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接
- 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 客家委員會

客家辭義青??接的腔調是大埔, 分類是財政金融, 客家音標是ciang+vongˇbud^ziab^, 華語辭義是青黃不接, 客語例句是水果青黃不接?時節價數盡高。.

分類財政金融
腔調大埔
客家辭義青??接
客家音標ciang+vongˇbud^ziab^
華語辭義青黃不接
英語辭義temporaryshortage
客語例句水果青黃不接?時節價數盡高。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水果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價錢最高。

分類

財政金融

腔調

大埔

客家辭義

青??接

客家音標

ciang+vongˇbud^ziab^

華語辭義

青黃不接

英語辭義

temporaryshortage

客語例句

水果青黃不接?時節價數盡高。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

水果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價錢最高。

根據名稱 青 接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青 接 ...)

# 青 接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1

識別碼C1_376450000A_000972
名稱橫屏背賞魚步道
區域(空)
簡述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位於東河村,橫屏背之名源自於賽夏族部落的橫屏背社,單趟路程全長約1 公里,沿著橫屏背溪的左岸而行。此步道有南、北二處入口,南端入口位於苗21 鄉道約4.3K 的中興橋旁,可以看到明顯的指示標誌。 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地處潮濕的溪谷水岸旁,樹木蓊鬱茂盛,蘊育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潺潺流水包覆在一片綠意盎然間,可以親水近距離觀賞溪中的魚蝦悠遊。 步道上每隔200 公尺左右就設有長椅,讓遊客可以歇腳休息,一路上都有鋪設有碎石子的枕木階梯步道,坡度起伏也不甚大,大約半小時就可以走完全程,是休閒踏青接近大自然的好去處,每年春夏交替時節還有螢火蟲與桐花美景,適合全家一同賞遊。
描述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位於東河村,橫屏背之名源自於賽夏族部落的橫屏背社,單趟路程全長約1 公里,沿著橫屏背溪的左岸而行。此步道有南、北二處入口,南端入口位於苗21 鄉道約4.3K 的中興橋旁,可以看到明顯的指示標誌。 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地處潮濕的溪谷水岸旁,樹木蓊鬱茂盛,蘊育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潺潺流水包覆在一片綠意盎然間,可以親水近距離觀賞溪中的魚蝦悠遊。 步道上每隔200 公尺左右就設有長椅,讓遊客可以歇腳休息,一路上都有鋪設有碎石子的枕木階梯步道,坡度起伏也不甚大,大約半小時就可以走完全程,是休閒踏青接近大自然的好去處,每年春夏交替時節還有螢火蟲與桐花美景,適合全家一同賞遊。
電話886-3-7824570
地址苗栗縣南庄鄉屏背村12鄰26號,戰備道路旁,苗21線旁
郵政區碼(Zipcode)353
Region苗栗縣
Town南庄鄉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每日開放
圖一(空)
圖一描述(空)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6450000A
經度座標121.04023
緯度座標24.60781
原分類(空)
分類111
分類2(空)
分類3(空)
Level(空)
網站(空)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18-12-05T10:39:59+08:00
識別碼: C1_376450000A_000972
名稱: 橫屏背賞魚步道
區域: (空)
簡述: 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位於東河村,橫屏背之名源自於賽夏族部落的橫屏背社,單趟路程全長約1 公里,沿著橫屏背溪的左岸而行。此步道有南、北二處入口,南端入口位於苗21 鄉道約4.3K 的中興橋旁,可以看到明顯的指示標誌。 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地處潮濕的溪谷水岸旁,樹木蓊鬱茂盛,蘊育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潺潺流水包覆在一片綠意盎然間,可以親水近距離觀賞溪中的魚蝦悠遊。 步道上每隔200 公尺左右就設有長椅,讓遊客可以歇腳休息,一路上都有鋪設有碎石子的枕木階梯步道,坡度起伏也不甚大,大約半小時就可以走完全程,是休閒踏青接近大自然的好去處,每年春夏交替時節還有螢火蟲與桐花美景,適合全家一同賞遊。
描述: 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位於東河村,橫屏背之名源自於賽夏族部落的橫屏背社,單趟路程全長約1 公里,沿著橫屏背溪的左岸而行。此步道有南、北二處入口,南端入口位於苗21 鄉道約4.3K 的中興橋旁,可以看到明顯的指示標誌。 橫屏背生態賞魚步道地處潮濕的溪谷水岸旁,樹木蓊鬱茂盛,蘊育著豐富的生態資源,潺潺流水包覆在一片綠意盎然間,可以親水近距離觀賞溪中的魚蝦悠遊。 步道上每隔200 公尺左右就設有長椅,讓遊客可以歇腳休息,一路上都有鋪設有碎石子的枕木階梯步道,坡度起伏也不甚大,大約半小時就可以走完全程,是休閒踏青接近大自然的好去處,每年春夏交替時節還有螢火蟲與桐花美景,適合全家一同賞遊。
電話: 886-3-7824570
地址: 苗栗縣南庄鄉屏背村12鄰26號,戰備道路旁,苗21線旁
郵政區碼(Zipcode): 353
Region: 苗栗縣
Town: 南庄鄉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每日開放
圖一: (空)
圖一描述: (空)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6450000A
經度座標: 121.04023
緯度座標: 24.60781
原分類: (空)
分類1: 11
分類2: (空)
分類3: (空)
Level: (空)
網站: (空)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18-12-05T10:39:59+08:00

# 青 接 於 文資局古蹟 - 2

案件編號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1.1.3
級別名稱縣(市)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119.55659
緯度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空)
網址(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6-9261141#134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1422
案件編號: 20100630000001
個案名稱: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級別代碼: 1.1.3
級別名稱: 縣(市)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5
name: : 關塞
歷史沿革: 大山堡壘砲臺位於澎湖本島西南端風櫃半島的嵵裡里。大山堡壘砲臺的位置在大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的基地上。大山堡壘砲臺的古蹟本體位於青灣的大山山頭上,標高29.5m(日治時期的資料為標高30.4m)。 大山堡壘砲臺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12座堡壘砲臺之一,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日式砲臺。最初做為砲臺的基地範圍,首見於明治34 (1901)年所繪的〈大山砲臺敷地收用圖〉包括:嵵裡澳嵵裡鄉字大山、中山及交椅貝等官有地及民有地。完成砲臺登記後的土地總稱嵵裡第600番地,至大正時期又增加第613番地第613-2番地,權屬臺灣總督府陸軍經理部。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本區屬「陸軍總司令部台灣省營建管理所高雄分所」所有,後來變更為「管理機關陸軍總司令部」,成為青灣營區的所在地。青灣營區撤離後,依行政院97(2008)年3月14日院授財產接字第0970005892號函核准撥用,並限依仙人掌公園計畫相關設施使用。 在此之際,澎湖縣政府已委託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進行規劃,並於民國97 (2008)年7月完成《澎湖縣馬公市青灣風貌營造計畫規劃設計》報告書,將此營區定調為「仙人掌公園」。次年7月16日,澎湖縣政府將仙人掌公園納入「菊島觀光文化城活化計畫」,並依權責分工,開始由各局處分期進行相關工程,其中「配合青灣仙人掌公園計畫規畫研擬推動、工商活動招商」屬於建設局、工策會。並依規畫將仙人掌公園之開發分5期執行。 正當工程執行期間,文化局也開始重視該區內的文化資產,於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召開古蹟審議委員會進行文化資產審議。於民國99 (2010)年6月30日以公告文號為〈府授文資字第1003700009號〉公告,「馬公大山堡壘砲臺」,屬於關塞類的縣定古蹟。土地使用分區為「非都市計畫區」,編地使用類別為「風景特定事業區」。所附地籍圖資料登載600-22地號地目為「雜」;613-27、613-28地號地目為「墓」。其位址約在東經119.55821693°;北緯23.52602654°。 根據民國98 (2009)年12月13日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審議公告的〈古蹟指定公告表〉記載,本古蹟及其所定著土地之範圍為「馬公市嵵裡段600-22、613-27、613-28地號」。該地號今已變更為「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1594、1593地號」,但地籍面積不變。即以日治時期砲臺建築為主體,包括:「營舍、砲臺、觀測臺及各設施間的聯絡道路(路邊護土牆、水溝)等。」 明確的說,定著地上的古蹟本體計分兩部分: 1. 建於明治33 (1900)年4月,完成於明治35 (1902)年6月的大山堡壘砲臺,包括: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1座,內含觀測所、指揮所、火藥支庫、砲側庫、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貯水所、掩蔽部、砲具庫、監守衛舍(已拆除)、廁圊(已改為現代化廁所)及入口大門等建築。 2. 建於大正9 (1920)年以15加砲之砲臺為原型,光復後由國軍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魯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1座,內含探照燈臺、廁圊、彈藥庫等。 不過,這其中並不包含大山新砲臺的兵舍、炊事場、監守衛舍、廁圊、糧食庫房、水井、儲水池及所在的定著土地馬公市嵵裡新段1562地號。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 : 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 : 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現況保存完整,角石築砌精緻,見證日治時期營造技術色,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及建築史之意義,富再利用價值及潛力。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2、3、4、5、6款
所屬主管機關: 澎湖縣政府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56號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4號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address: : 澎湖縣嵵裡里(仙人掌公園內)馬公市嵵裡新段1593號
經度: 119.55659
緯度: 23.526451
主管機關名稱: 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澎湖縣馬公市中華路230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294/photo/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jpg
nam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 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澎湖縣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00630000001
外觀特徵: 壹、大山堡壘砲臺的建築 初建的大山堡壘砲臺除了4座砲座及本體設施(胸牆、砲側庫、彈藥支庫等)之外,從國立公文書館C02030411600的檔案資料可知,應該還包括由砲工兵合同會議以〈軍事機密審議地第三號〉所建議的〈修正要領〉部分,該要領的內容如下: 一、加寬觀測所前的壘道,將彈廠移設於此; 二、適當增加右翼牆的厚度; 三、砲具庫退回將校室及掩蔽部右方,在附近適當擴大廣場,並將監守衛舍移建於此; 四、交通路基準線適當變更以減少填土工事。 換言之,觀測所前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將校室及掩蔽部右前方的砲具庫;左前的監守衛舍、廁圊及貯水所、門柱、哨兵舍應該都是該砲臺形成初期的防禦營造物。 到明治38 (1905)年為止,大山堡壘砲臺已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計有砲座含胸牆4座、砲側庫3間、彈藥支庫1間、觀測所1棟、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1棟;掩蔽部(含將校室)1座、砲具庫1棟、監守衛舍1棟、廁圊1棟、貯水所1處、門柱1處、哨兵舍1處、彈丸本庫之將校室1棟、兵舍1棟、彈丸本庫1棟、炊事場1棟、及臨時火藥庫1棟。 日治時期將堡壘砲臺及其附屬建築物通稱為防禦營造物。防禦營造物的種類繁多,且各有其職能。通常隨著各要塞及堡壘砲臺的基地大小及使用需要而有不同,一般常見的防禦營造物約可分為三大類: 一、戰鬥空間 指直接用來做為攻擊及防禦用的作戰空間,這些空間除了滿足戰術與戰略的要求之外,還要儘量減低外在環境對它的衝擊,因此不僅要針對軍事需求的操作與補給考量週全,還不可輕忽空氣對流及排水系統的順暢。 一般常見的戰鬥空間包括:1.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2.砲側庫;3.觀測所;4.指揮所;5.火藥支庫;6.彈室;7.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8.砲具庫等。 二、作息空間 指堡壘砲臺內將校及兵員的日常生活空間。一般而言,一個堡壘砲臺除了火砲精良、操作精準、補給充裕之外,將校及兵員等戰鬥人員也要有適當且充分的作息,才能在緊要時發揮戰鬥力量,因此防爆的預防措施、空間容量與大小以及對天候的掌握與控制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般常見的作息空間包括:1.兵舍;2.掩蔽部;3.監守衛舍;4.廁圊;5.炊事場;6.儲水所及水井;7.盥洗室;8.糧食倉庫;9.醫務所;10.柵門及門柱;11.哨所等。 三、通信連絡空間 要塞間的各堡壘砲臺不論平時或戰時都需要保持密切的連繫,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連絡網,避免孤軍奮鬥及後繼無援是要塞布局上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有線及無線通信網還未誕生的時期,人們只靠步行、馬匹及多輪車輛做為交通連繫的主要工具。通信器材出現後,設備推陳出新,空間便愈顯複雜。一般常見的通信連絡空間包括:1.連絡交通路;2.軍用道路;3.電燈所;4.發電機室等。 以上這些空間會根據防禦體系的需要做若干的增減及大小的調整,茲就大山堡壘砲臺的三種空間依序說明於下。 一、戰鬥空間 1. 外壕、砲座、胸牆、運砲坡道 本堡壘砲臺係以清日戰爭日軍擄獲清軍所遺存之英製10"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為主砲,以半圓磨心式為基礎而設計之4座一字排開的砲臺(形式與基隆白米甕的砲臺遺跡相近)。各砲座均採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長12.2m,寬10m。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舊日軍砲兵及砲彈運送出入的孔道。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用胸牆環圍,胸牆多以混凝土構築,但從第一砲座的左後側還留有約1m長的堡嵌石殘跡看,原建的胸牆應為堡嵌石砌,後來因故損壞而改建為混凝土胸牆。從表面還留有條條模板痕跡及部分破損胸牆內部都有約5cm粒徑的黑色碎石研判,這後期修造的胸牆,應該是依照損壞的堡嵌砌石厚度而用碎石混凝土所灌注出來的。 現存的碎石混凝土胸牆中央較高(2.15m)兩側略低(1.3m),表面均已呈現間距較寬的裂紋。略高的胸牆上,做有退凹的弧拱形彈室(儲彈孔)3個,高寬均為1.3m,深46cm,彈室與彈室間距2.45m。孔外原有鐵板門罩住,以防砲彈潑雨受潮,如今均已佚失,僅存銹蝕的鐵質構件。由於儲彈孔的大小及形式仍為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時期的形制,研判胸牆修造的時間應在該火砲去除以前。 阿姆斯脫朗後膛砲砲架的圓筒形磨心設在圓弧胸牆的圓心上,半圓滑軌設在磨心之後,與磨心成同心圓形式。由於火砲、砲架、磨心及滑軌均已拆除,現場只留下凹陷的積泥及土中長滿的雜草。胸牆上的砲門及左右的隔堆均已長滿銀合歡、龍舌蘭及仙人掌,高度比人還高,成為視野及射界的障礙,因此也無法看出胸牆總體真正的厚度。胸牆外覆以厚土,可防砲擊,並將地表水排入山谷或外壕。 胸牆牆腳設有方形截面的石砌排水溝,可將砲座的地表水及儲彈孔的滲水導入溝中,利用向左右傾斜的溝底,將水導入砲臺左後及右後端的埋入式排水陶管(直徑約20cm),再排入砲臺下的排水明溝中。 砲座後緣有成排的緣石做為駁坎上端的收頭,兼供豎立鑄鐵欄杆之用,為防雨水滲入牆體,緣端還做有滴水線。但因大部分欄杆已被強力踹除,留下許多殘破的缺口及裂痕。 由於本砲臺採用的是固定式的平射火砲,砲座必須在制高點上,根據實測各砲臺的砲座高度雖略有不同,但駁坎大約都在2.63~2.70m之間。所以砲臺後的平直側不用車輪砲砲座常見的運砲斜坡道,而代之以石砌的樓梯踏階。為減緩踏階的斜率,踏階分別以每隔一步(30cm)做一平臺(1.15m)的形式長短交互配置,成為日式砲臺也是本堡壘砲臺最為明顯的特徵。踏階及平臺的外側也設有與緣石相同形式的鑄鐵欄杆,如今多已破壞佚失,甚至連安置欄杆的踏階塊石都已缺損。 砲座與砲座之間用寬9.8m的橫牆(相當於清代砲臺的隔堆)區隔,橫牆的作法是在兩座砲臺相鄰側的胸牆間用土堆成高高的土丘,以使兩砲之間有一定的區隔。橫牆後側留有寬1.15m的通道使兩砲臺之間仍有連通路可以保持必要的連繫。但因,通道所在的位置正巧在砲側庫入口的上方,必須越過弧拱形的圓頂,因而使通道的地面形成隆起的弧面。 又因砲側庫入口通常靠在側牆邊而不在庫房的正中央,因此通道下的堡嵌牆隆起點便不與砲側庫入口的弧拱位置一致。根據日治時期砲臺的規畫多在兩砲臺間設一個砲側庫,因此這種作法只出現在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間。 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因為不須設砲側庫,所以橫牆後側的通道不但比兩側的寬(2.15m),地面也呈平直而不隆起。不過外緣的緣石仍做有欄杆,以防不慎跌落。只是大半殘斷銹蝕或遭拔除。 2. 砲側庫 位於第一、二砲座及第三、四砲座之間的砲側庫,是用來儲存砲彈及藥包的場所,其構造形式和一般日式砲臺相同,採用對錯的雙入口,以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由於砲座較高,所以砲側庫設在兩砲座之間橫牆的下方。砲側庫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0.23m及10.27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96~5.88m,扣除室內淨寬,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均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只是在地坪重作後已將排水溝及陶管堵塞。 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連鐵柵欄都已嚴重銹蝕。 3. 觀測所 觀測所是用來觀察敵情動靜並測量攻擊目標的設施,通常設在砲臺左右兩側或附近適當的地點,不論設在那裡,至少都要能觀測到砲臺前方所有的射界,必要時得設置兩處。觀測所通常儘量靠近砲座,離最近砲床中心約在20m以內,其最遠距離依據「武式測遠器」設置要領及性能而定。 觀測所以厚約2cm之鋼製圓蓋掩蓋,並以數支鋼製支柱支撐,做成固定圓塔,周圍開設推拉窗戶,開口應能容易觀測砲臺全部的射界範圍。爲避免妨礙測遠器的操作,支柱厚度通常為1cm,且為長方形斷面之角柱,但柱下方的混凝土牆厚度通常為2m至3m。窗臺除安成排的銅質滑輪外,滑溝還設有小排水溝及排水孔,以便將雨水導入牆腳的排水明溝,再用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出室外。 鋼製圓蓋掩蓋的屋面下,做有由扇形板依原新作放射性拼接而成的木板天花。每兩塊木板的拼接處,都留有一長一短的直條形通風孔,以利室內散熱通風。每片木板上可見裡、中、外三道釘頭,成同心圓整齊排列。最外一道是木板最寬的部分,每片有釘頭三處;靠內稍窄部分,每片各有兩個釘頭;到了最裡層每片只用一個釘頭。從釘頭的存在推測,天花板與鋼製圓蓋間應三圈桷料存在。桷料裡端與圓心間留有一定的孔隙,中央再用12個釘頭將圓板固定封實,做為圓頂的收頭及安鎢絲燈泡及燈座的面板。由於中央面板已有一半佚失,從缺損部分可以約略看到內部的構造與材質。天花板用白色油漆粉刷二度,但在一些破損處還可發現藍色斑點,說明一度曾有色系的改變。 觀測所中央設混凝土圓型桌臺,以便安觀測用的「應式測遠機」。從表面粉刷完整看,應為駐軍重新粉刷過。觀測所內牆面設有凹龕,以供存放測遠機相關機材。入口大門為雙扇弧形鋼門,惟今已佚失。由於全用鋼板構成,受海風影響銹蝕容易,因此昔日的駐軍便用水泥將整個鋼製圓蓋由頂至牆全部封住,因此外觀上不容易看出鐵堡的意象。所幸,這一類的觀測所在澎湖島要塞從完整到破壞的案例(如拱北砲臺、西嶼西堡壘、西嶼東堡壘、西嶼東臺等)還留存不少。 由於未受到適當的養護,在海風及雨水長期的侵蝕下,大部分的鋼材多已嚴重銹蝕,表層剝落嚴重,滑動鐵板窗已無法正常開啟,滑軌銹蝕嚴重至僅存銹塊,只有銅質滑輪表層生銅綠。銹蝕的鋼板氧化後體積增加,使增作的混凝土表層龜裂,碎塊剝落,以致有影響安全之虞。 由於觀測所所在的位置稍高,因此有砌造整齊的玄武岩樓梯踏階可連通上下。踏階的作用除了提供上下之外,還有將高處的地表水導入邊溝進入主排水系的功能。由於長年廢棄未加保養使用,觀測所四周都已長滿銀合歡,應有的視界已被完全遮蔽。 4. 指揮所 位於觀測所左下方的指揮所,為一穹窿頂構成的密閉空間,右上方有30cm 直徑的傳聲陶管與觀測所連通,以便將觀測所得的資料口傳至指揮所後加以演算,並將數據傳給砲座上的砲手。為保持內部空間的乾燥,除入口設有進排風口外,地面也都有小排水溝,以便將水導至戶外的排水明溝。然而大門佚失使潮氣滲入,內牆長滿青苔,有微生物滋長跡象。 5. 火藥支庫 位於指揮所右下方的火藥支庫,位居大山堡壘砲臺的最左側,其位置與火攻作業的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息息相關。由穹窿頂構成密閉空間的室內,是用來儲存及供給整個砲臺的火藥及藥包的場所,為防不慎發生爆炸意外時,傷及兵員,也採用對錯的雙入口。室內天花及底端截面均呈圓拱形,寬2.97m,深約11.27m,比砲側庫略深1m。壁厚依一般作法約在1m左右,但因全部包被於洞窟之中,實際尺寸無法量測,但從堡嵌牆下左右的陶管相距約5.88m,扣除室內淨寬後,可以推斷牆身概略的厚度約為1.5m左右。由於室內必須維持乾燥,地板四周也設有弧形截面的小排水明溝,並在入口處潛入地下,以直徑約10cm的埋入式排水陶管排入外排水明溝。國軍進駐後在對錯入口的擋牆上加開矩形窗洞,並安鐵柵欄,如今已嚴重銹蝕。 6. 彈室 彈室通常設在堡嵌牆內,由於是用來放置可以射擊的砲彈,因此高度都以砲彈的尺度為基準。外形成弧拱形,深度與砲彈直徑有關。在第一砲座左側與第四砲座右側踏階下平直的堡嵌牆上,各設有彈室兩個及插旗桿用的石旗桿座及旗桿鐵箍。而第二砲座與第三砲座之間,有橫面較寬的堡嵌牆,牆上則設有櫛比鱗次的拱形彈室共9個,不僅造型壯觀,也是澎湖島要塞其他堡壘砲臺所罕見。 彈室前都設有排水明溝,以便與砲座堡嵌下的排水溝相連,加上樓梯踏階端頭及外側也都設有排水明溝,形成整個砲座下通往貯水所的主要排水系。不過,為了減少跨越排水溝造成人車上下的不便,樓梯踏階端頭部分及彈室前端的溝面,都有數塊拼成的玄武岩石板覆蓋。 7.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 彈廠、裝藥調製所、炸藥填實所是火工作業的主要空間,由於危險性較大,一般都設在有斜坡橫牆邊,本堡壘砲臺則設於三面都有堡嵌牆環圍的空間內。火工作業包括彈頭、藥筒、藥包、信管及裝填藥作業等,作業空間必須寬大、通風良好,且具完整的防潮及排水性能。 依現場丈量,本作業空間總長15.11m、寬6.06m。屋頂用和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室內用鐵小屋組(人字屋架)共9架構成。鐵小屋組以L形截面的角鐵材料為主,除外框由合掌(上弦)及小屋樑(下弦)構成的三角形外,中央不用真束而加一組W形方杖構件組成。L形截面的母屋(桁檁)彼此間用鐵質加勁板接合,全部採用圓頭鉚釘固定。鐵小屋組之上,採用日治時期典型的金摺(metal laths)天花,其作法是以4.5cm~6cm厚的混凝土內加金摺或鋼鈑網目(兩端有V形接手的網目鐵鈑)做成類似今天的鋼筋混凝土板式結構的薄板,其上再用土茸瓦棧掛文化瓦,形成既有桷料的承載力又有抗張力的結構。混凝土砌造的外牆,四隅角都有長短交砌的隅角石。隅角石外露的兩面,四周凹鑿中央突起,使凹部形成類似寬勾縫,以增加視覺的厚實感。 牆上留1.78m寬的大門一扇,四周開窗10樘,使室內保持明亮,通風良好。窗扇採內框式,將大於窗洞寬一倍的窗框固定在牆後,框內用單扇橫拉窗,當窗扇開啟並開至牆後時,窗洞便可以全寬開啟。與一般嵌於牆內的雙扇推拉門只能開啟半寬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日式砲臺內建築物最大的特色。只是目前所有的門窗扇都已佚失。從內壁觀察,大部分的拱型窗洞下都有修補痕跡,有些連弧拱都被補平,說明原有多扇門被封填檻牆後改做窗用,因此這幾扇窗就沒有內框式的特質。 8. 砲具庫 砲具庫為儲藏火砲之附屬品、預備交換品及砲臺用工具的地方,通常設在各堡壘砲臺內適當的位置,以木造或磚石造為主,四周設有排水明溝,建築物寬度約5.4m,其長度依砲種而異,面積自然也有差異: 重砲 每門火砲12m2 輕砲 加農砲18m2、速射砲為9 m2、臼砲12 m2 現存的砲具庫原規劃於觀測所附近,後經修正改設於掩蔽部之前,並與監守衛舍相對。砲具庫總長15.17m,總寬6.15m,合計面積約93.3m2,較規範值48m2或72m2大,這可能與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構件複雜且非日本國產,必須有較多的火工作業有關。 坐西北朝東南的砲具庫,位於大山駁坎下方,距背牆2.04m,右與掩蔽部相隔4.62m,左與稍高的道路相隔2.0m。屋頂採用「切妻造」,目前屋頂已佚失,牆面用硓𥑮石砌,裡外水泥粉刷。四隅角用玄武岩整砌的角隅石做為角柱,外牆損毀嚴重,山牆大部分倒塌。門窗都用弧拱形,框、扇皆已不存。從起拱高163cm、拱券頂高183cm的東南向大門觀察,當時的日本兵平均高度約在160cm。從散落一地的石塊與水泥塊研判,室內地坪已經破壞。 二、作息空間 1. 兵舍 兵舍之配置及設備要領,依〈要塞補助建設物之規定〉辦理。一般以磚牆或板牆搭建,屋高約地上9尺(2.7m)、寬18尺(5.4m),常依住宿人數而定。屋頂通常用瓦屋面兩坡水的「切妻造」。 根據〈澎湖島要塞補助建設物履歷〉的記載,大山堡壘砲臺的兵舍、將校室及炊事場建於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同年12月9日完成,其中將校室1棟計7.5坪、兵舍1棟81坪、炊事場1棟36坪。這些建築究竟在甚麼位置,由於自日治時期以來諸多變易,已難找尋。不過,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可以發現在,有兩處較為可能存在的地區。其一是營區入口主要道路西側,但多已改建,原貌難辨,且離砲臺較遠,可能性不高。其二是位於掩蔽部東南側的4棟建築,即營區入口主要道路的端點上,可能性較高,可惜已被拆除,原基地改建為金琥仙人掌花房,連遺跡都已不存。 2. 炊事場 炊事場通稱廚房,通常設在堡壘砲臺附近的適當位置,有時受到地形和位置的限制,也可能設在堡壘砲臺內,面積約50m2。本堡壘砲臺則有1棟36坪。可惜今已不存。 3. 掩蔽部 掩蔽部分為將校室與兵士室,計由3間構成,室內淨寬均為5m,左側兩間兵士室進深8m,右側單間將校室進深5m,室內天花均做弧拱形,起拱高度為1.7m,至拱頂最高點為2.93m。兩間兵士室間有寬1.2m的拱形門洞相通;兵士室與將校室間也有1.4m寬的門洞相連,各空間末端的天花上都有30cm直徑的排氣管通至屋頂。 正面入口牆厚約50cm,中開一門二窗,原係鐵板門構成,如今已被改為雙開木門及木窗。其中的木門應為外開,如今已改為內開,並在入口地面加做12cm×15cm的水泥砂漿門檻。 中門上方有30cm直徑的排氣孔,下方左右側設有寬12cm、高52cm、深71cm截面成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便和排氣孔、排氣管達成自然通風的效果。如今ㄩ形的狹長形進氣口以及排氣孔都已用防蟲網包被,排氣孔中還添加了機械排風設備。 室內外混凝土面原已破損開裂嚴重,如今已用水泥砂漿補平重新粉刷色漆。國軍原有的噴漆標語已被覆蓋,僅存非常模糊的輪廓。室內已加設電器管線及燈具,均採用釘在牆上的明管。 掩蔽部上層的屋頂結構及覆土已被龍舌蘭及仙人掌覆蓋,掩蔽部正面上方有砌石擋土牆,其內部結構則無法得知。不過從日治時期的日本築城史記載及本所在新北市瑞芳區四腳亭砲臺的修復經驗得知,掩蔽部的構造應為連續的混凝土拱券結構(當時還沒有發展出鋼筋混凝土),每一間的拱腳立於厚約1.0m的垂直牆體上(日文稱為腳壁,見《日本築城史》頁72),腳壁用硓𥑮石或磚砌造。 拱頂為多拱連接的拱形屋頂,厚約1.1m。屋面用柏油二度做為防水層,然後在谷溝處鋪20cm直徑的半圓形陶管,陶管上鋪30cm厚的礫石層,其上全面鋪細沙做為透水層,最上面再覆防敵彈爆炸的覆土層及植栽。半圓形陶管前端通至掩蔽部上方的擋牆,利用突出的接水石及7.5cm直徑的落水管,將水導入入口前端的排水明溝(寬25cm、深25cm)中。然而,這種構造方法,通常不為國軍所知,以致接水石及落水管佚失也不再補充,或索性用混凝土將整個導水系統包被,導致轉角接合處滲水。 4. 監守衛舍 監守衛舍是執行衛戍勤務的哨兵日常棲息的場所,通常位於堡壘砲臺的入口大門附近,平面多呈長方形、L形或凹字形,磚石構造、木屋架及瓦屋頂,犬走外設排水明溝。 監守衛舍的室內空間,由玄關、廁所、居間、廚房、浴室等構成。入口位於左前方,內有玄關及大、小便所各一,並有小拱門可通室外。玄關右側為居間,是供哨兵居住的空間,採用高架木地板,上鋪榻榻米。木地板下方四周的外牆,開有透氣口,利用空氣的對流來維持木地板的乾燥。 居間右後方設浴室、廚房、煙囪,水槽及大竈,廚房後有門通室外。換言之,監守衛舍是一個生活上能獨立運作的居室空間。可惜這些都已被拆除,並在其上依原有空間大小改做成8.5×14.55m、三面石砌牆(高120cm)的休憩平臺。 5. 廁圊 廁圊是日治時期堡壘砲臺廁所的通稱,主要是用來提供兵員如廁之用,一般 都設在入口大門附近供哨兵使用或兵舍旁供將校及兵員使用。堡壘砲臺通常以25名兵員設大便所1個,小便所則以每100人長1m的比例建造,將校用廁圊有時另外設置。 現存的廁圊坐東北朝西南,面向砲臺入口通路及掩蔽部,總寬3.48m、總深6.85m,39cm厚的外牆以硓𥑮石砌造,表面水泥粉刷。屋頂通常用弧拱形拱券或兩坡水木造瓦屋面的「切妻造」,但因屋頂已全毀,山牆部分破壞,以致究竟是弧拱形拱券或切妻造已難判定。 從入口大門在正面的位置偏右,可知左側應為大便所,右側應為尿槽。日式砲臺的廁圊,大便所都用木隔間及木門,外牆上設通風小窗,下設掏糞口。尿槽緊挨牆邊,為整條馬蹄形凹槽的溝槽,一側有站立用的立臺,槽向後側或中央傾斜,壁端留一圓孔通至室外,以便將尿液導入位於犬走上的集尿坑。外牆上也設通風小窗,數量與大便所同。 本堡壘砲臺所做的大便所從側面的通風小窗及掏糞口(28cm×28cm)觀察應為6個。通風小窗及掏糞口上方都有突出的塊石雨庇;尿槽的通風小窗也是6個,雨庇作法與大便所相同。為加強結構在廁圊的四隅角都有砌作整齊但錯砌的玄武岩隅角石。 現有的廁圊已被全面改造為現代化廁所,並以磚牆將室內分為前後兩大間。前為男廁,設馬桶便所兩間、小便斗兩個;後為女廁,設馬桶便所3間。前後入口都設有雙向開合門。為保持通風避免增加牆體荷重,在廁圊四周用8根立柱的獨立木屋架做成兩坡水屋面。 6. 貯水所及水井 由於每名守兵每日給水需求量約為20公升,其中包括飲食用水至少3公升,因此堡壘砲臺內的貯水所需儲存供所有駐守兵員30日用的水量。在無淡水水源的山地,貯水所通常以收集雨水為給水的主要來源。雨量依各地氣候的年降雨量不同,其計算的依據各異。但因雨量中有一半滲入地表或因暴雨溢流而減量,故只能以年降雨量的二分之一計算,同時要以一年中雨量最少季節的數據做為貯水量計算的基準。 貯水所除貯水池外設有沉澱池、過濾池以及能取得守兵所需水量之汲水井。為免遭受敵軍轟炸破壞,一個堡壘砲臺通常設有至少兩口的汲水井。與貯水所連通的雨水排水溝,溝緣係用堡嵌石砌,寬約28cm~30cm,底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截面,其上覆蓋15cm以上直徑的半圓陶管(本工程採用約21cm直徑),做為淨水流通的管道,並流入貯水所的貯水池中,再經過沉澱池與過濾池的澄清與過濾後,流入大型的貯水箱中存供日常使用之需。 大山堡壘砲臺的貯水所淨寬6.7m,進深3.2m,後、左、右三面用深47cm的堡嵌石砌造成垂直的牆面,以與較高的土丘分隔。精確的說,貯水所是由土丘挖出來與道路面平齊的凹地。矩形平面的貯水所計由兩大部分構成:有水井口的地下貯水箱及凸出地面的正方形貯水池。 建於地下的貯水箱呈長形平面,兩端及箱頂呈弧形,長邊與道路呈直角。貯水箱平直部分長5.01m,加上兩凹弧的最長長度為5.92m;淨寬2.97m,井口含淤泥的總深度至少在3.93m以上,箱內淨高至淤泥面上總深度為3.29m。井口位置在貯水箱弧頂上,井口呈管形,外徑90cm,內徑60cm,管頂測到淨水池頂的高度用雷射測距儀測得管深2.02m,距路邊的排水溝內緣約1.8m。 貯水池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均為2.6m,突出地面約9cm~16cm。平面中央分隔兩個寬1m的長形平面,面外的空間為長2.3m、寬1m、深1.55m的貯水池,用來儲存由排水溝引進的水。面內的空間用30cm厚、60cm高的牆將池子再分為相等的兩口水池,分別為過濾池及沉澱池,長寬各1m、深1.17m,用來將貯水池中的水經過過濾及澄清後流入貯水箱中,各水池均有陶管連通。 自來水引進後,由於水質淨化,已無過濾及澄清之必要,遂將這3口池子改為蓄水池使用。並由道路下接PVC水管至池的左方,用水泥糊成不規則形的柱狀物,並加裝水龍頭,以便讓水流入池中。為防水溝水流入池中及各池水之流通,還用水泥將各個陶管封閉。 不論水井或貯水池,原來都有頂蓋蓋住,以防雨水滲入或避免兵員跌入。有了自來水以後,貯水箱的功能消失而不再使用,井口也不再封閉,逐漸成為雨水、地表水、汙泥、垃圾及雜物堆積的場所,也成為丟棄彈藥或廢車架等地投棄場,直到仙人掌滋生後,才無人為雜物的丟棄,但卻無法避免雨水及汙泥的淤積。 三、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是堡壘砲臺與堡壘砲臺之間主要的連絡軍道,依所在的位置而有距離長短之別,除非有特殊用途,一般都以3m寬為度,且應便於兵器彈藥之移動、補給及交換,同時也做為部隊出入的孔道。 如為坡地則以不超過1/6的緩坡為原則。路面用碎石級配或土路,道路兩側都有設有邊溝。邊溝的形式澎湖島要塞多用玄武岩方錐形堡嵌石砌,溝寬約在28cm左右;基隆要塞則多用砂岩長條形塊石,溝寬約在22cm左右。溝深依道路坡度及陰井調整。溝底多用碎石混凝土做成微弧形截面。 大山堡壘砲臺基地內原有連絡軍道多條,儘管事過境遷,在各時期不同的使用下已有不少改變,但在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中仍可約略看出,應與紅色箭頭所示相去不遠。後因做為國軍青灣營區使用,道路已做了使用上的改變。 營區廢棄後至指定為縣定古蹟之前,又被規劃為仙人掌公園,且前後歷經四期工程的興築,大部分連絡軍道都已重新規劃整建成為園區道路。經現場勘查發現,目前尚餘未開發的軍道一條,位於基地東側,是該砲臺連通明治36 (1903)年2月10日起工、同年12月9日竣工的彈藥本庫的連絡道路,也是通往雞舞塢堡壘的舊路。後來彈藥本庫雖然改建為海軍陸戰隊訓練基地使用,但因駐紮軍種不同,這條路可能是因為使用率不高而被保存下來。目前路邊的日式排水溝雖然部分被積土淹沒,但其寬度及斜率,尚無太大的改變。 2. 軍用道路 軍用道路依照日本要塞輔助建設物之規定分等級。一等道路包括:由要塞司令部通往司令部管轄之倉庫、兵營、彈丸、火藥、糧食本庫、大修理所、堡壘團、停車場、國道等之道路;由司令部所轄之倉庫通往彈丸、火藥本庫、火藥支庫、堡壘團之道路,以及搬運砲戰砲前往堡壘團中樞之道路。二等道路包括:連絡相鄰堡壘砲臺的連絡交通路;由火藥、糧食支庫通往堡壘砲臺、由糧食本庫通往糧食支庫、或由大修理所通往小修理所之道路。三等道路:前述以外通往必要各點之道路。軍用道路通常因應地形於一側或兩側設排水明溝,必要時設橫斷排水溝,路面凸形約1/30,因應地質以適當物料牢固建造。 明治34 (1901)年9月26日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完成大山砲臺與雞母塢山砲臺間的交通路,成為兩堡壘砲臺之間的主要連絡通路。儘管今天仍存有兩張當時的〈交通路敷地之圖〉,但因地形地貌及交通狀況經過百餘年的變革,其詳細位置、內容及形式已無法得知,即便是有民國68 (1979)年林務局攝製的航照圖但因仙人掌公園的道路都已重新規劃,原有的道路已難分辨。
室內特徵: 貳、大山新砲臺的建築 和大山堡壘砲臺一樣,利用日治時期部分未興建完成的防禦營造物,而於民國41 (1952)年以澎湖防衛部馬公要塞第三期工事編號96改建的大山新砲臺,也由戰鬥空間、作息空間及連絡空間等三部分構成,但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 一、戰鬥空間 1. 砲座、胸牆、橫向通道 本砲臺係國軍以大正時期原規劃為十五加砲之砲臺為原型,配備接收自日軍所遺存的3門80mm的高射砲(為1939年生產的仿德製克虜伯高射砲),以4座一字排開的配置所構築的砲臺。各砲座也採用前圓後平的馬蹄形配置,圓弧側在前,面對海正面;平直側在後,連接橫向通道。各砲座大小約略相同,長6.55m,寬7.1m。橫向通道在砲座後,寬2.75m,用來串聯4個砲座,以使彼此間可以互通訊息,相互支援。 砲座用水泥鋪築,前端設方形砲床,其中3座已被挖除,只留下填平的覆土及滋生的仙人掌及雜草。由左起算的第四砲座,仍殘留有2.5m見方的方座形鋼板座,其上隱約可見一圈凸邊及20顆螺栓固定的痕跡,是瞭解本砲臺構造最好的資料。根據日治時期的火砲資料研判,應為架高射砲用的圓錐臺砲架的底座,只是圓錐臺砲架以上的部分及配備都已不存。目前在第二砲座的覆土流失,可約略看出凹50cm深且較方形砲床大的圓形座槽,應是挖掘基座時留下的坑洞,但也有可能是後來改變裝備後遺留的殘跡。 砲座的前、左、右三面有胸牆環圍,胸牆高約1.15m,多以堡嵌石3~4層砌築,作工已不如大山堡壘砲臺細膩。砲座左側的胸牆上有彈室1個,寬100cm、高51cm、退凹28cm,內側刻槽3道,各寬6cm、深4cm,用途待考。砲座與砲座間的橫牆(隔堆)寬13.2m,背面已用水泥牆砌造。胸牆下有30cm寬的排水明溝向後連通至橫向通道的路邊排水明溝,這些水溝都用水泥砌造。橫向通道邊有高2m的背牆及凹龕做為儲藏室。 背牆後還有兩道由水泥邊牆所砌築的進出路,做為與連絡交通路相通的運補孔道,也是砲臺的主要出入口。只是長年人跡罕至,銀合歡、仙人掌及龍舌蘭等植物滋長茂盛,幾達全部被淹沒、無法進出及清楚的辨識構造物的程度。所幸經本團隊僱工清理後,已能約略看出砲臺的基本樣貌。 2. 砲側庫 新造的砲臺已無日治時期日式砲臺所常見的拱砌砲側庫存在,改在橫向通道的背牆上,用方形的退凹空間或凹龕做為儲藏室。 3. 探照燈臺 位於大山堡壘砲臺的最高點,空照圖標高為32.7m的山頂平臺。在大山砲臺初建或新砲臺續建時期,並沒有探照燈臺建造的相關資料存在。但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無條件投降,我軍政部第四要塞調查組,由海軍臺澎要港司令部葉心傳主任、林鴻奎組長、陳中堅營長及日方潑剌部隊長鵜飼源吉大佐,共同調查澎湖島要塞,並於民國35 (1946)年2月提出要塞調查一覽表,其中大山砲臺部分僅存陸軍彈藥庫(即今存之掩蔽部)及舊砲臺。至於工事位置種類數量一覽表中仍稱「圓頂」的工事,留有高射砲位2位、觀測所1處、指揮所1處、探照燈臺1處。就此觀之,現存的探照燈臺應為後期的產物;如從建築結構看,其以亂石砌為主的石砌方式已與明治時期砲臺的作法有很大的差別,但與以下將敘述的大山新砲臺作息空間很接近。因此判斷應為大正時期以後所增建。 就配置上看,探照燈臺位於平臺的西北側,呈長方形平面,軸線方位與新砲臺的首線一致,採坐東北朝西南的坐向。西北有寬1.94m 的石砌通道及寬1.82m用來上下陡坡的階梯可通達大山砲臺的步兵道,再通往山下坡谷的作息空間。由於作息空間已被仙人掌公園規劃為仙人掌產業產銷中心,因此這條陡峭的山路已被重新整理為帶扶手欄杆的塊石砌山路。 探照燈臺東南有寬3m的斜坡道可通大山堡壘砲臺、掩蔽部及舊大門入口,由於這一段坡度平緩,儘管沒有堡嵌石砌的邊溝,仍可看出是供輪車上下用的補給通道。只是一度因無人出入,而被仙人掌及銀合歡占滿。最近因仙人掌公園規劃整理排水系統的需要,仙人掌及銀合歡已被清除,補給通道的輪廓再次展現。 探照燈臺本體為一凹入地下的掩體空間,前有左右截角的馬蹄形平面,東、西、北三面用厚33cm的石砌牆面環圍,南面為沒有石砌牆且較平坦的開口。石砌牆內側就是探照燈室,平面也成馬蹄形,主入口在東北面,燈室牆厚42cm,亂石砌與鋼筋混凝土混合構造,四周與石砌牆有65cm寬的間隔,做為人員走動的掩體壕。 由於位於海邊,混凝土已因鋼筋銹蝕而爆裂,樑、柱、入口雨庇及樓板都已倒塌。不過,在離地高約72cm處,還可以看到造形完整的混凝土窗臺。從其寬度也可以知道這兩個窗洞都是1.36m寬,再從砌牆收邊觀察,門洞寬度應為96cm。 探照燈臺前方因有左右截角,成為三面不設窗扇的大窗洞,用來使探照燈有橫掃海面視角的廣度。正因為這個面寬太大,使結構沒有足夠的支承力,加上鋼筋銹蝕爆裂,成為結構破壞的主要原因。窗檻下,留有32cm見方的排水孔,可以使室內積水流入牆邊的排水溝中。由於牆體及柱樑倒塌過半,使現況宛如廢墟,但從其構造的構成及掩體配置看,仍不失其昔時一度壯觀的風采。 探照燈臺後方,與入口相隔2.91m處有正方形廁圊一座,面寬2.54m,牆厚40cm,背側牆下有35cm×57cm的掏糞口一處,79cm×92cm的集尿池一口。為便於掏糞作業,背側與掩體牆間寬達1.26m。儘管掏糞口、集尿池清晰可見,但室內隔間及廁圊形式已因屋頂及牆體倒塌而被混凝土塊及石塊所覆蓋。 探照燈臺西北側,地面上有一塊96cm寬的水泥土臺,可能是做為指揮觀測的平臺。與西北側陡峭坡地不同的東南側,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可能是做為機動性防衛的空地。前端不遠處有哨所一座,已被平整的水泥塗刷過,屋頂全無,僅存ㄩ字形牆體,內牆一角還留有凹刮的「一七四梯次」、「不深」、「志河」等字跡,具見證軍事生活之價值,採哨所維持現狀,字跡應加保留。 二、作息空間 作息空間仍沿用砲臺東北凹地大正時期所建的石頭厝群。說它是石頭厝群,是因為這些建築都用矩形平面,彼此的鄰棟間距不寬,空間配置感覺相當密集;又位於同一個凹谷地,群聚成完整的作息空間區。 且各棟建築都以黑色的玄武岩塊石採亂石砌工法砌造,較大的建築在四個角隅下端還做有約略外擴的弧形放腳,但門楣、窗楣、窗間柱、雨庇、平屋頂及部分室內梁柱等則用鋼筋混凝土造,整體造形特徵明顯。茲說明各空間的形式及內容如下: 1. 兵舍 兵舍位於本區基地西南,長13.4m、寬10.2m,坐西北朝東南配置。除厚45cm的牆面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外,屋頂部分已改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內加鋼筋混凝土柱樑。門楣、窗楣、窗間柱也用鋼筋混凝土造。 兵舍以中央走道將室內空間分為左右居室,走道兩端設入口大門。內立四柱將居室分為6大間,各居室外牆都開長條形大木窗,邊間兩側也開形式相同的大木窗,只有中央間開在窗楣下用窗間柱分隔成雙連木窗,成為這座建築外觀的特色之一。從已損壞的現場跡象看,各居室都有抬高的地板面,以便安置榻榻米。為使地板面具有防潮的功能,各面外牆的長窗下設有鋼筋混凝土窗臺,窗臺下再開通風窗洞,以維持地板下良好的通風。 現存的兵舍,所有的木門窗都已被拆除,部分長窗已用石頭封填。從目前尚存一樘木窗觀察,應為另開有下窗的上下錘窗。門楣、窗楣、窗間柱的混凝土爆裂,銹蝕鋼筋裸露。部分牆面都有剪力破壞的龜裂或部分已被水泥塗刷汙損。 室內損壞相當嚴重,樓板開裂嚴重,保護層因鋼筋銹蝕而脫落,樑柱鋼筋外露,碎塊及垃圾掉落滿地。柱間用玄武岩改砌矮牆,外加水泥粉刷。室內粉刷牆體開裂,苔蘚孳生,表層剝落。整體看來,結構已達安全堪慮的程度。 2. 炊事場 炊事場距兵舍外牆約3.63m,長7.15m、寬5.31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和屋頂今已不存。 炊事場左前及右後各有圓形大水井一口,水井邊有方形儲水槽兩座,做為取水的水源。左右山牆中央都開有一扇大門,以便連通兵舍、水井及儲水槽。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左窗被國軍用紅磚封閉,窗檻下的檻牆損毀嚴重。其餘窗檻、窗楣也都有混凝土爆裂、鋼筋裸露情形。 3. 監守衛舍 位於最左端的監守衛舍,呈正方形平面,坐西北朝東南,長寬均為8.02m,距方形儲水池約1.2m。厚45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前後山牆各開大門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正面大門已被封閉,僅留後門可以出入,室內已無隔間,形如空屋。與以往的監守衛舍不同的是,廁圊不設在室內,而在室外的左側約1.85m處,長寬均為2.54m,大門朝向監守衛舍,由於內部磚石雜物堆積,無法看出室內空間的配置,不過從背牆上所開的雙窗看,應為大小便所各一的小型廁圊,僅供監守衛舍裡的兵員使用。 4. 廁圊 廁圊位於炊事所後面約6.75m處,與兵房相距5.38m,是提供兵舍及炊事所的兵員使用的公廁。厚48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現場左右山牆都留有矩形出入門洞,但一面已被封閉。室內配置已無法明辨,不過從門洞偏一邊看,應為1尿槽、3便所的小型廁圊。從留存有兩側山牆可以研判,其屋頂應為木桁檁構築的和瓦「切妻造」屋頂,但木桁檁及屋頂、甚至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 5. 糧食庫房 糧食庫房在廁圊左側3.63m處,長5.2m、寬4.37m。厚40cm的外牆用玄武岩塊石以亂石砌工法砌造,四角隅下端略做弧形放腳。向廁圊的前山牆開大門一扇,兩側各開窗一扇,門楣、窗楣用鋼筋混凝土造,但門窗都已不存。室內無隔間,形如空屋。 6. 水井及儲水池 由於在低窪的谷地可以掘井,因此大山新砲臺不再採用集山水入坑的辦法,而改在這一區內掘了兩口圓形大井,炊事所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6m,周圍用22cm厚的井緣隔起,道路邊的一口井內徑是1.51m,周圍用20cm厚的井緣隔起。高起的井緣可以防地表水流入,兼做防兵員跌落的擋牆。由於井非常深(12.80m及12.30m),水面至少在6.39~7.46m以下,汲水不便,因此在周邊設有大小兩個方形的儲水池,大儲水池的長寬是4.26×4.23m,小儲水池的長寬則是2.58×3.15m,深度大約1.5m。電器發達後,兩口水井已改用馬達抽水,因此在井邊可見PVC管及電動馬達。 7.四周環境 本區位於斜坡谷地,除兵舍較高外,其餘建築所在呈緩坡下降,為與新作的石板路相配合,四周用矮牆圍起,靠坡地部分則可見日式石溝砌法的舊溝。並利用舊溝使本區的地表水匯集流入排水溝後再導入較低的生態池中,經過分解與淨化的過程,再溢流入縣道的大排中。生態池除做成池形外,還用蜿蜒的水道將水的重力加速度降低,形成功能與美感兼具的淨水設施。 三、通信連絡空間 1. 連絡交通路 大山新砲臺的主要連絡交通路,在砲臺的東側及東北側,位於半島西側的稜線上,西可連風櫃,東與大山堡壘砲臺的步兵道連接,可通嵵裡。只可惜這條沒有邊溝的連絡交通路,在長期無人使用下,已無法明顯的辨別道路的蹤跡,而被近年所做的步道所取代。 2. 軍用道路 大山新砲臺初建時的軍用道路已無蹤跡可循,尤其在近年地景的開闢下,軍道的路形已無還原的可能。
使用情形: 閒置。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主要建物周圍銀合歡雜草覆蓋,需定期派人員巡邏,以利掌握建物損壞狀況。
現狀: 建物主體保存尚完整,目前標的閒置中。
網站名稱: (空)
網址: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6-9261141#134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83號
公告日期: : 2010-06-30 15:38:31.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93700095號
公告日期: : 2010-07-22 00:00:00.0
note: : 馬公大山堡壘砲臺指定為本縣古蹟之修正土地地號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56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2::
itemNo: : 2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4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3::
itemNo: : 3
cityName: : 澎湖縣
distName: : 馬公市
landNo: : 嵵裡新段
landSerialNo: : 15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noncityLandUseType: : 風景區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特定目的事業用地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106ec8bd-d0d9-4e51-9490-a6015ac78073/公告公文.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0-11-30/3eb8b023-9ad8-4096-a134-11d21b7527a0/公告公文(歷次).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1-10-06/38a5e5d4-8eed-4738-a156-caf38d22bcc4/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1422

# 青 接 於 體驗農村生活-農村主題旅遊規劃 - 3

名稱三星訪古 大啖蔥蒜美食
其他活動項目(空)
動線導言以蔥蒜聞名台灣的三星鄉,除了出產青翠不辣的三星蔥之外,擁有可愛小豬的農場,也是遊客不可錯過的接觸體驗,隨著雪隧的開通,不妨玩耍三星這充滿農村風情的鄉鎮、並大啖蔥蒜美食吧!
親子特色(空)
銀髮特色(空)
遊學特色(空)
會議特色(空)
校外教學特色適合第二年段(國小三、四年級),在天送埤文物館與青蔥文化館,可以瞭解當地過去之歷史與文化習俗,另外在天山農場可以觀察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讓學童加深記憶,更能感受到活動的參與感。
旅遊天數1天
每月特產6~9月:上將梨
行程商品訂購(空)
交通指引開車。羅東交流道下高速公路,直走遇中山路一段,右轉接中山路一段(7丙縣道)直走,接中山路二、三、四段(7丙縣道),再直走接廣興路(7丙縣道),直走接三星路一段(7丙縣道),進三星市區看到三星派出所門口左轉,直走中山路,見路旁左手邊有一小稻田及一排彩色石草垺,天送埤文物室即抵。直走中山路,第二個紅綠燈號誌,見到三星農會及青蔥文化館後,直走到底即可扺蔥蒜美食館。
第一天行程天送埤文物室賞玩百件古農物→田媽媽蔥蒜美食館享用青蔥好味→參觀青蔥文化館、買伴手→天山休閒農場摸小豬、觀蝶螢
第一天行程特色天送埤文物館蒐集了當地老一輩居民早期伐木的器具,以及向各界募集而來的古文物,館外矗立著一座用石頭堆成的五彩石垺和可愛的稻草人,迎接著遊客到訪。。天送埤早期從事伐木業,因此入口即寫著「在檜木林間工作的人」,讓遊客宛如進入時光隧道,從伐木工具到搬運過程,每個步驟都有新聞報導、看板或場景佈置講解,讓遊客對早期開發的辛勞感同身受。從文物室出來後,過個馬路右轉直走100公尺可見天送埤懷古車站。該車站建於1921年,雖然車站已隨著伐木業沒落,但仍保留當時的購票窗口、車長制服、電影海報和廣告等;再往前走,可見當時五分車在此調頭的迴轉盤,充滿古意的故事彷彿說也說不完。。離開天送埤車站,可前往三星鄉農會田媽媽班的蔥蒜美食館享用青蔥料理,青蔥在台式料理中多扮演著增味的配角,但在蔥蒜美食館裡,卻告訴你如何將青蔥從頭用到尾的秘訣。三星蔥較一般蔥更細長、味道也不辛辣,因此蔥蒜美食館的媽媽們大膽的用青蔥當成主角、搭配魚板炒成一盤,清脆的色澤與香氣,讓害怕吃蔥的小姐們也大吃好幾口;而總是被丟棄不用的蔥根則拿來與猴頭菇熬湯,那特殊的氣味讓人忍不住一碗接一碗,此外,現炸茄咬蔥最是美味,要趁熱吃!。酒足飯飽後可前往青蔥文化館參觀,瞭解青蔥在三星鄉發展的過程,以及三星蔥與其他蔥的差異,若對蔥蒜美食館內的美食念念不忘,也可在此購買青蔥醬、蔥麵、蔥油餅等伴手。。下一站天山農場是一個由養豬農場轉型的農場,也是全國第一個以豬為主題的休閒農場,三面環山、可俯視三星鄉沃野平疇的天山農場,一旁安農溪的溪水,揚起泛舟船槳的追逐。農場內設有豬寶寶文物館,養殖區可以看到各種品種的公豬母豬小豬,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生產等難得的畫面,如果覺得小山豬太可愛只看看不過癮,還可以進行抱豬、趕豬的有趣活動。神秘的野地裡,則閃爍著成千的螢火蟲,向著每年的春夏招手。夏日午後,擁有赤子之心主人,還會帶遊客縱橫山林中的野溪,溯溪、泡溫泉、採果、賞蝶,度過豐富又悠閒的週末。
第二天行程(空)
第二天行程特色(空)
第三天行程(空)
第三天行程特色(空)
景點縣市宜蘭縣
鄉鎮三星鄉
緯度(空)
經度(空)
名稱: 三星訪古 大啖蔥蒜美食
其他活動項目: (空)
動線導言: 以蔥蒜聞名台灣的三星鄉,除了出產青翠不辣的三星蔥之外,擁有可愛小豬的農場,也是遊客不可錯過的接觸體驗,隨著雪隧的開通,不妨玩耍三星這充滿農村風情的鄉鎮、並大啖蔥蒜美食吧!
親子特色: (空)
銀髮特色: (空)
遊學特色: (空)
會議特色: (空)
校外教學特色: 適合第二年段(國小三、四年級),在天送埤文物館與青蔥文化館,可以瞭解當地過去之歷史與文化習俗,另外在天山農場可以觀察動物如何覓食、吃什麼、做什麼活動,成長時身體形態的改變等,讓學童加深記憶,更能感受到活動的參與感。
旅遊天數: 1天
每月特產: 6~9月:上將梨
行程商品訂購: (空)
交通指引: 開車。羅東交流道下高速公路,直走遇中山路一段,右轉接中山路一段(7丙縣道)直走,接中山路二、三、四段(7丙縣道),再直走接廣興路(7丙縣道),直走接三星路一段(7丙縣道),進三星市區看到三星派出所門口左轉,直走中山路,見路旁左手邊有一小稻田及一排彩色石草垺,天送埤文物室即抵。直走中山路,第二個紅綠燈號誌,見到三星農會及青蔥文化館後,直走到底即可扺蔥蒜美食館。
第一天行程: 天送埤文物室賞玩百件古農物→田媽媽蔥蒜美食館享用青蔥好味→參觀青蔥文化館、買伴手→天山休閒農場摸小豬、觀蝶螢
第一天行程特色: 天送埤文物館蒐集了當地老一輩居民早期伐木的器具,以及向各界募集而來的古文物,館外矗立著一座用石頭堆成的五彩石垺和可愛的稻草人,迎接著遊客到訪。。天送埤早期從事伐木業,因此入口即寫著「在檜木林間工作的人」,讓遊客宛如進入時光隧道,從伐木工具到搬運過程,每個步驟都有新聞報導、看板或場景佈置講解,讓遊客對早期開發的辛勞感同身受。從文物室出來後,過個馬路右轉直走100公尺可見天送埤懷古車站。該車站建於1921年,雖然車站已隨著伐木業沒落,但仍保留當時的購票窗口、車長制服、電影海報和廣告等;再往前走,可見當時五分車在此調頭的迴轉盤,充滿古意的故事彷彿說也說不完。。離開天送埤車站,可前往三星鄉農會田媽媽班的蔥蒜美食館享用青蔥料理,青蔥在台式料理中多扮演著增味的配角,但在蔥蒜美食館裡,卻告訴你如何將青蔥從頭用到尾的秘訣。三星蔥較一般蔥更細長、味道也不辛辣,因此蔥蒜美食館的媽媽們大膽的用青蔥當成主角、搭配魚板炒成一盤,清脆的色澤與香氣,讓害怕吃蔥的小姐們也大吃好幾口;而總是被丟棄不用的蔥根則拿來與猴頭菇熬湯,那特殊的氣味讓人忍不住一碗接一碗,此外,現炸茄咬蔥最是美味,要趁熱吃!。酒足飯飽後可前往青蔥文化館參觀,瞭解青蔥在三星鄉發展的過程,以及三星蔥與其他蔥的差異,若對蔥蒜美食館內的美食念念不忘,也可在此購買青蔥醬、蔥麵、蔥油餅等伴手。。下一站天山農場是一個由養豬農場轉型的農場,也是全國第一個以豬為主題的休閒農場,三面環山、可俯視三星鄉沃野平疇的天山農場,一旁安農溪的溪水,揚起泛舟船槳的追逐。農場內設有豬寶寶文物館,養殖區可以看到各種品種的公豬母豬小豬,幸運的話還可以看到生產等難得的畫面,如果覺得小山豬太可愛只看看不過癮,還可以進行抱豬、趕豬的有趣活動。神秘的野地裡,則閃爍著成千的螢火蟲,向著每年的春夏招手。夏日午後,擁有赤子之心主人,還會帶遊客縱橫山林中的野溪,溯溪、泡溫泉、採果、賞蝶,度過豐富又悠閒的週末。
第二天行程: (空)
第二天行程特色: (空)
第三天行程: (空)
第三天行程特色: (空)
景點縣市: 宜蘭縣
鄉鎮: 三星鄉
緯度: (空)
經度: (空)

# 青 接 於 文資局聚落建築群 - 4

案件編號20200814000001
個案名稱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級別代碼1.3.1
級別名稱聚落建築群
種類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1::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2.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排灣發源地,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相傳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於此地生下日月卵,該卵孵化成男女兩人而成為排灣後裔;發源地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形顯現,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護衛著部落族群,此地亦為部落二個當家頭目Qapulu及Mavaljiv的發源地,至今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此,足以彰顯世代相傳的歷史意義。 3.Kapayuwanan(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如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意象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充分顯現族群文化顯著性與特殊歷史文化意義。 4.Kapayuwanan(舊筏灣)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稜線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呈顯出族群與土地互動的重要關聯性與場域精神。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3、19條 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所屬主管機關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瑪家鄉
address: :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經度120.711972
緯度22.66775
代表圖像ext: :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_c.pn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png
name: : 舊筏灣建築群
區域範圍劃定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地區發展與特色舊筏灣部落在歷經了二期之重建計畫及部落族民自力打造重建雙管齊下,使得排灣社區的社區居民打造十二間傳統石板屋及四條石階步道,在重建期間社區將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口述記錄,透過工法的打造將傳統的工法由耆老成功的傳承給部落中的年輕一輩;同時也凝聚了族人傳統部落之互助精神。部落耆老將傳統工法文化智慧傳承給年輕 一代,是為舊筏灣部落重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95年度開始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屏東縣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地區已有初步的硬體設施及基礎調查成果,其對部落的空間型態、保存現況與生態、設施相關資源均已進行初步調查。
歷史沿革與現狀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一、歷史脈絡 1.部落史: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 2.文獻上的記載: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是五大頭目所管理有Paljngez、Taugadu、Mavaljiv、Qapulu、Tjarulivak等所管理,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1959年。 3.日治時期的發展 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幾年後政治勢力伸展到筏灣,日本人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蠺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就行政區而言,筏灣原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屬高雄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1959。 4.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 民國34年以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63年(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從民國79-85年(1990-1996年)修建瑪筏產業道路、民國90年(2001年)部落接通電源,民國91-92年(2002-2003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二、保存價值: 舊筏灣部落傳統的文化內涵呈現一種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處磨合後的適應結果,這種人地互動的和諧關係雖歷經現代生活的轉變,仍部分持續進行著,且其精神仍長久保存於筏灣族人的觀念裏。這種對待土地的柔韌態度正足以令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卻文展現貧乏單調地景的台灣主體社會作為空間生活改進參考的典範。 舊筏灣部落最鮮明的文化資產乃石板屋聚落群,此空間遺存具體表達排灣族群文化展演的場所意念,唯有聚落群的整體保存才能維持其空間價值,將來的任何空間營造或維護措施,都應保持石板屋建築群的整體空間意象。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一、建築特色 舊筏灣部落的聚落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以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的意像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 傳統的家屋包括主屋uma 與前庭kasasavan 兩部分。主屋為單室型,前側為世俗生活空間,後側為神聖祭祀空間,室內葬坑buluwangn 位於主屋內,這種區隔前世俗(生活起居、臨山谷側)與後神聖(祖先寓所、儲藏、臨山壁側),並連結天(屋頂天神)地(室內葬的祖靈57)的角色主要由主樑柱 cukes來扮演,突顯祖靈崇拜在整個思想體制中的重要性,同時由空間佈局中也體現了族人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前庭則為家屋主要的生產、公共聯繫場所,並且成為串聯不同家屋的一連續性空間。低矮緩平的屋頂,在實際日常生活操持中,為前庭空間的延伸,經常作為器物放置或作物曝曬的場所。 石板構體為排灣族聚落給人最鮮明的視覺印象,石板的運用,符合當地板岩節理發達的地質特色,同時,石板的材質特性也被賦予性別化的區分(公石、母石),不同材質的石板被運用於不同的區位(壁體與屋頂、地坪敷材)。石板屋的興建耗費時日,平常即需要收集材料,石材於特定的採石場davanuge(往瑪家的舊聯絡道路可通達,已崩塌)取得,木料則於冬季在森林裡尋找(冬季蒐集的木料含水率較低)。另外家屋的營建展現一種石板構築的財富與物資再分配象徵體制,大面積的石板由換工形式取得,動員能力越大者便能擁有面積越大的石板,因此,由部落內頭目家屋的石板用料尺度、祖靈柱雕刻、家屋外門楣圖騰圖紋等,往往能了解當時部落的規模以及頭目階層的實力差異。 依建築類型而言,傳統時期排灣族的聚落組成包含有家屋、青年會所、外牆與入口。家屋依身分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青年會所為未婚青年男子受教育訓練及晚間居住的場所,也是社內發生紛爭時的集會裁判處;傳統聚落周圍往往種植刺竹,栽植密林或疊石成為外牆,部落入口處設有門,晚上關閉。部落周圍亦設有陷阱做為防禦設施,入口旁常設有頭骨棚。 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後,筏灣部落空間構成已與傳統上有些出入。家屋雖仍為聚落的主要構成單元,但在形式上,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已不易區分;傳統的青年會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與派出所;傳統的防禦設施亦已消失。由於外來宗教的影響,聚落內也曾出現教堂建築,但現今消失或傾倒;另外,基於醫療保健的提供,也出現了衛生所。 二、環境特徵 舊筏灣部落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聚落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班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 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即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的稜線作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族人仍緊掛念著舊筏灣部落這個在山谷中真正的家,族人開始重回舊筏灣部落,從2001年開始,政府、族人正式展開合作,動手重整百年歷經桑滄的部落,重建百年歷史的石板屋,追溯自己文化及族群的根源,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在大武山穿梭自由的部落,一直在濃濃山嵐的吹送下,雙手護衛著他們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留傳了千百年如昔的神話。 在族人呼籲以及爭取之下,由屏東縣府邀集學者專家、社區居民,從 2001年共同投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經過5年來,目前已有12棟石板屋整修完成,部落內4條主要步道重新鋪上石板,並接通水源,將學校附近的場地整修完畢,此外,政府還增設戶外廁所、祭場、教室、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公共設備。 目前留在筏灣部落的尚有四條主要石階步道損壞殘跡,家屋殘跡中就保存狀況而言,可分為A:狀況尚好13棟、B:壁體完整22棟、C:壁體不完整29棟、D:無法辨識23棟等四類共計87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重要石板屋重建。(如頭目家屋、青年聚會所) 既有石板屋維護。 協助有意願重建家屋的族人。 既有空間紋理保存、維護。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
公告日期: : 2020-05-18 15:18:41.365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18cb70c-7afa-449b-9b50-3451e0dabae2/公告函-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08-14/df913b19-e345-44a3-a624-5935908d06cc/聚落地籍圖.doc
主管機關名稱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管機關單位屏東縣文化資產保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8-7210234
repImgId71135
案件編號: 20200814000001
個案名稱: 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建築群
級別代碼: 1.3.1
級別名稱: 聚落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B1
name: : 原住民部落
評定基準: 1:: : 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符合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2.Kapayuwanan(舊筏灣)聚落,排灣發源地,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相傳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於此地生下日月卵,該卵孵化成男女兩人而成為排灣後裔;發源地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形顯現,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護衛著部落族群,此地亦為部落二個當家頭目Qapulu及Mavaljiv的發源地,至今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此,足以彰顯世代相傳的歷史意義。 3.Kapayuwanan(舊筏灣)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如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意象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充分顯現族群文化顯著性與特殊歷史文化意義。 4.Kapayuwanan(舊筏灣)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稜線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呈顯出族群與土地互動的重要關聯性與場域精神。
法令依據: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3、19條 聚落建築群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2、3款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第10條第1、2、3、4款
所屬主管機關: 屏東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屏東縣
distName: : 瑪家鄉
address: : 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經度: 120.711972
緯度: 22.66775
代表圖像: ext: : 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_c.pn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0-08-14/055a3260-386c-47be-bfd3-6854c88c5e17/舊筏灣建築群.png
name: : 舊筏灣建築群
區域範圍劃定: 屏東縣瑪家鄉筏灣段434、437、593等97筆地號
地區發展與特色: 舊筏灣部落在歷經了二期之重建計畫及部落族民自力打造重建雙管齊下,使得排灣社區的社區居民打造十二間傳統石板屋及四條石階步道,在重建期間社區將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口述記錄,透過工法的打造將傳統的工法由耆老成功的傳承給部落中的年輕一輩;同時也凝聚了族人傳統部落之互助精神。部落耆老將傳統工法文化智慧傳承給年輕 一代,是為舊筏灣部落重建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基於95年度開始之「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屏東縣排灣族舊筏灣部落地區已有初步的硬體設施及基礎調查成果,其對部落的空間型態、保存現況與生態、設施相關資源均已進行初步調查。
歷史沿革與現狀: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男名saljemet女名savatjuljayan,而savatjuljayan清秀麗人歌聲優美,以清幽嘹喨唱歌繁衍人類,創造paiwan社的族民,saljemet威壯勇猛手藝高超,善於耕種、狩獵、織布、巫術並通曉其他一切事務生業,且將這些方法一一傳授給族民。 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此附近周圍有石頭天將天兵保護,平時以人類身行顯現,但如敵人來攻堅時就會緊緊相連變成堅硬的石牆,使敵人的刀槍矛釜段落鈍掉來嚇阻不敢侵略,這些排灣守護神仍靜靜的在排灣發源地(ka-paiyuwanan)護衛,至今其石板屋殘垣壁體及創世祖靈柱仍佇立在發源地。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清康熙61年(1722)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日明治40年(1907)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 日昭和6年(1931)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 日昭和7年(1932)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蠶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 日昭和20年(1945)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戰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39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民國63年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 民國79-85年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修建瑪筏產業道路。 民國91-92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歷史脈絡與保存價值: 一、歷史脈絡 1.部落史: 太古時期太陽與月亮自天而降各生下日月卵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該卵並孵化成男女兩人而為排灣後裔。在排灣發源地(kapayuwanan)有稱為kiniveacan(出生地)的地方,有兩顆高舉聳立的大樹linaulj(禁忌之林),樹下有直徑一尺五寸高二尺的甕,當時太陽與月亮就是在此生下日月卵,而此甕被稱為排灣的孕育生命之宮。 2.文獻上的記載: 有關舊筏灣部落(Payuwan)在荷蘭時期文獻的Pachiwan是指下排灣社(舊筏灣部落)。康熙六十一年(西元1722年)滿清巡臺御史黃淑敬所著『臺海使搓錄』,記載當時他在台所見聞錄,擺灣社(舊筏灣部落)轄有十二社:礁巴覓工社、山嶗老社、家查青難社、陳阿少里社、加立氏社、加則難社、八歹因社、礁來搭來社、加老律社、加者膀眼社、知勞日氏社、君云樓社等社,約有部落300戶以上,人口約在2000人以上,是五大頭目所管理有Paljngez、Taugadu、Mavaljiv、Qapulu、Tjarulivak等所管理,Payuwan筏灣部落在排灣族群社會是最大部落之一,Vuculj番社之第一大社群。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1959年。 3.日治時期的發展 日本人於明治二十八年(西元1895年)開始統治台灣,幾年後政治勢力伸展到筏灣,日本人在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在筏灣設立警察機關,日本人最初在Ikazatan的地方建築派出所,後遷到Tucunuk的地方,由Qapulu頭目Kui在涼山遺址(Tucunuk)接受日本人對部落統治公約書。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設立筏灣教育所,學齡兒童全面性接受教育。昭和七年(西元1932年)筏灣人開始接受養蠺方法,部落多一些副業增加經濟收入。日本人的勢力進入部落之後,禁止族人向頭目繳納賦稅,禁止族人舉辦五年祭、取締紋身、沒收槍枝及彈藥,強制族人將室內葬移往戶外墓地,改變了族人傳統的社會制度。就行政區而言,筏灣原屬高雄州屏東郡所管轄,昭和二十年(西元1945年)屬高雄縣管轄,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筏灣村改屬屏東縣管轄。 資料來源:石磊,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1959。 4.國民政府時期的發展 民國34年以後,政府推動地方自治及「生活改進」運動,使得筏部落的生活與平地的脈動更為接近。隨著生活型態的逐漸改變,筏灣部落的居住空間也持續變化著,在生活空間方面,將豬舍及廁所移出屋外,在戶外增設浴室,將屋簷高度提升,窗戶加大,設爐灶及煙囪,後期逐漸出現雙室與三室型的家屋。宗教信仰方面,西方基督教的新舊各派(長老教會、天主教等)進入部落設置教會,取代了傳統的祖先崇拜及泛靈信仰。地方自治的推行使得透過選舉產生的村長、鄉民代表等成為地方領袖,挑戰了傳統頭目階級統領部落的地位。 民國63年(1974年)獲得屏東縣政府補助,全村族民集體遷移至泰武鄉、萬巒鄉及內埔鄉交接處牛角灣一帶成立新的村落。遷徙至今族民在就醫便利,就業經濟收入穩定,在教育方面已改善許多及部落生活品質亦提昇。舊部落在政府及在地族人的自力打造陸續從民國79-85年(1990-1996年)修建瑪筏產業道路、民國90年(2001年)部落接通電源,民國91-92年(2002-2003年)重整修建12棟石板屋、4條石頭階梯步道及3處公共空間休閒廣場等,成為原住民舊部落重建規劃示範區域,現在部落積極致力推展文化、 觀光、傳承的永續發展。 二、保存價值: 舊筏灣部落傳統的文化內涵呈現一種與周圍生態環境相處磨合後的適應結果,這種人地互動的和諧關係雖歷經現代生活的轉變,仍部分持續進行著,且其精神仍長久保存於筏灣族人的觀念裏。這種對待土地的柔韌態度正足以令坐擁豐富生態資源卻文展現貧乏單調地景的台灣主體社會作為空間生活改進參考的典範。 舊筏灣部落最鮮明的文化資產乃石板屋聚落群,此空間遺存具體表達排灣族群文化展演的場所意念,唯有聚落群的整體保存才能維持其空間價值,將來的任何空間營造或維護措施,都應保持石板屋建築群的整體空間意象。
建築形式與景觀特色: 一、建築特色 舊筏灣部落的聚落內主要由家屋聚集構成,另外包括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家屋的附屬建築,以及會所、頭骨架等構造物。家屋主要由石板疊砌而成,族人認為使用石板建築家屋,乃源自百步蛇kamawanan 的啟示;屋頂的石板像蛇的鱗片,室內的空間像蛇的肚子,蜿蜒成排的家屋群像前進中的百步蛇,整體的意像便寓意著受到百步蛇的庇護。 傳統的家屋包括主屋uma 與前庭kasasavan 兩部分。主屋為單室型,前側為世俗生活空間,後側為神聖祭祀空間,室內葬坑buluwangn 位於主屋內,這種區隔前世俗(生活起居、臨山谷側)與後神聖(祖先寓所、儲藏、臨山壁側),並連結天(屋頂天神)地(室內葬的祖靈57)的角色主要由主樑柱 cukes來扮演,突顯祖靈崇拜在整個思想體制中的重要性,同時由空間佈局中也體現了族人的宇宙觀與生命觀。前庭則為家屋主要的生產、公共聯繫場所,並且成為串聯不同家屋的一連續性空間。低矮緩平的屋頂,在實際日常生活操持中,為前庭空間的延伸,經常作為器物放置或作物曝曬的場所。 石板構體為排灣族聚落給人最鮮明的視覺印象,石板的運用,符合當地板岩節理發達的地質特色,同時,石板的材質特性也被賦予性別化的區分(公石、母石),不同材質的石板被運用於不同的區位(壁體與屋頂、地坪敷材)。石板屋的興建耗費時日,平常即需要收集材料,石材於特定的採石場davanuge(往瑪家的舊聯絡道路可通達,已崩塌)取得,木料則於冬季在森林裡尋找(冬季蒐集的木料含水率較低)。另外家屋的營建展現一種石板構築的財富與物資再分配象徵體制,大面積的石板由換工形式取得,動員能力越大者便能擁有面積越大的石板,因此,由部落內頭目家屋的石板用料尺度、祖靈柱雕刻、家屋外門楣圖騰圖紋等,往往能了解當時部落的規模以及頭目階層的實力差異。 依建築類型而言,傳統時期排灣族的聚落組成包含有家屋、青年會所、外牆與入口。家屋依身分的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青年會所為未婚青年男子受教育訓練及晚間居住的場所,也是社內發生紛爭時的集會裁判處;傳統聚落周圍往往種植刺竹,栽植密林或疊石成為外牆,部落入口處設有門,晚上關閉。部落周圍亦設有陷阱做為防禦設施,入口旁常設有頭骨棚。 經過日治與國民政府時期後,筏灣部落空間構成已與傳統上有些出入。家屋雖仍為聚落的主要構成單元,但在形式上,平民與貴族的階級已不易區分;傳統的青年會所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校與派出所;傳統的防禦設施亦已消失。由於外來宗教的影響,聚落內也曾出現教堂建築,但現今消失或傾倒;另外,基於醫療保健的提供,也出現了衛生所。 二、環境特徵 舊筏灣部落的生活領域由小而大可以分為:聚落、耕地、採集與狩獵地、神域等。聚落主要由數列並排的家屋構成,耕地與採集、狩獵地班塊狀分佈於聚落四周,神域主要位於東側北大武山一帶。 位於部落下方的隘寮南溪是居民捕魚、沐浴與取水的場所,溪流附近的板岩、頁岩更是重要的建築材料;部落外圍即是居民燒墾的農田,選擇向陽而平緩、較不貧脊的地,成階梯狀,田中設有休息或放置農具的工作小屋或涼台;農用地的更外圍,步行一至二日的路程為狩獵的場所,以山脊的稜線作為界線,區分筏灣與其他部落的勢力範圍。
土地使用管制狀況: 族人仍緊掛念著舊筏灣部落這個在山谷中真正的家,族人開始重回舊筏灣部落,從2001年開始,政府、族人正式展開合作,動手重整百年歷經桑滄的部落,重建百年歷史的石板屋,追溯自己文化及族群的根源,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這個在大武山穿梭自由的部落,一直在濃濃山嵐的吹送下,雙手護衛著他們自己的原住民文化,更留傳了千百年如昔的神話。 在族人呼籲以及爭取之下,由屏東縣府邀集學者專家、社區居民,從 2001年共同投入「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重建整體規劃」,陸續修建石板屋及周邊環境,經過5年來,目前已有12棟石板屋整修完成,部落內4條主要步道重新鋪上石板,並接通水源,將學校附近的場地整修完畢,此外,政府還增設戶外廁所、祭場、教室、戶外穀倉、烤芋棚等公共設備。 目前留在筏灣部落的尚有四條主要石階步道損壞殘跡,家屋殘跡中就保存狀況而言,可分為A:狀況尚好13棟、B:壁體完整22棟、C:壁體不完整29棟、D:無法辨識23棟等四類共計87棟。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重要石板屋重建。(如頭目家屋、青年聚會所) 既有石板屋維護。 協助有意願重建家屋的族人。 既有空間紋理保存、維護。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
公告日期: : 2020-05-18 15:18:41.365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groupsOfBuildings/20200814000001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2-03-14/d18cb70c-7afa-449b-9b50-3451e0dabae2/公告函-屏府文保字第10930224400號.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0-08-14/df913b19-e345-44a3-a624-5935908d06cc/聚落地籍圖.doc
主管機關名稱: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
主管機關單位: 屏東縣文化資產保所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屏東縣屏東市菸廠路1號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8-7210234
repImgId: 71135

# 青 接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5

案件編號20131120000001
個案名稱青邨國建館
種類1::
code: : A6
name: : 衙署
歷史沿革國建館現址原為日治時代草山林間學校所在,光復後由國防部接收改稱「陽明山莊」,作為總政戰部青邨幹部訓練班基地,簡稱「青邨」。1949年10月蔣中正於此創辦「革命實踐研究院」,作為中國國民黨研究、教育訓練場所,1959年遷至木柵與中興山莊分院合併。1975年研究院再度搬回陽明山(木柵則由青邨幹訓班接收)。1994年研究院由陽明山二度遷移木柵(後於2000年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迄今),現址再度由國防部接收使用。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華百科全書、臺灣歷史辭典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1.國建館位處中山樓前方牌樓前端階梯入口,採U字型合院配置,建築風格與中山樓相近,皆以中國宮殿式建築藝術為藍本,外觀宏偉,為政府提倡復興中華文化之代表性建築。 2.國建館曾作為國防部陽明山莊圖書館,為總政戰部青邨幹部訓練班及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之重要建築群之一,為光復後黨國政治體制之歷史見證。 3.院中有一巨型楓香老樹,樹形完美,古木參天。館舍與周邊的中山樓、圓講堂、松柏村、青邨幹部訓練班等建物,同為陽明山莊重要建築群落之一,並與鄰近山形地貌形成一和諧文化景觀,未來再利用的價值及潛力極高。
法令依據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評定基準。
所屬主管機關臺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address: : 陽明路2段15號
經度121.5526547
緯度25.1556188
主管機關名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東北區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b1b3d2df-947c-40c8-a43b-e91fd2333179/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b1b3d2df-947c-40c8-a43b-e91fd2333179/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1.JPG
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1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新北市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31120000001
外觀特徵建物樣式與中山樓相同,皆以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為藍本
室內特徵(空)
使用情形(空)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1.保存範圍:2層樓建築物、中庭及楓香樹、連接中山樓前方之階梯及牌坊。 2.目前納入「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之登錄範圍:「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包含市定古蹟陽明山中山樓、歷史建築青邨國建館及青邨圓講堂、周邊區域之重要景觀元素梨洲樓、舜水樓、松柏村、介壽堂及八卦升旗台,保留中山樓風水景觀軸線、注重區域內之老樹、溫泉及溪流等保護。
現狀(空)
是否開放(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2)2720-8889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0424204號
公告日期: : 2013-11-20 00:00:00.0
note: : 登錄歷史建築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landNo: : 湖山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115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陽明山國家公園
2::
itemNo: : 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landNo: : 湖山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11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陽明山國家公園
3::
itemNo: : 3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landNo: : 湖山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120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陽明山國家公園
4::
itemNo: : 4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landNo: : 湖山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120-2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陽明山國家公園
公告建號1::
cityName: : 臺北市
landNo: : (空)
itemNo: : 1
buildingownership: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09/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2.JPG
2::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0/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3.JPG
3::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1/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4.JPG
4::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2/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5.JPG
5::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3/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6.JPG
6::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4/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7.JPG
7::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5/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8.JPG
8::
mediaName: : 青屯國建館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14774/photo/青屯國建館.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cf3d25e6-0294-46b5-bc84-8f4784c9de3a/公告.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4da10f2c-8abf-4678-8377-8e21cf532b47/b1262075-5841-41b8-9a2a-d38c6ff20b60.jpg
repImgId163060
案件編號: 20131120000001
個案名稱: 青邨國建館
種類: 1::
code: : A6
name: : 衙署
歷史沿革: 國建館現址原為日治時代草山林間學校所在,光復後由國防部接收改稱「陽明山莊」,作為總政戰部青邨幹部訓練班基地,簡稱「青邨」。1949年10月蔣中正於此創辦「革命實踐研究院」,作為中國國民黨研究、教育訓練場所,1959年遷至木柵與中興山莊分院合併。1975年研究院再度搬回陽明山(木柵則由青邨幹訓班接收)。1994年研究院由陽明山二度遷移木柵(後於2000年更名為國家發展研究院迄今),現址再度由國防部接收使用。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中華百科全書、臺灣歷史辭典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1.國建館位處中山樓前方牌樓前端階梯入口,採U字型合院配置,建築風格與中山樓相近,皆以中國宮殿式建築藝術為藍本,外觀宏偉,為政府提倡復興中華文化之代表性建築。 2.國建館曾作為國防部陽明山莊圖書館,為總政戰部青邨幹部訓練班及中國國民黨革命實踐研究院之重要建築群之一,為光復後黨國政治體制之歷史見證。 3.院中有一巨型楓香老樹,樹形完美,古木參天。館舍與周邊的中山樓、圓講堂、松柏村、青邨幹部訓練班等建物,同為陽明山莊重要建築群落之一,並與鄰近山形地貌形成一和諧文化景觀,未來再利用的價值及潛力極高。
法令依據: 符合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2條第1項第1、2、3款評定基準。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address: : 陽明路2段15號
經度: 121.5526547
緯度: 25.1556188
主管機關名稱: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化資產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北市信義區市府路1號4樓東北區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b1b3d2df-947c-40c8-a43b-e91fd2333179/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1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b1b3d2df-947c-40c8-a43b-e91fd2333179/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1.JPG
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1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新北市
2::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中華民國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31120000001
外觀特徵: 建物樣式與中山樓相同,皆以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為藍本
室內特徵: (空)
使用情形: (空)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1.保存範圍:2層樓建築物、中庭及楓香樹、連接中山樓前方之階梯及牌坊。 2.目前納入「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之登錄範圍:「中山樓周邊園區文化景觀」包含市定古蹟陽明山中山樓、歷史建築青邨國建館及青邨圓講堂、周邊區域之重要景觀元素梨洲樓、舜水樓、松柏村、介壽堂及八卦升旗台,保留中山樓風水景觀軸線、注重區域內之老樹、溫泉及溪流等保護。
現狀: (空)
是否開放: (空)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2)2720-8889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北市文化二字第10230424204號
公告日期: : 2013-11-20 00:00:00.0
note: : 登錄歷史建築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landNo: : 湖山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115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陽明山國家公園
2::
itemNo: : 2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landNo: : 湖山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119-3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陽明山國家公園
3::
itemNo: : 3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landNo: : 湖山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120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陽明山國家公園
4::
itemNo: : 4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北投區
landNo: : 湖山段一小段
landSerialNo: : 120-2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 : 其他使用區
cityLandUseTypeOther: : 陽明山國家公園
公告建號: 1::
cityName: : 臺北市
landNo: : (空)
itemNo: : 1
buildingownership: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2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09/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2.JPG
2::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3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0/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3.JPG
3::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4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1/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4.JPG
4::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5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2/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5.JPG
5::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6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3/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6.JPG
6::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7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4/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7.JPG
7::
mediaName: : 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8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4215/photo/B331 台北市 青屯國建館 (歷建)08.JPG
8::
mediaName: : 青屯國建館
url: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114774/photo/青屯國建館.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cf3d25e6-0294-46b5-bc84-8f4784c9de3a/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sync/4da10f2c-8abf-4678-8377-8e21cf532b47/b1262075-5841-41b8-9a2a-d38c6ff20b60.jpg
repImgId: 163060

# 青 接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6

案件編號20161007000001
個案名稱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
種類1::
code: : A16
name: : 產業
歷史沿革日治時期之臺灣專賣局「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創設於昭和17年(1942),2年後(1944)正式建置完成,以鑑定與收購菸草,並複薰乾燥儲存後,再送往工廠製煙。戰後(1945~),於民國42年(1953)正式改稱「臺中菸葉廠」,曾在此「香蕉」、「嘉禾」兩種捲菸;且為全臺四大「葉煙草再乾燥場」中,至民國106年(2017)仍維持營運生產的單位:「豐原捲菸研發製造工廠大里廠區」。 民國105年(2016),臺中市政府以本建築群見證日治到戰後臺中地區菸草產業之發展變遷,並能連結鄰近日治時期之臺中煙草試驗場(今臺中市軟體園區)、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中支局(今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及戰後之太平買菸場,形成大臺中菸草產業發展場域,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經調查研究後,於民國108年(2019)修正公告,並明訂歷史建築本體共17棟建物。
評定基準1::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2::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3:: : 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1、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1)「專賣局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座落於臺中通往霧峰等地區的交通要道上,為「臺中菸區」的核心地帶;在整個「菸產業鏈」中,具有「生產端」與「製造端」的重要角色,是菸酒產業體系中,較貼近在地農民與製造機能的重要設施與設備,為地方上重要的實作單位,也帶動整個臺中菸區的發展。 (2)「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的保存可連結鄰近日治時期原臺中煙草試驗場(現為臺中軟體園區)、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中支局(今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以及戰後之歷史建築太平買菸場,形成大臺中菸草產業發展場域,提升文化資產保存的正面效應。 2、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1)日治時期「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著眼於「二次乾燥」的功能與意義,為臺灣總督府推動「黃色煙葉種」、因應其「精製化」需求所設立。其中「複薰機」代表著臺灣菸產業從全手工生產,進入「機械化」的一環,戰後「臺中菸葉廠」的定位並無改變;因此,「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可說是臺灣菸產業精製化與機械化的代表。 (2)「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以「鍋爐室(汽罐室)」為動力核心、「複薰室」為生產中心,行政辦公室為輔,整體廠區設計與規劃為十分先進的產業空間設計案例,是當時臺灣進入工業化的廠區代表之一。 (3)「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之生產流程(青菸入庫-除骨-複薰-桶菸入庫-出貨)中,仍完整保存調理、除骨、複薰、包裝等生產機具,且尚可運作,為活保存的珍貴產業文化資產。 3、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1)「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為全臺「葉煙草再乾燥場」中,唯一運作至民國106(2017)年底才停止生產的單位,具有歷史傳承性,別具意義。從「葉煙草再乾燥場」之「汽罐室」(創建於1942),到戰後初期「臺中菸葉加工廠」之木造「辦公廳」(今康樂室)(創建於1952年),到「臺中菸葉廠」時期木造「員工食堂」(創建於1953年,今大禮堂),及其他後期改建之鍋爐間、浴室、桶菸倉庫與複薰室等,見證日治到戰後臺中地區菸草產業之發展變遷。 (2)「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既有建築,依著不同時期的發展,反映各時代時興的建築風格,材料方面也表現不同時代慣用的建築材料,可彰顯建築與材料的時代性。 (3)工廠、倉庫、鍋爐室、辦公室等建築型態,充分反映建築空間因應使用需求所呈現的不同樣貌。
法令依據第2條第1項第1、2、3款
所屬主管機關臺中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address: : 中興路二段704號
經度120.690571
緯度24.117844
主管機關名稱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主管機關單位古蹟歷建課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中市西區市府路41巷19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3-08-30/1b7d105a-b812-4bc2-8c5e-6d2a659edcd3/20230705-19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3-08-30/1b7d105a-b812-4bc2-8c5e-6d2a659edcd3/20230705-19.jpg
name: : 20230705-19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中區分署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61007000001
外觀特徵康樂室(原辦公廳): 民國41年(1952)建,一層樓木造建築物,磚造基礎,編竹夾泥牆壁體,外覆雨淋板。屋架為兩組正同柱式木屋架(King-Post)相接,建物外側有木作扶壁斜撐。屋頂鋪水泥瓦。外牆牆基貼附馬賽克磚,在材料運用上具時代代表性。 大禮堂(原員工食堂): 一層樓木造建築物,柱及將部分1M以下為磚造1M以上為編竹夾泥牆,外覆雨淋板。屋架為副同柱式木屋架(Queen-Post),每一組屋架皆有斜撐連接至兩側柱,同時設有火打樑。屋頂形式為半切妻式(日治時期常見,多出現於公共建築),屋面鋪水泥瓦。舞台為木作,正面磚造矮牆貼附馬賽克磚,兩側各一座磨石子樓梯,階梯邊有弧形線條收邊。 辦公室(原汽罐室): 為磚造點基礎系統,室內挑高8米,牆為磚牆加上磚造扶壁柱,上接正同柱式木屋架(King- Post),屋頂原鋪設瓦,後因漏水嚴重改為金屬板屋面。屋身、正立面的山牆以及側立面的屋簷下緣,均有水平飾帶;另水平雨遮則充分反映出現代風潮的語彙;洗石子柱基、柱身、簡化柱頭作為柱子分割,保有三段柱式的簡化柱頭效果。 鍋爐室及澡堂(含煙囪): 為RC造建築,本體為水泥地坪,設備位置另有獨立基礎;浴室地坪為花磚。牆體為磚造加上樑柱系統,上接法國式鋼屋架;本體屋頂現為鐵皮材質,浴室屋頂板為RC造。水平飾帶主要設計於牆基的上緣、山牆角隅以及側立面的屋簷處。澡堂皆以馬賽克磚貼附,內設有一階可坐著泡澡。浴室的入口矮牆、牆面、梳妝台皆以磨石子施作。 複薰工場: 為RC造建築,室內以水泥地坪為主,部分附蓋鋼板,設備所在另設獨立基礎。牆體為磚造加上樑柱系統上接變形芬克式桁架鋼屋架,屋架上設有貓道,並向上延伸太子樓,屋頂現為鐵皮材質。山牆上有開窗,大面積山牆透過五組的半弧形小窗碎化,增加豐富性。而東西兩側立面中段凸起小山牆,抹石子上緣及水平飾角。 7號桶菸倉庫: 為RC造建築,室內為水泥地坪,牆體為磚造加上樑柱系統上接芬克式鋼屋架,屋頂為兩組雙斜屋頂,鋪設水泥瓦。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室外梯,搭配著折板形式雨遮,視覺輕巧。而一樓地坪則保留早期運送菸葉使用的軌道。 原製材工廠: 民國58年(1969)建,為一層樓的鐵筋混凝土柱造蓬頂建築,總面積為 847.6 平方公尺。 原警員特勤室: 民國56年(1967)建,為木造結合鋁製棚架建築,總面積為 40 平方公尺。 1號2號倉庫: 為菸葉倉庫,柱樑及女兒牆鋪貼馬賽克、外牆面刷塗水泥漆,南北側牆山牆帶及東側一樓門外柱亦飾有洗石子。 理髮室/洗衣室: 屬康樂室(原辦公室)延伸之附属建築物。部分空間為木構、編竹夾泥牆、雨淋板等,與康樂室工法相近。為廠區戰後早期興建的服務空間,與康樂室(原辦公室)為同時期建築。 青菸倉庫: 為二層樓加強磚造,主體建築為二組四披水屋頂,水泥瓦,南北兩向留有平台,建築物西側廊道為平屋頂與力霸鋼架鋪設鋼浪板。建於民國55年(1966),建築結構與型式是戰後廠區內早期興建之建築物,具有生產脈絡與稀少性(如大型力霸鋼棚架),有顯著文化資產價值。 外銷菸葉檢查場: 民國51年(1962)建,興建內容包括:鋁屋架鋁屋架、鋁桁架、鐵拉條、鋁側墻架、鋁側墻桁架、鋼筋混凝土柱基、二級檜木桁條、二級檜木封簷板與 151.88 平方公尺的水泥地坪等。 修理室: 磚造建築結構與型式,承襲日治時期建築構造,為戰後廠區內第一批興建建築之一,位於廠區的東南角青菸倉庫與側門之間。原為機械修理廠,之後仍應用為修理室使用。 5號6號桶材及桶菸倉庫: 為二層樓加強磚造,主體建築為二組兩披水屋頂,覆水泥瓦。由於桶菸倉庫燻蒸藥劑時需要完全密閉,因此設計上會盡量減少開窗面積。一樓及二樓之東西側牆皆有高低二處開窗,窗外兩庇面飾洗石子,延伸至南北側牆成為水平裝飾帶。 9號桶菸倉庫: 一樓及二樓之東西側牆皆有高低兩處開窗,其窗外雨庇面飾洗石子,其延伸至南北側牆成為水平裝飾帶。南北側牆山牆帶及東側一樓門外柱亦飾有洗石子。 8號桶菸倉庫: 同9號桶菸倉庫。 配電室: 民國41年(1952)建,建築結構與型式為少見的戰後早期配電室建築案例,為一層樓加強磚造,平屋頂,表面水泥粉刷,牆面及出簷以水平飾帶飾之。
室內特徵康樂室(原辦公廳): 主入口由景觀水池、車道及門廊營造入口意象,北、東側為設有隔間的辦公室,西側為半開放辦公區,之後作為康樂室,有總機、福利社、運輸、公會與醫務室。東側以廊道與洗衣、理髮、廁所等附屬空間相連。 大禮堂(原員工食堂): 原為員工食堂,後改為禮堂使用;入口處規劃景觀水池、車道、門廊,凸顯重要性,為廠內重要的集會場所,内部包含舞臺、準備室、集會空間、廁所等。 辦公室(原汽罐室): 汽罐室(第一代鋼爐室)為工廠中的核心,廠中機械的運作皆需仰賴鋼爐室提供蒸氣和動力, 因此重要性堪稱工廠之首。民國46年(1957),第二代鍋爐室建於原汽罐室南側,汽罐室改為辦公空間,增設三層樓之RC造的柱樑板系統,並將地坪重作為磨石子。 鍋爐室及澡堂(含煙囪): 鍋爐室由本體、男女浴室等三個空間組成;本體空間可容納兩座鍋爐、煙道及煙囪設於南側。西側附屬浴室,讓蒸汽能源的運用更加有效。 複薰工場: 原址為日治時期的再乾燥工場,戰後改建為新的複薫工場。歷經機械的更替,工場則多次增改建,現今的樣貌大致為民國55年(1966)完工的樣貌。 7號桶菸倉庫: 原址為日治時期的成品倉庫,戰後拆除改建為桶菸倉庫。空間格局為寬敞的倉庫空間,中間有柱廊,內部設一座貨梯,樓梯設置於室外。民國72年(1983),RC造菸葉倉庫完成後,礙於傳統倉庫的菸甲蟲害嚴重,因而本倉庫已不再堆放桶菸。 修理室: 為民國 47年(1958)繪製記載於《工廠登記圖》,當時該建築物與青菸倉庫連接室內被分隔為3個單位分別為化驗、木工與機械修理室,後期整座建築物作為「修理室」之使用。 5號6號桶材及桶菸倉庫: 室內設有二座貨運電梯及人行樓梯一座,建物二樓西側有與 8 號、 9 號倉庫連通之過廊二座;東側有與桶菸倉庫連通之過廊二座。 9號桶菸倉庫: 室內設有一座貨運電梯、人行樓梯二座,一座為RC造設於東側立面另一座為金屬樓梯設於北側,另北側設有鐵爬梯一座可直通屋面。建物二樓東側有與5號、6號倉庫連通之過廊兩座。 8號桶菸倉庫: 室內設有一座貨運電梯、人行樓梯一座位於北側立面。建物二樓西側有與5號、6號倉庫連通之過廊二座,二樓封木作天花板。 配電室: 平面為矩形,內部空間僅供電力設備擺放。 原製材工廠: 原為製材工廠,之後改為停車場使用。 原警員特勤室: 警員待勤室。 1號2號倉庫: 此建物分為三時期建成,最終於1990年代完工;部分作為除骨工場,部分則為菸葉倉庫。 理髮室/洗衣室: 此建物共有六個內部空間,由北而南依序為原理髮部、原洗衣部、電腦室、UPS儲藏室、盥洗室、物品室。室內皆封木作天花板,原理髮部室內仍留有早期固定式工作桌面,及磨石子座椅。 青菸倉庫: 二層樓加強磚造,室內設有二座貨運電梯,另設人行樓梯室外梯於建築東南角處。 外銷菸葉檢查場: 在「青菸倉庫」未興建之前,為因應「外銷菸葉」數量的增多,已先建立以鋁棚架為主的「外銷菸葉檢查場」來應急。
使用情形全區之土地與建物所有權人皆為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部分房地由其他單位借用,借用單位有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臺中分署、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財政部中區國稅局等。部分由臺中市政府接受委託代管。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 部分建築為木構架,屋頂為瓦披,建築承受力低,風災發生為高風險。
現狀民國108(2019)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是否開放(空)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暫不開放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290280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古字第10502015091號
公告日期: : 2016-10-07 00:00:00.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古字第10802702381號
公告日期: : 2019-11-19 00:00:0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414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414-4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2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2-1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5::
itemNo: : 5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2-2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6::
itemNo: : 6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3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7::
itemNo: : 7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3-1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5/f20bf651-475d-4869-aa1d-cd0d3f4b835d/1.jpg
2::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5/a04cc64e-5aca-4f2a-a299-b69012cbe233/2.jpg
3::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5/34b3eee2-a87a-4c87-8e49-fa9ff0936980/3.jpg
4::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b11275ed-c31a-4d46-bce0-59026c32cb6f/20230705-10.jpg
5::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d6067b65-b22a-4a69-b67b-bb7adc5d692f/20230705-11.jpg
6::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e3aae3b9-4a4a-4207-956c-c2ca2e48400c/20230705-12.jpg
7::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6d57953e-58f4-41b9-b202-1a27e94a8ce8/20230705-13.jpg
8::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9e33f04d-d5d4-4739-9a51-6ba412f5a934/20230705-14.jpg
9::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aa33a467-5cb3-4ea9-b83c-c8d74c7dae02/20230705-15.jpg
10::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ade36826-985b-4e1a-9653-b662543068f3/20230705-16.jpg
11::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8abb3677-2910-4118-9edc-1326d00496e6/20230705-17.jpg
12::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4e5ff5b3-e1da-4a64-8956-c1be33595e27/20230705-18.jpg
13::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9cf4f0f6-a579-470c-9cb8-d063de138a42/20230705-20.jpg
14::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ded47a99-c1f8-4487-928b-bef15dbfb717/20230705-21.jp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7-18/4b0bf002-060f-4c3d-a1a4-72e4b784730e/1051007_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_登錄公告.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7-18/2190c8d9-6daa-42aa-a5d1-9fff7c92fa12/1081119_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_變更公告.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8-22/bc2528e9-fe69-49f8-8080-756eef3d5f95/1051007_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_地籍.pdf
repImgId230524
案件編號: 20161007000001
個案名稱: 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
種類: 1::
code: : A16
name: : 產業
歷史沿革: 日治時期之臺灣專賣局「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創設於昭和17年(1942),2年後(1944)正式建置完成,以鑑定與收購菸草,並複薰乾燥儲存後,再送往工廠製煙。戰後(1945~),於民國42年(1953)正式改稱「臺中菸葉廠」,曾在此「香蕉」、「嘉禾」兩種捲菸;且為全臺四大「葉煙草再乾燥場」中,至民國106年(2017)仍維持營運生產的單位:「豐原捲菸研發製造工廠大里廠區」。 民國105年(2016),臺中市政府以本建築群見證日治到戰後臺中地區菸草產業之發展變遷,並能連結鄰近日治時期之臺中煙草試驗場(今臺中市軟體園區)、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中支局(今臺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及戰後之太平買菸場,形成大臺中菸草產業發展場域,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經調查研究後,於民國108年(2019)修正公告,並明訂歷史建築本體共17棟建物。
評定基準: 1::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2::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3:: : 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指定登錄理由: 1、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1)「專賣局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座落於臺中通往霧峰等地區的交通要道上,為「臺中菸區」的核心地帶;在整個「菸產業鏈」中,具有「生產端」與「製造端」的重要角色,是菸酒產業體系中,較貼近在地農民與製造機能的重要設施與設備,為地方上重要的實作單位,也帶動整個臺中菸區的發展。 (2)「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的保存可連結鄰近日治時期原臺中煙草試驗場(現為臺中軟體園區)、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中支局(今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以及戰後之歷史建築太平買菸場,形成大臺中菸草產業發展場域,提升文化資產保存的正面效應。 2、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1)日治時期「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著眼於「二次乾燥」的功能與意義,為臺灣總督府推動「黃色煙葉種」、因應其「精製化」需求所設立。其中「複薰機」代表著臺灣菸產業從全手工生產,進入「機械化」的一環,戰後「臺中菸葉廠」的定位並無改變;因此,「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可說是臺灣菸產業精製化與機械化的代表。 (2)「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以「鍋爐室(汽罐室)」為動力核心、「複薰室」為生產中心,行政辦公室為輔,整體廠區設計與規劃為十分先進的產業空間設計案例,是當時臺灣進入工業化的廠區代表之一。 (3)「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之生產流程(青菸入庫-除骨-複薰-桶菸入庫-出貨)中,仍完整保存調理、除骨、複薰、包裝等生產機具,且尚可運作,為活保存的珍貴產業文化資產。 3、具地區性建造物類型之特色者: (1)「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為全臺「葉煙草再乾燥場」中,唯一運作至民國106(2017)年底才停止生產的單位,具有歷史傳承性,別具意義。從「葉煙草再乾燥場」之「汽罐室」(創建於1942),到戰後初期「臺中菸葉加工廠」之木造「辦公廳」(今康樂室)(創建於1952年),到「臺中菸葉廠」時期木造「員工食堂」(創建於1953年,今大禮堂),及其他後期改建之鍋爐間、浴室、桶菸倉庫與複薰室等,見證日治到戰後臺中地區菸草產業之發展變遷。 (2)「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既有建築,依著不同時期的發展,反映各時代時興的建築風格,材料方面也表現不同時代慣用的建築材料,可彰顯建築與材料的時代性。 (3)工廠、倉庫、鍋爐室、辦公室等建築型態,充分反映建築空間因應使用需求所呈現的不同樣貌。
法令依據: 第2條第1項第1、2、3款
所屬主管機關: 臺中市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address: : 中興路二段704號
經度: 120.690571
緯度: 24.117844
主管機關名稱: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歷建課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西區市府路41巷19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3-08-30/1b7d105a-b812-4bc2-8c5e-6d2a659edcd3/20230705-19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3-08-30/1b7d105a-b812-4bc2-8c5e-6d2a659edcd3/20230705-19.jpg
name: : 20230705-19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中區分署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161007000001
外觀特徵: 康樂室(原辦公廳): 民國41年(1952)建,一層樓木造建築物,磚造基礎,編竹夾泥牆壁體,外覆雨淋板。屋架為兩組正同柱式木屋架(King-Post)相接,建物外側有木作扶壁斜撐。屋頂鋪水泥瓦。外牆牆基貼附馬賽克磚,在材料運用上具時代代表性。 大禮堂(原員工食堂): 一層樓木造建築物,柱及將部分1M以下為磚造1M以上為編竹夾泥牆,外覆雨淋板。屋架為副同柱式木屋架(Queen-Post),每一組屋架皆有斜撐連接至兩側柱,同時設有火打樑。屋頂形式為半切妻式(日治時期常見,多出現於公共建築),屋面鋪水泥瓦。舞台為木作,正面磚造矮牆貼附馬賽克磚,兩側各一座磨石子樓梯,階梯邊有弧形線條收邊。 辦公室(原汽罐室): 為磚造點基礎系統,室內挑高8米,牆為磚牆加上磚造扶壁柱,上接正同柱式木屋架(King- Post),屋頂原鋪設瓦,後因漏水嚴重改為金屬板屋面。屋身、正立面的山牆以及側立面的屋簷下緣,均有水平飾帶;另水平雨遮則充分反映出現代風潮的語彙;洗石子柱基、柱身、簡化柱頭作為柱子分割,保有三段柱式的簡化柱頭效果。 鍋爐室及澡堂(含煙囪): 為RC造建築,本體為水泥地坪,設備位置另有獨立基礎;浴室地坪為花磚。牆體為磚造加上樑柱系統,上接法國式鋼屋架;本體屋頂現為鐵皮材質,浴室屋頂板為RC造。水平飾帶主要設計於牆基的上緣、山牆角隅以及側立面的屋簷處。澡堂皆以馬賽克磚貼附,內設有一階可坐著泡澡。浴室的入口矮牆、牆面、梳妝台皆以磨石子施作。 複薰工場: 為RC造建築,室內以水泥地坪為主,部分附蓋鋼板,設備所在另設獨立基礎。牆體為磚造加上樑柱系統上接變形芬克式桁架鋼屋架,屋架上設有貓道,並向上延伸太子樓,屋頂現為鐵皮材質。山牆上有開窗,大面積山牆透過五組的半弧形小窗碎化,增加豐富性。而東西兩側立面中段凸起小山牆,抹石子上緣及水平飾角。 7號桶菸倉庫: 為RC造建築,室內為水泥地坪,牆體為磚造加上樑柱系統上接芬克式鋼屋架,屋頂為兩組雙斜屋頂,鋪設水泥瓦。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室外梯,搭配著折板形式雨遮,視覺輕巧。而一樓地坪則保留早期運送菸葉使用的軌道。 原製材工廠: 民國58年(1969)建,為一層樓的鐵筋混凝土柱造蓬頂建築,總面積為 847.6 平方公尺。 原警員特勤室: 民國56年(1967)建,為木造結合鋁製棚架建築,總面積為 40 平方公尺。 1號2號倉庫: 為菸葉倉庫,柱樑及女兒牆鋪貼馬賽克、外牆面刷塗水泥漆,南北側牆山牆帶及東側一樓門外柱亦飾有洗石子。 理髮室/洗衣室: 屬康樂室(原辦公室)延伸之附属建築物。部分空間為木構、編竹夾泥牆、雨淋板等,與康樂室工法相近。為廠區戰後早期興建的服務空間,與康樂室(原辦公室)為同時期建築。 青菸倉庫: 為二層樓加強磚造,主體建築為二組四披水屋頂,水泥瓦,南北兩向留有平台,建築物西側廊道為平屋頂與力霸鋼架鋪設鋼浪板。建於民國55年(1966),建築結構與型式是戰後廠區內早期興建之建築物,具有生產脈絡與稀少性(如大型力霸鋼棚架),有顯著文化資產價值。 外銷菸葉檢查場: 民國51年(1962)建,興建內容包括:鋁屋架鋁屋架、鋁桁架、鐵拉條、鋁側墻架、鋁側墻桁架、鋼筋混凝土柱基、二級檜木桁條、二級檜木封簷板與 151.88 平方公尺的水泥地坪等。 修理室: 磚造建築結構與型式,承襲日治時期建築構造,為戰後廠區內第一批興建建築之一,位於廠區的東南角青菸倉庫與側門之間。原為機械修理廠,之後仍應用為修理室使用。 5號6號桶材及桶菸倉庫: 為二層樓加強磚造,主體建築為二組兩披水屋頂,覆水泥瓦。由於桶菸倉庫燻蒸藥劑時需要完全密閉,因此設計上會盡量減少開窗面積。一樓及二樓之東西側牆皆有高低二處開窗,窗外兩庇面飾洗石子,延伸至南北側牆成為水平裝飾帶。 9號桶菸倉庫: 一樓及二樓之東西側牆皆有高低兩處開窗,其窗外雨庇面飾洗石子,其延伸至南北側牆成為水平裝飾帶。南北側牆山牆帶及東側一樓門外柱亦飾有洗石子。 8號桶菸倉庫: 同9號桶菸倉庫。 配電室: 民國41年(1952)建,建築結構與型式為少見的戰後早期配電室建築案例,為一層樓加強磚造,平屋頂,表面水泥粉刷,牆面及出簷以水平飾帶飾之。
室內特徵: 康樂室(原辦公廳): 主入口由景觀水池、車道及門廊營造入口意象,北、東側為設有隔間的辦公室,西側為半開放辦公區,之後作為康樂室,有總機、福利社、運輸、公會與醫務室。東側以廊道與洗衣、理髮、廁所等附屬空間相連。 大禮堂(原員工食堂): 原為員工食堂,後改為禮堂使用;入口處規劃景觀水池、車道、門廊,凸顯重要性,為廠內重要的集會場所,内部包含舞臺、準備室、集會空間、廁所等。 辦公室(原汽罐室): 汽罐室(第一代鋼爐室)為工廠中的核心,廠中機械的運作皆需仰賴鋼爐室提供蒸氣和動力, 因此重要性堪稱工廠之首。民國46年(1957),第二代鍋爐室建於原汽罐室南側,汽罐室改為辦公空間,增設三層樓之RC造的柱樑板系統,並將地坪重作為磨石子。 鍋爐室及澡堂(含煙囪): 鍋爐室由本體、男女浴室等三個空間組成;本體空間可容納兩座鍋爐、煙道及煙囪設於南側。西側附屬浴室,讓蒸汽能源的運用更加有效。 複薰工場: 原址為日治時期的再乾燥工場,戰後改建為新的複薫工場。歷經機械的更替,工場則多次增改建,現今的樣貌大致為民國55年(1966)完工的樣貌。 7號桶菸倉庫: 原址為日治時期的成品倉庫,戰後拆除改建為桶菸倉庫。空間格局為寬敞的倉庫空間,中間有柱廊,內部設一座貨梯,樓梯設置於室外。民國72年(1983),RC造菸葉倉庫完成後,礙於傳統倉庫的菸甲蟲害嚴重,因而本倉庫已不再堆放桶菸。 修理室: 為民國 47年(1958)繪製記載於《工廠登記圖》,當時該建築物與青菸倉庫連接室內被分隔為3個單位分別為化驗、木工與機械修理室,後期整座建築物作為「修理室」之使用。 5號6號桶材及桶菸倉庫: 室內設有二座貨運電梯及人行樓梯一座,建物二樓西側有與 8 號、 9 號倉庫連通之過廊二座;東側有與桶菸倉庫連通之過廊二座。 9號桶菸倉庫: 室內設有一座貨運電梯、人行樓梯二座,一座為RC造設於東側立面另一座為金屬樓梯設於北側,另北側設有鐵爬梯一座可直通屋面。建物二樓東側有與5號、6號倉庫連通之過廊兩座。 8號桶菸倉庫: 室內設有一座貨運電梯、人行樓梯一座位於北側立面。建物二樓西側有與5號、6號倉庫連通之過廊二座,二樓封木作天花板。 配電室: 平面為矩形,內部空間僅供電力設備擺放。 原製材工廠: 原為製材工廠,之後改為停車場使用。 原警員特勤室: 警員待勤室。 1號2號倉庫: 此建物分為三時期建成,最終於1990年代完工;部分作為除骨工場,部分則為菸葉倉庫。 理髮室/洗衣室: 此建物共有六個內部空間,由北而南依序為原理髮部、原洗衣部、電腦室、UPS儲藏室、盥洗室、物品室。室內皆封木作天花板,原理髮部室內仍留有早期固定式工作桌面,及磨石子座椅。 青菸倉庫: 二層樓加強磚造,室內設有二座貨運電梯,另設人行樓梯室外梯於建築東南角處。 外銷菸葉檢查場: 在「青菸倉庫」未興建之前,為因應「外銷菸葉」數量的增多,已先建立以鋁棚架為主的「外銷菸葉檢查場」來應急。
使用情形: 全區之土地與建物所有權人皆為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部分房地由其他單位借用,借用單位有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臺中分署、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財政部中區國稅局等。部分由臺中市政府接受委託代管。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 部分建築為木構架,屋頂為瓦披,建築承受力低,風災發生為高風險。
現狀: 民國108(2019)年完成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是否開放: (空)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暫不開放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290280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古字第10502015091號
公告日期: : 2016-10-07 00:00:00.0
2::
classification: : 變更/修正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古字第10802702381號
公告日期: : 2019-11-19 00:00:0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414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414-4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2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2-1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5::
itemNo: : 5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2-2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6::
itemNo: : 6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3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7::
itemNo: : 7
cityName: : 臺中市
distName: : 大里區
landNo: : 吉隆段
landSerialNo: : 1263-1
landownership: : 公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5/f20bf651-475d-4869-aa1d-cd0d3f4b835d/1.jpg
2::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5/a04cc64e-5aca-4f2a-a299-b69012cbe233/2.jpg
3::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5/34b3eee2-a87a-4c87-8e49-fa9ff0936980/3.jpg
4::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b11275ed-c31a-4d46-bce0-59026c32cb6f/20230705-10.jpg
5::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d6067b65-b22a-4a69-b67b-bb7adc5d692f/20230705-11.jpg
6::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e3aae3b9-4a4a-4207-956c-c2ca2e48400c/20230705-12.jpg
7::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6d57953e-58f4-41b9-b202-1a27e94a8ce8/20230705-13.jpg
8::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9e33f04d-d5d4-4739-9a51-6ba412f5a934/20230705-14.jpg
9::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aa33a467-5cb3-4ea9-b83c-c8d74c7dae02/20230705-15.jpg
10::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ade36826-985b-4e1a-9653-b662543068f3/20230705-16.jpg
11::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8abb3677-2910-4118-9edc-1326d00496e6/20230705-17.jpg
12::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4e5ff5b3-e1da-4a64-8956-c1be33595e27/20230705-18.jpg
13::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9cf4f0f6-a579-470c-9cb8-d063de138a42/20230705-20.jpg
14::
mediaName: : 不同角度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3-08-30/ded47a99-c1f8-4487-928b-bef15dbfb717/20230705-21.jp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7-18/4b0bf002-060f-4c3d-a1a4-72e4b784730e/1051007_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_登錄公告.pdf
2::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21-07-18/2190c8d9-6daa-42aa-a5d1-9fff7c92fa12/1081119_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_變更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22-08-22/bc2528e9-fe69-49f8-8080-756eef3d5f95/1051007_臺中支局葉煙草再乾燥場建築群_地籍.pdf
repImgId: 230524

# 青 接 於 社會創新平台-探消息-活動看板 - 7

活動序號2313
活動名稱嘉義縣青年社會參與培力工作坊
活動封面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c2acec95-aa79-445e-9f16-50acd485db34.png
開始日期20231223
結束日期20231223
SDGs["3","11"]
是否收費(空)
活動地區嘉義縣
活動地點大林鎮南華路一段 55 號
主辦單位南華大學
活動簡介[{"順位":0,"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636acdf1-dd87-43c8-81c1-7c3b8918ff98.png","圖說":"嘉義縣青年社會參與培力工作坊","簡介":"一、活動緣起 \n有鑑於青年是國家未來發展重要的資產,本計畫以兩大主題「培養人際敏感度」及「提升應變靈活度」設計青年社會參與培力工作坊,搭配參覽臺灣生命教育意象館,探索從出生到死亡的體驗,引領青年自覺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付諸行動。 二、活動目標 (一)培養青年人際敏感度,接納多元包容建立心理安全。 (二)提升青年應變靈活度,鼓勵開放心胸改態學習新事物。\n\n二、活動目的 \n(一)培養青年人際敏感度,接納多元包容建立心理安全。\n(二)提升青年應變靈活度,鼓勵開放心胸改態學習新事物。\n \n三、 活動日期:112 年12 月23 日(六) 09:30-17:00\n\n四、 活動地點及交通接駁:南華大學中道樓 Z510教室(嘉義縣大林鎮南華路一段 55 號)\n            當天上午 8:30 至嘉義高鐵站 2號出口接駁,下午18 :00 至嘉   \n            義高鐵站。\n\n            當天上午9:00 至民雄火車站後出口接駁,下午 17 :30 至民雄 \n            火車站後出口。\n \n五、指導單位:嘉義縣政府勞工暨青年發展處\n\n六、主辦單位:南華大學\n\n七、承辦單位:南華大學產學合作及職涯發展處、學生事務處、生命教育中心"}]
活動嘉賓[{"順位":1,"姓名":"林辰璋","稱謂":"南華大學 副校長兼生命教育中心主任","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bf422de5-d19c-4e91-a3e6-314cb15115f0.jpg"},{"順位":2,"姓名":"董旭英","稱謂":"成功大學 教育研究所所長","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6ec2b29a-ccf1-41c6-aca9-588a79ccf130.jpg"},{"順位":3,"姓名":"吳俊男 ","稱謂":"精湛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b13f33ed-212d-492f-a9dc-8bbc466a3af7.jpg"}]
發起單位窗口
活動負責人窗口
聯絡方式02-25865000
聯絡信箱d33733@tier.org.tw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ed0laK
官方網站連結(空)
臉書專頁連結(空)
社創組織連結(空)
建立時間20231214201845
最後編輯時間20231219085636
活動序號: 2313
活動名稱: 嘉義縣青年社會參與培力工作坊
活動封面: 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c2acec95-aa79-445e-9f16-50acd485db34.png
開始日期: 20231223
結束日期: 20231223
SDGs: ["3","11"]
是否收費: (空)
活動地區: 嘉義縣
活動地點: 大林鎮南華路一段 55 號
主辦單位: 南華大學
活動簡介: [{"順位":0,"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636acdf1-dd87-43c8-81c1-7c3b8918ff98.png","圖說":"嘉義縣青年社會參與培力工作坊","簡介":"一、活動緣起 \n有鑑於青年是國家未來發展重要的資產,本計畫以兩大主題「培養人際敏感度」及「提升應變靈活度」設計青年社會參與培力工作坊,搭配參覽臺灣生命教育意象館,探索從出生到死亡的體驗,引領青年自覺反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付諸行動。 二、活動目標 (一)培養青年人際敏感度,接納多元包容建立心理安全。 (二)提升青年應變靈活度,鼓勵開放心胸改態學習新事物。\n\n二、活動目的 \n(一)培養青年人際敏感度,接納多元包容建立心理安全。\n(二)提升青年應變靈活度,鼓勵開放心胸改態學習新事物。\n \n三、 活動日期:112 年12 月23 日(六) 09:30-17:00\n\n四、 活動地點及交通接駁:南華大學中道樓 Z510教室(嘉義縣大林鎮南華路一段 55 號)\n            當天上午 8:30 至嘉義高鐵站 2號出口接駁,下午18 :00 至嘉   \n            義高鐵站。\n\n            當天上午9:00 至民雄火車站後出口接駁,下午 17 :30 至民雄 \n            火車站後出口。\n \n五、指導單位:嘉義縣政府勞工暨青年發展處\n\n六、主辦單位:南華大學\n\n七、承辦單位:南華大學產學合作及職涯發展處、學生事務處、生命教育中心"}]
活動嘉賓: [{"順位":1,"姓名":"林辰璋","稱謂":"南華大學 副校長兼生命教育中心主任","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bf422de5-d19c-4e91-a3e6-314cb15115f0.jpg"},{"順位":2,"姓名":"董旭英","稱謂":"成功大學 教育研究所所長","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6ec2b29a-ccf1-41c6-aca9-588a79ccf130.jpg"},{"順位":3,"姓名":"吳俊男 ","稱謂":"精湛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照片":"https://si.taiwan.gov.tw/Files/Activity/2313/b13f33ed-212d-492f-a9dc-8bbc466a3af7.jpg"}]
發起單位: 窗口
活動負責人: 窗口
聯絡方式: 02-25865000
聯絡信箱: d33733@tier.org.tw
報名連結: https://reurl.cc/ed0laK
官方網站連結: (空)
臉書專頁連結: (空)
社創組織連結: (空)
建立時間: 20231214201845
最後編輯時間: 20231219085636

# 青 接 於 體驗農村生活-農村主題旅遊規劃 - 8

名稱訪三星 賞銀柳招財氣
其他活動項目(空)
動線導言銀柳與台語「銀兩」同音,因象徵財運廣受大眾喜愛,成為家家戶戶的最佳「年花」之一,冬季來趟宜蘭縣三星鄉天送埤休閒農業區體驗特有的農村生活與花田景觀,還可將「三星之寶」三星蔥及銀柳通通帶回家!
親子特色(空)
銀髮特色(空)
遊學特色適合第一、二年段(國小一到四年級)。在眠腦教育休閒農場能欣賞多種台灣中海拔原生樹種,可以讓學童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並且認識植物的構造與生長歷程,了解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與水生植物所具有的特殊構造;天送埤休閒農業區可以摘採三星蔥及銀柳,在摘採的玩樂過程中,體會農夫的辛苦,同時還能認識各種作物的生產情況,讓學童加深記憶,更能感受到活動的參與感。另外,在天送埤文物館與青蔥文化館,則可以了解當地過去之歷史與文化習俗。
會議特色(空)
校外教學特色適合第一、二年段(國小一到四年級)。在眠腦教育休閒農場能欣賞多種台灣中海拔原生樹種,可以讓學童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並且認識植物的構造與生長歷程,了解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與水生植物所具有的特殊構造;天送埤休閒農業區可以摘採三星蔥及銀柳,在摘採的玩樂過程中,體會農夫的辛苦,同時還能認識各種作物的生產情況,讓學童加深記憶,更能感受到活動的參與感。另外,在天送埤文物館與青蔥文化館,則可以了解當地過去之歷史與文化習俗。
旅遊天數1天
每月特產(空)
行程商品訂購(空)
交通指引天送埤休閒農業區:。開車。走國道5號羅東交流道下高速公路,直走遇中山路一段,右轉接中山路一段(7丙縣道)直走往天送埤方向即扺。。大眾運輸。搭火車在羅東站下車,轉搭公路局國光號(羅東往天送埤),天送埤終點站下車,步行約3分鐘即達。
第一天行程三星鄉天送埤休閒農業區採銀柳→眠腦教育休閒農場→天送埤文物館參觀→蔥蒜美食館吃美食→青蔥文化館買伴手禮→返家
第一天行程特色宜蘭縣三星鄉以產三星蔥聞名,鄉內天送埤休閒農業區除了種有三星蔥蒜外,區內還是種植銀柳最多的地方,面積廣達80公頃,占台灣總產量95以上,每年12月到隔年2月是採收期,只見遊客穿梭在銀柳林中摘銀柳,來到休區不妨跟著其他人穿上雨鞋,到林中摘銀柳,把「銀兩」帶回家去吧!。採完銀柳後,肚子應該有點餓了吧!接著就去吃「卜肉」。三星卜肉做法是豬肉經過拍打按摩後,再裹上特殊配方麵粉油炸而成,肉質香嫩彈牙,好吃得沒話說。。接著來到眠腦教育休閒農場,農場園區內培植近500種以上樹木,其中以台灣原生種的樹木就有360餘種及常見和觀賞植物,每一棵樹木都是農場主人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走遍台灣鄉野林間所收集而來。在這裡能見到台灣5大國寶針葉樹──紅檜、台灣扁柏、台灣肖楠、台灣杉、巒大杉,這些都是農場代表性的樹種。加上牛樟、台灣檫樹、烏心石、黃連木、台灣櫸,在這裡可以將台灣中海拔的原生樹種全都看遍。。接著到天送埤文物館參觀。在文物館的外面有一座座用石頭堆成的五彩石垺和古樸稻草人,館內1樓將天送埤的伐木產業做了完整的呈現,工人如何伐木、大的嚇人的各式鐵鋸、翻鉤等古老器具都陳列在館內,遊客還可以試拉用來搬運木材的木馬,體驗一下早年伐木工人將木馬接下山的辛苦。館內的二樓則以老照片及老家具為主,可讓遊客可以拼湊出過去村中生活的樣貌,並了解過往純樸的歲月。。來三星當然不能錯過有名的三星蔥。青蔥文化館是由穀倉改建而成,館內還以裝置藝術、圖文互動及模型方式,呈現銀柳(兩)、蔥的栽培及成長過程。若沒有下田拔過蔥,可利用館內「採蔥互動體驗」過過乾癮,按照螢幕指示,每個人都能化身蔥農,大顯身手!此外,展售館內不但可以買到新鮮青蔥,還有新開發的蔥明餅、青蔥醬、餡餅等,不妨買些回家當伴手禮。。參觀完青蔥文化館,當然得到隔壁的田媽媽蔥蒜美食館享用三星鄉田媽媽烹調的蔥蒜料理再回家。這裡的料理是搭配當令時節的農產品,可讓你吃到三星「上青」的在地好料理。招牌菜色有「青炒蔥蒜」及「蔥根養生湯」,色澤翠綠的蔥段飽滿有彈性,香甜卻不過分辛辣的蔥味,經大火翻炒美味上桌;養生湯將幼嫩不老的蔥白根部連雞熬湯,清爽不膩的湯頭讓蔥化身成桌上的主角。此外,「茄咬蔥雙拼」為鮮嫩的茄子夾一段蔥,燴上糖醋醬後微炸,酸甜入口非常下飯。
第二天行程(空)
第二天行程特色(空)
第三天行程(空)
第三天行程特色(空)
景點縣市宜蘭縣
鄉鎮三星鄉
緯度(空)
經度(空)
名稱: 訪三星 賞銀柳招財氣
其他活動項目: (空)
動線導言: 銀柳與台語「銀兩」同音,因象徵財運廣受大眾喜愛,成為家家戶戶的最佳「年花」之一,冬季來趟宜蘭縣三星鄉天送埤休閒農業區體驗特有的農村生活與花田景觀,還可將「三星之寶」三星蔥及銀柳通通帶回家!
親子特色: (空)
銀髮特色: (空)
遊學特色: 適合第一、二年段(國小一到四年級)。在眠腦教育休閒農場能欣賞多種台灣中海拔原生樹種,可以讓學童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並且認識植物的構造與生長歷程,了解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與水生植物所具有的特殊構造;天送埤休閒農業區可以摘採三星蔥及銀柳,在摘採的玩樂過程中,體會農夫的辛苦,同時還能認識各種作物的生產情況,讓學童加深記憶,更能感受到活動的參與感。另外,在天送埤文物館與青蔥文化館,則可以了解當地過去之歷史與文化習俗。
會議特色: (空)
校外教學特色: 適合第一、二年段(國小一到四年級)。在眠腦教育休閒農場能欣賞多種台灣中海拔原生樹種,可以讓學童察覺不同植物各具特徵,可資辨認,並且認識植物的構造與生長歷程,了解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與水生植物所具有的特殊構造;天送埤休閒農業區可以摘採三星蔥及銀柳,在摘採的玩樂過程中,體會農夫的辛苦,同時還能認識各種作物的生產情況,讓學童加深記憶,更能感受到活動的參與感。另外,在天送埤文物館與青蔥文化館,則可以了解當地過去之歷史與文化習俗。
旅遊天數: 1天
每月特產: (空)
行程商品訂購: (空)
交通指引: 天送埤休閒農業區:。開車。走國道5號羅東交流道下高速公路,直走遇中山路一段,右轉接中山路一段(7丙縣道)直走往天送埤方向即扺。。大眾運輸。搭火車在羅東站下車,轉搭公路局國光號(羅東往天送埤),天送埤終點站下車,步行約3分鐘即達。
第一天行程: 三星鄉天送埤休閒農業區採銀柳→眠腦教育休閒農場→天送埤文物館參觀→蔥蒜美食館吃美食→青蔥文化館買伴手禮→返家
第一天行程特色: 宜蘭縣三星鄉以產三星蔥聞名,鄉內天送埤休閒農業區除了種有三星蔥蒜外,區內還是種植銀柳最多的地方,面積廣達80公頃,占台灣總產量95以上,每年12月到隔年2月是採收期,只見遊客穿梭在銀柳林中摘銀柳,來到休區不妨跟著其他人穿上雨鞋,到林中摘銀柳,把「銀兩」帶回家去吧!。採完銀柳後,肚子應該有點餓了吧!接著就去吃「卜肉」。三星卜肉做法是豬肉經過拍打按摩後,再裹上特殊配方麵粉油炸而成,肉質香嫩彈牙,好吃得沒話說。。接著來到眠腦教育休閒農場,農場園區內培植近500種以上樹木,其中以台灣原生種的樹木就有360餘種及常見和觀賞植物,每一棵樹木都是農場主人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走遍台灣鄉野林間所收集而來。在這裡能見到台灣5大國寶針葉樹──紅檜、台灣扁柏、台灣肖楠、台灣杉、巒大杉,這些都是農場代表性的樹種。加上牛樟、台灣檫樹、烏心石、黃連木、台灣櫸,在這裡可以將台灣中海拔的原生樹種全都看遍。。接著到天送埤文物館參觀。在文物館的外面有一座座用石頭堆成的五彩石垺和古樸稻草人,館內1樓將天送埤的伐木產業做了完整的呈現,工人如何伐木、大的嚇人的各式鐵鋸、翻鉤等古老器具都陳列在館內,遊客還可以試拉用來搬運木材的木馬,體驗一下早年伐木工人將木馬接下山的辛苦。館內的二樓則以老照片及老家具為主,可讓遊客可以拼湊出過去村中生活的樣貌,並了解過往純樸的歲月。。來三星當然不能錯過有名的三星蔥。青蔥文化館是由穀倉改建而成,館內還以裝置藝術、圖文互動及模型方式,呈現銀柳(兩)、蔥的栽培及成長過程。若沒有下田拔過蔥,可利用館內「採蔥互動體驗」過過乾癮,按照螢幕指示,每個人都能化身蔥農,大顯身手!此外,展售館內不但可以買到新鮮青蔥,還有新開發的蔥明餅、青蔥醬、餡餅等,不妨買些回家當伴手禮。。參觀完青蔥文化館,當然得到隔壁的田媽媽蔥蒜美食館享用三星鄉田媽媽烹調的蔥蒜料理再回家。這裡的料理是搭配當令時節的農產品,可讓你吃到三星「上青」的在地好料理。招牌菜色有「青炒蔥蒜」及「蔥根養生湯」,色澤翠綠的蔥段飽滿有彈性,香甜卻不過分辛辣的蔥味,經大火翻炒美味上桌;養生湯將幼嫩不老的蔥白根部連雞熬湯,清爽不膩的湯頭讓蔥化身成桌上的主角。此外,「茄咬蔥雙拼」為鮮嫩的茄子夾一段蔥,燴上糖醋醬後微炸,酸甜入口非常下飯。
第二天行程: (空)
第二天行程特色: (空)
第三天行程: (空)
第三天行程特色: (空)
景點縣市: 宜蘭縣
鄉鎮: 三星鄉
緯度: (空)
經度: (空)
[ 搜尋所有 青 接 ... ]

與青??接同分類的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他庫旺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aˇguvangˋ | 華語辭義: 黃蘿蔔 | 客語例句: 鐵路便當裡背一般有放他庫旺。

黑輪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oˇlenˋ | 華語辭義: 黑輪 | 客語例句: 車頭脣盡多人賣黑輪。

托勞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oloˋ | 華語辭義: 黑鮪魚 | 客語例句: 聽講托勞一垤就愛幾下百箍。

蛋塔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danˋtaˇ/lonˋtabˋ | 華語辭義: 蛋塔 | 客語例句: 轉角該間賣?蛋塔愛排列正買得?。

壽司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uxiˋ | 華語辭義: 壽司 | 客語例句: 天光日蹶山你愛帶壽司抑係便當?

壽喜燒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iˇkiakiˋ | 華語辭義: 壽喜燒 | 客語例句: 暗晡夜愛同朋友共下去食壽喜燒。

慕思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muˋsiiˇ | 華語辭義: 慕思 | 客語例句: 母親節會到?買隻慕思卵糕來慶祝一下。

熱狗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erˋgoˇ | 華語辭義: 熱狗 | 客語例句: 熱狗盡像煙腸毋過味緒無共樣。

優酪乳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uluoˋluˇ | 華語辭義: 優酪乳 | 客語例句: 辦桌盡肯出優酪乳。

膨線衫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ongxiensamˊ | 華語辭義: 毛線衣 | 客語例句: 這領膨線衫係用機器打?。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amˊ | 華語辭義: 上衣 | 客語例句: 這領衫買忒一千個銀。

衫褲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amˊfu | 華語辭義: 衣服 | 客語例句: 這身衫褲係阿姆買分?。

林檎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ingoˋ/limˇkimˇ | 華語辭義: 蘋果 | 客語例句: 去看舅公愛帶兜林檎分佢食。

西裝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xiˊzongˊ | 華語辭義: 西裝 | 客語例句: 阿爸新做一身西裝。

襯衫【面衫】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xiadziiˋ【miensamˊ】 | 華語辭義: 襯衫 | 客語例句: 該業務員見上班都著襯衫(面衫)。

他庫旺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aˇguvangˋ | 華語辭義: 黃蘿蔔 | 客語例句: 鐵路便當裡背一般有放他庫旺。

黑輪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oˇlenˋ | 華語辭義: 黑輪 | 客語例句: 車頭脣盡多人賣黑輪。

托勞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oloˋ | 華語辭義: 黑鮪魚 | 客語例句: 聽講托勞一垤就愛幾下百箍。

蛋塔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danˋtaˇ/lonˋtabˋ | 華語辭義: 蛋塔 | 客語例句: 轉角該間賣?蛋塔愛排列正買得?。

壽司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uxiˋ | 華語辭義: 壽司 | 客語例句: 天光日蹶山你愛帶壽司抑係便當?

壽喜燒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iˇkiakiˋ | 華語辭義: 壽喜燒 | 客語例句: 暗晡夜愛同朋友共下去食壽喜燒。

慕思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muˋsiiˇ | 華語辭義: 慕思 | 客語例句: 母親節會到?買隻慕思卵糕來慶祝一下。

熱狗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erˋgoˇ | 華語辭義: 熱狗 | 客語例句: 熱狗盡像煙腸毋過味緒無共樣。

優酪乳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uluoˋluˇ | 華語辭義: 優酪乳 | 客語例句: 辦桌盡肯出優酪乳。

膨線衫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ongxiensamˊ | 華語辭義: 毛線衣 | 客語例句: 這領膨線衫係用機器打?。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amˊ | 華語辭義: 上衣 | 客語例句: 這領衫買忒一千個銀。

衫褲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amˊfu | 華語辭義: 衣服 | 客語例句: 這身衫褲係阿姆買分?。

林檎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ingoˋ/limˇkimˇ | 華語辭義: 蘋果 | 客語例句: 去看舅公愛帶兜林檎分佢食。

西裝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xiˊzongˊ | 華語辭義: 西裝 | 客語例句: 阿爸新做一身西裝。

襯衫【面衫】

腔調: 四縣 | 分類: 服飾美容 | 客家音標: xiadziiˋ【miensamˊ】 | 華語辭義: 襯衫 | 客語例句: 該業務員見上班都著襯衫(面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