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 文資局聚落建築群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個案名稱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的級別名稱是聚落建築群, 歷史沿革與現狀是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的地圖

案件編號20200814000001
個案名稱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級別代碼1.3.1
級別名稱聚落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

1: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2.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排灣發源地,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相傳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於此地生下日月卵,該卵孵化成男女兩人而成為排灣後裔;發源地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形顯現,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護衛著部落族群,此地亦為部落二個當家頭目Qapulu及Mavaljiv的發源地,至今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此,足以彰顯世代相傳的歷史意義。 3.Kapayuwanan(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如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意象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充分顯現族群文化顯著性與特殊歷史文化意義。 4.Kapayuwanan(舊筏灣)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稜線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呈顯出族群與土地互動的重要關聯性與場域精神。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3、19條 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所屬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瑪家鄉
address :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經度120.711972
緯度22.66775
代表圖像

ext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_c.png

original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png

name

舊筏灣建築群
區域範圍劃定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地區發展與特色舊筏灣部落在歷經了二期之重建計畫及部落族民自力打造重建雙管齊下,使得排灣社區的社區居民打造十二間傳統石板屋及四條石階步道,在重建期間社區將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口述記錄,透過工法的打造將傳統的工法由耆老成功的傳承給部落中的年輕一輩;同時也凝聚了族人傳統部落之互助精神。部落耆老將傳統工法文化智慧傳承給年輕 一代,是為舊筏灣部落重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95年度開始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屏東縣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地區已有初步的硬體設施及基礎調查成果,其對部落的空間型態、保存現況與生態、設施相關資源均已進行初步調查。
歷史沿革與現狀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一、歷史脈絡 1.部落史: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 2.文獻上的記載: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是五大頭目所管理有Paljngez、Taugadu、Mavaljiv、Qapulu、Tjarulivak等所管理,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1959年。 3.日治時期的發展 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幾年後政治勢力伸展到筏灣,日本人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蠺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就行政區而言,筏灣原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屬高雄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1959。 4.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 民國34年以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63年(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從民國79-85年(1990-1996年)修建瑪筏產業道路、民國90年(2001年)部落接通電源,民國91-92年(2002-2003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二、保存價值: 舊筏灣部落傳統的文化內涵呈現一種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處磨合後的適應結果,這種人地互動的和諧關係雖歷經現代生活的轉變,仍部分持續進行著,且其精神仍長久保存於筏灣族人的觀念裏。這種對待土地的柔韌態度正足以令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卻文展現貧乏單調地景的台灣主體社會作為空間生活改進參考的典範。 舊筏灣部落最鮮明的文化資產乃石板屋聚落群,此空間遺存具體表達排灣族群文化展演的場所意念,唯有聚落群的整體保存才能維持其空間價值,將來的任何空間營造或維護措施,都應保持石板屋建築群的整體空間意象。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一、建築特色 舊筏灣部落的聚落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以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的意像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 傳統的家屋包括主屋uma 與前庭kasasavan 兩部分。主屋為單室型,前側為世俗生活空間,後側為神聖祭祀空間,室內葬坑buluwangn 位於主屋內,這種區隔前世俗(生活起居、臨山谷側)與後神聖(祖先寓所、儲藏、臨山壁側),並連結天(屋頂天神)地(室內葬的祖靈57)的角色主要由主樑柱 cukes來扮演,突顯祖靈崇拜在整個思想體制中的重要性,同時由空間佈局中也體現了族人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前庭則為家屋主要的生產、公共聯繫場所,並且成為串聯不同家屋的一連續性空間。低矮緩平的屋頂,在實際日常生活操持中,為前庭空間的延伸,經常作為器物放置或作物曝曬的場所。 石板構體為排灣族聚落給人最鮮明的視覺印象,石板的運用,符合當地板岩節理發達的地質特色,同時,石板的材質特性也被賦予性別化的區分(公石、母石),不同材質的石板被運用於不同的區位(壁體與屋頂、地坪敷材)。石板屋的興建耗費時日,平常即需要收集材料,石材於特定的採石場davanuge(往瑪家的舊聯絡道路可通達,已崩塌)取得,木料則於冬季在森林裡尋找(冬季蒐集的木料含水率較低)。另外家屋的營建展現一種石板構築的財富與物資再分配象徵體制,大面積的石板由換工形式取得,動員能力越大者便能擁有面積越大的石板,因此,由部落內頭目家屋的石板用料尺度、祖靈柱雕刻、家屋外門楣圖騰圖紋等,往往能了解當時部落的規模以及頭目階層的實力差異。 依建築類型而言,傳統時期排灣族的聚落組成包含有家屋、青年會所、外牆與入口。家屋依身分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青年會所為未婚青年男子受教育訓練及晚間居住的場所,也是社內發生紛爭時的集會裁判處;傳統聚落周圍往往種植刺竹,栽植密林或疊石成為外牆,部落入口處設有門,晚上關閉。部落周圍亦設有陷阱做為防禦設施,入口旁常設有頭骨棚。 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後,筏灣部落空間構成已與傳統上有些出入。家屋雖仍為聚落的主要構成單元,但在形式上,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已不易區分;傳統的青年會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與派出所;傳統的防禦設施亦已消失。由於外來宗教的影響,聚落內也曾出現教堂建築,但現今消失或傾倒;另外,基於醫療保健的提供,也出現了衛生所。 二、環境特徵 舊筏灣部落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聚落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班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 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即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的稜線作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族人仍緊掛念著舊筏灣部落這個在山谷中真正的家,族人開始重回舊筏灣部落,從2001年開始,政府、族人正式展開合作,動手重整百年歷經桑滄的部落,重建百年歷史的石板屋,追溯自己文化及族群的根源,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在大武山穿梭自由的部落,一直在濃濃山嵐的吹送下,雙手護衛著他們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留傳了千百年如昔的神話。 在族人呼籲以及爭取之下,由屏東縣府邀集學者專家、社區居民,從 2001年共同投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經過5年來,目前已有12棟石板屋整修完成,部落內4條主要步道重新鋪上石板,並接通水源,將學校附近的場地整修完畢,此外,政府還增設戶外廁所、祭場、教室、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公共設備。 目前留在筏灣部落的尚有四條主要石階步道損壞殘跡,家屋殘跡中就保存狀況而言,可分為A:狀況尚好13棟、B:壁體完整22棟、C:壁體不完整29棟、D:無法辨識23棟等四類共計87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重要石板屋重建。(如頭目家屋、青年聚會所) 既有石板屋維護。 協助有意願重建家屋的族人。 既有空間紋理保存、維護。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
公告日期 : 2020-05-18 15:18:41.365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公告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18cb70c-7afa-449b-9b50-3451e0dabae2/公告函-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pdf
地籍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08-14/df913b19-e345-44a3-a624-5935908d06cc/聚落地籍圖.doc
主管機關名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管機關單位屏東縣文化資產保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8-7210234
repImgId71135

案件編號

20200814000001

個案名稱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級別代碼

1.3.1

級別名稱

聚落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

1: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2.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排灣發源地,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相傳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於此地生下日月卵,該卵孵化成男女兩人而成為排灣後裔;發源地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形顯現,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護衛著部落族群,此地亦為部落二個當家頭目Qapulu及Mavaljiv的發源地,至今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此,足以彰顯世代相傳的歷史意義。 3.Kapayuwanan(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如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意象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充分顯現族群文化顯著性與特殊歷史文化意義。 4.Kapayuwanan(舊筏灣)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稜線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呈顯出族群與土地互動的重要關聯性與場域精神。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3、19條 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瑪家鄉
address :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經度

120.711972

緯度

22.66775

代表圖像

ext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_c.png

original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png

name

舊筏灣建築群

區域範圍劃定

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地區發展與特色

舊筏灣部落在歷經了二期之重建計畫及部落族民自力打造重建雙管齊下,使得排灣社區的社區居民打造十二間傳統石板屋及四條石階步道,在重建期間社區將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口述記錄,透過工法的打造將傳統的工法由耆老成功的傳承給部落中的年輕一輩;同時也凝聚了族人傳統部落之互助精神。部落耆老將傳統工法文化智慧傳承給年輕 一代,是為舊筏灣部落重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95年度開始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屏東縣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地區已有初步的硬體設施及基礎調查成果,其對部落的空間型態、保存現況與生態、設施相關資源均已進行初步調查。

歷史沿革與現狀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一、歷史脈絡 1.部落史: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 2.文獻上的記載: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是五大頭目所管理有Paljngez、Taugadu、Mavaljiv、Qapulu、Tjarulivak等所管理,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1959年。 3.日治時期的發展 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幾年後政治勢力伸展到筏灣,日本人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蠺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就行政區而言,筏灣原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屬高雄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1959。 4.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 民國34年以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63年(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從民國79-85年(1990-1996年)修建瑪筏產業道路、民國90年(2001年)部落接通電源,民國91-92年(2002-2003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二、保存價值: 舊筏灣部落傳統的文化內涵呈現一種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處磨合後的適應結果,這種人地互動的和諧關係雖歷經現代生活的轉變,仍部分持續進行著,且其精神仍長久保存於筏灣族人的觀念裏。這種對待土地的柔韌態度正足以令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卻文展現貧乏單調地景的台灣主體社會作為空間生活改進參考的典範。 舊筏灣部落最鮮明的文化資產乃石板屋聚落群,此空間遺存具體表達排灣族群文化展演的場所意念,唯有聚落群的整體保存才能維持其空間價值,將來的任何空間營造或維護措施,都應保持石板屋建築群的整體空間意象。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

一、建築特色 舊筏灣部落的聚落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以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的意像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 傳統的家屋包括主屋uma 與前庭kasasavan 兩部分。主屋為單室型,前側為世俗生活空間,後側為神聖祭祀空間,室內葬坑buluwangn 位於主屋內,這種區隔前世俗(生活起居、臨山谷側)與後神聖(祖先寓所、儲藏、臨山壁側),並連結天(屋頂天神)地(室內葬的祖靈57)的角色主要由主樑柱 cukes來扮演,突顯祖靈崇拜在整個思想體制中的重要性,同時由空間佈局中也體現了族人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前庭則為家屋主要的生產、公共聯繫場所,並且成為串聯不同家屋的一連續性空間。低矮緩平的屋頂,在實際日常生活操持中,為前庭空間的延伸,經常作為器物放置或作物曝曬的場所。 石板構體為排灣族聚落給人最鮮明的視覺印象,石板的運用,符合當地板岩節理發達的地質特色,同時,石板的材質特性也被賦予性別化的區分(公石、母石),不同材質的石板被運用於不同的區位(壁體與屋頂、地坪敷材)。石板屋的興建耗費時日,平常即需要收集材料,石材於特定的採石場davanuge(往瑪家的舊聯絡道路可通達,已崩塌)取得,木料則於冬季在森林裡尋找(冬季蒐集的木料含水率較低)。另外家屋的營建展現一種石板構築的財富與物資再分配象徵體制,大面積的石板由換工形式取得,動員能力越大者便能擁有面積越大的石板,因此,由部落內頭目家屋的石板用料尺度、祖靈柱雕刻、家屋外門楣圖騰圖紋等,往往能了解當時部落的規模以及頭目階層的實力差異。 依建築類型而言,傳統時期排灣族的聚落組成包含有家屋、青年會所、外牆與入口。家屋依身分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青年會所為未婚青年男子受教育訓練及晚間居住的場所,也是社內發生紛爭時的集會裁判處;傳統聚落周圍往往種植刺竹,栽植密林或疊石成為外牆,部落入口處設有門,晚上關閉。部落周圍亦設有陷阱做為防禦設施,入口旁常設有頭骨棚。 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後,筏灣部落空間構成已與傳統上有些出入。家屋雖仍為聚落的主要構成單元,但在形式上,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已不易區分;傳統的青年會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與派出所;傳統的防禦設施亦已消失。由於外來宗教的影響,聚落內也曾出現教堂建築,但現今消失或傾倒;另外,基於醫療保健的提供,也出現了衛生所。 二、環境特徵 舊筏灣部落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聚落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班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 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即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的稜線作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

族人仍緊掛念著舊筏灣部落這個在山谷中真正的家,族人開始重回舊筏灣部落,從2001年開始,政府、族人正式展開合作,動手重整百年歷經桑滄的部落,重建百年歷史的石板屋,追溯自己文化及族群的根源,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在大武山穿梭自由的部落,一直在濃濃山嵐的吹送下,雙手護衛著他們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留傳了千百年如昔的神話。 在族人呼籲以及爭取之下,由屏東縣府邀集學者專家、社區居民,從 2001年共同投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經過5年來,目前已有12棟石板屋整修完成,部落內4條主要步道重新鋪上石板,並接通水源,將學校附近的場地整修完畢,此外,政府還增設戶外廁所、祭場、教室、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公共設備。 目前留在筏灣部落的尚有四條主要石階步道損壞殘跡,家屋殘跡中就保存狀況而言,可分為A:狀況尚好13棟、B:壁體完整22棟、C:壁體不完整29棟、D:無法辨識23棟等四類共計87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重要石板屋重建。(如頭目家屋、青年聚會所) 既有石板屋維護。 協助有意願重建家屋的族人。 既有空間紋理保存、維護。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
公告日期 : 2020-05-18 15:18:41.365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公告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18cb70c-7afa-449b-9b50-3451e0dabae2/公告函-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pdf

地籍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08-14/df913b19-e345-44a3-a624-5935908d06cc/聚落地籍圖.doc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repImgId

71135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根據識別碼 20200814000001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20200814000001 資料。

[ 搜尋所有 20200814000001 ... ]

根據名稱 Kapayuwanan 舊筏灣 聚落建築群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Kapayuwanan 舊筏灣 聚落建築群 資料。

[ 搜尋所有 Kapayuwanan 舊筏灣 聚落建築群 ... ]

與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同分類的文資局聚落建築群

鹿陶洋江家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2010年3月高雄甲仙大地震後,楠西鹿陶洋江家聚落受損嚴重,九成以上的老紅瓦厝破損,其中有二、三十戶屋破牆倒。 江家古厝聚落,多為傳統木構架磚造建築,經此次甲仙地震,多數屋頂覆瓦錯位且破裂,明顯可見...

望安花宅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重要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一、聚落建築的閒置、傾頹、增修改建 二、圍仔與園的荒蕪 同樣是人口外移、飲食的多樣化,傳統農作物生產需求變低,相對所需的耕作土地也縮小,加上留在當地會使用傳統圍內、園的居民年紀已大,也無法負擔大量...

芹壁聚落建築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民國九十年代「聚落保存」觀念在馬祖萌芽,民間與政府都認為芹壁極具保存與修復價值。隨著藝術家一波波進駐,商業廣告也來此取景,芹壁特有的閩東風情漸漸為國人熟悉,但也對於坍塌的老屋感到惋惜不已,於是連江縣政...

大浦聚落建築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大埔(浦)」是東莒島上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聚落區,原名「大浦」,福州語彙「浦」為小港灣之意。東莒以前盛產黄魚、鯧魚與帶魚,大埔澳口開口向南,形成天然港灣,風景相當優美。因地形之故,大埔不受冬季北風的...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傳統石板屋尚保存完整,目前部落族人平均約兩週回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一次,並且停留1-2 天甚至更多天數。對聚落內石板屋後續之使用維護或日常修護方面皆會定期維修,至少一年一次微整修,其...

寶藏巖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1.本市聚落「寶藏巖聚落」位於本市公館地區(汀州路三段230巷)臨新店溪、靠小觀音山麓,市定古蹟寶藏巖寺位於本聚落範圍內。該區民國60年初發展為非正式住宅聚落,為光復後典型因住宅需求所自然發展出由退役...

北投中心新村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北投中心新村」目前眷村居民已全數遷離。

金湖鎮瓊林聚落建築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瓊林位在金門本島中央蜂腰部之北海岸附近,太武山西麓位置,舊稱「平林」,明熹宗時(1621-1627)稱譽的碩學鴻儒蔡獻臣的推崇,特欽賜里名「瓊林」,這塊由福建巡撫鄒維璉具名代立的「御賜里名瓊林」匾額,...

虎尾建國一村及建國二村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雲林縣虎尾鎮的建國眷村係日本海軍航空隊虎尾機場(神風特攻隊初級訓練基地)為因應二戰後期美國轟炸所建的兵營,內含醫院、宿舍及倉庫,以及許多防空洞,日本戰敗後改為空軍眷村,共分四區,分別為建國一村、建國二...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位於景美溪東岸,為政大於臺灣復校之際,為禮遇優秀人才而興建的宿舍群,而宿舍內人文薈萃,多為當時著名之學者,為政大於臺復校之重要見證。 化南新村建築雖為習見之紅磚加強磚造,但其砌築方式頗...

Padain傳統聚落(高燕及射鹿)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Padain屬於排灣族vucul系統裡最古老以及主要的一支聚落族群,是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以及平埔族祖先共同的源流地,保有特別的發源傳說其獨特之口述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為了掌握山林資源控制族人的生活...

原清水信義新村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基地所在為金屬器時代番仔園文化之代表性「清水中社考古遺址」,日治時期屬「海軍第六燃料場新高支廠」之宿舍區,戰後於民國36年(1947)由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接管。民國38年(1949)空軍發動機製造廠自貴...

玉里車站鐵道宿舍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現存昭和5年(1930)之共濟官舍及本島人官宿,昭和35年(1960)改建之磚造宿舍,可呈現不同階段的鐵道宿舍歷史及建築技術、材料與工法等特徵,具鐵道史昭和5-35年(1930-1960)重要參考價值...

原彰化郡(公有)宿舍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有關南郭宿舍群的興築時間,經查詢「臺灣總督府檔案」後並無確切的施工日期,但於〈州有不動產交換ノ件(臺中州)〉 其中〈官舍敷地等交換願〉,說明當時彰化振興株式會社為建設旅館及公會堂,於大正8年(西元19...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

鹿陶洋江家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2010年3月高雄甲仙大地震後,楠西鹿陶洋江家聚落受損嚴重,九成以上的老紅瓦厝破損,其中有二、三十戶屋破牆倒。 江家古厝聚落,多為傳統木構架磚造建築,經此次甲仙地震,多數屋頂覆瓦錯位且破裂,明顯可見...

望安花宅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重要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一、聚落建築的閒置、傾頹、增修改建 二、圍仔與園的荒蕪 同樣是人口外移、飲食的多樣化,傳統農作物生產需求變低,相對所需的耕作土地也縮小,加上留在當地會使用傳統圍內、園的居民年紀已大,也無法負擔大量...

芹壁聚落建築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民國九十年代「聚落保存」觀念在馬祖萌芽,民間與政府都認為芹壁極具保存與修復價值。隨著藝術家一波波進駐,商業廣告也來此取景,芹壁特有的閩東風情漸漸為國人熟悉,但也對於坍塌的老屋感到惋惜不已,於是連江縣政...

大浦聚落建築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大埔(浦)」是東莒島上次於福正的第二大傳統聚落區,原名「大浦」,福州語彙「浦」為小港灣之意。東莒以前盛產黄魚、鯧魚與帶魚,大埔澳口開口向南,形成天然港灣,風景相當優美。因地形之故,大埔不受冬季北風的...

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石板屋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傳統石板屋尚保存完整,目前部落族人平均約兩週回tjuvecekadan(老七佳部落)一次,並且停留1-2 天甚至更多天數。對聚落內石板屋後續之使用維護或日常修護方面皆會定期維修,至少一年一次微整修,其...

寶藏巖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1.本市聚落「寶藏巖聚落」位於本市公館地區(汀州路三段230巷)臨新店溪、靠小觀音山麓,市定古蹟寶藏巖寺位於本聚落範圍內。該區民國60年初發展為非正式住宅聚落,為光復後典型因住宅需求所自然發展出由退役...

北投中心新村聚落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北投中心新村」目前眷村居民已全數遷離。

金湖鎮瓊林聚落建築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瓊林位在金門本島中央蜂腰部之北海岸附近,太武山西麓位置,舊稱「平林」,明熹宗時(1621-1627)稱譽的碩學鴻儒蔡獻臣的推崇,特欽賜里名「瓊林」,這塊由福建巡撫鄒維璉具名代立的「御賜里名瓊林」匾額,...

虎尾建國一村及建國二村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雲林縣虎尾鎮的建國眷村係日本海軍航空隊虎尾機場(神風特攻隊初級訓練基地)為因應二戰後期美國轟炸所建的兵營,內含醫院、宿舍及倉庫,以及許多防空洞,日本戰敗後改為空軍眷村,共分四區,分別為建國一村、建國二...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政治大學化南新村位於景美溪東岸,為政大於臺灣復校之際,為禮遇優秀人才而興建的宿舍群,而宿舍內人文薈萃,多為當時著名之學者,為政大於臺復校之重要見證。 化南新村建築雖為習見之紅磚加強磚造,但其砌築方式頗...

Padain傳統聚落(高燕及射鹿)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Padain屬於排灣族vucul系統裡最古老以及主要的一支聚落族群,是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以及平埔族祖先共同的源流地,保有特別的發源傳說其獨特之口述歷史。日治時期,日本為了掌握山林資源控制族人的生活...

原清水信義新村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基地所在為金屬器時代番仔園文化之代表性「清水中社考古遺址」,日治時期屬「海軍第六燃料場新高支廠」之宿舍區,戰後於民國36年(1947)由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接管。民國38年(1949)空軍發動機製造廠自貴...

玉里車站鐵道宿舍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現存昭和5年(1930)之共濟官舍及本島人官宿,昭和35年(1960)改建之磚造宿舍,可呈現不同階段的鐵道宿舍歷史及建築技術、材料與工法等特徵,具鐵道史昭和5-35年(1930-1960)重要參考價值...

原彰化郡(公有)宿舍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有關南郭宿舍群的興築時間,經查詢「臺灣總督府檔案」後並無確切的施工日期,但於〈州有不動產交換ノ件(臺中州)〉 其中〈官舍敷地等交換願〉,說明當時彰化振興株式會社為建設旅館及公會堂,於大正8年(西元19...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所在地理區域: 1 | 聚落建築群 | 歷史沿革與現狀: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