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執行單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類別名稱是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是新北市, 地址是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地圖

執行單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新北市
內容

藍染曾是新北市三峽地區重要的經濟命脈,以往曾有「黛色參天,一望如染」的盛況,從日治時代開始,隨著西裝、和服的流行,加上化學染料出現,顏色鮮艷繽紛,傳統染布技術無法符合當代需求,天然的藍染逐漸被取代。而三峽有一群喜愛傳統藍染的人組成了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希望可找回傳統三峽藍染的技藝,藉著傳統染色研究專家的協助,透過歷史文獻的調查,重現當初三角湧那獨一無二的色彩。

 

【靛藍成為經濟重心】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藍染的技術在中國古代十分普遍,在很久以前已經開始種植用於染色的藍草,甚至在周朝還設有官吏「染人」,又稱「染草之官」,來管理染色的相關技術與生產。臺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由藍染植物發酵製成的「靛藍」已不可考,但在清朝末年,靛藍在當時的船貨量僅次於米與煤,在經濟價值上也躍居首位,由此可知,臺灣的藍染在18世紀末期已經出現且廣受歡迎。

 

【北臺灣染布業重鎮】

 

在臺灣染布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三峽地區因氣候、地理環境之便,成為北臺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三峽位於大姑陷溪(今大漢溪)、三角湧溪(今三峽溪)、橫溪三條溪流沖積而成的三角平原上,故舊名三角湧,早年盛產大菁(馬藍),大菁蘊含豐富的藍靛素,是染製青布衫的主要原料,因染布需要有良好的水質,三角湧有清澈的水源可漂洗染布,再加上水路交通便利,要染色的胚布可藉由淡水河系將布匹運至三角湧,染製好的成品可順流運到艋舺(今萬華),再外銷至大陸、日本、南洋等地區,所以帶動三角湧的染布發展,成為清代北臺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

 

【「烏漂洋布」與「天青漂洋布」】

 

在染布業鼎盛時期,三角湧街上的染坊曾一度高達二、三十家,其中在1903年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上,由三峽士紳陳種玉開設的「陳恒芳染坊」以「烏漂洋布」獲獎,三峽第一位文秀才陳嘉猷所開設的「元芳號染房」也在同年以「天青漂洋布」參展,因此有了三角湧染的盛名。

 

「藍峽客-再現三角湧染布色」計畫是希望透過歷史典籍的考證,重現在百年前傳說中的三角湧染:「烏漂洋布」與「天青漂洋布」,除了再次把傳統的三角湧染色彩與傳統的服飾結合外,也以傳統服飾的元素為基礎,設計具有古樸風味的現代服飾。

主要的參與人員是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所輔導成立的三峽染工坊成員,這些成員各自開立個人工作室,一直在為傳統藍染默默耕耘,藉由此計畫,邀請專業的設計師,協助三峽地區這群守護傳統的成員,呈現傳統的三角湧染,讓藍峽客把「烏漂洋布」與「天青漂洋布」的榮耀再一次帶回到三峽。

 

【三峽染風華再現】

 

到三峽老街上遊玩,可以發現當年的染坊牌樓處處林立,想像著當年染布業興盛的時期,街道兩側經營染布業的店家,屋前面街做為店面,屋後做為染布的場所,染好的布就挑往溪邊進行漂洗的場景,好不熱鬧。正因三峽藍染曾有這樣輝煌的歷史,故在民國88年成立了「三峽傳統染織工作技術復原團隊」,希望重現三峽藍染的傳統技藝,同時也致力於開發符合現代的染織工藝品,以藍峽客的品牌,再創三峽染的新魅力。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近年來因溫室效應及環境污染的影響,民眾開始注重環境議題,也體認到天然製品的美好,不同於化學染料的豔麗豐富,植物染的色彩溫暖而樸實,對人體不會有傷害,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傳統的藍染,再次被人們重視。

 

三峽藍染的現代工藝製作不再侷限於服裝,應用及表現方式相當廣泛,利用各種技法呈現不同風格,如:青布土染、刮漿染、蠟染、夾纈染和紮染等工法,而除了服飾配件外,也應用於各種日常生活物品上,舉凡:壁飾、門(窗)簾、靠墊、頭巾、手提袋、文具、吊飾等,充份展現出藍染「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全新生命力。

 

(104年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2.html

執行單位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新北市

內容

藍染曾是新北市三峽地區重要的經濟命脈,以往曾有「黛色參天,一望如染」的盛況,從日治時代開始,隨著西裝、和服的流行,加上化學染料出現,顏色鮮艷繽紛,傳統染布技術無法符合當代需求,天然的藍染逐漸被取代。而三峽有一群喜愛傳統藍染的人組成了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希望可找回傳統三峽藍染的技藝,藉著傳統染色研究專家的協助,透過歷史文獻的調查,重現當初三角湧那獨一無二的色彩。

 

【靛藍成為經濟重心】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藍染的技術在中國古代十分普遍,在很久以前已經開始種植用於染色的藍草,甚至在周朝還設有官吏「染人」,又稱「染草之官」,來管理染色的相關技術與生產。臺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生產由藍染植物發酵製成的「靛藍」已不可考,但在清朝末年,靛藍在當時的船貨量僅次於米與煤,在經濟價值上也躍居首位,由此可知,臺灣的藍染在18世紀末期已經出現且廣受歡迎。

 

【北臺灣染布業重鎮】

 

在臺灣染布業蓬勃發展的時期,三峽地區因氣候、地理環境之便,成為北臺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三峽位於大姑陷溪(今大漢溪)、三角湧溪(今三峽溪)、橫溪三條溪流沖積而成的三角平原上,故舊名三角湧,早年盛產大菁(馬藍),大菁蘊含豐富的藍靛素,是染製青布衫的主要原料,因染布需要有良好的水質,三角湧有清澈的水源可漂洗染布,再加上水路交通便利,要染色的胚布可藉由淡水河系將布匹運至三角湧,染製好的成品可順流運到艋舺(今萬華),再外銷至大陸、日本、南洋等地區,所以帶動三角湧的染布發展,成為清代北臺灣最重要的染布業中心。

 

【「烏漂洋布」與「天青漂洋布」】

 

在染布業鼎盛時期,三角湧街上的染坊曾一度高達二、三十家,其中在1903年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上,由三峽士紳陳種玉開設的「陳恒芳染坊」以「烏漂洋布」獲獎,三峽第一位文秀才陳嘉猷所開設的「元芳號染房」也在同年以「天青漂洋布」參展,因此有了三角湧染的盛名。

 

「藍峽客-再現三角湧染布色」計畫是希望透過歷史典籍的考證,重現在百年前傳說中的三角湧染:「烏漂洋布」與「天青漂洋布」,除了再次把傳統的三角湧染色彩與傳統的服飾結合外,也以傳統服飾的元素為基礎,設計具有古樸風味的現代服飾。

主要的參與人員是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所輔導成立的三峽染工坊成員,這些成員各自開立個人工作室,一直在為傳統藍染默默耕耘,藉由此計畫,邀請專業的設計師,協助三峽地區這群守護傳統的成員,呈現傳統的三角湧染,讓藍峽客把「烏漂洋布」與「天青漂洋布」的榮耀再一次帶回到三峽。

 

【三峽染風華再現】

 

到三峽老街上遊玩,可以發現當年的染坊牌樓處處林立,想像著當年染布業興盛的時期,街道兩側經營染布業的店家,屋前面街做為店面,屋後做為染布的場所,染好的布就挑往溪邊進行漂洗的場景,好不熱鬧。正因三峽藍染曾有這樣輝煌的歷史,故在民國88年成立了「三峽傳統染織工作技術復原團隊」,希望重現三峽藍染的傳統技藝,同時也致力於開發符合現代的染織工藝品,以藍峽客的品牌,再創三峽染的新魅力。

 

【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近年來因溫室效應及環境污染的影響,民眾開始注重環境議題,也體認到天然製品的美好,不同於化學染料的豔麗豐富,植物染的色彩溫暖而樸實,對人體不會有傷害,也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傳統的藍染,再次被人們重視。

 

三峽藍染的現代工藝製作不再侷限於服裝,應用及表現方式相當廣泛,利用各種技法呈現不同風格,如:青布土染、刮漿染、蠟染、夾纈染和紮染等工法,而除了服飾配件外,也應用於各種日常生活物品上,舉凡:壁飾、門(窗)簾、靠墊、頭巾、手提袋、文具、吊飾等,充份展現出藍染「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全新生命力。

 

(104年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2.html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地圖 [ 導航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地址位於

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開啟Google地圖視窗

根據名稱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6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1

執行單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北市三峽區民權街84巷2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台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三峽早年曾為藍染染料植物--馬藍的產地。因為清澈的三角湧溪具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更為漂洗、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再加上淡水河水運之便,即由下游的港埠運進布匹來染色,而染料製成後亦可順流運到萬華,再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有利的先天條件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於是染布業在當時逐漸成為三角湧街的行業特色。因此,三角湧為清代北台灣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之一。染布業在早期的墾拓社會中即供應附近地區居民的需求,直到同治、光緒年間才大為興盛。曾在三峽民權老街上開設過的染坊有鄉紳陳種玉於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開設的『陳恒芳染坊』、秀才林金井開設的『林元吉染坊』、同為秀才的陳嘉猷所開設的『元芳號染房』及廖富本家所開設的『金聯春』等,這些都是老字號的染坊。打從光緒年間起,三峽傳統染布業受到人工合成染料的影響,產量逐漸減退,再加以西式及日式和服的衝擊下,市場逐漸萎縮,終告沒落。

 

現今三峽藍染的推動緣起於1999年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起的「找尋失落的三峽染」研究計畫,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藝研究與地方文化產業再造。『三峽染工坊』是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輔導的染色工坊,目前主要推出的文化商品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今日三峽藍染的推動起源於少數人的興趣與投入,後來因為參與的人頗多且凝聚共同意識而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根基於相同興趣的結合,從社群的集結而至社區與地方、中央政府的連結,進推動社區產業之發展。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乃以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三峽藍染文化發展的成員為推動主軸,針對有高度意願推動藍染文化產業者為輔導對象。一方面邀請商品專業設計師參與三峽藍染創意生活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湧』意象為創意發想主題來開發藍染創意商品,同時學習與應用裂織技法,讓藍染更貼近時尚,融入現在生活;另一方面則透過三峽在地家庭代工資源調查,形成代工資源網絡,落實社區產業在地製作與生產,並創造社區就業機會。

 

【湧】

 

“三峽鎮舊稱「三角湧」,境內有大漢溪、三峽河及橫溪三條河流交匯,因波浪翻湧、景觀壯麗,且地形略成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湧」,取「三合湧」(臺語)或「相合湧」之意。”

三峽地形多山坡,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近山一帶種植大量山菁(大菁、馬藍),可以製成天然染料,加上水質偏鹼,染布時能呈現較美的色澤,自清領時期藍染就成為具代表性的地方產業,在日治中期開始走下坡、逐漸式微。

「那麼多年下來,我們應該大家再凝聚起來,一起進修,希望能產生一些新的激盪。」榮譽理事長王淑宜說。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於2002年成立「三峽染工坊」,執行三峽藍染文化推廣及社區文化導覽,推出的文化商品包括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並從2002年開始舉辦「三峽藍染節」活動。榮譽理事長王淑宜小姐,與一群致力於藍染創作、推廣的協進會成員,於今年提出「三峽藍‧染三峽 」計畫,希望在讓昔日三峽的藍染產業活動能有所突破與成長,為三峽藍染找出新契機。

「什麼可以代表三峽?老街、拱橋、城隍廟、地景地貌、昔日的回憶…」,參與這次計畫的成員,大家凝聚在一起,互相丟出自己心中三峽的意象,像是慶祝的「慶」、祈禱的「祈」、回憶的「憶」等。最後大家決議用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字—「湧」作為主軸,除了呼應地形地名,也隱含了希望對振興三峽染這一目標,大家的心力、創意能像三峽的湧泉般,自各方凝聚,交匯後激盪出壯麗的水花。本次的作品也將扣緊「湧」的主題,發展出水滴、水紋等元素呈現在這一系列的產品之中。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日前從三峽歷史文物館遷移回到三峽老街(民權街),王淑宜小姐表示,回老街這裡,跟老街要多一些契合,除了是協會的重新出發,也希望相較於文物館的位置較遠,工坊就近在老街時能跟這裡的居民、左右鄰居有多一些互動。老街後面有一個藍染公園,雖然還沒完全開幕,但是未來這個文化意象會跟工坊結合起來。當初縣政府規劃藍染公園的時候,協會提供了很多意見,藍染公園後面是一個老房子,未來規劃把它徵收回來,當商品區跟展示館。另外也跟三峽長老教會合作,教會裡有活動的場地, 也有空間放染缸,可以辦培訓課程。

【從文化停掉的部份再開始】

除了希望把地方文化傳承下來,找回失落的三峽染,準備跨出新步伐的三峽染工坊成員們,更開始去思考,在許多傳統文化之中,雖然藍染是一項傳統手工藝,然而怎麼樣讓他可以更時尚、很自然的融入現代生活中,不會讓人覺得這只是一個老文化的傳承?「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詮釋,這是我對藍染的期待,希望他走的是一個新藍染文化風格。」

在這樣的想法中,王淑宜小姐認為,這麼多年來藍染都是一種「染布」,這之間應該還有可以探討的可能性,所以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材質可以應用。

這次參與計畫的十位成員,有的原本只是協進會的導覽員,也有來自各行各業。十個人去創作、十個人去嘗試,不吝惜資金在開發新的材質上,每個人都試不只一種材質,就有了很多種可能。最後今年決定用「皮」來作為新的藍染創作材質,並且鎖定休閒風和飾品類兩個方向,創作包含夾腳拖、帽子、包包、皮帶、項鍊、耳環等,打破傳統材質的框架,「藍染皮件」就在今年的計畫中誕生。

【藍染中的三峽】

除了打破傳統工藝的刻板印象,開拓產品的創新構想之外,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便是在藍染這項工藝領域之中:「『三峽染』的特色在哪裡?」 王淑宜小姐自問,到底什麼是三峽染?假使作品拿到別的地方販售,拿掉三峽染工坊的名稱,如何讓人知道這是三峽染?

 

「很多地方在做藍染,我們的位置在哪裡?三峽地區以往的歷史背景,還有現有的資源,可以怎樣跟其他社區做區隔?我們希望發揮的優勢跟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最早我們成立的時候希望是一個研發團隊,取名叫『三峽傳統染色發展技術團隊』,之後曾經寫信給當時的蘇貞昌縣長,希望政府能支持我們的地區特色發展,當時用了『三峽染.鶯歌瓷.平溪天燈』作為地方特色的詮釋,後來就簡稱『三峽染』。而三峽並不一定要是『藍染』,因為染色有很多種可能。」王淑宜小姐表示,雖然主要是以藍色為主,其實三峽還有「薯榔」,就是咖啡色、黃色,用薯榔打底後再經過藍染,出來的顏色就叫做「烏布」(烏漂布)。 三峽早期有十幾二十家染布店,每家的配方都不一樣,也不會傳出來。這些技術在口頭訪談的時候可以得知大概,但是歷經隔代,記憶中的方法調配出來已經無法讓布上色,才知道原料變成染料還有一個發酵的過程,每一家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人加麥芽糖、有人加黑糖、有人用蜂蜜。

 

「現在我們強調我們的染液是色香味俱佳,我們用米酒、用木灰水,還餵麥芽糖!」如果要區別出三峽的特色,目前成員們討論出的方式,像是開發一個代表三峽的圖案,或是從使用染液原料、水質的不同做切入,還有結合三峽的歷史背景、故事作為品牌詮釋等。在藍染中如何定位出三峽染的獨特性,成為目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展的重點方向。

 

【環保、再生、智慧、創意、傳承】

 

本次計畫中,除了振興「藍染」,更加入了「綠色」元素。三峽染工坊的成員,在創作皮質藍染之餘,還規劃了學習「裂織」的研習課程。「裂織」是一種編織技巧,在日本已經廣泛被利用,台灣則還不普及。主要是將不要的布拆解成粗細不定的長條狀後,重新編織組合。

 

做裂織最初的構想來自資源再利用,從事藍染創作的成員,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堆用剩的布,這些大都是難以用來製成成品的碎布、或是染製過程中有瑕疵的廢布,有些更是成員們早期開始學習藍染時技術不夠成熟的染布,卻相當具有歷史及情感意義。而藍染的布因為顏色都相近,在做裂織上非常容易搭配,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裂織藍染的創作,不但是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同時也是將過去留下的舊布、廢布賦予新的價值、延續物品的生命,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大環境下,這樣的創意與惜物的精神極具發展的潛力。

 

【「Aika」—染布的女孩】

 

「我把這次的案子當作員工的教育訓練,讓他們能夠持續成長。這麼多年來也許我們一直都有在學習,也有新的成員加入,但在怎麼樣去腦力激盪?如何去研發、嘗試這些材料?這些方面能力比較欠缺。藉由這一次大家提案,從寫計畫開始這樣一個過程,讓成員可以把一個產品的誕生、怎麼樣形成的一個能力訓練出來。我認為每一位成員個人就是一個工坊,課程結束之後,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做這個工作,以後自己要設計,要開發什麼樣的產品、賣給誰、怎麼樣定價、怎麼去包裝,這整個過程都能夠讓我們更加提升。」王淑宜說,每個成員都有一個代號,她自己的叫做「Aika」,意思是「染布的女孩」,她除了期待三峽染能走進生活當中,成為生活文化的一部份之外,也期許致力於藍染創作的每位成員,都能在三峽的傳統工藝中,獲得個人的成長。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7.html
執行單位: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 北市三峽區民權街84巷2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台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三峽早年曾為藍染染料植物--馬藍的產地。因為清澈的三角湧溪具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更為漂洗、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再加上淡水河水運之便,即由下游的港埠運進布匹來染色,而染料製成後亦可順流運到萬華,再大量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有利的先天條件造就了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於是染布業在當時逐漸成為三角湧街的行業特色。因此,三角湧為清代北台灣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之一。染布業在早期的墾拓社會中即供應附近地區居民的需求,直到同治、光緒年間才大為興盛。曾在三峽民權老街上開設過的染坊有鄉紳陳種玉於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開設的『陳恒芳染坊』、秀才林金井開設的『林元吉染坊』、同為秀才的陳嘉猷所開設的『元芳號染房』及廖富本家所開設的『金聯春』等,這些都是老字號的染坊。打從光緒年間起,三峽傳統染布業受到人工合成染料的影響,產量逐漸減退,再加以西式及日式和服的衝擊下,市場逐漸萎縮,終告沒落。

 

現今三峽藍染的推動緣起於1999年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起的「找尋失落的三峽染」研究計畫,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藝研究與地方文化產業再造。『三峽染工坊』是由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輔導的染色工坊,目前主要推出的文化商品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今日三峽藍染的推動起源於少數人的興趣與投入,後來因為參與的人頗多且凝聚共同意識而發展至今,可以說是根基於相同興趣的結合,從社群的集結而至社區與地方、中央政府的連結,進推動社區產業之發展。

 

今年的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乃以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三峽藍染文化發展的成員為推動主軸,針對有高度意願推動藍染文化產業者為輔導對象。一方面邀請商品專業設計師參與三峽藍染創意生活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湧』意象為創意發想主題來開發藍染創意商品,同時學習與應用裂織技法,讓藍染更貼近時尚,融入現在生活;另一方面則透過三峽在地家庭代工資源調查,形成代工資源網絡,落實社區產業在地製作與生產,並創造社區就業機會。

 

【湧】

 

“三峽鎮舊稱「三角湧」,境內有大漢溪、三峽河及橫溪三條河流交匯,因波浪翻湧、景觀壯麗,且地形略成三角形,故稱為「三角湧」,取「三合湧」(臺語)或「相合湧」之意。”

三峽地形多山坡,氣候溫暖、雨水充沛,近山一帶種植大量山菁(大菁、馬藍),可以製成天然染料,加上水質偏鹼,染布時能呈現較美的色澤,自清領時期藍染就成為具代表性的地方產業,在日治中期開始走下坡、逐漸式微。

「那麼多年下來,我們應該大家再凝聚起來,一起進修,希望能產生一些新的激盪。」榮譽理事長王淑宜說。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於2002年成立「三峽染工坊」,執行三峽藍染文化推廣及社區文化導覽,推出的文化商品包括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並從2002年開始舉辦「三峽藍染節」活動。榮譽理事長王淑宜小姐,與一群致力於藍染創作、推廣的協進會成員,於今年提出「三峽藍‧染三峽 」計畫,希望在讓昔日三峽的藍染產業活動能有所突破與成長,為三峽藍染找出新契機。

「什麼可以代表三峽?老街、拱橋、城隍廟、地景地貌、昔日的回憶…」,參與這次計畫的成員,大家凝聚在一起,互相丟出自己心中三峽的意象,像是慶祝的「慶」、祈禱的「祈」、回憶的「憶」等。最後大家決議用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字—「湧」作為主軸,除了呼應地形地名,也隱含了希望對振興三峽染這一目標,大家的心力、創意能像三峽的湧泉般,自各方凝聚,交匯後激盪出壯麗的水花。本次的作品也將扣緊「湧」的主題,發展出水滴、水紋等元素呈現在這一系列的產品之中。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日前從三峽歷史文物館遷移回到三峽老街(民權街),王淑宜小姐表示,回老街這裡,跟老街要多一些契合,除了是協會的重新出發,也希望相較於文物館的位置較遠,工坊就近在老街時能跟這裡的居民、左右鄰居有多一些互動。老街後面有一個藍染公園,雖然還沒完全開幕,但是未來這個文化意象會跟工坊結合起來。當初縣政府規劃藍染公園的時候,協會提供了很多意見,藍染公園後面是一個老房子,未來規劃把它徵收回來,當商品區跟展示館。另外也跟三峽長老教會合作,教會裡有活動的場地, 也有空間放染缸,可以辦培訓課程。

【從文化停掉的部份再開始】

除了希望把地方文化傳承下來,找回失落的三峽染,準備跨出新步伐的三峽染工坊成員們,更開始去思考,在許多傳統文化之中,雖然藍染是一項傳統手工藝,然而怎麼樣讓他可以更時尚、很自然的融入現代生活中,不會讓人覺得這只是一個老文化的傳承?「用不同的方法去做詮釋,這是我對藍染的期待,希望他走的是一個新藍染文化風格。」

在這樣的想法中,王淑宜小姐認為,這麼多年來藍染都是一種「染布」,這之間應該還有可以探討的可能性,所以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材質可以應用。

這次參與計畫的十位成員,有的原本只是協進會的導覽員,也有來自各行各業。十個人去創作、十個人去嘗試,不吝惜資金在開發新的材質上,每個人都試不只一種材質,就有了很多種可能。最後今年決定用「皮」來作為新的藍染創作材質,並且鎖定休閒風和飾品類兩個方向,創作包含夾腳拖、帽子、包包、皮帶、項鍊、耳環等,打破傳統材質的框架,「藍染皮件」就在今年的計畫中誕生。

【藍染中的三峽】

除了打破傳統工藝的刻板印象,開拓產品的創新構想之外,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便是在藍染這項工藝領域之中:「『三峽染』的特色在哪裡?」 王淑宜小姐自問,到底什麼是三峽染?假使作品拿到別的地方販售,拿掉三峽染工坊的名稱,如何讓人知道這是三峽染?

 

「很多地方在做藍染,我們的位置在哪裡?三峽地區以往的歷史背景,還有現有的資源,可以怎樣跟其他社區做區隔?我們希望發揮的優勢跟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最早我們成立的時候希望是一個研發團隊,取名叫『三峽傳統染色發展技術團隊』,之後曾經寫信給當時的蘇貞昌縣長,希望政府能支持我們的地區特色發展,當時用了『三峽染.鶯歌瓷.平溪天燈』作為地方特色的詮釋,後來就簡稱『三峽染』。而三峽並不一定要是『藍染』,因為染色有很多種可能。」王淑宜小姐表示,雖然主要是以藍色為主,其實三峽還有「薯榔」,就是咖啡色、黃色,用薯榔打底後再經過藍染,出來的顏色就叫做「烏布」(烏漂布)。 三峽早期有十幾二十家染布店,每家的配方都不一樣,也不會傳出來。這些技術在口頭訪談的時候可以得知大概,但是歷經隔代,記憶中的方法調配出來已經無法讓布上色,才知道原料變成染料還有一個發酵的過程,每一家的方法都不一樣,有人加麥芽糖、有人加黑糖、有人用蜂蜜。

 

「現在我們強調我們的染液是色香味俱佳,我們用米酒、用木灰水,還餵麥芽糖!」如果要區別出三峽的特色,目前成員們討論出的方式,像是開發一個代表三峽的圖案,或是從使用染液原料、水質的不同做切入,還有結合三峽的歷史背景、故事作為品牌詮釋等。在藍染中如何定位出三峽染的獨特性,成為目前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發展的重點方向。

 

【環保、再生、智慧、創意、傳承】

 

本次計畫中,除了振興「藍染」,更加入了「綠色」元素。三峽染工坊的成員,在創作皮質藍染之餘,還規劃了學習「裂織」的研習課程。「裂織」是一種編織技巧,在日本已經廣泛被利用,台灣則還不普及。主要是將不要的布拆解成粗細不定的長條狀後,重新編織組合。

 

做裂織最初的構想來自資源再利用,從事藍染創作的成員,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堆用剩的布,這些大都是難以用來製成成品的碎布、或是染製過程中有瑕疵的廢布,有些更是成員們早期開始學習藍染時技術不夠成熟的染布,卻相當具有歷史及情感意義。而藍染的布因為顏色都相近,在做裂織上非常容易搭配,也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裂織藍染的創作,不但是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同時也是將過去留下的舊布、廢布賦予新的價值、延續物品的生命,在環保意識高漲的大環境下,這樣的創意與惜物的精神極具發展的潛力。

 

【「Aika」—染布的女孩】

 

「我把這次的案子當作員工的教育訓練,讓他們能夠持續成長。這麼多年來也許我們一直都有在學習,也有新的成員加入,但在怎麼樣去腦力激盪?如何去研發、嘗試這些材料?這些方面能力比較欠缺。藉由這一次大家提案,從寫計畫開始這樣一個過程,讓成員可以把一個產品的誕生、怎麼樣形成的一個能力訓練出來。我認為每一位成員個人就是一個工坊,課程結束之後,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做這個工作,以後自己要設計,要開發什麼樣的產品、賣給誰、怎麼樣定價、怎麼去包裝,這整個過程都能夠讓我們更加提升。」王淑宜說,每個成員都有一個代號,她自己的叫做「Aika」,意思是「染布的女孩」,她除了期待三峽染能走進生活當中,成為生活文化的一部份之外,也期許致力於藍染創作的每位成員,都能在三峽的傳統工藝中,獲得個人的成長。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57.html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2

執行單位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北市三峽區民權街84巷2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新北市
內容

另外一項重頭大戲,則是與鳳甲美術館合作的「北投.陶.人」特展,在2013年1月26至2月17日舉辦,有二十多位陶藝家和創作者共同展出。這次展覽強調「結合過去與現在的北投,展現充滿生命力與生活樂趣的陶人精神。」讓大家再一次認識這個日治時代以來的臺灣陶瓷重鎮。在伴手禮的開發與創新方面,這次計畫從北投陶藝產品包裝的共同識別性著手,設計了兩組伴手禮外包裝。為了開發特色產品,也委請陶藝家嘗試以在地材料──藍泥與溫泉泥,進行釉藥試燒,可惜因溫泉粉含硫較高燒製時會產生氣泡,植物性的藍泥則不耐高溫,所以階段性的實驗暫告失敗。北投文化基金會表示,這次計畫著重在基礎的建立,以「看見北投陶藝」為出發點,再次進行行動調查,組織出陶藝家的網絡,進行教育推廣與傳承、伴手禮開發與創新、陶藝之美行程解說與體驗等活動。在尋找、訪談陶藝家與瞭解需求的過程中,不但凝聚出行動策略對於單位及個人的學習成長,進而推廣行銷,都有極大的助益。未來如何將北投陶瓷的歷史文化和傳奇性,以及北投燒、大屯燒等文物的魅力,組織成生動有趣的「北投陶瓷物語」,在大眾心目中重新勾勒北投陶瓷的形象,經由看見、接觸、體驗、學習、消費而留下深刻印記,仍待在地有心人持續深耕運作。

地處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匯流的沖積平原上,新北市三峽區古稱「三角湧」。早年當地盛產藍染染料植物「馬藍」,並擁有充沛的溪水可供漂洗染布,加上淡水河航運之便,這些先天條件造就染布業的興起,自清代即為北臺灣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之一,同治、光緒年間更為興盛,三角湧街上染房林立,染布和染料行銷大陸沿海口岸乃至外洋,頗負盛名。然而,物盛而衰,受到人工合成染料發明的影響,以及西式、日式服飾流行的打擊,三峽傳統染布市場逐漸萎縮而終至沒落,如今在民權老街(即三角湧街)徒留各家染房堂皇的店屋立面,發人思古之幽情。

【接續起三峽的藍染情緣】

染布業的消失已久矣,然而三峽的藍染情緣,卻在近年重新接續。秉持地方子弟對鄉土的熱愛,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於1999年發起「找尋失落的三峽染」研究計畫,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藝的研究與地方文化產業再造,並成立「三峽染工坊」推動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和藍染文化商品。在2009、2010年,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即已連續兩年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以「三峽藍.染三峽──幸福湧現」為主題,執行藍染工藝的扶植計畫。2012年是這項計畫第三度推動,除了延續之前的真皮染色研究,克服研發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並進行再拓展的實驗,諸如皮件藍靛套色研究、皮件固色技術的改善、皮件與其他纖維素材結合與應用、行銷通路的鋪陳以及產品設計美感的持續訓練等。2012年的主題商品與伴手禮,則透過工作坊小組討論,選定系列主題,設計實用性高的生活用品,以及能激發購買慾望的商品,其中代表性的三峽藍染皮件伴手禮,是本次專案策畫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包裝設計,針對開發的主題商品及伴手禮,透過小組與專業設計師的溝通討論,經由組員的腦力激盪,提供設計師製作適合藍染產品的專屬包裝,解決三峽藍染長期以來的產品包裝問題。

【主題產品開發創意豐富】

為了提升工坊的能力,由徐雪梅、簡志成、張瑋真三位老師,就皮件染色、包裝設計及美學設計等三大部分規劃專業課程,對學員進行共計80個小時的訓練。皮件染色部份,針對皮料蠟染與型染的技術、試驗、固色、洗滌等問題,由老師做深入的指導;包裝設計部份,採小組討論方式,透過設計師與學員的溝通,發想適合藍染產品的專屬包裝;美學設計部份,則以讀書會方式進行,由講師帶領學員,透過理論學習、集體討論、參訪及體驗,提升學員美感素養。課程進行同時,學員也以工作坊的方式,展開藍染商品的開發。本次8位學員,完成8個系列總共46件個人真皮藍染作品,項目包括背包、提包、小錢包、手機袋、皮夾、名片夾、書衣、夾腳拖鞋等等,品類豐富,大小齊備。同時也由全體學員共同設計出一套名片夾與鑰匙圈伴手禮盒,這項伴手禮盒由每位學員製作20套,共計完成160套伴手禮盒。學員的作品體現了將藍染工藝融入皮件設計的理念,結合多元素材搭配皮件染色,以蠟染、型染技術強化傳統工藝與時尚結合的美感,展現傳統藍靛染色的另類風貌。結業成果展於2012年11月19日在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舉行,也將在臺北工藝設計中心辦理展示會。配合展示活動,還製作皮件染色小筆記本與文宣品,宣傳三峽藍染皮件藝術與傳統染色工藝。

【研發精進皮件藍染技藝】

除了主題產品和伴手禮的開發,這項計畫在技藝研究上,持續著墨在皮件藍靛染色的研發。有別於傳統的布料藍染,皮件藍染在許多方面有待摸索學習,過去兩個年度的專案研究中,這部份已經踏出一大步。本年度技法研習的重點,在於將傳統藍染工藝中獨特的絞染、型染及繪染技術,結合運用在皮件藍染上。此外,皮件藍染的固色技術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間。雖然使用皮料為素材,染色的時間比布料節省許多,但是在染色的堅牢度上仍與布料一樣,需要進一步的處理。面對這項課題,是否能夠結合現代科技──如奈米技術,來協助改善天然植物染的定色問題,猶待探討研究,本年度持續拜訪皮件工廠和染色協會尋求專業協助。同時,協進會也委託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對藍染皮革(包括牛皮、羊皮、豬皮)進行測試,以獲取耐汗牢度、耐磨擦牢度、耐光牢度等基礎數據。另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是建立材料供應鏈與代工網絡。一方面調查高配合度的布料與皮料供應商,建立材料供應鏈。另一方面調查在地人力資源,提供代工機會,並整合代工網絡,建立社區產業資源系統。在行銷通路舖陳方面,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除了擁有三峽染工坊的實體門市,也在這次計畫中重新建置三峽藍染網路市集,並且強化網路市集的經營與管理,由於藍染皮件製作成本較高,初期產量有限,先以打樣的成品在網路市集上銷售。來也將與其他工坊、藍染展示館、藍染公園連結,再進一步拓展至外地與其他國家,增加藍染商品的行銷通路,並推動藍染文化產業。

【長期努力達到永續傳承】

從2009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之初,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開始針對各種材質進行染色試驗,進而選定皮材做為主角,顛覆藍染只能染布的印象。如今皮件染色邁入第三個計畫年度,每位學員已經發展出各自風格的紋樣和圖案,產品開發也更具系列化和獨特性。經過長期專業課程的訓練與實作,8位學員設計出8個系列藍染皮件創意商品,以及共同設計的伴手禮。這些作品除了個人的創意之外,也融入地方的特色和情感,除了美感和時尚的追求,其實用性更顧及各個年齡層,價位從數百元的小皮夾到數千元的精品皮件都有,產品多元而豐富,充分展現長期以來訓練的成果。長久的鍛鍊是為了達成更高層次的表現,在有限資源支持下,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企求以不懈的精神,持續推動三峽藍染文化的發展,讓這項在地的特色工藝,突破時代的限制,永續傳承下去。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2.html
執行單位: 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 北市三峽區民權街84巷2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新北市
內容:

另外一項重頭大戲,則是與鳳甲美術館合作的「北投.陶.人」特展,在2013年1月26至2月17日舉辦,有二十多位陶藝家和創作者共同展出。這次展覽強調「結合過去與現在的北投,展現充滿生命力與生活樂趣的陶人精神。」讓大家再一次認識這個日治時代以來的臺灣陶瓷重鎮。在伴手禮的開發與創新方面,這次計畫從北投陶藝產品包裝的共同識別性著手,設計了兩組伴手禮外包裝。為了開發特色產品,也委請陶藝家嘗試以在地材料──藍泥與溫泉泥,進行釉藥試燒,可惜因溫泉粉含硫較高燒製時會產生氣泡,植物性的藍泥則不耐高溫,所以階段性的實驗暫告失敗。北投文化基金會表示,這次計畫著重在基礎的建立,以「看見北投陶藝」為出發點,再次進行行動調查,組織出陶藝家的網絡,進行教育推廣與傳承、伴手禮開發與創新、陶藝之美行程解說與體驗等活動。在尋找、訪談陶藝家與瞭解需求的過程中,不但凝聚出行動策略對於單位及個人的學習成長,進而推廣行銷,都有極大的助益。未來如何將北投陶瓷的歷史文化和傳奇性,以及北投燒、大屯燒等文物的魅力,組織成生動有趣的「北投陶瓷物語」,在大眾心目中重新勾勒北投陶瓷的形象,經由看見、接觸、體驗、學習、消費而留下深刻印記,仍待在地有心人持續深耕運作。

地處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匯流的沖積平原上,新北市三峽區古稱「三角湧」。早年當地盛產藍染染料植物「馬藍」,並擁有充沛的溪水可供漂洗染布,加上淡水河航運之便,這些先天條件造就染布業的興起,自清代即為北臺灣重要的染布業中心之一,同治、光緒年間更為興盛,三角湧街上染房林立,染布和染料行銷大陸沿海口岸乃至外洋,頗負盛名。然而,物盛而衰,受到人工合成染料發明的影響,以及西式、日式服飾流行的打擊,三峽傳統染布市場逐漸萎縮而終至沒落,如今在民權老街(即三角湧街)徒留各家染房堂皇的店屋立面,發人思古之幽情。

【接續起三峽的藍染情緣】

染布業的消失已久矣,然而三峽的藍染情緣,卻在近年重新接續。秉持地方子弟對鄉土的熱愛,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於1999年發起「找尋失落的三峽染」研究計畫,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藝的研究與地方文化產業再造,並成立「三峽染工坊」推動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和藍染文化商品。在2009、2010年,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即已連續兩年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以「三峽藍.染三峽──幸福湧現」為主題,執行藍染工藝的扶植計畫。2012年是這項計畫第三度推動,除了延續之前的真皮染色研究,克服研發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並進行再拓展的實驗,諸如皮件藍靛套色研究、皮件固色技術的改善、皮件與其他纖維素材結合與應用、行銷通路的鋪陳以及產品設計美感的持續訓練等。2012年的主題商品與伴手禮,則透過工作坊小組討論,選定系列主題,設計實用性高的生活用品,以及能激發購買慾望的商品,其中代表性的三峽藍染皮件伴手禮,是本次專案策畫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包裝設計,針對開發的主題商品及伴手禮,透過小組與專業設計師的溝通討論,經由組員的腦力激盪,提供設計師製作適合藍染產品的專屬包裝,解決三峽藍染長期以來的產品包裝問題。

【主題產品開發創意豐富】

為了提升工坊的能力,由徐雪梅、簡志成、張瑋真三位老師,就皮件染色、包裝設計及美學設計等三大部分規劃專業課程,對學員進行共計80個小時的訓練。皮件染色部份,針對皮料蠟染與型染的技術、試驗、固色、洗滌等問題,由老師做深入的指導;包裝設計部份,採小組討論方式,透過設計師與學員的溝通,發想適合藍染產品的專屬包裝;美學設計部份,則以讀書會方式進行,由講師帶領學員,透過理論學習、集體討論、參訪及體驗,提升學員美感素養。課程進行同時,學員也以工作坊的方式,展開藍染商品的開發。本次8位學員,完成8個系列總共46件個人真皮藍染作品,項目包括背包、提包、小錢包、手機袋、皮夾、名片夾、書衣、夾腳拖鞋等等,品類豐富,大小齊備。同時也由全體學員共同設計出一套名片夾與鑰匙圈伴手禮盒,這項伴手禮盒由每位學員製作20套,共計完成160套伴手禮盒。學員的作品體現了將藍染工藝融入皮件設計的理念,結合多元素材搭配皮件染色,以蠟染、型染技術強化傳統工藝與時尚結合的美感,展現傳統藍靛染色的另類風貌。結業成果展於2012年11月19日在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舉行,也將在臺北工藝設計中心辦理展示會。配合展示活動,還製作皮件染色小筆記本與文宣品,宣傳三峽藍染皮件藝術與傳統染色工藝。

【研發精進皮件藍染技藝】

除了主題產品和伴手禮的開發,這項計畫在技藝研究上,持續著墨在皮件藍靛染色的研發。有別於傳統的布料藍染,皮件藍染在許多方面有待摸索學習,過去兩個年度的專案研究中,這部份已經踏出一大步。本年度技法研習的重點,在於將傳統藍染工藝中獨特的絞染、型染及繪染技術,結合運用在皮件藍染上。此外,皮件藍染的固色技術方面,仍有改善的空間。雖然使用皮料為素材,染色的時間比布料節省許多,但是在染色的堅牢度上仍與布料一樣,需要進一步的處理。面對這項課題,是否能夠結合現代科技──如奈米技術,來協助改善天然植物染的定色問題,猶待探討研究,本年度持續拜訪皮件工廠和染色協會尋求專業協助。同時,協進會也委託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對藍染皮革(包括牛皮、羊皮、豬皮)進行測試,以獲取耐汗牢度、耐磨擦牢度、耐光牢度等基礎數據。另一項持續進行的工作,是建立材料供應鏈與代工網絡。一方面調查高配合度的布料與皮料供應商,建立材料供應鏈。另一方面調查在地人力資源,提供代工機會,並整合代工網絡,建立社區產業資源系統。在行銷通路舖陳方面,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除了擁有三峽染工坊的實體門市,也在這次計畫中重新建置三峽藍染網路市集,並且強化網路市集的經營與管理,由於藍染皮件製作成本較高,初期產量有限,先以打樣的成品在網路市集上銷售。來也將與其他工坊、藍染展示館、藍染公園連結,再進一步拓展至外地與其他國家,增加藍染商品的行銷通路,並推動藍染文化產業。

【長期努力達到永續傳承】

從2009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之初,三角湧文化協進會開始針對各種材質進行染色試驗,進而選定皮材做為主角,顛覆藍染只能染布的印象。如今皮件染色邁入第三個計畫年度,每位學員已經發展出各自風格的紋樣和圖案,產品開發也更具系列化和獨特性。經過長期專業課程的訓練與實作,8位學員設計出8個系列藍染皮件創意商品,以及共同設計的伴手禮。這些作品除了個人的創意之外,也融入地方的特色和情感,除了美感和時尚的追求,其實用性更顧及各個年齡層,價位從數百元的小皮夾到數千元的精品皮件都有,產品多元而豐富,充分展現長期以來訓練的成果。長久的鍛鍊是為了達成更高層次的表現,在有限資源支持下,三角湧文化協進會企求以不懈的精神,持續推動三峽藍染文化的發展,讓這項在地的特色工藝,突破時代的限制,永續傳承下去。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2.html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3

執行單位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237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61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新北市
內容

走一趟鳶山下的三峽民權老街,抬頭仔細看看建築上的店號,不難發現這裡曾經聚集許多染坊,像是「金聯春」商號、「林茂興染坊」、「林榮祥染坊」等,都是以染布起家,他們富麗堂皇的巴洛克街屋,見證著染布產業盛極一時的景況。百年雲煙事過境遷,在三峽消失已久的藍染,如今以另一種姿態甦醒,由少數個人的興趣投入開始,逐漸凝聚社群共識進行推廣,到現在更邁向社區工藝微型產業之路。

【昔日北台灣染布集散地】

舊稱「三角湧」的三峽,自清朝以降就是北台灣染布和染料重要的產地。因為這裡位處大漢溪、三峽溪和橫溪匯流沖積之地,背山向水,是染料植物「馬藍」的盛產地,而清澈的溪水正好用來漂洗染布,加上航運便利,於是染布產業興盛聚集。自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初期,三峽的染布和染料不僅供應台灣所需,而且大量運往福州、廈門、上海轉銷大陸各地,甚至一度威脅藍染大國印度。早年的三峽染布業以三角湧街為集散地,也就是現在的民權老街,其興盛和專業的程度,可以從老建築上窺見一斑。例如在金聯春商號街屋立面的橫額上,浮塑著「本染坊不惜重資精撰原料嚴督加工製造發售」,十足說明了染坊的敬業態度;而林茂興染坊的橫額則標榜「林茂興號自辦外洋各省疋頭督染發售」,可見行銷範圍之廣闊。只是產業的興衰如潮起潮落,三角湧的藍染產業到了日治中期,敵不過西式服飾和化工染料的興起,逐漸凋零式微,到了現代幾近已被遺忘。現今三峽藍染工藝的復育,緣起於一群熱愛鄉土文化之士的努力。民國八十八年三角湧文化協會倡導「找尋失落的三峽染」,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術研究和地方文化產業的再造,之後並成立「三峽染工坊」,主要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

【以皮件藍染為發展重心】

趁著政府輔導地方特色產業的機會,三角湧文化協會九十八年起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九十九年延伸前一年努力,繼續執行「三峽藍‧染三峽──幸福湧現2」計畫,以「皮件藍染」和「裂織與織帶」為重心,進一步推展藍染工藝。計畫的推動以三角湧文化協會成員為主軸,針對有高度意願從事藍染工藝者為輔導對象,就前一年計畫執行發現的問題加以克服。例如皮件藍染進階研究、固色技術改善、裂織推廣應用、設計美感培養、材料供應鏈建立、產品價格精算和行銷通路鋪陳等。對藍染皮件商品的開發,採取工坊的方式進行,透過腦力激盪和小組討論,構思主題系列商品。而美學知識方面則採取讀書會方式,由講師帶領學員進行理論學習、討論和體驗,增進美感素養。這次計畫聘請徐雪梅、林玉緒、詹智成、吳紹青、神戶憲治、吳汶錡等多位講師,就其專業部分授課。另外聘請徐雪梅為計畫的陪伴設計師,是各項商品開發的指導老師;呂盈達為產品審查老師。徐雪梅老師長年旅居義大利,曾於義大利PRADA工程部服務,專長皮件處理、產品企畫、設計、打樣及生產流程管理。九十八年回到三峽居住,開始協助三峽染工坊的皮件開發。

【設計豐富意涵藍染產品】

徐雪梅老師表示,希望成員們藉由「做」這個動作,進而體會及了解「皮」這種材料的特性,除了能夠掌握它創作性質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帶入產品規格化與系統化製作的概念,以達到小量生產的可能性。這同時也是這一期計畫的中心理念,每位成員在發揮個人風格之餘,也必須將此理念融入產品的企畫與設計中。在實作課程的進展中,成員們擷取生活的意象,發展各自的語彙:有人採用幾何的圓和放射的光,凸顯「變化」的概念;有人以藍白分明的棋盤格子,呈現「鬥智」的主題;還有隨處可見的線條、變化多端的水波、河馬的大嘴和扶桑花。這些精心構思的意象,轉化製作出系列的背包、提袋、帽子、拖鞋和書衣,展現出豐富的表情。這次計畫中的觀光紀念品開發項目為書衣和拖鞋。成員運用不同圖案和染色技法,開發了九款書衣。另一項以「媽媽的拖鞋」為主題,讓成員從各自家庭背景、歲月的記憶、聲音(腳步聲)、安心或疲憊的感覺等去做聯想。每個人對媽媽的記憶不同,構思出來的圖案也繽紛多樣。再以點、線、面去發想,建構拖鞋立體樣貌,並且考慮平衡及動線,乃至圖案的對稱性,最後設計出具有溫馨感的作品。這些拖鞋除了有多樣選擇,還可以依購買者的要求量身訂做。

【邁向精品化客製化層次】

在「裂織與織帶」課程方面,今年仍繼續與中園國小合作,開發藍染結合裂織與織帶系列環保商品,由吳汶錡老師主持。吳汶錡老師是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主任,畢業於日本東京家政大學大學院,擅長運用不同纖維素材,在傳統中尋求創新與突破。她帶領學員從動作分析的過程中學會裂織與織帶。在藍染教學課程規畫上,除了持續培訓在地種子教師之外,也針對社區民眾及外來的藍染同好規畫基礎課程。因應不同對象,藍染體驗DIY也開發各種套裝行程,一般而言,兩小時的藍染體驗包含三峽藍染簡介、染色技藝教作和方巾染色。由於三峽染工坊就位在遊人如織的民權老街上,透過藍染體驗教學,正可以更快速及全面地傳達三峽藍染的願景。工坊還展售手提包、香包、名片夾、小錢包、門簾、筆記書、方巾、圍巾、壁飾、藍染娃娃及多樣的藍染服飾。經過接續兩年的努力,三峽染工坊已經培養出一批具有實力的工藝創作者。本次計畫共設計了十個系列的藍染皮件產品,題材各具創意,又有地方特色與情感的注入,兼具時尚感和實用性。藍染皮件可以說是傳統藍染工藝的進化,在工藝界前輩和專家的指導下,三峽染工坊已經累積相當經驗和技巧,未來希望以此為動力,將藍染工藝推向精品化、客製化的層次。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7.html
執行單位: 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 237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61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新北市
內容:

走一趟鳶山下的三峽民權老街,抬頭仔細看看建築上的店號,不難發現這裡曾經聚集許多染坊,像是「金聯春」商號、「林茂興染坊」、「林榮祥染坊」等,都是以染布起家,他們富麗堂皇的巴洛克街屋,見證著染布產業盛極一時的景況。百年雲煙事過境遷,在三峽消失已久的藍染,如今以另一種姿態甦醒,由少數個人的興趣投入開始,逐漸凝聚社群共識進行推廣,到現在更邁向社區工藝微型產業之路。

【昔日北台灣染布集散地】

舊稱「三角湧」的三峽,自清朝以降就是北台灣染布和染料重要的產地。因為這裡位處大漢溪、三峽溪和橫溪匯流沖積之地,背山向水,是染料植物「馬藍」的盛產地,而清澈的溪水正好用來漂洗染布,加上航運便利,於是染布產業興盛聚集。自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初期,三峽的染布和染料不僅供應台灣所需,而且大量運往福州、廈門、上海轉銷大陸各地,甚至一度威脅藍染大國印度。早年的三峽染布業以三角湧街為集散地,也就是現在的民權老街,其興盛和專業的程度,可以從老建築上窺見一斑。例如在金聯春商號街屋立面的橫額上,浮塑著「本染坊不惜重資精撰原料嚴督加工製造發售」,十足說明了染坊的敬業態度;而林茂興染坊的橫額則標榜「林茂興號自辦外洋各省疋頭督染發售」,可見行銷範圍之廣闊。只是產業的興衰如潮起潮落,三角湧的藍染產業到了日治中期,敵不過西式服飾和化工染料的興起,逐漸凋零式微,到了現代幾近已被遺忘。現今三峽藍染工藝的復育,緣起於一群熱愛鄉土文化之士的努力。民國八十八年三角湧文化協會倡導「找尋失落的三峽染」,進行傳統手工藍染技術研究和地方文化產業的再造,之後並成立「三峽染工坊」,主要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

【以皮件藍染為發展重心】

趁著政府輔導地方特色產業的機會,三角湧文化協會九十八年起參與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九十九年延伸前一年努力,繼續執行「三峽藍‧染三峽──幸福湧現2」計畫,以「皮件藍染」和「裂織與織帶」為重心,進一步推展藍染工藝。計畫的推動以三角湧文化協會成員為主軸,針對有高度意願從事藍染工藝者為輔導對象,就前一年計畫執行發現的問題加以克服。例如皮件藍染進階研究、固色技術改善、裂織推廣應用、設計美感培養、材料供應鏈建立、產品價格精算和行銷通路鋪陳等。對藍染皮件商品的開發,採取工坊的方式進行,透過腦力激盪和小組討論,構思主題系列商品。而美學知識方面則採取讀書會方式,由講師帶領學員進行理論學習、討論和體驗,增進美感素養。這次計畫聘請徐雪梅、林玉緒、詹智成、吳紹青、神戶憲治、吳汶錡等多位講師,就其專業部分授課。另外聘請徐雪梅為計畫的陪伴設計師,是各項商品開發的指導老師;呂盈達為產品審查老師。徐雪梅老師長年旅居義大利,曾於義大利PRADA工程部服務,專長皮件處理、產品企畫、設計、打樣及生產流程管理。九十八年回到三峽居住,開始協助三峽染工坊的皮件開發。

【設計豐富意涵藍染產品】

徐雪梅老師表示,希望成員們藉由「做」這個動作,進而體會及了解「皮」這種材料的特性,除了能夠掌握它創作性質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能帶入產品規格化與系統化製作的概念,以達到小量生產的可能性。這同時也是這一期計畫的中心理念,每位成員在發揮個人風格之餘,也必須將此理念融入產品的企畫與設計中。在實作課程的進展中,成員們擷取生活的意象,發展各自的語彙:有人採用幾何的圓和放射的光,凸顯「變化」的概念;有人以藍白分明的棋盤格子,呈現「鬥智」的主題;還有隨處可見的線條、變化多端的水波、河馬的大嘴和扶桑花。這些精心構思的意象,轉化製作出系列的背包、提袋、帽子、拖鞋和書衣,展現出豐富的表情。這次計畫中的觀光紀念品開發項目為書衣和拖鞋。成員運用不同圖案和染色技法,開發了九款書衣。另一項以「媽媽的拖鞋」為主題,讓成員從各自家庭背景、歲月的記憶、聲音(腳步聲)、安心或疲憊的感覺等去做聯想。每個人對媽媽的記憶不同,構思出來的圖案也繽紛多樣。再以點、線、面去發想,建構拖鞋立體樣貌,並且考慮平衡及動線,乃至圖案的對稱性,最後設計出具有溫馨感的作品。這些拖鞋除了有多樣選擇,還可以依購買者的要求量身訂做。

【邁向精品化客製化層次】

在「裂織與織帶」課程方面,今年仍繼續與中園國小合作,開發藍染結合裂織與織帶系列環保商品,由吳汶錡老師主持。吳汶錡老師是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系主任,畢業於日本東京家政大學大學院,擅長運用不同纖維素材,在傳統中尋求創新與突破。她帶領學員從動作分析的過程中學會裂織與織帶。在藍染教學課程規畫上,除了持續培訓在地種子教師之外,也針對社區民眾及外來的藍染同好規畫基礎課程。因應不同對象,藍染體驗DIY也開發各種套裝行程,一般而言,兩小時的藍染體驗包含三峽藍染簡介、染色技藝教作和方巾染色。由於三峽染工坊就位在遊人如織的民權老街上,透過藍染體驗教學,正可以更快速及全面地傳達三峽藍染的願景。工坊還展售手提包、香包、名片夾、小錢包、門簾、筆記書、方巾、圍巾、壁飾、藍染娃娃及多樣的藍染服飾。經過接續兩年的努力,三峽染工坊已經培養出一批具有實力的工藝創作者。本次計畫共設計了十個系列的藍染皮件產品,題材各具創意,又有地方特色與情感的注入,兼具時尚感和實用性。藍染皮件可以說是傳統藍染工藝的進化,在工藝界前輩和專家的指導下,三峽染工坊已經累積相當經驗和技巧,未來希望以此為動力,將藍染工藝推向精品化、客製化的層次。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7.html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4

執行單位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新北市三峽民權街84巷2號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新北市
內容

位在三條河流匯口的三峽,其舊名為「三角湧」,因為具有水運的優勢,加上日治時代五分車建設,使得礦業盛極一時。然而,儘管三峽的名氣大,但許多人對於這座小鎮的身世卻相當陌生。走在三峽老街上,歷史建築上刻著「林茂興染坊」、「陳恒芳染坊」、「林元吉染坊」、「元芳號染房」及「金聯春」、「林榮祥染坊」等字樣,而這些老染坊的背後,正是記憶著三峽曾為臺灣藍染重鎮的久遠故事。

【找回消失八十年的藍染工藝】

「許多人不曉得三峽老街古代還有個別稱叫染布街。」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總幹事劉美鈴說。三峽早年為染料植物「馬藍」的產地,再加上三峽溪與中埔溪的豐沛水源有利於染布漂洗作業,以及當時由三峽溪水運可連通道至淡水河,原物料與商品可藉由港埠集散運至艋舺、轉運銷至大陸廈門、上海等地,促成三峽成為染布業的中心。可惜,當化學染被引進臺灣,並迅速取代天然染,三峽藍染也因此消失。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早期為性質單純的非營利組織,主要成員多是熱愛鄉土的學校老師及在地居民,早期本會原本是以在地文史研究為主。

卻因機緣認識馬芬妹老師意外接觸到對傳說中的藍染,而走上推動工藝之路。民國八十七年,協會幾位成員在馬芬妹的召募下,一起前往貓空採集藍草,並學習基本染料「打藍」的製作技術,初步接觸了藍染工藝。在短暫見習之後,協進會再馬芬妹老師的介紹下,推薦當時住臺北新店的陳景林老師來指導,在會員及志工努力下,本會隨後創立的「三峽染工坊」開始有制度的培訓種子老師,投入相當的資源來發展藍染及產品設計,這才一步步的找回失落將近八十年的藍染工藝。

【策辦首屆藍染節打響名號】

九十一年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與當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一起辦理第一屆三峽藍染節,這不僅讓在地工藝師有發表成果的舞臺,同時也透過活動打響三峽藍染的名號,使協進會的凝聚力更加強化,奠定工藝穩定發展的基礎。

協會總幹事劉美鈴表示,透過每年三峽藍染節的活動開辦,三峽染工坊也與輔仁大學織品研究所及知名服裝設計師洪麗芬老師等展開合作。當時在北臺灣各地踏查有關藍染痕跡,也赴日本交流學習藍染技術,一步步將臺灣最傳統的染布工藝加入現代元素。從採藍草、製藍靛到綁紮及針縫,運用黃豆糊來做型染、蠟染等技巧到染色,使藍染的紋樣變化可以更細緻,甚至可以如畫彩那般,揮灑出銀河月景、湖光山色等風景畫效果。

開始借鏡他山之石,透過觀察臨摹來發想創意,三峽染工坊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輔導下,漸漸開發出屬於自己的商品,從一塊美麗的布品設計窗簾、門簾……等居家用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實用的圍巾、提袋、飾品、服裝等,這些各式各樣的藍染布品創作,令人愛不釋手,甚至還獲選成為新北市政府伴手禮。

【策劃國際工作營擴大推廣】

從投入至今,三峽染工坊目前已培訓出將近二十幾位種子老師,而目前更是積極投入種植端,希望可以使產業上下游供應鏈更加完整。

「為了擴大工藝教育,三峽染工坊也請聘請具有美術教育背景的產品設計師、服裝設計師,透過系統性課程規劃以及材料包設計,激發新進成員投入創作,也讓耗時費力的工藝產品具有量產的可能性。」總幹事劉美鈴說。

未來三峽染工坊希望可以與國際接軌,透過工作營互相交流學習,為臺灣藍染工藝帶來更多啟發。

(106年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17.html
執行單位: 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地址: 新北市三峽民權街84巷2號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 新北市
內容:

位在三條河流匯口的三峽,其舊名為「三角湧」,因為具有水運的優勢,加上日治時代五分車建設,使得礦業盛極一時。然而,儘管三峽的名氣大,但許多人對於這座小鎮的身世卻相當陌生。走在三峽老街上,歷史建築上刻著「林茂興染坊」、「陳恒芳染坊」、「林元吉染坊」、「元芳號染房」及「金聯春」、「林榮祥染坊」等字樣,而這些老染坊的背後,正是記憶著三峽曾為臺灣藍染重鎮的久遠故事。

【找回消失八十年的藍染工藝】

「許多人不曉得三峽老街古代還有個別稱叫染布街。」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總幹事劉美鈴說。三峽早年為染料植物「馬藍」的產地,再加上三峽溪與中埔溪的豐沛水源有利於染布漂洗作業,以及當時由三峽溪水運可連通道至淡水河,原物料與商品可藉由港埠集散運至艋舺、轉運銷至大陸廈門、上海等地,促成三峽成為染布業的中心。可惜,當化學染被引進臺灣,並迅速取代天然染,三峽藍染也因此消失。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早期為性質單純的非營利組織,主要成員多是熱愛鄉土的學校老師及在地居民,早期本會原本是以在地文史研究為主。

卻因機緣認識馬芬妹老師意外接觸到對傳說中的藍染,而走上推動工藝之路。民國八十七年,協會幾位成員在馬芬妹的召募下,一起前往貓空採集藍草,並學習基本染料「打藍」的製作技術,初步接觸了藍染工藝。在短暫見習之後,協進會再馬芬妹老師的介紹下,推薦當時住臺北新店的陳景林老師來指導,在會員及志工努力下,本會隨後創立的「三峽染工坊」開始有制度的培訓種子老師,投入相當的資源來發展藍染及產品設計,這才一步步的找回失落將近八十年的藍染工藝。

【策辦首屆藍染節打響名號】

九十一年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與當時臺北縣政府文化局,一起辦理第一屆三峽藍染節,這不僅讓在地工藝師有發表成果的舞臺,同時也透過活動打響三峽藍染的名號,使協進會的凝聚力更加強化,奠定工藝穩定發展的基礎。

協會總幹事劉美鈴表示,透過每年三峽藍染節的活動開辦,三峽染工坊也與輔仁大學織品研究所及知名服裝設計師洪麗芬老師等展開合作。當時在北臺灣各地踏查有關藍染痕跡,也赴日本交流學習藍染技術,一步步將臺灣最傳統的染布工藝加入現代元素。從採藍草、製藍靛到綁紮及針縫,運用黃豆糊來做型染、蠟染等技巧到染色,使藍染的紋樣變化可以更細緻,甚至可以如畫彩那般,揮灑出銀河月景、湖光山色等風景畫效果。

開始借鏡他山之石,透過觀察臨摹來發想創意,三峽染工坊在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輔導下,漸漸開發出屬於自己的商品,從一塊美麗的布品設計窗簾、門簾……等居家用品,以及日常生活中實用的圍巾、提袋、飾品、服裝等,這些各式各樣的藍染布品創作,令人愛不釋手,甚至還獲選成為新北市政府伴手禮。

【策劃國際工作營擴大推廣】

從投入至今,三峽染工坊目前已培訓出將近二十幾位種子老師,而目前更是積極投入種植端,希望可以使產業上下游供應鏈更加完整。

「為了擴大工藝教育,三峽染工坊也請聘請具有美術教育背景的產品設計師、服裝設計師,透過系統性課程規劃以及材料包設計,激發新進成員投入創作,也讓耗時費力的工藝產品具有量產的可能性。」總幹事劉美鈴說。

未來三峽染工坊希望可以與國際接軌,透過工作營互相交流學習,為臺灣藍染工藝帶來更多啟發。

(106年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17.html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5

識別碼C1_382000000A_110546
名稱三峽染工坊暨三峽藍染中心
區域(空)
簡述舊稱三角湧街的三峽民權街,在清代三峽作為染布業的集中地,當地染坊可說是一時興盛,現在的三峽民權街還保留許多當時的建築,外牆上刻著「染坊」字樣,形成相當有趣又兼具歷史味的景觀。由於藍染在日據時代西裝及和服流行後,便開始式微,至今已斷了幾十年,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為了不讓藍染文化就此消失,輔導成立三峽染工坊,致力於保存和推廣藍染文化。藍染是臺灣傳統的染布技術之一,是以曾為臺灣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的藍草為染劑,經繁複的印染程序,製成藍白相間的花布。三峽染工坊主要推出的服務,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等,也有網路商店提供線上訂購商品和體驗活動預約。三峽染工坊針對不同對象,推出不同的DIY藍染體驗套裝行程,一般體驗時間為1到2小時,包含三峽藍染簡介、染色技藝教作、方巾染色等。現在的三峽染布業雖然產業面臨沒落,但當地人仍積極保存這項傳統文化。三峽染工坊(藍染展示中心)就是為了保存藍染文化而成立,來到這裡除了認識藍染文化外,最重要的就是可以親手體驗藍染DIY,製作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藍染商品!
描述以體驗教學與藍染商品為主要服務,致力保存藍染文化
電話886-2-86713108
地址新北市237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歷史文物館旁)
郵政區碼(Zipcode)237
Region新北市
Town三峽區
旅遊資訊【大眾運輸】1.公車: a.台北客運:搭乘275、705、706、908、910、916、921、922三峽-新店(1079) b.首都客運:搭乘 圓環-三峽、802 c.桃園客運:搭乘 桃園-三峽2.火車鶯歌火車站下車轉搭接駁專車或三鶯假日文化巴士3.捷運 a.府中、新埔站搭台北客運-702、910於三峽國小站下車,步行可達 b.永寧站搭台北客運-812、916於三峽國小站下...
開放時間10:00~17:00 (每週一公休),藍染體驗:每週六、日10:00~16:00平日僅接受20人以上團體預約),每週一公休
圖一https://newtaipei.travel/content/images/attractions/2088/640x480_20150407135312.jpg
圖一描述三峽染工坊暨三峽藍染展示中心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82000000A
經度座標121.36923
緯度座標24.93447
原分類(空)
分類11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2-12-05T16:11:10+08:00
識別碼: C1_382000000A_110546
名稱: 三峽染工坊暨三峽藍染中心
區域: (空)
簡述: 舊稱三角湧街的三峽民權街,在清代三峽作為染布業的集中地,當地染坊可說是一時興盛,現在的三峽民權街還保留許多當時的建築,外牆上刻著「染坊」字樣,形成相當有趣又兼具歷史味的景觀。由於藍染在日據時代西裝及和服流行後,便開始式微,至今已斷了幾十年,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為了不讓藍染文化就此消失,輔導成立三峽染工坊,致力於保存和推廣藍染文化。藍染是臺灣傳統的染布技術之一,是以曾為臺灣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的藍草為染劑,經繁複的印染程序,製成藍白相間的花布。三峽染工坊主要推出的服務,包含藍染教學、DIY藍染體驗與藍染商品等,也有網路商店提供線上訂購商品和體驗活動預約。三峽染工坊針對不同對象,推出不同的DIY藍染體驗套裝行程,一般體驗時間為1到2小時,包含三峽藍染簡介、染色技藝教作、方巾染色等。現在的三峽染布業雖然產業面臨沒落,但當地人仍積極保存這項傳統文化。三峽染工坊(藍染展示中心)就是為了保存藍染文化而成立,來到這裡除了認識藍染文化外,最重要的就是可以親手體驗藍染DIY,製作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藍染商品!
描述: 以體驗教學與藍染商品為主要服務,致力保存藍染文化
電話: 886-2-86713108
地址: 新北市237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歷史文物館旁)
郵政區碼(Zipcode): 237
Region: 新北市
Town: 三峽區
旅遊資訊: 【大眾運輸】1.公車: a.台北客運:搭乘275、705、706、908、910、916、921、922三峽-新店(1079) b.首都客運:搭乘 圓環-三峽、802 c.桃園客運:搭乘 桃園-三峽2.火車鶯歌火車站下車轉搭接駁專車或三鶯假日文化巴士3.捷運 a.府中、新埔站搭台北客運-702、910於三峽國小站下車,步行可達 b.永寧站搭台北客運-812、916於三峽國小站下...
開放時間: 10:00~17:00 (每週一公休),藍染體驗:每週六、日10:00~16:00平日僅接受20人以上團體預約),每週一公休
圖一: https://newtaipei.travel/content/images/attractions/2088/640x480_20150407135312.jpg
圖一描述: 三峽染工坊暨三峽藍染展示中心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82000000A
經度座標: 121.36923
緯度座標: 24.93447
原分類: (空)
分類1: 1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2-12-05T16:11:10+08:00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於 非營利事業機關團體資料集 - 6

統一編號19997053
單位名稱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機關所在縣市新北市
最近異動日期1120529
最近異動原因02
原因說明文字變更負責人(含IDN)
統一編號: 19997053
單位名稱: 新北市三峽區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機關所在縣市: 新北市
最近異動日期: 1120529
最近異動原因: 02
原因說明文字: 變更負責人(含IDN)
[ 搜尋所有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 ]

根據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資料。

[ 搜尋所有 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20巷3號 ... ]

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的黃頁資料

(以下顯示 1 筆)

臺北縣三峽鎮三角湧文化協進會 | 地址: 新北市三峽區中山路61號1樓 | 電話: 02-8671-3108

與三角湧文化協進會同分類的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白荷陶坊

類別名稱: 陶瓷類 | 台南市 | 地址: 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37號

田心藝術設計工作室

類別名稱: 石雕工藝類 | 花蓮縣 | 地址: 973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慶豐8街161號1樓

台灣意匠工房

類別名稱: 石雕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名間鄉新民村外埔巷2-1號

南投縣草屯鎮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草屯鎮草溪路978號

趙家窯工藝坊

類別名稱: 陶瓷類 | 台中市 | 地址: 台中市大雅區大林路66巷12號

高士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金工類 | 屏東縣 | 地址: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67 號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新竹市 | 地址: 新竹縣新埔鎮旱里4鄰忠孝路120號

南投縣國姓鄉生活美學協會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國姓鄉

龍昇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其他類 | 苗栗縣 | 地址: 苗栗縣造橋鄉龍昇村8 鄰16-1號

彰化縣鹿港鎮菜園社區發展協會拼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彰化縣 | 地址: 鹿港鎮菜園里三民路256號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 屏東縣 | 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老土藝術工作室

類別名稱: 陶瓷類 | 雲林縣 | 地址: 雲林縣崙背鄉民生路28之8號

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竹山鎮延平一路2號

橋頭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磚瓦類 | 彰化縣 | 地址: 彰化縣花壇鄉橋頭村長昇街20巷96弄22號

三峰金屬漆藝設計工作室

類別名稱: 金工類 | 高雄市 | 地址: 81369 高雄市左營區重建路三號三樓之三

白荷陶坊

類別名稱: 陶瓷類 | 台南市 | 地址: 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37號

田心藝術設計工作室

類別名稱: 石雕工藝類 | 花蓮縣 | 地址: 973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慶豐8街161號1樓

台灣意匠工房

類別名稱: 石雕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名間鄉新民村外埔巷2-1號

南投縣草屯鎮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草屯鎮草溪路978號

趙家窯工藝坊

類別名稱: 陶瓷類 | 台中市 | 地址: 台中市大雅區大林路66巷12號

高士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金工類 | 屏東縣 | 地址: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67 號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新竹市 | 地址: 新竹縣新埔鎮旱里4鄰忠孝路120號

南投縣國姓鄉生活美學協會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國姓鄉

龍昇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其他類 | 苗栗縣 | 地址: 苗栗縣造橋鄉龍昇村8 鄰16-1號

彰化縣鹿港鎮菜園社區發展協會拼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彰化縣 | 地址: 鹿港鎮菜園里三民路256號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 屏東縣 | 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老土藝術工作室

類別名稱: 陶瓷類 | 雲林縣 | 地址: 雲林縣崙背鄉民生路28之8號

德豐木業股份有限公司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竹山鎮延平一路2號

橋頭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磚瓦類 | 彰化縣 | 地址: 彰化縣花壇鄉橋頭村長昇街20巷96弄22號

三峰金屬漆藝設計工作室

類別名稱: 金工類 | 高雄市 | 地址: 81369 高雄市左營區重建路三號三樓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