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 客家委員會

客家辭義的腔調是四縣, 分類是飲食, 客家音標是euˊ, 華語辭義是燙熱, 客語例句是三餐都在屋下食阿姆煮?燒飯燒菜。.

分類飲食
腔調四縣
客家辭義
客家音標euˊ
華語辭義燙熱
英語辭義hot
客語例句三餐都在屋下食阿姆煮?燒飯燒菜。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我天天都在家裡吃母親煮的熱熱的飯菜。

分類

飲食

腔調

四縣

客家辭義

客家音標

euˊ

華語辭義

燙熱

英語辭義

hot

客語例句

三餐都在屋下食阿姆煮?燒飯燒菜。

客家例句語音

華語翻譯

我天天都在家裡吃母親煮的熱熱的飯菜。

根據名稱 燒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

# 燒 於 工藝中心臺灣工藝之家 - 1

名稱陳威恩
電話03-5575167
地址新竹縣新豐鄉建振興街46號
工坊名稱圭窯新彩燒陶藝工坊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日請先預約
圖檔連結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00a1a146-001d-47f4-8396-8d3c12f05cc4.jpg
內容在文明曙光初露的遠古,土與火共時並生,始於食,漸而住,逐步成為一種生活文化。陶藝歷經千百年的試煉,不管就生活實用的價值,抑或人文藝術之表現,土與火的長年恆燒,已形成了其獨特而繁複的歷史。陳威恩自從發現柴燒之美後,從好奇到感動,從感動到研究,從此與「柴燒」衣帶相繫!  美工科畢業的陳威恩,早年在雕塑工廠從事工藝品的製作,因工廠裡的化學物品引發過敏而改行作陶藝。1984年他啟蒙於吳燧火,兩年後再到鶯歌向陶藝家翁國禎習陶,又兩年後,他自立門戶,成立了「圭窯陶藝工作室」,以製作生活陶為主,使用一般用電窯,上釉燒出市場需求最大的茶具。  1992年,陳威恩參加臺灣省陶藝協會主辦的柴燒活動,打開了他通往柴燒陶藝之路,對於柴燒不上釉卻能燒出溫潤、深沉、凝斂之美,他深受吸引;隨著活動的進行,他看到土與火的結合、幻化,感動莫名。某日,他在書店看到一本介紹日本「備前燒」的書,閱讀後更了解柴燒之歷史與其中之技術,由此升起了一探究竟的雄心!  1996年,陳威恩赴日本參觀岡山的「備前燒」,這種燒陶技術從中國傳至日本,卻在日本發揚光大,傳承一千餘年。「備前燒」堅持使用登窯燒陶,以赤松木當燃料,創造出了古樸卻千變化萬之美。「柴燒的顏色不輸上釉的陶器,器型也很吸引我,那種樸拙之美很耐看。」在深入了解「備前燒」之後,陳威恩的陶藝作品風格丕變,捨棄釉藥改事柴燒。在研製過程中,他甚至在2003年,將自己對柴燒之美、效果說明、窯爐的設計、窯爐材料介紹及如何築窯、如何裝窯、窯具的準備與運用、燒窯技法、出窯、作品的清理等燒製工法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書出版。  火、土、人是柴燒的三大要素。根據陳威恩的經驗,單純的陶土與火的結合,加上落灰中的金屬氧化物,受到氧化還原兩種作用所影響之融合,可以迸發出17種顏色效果,主要來自木柴及土中蘊藏各種不同的礦物質,如鐵、鋅、鈦等的反應。「同一種木材,生長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土壤裡有不同的礦物元素,燒出來的效果就都不一樣,這就是柴燒迷人的地方」,陳威恩笑著說。長年鑽研下來,現在他已可以透過經驗,以氧化還原與溫度之控制,燒出構想中的作品了。  柴燒需要日以繼夜地看顧柴火,因此陳威恩和學生輪班鎮日看守,是常有的事。三更半夜,在空曠偏遠之地,所有人皆已入睡,他仍須守候在火窯邊;夏日炎炎,窯溫高達上千度的熱氣,更是讓他汗水涔涔。在夜深人靜之際,他難免也會升起「真的非得如此?」的問號,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窯時,陳威恩形容,那就像孕婦懷胎十月,產子後的喜悅心情──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隨著近年節能減碳的共識,陳威恩也研究出了以科學的方式表現柴燒效果,他改以瓦斯替代大量的木柴,僅使用少量的柴火製作效果,這個研發他正在申請專利中。  陳威恩的陶作強調簡樸之美,這從「簡單的線」系列的名稱就可看出。他在這個系列中,打破拉坯製壺通常以圓呈現的制約,泥塑出線條,使作品多半以線表現面,並以檜木或梢楠木為壺把、壺蓋,營造出柴燒與其他媒材的相合手感。其中火與灰的結合,創造出古樸、粗獷的面貌,灰、黑、焦黃,都是柴燒的遺跡,搭配渾厚多變的木紋肌里壺柄與壺蓋,呈現出壺體多層次的色感與樸雅之大器。此系列中的燈籠型茶壺作品,創意來自古昔元宵節提的燈籠造型,類幾何形狀的壺,懸著ㄇ型的紅銅提樑,莊重、靈靜之氣溢於形外,壺身與茶杯之多層次色彩,每個各顯其彩,各有妙趣、個性,令人驚嘆柴燒奇妙之造色。  柴燒的「窯變」無人能掌握,所有從事陶藝創作者莫不以「中樂透」的心情等待出窯。陳威恩的〈窯變〉為仿日本陶山時期葫蘆的的器型,源自氧化鐵的紅漸次分布於壺體一側,另一側則因落灰而生斑駁之肌理,作品既典雅又樸拙,讓陳威恩直呼:這是可遇不可求之作。  出生基督教家庭的他,近期也引《聖經》為創作題材,如〈方舟〉一作即表達出了他的信仰與對生活的看法。而無論題材為何,柴燒的雅樸內蘊已成為陳威恩作品的一貫氣質。(34期)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30.html
名稱: 陳威恩
電話: 03-5575167
地址: 新竹縣新豐鄉建振興街46號
工坊名稱: 圭窯新彩燒陶藝工坊
開放時間: 周一至周五09:00~17:00,周六、日請先預約
圖檔連結網址: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00a1a146-001d-47f4-8396-8d3c12f05cc4.jpg
內容: 在文明曙光初露的遠古,土與火共時並生,始於食,漸而住,逐步成為一種生活文化。陶藝歷經千百年的試煉,不管就生活實用的價值,抑或人文藝術之表現,土與火的長年恆燒,已形成了其獨特而繁複的歷史。陳威恩自從發現柴燒之美後,從好奇到感動,從感動到研究,從此與「柴燒」衣帶相繫!  美工科畢業的陳威恩,早年在雕塑工廠從事工藝品的製作,因工廠裡的化學物品引發過敏而改行作陶藝。1984年他啟蒙於吳燧火,兩年後再到鶯歌向陶藝家翁國禎習陶,又兩年後,他自立門戶,成立了「圭窯陶藝工作室」,以製作生活陶為主,使用一般用電窯,上釉燒出市場需求最大的茶具。  1992年,陳威恩參加臺灣省陶藝協會主辦的柴燒活動,打開了他通往柴燒陶藝之路,對於柴燒不上釉卻能燒出溫潤、深沉、凝斂之美,他深受吸引;隨著活動的進行,他看到土與火的結合、幻化,感動莫名。某日,他在書店看到一本介紹日本「備前燒」的書,閱讀後更了解柴燒之歷史與其中之技術,由此升起了一探究竟的雄心!  1996年,陳威恩赴日本參觀岡山的「備前燒」,這種燒陶技術從中國傳至日本,卻在日本發揚光大,傳承一千餘年。「備前燒」堅持使用登窯燒陶,以赤松木當燃料,創造出了古樸卻千變化萬之美。「柴燒的顏色不輸上釉的陶器,器型也很吸引我,那種樸拙之美很耐看。」在深入了解「備前燒」之後,陳威恩的陶藝作品風格丕變,捨棄釉藥改事柴燒。在研製過程中,他甚至在2003年,將自己對柴燒之美、效果說明、窯爐的設計、窯爐材料介紹及如何築窯、如何裝窯、窯具的準備與運用、燒窯技法、出窯、作品的清理等燒製工法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書出版。  火、土、人是柴燒的三大要素。根據陳威恩的經驗,單純的陶土與火的結合,加上落灰中的金屬氧化物,受到氧化還原兩種作用所影響之融合,可以迸發出17種顏色效果,主要來自木柴及土中蘊藏各種不同的礦物質,如鐵、鋅、鈦等的反應。「同一種木材,生長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土壤裡有不同的礦物元素,燒出來的效果就都不一樣,這就是柴燒迷人的地方」,陳威恩笑著說。長年鑽研下來,現在他已可以透過經驗,以氧化還原與溫度之控制,燒出構想中的作品了。  柴燒需要日以繼夜地看顧柴火,因此陳威恩和學生輪班鎮日看守,是常有的事。三更半夜,在空曠偏遠之地,所有人皆已入睡,他仍須守候在火窯邊;夏日炎炎,窯溫高達上千度的熱氣,更是讓他汗水涔涔。在夜深人靜之際,他難免也會升起「真的非得如此?」的問號,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窯時,陳威恩形容,那就像孕婦懷胎十月,產子後的喜悅心情──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隨著近年節能減碳的共識,陳威恩也研究出了以科學的方式表現柴燒效果,他改以瓦斯替代大量的木柴,僅使用少量的柴火製作效果,這個研發他正在申請專利中。  陳威恩的陶作強調簡樸之美,這從「簡單的線」系列的名稱就可看出。他在這個系列中,打破拉坯製壺通常以圓呈現的制約,泥塑出線條,使作品多半以線表現面,並以檜木或梢楠木為壺把、壺蓋,營造出柴燒與其他媒材的相合手感。其中火與灰的結合,創造出古樸、粗獷的面貌,灰、黑、焦黃,都是柴燒的遺跡,搭配渾厚多變的木紋肌里壺柄與壺蓋,呈現出壺體多層次的色感與樸雅之大器。此系列中的燈籠型茶壺作品,創意來自古昔元宵節提的燈籠造型,類幾何形狀的壺,懸著ㄇ型的紅銅提樑,莊重、靈靜之氣溢於形外,壺身與茶杯之多層次色彩,每個各顯其彩,各有妙趣、個性,令人驚嘆柴燒奇妙之造色。  柴燒的「窯變」無人能掌握,所有從事陶藝創作者莫不以「中樂透」的心情等待出窯。陳威恩的〈窯變〉為仿日本陶山時期葫蘆的的器型,源自氧化鐵的紅漸次分布於壺體一側,另一側則因落灰而生斑駁之肌理,作品既典雅又樸拙,讓陳威恩直呼:這是可遇不可求之作。  出生基督教家庭的他,近期也引《聖經》為創作題材,如〈方舟〉一作即表達出了他的信仰與對生活的看法。而無論題材為何,柴燒的雅樸內蘊已成為陳威恩作品的一貫氣質。(34期)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30.html

# 燒 於 文資局歷史建築 - 2

案件編號20090710000001
個案名稱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
種類1::
code: : A16
name: : 產業
歷史沿革添興窯創建於民國44年(1955)。此為創窯時所建立第一座蛇窯,後來由於產品銷售量日大,於民國49年(1960)建立第二座蛇窯,民國75年(1986)由於不符經濟需求,拆去一座,現在保存的蛇窯是創窯時所建立的蛇窯。民國88年(1999)921大地震,本窯遭受嚴重的損傷;窯體被震得幾乎全毀,後經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民國89年(2000)8月3日修復完成 ,現已成為台灣地區現存仍實際燒窯的最老蛇窯 ,繼續擔負延續台灣陶藝傳統的使命。 添興窯歷史: ◎民國44年(1955)由林陳梅 女士【第一代,即現任主人 林清河 之祖母】率子林天鍫 、 林雙喜第二代等創立於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里舊中潭公路邊即【集集綠色隧道】,初期設一座蛇窯專門製作實用之粗陶器皿及琉璃瓦,成立後因產品精良普受愛顧,業務蒸蒸日上。 ◎民國48年(1959)由於市場需求,為提昇產量又增設一座蛇窯。 ◎民國49年(1960)第二代 林添進 (四子)加入本窯經營行列。 ◎民國52年(1963)為改善陶土之處理品質,不惜鉅資購置大型練土機,當時一般窯場仍以人力或獸力處理陶土。從此,產品品質大幅提昇,而受廣大民眾之肯定。 ◎民國66年(1977)由於家族分產由林雙喜 (第二代二房)獨自接掌。 ◎民國68年(1979)現任主人 林清河(第三代、 林雙喜 之獨子)開始接掌,並致力於產品提昇。 ◎民國69年(1980)開始採用電窯、瓦斯窯及增設其他現代化之機器設備,以符合現代化做陶之需求。 ◎民國72年(1983)台灣經濟環境大幅變遷,玻璃製品普及與石化製品(塑膠類)之氾濫,粗陶競爭力漸失。故開始減產粗陶,轉而加強開發較有品味之陶藝品,並積極建立窯場特色。 ◎民國75年(1986)全部放棄粗陶製作,並減產琉璃瓦,拆除一座蛇窯。將生產重心轉向生活陶藝系列,期使陶藝品走入一般家庭生活。 ◎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來窯玩陶的民眾越來越多,乃斥資設立「陶藝教室」。將「陶藝之旅」活動納入添興窯之正式經營項目,引起相當正面之迴響,全面停產琉璃瓦。 ◎民國七十九年(西元1990年)籌建作品展示場,讓添興窯作品有一個良好的展示空間,同年11月正式完工開幕,取名為 "添興窯陶藝中心"。添興窯創窯時的老事務所,為創窯初期以自己生產的磚瓦為主要建材所建;為二戰後台灣特有建築模式,現已不多見。所有人林清河在台灣現代陶的努力與聲望極具代表性,不但刻意保存且對這棟建築維護與賦予的文化價值,堪為台灣建築文化的精神象徵。 添興窯創窯時的第一代機器,是添興窯創窯初期印製琉璃瓦的主要設備,為二戰後台灣陶業較先進之設備。迄民國四十九年(西元1960年)起,因添興窯逐漸使用電動沖床而閒置。添興窯為了保存產業歷史脈絡,刻意保存於原位至今,目前仍無發現其他保存的紀錄,其價值已無法估算。所有人林清河在台灣現代陶的努力與聲望極具代表性,不但刻意保存且對這部機器並維護與賦予其文化價值,堪為台灣陶業文化的精神象徵。 特色:設置當時因台灣電力尚未普遍,機器設計以人力操作,必須以二名孔武有力的男性熟練師傅操作。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林清河提供
評定基準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4::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蛇窯本體為目前少數保留柴燒的老窯,而就南投縣境內仍持續使用之陶業設備,就台灣陶業發展而言,具有地區特色。 添興窯之蛇窯與老事務所,人力沖床,有其連貫聯結之歷史文化價值,在南投陶業史中占重要地位,在教育與文化推廣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法令依據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二條規定:「歷史建築之登錄,應參考下列基準(1)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所屬主管機關南投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1::
itemNo: : 1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address: : 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里楓林巷10號
經度120.75527352644
緯度23.832878042347
主管機關名稱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文資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南投縣南投市建國路135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9-09/992607a4-06ea-4e59-86ef-2699b21daace/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9-09/992607a4-06ea-4e59-86ef-2699b21daace/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jpg
name: :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添O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90710000001
外觀特徵蛇窯: 年齡 :迄民國111年(2022)已滿 67 歲,前後計燒窯 1500 餘次;921災後迄民國107年(2008)7月已燒20窯。 醫療紀錄與健康狀況 :60多年來共局部維修或大修共10餘次〈含921災後修復〉目前狀況良好。現仍繼續燒製 自然、率性、樸實、雅緻的現代柴燒陶。 體格 :窯室身長 7 5 台尺,窯頭長 20 台尺,總長 90 台尺,身高 12 台尺,煙囪高 20 台尺。 姿貌 : 按 15 度斜坡建築, 共有窯門三個,左右窯窗各 25 個〈共50個〉,窯頭柴灶孔二個及通氣孔一個。 產量 : 早期可生產大水缸 60 餘個,酒甕數百個,外加琉璃瓦 7000 ~ 8000 片。由於目前需用以蛇窯燒的陶藝品不多,故每窯僅燒約全窯容積的1/3,其他2/3容積必須維持空燒 , 成本雖高但是為了維持老蛇窯的長壽,仍是值得。 ﹝註:一般窯爐若長久不燒窯容易風化塌陷 。﹞ 食量 : 每窯約需薪 柴 3 ~ 4萬台斤(18公噸 ~ 24公噸)。 現在職務 : 除每年燒窯 3 ~ 6 次外,可供遊客走入窯中欣賞內部 60多年燒窯的痕跡,及緬懷先民燒陶之辛苦,宛如走入時空隧道 。 事務所: 非台灣常見的江南式建築,也非仿西洋巴洛克式或日本和式建物,應屬台灣戰後初期台灣特有民宅;因非建築主流現已不多見。 人力沖床: 類別:機器 材質:鋼鐵 技法:鑄造、車床、焊接 尺寸: 85*85*160cm。
室內特徵添興窯保留了一座創窯至民國111年(2022)已有67年歷史的蛇窯,其構造與功能均相當完整。除了燒製獨特風味的柴燒作品外,不燒窯時則開放民眾入窯內參觀欣賞窯內累積67年的燒窯留下的痕跡,宛如走入時光隧道。
使用情形除了燒製獨特風味的柴燒作品外,不燒窯時則開放民眾入窯內參觀欣賞窯內累積54年的燒窯留下的痕跡,宛如走入時光隧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整座蛇窯,俾利與當地產業發展進行相互配合,活化本棟歷史建築
現狀蛇窯:由於目前使用以蛇窯燒的陶藝品不多,故每窯僅燒約全窯容積的1/3,其他2/3容積必須維持空燒。 事務所:目前閒置。 人力沖床:閒置。 目前蛇窯仍維持使用(每年至少一次),窯內有局部磚構造崩落損壞(可提小型修繕計畫)。
是否開放1
是否收費(空)
開放時間週四休息,其餘每日上午9:00 - 下午5:30
網站名稱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網址https://www.nthcc.gov.tw/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9-2231191#409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801477680號
公告日期: : 2009-07-10 11:15:30.0
landlotList1::
itemNo: : 1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landNo: : 龍泉段
landSerialNo: : 500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landNo: : 龍泉段
landSerialNo: : 506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landNo: : 龍泉段
landSerialNo: : 262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landNo: : 龍泉段
landSerialNo: : 263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1::
mediaName: : 添興窯(蛇窯)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添興窯(蛇窯)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101bac77-5b94-4516-96da-01a6faa9c784/添興窯(蛇窯).png
2::
mediaName: : 蛇窯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蛇窯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13132add-0ef7-4dc0-9b3f-4c679ebde5ab/蛇窯.png
3::
mediaName: :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蛇窯週邊工作區域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蛇窯週邊工作區域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3c94b773-d1db-441b-8e62-6200bc5add27/蛇窯週邊工作區域.png
4::
mediaName: : 添興窯外圍景觀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添興窯外圍景觀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f2603a47-64f6-4c5e-907a-8effe8763761/添興窯外圍景觀.png
5::
mediaName: :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老事務所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老事務所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356a770f-16d6-450a-9634-26c5c2816e5a/老事務所.png
6::
mediaName: :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人力沖床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人力沖床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19e90a35-5b06-4dff-b668-958d29a9fae9/人力沖床.png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9-05-08/7b5930ab-ad8b-40f5-8448-d6c9916f29ae/添興窯公告.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4892/photo/9310861d-1356-475a-9b9c-4d5bba72e44a.jpg
repImgId183983
案件編號: 20090710000001
個案名稱: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
種類: 1::
code: : A16
name: : 產業
歷史沿革: 添興窯創建於民國44年(1955)。此為創窯時所建立第一座蛇窯,後來由於產品銷售量日大,於民國49年(1960)建立第二座蛇窯,民國75年(1986)由於不符經濟需求,拆去一座,現在保存的蛇窯是創窯時所建立的蛇窯。民國88年(1999)921大地震,本窯遭受嚴重的損傷;窯體被震得幾乎全毀,後經克服各種困難,終於在民國89年(2000)8月3日修復完成 ,現已成為台灣地區現存仍實際燒窯的最老蛇窯 ,繼續擔負延續台灣陶藝傳統的使命。 添興窯歷史: ◎民國44年(1955)由林陳梅 女士【第一代,即現任主人 林清河 之祖母】率子林天鍫 、 林雙喜第二代等創立於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里舊中潭公路邊即【集集綠色隧道】,初期設一座蛇窯專門製作實用之粗陶器皿及琉璃瓦,成立後因產品精良普受愛顧,業務蒸蒸日上。 ◎民國48年(1959)由於市場需求,為提昇產量又增設一座蛇窯。 ◎民國49年(1960)第二代 林添進 (四子)加入本窯經營行列。 ◎民國52年(1963)為改善陶土之處理品質,不惜鉅資購置大型練土機,當時一般窯場仍以人力或獸力處理陶土。從此,產品品質大幅提昇,而受廣大民眾之肯定。 ◎民國66年(1977)由於家族分產由林雙喜 (第二代二房)獨自接掌。 ◎民國68年(1979)現任主人 林清河(第三代、 林雙喜 之獨子)開始接掌,並致力於產品提昇。 ◎民國69年(1980)開始採用電窯、瓦斯窯及增設其他現代化之機器設備,以符合現代化做陶之需求。 ◎民國72年(1983)台灣經濟環境大幅變遷,玻璃製品普及與石化製品(塑膠類)之氾濫,粗陶競爭力漸失。故開始減產粗陶,轉而加強開發較有品味之陶藝品,並積極建立窯場特色。 ◎民國75年(1986)全部放棄粗陶製作,並減產琉璃瓦,拆除一座蛇窯。將生產重心轉向生活陶藝系列,期使陶藝品走入一般家庭生活。 ◎民國七十八年(西元1989年)來窯玩陶的民眾越來越多,乃斥資設立「陶藝教室」。將「陶藝之旅」活動納入添興窯之正式經營項目,引起相當正面之迴響,全面停產琉璃瓦。 ◎民國七十九年(西元1990年)籌建作品展示場,讓添興窯作品有一個良好的展示空間,同年11月正式完工開幕,取名為 "添興窯陶藝中心"。添興窯創窯時的老事務所,為創窯初期以自己生產的磚瓦為主要建材所建;為二戰後台灣特有建築模式,現已不多見。所有人林清河在台灣現代陶的努力與聲望極具代表性,不但刻意保存且對這棟建築維護與賦予的文化價值,堪為台灣建築文化的精神象徵。 添興窯創窯時的第一代機器,是添興窯創窯初期印製琉璃瓦的主要設備,為二戰後台灣陶業較先進之設備。迄民國四十九年(西元1960年)起,因添興窯逐漸使用電動沖床而閒置。添興窯為了保存產業歷史脈絡,刻意保存於原位至今,目前仍無發現其他保存的紀錄,其價值已無法估算。所有人林清河在台灣現代陶的努力與聲望極具代表性,不但刻意保存且對這部機器並維護與賦予其文化價值,堪為台灣陶業文化的精神象徵。 特色:設置當時因台灣電力尚未普遍,機器設計以人力操作,必須以二名孔武有力的男性熟練師傅操作。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林清河提供
評定基準: 1:: : 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2:: : 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3:: : 具建築史或技術史之價值者
4:: : 其他具歷史建築價值者
指定登錄理由: 蛇窯本體為目前少數保留柴燒的老窯,而就南投縣境內仍持續使用之陶業設備,就台灣陶業發展而言,具有地區特色。 添興窯之蛇窯與老事務所,人力沖床,有其連貫聯結之歷史文化價值,在南投陶業史中占重要地位,在教育與文化推廣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法令依據: 歷史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第二條規定:「歷史建築之登錄,應參考下列基準(1)具歷史文化價值者。」
所屬主管機關: 南投縣政府
所在地理區域: 1::
itemNo: : 1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address: : 南投縣集集鎮田寮里楓林巷10號
經度: 120.75527352644
緯度: 23.832878042347
主管機關名稱: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主管機關單位: 文資科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南投縣南投市建國路135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9-09/992607a4-06ea-4e59-86ef-2699b21daace/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22-09-09/992607a4-06ea-4e59-86ef-2699b21daace/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jpg
name: :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建築所有人
ownerName: : 添O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historicalBuilding/20090710000001
外觀特徵: 蛇窯: 年齡 :迄民國111年(2022)已滿 67 歲,前後計燒窯 1500 餘次;921災後迄民國107年(2008)7月已燒20窯。 醫療紀錄與健康狀況 :60多年來共局部維修或大修共10餘次〈含921災後修復〉目前狀況良好。現仍繼續燒製 自然、率性、樸實、雅緻的現代柴燒陶。 體格 :窯室身長 7 5 台尺,窯頭長 20 台尺,總長 90 台尺,身高 12 台尺,煙囪高 20 台尺。 姿貌 : 按 15 度斜坡建築, 共有窯門三個,左右窯窗各 25 個〈共50個〉,窯頭柴灶孔二個及通氣孔一個。 產量 : 早期可生產大水缸 60 餘個,酒甕數百個,外加琉璃瓦 7000 ~ 8000 片。由於目前需用以蛇窯燒的陶藝品不多,故每窯僅燒約全窯容積的1/3,其他2/3容積必須維持空燒 , 成本雖高但是為了維持老蛇窯的長壽,仍是值得。 ﹝註:一般窯爐若長久不燒窯容易風化塌陷 。﹞ 食量 : 每窯約需薪 柴 3 ~ 4萬台斤(18公噸 ~ 24公噸)。 現在職務 : 除每年燒窯 3 ~ 6 次外,可供遊客走入窯中欣賞內部 60多年燒窯的痕跡,及緬懷先民燒陶之辛苦,宛如走入時空隧道 。 事務所: 非台灣常見的江南式建築,也非仿西洋巴洛克式或日本和式建物,應屬台灣戰後初期台灣特有民宅;因非建築主流現已不多見。 人力沖床: 類別:機器 材質:鋼鐵 技法:鑄造、車床、焊接 尺寸: 85*85*160cm。
室內特徵: 添興窯保留了一座創窯至民國111年(2022)已有67年歷史的蛇窯,其構造與功能均相當完整。除了燒製獨特風味的柴燒作品外,不燒窯時則開放民眾入窯內參觀欣賞窯內累積67年的燒窯留下的痕跡,宛如走入時光隧道。
使用情形: 除了燒製獨特風味的柴燒作品外,不燒窯時則開放民眾入窯內參觀欣賞窯內累積54年的燒窯留下的痕跡,宛如走入時光隧道。
應重點維護之事項: 整座蛇窯,俾利與當地產業發展進行相互配合,活化本棟歷史建築
現狀: 蛇窯:由於目前使用以蛇窯燒的陶藝品不多,故每窯僅燒約全窯容積的1/3,其他2/3容積必須維持空燒。 事務所:目前閒置。 人力沖床:閒置。 目前蛇窯仍維持使用(每年至少一次),窯內有局部磚構造崩落損壞(可提小型修繕計畫)。
是否開放: 1
是否收費: (空)
開放時間: 週四休息,其餘每日上午9:00 - 下午5:30
網站名稱: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網址: https://www.nthcc.gov.tw/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9-2231191#409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府授文資字第09801477680號
公告日期: : 2009-07-10 11:15:30.0
landlotList: 1::
itemNo: : 1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landNo: : 龍泉段
landSerialNo: : 500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2::
itemNo: : 2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landNo: : 龍泉段
landSerialNo: : 506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3::
itemNo: : 3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landNo: : 龍泉段
landSerialNo: : 262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4::
itemNo: : 4
cityName: : 南投縣
distName: : 集集鎮
landNo: : 龍泉段
landSerialNo: : 263
landownership: : 私有
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noncityLandUseTypeOther: : (空)
影音多媒體圖片: 1::
mediaName: : 添興窯(蛇窯)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添興窯(蛇窯)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101bac77-5b94-4516-96da-01a6faa9c784/添興窯(蛇窯).png
2::
mediaName: : 蛇窯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蛇窯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13132add-0ef7-4dc0-9b3f-4c679ebde5ab/蛇窯.png
3::
mediaName: :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蛇窯週邊工作區域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蛇窯週邊工作區域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3c94b773-d1db-441b-8e62-6200bc5add27/蛇窯週邊工作區域.png
4::
mediaName: : 添興窯外圍景觀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添興窯外圍景觀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f2603a47-64f6-4c5e-907a-8effe8763761/添興窯外圍景觀.png
5::
mediaName: :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老事務所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老事務所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356a770f-16d6-450a-9634-26c5c2816e5a/老事務所.png
6::
mediaName: : 添興窯及其附屬設施人力沖床
author: :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takePhotoDate: : 2021年
description: : 人力沖床
ur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media/2022-08-13/19e90a35-5b06-4dff-b668-958d29a9fae9/人力沖床.png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9-05-08/7b5930ab-ad8b-40f5-8448-d6c9916f29ae/添興窯公告.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old_upload/_upload/Assets_new/building/74892/photo/9310861d-1356-475a-9b9c-4d5bba72e44a.jpg
repImgId: 183983

# 燒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3

執行單位永福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南投縣中寮鄉永福村永平路435-2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南投縣
內容

永福社區位於南投中寮鄉西南側,境內為平林、大坪、後壁三條溪匯流之處,以溪流為界,北邊是永嘉社區,南邊是永福社區。此處以前叫撻子灣(別稱踢仔灣),於道光元年前因河道未如現今現形直洩,通往南投之旱路亦為之彎曲,因此既堵塞又彎曲,(撻仔)與台語(阻塞)發音相似而得名。

 

永福社區屬於典型農村,居民多為務農,農產品有龍眼、香蕉、柳丁、荔枝及檳榔,其中又以龍眼及蜂蜜為其大宗,尤其是龍眼,產量及品質在全臺頗具名氣,而且其副產品甚多,如:龍眼乾、龍眼酵素...等,也因此龍眼成為本社區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注入工藝元素發展農業新契機】

 

永福社區務農人口多,但因得「看天吃飯」,農作物收入不甚穩定,經過「農村再生計畫」的輔導,社區擬定以生態、生產、生活等「三生」願景來統合永福社區的在地資源,包括農業生產─鮮果龍眼、龍眼炭焙加工產品、優質龍眼花蜜、養鹿、製酒等;自然生態─糖鐵蝙蝠洞、野溪蝴蝶谷、平林溪流域、自製生態池、八色鳥記錄等;生活文化─日月洞典故、創新石頭廟、玄武宮信仰、台糖舊糖鐵、萬應公廟傳奇等;社區充分將這些資源活化並有機組合運用,創造多元豐富的觀光旅遊新風貌。

 

為讓地方農業轉型發展成功,這兩年社區配合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結合陶藝培訓課程,讓居民能將對陶藝的興趣轉為工作技能,希望社區生產的龍眼蜜、龍眼乾、農眼花茶、龍眼釀等加工農特產品能結合社區陶作,成為地方特色商品,此外也可透過陶藝柴燒培訓,凝聚社區向心力與活化龍眼樹木新價值,進而發揚在地產業創造新商機。

 

【地緣之便發展陶藝】

 

陶瓷並非是永福社區固有工藝,但臨近的「南投陶」可是名聞遐邇,尤其有不少窯場建在中寮地區,基於地利之便,所以永福社區選定陶瓷做為微型工藝產業的培力項目。除此之外,永福社區還獲得水土保持局補助闢建柴燒窯體驗園區,研習學員除可持續在社區內自主練習,亦不時可求教陶藝家曾樹枝、白皓東手拉坯、樂燒技術,居民上下同心,期望透過技藝訓練,發展陶藝工藝創作,使其成為地方產業升級最佳推動力,為打造永福社區成為臺灣農村特色城鄉,注入活力與助力,並為社區永續經營的重要養分。

 

【古法柴燒創造地方特色】

 

柴燒是古法燒陶,用磚塊建造柴窯,把陰乾後的作品堆疊到窯內,再以磚塊和泥漿封窯。以柴火連續燒3~5天,冷卻約一星期才能出窯,因為柴燒陶藝費時費力又不容易控制溫度,燒出來的結果還不一定能如預期,因此逐漸被陶藝家捨棄不用,但永福社區卻想藉由柴燒創造地方特色,試圖與其他同質社區作出市場區隔與產品差異化。

 

柴燒製作出的陶藝品靠落灰形成表面的圖案,而落灰的不同會影響圖案和色澤,所以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所呈現的質感也較溫暖,質地粗獷有力,有別於瓦斯燒和電燒華麗光亮的釉藥,而社區農地遍野的龍眼木取得容易,更提供柴燒源源不絕的火力支援。因此,臺灣雖有不少鄉鎮都具備陶藝製作技能,但永福社區的陶藝品卻帶有濃濃龍眼味,頗具地方產業特色。

 

【三生概念提升地方產業附加價值】

 

永福社區不僅把龍眼花、龍眼蜜、龍眼肉、龍眼乾等地方特產,透過陶藝創作相關系列產品外,也以地方特產龍眼核子特有色澤,研發陶製釉料,利用地方修剪之龍眼木柴,開發具地方特色之燒陶技藝。

此外,社區閒置空間還提供個人設置工作坊,鼓勵青年陶藝創作,目前已有三家成立。社區居民期盼透過陶藝發展營造有利地方文化產能,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吸引各地遊客來訪,有效推廣地方產業活動,達成結合生活、生產、生態「三生」有幸的富麗農村。

 

【柴燒工藝促進產業轉型】

 

社區柴燒陶藝的經營,需要動員許多人力,希望透過培訓計畫之執行與推動,讓居民感情更加融洽,未來也將積極促進一、二級產業的轉型與三級產業的發展,以陶藝為核心,結合地方農特產品設計包裝提升產值。同時,也將以南投陶的製作品質為學習指標,鼓勵學員多方觀摩擴大視野,以製作出更具有永福社區在地特色的柴燒製品。並期望可以藉由結合地方學校陶藝教學活動,將工藝技術向下札根,除活絡藝術學習氛圍外,亦將製作技藝傳承下去,使柴燒工藝能在社區永續經營,讓農村產業得以用新風貌展現。

 

(104年社區多角化工藝扶植計畫)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98.html
執行單位: 永福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 南投縣中寮鄉永福村永平路435-2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南投縣
內容:

永福社區位於南投中寮鄉西南側,境內為平林、大坪、後壁三條溪匯流之處,以溪流為界,北邊是永嘉社區,南邊是永福社區。此處以前叫撻子灣(別稱踢仔灣),於道光元年前因河道未如現今現形直洩,通往南投之旱路亦為之彎曲,因此既堵塞又彎曲,(撻仔)與台語(阻塞)發音相似而得名。

 

永福社區屬於典型農村,居民多為務農,農產品有龍眼、香蕉、柳丁、荔枝及檳榔,其中又以龍眼及蜂蜜為其大宗,尤其是龍眼,產量及品質在全臺頗具名氣,而且其副產品甚多,如:龍眼乾、龍眼酵素...等,也因此龍眼成為本社區農民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注入工藝元素發展農業新契機】

 

永福社區務農人口多,但因得「看天吃飯」,農作物收入不甚穩定,經過「農村再生計畫」的輔導,社區擬定以生態、生產、生活等「三生」願景來統合永福社區的在地資源,包括農業生產─鮮果龍眼、龍眼炭焙加工產品、優質龍眼花蜜、養鹿、製酒等;自然生態─糖鐵蝙蝠洞、野溪蝴蝶谷、平林溪流域、自製生態池、八色鳥記錄等;生活文化─日月洞典故、創新石頭廟、玄武宮信仰、台糖舊糖鐵、萬應公廟傳奇等;社區充分將這些資源活化並有機組合運用,創造多元豐富的觀光旅遊新風貌。

 

為讓地方農業轉型發展成功,這兩年社區配合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結合陶藝培訓課程,讓居民能將對陶藝的興趣轉為工作技能,希望社區生產的龍眼蜜、龍眼乾、農眼花茶、龍眼釀等加工農特產品能結合社區陶作,成為地方特色商品,此外也可透過陶藝柴燒培訓,凝聚社區向心力與活化龍眼樹木新價值,進而發揚在地產業創造新商機。

 

【地緣之便發展陶藝】

 

陶瓷並非是永福社區固有工藝,但臨近的「南投陶」可是名聞遐邇,尤其有不少窯場建在中寮地區,基於地利之便,所以永福社區選定陶瓷做為微型工藝產業的培力項目。除此之外,永福社區還獲得水土保持局補助闢建柴燒窯體驗園區,研習學員除可持續在社區內自主練習,亦不時可求教陶藝家曾樹枝、白皓東手拉坯、樂燒技術,居民上下同心,期望透過技藝訓練,發展陶藝工藝創作,使其成為地方產業升級最佳推動力,為打造永福社區成為臺灣農村特色城鄉,注入活力與助力,並為社區永續經營的重要養分。

 

【古法柴燒創造地方特色】

 

柴燒是古法燒陶,用磚塊建造柴窯,把陰乾後的作品堆疊到窯內,再以磚塊和泥漿封窯。以柴火連續燒3~5天,冷卻約一星期才能出窯,因為柴燒陶藝費時費力又不容易控制溫度,燒出來的結果還不一定能如預期,因此逐漸被陶藝家捨棄不用,但永福社區卻想藉由柴燒創造地方特色,試圖與其他同質社區作出市場區隔與產品差異化。

 

柴燒製作出的陶藝品靠落灰形成表面的圖案,而落灰的不同會影響圖案和色澤,所以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所呈現的質感也較溫暖,質地粗獷有力,有別於瓦斯燒和電燒華麗光亮的釉藥,而社區農地遍野的龍眼木取得容易,更提供柴燒源源不絕的火力支援。因此,臺灣雖有不少鄉鎮都具備陶藝製作技能,但永福社區的陶藝品卻帶有濃濃龍眼味,頗具地方產業特色。

 

【三生概念提升地方產業附加價值】

 

永福社區不僅把龍眼花、龍眼蜜、龍眼肉、龍眼乾等地方特產,透過陶藝創作相關系列產品外,也以地方特產龍眼核子特有色澤,研發陶製釉料,利用地方修剪之龍眼木柴,開發具地方特色之燒陶技藝。

此外,社區閒置空間還提供個人設置工作坊,鼓勵青年陶藝創作,目前已有三家成立。社區居民期盼透過陶藝發展營造有利地方文化產能,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吸引各地遊客來訪,有效推廣地方產業活動,達成結合生活、生產、生態「三生」有幸的富麗農村。

 

【柴燒工藝促進產業轉型】

 

社區柴燒陶藝的經營,需要動員許多人力,希望透過培訓計畫之執行與推動,讓居民感情更加融洽,未來也將積極促進一、二級產業的轉型與三級產業的發展,以陶藝為核心,結合地方農特產品設計包裝提升產值。同時,也將以南投陶的製作品質為學習指標,鼓勵學員多方觀摩擴大視野,以製作出更具有永福社區在地特色的柴燒製品。並期望可以藉由結合地方學校陶藝教學活動,將工藝技術向下札根,除活絡藝術學習氛圍外,亦將製作技藝傳承下去,使柴燒工藝能在社區永續經營,讓農村產業得以用新風貌展現。

 

(104年社區多角化工藝扶植計畫)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98.html

# 燒 於 工藝中心臺灣工藝之家 - 4

名稱林瑞華
電話037-624473
地址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7鄰大埔頂7號
工坊名稱竹南蛇窯文化工作室
開放時間周末及國定假日 09:00~17:00
圖檔連結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75c72242-ef7b-4e82-b930-3303ddeb3f90.jpg
內容1972年人稱「阿添師」的林添福率領眾師傅,於苗栗竹南現址創建了「竹南蛇窯」,是臺灣少數保存完整而仍可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林瑞華是「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19歲起協助父親阿添師經營「恆發陶瓷廠」,學習傳統陶藝,鑽研手拉坯及手擠坯,擅長蛇窯司火技藝,並不斷創新柴燒技法,司火技術成功超過1500℃高溫,創下臺灣柴燒新里程。 林瑞華指出30年前,像父親所建燒瓦的窯廠光在苗栗就超過1000個,苗栗縣轄的竹南、造橋、豐富及後龍等火車站,都是為了運送磚瓦而設置。然而短短的幾年間,器皿、水缸、甕砵等民生用品需求消失了,禮品製作也消失了,這些全被石化工業所興起的塑膠品所取代。不僅生活陶器市場瞬間消失,連建築領域鋼筋與水泥的組合也逐漸普遍,新式的房屋建築不再需要磚瓦,如此大轉變讓窯廠一間接著一間消失了。當時仍未從事陶藝的林瑞華,在心理卻升起一股使命感,他要將這些技藝留下來,他說: 「窯廠倒閉了, 可是這些陶藝技術匠師們的技藝還是很棒啊,忽然沒了應用空間,人才只會漸漸地凋零。」也就是仗著這股強烈的企圖心,林瑞華讓我們能夠見到現今竹南蛇窯的發展,臺灣的陶藝也因為他的這番心境轉折,而有了嶄新的道路。 林瑞華指出一般人以為柴燒窯只能燒低溫的陶器,是錯誤的觀念,其實以前生活陶器只需要低溫即可,不需要高溫燒製。林瑞華指出「商」朝是中國陶藝的起源。後續漢朝有了「青釉」、「綠釉」及「銅」原料,唐朝衍生出同樣也是銅的「鈞」,只是改採了缺氧的燒製方法。唐朝製窯爐的技術也愈發成熟了,甚至後期煉製出「鉛」,因此產生了唐三彩。後代陸續推展,清朝發展出「鐵釉」,元明清朝有了「鈷」產生了「青花瓷」。研究推演至今,他總結說:「陶藝不應該只追求釉料,這樣等於是為了一件外衣不停去煩惱及演進,這樣陶藝一樣會沒落。」有了這樣的觀念再加上林瑞華看到柴燒窯頭區域的釉彩,所謂美麗的「窯汗」,因而定義出「窯汗就是釉的母親,就是釉母」。 林瑞華說:「一直以來的人只是將這個美麗的外衣披覆在陶藝之上就形成釉料,演變到後來卻變成偏執的尋求各種不同的重金屬、追求顏色的變化。」林瑞華因此開始只做窯汗的創作,而要做窯汗就不能只採低溫的燒製,那樣的燒製溫度土還是土,唯有高溫燒製,產生質變的陶器之後再披覆上自然的釉汗,才是能真正達到自然釉色的呈現。他說:「一個質變的陶土,一個不需要擔心華麗外衣的陶土,就是窯母的小孩,就是一個有靈性的陶器。」 過程中林瑞華也曾經嘗試用別種窯爐去複製美麗窯汗,最後發覺窯汗居然無法用其他款窯爐產生,非得用柴燒窯才能燒製出來,他認為這是因為窯爐所採用的能源不同之故。他說常見的窯爐能源可分為電、瓦斯及木柴,此三種不同能源分別是三次能源、二次能源及一次能源。其中木柴是有生命體,沒有被地球改變,裡面仍然還會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能夠產生窯汗,其他兩者經過多次的工序已經失去屬於大自然的微量元素,因此無法產生窯汗。他說他從陶藝出發,用心地去思考文類的文明、釉料的由來、能源問題及未來性,才能讓他對於陶藝的未來充滿希望。 林瑞華以他投入陶藝的前期為例,他說當時全臺灣的柴燒窯大約四座,這些年來,柴燒窯在他的推廣下已經有300座的數量,他推估今年會超過400座。他認為現在已把陶藝曾失去的部分找回來了,如果持續將這個觀念拓展出去,柴燒窯絕對有未來性,陶藝也能發揚茁壯。近期林瑞華積極地參與海內外展覽,目的就是要推廣柴燒釉母的觀念。他更企望將「釉母」與臺灣進行結合,將「釉母寶島臺灣」的形象推展到全世界,期待臺灣的陶藝的光榮前景。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0期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06.html
名稱: 林瑞華
電話: 037-624473
地址: 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7鄰大埔頂7號
工坊名稱: 竹南蛇窯文化工作室
開放時間: 周末及國定假日 09:00~17:00
圖檔連結網址: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75c72242-ef7b-4e82-b930-3303ddeb3f90.jpg
內容: 1972年人稱「阿添師」的林添福率領眾師傅,於苗栗竹南現址創建了「竹南蛇窯」,是臺灣少數保存完整而仍可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林瑞華是「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19歲起協助父親阿添師經營「恆發陶瓷廠」,學習傳統陶藝,鑽研手拉坯及手擠坯,擅長蛇窯司火技藝,並不斷創新柴燒技法,司火技術成功超過1500℃高溫,創下臺灣柴燒新里程。 林瑞華指出30年前,像父親所建燒瓦的窯廠光在苗栗就超過1000個,苗栗縣轄的竹南、造橋、豐富及後龍等火車站,都是為了運送磚瓦而設置。然而短短的幾年間,器皿、水缸、甕砵等民生用品需求消失了,禮品製作也消失了,這些全被石化工業所興起的塑膠品所取代。不僅生活陶器市場瞬間消失,連建築領域鋼筋與水泥的組合也逐漸普遍,新式的房屋建築不再需要磚瓦,如此大轉變讓窯廠一間接著一間消失了。當時仍未從事陶藝的林瑞華,在心理卻升起一股使命感,他要將這些技藝留下來,他說: 「窯廠倒閉了, 可是這些陶藝技術匠師們的技藝還是很棒啊,忽然沒了應用空間,人才只會漸漸地凋零。」也就是仗著這股強烈的企圖心,林瑞華讓我們能夠見到現今竹南蛇窯的發展,臺灣的陶藝也因為他的這番心境轉折,而有了嶄新的道路。 林瑞華指出一般人以為柴燒窯只能燒低溫的陶器,是錯誤的觀念,其實以前生活陶器只需要低溫即可,不需要高溫燒製。林瑞華指出「商」朝是中國陶藝的起源。後續漢朝有了「青釉」、「綠釉」及「銅」原料,唐朝衍生出同樣也是銅的「鈞」,只是改採了缺氧的燒製方法。唐朝製窯爐的技術也愈發成熟了,甚至後期煉製出「鉛」,因此產生了唐三彩。後代陸續推展,清朝發展出「鐵釉」,元明清朝有了「鈷」產生了「青花瓷」。研究推演至今,他總結說:「陶藝不應該只追求釉料,這樣等於是為了一件外衣不停去煩惱及演進,這樣陶藝一樣會沒落。」有了這樣的觀念再加上林瑞華看到柴燒窯頭區域的釉彩,所謂美麗的「窯汗」,因而定義出「窯汗就是釉的母親,就是釉母」。 林瑞華說:「一直以來的人只是將這個美麗的外衣披覆在陶藝之上就形成釉料,演變到後來卻變成偏執的尋求各種不同的重金屬、追求顏色的變化。」林瑞華因此開始只做窯汗的創作,而要做窯汗就不能只採低溫的燒製,那樣的燒製溫度土還是土,唯有高溫燒製,產生質變的陶器之後再披覆上自然的釉汗,才是能真正達到自然釉色的呈現。他說:「一個質變的陶土,一個不需要擔心華麗外衣的陶土,就是窯母的小孩,就是一個有靈性的陶器。」 過程中林瑞華也曾經嘗試用別種窯爐去複製美麗窯汗,最後發覺窯汗居然無法用其他款窯爐產生,非得用柴燒窯才能燒製出來,他認為這是因為窯爐所採用的能源不同之故。他說常見的窯爐能源可分為電、瓦斯及木柴,此三種不同能源分別是三次能源、二次能源及一次能源。其中木柴是有生命體,沒有被地球改變,裡面仍然還會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能夠產生窯汗,其他兩者經過多次的工序已經失去屬於大自然的微量元素,因此無法產生窯汗。他說他從陶藝出發,用心地去思考文類的文明、釉料的由來、能源問題及未來性,才能讓他對於陶藝的未來充滿希望。 林瑞華以他投入陶藝的前期為例,他說當時全臺灣的柴燒窯大約四座,這些年來,柴燒窯在他的推廣下已經有300座的數量,他推估今年會超過400座。他認為現在已把陶藝曾失去的部分找回來了,如果持續將這個觀念拓展出去,柴燒窯絕對有未來性,陶藝也能發揚茁壯。近期林瑞華積極地參與海內外展覽,目的就是要推廣柴燒釉母的觀念。他更企望將「釉母」與臺灣進行結合,將「釉母寶島臺灣」的形象推展到全世界,期待臺灣的陶藝的光榮前景。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0期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06.html

# 燒 於 工藝中心臺灣工藝之家 - 5

名稱林瑞華
電話037-624473
地址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7鄰大埔頂7號
工坊名稱竹南蛇窯
開放時間周末及國定假日 09:00~17:00
圖檔連結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75c72242-ef7b-4e82-b930-3303ddeb3f90.jpg
內容1972年人稱「阿添師」的林添福率領眾師傅,於苗栗竹南現址創建了「竹南蛇窯」,是臺灣少數保存完整而仍可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林瑞華是「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19歲起協助父親阿添師經營「恆發陶瓷廠」,學習傳統陶藝,鑽研手拉坯及手擠坯,擅長蛇窯司火技藝,並不斷創新柴燒技法,司火技術成功超過1500℃高溫,創下臺灣柴燒新里程。 林瑞華指出30年前,像父親所建燒瓦的窯廠光在苗栗就超過1000個,苗栗縣轄的竹南、造橋、豐富及後龍等火車站,都是為了運送磚瓦而設置。然而短短的幾年間,器皿、水缸、甕砵等民生用品需求消失了,禮品製作也消失了,這些全被石化工業所興起的塑膠品所取代。不僅生活陶器市場瞬間消失,連建築領域鋼筋與水泥的組合也逐漸普遍,新式的房屋建築不再需要磚瓦,如此大轉變讓窯廠一間接著一間消失了。當時仍未從事陶藝的林瑞華,在心理卻升起一股使命感,他要將這些技藝留下來,他說: 「窯廠倒閉了, 可是這些陶藝技術匠師們的技藝還是很棒啊,忽然沒了應用空間,人才只會漸漸地凋零。」也就是仗著這股強烈的企圖心,林瑞華讓我們能夠見到現今竹南蛇窯的發展,臺灣的陶藝也因為他的這番心境轉折,而有了嶄新的道路。 林瑞華指出一般人以為柴燒窯只能燒低溫的陶器,是錯誤的觀念,其實以前生活陶器只需要低溫即可,不需要高溫燒製。林瑞華指出「商」朝是中國陶藝的起源。後續漢朝有了「青釉」、「綠釉」及「銅」原料,唐朝衍生出同樣也是銅的「鈞」,只是改採了缺氧的燒製方法。唐朝製窯爐的技術也愈發成熟了,甚至後期煉製出「鉛」,因此產生了唐三彩。後代陸續推展,清朝發展出「鐵釉」,元明清朝有了「鈷」產生了「青花瓷」。研究推演至今,他總結說:「陶藝不應該只追求釉料,這樣等於是為了一件外衣不停去煩惱及演進,這樣陶藝一樣會沒落。」有了這樣的觀念再加上林瑞華看到柴燒窯頭區域的釉彩,所謂美麗的「窯汗」,因而定義出「窯汗就是釉的母親,就是釉母」。 林瑞華說:「一直以來的人只是將這個美麗的外衣披覆在陶藝之上就形成釉料,演變到後來卻變成偏執的尋求各種不同的重金屬、追求顏色的變化。」林瑞華因此開始只做窯汗的創作,而要做窯汗就不能只採低溫的燒製,那樣的燒製溫度土還是土,唯有高溫燒製,產生質變的陶器之後再披覆上自然的釉汗,才是能真正達到自然釉色的呈現。他說:「一個質變的陶土,一個不需要擔心華麗外衣的陶土,就是窯母的小孩,就是一個有靈性的陶器。」 過程中林瑞華也曾經嘗試用別種窯爐去複製美麗窯汗,最後發覺窯汗居然無法用其他款窯爐產生,非得用柴燒窯才能燒製出來,他認為這是因為窯爐所採用的能源不同之故。他說常見的窯爐能源可分為電、瓦斯及木柴,此三種不同能源分別是三次能源、二次能源及一次能源。其中木柴是有生命體,沒有被地球改變,裡面仍然還會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能夠產生窯汗,其他兩者經過多次的工序已經失去屬於大自然的微量元素,因此無法產生窯汗。他說他從陶藝出發,用心地去思考文類的文明、釉料的由來、能源問題及未來性,才能讓他對於陶藝的未來充滿希望。 林瑞華以他投入陶藝的前期為例,他說當時全臺灣的柴燒窯大約四座,這些年來,柴燒窯在他的推廣下已經有300座的數量,他推估今年會超過400座。他認為現在已把陶藝曾失去的部分找回來了,如果持續將這個觀念拓展出去,柴燒窯絕對有未來性,陶藝也能發揚茁壯。近期林瑞華積極地參與海內外展覽,目的就是要推廣柴燒釉母的觀念。他更企望將「釉母」與臺灣進行結合,將「釉母寶島臺灣」的形象推展到全世界,期待臺灣的陶藝的光榮前景。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0期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06.html
名稱: 林瑞華
電話: 037-624473
地址: 苗栗縣竹南鎮公館里7鄰大埔頂7號
工坊名稱: 竹南蛇窯
開放時間: 周末及國定假日 09:00~17:00
圖檔連結網址: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75c72242-ef7b-4e82-b930-3303ddeb3f90.jpg
內容: 1972年人稱「阿添師」的林添福率領眾師傅,於苗栗竹南現址創建了「竹南蛇窯」,是臺灣少數保存完整而仍可繼續燒製的傳統蛇窯。林瑞華是「竹南蛇窯」第二代窯主,19歲起協助父親阿添師經營「恆發陶瓷廠」,學習傳統陶藝,鑽研手拉坯及手擠坯,擅長蛇窯司火技藝,並不斷創新柴燒技法,司火技術成功超過1500℃高溫,創下臺灣柴燒新里程。 林瑞華指出30年前,像父親所建燒瓦的窯廠光在苗栗就超過1000個,苗栗縣轄的竹南、造橋、豐富及後龍等火車站,都是為了運送磚瓦而設置。然而短短的幾年間,器皿、水缸、甕砵等民生用品需求消失了,禮品製作也消失了,這些全被石化工業所興起的塑膠品所取代。不僅生活陶器市場瞬間消失,連建築領域鋼筋與水泥的組合也逐漸普遍,新式的房屋建築不再需要磚瓦,如此大轉變讓窯廠一間接著一間消失了。當時仍未從事陶藝的林瑞華,在心理卻升起一股使命感,他要將這些技藝留下來,他說: 「窯廠倒閉了, 可是這些陶藝技術匠師們的技藝還是很棒啊,忽然沒了應用空間,人才只會漸漸地凋零。」也就是仗著這股強烈的企圖心,林瑞華讓我們能夠見到現今竹南蛇窯的發展,臺灣的陶藝也因為他的這番心境轉折,而有了嶄新的道路。 林瑞華指出一般人以為柴燒窯只能燒低溫的陶器,是錯誤的觀念,其實以前生活陶器只需要低溫即可,不需要高溫燒製。林瑞華指出「商」朝是中國陶藝的起源。後續漢朝有了「青釉」、「綠釉」及「銅」原料,唐朝衍生出同樣也是銅的「鈞」,只是改採了缺氧的燒製方法。唐朝製窯爐的技術也愈發成熟了,甚至後期煉製出「鉛」,因此產生了唐三彩。後代陸續推展,清朝發展出「鐵釉」,元明清朝有了「鈷」產生了「青花瓷」。研究推演至今,他總結說:「陶藝不應該只追求釉料,這樣等於是為了一件外衣不停去煩惱及演進,這樣陶藝一樣會沒落。」有了這樣的觀念再加上林瑞華看到柴燒窯頭區域的釉彩,所謂美麗的「窯汗」,因而定義出「窯汗就是釉的母親,就是釉母」。 林瑞華說:「一直以來的人只是將這個美麗的外衣披覆在陶藝之上就形成釉料,演變到後來卻變成偏執的尋求各種不同的重金屬、追求顏色的變化。」林瑞華因此開始只做窯汗的創作,而要做窯汗就不能只採低溫的燒製,那樣的燒製溫度土還是土,唯有高溫燒製,產生質變的陶器之後再披覆上自然的釉汗,才是能真正達到自然釉色的呈現。他說:「一個質變的陶土,一個不需要擔心華麗外衣的陶土,就是窯母的小孩,就是一個有靈性的陶器。」 過程中林瑞華也曾經嘗試用別種窯爐去複製美麗窯汗,最後發覺窯汗居然無法用其他款窯爐產生,非得用柴燒窯才能燒製出來,他認為這是因為窯爐所採用的能源不同之故。他說常見的窯爐能源可分為電、瓦斯及木柴,此三種不同能源分別是三次能源、二次能源及一次能源。其中木柴是有生命體,沒有被地球改變,裡面仍然還會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能夠產生窯汗,其他兩者經過多次的工序已經失去屬於大自然的微量元素,因此無法產生窯汗。他說他從陶藝出發,用心地去思考文類的文明、釉料的由來、能源問題及未來性,才能讓他對於陶藝的未來充滿希望。 林瑞華以他投入陶藝的前期為例,他說當時全臺灣的柴燒窯大約四座,這些年來,柴燒窯在他的推廣下已經有300座的數量,他推估今年會超過400座。他認為現在已把陶藝曾失去的部分找回來了,如果持續將這個觀念拓展出去,柴燒窯絕對有未來性,陶藝也能發揚茁壯。近期林瑞華積極地參與海內外展覽,目的就是要推廣柴燒釉母的觀念。他更企望將「釉母」與臺灣進行結合,將「釉母寶島臺灣」的形象推展到全世界,期待臺灣的陶藝的光榮前景。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0期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106.html

# 燒 於 食藥闢謠專區資料集 - 6

分類藥品
標題聽說用酒精擦澡可以退燒,是真的嗎?
內容解答: 聽說用酒精擦澡可以退燒,是真的嗎? 過去坊間常流傳用酒精擦澡可以幫助退燒,但由於酒精快速揮發的特性,雖然會使皮膚表面摸起來好像涼涼的,卻反而會導致皮膚表面大量的血管收縮,阻礙散熱。另外,大面積使用酒精擦澡,有可能使病人不小心吸入或經由皮膚吸收過多的酒精,導致酒精中毒,尤其用於嬰幼兒更須格外注意,因此目前已不建議使用酒精擦澡退燒。 一般建議處理發燒的方法如下: (1) 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之原因,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給小朋友使用,以免延誤疾病治療。 (2) 掌握發燒三階段,適當給予退燒藥: I. 第一階段「發冷期」,體溫中樞溫度持續上升,手腳冰冷,甚至出現發抖來產熱。此階段應以保暖為主,不建議進行物理性降溫(如睡冰枕),否則可能延長發冷期,更加不舒服。 II. 第二階段「發熱期」,全身逐漸溫熱,可能會伴隨呼吸心跳變快、倦怠等症狀。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可給予物理性降溫,若耳溫超過38.5° C且有不舒服,可適時給予退燒藥,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之不適感,得以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退燒藥。 III. 第三階段「散熱期」,開始流汗,體溫逐漸下降,活動力恢復。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提供飲食補充營養及熱量,適當的保暖、擦汗或替換乾爽的衣物。 食藥署提醒,如有發生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 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之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
附檔連結(空)
發布日期10 16 2018
分類: 藥品
標題: 聽說用酒精擦澡可以退燒,是真的嗎?
內容: 解答: 聽說用酒精擦澡可以退燒,是真的嗎? 過去坊間常流傳用酒精擦澡可以幫助退燒,但由於酒精快速揮發的特性,雖然會使皮膚表面摸起來好像涼涼的,卻反而會導致皮膚表面大量的血管收縮,阻礙散熱。另外,大面積使用酒精擦澡,有可能使病人不小心吸入或經由皮膚吸收過多的酒精,導致酒精中毒,尤其用於嬰幼兒更須格外注意,因此目前已不建議使用酒精擦澡退燒。 一般建議處理發燒的方法如下: (1) 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之原因,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給小朋友使用,以免延誤疾病治療。 (2) 掌握發燒三階段,適當給予退燒藥: I. 第一階段「發冷期」,體溫中樞溫度持續上升,手腳冰冷,甚至出現發抖來產熱。此階段應以保暖為主,不建議進行物理性降溫(如睡冰枕),否則可能延長發冷期,更加不舒服。 II. 第二階段「發熱期」,全身逐漸溫熱,可能會伴隨呼吸心跳變快、倦怠等症狀。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可給予物理性降溫,若耳溫超過38.5° C且有不舒服,可適時給予退燒藥,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之不適感,得以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退燒藥。 III. 第三階段「散熱期」,開始流汗,體溫逐漸下降,活動力恢復。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提供飲食補充營養及熱量,適當的保暖、擦汗或替換乾爽的衣物。 食藥署提醒,如有發生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 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之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
附檔連結: (空)
發布日期: 10 16 2018

# 燒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7

執行單位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
地址604嘉義縣竹崎鄉和平村坑仔坪90之32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嘉義縣
內容

竹崎鄉位於中央山脈南段,地勢壯闊,物產豐饒,山林土地像母親一樣,呵護著無數生命。從小生長在這裡的工藝家李俊蘭,山是他成長學習最親密的友伴,所以將鱗次櫛比的山形縮影捏塑進陶土,燒製成美麗動人的器物,是他表達最真誠在地感情的方式。於是李俊蘭以山的意象為創作起點,採用樸拙的柴燒窯製陶,打造隱含竹崎寓意的「木筀圓崎燒」品牌。

【木筀圓崎燒有濃濃鄉情】

木筀圓崎燒,這個奇特的名字有著暗藏的含意,「木筀圓崎」四字是由「竹崎桂圓」的字形拆解重組而成,是取竹崎鄉和盛產的桂圓為意象,所新創組合的品牌名稱,由此可見李俊蘭對鄉土如此情深義重。而木筀圓崎燒品牌之所以有機會呈現在世人面前,不得不歸功於工藝扶植計畫的推波助瀾。

竹崎鄉位在嘉義縣東北端,幅員遼闊,山多溪多,聚落散布在廣大山區,居民以務農種山者為多。這裡自然景觀秀麗,聞名中外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有三分之二在竹崎境內,猶如巨龍蜿蜒穿越,向東直達阿里山,其之字型登山軌道,更是天下獨絕。竹崎鄉物產豐富,除了聞名的阿里山高山茶之外,也盛產蔬菜水果,龍眼(桂圓)即是代表性的水果之一。

位於真武廟旁的「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是帶動竹崎鄉藝文活動的火車頭,九十九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邀請李俊蘭的「蘭山創藝工坊」負責執行,致力將陶藝引進社區,期待發展成為特色工藝。

【追求機能外的深層互動】

李俊蘭本是竹崎鄉子弟,也是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陶藝老師,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目前擔任台灣漆藝協會秘書長、吳鳳技術學院兼任講師、嘉義聖心教養院教學顧問,多次參與國內外個展、聯展,並且屢屢獲獎。李俊蘭熱中於實用陶藝創作及陶作教學,承辦這次工藝扶植計畫,希望藉此機會將陶藝創作商品化,結合竹崎鄉的阿里山茶文化,行銷推廣到更大的市場。

這次計畫的主題是「竹崎地方文化陶藝商品開發」,由李俊蘭主持的蘭山創藝工坊負責主要研發工作。蘭山創藝工坊隱身在竹崎鄉龍山國小後方,是李俊蘭十年來一磚一瓦自力建構完成的創作園地,裡面有柴燒窯、瓦斯窯、電窯、鹽燒窯、樂燒窯,種類相當豐富。這座社區陶藝基地,不僅設施齊備,而且景觀布置幽雅,具現窯主的藝術情懷。

李俊蘭選擇「土」這項材料,來傳達對當下生活與環境的關注。先是尋找合適的泥土,以自身勞動介入,歷經窯火燒鍊,最終透過使用者的參與才算完成創作。他認為,器物在有形的機能之外,還存在著無形的功能,那是器物背後的創作意涵與使用過程的氣氛價值,「透過使用者與使用場域的互動,將作品和觀者、用者提升至機能以外的互動關係,是我近期的創作理念」。

【結合在地茶文化的茶具】

秉持自己的創作理念,結合竹崎鄉高山茶產地的特色, 李俊蘭把「木筀圓崎燒」品牌概念帶入工藝扶植計畫的特色產品開發中。為了實現「木筀陶盛水,圓崎烹茶香」的意境,以泥土的芬芳增添在地茶文化的韻味,李俊蘭設計一系列柴燒陶茶罐、茶碗、茶杯和茶海。

有別於傳統以茶壺沖泡的方式,使用這組茶具泡茶,看得到茶葉變化舒展的過程,同時可以一邊把玩欣賞柴燒自然落灰的巧妙變化。使用時,手握粗獷的質感,令人感覺古樸自然平靜,而不規則的形狀適合各種提握方式,整組厚實穩重不易滑落,任何角度擁有不同的光影變化。

這組茶具的研發,從一開始訪問茶農、實地勘察茶園汲取靈感;中間與業者一再討論,決定造形、尺寸及燒成方法,再與設計公司研究加入竹崎元素的包裝;到最終製成產品,在茶行等銷售通路販賣,可以說是與在地茶產業緊密結合。成果發表會時,木筀圓崎燒正式面世,得到鄉人和媒體的矚目,也為竹崎地方工藝打出名號。

這次工藝扶植計畫也在社區開辦成人陶藝班和兒童陶藝班,總共有十二位成人、十個青少年接受連續四周課程的訓練,中間並輔以賴作明、廖瑞章和何明泉老師的演講。在成人陶藝班的成果展中,學員初試啼聲,可以看見社區工藝已經踏出青澀的第一步。

【感激扶植建立品牌團隊】

經由這次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竹崎已與陶工藝結了緣。李俊蘭表示,計畫執行過程中最高興的是木筀圓崎燒品牌的建立與發表,並獲得兩岸多次展覽機會,成功推展到手工陶作市場。他特別感謝來自政府的扶植,使得蘭山創藝工坊的工作團隊得以成形,並成為竹崎在地以陶為主題的開放藝文空間,未來將以此為開端,持續不斷為社區工藝後續發展投注更多心力。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23.html
執行單位: 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
地址: 604嘉義縣竹崎鄉和平村坑仔坪90之32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嘉義縣
內容:

竹崎鄉位於中央山脈南段,地勢壯闊,物產豐饒,山林土地像母親一樣,呵護著無數生命。從小生長在這裡的工藝家李俊蘭,山是他成長學習最親密的友伴,所以將鱗次櫛比的山形縮影捏塑進陶土,燒製成美麗動人的器物,是他表達最真誠在地感情的方式。於是李俊蘭以山的意象為創作起點,採用樸拙的柴燒窯製陶,打造隱含竹崎寓意的「木筀圓崎燒」品牌。

【木筀圓崎燒有濃濃鄉情】

木筀圓崎燒,這個奇特的名字有著暗藏的含意,「木筀圓崎」四字是由「竹崎桂圓」的字形拆解重組而成,是取竹崎鄉和盛產的桂圓為意象,所新創組合的品牌名稱,由此可見李俊蘭對鄉土如此情深義重。而木筀圓崎燒品牌之所以有機會呈現在世人面前,不得不歸功於工藝扶植計畫的推波助瀾。

竹崎鄉位在嘉義縣東北端,幅員遼闊,山多溪多,聚落散布在廣大山區,居民以務農種山者為多。這裡自然景觀秀麗,聞名中外的阿里山森林鐵路,有三分之二在竹崎境內,猶如巨龍蜿蜒穿越,向東直達阿里山,其之字型登山軌道,更是天下獨絕。竹崎鄉物產豐富,除了聞名的阿里山高山茶之外,也盛產蔬菜水果,龍眼(桂圓)即是代表性的水果之一。

位於真武廟旁的「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是帶動竹崎鄉藝文活動的火車頭,九十九年參加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邀請李俊蘭的「蘭山創藝工坊」負責執行,致力將陶藝引進社區,期待發展成為特色工藝。

【追求機能外的深層互動】

李俊蘭本是竹崎鄉子弟,也是竹崎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陶藝老師,畢業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目前擔任台灣漆藝協會秘書長、吳鳳技術學院兼任講師、嘉義聖心教養院教學顧問,多次參與國內外個展、聯展,並且屢屢獲獎。李俊蘭熱中於實用陶藝創作及陶作教學,承辦這次工藝扶植計畫,希望藉此機會將陶藝創作商品化,結合竹崎鄉的阿里山茶文化,行銷推廣到更大的市場。

這次計畫的主題是「竹崎地方文化陶藝商品開發」,由李俊蘭主持的蘭山創藝工坊負責主要研發工作。蘭山創藝工坊隱身在竹崎鄉龍山國小後方,是李俊蘭十年來一磚一瓦自力建構完成的創作園地,裡面有柴燒窯、瓦斯窯、電窯、鹽燒窯、樂燒窯,種類相當豐富。這座社區陶藝基地,不僅設施齊備,而且景觀布置幽雅,具現窯主的藝術情懷。

李俊蘭選擇「土」這項材料,來傳達對當下生活與環境的關注。先是尋找合適的泥土,以自身勞動介入,歷經窯火燒鍊,最終透過使用者的參與才算完成創作。他認為,器物在有形的機能之外,還存在著無形的功能,那是器物背後的創作意涵與使用過程的氣氛價值,「透過使用者與使用場域的互動,將作品和觀者、用者提升至機能以外的互動關係,是我近期的創作理念」。

【結合在地茶文化的茶具】

秉持自己的創作理念,結合竹崎鄉高山茶產地的特色, 李俊蘭把「木筀圓崎燒」品牌概念帶入工藝扶植計畫的特色產品開發中。為了實現「木筀陶盛水,圓崎烹茶香」的意境,以泥土的芬芳增添在地茶文化的韻味,李俊蘭設計一系列柴燒陶茶罐、茶碗、茶杯和茶海。

有別於傳統以茶壺沖泡的方式,使用這組茶具泡茶,看得到茶葉變化舒展的過程,同時可以一邊把玩欣賞柴燒自然落灰的巧妙變化。使用時,手握粗獷的質感,令人感覺古樸自然平靜,而不規則的形狀適合各種提握方式,整組厚實穩重不易滑落,任何角度擁有不同的光影變化。

這組茶具的研發,從一開始訪問茶農、實地勘察茶園汲取靈感;中間與業者一再討論,決定造形、尺寸及燒成方法,再與設計公司研究加入竹崎元素的包裝;到最終製成產品,在茶行等銷售通路販賣,可以說是與在地茶產業緊密結合。成果發表會時,木筀圓崎燒正式面世,得到鄉人和媒體的矚目,也為竹崎地方工藝打出名號。

這次工藝扶植計畫也在社區開辦成人陶藝班和兒童陶藝班,總共有十二位成人、十個青少年接受連續四周課程的訓練,中間並輔以賴作明、廖瑞章和何明泉老師的演講。在成人陶藝班的成果展中,學員初試啼聲,可以看見社區工藝已經踏出青澀的第一步。

【感激扶植建立品牌團隊】

經由這次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竹崎已與陶工藝結了緣。李俊蘭表示,計畫執行過程中最高興的是木筀圓崎燒品牌的建立與發表,並獲得兩岸多次展覽機會,成功推展到手工陶作市場。他特別感謝來自政府的扶植,使得蘭山創藝工坊的工作團隊得以成形,並成為竹崎在地以陶為主題的開放藝文空間,未來將以此為開端,持續不斷為社區工藝後續發展投注更多心力。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23.html

# 燒 於 食藥闢謠專區資料集 - 8

分類藥品
標題聽說用酒精擦澡可以退燒,是真的嗎?
內容解答: 聽說用酒精擦澡可以退燒,是真的嗎? 過去坊間常流傳用酒精擦澡可以幫助退燒,但由於酒精快速揮發的特性,雖然會使皮膚表面摸起來好像涼涼的,卻反而會導致皮膚表面大量的血管收縮,阻礙散熱。另外,大面積使用酒精擦澡,有可能使病人不小心吸入或經由皮膚吸收過多的酒精,導致酒精中毒,尤其用於嬰幼兒更須格外注意,因此目前已不建議使用酒精擦澡退燒。 一般建議處理發燒的方法如下: (1) 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之原因,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給小朋友使用,以免延誤疾病治療。 (2) 掌握發燒三階段,適當給予退燒藥: I. 第一階段「發冷期」,體溫中樞溫度持續上升,手腳冰冷,甚至出現發抖來產熱。此階段應以保暖為主,不建議進行物理性降溫( 如睡冰枕),否則可能延長發冷期,更加不舒服。 II. 第二階段「發熱期」,全身逐漸溫熱,可能會伴隨呼吸心跳變快、倦怠等症狀。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可給予物理性降溫,若耳溫超過38.5° C且有不舒服,可適時給予退燒藥,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之不適感,得以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 退燒藥。 III. 第三階段「散熱期」,開始流汗,體溫逐漸下降,活動力恢復。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提供飲食補充營養及熱量,適當的保暖、擦汗或替換乾爽的衣物。 食藥署提醒,如有發生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 小時、年齡3 個月以下之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
附檔連結(空)
發布日期10 16 2018 10:00AM
分類: 藥品
標題: 聽說用酒精擦澡可以退燒,是真的嗎?
內容: 解答: 聽說用酒精擦澡可以退燒,是真的嗎? 過去坊間常流傳用酒精擦澡可以幫助退燒,但由於酒精快速揮發的特性,雖然會使皮膚表面摸起來好像涼涼的,卻反而會導致皮膚表面大量的血管收縮,阻礙散熱。另外,大面積使用酒精擦澡,有可能使病人不小心吸入或經由皮膚吸收過多的酒精,導致酒精中毒,尤其用於嬰幼兒更須格外注意,因此目前已不建議使用酒精擦澡退燒。 一般建議處理發燒的方法如下: (1) 就醫治療,瞭解引起發燒之原因,切勿自行購買退燒藥給小朋友使用,以免延誤疾病治療。 (2) 掌握發燒三階段,適當給予退燒藥: I. 第一階段「發冷期」,體溫中樞溫度持續上升,手腳冰冷,甚至出現發抖來產熱。此階段應以保暖為主,不建議進行物理性降溫( 如睡冰枕),否則可能延長發冷期,更加不舒服。 II. 第二階段「發熱期」,全身逐漸溫熱,可能會伴隨呼吸心跳變快、倦怠等症狀。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可給予物理性降溫,若耳溫超過38.5° C且有不舒服,可適時給予退燒藥,但需要注意的是,退燒藥是為減緩發燒所出現之不適感,得以充分休息,切勿為使體溫降到正常範圍而過量使用 退燒藥。 III. 第三階段「散熱期」,開始流汗,體溫逐漸下降,活動力恢復。此階段應適時補充水分,提供飲食補充營養及熱量,適當的保暖、擦汗或替換乾爽的衣物。 食藥署提醒,如有發生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 小時、年齡3 個月以下之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情形。
附檔連結: (空)
發布日期: 10 16 2018 10:00AM
[ 搜尋所有 ... ]

與燒同分類的客家委員會客語辭彙(已不適用)

麥當勞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maiˋdanglauˊ | 華語辭義: 麥當勞 | 客語例句: 佢屋下就歇在麥當勞脣頭。

阿沙打姆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ˇsadameˋ | 華語辭義: 淺田錠(喉糖的一種) | 客語例句: 你愛食阿沙打姆無?

妥瑪多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oˇmadoˋ | 華語辭義: 番茄 | 客語例句: 妥瑪多炒卵當有營養。

醢汁補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kieˊjiabbuˋ | 華語辭義: 番茄醬 | 客語例句: 暗晡夜愛烤肉準備一罐醢汁補。

萊姆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aiˊmuˇ | 華語辭義: 萊姆果 | 客語例句: 這萊姆酸酸仔異合嘴。

菲力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feliˋ | 華語辭義: 菲力 | 客語例句: 來一份菲力牛排。

他庫旺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aˇguvangˋ | 華語辭義: 黃蘿蔔 | 客語例句: 鐵路便當裡背一般有放他庫旺。

黑輪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oˇlenˋ | 華語辭義: 黑輪 | 客語例句: 車頭脣盡多人賣黑輪。

托勞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oloˋ | 華語辭義: 黑鮪魚 | 客語例句: 聽講托勞一垤就愛幾下百箍。

蛋塔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danˋtaˇ/lonˋtabˋ | 華語辭義: 蛋塔 | 客語例句: 轉角該間賣?蛋塔愛排列正買得?。

壽司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uxiˋ | 華語辭義: 壽司 | 客語例句: 天光日蹶山你愛帶壽司抑係便當?

壽喜燒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iˇkiakiˋ | 華語辭義: 壽喜燒 | 客語例句: 暗晡夜愛同朋友共下去食壽喜燒。

慕思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muˋsiiˇ | 華語辭義: 慕思 | 客語例句: 母親節會到?買隻慕思卵糕來慶祝一下。

熱狗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erˋgoˇ | 華語辭義: 熱狗 | 客語例句: 熱狗盡像煙腸毋過味緒無共樣。

優酪乳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uluoˋluˇ | 華語辭義: 優酪乳 | 客語例句: 辦桌盡肯出優酪乳。

麥當勞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maiˋdanglauˊ | 華語辭義: 麥當勞 | 客語例句: 佢屋下就歇在麥當勞脣頭。

阿沙打姆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aˇsadameˋ | 華語辭義: 淺田錠(喉糖的一種) | 客語例句: 你愛食阿沙打姆無?

妥瑪多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oˇmadoˋ | 華語辭義: 番茄 | 客語例句: 妥瑪多炒卵當有營養。

醢汁補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kieˊjiabbuˋ | 華語辭義: 番茄醬 | 客語例句: 暗晡夜愛烤肉準備一罐醢汁補。

萊姆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aiˊmuˇ | 華語辭義: 萊姆果 | 客語例句: 這萊姆酸酸仔異合嘴。

菲力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feliˋ | 華語辭義: 菲力 | 客語例句: 來一份菲力牛排。

他庫旺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aˇguvangˋ | 華語辭義: 黃蘿蔔 | 客語例句: 鐵路便當裡背一般有放他庫旺。

黑輪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oˇlenˋ | 華語辭義: 黑輪 | 客語例句: 車頭脣盡多人賣黑輪。

托勞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toloˋ | 華語辭義: 黑鮪魚 | 客語例句: 聽講托勞一垤就愛幾下百箍。

蛋塔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danˋtaˇ/lonˋtabˋ | 華語辭義: 蛋塔 | 客語例句: 轉角該間賣?蛋塔愛排列正買得?。

壽司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uxiˋ | 華語辭義: 壽司 | 客語例句: 天光日蹶山你愛帶壽司抑係便當?

壽喜燒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iˇkiakiˋ | 華語辭義: 壽喜燒 | 客語例句: 暗晡夜愛同朋友共下去食壽喜燒。

慕思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muˋsiiˇ | 華語辭義: 慕思 | 客語例句: 母親節會到?買隻慕思卵糕來慶祝一下。

熱狗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lerˋgoˇ | 華語辭義: 熱狗 | 客語例句: 熱狗盡像煙腸毋過味緒無共樣。

優酪乳

腔調: 四縣 | 分類: 飲食 | 客家音標: iuluoˋluˇ | 華語辭義: 優酪乳 | 客語例句: 辦桌盡肯出優酪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