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信仰
- 臺灣民間傳說文獻資料書目 @ 國家圖書館

題名臺灣民間信仰的作者是陳小沖 著 ;陳小沖 作者, 類型是圖書, 版本是第一版, 出版項是廈門 : 鷺江出版社, 1993, ISBN是7805336687 (平裝).

序號73
題名臺灣民間信仰
作者陳小沖 著 ;陳小沖 作者
出版項廈門 : 鷺江出版社, 1993
版本第一版
ISBN7805336687 (平裝)
類型圖書

序號

73

題名

臺灣民間信仰

作者

陳小沖 著 ;陳小沖 作者

出版項

廈門 : 鷺江出版社, 1993

版本

第一版

ISBN

7805336687 (平裝)

類型

圖書

根據名稱 臺灣民間信仰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臺灣民間信仰 ...)

# 臺灣民間信仰 於 文資局古蹟 - 1

案件編號20181206000002
個案名稱大龍峒保安宮
級別代碼1.1.1
級別名稱國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一、 大龍峒的開發 大龍峒位於臺北平原北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界處,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中的「巴琅泵社」所在地。距離清領時期艋舺地區有段距離。 清康熙48 年(1709)時,由泉州三邑人和同安人共同組成的合股式開墾組織。陳賴章墾號向諸羅縣申請墾照,共同開發現今臺北市萬華、中正、大同與新北市新莊、三重、蘆洲等地區。陳賴章墾號不僅是開發大臺北地區的先行者,更是漢人開發臺北盆地的重要里程碑。 隨著漢人墾殖範圍的擴大,原居於此地的平埔族逐漸向外遷徙或漢化。大龍峒的漢人聚落由泉州同安人組成,並以保安宮作為信仰中心,向周邊發展出街市。十九世紀初的清嘉慶年間,保安宮重建,四十四坎街、陳悅記祖宅、樹人書院等在大龍峒地區陸續興建而成,吸引更多漢人移民聚居於此。清咸豐3 年(1853)頂下郊拼中失利的同安人遷徙至本地,促成本地大幅開發。 鄰近保安宮西側的四十四坎街,其興建時間與保安宮屬同一時期,是由王、鄭、高、陳四姓共同籌備而成的商店街,這條街分為南北兩側,每側各有二十二間街屋,共計四十四間。這些街屋經過統一規劃建造的店鋪,格局相同,街道東西兩側設有隘門作為防禦設施。保安宮位於四十四坎街屋的頂端,成為當時臺北盆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二、 大龍峒保安宮與保生大帝的信仰 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信奉的醫神,有「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等稱謂。保生大帝在世時以醫術聞名於世,明代時更流傳保生大帝以絲線診脈的方式,醫治明成祖文皇后的事蹟,因此得到明仁宗加封號為「保生大帝」。 移民來臺的漢人,因為需要橫渡黑水溝,加上海上常有颱風或颶風,航程危機四伏,這些移民心中產生恐懼,因此常會攜帶家鄉廟宇的香火或將神像奉請來臺,以祈求航行平安。移民平安抵達臺灣之後,等到生活穩定、經濟條件許可後,便會於移居地興建廟宇,祀奉家鄉或祖籍地的神祇。 保生大帝就是渡海來臺的同安人所信奉的重要守護神。保生大帝屬於醫療神,傳統社會醫藥不發達,閩南地區長期飽受瘴癘瘟疫所苦,因此民眾常常借助神佛求取丹藥方劑以為醫治之方。因此被視為醫神的保生大帝,就佔有重要地位。泉、漳二府各縣,到處皆建有保生大帝廟宇,其他的廟宇若非主祀也常將其配祀於廟中,而遠至汀州、長樂,甚至廣東等地也都建有專祀廟宇。早期先民至臺灣開墾,因臺灣潮濕的自然環境,移民水土不服與瘴癘疫病的流行,造成許多人的病故,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技術落後,同安移民很自然的將保生大帝信仰移入新居地。在臺灣的保生大帝廟數量非常多,除基隆市與連江縣沒有保生大帝廟外,其餘縣市合計約三百多間左右,集中於臺灣南部。 北臺灣主祀保生大帝之廟宇僅有九座,以大龍峒保安宮為臺北盆地同安縣移民的主要信仰中心,清乾隆7 年(1742),移居大龍峒的漢人因瘴癘爆發,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臺灣,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而該神祇正是保生大帝,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龍峒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 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清嘉慶9年(1804),四十四坎街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兼有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經過多年施工後,於清道光10 年(1830)完工,將原本的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廟宇。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誕辰,全臺灣主祀保生大帝的公廟,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以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文化祭最為著名。自1994 年起,保安宮將這種傳統的廟會活動,注入現代的人文精神,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活力,於是開始發展了「保生文化祭」的活動。 保生文化祭由繞境踩街、藝陣表演、家姓戲、祝聖祭典等組成。從農曆三月十四日的遶境岀巡開始,到三月十五日舉行三獻禮、過火、放火獅作為整場祭典的高峰。還有為酬神演出的家姓戲,透過歌仔戲、北管、布袋戲等傳統戲曲,彰顯臺灣民俗藝術之美。 三、 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所在地區自清領時期以來文風鼎盛,考取功名的人數,在臺北地區向來數一數二。知名教育家陳維英就住在大龍峒,陳家共有陳維藻、陳維英、陳樹藍三人中舉,考取功名者共二十二人,可謂書香世家。陳維英在道光年間曾任福建閩縣的縣學教諭,清咸豐9 年(1859)中舉後,就任艋舺學海書院及明志書院講席,並在大龍峒保安宮內創立「樹人書院」。 日治時期大龍峒保安宮仍積極參與社會事業,日治明治29 年(1896)因總督府欲推廣臺北文教事業,於臺北地區設置國語學校,下轄三處附屬學校,分別選定八芝林芝山巖、艋舺學海書院與大稻埕。因大稻埕地區無適當建築可用,當時大龍峒保安宮由管理人陳玉輝出面,同意無償租借保安宮內部分房舍予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創設學校使用。直到日治明治31 年(1898)頒佈公學校令創設大龍峒公學校前,擔負起教育本地學生的重責大任。
評定基準1:: :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領時期以來大龍峒地區泉州同安移民拓墾的發展與信仰的演變:保生大帝原為福建泉州同安人之鄉土信仰,又具有醫藥神的特性,符合臺灣開發過程中移民的需要,因而大龍峒保安宮成為北臺灣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保安宮發展至今,在歷史傳承、社區教育、社會福利等面向,具體發揮其多元的功能,乃同安移民最具代表性的神明,在地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清領時期分類械鬥與族群遷徙的重要見證:1853年艋舺發生泉州人內部的「頂下郊拚」事件,同安籍民為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所敗,退至大稻埕、大龍峒另謀發展。同時在1853-1859年間,斷斷續續發生大規模的漳泉械鬥,造成臺北盆地內移民的再遷徙。大龍峒保安宮作為臺北盆地泉州同安移民的信仰中心,成為泉州人的議事中心之一,是清代臺北各籍移民分類械鬥的重要見證。 (3)大龍峒保安宮與臺北最早整體開發的商業市街四十四坎街同一時期創建,僅保安宮與鄰近的臺北孔子廟仍維持原址。保安宮位於街屋頂端,在臺北地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見證近三百年的臺北開發史與地區的都市紋理。 2.藝術價值:重建於清嘉慶9年(1804)的保安宮,現仍留存頗多嘉慶時期的石柱、石雕、石獅等原物,大正時期修建留存的對場競技木作、交趾燒。二戰後的壁畫,也皆出自於當代名家之手。近年的古蹟修復,完整地保存了各時期的作品,以及價值甚高的原有構材,在臺灣傳統建築史上有極高的代表性,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3.科學價值:大龍峒保安宮與臺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關係密切,是地方發展拓墾的重要的因素,具有社會科學上的意義。保生大帝信仰在臺灣民間,透過保安宮的推廣而更普遍,也具有宗教科學上的意義。 (二)表現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重建於清嘉慶9年(1804)的保安宮,歷經多次修復,見證不同時代的工匠技藝與藝術表現,日治大正時期的對場競技、二戰後的壁畫,都是各時期最具特色的代表匠師之作品。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大龍峒保安宮的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表現,均為興建或修建時之代表,且完整保存維護至今,在臺灣民間信仰寺廟中,甚為罕見。 (四)具重要性:大龍峒保安宮之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相較於同類型臺灣其他的民間信仰寺廟,在見證清領時期北臺地區分類械鬥與族群遷徙、建築配置與多元多樣藝術表現在臺灣建築史上的意義,以及延續至今的保生文化祭與藥籤文化在文化宣揚上,都有極高的重要性。 (五)保存完整:大龍峒保安宮現況仍維持清嘉慶9年(1804)重建時的回字形格局建築,主要建築仍全數保存日治大正時期大修時名匠陳應彬等人的作品。另一方面,大龍峒保安宮長期推動相關的學術研究,包括保生大帝信仰的發展、組織、節慶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包含「放火獅」、「宴王祭」、「家姓戲」;及中元祭包含「豎燈篙」、「牽(車藏)」、「中元普渡」)與藥籤文化的轉型等;對於保生大帝信仰保存與相關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揚,著力極大,是臺灣傳統廟宇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最具完整性的代表,也是文化傳承重要示範。 (六)類型之典範:大龍峒保安宮作為臺灣保生大帝信仰中心,與地區社經的連結,以及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的表現,甚至是對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維護,都是臺灣保生大帝信仰廟宇及其他諸多民間信仰廟宇的典範。 (七)大龍峒保安宮管理單位永續經營,對保生大帝信仰的發揚、社會公益的投入(如舉辦醫療奉獻獎)、教育文化(如宗教學院)的推廣以及古蹟的盡心保存維護,都是使大龍峒保安宮文化資產價值永續長存的重要力量。並於民國84年(1995)進行大規模的古蹟修復工程,以科學性的檢測、工法執行修復工作,其修復成果受國際肯定,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係國內唯一獲得此殊榮者,有助於提高我國文化資產保存的國際能見度,為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民間信仰廟宇之典範。
法令依據第2條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address: : 哈密街61號
經度121.515553
緯度25.073105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單位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f03166da-2289-4db3-9188-a27da21fe24f/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f03166da-2289-4db3-9188-a27da21fe24f/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jpg
name: : P_20181109_105250_vHDR_O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2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177661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122421號
公告日期: : 2018-11-12 10:15:47.609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8-12-06/17ac751e-757c-44c4-8029-405740f8a562/大龍公告用印後PDF.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18-12-06/e1860b5a-2b9b-46c3-bc71-3046a1889c62/地籍資料.pdf
repImgId52057
案件編號: 20181206000002
個案名稱: 大龍峒保安宮
級別代碼: 1.1.1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 一、 大龍峒的開發 大龍峒位於臺北平原北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界處,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中的「巴琅泵社」所在地。距離清領時期艋舺地區有段距離。 清康熙48 年(1709)時,由泉州三邑人和同安人共同組成的合股式開墾組織。陳賴章墾號向諸羅縣申請墾照,共同開發現今臺北市萬華、中正、大同與新北市新莊、三重、蘆洲等地區。陳賴章墾號不僅是開發大臺北地區的先行者,更是漢人開發臺北盆地的重要里程碑。 隨著漢人墾殖範圍的擴大,原居於此地的平埔族逐漸向外遷徙或漢化。大龍峒的漢人聚落由泉州同安人組成,並以保安宮作為信仰中心,向周邊發展出街市。十九世紀初的清嘉慶年間,保安宮重建,四十四坎街、陳悅記祖宅、樹人書院等在大龍峒地區陸續興建而成,吸引更多漢人移民聚居於此。清咸豐3 年(1853)頂下郊拼中失利的同安人遷徙至本地,促成本地大幅開發。 鄰近保安宮西側的四十四坎街,其興建時間與保安宮屬同一時期,是由王、鄭、高、陳四姓共同籌備而成的商店街,這條街分為南北兩側,每側各有二十二間街屋,共計四十四間。這些街屋經過統一規劃建造的店鋪,格局相同,街道東西兩側設有隘門作為防禦設施。保安宮位於四十四坎街屋的頂端,成為當時臺北盆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二、 大龍峒保安宮與保生大帝的信仰 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信奉的醫神,有「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等稱謂。保生大帝在世時以醫術聞名於世,明代時更流傳保生大帝以絲線診脈的方式,醫治明成祖文皇后的事蹟,因此得到明仁宗加封號為「保生大帝」。 移民來臺的漢人,因為需要橫渡黑水溝,加上海上常有颱風或颶風,航程危機四伏,這些移民心中產生恐懼,因此常會攜帶家鄉廟宇的香火或將神像奉請來臺,以祈求航行平安。移民平安抵達臺灣之後,等到生活穩定、經濟條件許可後,便會於移居地興建廟宇,祀奉家鄉或祖籍地的神祇。 保生大帝就是渡海來臺的同安人所信奉的重要守護神。保生大帝屬於醫療神,傳統社會醫藥不發達,閩南地區長期飽受瘴癘瘟疫所苦,因此民眾常常借助神佛求取丹藥方劑以為醫治之方。因此被視為醫神的保生大帝,就佔有重要地位。泉、漳二府各縣,到處皆建有保生大帝廟宇,其他的廟宇若非主祀也常將其配祀於廟中,而遠至汀州、長樂,甚至廣東等地也都建有專祀廟宇。早期先民至臺灣開墾,因臺灣潮濕的自然環境,移民水土不服與瘴癘疫病的流行,造成許多人的病故,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技術落後,同安移民很自然的將保生大帝信仰移入新居地。在臺灣的保生大帝廟數量非常多,除基隆市與連江縣沒有保生大帝廟外,其餘縣市合計約三百多間左右,集中於臺灣南部。 北臺灣主祀保生大帝之廟宇僅有九座,以大龍峒保安宮為臺北盆地同安縣移民的主要信仰中心,清乾隆7 年(1742),移居大龍峒的漢人因瘴癘爆發,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臺灣,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而該神祇正是保生大帝,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龍峒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 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清嘉慶9年(1804),四十四坎街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兼有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經過多年施工後,於清道光10 年(1830)完工,將原本的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廟宇。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誕辰,全臺灣主祀保生大帝的公廟,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以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文化祭最為著名。自1994 年起,保安宮將這種傳統的廟會活動,注入現代的人文精神,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活力,於是開始發展了「保生文化祭」的活動。 保生文化祭由繞境踩街、藝陣表演、家姓戲、祝聖祭典等組成。從農曆三月十四日的遶境岀巡開始,到三月十五日舉行三獻禮、過火、放火獅作為整場祭典的高峰。還有為酬神演出的家姓戲,透過歌仔戲、北管、布袋戲等傳統戲曲,彰顯臺灣民俗藝術之美。 三、 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所在地區自清領時期以來文風鼎盛,考取功名的人數,在臺北地區向來數一數二。知名教育家陳維英就住在大龍峒,陳家共有陳維藻、陳維英、陳樹藍三人中舉,考取功名者共二十二人,可謂書香世家。陳維英在道光年間曾任福建閩縣的縣學教諭,清咸豐9 年(1859)中舉後,就任艋舺學海書院及明志書院講席,並在大龍峒保安宮內創立「樹人書院」。 日治時期大龍峒保安宮仍積極參與社會事業,日治明治29 年(1896)因總督府欲推廣臺北文教事業,於臺北地區設置國語學校,下轄三處附屬學校,分別選定八芝林芝山巖、艋舺學海書院與大稻埕。因大稻埕地區無適當建築可用,當時大龍峒保安宮由管理人陳玉輝出面,同意無償租借保安宮內部分房舍予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創設學校使用。直到日治明治31 年(1898)頒佈公學校令創設大龍峒公學校前,擔負起教育本地學生的重責大任。
評定基準: 1:: :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領時期以來大龍峒地區泉州同安移民拓墾的發展與信仰的演變:保生大帝原為福建泉州同安人之鄉土信仰,又具有醫藥神的特性,符合臺灣開發過程中移民的需要,因而大龍峒保安宮成為北臺灣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保安宮發展至今,在歷史傳承、社區教育、社會福利等面向,具體發揮其多元的功能,乃同安移民最具代表性的神明,在地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清領時期分類械鬥與族群遷徙的重要見證:1853年艋舺發生泉州人內部的「頂下郊拚」事件,同安籍民為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所敗,退至大稻埕、大龍峒另謀發展。同時在1853-1859年間,斷斷續續發生大規模的漳泉械鬥,造成臺北盆地內移民的再遷徙。大龍峒保安宮作為臺北盆地泉州同安移民的信仰中心,成為泉州人的議事中心之一,是清代臺北各籍移民分類械鬥的重要見證。 (3)大龍峒保安宮與臺北最早整體開發的商業市街四十四坎街同一時期創建,僅保安宮與鄰近的臺北孔子廟仍維持原址。保安宮位於街屋頂端,在臺北地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見證近三百年的臺北開發史與地區的都市紋理。 2.藝術價值:重建於清嘉慶9年(1804)的保安宮,現仍留存頗多嘉慶時期的石柱、石雕、石獅等原物,大正時期修建留存的對場競技木作、交趾燒。二戰後的壁畫,也皆出自於當代名家之手。近年的古蹟修復,完整地保存了各時期的作品,以及價值甚高的原有構材,在臺灣傳統建築史上有極高的代表性,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3.科學價值:大龍峒保安宮與臺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關係密切,是地方發展拓墾的重要的因素,具有社會科學上的意義。保生大帝信仰在臺灣民間,透過保安宮的推廣而更普遍,也具有宗教科學上的意義。 (二)表現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重建於清嘉慶9年(1804)的保安宮,歷經多次修復,見證不同時代的工匠技藝與藝術表現,日治大正時期的對場競技、二戰後的壁畫,都是各時期最具特色的代表匠師之作品。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大龍峒保安宮的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表現,均為興建或修建時之代表,且完整保存維護至今,在臺灣民間信仰寺廟中,甚為罕見。 (四)具重要性:大龍峒保安宮之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相較於同類型臺灣其他的民間信仰寺廟,在見證清領時期北臺地區分類械鬥與族群遷徙、建築配置與多元多樣藝術表現在臺灣建築史上的意義,以及延續至今的保生文化祭與藥籤文化在文化宣揚上,都有極高的重要性。 (五)保存完整:大龍峒保安宮現況仍維持清嘉慶9年(1804)重建時的回字形格局建築,主要建築仍全數保存日治大正時期大修時名匠陳應彬等人的作品。另一方面,大龍峒保安宮長期推動相關的學術研究,包括保生大帝信仰的發展、組織、節慶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包含「放火獅」、「宴王祭」、「家姓戲」;及中元祭包含「豎燈篙」、「牽(車藏)」、「中元普渡」)與藥籤文化的轉型等;對於保生大帝信仰保存與相關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揚,著力極大,是臺灣傳統廟宇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最具完整性的代表,也是文化傳承重要示範。 (六)類型之典範:大龍峒保安宮作為臺灣保生大帝信仰中心,與地區社經的連結,以及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的表現,甚至是對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維護,都是臺灣保生大帝信仰廟宇及其他諸多民間信仰廟宇的典範。 (七)大龍峒保安宮管理單位永續經營,對保生大帝信仰的發揚、社會公益的投入(如舉辦醫療奉獻獎)、教育文化(如宗教學院)的推廣以及古蹟的盡心保存維護,都是使大龍峒保安宮文化資產價值永續長存的重要力量。並於民國84年(1995)進行大規模的古蹟修復工程,以科學性的檢測、工法執行修復工作,其修復成果受國際肯定,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係國內唯一獲得此殊榮者,有助於提高我國文化資產保存的國際能見度,為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民間信仰廟宇之典範。
法令依據: 第2條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address: : 哈密街61號
經度: 121.515553
緯度: 25.073105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f03166da-2289-4db3-9188-a27da21fe24f/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f03166da-2289-4db3-9188-a27da21fe24f/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jpg
name: : P_20181109_105250_vHDR_O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2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61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122421號
公告日期: : 2018-11-12 10:15:47.609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8-12-06/17ac751e-757c-44c4-8029-405740f8a562/大龍公告用印後PDF.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18-12-06/e1860b5a-2b9b-46c3-bc71-3046a1889c62/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52057

# 臺灣民間信仰 於 文資局古蹟 - 2

案件編號20181206000001
個案名稱艋舺龍山寺
級別代碼1.1.1
級別名稱國定古蹟
種類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一、 艋舺龍山寺與萬華的開發 艋舺又稱文甲、蟒甲,舊屬大加蚋堡,位於淡水河東岸。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為臺北三市街。最早出現於文獻中是清康熙36 年(1697)郁永河的《裨海記遊》。艋舺是由福建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與同安移民所組成的聚落。其開發之始為清康熙48 年(1709)陳賴章墾照招募漳泉移民開墾臺北盆地時,艋舺作為臺北盆地重要的河港,平埔族人以蕃薯和漢人移民交易形成的蕃薯市街,為艋舺市區的發端。 自清乾隆到嘉慶年間,艋舺逐漸取代竹塹、新莊,發展成臺灣北部經濟中心,擁有規模最大的市街。同時期臺北地區的聚落,大多以一至兩條市街為商業主軸,成帶狀發展,如八芝蘭、大龍峒。艋舺卻發展出六條商業主軸,街市縱橫交錯,形成面狀的核心區域。 艋舺舊市街的發展與寺廟的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雖兩者發展不見得一致,但大體上依照舊街名的先後順序,也能跟周遭廟宇形成連結。 因寺廟與郊行及地方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爆發重大事件時,廟宇也成為主要舞台。清代的臺灣移民間,常因劃分勢力範圍而陷入緊張關係,閩客之爭、漳泉之爭乃至異姓之間,常常有所衝突,甚至演變成械鬥事件。清咸豐3 年(1853),艋舺爆發「頂下郊拼」。以林佑藻為首的同安人,對於黃龍安領軍的三邑人長期佔據艋舺碼頭經營權,並抽取價稅不滿,為了爭奪商業利益械鬥,最終三邑人攻入同安人的據點,使其敗走大稻埕,影響了清代臺北的聚落格局。 二、 龍山寺與臺灣的觀音信仰 艋舺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雖發源自佛教神祇,在臺灣民間信仰中頗為盛行。臺灣不但主祀觀音的廟宇眾多,在家供奉者也相當普遍。臺灣各地在清代興建完成的龍山寺,是由泉州安海龍山寺直接分靈到臺灣的,除了艋舺龍山寺外,還有臺南龍山寺(清康熙54 年,1715 年)、鳳山龍山寺(清乾隆25 年,1760 年)、鹿港龍山寺(清乾隆50 年,1786 年)等。 艋舺龍山寺在創寺之初,由艋舺三邑移民共同建廟經營,主事者多為當地商界聞人,因此具有濃厚地方宮廟色彩。龍山寺內除了供奉佛教的觀音,也奉祀民間信仰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月老等神明,因此與正統佛教不甚相同。雖然如此,艋舺龍山寺的董事會仍聘請僧侶到廟中主持,維持龍山寺的運作。這在臺灣成為普遍而有特色的宗教信仰形式,也稱之為「民間佛教」,龍山寺可說是這種寺院的代表。 龍山寺在重建落成安座時,特聘中國高僧圓瑛到寺內講學。之後更發行《臺灣佛教新報》、《亞光新報》等。此外「臺灣佛教會」、「臺灣阿彌陀佛會」、「觀音會」等佛教組織也在艋舺龍山寺陸續成立。 二戰後國民政府主政臺灣,許多政治、社會改造運動的推行必須借用公共場所、寺廟等地,龍山寺以其廣大的廟地,再度扮演了這種公共角色。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從大陸來了大批國軍士兵、百姓,龍山寺的東西廊房室被國軍借用為宿舍,並提供「全民友愛互助會」作診療所之用,其宗教活動也因此大受影響。 民國52 年(1963)龍山寺成立財團法人,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為宗旨,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具體宣揚傳統民俗文化。
評定基準1:: :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代以來艋舺地區泉州三邑移民的拓墾與信仰遷移的過程:隨著清代臺北盆地的開發,艋舺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各行業並組成不同的同業公會「行郊」,以發揮彼此合作,維護地方秩序、建設、教育等功能,在地方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創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艋舺龍山寺,除了是臺北地區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外,也見證了艋舺行郊的發展過程。作為艋舺信仰中心,艋舺龍山寺的祭祀儀典與組織及影響範圍,不僅在萬華地區的祭祀圈而已,更推展到北臺灣其他地區的泉州三邑移民,具有跨區域的信仰特質。 (2)見證頂下郊拚與移民遷徙,並在各個時代皆是影響臺灣至關重要的歷史事件場所:艋舺龍山寺扮演泉州三邑移民議事核心場所,也是清代北臺灣頂下郊拚(1853)械鬥事件見證;在創建至今的不同時代裡,都在歷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包含了移民拓墾、中法戰爭、日人治臺時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臺灣移民開發史與近現代過程的最佳見證。 2.藝術價值:艋舺龍山寺歷經不同時期的創建與修建,跨時代的發展在不同匠師主持下,不同的工種完美地被整合於一座廟宇殿堂,展現高度的傳統建築藝術成就。 3.科學價值: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信仰,源自於早期移民原鄉的安海龍山寺,透過分靈原鄉神祇來安定移民拓墾,具有社會科學上的意義。而觀音信仰作為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佛教,也使艋舺龍山寺具有特別的宗教科學價值。 (二)表現該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艋舺龍山寺從清乾隆三年(1738)創建和歷次修建,現存形貌大部分是日大正9年(1920)修建成果,主要由泉州惠安溪底匠派主持,見證該匠派營建體系在臺灣建築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力。艋舺龍山寺現況集結了臺灣傳統建築藝術的精華,反映了不同時代臺灣傳統建築中,結合木、磚、石等多元營建技術之特色,在臺灣傳統建築史上有極高的代表性與藝術價值。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艋舺龍山寺保存部分源自清朝的傳統建築工藝,以及日治時期修建的銅鑄龍柱、西洋古典式樣的柱頭,可以說是臺灣寺廟建築中,充分反映與時俱進的營建技術、流行紋樣與傳統體系融合的代表作品,也是傳統匠師面臨新材料、新語彙嘗試的一個重要例證,此種兼容傳統與創新思維之作,在臺灣並不多見。 (四)具重要性:艋舺龍山寺之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相較於同類型臺灣其他的龍山寺或民間佛教寺廟,在反映清代以來艋舺地區拓墾過程與信仰中心連結、不同時期重要歷史事件的重要場所,及作為泉州惠安溪底匠派在台灣的代表作品,甚至是各工項的主持營建匠師在臺灣建築史上的意義,都有極高的重要性。 (五)保存完整:艋舺龍山寺完整的保存了從清乾隆三年(1738)創建以來至今,具有高度價值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包括空間規制、歷代修復下的建築藝術精華、歷代宗教文物、傳統信仰習俗與相關祭祀儀典,是臺灣「民間佛教」寺廟保存最完整者代表之一。 (六)類型之典範:艋舺龍山寺在作為移民信仰中心、與地方及社會政經中心,以及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表現上,都是臺灣寺廟文化遺產的典範。 (七)艋舺龍山寺的管理組織以在家人為主體,與地方族群關係密切、宗教活動多為民間信仰的特質,包含了相關神明會、各項祭祀活動與文物,係清代臺灣的「民間佛教」寺廟的重要例證;艋舺龍山寺管理單位對信仰的發揚、社會公益的投入、教育文化的推廣及國際觀光的交流,是古蹟保存的維護的支柱,也是確保艋舺龍山寺文化資產價值永續的重要力量,為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民間佛教信仰的重要典範。
法令依據第2條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現況地址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萬華區
address: : 廣州街211號
經度121.499934
緯度25.036778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單位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946cf57e-21bf-420d-a20c-b4ac17f44a45/DSC_8430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946cf57e-21bf-420d-a20c-b4ac17f44a45/DSC_8430.jpg
name: : DSC_8430
所有權屬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1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177661
公告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122031號
公告日期: : 2018-11-12 09:34:01.314
公告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8-12-06/481e6223-ac04-4ff6-b7e3-a2e0c1233e31/艋舺公告用印後PDF.pdf
地籍資料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18-12-06/a9a15e99-5335-43da-91b8-f7a4096921ec/地籍資料.pdf
repImgId52051
案件編號: 20181206000001
個案名稱: 艋舺龍山寺
級別代碼: 1.1.1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 一、 艋舺龍山寺與萬華的開發 艋舺又稱文甲、蟒甲,舊屬大加蚋堡,位於淡水河東岸。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為臺北三市街。最早出現於文獻中是清康熙36 年(1697)郁永河的《裨海記遊》。艋舺是由福建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與同安移民所組成的聚落。其開發之始為清康熙48 年(1709)陳賴章墾照招募漳泉移民開墾臺北盆地時,艋舺作為臺北盆地重要的河港,平埔族人以蕃薯和漢人移民交易形成的蕃薯市街,為艋舺市區的發端。 自清乾隆到嘉慶年間,艋舺逐漸取代竹塹、新莊,發展成臺灣北部經濟中心,擁有規模最大的市街。同時期臺北地區的聚落,大多以一至兩條市街為商業主軸,成帶狀發展,如八芝蘭、大龍峒。艋舺卻發展出六條商業主軸,街市縱橫交錯,形成面狀的核心區域。 艋舺舊市街的發展與寺廟的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雖兩者發展不見得一致,但大體上依照舊街名的先後順序,也能跟周遭廟宇形成連結。 因寺廟與郊行及地方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爆發重大事件時,廟宇也成為主要舞台。清代的臺灣移民間,常因劃分勢力範圍而陷入緊張關係,閩客之爭、漳泉之爭乃至異姓之間,常常有所衝突,甚至演變成械鬥事件。清咸豐3 年(1853),艋舺爆發「頂下郊拼」。以林佑藻為首的同安人,對於黃龍安領軍的三邑人長期佔據艋舺碼頭經營權,並抽取價稅不滿,為了爭奪商業利益械鬥,最終三邑人攻入同安人的據點,使其敗走大稻埕,影響了清代臺北的聚落格局。 二、 龍山寺與臺灣的觀音信仰 艋舺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雖發源自佛教神祇,在臺灣民間信仰中頗為盛行。臺灣不但主祀觀音的廟宇眾多,在家供奉者也相當普遍。臺灣各地在清代興建完成的龍山寺,是由泉州安海龍山寺直接分靈到臺灣的,除了艋舺龍山寺外,還有臺南龍山寺(清康熙54 年,1715 年)、鳳山龍山寺(清乾隆25 年,1760 年)、鹿港龍山寺(清乾隆50 年,1786 年)等。 艋舺龍山寺在創寺之初,由艋舺三邑移民共同建廟經營,主事者多為當地商界聞人,因此具有濃厚地方宮廟色彩。龍山寺內除了供奉佛教的觀音,也奉祀民間信仰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月老等神明,因此與正統佛教不甚相同。雖然如此,艋舺龍山寺的董事會仍聘請僧侶到廟中主持,維持龍山寺的運作。這在臺灣成為普遍而有特色的宗教信仰形式,也稱之為「民間佛教」,龍山寺可說是這種寺院的代表。 龍山寺在重建落成安座時,特聘中國高僧圓瑛到寺內講學。之後更發行《臺灣佛教新報》、《亞光新報》等。此外「臺灣佛教會」、「臺灣阿彌陀佛會」、「觀音會」等佛教組織也在艋舺龍山寺陸續成立。 二戰後國民政府主政臺灣,許多政治、社會改造運動的推行必須借用公共場所、寺廟等地,龍山寺以其廣大的廟地,再度扮演了這種公共角色。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從大陸來了大批國軍士兵、百姓,龍山寺的東西廊房室被國軍借用為宿舍,並提供「全民友愛互助會」作診療所之用,其宗教活動也因此大受影響。 民國52 年(1963)龍山寺成立財團法人,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為宗旨,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具體宣揚傳統民俗文化。
評定基準: 1:: :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代以來艋舺地區泉州三邑移民的拓墾與信仰遷移的過程:隨著清代臺北盆地的開發,艋舺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各行業並組成不同的同業公會「行郊」,以發揮彼此合作,維護地方秩序、建設、教育等功能,在地方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創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艋舺龍山寺,除了是臺北地區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外,也見證了艋舺行郊的發展過程。作為艋舺信仰中心,艋舺龍山寺的祭祀儀典與組織及影響範圍,不僅在萬華地區的祭祀圈而已,更推展到北臺灣其他地區的泉州三邑移民,具有跨區域的信仰特質。 (2)見證頂下郊拚與移民遷徙,並在各個時代皆是影響臺灣至關重要的歷史事件場所:艋舺龍山寺扮演泉州三邑移民議事核心場所,也是清代北臺灣頂下郊拚(1853)械鬥事件見證;在創建至今的不同時代裡,都在歷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包含了移民拓墾、中法戰爭、日人治臺時期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臺灣移民開發史與近現代過程的最佳見證。 2.藝術價值:艋舺龍山寺歷經不同時期的創建與修建,跨時代的發展在不同匠師主持下,不同的工種完美地被整合於一座廟宇殿堂,展現高度的傳統建築藝術成就。 3.科學價值:艋舺龍山寺的觀音信仰,源自於早期移民原鄉的安海龍山寺,透過分靈原鄉神祇來安定移民拓墾,具有社會科學上的意義。而觀音信仰作為臺灣最普遍的民間佛教,也使艋舺龍山寺具有特別的宗教科學價值。 (二)表現該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艋舺龍山寺從清乾隆三年(1738)創建和歷次修建,現存形貌大部分是日大正9年(1920)修建成果,主要由泉州惠安溪底匠派主持,見證該匠派營建體系在臺灣建築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影響力。艋舺龍山寺現況集結了臺灣傳統建築藝術的精華,反映了不同時代臺灣傳統建築中,結合木、磚、石等多元營建技術之特色,在臺灣傳統建築史上有極高的代表性與藝術價值。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艋舺龍山寺保存部分源自清朝的傳統建築工藝,以及日治時期修建的銅鑄龍柱、西洋古典式樣的柱頭,可以說是臺灣寺廟建築中,充分反映與時俱進的營建技術、流行紋樣與傳統體系融合的代表作品,也是傳統匠師面臨新材料、新語彙嘗試的一個重要例證,此種兼容傳統與創新思維之作,在臺灣並不多見。 (四)具重要性:艋舺龍山寺之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相較於同類型臺灣其他的龍山寺或民間佛教寺廟,在反映清代以來艋舺地區拓墾過程與信仰中心連結、不同時期重要歷史事件的重要場所,及作為泉州惠安溪底匠派在台灣的代表作品,甚至是各工項的主持營建匠師在臺灣建築史上的意義,都有極高的重要性。 (五)保存完整:艋舺龍山寺完整的保存了從清乾隆三年(1738)創建以來至今,具有高度價值的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包括空間規制、歷代修復下的建築藝術精華、歷代宗教文物、傳統信仰習俗與相關祭祀儀典,是臺灣「民間佛教」寺廟保存最完整者代表之一。 (六)類型之典範:艋舺龍山寺在作為移民信仰中心、與地方及社會政經中心,以及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表現上,都是臺灣寺廟文化遺產的典範。 (七)艋舺龍山寺的管理組織以在家人為主體,與地方族群關係密切、宗教活動多為民間信仰的特質,包含了相關神明會、各項祭祀活動與文物,係清代臺灣的「民間佛教」寺廟的重要例證;艋舺龍山寺管理單位對信仰的發揚、社會公益的投入、教育文化的推廣及國際觀光的交流,是古蹟保存的維護的支柱,也是確保艋舺龍山寺文化資產價值永續的重要力量,為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民間佛教信仰的重要典範。
法令依據: 第2條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萬華區
address: : 廣州街211號
經度: 121.499934
緯度: 25.036778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 ext: :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946cf57e-21bf-420d-a20c-b4ac17f44a45/DSC_8430_c.jpg
original: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946cf57e-21bf-420d-a20c-b4ac17f44a45/DSC_8430.jpg
name: : DSC_8430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1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61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122031號
公告日期: : 2018-11-12 09:34:01.314
公告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8-12-06/481e6223-ac04-4ff6-b7e3-a2e0c1233e31/艋舺公告用印後PDF.pdf
地籍資料: 1::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18-12-06/a9a15e99-5335-43da-91b8-f7a4096921ec/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52051

# 臺灣民間信仰 於 講座資訊 - 3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82c30e73f77c7e4462f555
活動名稱【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2/30 15:00:00
地址: : 700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場地名稱: : 臺南政大書城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3/12/30 15: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1988年,康豹來到東港蹲點半年並撰寫博士論文,1997年出版《台灣的王爺信仰》,謝國興則在2006年起深入探究西港仔刈香,並與專業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2017年出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2023年出版《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兩人在民間信仰研究領域蹲點數十年,從東港東隆宮、木柵指南宮、西港慶安宮到福建漳州、廈門、莆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觀察科儀、跟隨遶境、紀錄陣頭,也走入常人不得見的廟宇祭典現場。 兩位歷史學家來到廟宇及信仰活動中會看些什麼?他們在充滿禁忌的田野現場,又曾遭遇哪些挑戰? 12月30日周六下午3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康豹、臺史所研究員謝國興將來到臺南政大書城,與各位分享多年蹲點的田野故事,以及在他們的歷史學之眼中,如何看待從過去到現在,民俗與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日期:12/30(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人: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隆志(主持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前往報名: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MTH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3/12/30
活動結束日期2023/12/30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82c30e73f77c7e4462f555
活動名稱: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2/30 15:00:00
地址: : 700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場地名稱: : 臺南政大書城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3/12/30 15: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1988年,康豹來到東港蹲點半年並撰寫博士論文,1997年出版《台灣的王爺信仰》,謝國興則在2006年起深入探究西港仔刈香,並與專業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2017年出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2023年出版《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兩人在民間信仰研究領域蹲點數十年,從東港東隆宮、木柵指南宮、西港慶安宮到福建漳州、廈門、莆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觀察科儀、跟隨遶境、紀錄陣頭,也走入常人不得見的廟宇祭典現場。 兩位歷史學家來到廟宇及信仰活動中會看些什麼?他們在充滿禁忌的田野現場,又曾遭遇哪些挑戰? 12月30日周六下午3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康豹、臺史所研究員謝國興將來到臺南政大書城,與各位分享多年蹲點的田野故事,以及在他們的歷史學之眼中,如何看待從過去到現在,民俗與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日期:12/30(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人: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隆志(主持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前往報名: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NMTH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3/12/30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2/30
點閱數: 0

# 臺灣民間信仰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4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82c30e73f77c7e4462f555
活動名稱【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2/30 15:00:00
地址: : 700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場地名稱: : 臺南政大書城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3/12/30 15: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1988年,康豹來到東港蹲點半年並撰寫博士論文,1997年出版《台灣的王爺信仰》,謝國興則在2006年起深入探究西港仔刈香,並與專業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2017年出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2023年出版《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兩人在民間信仰研究領域蹲點數十年,從東港東隆宮、木柵指南宮、西港慶安宮到福建漳州、廈門、莆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觀察科儀、跟隨遶境、紀錄陣頭,也走入常人不得見的廟宇祭典現場。 兩位歷史學家來到廟宇及信仰活動中會看些什麼?他們在充滿禁忌的田野現場,又曾遭遇哪些挑戰? 12月30日周六下午3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康豹、臺史所研究員謝國興將來到臺南政大書城,與各位分享多年蹲點的田野故事,以及在他們的歷史學之眼中,如何看待從過去到現在,民俗與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日期:12/30(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人: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隆志(主持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前往報名: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NMTH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3/12/30
活動結束日期2023/12/30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82c30e73f77c7e4462f555
活動名稱: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2/30 15:00:00
地址: : 700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場地名稱: : 臺南政大書城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3/12/30 15: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1988年,康豹來到東港蹲點半年並撰寫博士論文,1997年出版《台灣的王爺信仰》,謝國興則在2006年起深入探究西港仔刈香,並與專業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2017年出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2023年出版《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兩人在民間信仰研究領域蹲點數十年,從東港東隆宮、木柵指南宮、西港慶安宮到福建漳州、廈門、莆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觀察科儀、跟隨遶境、紀錄陣頭,也走入常人不得見的廟宇祭典現場。 兩位歷史學家來到廟宇及信仰活動中會看些什麼?他們在充滿禁忌的田野現場,又曾遭遇哪些挑戰? 12月30日周六下午3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康豹、臺史所研究員謝國興將來到臺南政大書城,與各位分享多年蹲點的田野故事,以及在他們的歷史學之眼中,如何看待從過去到現在,民俗與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日期:12/30(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人: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隆志(主持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前往報名: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NMTH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3/12/30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2/30
點閱數: 0

# 臺灣民間信仰 於 講座資訊 - 5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84ef1973f77ca2507fd7ef
活動名稱【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2/30 15:00:00
地址: : 700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場地名稱: : 臺南政大書城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3/12/30 15: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1988年,康豹來到東港蹲點半年並撰寫博士論文,1997年出版《台灣的王爺信仰》,謝國興則在2006年起深入探究西港仔刈香,並與專業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2017年出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2023年出版《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兩人在民間信仰研究領域蹲點數十年,從東港東隆宮、木柵指南宮、西港慶安宮到福建漳州、廈門、莆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觀察科儀、跟隨遶境、紀錄陣頭,也走入常人不得見的廟宇祭典現場。 兩位歷史學家來到廟宇及信仰活動中會看些什麼?他們在充滿禁忌的田野現場,又曾遭遇哪些挑戰? 12月30日周六下午3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康豹、臺史所研究員謝國興將來到臺南政大書城,與各位分享多年蹲點的田野故事,以及在他們的歷史學之眼中,如何看待從過去到現在,民俗與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日期:12/30(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人: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隆志(主持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前往報名: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H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3/12/30
活動結束日期2023/12/30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84ef1973f77ca2507fd7ef
活動名稱: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2/30 15:00:00
地址: : 700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場地名稱: : 臺南政大書城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3/12/30 15: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1988年,康豹來到東港蹲點半年並撰寫博士論文,1997年出版《台灣的王爺信仰》,謝國興則在2006年起深入探究西港仔刈香,並與專業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2017年出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2023年出版《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兩人在民間信仰研究領域蹲點數十年,從東港東隆宮、木柵指南宮、西港慶安宮到福建漳州、廈門、莆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觀察科儀、跟隨遶境、紀錄陣頭,也走入常人不得見的廟宇祭典現場。 兩位歷史學家來到廟宇及信仰活動中會看些什麼?他們在充滿禁忌的田野現場,又曾遭遇哪些挑戰? 12月30日周六下午3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康豹、臺史所研究員謝國興將來到臺南政大書城,與各位分享多年蹲點的田野故事,以及在他們的歷史學之眼中,如何看待從過去到現在,民俗與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日期:12/30(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人: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隆志(主持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前往報名: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H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3/12/30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2/30
點閱數: 0

# 臺灣民間信仰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6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84ef1973f77ca2507fd7ef
活動名稱【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活動類別7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2/30 15:00:00
地址: : 700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場地名稱: : 臺南政大書城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3/12/30 15:0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1988年,康豹來到東港蹲點半年並撰寫博士論文,1997年出版《台灣的王爺信仰》,謝國興則在2006年起深入探究西港仔刈香,並與專業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2017年出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2023年出版《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兩人在民間信仰研究領域蹲點數十年,從東港東隆宮、木柵指南宮、西港慶安宮到福建漳州、廈門、莆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觀察科儀、跟隨遶境、紀錄陣頭,也走入常人不得見的廟宇祭典現場。 兩位歷史學家來到廟宇及信仰活動中會看些什麼?他們在充滿禁忌的田野現場,又曾遭遇哪些挑戰? 12月30日周六下午3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康豹、臺史所研究員謝國興將來到臺南政大書城,與各位分享多年蹲點的田野故事,以及在他們的歷史學之眼中,如何看待從過去到現在,民俗與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日期:12/30(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人: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隆志(主持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前往報名: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H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3/12/30
活動結束日期2023/12/30
點閱數0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84ef1973f77ca2507fd7ef
活動名稱: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活動類別: 7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2/30 15:00:00
地址: : 700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B1
場地名稱: : 臺南政大書城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空)
經度: : (空)
結束時間: : 2023/12/30 15:0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1988年,康豹來到東港蹲點半年並撰寫博士論文,1997年出版《台灣的王爺信仰》,謝國興則在2006年起深入探究西港仔刈香,並與專業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2017年出版《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記錄》,2023年出版《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兩人在民間信仰研究領域蹲點數十年,從東港東隆宮、木柵指南宮、西港慶安宮到福建漳州、廈門、莆田都有他們的足跡,他們觀察科儀、跟隨遶境、紀錄陣頭,也走入常人不得見的廟宇祭典現場。 兩位歷史學家來到廟宇及信仰活動中會看些什麼?他們在充滿禁忌的田野現場,又曾遭遇哪些挑戰? 12月30日周六下午3點,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康豹、臺史所研究員謝國興將來到臺南政大書城,與各位分享多年蹲點的田野故事,以及在他們的歷史學之眼中,如何看待從過去到現在,民俗與民間信仰在臺灣社會扮演的角色,誠摯邀請您的參與! ----------------- 【12月臺史博對話錄】康豹x謝國興:我的三十年蹲點心得:臺灣民間信仰田野筆記 日期:12/30(六) 時間:15:00-16:30 地點:臺南政大書城(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人: 康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謝國興(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張隆志(主持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前往報名: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forms.gle/AiBvHWQSAwUAkwme9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H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3/12/30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2/30
點閱數: 0

# 臺灣民間信仰 於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 7

名稱艋舺龍山寺
代表圖像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1206000001/8093d21e371e85c5a7c4717b0a086508e9d7dade.jpg
簡介一、 艋舺龍山寺與萬華的開發 艋舺又稱文甲、蟒甲,舊屬大加蚋堡,位於淡水河東岸。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為臺北三市街。最早出現於文獻中是清康熙36 年(1697)郁永河的《裨海記遊》。艋舺是由福建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與同安移民所組成的聚落。其開發之始為清康熙48 年(1709)陳賴章墾照招募漳泉移民開墾臺北盆地時,艋舺作為臺北盆地重要的河港,平埔族人以蕃薯和漢人移民交易形成的蕃薯市街,為艋舺市區的發端。 自清乾隆到嘉慶年間,艋舺逐漸取代竹塹、新莊,發展成臺灣北部經濟中心,擁有規模最大的市街。同時期臺北地區的聚落,大多以一至兩條市街為商業主軸,成帶狀發展,如八芝蘭、大龍峒。艋舺卻發展出六條商業主軸,街市縱橫交錯,形成面狀的核心區域。 艋舺舊市街的發展與寺廟的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雖兩者發展不見得一致,但大體上依照舊街名的先後順序,也能跟周遭廟宇形成連結。 因寺廟與郊行及地方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爆發重大事件時,廟宇也成為主要舞台。清代的臺灣移民間,常因劃分勢力範圍而陷入緊張關係,閩客之爭、漳泉之爭乃至異姓之間,常常有所衝突,甚至演變成械鬥事件。清咸豐3 年(1853),艋舺爆發「頂下郊拼」。以林佑藻為首的同安人,對於黃龍安領軍的三邑人長期佔據艋舺碼頭經營權,並抽取價稅不滿,為了爭奪商業利益械鬥,最終三邑人攻入同安人的據點,使其敗走大稻埕,影響了清代臺北的聚落格局。 二、 龍山寺與臺灣的觀音信仰 艋舺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雖發源自佛教神祇,在臺灣民間信仰中頗為盛行。臺灣不但主祀觀音的廟宇眾多,在家供奉者也相當普遍。臺灣各地在清代興建完成的龍山寺,是由泉州安海龍山寺直接分靈到臺灣的,除了艋舺龍山寺外,還有臺南龍山寺(清康熙54 年,1715 年)、鳳山龍山寺(清乾隆25 年,1760 年)、鹿港龍山寺(清乾隆50 年,1786 年)等。 艋舺龍山寺在創寺之初,由艋舺三邑移民共同建廟經營,主事者多為當地商界聞人,因此具有濃厚地方宮廟色彩。龍山寺內除了供奉佛教的觀音,也奉祀民間信仰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月老等神明,因此與正統佛教不甚相同。雖然如此,艋舺龍山寺的董事會仍聘請僧侶到廟中主持,維持龍山寺的運作。這在臺灣成為普遍而有特色的宗教信仰形式,也稱之為「民間佛教」,龍山寺可說是這種寺院的代表。 龍山寺在重建落成安座時,特聘中國高僧圓瑛到寺內講學。之後更發行《臺灣佛教新報》、《亞光新報》等。此外「臺灣佛教會」、「臺灣阿彌陀佛會」、「觀音會」等佛教組織也在艋舺龍山寺陸續成立。 二戰後國民政府主政臺灣,許多政治、社會改造運動的推行必須借用公共場所、寺廟等地,龍山寺以其廣大的廟地,再度扮演了這種公共角色。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從大陸來了大批國軍士兵、百姓,龍山寺的東西廊房室被國軍借用為宿舍,並提供「全民友愛互助會」作診療所之用,其宗教活動也因此大受影響。 民國52 年(1963)龍山寺成立財團法人,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為宗旨,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具體宣揚傳統民俗文化。
種類1.1
等級國定古蹟
地址廣州街211號
經度座標121.499934
緯度座標25.036778
註冊時間2018-11-12
管理單位文化部
來源網站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1
Register Date2018-11-12
種類名稱古蹟
主類別文化資產
縣市臺北市
群組類別文化資產
主分類PK20181206000001
版本1.0
點閱數1174
名稱: 艋舺龍山寺
代表圖像: http://cloud.culture.tw/e_new_upload/task/ec0c4582-6042-444b-9a5a-3afe8cb1b3ff/20181206000001/8093d21e371e85c5a7c4717b0a086508e9d7dade.jpg
簡介: 一、 艋舺龍山寺與萬華的開發 艋舺又稱文甲、蟒甲,舊屬大加蚋堡,位於淡水河東岸。清末與臺北城、大稻埕並稱為臺北三市街。最早出現於文獻中是清康熙36 年(1697)郁永河的《裨海記遊》。艋舺是由福建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與同安移民所組成的聚落。其開發之始為清康熙48 年(1709)陳賴章墾照招募漳泉移民開墾臺北盆地時,艋舺作為臺北盆地重要的河港,平埔族人以蕃薯和漢人移民交易形成的蕃薯市街,為艋舺市區的發端。 自清乾隆到嘉慶年間,艋舺逐漸取代竹塹、新莊,發展成臺灣北部經濟中心,擁有規模最大的市街。同時期臺北地區的聚落,大多以一至兩條市街為商業主軸,成帶狀發展,如八芝蘭、大龍峒。艋舺卻發展出六條商業主軸,街市縱橫交錯,形成面狀的核心區域。 艋舺舊市街的發展與寺廟的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雖兩者發展不見得一致,但大體上依照舊街名的先後順序,也能跟周遭廟宇形成連結。 因寺廟與郊行及地方發展密不可分,因此在爆發重大事件時,廟宇也成為主要舞台。清代的臺灣移民間,常因劃分勢力範圍而陷入緊張關係,閩客之爭、漳泉之爭乃至異姓之間,常常有所衝突,甚至演變成械鬥事件。清咸豐3 年(1853),艋舺爆發「頂下郊拼」。以林佑藻為首的同安人,對於黃龍安領軍的三邑人長期佔據艋舺碼頭經營權,並抽取價稅不滿,為了爭奪商業利益械鬥,最終三邑人攻入同安人的據點,使其敗走大稻埕,影響了清代臺北的聚落格局。 二、 龍山寺與臺灣的觀音信仰 艋舺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雖發源自佛教神祇,在臺灣民間信仰中頗為盛行。臺灣不但主祀觀音的廟宇眾多,在家供奉者也相當普遍。臺灣各地在清代興建完成的龍山寺,是由泉州安海龍山寺直接分靈到臺灣的,除了艋舺龍山寺外,還有臺南龍山寺(清康熙54 年,1715 年)、鳳山龍山寺(清乾隆25 年,1760 年)、鹿港龍山寺(清乾隆50 年,1786 年)等。 艋舺龍山寺在創寺之初,由艋舺三邑移民共同建廟經營,主事者多為當地商界聞人,因此具有濃厚地方宮廟色彩。龍山寺內除了供奉佛教的觀音,也奉祀民間信仰的媽祖、關聖帝君、文昌帝君、月老等神明,因此與正統佛教不甚相同。雖然如此,艋舺龍山寺的董事會仍聘請僧侶到廟中主持,維持龍山寺的運作。這在臺灣成為普遍而有特色的宗教信仰形式,也稱之為「民間佛教」,龍山寺可說是這種寺院的代表。 龍山寺在重建落成安座時,特聘中國高僧圓瑛到寺內講學。之後更發行《臺灣佛教新報》、《亞光新報》等。此外「臺灣佛教會」、「臺灣阿彌陀佛會」、「觀音會」等佛教組織也在艋舺龍山寺陸續成立。 二戰後國民政府主政臺灣,許多政治、社會改造運動的推行必須借用公共場所、寺廟等地,龍山寺以其廣大的廟地,再度扮演了這種公共角色。國共內戰進入尾聲,從大陸來了大批國軍士兵、百姓,龍山寺的東西廊房室被國軍借用為宿舍,並提供「全民友愛互助會」作診療所之用,其宗教活動也因此大受影響。 民國52 年(1963)龍山寺成立財團法人,以善盡弘揚佛法、提倡社教的文化價值為宗旨,每年定期舉辦節慶祭典及民俗活動,如農曆正月花燈展覽、四月浴佛節、七月盂蘭盆勝會等,具體宣揚傳統民俗文化。
種類: 1.1
等級: 國定古蹟
地址: 廣州街211號
經度座標: 121.499934
緯度座標: 25.036778
註冊時間: 2018-11-12
管理單位: 文化部
來源網站: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1
Register Date: 2018-11-12
種類名稱: 古蹟
主類別: 文化資產
縣市: 臺北市
群組類別: 文化資產
主分類PK: 20181206000001
版本: 1.0
點閱數: 1174

# 臺灣民間信仰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8

執行單位磐的陶坊
地址台南市新營區太北里45號之8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新營太子宮是台灣太子廟的開基祖廟,清康熙2年(1663),福建先民為避戰禍,攜眷並迎請「中壇元帥」神像及香爐、銅鑼等神器,渡海來台,於汊港(今鹽水鎮)登陸,定居於現今新營市西南太子宮現址。為感念中壇元帥的庇佑,於康熙27年(1688)建立土廟,雍正6年(1728)再擴建廟堂,地名與廟名都稱之為「太子宮」。太子宮有舊廟、新廟各一座,舊廟為「土墼壁」,廟雖小,卻充滿歲月的痕跡,廟頂的剪黏依舊栩栩如生。

太子宮分靈廟遍及全台,每年農曆9月9日為太子爺聖誕千秋,分靈的神明返回太子宮刈香,太子爺又稱為中壇元帥,每年從8月開始,各地方太子爺分靈廟及信眾,就相繼組團進入新營,農曆九月初一到初九的這段期間,更是香客湧入的顛峰期。太子宮廟上方有一尊銅鑄的巨型太子爺塑像,腳踩風火輪,手持兵戟,別具風格。

2007年榮獲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認證的台灣工藝之家周美智老師,自小便顯露出美術與工藝方面的才華,二十歲時因學習美術設計而接觸到陶藝。於1987年回到家鄉成立「磐創作陶坊」,從事陶藝創作與教學推廣二十餘年;她克服肢體的障礙,用藝術點亮生命。她以各種的成型技巧,不受約制的方式來創作,讓作品自己說話,初期以茶壺為主題,繼而創作陶燈、生活器皿等,並嘗試挑戰大型戶外作品。以「磐」為名,是比喻基礎穩固,也是創作者堅定的心,將對陶藝的熱愛轉化成強勁的生命力,從作品中傳達出來。

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太子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設計師劉邦隱的協力合作下,磐的陶坊工作團隊成功研發一系列陶製太子宮文創商品。產品研發創意發想來自於「香火」的概念。「香火」的延續與傳承,是臺灣民間信仰與庶民文化的核心精神,香火即表示血脈相傳與文化相延,而神明爐內的香灰,在傳統觀念有治病保平安的功效。透過創意激盪與嘗試過程,磐的陶坊工作團隊成功地將太子宮廟主爐的香灰,揉進陶土裡,結合與三太子有關的渾天綾、乾坤圈、火尖槍、風火輪等文化圖騰,燒製成「香灰平安福」、「平安如意杯」、「「陀螺貢杯」、「蓮花陶燈」、「蓮花爐」、「時來運轉-風火輪造型陶鐘」等兼具在地文化特色和工藝手感的太子宮文創商品。這種結合工藝創作與宗教文化元素研發文創商品,是臺灣文化創產業發展至今前所未有的創意突破。

磐的陶坊今年有機會延續去年的工藝扶植計畫,對磐的團隊來說是一個鼓勵,更期許今年留下來已經發芽的種子有充分的陽光、空氣、水得以成長,同時也播下今年新的種子,期待他發芽。今年的哪吒文化工藝研習班,從綜合技巧練習與拉坯初級學習課程,學員個個認真投入,學習氣氛讓整個工作室開始有了些許凝聚力,除了學習新的技術,也嘗試做設計發想,讓學員感受到成就感,而且是真正出自於自己的設計製作,雖然大部分作品還不成熟,但也有出乎意料的作品出現;或許有的作品略顯粗糙,只要學員真正對陶瓷設計或製作有興趣,會隨時間的累積而精進。學員也協助製作去年開發出來的平安福系列伴手禮,目前已經在太子宮設立販售區,成為進香客的最佳伴手禮;今年也在太子宮舊廟的歷史古蹟內設置文創商品展示區,讓到訪太子宮古蹟巡禮的民眾,在瞭解在地文化之餘,也能體驗社區工藝文化特色。

【磐的陶坊】

新營太子宮廟為全台最早的太子爺李哪吒開基地,並已列為縣定古蹟。是早期社區居民重要的集會場所,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其信仰並已形成社區民眾的核心價值。「太子宮」三字代表的不只是一座廟,也是社區居民共同意識與生活型態所組成的社區。

「磐的陶坊」位在台南縣新營市的太子宮社區,太子宮的地名就是因為這座台灣最早的太子宮廟而來,每到太子爺生日的這段期間,全台的太子宮廟都會來到此地向太子爺祝壽,香火鼎盛。工藝家周美智老師自幼成長於太子宮社區,對地方文史及社區居民有深厚的感情。成立磐的陶坊後,便開始在社區開設陶藝課程。陶藝課程從簡易的捏陶課開始,教授基本技巧,讓剛上手的學員拿到窯燒出來的成品,建立起步的自信心。循序漸進的教授陶塑成型、配釉、素燒、燒火、開窯等技法。此外,藉由開設陶藝課程,也與社區建立起良好互動。

【陶藝與宗教文化的創意結合】

「可能新營太子宮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特殊的產業,這邊太子宮主要就是廟,這裡的地名就是由廟來命名,要怎麼去做這些東西,那廟一般想到就是公仔,或是神明所用的器物,那應該怎麼去做這些,這個問題一直放著,偶爾會跟朋友討論怎麼做。」周美智老師思考著要怎麼去創作與社區相關的東西。

「三、四年前,剛好有一個機緣到雲林科技大學去念書,剛好讀的系又是很喜歡做社區營造的系,經過一些課堂的實作經驗,覺得做社區好像也沒有那麼困難,有他特別的地方啦,只是看你怎麼樣去找出那些適合的元素。」要怎麼去找到適合、跟社區可以緊密連結,或是可以代表社區的圖騰。這樣的元素要怎麼去找是一回事,作法又是一回事。

「從小到大我聽很多關於三太子的故事,譬如我阿公的故事,我阿公在我很小的時候,得了很嚴重的肝病住院,就在狀況很危急的情況下,突然又醒過來,醒過來後就跟我阿嬤說,夢到三太子開飛機,飛機就丟炸彈,朝向阿公衝下來,阿公就醒了,醒來後也慢慢好轉了,就是很神奇,所以之後我們家就去請了一尊三太子來供奉。搞不好哪天就來捏一架飛機。」從小生長在太子宮社區的周美智老師,笑著訴說一個個她和三太子間的故事。

談起研發三太子主題商品的過程,周老師說,「我們先去現場照一些照片,比如說廟宇建築的一些元素,民國91年的時候,社區的風火輪文史工作室有辦一個三太子哪吒的學術發表會,集合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有了豐富的文史資料,便開始與陶藝班的學員共同設計代表三太子文化特色的產品。周老師認為,將宗教文化做轉譯,需要找出適合、可以跟社區緊密連結,或是代表社區的圖騰,而不只是三太子、大太子、二太子的公仔而已。

【用香灰來結善緣】

從陶藝創作的角度出發,周美智老師說,「我們除了陶之外,有什麼其它的材質可以用,例如白河有蓮蓬灰,趙家窯有小麥灰,那我們有什麼灰可以用,就跟朋友這樣聊,有時候在聊天時,都會有新的東西出來。他們就開玩笑說,我們有香灰,可以用香灰啊!」就這樣,周老師開始思考以香灰加入陶土的創作。因為傳統上,香灰有治病、驅邪鎮煞的功效,或是搬新家、出遠門,家裡的長輩會拿爐裡的香灰讓你帶著,他不只是宗教性的產物,同時也是傳遞常民文化、在地情感的重要象徵。所以用香灰入陶這件事,變成不只是陶藝,而是有更深的在地生活文化脈絡在裡面。

比較特別的是,周老師將香灰加在陶土中,而不是加在釉藥中,「我長期以來,就比較喜歡玩土,跟土比較親密,而且比較少人把灰加到土裡面。放在土裏面我可以做上釉與不上釉的作品。因為我覺得土是最根本的材料,釉色只是呈顯表面的變化。」周老師說,香灰加入陶土中的影響不大,可能會有一些色差,或是降低融點而已,那跟加入香灰的量有關係,不過加入香灰要的只是一個象徵意涵。「跟三太子請示香灰的時候,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想要用香灰來結善緣,透過陶藝,把我們的信仰和關懷,傳遞給有緣的人。」周老師如此解釋。

透過研讀資料,了解了三太子的淵源,其中封神榜裡也有對三太子的描述。而周老師對三太子的解讀,有著獨到的看法,「在封神榜中哪吒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可是很奇怪,在我的想法裡,哪吒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可是為什麼這些能量會存在,或許在我認知的範圍內我把他歸納為其實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正向的想法,當大家的正向力量匯集時,他的能量就出來了。」

【太子宮的社區工藝】

「你看,就是這樣,很簡單!」第一堂社區陶藝課程中,周老師是這麼鼓勵著社區媽媽們。通常陶藝會讓人覺得困難而難以入手,而老師的第一堂課,便是要大家從動手捏陶開始。除此之外,在地許多傳統的想法,認為做陶很辛苦、比較落伍、不夠科技,認為應該要出去上班或幫忙工作,「媳婦娶進來就是要做工作,哪有時間讓他們學東西。」因此在發展、推廣社區陶藝工作時,遇到許多不同的聲音,也反映出在地的想法。

「像我們把陶藝結合太子宮的在地特色,一方面讓他們覺得熟悉、一方面也覺得有趣,跟他們說,讓他們感興趣之後,他們就會想要來一起做」,周老師用誘導的方式,拉著社區媽媽們一起來學做陶。有些孩子都上學去,白天有時間空出來,或是先生有穩定收入,可以讓媽媽們來上課,目前已經有幾位固定的成員。學會了基本捏塑的技巧,可以製作太子宮平安符以及簡易的商品,支持微量生產的可能。

周美智老師與社區陶藝班的學生,透過社區的陶藝課程,找尋太子宮社區信仰之意象圖騰。過程中包括文史研究探討、現場勘查,並以速寫描繪、攝影等方式紀錄,從中激發創意,設計能代表太子宮文化的獨特作品。設計的產品由太子宮廟方展示、行銷。而對於每年龐大的進香人潮,以及縣定三級古蹟的太子宮廟而言,未來商機可期。這也是社區推動自主文化產業的開端,更是落實「地方特色工藝」的具體實踐。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9.html
執行單位: 磐的陶坊
地址: 台南市新營區太北里45號之8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新營太子宮是台灣太子廟的開基祖廟,清康熙2年(1663),福建先民為避戰禍,攜眷並迎請「中壇元帥」神像及香爐、銅鑼等神器,渡海來台,於汊港(今鹽水鎮)登陸,定居於現今新營市西南太子宮現址。為感念中壇元帥的庇佑,於康熙27年(1688)建立土廟,雍正6年(1728)再擴建廟堂,地名與廟名都稱之為「太子宮」。太子宮有舊廟、新廟各一座,舊廟為「土墼壁」,廟雖小,卻充滿歲月的痕跡,廟頂的剪黏依舊栩栩如生。

太子宮分靈廟遍及全台,每年農曆9月9日為太子爺聖誕千秋,分靈的神明返回太子宮刈香,太子爺又稱為中壇元帥,每年從8月開始,各地方太子爺分靈廟及信眾,就相繼組團進入新營,農曆九月初一到初九的這段期間,更是香客湧入的顛峰期。太子宮廟上方有一尊銅鑄的巨型太子爺塑像,腳踩風火輪,手持兵戟,別具風格。

2007年榮獲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認證的台灣工藝之家周美智老師,自小便顯露出美術與工藝方面的才華,二十歲時因學習美術設計而接觸到陶藝。於1987年回到家鄉成立「磐創作陶坊」,從事陶藝創作與教學推廣二十餘年;她克服肢體的障礙,用藝術點亮生命。她以各種的成型技巧,不受約制的方式來創作,讓作品自己說話,初期以茶壺為主題,繼而創作陶燈、生活器皿等,並嘗試挑戰大型戶外作品。以「磐」為名,是比喻基礎穩固,也是創作者堅定的心,將對陶藝的熱愛轉化成強勁的生命力,從作品中傳達出來。

今年在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太子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設計師劉邦隱的協力合作下,磐的陶坊工作團隊成功研發一系列陶製太子宮文創商品。產品研發創意發想來自於「香火」的概念。「香火」的延續與傳承,是臺灣民間信仰與庶民文化的核心精神,香火即表示血脈相傳與文化相延,而神明爐內的香灰,在傳統觀念有治病保平安的功效。透過創意激盪與嘗試過程,磐的陶坊工作團隊成功地將太子宮廟主爐的香灰,揉進陶土裡,結合與三太子有關的渾天綾、乾坤圈、火尖槍、風火輪等文化圖騰,燒製成「香灰平安福」、「平安如意杯」、「「陀螺貢杯」、「蓮花陶燈」、「蓮花爐」、「時來運轉-風火輪造型陶鐘」等兼具在地文化特色和工藝手感的太子宮文創商品。這種結合工藝創作與宗教文化元素研發文創商品,是臺灣文化創產業發展至今前所未有的創意突破。

磐的陶坊今年有機會延續去年的工藝扶植計畫,對磐的團隊來說是一個鼓勵,更期許今年留下來已經發芽的種子有充分的陽光、空氣、水得以成長,同時也播下今年新的種子,期待他發芽。今年的哪吒文化工藝研習班,從綜合技巧練習與拉坯初級學習課程,學員個個認真投入,學習氣氛讓整個工作室開始有了些許凝聚力,除了學習新的技術,也嘗試做設計發想,讓學員感受到成就感,而且是真正出自於自己的設計製作,雖然大部分作品還不成熟,但也有出乎意料的作品出現;或許有的作品略顯粗糙,只要學員真正對陶瓷設計或製作有興趣,會隨時間的累積而精進。學員也協助製作去年開發出來的平安福系列伴手禮,目前已經在太子宮設立販售區,成為進香客的最佳伴手禮;今年也在太子宮舊廟的歷史古蹟內設置文創商品展示區,讓到訪太子宮古蹟巡禮的民眾,在瞭解在地文化之餘,也能體驗社區工藝文化特色。

【磐的陶坊】

新營太子宮廟為全台最早的太子爺李哪吒開基地,並已列為縣定古蹟。是早期社區居民重要的集會場所,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其信仰並已形成社區民眾的核心價值。「太子宮」三字代表的不只是一座廟,也是社區居民共同意識與生活型態所組成的社區。

「磐的陶坊」位在台南縣新營市的太子宮社區,太子宮的地名就是因為這座台灣最早的太子宮廟而來,每到太子爺生日的這段期間,全台的太子宮廟都會來到此地向太子爺祝壽,香火鼎盛。工藝家周美智老師自幼成長於太子宮社區,對地方文史及社區居民有深厚的感情。成立磐的陶坊後,便開始在社區開設陶藝課程。陶藝課程從簡易的捏陶課開始,教授基本技巧,讓剛上手的學員拿到窯燒出來的成品,建立起步的自信心。循序漸進的教授陶塑成型、配釉、素燒、燒火、開窯等技法。此外,藉由開設陶藝課程,也與社區建立起良好互動。

【陶藝與宗教文化的創意結合】

「可能新營太子宮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特殊的產業,這邊太子宮主要就是廟,這裡的地名就是由廟來命名,要怎麼去做這些東西,那廟一般想到就是公仔,或是神明所用的器物,那應該怎麼去做這些,這個問題一直放著,偶爾會跟朋友討論怎麼做。」周美智老師思考著要怎麼去創作與社區相關的東西。

「三、四年前,剛好有一個機緣到雲林科技大學去念書,剛好讀的系又是很喜歡做社區營造的系,經過一些課堂的實作經驗,覺得做社區好像也沒有那麼困難,有他特別的地方啦,只是看你怎麼樣去找出那些適合的元素。」要怎麼去找到適合、跟社區可以緊密連結,或是可以代表社區的圖騰。這樣的元素要怎麼去找是一回事,作法又是一回事。

「從小到大我聽很多關於三太子的故事,譬如我阿公的故事,我阿公在我很小的時候,得了很嚴重的肝病住院,就在狀況很危急的情況下,突然又醒過來,醒過來後就跟我阿嬤說,夢到三太子開飛機,飛機就丟炸彈,朝向阿公衝下來,阿公就醒了,醒來後也慢慢好轉了,就是很神奇,所以之後我們家就去請了一尊三太子來供奉。搞不好哪天就來捏一架飛機。」從小生長在太子宮社區的周美智老師,笑著訴說一個個她和三太子間的故事。

談起研發三太子主題商品的過程,周老師說,「我們先去現場照一些照片,比如說廟宇建築的一些元素,民國91年的時候,社區的風火輪文史工作室有辦一個三太子哪吒的學術發表會,集合豐富的學術研究成果。」有了豐富的文史資料,便開始與陶藝班的學員共同設計代表三太子文化特色的產品。周老師認為,將宗教文化做轉譯,需要找出適合、可以跟社區緊密連結,或是代表社區的圖騰,而不只是三太子、大太子、二太子的公仔而已。

【用香灰來結善緣】

從陶藝創作的角度出發,周美智老師說,「我們除了陶之外,有什麼其它的材質可以用,例如白河有蓮蓬灰,趙家窯有小麥灰,那我們有什麼灰可以用,就跟朋友這樣聊,有時候在聊天時,都會有新的東西出來。他們就開玩笑說,我們有香灰,可以用香灰啊!」就這樣,周老師開始思考以香灰加入陶土的創作。因為傳統上,香灰有治病、驅邪鎮煞的功效,或是搬新家、出遠門,家裡的長輩會拿爐裡的香灰讓你帶著,他不只是宗教性的產物,同時也是傳遞常民文化、在地情感的重要象徵。所以用香灰入陶這件事,變成不只是陶藝,而是有更深的在地生活文化脈絡在裡面。

比較特別的是,周老師將香灰加在陶土中,而不是加在釉藥中,「我長期以來,就比較喜歡玩土,跟土比較親密,而且比較少人把灰加到土裡面。放在土裏面我可以做上釉與不上釉的作品。因為我覺得土是最根本的材料,釉色只是呈顯表面的變化。」周老師說,香灰加入陶土中的影響不大,可能會有一些色差,或是降低融點而已,那跟加入香灰的量有關係,不過加入香灰要的只是一個象徵意涵。「跟三太子請示香灰的時候,基本上是這樣的一個信念,我們想要用香灰來結善緣,透過陶藝,把我們的信仰和關懷,傳遞給有緣的人。」周老師如此解釋。

透過研讀資料,了解了三太子的淵源,其中封神榜裡也有對三太子的描述。而周老師對三太子的解讀,有著獨到的看法,「在封神榜中哪吒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可是很奇怪,在我的想法裡,哪吒可能是虛構的人物,可是為什麼這些能量會存在,或許在我認知的範圍內我把他歸納為其實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正向的想法,當大家的正向力量匯集時,他的能量就出來了。」

【太子宮的社區工藝】

「你看,就是這樣,很簡單!」第一堂社區陶藝課程中,周老師是這麼鼓勵著社區媽媽們。通常陶藝會讓人覺得困難而難以入手,而老師的第一堂課,便是要大家從動手捏陶開始。除此之外,在地許多傳統的想法,認為做陶很辛苦、比較落伍、不夠科技,認為應該要出去上班或幫忙工作,「媳婦娶進來就是要做工作,哪有時間讓他們學東西。」因此在發展、推廣社區陶藝工作時,遇到許多不同的聲音,也反映出在地的想法。

「像我們把陶藝結合太子宮的在地特色,一方面讓他們覺得熟悉、一方面也覺得有趣,跟他們說,讓他們感興趣之後,他們就會想要來一起做」,周老師用誘導的方式,拉著社區媽媽們一起來學做陶。有些孩子都上學去,白天有時間空出來,或是先生有穩定收入,可以讓媽媽們來上課,目前已經有幾位固定的成員。學會了基本捏塑的技巧,可以製作太子宮平安符以及簡易的商品,支持微量生產的可能。

周美智老師與社區陶藝班的學生,透過社區的陶藝課程,找尋太子宮社區信仰之意象圖騰。過程中包括文史研究探討、現場勘查,並以速寫描繪、攝影等方式紀錄,從中激發創意,設計能代表太子宮文化的獨特作品。設計的產品由太子宮廟方展示、行銷。而對於每年龐大的進香人潮,以及縣定三級古蹟的太子宮廟而言,未來商機可期。這也是社區推動自主文化產業的開端,更是落實「地方特色工藝」的具體實踐。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79.html
[ 搜尋所有 臺灣民間信仰 ... ]

根據姓名 陳小沖 著 陳小沖 作者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陳小沖 著 陳小沖 作者 資料。

[ 搜尋所有 陳小沖 著 陳小沖 作者 ... ]

與臺灣民間信仰同分類的臺灣民間傳說文獻資料書目

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氏族聚落之傳統社會組織與祭典

作者: 許守明 作者 | 類型: 單篇文章 | 版本: | 出版項: 1996/6/1;臺中市 : 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 | ISBN:

孫叔叔說臺灣故事

作者: BF;黃麗紅 編校 ;孫叔叔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臺北縣新莊市 : 輔欣, 民81[1992] | ISBN: 957-737-004-7 (第四冊:平裝) : 新臺幣150元; 9577370101 (第十冊:平裝) : 新臺幣150元; 9577370098 (第九冊:平裝) : 新臺幣150元; 9577...

食水坑伯公廟太子爺

作者: 張圭熒 作者 | 類型: 單篇文章 | 版本: | 出版項: 1998/7/1;臺北市 : 客家雜誌社 | ISBN:

台灣語言的思想基礎

作者: 鄭穗影 著 ;鄭穗影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第一版 | 出版項: 臺北市 : 臺原出版;吳氏總經銷, 民80 | ISBN: 9579261121 (平裝) : 新臺幣350元

臺灣民間故事類型 : 含母題索引

作者: 胡萬川;胡萬川 編著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臺北市 : 里仁, 2008.11 | ISBN: 978-986-6923-49-4 (精裝) : 新台幣500元

中堆二崙庄憶舊

作者: 賴貴雲 作者 | 類型: 單篇文章 | 版本: | 出版項: 2000/1/1;屏東縣長治鄉 : 六堆風雲雜誌社 | ISBN:

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

作者: 梁宇元 著 ;梁宇元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新竹縣竹北市 :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民89 | ISBN: 9570257636 (平裝)

北斗發展史

作者: 張素玢;張素玢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 出版項: [彰化縣]北斗鎮 : 北斗鎮公所, 民88 | ISBN: 957024934X (平裝)

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

作者: 卓克華, 著. (1956-,);卓克華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第一版 | 出版項: 臺北市 : 臺原, 民79 | ISBN: 9579261024 (平裝) : 新臺幣220元

臺灣民俗節慶

作者: 李秀娥, 著 (1962-,);李秀娥, (1962-)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臺中市 : 晨星出版;知己總經銷, 2004[民93] | ISBN: 9574557472 (平裝) : NT$320

臺灣民間宗教結社

作者: 鄭志明;鄭志明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嘉義縣大林鎮 : 南華管理學院出版;臺北市 : 紅螞蟻經銷, 民87 | ISBN: 9579850267 (平裝) : NT$380

義民廟

作者: 謝發萬 主編 ;彭富欽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 出版項: 苗栗市 :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 民87 | ISBN:

泰武鄉貴族之系統源流與承繼

作者: 王貴;王貴 編著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屏東縣三地門 : 屏東縣原住民部落文化藝術發展協會, 民91 | ISBN: 9868046912 (平裝)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 10, 歌謠篇(四) /

作者: 胡萬川 總編輯 | 類型: 圖書 | 版本: | 出版項: 彰化市 :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民85. | ISBN: 9570074213(平裝)

臺灣高砂族傳說集

作者: 台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調查 編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 編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 出版項: 臺北市 :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 民24 | ISBN:

花蓮縣光復鄉阿美氏族聚落之傳統社會組織與祭典

作者: 許守明 作者 | 類型: 單篇文章 | 版本: | 出版項: 1996/6/1;臺中市 : 臺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 | ISBN:

孫叔叔說臺灣故事

作者: BF;黃麗紅 編校 ;孫叔叔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臺北縣新莊市 : 輔欣, 民81[1992] | ISBN: 957-737-004-7 (第四冊:平裝) : 新臺幣150元; 9577370101 (第十冊:平裝) : 新臺幣150元; 9577370098 (第九冊:平裝) : 新臺幣150元; 9577...

食水坑伯公廟太子爺

作者: 張圭熒 作者 | 類型: 單篇文章 | 版本: | 出版項: 1998/7/1;臺北市 : 客家雜誌社 | ISBN:

台灣語言的思想基礎

作者: 鄭穗影 著 ;鄭穗影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第一版 | 出版項: 臺北市 : 臺原出版;吳氏總經銷, 民80 | ISBN: 9579261121 (平裝) : 新臺幣350元

臺灣民間故事類型 : 含母題索引

作者: 胡萬川;胡萬川 編著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臺北市 : 里仁, 2008.11 | ISBN: 978-986-6923-49-4 (精裝) : 新台幣500元

中堆二崙庄憶舊

作者: 賴貴雲 作者 | 類型: 單篇文章 | 版本: | 出版項: 2000/1/1;屏東縣長治鄉 : 六堆風雲雜誌社 | ISBN:

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

作者: 梁宇元 著 ;梁宇元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新竹縣竹北市 :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民89 | ISBN: 9570257636 (平裝)

北斗發展史

作者: 張素玢;張素玢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 出版項: [彰化縣]北斗鎮 : 北斗鎮公所, 民88 | ISBN: 957024934X (平裝)

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

作者: 卓克華, 著. (1956-,);卓克華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第一版 | 出版項: 臺北市 : 臺原, 民79 | ISBN: 9579261024 (平裝) : 新臺幣220元

臺灣民俗節慶

作者: 李秀娥, 著 (1962-,);李秀娥, (1962-)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臺中市 : 晨星出版;知己總經銷, 2004[民93] | ISBN: 9574557472 (平裝) : NT$320

臺灣民間宗教結社

作者: 鄭志明;鄭志明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嘉義縣大林鎮 : 南華管理學院出版;臺北市 : 紅螞蟻經銷, 民87 | ISBN: 9579850267 (平裝) : NT$380

義民廟

作者: 謝發萬 主編 ;彭富欽 作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 出版項: 苗栗市 : 苗栗義民廟管理委員會, 民87 | ISBN:

泰武鄉貴族之系統源流與承繼

作者: 王貴;王貴 編著 | 類型: 圖書 | 版本: [初版] | 出版項: 屏東縣三地門 : 屏東縣原住民部落文化藝術發展協會, 民91 | ISBN: 9868046912 (平裝)

彰化縣民間文學集. 10, 歌謠篇(四) /

作者: 胡萬川 總編輯 | 類型: 圖書 | 版本: | 出版項: 彰化市 :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民85. | ISBN: 9570074213(平裝)

臺灣高砂族傳說集

作者: 台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調查 編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 編者 | 類型: 圖書 | 版本: | 出版項: 臺北市 : 臺北帝國大學言語學研究室, 民24 | ISB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