Lianxiang Cultural Museum
Opening Hours: Hours: Tuesday-Sunday, 08:00-17:30
Pirce: Admission Free
主類別: 博物館
縣市: 臺南市 白河區(白河鎮)
群組類別: 博物館
mainTypePK: 45
版本: 1.0
點閱數: 1237
[ 搜尋所有 白荷陶坊 ... ]

根據電話 886-6-6850339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886-6-6850339 資料。

[ 搜尋所有 886-6-6850339 ... ]

根據地址 臺南市732白河區崎內里38號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臺南市732白河區崎內里38號 資料。

[ 搜尋所有 臺南市732白河區崎內里38號 ... ]

與白荷陶坊同分類的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集英宮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廟宇古蹟 | 電話: 886-4-7753753 |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泉州街14號

威靈廟

開放時間: 07:00-18:00 | 廟宇古蹟 | 電話: 886-4-7772227 |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菜園路91號

慈靈宮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廟宇古蹟 | 電話: 886-4-7716953 |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廖厝巷8號

官林宮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廟宇古蹟 | 電話: 886-4-7772006 |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力行街18號

慈恩庇護農場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親子同遊 | 電話: 886-4-8681199 | 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光復路61巷20號

東北小嶺頂(健行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347171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東北里

二輪登山車隊小木屋登山路線(健行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347171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東山鎮興宮

飛鷹穴步道(健行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347171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天化宮

臥龍坡步道(健行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347171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員南路

觀音山五峰步道.中央嶺步道(原始探古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732621 | 地址: 彰化縣社頭鄉清水岩路1號

橫山步道(探古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732621 | 地址: 彰化縣社頭鄉橫山步道

麒麟山步道(探古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761122 | 地址: 彰化縣田中鎮過山巷

坑內坑森林步道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790100 | 地址: 彰化縣二水鄉坑內坑

金鴻勝酒廠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親子同遊 | 電話: 886-4-8904903 | 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再發路41號

施美玉名香有限公司

開放時間: 08:00-17:00 | 親子同遊 | 電話: 886-4-8321334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大饒路897巷23號

集英宮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廟宇古蹟 | 電話: 886-4-7753753 |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泉州街14號

威靈廟

開放時間: 07:00-18:00 | 廟宇古蹟 | 電話: 886-4-7772227 |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菜園路91號

慈靈宮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廟宇古蹟 | 電話: 886-4-7716953 |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廖厝巷8號

官林宮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廟宇古蹟 | 電話: 886-4-7772006 | 地址: 彰化縣鹿港鎮力行街18號

慈恩庇護農場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親子同遊 | 電話: 886-4-8681199 | 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光復路61巷20號

東北小嶺頂(健行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347171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東北里

二輪登山車隊小木屋登山路線(健行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347171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東山鎮興宮

飛鷹穴步道(健行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347171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天化宮

臥龍坡步道(健行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347171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員南路

觀音山五峰步道.中央嶺步道(原始探古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732621 | 地址: 彰化縣社頭鄉清水岩路1號

橫山步道(探古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732621 | 地址: 彰化縣社頭鄉橫山步道

麒麟山步道(探古賞景之旅)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761122 | 地址: 彰化縣田中鎮過山巷

坑內坑森林步道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 綠野森呼吸 | 電話: 886-4-8790100 | 地址: 彰化縣二水鄉坑內坑

金鴻勝酒廠

開放時間: 請電話洽詢 | 親子同遊 | 電話: 886-4-8904903 | 地址: 彰化縣二林鎮再發路41號

施美玉名香有限公司

開放時間: 08:00-17:00 | 親子同遊 | 電話: 886-4-8321334 | 地址: 彰化縣員林市大饒路897巷23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