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文化
- 台灣采風翦影 @ 交通部觀光局

主題原住民文化的作者是蕭綱侯, 關鍵字是原住民文化.

編號2936
主題原住民文化
描述(空)
關鍵字原住民文化
作者蕭綱侯
/photo/135/002/135-002103.jpg
網址https://tiscsvr.tbroc.gov.tw/photo.asp?phrfnbr=2936

編號

2936

主題

原住民文化

描述

(空)

關鍵字

原住民文化

作者

蕭綱侯

/photo/135/002/135-002103.jpg

網址

https://tiscsvr.tbroc.gov.tw/photo.asp?phrfnbr=2936

根據名稱 原住民文化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原住民文化 ...)

# 原住民文化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1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
地址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2鄰26號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台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位於台灣原住民族比例最高的台東縣,成立於2004年,主要工作為協助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解決原民就業以及隔代教養等問題。近年來致力於協助台東各部落找出台灣各原住民族的工藝特色,積極參與紀錄與傳承部落文化等工作,並且藉由傳統工藝的發掘與傳習,為原住民工藝注入新一代的設計創新思維,希望能透過部落工藝的創新將部落文化與現代生活價值結合,讓原住民族文化風格透過生活器物的設計與製作,呈顯在現代生活場域中。

協會長期與各部落工藝工作室形成一互助平台,每年都會共同針對各工坊在進行工藝創作或產品生產上的困境,提供專業協助或學習課程。由於近幾年工坊以皮革為創作素材的皮雕工作者或使用皮革製品作為配件的複合工藝工作者日漸增加,因而對皮革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無論是皮雕工作者或配件需求的工藝創作者對於皮革與其文化和工藝創作的連結、現代皮革製作及材料專業知識薄弱,導致對素材的多元選擇性較缺乏,使得作品或產品的多樣性、文化性及精緻度都稍嫌不足。

因此,今年協會乃針對皮革工藝的傳習與應用,和各工坊成員從皮革工藝在台灣的發展脈絡,開始追尋與探討部落工藝創作者在現代皮革工藝上的發展潛力。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台灣曾以鹿皮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在皮革的處理方式理應容易取得早期傳統的處理方式的田野記錄,但幾經尋訪,卻發現無論平地漢人或原住民製革鞣皮的傳統技術都沒有文獻紀錄,更罔論關於台灣皮革的歷史文化脈絡。

所以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乃透過工藝文化的重建,從專於皮革揉製的部落文化尋找揉製的傳統知識。藉由實際操作演練,從部落獵人身上尋找揉製皮革的傳統知識,並且嘗試和現代皮革工業的專業生產廠商銀革公司合作,一方面記錄與追尋部落的傳統皮革揉製技術,作為皮革創作者的文化根源,一方面也藉由提供現代工業知識的交流與協助,讓皮革創作者能夠善用皮革材質的特色,發展出更多元豐富的皮革工藝,同時也讓其他工藝創作者,如月桃編、琉璃珠、石刻彩繪等,從皮革工藝的文化追尋中獲得更多創作靈感,啟發跨領域創作的潛力。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

從去年開始,通往台東糖廠倉庫的側門,從原本單調冰冷的模樣,變成一朵朵風格獨特、野趣十足的的向日葵鐵雕。原本陳舊神秘的倉庫,在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進駐之後,現在也變成一個充滿東海岸原住民藝術風格的展售空間。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是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為了協助台東各部落工坊持續發展原住民工藝,維繫部落經濟及保存各族群文化而成立的互助學習平台。這個互助學習平台希望未來能夠達成四個目標。首先,這幾年著力於協助工坊提升設計研發與創意養成之能力,並且建立產、官、學合作與支援機制,讓部落工藝文化生產維持穩定,提昇產能擴增經濟效益。

其次,學習平台提供部落專業人才傳習與教育的空間,希望能建立傳統文化永續發展機制與管道及傳統產業銷售傳遞系統架構。除此之外,工藝平台也規劃各種部落工藝文化體驗遊程,加深地區文化認知,型塑地域環境藝術印象,來擴增創意產業市場接受度。最終目標乃希望能透過工藝傳習與行銷互助機制,強化原住民生產力及技藝培訓輔導,提供在地自主就業機會,扭轉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弱勢形象。

這個平台的核心精神,是希望透過創造跨領域的連結網絡,減少客觀環境不利於單一工坊單打獨鬥的局面。手創工藝平台主要以台東糖廠為核心,建立一個工作室─工作群的組織架構,讓參與「互助學習平台」的工作室能有彈性及空間穩定發展,使能協導工作群發展。協會除了挹注人力、資源,由外帶入市場訊息、設計師資、配套計畫、管理模式之外,也由內而外,扮演行銷平台的角色,透過各項活動串連,把東台灣的工藝特色推廣至大眾市場,希望建構一個適合東台灣原住民手工藝的穩定發展模式。

2008年冬天,原社將原本位於台東糖廠販賣部旁的手創工藝平台,遷移至台東糖廠廠區,一方面讓工藝平台能夠獨立運作,也有充足的空間進行各項串連活動。一方面也讓深具特色的部落傳統文化與台糖糖廠舊倉庫建築風格發生對話,激盪出獨特創新的創意想像。

工藝平台最重要的工作在於創造連結與互動機會,讓工坊與工坊之間、工坊群與在地網絡以及城鄉之間,都能透過不同的機制設計來產生連結,藉由連結關係之建立,創造獨特且具高度效益的生產和行銷模式。目前工藝平台創造連結的方式包括知識串連與學習、空間場域經營以及舉辦展售活動和旅遊行程規劃等,在不同層面,將文化、工藝、在地生活和不同的利基市場連結,從多樣且具效益的連結中,同時創造經濟產值和社會價值。

在知識串連與學習上,部落的「生活時序」原本就是一個超大空間的實體博物館型態,在台東七個原住民族群創造了多元且豐富的文化特色生活空間,可讓人自由盡情的透過在地生活、採集、體驗、學習各個族群的文化及生活工藝的傳統知識,是相互學習每個手作人的文化知識與技術的好地方。藉由「部落工藝生活創意平台」所產生知識轉化的成果,以手作工藝者的生活場域為據點,再將「分享」的範疇擴大到部落及社區,透過部落工藝師的文化知識串聯,將成果能量分送至部落,分享彼此對各項事物的知識,也產生新思維,讓創造力可持續與時代、文化及環境對話。並且推動「部落文化由部落親手做」概念,每月或每季安排短期工坊教學課程或是預約體驗互動課程,加強互動與解說的體驗感動。

除了透過在地學習來累積文化,結合工藝、設計、行銷企劃、經營不同專業領域學員,組成研習小組以創思營的集體智慧「workshop」,模擬「多元跨領域」的合作平台,營造出屬於現代台灣原住民族工藝裝飾文化,具有台東地方文化風格之工藝產品。讓原住民工作坊重新復習習以為常的原住民文化符碼,讓非原住民的設計工作者,透過參與以及體驗生活,拉近不曾熟悉高山與平地的文化距離,以友善關懷的角度重溫山裡的遠古智慧。

 

台東糖廠的空間經營則嘗試以定點展示的方式,作為部落工坊的共同資訊和行銷平台,把散落在各地區部落手作工藝的文化魅力以放射狀的脈絡,點對點擴散至各部落工藝達人的創作空間,透過空間之間的連結,讓工坊所在的部落空間成為體驗文化實作的場域,串連成一個「部落工藝手作風格」的行動路線(Tribe toTribe)。亦即透過展示場域的空間分享與原住民手作人與部落間的互動,讓糖廠成為一個跨部落的轉換部落文化與知識、拉近傳統文化給予人們的疏離感,進而與大眾分享的文化光點。讓人們可以接近及透過雙手的操作,感受原住民文化傳遞的溫度與大自然互動和諧共處的智慧,並且藉此做為部落終身學習的資源平台。

 

除了透過學習和場域經營來串連東台灣工藝工坊之外,工藝平台也經常舉辦各種有別於一般活動行銷的「文化主題式」展演活動,來創造東台灣原住民工藝的獨特性和發聲權,希望透過展示呈現文化議題的精神,體認工藝的製作技巧、材質的樸實之美、原住民崇尚自然與限量取材文化工藝深層涵義,透過眼睛觀看、精神意會、雙手製作、身歷其境等感官體驗,藉以滿足需求者對文化工藝品「知」的慾望,吸引消費著目光與刺激其對文化產品訴求的使用型態。

 

例如,這兩年在部落手創工藝平台和在地藝術社群的共同努力下,東台灣正積極推動「新太平洋美學」的概念,透過在地特色傳統節慶藝術的活動展演規劃、藝術創作、音樂表演及手創工藝產品開發來形塑專屬於東台灣的美學經驗,提昇大眾對於原住民藝術與工藝的認同與感動。並且以手創工藝平台為核心,結合區域觀光及在地資源,整合成一個多元豐富的文化生活風格,讓「太平洋美學」的生活風格吸引更多人到東台灣來旅遊、文化體驗和消費,讓傳統部落工藝與藝術能維繫保存與持續創新並與現代生活結合,成為一個能夠產生良性循環的部落經濟模式。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9.html
執行單位: 社團法人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
地址: 台東縣金峰鄉新興村2鄰26號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台東縣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位於台灣原住民族比例最高的台東縣,成立於2004年,主要工作為協助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解決原民就業以及隔代教養等問題。近年來致力於協助台東各部落找出台灣各原住民族的工藝特色,積極參與紀錄與傳承部落文化等工作,並且藉由傳統工藝的發掘與傳習,為原住民工藝注入新一代的設計創新思維,希望能透過部落工藝的創新將部落文化與現代生活價值結合,讓原住民族文化風格透過生活器物的設計與製作,呈顯在現代生活場域中。

協會長期與各部落工藝工作室形成一互助平台,每年都會共同針對各工坊在進行工藝創作或產品生產上的困境,提供專業協助或學習課程。由於近幾年工坊以皮革為創作素材的皮雕工作者或使用皮革製品作為配件的複合工藝工作者日漸增加,因而對皮革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但無論是皮雕工作者或配件需求的工藝創作者對於皮革與其文化和工藝創作的連結、現代皮革製作及材料專業知識薄弱,導致對素材的多元選擇性較缺乏,使得作品或產品的多樣性、文化性及精緻度都稍嫌不足。

因此,今年協會乃針對皮革工藝的傳習與應用,和各工坊成員從皮革工藝在台灣的發展脈絡,開始追尋與探討部落工藝創作者在現代皮革工藝上的發展潛力。事實上,根據歷史記載,台灣曾以鹿皮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在皮革的處理方式理應容易取得早期傳統的處理方式的田野記錄,但幾經尋訪,卻發現無論平地漢人或原住民製革鞣皮的傳統技術都沒有文獻紀錄,更罔論關於台灣皮革的歷史文化脈絡。

所以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發中心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乃透過工藝文化的重建,從專於皮革揉製的部落文化尋找揉製的傳統知識。藉由實際操作演練,從部落獵人身上尋找揉製皮革的傳統知識,並且嘗試和現代皮革工業的專業生產廠商銀革公司合作,一方面記錄與追尋部落的傳統皮革揉製技術,作為皮革創作者的文化根源,一方面也藉由提供現代工業知識的交流與協助,讓皮革創作者能夠善用皮革材質的特色,發展出更多元豐富的皮革工藝,同時也讓其他工藝創作者,如月桃編、琉璃珠、石刻彩繪等,從皮革工藝的文化追尋中獲得更多創作靈感,啟發跨領域創作的潛力。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

從去年開始,通往台東糖廠倉庫的側門,從原本單調冰冷的模樣,變成一朵朵風格獨特、野趣十足的的向日葵鐵雕。原本陳舊神秘的倉庫,在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進駐之後,現在也變成一個充滿東海岸原住民藝術風格的展售空間。

原社部落手創工藝平台是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為了協助台東各部落工坊持續發展原住民工藝,維繫部落經濟及保存各族群文化而成立的互助學習平台。這個互助學習平台希望未來能夠達成四個目標。首先,這幾年著力於協助工坊提升設計研發與創意養成之能力,並且建立產、官、學合作與支援機制,讓部落工藝文化生產維持穩定,提昇產能擴增經濟效益。

其次,學習平台提供部落專業人才傳習與教育的空間,希望能建立傳統文化永續發展機制與管道及傳統產業銷售傳遞系統架構。除此之外,工藝平台也規劃各種部落工藝文化體驗遊程,加深地區文化認知,型塑地域環境藝術印象,來擴增創意產業市場接受度。最終目標乃希望能透過工藝傳習與行銷互助機制,強化原住民生產力及技藝培訓輔導,提供在地自主就業機會,扭轉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族群的弱勢形象。

這個平台的核心精神,是希望透過創造跨領域的連結網絡,減少客觀環境不利於單一工坊單打獨鬥的局面。手創工藝平台主要以台東糖廠為核心,建立一個工作室─工作群的組織架構,讓參與「互助學習平台」的工作室能有彈性及空間穩定發展,使能協導工作群發展。協會除了挹注人力、資源,由外帶入市場訊息、設計師資、配套計畫、管理模式之外,也由內而外,扮演行銷平台的角色,透過各項活動串連,把東台灣的工藝特色推廣至大眾市場,希望建構一個適合東台灣原住民手工藝的穩定發展模式。

2008年冬天,原社將原本位於台東糖廠販賣部旁的手創工藝平台,遷移至台東糖廠廠區,一方面讓工藝平台能夠獨立運作,也有充足的空間進行各項串連活動。一方面也讓深具特色的部落傳統文化與台糖糖廠舊倉庫建築風格發生對話,激盪出獨特創新的創意想像。

工藝平台最重要的工作在於創造連結與互動機會,讓工坊與工坊之間、工坊群與在地網絡以及城鄉之間,都能透過不同的機制設計來產生連結,藉由連結關係之建立,創造獨特且具高度效益的生產和行銷模式。目前工藝平台創造連結的方式包括知識串連與學習、空間場域經營以及舉辦展售活動和旅遊行程規劃等,在不同層面,將文化、工藝、在地生活和不同的利基市場連結,從多樣且具效益的連結中,同時創造經濟產值和社會價值。

在知識串連與學習上,部落的「生活時序」原本就是一個超大空間的實體博物館型態,在台東七個原住民族群創造了多元且豐富的文化特色生活空間,可讓人自由盡情的透過在地生活、採集、體驗、學習各個族群的文化及生活工藝的傳統知識,是相互學習每個手作人的文化知識與技術的好地方。藉由「部落工藝生活創意平台」所產生知識轉化的成果,以手作工藝者的生活場域為據點,再將「分享」的範疇擴大到部落及社區,透過部落工藝師的文化知識串聯,將成果能量分送至部落,分享彼此對各項事物的知識,也產生新思維,讓創造力可持續與時代、文化及環境對話。並且推動「部落文化由部落親手做」概念,每月或每季安排短期工坊教學課程或是預約體驗互動課程,加強互動與解說的體驗感動。

除了透過在地學習來累積文化,結合工藝、設計、行銷企劃、經營不同專業領域學員,組成研習小組以創思營的集體智慧「workshop」,模擬「多元跨領域」的合作平台,營造出屬於現代台灣原住民族工藝裝飾文化,具有台東地方文化風格之工藝產品。讓原住民工作坊重新復習習以為常的原住民文化符碼,讓非原住民的設計工作者,透過參與以及體驗生活,拉近不曾熟悉高山與平地的文化距離,以友善關懷的角度重溫山裡的遠古智慧。

 

台東糖廠的空間經營則嘗試以定點展示的方式,作為部落工坊的共同資訊和行銷平台,把散落在各地區部落手作工藝的文化魅力以放射狀的脈絡,點對點擴散至各部落工藝達人的創作空間,透過空間之間的連結,讓工坊所在的部落空間成為體驗文化實作的場域,串連成一個「部落工藝手作風格」的行動路線(Tribe toTribe)。亦即透過展示場域的空間分享與原住民手作人與部落間的互動,讓糖廠成為一個跨部落的轉換部落文化與知識、拉近傳統文化給予人們的疏離感,進而與大眾分享的文化光點。讓人們可以接近及透過雙手的操作,感受原住民文化傳遞的溫度與大自然互動和諧共處的智慧,並且藉此做為部落終身學習的資源平台。

 

除了透過學習和場域經營來串連東台灣工藝工坊之外,工藝平台也經常舉辦各種有別於一般活動行銷的「文化主題式」展演活動,來創造東台灣原住民工藝的獨特性和發聲權,希望透過展示呈現文化議題的精神,體認工藝的製作技巧、材質的樸實之美、原住民崇尚自然與限量取材文化工藝深層涵義,透過眼睛觀看、精神意會、雙手製作、身歷其境等感官體驗,藉以滿足需求者對文化工藝品「知」的慾望,吸引消費著目光與刺激其對文化產品訴求的使用型態。

 

例如,這兩年在部落手創工藝平台和在地藝術社群的共同努力下,東台灣正積極推動「新太平洋美學」的概念,透過在地特色傳統節慶藝術的活動展演規劃、藝術創作、音樂表演及手創工藝產品開發來形塑專屬於東台灣的美學經驗,提昇大眾對於原住民藝術與工藝的認同與感動。並且以手創工藝平台為核心,結合區域觀光及在地資源,整合成一個多元豐富的文化生活風格,讓「太平洋美學」的生活風格吸引更多人到東台灣來旅遊、文化體驗和消費,讓傳統部落工藝與藝術能維繫保存與持續創新並與現代生活結合,成為一個能夠產生良性循環的部落經濟模式。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9.html

# 原住民文化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2

執行單位社團法人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
地址950台東市中興路二段200巷7號
類別名稱複合媒材類
地區名稱台東縣
內容

東倚蔚藍的太平洋,西傍崇偉的中央山脈,台東縣因為開發較晚,所以保有純樸自然風光和豐富原住民文化,但也因為產業不發達,部落居民經濟相對處於弱勢。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是由教會成立的社會福利組織,多年來深入部落關懷弱勢,扶助文化和產業發展。當他們了解到部落工藝創作者的潛力和困頓,於是以原有的社福互助機構為基礎,以結盟方式建立工藝平台。近年來,協會更獲得社區工藝扶植等政府補助,從族群文化傳承、工藝技術提升、美學設計學習和擴大行銷推廣等,多面向協助部落工藝職人成長發展,並且累積出豐碩的成果。

【深入部落協助弱勢族群】

根據近年來國際上的研究,認為台灣是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台東縣擁有阿美、卑南、魯凱、布農、排灣、雅美(達悟)、噶瑪蘭等七大原住民族群,總人口約占全縣的三分之一,保有豐富多元的文化風貌,可以說是原住民文化的寶庫。近年來,台東「部落文化」逐漸形成一種在地美學趨勢,工藝創作各自存在鮮明獨特的樣貌,展現原住民族的美感意識。這些蘊含文化特色的工藝品,來自隱藏部落中默默努力的手作職人,但是他們之中能靠手工藝維生的少之又少,於是生活經常擺盪在創作與困頓之間。

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長年深入部落,自教會服務工作開始,協助部落解決各項困境,包括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復興、「還我土地」社會運動,以及主體權益、弱勢家庭、婦女暨兒童的全人照護,並從社區營造精神出發,成為陪伴部落的好夥伴。近年來,協會致力幫助台東各部落找出工藝特色,記錄傳承族群文化,藉由傳統工藝的發掘與傳習,加上創新設計思維的導入,產製原住民族風格的產品,改善部落經濟生活。

協會設立的原社手創生活館,九十七年冬天進駐台東糖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白色的建築是糖廠倉庫活化再利用,室外別致的金工藝術裝置在藍天綠地間伸展身姿,走進歷史氛圍的高廣室內空間,大片竹編映入眼簾,這裡大致分為飾品區、生活精品區和琉璃燒製體驗區,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展現各自文化丰采。這處台東原住民工藝的「聚點」,既是結合各部落工坊的共同展銷平台,也是幫助原住民手作職人突破瓶頸的工藝產業平台。

【工藝平台串連手作職人】

九十九年,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第三度參與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執行「工藝光點聚落──創意平台計畫」,在現有的工藝平台上,以部落手作職人為主軸,傳承原住民傳統工藝,協助他們學習自己的文化、詮釋自己的文化,創作具有族群識別度的產品,才能與大量粗製的觀光商品有所區隔。

工藝平台的運作,串連部落社群、工藝職人和展現空間。向內,藉由主題課程學習,讓工藝職人成為部落傳統知識的延續力量,透過平台空間的建立,串起部落工藝職人與耆老的相互合作,成為對外溝通與對話的管道,形成區域型的工藝生活風格。向外,藉由陳列展示於平台空間的工藝作品,吸引參訪者產生好奇、學習、體驗的興趣,進而認識部落傳統文化生活的演變脈絡。平台也提供對外商業推廣聯結的管道,協助工藝職人經營管理的訓練,並強化與設計師對話、共同設計產品的能力。

在這樣的運作機制下,九十九年除了舉辦一系列文化、技術、設計課程和參訪活動之外,共有原社手創工作室、I.li工作室、子郁工作室、秋芳工作室、撒根恩手工創意彩繪等五個工坊,參與開發十二款新產品。

【共同開發特色文創產品】

「原社手創工作室」的特色是以「東台灣卡塔文化」為創作重點。所謂「卡塔」就是被日本人稱為「蜻蜓珠」、漢人叫做「琉璃珠」的珠子,它最真實的排灣族名字qkata(卡塔),意為「美麗的果子」,是天神送給排灣人的禮物,記載著排灣人與自然共生的法則,世代族人應有的品德、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以及神聖的祖靈祈儀和信仰。

原社手創工作室的創作不只有卡塔,也擴充及服飾、電子產品保護套、禮品等。設計的「原色印象」系列,曾獲得台灣原住民族博覽會文創產品競賽的「最佳創意品牌潛力獎」。「原色印象」的創意由傳統服飾的花布邊飾發想,凸顯台東地區原住民族意象風格,並以特殊的服裝色彩配比營造出不同族群的色感。新開發的三組件文化禮品,包括文具便利袋、布書衣和名片夾,以及其包裝設計和行銷設定。

「I.li工作室」的工藝特色為阿美族傳統工藝毛球和月桃創意編織。工作室設計概念完整,月桃產品技術成熟,而且產品文化識別度高。月桃材質少見於主流市場,卻常被原住民用來編製器物。這次設計產品名稱為「總統的菜籃」,靈感來自馬英九總統到台東拜訪世界百大名人陳樹菊時,希望能提著具有台東風味的「菜籃」。開發完成的品項包括月桃公事包和月桃休閒包。

【傳統圖騰化身時尚元素】

由李惠美主持的「子郁工作室」,擅長阿美族服飾與生活用品製作。阿美族沒有特別華麗的工藝裝飾圖紋,卻有如同工業設計般的實用造型工藝美學,每個生活器物皆以「人」的使用便利、持久為基本考量。這次開發的隨身皮夾,結合月桃的硬挺、豬皮的柔軟和接縫繡法;電子產品背包構想來自以前的揹籃,強調月桃可塑輕便的優點;時尚流行腰包以月桃編織結合皮革,顯得年輕有型。

「秋芳工作室」的工藝項目是織繡、拼布縫紉,對於卑南族石生傳說的部落──卡地布(知本)的圖騰文化最為熟稔,擅長讓古老圖騰重現在現代生活中。她們設計的「卑南族十字繡──隨身系列」,品項包括布品工作包、休閒包,靈感來自卑南族服裝上的刺繡,運用傳統配圖方式作為設計基底,呈現卑南族的藝文氣息。

 

「撒根恩手工創意彩繪」將排灣族圖騰擴大運用在任何能畫上圖案的物品,百步蛇、太陽等傳統圖騰,經過抽象化、活潑化,以色康筆彩繪在手機、電腦、衣服、牛仔褲、書包……,凸顯個人化的品味,大受年輕族群歡迎。設計產品「踏實踏石──環境文化系列」,獲得原住民文創產品競賽的「創意設計獎」,品項包括石板綠栽杯墊、回收瓶石板燈。

 

【研習參訪提升經營能力】

 

另一方面,工藝平台持續提供傳統文化和工法技能的研習提升機會,包括拜訪耆老和田野調查、邀請知名工藝師駐點交流、參訪經營有成的文創工坊。文化田野課程的持續進行,目的在強化工坊的文化涵養與傳統知識,增加創意發展以及文化詮釋能力,使產品更加具有教育性及豐富性。關鍵技術的應用訓練,則在於提升工坊原有產品的精緻度與價值感,改善製程並降低成本。

 

期間舉辦的「部落工藝學堂進修班」,重點課程包括撒古流的工藝老師許坤仲vuvu,介紹番刀與鼻笛製作工法;金屬影舞者黃師傅駐點示範的彈性鋼線金工創作課;以及西屹設計團隊的創意設計課程。學員涵蓋四個部落青年會組織、六家個人工作室,總計三十一人參與。

 

在文創產品設計案例觀摩方面,規畫拜訪多處文創工坊,包括「排灣傳統工藝之都」三地門鄉,這裡的部落工藝發展二十年以上,人才輩出,技藝成熟,舉凡工坊經營、文化提升、空間營造、結合餐飲、藝術造街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三和瓦窯」活化歷史建築,以吸引人的體驗遊程創造產品外的營收;「苗栗泰雅染織村」深入文化傳承,精神可佩,並且透過影像紀錄與數位建構,讓泰雅族傳統轉化為現代鮮活的文化資產。此外,學員還趕在「台灣設計師周」展覽的最後一天,觀摩學習策展主題、空間布置以及產品發想等。

 

【共燃部落文化創意光點】

 

在這段計畫執行期間,完成了八百人次的工藝體驗,人才培訓七十人,產品開發十二件,增加就業人數七人,估計產值約一百五十萬元。為了讓工坊產品獲得更好的銷售成績,工藝平台在台東豐年機場航空站設置原住民主題產品專區,在台東文創商圈──鐵花村慢市集、河南省丹尼斯百貨台東特產行銷展中設攤共同行銷,並且與史前文化博物館教育資源中心合辦專題活動。

工藝平台的展售概念,是在行銷場域中注入地方及原住民文化觀點因素,將展示銷售空間化成小型劇場一般,形塑部落文化氛圍,透過空間陳列成為介紹部落文化特色的好場所,完整將深刻的族群文化意涵和工藝故事,藉由展售的工藝品散播出去。

如今,台東原住民工藝產業的整合已見成果,有二十五個部落工坊加入互助平台,不同族群的手作工藝職人,共燃起部落文化創意的光點,傳遞世世代代累積的族群智慧,溫暖彼此,也溫暖愛好原住民工藝者的心房。這個集結在一起的工藝光點聚落,將繼續努力體現台東原住民本土特色,最終達到自力發展文創產業的目標。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0.html
執行單位: 社團法人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
地址: 950台東市中興路二段200巷7號
類別名稱: 複合媒材類
地區名稱: 台東縣
內容:

東倚蔚藍的太平洋,西傍崇偉的中央山脈,台東縣因為開發較晚,所以保有純樸自然風光和豐富原住民文化,但也因為產業不發達,部落居民經濟相對處於弱勢。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是由教會成立的社會福利組織,多年來深入部落關懷弱勢,扶助文化和產業發展。當他們了解到部落工藝創作者的潛力和困頓,於是以原有的社福互助機構為基礎,以結盟方式建立工藝平台。近年來,協會更獲得社區工藝扶植等政府補助,從族群文化傳承、工藝技術提升、美學設計學習和擴大行銷推廣等,多面向協助部落工藝職人成長發展,並且累積出豐碩的成果。

【深入部落協助弱勢族群】

根據近年來國際上的研究,認為台灣是南島民族的起源地。台東縣擁有阿美、卑南、魯凱、布農、排灣、雅美(達悟)、噶瑪蘭等七大原住民族群,總人口約占全縣的三分之一,保有豐富多元的文化風貌,可以說是原住民文化的寶庫。近年來,台東「部落文化」逐漸形成一種在地美學趨勢,工藝創作各自存在鮮明獨特的樣貌,展現原住民族的美感意識。這些蘊含文化特色的工藝品,來自隱藏部落中默默努力的手作職人,但是他們之中能靠手工藝維生的少之又少,於是生活經常擺盪在創作與困頓之間。

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長年深入部落,自教會服務工作開始,協助部落解決各項困境,包括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復興、「還我土地」社會運動,以及主體權益、弱勢家庭、婦女暨兒童的全人照護,並從社區營造精神出發,成為陪伴部落的好夥伴。近年來,協會致力幫助台東各部落找出工藝特色,記錄傳承族群文化,藉由傳統工藝的發掘與傳習,加上創新設計思維的導入,產製原住民族風格的產品,改善部落經濟生活。

協會設立的原社手創生活館,九十七年冬天進駐台東糖廠「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白色的建築是糖廠倉庫活化再利用,室外別致的金工藝術裝置在藍天綠地間伸展身姿,走進歷史氛圍的高廣室內空間,大片竹編映入眼簾,這裡大致分為飾品區、生活精品區和琉璃燒製體驗區,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展現各自文化丰采。這處台東原住民工藝的「聚點」,既是結合各部落工坊的共同展銷平台,也是幫助原住民手作職人突破瓶頸的工藝產業平台。

【工藝平台串連手作職人】

九十九年,台東縣原住民族全人發展關懷協會第三度參與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執行「工藝光點聚落──創意平台計畫」,在現有的工藝平台上,以部落手作職人為主軸,傳承原住民傳統工藝,協助他們學習自己的文化、詮釋自己的文化,創作具有族群識別度的產品,才能與大量粗製的觀光商品有所區隔。

工藝平台的運作,串連部落社群、工藝職人和展現空間。向內,藉由主題課程學習,讓工藝職人成為部落傳統知識的延續力量,透過平台空間的建立,串起部落工藝職人與耆老的相互合作,成為對外溝通與對話的管道,形成區域型的工藝生活風格。向外,藉由陳列展示於平台空間的工藝作品,吸引參訪者產生好奇、學習、體驗的興趣,進而認識部落傳統文化生活的演變脈絡。平台也提供對外商業推廣聯結的管道,協助工藝職人經營管理的訓練,並強化與設計師對話、共同設計產品的能力。

在這樣的運作機制下,九十九年除了舉辦一系列文化、技術、設計課程和參訪活動之外,共有原社手創工作室、I.li工作室、子郁工作室、秋芳工作室、撒根恩手工創意彩繪等五個工坊,參與開發十二款新產品。

【共同開發特色文創產品】

「原社手創工作室」的特色是以「東台灣卡塔文化」為創作重點。所謂「卡塔」就是被日本人稱為「蜻蜓珠」、漢人叫做「琉璃珠」的珠子,它最真實的排灣族名字qkata(卡塔),意為「美麗的果子」,是天神送給排灣人的禮物,記載著排灣人與自然共生的法則,世代族人應有的品德、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以及神聖的祖靈祈儀和信仰。

原社手創工作室的創作不只有卡塔,也擴充及服飾、電子產品保護套、禮品等。設計的「原色印象」系列,曾獲得台灣原住民族博覽會文創產品競賽的「最佳創意品牌潛力獎」。「原色印象」的創意由傳統服飾的花布邊飾發想,凸顯台東地區原住民族意象風格,並以特殊的服裝色彩配比營造出不同族群的色感。新開發的三組件文化禮品,包括文具便利袋、布書衣和名片夾,以及其包裝設計和行銷設定。

「I.li工作室」的工藝特色為阿美族傳統工藝毛球和月桃創意編織。工作室設計概念完整,月桃產品技術成熟,而且產品文化識別度高。月桃材質少見於主流市場,卻常被原住民用來編製器物。這次設計產品名稱為「總統的菜籃」,靈感來自馬英九總統到台東拜訪世界百大名人陳樹菊時,希望能提著具有台東風味的「菜籃」。開發完成的品項包括月桃公事包和月桃休閒包。

【傳統圖騰化身時尚元素】

由李惠美主持的「子郁工作室」,擅長阿美族服飾與生活用品製作。阿美族沒有特別華麗的工藝裝飾圖紋,卻有如同工業設計般的實用造型工藝美學,每個生活器物皆以「人」的使用便利、持久為基本考量。這次開發的隨身皮夾,結合月桃的硬挺、豬皮的柔軟和接縫繡法;電子產品背包構想來自以前的揹籃,強調月桃可塑輕便的優點;時尚流行腰包以月桃編織結合皮革,顯得年輕有型。

「秋芳工作室」的工藝項目是織繡、拼布縫紉,對於卑南族石生傳說的部落──卡地布(知本)的圖騰文化最為熟稔,擅長讓古老圖騰重現在現代生活中。她們設計的「卑南族十字繡──隨身系列」,品項包括布品工作包、休閒包,靈感來自卑南族服裝上的刺繡,運用傳統配圖方式作為設計基底,呈現卑南族的藝文氣息。

 

「撒根恩手工創意彩繪」將排灣族圖騰擴大運用在任何能畫上圖案的物品,百步蛇、太陽等傳統圖騰,經過抽象化、活潑化,以色康筆彩繪在手機、電腦、衣服、牛仔褲、書包……,凸顯個人化的品味,大受年輕族群歡迎。設計產品「踏實踏石──環境文化系列」,獲得原住民文創產品競賽的「創意設計獎」,品項包括石板綠栽杯墊、回收瓶石板燈。

 

【研習參訪提升經營能力】

 

另一方面,工藝平台持續提供傳統文化和工法技能的研習提升機會,包括拜訪耆老和田野調查、邀請知名工藝師駐點交流、參訪經營有成的文創工坊。文化田野課程的持續進行,目的在強化工坊的文化涵養與傳統知識,增加創意發展以及文化詮釋能力,使產品更加具有教育性及豐富性。關鍵技術的應用訓練,則在於提升工坊原有產品的精緻度與價值感,改善製程並降低成本。

 

期間舉辦的「部落工藝學堂進修班」,重點課程包括撒古流的工藝老師許坤仲vuvu,介紹番刀與鼻笛製作工法;金屬影舞者黃師傅駐點示範的彈性鋼線金工創作課;以及西屹設計團隊的創意設計課程。學員涵蓋四個部落青年會組織、六家個人工作室,總計三十一人參與。

 

在文創產品設計案例觀摩方面,規畫拜訪多處文創工坊,包括「排灣傳統工藝之都」三地門鄉,這裡的部落工藝發展二十年以上,人才輩出,技藝成熟,舉凡工坊經營、文化提升、空間營造、結合餐飲、藝術造街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三和瓦窯」活化歷史建築,以吸引人的體驗遊程創造產品外的營收;「苗栗泰雅染織村」深入文化傳承,精神可佩,並且透過影像紀錄與數位建構,讓泰雅族傳統轉化為現代鮮活的文化資產。此外,學員還趕在「台灣設計師周」展覽的最後一天,觀摩學習策展主題、空間布置以及產品發想等。

 

【共燃部落文化創意光點】

 

在這段計畫執行期間,完成了八百人次的工藝體驗,人才培訓七十人,產品開發十二件,增加就業人數七人,估計產值約一百五十萬元。為了讓工坊產品獲得更好的銷售成績,工藝平台在台東豐年機場航空站設置原住民主題產品專區,在台東文創商圈──鐵花村慢市集、河南省丹尼斯百貨台東特產行銷展中設攤共同行銷,並且與史前文化博物館教育資源中心合辦專題活動。

工藝平台的展售概念,是在行銷場域中注入地方及原住民文化觀點因素,將展示銷售空間化成小型劇場一般,形塑部落文化氛圍,透過空間陳列成為介紹部落文化特色的好場所,完整將深刻的族群文化意涵和工藝故事,藉由展售的工藝品散播出去。

如今,台東原住民工藝產業的整合已見成果,有二十五個部落工坊加入互助平台,不同族群的手作工藝職人,共燃起部落文化創意的光點,傳遞世世代代累積的族群智慧,溫暖彼此,也溫暖愛好原住民工藝者的心房。這個集結在一起的工藝光點聚落,將繼續努力體現台東原住民本土特色,最終達到自力發展文創產業的目標。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0.html

# 原住民文化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3

識別碼C1_379000000A_000043
名稱凱達格蘭文化館
區域(空)
簡述凱達格蘭文化館記錄了平埔族相關的歷史脈絡,以及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及文物,除了溫泉外,北投另有一番原民風情。「北投」此一地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音譯而來的,語義是「女巫」的意思,四百多年前曾是凱達格蘭族人的生活源居地。為了保存、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於2002年11月新建落成的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凱達格蘭文化館,整棟建築皆以展示原住民文化藝術為目的,讓都市原住民有一個文化傳承及技藝研習的專屬空間。走進文化館前,路旁佇立了一成排的木樁,上面裝飾有各式表情的錫塑品,有象徵族群融合的手牽手動作,其表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原住民裝置藝術創作。內部各個樓層則依主題規劃展示,以生動活潑的導覽動線展示原住民歷史文化脈絡,是近距離接觸原住民文化的遊憩景點。十層樓高的主體建物,外牆是錯落分明的石板建材,彷彿是一棟會呼吸的房子,設計強烈簡約,與周圍的溫泉旅館、北投溫泉公園相呼應。明亮寬敞的一樓大廳,絢麗的族群拼織圖騰地磚引領遊客走進部落的懷抱;帶有歷史風味的石刻畫和風格強烈的木雕相當引人入勝,牆上還懸掛了各種狩獵工具,想像原住民追逐水鹿、山豬的傳統生活,文化館中的一景一物都能感受原住民生活的足跡!一至三樓除了是展出原住民文物和平埔族群重要的珍藏外,文化館的公共空間也是表演、活動、集會、技藝研習中心,更是都會原住民凝聚族群的情感場域。文化館也提供原住民主題圖書閱覽服務,多元族群的藏書可增進遊客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欣賞與認知,啟發學童對多元族群的探索、認識。臺灣的高山峻嶺、平原盆地,孕育出多族原住民多元文化,凱達格蘭文化館保存其自然崇拜的祭儀節慶和生活習俗,讓遊客認識這一群最早在臺灣生活的族群、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還有許多令人驚艷的先祖智慧,若是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遇到穿著傳統服飾的原住民團體在文化館內聚會、表演,展現純真熱情的一面。凱達格蘭文化館自啟用至今,舉辦了許多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動及傳統手工藝展,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在這裡展出,讓原鄉與都會、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發揮文化館重要的涵義。臺灣多元的族群發展出多彩多姿的文化色彩,文化館不僅是全國原住民文化典藏的寶庫,也是原住民的文化藝術多功能研習中心。凱達格蘭文化館座落新北投溫泉區,體驗完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後,不妨漫步霧濛濛的溫泉鄉,繼續尋訪凱達格蘭族的蹤跡!
描述(空)
電話886-2-28986500
地址(空)
郵政區碼(Zipcode)112
Region臺北市
Town北投區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公休日: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端午、中秋及國慶連假開放參觀
圖一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174767
圖一描述凱達格蘭文化館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9000000A
經度座標121.50583
緯度座標25.13707
原分類(空)
分類11
分類25
分類3(空)
Level9
網站https://www.ketagalan.gov.taipei/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3-11-08T11:19:59+08:00
識別碼: C1_379000000A_000043
名稱: 凱達格蘭文化館
區域: (空)
簡述: 凱達格蘭文化館記錄了平埔族相關的歷史脈絡,以及原住民族當代藝術及文物,除了溫泉外,北投另有一番原民風情。「北投」此一地名是由凱達格蘭族語音譯而來的,語義是「女巫」的意思,四百多年前曾是凱達格蘭族人的生活源居地。為了保存、發揚原住民族文化藝術,於2002年11月新建落成的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凱達格蘭文化館,整棟建築皆以展示原住民文化藝術為目的,讓都市原住民有一個文化傳承及技藝研習的專屬空間。走進文化館前,路旁佇立了一成排的木樁,上面裝飾有各式表情的錫塑品,有象徵族群融合的手牽手動作,其表示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原住民裝置藝術創作。內部各個樓層則依主題規劃展示,以生動活潑的導覽動線展示原住民歷史文化脈絡,是近距離接觸原住民文化的遊憩景點。十層樓高的主體建物,外牆是錯落分明的石板建材,彷彿是一棟會呼吸的房子,設計強烈簡約,與周圍的溫泉旅館、北投溫泉公園相呼應。明亮寬敞的一樓大廳,絢麗的族群拼織圖騰地磚引領遊客走進部落的懷抱;帶有歷史風味的石刻畫和風格強烈的木雕相當引人入勝,牆上還懸掛了各種狩獵工具,想像原住民追逐水鹿、山豬的傳統生活,文化館中的一景一物都能感受原住民生活的足跡!一至三樓除了是展出原住民文物和平埔族群重要的珍藏外,文化館的公共空間也是表演、活動、集會、技藝研習中心,更是都會原住民凝聚族群的情感場域。文化館也提供原住民主題圖書閱覽服務,多元族群的藏書可增進遊客對原住民文化藝術的欣賞與認知,啟發學童對多元族群的探索、認識。臺灣的高山峻嶺、平原盆地,孕育出多族原住民多元文化,凱達格蘭文化館保存其自然崇拜的祭儀節慶和生活習俗,讓遊客認識這一群最早在臺灣生活的族群、原住民,在這塊土地上還有許多令人驚艷的先祖智慧,若是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可以遇到穿著傳統服飾的原住民團體在文化館內聚會、表演,展現純真熱情的一面。凱達格蘭文化館自啟用至今,舉辦了許多原住民文化系列活動及傳統手工藝展,許多原住民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在這裡展出,讓原鄉與都會、傳統與現代,融合在一起,發揮文化館重要的涵義。臺灣多元的族群發展出多彩多姿的文化色彩,文化館不僅是全國原住民文化典藏的寶庫,也是原住民的文化藝術多功能研習中心。凱達格蘭文化館座落新北投溫泉區,體驗完豐富的文化和藝術後,不妨漫步霧濛濛的溫泉鄉,繼續尋訪凱達格蘭族的蹤跡!
描述: (空)
電話: 886-2-28986500
地址: (空)
郵政區碼(Zipcode): 112
Region: 臺北市
Town: 北投區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09:00~17:00, 公休日: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端午、中秋及國慶連假開放參觀
圖一: 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174767
圖一描述: 凱達格蘭文化館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9000000A
經度座標: 121.50583
緯度座標: 25.13707
原分類: (空)
分類1: 1
分類2: 5
分類3: (空)
Level: 9
網站: https://www.ketagalan.gov.taipei/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3-11-08T11:19:59+08:00

# 原住民文化 於 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4

活動識別碼C2_315080000H_502290
活動名稱2022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論壇
描述計畫緣起:我國國土在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之中,四面環海,獨特的是台灣除本島外,周圍有21處離島及64個澎湖列島,在3,561座大小山縱列中,台灣共有268座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國際級的高山,其中最高峰是玉山海拔3,952公尺,全島高山密度傲居世界之冠,其中高山縱谷間之峽谷Canyon地勢壯闊秀麗,其磅礡動人之地質地景又堪稱世界稀有。全島面積超過百分之七十八為山林,森林青翠,林相極豐富,又為世界奇觀之一。再者,台灣面積雖僅占全 球百分之0.025,但是海洋生物種類佔全球10%,陸域的物種數量約佔全球2.5%,生態多樣性,物種密度分布是居世界之首,令人讚嘆的Formosa在世界第一大洋之太平洋之中的一座 海島上,這高山大海如此得天獨厚的大自然環境場域,加上交通便利發展,每年不但能吸引眾 多國外旅客、賞鳥客前來旅遊,也是發展國際面山面海教育訓練中心具絕佳條件。近年來戶外運動風潮逐漸興盛,但在基礎教育是缺乏的學習及準備下,台灣發生山難海 難的比例不減反增,使得面山面教育(T.W.N.Education)的推展及實行更顯得重要;惟如何讓國 內外旅客在享受美景之餘,亦能確保自身安全及落實環境永續,則是刻不容緩之實施方向。 爰此,年復一年不間斷地積極推動各級學校面山面海大會師及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論 壇,希冀能透過學識分享及實際操作,培育莘莘學子從小具備親近山海的知識技能及面對廣 大世界之堅毅心志,讓面山面海教育在國內能由下至上、從學校至家庭層層深根,進而落實 面山面海教育推展之廣度及深度,不僅是培育社會之精英強民更是國家永續之基礎。壹、計畫項目一、 活動名稱:2022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論壇二、 活動日期:中華民國111年09月16日起至111年12月30日止。三、活動目的:生長在台灣的子民,仳鄰高山,居處深海上,亙古千萬年來,面山面海。因此,我們應具有高度、有深度、有謙卑態度的國際公民素質。2019年山禁解除後,海域水域及空域,政府 高瞻遠矚看見未來,禁錮等於耗損等待枯竭而已。實際上台灣有獨特的高山大海環境,擁有 相當豐富的生態資源,物種單位面積密度又居世界之冠,人文更是多元族群融合的文化,這 正揭示了面山面海教育的重要性。面對全球環境之災難風險,除應參考國際救援能量整合及風險管理意識之提升,還包括國 內戶外緊急救護能量之建置,主責單位需建置為瞻,各縣市區域應逐步成立 Emergency Service 緊急救援服務與社區服務和各種災難救援與疏散支援,能透過產、官、學合作讓全 民能具備知識、認知與技能。得以應付大自然災變,因此,如何提升政府與民間救難隊員保 險制度之建立和討論策進之方案,如何有效整合及充分運用民力,促進社區互助與訓練,政 府應輔導成立台灣TRA(TaiwanRescueAssociation)實為重要且當然之重要目標。因此論壇的推展,終極目標是讓國人能追求超然卓越,迎接新世紀拓展生活智慧與藝術,國家邁向新 瑞士之國度。 貳、計畫目標: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論壇是一場關注於山海環境、技能知識、身心靈啟發及安全 機制並主倡緊急救難應有主責單位之全方位發展。社團法人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從2011年 起推廣至今,透過舉辦論壇不間斷的努力,廣邀國內外領域專家、學者、政府單位代表及民 眾共同分享對談,從不同觀點進行深度思考與觀念突破,將山海知識普及化並融入生活,提 升各界對潛在風險及自我保護Ask Yourself的意識。歷年舉辦論壇,是一個關注於環境適應、提升技能知識與國民素養(面山學習高度,面海學 習深度,體驗生活的溫度,矜持生命的態度)之傳播。另一,則是安全機制之配套機制之建 置。藉由論壇引進多元素整合,培育上山下海勞動機會與帶動全方位之產、官、學以用發 展,帶給國人新視野新拓展,知往鑒今之論壇主軸:包括第一屆【往山走】、第二屆【我的山 脈。我的家。】、第三屆【登山管理、教育與自律】、第四屆【追求卓越。探索登山生活美 學】、第五屆【山海。我的家】、第六屆【面山面海教育】、第七屆【面山面海教育齊步走。國 家大發展往山海看】。第八屆【面山面海-安全先講究、安全早準備、平安回到家】、第九屆【我的生命價值來自土地倫理與文化根源】、第十屆【人類求生存與大自然原力HumanSurvivalandTheForceofNature】、今年2022年,第十一屆論壇主軸【完美台灣完整呈現】一 步一腳印運籌帷幄,每一步雖艱辛,但一步就有一腳印的改變契機可能。叁、論壇主軸:2022論壇的教育傳播具四大面向,當然山海安全是主軸是首要,反思過去到現在山海 因安全的理由或偏見而無法開放,使社會大眾对山海活動有疑慮及怯步,因此論壇的目的在 深植土地倫理與正確山海活動時之安全觀念及做法。接著第二面向即是保護生態也著實重 要。第三面向文化藝術及第四面向產業創新經濟產脈之營造。我們透過論壇的舉辦,邀約到 文化藝術,產業界的學者專家,針對台灣的山林與海洋在文化方面,產業方面提出各方面的 論述,推動山林海洋的文化藝術及產業創新,使台灣的山海教育更加完善。人人親山林,人 人近海洋,山海安全機制更臻完備。詳細說明如下:一、山海安全著重國內戶外活動安全機制之推廣,諸如專業技能認證及戶外活動装備教學等,藉由論壇宣導,引領專業技能的發展與裝備需要與管道。使安全條件及風險意識的提升以保障生命安全。二、謙敬生態倡議土地倫理、環境教育及文化素養等深耕觀念,使各界重新省思「敬山敬海」的意識,共同守護美麗的山林及大海,留給下一代秀麗壯闊的自然生態與永續。 三、文化藝術 原住民文化的探究與發展是山海教育極為重要的一環,歷年來論壇邀集眾多原民專家學者進 行演講及分享,諸如「重新學習成為山海民族」、「山域安全與原住民揹工之權益維護」、「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山林環境河川保育」等,以多元廣泛的面向重新審視國民基礎教育。四、產業創新營造發展山海事業發展與臺灣文化及產業有著深厚的連結,隨著2020年山林解禁,山海相關產業將迎來轉型,希冀透過國內山海新潛力、產業創新思維等講座,為相關事業開啟永續發展新視野。肆、說帖(主軸活動)社團法人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說帖本會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發展山域、水域之教育 促進面海面山教育訓練機構之設立,傳播生命價值與正確進山親海之觀念和知識及技能,提 昇國人健康的身心靈及了解本身生活的土地倫理並促進國際戶外領域交流為宗旨。2022年三大主要推展事項包括:一、定向越野活動二、個人指位無線電示標(PLB) 三、全身安全簡易吊帶Fullbodywebbing harness。說明如下:一、定向越野活動。簡介:Orienteering「定向越野」運動,是一種由參與活動的人員憑藉著定向地圖及各種定 向導航技術的正確使用,在活動區域內從起點逐一的到訪各個檢查點並完成註記後回到終 點,以全程使用時間最少而且正確到訪各檢查點的紀錄,作為活動競賽的依據。 效益:促進民眾了解文化、在地認同感,達到親子互動及方位認知。 補充說明:(以下定向越野資料來源:澎湖西嶼二崁定向越野活動規劃-作者中華民國定向越 野協會賴韋綸)二、個人指位無線電示標(PLB)。何謂個人遇險指標器(PLB)PLB是遇險無線電信標,可將有關個人的位置資訊直接傳輸到搜索和救援部隊,讓他們知道 所有求救者處於嚴重和迫在眉睫的危險之中。為什麼如此重要?註冊 EPIRB、ELT 或PLB是美國和大多數國家/地區的法律要求。註冊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您的信標被啟動,搜索和救援隊將如何知道您是誰,並且提供的聯繫人可能能夠提供有關您的 特定旅行計劃的資訊。在沒有信息的情況下,搜索和救援行動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開始。三、全身安全簡易吊帶Fullbodywebbing harness:市面常見制式全身式或半身式吊帶,取得價格高且重量較重不易攜帶,因個人自救確保應著重輕便、取得方便、價位低,安全性質高,所以推廣全身式簡易吊帶,普及於從事戶外活動的民眾及山林工作者。當Fullbodywebbingharness全身安全吊帶你進行有繩索確保安全的攀岩、上登、下降、高繞危險地形通過及需要吊掛在安全吊帶上時,增加安全確保及舒適度至關重要。尺寸對照建議表身高及體重 扁帶上下半身尺寸長度建議150~160CM/正常體重 上半身約230CM,下半身約330CM160~170CM/正常體重 上半身約250CM,下半身約350CM170~180CM/正常體重 上半身約270CM,下半身約370CM伍、特別說明的是原住民文化的探究與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根本一環《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救難機制論壇)》2013-2021,第2~10屆,原住民相關論文或文章及歌詞和儀式等。1.一好 二、2014年第2屆《全國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1.全蔣清,〈布農族和台灣山難救援〉2.Jim Duff,〈揹工安全〉3.亞榮隆•撒可努,〈飛鼠大學課程分享〉4.史添發,〈獵人與我〉5.馬躍.比吼,〈話談原住民〉三、2015年第3屆《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6.張雅慈、史添發,〈南二段及全國步道管理-以玉山為例、揹工角色〉7.邦卡兒.海放南,〈原住民登山挑戰與發展〉8.全蔣清、方良吉,〈高山揹工發展與挑戰〉9.田金城、亞榮隆.撒可努、卡法司.達紀斯島嵐,〈部落文化與台灣登山發展〉 四、2016年第4屆《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1.洪天送,〈原住民起源與琉璃珠〉 2.打琥,〈淺談布農族的生活禁忌〉3.邦卡兒.海放南,〈玉山國家公園與布農族〉 4.全蔣清,〈布農卡里布灣登山社發 展經驗與挑戰〉 5.史添發,〈獵人文化與時代的衝擊〉 6.內本鹿文化工作室,〈重返 內本鹿〉紀錄片欣賞討論 7.馬男,〈台東布農族登山發展經驗與挑戰〉8. Ramesh Raj Simkhada,〈尼泊爾經驗分享:嚮導養成與揹工勞顧關係〉9.乜寇.索克魯曼,〈綜合座談:獵人文化、嚮導養成、規範管理、策略聯盟〉10.高俊宏,〈神鬼獵人與原住民〉五、2017年第5屆《面山面海教育與救難機制論壇》1.Jim Duff,〈山域安全與原住民揹工〉 2.許傳盛,〈重新學習成為山海民族〉3.邦卡兒.海放南,〈原住民神話傳說與故事〉六、2018年第6屆《面山面海教育與救難機制論壇》1. 邦卡兒.海放男,〈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山林環境河川保育〉 七、2020年第九屆《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1. 史添發 , 2. 史添發 獵人的成長教育 3. 全慈豪(NieqoSoqluman)-人與山的距離 4.布農族詩人沙力浪(SalizanTakisvilainan)- 用頭袋背起一座座山 5.黃雅憶(panay)布農族的女人與山的關係. 6.劉曼儀 山裡 有Bunun,以部落為師-內本鹿pasnanavan山林教育推動經驗之分享 7.乜寇.索克魯曼-東谷沙飛傳奇 8. 山裡有Bunun,以部落為師 -內本鹿pasnanavan山林教育推 動經驗之分享八、2021年第十屆《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1. 乜寇NeqouMalas台灣生態與原住民2. 卜窘 人權與法治教育課程-獵人議題與部落返鄉認同: a.卡那卡那富族祈福福儀式及布農族報戰功b. 祭儀儀式步驟與典故 陸、特聘國外專業講師:國際衛星輔助搜救組織(International Cospas-Sarsat)在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 民航組織(ICAO)股、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MSO)..等國際組織推 動下建立全球海上預險及安全系統GMDSS,搜救通信中一環,提供陸(PLB)、海(EPIRB)、空(ELT)災難之國際級衛星定位搜救系統,是陸海空搜救最後一道防線,不能以 商用行動通信完全替代的,這是正確觀念必須反正。再者山區廣設基地台,這是追逐20年 前的需求,現今未來衛星快速發展及環保意識高升,起碼的判斷力不能再因懶惰而誤判, 釀成的後果是災難。因此,特聘專家來台交流溝通。Biography - Jim KingJim King is Vice President of Ovik Inc., a consulting engineering firm in Ottawa, Canada. He is part of a team developing and tes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satellite systemfor search and rescue, known as MEOSAR. He has over 40years experience on various satellite systems, including those used for Search and Rescue, for maritime vessel tracking and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navigation and Internet services.In his previous jobs, Mr. King was the Director of Maj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Programs at CRC Canada, where he managed a number of satellite projects for the Canadian Space Agency, he had worked in London for 10 years in the Cospas-Sarsat Secretariat, and before that had worked on military navig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the Canadian Department of NationalDefence. In 1979 he started workingon designing, building and testing abrand new satellite systemfor search and rescue, called Cospas-Sarsat, and has now worked on it for over 40 years, initially developing the LEOSAR, then GEOSAR and now MEOSAR system. He has given several seminars and training courses and wrote chapters about Cospas-Sarsat in some books and magazines.Mr. Kinghasa Bachelor and Maste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was a Canadian delegate atinternational meetings of Cospas-Sarsat,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and the United Nations. He also obtained an aircraft private pilot's licence and was an Astronaut candidate in the 1980s.JimKing是加拿大渥太華OvikInc.的顧問。他參與開發和測試下一代用於搜索和救援的衛星系統,即MEOSAR。他在用於搜索和救援、海事和資產跟踪以及寬帶衛星通信的衛星系統方面擁有30多年的經驗。King先生曾擔任加拿大通信研究中心(CRC) 的主要衛星通信項目主任,在此之前曾在英國倫敦的Inmarsat工作了10年。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Jim曾在加拿大國防部從事軍事導航和通信系統工作,並在1980年代在CRC 設計、建造和測試用於搜索和救援的新衛星系統,稱為Cospas-Sarsat。30多年來,他參加了100多次國際Cospas-Sarsat會議,並主持了其中幾次。他為這些會議撰寫並提交了200 多篇論文,舉辦了多次關於Cospas-Sarsat和MEOSAR的研討會和培訓課程,還撰寫了許多關於其他衛星系統的論文。King先生擁有工程學士學位(1971年,薩斯克大學)和工程碩士學位(1986年,渥太華大學),專攻衛星通信,並擁有飛機私人飛行員執照。他是安大略省專業工程師協會(PEO)和 安大略省專業工程師協會(OSPE)的成員,並且是Cospas-Sarsat、歐洲航天局和聯合國國際會議的加拿大代表。柒、指導單位:海洋委員會、內政部營建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縣政府、臺東縣政府、花蓮縣政府、交通部觀光局、澎湖縣政府教育處、基隆市政府教育處、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原住民族委員會。(消防署、文化部、立法院、教育部、等邀約中)。捌、主辦單位: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屏東縣政府、基隆市政府教育處、國立臺東大學、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澎湖縣風櫃國民小學、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社團法人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嘉義縣政府教育局(邀約中)、花蓮縣政府教育處(研議中)。玖、協辦單位:國立金門農工職校、金門縣政府消防局、基隆市政府消防局、臺北市政府體育局、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雪霸公園管理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屏東林區管理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茂林區公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交通部航港局、消防署等邀約中)。拾、補助單位: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教育部體育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內政部營建署、台東林區管理處、海洋委員會、臺北市政府體育局、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觀光局、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外交部、文化部等邀約中)
參與者經常從事登山活動之各界人士經常從事水域活動之各界人士各界社會人士大專院校師長學生大專高中社團高中高職師長學生
地點澎湖遊客中心、金門國家公園、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 國立體育大學、南投水里工商職校、臺北市消防訓練中心、體育署、臺東大學 、基隆市消防局、花蓮玉里、東華大學、茂林國家風景區
地址澎湖縣馬公市、金門縣金寧鄉、屏東縣恆春鎮、桃園市龜山區、南投縣水里鄉、臺北市內湖區、臺北市中山區、臺東市大學路二段、基隆市安樂區、高雄市茂林區
Region臺北市
Town中山區
電話886-953547199
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
開始時間2022-09-16T08:00:00+08:00
結束時間2022-11-27T16:00:00+08:00
Cycle(空)
Noncycle(空)
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twn2022
圖1(空)
圖1描述(空)
圖2(空)
圖2描述(空)
圖3(空)
圖3描述(空)
經度座標119.606864
緯度座標23.556017
類別109
類別209
地圖(空)
旅遊資訊參考活動(報名)網址
停車資訊參考活動(報名)網址
收費不收費
備註拾肆、報名注意事項:於報名表及網路資訊註明下列事項:1. 請各參與人員自行依需要投保旅遊平安險。2. 本活動無報名費,報名後如因故未能參與,亦無退款事宜。3. 所填報名參加本活動之個人資料,僅供本活動相關用途使用。4. 報名者本人同意所提個人資料作為大會活動使用。拾伍、活動保險:本活動全程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請各參與人員自行依需要投保人身險)保險範圍含本論壇活動所有場地及參與人員1. 每一個人身體傷亡:NT*3,000,000元2. 每一意外事故傷亡:NT15,000,000元3. 每一意外財物損失:NT*2,000,000元拾陸、防疫措施:1.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相關規範辦理。2.落實防疫安全措施。3.控管參與人數。4.隨時掌握疫情發展。5.視疫情狀況某些場次可能取消或延期舉辦。
活動識別碼: C2_315080000H_502290
活動名稱: 2022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論壇
描述: 計畫緣起:我國國土在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之中,四面環海,獨特的是台灣除本島外,周圍有21處離島及64個澎湖列島,在3,561座大小山縱列中,台灣共有268座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國際級的高山,其中最高峰是玉山海拔3,952公尺,全島高山密度傲居世界之冠,其中高山縱谷間之峽谷Canyon地勢壯闊秀麗,其磅礡動人之地質地景又堪稱世界稀有。全島面積超過百分之七十八為山林,森林青翠,林相極豐富,又為世界奇觀之一。再者,台灣面積雖僅占全 球百分之0.025,但是海洋生物種類佔全球10%,陸域的物種數量約佔全球2.5%,生態多樣性,物種密度分布是居世界之首,令人讚嘆的Formosa在世界第一大洋之太平洋之中的一座 海島上,這高山大海如此得天獨厚的大自然環境場域,加上交通便利發展,每年不但能吸引眾 多國外旅客、賞鳥客前來旅遊,也是發展國際面山面海教育訓練中心具絕佳條件。近年來戶外運動風潮逐漸興盛,但在基礎教育是缺乏的學習及準備下,台灣發生山難海 難的比例不減反增,使得面山面教育(T.W.N.Education)的推展及實行更顯得重要;惟如何讓國 內外旅客在享受美景之餘,亦能確保自身安全及落實環境永續,則是刻不容緩之實施方向。 爰此,年復一年不間斷地積極推動各級學校面山面海大會師及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論 壇,希冀能透過學識分享及實際操作,培育莘莘學子從小具備親近山海的知識技能及面對廣 大世界之堅毅心志,讓面山面海教育在國內能由下至上、從學校至家庭層層深根,進而落實 面山面海教育推展之廣度及深度,不僅是培育社會之精英強民更是國家永續之基礎。壹、計畫項目一、 活動名稱:2022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論壇二、 活動日期:中華民國111年09月16日起至111年12月30日止。三、活動目的:生長在台灣的子民,仳鄰高山,居處深海上,亙古千萬年來,面山面海。因此,我們應具有高度、有深度、有謙卑態度的國際公民素質。2019年山禁解除後,海域水域及空域,政府 高瞻遠矚看見未來,禁錮等於耗損等待枯竭而已。實際上台灣有獨特的高山大海環境,擁有 相當豐富的生態資源,物種單位面積密度又居世界之冠,人文更是多元族群融合的文化,這 正揭示了面山面海教育的重要性。面對全球環境之災難風險,除應參考國際救援能量整合及風險管理意識之提升,還包括國 內戶外緊急救護能量之建置,主責單位需建置為瞻,各縣市區域應逐步成立 Emergency Service 緊急救援服務與社區服務和各種災難救援與疏散支援,能透過產、官、學合作讓全 民能具備知識、認知與技能。得以應付大自然災變,因此,如何提升政府與民間救難隊員保 險制度之建立和討論策進之方案,如何有效整合及充分運用民力,促進社區互助與訓練,政 府應輔導成立台灣TRA(TaiwanRescueAssociation)實為重要且當然之重要目標。因此論壇的推展,終極目標是讓國人能追求超然卓越,迎接新世紀拓展生活智慧與藝術,國家邁向新 瑞士之國度。 貳、計畫目標: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論壇是一場關注於山海環境、技能知識、身心靈啟發及安全 機制並主倡緊急救難應有主責單位之全方位發展。社團法人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從2011年 起推廣至今,透過舉辦論壇不間斷的努力,廣邀國內外領域專家、學者、政府單位代表及民 眾共同分享對談,從不同觀點進行深度思考與觀念突破,將山海知識普及化並融入生活,提 升各界對潛在風險及自我保護Ask Yourself的意識。歷年舉辦論壇,是一個關注於環境適應、提升技能知識與國民素養(面山學習高度,面海學 習深度,體驗生活的溫度,矜持生命的態度)之傳播。另一,則是安全機制之配套機制之建 置。藉由論壇引進多元素整合,培育上山下海勞動機會與帶動全方位之產、官、學以用發 展,帶給國人新視野新拓展,知往鑒今之論壇主軸:包括第一屆【往山走】、第二屆【我的山 脈。我的家。】、第三屆【登山管理、教育與自律】、第四屆【追求卓越。探索登山生活美 學】、第五屆【山海。我的家】、第六屆【面山面海教育】、第七屆【面山面海教育齊步走。國 家大發展往山海看】。第八屆【面山面海-安全先講究、安全早準備、平安回到家】、第九屆【我的生命價值來自土地倫理與文化根源】、第十屆【人類求生存與大自然原力HumanSurvivalandTheForceofNature】、今年2022年,第十一屆論壇主軸【完美台灣完整呈現】一 步一腳印運籌帷幄,每一步雖艱辛,但一步就有一腳印的改變契機可能。叁、論壇主軸:2022論壇的教育傳播具四大面向,當然山海安全是主軸是首要,反思過去到現在山海 因安全的理由或偏見而無法開放,使社會大眾对山海活動有疑慮及怯步,因此論壇的目的在 深植土地倫理與正確山海活動時之安全觀念及做法。接著第二面向即是保護生態也著實重 要。第三面向文化藝術及第四面向產業創新經濟產脈之營造。我們透過論壇的舉辦,邀約到 文化藝術,產業界的學者專家,針對台灣的山林與海洋在文化方面,產業方面提出各方面的 論述,推動山林海洋的文化藝術及產業創新,使台灣的山海教育更加完善。人人親山林,人 人近海洋,山海安全機制更臻完備。詳細說明如下:一、山海安全著重國內戶外活動安全機制之推廣,諸如專業技能認證及戶外活動装備教學等,藉由論壇宣導,引領專業技能的發展與裝備需要與管道。使安全條件及風險意識的提升以保障生命安全。二、謙敬生態倡議土地倫理、環境教育及文化素養等深耕觀念,使各界重新省思「敬山敬海」的意識,共同守護美麗的山林及大海,留給下一代秀麗壯闊的自然生態與永續。 三、文化藝術 原住民文化的探究與發展是山海教育極為重要的一環,歷年來論壇邀集眾多原民專家學者進 行演講及分享,諸如「重新學習成為山海民族」、「山域安全與原住民揹工之權益維護」、「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山林環境河川保育」等,以多元廣泛的面向重新審視國民基礎教育。四、產業創新營造發展山海事業發展與臺灣文化及產業有著深厚的連結,隨著2020年山林解禁,山海相關產業將迎來轉型,希冀透過國內山海新潛力、產業創新思維等講座,為相關事業開啟永續發展新視野。肆、說帖(主軸活動)社團法人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說帖本會依法設立,非以營利為目的之社會團體。以發展山域、水域之教育 促進面海面山教育訓練機構之設立,傳播生命價值與正確進山親海之觀念和知識及技能,提 昇國人健康的身心靈及了解本身生活的土地倫理並促進國際戶外領域交流為宗旨。2022年三大主要推展事項包括:一、定向越野活動二、個人指位無線電示標(PLB) 三、全身安全簡易吊帶Fullbodywebbing harness。說明如下:一、定向越野活動。簡介:Orienteering「定向越野」運動,是一種由參與活動的人員憑藉著定向地圖及各種定 向導航技術的正確使用,在活動區域內從起點逐一的到訪各個檢查點並完成註記後回到終 點,以全程使用時間最少而且正確到訪各檢查點的紀錄,作為活動競賽的依據。 效益:促進民眾了解文化、在地認同感,達到親子互動及方位認知。 補充說明:(以下定向越野資料來源:澎湖西嶼二崁定向越野活動規劃-作者中華民國定向越 野協會賴韋綸)二、個人指位無線電示標(PLB)。何謂個人遇險指標器(PLB)PLB是遇險無線電信標,可將有關個人的位置資訊直接傳輸到搜索和救援部隊,讓他們知道 所有求救者處於嚴重和迫在眉睫的危險之中。為什麼如此重要?註冊 EPIRB、ELT 或PLB是美國和大多數國家/地區的法律要求。註冊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您的信標被啟動,搜索和救援隊將如何知道您是誰,並且提供的聯繫人可能能夠提供有關您的 特定旅行計劃的資訊。在沒有信息的情況下,搜索和救援行動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開始。三、全身安全簡易吊帶Fullbodywebbing harness:市面常見制式全身式或半身式吊帶,取得價格高且重量較重不易攜帶,因個人自救確保應著重輕便、取得方便、價位低,安全性質高,所以推廣全身式簡易吊帶,普及於從事戶外活動的民眾及山林工作者。當Fullbodywebbingharness全身安全吊帶你進行有繩索確保安全的攀岩、上登、下降、高繞危險地形通過及需要吊掛在安全吊帶上時,增加安全確保及舒適度至關重要。尺寸對照建議表身高及體重 扁帶上下半身尺寸長度建議150~160CM/正常體重 上半身約230CM,下半身約330CM160~170CM/正常體重 上半身約250CM,下半身約350CM170~180CM/正常體重 上半身約270CM,下半身約370CM伍、特別說明的是原住民文化的探究與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根本一環《面山面海教育與安全機制(救難機制論壇)》2013-2021,第2~10屆,原住民相關論文或文章及歌詞和儀式等。1.一好 二、2014年第2屆《全國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1.全蔣清,〈布農族和台灣山難救援〉2.Jim Duff,〈揹工安全〉3.亞榮隆•撒可努,〈飛鼠大學課程分享〉4.史添發,〈獵人與我〉5.馬躍.比吼,〈話談原住民〉三、2015年第3屆《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6.張雅慈、史添發,〈南二段及全國步道管理-以玉山為例、揹工角色〉7.邦卡兒.海放南,〈原住民登山挑戰與發展〉8.全蔣清、方良吉,〈高山揹工發展與挑戰〉9.田金城、亞榮隆.撒可努、卡法司.達紀斯島嵐,〈部落文化與台灣登山發展〉 四、2016年第4屆《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1.洪天送,〈原住民起源與琉璃珠〉 2.打琥,〈淺談布農族的生活禁忌〉3.邦卡兒.海放南,〈玉山國家公園與布農族〉 4.全蔣清,〈布農卡里布灣登山社發 展經驗與挑戰〉 5.史添發,〈獵人文化與時代的衝擊〉 6.內本鹿文化工作室,〈重返 內本鹿〉紀錄片欣賞討論 7.馬男,〈台東布農族登山發展經驗與挑戰〉8. Ramesh Raj Simkhada,〈尼泊爾經驗分享:嚮導養成與揹工勞顧關係〉9.乜寇.索克魯曼,〈綜合座談:獵人文化、嚮導養成、規範管理、策略聯盟〉10.高俊宏,〈神鬼獵人與原住民〉五、2017年第5屆《面山面海教育與救難機制論壇》1.Jim Duff,〈山域安全與原住民揹工〉 2.許傳盛,〈重新學習成為山海民族〉3.邦卡兒.海放南,〈原住民神話傳說與故事〉六、2018年第6屆《面山面海教育與救難機制論壇》1. 邦卡兒.海放男,〈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山林環境河川保育〉 七、2020年第九屆《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1. 史添發 , 2. 史添發 獵人的成長教育 3. 全慈豪(NieqoSoqluman)-人與山的距離 4.布農族詩人沙力浪(SalizanTakisvilainan)- 用頭袋背起一座座山 5.黃雅憶(panay)布農族的女人與山的關係. 6.劉曼儀 山裡 有Bunun,以部落為師-內本鹿pasnanavan山林教育推動經驗之分享 7.乜寇.索克魯曼-東谷沙飛傳奇 8. 山裡有Bunun,以部落為師 -內本鹿pasnanavan山林教育推 動經驗之分享八、2021年第十屆《面山教育與救難機制國際論壇》1. 乜寇NeqouMalas台灣生態與原住民2. 卜窘 人權與法治教育課程-獵人議題與部落返鄉認同: a.卡那卡那富族祈福福儀式及布農族報戰功b. 祭儀儀式步驟與典故 陸、特聘國外專業講師:國際衛星輔助搜救組織(International Cospas-Sarsat)在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 民航組織(ICAO)股、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海事衛星組織(IMSO)..等國際組織推 動下建立全球海上預險及安全系統GMDSS,搜救通信中一環,提供陸(PLB)、海(EPIRB)、空(ELT)災難之國際級衛星定位搜救系統,是陸海空搜救最後一道防線,不能以 商用行動通信完全替代的,這是正確觀念必須反正。再者山區廣設基地台,這是追逐20年 前的需求,現今未來衛星快速發展及環保意識高升,起碼的判斷力不能再因懶惰而誤判, 釀成的後果是災難。因此,特聘專家來台交流溝通。Biography - Jim KingJim King is Vice President of Ovik Inc., a consulting engineering firm in Ottawa, Canada. He is part of a team developing and tes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satellite systemfor search and rescue, known as MEOSAR. He has over 40years experience on various satellite systems, including those used for Search and Rescue, for maritime vessel tracking and f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navigation and Internet services.In his previous jobs, Mr. King was the Director of Major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Programs at CRC Canada, where he managed a number of satellite projects for the Canadian Space Agency, he had worked in London for 10 years in the Cospas-Sarsat Secretariat, and before that had worked on military navig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for the Canadian Department of NationalDefence. In 1979 he started workingon designing, building and testing abrand new satellite systemfor search and rescue, called Cospas-Sarsat, and has now worked on it for over 40 years, initially developing the LEOSAR, then GEOSAR and now MEOSAR system. He has given several seminars and training courses and wrote chapters about Cospas-Sarsat in some books and magazines.Mr. Kinghasa Bachelor and Master’s degree in Engineering, was a Canadian delegate atinternational meetings of Cospas-Sarsat,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and the United Nations. He also obtained an aircraft private pilot's licence and was an Astronaut candidate in the 1980s.JimKing是加拿大渥太華OvikInc.的顧問。他參與開發和測試下一代用於搜索和救援的衛星系統,即MEOSAR。他在用於搜索和救援、海事和資產跟踪以及寬帶衛星通信的衛星系統方面擁有30多年的經驗。King先生曾擔任加拿大通信研究中心(CRC) 的主要衛星通信項目主任,在此之前曾在英國倫敦的Inmarsat工作了10年。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Jim曾在加拿大國防部從事軍事導航和通信系統工作,並在1980年代在CRC 設計、建造和測試用於搜索和救援的新衛星系統,稱為Cospas-Sarsat。30多年來,他參加了100多次國際Cospas-Sarsat會議,並主持了其中幾次。他為這些會議撰寫並提交了200 多篇論文,舉辦了多次關於Cospas-Sarsat和MEOSAR的研討會和培訓課程,還撰寫了許多關於其他衛星系統的論文。King先生擁有工程學士學位(1971年,薩斯克大學)和工程碩士學位(1986年,渥太華大學),專攻衛星通信,並擁有飛機私人飛行員執照。他是安大略省專業工程師協會(PEO)和 安大略省專業工程師協會(OSPE)的成員,並且是Cospas-Sarsat、歐洲航天局和聯合國國際會議的加拿大代表。柒、指導單位:海洋委員會、內政部營建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屏東縣政府、臺東縣政府、花蓮縣政府、交通部觀光局、澎湖縣政府教育處、基隆市政府教育處、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原住民族委員會。(消防署、文化部、立法院、教育部、等邀約中)。捌、主辦單位: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臺北市政府消防局、屏東縣政府、基隆市政府教育處、國立臺東大學、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國立東華大學、澎湖縣風櫃國民小學、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高雄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社團法人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嘉義縣政府教育局(邀約中)、花蓮縣政府教育處(研議中)。玖、協辦單位:國立金門農工職校、金門縣政府消防局、基隆市政府消防局、臺北市政府體育局、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雪霸公園管理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屏東林區管理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茂林區公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交通部航港局、消防署等邀約中)。拾、補助單位: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教育部體育署、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內政部營建署、台東林區管理處、海洋委員會、臺北市政府體育局、經濟部水利署、交通部觀光局、臺東縣政府、原住民族委員會、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外交部、文化部等邀約中)
參與者: 經常從事登山活動之各界人士經常從事水域活動之各界人士各界社會人士大專院校師長學生大專高中社團高中高職師長學生
地點: 澎湖遊客中心、金門國家公園、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 國立體育大學、南投水里工商職校、臺北市消防訓練中心、體育署、臺東大學 、基隆市消防局、花蓮玉里、東華大學、茂林國家風景區
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金門縣金寧鄉、屏東縣恆春鎮、桃園市龜山區、南投縣水里鄉、臺北市內湖區、臺北市中山區、臺東市大學路二段、基隆市安樂區、高雄市茂林區
Region: 臺北市
Town: 中山區
電話: 886-953547199
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登山教育推展協會
開始時間: 2022-09-16T08:00:00+08:00
結束時間: 2022-11-27T16:00:00+08:00
Cycle: (空)
Noncycle: (空)
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view/twn2022
圖1: (空)
圖1描述: (空)
圖2: (空)
圖2描述: (空)
圖3: (空)
圖3描述: (空)
經度座標: 119.606864
緯度座標: 23.556017
類別1: 09
類別2: 09
地圖: (空)
旅遊資訊: 參考活動(報名)網址
停車資訊: 參考活動(報名)網址
收費: 不收費
備註: 拾肆、報名注意事項:於報名表及網路資訊註明下列事項:1. 請各參與人員自行依需要投保旅遊平安險。2. 本活動無報名費,報名後如因故未能參與,亦無退款事宜。3. 所填報名參加本活動之個人資料,僅供本活動相關用途使用。4. 報名者本人同意所提個人資料作為大會活動使用。拾伍、活動保險:本活動全程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請各參與人員自行依需要投保人身險)保險範圍含本論壇活動所有場地及參與人員1. 每一個人身體傷亡:NT*3,000,000元2. 每一意外事故傷亡:NT15,000,000元3. 每一意外財物損失:NT*2,000,000元拾陸、防疫措施:1.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相關規範辦理。2.落實防疫安全措施。3.控管參與人數。4.隨時掌握疫情發展。5.視疫情狀況某些場次可能取消或延期舉辦。

# 原住民文化 於 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5

活動識別碼C2_376470000A_000209
活動名稱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
描述展覽公告每幅畫作記錄著孩童眼中的部落風情《排灣之美》、《爺爺的鼻笛》、《魯凱的婚禮》、《記憶中的阿嬤》……『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展出時間|109年12月01日至110年03月10日止☆展出地點|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一樓展覽室(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臺灣有著根深蒂固的重要性。現今臺灣的原住民族群已增至16族,在生活方式中有著不同的文化型態。本次展覽中選自「第十二屆原住民兒童畫展」中的作品進行展出,作品內容包含原住民族傳統祭儀、文化活動、歌唱舞蹈、競技等等,表現出原住民族具特殊表現之文化內涵。文化力的基礎來自於世代之間的傳承,透過孩童內心對於自身文化記憶的描繪,形塑出每一張具有族群意識的文化特色。本次展覽將孩童的作品與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的場域進行連結,使不同族群展現出多元的表現性,並結合排灣、魯凱、卑南族鞦韆祭的文化以縮小版鞦韆模型呈現,讓參觀民眾了解到鞦韆在原住民文化的涵意有所不同,利用裝飾性植物打造網美牆,不只讓參觀民眾看展覽也可以拍照打卡,結合網路媒體讓原住民文化在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有更多的交流空間,建立多元族群文化的價值觀,也深化館舍的功能性。藉由此次展覽讓參觀民眾認識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經由兒童的巧手將文化精神融於畫中,展現出不同族群文化與特色,透過繪畫來提升兒童的創意天分,讓更多不同族群的文化展現出不一樣風貌,提升原住民生活館的能見度。
參與者(空)
地點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
地址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
Region彰化縣
Town彰化市
電話886-4-7223329
單位彰化縣政府
開始時間2020-12-01T00:00:00+08:00
結束時間2021-03-10T00:00:00+08:00
Cycle(空)
Noncycle(空)
網站(空)
圖1https://tourism.chcg.gov.tw/upload/12/2020120804044347337.jpg
圖1描述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
圖2(空)
圖2描述(空)
圖3(空)
圖3描述(空)
經度座標120.560341
緯度座標24.085451
類別17
類別2(空)
地圖(空)
旅遊資訊(空)
停車資訊(空)
收費(空)
備註(空)
活動識別碼: C2_376470000A_000209
活動名稱: 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
描述: 展覽公告每幅畫作記錄著孩童眼中的部落風情《排灣之美》、《爺爺的鼻笛》、《魯凱的婚禮》、《記憶中的阿嬤》……『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展出時間|109年12月01日至110年03月10日止☆展出地點|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一樓展覽室(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臺灣有著根深蒂固的重要性。現今臺灣的原住民族群已增至16族,在生活方式中有著不同的文化型態。本次展覽中選自「第十二屆原住民兒童畫展」中的作品進行展出,作品內容包含原住民族傳統祭儀、文化活動、歌唱舞蹈、競技等等,表現出原住民族具特殊表現之文化內涵。文化力的基礎來自於世代之間的傳承,透過孩童內心對於自身文化記憶的描繪,形塑出每一張具有族群意識的文化特色。本次展覽將孩童的作品與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的場域進行連結,使不同族群展現出多元的表現性,並結合排灣、魯凱、卑南族鞦韆祭的文化以縮小版鞦韆模型呈現,讓參觀民眾了解到鞦韆在原住民文化的涵意有所不同,利用裝飾性植物打造網美牆,不只讓參觀民眾看展覽也可以拍照打卡,結合網路媒體讓原住民文化在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有更多的交流空間,建立多元族群文化的價值觀,也深化館舍的功能性。藉由此次展覽讓參觀民眾認識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經由兒童的巧手將文化精神融於畫中,展現出不同族群文化與特色,透過繪畫來提升兒童的創意天分,讓更多不同族群的文化展現出不一樣風貌,提升原住民生活館的能見度。
參與者: (空)
地點: 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
地址: 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
Region: 彰化縣
Town: 彰化市
電話: 886-4-7223329
單位: 彰化縣政府
開始時間: 2020-12-01T00:00:00+08:00
結束時間: 2021-03-10T00:00:00+08:00
Cycle: (空)
Noncycle: (空)
網站: (空)
圖1: https://tourism.chcg.gov.tw/upload/12/2020120804044347337.jpg
圖1描述: 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
圖2: (空)
圖2描述: (空)
圖3: (空)
圖3描述: (空)
經度座標: 120.560341
緯度座標: 24.085451
類別1: 7
類別2: (空)
地圖: (空)
旅遊資訊: (空)
停車資訊: (空)
收費: (空)
備註: (空)

# 原住民文化 於 歷史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6

活動識別碼C2_376470000A_000209
活動名稱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
描述展覽公告每幅畫作記錄著孩童眼中的部落風情《排灣之美》、《爺爺的鼻笛》、《魯凱的婚禮》、《記憶中的阿嬤》……『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展出時間|109年12月01日至110年03月10日止展出地點|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一樓展覽室(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臺灣有著根深蒂固的重要性。現今臺灣的原住民族群已增至16族,在生活方式中有著不同的文化型態。本次展覽中選自「第十二屆原住民兒童畫展」中的作品進行展出,作品內容包含原住民族傳統祭儀、文化活動、歌唱舞蹈、競技等等,表現出原住民族具特殊表現之文化內涵。文化力的基礎來自於世代之間的傳承,透過孩童內心對於自身文化記憶的描繪,形塑出每一張具有族群意識的文化特色。本次展覽將孩童的作品與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的場域進行連結,使不同族群展現出多元的表現性,並結合排灣、魯凱、卑南族鞦韆祭的文化以縮小版鞦韆模型呈現,讓參觀民眾了解到鞦韆在原住民文化的涵意有所不同,利用裝飾性植物打造網美牆,不只讓參觀民眾看展覽也可以拍照打卡,結合網路媒體讓原住民文化在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有更多的交流空間,建立多元族群文化的價值觀,也深化館舍的功能性。藉由此次展覽讓參觀民眾認識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經由兒童的巧手將文化精神融於畫中,展現出不同族群文化與特色,透過繪畫來提升兒童的創意天分,讓更多不同族群的文化展現出不一樣風貌,提升原住民生活館的能見度。
參與者(空)
地點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
地址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
電話886-4-7223329
單位彰化縣政府
開始時間2020/12/01
結束時間2021/03/10
Cycle(空)
Noncycle(空)
網站(空)
圖1https://tourism.chcg.gov.tw/upload/12/2020120804044347337.jpg
圖1描述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
圖2(空)
圖2描述(空)
圖3(空)
圖3描述(空)
經度座標120.560341
緯度座標24.085451
類別17
類別2(空)
活動分類0
地圖(空)
旅遊資訊(空)
停車資訊(空)
收費(空)
備註(空)
組織名稱376470000A
更新時間2021/03/11
改變時間2021/02/09
縣市彰化縣
縣市碼N
鄉鎮市區彰化市
活動識別碼: C2_376470000A_000209
活動名稱: 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
描述: 展覽公告每幅畫作記錄著孩童眼中的部落風情《排灣之美》、《爺爺的鼻笛》、《魯凱的婚禮》、《記憶中的阿嬤》……『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展出時間|109年12月01日至110年03月10日止展出地點|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一樓展覽室(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在臺灣有著根深蒂固的重要性。現今臺灣的原住民族群已增至16族,在生活方式中有著不同的文化型態。本次展覽中選自「第十二屆原住民兒童畫展」中的作品進行展出,作品內容包含原住民族傳統祭儀、文化活動、歌唱舞蹈、競技等等,表現出原住民族具特殊表現之文化內涵。文化力的基礎來自於世代之間的傳承,透過孩童內心對於自身文化記憶的描繪,形塑出每一張具有族群意識的文化特色。本次展覽將孩童的作品與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的場域進行連結,使不同族群展現出多元的表現性,並結合排灣、魯凱、卑南族鞦韆祭的文化以縮小版鞦韆模型呈現,讓參觀民眾了解到鞦韆在原住民文化的涵意有所不同,利用裝飾性植物打造網美牆,不只讓參觀民眾看展覽也可以拍照打卡,結合網路媒體讓原住民文化在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有更多的交流空間,建立多元族群文化的價值觀,也深化館舍的功能性。藉由此次展覽讓參觀民眾認識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經由兒童的巧手將文化精神融於畫中,展現出不同族群文化與特色,透過繪畫來提升兒童的創意天分,讓更多不同族群的文化展現出不一樣風貌,提升原住民生活館的能見度。
參與者: (空)
地點: 彰化縣原住民生活館
地址: 彰化市中山路三段266-1號
電話: 886-4-7223329
單位: 彰化縣政府
開始時間: 2020/12/01
結束時間: 2021/03/10
Cycle: (空)
Noncycle: (空)
網站: (空)
圖1: https://tourism.chcg.gov.tw/upload/12/2020120804044347337.jpg
圖1描述: 童畫趣聞-原住民兒童繪畫特展
圖2: (空)
圖2描述: (空)
圖3: (空)
圖3描述: (空)
經度座標: 120.560341
緯度座標: 24.085451
類別1: 7
類別2: (空)
活動分類: 0
地圖: (空)
旅遊資訊: (空)
停車資訊: (空)
收費: (空)
備註: (空)
組織名稱: 376470000A
更新時間: 2021/03/11
改變時間: 2021/02/09
縣市: 彰化縣
縣市碼: N
鄉鎮市區: 彰化市

# 原住民文化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7

識別碼C1_376530000A_000103
名稱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區域親山系統-瑪家鄉
簡述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在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佔地廣達82.65公頃,參觀區域主要分為馬卡拉彎、巴拔谷灣、塔瑪麓灣、娜麓灣、富谷灣等五區,分別展示九大原住民族的特色文物、傳統建築及歌舞文化,具體呈現原住民的生活原貌,是一處藏身山林的原住民文化博物館。 馬卡拉彎區是遊客進入園區的第一站,主要的設施是行政中心、遊客旅遊資訊中心與旅客住宿區。為了讓旅客初步了解原鄉的概貌,在旅遊資訊中心備有詳盡的原住民文化旅訊,為進入園區參觀前的資訊補給站。 巴拔谷灣區設有園區導覽解說站、文物陳列館、工藝街、八角樓特展館。文物陳列館主要展示各原住民族的生活器物,以見證並了解原住民族的生活智慧及生命軌跡;工藝街則是展售原住民族精緻的手工藝品;八角樓特展館則是一處原住民藝術家作品的展覽場,並可以讓遊客與原住民藝術創作者進行近距離的對談。 塔瑪麓灣區主要是以實體呈現的方式,讓遊客探索泰雅族、賽夏族、太魯閣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及噶瑪蘭族的傳統住屋,並設有泰雅族紋面、賽夏族搖臀鈴、卑南族盪鞦韆等文化體驗活動。 娜麓灣區設有露天歌舞祭場、觀景臺、娜麓灣環形劇場、生活型態展示館,其中娜麓灣環形劇場是一處原住民部落做傳統表演的室內劇場,可同時容納2,000人在此觀賞原住民族的歌舞表演;而劇場的表演內容並非千篇一律,每月都會有所更換,是文化園區的必遊之處。 富谷灣則展示鄒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及邵族的傳統住屋,最特別的是,這裡將有駐園藝術家來此共同創作,一起體驗創作的過程及精神,以積極探索原住民藝術文化的無限可能。 由於文化園區幅員遼闊,若是遊客的體力許可,可以選擇健行方式遍遊園區,不然也能搭乘免費的遊園專車,車遊青山翠嶺及原民藝術的風情間,也別有一番閒情滋味。
描述(空)
電話886-8-7991219
地址屏東縣903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郵政區碼(Zipcode)903
Region屏東縣
Town瑪家鄉
旅遊資訊自行開車:國道三號屏東長治交流道→臺24線→瑪家鄉→成功路 →自立路→中山路→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五08:30~17:00、週末08:30~18:00,週一公休
圖一(空)
圖一描述(空)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6530000A
經度座標120.652283
緯度座標22.707033
原分類(空)
分類101
分類212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http://www.tacp.gov.tw/
停車資訊入口處前,約可停放大型車24輛、小型車130輛、機車180輛。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全票:150元、半票(學生、軍警):80元、團體:120元(全票)64元(半票)、65歲以上與身心障礙者免費。
備註(空)
關鍵字原住民,瑪家鄉,文化園區
更改時間2024-04-27T00:21:17+08:00
識別碼: C1_376530000A_000103
名稱: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區域: 親山系統-瑪家鄉
簡述: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在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佔地廣達82.65公頃,參觀區域主要分為馬卡拉彎、巴拔谷灣、塔瑪麓灣、娜麓灣、富谷灣等五區,分別展示九大原住民族的特色文物、傳統建築及歌舞文化,具體呈現原住民的生活原貌,是一處藏身山林的原住民文化博物館。 馬卡拉彎區是遊客進入園區的第一站,主要的設施是行政中心、遊客旅遊資訊中心與旅客住宿區。為了讓旅客初步了解原鄉的概貌,在旅遊資訊中心備有詳盡的原住民文化旅訊,為進入園區參觀前的資訊補給站。 巴拔谷灣區設有園區導覽解說站、文物陳列館、工藝街、八角樓特展館。文物陳列館主要展示各原住民族的生活器物,以見證並了解原住民族的生活智慧及生命軌跡;工藝街則是展售原住民族精緻的手工藝品;八角樓特展館則是一處原住民藝術家作品的展覽場,並可以讓遊客與原住民藝術創作者進行近距離的對談。 塔瑪麓灣區主要是以實體呈現的方式,讓遊客探索泰雅族、賽夏族、太魯閣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及噶瑪蘭族的傳統住屋,並設有泰雅族紋面、賽夏族搖臀鈴、卑南族盪鞦韆等文化體驗活動。 娜麓灣區設有露天歌舞祭場、觀景臺、娜麓灣環形劇場、生活型態展示館,其中娜麓灣環形劇場是一處原住民部落做傳統表演的室內劇場,可同時容納2,000人在此觀賞原住民族的歌舞表演;而劇場的表演內容並非千篇一律,每月都會有所更換,是文化園區的必遊之處。 富谷灣則展示鄒族、布農族、排灣族、魯凱族及邵族的傳統住屋,最特別的是,這裡將有駐園藝術家來此共同創作,一起體驗創作的過程及精神,以積極探索原住民藝術文化的無限可能。 由於文化園區幅員遼闊,若是遊客的體力許可,可以選擇健行方式遍遊園區,不然也能搭乘免費的遊園專車,車遊青山翠嶺及原民藝術的風情間,也別有一番閒情滋味。
描述: (空)
電話: 886-8-7991219
地址: 屏東縣903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
郵政區碼(Zipcode): 903
Region: 屏東縣
Town: 瑪家鄉
旅遊資訊: 自行開車:國道三號屏東長治交流道→臺24線→瑪家鄉→成功路 →自立路→中山路→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五08:30~17:00、週末08:30~18:00,週一公休
圖一: (空)
圖一描述: (空)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6530000A
經度座標: 120.652283
緯度座標: 22.707033
原分類: (空)
分類1: 01
分類2: 12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http://www.tacp.gov.tw/
停車資訊: 入口處前,約可停放大型車24輛、小型車130輛、機車180輛。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全票:150元、半票(學生、軍警):80元、團體:120元(全票)64元(半票)、65歲以上與身心障礙者免費。
備註: (空)
關鍵字: 原住民,瑪家鄉,文化園區
更改時間: 2024-04-27T00:21:17+08:00

# 原住民文化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8

識別碼C1_315081400H_000266
名稱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區域(空)
簡述地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電話:08-7991219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主要以展示、保存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主,是國內規模最大、最具研究價值的野外博物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管轄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原為瑪家山地文化村,處於三地門、瑪家、霧台等3個原住民鄉對外交通之樞紐地帶,距屏東市僅24公里,交通便利,附近均為排灣、魯凱族群聚之村落,深具原住民文化特有氣息。園區成立於民國74年,佔地面積約82公頃,園內展示台灣原住民九族之文化,規劃成迎賓區、塔瑪麓灣區、娜麓區及富谷灣區。海拔145公尺至220公尺之間,地形頗為崎嶇,自然景觀極為俊美且富變化。 園區劃分為迎賓、塔馬路灣、娜麓灣和富谷灣四大參觀區。迎賓區位在園區入口,設有文物陳列室、工藝館、視廳館、八角樓特展館及解說服務中心。塔瑪路灣及富谷灣兩區皆以原住民傳統建築為展示對象,完整呈現聚落的風貌。娜麓灣區以動態表演為主,設有歌舞場,360度環形劇場及十族塑像的生活形態展示館,並設有「我們的教室」提供手工藝教學。園區建有登山步道,登高俯瞰整個園區,石板屋、竹屋、木屋等…高低錯落於綠林中,加上散置其間的山地雕刻,處處表露著原住民的傳統軌跡。貼心小叮嚀開放時間:週二~週日08:30~17:00、每週一休園 (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歌舞表演:週二~週五上午10:30、下午15:00,例假日及國定假日上午10:30、下午14:00及16:00
描述廣大的園區設置動靜兼具的各項型態設施,帶領人們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
電話886-8-7992221
地址(空)
郵政區碼(Zipcode)(空)
Region屏東縣
Town瑪家鄉
旅遊資訊開車:國道3號長治交流道 ─ 省道台24線 ─ 水門 ─ 縣道185線 ─鄉道屏35線 ─ 文化園區搭車:於屏東客運總站搭乘台灣好行屏北線至終點站《原住民文化園區》下站即可
開放時間08:30-17:00
圖一http://www.maolin-nsa.gov.tw/att/pic/11004297.jpg
圖一描述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內街道
圖二http://www.maolin-nsa.gov.tw/att/pic/11004298.jpg
圖二描述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入口處指標牌
圖三http://www.maolin-nsa.gov.tw/att/pic/11004299.jpg
圖三描述園區內電石竹炮區
地圖(空)
Gov315081400H
經度座標120.65218
緯度座標22.70746
原分類(空)
分類101
分類20
分類30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19-10-15T14:36:26+08:00
識別碼: C1_315081400H_000266
名稱: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區域: (空)
簡述: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風景104號電話:08-7991219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主要以展示、保存台灣原住民文化為主,是國內規模最大、最具研究價值的野外博物館。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管轄之「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位於屏東縣瑪家鄉北葉村,原為瑪家山地文化村,處於三地門、瑪家、霧台等3個原住民鄉對外交通之樞紐地帶,距屏東市僅24公里,交通便利,附近均為排灣、魯凱族群聚之村落,深具原住民文化特有氣息。園區成立於民國74年,佔地面積約82公頃,園內展示台灣原住民九族之文化,規劃成迎賓區、塔瑪麓灣區、娜麓區及富谷灣區。海拔145公尺至220公尺之間,地形頗為崎嶇,自然景觀極為俊美且富變化。 園區劃分為迎賓、塔馬路灣、娜麓灣和富谷灣四大參觀區。迎賓區位在園區入口,設有文物陳列室、工藝館、視廳館、八角樓特展館及解說服務中心。塔瑪路灣及富谷灣兩區皆以原住民傳統建築為展示對象,完整呈現聚落的風貌。娜麓灣區以動態表演為主,設有歌舞場,360度環形劇場及十族塑像的生活形態展示館,並設有「我們的教室」提供手工藝教學。園區建有登山步道,登高俯瞰整個園區,石板屋、竹屋、木屋等…高低錯落於綠林中,加上散置其間的山地雕刻,處處表露著原住民的傳統軌跡。貼心小叮嚀開放時間:週二~週日08:30~17:00、每週一休園 (逢國定假日照常開放)歌舞表演:週二~週五上午10:30、下午15:00,例假日及國定假日上午10:30、下午14:00及16:00
描述: 廣大的園區設置動靜兼具的各項型態設施,帶領人們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
電話: 886-8-7992221
地址: (空)
郵政區碼(Zipcode): (空)
Region: 屏東縣
Town: 瑪家鄉
旅遊資訊: 開車:國道3號長治交流道 ─ 省道台24線 ─ 水門 ─ 縣道185線 ─鄉道屏35線 ─ 文化園區搭車:於屏東客運總站搭乘台灣好行屏北線至終點站《原住民文化園區》下站即可
開放時間: 08:30-17:00
圖一: http://www.maolin-nsa.gov.tw/att/pic/11004297.jpg
圖一描述: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內街道
圖二: http://www.maolin-nsa.gov.tw/att/pic/11004298.jpg
圖二描述: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入口處指標牌
圖三: http://www.maolin-nsa.gov.tw/att/pic/11004299.jpg
圖三描述: 園區內電石竹炮區
地圖: (空)
Gov: 315081400H
經度座標: 120.65218
緯度座標: 22.70746
原分類: (空)
分類1: 01
分類2: 0
分類3: 0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19-10-15T14:36:26+08:00
[ 搜尋所有 原住民文化 ... ]

根據姓名 蕭綱侯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蕭綱侯 ...)

台北故事館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博物館/紀念館, 台北市 | 描述: 台北故事館

@ 台灣采風翦影

台北故事館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台北 | 描述: 台北故事館

@ 台灣采風翦影

台北故事館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台北故事館 | 描述: 台北故事館

@ 台灣采風翦影

許局長就任致詞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許局長就任致詞.DC 觀光局活動 | 描述: 許局長就任致詞

@ 台灣采風翦影

苗栗縣 .法雲寺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法雲寺 寺廟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鳥瞰苗栗縣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苗栗縣 山 鳥瞰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扶桑花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扶桑花 花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苗栗縣 .法雲寺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法雲寺 寺廟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台北故事館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博物館/紀念館, 台北市 | 描述: 台北故事館

@ 台灣采風翦影

台北故事館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台北 | 描述: 台北故事館

@ 台灣采風翦影

台北故事館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台北故事館 | 描述: 台北故事館

@ 台灣采風翦影

許局長就任致詞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許局長就任致詞.DC 觀光局活動 | 描述: 許局長就任致詞

@ 台灣采風翦影

苗栗縣 .法雲寺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法雲寺 寺廟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鳥瞰苗栗縣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苗栗縣 山 鳥瞰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扶桑花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扶桑花 花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苗栗縣 .法雲寺

作者: 蕭綱侯 | 關鍵字: 法雲寺 寺廟 | 描述:

@ 台灣采風翦影
[ 搜尋所有 蕭綱侯 ... ]

與原住民文化同分類的台灣采風翦影

人間仙境

作者: 朱阿連 | 關鍵字: 花海 美濃鎮 | 描述: 24小時的旅遊環境 (高雄市美濃鎮)

龍門吊橋夜景

作者: 汪德範 | 關鍵字: 龍門吊橋夜景.風景名勝 國家風景區 東北角暨宜蘭國家風景區 公園 地方特景 人民生活 樂 建築景觀 公共設施 公共建築 橋樑 縣市區域 台北縣 DC 四大特色 24小時的旅遊環境 | 描述: 龍門吊橋夜景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作者: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 關鍵字: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風景名勝 國家風景區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森林遊樂區 風景區 地方特景 人民生活 育 縣市區域 嘉義縣 DC 觀光旗艦計畫 八大景點 阿里山 | 描述: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作者: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 關鍵字: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國家風景區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森林遊樂區 風景區 地方特景 人民生活 育 縣市區域 嘉義縣 DC 觀光旗艦計畫 八大景點 阿里山 | 描述: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作者: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 關鍵字: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 描述: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高雄港

作者: 梁展誌 | 關鍵字: 高雄港 港口 2001台灣采風攝影比賽佳作.港口 地方特景 | 描述: 高雄港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2017台灣燈會-傳統燈區(傳藝乾坤)

作者: 謝志森 吳鴻森 | 關鍵字: 2017台灣燈會-傳統燈區(傳藝乾坤),台灣燈會,2017台灣燈會 | 描述: 2017台灣燈會-傳統燈區(傳藝乾坤)

綠島柴口潛水步道

作者: | 關鍵字: 綠島柴口潛水步道 綠島 柴口 潛水 | 描述:

人間仙境

作者: 朱阿連 | 關鍵字: 花海 美濃鎮 | 描述: 24小時的旅遊環境 (高雄市美濃鎮)

龍門吊橋夜景

作者: 汪德範 | 關鍵字: 龍門吊橋夜景.風景名勝 國家風景區 東北角暨宜蘭國家風景區 公園 地方特景 人民生活 樂 建築景觀 公共設施 公共建築 橋樑 縣市區域 台北縣 DC 四大特色 24小時的旅遊環境 | 描述: 龍門吊橋夜景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作者: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 關鍵字: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風景名勝 國家風景區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森林遊樂區 風景區 地方特景 人民生活 育 縣市區域 嘉義縣 DC 觀光旗艦計畫 八大景點 阿里山 | 描述: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作者: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 關鍵字: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國家風景區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森林遊樂區 風景區 地方特景 人民生活 育 縣市區域 嘉義縣 DC 觀光旗艦計畫 八大景點 阿里山 | 描述: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作者: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提供 | 關鍵字: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 描述: 阿里山瑞里雲潭瀑布

高雄港

作者: 梁展誌 | 關鍵字: 高雄港 港口 2001台灣采風攝影比賽佳作.港口 地方特景 | 描述: 高雄港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陶燈區

作者: 冠群攝影有限公司 | 關鍵字: 觀光活動/台灣燈會 | 描述:

2017台灣燈會-傳統燈區(傳藝乾坤)

作者: 謝志森 吳鴻森 | 關鍵字: 2017台灣燈會-傳統燈區(傳藝乾坤),台灣燈會,2017台灣燈會 | 描述: 2017台灣燈會-傳統燈區(傳藝乾坤)

綠島柴口潛水步道

作者: | 關鍵字: 綠島柴口潛水步道 綠島 柴口 潛水 | 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