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動
- 文化部公共藝術 @ 文化部

作品名稱脈.動的作者是林建佑、林韋佑/璞林國際藝術有限公司, 縣市是臺北市, 場域是醫療院所, 設置地點是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門診電扶梯上樓對向之牆面).

#脈.動的地圖

系統編號6408
作品編號P006-03-17
作品名稱脈.動
作者林建佑、林韋佑/璞林國際藝術有限公司
作品尺寸240×60×625 cm,共3件(3 pieces)
作品材質金屬、鏡子、發光二極體、控制系統
縣市臺北市
設置地點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門診電扶梯上樓對向之牆面)
經度121.520136
緯度25.119798
場域醫療院所
經費萬1299.9
經費說明(空)
取得方式邀請比件
執行小組李發耀/何善台/陳天雄、陳威明/潘博豪/趙灌中、葉宏振/章樂綺、李振明、陳明湘、陳振輝、林偉民
徵選小組李發耀/何善台、陳威明/潘博豪、章樂綺、李振明、陳明湘、陳振輝、林偉民、林文昌
策劃單位(空)
作品說明作品恰似植物向上抽芽,尾端衍生的擬人化燈光,似植物的花朵,在燈光明暗之間的節奏,有如生命體呼吸的律動。
主圖圖
創作年代yyyy2017
來源網站https://publicart.moc.gov.tw/home/zh-tw/works/6408
委託單位臺北榮民總醫院

系統編號

6408

作品編號

P006-03-17

作品名稱

脈.動

作者

林建佑、林韋佑/璞林國際藝術有限公司

作品尺寸

240×60×625 cm,共3件(3 pieces)

作品材質

金屬、鏡子、發光二極體、控制系統

縣市

臺北市

設置地點

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門診電扶梯上樓對向之牆面)

經度

121.520136

緯度

25.119798

場域

醫療院所

經費萬

1299.9

經費說明

(空)

取得方式

邀請比件

執行小組

李發耀/何善台/陳天雄、陳威明/潘博豪/趙灌中、葉宏振/章樂綺、李振明、陳明湘、陳振輝、林偉民

徵選小組

李發耀/何善台、陳威明/潘博豪、章樂綺、李振明、陳明湘、陳振輝、林偉民、林文昌

策劃單位

(空)

作品說明

作品恰似植物向上抽芽,尾端衍生的擬人化燈光,似植物的花朵,在燈光明暗之間的節奏,有如生命體呼吸的律動。

主圖

圖

創作年代yyyy

2017

來源網站

https://publicart.moc.gov.tw/home/zh-tw/works/6408

委託單位

臺北榮民總醫院

脈.動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脈.動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根據名稱 脈 動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脈 動 ...)

# 脈 動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1

識別碼C1_315081100H_000325
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區域(空)
簡述於1995年在臺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成立,承托向南方、朝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使命,致力培育立足臺灣且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全方位人才,為一所含括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暨大周邊鄉鎮多為農村與城鎮併存的型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接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又因緊鄰日月潭、新中橫及合歡山等知名遊憩觀光資源,逐步發展出多項跨領域、社會參與式之創新教學計畫,並和區域產業脈動呼應結合,形成「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的辦學特色。暨大坐落於埔里郊區臺地,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雪山山脈所屏障;150公頃校園有88%為連綿起伏的草原綠地所覆被,並為臺灣杉等113種1萬2千多棵樹木所環抱,林蔭之間妝點櫻花、梅花和桂花林,也是10餘種蛙類、110種蝴蝶棲地;課綱融合綠能、廢棄物減量、智慧機械;獲國際「世界綠色大學」評比全球第51名、全臺第3名。暨大校園中700株臺灣山櫻和300餘株日本八重櫻,每年2、3月春寒料峭時節次第綻放豔紅、粉緋或嫩白的花朵,吸引大批民眾前來賞櫻,參與暨大和社區茶席活動,體驗日常美好。
描述於1995年在臺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成立,承托向南方、朝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使命,致力培育立足臺灣且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全方位人才,為一所含括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暨大周邊鄉鎮多為農村與城鎮併存的型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接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又因緊鄰日月潭、新中橫及合歡山等知名遊憩觀光資源,逐步發展出多項跨領域、社會參與式之創新教學計畫,並和區域產業脈動呼應結合,形成「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的辦學特色。暨大坐落於埔里郊區臺地,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雪山山脈所屏障;150公頃校園有88%為連綿起伏的草原綠地所覆被,並為臺灣杉等113種1萬2千多棵樹木所環抱,林蔭之間妝點櫻花、梅花和桂花林,也是10餘種蛙類、110種蝴蝶棲地;課綱融合綠能、廢棄物減量、智慧機械;獲國際「世界綠色大學...
電話886-4-92910960
地址南投縣545埔里鎮大學路1號
郵政區碼(Zipcode)545
Region南投縣
Town埔里鎮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24小時,全年無休
圖一https://www.sunmoonlake.gov.tw/image/1630/640x480
圖一描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入口處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15081100H
經度座標120.93077
緯度座標23.95116
原分類(空)
分類112
分類218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校內停車校內各建築附設停車場及路旁均可停車,訪客請於校門警衛室換通行證進入校區。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0-04-29T15:27:42+08:00
識別碼: C1_315081100H_000325
名稱: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區域: (空)
簡述: 於1995年在臺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成立,承托向南方、朝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使命,致力培育立足臺灣且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全方位人才,為一所含括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暨大周邊鄉鎮多為農村與城鎮併存的型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接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又因緊鄰日月潭、新中橫及合歡山等知名遊憩觀光資源,逐步發展出多項跨領域、社會參與式之創新教學計畫,並和區域產業脈動呼應結合,形成「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的辦學特色。暨大坐落於埔里郊區臺地,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雪山山脈所屏障;150公頃校園有88%為連綿起伏的草原綠地所覆被,並為臺灣杉等113種1萬2千多棵樹木所環抱,林蔭之間妝點櫻花、梅花和桂花林,也是10餘種蛙類、110種蝴蝶棲地;課綱融合綠能、廢棄物減量、智慧機械;獲國際「世界綠色大學」評比全球第51名、全臺第3名。暨大校園中700株臺灣山櫻和300餘株日本八重櫻,每年2、3月春寒料峭時節次第綻放豔紅、粉緋或嫩白的花朵,吸引大批民眾前來賞櫻,參與暨大和社區茶席活動,體驗日常美好。
描述: 於1995年在臺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成立,承托向南方、朝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使命,致力培育立足臺灣且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全方位人才,為一所含括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暨大周邊鄉鎮多為農村與城鎮併存的型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接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又因緊鄰日月潭、新中橫及合歡山等知名遊憩觀光資源,逐步發展出多項跨領域、社會參與式之創新教學計畫,並和區域產業脈動呼應結合,形成「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的辦學特色。暨大坐落於埔里郊區臺地,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雪山山脈所屏障;150公頃校園有88%為連綿起伏的草原綠地所覆被,並為臺灣杉等113種1萬2千多棵樹木所環抱,林蔭之間妝點櫻花、梅花和桂花林,也是10餘種蛙類、110種蝴蝶棲地;課綱融合綠能、廢棄物減量、智慧機械;獲國際「世界綠色大學...
電話: 886-4-92910960
地址: 南投縣545埔里鎮大學路1號
郵政區碼(Zipcode): 545
Region: 南投縣
Town: 埔里鎮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24小時,全年無休
圖一: https://www.sunmoonlake.gov.tw/image/1630/640x480
圖一描述: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入口處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15081100H
經度座標: 120.93077
緯度座標: 23.95116
原分類: (空)
分類1: 12
分類2: 18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校內停車校內各建築附設停車場及路旁均可停車,訪客請於校門警衛室換通行證進入校區。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0-04-29T15:27:42+08:00

# 脈 動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2

識別碼C1_A15010600H_000325
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區域(空)
簡述於1995年在臺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成立,承托向南方、朝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使命,致力培育立足臺灣且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全方位人才,為一所含括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暨大周邊鄉鎮多為農村與城鎮併存的型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接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又因緊鄰日月潭、新中橫及合歡山等知名遊憩觀光資源,逐步發展出多項跨領域、社會參與式之創新教學計畫,並和區域產業脈動呼應結合,形成「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的辦學特色。暨大坐落於埔里郊區臺地,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雪山山脈所屏障;150公頃校園有88%為連綿起伏的草原綠地所覆被,並為臺灣杉等113種1萬2千多棵樹木所環抱,林蔭之間妝點櫻花、梅花和桂花林,也是10餘種蛙類、110種蝴蝶棲地;課綱融合綠能、廢棄物減量、智慧機械;獲國際「世界綠色大學」評比全球第51名、全臺第3名。暨大校園中700株臺灣山櫻和300餘株日本八重櫻,每年2、3月春寒料峭時節次第綻放豔紅、粉緋或嫩白的花朵,吸引大批民眾前來賞櫻,參與暨大和社區茶席活動,體驗日常美好。
描述於1995年在臺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成立,承托向南方、朝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使命,致力培育立足臺灣且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全方位人才,為一所含括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暨大周邊鄉鎮多為農村與城鎮併存的型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接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又因緊鄰日月潭、新中橫及合歡山等知名遊憩觀光資源,逐步發展出多項跨領域、社會參與式之創新教學計畫,並和區域產業脈動呼應結合,形成「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的辦學特色。暨大坐落於埔里郊區臺地,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雪山山脈所屏障;150公頃校園有88%為連綿起伏的草原綠地所覆被,並為臺灣杉等113種1萬2千多棵樹木所環抱,林蔭之間妝點櫻花、梅花和桂花林,也是10餘種蛙類、110種蝴蝶棲地;課綱融合綠能、廢棄物減量、智慧機械;獲國際「世界綠色大學...
電話886-4-92910960
地址南投縣545埔里鎮大學路1號
郵政區碼(Zipcode)545
Region南投縣
Town埔里鎮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24小時,全年無休
圖一https://www.sunmoonlake.gov.tw/image/1630/640x480
圖一描述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入口處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A15010600H
經度座標120.93077
緯度座標23.95116
原分類(空)
分類112
分類218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校內停車校內各建築附設停車場及路旁均可停車,訪客請於校門警衛室換通行證進入校區。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0-04-29T15:27:42+08:00
識別碼: C1_A15010600H_000325
名稱: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區域: (空)
簡述: 於1995年在臺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成立,承托向南方、朝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使命,致力培育立足臺灣且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全方位人才,為一所含括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暨大周邊鄉鎮多為農村與城鎮併存的型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接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又因緊鄰日月潭、新中橫及合歡山等知名遊憩觀光資源,逐步發展出多項跨領域、社會參與式之創新教學計畫,並和區域產業脈動呼應結合,形成「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的辦學特色。暨大坐落於埔里郊區臺地,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雪山山脈所屏障;150公頃校園有88%為連綿起伏的草原綠地所覆被,並為臺灣杉等113種1萬2千多棵樹木所環抱,林蔭之間妝點櫻花、梅花和桂花林,也是10餘種蛙類、110種蝴蝶棲地;課綱融合綠能、廢棄物減量、智慧機械;獲國際「世界綠色大學」評比全球第51名、全臺第3名。暨大校園中700株臺灣山櫻和300餘株日本八重櫻,每年2、3月春寒料峭時節次第綻放豔紅、粉緋或嫩白的花朵,吸引大批民眾前來賞櫻,參與暨大和社區茶席活動,體驗日常美好。
描述: 於1995年在臺灣地理中心南投縣埔里鎮成立,承托向南方、朝海外傳揚中華文化的使命,致力培育立足臺灣且具備國際移動力的全方位人才,為一所含括人文、管理、科技、教育學院的綜合大學。暨大周邊鄉鎮多為農村與城鎮併存的型態,與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接壤,多元文化底蘊深厚;又因緊鄰日月潭、新中橫及合歡山等知名遊憩觀光資源,逐步發展出多項跨領域、社會參與式之創新教學計畫,並和區域產業脈動呼應結合,形成「深耕水沙連、迎往東南亞」的辦學特色。暨大坐落於埔里郊區臺地,為中央山脈、合歡山、雪山山脈所屏障;150公頃校園有88%為連綿起伏的草原綠地所覆被,並為臺灣杉等113種1萬2千多棵樹木所環抱,林蔭之間妝點櫻花、梅花和桂花林,也是10餘種蛙類、110種蝴蝶棲地;課綱融合綠能、廢棄物減量、智慧機械;獲國際「世界綠色大學...
電話: 886-4-92910960
地址: 南投縣545埔里鎮大學路1號
郵政區碼(Zipcode): 545
Region: 南投縣
Town: 埔里鎮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24小時,全年無休
圖一: https://www.sunmoonlake.gov.tw/image/1630/640x480
圖一描述: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入口處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A15010600H
經度座標: 120.93077
緯度座標: 23.95116
原分類: (空)
分類1: 12
分類2: 18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校內停車校內各建築附設停車場及路旁均可停車,訪客請於校門警衛室換通行證進入校區。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0-04-29T15:27:42+08:00

# 脈 動 於 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3

活動識別碼C2_376430000A_004049
活動名稱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
描述★活動詳情請洽本府文化局(03-3322592#8312)本屆主題「川行.脈動」,是基於「川」字的象形意象,將桃園母親河拆分為三部組成元素——大漢溪「是讓人依傍而居、安定生活的源泉」、「是孕育豐富的生態系統及演化平臺的溪流」,更是「促進產業及城市發展、活水不絕的血液」,這三道象徵「生產」、「生活」與「生態」的水流形成桃園的大「川」;若將整個桃園喻為一宏壯的巨人,大漢溪則是遍布其周身的血管,而位於上游的大溪流域便是圍繞桃園心臟的動「脈」。「川」是大溪三生的維繫、「脈」為整個桃園的心跳,進而成為城市的命脈,讓大桃園地區強而有力、生生不息地跳動著,本次策展將藉由藝術品與在地自然人文的參與互動,展現出大溪淵遠流長的脈動史。■展區分佈: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濕地、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如何前往>>詳如連結品藝術>>詳如連結玩地景>>詳如連結看表演>>詳如連結談地景>>詳如連結旅行趣>>詳如連結
參與者(空)
地點詳見官網
地址桃園市335大溪區大漢溪沿岸
Region桃園市
Town大溪區
電話886-3-3322101
單位桃園市政府
開始時間2022-09-08T00:00:00+08:00
結束時間2022-09-25T23:59:59+08:00
Cycle(空)
Noncycle(空)
網站(空)
圖1(空)
圖1描述(空)
圖2(空)
圖2描述(空)
圖3(空)
圖3描述(空)
經度座標121.29664
緯度座標24.89757
類別103
類別2(空)
地圖(空)
旅遊資訊(空)
停車資訊(空)
收費(空)
備註(空)
活動識別碼: C2_376430000A_004049
活動名稱: 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
描述: ★活動詳情請洽本府文化局(03-3322592#8312)本屆主題「川行.脈動」,是基於「川」字的象形意象,將桃園母親河拆分為三部組成元素——大漢溪「是讓人依傍而居、安定生活的源泉」、「是孕育豐富的生態系統及演化平臺的溪流」,更是「促進產業及城市發展、活水不絕的血液」,這三道象徵「生產」、「生活」與「生態」的水流形成桃園的大「川」;若將整個桃園喻為一宏壯的巨人,大漢溪則是遍布其周身的血管,而位於上游的大溪流域便是圍繞桃園心臟的動「脈」。「川」是大溪三生的維繫、「脈」為整個桃園的心跳,進而成為城市的命脈,讓大桃園地區強而有力、生生不息地跳動著,本次策展將藉由藝術品與在地自然人文的參與互動,展現出大溪淵遠流長的脈動史。■展區分佈: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池、大嵙崁親水園區、月眉人工濕地、山豬湖生態親水園區如何前往>>詳如連結品藝術>>詳如連結玩地景>>詳如連結看表演>>詳如連結談地景>>詳如連結旅行趣>>詳如連結
參與者: (空)
地點: 詳見官網
地址: 桃園市335大溪區大漢溪沿岸
Region: 桃園市
Town: 大溪區
電話: 886-3-3322101
單位: 桃園市政府
開始時間: 2022-09-08T00:00:00+08:00
結束時間: 2022-09-25T23:59:59+08:00
Cycle: (空)
Noncycle: (空)
網站: (空)
圖1: (空)
圖1描述: (空)
圖2: (空)
圖2描述: (空)
圖3: (空)
圖3描述: (空)
經度座標: 121.29664
緯度座標: 24.89757
類別1: 03
類別2: (空)
地圖: (空)
旅遊資訊: (空)
停車資訊: (空)
收費: (空)
備註: (空)

# 脈 動 於 文資局聚落建築群 - 4

案件編號20200814000001
個案名稱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級別代碼1.3.1
級別名稱聚落建築群
種類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1::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2.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排灣發源地,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相傳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於此地生下日月卵,該卵孵化成男女兩人而成為排灣後裔;發源地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形顯現,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護衛著部落族群,此地亦為部落二個當家頭目Qapulu及Mavaljiv的發源地,至今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此,足以彰顯世代相傳的歷史意義。 3.Kapayuwanan(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如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意象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充分顯現族群文化顯著性與特殊歷史文化意義。 4.Kapayuwanan(舊筏灣)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稜線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呈顯出族群與土地互動的重要關聯性與場域精神。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3、19條 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所屬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瑪家鄉
address: :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經度120.711972
緯度22.66775
代表圖像ext: :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_c.pn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png
name: : 舊筏灣建築群
區域範圍劃定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地區發展與特色舊筏灣部落在歷經了二期之重建計畫及部落族民自力打造重建雙管齊下,使得排灣社區的社區居民打造十二間傳統石板屋及四條石階步道,在重建期間社區將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口述記錄,透過工法的打造將傳統的工法由耆老成功的傳承給部落中的年輕一輩;同時也凝聚了族人傳統部落之互助精神。部落耆老將傳統工法文化智慧傳承給年輕 一代,是為舊筏灣部落重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95年度開始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屏東縣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地區已有初步的硬體設施及基礎調查成果,其對部落的空間型態、保存現況與生態、設施相關資源均已進行初步調查。
歷史沿革與現狀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一、歷史脈絡 1.部落史: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 2.文獻上的記載: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是五大頭目所管理有Paljngez、Taugadu、Mavaljiv、Qapulu、Tjarulivak等所管理,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1959年。 3.日治時期的發展 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幾年後政治勢力伸展到筏灣,日本人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蠺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就行政區而言,筏灣原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屬高雄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1959。 4.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 民國34年以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63年(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從民國79-85年(1990-1996年)修建瑪筏產業道路、民國90年(2001年)部落接通電源,民國91-92年(2002-2003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二、保存價值: 舊筏灣部落傳統的文化內涵呈現一種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處磨合後的適應結果,這種人地互動的和諧關係雖歷經現代生活的轉變,仍部分持續進行著,且其精神仍長久保存於筏灣族人的觀念裏。這種對待土地的柔韌態度正足以令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卻文展現貧乏單調地景的台灣主體社會作為空間生活改進參考的典範。 舊筏灣部落最鮮明的文化資產乃石板屋聚落群,此空間遺存具體表達排灣族群文化展演的場所意念,唯有聚落群的整體保存才能維持其空間價值,將來的任何空間營造或維護措施,都應保持石板屋建築群的整體空間意象。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一、建築特色 舊筏灣部落的聚落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以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的意像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 傳統的家屋包括主屋uma 與前庭kasasavan 兩部分。主屋為單室型,前側為世俗生活空間,後側為神聖祭祀空間,室內葬坑buluwangn 位於主屋內,這種區隔前世俗(生活起居、臨山谷側)與後神聖(祖先寓所、儲藏、臨山壁側),並連結天(屋頂天神)地(室內葬的祖靈57)的角色主要由主樑柱 cukes來扮演,突顯祖靈崇拜在整個思想體制中的重要性,同時由空間佈局中也體現了族人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前庭則為家屋主要的生產、公共聯繫場所,並且成為串聯不同家屋的一連續性空間。低矮緩平的屋頂,在實際日常生活操持中,為前庭空間的延伸,經常作為器物放置或作物曝曬的場所。 石板構體為排灣族聚落給人最鮮明的視覺印象,石板的運用,符合當地板岩節理發達的地質特色,同時,石板的材質特性也被賦予性別化的區分(公石、母石),不同材質的石板被運用於不同的區位(壁體與屋頂、地坪敷材)。石板屋的興建耗費時日,平常即需要收集材料,石材於特定的採石場davanuge(往瑪家的舊聯絡道路可通達,已崩塌)取得,木料則於冬季在森林裡尋找(冬季蒐集的木料含水率較低)。另外家屋的營建展現一種石板構築的財富與物資再分配象徵體制,大面積的石板由換工形式取得,動員能力越大者便能擁有面積越大的石板,因此,由部落內頭目家屋的石板用料尺度、祖靈柱雕刻、家屋外門楣圖騰圖紋等,往往能了解當時部落的規模以及頭目階層的實力差異。 依建築類型而言,傳統時期排灣族的聚落組成包含有家屋、青年會所、外牆與入口。家屋依身分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青年會所為未婚青年男子受教育訓練及晚間居住的場所,也是社內發生紛爭時的集會裁判處;傳統聚落周圍往往種植刺竹,栽植密林或疊石成為外牆,部落入口處設有門,晚上關閉。部落周圍亦設有陷阱做為防禦設施,入口旁常設有頭骨棚。 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後,筏灣部落空間構成已與傳統上有些出入。家屋雖仍為聚落的主要構成單元,但在形式上,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已不易區分;傳統的青年會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與派出所;傳統的防禦設施亦已消失。由於外來宗教的影響,聚落內也曾出現教堂建築,但現今消失或傾倒;另外,基於醫療保健的提供,也出現了衛生所。 二、環境特徵 舊筏灣部落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聚落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班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 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即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的稜線作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族人仍緊掛念著舊筏灣部落這個在山谷中真正的家,族人開始重回舊筏灣部落,從2001年開始,政府、族人正式展開合作,動手重整百年歷經桑滄的部落,重建百年歷史的石板屋,追溯自己文化及族群的根源,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在大武山穿梭自由的部落,一直在濃濃山嵐的吹送下,雙手護衛著他們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留傳了千百年如昔的神話。 在族人呼籲以及爭取之下,由屏東縣府邀集學者專家、社區居民,從 2001年共同投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經過5年來,目前已有12棟石板屋整修完成,部落內4條主要步道重新鋪上石板,並接通水源,將學校附近的場地整修完畢,此外,政府還增設戶外廁所、祭場、教室、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公共設備。 目前留在筏灣部落的尚有四條主要石階步道損壞殘跡,家屋殘跡中就保存狀況而言,可分為A:狀況尚好13棟、B:壁體完整22棟、C:壁體不完整29棟、D:無法辨識23棟等四類共計87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重要石板屋重建。(如頭目家屋、青年聚會所) 既有石板屋維護。 協助有意願重建家屋的族人。 既有空間紋理保存、維護。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
公告日期: : 2020-05-18 15:18:41.365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18cb70c-7afa-449b-9b50-3451e0dabae2/公告函-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08-14/df913b19-e345-44a3-a624-5935908d06cc/聚落地籍圖.doc
主管機關名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管機關單位屏東縣文化資產保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8-7210234
repImgId71135
案件編號: 20200814000001
個案名稱: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級別代碼: 1.3.1
級別名稱: 聚落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 1::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2.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排灣發源地,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相傳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於此地生下日月卵,該卵孵化成男女兩人而成為排灣後裔;發源地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形顯現,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護衛著部落族群,此地亦為部落二個當家頭目Qapulu及Mavaljiv的發源地,至今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此,足以彰顯世代相傳的歷史意義。 3.Kapayuwanan(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如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意象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充分顯現族群文化顯著性與特殊歷史文化意義。 4.Kapayuwanan(舊筏灣)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稜線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呈顯出族群與土地互動的重要關聯性與場域精神。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3、19條 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瑪家鄉
address: :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經度: 120.711972
緯度: 22.66775
代表圖像: ext: :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_c.pn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png
name: : 舊筏灣建築群
區域範圍劃定: 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地區發展與特色: 舊筏灣部落在歷經了二期之重建計畫及部落族民自力打造重建雙管齊下,使得排灣社區的社區居民打造十二間傳統石板屋及四條石階步道,在重建期間社區將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口述記錄,透過工法的打造將傳統的工法由耆老成功的傳承給部落中的年輕一輩;同時也凝聚了族人傳統部落之互助精神。部落耆老將傳統工法文化智慧傳承給年輕 一代,是為舊筏灣部落重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95年度開始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屏東縣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地區已有初步的硬體設施及基礎調查成果,其對部落的空間型態、保存現況與生態、設施相關資源均已進行初步調查。
歷史沿革與現狀: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一、歷史脈絡 1.部落史: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 2.文獻上的記載: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是五大頭目所管理有Paljngez、Taugadu、Mavaljiv、Qapulu、Tjarulivak等所管理,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1959年。 3.日治時期的發展 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幾年後政治勢力伸展到筏灣,日本人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蠺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就行政區而言,筏灣原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屬高雄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1959。 4.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 民國34年以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63年(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從民國79-85年(1990-1996年)修建瑪筏產業道路、民國90年(2001年)部落接通電源,民國91-92年(2002-2003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二、保存價值: 舊筏灣部落傳統的文化內涵呈現一種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處磨合後的適應結果,這種人地互動的和諧關係雖歷經現代生活的轉變,仍部分持續進行著,且其精神仍長久保存於筏灣族人的觀念裏。這種對待土地的柔韌態度正足以令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卻文展現貧乏單調地景的台灣主體社會作為空間生活改進參考的典範。 舊筏灣部落最鮮明的文化資產乃石板屋聚落群,此空間遺存具體表達排灣族群文化展演的場所意念,唯有聚落群的整體保存才能維持其空間價值,將來的任何空間營造或維護措施,都應保持石板屋建築群的整體空間意象。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 一、建築特色 舊筏灣部落的聚落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以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的意像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 傳統的家屋包括主屋uma 與前庭kasasavan 兩部分。主屋為單室型,前側為世俗生活空間,後側為神聖祭祀空間,室內葬坑buluwangn 位於主屋內,這種區隔前世俗(生活起居、臨山谷側)與後神聖(祖先寓所、儲藏、臨山壁側),並連結天(屋頂天神)地(室內葬的祖靈57)的角色主要由主樑柱 cukes來扮演,突顯祖靈崇拜在整個思想體制中的重要性,同時由空間佈局中也體現了族人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前庭則為家屋主要的生產、公共聯繫場所,並且成為串聯不同家屋的一連續性空間。低矮緩平的屋頂,在實際日常生活操持中,為前庭空間的延伸,經常作為器物放置或作物曝曬的場所。 石板構體為排灣族聚落給人最鮮明的視覺印象,石板的運用,符合當地板岩節理發達的地質特色,同時,石板的材質特性也被賦予性別化的區分(公石、母石),不同材質的石板被運用於不同的區位(壁體與屋頂、地坪敷材)。石板屋的興建耗費時日,平常即需要收集材料,石材於特定的採石場davanuge(往瑪家的舊聯絡道路可通達,已崩塌)取得,木料則於冬季在森林裡尋找(冬季蒐集的木料含水率較低)。另外家屋的營建展現一種石板構築的財富與物資再分配象徵體制,大面積的石板由換工形式取得,動員能力越大者便能擁有面積越大的石板,因此,由部落內頭目家屋的石板用料尺度、祖靈柱雕刻、家屋外門楣圖騰圖紋等,往往能了解當時部落的規模以及頭目階層的實力差異。 依建築類型而言,傳統時期排灣族的聚落組成包含有家屋、青年會所、外牆與入口。家屋依身分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青年會所為未婚青年男子受教育訓練及晚間居住的場所,也是社內發生紛爭時的集會裁判處;傳統聚落周圍往往種植刺竹,栽植密林或疊石成為外牆,部落入口處設有門,晚上關閉。部落周圍亦設有陷阱做為防禦設施,入口旁常設有頭骨棚。 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後,筏灣部落空間構成已與傳統上有些出入。家屋雖仍為聚落的主要構成單元,但在形式上,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已不易區分;傳統的青年會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與派出所;傳統的防禦設施亦已消失。由於外來宗教的影響,聚落內也曾出現教堂建築,但現今消失或傾倒;另外,基於醫療保健的提供,也出現了衛生所。 二、環境特徵 舊筏灣部落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聚落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班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 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即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的稜線作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 族人仍緊掛念著舊筏灣部落這個在山谷中真正的家,族人開始重回舊筏灣部落,從2001年開始,政府、族人正式展開合作,動手重整百年歷經桑滄的部落,重建百年歷史的石板屋,追溯自己文化及族群的根源,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在大武山穿梭自由的部落,一直在濃濃山嵐的吹送下,雙手護衛著他們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留傳了千百年如昔的神話。 在族人呼籲以及爭取之下,由屏東縣府邀集學者專家、社區居民,從 2001年共同投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經過5年來,目前已有12棟石板屋整修完成,部落內4條主要步道重新鋪上石板,並接通水源,將學校附近的場地整修完畢,此外,政府還增設戶外廁所、祭場、教室、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公共設備。 目前留在筏灣部落的尚有四條主要石階步道損壞殘跡,家屋殘跡中就保存狀況而言,可分為A:狀況尚好13棟、B:壁體完整22棟、C:壁體不完整29棟、D:無法辨識23棟等四類共計87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重要石板屋重建。(如頭目家屋、青年聚會所) 既有石板屋維護。 協助有意願重建家屋的族人。 既有空間紋理保存、維護。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
公告日期: : 2020-05-18 15:18:41.365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18cb70c-7afa-449b-9b50-3451e0dabae2/公告函-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08-14/df913b19-e345-44a3-a624-5935908d06cc/聚落地籍圖.doc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repImgId: 71135

# 脈 動 於 展覽資訊 - 5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62c299c73f77c02209d0f05
活動名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4/23 09: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場地名稱: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5.0466999
經度: : 121.514495
結束時間: : 2024/09/22 09: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4/23-2024/8/18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301,302,303,305展覽室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5/16-2024/9/22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201,202,203展覽室 展覽介紹 策展人:陳永賢   藝術家在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是一種人物形象的身份符號投射,包括容貌、表情、外觀姿態及身體特徵等視覺符號,承載著創作者個人意識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多重語境。這些「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圖像的含義,都和自我的凝視(gaze)、自我意識的影像(image)和自我形象的想像(imaginary),有著緊密的情感聯繫。 如何理解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從藝術家的表現手法來看,凝視自我並非僵固的看與被看,自我身影亦非只是物理性曝光後的潛像,而是趨近於解蔽狀態下的圖像記憶與視覺編碼。如此,自我身影作為時代脈絡傳遞的訊息,透過「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我們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以及近年來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的多元形式,呈現了豐沛的藝術能量。 在此脈絡下,臺灣的歷史環境孕育了重要的影像發展歷程,其中更涉及了自我影像在技術與觀念上的遞嬗與更迭,顯得別具意義。於是,透過自我影像的再現意涵,在作品賦形的隱喻中產生理解與連結,重啟自我覺察和社會探詢的對話。不僅如此,藉由這些自我身影的顯像結構,扣連於個人思想及社會現象所引發的問題意識與反身姿態,築造了一種可視化的閱讀軸線。因而,凝視自我與映照他者之間,保存著一個互文性的緊密扣連,提供不同思路來闡述自我生命經驗、社會集體記憶,作為時代的見證。 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家自我身影的顯像意涵,就像映照自身的一面薄鏡,流瀉出自我認知的心理空間,以及社會處境的深層關係。從「凝視自我」的視角來看,自我圖像與影像生產的相互碰撞下,激盪了藝術家更深刻體會的創作力,並折射當前現實維度及所處生態。也就是說,作品中銘刻自我身影,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自我主觀意識,無論是一種期望的、異化的、想像的形象投放,最終透過影像介質的轉換和影像再現的特質,賦予鏡像自我更深層的存在價值。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家在凝視自我的移情作用下,從影像觀念的內聚思考轉向外部客體接榫,輾轉投射於自我認同與自我反身性思考,並擴延於自我身體與環境場域的對應關係。他們復返於個人反思及自身文化的洞察迴路,藉由身體行為和社會空間的對話形式,進一步把自我影像描寫入當代身體文化現象的範疇。因此,從「反身顯影」的面向來說,這些鏡映關係的複合文本形式,已經把自我身影的固態錨點往外擴散,嵌接於時代脈動下表意系統,注入更多影像迻譯的可能。 整體來看,本展「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探討鏡像自我的表現形式與自我影像的轉譯思維,從藝術家身份印記出發,連結於自我、異己與他者之間的意識形態,叩問當代影像生產對象的主客體關係。更關鍵的是,藝術家自我身影之表徵闡述了圖像寓意的多義性,也隱含著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指涉。這些時代趨勢下的自我影像,適時地與社會、文化、歷史的脈絡軌跡交織疊合,凸顯一種自身存在的不可取代性,以及藝術視域的核心價值。 凝視自我 攝影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們在鏡頭前的身體姿態。自我影像的鏡映關係,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某種弔詭迴圈,如拉岡(Jacques Lacan)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揭示鏡像自我的形塑過程,其中產生遺漏、轉換為某物形象,經過中介的介質來建構想像世界。自我凝視中的自我形象,是一個期望的、異化的、轉化的、想像的影像投射。 攝影影像的本質是再現,影像生產都是作為主體再現的基調。藝術家透過鏡中映像、凝視自我的交互關係,投放於符號表徵而賦予鏡像自我的內在意識和自我異化的指涉。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藝術家以多元觀點轉譯「凝視」與「自我」之間的自我認同與知識建構,不僅突破片斷的認知、傳達個人內在想望,同時也表現出藝術家移情作用後的影像詮釋。 反身顯影 作品中銘刻上自我身影,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投放,作為個人情感和認知態度的錨點。顯影後的鏡像自我,扣連於背後的自身生活、自我信仰、自身價值,並將個人行動轉化於社會結構和時代脈動等迻譯形式,作為自我對話與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思考。如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將「反身性」(Reflexivity)概念,嵌接於自我身體於社會系統的自反與反思。 藝術家在影像中投射了自我形貌,作為記錄、建構和理念延伸的一種手法,讓這些顯像開啟了鏡像折射的第二張臉。至此,自我身影復返於個人反思及社會文化之洞察,包括:自我慾望與情感寄託、性別認同與自明狀態、肉身掃瞄與圖像寓意、家庭觀念與人際關係、社會現實與勞力流動、身體行為與環境場域等議題,進而提供反身性的對話空間。 參展藝術家(共50位) 凝視自我 張朝目、張照堂、陳擎耀、陳耿彬、陳孝齊、江源祥、致穎、鄧南光、何孟娟、洪孔達、侯淑姿、侯怡亭、許淵富、黃玉柱、李小鏡、林草、林壽鎰、劉秋兒、歐陽文、石晉華、施強、鄧博仁、崔廣宇、吳其章、吳金淼、姚瑞中、葉清芳 反身顯影 張乾琦、陳家翊、陳新偉、洪鈞元、侯怡亭、許惠晴、黃盟欽、黃博志、洪政任、高俊宏、郭慧禪、李亦凡、廖祈羽、林俊吉、林俊良、拉勒俄嵐・巴耷玬、施威任、蘇匯宇、戴宏霖、王伯宇、王聖文、吳政璋、吳逸中、宇中怡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40058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4/23
活動結束日期2024/09/22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62c299c73f77c02209d0f05
活動名稱: 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4/23 09: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場地名稱: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5.0466999
經度: : 121.514495
結束時間: : 2024/09/22 09: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4/23-2024/8/18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301,302,303,305展覽室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5/16-2024/9/22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201,202,203展覽室 展覽介紹 策展人:陳永賢   藝術家在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是一種人物形象的身份符號投射,包括容貌、表情、外觀姿態及身體特徵等視覺符號,承載著創作者個人意識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多重語境。這些「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圖像的含義,都和自我的凝視(gaze)、自我意識的影像(image)和自我形象的想像(imaginary),有著緊密的情感聯繫。 如何理解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從藝術家的表現手法來看,凝視自我並非僵固的看與被看,自我身影亦非只是物理性曝光後的潛像,而是趨近於解蔽狀態下的圖像記憶與視覺編碼。如此,自我身影作為時代脈絡傳遞的訊息,透過「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我們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以及近年來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的多元形式,呈現了豐沛的藝術能量。 在此脈絡下,臺灣的歷史環境孕育了重要的影像發展歷程,其中更涉及了自我影像在技術與觀念上的遞嬗與更迭,顯得別具意義。於是,透過自我影像的再現意涵,在作品賦形的隱喻中產生理解與連結,重啟自我覺察和社會探詢的對話。不僅如此,藉由這些自我身影的顯像結構,扣連於個人思想及社會現象所引發的問題意識與反身姿態,築造了一種可視化的閱讀軸線。因而,凝視自我與映照他者之間,保存著一個互文性的緊密扣連,提供不同思路來闡述自我生命經驗、社會集體記憶,作為時代的見證。 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家自我身影的顯像意涵,就像映照自身的一面薄鏡,流瀉出自我認知的心理空間,以及社會處境的深層關係。從「凝視自我」的視角來看,自我圖像與影像生產的相互碰撞下,激盪了藝術家更深刻體會的創作力,並折射當前現實維度及所處生態。也就是說,作品中銘刻自我身影,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自我主觀意識,無論是一種期望的、異化的、想像的形象投放,最終透過影像介質的轉換和影像再現的特質,賦予鏡像自我更深層的存在價值。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家在凝視自我的移情作用下,從影像觀念的內聚思考轉向外部客體接榫,輾轉投射於自我認同與自我反身性思考,並擴延於自我身體與環境場域的對應關係。他們復返於個人反思及自身文化的洞察迴路,藉由身體行為和社會空間的對話形式,進一步把自我影像描寫入當代身體文化現象的範疇。因此,從「反身顯影」的面向來說,這些鏡映關係的複合文本形式,已經把自我身影的固態錨點往外擴散,嵌接於時代脈動下表意系統,注入更多影像迻譯的可能。 整體來看,本展「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探討鏡像自我的表現形式與自我影像的轉譯思維,從藝術家身份印記出發,連結於自我、異己與他者之間的意識形態,叩問當代影像生產對象的主客體關係。更關鍵的是,藝術家自我身影之表徵闡述了圖像寓意的多義性,也隱含著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指涉。這些時代趨勢下的自我影像,適時地與社會、文化、歷史的脈絡軌跡交織疊合,凸顯一種自身存在的不可取代性,以及藝術視域的核心價值。 凝視自我 攝影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們在鏡頭前的身體姿態。自我影像的鏡映關係,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某種弔詭迴圈,如拉岡(Jacques Lacan)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揭示鏡像自我的形塑過程,其中產生遺漏、轉換為某物形象,經過中介的介質來建構想像世界。自我凝視中的自我形象,是一個期望的、異化的、轉化的、想像的影像投射。 攝影影像的本質是再現,影像生產都是作為主體再現的基調。藝術家透過鏡中映像、凝視自我的交互關係,投放於符號表徵而賦予鏡像自我的內在意識和自我異化的指涉。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藝術家以多元觀點轉譯「凝視」與「自我」之間的自我認同與知識建構,不僅突破片斷的認知、傳達個人內在想望,同時也表現出藝術家移情作用後的影像詮釋。 反身顯影 作品中銘刻上自我身影,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投放,作為個人情感和認知態度的錨點。顯影後的鏡像自我,扣連於背後的自身生活、自我信仰、自身價值,並將個人行動轉化於社會結構和時代脈動等迻譯形式,作為自我對話與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思考。如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將「反身性」(Reflexivity)概念,嵌接於自我身體於社會系統的自反與反思。 藝術家在影像中投射了自我形貌,作為記錄、建構和理念延伸的一種手法,讓這些顯像開啟了鏡像折射的第二張臉。至此,自我身影復返於個人反思及社會文化之洞察,包括:自我慾望與情感寄託、性別認同與自明狀態、肉身掃瞄與圖像寓意、家庭觀念與人際關係、社會現實與勞力流動、身體行為與環境場域等議題,進而提供反身性的對話空間。 參展藝術家(共50位) 凝視自我 張朝目、張照堂、陳擎耀、陳耿彬、陳孝齊、江源祥、致穎、鄧南光、何孟娟、洪孔達、侯淑姿、侯怡亭、許淵富、黃玉柱、李小鏡、林草、林壽鎰、劉秋兒、歐陽文、石晉華、施強、鄧博仁、崔廣宇、吳其章、吳金淼、姚瑞中、葉清芳 反身顯影 張乾琦、陳家翊、陳新偉、洪鈞元、侯怡亭、許惠晴、黃盟欽、黃博志、洪政任、高俊宏、郭慧禪、李亦凡、廖祈羽、林俊吉、林俊良、拉勒俄嵐・巴耷玬、施威任、蘇匯宇、戴宏霖、王伯宇、王聖文、吳政璋、吳逸中、宇中怡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40058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4/23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9/22
點閱數: 0

# 脈 動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6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62c299c73f77c02209d0f05
活動名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4/23 09: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場地名稱: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5.0466999
經度: : 121.514495
結束時間: : 2024/09/22 09: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4/23-2024/8/18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301,302,303,305展覽室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5/16-2024/9/22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201,202,203展覽室 展覽介紹 策展人:陳永賢   藝術家在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是一種人物形象的身份符號投射,包括容貌、表情、外觀姿態及身體特徵等視覺符號,承載著創作者個人意識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多重語境。這些「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圖像的含義,都和自我的凝視(gaze)、自我意識的影像(image)和自我形象的想像(imaginary),有著緊密的情感聯繫。 如何理解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從藝術家的表現手法來看,凝視自我並非僵固的看與被看,自我身影亦非只是物理性曝光後的潛像,而是趨近於解蔽狀態下的圖像記憶與視覺編碼。如此,自我身影作為時代脈絡傳遞的訊息,透過「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我們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以及近年來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的多元形式,呈現了豐沛的藝術能量。 在此脈絡下,臺灣的歷史環境孕育了重要的影像發展歷程,其中更涉及了自我影像在技術與觀念上的遞嬗與更迭,顯得別具意義。於是,透過自我影像的再現意涵,在作品賦形的隱喻中產生理解與連結,重啟自我覺察和社會探詢的對話。不僅如此,藉由這些自我身影的顯像結構,扣連於個人思想及社會現象所引發的問題意識與反身姿態,築造了一種可視化的閱讀軸線。因而,凝視自我與映照他者之間,保存著一個互文性的緊密扣連,提供不同思路來闡述自我生命經驗、社會集體記憶,作為時代的見證。 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家自我身影的顯像意涵,就像映照自身的一面薄鏡,流瀉出自我認知的心理空間,以及社會處境的深層關係。從「凝視自我」的視角來看,自我圖像與影像生產的相互碰撞下,激盪了藝術家更深刻體會的創作力,並折射當前現實維度及所處生態。也就是說,作品中銘刻自我身影,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自我主觀意識,無論是一種期望的、異化的、想像的形象投放,最終透過影像介質的轉換和影像再現的特質,賦予鏡像自我更深層的存在價值。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家在凝視自我的移情作用下,從影像觀念的內聚思考轉向外部客體接榫,輾轉投射於自我認同與自我反身性思考,並擴延於自我身體與環境場域的對應關係。他們復返於個人反思及自身文化的洞察迴路,藉由身體行為和社會空間的對話形式,進一步把自我影像描寫入當代身體文化現象的範疇。因此,從「反身顯影」的面向來說,這些鏡映關係的複合文本形式,已經把自我身影的固態錨點往外擴散,嵌接於時代脈動下表意系統,注入更多影像迻譯的可能。 整體來看,本展「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探討鏡像自我的表現形式與自我影像的轉譯思維,從藝術家身份印記出發,連結於自我、異己與他者之間的意識形態,叩問當代影像生產對象的主客體關係。更關鍵的是,藝術家自我身影之表徵闡述了圖像寓意的多義性,也隱含著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指涉。這些時代趨勢下的自我影像,適時地與社會、文化、歷史的脈絡軌跡交織疊合,凸顯一種自身存在的不可取代性,以及藝術視域的核心價值。 凝視自我 攝影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們在鏡頭前的身體姿態。自我影像的鏡映關係,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某種弔詭迴圈,如拉岡(Jacques Lacan)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揭示鏡像自我的形塑過程,其中產生遺漏、轉換為某物形象,經過中介的介質來建構想像世界。自我凝視中的自我形象,是一個期望的、異化的、轉化的、想像的影像投射。 攝影影像的本質是再現,影像生產都是作為主體再現的基調。藝術家透過鏡中映像、凝視自我的交互關係,投放於符號表徵而賦予鏡像自我的內在意識和自我異化的指涉。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藝術家以多元觀點轉譯「凝視」與「自我」之間的自我認同與知識建構,不僅突破片斷的認知、傳達個人內在想望,同時也表現出藝術家移情作用後的影像詮釋。 反身顯影 作品中銘刻上自我身影,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投放,作為個人情感和認知態度的錨點。顯影後的鏡像自我,扣連於背後的自身生活、自我信仰、自身價值,並將個人行動轉化於社會結構和時代脈動等迻譯形式,作為自我對話與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思考。如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將「反身性」(Reflexivity)概念,嵌接於自我身體於社會系統的自反與反思。 藝術家在影像中投射了自我形貌,作為記錄、建構和理念延伸的一種手法,讓這些顯像開啟了鏡像折射的第二張臉。至此,自我身影復返於個人反思及社會文化之洞察,包括:自我慾望與情感寄託、性別認同與自明狀態、肉身掃瞄與圖像寓意、家庭觀念與人際關係、社會現實與勞力流動、身體行為與環境場域等議題,進而提供反身性的對話空間。 參展藝術家(共50位) 凝視自我 張朝目、張照堂、陳擎耀、陳耿彬、陳孝齊、江源祥、致穎、鄧南光、何孟娟、洪孔達、侯淑姿、侯怡亭、許淵富、黃玉柱、李小鏡、林草、林壽鎰、劉秋兒、歐陽文、石晉華、施強、鄧博仁、崔廣宇、吳其章、吳金淼、姚瑞中、葉清芳 反身顯影 張乾琦、陳家翊、陳新偉、洪鈞元、侯怡亭、許惠晴、黃盟欽、黃博志、洪政任、高俊宏、郭慧禪、李亦凡、廖祈羽、林俊吉、林俊良、拉勒俄嵐・巴耷玬、施威任、蘇匯宇、戴宏霖、王伯宇、王聖文、吳政璋、吳逸中、宇中怡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40058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4/23
活動結束日期2024/09/22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62c299c73f77c02209d0f05
活動名稱: 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4/23 09: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場地名稱: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5.0466999
經度: : 121.514495
結束時間: : 2024/09/22 09: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凝視自我: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4/23-2024/8/18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301,302,303,305展覽室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時間|2024/5/16-2024/9/22 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201,202,203展覽室 展覽介紹 策展人:陳永賢   藝術家在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是一種人物形象的身份符號投射,包括容貌、表情、外觀姿態及身體特徵等視覺符號,承載著創作者個人意識和自身文化背景的多重語境。這些「鏡中自我」(looking-glass self)圖像的含義,都和自我的凝視(gaze)、自我意識的影像(image)和自我形象的想像(imaginary),有著緊密的情感聯繫。 如何理解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從藝術家的表現手法來看,凝視自我並非僵固的看與被看,自我身影亦非只是物理性曝光後的潛像,而是趨近於解蔽狀態下的圖像記憶與視覺編碼。如此,自我身影作為時代脈絡傳遞的訊息,透過「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展覽,我們看到日治時期寫真館攝影家的自我形象、戰後臺灣攝影家自我身影、解嚴後臺灣藝術家的自我影像,以及近年來當代藝術家們藉由新媒體科技媒介展現自我樣貌的多元形式,呈現了豐沛的藝術能量。 在此脈絡下,臺灣的歷史環境孕育了重要的影像發展歷程,其中更涉及了自我影像在技術與觀念上的遞嬗與更迭,顯得別具意義。於是,透過自我影像的再現意涵,在作品賦形的隱喻中產生理解與連結,重啟自我覺察和社會探詢的對話。不僅如此,藉由這些自我身影的顯像結構,扣連於個人思想及社會現象所引發的問題意識與反身姿態,築造了一種可視化的閱讀軸線。因而,凝視自我與映照他者之間,保存著一個互文性的緊密扣連,提供不同思路來闡述自我生命經驗、社會集體記憶,作為時代的見證。 在這個意義上,藝術家自我身影的顯像意涵,就像映照自身的一面薄鏡,流瀉出自我認知的心理空間,以及社會處境的深層關係。從「凝視自我」的視角來看,自我圖像與影像生產的相互碰撞下,激盪了藝術家更深刻體會的創作力,並折射當前現實維度及所處生態。也就是說,作品中銘刻自我身影,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自我主觀意識,無論是一種期望的、異化的、想像的形象投放,最終透過影像介質的轉換和影像再現的特質,賦予鏡像自我更深層的存在價值。 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家在凝視自我的移情作用下,從影像觀念的內聚思考轉向外部客體接榫,輾轉投射於自我認同與自我反身性思考,並擴延於自我身體與環境場域的對應關係。他們復返於個人反思及自身文化的洞察迴路,藉由身體行為和社會空間的對話形式,進一步把自我影像描寫入當代身體文化現象的範疇。因此,從「反身顯影」的面向來說,這些鏡映關係的複合文本形式,已經把自我身影的固態錨點往外擴散,嵌接於時代脈動下表意系統,注入更多影像迻譯的可能。 整體來看,本展「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探討鏡像自我的表現形式與自我影像的轉譯思維,從藝術家身份印記出發,連結於自我、異己與他者之間的意識形態,叩問當代影像生產對象的主客體關係。更關鍵的是,藝術家自我身影之表徵闡述了圖像寓意的多義性,也隱含著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指涉。這些時代趨勢下的自我影像,適時地與社會、文化、歷史的脈絡軌跡交織疊合,凸顯一種自身存在的不可取代性,以及藝術視域的核心價值。 凝視自我 攝影改變了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們在鏡頭前的身體姿態。自我影像的鏡映關係,在凝視與認知之間產生某種弔詭迴圈,如拉岡(Jacques Lacan)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揭示鏡像自我的形塑過程,其中產生遺漏、轉換為某物形象,經過中介的介質來建構想像世界。自我凝視中的自我形象,是一個期望的、異化的、轉化的、想像的影像投射。 攝影影像的本質是再現,影像生產都是作為主體再現的基調。藝術家透過鏡中映像、凝視自我的交互關係,投放於符號表徵而賦予鏡像自我的內在意識和自我異化的指涉。從客觀的角度來看,藝術家以多元觀點轉譯「凝視」與「自我」之間的自我認同與知識建構,不僅突破片斷的認知、傳達個人內在想望,同時也表現出藝術家移情作用後的影像詮釋。 反身顯影 作品中銘刻上自我身影,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投放,作為個人情感和認知態度的錨點。顯影後的鏡像自我,扣連於背後的自身生活、自我信仰、自身價值,並將個人行動轉化於社會結構和時代脈動等迻譯形式,作為自我對話與社會他者的反身性思考。如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將「反身性」(Reflexivity)概念,嵌接於自我身體於社會系統的自反與反思。 藝術家在影像中投射了自我形貌,作為記錄、建構和理念延伸的一種手法,讓這些顯像開啟了鏡像折射的第二張臉。至此,自我身影復返於個人反思及社會文化之洞察,包括:自我慾望與情感寄託、性別認同與自明狀態、肉身掃瞄與圖像寓意、家庭觀念與人際關係、社會現實與勞力流動、身體行為與環境場域等議題,進而提供反身性的對話空間。 參展藝術家(共50位) 凝視自我 張朝目、張照堂、陳擎耀、陳耿彬、陳孝齊、江源祥、致穎、鄧南光、何孟娟、洪孔達、侯淑姿、侯怡亭、許淵富、黃玉柱、李小鏡、林草、林壽鎰、劉秋兒、歐陽文、石晉華、施強、鄧博仁、崔廣宇、吳其章、吳金淼、姚瑞中、葉清芳 反身顯影 張乾琦、陳家翊、陳新偉、洪鈞元、侯怡亭、許惠晴、黃盟欽、黃博志、洪政任、高俊宏、郭慧禪、李亦凡、廖祈羽、林俊吉、林俊良、拉勒俄嵐・巴耷玬、施威任、蘇匯宇、戴宏霖、王伯宇、王聖文、吳政璋、吳逸中、宇中怡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美術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40058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4/23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9/22
點閱數: 0

# 脈 動 於 講座資訊 - 7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de45de73f77c94d82e0583
活動名稱「攝影趨勢觀照」座談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09 14: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場地名稱: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05室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5.0466999
經度: : 121.514495
結束時間: : 2024/03/09 14: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活動安排 本場次邀請全國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攝影家劉振祥,及致力攝影推廣教育的藝術家姚瑞中進行分享。 透過本次展出作品的梳理與觀察,帶領參與者一窺當今臺灣攝影藝術創作的趨勢脈動! ►這些得獎攝影作品,為何如此具有代表性? ►哪些技法與主題關注是當今攝影創作的趨勢和主流?延續了怎樣的脈絡或帶來變化? ►這些創作主題與國際攝影創作有無共鳴?抑或開展臺灣獨特的創作關注? 講者簡介 劉振祥|攝影家 攝影家,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評審。曾任自立早報攝影主任,長年拍攝臺灣社會運動、藝文表演及電影劇照。吳三連獎藝術類攝影獎得主、第25屆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 姚瑞中|藝術家 藝術家、藝評家及策展人,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幻影堂負責人。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近年發起《攝影訪談輯》系列出版計畫,透過創作者現身說法,紀錄台灣攝影發展脈絡。 活動時間 2024年3月9日(六) 14:00~16:00 活動地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305室 來館交通:交通資訊點此 活動直播 活動直播:點此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Detail.init.ctr?actId=40006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3/09
活動結束日期2024/03/09
點閱數23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de45de73f77c94d82e0583
活動名稱: 「攝影趨勢觀照」座談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09 14: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場地名稱: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05室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5.0466999
經度: : 121.514495
結束時間: : 2024/03/09 14: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活動安排 本場次邀請全國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攝影家劉振祥,及致力攝影推廣教育的藝術家姚瑞中進行分享。 透過本次展出作品的梳理與觀察,帶領參與者一窺當今臺灣攝影藝術創作的趨勢脈動! ►這些得獎攝影作品,為何如此具有代表性? ►哪些技法與主題關注是當今攝影創作的趨勢和主流?延續了怎樣的脈絡或帶來變化? ►這些創作主題與國際攝影創作有無共鳴?抑或開展臺灣獨特的創作關注? 講者簡介 劉振祥|攝影家 攝影家,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評審。曾任自立早報攝影主任,長年拍攝臺灣社會運動、藝文表演及電影劇照。吳三連獎藝術類攝影獎得主、第25屆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 姚瑞中|藝術家 藝術家、藝評家及策展人,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幻影堂負責人。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近年發起《攝影訪談輯》系列出版計畫,透過創作者現身說法,紀錄台灣攝影發展脈絡。 活動時間 2024年3月9日(六) 14:00~16:00 活動地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305室 來館交通:交通資訊點此 活動直播 活動直播:點此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Detail.init.ctr?actId=40006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3/09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3/09
點閱數: 23

# 脈 動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8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de45de73f77c94d82e0583
活動名稱「攝影趨勢觀照」座談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09 14: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場地名稱: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05室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5.0466999
經度: : 121.514495
結束時間: : 2024/03/09 14: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活動安排 本場次邀請全國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攝影家劉振祥,及致力攝影推廣教育的藝術家姚瑞中進行分享。 透過本次展出作品的梳理與觀察,帶領參與者一窺當今臺灣攝影藝術創作的趨勢脈動! ►這些得獎攝影作品,為何如此具有代表性? ►哪些技法與主題關注是當今攝影創作的趨勢和主流?延續了怎樣的脈絡或帶來變化? ►這些創作主題與國際攝影創作有無共鳴?抑或開展臺灣獨特的創作關注? 講者簡介 劉振祥|攝影家 攝影家,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評審。曾任自立早報攝影主任,長年拍攝臺灣社會運動、藝文表演及電影劇照。吳三連獎藝術類攝影獎得主、第25屆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 姚瑞中|藝術家 藝術家、藝評家及策展人,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幻影堂負責人。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近年發起《攝影訪談輯》系列出版計畫,透過創作者現身說法,紀錄台灣攝影發展脈絡。 活動時間 2024年3月9日(六) 14:00~16:00 活動地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305室 來館交通:交通資訊點此 活動直播 活動直播:點此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Detail.init.ctr?actId=40006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4/03/09
活動結束日期2024/03/09
點閱數23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de45de73f77c94d82e0583
活動名稱: 「攝影趨勢觀照」座談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4/03/09 14:00:00
地址: : 100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
場地名稱: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305室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5.0466999
經度: : 121.514495
結束時間: : 2024/03/09 14: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活動安排 本場次邀請全國美展攝影類評審委員攝影家劉振祥,及致力攝影推廣教育的藝術家姚瑞中進行分享。 透過本次展出作品的梳理與觀察,帶領參與者一窺當今臺灣攝影藝術創作的趨勢脈動! ►這些得獎攝影作品,為何如此具有代表性? ►哪些技法與主題關注是當今攝影創作的趨勢和主流?延續了怎樣的脈絡或帶來變化? ►這些創作主題與國際攝影創作有無共鳴?抑或開展臺灣獨特的創作關注? 講者簡介 劉振祥|攝影家 攝影家,112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評審。曾任自立早報攝影主任,長年拍攝臺灣社會運動、藝文表演及電影劇照。吳三連獎藝術類攝影獎得主、第25屆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 姚瑞中|藝術家 藝術家、藝評家及策展人,現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幻影堂負責人。專長為攝影、裝置及繪畫。近年發起《攝影訪談輯》系列出版計畫,透過創作者現身說法,紀錄台灣攝影發展脈絡。 活動時間 2024年3月9日(六) 14:00~16:00 活動地點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臺北館 305室 來館交通:交通資訊點此 活動直播 活動直播:點此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Detail.init.ctr?actId=40006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CPI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4/03/09
活動結束日期: 2024/03/09
點閱數: 23
[ 搜尋所有 脈 動 ... ]

根據地址 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 門診電扶梯上樓對向之牆面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 門診電扶梯上樓對向之牆面 資料。

[ 搜尋所有 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路二段201號 門診電扶梯上樓對向之牆面 ... ]

與脈.動同分類的文化部公共藝術

孕育化成—允武

李光裕/澤久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臺北市 | 場域: 學校 | 115臺北市南港區興中路29號1樓 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川堂兩側牆面

書韻之美—筆韻

許偉斌/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 | 臺北市 | 場域: 其他 | 116臺北市文山區景後街151號 臺北市立圖書館景新分館入口左側

穿梭時空的八種元素

黃銘哲 / 龍門新藝空間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中央走道小天窗

千禧萬象迎新紀

盧明德 / 龍門新藝空間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地面層、地下一樓櫥窗

鐵道馳騁

董振平 / 龍門新藝空間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一樓空間

夢蝶

林書民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 新板橋車站 車站東、西兩側圓梯中間透空部分

花源

林書民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車站東、西兩側圓梯中間透空部分

板橋印象─回家路上

曲家瑞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二樓東側戶外平台壁面

板橋印象─畢業班2010

曲家瑞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二樓西側戶外平台壁面

火車要開了

楊柏林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南側縣民大道安全島上

迷宮

陳姿文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一樓東北口戶外廣場

魚兒魚兒水中游

林書民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地下二樓第一、二月台

The sap runs in a tree

大空雅子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新板橋車站地下二樓、三樓、四樓停車場牆面

順風—船型

黎志文 | 新北市 | 場域: 廣場 | 249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入口處

順風—海浪

黎志文 | 新北市 | 場域: 廣場 | 249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孕育化成—允武

李光裕/澤久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臺北市 | 場域: 學校 | 115臺北市南港區興中路29號1樓 臺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川堂兩側牆面

書韻之美—筆韻

許偉斌/橘園國際藝術策展股份有限公司 | 臺北市 | 場域: 其他 | 116臺北市文山區景後街151號 臺北市立圖書館景新分館入口左側

穿梭時空的八種元素

黃銘哲 / 龍門新藝空間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中央走道小天窗

千禧萬象迎新紀

盧明德 / 龍門新藝空間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地面層、地下一樓櫥窗

鐵道馳騁

董振平 / 龍門新藝空間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一樓空間

夢蝶

林書民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 新板橋車站 車站東、西兩側圓梯中間透空部分

花源

林書民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車站東、西兩側圓梯中間透空部分

板橋印象─回家路上

曲家瑞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二樓東側戶外平台壁面

板橋印象─畢業班2010

曲家瑞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二樓西側戶外平台壁面

火車要開了

楊柏林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南側縣民大道安全島上

迷宮

陳姿文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一樓東北口戶外廣場

魚兒魚兒水中游

林書民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板橋區縣民大道新板橋車站 新板橋車站地下二樓第一、二月台

The sap runs in a tree

大空雅子 | 新北市 | 場域: 交通建設 | 220新北市新板橋車站地下二樓、三樓、四樓停車場牆面

順風—船型

黎志文 | 新北市 | 場域: 廣場 | 249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入口處

順風—海浪

黎志文 | 新北市 | 場域: 廣場 | 249新北市八里區博物館路200號 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