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
- 文化部公共藝術 @ 文化部

作品名稱家族的作者是邱連恭, 縣市是臺中市, 場域是學校, 設置地點是407臺中市西屯區櫻花路18號.

#家族的地圖

系統編號2096
作品編號P099-407-08
作品名稱家族
作者邱連恭
作品尺寸作品:左:底板970×260蝴蝶100×100*3隻 80×80*2隻 60×30*1隻;櫻花70×50*8朵右:底板770×230;蝴蝶150×150*1隻 100×100*4隻;80×80*2隻 60×30*2隻;櫻花70×50*3朵 基座: 長3000cm、寬40cm、高300cm
作品材質家族:不銹鋼 基座: 水泥
縣市臺中市
設置地點407臺中市西屯區櫻花路18號
經度120.652676
緯度24.169492
場域學校
經費萬246.0
經費說明(空)
取得方式公開徵選
執行小組陳麗美、林清鏡、朱俊仁、謝伯昌、李耿嘉、
徵選小組林清鏡、簡源忠、楊正言、魏炎順、朱俊仁、謝伯昌、施素貞
策劃單位(空)
作品說明本件作品以「長安」、「櫻花」及「蝴蝶」三個元素為創作主軸,作品上每一顆有編號的螺絲,都是見證「長安」創校的一份子,並透過栓螺絲的的活動,象徵每一位長安人的心將緊緊扣住於此,猶如一個大家庭,由點漸漸擴充至面,最後交織成一美麗藍圖。
主圖圖
創作年代yyyy2008
來源網站https://publicart.moc.gov.tw/home/zh-tw/works/2096
委託單位臺中市西屯區長安國民小學

系統編號

2096

作品編號

P099-407-08

作品名稱

家族

作者

邱連恭

作品尺寸

作品:左:底板970×260蝴蝶100×100*3隻 80×80*2隻 60×30*1隻;櫻花70×50*8朵右:底板770×230;蝴蝶150×150*1隻 100×100*4隻;80×80*2隻 60×30*2隻;櫻花70×50*3朵 基座: 長3000cm、寬40cm、高300cm

作品材質

家族:不銹鋼 基座: 水泥

縣市

臺中市

設置地點

407臺中市西屯區櫻花路18號

經度

120.652676

緯度

24.169492

場域

學校

經費萬

246.0

經費說明

(空)

取得方式

公開徵選

執行小組

陳麗美、林清鏡、朱俊仁、謝伯昌、李耿嘉、

徵選小組

林清鏡、簡源忠、楊正言、魏炎順、朱俊仁、謝伯昌、施素貞

策劃單位

(空)

作品說明

本件作品以「長安」、「櫻花」及「蝴蝶」三個元素為創作主軸,作品上每一顆有編號的螺絲,都是見證「長安」創校的一份子,並透過栓螺絲的的活動,象徵每一位長安人的心將緊緊扣住於此,猶如一個大家庭,由點漸漸擴充至面,最後交織成一美麗藍圖。

主圖

圖

創作年代yyyy

2008

來源網站

https://publicart.moc.gov.tw/home/zh-tw/works/2096

委託單位

臺中市西屯區長安國民小學

家族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家族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根據名稱 家族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家族 ...)

# 家族 於 文資局聚落建築群 - 1

案件編號20200814000001
個案名稱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級別代碼1.3.1
級別名稱聚落建築群
種類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1::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2.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排灣發源地,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相傳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於此地生下日月卵,該卵孵化成男女兩人而成為排灣後裔;發源地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形顯現,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護衛著部落族群,此地亦為部落二個當家頭目Qapulu及Mavaljiv的發源地,至今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此,足以彰顯世代相傳的歷史意義。 3.Kapayuwanan(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如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意象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充分顯現族群文化顯著性與特殊歷史文化意義。 4.Kapayuwanan(舊筏灣)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稜線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呈顯出族群與土地互動的重要關聯性與場域精神。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3、19條 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所屬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瑪家鄉
address: :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經度120.711972
緯度22.66775
代表圖像ext: :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_c.pn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png
name: : 舊筏灣建築群
區域範圍劃定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地區發展與特色舊筏灣部落在歷經了二期之重建計畫及部落族民自力打造重建雙管齊下,使得排灣社區的社區居民打造十二間傳統石板屋及四條石階步道,在重建期間社區將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口述記錄,透過工法的打造將傳統的工法由耆老成功的傳承給部落中的年輕一輩;同時也凝聚了族人傳統部落之互助精神。部落耆老將傳統工法文化智慧傳承給年輕 一代,是為舊筏灣部落重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95年度開始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屏東縣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地區已有初步的硬體設施及基礎調查成果,其對部落的空間型態、保存現況與生態、設施相關資源均已進行初步調查。
歷史沿革與現狀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一、歷史脈絡 1.部落史: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 2.文獻上的記載: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是五大頭目所管理有Paljngez、Taugadu、Mavaljiv、Qapulu、Tjarulivak等所管理,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1959年。 3.日治時期的發展 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幾年後政治勢力伸展到筏灣,日本人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蠺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就行政區而言,筏灣原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屬高雄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1959。 4.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 民國34年以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63年(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從民國79-85年(1990-1996年)修建瑪筏產業道路、民國90年(2001年)部落接通電源,民國91-92年(2002-2003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二、保存價值: 舊筏灣部落傳統的文化內涵呈現一種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處磨合後的適應結果,這種人地互動的和諧關係雖歷經現代生活的轉變,仍部分持續進行著,且其精神仍長久保存於筏灣族人的觀念裏。這種對待土地的柔韌態度正足以令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卻文展現貧乏單調地景的台灣主體社會作為空間生活改進參考的典範。 舊筏灣部落最鮮明的文化資產乃石板屋聚落群,此空間遺存具體表達排灣族群文化展演的場所意念,唯有聚落群的整體保存才能維持其空間價值,將來的任何空間營造或維護措施,都應保持石板屋建築群的整體空間意象。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一、建築特色 舊筏灣部落的聚落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以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的意像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 傳統的家屋包括主屋uma 與前庭kasasavan 兩部分。主屋為單室型,前側為世俗生活空間,後側為神聖祭祀空間,室內葬坑buluwangn 位於主屋內,這種區隔前世俗(生活起居、臨山谷側)與後神聖(祖先寓所、儲藏、臨山壁側),並連結天(屋頂天神)地(室內葬的祖靈57)的角色主要由主樑柱 cukes來扮演,突顯祖靈崇拜在整個思想體制中的重要性,同時由空間佈局中也體現了族人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前庭則為家屋主要的生產、公共聯繫場所,並且成為串聯不同家屋的一連續性空間。低矮緩平的屋頂,在實際日常生活操持中,為前庭空間的延伸,經常作為器物放置或作物曝曬的場所。 石板構體為排灣族聚落給人最鮮明的視覺印象,石板的運用,符合當地板岩節理發達的地質特色,同時,石板的材質特性也被賦予性別化的區分(公石、母石),不同材質的石板被運用於不同的區位(壁體與屋頂、地坪敷材)。石板屋的興建耗費時日,平常即需要收集材料,石材於特定的採石場davanuge(往瑪家的舊聯絡道路可通達,已崩塌)取得,木料則於冬季在森林裡尋找(冬季蒐集的木料含水率較低)。另外家屋的營建展現一種石板構築的財富與物資再分配象徵體制,大面積的石板由換工形式取得,動員能力越大者便能擁有面積越大的石板,因此,由部落內頭目家屋的石板用料尺度、祖靈柱雕刻、家屋外門楣圖騰圖紋等,往往能了解當時部落的規模以及頭目階層的實力差異。 依建築類型而言,傳統時期排灣族的聚落組成包含有家屋、青年會所、外牆與入口。家屋依身分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青年會所為未婚青年男子受教育訓練及晚間居住的場所,也是社內發生紛爭時的集會裁判處;傳統聚落周圍往往種植刺竹,栽植密林或疊石成為外牆,部落入口處設有門,晚上關閉。部落周圍亦設有陷阱做為防禦設施,入口旁常設有頭骨棚。 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後,筏灣部落空間構成已與傳統上有些出入。家屋雖仍為聚落的主要構成單元,但在形式上,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已不易區分;傳統的青年會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與派出所;傳統的防禦設施亦已消失。由於外來宗教的影響,聚落內也曾出現教堂建築,但現今消失或傾倒;另外,基於醫療保健的提供,也出現了衛生所。 二、環境特徵 舊筏灣部落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聚落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班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 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即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的稜線作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族人仍緊掛念著舊筏灣部落這個在山谷中真正的家,族人開始重回舊筏灣部落,從2001年開始,政府、族人正式展開合作,動手重整百年歷經桑滄的部落,重建百年歷史的石板屋,追溯自己文化及族群的根源,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在大武山穿梭自由的部落,一直在濃濃山嵐的吹送下,雙手護衛著他們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留傳了千百年如昔的神話。 在族人呼籲以及爭取之下,由屏東縣府邀集學者專家、社區居民,從 2001年共同投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經過5年來,目前已有12棟石板屋整修完成,部落內4條主要步道重新鋪上石板,並接通水源,將學校附近的場地整修完畢,此外,政府還增設戶外廁所、祭場、教室、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公共設備。 目前留在筏灣部落的尚有四條主要石階步道損壞殘跡,家屋殘跡中就保存狀況而言,可分為A:狀況尚好13棟、B:壁體完整22棟、C:壁體不完整29棟、D:無法辨識23棟等四類共計87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重要石板屋重建。(如頭目家屋、青年聚會所) 既有石板屋維護。 協助有意願重建家屋的族人。 既有空間紋理保存、維護。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
公告日期: : 2020-05-18 15:18:41.365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18cb70c-7afa-449b-9b50-3451e0dabae2/公告函-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08-14/df913b19-e345-44a3-a624-5935908d06cc/聚落地籍圖.doc
主管機關名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管機關單位屏東縣文化資產保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8-7210234
repImgId71135
案件編號: 20200814000001
個案名稱: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級別代碼: 1.3.1
級別名稱: 聚落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 1::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2.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排灣發源地,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相傳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於此地生下日月卵,該卵孵化成男女兩人而成為排灣後裔;發源地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形顯現,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護衛著部落族群,此地亦為部落二個當家頭目Qapulu及Mavaljiv的發源地,至今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此,足以彰顯世代相傳的歷史意義。 3.Kapayuwanan(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如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意象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充分顯現族群文化顯著性與特殊歷史文化意義。 4.Kapayuwanan(舊筏灣)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稜線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呈顯出族群與土地互動的重要關聯性與場域精神。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3、19條 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瑪家鄉
address: :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經度: 120.711972
緯度: 22.66775
代表圖像: ext: :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_c.pn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png
name: : 舊筏灣建築群
區域範圍劃定: 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地區發展與特色: 舊筏灣部落在歷經了二期之重建計畫及部落族民自力打造重建雙管齊下,使得排灣社區的社區居民打造十二間傳統石板屋及四條石階步道,在重建期間社區將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口述記錄,透過工法的打造將傳統的工法由耆老成功的傳承給部落中的年輕一輩;同時也凝聚了族人傳統部落之互助精神。部落耆老將傳統工法文化智慧傳承給年輕 一代,是為舊筏灣部落重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95年度開始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屏東縣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地區已有初步的硬體設施及基礎調查成果,其對部落的空間型態、保存現況與生態、設施相關資源均已進行初步調查。
歷史沿革與現狀: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一、歷史脈絡 1.部落史: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 2.文獻上的記載: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是五大頭目所管理有Paljngez、Taugadu、Mavaljiv、Qapulu、Tjarulivak等所管理,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1959年。 3.日治時期的發展 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幾年後政治勢力伸展到筏灣,日本人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蠺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就行政區而言,筏灣原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屬高雄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1959。 4.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 民國34年以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63年(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從民國79-85年(1990-1996年)修建瑪筏產業道路、民國90年(2001年)部落接通電源,民國91-92年(2002-2003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二、保存價值: 舊筏灣部落傳統的文化內涵呈現一種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處磨合後的適應結果,這種人地互動的和諧關係雖歷經現代生活的轉變,仍部分持續進行著,且其精神仍長久保存於筏灣族人的觀念裏。這種對待土地的柔韌態度正足以令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卻文展現貧乏單調地景的台灣主體社會作為空間生活改進參考的典範。 舊筏灣部落最鮮明的文化資產乃石板屋聚落群,此空間遺存具體表達排灣族群文化展演的場所意念,唯有聚落群的整體保存才能維持其空間價值,將來的任何空間營造或維護措施,都應保持石板屋建築群的整體空間意象。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 一、建築特色 舊筏灣部落的聚落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以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的意像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 傳統的家屋包括主屋uma 與前庭kasasavan 兩部分。主屋為單室型,前側為世俗生活空間,後側為神聖祭祀空間,室內葬坑buluwangn 位於主屋內,這種區隔前世俗(生活起居、臨山谷側)與後神聖(祖先寓所、儲藏、臨山壁側),並連結天(屋頂天神)地(室內葬的祖靈57)的角色主要由主樑柱 cukes來扮演,突顯祖靈崇拜在整個思想體制中的重要性,同時由空間佈局中也體現了族人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前庭則為家屋主要的生產、公共聯繫場所,並且成為串聯不同家屋的一連續性空間。低矮緩平的屋頂,在實際日常生活操持中,為前庭空間的延伸,經常作為器物放置或作物曝曬的場所。 石板構體為排灣族聚落給人最鮮明的視覺印象,石板的運用,符合當地板岩節理發達的地質特色,同時,石板的材質特性也被賦予性別化的區分(公石、母石),不同材質的石板被運用於不同的區位(壁體與屋頂、地坪敷材)。石板屋的興建耗費時日,平常即需要收集材料,石材於特定的採石場davanuge(往瑪家的舊聯絡道路可通達,已崩塌)取得,木料則於冬季在森林裡尋找(冬季蒐集的木料含水率較低)。另外家屋的營建展現一種石板構築的財富與物資再分配象徵體制,大面積的石板由換工形式取得,動員能力越大者便能擁有面積越大的石板,因此,由部落內頭目家屋的石板用料尺度、祖靈柱雕刻、家屋外門楣圖騰圖紋等,往往能了解當時部落的規模以及頭目階層的實力差異。 依建築類型而言,傳統時期排灣族的聚落組成包含有家屋、青年會所、外牆與入口。家屋依身分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青年會所為未婚青年男子受教育訓練及晚間居住的場所,也是社內發生紛爭時的集會裁判處;傳統聚落周圍往往種植刺竹,栽植密林或疊石成為外牆,部落入口處設有門,晚上關閉。部落周圍亦設有陷阱做為防禦設施,入口旁常設有頭骨棚。 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後,筏灣部落空間構成已與傳統上有些出入。家屋雖仍為聚落的主要構成單元,但在形式上,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已不易區分;傳統的青年會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與派出所;傳統的防禦設施亦已消失。由於外來宗教的影響,聚落內也曾出現教堂建築,但現今消失或傾倒;另外,基於醫療保健的提供,也出現了衛生所。 二、環境特徵 舊筏灣部落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聚落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班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 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即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的稜線作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 族人仍緊掛念著舊筏灣部落這個在山谷中真正的家,族人開始重回舊筏灣部落,從2001年開始,政府、族人正式展開合作,動手重整百年歷經桑滄的部落,重建百年歷史的石板屋,追溯自己文化及族群的根源,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在大武山穿梭自由的部落,一直在濃濃山嵐的吹送下,雙手護衛著他們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留傳了千百年如昔的神話。 在族人呼籲以及爭取之下,由屏東縣府邀集學者專家、社區居民,從 2001年共同投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經過5年來,目前已有12棟石板屋整修完成,部落內4條主要步道重新鋪上石板,並接通水源,將學校附近的場地整修完畢,此外,政府還增設戶外廁所、祭場、教室、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公共設備。 目前留在筏灣部落的尚有四條主要石階步道損壞殘跡,家屋殘跡中就保存狀況而言,可分為A:狀況尚好13棟、B:壁體完整22棟、C:壁體不完整29棟、D:無法辨識23棟等四類共計87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重要石板屋重建。(如頭目家屋、青年聚會所) 既有石板屋維護。 協助有意願重建家屋的族人。 既有空間紋理保存、維護。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
公告日期: : 2020-05-18 15:18:41.365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18cb70c-7afa-449b-9b50-3451e0dabae2/公告函-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08-14/df913b19-e345-44a3-a624-5935908d06cc/聚落地籍圖.doc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repImgId: 71135

# 家族 於 文資局古蹟 - 2

案件編號19850819000001
個案名稱新竹鄭氏家廟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鄭氏家廟位於現在新竹市北門街一七五號,創建於咸豐三年(1853年),是新竹浯江鄭氏一族的家廟。新竹鄭氏一支,世居福建漳浦縣,明末時由漳浦遷居浯江(今金門)。鄭氏開浯始祖為鄭懷仁,二世為世輝,生平皆不詳。世輝生五子:國周、國漢、國晉、國唐、國慶,是為日後之五大房。其中,國周、國唐以及國慶派下子孫在臺發展最好。乾隆四十年(1775年),國唐第三子崇吉、四子崇和以及國慶和他的次子崇科,因崇和屢試不第與規災饉,自浯江遷居於臺灣後龍的溪州。由於事業有成,其他的族人也陸續遷居後龍。其後,為了規避分類械鬥的紛擾,崇和與國慶之子崇科又遷移至竹塹。遷移至竹塹之後,崇和以教讀為業,並捐得監生,成為初闢的竹塹地區少有的士紳型人物。他又設隘堵禦「番」害,從事土地之拓墾,逐漸累積財富,家族也日益繁榮富庶。嘉慶十年(1805年)鄭崇和已成為地方上的領袖,曾出面勸息淡屬的閩粵械鬥,並募勇抵禦海盜蔡牽的寇擾,而為官方所嘉許,死後並入祀鄉賢祠。此外,崇和也提攜同來竹塹的堂弟崇科,出資予崇科至後龍經營「恆和」商號,而得以慢慢累積財富,奠定其派下一系的發展。崇和實為浯江鄭氏家族能在臺灣發展並發揚光大的關鍵人物。崇和與崇科兩人奠定了鄭氏家族發展之基礎,至其子用錫與用鑑時,鄭氏家族已擁有過人的聲望與資產,成為傲視一方的大家族。崇和次子用錫,博通經史,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為恩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中進士,是為開臺兩百餘年臺灣本籍進士第一人,竹塹浯江鄭氏家族因而社會地位驟昇。用錫熱心公益,以其士紳身份與官方建立良好的官紳關係,並多次維護地方治安、抵禦外侮以及勸息族群間的分類械鬥,儼然為地域社會的領袖。崇科長子用鑑是一位以教學與孝順聞名的士紳,掌明志書院三十年,栽培弟子無數。用鑑又勤儉持家,在累積資本之後,諸子經營商業有成,廣置田園二千餘畝。除了用錫與用鑑之外,他們的堂兄弟也有以科舉成名的,也有以經營產業致富的。鄭氏家族在清代,有三人入祀鄉賢祠,光緒十五年(1889年)新竹地區旌表孝友名單中,鄭氏一族即佔三十人中的六人。在用錫榮登進士,子弟多人貴顯,家族族運上昇之際,家族成員倡建象徵家族團結、凝聚宗族意識的鄭氏家廟。道光十年(1830年)鄭家首先在其故鄉金門裡洋鄉建立鄭氏家廟。咸豐三年(1853年)鄭用錫與用鑑又倡議在竹塹興建鄭氏家廟,並由八房共同出資成立祭祀公業,成為八房的共同財產。這八房為:碩德、文美、文哲、文哺、文瑞、文理、文超、碩俊。每年在上元與冬至舉行兩次祭祀,不過各房均可祭祀,並不限於此八祧子孫。鄭氏家廟座西北向東南,與其右鄰之吉利第、春官第以及進士第等四棟建築物,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宗族聚落。家廟乃此聚落核心,建於該建築群最尊之左側,而且因屬於祀典空間性質,家廟是唯一具有三開間格局的。鄭氏家廟之建造,不管是建築材料的使用或是構築方法,完全沿襲傳統閩南金門式建築的風格。家廟採用嚴謹的正方形平面組織規則,整棟建築物是由十個小正方形組合而成,反映出一種有特色的幾何秩序。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市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address: : 北門里北門街175號
經度120.96547705761
緯度24.80996484243
主管機關名稱新竹市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新竹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300新竹市北區中央路109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8-30/11d02c6a-2229-421d-b385-d9e72a17c345/1代表圖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8-30/11d02c6a-2229-421d-b385-d9e72a17c345/1代表圖.jpg
name: : 1代表圖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祭OOOOOOOOO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祭OOOO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01
外觀特徵鄭氏家廟之建造,不管是建築材料的使用或是構築方法,完全沿襲傳統閩南金門式建築的風格。家廟採用嚴謹的正方形平面組織規則,整棟建築物是由十個小正方形組合而成,反映出一種有特色的幾何秩序。
室內特徵鄭氏家廟本體為三開間兩進式的單院建築,前後兩進與兩側廂廊圍繞中央天井,格局端正。左側接一個小天井與單邊護龍,有一段時間成為里民開會的地方;右側連接吉利第、春官第與進士第;後面連接一馬背式屋頂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共同構成鄭家的生活空間。 在外觀上,家廟的屋頂為重脊式燕尾頂,起翹的角度與線條均十分優美,門前有二對旗桿座,為中試科舉之家宅才有之物,你可以趨前仔細觀看夾桿石上幾近風化的雕刻圖案,左側石上刻龍,右側刻虎,依稀可見樸拙可愛的造型,與中國人在方位上注重左青龍右白虎的觀念。門前埕的八卦形鋪面較為特殊,是其他建築物少有的作法,可見其格局的嚴謹與風水上的注重。 駐足鄭氏家廟前,可看到立面上的比例極佳,寬度與高度約為2:1,十分穩定。再靠近鐵欄杆,可以看見門廳前簷下有許多極具藝術價值、雕功極細緻的建築構件,如門旁的鏤窗及簷下的雀替及垂花,樑架上的柱頭斗拱,在在表現當時木作匠師的手藝;兩側板壁上則有特別的萬字形組砌,注意看萬字線條是連續不斷的,一旁還有優美的花草磚雕,此則可見其磚工的細緻;在石刻方面,有一般民宅看不見的石鼓(又稱抱鼓石),與許多吉祥動物的雕刻,只是因年久而風化,較難看出其精緻的雕工。
使用情形1853年鄭用錫與堂弟鄭用鑑商議,由八大房共同出資,在北門街創建鄭氏家廟,議定每年上元節與冬至時各舉行祭祀乙次。平時不對外開放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鄰近建築物的樣貌,應配合北門街附近傳統街屋式樣。高度不宜過高,避免對古蹟之壓迫。
現狀創建於咸豐三年,是新竹悟江鄭氏一族的家廟。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鄭家自浯江遷居於臺灣後龍的溪州,事業有成。其後為了規避分類械鬥的紛擾,又遷移竹塹,逐漸發跡。家廟右鄰吉利第、春官第及進士第等建築物,其平面組織在四棟建築物中,是最嚴謹的一棟,也正反映出一種精緻而完美的幾何次序。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5425079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七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 : 1985-08-19 17:14:09.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landNo: : 北門段
landSerialNo: : 1566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landNo: : 北門段
landSerialNo: : 1567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landNo: : 北門段
landSerialNo: : 1568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landNo: : 北門段
landSerialNo: : 1573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F009新竹市新竹鄭氏家廟(三級)(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595/photo/F009新竹市新竹鄭氏家廟(三級)(1).JPG
2::
mediaName: : F009新竹市新竹鄭氏家廟(三級)(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596/photo/F009新竹市新竹鄭氏家廟(三級)(2).JPG
3::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24d460f9-1755-4e25-a70e-47acb7ff900c/2.jpg
4::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108d29b2-ec81-45d1-874b-a657afbb7438/3.jpg
5::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156c5356-7795-4caf-b30e-3e5ae9c41913/4.jpg
6::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aaf8bbec-d5a4-4ac2-96ee-37bb5cf10f65/5.jpg
7::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582ef0fb-48b7-4a1f-89db-ea1f1f72a50e/6.jpg
8::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a50bb959-125c-47ed-8f68-419ece8ab498/7.jpg
9::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d799ab12-df2a-4c70-b4bc-e29c63dd5e2a/8.jpg
10::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44d3269d-e71c-4abc-8708-7850f9136683/9.jpg
11::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30a3eabd-0f66-4ca6-a5ce-a1098282ec82/10.jpg
12::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6c7fa62e-e712-481d-8da7-c47bc350adee/11.jpg
13::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b3016203-762c-44c7-afaf-aed82b4a0da8/12.jpg
14::
mediaName: : 南大路警察宿舍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d7f5073a-860a-4e31-a160-63899e73bc42/13.jpg
15::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45d40435-48e2-4732-8a93-c364f61c1be5/14.jpg
16::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3bcfdb87-b5ac-40cf-b3e9-8d16b65211c6/15.jpg
17::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88a459c1-e8e7-42dc-a3b3-acaf178a864f/16.jpg
18::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860f1737-a5d3-4dac-820f-b13a40e6186e/17.jpg
19::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c6cc17df-3072-4c18-a238-b88395974d7d/18.jpg
20::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f3b90b09-95e6-4652-8794-8880fab1821f/19.jpg
21::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186f4e73-a523-4509-8ecb-cd24f028014a/20.jpg
22::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c16894ac-6b18-47e1-b358-621f0cd394e2/21.jpg
23::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a9187781-9d11-44e3-9a6e-e9d7aece2321/22.jpg
24::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a560c2e2-9607-4384-8e85-d2f5d64208fa/23.jpg
25::
mediaName: : 鄭氏家廟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30/0fcf0479-8787-46b9-a80c-73ee0b2e5392/-原圖.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30/e8c67926-4c4c-41c7-b0a8-cec3602db377/新竹市古蹟一覽表.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30/267c83df-2061-4a0d-b5a0-1b19b8d33d6d/臺閩地區古蹟名冊.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4032/photo/ffa96bd8-40d2-4039-9b4d-3685c2fadc7a.jpg
repImgId135898
案件編號: 19850819000001
個案名稱: 新竹鄭氏家廟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 鄭氏家廟位於現在新竹市北門街一七五號,創建於咸豐三年(1853年),是新竹浯江鄭氏一族的家廟。新竹鄭氏一支,世居福建漳浦縣,明末時由漳浦遷居浯江(今金門)。鄭氏開浯始祖為鄭懷仁,二世為世輝,生平皆不詳。世輝生五子:國周、國漢、國晉、國唐、國慶,是為日後之五大房。其中,國周、國唐以及國慶派下子孫在臺發展最好。乾隆四十年(1775年),國唐第三子崇吉、四子崇和以及國慶和他的次子崇科,因崇和屢試不第與規災饉,自浯江遷居於臺灣後龍的溪州。由於事業有成,其他的族人也陸續遷居後龍。其後,為了規避分類械鬥的紛擾,崇和與國慶之子崇科又遷移至竹塹。遷移至竹塹之後,崇和以教讀為業,並捐得監生,成為初闢的竹塹地區少有的士紳型人物。他又設隘堵禦「番」害,從事土地之拓墾,逐漸累積財富,家族也日益繁榮富庶。嘉慶十年(1805年)鄭崇和已成為地方上的領袖,曾出面勸息淡屬的閩粵械鬥,並募勇抵禦海盜蔡牽的寇擾,而為官方所嘉許,死後並入祀鄉賢祠。此外,崇和也提攜同來竹塹的堂弟崇科,出資予崇科至後龍經營「恆和」商號,而得以慢慢累積財富,奠定其派下一系的發展。崇和實為浯江鄭氏家族能在臺灣發展並發揚光大的關鍵人物。崇和與崇科兩人奠定了鄭氏家族發展之基礎,至其子用錫與用鑑時,鄭氏家族已擁有過人的聲望與資產,成為傲視一方的大家族。崇和次子用錫,博通經史,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為恩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年)中進士,是為開臺兩百餘年臺灣本籍進士第一人,竹塹浯江鄭氏家族因而社會地位驟昇。用錫熱心公益,以其士紳身份與官方建立良好的官紳關係,並多次維護地方治安、抵禦外侮以及勸息族群間的分類械鬥,儼然為地域社會的領袖。崇科長子用鑑是一位以教學與孝順聞名的士紳,掌明志書院三十年,栽培弟子無數。用鑑又勤儉持家,在累積資本之後,諸子經營商業有成,廣置田園二千餘畝。除了用錫與用鑑之外,他們的堂兄弟也有以科舉成名的,也有以經營產業致富的。鄭氏家族在清代,有三人入祀鄉賢祠,光緒十五年(1889年)新竹地區旌表孝友名單中,鄭氏一族即佔三十人中的六人。在用錫榮登進士,子弟多人貴顯,家族族運上昇之際,家族成員倡建象徵家族團結、凝聚宗族意識的鄭氏家廟。道光十年(1830年)鄭家首先在其故鄉金門裡洋鄉建立鄭氏家廟。咸豐三年(1853年)鄭用錫與用鑑又倡議在竹塹興建鄭氏家廟,並由八房共同出資成立祭祀公業,成為八房的共同財產。這八房為:碩德、文美、文哲、文哺、文瑞、文理、文超、碩俊。每年在上元與冬至舉行兩次祭祀,不過各房均可祭祀,並不限於此八祧子孫。鄭氏家廟座西北向東南,與其右鄰之吉利第、春官第以及進士第等四棟建築物,組成了一個小型的宗族聚落。家廟乃此聚落核心,建於該建築群最尊之左側,而且因屬於祀典空間性質,家廟是唯一具有三開間格局的。鄭氏家廟之建造,不管是建築材料的使用或是構築方法,完全沿襲傳統閩南金門式建築的風格。家廟採用嚴謹的正方形平面組織規則,整棟建築物是由十個小正方形組合而成,反映出一種有特色的幾何秩序。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市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address: : 北門里北門街175號
經度: 120.96547705761
緯度: 24.80996484243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市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 新竹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300新竹市北區中央路109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8-30/11d02c6a-2229-421d-b385-d9e72a17c345/1代表圖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8-30/11d02c6a-2229-421d-b385-d9e72a17c345/1代表圖.jpg
name: : 1代表圖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祭OOOOOOOOO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祭OOOO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50819000001
外觀特徵: 鄭氏家廟之建造,不管是建築材料的使用或是構築方法,完全沿襲傳統閩南金門式建築的風格。家廟採用嚴謹的正方形平面組織規則,整棟建築物是由十個小正方形組合而成,反映出一種有特色的幾何秩序。
室內特徵: 鄭氏家廟本體為三開間兩進式的單院建築,前後兩進與兩側廂廊圍繞中央天井,格局端正。左側接一個小天井與單邊護龍,有一段時間成為里民開會的地方;右側連接吉利第、春官第與進士第;後面連接一馬背式屋頂的建築物,這些建築物共同構成鄭家的生活空間。 在外觀上,家廟的屋頂為重脊式燕尾頂,起翹的角度與線條均十分優美,門前有二對旗桿座,為中試科舉之家宅才有之物,你可以趨前仔細觀看夾桿石上幾近風化的雕刻圖案,左側石上刻龍,右側刻虎,依稀可見樸拙可愛的造型,與中國人在方位上注重左青龍右白虎的觀念。門前埕的八卦形鋪面較為特殊,是其他建築物少有的作法,可見其格局的嚴謹與風水上的注重。 駐足鄭氏家廟前,可看到立面上的比例極佳,寬度與高度約為2:1,十分穩定。再靠近鐵欄杆,可以看見門廳前簷下有許多極具藝術價值、雕功極細緻的建築構件,如門旁的鏤窗及簷下的雀替及垂花,樑架上的柱頭斗拱,在在表現當時木作匠師的手藝;兩側板壁上則有特別的萬字形組砌,注意看萬字線條是連續不斷的,一旁還有優美的花草磚雕,此則可見其磚工的細緻;在石刻方面,有一般民宅看不見的石鼓(又稱抱鼓石),與許多吉祥動物的雕刻,只是因年久而風化,較難看出其精緻的雕工。
使用情形: 1853年鄭用錫與堂弟鄭用鑑商議,由八大房共同出資,在北門街創建鄭氏家廟,議定每年上元節與冬至時各舉行祭祀乙次。平時不對外開放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鄰近建築物的樣貌,應配合北門街附近傳統街屋式樣。高度不宜過高,避免對古蹟之壓迫。
現狀: 創建於咸豐三年,是新竹悟江鄭氏一族的家廟。乾隆四十年(西元1775年),鄭家自浯江遷居於臺灣後龍的溪州,事業有成。其後為了規避分類械鬥的紛擾,又遷移竹塹,逐漸發跡。家廟右鄰吉利第、春官第及進士第等建築物,其平面組織在四棟建築物中,是最嚴謹的一棟,也正反映出一種精緻而完美的幾何次序。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425079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七四台內民字第338095號
公告日期: : 1985-08-19 17:14:09.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landNo: : 北門段
landSerialNo: : 1566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landNo: : 北門段
landSerialNo: : 1567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landNo: : 北門段
landSerialNo: : 1568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新竹市
distName: : 北區
landNo: : 北門段
landSerialNo: : 1573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 : 保存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F009新竹市新竹鄭氏家廟(三級)(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595/photo/F009新竹市新竹鄭氏家廟(三級)(1).JPG
2::
mediaName: : F009新竹市新竹鄭氏家廟(三級)(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596/photo/F009新竹市新竹鄭氏家廟(三級)(2).JPG
3::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24d460f9-1755-4e25-a70e-47acb7ff900c/2.jpg
4::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108d29b2-ec81-45d1-874b-a657afbb7438/3.jpg
5::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156c5356-7795-4caf-b30e-3e5ae9c41913/4.jpg
6::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aaf8bbec-d5a4-4ac2-96ee-37bb5cf10f65/5.jpg
7::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582ef0fb-48b7-4a1f-89db-ea1f1f72a50e/6.jpg
8::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a50bb959-125c-47ed-8f68-419ece8ab498/7.jpg
9::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d799ab12-df2a-4c70-b4bc-e29c63dd5e2a/8.jpg
10::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44d3269d-e71c-4abc-8708-7850f9136683/9.jpg
11::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30a3eabd-0f66-4ca6-a5ce-a1098282ec82/10.jpg
12::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6c7fa62e-e712-481d-8da7-c47bc350adee/11.jpg
13::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b3016203-762c-44c7-afaf-aed82b4a0da8/12.jpg
14::
mediaName: : 南大路警察宿舍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d7f5073a-860a-4e31-a160-63899e73bc42/13.jpg
15::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45d40435-48e2-4732-8a93-c364f61c1be5/14.jpg
16::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3bcfdb87-b5ac-40cf-b3e9-8d16b65211c6/15.jpg
17::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88a459c1-e8e7-42dc-a3b3-acaf178a864f/16.jpg
18::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860f1737-a5d3-4dac-820f-b13a40e6186e/17.jpg
19::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c6cc17df-3072-4c18-a238-b88395974d7d/18.jpg
20::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f3b90b09-95e6-4652-8794-8880fab1821f/19.jpg
21::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186f4e73-a523-4509-8ecb-cd24f028014a/20.jpg
22::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c16894ac-6b18-47e1-b358-621f0cd394e2/21.jpg
23::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a9187781-9d11-44e3-9a6e-e9d7aece2321/22.jpg
24::
mediaName: : 新竹鄭氏家廟
author: : 黃偉倫
takePhotoDate: : 2020/12/2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22/a560c2e2-9607-4384-8e85-d2f5d64208fa/23.jpg
25::
mediaName: : 鄭氏家廟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30/0fcf0479-8787-46b9-a80c-73ee0b2e5392/-原圖.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30/e8c67926-4c4c-41c7-b0a8-cec3602db377/新竹市古蹟一覽表.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30/267c83df-2061-4a0d-b5a0-1b19b8d33d6d/臺閩地區古蹟名冊.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4032/photo/ffa96bd8-40d2-4039-9b4d-3685c2fadc7a.jpg
repImgId: 135898

# 家族 於 文資局聚落建築群 - 3

案件編號20080519000001
個案名稱五溝水
級別代碼1.3.1
級別名稱聚落建築群
種類1::
code: : B3
name: : 漢人街庄
評定基準1:: : 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
2::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3:: : 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1.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 2.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 3.客家建築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6條暨《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
所屬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萬巒鄉
address: : 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經度120.603056
緯度22.595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3-14/9f3c1887-f1a4-4d47-9df9-fbc330996a4f/五溝水照片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3-14/9f3c1887-f1a4-4d47-9df9-fbc330996a4f/五溝水照片.jpg
name: : 五溝水照片
區域範圍劃定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土地面積共計51公頃。
地區發展與特色1.所在位置 「五溝水」位在屏東縣萬巒鄉內,東接赤山、萬金兩個聚落,北有成德村,西臨四溝水,南隔萬巒、佳佐為界。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2.周邊環境特色 「五溝水」為一客家傳統聚落,在客家六堆地區中屬於先鋒堆。五溝水東側有南大武山,形成萬巒地區由東往西逐漸傾斜的地勢,順勢而下的合流,從北方萬安方向來的東港溪上游,與泗溝村匯集了另一股來自東邊赤山與新置方向的河流,形成一塊三角形平原,為五溝水。受到地勢影響,流經五溝庄內的溪流轉折向東流,此現象在臺灣西部難得一見,稱為「水流東」,也被當地居民視為很好的地理風水。
歷史沿革與現狀1.建造年代 「五溝水」為屏東六堆客家聚落,聚落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1710年(清康熙49年),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早期聚落發展以東興及西盛庄為主,其後因人口的增長等因素,漸往北邊得勝及南邊大林發展。 2.相關事件背景 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族人為最早入墾五溝水,一開始居住於東興庄內,然後漸漸向西盛往大林方向發展。1722年(清康熙60年)因爆發朱一貴事件,六堆村莊組織團練,原村中熊姓族人,因吳姓族人在祭祀公業支持下離開五溝,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吳姓族人則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北塘派下劉姓族人入墾,但當時西盛一帶土地多為吳姓所有,劉姓在五溝水地區據地僅只「劉屋伙房」一棟。愛塘派下第12世的劉大我來到五溝水從事農耕,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也就是劉氏大我祖堂。同屬愛塘派下13世的劉偉芳等人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為團結族內人力,劉姓族人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時,愛塘派下聯合北塘派下,共同創建劉氏宗祠,自此宗祠成了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日治時期前期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使人口增加,而有一些族群向大林、得勝等地遷移與發展,使得聚落範圍擴大。後期由於臺灣總督府的管理政策,祭祀公業存在受到壓迫,逐漸萎縮。戰後後土地放領政策,宗族向心力消失,每個分支的家族祖堂取代成為宗祠核心。爾後五溝被劃入萬巒鄉的十四個村之中,五溝現在的居民以劉、吳、鍾三姓最多,其中以劉姓居民最多。 3.登錄時間 「五溝水」於2008年5月19日經屏東縣政府公告登錄為聚落建築群。登錄範圍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1.歷史背景 「五溝水」的發展脈絡可分為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入墾、1721年(清康熙60年)至1800年(清嘉慶5年)六堆時期、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劉姓入墾、1895年(明治28年)至1945年(昭和21年)日治時期及戰後等期。 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入墾:熊姓族人為最早入墾五溝水,一開始居住於東興庄內,然後漸漸向西盛往大林方向發展。後由於人口增長,不久便成為村中主導地位,並在村的最南角建立了一座朝向村莊所在地的伯公廟,即今大伯公。而當時的五溝村因熊姓人口眾多又稱熊半村,也在熊姓為主下開墾了東興庄,並逐漸發展到西盛庄。 1721年(清康熙60年)至1800年(清嘉慶5年)六堆時期:1722年(清康熙60年)時朱一貴事件,六堆村莊組織團練,五溝水已是其中一個大庄,在開庄十年間,人口增加迅速,西盛庄人群也開始聚居。原村中熊姓族人,因吳姓族人在強而有力的祭祀公業支持下離開五溝,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吳姓族人則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此後數十年,在六堆自衛自治組織下,五溝水納入了一個大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體系中,而由於姓氏的消長和土地所有權的變遷,五溝水的重心由東興移到了西盛庄。 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劉姓入墾:最先來的劉姓族人可能是北塘派下,但當時西盛一帶土地多為吳姓所有,因此在吳姓土地的外圍接近熊性的地方蓋了一座祖堂。這一派的族人開墾似乎並未成功,北塘派下在五溝水地區據地也僅只一棟,即五溝水人稱的「劉屋伙房」。愛塘派下第12世的大我來到五溝水從事農耕,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奉祀祖宗神靈,也就是劉氏大我祖堂。同屬愛塘派下13世的偉芳等人初來臺灣時曾借住大我的伙房。後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偉芳買下伙房後,在進面大街對面開一間耀隆商號,因此致富。此房後連出三名貢元,堂前高掛進士匾,村人稱此屋為進士第。廣玉為偉芳的長房,因家族擴大,人口增長,遷居其旁建立伙房。此為偉芳長房派下祖產,亦為今五溝水最大之家庭,其屋宅規模、位置亦為五溝水之冠。也因廣玉祖堂家族的擴大,人口增加,於是瑞玉便在附近鄰近買下土地,建立該系的祖堂。為團結族內人力,劉姓族人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時,愛塘派下聯合北塘派下,以第六世遠祖積書為名,共同創建劉氏宗祠,自此宗祠成了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 日治時期:前期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使人口增加,而有一些族群向大林、得勝等地遷移與發展,使得領域擴大。建築形式上,受日本殖民影響,劉氏宗祠的花園、觀海山房都加上了西洋語彙的裝飾,五溝村北邊建立了映泉禪寺,為村中廟宇之始。後期由於殖民政府的管理政策,祭祀公業存在受到壓迫,逐漸萎縮,加上戰後後土地放領,宗族向心力消失,每個分支的家族祖堂取代成為宗祠核心。 戰後:戰後五溝被劃入萬巒鄉的十四個村之中,屬於客家村落,四周與泗溝、萬金、赤山、成德等村相鄰。五溝現在的居民以劉、吳、鍾三姓最多,又以劉姓為三姓之最。 2.保存價值 五溝聚落除了完整保存多數客家夥房,當地的民宅配置也深受風水觀影響,為符合「一字水」、「聚面水」、「弓抱水」及「前敞背實」一般民宅都會依此配置。此外,五溝聚落四周溝渠環繞,形成了豐富的水草生態。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1.整體空間規劃 五溝水的村域,實質上包含了「村庄」、「田野」、「墓地」三個部分。 2.建築風格與構造 「五溝水」民宅大部分分布於河流的兩岸,以面向河流背向道路居多,格局以合院式夥房為主,依建築的類型分「一條龍」、「單伸手」、「雙堂屋」、「三合院」、「四合院」、「圍屋」,其中以三合院居多。此種類型的建築構造大多為磚造。五溝水客家夥房的圍牆常有嵌於壁內的天公祭拜處;五溝水的祖堂位於正屋建築的中間,是五溝水建築中最重要的空間;祖堂正門上的「堂號」、祖堂內部兩邊牆上棟樑下的「棟對」及屋內祖先牌位的供桌底下設有土地龍神,祖堂的屋頂上燕尾屋脊為建築特色。除了夥房,「劉氏宗祠洋樓」、「觀海山房」、「劉氏宗祠前廣場」、「鍾氏祠堂大門」等四處為日式與西洋混和建築。「五溝水」的祠廟共有1間宗祠,1間忠勇祠,4間廟宇及6座伯公祠,在使用的功能上「開庄伯公」、「開基伯公」屬全村性的神,其餘均為區域性神廟。伯公的型式除了有祠廟類型,南柵伯公仍維持化胎式伯公。 3.景觀特色 五溝村由於村莊旁邊有閩南與原住民部落,故在入村各個入口設有柵門,伯公也依其所在分為東柵、南柵等。伯公除了設置在庄頭四周,也有散布在田中的田頭伯公。設立伯公希望能守衛五溝聚落安全,田中的伯公則表現移墾居民希望神明保佑五穀豐收。五溝聚落溝渠橫繞,形成天然的聚落邊界,然溝渠流量不定,對外交通需依靠陸路,故村內設有7座橋,分別位於劉氏宗祠南側、映泉禪寺東側、鍾氏萬成祖堂東北側、鍾氏思河祖堂北測及五溝社區活動中心南側,另於南柵伯公前有小石板橋供人通行。此外,因為所有水系會合在大伯公週邊,形成三個水口及一個半島型土地,此區域稱為「三合水」;另外也因為地形影響「水流東」為五溝水特殊的水流景觀。五溝聚落夥房緊鄰密集且巷道沿地形脊脈自然發展,形成巷道霞宅且迂迴曲折。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五溝水聚落位於非都市土地,屬於鄉村區以及一般農業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1聚落內傳統客家夥房宅群。 2聚落中傳統街巷紋理。 3聚落中溝渠及周邊之自然生態環境。 4諺語、建築藝術等無形文化資產。 5五溝村內祈福、作福活動及元宵節傳統攻炮城活動。 6墓葬群。
備註(空)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資字第0970101759號
公告日期: : 2008-05-19 20:06:53.0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080519000001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2701530-3af4-413c-9a58-1bd6b0ae9f4a/缺公告函.txt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community/225/photo/五溝水地籍圖.jpg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3-14/b5fa8d7f-0fbb-4276-aea4-b5a75c476cf9/五溝水地籍圖.pdf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五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五OOOOOO
主管機關名稱屏東縣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8-7210234
repImgId154734
案件編號: 20080519000001
個案名稱: 五溝水
級別代碼: 1.3.1
級別名稱: 聚落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B3
name: : 漢人街庄
評定基準: 1:: : 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
2::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3:: : 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 1.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 2.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 3.客家建築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6條暨《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萬巒鄉
address: : 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經度: 120.603056
緯度: 22.595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3-14/9f3c1887-f1a4-4d47-9df9-fbc330996a4f/五溝水照片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3-14/9f3c1887-f1a4-4d47-9df9-fbc330996a4f/五溝水照片.jpg
name: : 五溝水照片
區域範圍劃定: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土地面積共計51公頃。
地區發展與特色: 1.所在位置 「五溝水」位在屏東縣萬巒鄉內,東接赤山、萬金兩個聚落,北有成德村,西臨四溝水,南隔萬巒、佳佐為界。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為範圍;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2.周邊環境特色 「五溝水」為一客家傳統聚落,在客家六堆地區中屬於先鋒堆。五溝水東側有南大武山,形成萬巒地區由東往西逐漸傾斜的地勢,順勢而下的合流,從北方萬安方向來的東港溪上游,與泗溝村匯集了另一股來自東邊赤山與新置方向的河流,形成一塊三角形平原,為五溝水。受到地勢影響,流經五溝庄內的溪流轉折向東流,此現象在臺灣西部難得一見,稱為「水流東」,也被當地居民視為很好的地理風水。
歷史沿革與現狀: 1.建造年代 「五溝水」為屏東六堆客家聚落,聚落發展歷史最早可追溯1710年(清康熙49年),位於屏東縣萬巒鄉。早期聚落發展以東興及西盛庄為主,其後因人口的增長等因素,漸往北邊得勝及南邊大林發展。 2.相關事件背景 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族人為最早入墾五溝水,一開始居住於東興庄內,然後漸漸向西盛往大林方向發展。1722年(清康熙60年)因爆發朱一貴事件,六堆村莊組織團練,原村中熊姓族人,因吳姓族人在祭祀公業支持下離開五溝,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吳姓族人則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北塘派下劉姓族人入墾,但當時西盛一帶土地多為吳姓所有,劉姓在五溝水地區據地僅只「劉屋伙房」一棟。愛塘派下第12世的劉大我來到五溝水從事農耕,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也就是劉氏大我祖堂。同屬愛塘派下13世的劉偉芳等人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為團結族內人力,劉姓族人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時,愛塘派下聯合北塘派下,共同創建劉氏宗祠,自此宗祠成了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日治時期前期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使人口增加,而有一些族群向大林、得勝等地遷移與發展,使得聚落範圍擴大。後期由於臺灣總督府的管理政策,祭祀公業存在受到壓迫,逐漸萎縮。戰後後土地放領政策,宗族向心力消失,每個分支的家族祖堂取代成為宗祠核心。爾後五溝被劃入萬巒鄉的十四個村之中,五溝現在的居民以劉、吳、鍾三姓最多,其中以劉姓居民最多。 3.登錄時間 「五溝水」於2008年5月19日經屏東縣政府公告登錄為聚落建築群。登錄範圍以現今屏東縣萬巒鄉五溝社區行政區域;包括東興、西盛、大林、得勝四庄。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1.歷史背景 「五溝水」的發展脈絡可分為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入墾、1721年(清康熙60年)至1800年(清嘉慶5年)六堆時期、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劉姓入墾、1895年(明治28年)至1945年(昭和21年)日治時期及戰後等期。 1710年(清康熙49年)至1720年(清康熙59年)熊姓入墾:熊姓族人為最早入墾五溝水,一開始居住於東興庄內,然後漸漸向西盛往大林方向發展。後由於人口增長,不久便成為村中主導地位,並在村的最南角建立了一座朝向村莊所在地的伯公廟,即今大伯公。而當時的五溝村因熊姓人口眾多又稱熊半村,也在熊姓為主下開墾了東興庄,並逐漸發展到西盛庄。 1721年(清康熙60年)至1800年(清嘉慶5年)六堆時期:1722年(清康熙60年)時朱一貴事件,六堆村莊組織團練,五溝水已是其中一個大庄,在開庄十年間,人口增加迅速,西盛庄人群也開始聚居。原村中熊姓族人,因吳姓族人在強而有力的祭祀公業支持下離開五溝,只留下少數族人並保有東興庄的部分土地,吳姓族人則幾乎擁有了整個西盛庄的土地。此後數十年,在六堆自衛自治組織下,五溝水納入了一個大的社會結構和經濟體系中,而由於姓氏的消長和土地所有權的變遷,五溝水的重心由東興移到了西盛庄。 1800年(清嘉慶5年)至1894年(清光緒20年)劉姓入墾:最先來的劉姓族人可能是北塘派下,但當時西盛一帶土地多為吳姓所有,因此在吳姓土地的外圍接近熊性的地方蓋了一座祖堂。這一派的族人開墾似乎並未成功,北塘派下在五溝水地區據地也僅只一棟,即五溝水人稱的「劉屋伙房」。愛塘派下第12世的大我來到五溝水從事農耕,在西盛的外緣建立了一棟祖堂,奉祀祖宗神靈,也就是劉氏大我祖堂。同屬愛塘派下13世的偉芳等人初來臺灣時曾借住大我的伙房。後從吳姓人士手中買下六甲地和一棟伙房作為祖堂。偉芳買下伙房後,在進面大街對面開一間耀隆商號,因此致富。此房後連出三名貢元,堂前高掛進士匾,村人稱此屋為進士第。廣玉為偉芳的長房,因家族擴大,人口增長,遷居其旁建立伙房。此為偉芳長房派下祖產,亦為今五溝水最大之家庭,其屋宅規模、位置亦為五溝水之冠。也因廣玉祖堂家族的擴大,人口增加,於是瑞玉便在附近鄰近買下土地,建立該系的祖堂。為團結族內人力,劉姓族人倡議建立宗祠,1864年(清同治3年)時,愛塘派下聯合北塘派下,以第六世遠祖積書為名,共同創建劉氏宗祠,自此宗祠成了族人的精神信仰中心,成為五溝水的主導者。 日治時期:前期因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使人口增加,而有一些族群向大林、得勝等地遷移與發展,使得領域擴大。建築形式上,受日本殖民影響,劉氏宗祠的花園、觀海山房都加上了西洋語彙的裝飾,五溝村北邊建立了映泉禪寺,為村中廟宇之始。後期由於殖民政府的管理政策,祭祀公業存在受到壓迫,逐漸萎縮,加上戰後後土地放領,宗族向心力消失,每個分支的家族祖堂取代成為宗祠核心。 戰後:戰後五溝被劃入萬巒鄉的十四個村之中,屬於客家村落,四周與泗溝、萬金、赤山、成德等村相鄰。五溝現在的居民以劉、吳、鍾三姓最多,又以劉姓為三姓之最。 2.保存價值 五溝聚落除了完整保存多數客家夥房,當地的民宅配置也深受風水觀影響,為符合「一字水」、「聚面水」、「弓抱水」及「前敞背實」一般民宅都會依此配置。此外,五溝聚落四周溝渠環繞,形成了豐富的水草生態。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 1.整體空間規劃 五溝水的村域,實質上包含了「村庄」、「田野」、「墓地」三個部分。 2.建築風格與構造 「五溝水」民宅大部分分布於河流的兩岸,以面向河流背向道路居多,格局以合院式夥房為主,依建築的類型分「一條龍」、「單伸手」、「雙堂屋」、「三合院」、「四合院」、「圍屋」,其中以三合院居多。此種類型的建築構造大多為磚造。五溝水客家夥房的圍牆常有嵌於壁內的天公祭拜處;五溝水的祖堂位於正屋建築的中間,是五溝水建築中最重要的空間;祖堂正門上的「堂號」、祖堂內部兩邊牆上棟樑下的「棟對」及屋內祖先牌位的供桌底下設有土地龍神,祖堂的屋頂上燕尾屋脊為建築特色。除了夥房,「劉氏宗祠洋樓」、「觀海山房」、「劉氏宗祠前廣場」、「鍾氏祠堂大門」等四處為日式與西洋混和建築。「五溝水」的祠廟共有1間宗祠,1間忠勇祠,4間廟宇及6座伯公祠,在使用的功能上「開庄伯公」、「開基伯公」屬全村性的神,其餘均為區域性神廟。伯公的型式除了有祠廟類型,南柵伯公仍維持化胎式伯公。 3.景觀特色 五溝村由於村莊旁邊有閩南與原住民部落,故在入村各個入口設有柵門,伯公也依其所在分為東柵、南柵等。伯公除了設置在庄頭四周,也有散布在田中的田頭伯公。設立伯公希望能守衛五溝聚落安全,田中的伯公則表現移墾居民希望神明保佑五穀豐收。五溝聚落溝渠橫繞,形成天然的聚落邊界,然溝渠流量不定,對外交通需依靠陸路,故村內設有7座橋,分別位於劉氏宗祠南側、映泉禪寺東側、鍾氏萬成祖堂東北側、鍾氏思河祖堂北測及五溝社區活動中心南側,另於南柵伯公前有小石板橋供人通行。此外,因為所有水系會合在大伯公週邊,形成三個水口及一個半島型土地,此區域稱為「三合水」;另外也因為地形影響「水流東」為五溝水特殊的水流景觀。五溝聚落夥房緊鄰密集且巷道沿地形脊脈自然發展,形成巷道霞宅且迂迴曲折。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 五溝水聚落位於非都市土地,屬於鄉村區以及一般農業區。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聚落內傳統客家夥房宅群。 2聚落中傳統街巷紋理。 3聚落中溝渠及周邊之自然生態環境。 4諺語、建築藝術等無形文化資產。 5五溝村內祈福、作福活動及元宵節傳統攻炮城活動。 6墓葬群。
備註: (空)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資字第0970101759號
公告日期: : 2008-05-19 20:06:53.0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080519000001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2701530-3af4-413c-9a58-1bd6b0ae9f4a/缺公告函.txt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community/225/photo/五溝水地籍圖.jpg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3-14/b5fa8d7f-0fbb-4276-aea4-b5a75c476cf9/五溝水地籍圖.pdf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五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五OOOOOO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repImgId: 154734

# 家族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4

案件編號20200915000001
個案名稱關西南陽堂鄧屋
種類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關西南陽堂鄧屋家族祖籍廣東饒平,12 世祖鄧仕全渡海來臺,初居臺北新莊,後因道光年間族群械鬥,14 世祖遷至新竹,開墾當時還是番界的新竹關西大旱坑地區,鄧氏族人入墾後,聯合其他墾戶開鑿老焿寮圳,在此興築民居,逐漸形成聚落。 南陽堂族人稱之為「老屋」,是鄧氏家族在墾殖吊耕田時期就已經居住的處所,應創建於道光年間,目前所見的鄧屋是明治三十九(1906)年新修之樣貌,其土水匠師為來自新埔五分埔的劉家來司傅。 南陽堂鄧屋為傳統的客家夥房建築配置,現規模為一堂三橫屋,前有禾埕,後有水井及化胎,正身作為公廳使用,左右橫屋為族人居住空間,外橫屋則為養牛、養豬的附屬空間。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關西大旱坑鄧氏家族,既是客家族群二次移民入墾大旱坑的案例,同時也是竹塹社保留地內漢佃的一員,鄧氏家族的入墾歷史,代表新埔關西一帶從荒埔到田園的歷程、竹塹社與漢佃勢力消長,以及漢民族營造生活空間的縮影。 鄧氏一族在遷居到關西後,逐漸開枝散葉,族人積極參與地方事務、宗教活動、文教事業,也漸往外地發展,其中第 18 世的鄧家造,原來在新竹城中經營藥舖,卻因為地方發生傳染病,在日本政府只准進不准出的隔離政策之下,全家僅留妻子陳連妹獨活,而他發明的藥粉,後來由第 19 世鄧聲河交給黎阿松製成廣東苜藥粉,暢銷至今。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南陽堂為鄧氏家族到新竹發展的老屋,目前由「鄧昌嘗」管理,家族成員於民國一○三年,成立「社團法人臺灣鄧氏仕全公派下家族會」,可以見到一個客家家族血濃於水的宗族文化從清代一直傳承至今,甚為難得。 南陽堂鄧屋於配置、構造上仍保留完整,就地取材反映客家建築樸實的生活風格。於無形價值上,信仰土地龍神、灶君爺,化胎完整保存,戶外敬神設置的天公龕,顯現極為注重風水,反映在整體配置上,亦充分展現客家生活文化的內涵。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鄧氏祖先口述歷史與分家契約書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規模為一堂三橫三合院農家建築,前有禾埕及水池,後有龍井及化胎,符合傳統環境哲學。單(左)邊外護禾埕寬敞頗具規模,混磚砌築後以火炙加固為具有特色之客家建築方式,現今仍保留完整。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及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4條暨99年9月6日「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事項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關西鎮
address: : 東平里6鄰大旱坑24號
經度121.11418337187
緯度24.826184533495
主管機關名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440/photo/E029新竹縣關西南陽堂鄧屋(歷建)0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440/photo/E029新竹縣關西南陽堂鄧屋(歷建)01.JPG
name: : E029新竹縣關西南陽堂鄧屋(歷建)0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鄧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00915000001
外觀特徵新竹地區客家三合院,土磚造,黑瓦,斗砌磚,屋頂前高後低、內低外高、三分八水斜度。
室內特徵一體成形木門,門門相通,側邊對外不開窗。土地龍神、五星石、灶君爺、傳統糞坑、黑瓦、桁架為本地的「劊木等級」的黃牛檀樹種。 建築特徵及現狀如下: 1. 樹門。2. 樹窗。3. 黑磚。4. 黑瓦。5. 泥磚屋。6. 斗砌磚。7. 燕尾磚。8. 石灰牆面。9. 茅草牆面。10. 傳統大眠床。11. 天井。12. 卵石石腳。13. 龍神在五星石上。14. 天公在圍牆上。15. 灶君爺在廚房。16. 門神在大門。17. 牛嫲樑,棚木盛。18. 黃牛檀樹桁。黃牛檀為本地樹種,耐旱、堅實,不易腐壞。19. 屋內有銃孔防衛設施。20. 房屋外側不開窗,以防盜賊。21. 屋內每個房間門門相通.以防盜賊,盜賊來時可逃亡。22. 屋頂特色典型的三分八水斜屋頂。23. 屋頂前高後低、前短後長、內低外高、前弓後劍。24. 屋頂棟頭有金、火、水等形式,依序漸低。25. 房屋中軸依序前進,不在同一直線上,依序前進。26. 後有半圓形竹林、風圍、化胎。27. 後山有龍井。28. 前有花樹風圍。29. 前有池塘一座。30. 正廳地板為六角形地磚。32. 傳統廚房。33. 傳統廁所,廁所與豬欄共設,豬欄在前,廁所在後。
使用情形鄧家祖先祭祀祠堂,與日常生活居住功能。 1.週遭為農地,人煙稀少,年輕人多已外出工作。 2.目前該建築尚有祭祀功能,年節一到,後代子孫會團聚在此祭拜祖先。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正廳及左外橫屋附屬空間具客家特色應予保存維護
現狀左側護龍已架設鐵皮做為緊急措施
是否開放(空)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預約開放
網站名稱google地圖
網址https://www.google.com/maps/place/%E9%97%9C%E8%A5%BF%E5%8D%97%E9%99%BD%E5%A0%82%E9%84%A7%E5%B1%8B/@24.8228337,121.1100053,16.13z/data=!4m5!3m4!1s0x346839858f738b09:0x8e0ba75c15168c28!8m2!3d24.8263167!4d121.1142683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5510201*605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0990107415號
公告日期: : 2010-11-03 00:00:00.0
2::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000105117號
公告日期: : 2011-06-14 00:00:00.0
note: : 補正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關西鎮
landNo: : 大旱坑段大旱坑小段
landSerialNo: : 160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1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d16e8439-88af-495f-8859-dc79e13f2a91/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1.jpg
2::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2
author: : (空)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5e3d04c2-9cf3-4c3b-ace8-37882e0d9776/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2.jpg
3::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3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06e09fe6-7bf2-4769-8fe3-c4796ff4c25e/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3.jpg
4::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左護龍
takePhotoDate: : 2010/10/0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3f6ef23c-41dd-480b-99e5-90b1f6d029df/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01.jpg
5::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正廳上視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0de8c7c7-22c0-488f-984c-6adbb35df00f/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02.jpg
6::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正廳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ba4debdc-172b-4b32-a52b-3e9db1ca20e9/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03.jpg
7::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左護龍上視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3db79be5-c49c-4109-9eda-90f144a662bc/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瓦片.jpg
8::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外觀貌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928c136b-04b4-415e-b766-fc27cc8bd25b/南陽堂鄧屋_外觀貌.jpg
9::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南陽堂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8fca54b-43a3-49d9-8f64-0395b1aa44a8/南陽堂鄧屋_南陽堂.jpg
10::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天井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e86925c-1fae-4f53-9a2f-532d7a7f3904/南陽堂鄧屋_天井.jpg
11::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土牆黑磚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6572b17-6406-42a3-94ea-0709f5728d5c/南陽堂鄧屋_土牆黑磚.jpg
12::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護龍採內低外高的結構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1fdf8fd4-801b-4d62-a9be-948c6e11c4f1/南陽堂鄧屋_護龍採內低外高的結構.jpg
13::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正廳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4efc8fe0-a9ea-445b-8a8a-7f942afd9d1b/南陽堂鄧屋_正廳.jpg
14::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鵝卵石基座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ab71cb1c-7180-4204-bfce-94b6f02d8bbc/南陽堂鄧屋_鵝卵石基座.jpg
15::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牆身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ce6389c6-56b2-40a5-85c0-65df422ab384/南陽堂鄧屋_牆身.jpg
16::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彈孔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88314b1e-f898-4426-a33f-ff394e011d43/南陽堂鄧屋_彈孔.jpg
17::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柱腳石刻雕花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b4026956-665b-4af7-98ed-7dae2998e7cb/南陽堂鄧屋_柱腳石刻雕花.jpg
18::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屋脊形式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76544caf-c8d4-4df1-a720-027df1f4cfab/南陽堂鄧屋_屋脊形式.jpg
19::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屋瓦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236a5f4-8407-4254-8fc5-d920fccc7aeb/南陽堂鄧屋_屋瓦.jpg
20::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室內穿門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09c0145a-9db0-4c45-b174-58cb0fdb6497/南陽堂鄧屋_室內穿門.jpg
21::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室內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2aae291c-8b85-46fd-a505-bb41053b45bc/南陽堂鄧屋_室內.jpg
22::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早期木門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adcfb09-3fc9-47e2-971e-ed026b5b40c5/南陽堂鄧屋_早期木門.jpg
23::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正廳室內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7a173ab6-8bc2-4b0b-ac8a-a3b397b95c78/南陽堂鄧屋_正廳室內.jpg
24::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內院飼養家畜處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7cbfcd77-4726-40ca-93e8-f3a045adf5d2/南陽堂鄧屋_內院飼養家畜處.jpg
25::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井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6405d916-dba7-4d7f-9424-820ae5bdfc7e/南陽堂鄧屋_井.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24/b4e6f91a-20f3-464e-86d4-870612e551f2/府文資字第1000105117號_補正_關西南陽堂鄧屋.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24/1dc4d8f3-84bf-4fd4-82ad-16cd6b447f21/府文資字第0990107415號_公告關西南陽堂鄧屋.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8-24/f8e5ee6f-259c-46bb-b044-980c43541045/關西南陽堂鄧屋地籍圖.jpg
repImgId2686
案件編號: 20200915000001
個案名稱: 關西南陽堂鄧屋
種類: 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關西南陽堂鄧屋家族祖籍廣東饒平,12 世祖鄧仕全渡海來臺,初居臺北新莊,後因道光年間族群械鬥,14 世祖遷至新竹,開墾當時還是番界的新竹關西大旱坑地區,鄧氏族人入墾後,聯合其他墾戶開鑿老焿寮圳,在此興築民居,逐漸形成聚落。 南陽堂族人稱之為「老屋」,是鄧氏家族在墾殖吊耕田時期就已經居住的處所,應創建於道光年間,目前所見的鄧屋是明治三十九(1906)年新修之樣貌,其土水匠師為來自新埔五分埔的劉家來司傅。 南陽堂鄧屋為傳統的客家夥房建築配置,現規模為一堂三橫屋,前有禾埕,後有水井及化胎,正身作為公廳使用,左右橫屋為族人居住空間,外橫屋則為養牛、養豬的附屬空間。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關西大旱坑鄧氏家族,既是客家族群二次移民入墾大旱坑的案例,同時也是竹塹社保留地內漢佃的一員,鄧氏家族的入墾歷史,代表新埔關西一帶從荒埔到田園的歷程、竹塹社與漢佃勢力消長,以及漢民族營造生活空間的縮影。 鄧氏一族在遷居到關西後,逐漸開枝散葉,族人積極參與地方事務、宗教活動、文教事業,也漸往外地發展,其中第 18 世的鄧家造,原來在新竹城中經營藥舖,卻因為地方發生傳染病,在日本政府只准進不准出的隔離政策之下,全家僅留妻子陳連妹獨活,而他發明的藥粉,後來由第 19 世鄧聲河交給黎阿松製成廣東苜藥粉,暢銷至今。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南陽堂為鄧氏家族到新竹發展的老屋,目前由「鄧昌嘗」管理,家族成員於民國一○三年,成立「社團法人臺灣鄧氏仕全公派下家族會」,可以見到一個客家家族血濃於水的宗族文化從清代一直傳承至今,甚為難得。 南陽堂鄧屋於配置、構造上仍保留完整,就地取材反映客家建築樸實的生活風格。於無形價值上,信仰土地龍神、灶君爺,化胎完整保存,戶外敬神設置的天公龕,顯現極為注重風水,反映在整體配置上,亦充分展現客家生活文化的內涵。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鄧氏祖先口述歷史與分家契約書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規模為一堂三橫三合院農家建築,前有禾埕及水池,後有龍井及化胎,符合傳統環境哲學。單(左)邊外護禾埕寬敞頗具規模,混磚砌築後以火炙加固為具有特色之客家建築方式,現今仍保留完整。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及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4條暨99年9月6日「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事項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關西鎮
address: : 東平里6鄰大旱坑24號
經度: 121.11418337187
緯度: 24.826184533495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竹縣竹北市縣政九路146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440/photo/E029新竹縣關西南陽堂鄧屋(歷建)0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440/photo/E029新竹縣關西南陽堂鄧屋(歷建)01.JPG
name: : E029新竹縣關西南陽堂鄧屋(歷建)0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鄧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200915000001
外觀特徵: 新竹地區客家三合院,土磚造,黑瓦,斗砌磚,屋頂前高後低、內低外高、三分八水斜度。
室內特徵: 一體成形木門,門門相通,側邊對外不開窗。土地龍神、五星石、灶君爺、傳統糞坑、黑瓦、桁架為本地的「劊木等級」的黃牛檀樹種。 建築特徵及現狀如下: 1. 樹門。2. 樹窗。3. 黑磚。4. 黑瓦。5. 泥磚屋。6. 斗砌磚。7. 燕尾磚。8. 石灰牆面。9. 茅草牆面。10. 傳統大眠床。11. 天井。12. 卵石石腳。13. 龍神在五星石上。14. 天公在圍牆上。15. 灶君爺在廚房。16. 門神在大門。17. 牛嫲樑,棚木盛。18. 黃牛檀樹桁。黃牛檀為本地樹種,耐旱、堅實,不易腐壞。19. 屋內有銃孔防衛設施。20. 房屋外側不開窗,以防盜賊。21. 屋內每個房間門門相通.以防盜賊,盜賊來時可逃亡。22. 屋頂特色典型的三分八水斜屋頂。23. 屋頂前高後低、前短後長、內低外高、前弓後劍。24. 屋頂棟頭有金、火、水等形式,依序漸低。25. 房屋中軸依序前進,不在同一直線上,依序前進。26. 後有半圓形竹林、風圍、化胎。27. 後山有龍井。28. 前有花樹風圍。29. 前有池塘一座。30. 正廳地板為六角形地磚。32. 傳統廚房。33. 傳統廁所,廁所與豬欄共設,豬欄在前,廁所在後。
使用情形: 鄧家祖先祭祀祠堂,與日常生活居住功能。 1.週遭為農地,人煙稀少,年輕人多已外出工作。 2.目前該建築尚有祭祀功能,年節一到,後代子孫會團聚在此祭拜祖先。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正廳及左外橫屋附屬空間具客家特色應予保存維護
現狀: 左側護龍已架設鐵皮做為緊急措施
是否開放: (空)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預約開放
網站名稱: google地圖
網址: https://www.google.com/maps/place/%E9%97%9C%E8%A5%BF%E5%8D%97%E9%99%BD%E5%A0%82%E9%84%A7%E5%B1%8B/@24.8228337,121.1100053,16.13z/data=!4m5!3m4!1s0x346839858f738b09:0x8e0ba75c15168c28!8m2!3d24.8263167!4d121.1142683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605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0990107415號
公告日期: : 2010-11-03 00:00:00.0
2::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1000105117號
公告日期: : 2011-06-14 00:00:00.0
note: : 補正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關西鎮
landNo: : 大旱坑段大旱坑小段
landSerialNo: : 160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1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d16e8439-88af-495f-8859-dc79e13f2a91/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1.jpg
2::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2
author: : (空)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5e3d04c2-9cf3-4c3b-ace8-37882e0d9776/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2.jpg
3::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3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06e09fe6-7bf2-4769-8fe3-c4796ff4c25e/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屋脊03.jpg
4::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左護龍
takePhotoDate: : 2010/10/0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3f6ef23c-41dd-480b-99e5-90b1f6d029df/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01.jpg
5::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正廳上視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0de8c7c7-22c0-488f-984c-6adbb35df00f/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02.jpg
6::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正廳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ba4debdc-172b-4b32-a52b-3e9db1ca20e9/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03.jpg
7::
mediaName: : 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_左護龍上視
takePhotoDate: : 2010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7-06/3db79be5-c49c-4109-9eda-90f144a662bc/2010關西堂南陽堂鄧屋瓦片.jpg
8::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外觀貌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928c136b-04b4-415e-b766-fc27cc8bd25b/南陽堂鄧屋_外觀貌.jpg
9::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南陽堂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8fca54b-43a3-49d9-8f64-0395b1aa44a8/南陽堂鄧屋_南陽堂.jpg
10::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天井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e86925c-1fae-4f53-9a2f-532d7a7f3904/南陽堂鄧屋_天井.jpg
11::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土牆黑磚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6572b17-6406-42a3-94ea-0709f5728d5c/南陽堂鄧屋_土牆黑磚.jpg
12::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護龍採內低外高的結構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1fdf8fd4-801b-4d62-a9be-948c6e11c4f1/南陽堂鄧屋_護龍採內低外高的結構.jpg
13::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正廳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4efc8fe0-a9ea-445b-8a8a-7f942afd9d1b/南陽堂鄧屋_正廳.jpg
14::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鵝卵石基座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ab71cb1c-7180-4204-bfce-94b6f02d8bbc/南陽堂鄧屋_鵝卵石基座.jpg
15::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牆身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ce6389c6-56b2-40a5-85c0-65df422ab384/南陽堂鄧屋_牆身.jpg
16::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彈孔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88314b1e-f898-4426-a33f-ff394e011d43/南陽堂鄧屋_彈孔.jpg
17::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柱腳石刻雕花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b4026956-665b-4af7-98ed-7dae2998e7cb/南陽堂鄧屋_柱腳石刻雕花.jpg
18::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屋脊形式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76544caf-c8d4-4df1-a720-027df1f4cfab/南陽堂鄧屋_屋脊形式.jpg
19::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屋瓦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236a5f4-8407-4254-8fc5-d920fccc7aeb/南陽堂鄧屋_屋瓦.jpg
20::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室內穿門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09c0145a-9db0-4c45-b174-58cb0fdb6497/南陽堂鄧屋_室內穿門.jpg
21::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室內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2aae291c-8b85-46fd-a505-bb41053b45bc/南陽堂鄧屋_室內.jpg
22::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早期木門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5adcfb09-3fc9-47e2-971e-ed026b5b40c5/南陽堂鄧屋_早期木門.jpg
23::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正廳室內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7a173ab6-8bc2-4b0b-ac8a-a3b397b95c78/南陽堂鄧屋_正廳室內.jpg
24::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內院飼養家畜處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7cbfcd77-4726-40ca-93e8-f3a045adf5d2/南陽堂鄧屋_內院飼養家畜處.jpg
25::
mediaName: : 南陽堂鄧屋_井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7/3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2/6405d916-dba7-4d7f-9424-820ae5bdfc7e/南陽堂鄧屋_井.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24/b4e6f91a-20f3-464e-86d4-870612e551f2/府文資字第1000105117號_補正_關西南陽堂鄧屋.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24/1dc4d8f3-84bf-4fd4-82ad-16cd6b447f21/府文資字第0990107415號_公告關西南陽堂鄧屋.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8-24/f8e5ee6f-259c-46bb-b044-980c43541045/關西南陽堂鄧屋地籍圖.jpg
repImgId: 2686

# 家族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5

案件編號20070912000002
個案名稱竹北六張犁大夫第
種類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六張犁大夫第原稱善慶堂,創建於乾隆十四(1766)年,為林先坤為紀念父親林衡山所建立之祠堂,亦為六張犁聚落發展之核心建築物.至嘉慶年間衡山公、先坤公兩代同獲追封為奉直大夫,故改稱「大夫第」,並加建前堂,而成為二堂二廊二橫屋規模。後來林先坤孫子林秋華中武舉人,隔年興建竹北問禮堂後,大夫第與問禮堂並稱為「南北雙廳、文武雙舉」。 大夫第成為衡山公一脈家族的公廳,建築保留林先坤派下子孫之功蹟與歷史,可惜於民國六十(1971)年前堂燒毀,並加以改建。 大夫第因仍保留部分早期聚落之遺蹟,深具歷史價值,於民國九十六(2007)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之後由祭祀公業全額出資進行修復工程,在原存建築基礎上恢復二堂二橫建築格局。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竹北六家林氏來台祖林衡山是於乾隆十四(1749)年從饒平帶兒子林先坤至臺灣,先到彰化永靖,後來北上至新竹開墾。林先坤到新竹後,向「潘王春」公號租下東興社圓寶庄六張犁的土地。乾隆廿二(1757)年,林先坤衣錦還鄉娶妻,並帶鄉親一同回竹北發展。乾隆廿三(1758)年,林氏宗族共同設置水溝為界、莿竹為籬,互助共防,逐漸發展成六張犁聚落。 林先坤開鑿東興圳,對竹北地區開墾貢獻良多,不但熱心公益,設義渡、義倉,後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並建立褒忠亭,為地方宗教、經濟、文化之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其第三子林國寶曾擔任竹塹築城城工總理,孫子林秋華中鄉試武舉人,亦對宜蘭開發卓有貢獻。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大夫第的價值,不僅是客家族群宗族祭祀精神的展現,在歷史的社會意義上,也表現出林姓家族在墾拓過程中,如何藉由累積資本並取得社經地位晉升為上流菁英家族的發展歷程。 六張犁林家在新竹縣墾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作為林先坤家族的公廳,是家族的生活文化中心,不但影響著新竹地區的墾拓,透過林秋華的東遷宜蘭,更影響著北台灣的發展。特別是大夫第與問禮堂所共同形成的一個宗族群落,均彰顯出大夫第在六家地區的重要性及其歷史地位。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待查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4::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六張犁大夫第原稱善慶堂,創建於1766年,為六張犁聚落發展之核心建築物,於嘉慶年間林氏兩代同獲追封為奉值大夫,故稱大夫第。此建築保留林先坤派下子孫之功績與歷史,雖於1971年改建,但仍保留部分早期聚落之遺蹟,深具歷史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及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4條暨新竹縣文化局96年7月26日召開「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竹北市
address: : 東平里三鄰20號
經度121.02427325909
緯度24.811069406309
主管機關名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新竹縣竹北市 縣政九路146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5-24/9d43d35e-f481-4087-8adf-177de3ed698c/大夫第 (33)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5-24/9d43d35e-f481-4087-8adf-177de3ed698c/大夫第 (33).jpg
name: : 大夫第 (33)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新竹縣政府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70912000002
外觀特徵正身五開間,橫屋加建之格局。
室內特徵在正身下廳部分為供奉林姓族人之牌位,是主要的祭祀空間。兩旁落額間放置清廷增封之頭銜匾額;橫屋為住居;天井部分現況為曬衣空間,當有祭典時,則是為主要祭祀的戶外空間;禾埕部份則作為停車使用。
使用情形(空)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空)
現狀大夫第目前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也是林姓聚落的重要建築之一,原稱「善慶堂」,為林姓家族家業的奠基者-林先坤所興建,後來因為林先坤二代被追封為奉直大夫,而改稱大夫第。 其肇建的淵源不僅顯示出客家族群的宗族祭祀組織與慎終追遠的祖先崇拜精神,在歷史的社會意義上,也表現出林姓家族在墾拓過程中,如何藉由累積資本致富並取得社經地位,再藉由謀取官職晉升為上流菁英家族的發展歷程。 六張犁林家在新竹縣墾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作為林先坤家族的公廳,是其家族的生活文化中心,不但影響著新竹地區的墾拓,透過林秋華的東遷宜蘭,更影響著北台灣的發展。在全台的重要家族中,大夫第這樣的公廳建築,少有如此影響力者,特別是大夫第與問禮堂所共同形成的一個建築群落,均彰顯出大夫第在六家地區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且獨特之歷史地位。
是否開放(空)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預約參觀
網站名稱竹北市公所_藝遊竹北
網址https://www.chupei.gov.tw/travel/4_p2.php?menu=1288&typeid=1287&circulated_id=6054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5510201*608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文字第0960130451號
公告日期: : 2007-09-12 11:58:31.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竹北市
landNo: : 公園段
landSerialNo: : 394-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一隅
takePhotoDate: : 2017/04/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4372/photo/20170421_170421_0034.jpg
2::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匾額
takePhotoDate: : 2017/04/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4373/photo/20170421_170421_0035.jpg
3::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雕塑裝飾
takePhotoDate: : 2017/04/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4374/photo/20170421_170421_0036.jpg
4::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正廳
takePhotoDate: : 2017/04/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4375/photo/20170421_170421_0038.jpg
5::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室內左側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fe4a3765-0a5d-4afe-8e7e-f2ba05a76308/大夫第 (5).jpg
6::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內部廳舍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e090c9b6-5187-4717-a639-c7045b69e198/大夫第 (7).jpg
7::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彩繪裝飾、創建者畫像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c09c6887-3193-4e4c-a919-bab5263eaab0/大夫第 (9).jpg
8::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神龕祖先牌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3085bae9-a41d-40fa-adb4-105073d4c568/大夫第 (11).jpg
9::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穿廊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fa490a9b-28df-45a2-bd53-adba6a7fead3/大夫第 (14).jpg
10::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剪粘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8929f66e-423d-463d-a49a-62a23b5d4007/大夫第 (17).jpg
11::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護龍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08549cba-f9cb-4925-98b7-687068019ddc/大夫第 (18).jpg
12::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簷廊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936292c2-4cbe-47ce-8c8f-44079a04b042/大夫第 (19).jpg
13::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山牆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f76dbc49-4391-4687-af6f-6b73c5daa062/大夫第 (20).jpg
14::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牆面裝飾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7c490817-d719-4cca-b545-10c562218c30/大夫第 (21).jpg
15::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木門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7b9f5d76-aaf2-4005-ae82-ac96383071bc/大夫第 (26).jpg
16::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內部廳舍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6b11ffa4-2382-4fea-97a0-9fff1af033d4/大夫第 (28).jpg
17::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燕尾與剪粘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2fee3986-caf5-4f5e-9424-81d46d17a674/大夫第 (31).jpg
18::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外圍全景樣貌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1545898a-9c30-46bd-97b5-854441040899/大夫第 (37).jpg
19::
mediaName: : 竹北大夫第_室內右側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4/7d1aad8c-fa56-4384-8fe7-bef7bb633872/大夫第 (6).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5-21/0d102141-ff1c-4caf-9eee-35294f511c56/960912竹北六張犁大夫第.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5-21/0130a449-6421-49e0-a002-73e78c83a4d5/竹北六張犁大夫第地籍圖.jpg
repImgId112923
案件編號: 20070912000002
個案名稱: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
種類: 1::
code: : A3
name: : 宅第
歷史沿革: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六張犁大夫第原稱善慶堂,創建於乾隆十四(1766)年,為林先坤為紀念父親林衡山所建立之祠堂,亦為六張犁聚落發展之核心建築物.至嘉慶年間衡山公、先坤公兩代同獲追封為奉直大夫,故改稱「大夫第」,並加建前堂,而成為二堂二廊二橫屋規模。後來林先坤孫子林秋華中武舉人,隔年興建竹北問禮堂後,大夫第與問禮堂並稱為「南北雙廳、文武雙舉」。 大夫第成為衡山公一脈家族的公廳,建築保留林先坤派下子孫之功蹟與歷史,可惜於民國六十(1971)年前堂燒毀,並加以改建。 大夫第因仍保留部分早期聚落之遺蹟,深具歷史價值,於民國九十六(2007)年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之後由祭祀公業全額出資進行修復工程,在原存建築基礎上恢復二堂二橫建築格局。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竹北六家林氏來台祖林衡山是於乾隆十四(1749)年從饒平帶兒子林先坤至臺灣,先到彰化永靖,後來北上至新竹開墾。林先坤到新竹後,向「潘王春」公號租下東興社圓寶庄六張犁的土地。乾隆廿二(1757)年,林先坤衣錦還鄉娶妻,並帶鄉親一同回竹北發展。乾隆廿三(1758)年,林氏宗族共同設置水溝為界、莿竹為籬,互助共防,逐漸發展成六張犁聚落。 林先坤開鑿東興圳,對竹北地區開墾貢獻良多,不但熱心公益,設義渡、義倉,後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並建立褒忠亭,為地方宗教、經濟、文化之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其第三子林國寶曾擔任竹塹築城城工總理,孫子林秋華中鄉試武舉人,亦對宜蘭開發卓有貢獻。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大夫第的價值,不僅是客家族群宗族祭祀精神的展現,在歷史的社會意義上,也表現出林姓家族在墾拓過程中,如何藉由累積資本並取得社經地位晉升為上流菁英家族的發展歷程。 六張犁林家在新竹縣墾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作為林先坤家族的公廳,是家族的生活文化中心,不但影響著新竹地區的墾拓,透過林秋華的東遷宜蘭,更影響著北台灣的發展。特別是大夫第與問禮堂所共同形成的一個宗族群落,均彰顯出大夫第在六家地區的重要性及其歷史地位。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待查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4::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六張犁大夫第原稱善慶堂,創建於1766年,為六張犁聚落發展之核心建築物,於嘉慶年間林氏兩代同獲追封為奉值大夫,故稱大夫第。此建築保留林先坤派下子孫之功績與歷史,雖於1971年改建,但仍保留部分早期聚落之遺蹟,深具歷史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5條及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4條暨新竹縣文化局96年7月26日召開「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決議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竹北市
address: : 東平里三鄰20號
經度: 121.02427325909
緯度: 24.811069406309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竹縣竹北市 縣政九路146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5-24/9d43d35e-f481-4087-8adf-177de3ed698c/大夫第 (33)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1-05-24/9d43d35e-f481-4087-8adf-177de3ed698c/大夫第 (33).jpg
name: : 大夫第 (33)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新竹縣政府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70912000002
外觀特徵: 正身五開間,橫屋加建之格局。
室內特徵: 在正身下廳部分為供奉林姓族人之牌位,是主要的祭祀空間。兩旁落額間放置清廷增封之頭銜匾額;橫屋為住居;天井部分現況為曬衣空間,當有祭典時,則是為主要祭祀的戶外空間;禾埕部份則作為停車使用。
使用情形: (空)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空)
現狀: 大夫第目前登錄為新竹縣歷史建築,也是林姓聚落的重要建築之一,原稱「善慶堂」,為林姓家族家業的奠基者-林先坤所興建,後來因為林先坤二代被追封為奉直大夫,而改稱大夫第。 其肇建的淵源不僅顯示出客家族群的宗族祭祀組織與慎終追遠的祖先崇拜精神,在歷史的社會意義上,也表現出林姓家族在墾拓過程中,如何藉由累積資本致富並取得社經地位,再藉由謀取官職晉升為上流菁英家族的發展歷程。 六張犁林家在新竹縣墾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而作為林先坤家族的公廳,是其家族的生活文化中心,不但影響著新竹地區的墾拓,透過林秋華的東遷宜蘭,更影響著北台灣的發展。在全台的重要家族中,大夫第這樣的公廳建築,少有如此影響力者,特別是大夫第與問禮堂所共同形成的一個建築群落,均彰顯出大夫第在六家地區的重要性,及其重要且獨特之歷史地位。
是否開放: (空)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預約參觀
網站名稱: 竹北市公所_藝遊竹北
網址: https://www.chupei.gov.tw/travel/4_p2.php?menu=1288&typeid=1287&circulated_id=6054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608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文字第0960130451號
公告日期: : 2007-09-12 11:58:31.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竹北市
landNo: : 公園段
landSerialNo: : 394-1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一隅
takePhotoDate: : 2017/04/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4372/photo/20170421_170421_0034.jpg
2::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匾額
takePhotoDate: : 2017/04/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4373/photo/20170421_170421_0035.jpg
3::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雕塑裝飾
takePhotoDate: : 2017/04/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4374/photo/20170421_170421_0036.jpg
4::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正廳
takePhotoDate: : 2017/04/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34375/photo/20170421_170421_0038.jpg
5::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室內左側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fe4a3765-0a5d-4afe-8e7e-f2ba05a76308/大夫第 (5).jpg
6::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內部廳舍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e090c9b6-5187-4717-a639-c7045b69e198/大夫第 (7).jpg
7::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彩繪裝飾、創建者畫像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c09c6887-3193-4e4c-a919-bab5263eaab0/大夫第 (9).jpg
8::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神龕祖先牌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3085bae9-a41d-40fa-adb4-105073d4c568/大夫第 (11).jpg
9::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穿廊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fa490a9b-28df-45a2-bd53-adba6a7fead3/大夫第 (14).jpg
10::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剪粘
author: : 陳奕涵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8929f66e-423d-463d-a49a-62a23b5d4007/大夫第 (17).jpg
11::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護龍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08549cba-f9cb-4925-98b7-687068019ddc/大夫第 (18).jpg
12::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簷廊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936292c2-4cbe-47ce-8c8f-44079a04b042/大夫第 (19).jpg
13::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山牆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f76dbc49-4391-4687-af6f-6b73c5daa062/大夫第 (20).jpg
14::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牆面裝飾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7c490817-d719-4cca-b545-10c562218c30/大夫第 (21).jpg
15::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木門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7b9f5d76-aaf2-4005-ae82-ac96383071bc/大夫第 (26).jpg
16::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內部廳舍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6b11ffa4-2382-4fea-97a0-9fff1af033d4/大夫第 (28).jpg
17::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燕尾與剪粘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2fee3986-caf5-4f5e-9424-81d46d17a674/大夫第 (31).jpg
18::
mediaName: : 竹北六張犁大夫第_外圍全景樣貌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4/1545898a-9c30-46bd-97b5-854441040899/大夫第 (37).jpg
19::
mediaName: : 竹北大夫第_室內右側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8-04/7d1aad8c-fa56-4384-8fe7-bef7bb633872/大夫第 (6).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5-21/0d102141-ff1c-4caf-9eee-35294f511c56/960912竹北六張犁大夫第.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5-21/0130a449-6421-49e0-a002-73e78c83a4d5/竹北六張犁大夫第地籍圖.jpg
repImgId: 112923

# 家族 於 文資局古蹟 - 6

案件編號20060724000004
個案名稱新埔劉家祠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1
name: : 祠堂
歷史沿革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嘓」,約於清乾隆年間,逐漸有客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在墾拓族群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主,因新埔地理位置優良,而逐漸成為農產品集散地,發展成熱鬧的市街。 劉家祠建於清同治三(1864)年,是一座單進三橫的建築,正身部份為五開間,目前作為祭祀及辦公使用。兩側橫屋各為三開間,中央具有廳堂功能,又可稱為南北廳。右外橫屋現則作為管理員居住之空間。 劉家祠素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三多的美譽,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藜照東瀛」、「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等匾額,均具歷史價值;祠堂正身為五開間翹鵝屋脊,而兩側橫屋均設有廊廳,廊廳部份屋頂亦為翹鵝屋脊,故有燕尾多之稱;而劉氏一族人才濟濟,具有功名者多,故有此三多之美譽。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劉姓族人在清同治三(1864)年,由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倡議興建家祠,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新埔地區同籍同宗的劉姓族人共同出資,主要為新埔街劉松茂、劉萬湧,大旱坑庄劉廷章,新芎田劉家玩等,並由劉世和主持工程,至同治五(1866)年八月落成。 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祖先神位,目前是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以祖先名義結合而成為有力量的組織。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新埔劉家祠彰顯客家族群在墾拓時期以祭祀祖先之名,結合同姓族群力量,合作發展的團結精神。同時也展現客家族群敬祖睦宗的文化。在建築上,三多的特色,也顯現出劉氏族人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在當地發展上扮演著重要家族的角色。整體建築雖於日治時期修建,但屋頂以黑色板瓦疊砌,屋脊翹鵝線條優美,橫屋之屋脊翹鵝與棟頭並存,為少見之地方匠藝特色,且保存傳統建築之古樸之美。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登錄理由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百零二條,新竹縣文化局九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召開之「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新竹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新埔鎮
address: : 新生里和平街230號
經度121.07514145058
緯度24.827067963593
主管機關名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新竹縣竹北市 縣政九路146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298/photo/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298/photo/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1).JPG
name: : 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劉OOOOO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劉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60724000004
外觀特徵祠堂是一座單進三開間的建築,正身部分為五開間,作為祭祀及辦公使用,兩側橫屋各為三開間,中央具有廳堂功能,又可稱為南北廳,左右次間部分則作為起居空間使用。 其中橫屋之牆面間以黑磚,獨具風味,而橫屋之山牆面則為斗子砌牆;屋頂部分則以黑色板瓦疊砌,屋脊翹鵝線條優美,橫屋之屋脊翹鵝與馬背(棟頭)並存,為本古蹟特色之一。 劉家祠的大木工法及小木的雕刻均極為精采,特別是正身步口廊之木構架部分,不論瓜筒、通隨、束仔擊出檐斗栱等均極具藝術價值,其中又以吊筒之蓮花雕刻及倒趴獅豎材更具匠藝。 祠堂正身為五開間翹鵝屋脊,而兩側橫屋均設有廊廳,廊廳部分屋頂亦為翹鵝屋脊,故有燕尾多之稱。
室內特徵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等三塊匾額。枋樑上另懸有「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兩匾。「本支百世」為臺灣總兵劉明燈所手書,題年為1867年(同治6年)所立。廳內神龕雕刻精緻,上方也懸有「藜照東瀛」匾一方,但未題明年月。廳前檐廊的大木結構,有著同樣的精細雕刻,給主要廳堂的入口增加許多莊嚴華麗的氣氛。
使用情形目前正廳仍有專人固定祭祀上香;兩側的橫屋,則是子孫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1.建築本體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 2.使用或再利用經營管理。 3.防盜、防災、保險。 4.緊急應變計畫之擬定。 5.其他管理維護事項。
現狀(空)
網站名稱新埔宗祠博物館
網址http://www.xinpu-ahm.com.tw/temple.asp?id=3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3-5510201*605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號
公告日期: : 2006-07-24 15:39:12.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新埔鎮
landNo: : 和平段
landSerialNo: : 26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新埔鎮
landNo: : 和平段
landSerialNo: : 270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新竹縣新埔劉家祠_正廳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299/photo/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2).JPG
2::
mediaName: : 新竹縣新埔劉家祠_內埕與正廳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300/photo/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3).JPG
3::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觀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14556/photo/新埔劉家祠.JPG
4::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燕尾與屋脊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9c299cda-e871-4853-8b34-2ce6f385774e/劉氏宗祠 (1).jpg
5::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觀正面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83666f82-a284-48b6-be43-b841da38f5b0/劉氏宗祠 (3).jpg
6::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木雕斗栱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066252e2-d1ae-412a-8938-65739b69ea7c/劉氏宗祠 (4).jpg
7::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觀入口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1b6cc4d2-8d5e-402e-b209-325cbcd36b34/劉氏宗祠 (5).jpg
8::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門環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64ee9ba6-5a37-4e75-b693-d8a29740a7e2/劉氏宗祠 (6).jpg
9::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圍牆裝飾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8ec5de75-eea4-49ce-9bdd-6ce3a34692cd/劉氏宗祠 (7).jpg
10::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木雕斗栱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b4c2543c-aaf4-455e-aaf7-0cef10580273/劉氏宗祠 (10).jpg
11::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屋簷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e1d09729-10a2-4ae7-8545-09618b990407/劉氏宗祠 (11).jpg
12::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門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2ca3efc8-65f6-4787-b17b-e1f0086fa1d5/劉氏宗祠 (14).jpg
13::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屋脊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7c767619-fa2f-4233-a103-5080424ba201/劉氏宗祠 (15).jpg
14::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觀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4b155c85-1f44-40fb-9dd6-3348a5efd8e6/劉氏宗祠 (17).jpg
15::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空拍照01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15c8256c-b419-4260-aca5-8dde1b85b592/DJI_0358n.jpg
16::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空拍照02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da3b3429-8bc8-4d28-9252-9c38af484f95/DJI_0361n.jpg
17::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空拍照03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b5fbe69b-fb97-4eb1-8415-02048ff3bb45/DJI_0362n.jpg
18::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空拍照04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a9ef7b73-7f4e-4e25-9662-14db7be46e5e/DJI_0363n.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23/43c36a8b-a8df-48b9-ba64-fb847f240d8b/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號_公告_新埔劉家祠.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5-20/e25143ce-fbc9-43c1-bd24-eda8e9092b33/新埔劉家祠地籍圖.jpg
repImgId627
案件編號: 20060724000004
個案名稱: 新埔劉家祠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1
name: : 祠堂
歷史沿革: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新埔地區最早為道卡斯族竹塹社土目衛阿貴及錢子白率族人入墾,成為平埔族之居住地,舊稱「吧哩嘓」,約於清乾隆年間,逐漸有客籍人士入墾此地,才改稱為新埔。在墾拓族群中以蔡、陳、潘、朱、劉、郭等六姓為主,因新埔地理位置優良,而逐漸成為農產品集散地,發展成熱鬧的市街。 劉家祠建於清同治三(1864)年,是一座單進三橫的建築,正身部份為五開間,目前作為祭祀及辦公使用。兩側橫屋各為三開間,中央具有廳堂功能,又可稱為南北廳。右外橫屋現則作為管理員居住之空間。 劉家祠素有「匾額多、燕尾多、功名多」三多的美譽,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藜照東瀛」、「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等匾額,均具歷史價值;祠堂正身為五開間翹鵝屋脊,而兩側橫屋均設有廊廳,廊廳部份屋頂亦為翹鵝屋脊,故有燕尾多之稱;而劉氏一族人才濟濟,具有功名者多,故有此三多之美譽。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劉姓族人在清同治三(1864)年,由第十五世劉潮源及第十七世劉世和倡議興建家祠,由新埔街劉榮光捐地,新埔地區同籍同宗的劉姓族人共同出資,主要為新埔街劉松茂、劉萬湧,大旱坑庄劉廷章,新芎田劉家玩等,並由劉世和主持工程,至同治五(1866)年八月落成。 新埔劉家祠奉祀劉家共同始祖漢高祖劉邦的祖父劉榮及歷代祖先神位,目前是由劉榮公、劉榮公嘗、劉丁子嘗、劉家祠、垂裕嘗等祭祀公業組成,這種藉同宗與同籍的地緣關係而組成的祭祀團體,是早期移民社會的典型之一,同時也反映出客家移民在移墾初期為求生存,以祖先名義結合而成為有力量的組織。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新埔劉家祠彰顯客家族群在墾拓時期以祭祀祖先之名,結合同姓族群力量,合作發展的團結精神。同時也展現客家族群敬祖睦宗的文化。在建築上,三多的特色,也顯現出劉氏族人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在當地發展上扮演著重要家族的角色。整體建築雖於日治時期修建,但屋頂以黑色板瓦疊砌,屋脊翹鵝線條優美,橫屋之屋脊翹鵝與棟頭並存,為少見之地方匠藝特色,且保存傳統建築之古樸之美。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指定登錄理由: 具有保存價值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一百零二條,新竹縣文化局九十五年五月十八日召開之「新竹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會議」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 新竹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新埔鎮
address: : 新生里和平街230號
經度: 121.07514145058
緯度: 24.827067963593
主管機關名稱: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新竹縣竹北市 縣政九路146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298/photo/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298/photo/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1).JPG
name: : 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劉OOOOO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劉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60724000004
外觀特徵: 祠堂是一座單進三開間的建築,正身部分為五開間,作為祭祀及辦公使用,兩側橫屋各為三開間,中央具有廳堂功能,又可稱為南北廳,左右次間部分則作為起居空間使用。 其中橫屋之牆面間以黑磚,獨具風味,而橫屋之山牆面則為斗子砌牆;屋頂部分則以黑色板瓦疊砌,屋脊翹鵝線條優美,橫屋之屋脊翹鵝與馬背(棟頭)並存,為本古蹟特色之一。 劉家祠的大木工法及小木的雕刻均極為精采,特別是正身步口廊之木構架部分,不論瓜筒、通隨、束仔擊出檐斗栱等均極具藝術價值,其中又以吊筒之蓮花雕刻及倒趴獅豎材更具匠藝。 祠堂正身為五開間翹鵝屋脊,而兩側橫屋均設有廊廳,廊廳部分屋頂亦為翹鵝屋脊,故有燕尾多之稱。
室內特徵: 劉家祠的祖先廳的門楣上,懸有「劉氏家廟」、「文魁」、「恩元」等三塊匾額。枋樑上另懸有「本支百世」與「源遠流長」兩匾。「本支百世」為臺灣總兵劉明燈所手書,題年為1867年(同治6年)所立。廳內神龕雕刻精緻,上方也懸有「藜照東瀛」匾一方,但未題明年月。廳前檐廊的大木結構,有著同樣的精細雕刻,給主要廳堂的入口增加許多莊嚴華麗的氣氛。
使用情形: 目前正廳仍有專人固定祭祀上香;兩側的橫屋,則是子孫們日常生活起居的空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建築本體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 2.使用或再利用經營管理。 3.防盜、防災、保險。 4.緊急應變計畫之擬定。 5.其他管理維護事項。
現狀: (空)
網站名稱: 新埔宗祠博物館
網址: http://www.xinpu-ahm.com.tw/temple.asp?id=3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3-5510201*605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號
公告日期: : 2006-07-24 15:39:12.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新埔鎮
landNo: : 和平段
landSerialNo: : 269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新竹縣
distName: : 新埔鎮
landNo: : 和平段
landSerialNo: : 270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新竹縣新埔劉家祠_正廳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299/photo/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2).JPG
2::
mediaName: : 新竹縣新埔劉家祠_內埕與正廳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5300/photo/E005新竹縣新埔劉家祠(三級)(3).JPG
3::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觀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14556/photo/新埔劉家祠.JPG
4::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燕尾與屋脊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9c299cda-e871-4853-8b34-2ce6f385774e/劉氏宗祠 (1).jpg
5::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觀正面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83666f82-a284-48b6-be43-b841da38f5b0/劉氏宗祠 (3).jpg
6::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木雕斗栱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066252e2-d1ae-412a-8938-65739b69ea7c/劉氏宗祠 (4).jpg
7::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觀入口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1b6cc4d2-8d5e-402e-b209-325cbcd36b34/劉氏宗祠 (5).jpg
8::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門環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64ee9ba6-5a37-4e75-b693-d8a29740a7e2/劉氏宗祠 (6).jpg
9::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圍牆裝飾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8ec5de75-eea4-49ce-9bdd-6ce3a34692cd/劉氏宗祠 (7).jpg
10::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木雕斗栱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b4c2543c-aaf4-455e-aaf7-0cef10580273/劉氏宗祠 (10).jpg
11::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屋簷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e1d09729-10a2-4ae7-8545-09618b990407/劉氏宗祠 (11).jpg
12::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門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2ca3efc8-65f6-4787-b17b-e1f0086fa1d5/劉氏宗祠 (14).jpg
13::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屋脊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7c767619-fa2f-4233-a103-5080424ba201/劉氏宗祠 (15).jpg
14::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外觀
author: : 戴瑋萱
takePhotoDate: : 2021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1-05-23/4b155c85-1f44-40fb-9dd6-3348a5efd8e6/劉氏宗祠 (17).jpg
15::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空拍照01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15c8256c-b419-4260-aca5-8dde1b85b592/DJI_0358n.jpg
16::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空拍照02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da3b3429-8bc8-4d28-9252-9c38af484f95/DJI_0361n.jpg
17::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空拍照03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b5fbe69b-fb97-4eb1-8415-02048ff3bb45/DJI_0362n.jpg
18::
mediaName: : 新埔劉家祠_空拍照04
author: : 敦仁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takePhotoDate: : 2023/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9-25/a9ef7b73-7f4e-4e25-9662-14db7be46e5e/DJI_0363n.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8-23/43c36a8b-a8df-48b9-ba64-fb847f240d8b/府授文文字第0950095754號_公告_新埔劉家祠.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5-20/e25143ce-fbc9-43c1-bd24-eda8e9092b33/新埔劉家祠地籍圖.jpg
repImgId: 627

# 家族 於 文資局聚落建築群 - 7

案件編號20100805000001
個案名稱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
級別代碼1.3.1
級別名稱聚落建築群
種類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1:: : 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
2::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3:: : 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1.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 2.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 3.原住民石板屋建築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六條暨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
所屬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春日鄉
address: : 七佳段437地號即老七佳部落本體建築物及一般生活空間約1.413 公頃,以及456 地號東北角停車場一帶約0.7 公頃的地點
經度120.711806
緯度22.448972
代表圖像ext: :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3-14/0a9f972c-3678-446c-9a1c-69613b1ef88b/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照片_c.pn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3-14/0a9f972c-3678-446c-9a1c-69613b1ef88b/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照片.png
name: :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照片
區域範圍劃定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段437地號即老七佳部落本體建築物及一般生活空間約1.413 公頃,以及456 地號東北角停車場一帶約0.7 公頃的地點。
地區發展與特色七佳石板屋聚落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境北方石可見山以西海拔高約570公尺處,目前仍有近50幢完整之傳統排灣族北部式石板家屋,為台灣原住民族現存石板屋聚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除少數長住之居民外,多數居民早已在民國49年遷居至新聚落,僅於有農事之時才回到七佳石板屋聚落,過著傳統生活。此一石板屋群聚落之規模與完整程度在排灣族之現存聚落中已屬罕有,其原因乃地處深山地區交通不便,以及居民早已遷離,平地現代之建築形式未有機會入侵。也因其鄰近之農地尚有利用,居民仍持續利用原有石板家屋作為工作基地,因此得以保有完整之石板建築形式,同時也保存了聚落之原有型態。雖然居民遷村遠離老七佳聚落,但是依舊維持傳統文化運作,例如歲時祭儀masaljut(收穫祭、豐年祭)、maljeveq(祖靈祭、五年祭)、pusaut(送靈祭);生命祭儀papusepi(祈福祭)、seman caucau(命名祭)、semanpulju(除喪祭)等,聚落內依舊維持女巫作祭完成儀式的風俗,成為極具本土性和代表排灣族文化傳承重要的地區。
歷史沿革與現狀傳統石板屋尚保存完整,目前部落族人平均約兩週回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一次,並且停留1-2 天甚至更多天數。對聚落內石板屋後續之使用維護或日常修護方面皆會定期維修,至少一年一次微整修,其修繕工作是與部落族人共同修繕,每次修繕動用人力約5-6人。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七佳石板屋聚落是以前samljuk家的祖先率領部下,由tjaljakavus社來到此地建社為其開端。或說從舊歸崇karoboan社分出samljuk家的一團來到此地創社。qeutu、tjagalan等各家,都是從kuljaljau移來此地各成立一個部落。本社對於附近的各社,完全屬於孤立狀態。與pailjus社雖然並非沒有偶爾互相締結同盟的情形,但對於其他各社則經常互相敵視。然而因為社內之團結力量頗強,故對於vungalid(望嘉)、pucunug(文樂)、ljakeljek(力里)及kuavar(古華)等各社,據說未曾戰敗過。 根據聚落耆老口述:「七佳石板屋聚落(tjuvetskadan)原來是從(izok)平地發源,然後再遷到舊歸崇(kaljevuwan),當時舊歸崇聚落是由許多的排灣族頭目所居住的地方,tjuveckatan社群當時位居其他社群中間居住因而得名,故tjuvecekatan是「中間」的意思。從老人們的口述中我們也可以知道,每年所舉行的豐年祭(masaljut),和每五年舉行的祖靈祭(maljevek)都是由舊歸崇所開始發展的。後來,由於七佳地區是大頭目(tjuimojok)所佔領的獵區,因此每到農閒的時期就帶領七佳聚落的族民到七佳地區狩獵,當地的野生動物豐富如野豬、山羊、山羌、水鹿、熊等等,因此每次去打獵都能夠滿載而歸,然後回到聚落的時候,受到聚落的族人景仰與愛戴。 有一天,大頭目召集族人去狩獵,當一行人到了七佳地區一處聚水深潭(panamnam)的時候,突然大頭目的獵犬停止前進,怎麼催促也不為所動,而且那隻獵犬正是大頭目最喜歡的,因此族人就商討對策,後來決定由一人負責看護,其它的族人就繼續打獵。日子一天過一天,獵犬似乎沒有想要移動的樣子,當頭目一行人打獵回來見到如此的情形,就吩咐一人繼續看守,其他就回到聚落請巫婆施法問神,經巫婆的轉述神明意思得知獵犬是神明託付,希望族人全數遷移到獵犬倒臥之處。之後頭目也召集族長、貴族、勇士的意見,大家都認為七佳地區獵物豐富,林木繁盛,水源豐沛,是一個遷徙重建聚落的好地方。 從文獻資料之整理,及近代口述資料之採集,似可論證七佳聚落早在五百多年前,祖先是從北排灣逐漸南下遷徙,最後定居在老七佳。因此五年祭(maleveq)之祭典與排灣族各聚落起源地的認定似有密切之關聯性。排灣族butsul亞群最大的特色,是每五年舉辦的五年祭,而該慶典又為七佳聚落最重要的祭典儀式。按該家族之遷移史,為起源地八歹因(padain),舊排灣村(kapaiwanan)再遷徙至舊佳平聚落(kaviyangan),然後到舊歸崇(karoboan)後來又遷至老七佳聚落(tjuvetskadan)。」因此,七佳聚落的人最早是從北方的padain而來,輾轉經過枋寮附近再遷徙至舊歸崇(karuboan)舊社(為早期聚落的殖民拓殖中心,歸崇舊社之一),最後因為打獵七佳聚落的祖先們就安居在那裡。 日本學者中村孝志所著之《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中記載自1647年起番社戶口表中明確記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的戶口數(314人,75戶),由此可見荷治時代七佳部落就已是穩定聚落。 劉益昌對老七佳聚落的遷徙歷史指出:「本舊社來源甚為複雜,約500年前有10戶遷至丹林附近,可能就是後來在力力溪上游的i-ilalalan古社,後遷往南岸Karuboan舊社,與力里、望嘉舊社的前身居民混居。距今約250年前由一村民領導建立tjuveckadan;稍後有古樓社3戶及台東卑南族10戶移入。聚落中心地帶有來義ruvaniyau及古樓tsiluvegan頭人之家屋,兩頭人在本地都有采地」。其中就指出有一村民引導建立了tjuvetskadan聚落,此領導村民建設的頭人,即是現今tjulimojok頭目家族的先祖。 國民政府時代山地平地化政策推行,1961年遷村到山下舊七佳與力里村比鄰而居,然而耕地都在老部落,族人依舊長期利用石板屋;1961年莉泰颱風侵襲,舊七佳後山引發土石流,部落不堪居住,又再次遷村至現址新七佳。今日仍舊有多數族人不捨祖先遺留的石板屋聚落,所以自力修繕整理老七佳石板屋,以保護先民發展的珍貴文化資產。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建築特色:原住民石板房傳統型式、日治時代形式、國民政府時期形式(遷村前) 建築工法、技術皆有效保存。 注重生態平衡,尊重自然法則 建築技法目前仍繼續採用。 環境特徵:聚落形貌完整,歷年重大天災並無受損。各階級空間分佈完整 無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保留都極具完備。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土地使用分區為山坡地保育區(春日鄉七佳段437、456 地號),使用地類別為丙種建築用地和林業用地,同時亦為原住民保留地。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1.聚落內傳統石板屋家屋維護修繕。 2.聚落內巷道復原。 3.聚落中周邊之自然生態環境。 4.聚落內神聖、禁忌空間的整理重建。 5.傳統,masaljut、maljeveq祭典儀式原地重現。 6.家飾藝術之無形文化資產。
備註(空)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資字第0990190933號
公告日期: : 2010-08-05 16:21:30.0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100805000001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3b096d4-7727-4cb7-b9f6-a824115a8366/公告函-屏府文資字第0990190933號(政府公告版).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community/237/photo/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地籍圖.jpg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3-14/1945801a-50a8-4b48-af26-4e3a1f97f89c/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地籍圖.pdf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老OOOOOOOO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老OOOOOOOOO
主管機關名稱屏東縣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8-7210234
repImgId154727
案件編號: 20100805000001
個案名稱: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
級別代碼: 1.3.1
級別名稱: 聚落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 1:: : 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者
2::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3:: : 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 1.整體環境具地方特色。 2.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 3.原住民石板屋建築設計形式具藝術特色。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六條暨聚落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春日鄉
address: : 七佳段437地號即老七佳部落本體建築物及一般生活空間約1.413 公頃,以及456 地號東北角停車場一帶約0.7 公頃的地點
經度: 120.711806
緯度: 22.448972
代表圖像: ext: :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3-14/0a9f972c-3678-446c-9a1c-69613b1ef88b/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照片_c.pn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3-14/0a9f972c-3678-446c-9a1c-69613b1ef88b/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照片.png
name: :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照片
區域範圍劃定: 屏東縣春日鄉七佳段437地號即老七佳部落本體建築物及一般生活空間約1.413 公頃,以及456 地號東北角停車場一帶約0.7 公頃的地點。
地區發展與特色: 七佳石板屋聚落位於屏東縣春日鄉境北方石可見山以西海拔高約570公尺處,目前仍有近50幢完整之傳統排灣族北部式石板家屋,為台灣原住民族現存石板屋聚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除少數長住之居民外,多數居民早已在民國49年遷居至新聚落,僅於有農事之時才回到七佳石板屋聚落,過著傳統生活。此一石板屋群聚落之規模與完整程度在排灣族之現存聚落中已屬罕有,其原因乃地處深山地區交通不便,以及居民早已遷離,平地現代之建築形式未有機會入侵。也因其鄰近之農地尚有利用,居民仍持續利用原有石板家屋作為工作基地,因此得以保有完整之石板建築形式,同時也保存了聚落之原有型態。雖然居民遷村遠離老七佳聚落,但是依舊維持傳統文化運作,例如歲時祭儀masaljut(收穫祭、豐年祭)、maljeveq(祖靈祭、五年祭)、pusaut(送靈祭);生命祭儀papusepi(祈福祭)、seman caucau(命名祭)、semanpulju(除喪祭)等,聚落內依舊維持女巫作祭完成儀式的風俗,成為極具本土性和代表排灣族文化傳承重要的地區。
歷史沿革與現狀: 傳統石板屋尚保存完整,目前部落族人平均約兩週回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一次,並且停留1-2 天甚至更多天數。對聚落內石板屋後續之使用維護或日常修護方面皆會定期維修,至少一年一次微整修,其修繕工作是與部落族人共同修繕,每次修繕動用人力約5-6人。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七佳石板屋聚落是以前samljuk家的祖先率領部下,由tjaljakavus社來到此地建社為其開端。或說從舊歸崇karoboan社分出samljuk家的一團來到此地創社。qeutu、tjagalan等各家,都是從kuljaljau移來此地各成立一個部落。本社對於附近的各社,完全屬於孤立狀態。與pailjus社雖然並非沒有偶爾互相締結同盟的情形,但對於其他各社則經常互相敵視。然而因為社內之團結力量頗強,故對於vungalid(望嘉)、pucunug(文樂)、ljakeljek(力里)及kuavar(古華)等各社,據說未曾戰敗過。 根據聚落耆老口述:「七佳石板屋聚落(tjuvetskadan)原來是從(izok)平地發源,然後再遷到舊歸崇(kaljevuwan),當時舊歸崇聚落是由許多的排灣族頭目所居住的地方,tjuveckatan社群當時位居其他社群中間居住因而得名,故tjuvecekatan是「中間」的意思。從老人們的口述中我們也可以知道,每年所舉行的豐年祭(masaljut),和每五年舉行的祖靈祭(maljevek)都是由舊歸崇所開始發展的。後來,由於七佳地區是大頭目(tjuimojok)所佔領的獵區,因此每到農閒的時期就帶領七佳聚落的族民到七佳地區狩獵,當地的野生動物豐富如野豬、山羊、山羌、水鹿、熊等等,因此每次去打獵都能夠滿載而歸,然後回到聚落的時候,受到聚落的族人景仰與愛戴。 有一天,大頭目召集族人去狩獵,當一行人到了七佳地區一處聚水深潭(panamnam)的時候,突然大頭目的獵犬停止前進,怎麼催促也不為所動,而且那隻獵犬正是大頭目最喜歡的,因此族人就商討對策,後來決定由一人負責看護,其它的族人就繼續打獵。日子一天過一天,獵犬似乎沒有想要移動的樣子,當頭目一行人打獵回來見到如此的情形,就吩咐一人繼續看守,其他就回到聚落請巫婆施法問神,經巫婆的轉述神明意思得知獵犬是神明託付,希望族人全數遷移到獵犬倒臥之處。之後頭目也召集族長、貴族、勇士的意見,大家都認為七佳地區獵物豐富,林木繁盛,水源豐沛,是一個遷徙重建聚落的好地方。 從文獻資料之整理,及近代口述資料之採集,似可論證七佳聚落早在五百多年前,祖先是從北排灣逐漸南下遷徙,最後定居在老七佳。因此五年祭(maleveq)之祭典與排灣族各聚落起源地的認定似有密切之關聯性。排灣族butsul亞群最大的特色,是每五年舉辦的五年祭,而該慶典又為七佳聚落最重要的祭典儀式。按該家族之遷移史,為起源地八歹因(padain),舊排灣村(kapaiwanan)再遷徙至舊佳平聚落(kaviyangan),然後到舊歸崇(karoboan)後來又遷至老七佳聚落(tjuvetskadan)。」因此,七佳聚落的人最早是從北方的padain而來,輾轉經過枋寮附近再遷徙至舊歸崇(karuboan)舊社(為早期聚落的殖民拓殖中心,歸崇舊社之一),最後因為打獵七佳聚落的祖先們就安居在那裡。 日本學者中村孝志所著之《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中記載自1647年起番社戶口表中明確記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的戶口數(314人,75戶),由此可見荷治時代七佳部落就已是穩定聚落。 劉益昌對老七佳聚落的遷徙歷史指出:「本舊社來源甚為複雜,約500年前有10戶遷至丹林附近,可能就是後來在力力溪上游的i-ilalalan古社,後遷往南岸Karuboan舊社,與力里、望嘉舊社的前身居民混居。距今約250年前由一村民領導建立tjuveckadan;稍後有古樓社3戶及台東卑南族10戶移入。聚落中心地帶有來義ruvaniyau及古樓tsiluvegan頭人之家屋,兩頭人在本地都有采地」。其中就指出有一村民引導建立了tjuvetskadan聚落,此領導村民建設的頭人,即是現今tjulimojok頭目家族的先祖。 國民政府時代山地平地化政策推行,1961年遷村到山下舊七佳與力里村比鄰而居,然而耕地都在老部落,族人依舊長期利用石板屋;1961年莉泰颱風侵襲,舊七佳後山引發土石流,部落不堪居住,又再次遷村至現址新七佳。今日仍舊有多數族人不捨祖先遺留的石板屋聚落,所以自力修繕整理老七佳石板屋,以保護先民發展的珍貴文化資產。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 建築特色:原住民石板房傳統型式、日治時代形式、國民政府時期形式(遷村前) 建築工法、技術皆有效保存。 注重生態平衡,尊重自然法則 建築技法目前仍繼續採用。 環境特徵:聚落形貌完整,歷年重大天災並無受損。各階級空間分佈完整 無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保留都極具完備。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土地使用分區為山坡地保育區(春日鄉七佳段437、456 地號),使用地類別為丙種建築用地和林業用地,同時亦為原住民保留地。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聚落內傳統石板屋家屋維護修繕。 2.聚落內巷道復原。 3.聚落中周邊之自然生態環境。 4.聚落內神聖、禁忌空間的整理重建。 5.傳統,masaljut、maljeveq祭典儀式原地重現。 6.家飾藝術之無形文化資產。
備註: (空)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資字第0990190933號
公告日期: : 2010-08-05 16:21:30.0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100805000001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3b096d4-7727-4cb7-b9f6-a824115a8366/公告函-屏府文資字第0990190933號(政府公告版).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community/237/photo/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地籍圖.jpg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3-14/1945801a-50a8-4b48-af26-4e3a1f97f89c/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地籍圖.pdf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老OOOOOOOOOOOOOO
2::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老OOOOOOOOO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護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repImgId: 154727

# 家族 於 文資局古蹟 - 8

案件編號20071025000001
個案名稱西螺廖家祠堂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1
name: : 祠堂
歷史沿革廖家祠堂的起造者廖日賢,祖籍來自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二都廖元子派下,為廖天與派下理明公世系,開臺祖為第十三世廖成功,雍正年間渡臺至西螺埔姜崙地區發展,迄至第十四世廖日賢於明治39年(1906年)移至虎尾郡西螺街西螺七四六番地(現址),廖日賢其後代十八世三子廖楚組織「合資會社成美商行」、五子廖化金擔任虎尾郡役所西螺街長公職、六子廖速活躍於斗六地區民間社會活動、七子廖初江為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士推薦參加臺南州虎尾郡選舉,活躍於西螺地方社會等,與西螺社經發展有密切之關係。十九世廖興順於日治時期下曾參與當時反帝社會運動,凸顯在殖民環境下臺灣青年對於捍衛家鄉主權的崇高理想;廖景福於東瀛就讀四年制的興亞醫學館,結訓後送往前線當軍醫,以此經歷取得了醫師資格,戰後在澎湖縣開設景福婦產科,民國71年(1982年)返回臺灣本島擔任斗南衛生所主任,半生懸壺心懷濟世,餘生奉獻衛生保健。職是之故,日治時期廖日賢派下家族成長與地方發展同頻脈動,在西螺地區扮演地方耕耘及推手角色,具備說明西螺當地歷史演變之功能及意義。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歷史文化價值:見證詔安客廖家之遷徙與發展。 二、建築特色價值:雲林西螺地區詔安建築之代表並融合閩客建築特色。 三、建築特殊工藝 四、營建工法特殊性 五、原為內政部公告指定閩臺地區第三級古蹟。
法令依據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四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雲林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雲林縣
distName: : 西螺鎮
address: : 福興里15鄰福興路222號
經度120.46079071558
緯度23.800798941965
主管機關名稱雲林縣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觀光處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7657/photo/bc789d83-6e10-44c2-8581-a56fe8b1df1b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7657/photo/bc789d83-6e10-44c2-8581-a56fe8b1df1b.JPG
name: : c789d83-6e10-44c2-8581-a56fe8b1df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0::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林OO
1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20::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2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陳OO
2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陳OO
30::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陳OO
3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陳OO
3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O
3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40::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71025000001
外觀特徵廖家建築係屬於「三合院帶前軒亭」之合院式格局。正身為五開間,中央的正廳為舉行儀式性活動的重要場所,整個宅第型態皆以此為中心,並蘊含著信仰、禮儀與家族核心等多重之意義,並與家族生命根源息息相關,是構成整個家族的重要基礎。左右伸手則為三開間,中間的明間係為各房的私廳或神明廳。 軒亭的設置,可以反映出正廳空間的重要性,也常常成為民居建築的核心,亦是西螺地區詔安客家合院式建築常見且獨特的建築單元。 據研究指出,雲林詔安客家地區軒亭的案例,其民居主人的祖籍,除極少的部分外,幾乎均是源自於福建漳州府的詔安地區;此一現象,顯示雲林縣所有附建軒亭的民居建築,除了極少的部分非詔安客家宗族外,其餘均屬之,軒亭民居形式與雲林縣詔安客家文化產生緊密的關連。 以西螺地區的廖家客家合院建築而言,現存聚居在西螺張廖姓客家合院建築仍有四座保留了軒亭的構造,這些軒亭多為正廳空間的延伸,裝飾較為華麗。另就祭祀功能而言,客家族群敬祖崇祀的禮儀較其他族群更為重要,透過每年晨昏定省之例祭祭祀活動,亦可發揮潛移默化之功能。以廖家作為自家公廳的祭祀活動而言,於明堂前方設置軒亭,可以有適當的空間讓大部分的家族成員共同參與,確有其必要。 寬度與正廳三開間同寬、深度與伸手的長度相當。大抵而言,廖家的空間規劃沿襲著以「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之方式,將正廳空間置於建築的中軸線上,正廳空間僅與兩側的房間相通。
室內特徵在房間的配置上,亦遵循著左尊右卑的的配置原則,傳統合院式建築的廚房、食堂等服務性空間配置多位於左右兩側稍間,但廖家左側稍間已改為房間使用且並無廚房的煙囪、灶臺等設施,據訪談表示,廚房及廁所等係為獨立增設的空間,並非位於主要建築內部空間。
使用情形正廳供奉廖氏祖先牌位,布局雅肅,正面實心板門,左右活動格扇。左護龍為現住人所居,外觀略有改變,窗戶尤具日治時期的中西合璧風格。右護龍已閒置荒廢,但外檐裝修仍保留紅磚與白灰之作。拜亭右前尚留磚造水井一口,為家居生活的見證。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現狀「西螺廖家祠堂」(廖成功公廳)位於雲林縣西螺鎮福興路 222 號,屬詔安客家傳統民居,不同於單純的祭祀建築:家廟或公廳,而是各宗派下在自宅正廳供奉先祖的「家祠」(祠堂)。營建年代應在清領末期日治初期,但推測應為日治初期興建的可能性較高,為一座五開間三合院,正廳仍供祭祖使用,由第十九世後代子孫居住管理及維護,右護龍目前屋頂已呈現坍塌,左護龍則仍家族居住使用,正廳前四垂亭式、方形平面的軒亭極具建築空間特色,結合家族祭祀及居住功能,為詔安客家族群崇敬祭祖風範下所形成之特色傳統民居。
網站名稱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網站
網址https://content.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1023&s=106662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5-5523218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0962401502號
公告日期: : 2007-10-25 11:56:5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雲林縣
distName: : 西螺鎮
landNo: : 西螺段
landSerialNo: : 746-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廖家祠堂現況照
author: : 雲林小分區拍攝
takePhotoDate: : 2022/08/1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9-12/91e887fa-d7f7-4b27-9762-dfb9a7e2a505/IMG_7767.jpg
2::
mediaName: : 廖家祠堂現況照
author: : 雲林小分區拍攝
takePhotoDate: : 2022/06/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9-12/0cf16af4-ac4a-4d73-85f5-d80e7a1b1e2c/IMG_5660.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6-10/7ab99efb-ef5b-4db2-808d-e309a2fdd755/中華民國96年10月25日 府文資字第0962401505號 雲林縣縣定古蹟西螺廖家祠堂.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4958/photo/5cc89557-bf2e-49b3-90a9-67be51f38feb.jpg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6-25/4522a2d2-7e0f-4053-877c-de510c227f18/02.西螺廖家祠堂地籍資料.pdf
3::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6-25/b5266ba5-5158-4ddb-9513-e5fb3298ad49/02.西螺廖家祠堂地籍圖.pdf
repImgId918
案件編號: 20071025000001
個案名稱: 西螺廖家祠堂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1
name: : 祠堂
歷史沿革: 廖家祠堂的起造者廖日賢,祖籍來自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官陂二都廖元子派下,為廖天與派下理明公世系,開臺祖為第十三世廖成功,雍正年間渡臺至西螺埔姜崙地區發展,迄至第十四世廖日賢於明治39年(1906年)移至虎尾郡西螺街西螺七四六番地(現址),廖日賢其後代十八世三子廖楚組織「合資會社成美商行」、五子廖化金擔任虎尾郡役所西螺街長公職、六子廖速活躍於斗六地區民間社會活動、七子廖初江為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士推薦參加臺南州虎尾郡選舉,活躍於西螺地方社會等,與西螺社經發展有密切之關係。十九世廖興順於日治時期下曾參與當時反帝社會運動,凸顯在殖民環境下臺灣青年對於捍衛家鄉主權的崇高理想;廖景福於東瀛就讀四年制的興亞醫學館,結訓後送往前線當軍醫,以此經歷取得了醫師資格,戰後在澎湖縣開設景福婦產科,民國71年(1982年)返回臺灣本島擔任斗南衛生所主任,半生懸壺心懷濟世,餘生奉獻衛生保健。職是之故,日治時期廖日賢派下家族成長與地方發展同頻脈動,在西螺地區扮演地方耕耘及推手角色,具備說明西螺當地歷史演變之功能及意義。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歷史文化價值:見證詔安客廖家之遷徙與發展。 二、建築特色價值:雲林西螺地區詔安建築之代表並融合閩客建築特色。 三、建築特殊工藝 四、營建工法特殊性 五、原為內政部公告指定閩臺地區第三級古蹟。
法令依據: 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四條、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辦理。
所屬主管機關: 雲林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雲林縣
distName: : 西螺鎮
address: : 福興里15鄰福興路222號
經度: 120.46079071558
緯度: 23.800798941965
主管機關名稱: 雲林縣政府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觀光處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7657/photo/bc789d83-6e10-44c2-8581-a56fe8b1df1b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7657/photo/bc789d83-6e10-44c2-8581-a56fe8b1df1b.JPG
name: : c789d83-6e10-44c2-8581-a56fe8b1df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0::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林OO
1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1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20::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2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陳OO
2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蔡OO
2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陳OO
30::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陳OO
3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陳OO
3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3::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4::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5::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O
36::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7::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8::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39::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40::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廖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71025000001
外觀特徵: 廖家建築係屬於「三合院帶前軒亭」之合院式格局。正身為五開間,中央的正廳為舉行儀式性活動的重要場所,整個宅第型態皆以此為中心,並蘊含著信仰、禮儀與家族核心等多重之意義,並與家族生命根源息息相關,是構成整個家族的重要基礎。左右伸手則為三開間,中間的明間係為各房的私廳或神明廳。 軒亭的設置,可以反映出正廳空間的重要性,也常常成為民居建築的核心,亦是西螺地區詔安客家合院式建築常見且獨特的建築單元。 據研究指出,雲林詔安客家地區軒亭的案例,其民居主人的祖籍,除極少的部分外,幾乎均是源自於福建漳州府的詔安地區;此一現象,顯示雲林縣所有附建軒亭的民居建築,除了極少的部分非詔安客家宗族外,其餘均屬之,軒亭民居形式與雲林縣詔安客家文化產生緊密的關連。 以西螺地區的廖家客家合院建築而言,現存聚居在西螺張廖姓客家合院建築仍有四座保留了軒亭的構造,這些軒亭多為正廳空間的延伸,裝飾較為華麗。另就祭祀功能而言,客家族群敬祖崇祀的禮儀較其他族群更為重要,透過每年晨昏定省之例祭祭祀活動,亦可發揮潛移默化之功能。以廖家作為自家公廳的祭祀活動而言,於明堂前方設置軒亭,可以有適當的空間讓大部分的家族成員共同參與,確有其必要。 寬度與正廳三開間同寬、深度與伸手的長度相當。大抵而言,廖家的空間規劃沿襲著以「中軸線」兩側左右對稱之方式,將正廳空間置於建築的中軸線上,正廳空間僅與兩側的房間相通。
室內特徵: 在房間的配置上,亦遵循著左尊右卑的的配置原則,傳統合院式建築的廚房、食堂等服務性空間配置多位於左右兩側稍間,但廖家左側稍間已改為房間使用且並無廚房的煙囪、灶臺等設施,據訪談表示,廚房及廁所等係為獨立增設的空間,並非位於主要建築內部空間。
使用情形: 正廳供奉廖氏祖先牌位,布局雅肅,正面實心板門,左右活動格扇。左護龍為現住人所居,外觀略有改變,窗戶尤具日治時期的中西合璧風格。右護龍已閒置荒廢,但外檐裝修仍保留紅磚與白灰之作。拜亭右前尚留磚造水井一口,為家居生活的見證。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現狀: 「西螺廖家祠堂」(廖成功公廳)位於雲林縣西螺鎮福興路 222 號,屬詔安客家傳統民居,不同於單純的祭祀建築:家廟或公廳,而是各宗派下在自宅正廳供奉先祖的「家祠」(祠堂)。營建年代應在清領末期日治初期,但推測應為日治初期興建的可能性較高,為一座五開間三合院,正廳仍供祭祖使用,由第十九世後代子孫居住管理及維護,右護龍目前屋頂已呈現坍塌,左護龍則仍家族居住使用,正廳前四垂亭式、方形平面的軒亭極具建築空間特色,結合家族祭祀及居住功能,為詔安客家族群崇敬祭祖風範下所形成之特色傳統民居。
網站名稱: 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網站
網址: https://content.yunlin.gov.tw/News_Content.aspx?n=1023&s=106662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5-5523218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文資字第0962401502號
公告日期: : 2007-10-25 11:56:5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雲林縣
distName: : 西螺鎮
landNo: : 西螺段
landSerialNo: : 746-1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廖家祠堂現況照
author: : 雲林小分區拍攝
takePhotoDate: : 2022/08/1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9-12/91e887fa-d7f7-4b27-9762-dfb9a7e2a505/IMG_7767.jpg
2::
mediaName: : 廖家祠堂現況照
author: : 雲林小分區拍攝
takePhotoDate: : 2022/06/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9-12/0cf16af4-ac4a-4d73-85f5-d80e7a1b1e2c/IMG_5660.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6-10/7ab99efb-ef5b-4db2-808d-e309a2fdd755/中華民國96年10月25日 府文資字第0962401505號 雲林縣縣定古蹟西螺廖家祠堂.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4958/photo/5cc89557-bf2e-49b3-90a9-67be51f38feb.jpg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6-25/4522a2d2-7e0f-4053-877c-de510c227f18/02.西螺廖家祠堂地籍資料.pdf
3::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06-25/b5266ba5-5158-4ddb-9513-e5fb3298ad49/02.西螺廖家祠堂地籍圖.pdf
repImgId: 918
[ 搜尋所有 家族 ... ]

根據地址 407臺中市西屯區櫻花路18號 找到的相關資料

毛毛蟲

邱連恭 | 臺中市 | 場域: 學校 | 407臺中市西屯區櫻花路18號

@ 文化部公共藝術

毛毛蟲

邱連恭 | 臺中市 | 場域: 學校 | 407臺中市西屯區櫻花路18號

@ 文化部公共藝術
[ 搜尋所有 407臺中市西屯區櫻花路18號 ... ]

與家族同分類的文化部公共藝術

健康之道 A path of health

郭清治 | 臺北市 | 場域: 學校 | 臺北市中正區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樓

見證

黃銘哲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中正區司法第二辦公大?

山水

黎志文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中正區司法第二辦公大?

規矩新象

盧明德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中正區司法第二辦公大?

一種接觸的美學

顏名宏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污水處理廠

大地重現

林龍如、熊宜一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污水處理廠

孔子新說2005

魏德樂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孔廟

聽見水聲

劉國凔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污水處理廠

泳池的聯想

袁廣鳴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污水處理廠

引導一段無法到達的旅程

黃瑞茂團隊、吳鼎武.瓦歷斯 | 臺北市 | 場域: 街道設施 | 臺北市大同區敦煌路老師居民活動中心入口、臺北市大同區啟聰學校公車站牌鋪面、臺北市大同區酒泉街行道樹樹穴、臺北市大同區保安宮公車站

我們在天空飛翔

葉蕾蕾VS.啟聰學校學生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啟聰學校

夢想輪轉

李岳庚 | 臺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臺北市大同區楊雅立體停車場

智與樂

胡復金、葉懷元、胡毓倫 | 臺北市 | 場域: 學校 |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國民小學

舞春風

徐富騰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十三號公園

圓融

張清淵 | 臺北市 | 場域: 學校 | 臺北市松山區民權國民小學

健康之道 A path of health

郭清治 | 臺北市 | 場域: 學校 | 臺北市中正區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樓

見證

黃銘哲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中正區司法第二辦公大?

山水

黎志文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中正區司法第二辦公大?

規矩新象

盧明德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中正區司法第二辦公大?

一種接觸的美學

顏名宏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污水處理廠

大地重現

林龍如、熊宜一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污水處理廠

孔子新說2005

魏德樂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孔廟

聽見水聲

劉國凔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污水處理廠

泳池的聯想

袁廣鳴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迪化污水處理廠

引導一段無法到達的旅程

黃瑞茂團隊、吳鼎武.瓦歷斯 | 臺北市 | 場域: 街道設施 | 臺北市大同區敦煌路老師居民活動中心入口、臺北市大同區啟聰學校公車站牌鋪面、臺北市大同區酒泉街行道樹樹穴、臺北市大同區保安宮公車站

我們在天空飛翔

葉蕾蕾VS.啟聰學校學生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啟聰學校

夢想輪轉

李岳庚 | 臺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臺北市大同區楊雅立體停車場

智與樂

胡復金、葉懷元、胡毓倫 | 臺北市 | 場域: 學校 | 臺北市大同區延平國民小學

舞春風

徐富騰 | 臺北市 | 場域: 園區 | 臺北市大同區十三號公園

圓融

張清淵 | 臺北市 | 場域: 學校 | 臺北市松山區民權國民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