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府
- 文資局古蹟 @ 文化部
個案名稱金華府的級別名稱是直轄市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是臺南市政府, 指定登錄理由是1.位於舊北勢街(現為神農街)上,始建於1830年,迄今177年,歷史悠久。 2.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性的守護廟,見證臺南市五條港發展歷史。 3.三川殿、拜殿、正殿3層次傳統格局不缺;牆堵泥塑、龍虎壁、乳釘、木雕均甚為精美。 4.以「府」為名,且為街屋型廂房,有其獨特性。五條港區少數保存原貌之社....
案件編號 | 20051107000001 |
個案名稱 | 金華府 |
級別代碼 | 1.1.2 |
級別名稱 | 直轄市定古蹟 |
種類 | 1:code : A2name : 寺廟 |
歷史沿革 | 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興盛的行郊進行改組,當時的神農街周遭街道,仍擁有連接於港道的曲巷或直巷,直至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因市區改正計畫,原為經濟貿易轉運集散中心府城的「五條港區」,已成市街商業發展的邊陲地帶。迨至1941年(昭和十六年),三郊組合併於「臺南商工會議所」,正式宣告結束。 《臺南州寺廟臺帳》及《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本廟創立於1830年(清道光十年),當時居於北勢街(今神農街)許姓里人七十餘名自家鄉福建海澄攜帶來臺的文衡聖帝供奉於一般民宅中,尚末成廟。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許修德購得民屋(今神農街74號)奉祀,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同街許姓里人捐獻重修,至此方有正式的廟宇成立。1913年(日大正二年)第三十一保保正許藏春為發起捐金將廟遷移至正對面現址。 根據曾居住於金華府旁(神農街69號)居民所述,約1947年至1948年(民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金華府進行另一次較大幅度的整建而成現今之規制與格局。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底,因進行金華府緊急修復工程,故神像暫時奉祀於行館(神農街57號)。 昔日金華府維持區及維持者數目為直轄西區神農街居住者內的許姓居民,由於許姓信徒後代多數已遷移至他處,今日之信徒成員則以外姓為主。 廟方的運作上,據《臺南州寺廟臺帳》記載,日治前廟宇財產用作日常廟務維持與祭祀費用,不足部分由信徒捐助,每年三次,每次約十錢至三十錢。至 1913年(大正二年),維持費用改由信徒支付,剩餘款項投入同年金華府的改建之用。今日廟宇的運作,特別是慶典時,則由信徒自由捐獻。而管理人選任以召集全部信徒,即由許姓四、五人發言推選,如得同意,隨即決定為管理人。 金華府多年來一直保有其地方性廟宇的古樸風貌,也見證了五條港區發展的變遷,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至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12月26日指定為市定古蹟。 |
評定基準 |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
指定登錄理由 | 1.位於舊北勢街(現為神農街)上,始建於1830年,迄今177年,歷史悠久。 2.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性的守護廟,見證臺南市五條港發展歷史。 3.三川殿、拜殿、正殿3層次傳統格局不缺;牆堵泥塑、龍虎壁、乳釘、木雕均甚為精美。 4.以「府」為名,且為街屋型廂房,有其獨特性。五條港區少數保存原貌之社區型傳統廟宇。 |
法令依據 | 依據「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次會會議決議。 |
所屬主管機關 | 臺南市政府 |
現況地址 | 1:itemNo : 1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中西區 address : 神農街71號 |
經度 | 120.19654365797 |
緯度 | 22.99736764979 |
主管機關名稱 | 臺南市政府 |
主管機關單位 |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 臺南市中西區 中正路5巷1號 |
代表圖像 | extpn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231/photo/pic39_c.pn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231/photo/pic39.pngnamepic39 |
所有權屬 | 1: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ownerName : 福OO |
網站連結 |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51107000001 |
外觀特徵 | 金華府為長條形街屋廟宇,夾於兩棟街 屋之間,平面呈現面寬窄而深長形,格局為二殿式ㄇ字形平面,無廟埕,空間依序為三川脊式之前殿、拜亭、正殿。兩側承重牆體乃直接利用鄰屋之共同壁,將屋楹搭設於牆體之端部,形成前殿與拜亭約在同一矩形基地上,正殿則順遂兩側牆體稍偏東位移。亦即金華府的進深牆體並非為垂直面闊之壁面。 前殿、正殿均為磚木混合式,與鄰房共同壁,牆身由磚造表面覆以石材或灰泥。兩殿之兩側牆體延續自前殿而沿伸至後檐牆相接成ㄇ字形,牆體均厚約41公分。前殿亦為「出步起」作法。 正殿屋頂為二坡硬山式,正脊施以小脊,脊頭為圓形,其屋面瓦片則因後期翻修後改為磚紅色陶製浪瓦。前殿屋頂為三川脊,正脊為燕尾飾,燕尾上有泥塑與彩畫。拜亭部份則為捲棚,屋面為仰合瓦造,採小脊屋面構造。 壁體構成仿效格扇之作法,立面分為多層次,由下而上分別為前殿的「櫃臺腳」、「裙堵」為洗石子作;「腰堵」為泥塑、「頂堵」為洗石子作文字;「水車堵」為泥塑與彩畫,「水車堵」上方與「墀頭」間為「憨番扶柱頭」。 資料來源:臺南市市定古蹟金華府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2005) |
室內特徵 | 整體空間依序為前殿、拜亭及過水居、正殿。前殿以三開間之牌樓面及板門,作為內外空間之界定,其前步口以中央兩支檐柱支承步口構架,但未延伸至後步口,使後步口成為單開間。前殿上方左右各掛鐘、鼓一座。拜亭與過水,成為前殿與後殿間連通之走道,其地坪較兩殿略低一階,兩側過水更低;正殿為單開間,與南側後檐牆共同圍蔽出ㄇ字形。 拜亭為捲棚式屋架,楹仔為偶數,其木構架之單元組構較正殿簡單,採減柱方式直接將兩側通構件置放於前殿與正殿的壽樑上。前殿、正殿均以兩側牆體為承重牆與木質屋架,採擱檁式構造,牆身由磚造表面覆以石材或灰泥。正殿室內除前牌樓面及神龕牌樓兩側設有附壁半柱外,均無承重之立柱輔助支承屋頂荷重。 前殿與正殿共十支立柱,均為石質柱珠,僅有前殿前檐柱柱珠表面有浮石雕紋樣,碗形柱珠上有植物蔓狀之雕刻。木質立柱斷面均為圓形,而「柱珠」部份則有圓形與方形。為防止潮氣上升使木柱腐朽,便於木柱腐朽時之抽換,故均以石作為之。 「前殿步通」為純木材圓雕塑造,僅有曲線的線腳及魚尾岔,無其他雕刻。其下「員光」如朝明間的左右兩面均為喜鵲與梅花,反面中央為蓮花形。牆堵處為雙龍相對。「瓜筒」則為金瓜形趴筒,有如意形刻花、透雕花栱仔。「牌樓」面之均有花草浮雕,門簪則為龍頭形雕飾。「步口雀替」有鳳凰刻花雀替、鶴銜紙卷雕刻。 「洗石子作」於前殿步口明間兩側之抱鼓石及基座,正殿位於裙堵,主題為祥獅戲球或弄帶,龍虎堵之四周則以雙錢之圖形重覆排列構成邊框,象徵「雙全」之意。 位於正殿櫃臺腳之浮雕均以弧形波紋表現,檐廊前段左右裙堵之主題分別為松與鶴及松與鹿,後半段則為麒麟踩帶。 「泥塑」則位於檐牆之兩側牆堵、天井兩側牆的龍、虎堵上方及正殿之牆堵上。其中,天井左右兩側,即龍虎堵壁上,均係以泥塑出主要形體,再以彩畫上色於重點與背景,龍、虎之眼睛則以彈珠填補。大致構圖分別為以龍首為中心,龍亦騰雲翻江,龍身為有色料的剪黏鱗片;以虎踩於岩石上方並位居於山林中央,畫中亦有詩詞。龍虎堵上方之頂堵圖樣則以八仙頭部為泥塑,其餘以平面之彩畫之呈現。 金華府前殿、正殿之鋪面均為菱形砌,而拜亭部份則為方形砌。地坪鋪設以素燒板磚為主,再以石材收邊。中央入口處有二階臺階。 正殿內設神桌、神案及神龕木雕,以神龕最為細緻。神龕中央為「坐龍」圖樣之几腿罩,旁則為格扇透雕,以植物與瓶形圖案為主。 資料來源:臺南市市定古蹟金華府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2005) |
使用情形 | (空)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 彩繪風化脫落、木構件白蟻腐蝕、消防安全 |
現狀 | (空) |
網站名稱 | 台南旅遊網 |
網址 | 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745/%E9%87%91%E8%8F%AF%E5%BA%9C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 06-2213597 |
公告 | 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公告文號 : 南市文維字第09418518630號 公告日期 : 2005-11-07 10:24:12.0 |
landlotList | 1:itemNo : 1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中西區 landNo : 永安段 landSerialNo : 925地號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itemNo : 2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中西區 landNo : 永安段 landSerialNo : 926地號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
公告資料 | 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26/ab55fba7-b00a-4f38-be24-e2995c5c6a94/094金華府公告及定著土地範圍圖.tif |
地籍資料 | 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26/9b8665fa-b1f1-4553-805e-1760c2d696fd/金華府地籍圖.jpg |
repImgId | 1099 |
案件編號20051107000001 |
個案名稱金華府 |
級別代碼1.1.2 |
級別名稱直轄市定古蹟 |
種類1:code : A2name : 寺廟 |
歷史沿革1896年(明治二十九年)興盛的行郊進行改組,當時的神農街周遭街道,仍擁有連接於港道的曲巷或直巷,直至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因市區改正計畫,原為經濟貿易轉運集散中心府城的「五條港區」,已成市街商業發展的邊陲地帶。迨至1941年(昭和十六年),三郊組合併於「臺南商工會議所」,正式宣告結束。 《臺南州寺廟臺帳》及《臺南州祠廟名鑑》記載,本廟創立於1830年(清道光十年),當時居於北勢街(今神農街)許姓里人七十餘名自家鄉福建海澄攜帶來臺的文衡聖帝供奉於一般民宅中,尚末成廟。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許修德購得民屋(今神農街74號)奉祀,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同街許姓里人捐獻重修,至此方有正式的廟宇成立。1913年(日大正二年)第三十一保保正許藏春為發起捐金將廟遷移至正對面現址。 根據曾居住於金華府旁(神農街69號)居民所述,約1947年至1948年(民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金華府進行另一次較大幅度的整建而成現今之規制與格局。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底,因進行金華府緊急修復工程,故神像暫時奉祀於行館(神農街57號)。 昔日金華府維持區及維持者數目為直轄西區神農街居住者內的許姓居民,由於許姓信徒後代多數已遷移至他處,今日之信徒成員則以外姓為主。 廟方的運作上,據《臺南州寺廟臺帳》記載,日治前廟宇財產用作日常廟務維持與祭祀費用,不足部分由信徒捐助,每年三次,每次約十錢至三十錢。至 1913年(大正二年),維持費用改由信徒支付,剩餘款項投入同年金華府的改建之用。今日廟宇的運作,特別是慶典時,則由信徒自由捐獻。而管理人選任以召集全部信徒,即由許姓四、五人發言推選,如得同意,隨即決定為管理人。 金華府多年來一直保有其地方性廟宇的古樸風貌,也見證了五條港區發展的變遷,有其特殊的歷史價值,至2002年(民國九十一年)12月26日指定為市定古蹟。 |
評定基準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
指定登錄理由1.位於舊北勢街(現為神農街)上,始建於1830年,迄今177年,歷史悠久。 2.為五條港5大族群許性的守護廟,見證臺南市五條港發展歷史。 3.三川殿、拜殿、正殿3層次傳統格局不缺;牆堵泥塑、龍虎壁、乳釘、木雕均甚為精美。 4.以「府」為名,且為街屋型廂房,有其獨特性。五條港區少數保存原貌之社區型傳統廟宇。 |
法令依據依據「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次會會議決議。 |
所屬主管機關臺南市政府 |
現況地址1:itemNo : 1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中西區 address : 神農街71號 |
經度120.19654365797 |
緯度22.99736764979 |
主管機關名稱臺南市政府 |
主管機關單位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南市中西區 中正路5巷1號 |
代表圖像extpngtransform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231/photo/pic39_c.pngoriginal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39231/photo/pic39.pngnamepic39 |
所有權屬1: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ownerName : 福OO |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51107000001 |
外觀特徵金華府為長條形街屋廟宇,夾於兩棟街 屋之間,平面呈現面寬窄而深長形,格局為二殿式ㄇ字形平面,無廟埕,空間依序為三川脊式之前殿、拜亭、正殿。兩側承重牆體乃直接利用鄰屋之共同壁,將屋楹搭設於牆體之端部,形成前殿與拜亭約在同一矩形基地上,正殿則順遂兩側牆體稍偏東位移。亦即金華府的進深牆體並非為垂直面闊之壁面。 前殿、正殿均為磚木混合式,與鄰房共同壁,牆身由磚造表面覆以石材或灰泥。兩殿之兩側牆體延續自前殿而沿伸至後檐牆相接成ㄇ字形,牆體均厚約41公分。前殿亦為「出步起」作法。 正殿屋頂為二坡硬山式,正脊施以小脊,脊頭為圓形,其屋面瓦片則因後期翻修後改為磚紅色陶製浪瓦。前殿屋頂為三川脊,正脊為燕尾飾,燕尾上有泥塑與彩畫。拜亭部份則為捲棚,屋面為仰合瓦造,採小脊屋面構造。 壁體構成仿效格扇之作法,立面分為多層次,由下而上分別為前殿的「櫃臺腳」、「裙堵」為洗石子作;「腰堵」為泥塑、「頂堵」為洗石子作文字;「水車堵」為泥塑與彩畫,「水車堵」上方與「墀頭」間為「憨番扶柱頭」。 資料來源:臺南市市定古蹟金華府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2005) |
室內特徵整體空間依序為前殿、拜亭及過水居、正殿。前殿以三開間之牌樓面及板門,作為內外空間之界定,其前步口以中央兩支檐柱支承步口構架,但未延伸至後步口,使後步口成為單開間。前殿上方左右各掛鐘、鼓一座。拜亭與過水,成為前殿與後殿間連通之走道,其地坪較兩殿略低一階,兩側過水更低;正殿為單開間,與南側後檐牆共同圍蔽出ㄇ字形。 拜亭為捲棚式屋架,楹仔為偶數,其木構架之單元組構較正殿簡單,採減柱方式直接將兩側通構件置放於前殿與正殿的壽樑上。前殿、正殿均以兩側牆體為承重牆與木質屋架,採擱檁式構造,牆身由磚造表面覆以石材或灰泥。正殿室內除前牌樓面及神龕牌樓兩側設有附壁半柱外,均無承重之立柱輔助支承屋頂荷重。 前殿與正殿共十支立柱,均為石質柱珠,僅有前殿前檐柱柱珠表面有浮石雕紋樣,碗形柱珠上有植物蔓狀之雕刻。木質立柱斷面均為圓形,而「柱珠」部份則有圓形與方形。為防止潮氣上升使木柱腐朽,便於木柱腐朽時之抽換,故均以石作為之。 「前殿步通」為純木材圓雕塑造,僅有曲線的線腳及魚尾岔,無其他雕刻。其下「員光」如朝明間的左右兩面均為喜鵲與梅花,反面中央為蓮花形。牆堵處為雙龍相對。「瓜筒」則為金瓜形趴筒,有如意形刻花、透雕花栱仔。「牌樓」面之均有花草浮雕,門簪則為龍頭形雕飾。「步口雀替」有鳳凰刻花雀替、鶴銜紙卷雕刻。 「洗石子作」於前殿步口明間兩側之抱鼓石及基座,正殿位於裙堵,主題為祥獅戲球或弄帶,龍虎堵之四周則以雙錢之圖形重覆排列構成邊框,象徵「雙全」之意。 位於正殿櫃臺腳之浮雕均以弧形波紋表現,檐廊前段左右裙堵之主題分別為松與鶴及松與鹿,後半段則為麒麟踩帶。 「泥塑」則位於檐牆之兩側牆堵、天井兩側牆的龍、虎堵上方及正殿之牆堵上。其中,天井左右兩側,即龍虎堵壁上,均係以泥塑出主要形體,再以彩畫上色於重點與背景,龍、虎之眼睛則以彈珠填補。大致構圖分別為以龍首為中心,龍亦騰雲翻江,龍身為有色料的剪黏鱗片;以虎踩於岩石上方並位居於山林中央,畫中亦有詩詞。龍虎堵上方之頂堵圖樣則以八仙頭部為泥塑,其餘以平面之彩畫之呈現。 金華府前殿、正殿之鋪面均為菱形砌,而拜亭部份則為方形砌。地坪鋪設以素燒板磚為主,再以石材收邊。中央入口處有二階臺階。 正殿內設神桌、神案及神龕木雕,以神龕最為細緻。神龕中央為「坐龍」圖樣之几腿罩,旁則為格扇透雕,以植物與瓶形圖案為主。 資料來源:臺南市市定古蹟金華府調查研究與修復計劃(2005) |
使用情形(空) |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彩繪風化脫落、木構件白蟻腐蝕、消防安全 |
現狀(空) |
網站名稱台南旅遊網 |
網址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745/%E9%87%91%E8%8F%AF%E5%BA%9C |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2213597 |
公告1: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公告文號 : 南市文維字第09418518630號 公告日期 : 2005-11-07 10:24:12.0 |
landlotList1:itemNo : 1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中西區 landNo : 永安段 landSerialNo : 925地號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itemNo : 2cityName : 臺南市 distName : 中西區 landNo : 永安段 landSerialNo : 926地號 landownership : (空)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
公告資料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10-26/ab55fba7-b00a-4f38-be24-e2995c5c6a94/094金華府公告及定著土地範圍圖.tif |
地籍資料1: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26/9b8665fa-b1f1-4553-805e-1760c2d696fd/金華府地籍圖.jpg |
repImgId10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