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標題劉家神桌上的第四個神茶杯,背後一段水草女神救命的奇遇的敍述者是劉榮春、吳秋美、劉彥辰, 上傳者是劉榮春, 故事類別是感恩與尋人(舊項,勿選), 敍述的主要人物是劉姓人家的祖先,水草女神, 發佈日期是2013/11/28, 故事摘要是「四」對客家人而言,並非吉利數字。一般人家神桌上擺三個神茶杯,苗栗不只一處劉姓人家卻放四個神茶杯,背後有段感念水草女神拯救先人的故事,第四個神茶杯是專拜「水草神」,且一路從漢朝相傳迄今。自幼,劉炳均不斷聽父親述說這個故事,走遍兩岸各地劉家,只在苗栗發現這樣的習俗。.
無其他 2013414 資料。
[ 搜尋所有 2013414 ... ]
根據名稱 劉家神桌上的第四個神茶杯 背後一段水草女神救命的奇遇 找到的相關資料
根據姓名 劉姓人家的祖先 水草女神 找到的相關資料
在『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資料集內搜尋:
與劉家神桌上的第四個神茶杯,背後一段水草女神救命的奇遇同分類的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 敍述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洪文河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洪文和先生,民國27年次,是臺東第一個布袋戲團-「新文和掌中劇團」的創辦人。日治時期,其父曾任外臺戲經紀人,洪文和自幼耳濡目染,無師自通,擅長各種樂器,14歲登臺主演布袋戲,18歲已是紅牌主演了,縱橫... |
| 敍述者: 劉珍芳 | 上傳者: 高雄市站管理者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 發佈日期: 2014/06/03 | 故事摘要: 劉珍芳是橋頭媳婦,在橋仔頭文史協會當生態導覽志工,她原為農家子弟,對各種喬木、灌木的辨識能力高過一般人,加上學生時代習得的化工知識,為她的「植物染」技藝奠下基礎。她自製色卡,記錄各種植物顏色的呈現,並... |
| 敍述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劉啟聰先生的娛樂業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劉啟聰先生,劉助製材所創辦人劉助的長公子,自幼在寶桑路成長,也是東臺戲院、東海岸餐廳的經營者,亦曾接手大同戲院的經營。劉先生對臺東演藝界、娛樂業甚為熟悉,提起當年臺東電影黃金時期的盛況,幾乎每部電影他... |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移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施守己先生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施守己先生,民國26年次,年輕時曾在鹿野寶華山電光泥火山一帶開山墾荒前後二十年,現為二間加油站的老闆。泥火山會冒泡泡的地方,其下深不可測,曾有阿美族人至此打獵,以竹竿刺入冒泡的洞內,結果竹竿整個沒入洞... |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詹敏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詹敏女士,是前臺東正聲廣播電臺的知名女主播,從業40年,從主播做到臺東之聲電臺的老闆,可謂資深媒體人。民國60年,詹敏加入正聲廣播電臺,和當時廣播界「三劍客」之一的邱德東同事,談到這位廣播界一哥邱德東... |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朋友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馬偕醫院醫生群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張金龍,1938年次,2003年在署東醫院秘書任內退休,在該院服務長達28年,歷經七位院長。任內,進行了與馬偕醫院的醫療合作,並進而促成馬偕醫院在臺東設立分院。1980年代,省立臺東醫院僅開辦內科、外... |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生老病死/退休,愛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吳喜泉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吳新艷,臺東市首位女醫師吳喜泉收養的女兒兼助手,吳醫師1917年出生於臺東街,13歲赴臺北第三高女求學,1935年考取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過程十分艱辛。1940畢業,通過醫師資格考試。25歲,自日本... |
| 敍述者: 管世勳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移民,地景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劉啟仁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劉啟仁先生,是寶桑路劉助製材所的老闆,自幼在寶桑路成長,看盡寶桑路的興盛、沒落。光復初期,臺東都會區的發展重心,由日治時期的安慶街、大同路移轉到寶桑路,當地以臺東劇場為中心,電影業的興盛帶來人潮,連帶... |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徐振武先生 | 發佈日期: 2014/11/20 | 故事摘要: 徐振武擔任國校校長期間,在鄉親支持下當選鹿野鄉長。任內多次向縣府及省府陳情興建鹿寮橋,歷經4年努力,終獲省府補助完成,改善溪南溪北交通。任期屆滿後當選縣議員,對會議規範、議事規則深入研究,4年後加入李... |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移民,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湯天麟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湯天麟,苗栗人,民國40年代初和苗栗大湖同鄉劉錦文自花蓮光復引進香茅種苗,在鹿野瑞和寶華山試種,成效很好。民國四十七、八年間,因日本市場需求迫切,香茅油販天天催貨,一夥人日夜趕工。民國53年間,每臺斤... |
| 敍述者: 李永山、黃圳龍、蔡文惟 | 上傳者: 鹿草數位機會中心站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其他,生老病死/退休,政治社會事件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陳文章 | 發佈日期: 2013/12/13 | 故事摘要: 陳文章小的時候很聰明很會讀書,家人覺得當警察很賺錢,所以他便投身警界,22歲時擔任警察局督察時,他身高173公分體重130公斤,走在路上很威風。228事件前因覺苗頭不對而毅然返鄉,同學雖然都升局長,但... |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鍾奇田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家住太麻里的鍾奇田先生,是國蘭界的名人,以培育名蘭「漢光」聞名業界。民國58年,鍾奇田開始步入蘭界,以太麻里為根據地,開車環島尋找蘭花,一星期後回到太麻里休息並賣花,一週後又展開環島買花之旅,週而復始... |
| 敍述者: 張思嫺 侯建全 | 上傳者: 臺灣圖書室站管理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郭大同 | 發佈日期: 2014/01/29 | 故事摘要: 生於高雄市旗山區溪州(舊名高雄縣旗山鎮),目前居住於嘉義市的郭大同,對於音樂的喜愛源自於他3、4歲時在家中偶然聽到隔壁鄰居播放「卡門」樂曲,被其輕快旋律所吸引,從此便開起了他心中那扇音樂之窗。之所以會... |
| 敍述者: | 上傳者: 高雄市站管理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 發佈日期: 2014/01/02 | 故事摘要: 林佘朝真在居住的街上是年紀最大的女性,早期從岡山搬到五里林後過往經營過五里林大藥房,跟我們分享了從前藥房經營與街坊鄰居的生活趣事和老街回憶。 |
| 敍述者: | 上傳者: 高雄市站管理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 發佈日期: 2014/01/02 | 故事摘要: 蘇寶庭在橋頭老街在地生活數十年,看著老街的興衰與改變,以一種親切的口吻娓娓道來橋頭老的過往風華。也淺談了自己對於兒女的教育理念,與相處趣事。 |
敍述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洪文河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洪文和先生,民國27年次,是臺東第一個布袋戲團-「新文和掌中劇團」的創辦人。日治時期,其父曾任外臺戲經紀人,洪文和自幼耳濡目染,無師自通,擅長各種樂器,14歲登臺主演布袋戲,18歲已是紅牌主演了,縱橫... |
敍述者: 劉珍芳 | 上傳者: 高雄市站管理者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 發佈日期: 2014/06/03 | 故事摘要: 劉珍芳是橋頭媳婦,在橋仔頭文史協會當生態導覽志工,她原為農家子弟,對各種喬木、灌木的辨識能力高過一般人,加上學生時代習得的化工知識,為她的「植物染」技藝奠下基礎。她自製色卡,記錄各種植物顏色的呈現,並... |
敍述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劉啟聰先生的娛樂業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劉啟聰先生,劉助製材所創辦人劉助的長公子,自幼在寶桑路成長,也是東臺戲院、東海岸餐廳的經營者,亦曾接手大同戲院的經營。劉先生對臺東演藝界、娛樂業甚為熟悉,提起當年臺東電影黃金時期的盛況,幾乎每部電影他...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移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施守己先生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施守己先生,民國26年次,年輕時曾在鹿野寶華山電光泥火山一帶開山墾荒前後二十年,現為二間加油站的老闆。泥火山會冒泡泡的地方,其下深不可測,曾有阿美族人至此打獵,以竹竿刺入冒泡的洞內,結果竹竿整個沒入洞...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詹敏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詹敏女士,是前臺東正聲廣播電臺的知名女主播,從業40年,從主播做到臺東之聲電臺的老闆,可謂資深媒體人。民國60年,詹敏加入正聲廣播電臺,和當時廣播界「三劍客」之一的邱德東同事,談到這位廣播界一哥邱德東...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朋友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馬偕醫院醫生群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張金龍,1938年次,2003年在署東醫院秘書任內退休,在該院服務長達28年,歷經七位院長。任內,進行了與馬偕醫院的醫療合作,並進而促成馬偕醫院在臺東設立分院。1980年代,省立臺東醫院僅開辦內科、外...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生老病死/退休,愛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吳喜泉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吳新艷,臺東市首位女醫師吳喜泉收養的女兒兼助手,吳醫師1917年出生於臺東街,13歲赴臺北第三高女求學,1935年考取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過程十分艱辛。1940畢業,通過醫師資格考試。25歲,自日本... |
敍述者: 管世勳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移民,地景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劉啟仁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劉啟仁先生,是寶桑路劉助製材所的老闆,自幼在寶桑路成長,看盡寶桑路的興盛、沒落。光復初期,臺東都會區的發展重心,由日治時期的安慶街、大同路移轉到寶桑路,當地以臺東劇場為中心,電影業的興盛帶來人潮,連帶...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徐振武先生 | 發佈日期: 2014/11/20 | 故事摘要: 徐振武擔任國校校長期間,在鄉親支持下當選鹿野鄉長。任內多次向縣府及省府陳情興建鹿寮橋,歷經4年努力,終獲省府補助完成,改善溪南溪北交通。任期屆滿後當選縣議員,對會議規範、議事規則深入研究,4年後加入李...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移民,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湯天麟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湯天麟,苗栗人,民國40年代初和苗栗大湖同鄉劉錦文自花蓮光復引進香茅種苗,在鹿野瑞和寶華山試種,成效很好。民國四十七、八年間,因日本市場需求迫切,香茅油販天天催貨,一夥人日夜趕工。民國53年間,每臺斤... |
敍述者: 李永山、黃圳龍、蔡文惟 | 上傳者: 鹿草數位機會中心站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其他,生老病死/退休,政治社會事件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陳文章 | 發佈日期: 2013/12/13 | 故事摘要: 陳文章小的時候很聰明很會讀書,家人覺得當警察很賺錢,所以他便投身警界,22歲時擔任警察局督察時,他身高173公分體重130公斤,走在路上很威風。228事件前因覺苗頭不對而毅然返鄉,同學雖然都升局長,但... |
敍述者: 筆鋒影音工作室 | 上傳者: 臺東縣鹿野鄉筆鋒影音工作室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鍾奇田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家住太麻里的鍾奇田先生,是國蘭界的名人,以培育名蘭「漢光」聞名業界。民國58年,鍾奇田開始步入蘭界,以太麻里為根據地,開車環島尋找蘭花,一星期後回到太麻里休息並賣花,一週後又展開環島買花之旅,週而復始... |
敍述者: 張思嫺 侯建全 | 上傳者: 臺灣圖書室站管理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郭大同 | 發佈日期: 2014/01/29 | 故事摘要: 生於高雄市旗山區溪州(舊名高雄縣旗山鎮),目前居住於嘉義市的郭大同,對於音樂的喜愛源自於他3、4歲時在家中偶然聽到隔壁鄰居播放「卡門」樂曲,被其輕快旋律所吸引,從此便開起了他心中那扇音樂之窗。之所以會... |
敍述者: | 上傳者: 高雄市站管理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 發佈日期: 2014/01/02 | 故事摘要: 林佘朝真在居住的街上是年紀最大的女性,早期從岡山搬到五里林後過往經營過五里林大藥房,跟我們分享了從前藥房經營與街坊鄰居的生活趣事和老街回憶。 |
敍述者: | 上傳者: 高雄市站管理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 發佈日期: 2014/01/02 | 故事摘要: 蘇寶庭在橋頭老街在地生活數十年,看著老街的興衰與改變,以一種親切的口吻娓娓道來橋頭老的過往風華。也淺談了自己對於兒女的教育理念,與相處趣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