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縣臺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
-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執行單位臺東縣臺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的類別名稱是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是台東縣, 地址是臺東市吉林路一段231巷4號.
執行單位 | 臺東縣臺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 |
地址 | 臺東市吉林路一段231巷4號 |
類別名稱 | 編織工藝類 |
地區名稱 | 台東縣 |
內容 | 卑南溪從中央山脈流向太平洋,緊鄰溪口濕地的富豐社區,聚居著阿美族石山部落,這裡悠久的歷史背後卻隱藏著一段心酸血淚。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年),石山部落成立於臺東富岡,當時是由一群從恆春遷徙而來的阿美族人所組成。 可是到了昭和十四年,日本人打算在附近建造商港,於是又將部落遷移至小野柳,不久,接踵而至的缺水問題及空軍志航基地的興建、臺十一線改道工程等,使得部落居民被迫棄離家園,耕地也被徵收,喪失了根本。 【八八風災的危機變轉機】 來到臺東市富豐社區,阿美族語稱「嘎嘎哇桑」(Kakawasan)的石山部落,其意思是「祖靈聚集之地」,「嘎嘎哇桑」乍聽之下令人毛骨悚然,但追溯背後原因其實是這裡曾經盛產天然氣,氣體偶爾燃燒冒出的火光,被傳說為飄浮空中的鬼火,因而才衍生出這樣的地名。 石山部落的阿美族人自上世紀以來反覆顛沛流離,而歷史傳統也隨一次又一次遷徙,一點一滴的散逸消失,直到定居富豐社區結束這場噩夢,可是石山部落人口卻已嚴重流失,原本還有的四百戶人家銳減至兩百戶,這情景幾乎與「滅村」沒有兩樣。那時,一位返鄉青年目睹這些場景,不忍故鄉繼續崩壞,暗自決定投入保存運動,希望可以喚醒部落的熱情與生命力;而這位有志青年就是現任富豐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宋博芳。 九十六年,宋博芳返鄉回到石山部落,而九十八年,臺灣便發生八八風災,在天災重創臺灣東南部的時候,誰也沒想到這個危機卻為石山部落帶來轉機。當時,為了清理從富岡港到卑南溪沿岸所堆積的漂流木,宋博芳率領著部落族人前往協助,卻意外獲得大量木料。看著這些免費的天然素材,宋博芳靈機一動在社區開辦木工坊,請匠師教導族人雕刻,培養一技之長。 【意外激盪出外銷草繩產業】 隨著木工坊開辦,宋博芳又將腦筋動到月桃編織工藝,他首先請部落耆老羅阿嬤前來傳授技法,接著又邀請梅花山藝文工作坊的黃美花老師前來授課,指導如何將月桃葉鞘結合竹、藤、皮革或是環保塑料的材質,使月桃編織器物可以跳脫傳統,展現出新形象。 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之下,石山部落的月桃編織進步迅速,從傳統的鍋墊、草蓆、籃子,後來又改良傳統餐盒創作出「原住民版的LV 編織包」,以及實用性的手機袋、鑰匙圈、手環、月桃帽等。投入月桃編織後,族人漸漸找到生活重心,也因為從無到有的創作成就感,使得石山部落漸漸找回自信。 此外,一〇一年部落原本想採購機器來編織月桃繩,卻陰錯陽差買錯編草繩機,意外使石山部落又發展出草繩產品,像是注連繩御守等產品已可量產化,甚至還可外銷到日本,漸漸與鄰近部落聯合發展草繩代工產業,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祖靈庇護之地扎根文化】 俗話說「三搬當一燒」,百年來歷經三次遷徙的石山部落,形容自己猶如遭受一場大火劫難,部落文明付諸一炬,消失殆盡。 然而在有志青年的奔走努力下,善用工藝做為文化媒介,將耆老的智慧、習俗、語言傳遞下去,使得部落重新展現活力,並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誠如石山部落的古語寓意,這塊土地有祖靈庇護,而人們只要堅持信念,有一天枯土也會長出新芽,他鄉也會變成故鄉,大家終於都擁有真正的家。 (106年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 |
網址 |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19.html |
執行單位臺東縣臺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 |
地址臺東市吉林路一段231巷4號 |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
地區名稱台東縣 |
內容卑南溪從中央山脈流向太平洋,緊鄰溪口濕地的富豐社區,聚居著阿美族石山部落,這裡悠久的歷史背後卻隱藏著一段心酸血淚。明治三十七年(一九〇四年),石山部落成立於臺東富岡,當時是由一群從恆春遷徙而來的阿美族人所組成。 可是到了昭和十四年,日本人打算在附近建造商港,於是又將部落遷移至小野柳,不久,接踵而至的缺水問題及空軍志航基地的興建、臺十一線改道工程等,使得部落居民被迫棄離家園,耕地也被徵收,喪失了根本。 【八八風災的危機變轉機】 來到臺東市富豐社區,阿美族語稱「嘎嘎哇桑」(Kakawasan)的石山部落,其意思是「祖靈聚集之地」,「嘎嘎哇桑」乍聽之下令人毛骨悚然,但追溯背後原因其實是這裡曾經盛產天然氣,氣體偶爾燃燒冒出的火光,被傳說為飄浮空中的鬼火,因而才衍生出這樣的地名。 石山部落的阿美族人自上世紀以來反覆顛沛流離,而歷史傳統也隨一次又一次遷徙,一點一滴的散逸消失,直到定居富豐社區結束這場噩夢,可是石山部落人口卻已嚴重流失,原本還有的四百戶人家銳減至兩百戶,這情景幾乎與「滅村」沒有兩樣。那時,一位返鄉青年目睹這些場景,不忍故鄉繼續崩壞,暗自決定投入保存運動,希望可以喚醒部落的熱情與生命力;而這位有志青年就是現任富豐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宋博芳。 九十六年,宋博芳返鄉回到石山部落,而九十八年,臺灣便發生八八風災,在天災重創臺灣東南部的時候,誰也沒想到這個危機卻為石山部落帶來轉機。當時,為了清理從富岡港到卑南溪沿岸所堆積的漂流木,宋博芳率領著部落族人前往協助,卻意外獲得大量木料。看著這些免費的天然素材,宋博芳靈機一動在社區開辦木工坊,請匠師教導族人雕刻,培養一技之長。 【意外激盪出外銷草繩產業】 隨著木工坊開辦,宋博芳又將腦筋動到月桃編織工藝,他首先請部落耆老羅阿嬤前來傳授技法,接著又邀請梅花山藝文工作坊的黃美花老師前來授課,指導如何將月桃葉鞘結合竹、藤、皮革或是環保塑料的材質,使月桃編織器物可以跳脫傳統,展現出新形象。 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之下,石山部落的月桃編織進步迅速,從傳統的鍋墊、草蓆、籃子,後來又改良傳統餐盒創作出「原住民版的LV 編織包」,以及實用性的手機袋、鑰匙圈、手環、月桃帽等。投入月桃編織後,族人漸漸找到生活重心,也因為從無到有的創作成就感,使得石山部落漸漸找回自信。 此外,一〇一年部落原本想採購機器來編織月桃繩,卻陰錯陽差買錯編草繩機,意外使石山部落又發展出草繩產品,像是注連繩御守等產品已可量產化,甚至還可外銷到日本,漸漸與鄰近部落聯合發展草繩代工產業,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祖靈庇護之地扎根文化】 俗話說「三搬當一燒」,百年來歷經三次遷徙的石山部落,形容自己猶如遭受一場大火劫難,部落文明付諸一炬,消失殆盡。 然而在有志青年的奔走努力下,善用工藝做為文化媒介,將耆老的智慧、習俗、語言傳遞下去,使得部落重新展現活力,並走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誠如石山部落的古語寓意,這塊土地有祖靈庇護,而人們只要堅持信念,有一天枯土也會長出新芽,他鄉也會變成故鄉,大家終於都擁有真正的家。 (106年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 |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19.html |
臺東縣臺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地圖 [ 導航 ]
臺東縣臺東市富豐社區發展協會的地址位於
臺東市吉林路一段231巷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