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
- 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 文化部

故事標題教學相長的敍述者是蘇俊豪、黃書翊、溫家綺, 上傳者是郭政佑, 故事類別是家庭/家族,其他, 發佈日期是2014/12/17, 故事摘要是在教育的路上,蔣曼蓉秉持適性發展,用耐心陪伴孩子們,與他們一同成長,目的是希望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一路走來,認為能夠盡自己所能付出一份心力,是一輩子都應該做的事。.

故事類別家庭/家族,其他
故事編號201412827
故事標題教學相長
故事摘要在教育的路上,蔣曼蓉秉持適性發展,用耐心陪伴孩子們,與他們一同成長,目的是希望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一路走來,認為能夠盡自己所能付出一份心力,是一輩子都應該做的事。
上傳者郭政佑
敍述者蘇俊豪、黃書翊、溫家綺
敍述的主要人物(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臺東縣
發佈日期2014/12/17
資料來源網址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2CF6EECD3DA2A8C1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其他

故事編號

201412827

故事標題

教學相長

故事摘要

在教育的路上,蔣曼蓉秉持適性發展,用耐心陪伴孩子們,與他們一同成長,目的是希望孩子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一路走來,認為能夠盡自己所能付出一份心力,是一輩子都應該做的事。

上傳者

郭政佑

敍述者

蘇俊豪、黃書翊、溫家綺

敍述的主要人物

(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

臺東縣

發佈日期

2014/12/17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2CF6EECD3DA2A8C1

根據識別碼 201412827 找到的相關資料

無其他 201412827 資料。

[ 搜尋所有 201412827 ... ]

根據名稱 教學相長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8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教學相長 ...)

# 教學相長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1

執行單位白荷陶坊
地址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37號
類別名稱陶瓷類
地區名稱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白河蓮鄉特色工藝經歷多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洗禮與在地覺查,已初具特色化能力,又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充實與修正中、具體完成蓮花核心價值定位,實踐材質在地化、美感特色化、傳承教育化、人材流暢化與全程無污染的社區工藝要求。今年從過往累積的基礎上,要求更高層次的自我提升,並且以工藝社區微型產業為階段目標,使社區因工藝而有產業化能力,擴大工藝參與和就業機會,增添工藝美感的生活品質。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今年白荷陶坊以交流平台、協力角度與12所學校、周邊三個社區(竹門、昇安、汴頭)從事社區工藝打造,實踐了植藕節、白河大專青年成年禮、敬師蓮花茶道、蓮誼會等四季蓮花文化構築,深獲社區居民、學校機關、媒體朋友支持。

 

社區為因應美感消費需求,也發展出完整的工藝體驗行程,結合地方節慶、民宿、特色餐點、社區景點,使工藝體驗成為提供在地深度旅遊的賣點。目前在蓮鄉工藝的在地串連網絡中,已經有荷染工藝、親子捏陶、彩繪蓮花衫、釉下彩繪陶杯等。每項體驗教學都設計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引導民眾進入美的感知世界,使作品的價值發生於體驗者生命深處,創造一種感動與美好的生活經驗。以廢棄蓮蓬研發白河陶已有初步成果,作品如嫁妝禮、雙喜杯。97年因工藝課程需求建置柴窯一座、燻燒窯一座,經實驗溫泉泥塗施燒成,得到層次豐富之落灰溫泉泥釉,使蓮灰之白、溫泉泥之暗成為美學對稱論述,為地方工藝找出一條美學論述的發展道路。

 

未來希望白河蓮業往美學產業發展、使在地工藝與全球化潮流接軌,促進社區升級與經濟能量加大,讓在地生活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其次,希望藉由社區工藝之提升,讓在地特色的自主創新力量匯聚,並使本地人具足生命的尊嚴感、和諧理性共享集體生命的價值。

 

【白荷陶坊】

 

我們圍繞著蓮花,就可以講很多故事給你聽,花開的時節,又或是第一瓣的花謝。從這裡出發故事就一直走下去,創意就可以無限。--林文嶽

 

「現在學校裡面有教陶藝的好像很少?」林文嶽說,「這要培養很久,他沒有速成班。你燒了可以不可以,土會告訴你。燒了裂就是裂,土跟你講不對就是不對,他也不留情面,你沒辦法拿一套理論來解釋,這都是真實的。」

 

在白荷陶坊參觀一圈,講堂裡來參加DIY的孩子們雀躍的期待著接下來兩天即將到來的工作營;展示區的工作桌前,幾位大學生則圍著筆記型電腦埋頭討論。對於白河鎮在地工藝人才的培育,林文嶽一邊和他們討論工作內容一邊說,「我覺得工藝中心要有個計畫去把這部份的人來作加強。以後有行銷的人,可能面臨沒有東西可以行銷,沒得做,這都是需要琢磨。五年了嘛!做工藝的人沒有增加,我們這邊多三、四個,但不會那麼快就馬上成熟。今年寒假工讀生進來,這個雲科大的,長那麼秀氣,拿起鐵鎚很兇狠的!這個環球科技大學的,解決問題很強,很懂實作。這個北藝大,會畫圖,圖已經畫好了,設計也有個概念,現在剛入門開始學。還有兩位暑期工讀,三位是青輔會的,我自己請兩位。有的是他們同學想要來,我們就比照辦理,以後讓他們走出去,走實作這條路,也是很好。」林老師介紹起在白荷陶坊學習的工讀生,臉上不時流露出對下一代工藝人才的期待與關懷。

 

【從內心的紀律出發】

 

「他們來這裡是學做陶嗎?」「都有。做陶、做櫥窗、展覽場的設計。 學校培養的大都是知識類型的人才,設計、創意。我覺得我們社區工坊的屬性,可以培養一些實際在做的,就會是經驗的人才。」

 

林老師指向窗外燒陶用的木材,「你搬這個木材怎麼搬?疊上去不整齊,你跟他用講的沒有用,不整齊就是不整齊,再重來一次。不是整整齊齊的火力會更大,而是整整齊齊的表現出工作者內在的紀律。紀律、態度都要很明確,這會讓你的事情做的有效、做的明確、做出你要的品質,這很重要。」

 

不論是做工藝,或是奉上一杯茶,甚至是堆材這樣的小細節,林文嶽老師都非常重視工藝家的「內自省」,從生活中去實踐,並同樣把這樣嚴謹的態度,言教、身教並行的傳遞,把每一個角落都做的到位。

 

【村上隆的刀鋒】

 

除了持續培育工藝人才,今年的白荷陶坊,在林文嶽老師的帶領下,更要突破工藝創作與市場之間的橫溝。老師戲稱,以前泡茶等花開,現在茶泡一大缸花也不會開!「這需要一群人去激盪,有時候我都跟這些年輕人,覺得他們反而會超越我的思惟,我常常用他們的想法。」

 

現在的白荷陶坊是一個複合式的人文藝術空間,不只是燒陶,更有荷染區、做創意發想的夢工坊,還有DIY、茶道教學,更配合來訪的遊客需求增設了餐廳提供蓮子特色餐,和簡單的民宿房間,古樸雅韻,整個空間像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桃花源,不同的是,這裡的特色是白河鎮的蓮花。

 

「掌握自己的特質才是決勝關鍵,你核心在哪裡,你就能做到哪裡。你就是把戰場劃這麼寬,出去就是你死,別人進來就是別人死,戰場是要你自己劃。這裡的特質很明顯,你拿鶯歌的東西來這裡賣,就是沒市場,人家來這邊是要找白河。你拿大陸的東西來也是沒市場,我不會引進,你來也沒有活路。」談起白河的特質,林文嶽老師總是可以滔滔不絕的介紹,對在地文化特色的高度重視,也是讓他這麼多年來選擇在這塊土地努力發光發熱最初的熱誠。林老師認為,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展銷方式,打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區隔,才是在市場上能否存活的關鍵。

 

「地產地銷不是不要走出去,而是走出去可以讓很多人知道而來白河。一定要宣傳出去,東西也可以出去,但重點不是在那邊賣多少。要讓人會認同這個東西,而認同這個作品是因為認同白河這個特質,這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情如何有價值,是誰來定這個價值?就是一個策略。如果沒辦法定出來,其實也是沒辦法產業化,做的方式就是迷迷糊糊在遊蕩而已,這要想的很清楚。」

 

在創作工藝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追求自我提升、創新、突破的林文嶽老師,最近更為了讓白荷陶坊結合整個白河鎮發展出有系統的地方產業特色,開始研究行銷。

 

產業化的市場思考開始介入我的設計概念,今年我就是在學習這個東西。我看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看原來他們就是這樣才會賺錢,看時代營造出了這個位置,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走入這個時代,不能一直當古人。古人不是壞事,但是古人走到現代,他是怎麼發展這個光,怎麼打出這個光,就要去想。這村上隆常常在做。他把很多觀念解構了以後,變得很亮,刀也很利 。那種刀鋒很亮,會被他砍到,而且很有光采,很優雅、很美。」老師說, 創意論點有時候快速的被吸收,又再推翻,會爆炸,最後不要做那種站在旁邊被人家炸到的,要做那個點火人。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

 

「 我這杯茶用這個茶杯裝很適合,用一個碗公裝就覺得怪怪的,用高粱酒瓶裝也不對味。裝到對的杯子太重要了,人家一接觸是先接觸杯子,才喝到茶。」

 

林文嶽老師的作品參加過大大小小十多次展覽,不論是個人創作展,還是主題式展覽中的一環,豐富的參展經驗,讓他深刻體會不同展演形式所能帶來的不同影響力。這一次他希望白荷陶坊,能夠跳脫以往的展現方式,既不是像藝術家的創作展,也不是單純的展示商品,而是真正定位出地方工藝特色,展出自己的格調。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不過找路不容易,我們腳下就是路,腳踩下去的那一步就叫做路。但是沒方向感也不能亂踩, 怎樣讓工藝展就是工藝展,不是商展,也不是藝術創作展,所謂的人有人格,物有物格,那個格就自己一個,他就能說清楚『我是什麼?』在社會生存,不然就是被混在裡面。 這是一個挑戰,可能對所有的工藝家都是挑戰,跨不過去,就是沒辦法成長,那要產業化也不太可能。但要跨過去了,海闊天空,路就開了。」

 

【美感教育是工藝的基礎】

 

回到工藝的教育問題,林文嶽老師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學校透過課本交流知識,但是工藝作家不只建構知識,而是建構經驗體,把生命的經驗體展演給別人看。

 

「我們的經驗是每天跟泥土在一起得到的,變成我生命的品質,這個品質拿來讓你們知道,走過這個歷程你會得到什麼?那是你去親證所得到的,不是我給你的。我覺得體驗的這個部份是個很大塊的市場,可以傳遞很大的能量,跟作品比較起來並不遜色,而且事情會發生在對方,當下他就會感受到歷程,不是得到一個結果而已。」

 

親身去體驗、感受,也是林老師認為在美感教育上必要的傳遞方式,老師強調美感是一個完型,任何的切割都很冒險,「你不能把一個人,人是心臟、肺,這些都解構起來,這被組合起來不是一個人,拿出來就死了。分析一件事情把他抽出來再抽出來,這些元素都已經死了, 那時候都曲解掉意思了。所以把這些知識都組合起來,那些知識是沒有力量的。美感的經驗不是這種法則,他是相反的,不要把他解構,你用這種能力進去,你所感受的才是得到完整。」 林老師表示 ,要怎麼把工藝體驗變成是有內在的東西,要重新思考教育法。教育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偏向質性研究,因為教育就是質的傳遞。

 

「國小三年級開始推廣美的能力,小孩子有美的能力,到國中就不會了,到高中就別說了,到大學變成專業,他不懂美,但是他已經在設計美這件事了。」林文嶽老師開玩笑說,「好險我們以前都沒在讀書!」

 

【假日蓮花學校】

 

當一件一件的工藝品,不論在技術開發,或是設計理念都已經走向成熟,作為白河鎮地方工藝發展先驅的白荷陶坊,在未來希望不只是陶坊本身,而是圍繞蓮花這個地方特色,設置更多的點,並將之串連起來,讓社區有收入、地方特色可以發展,就要靠文化旅遊。

 

「 我的想像是希望白河以後對蓮花這個產業,有比較多的點。比如我這做陶藝,那以後可以分出去一個地方是荷染的染織工坊,還有一個是專門做蓮花創意思考的工作室,如果有幾個很強的單位,那白河很快就結合起來了。陶坊會以陶藝為主,客人來我們這邊有的要染布、有的要做陶,我們來不及應付,他需要的是獨立的,不必一個地方集了這麼多元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拆開來,變成白河的多元,而不是白荷陶坊的多元。」

 

目前白荷陶坊已經著手規劃兩天一夜的套裝行程, 一個人880元就包吃包住,更包含工藝的創作體驗,讓整個社區運作起來!林老師說,以後會結合在地體驗、工作營, 讓體驗長久運作,地方的文化屬性可以課程化,結合成一個假日蓮花學校。禮拜六、日,或是星期五下午開始有營隊進來,學蓮花的事情。白河的蓮花是無農藥的,可以觀賞、可以染布、可以吃蓮子特色餐。有地方開始租腳踏車,連結各個旅遊點,這種屬性可能對白河長久發展更健康。

 

【如果他們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的特質】

 

在陶藝產品方面,白荷陶坊現在已穩定生產像是嫁妝禮和茶具禮盒,不論是以蓮蓬製成釉料的「白荷白」,還是以當地溫泉泥、石灰石燒出的「白河陶」,都展現濃厚的地方特色。林老師表示,之後的產品會以生活器具居多,他也非常鼓勵年輕人之間互相創意的激盪。「他們也都有替我在想,用他們的思惟去想事情。想出來那個杯子,有現代感,做那個半弧型的杯子,設計感蠻好的,你看到這樣東西會覺得他有一個意思在,他說這圓有一個意思,我就讓他們做。形有出來,能表達你自己,那就是完整的 。」

 

林老師表示, 表面上他是教學者,單向的對這些來陶坊學習的學生傳授技能與經驗,實際上所有的接觸都是教學相長,尤其從中學到了「集體設計」。林老師強調對於不同設計風格、理念,「認同」是首要的第一步,如果擔心因此沖淡了自己的風格,成長就會停滯,因此他大量採用學生的設計與創意。「 先採用後我們才能去學習那個東西,要先認定他們思惟的價值。你覺得那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們的特質。 做十幾年下來都是我一個人在那邊勞心勞力,所以無可厚非這些成果是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慢慢我們要準備一個容量,去做這些改變,這是正面的。」

 

【工藝要永續,人要先永續】

 

我覺得要長長久久做,大家有心就慢慢磨合、慢慢了解,慢慢事情就完整了。

對於白河陶坊未來的發展,林文嶽老師認為工藝行銷的協助扶植絕對是必要的。工藝家要知道行銷的困難點、行銷的需求是什麼?行銷的人要知道工藝家的極限到哪裡,互相去了解。市場如果發展起來,大家在這塊領域看見希望,才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需要兩邊同時進行,並且互相影響,在地的東西做的越好,市場也就越好走。林老師特別強調,工藝扶植團隊與工藝家應該要長期合作,經驗是累積的,互相的了解與磨合也需要時間,如果突然換團隊,那是耗費很大的時間和心力成本。工藝的發展要永續,人就要先永續,一次就要讓事情好起來。

 

相較於之前神情專注,給人創作是一種脩身的印象,林文嶽老師覺得,這段時間不斷從不同人身上學習新東西的自己,感覺身上注了了一股生命的新鮮感,顯得更年輕。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0.html
執行單位: 白荷陶坊
地址: 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三間厝37號
類別名稱: 陶瓷類
地區名稱: 台南市
內容:

【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成果】

 

白河蓮鄉特色工藝經歷多年「社區總體營造」的洗禮與在地覺查,已初具特色化能力,又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充實與修正中、具體完成蓮花核心價值定位,實踐材質在地化、美感特色化、傳承教育化、人材流暢化與全程無污染的社區工藝要求。今年從過往累積的基礎上,要求更高層次的自我提升,並且以工藝社區微型產業為階段目標,使社區因工藝而有產業化能力,擴大工藝參與和就業機會,增添工藝美感的生活品質。在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協助下,今年白荷陶坊以交流平台、協力角度與12所學校、周邊三個社區(竹門、昇安、汴頭)從事社區工藝打造,實踐了植藕節、白河大專青年成年禮、敬師蓮花茶道、蓮誼會等四季蓮花文化構築,深獲社區居民、學校機關、媒體朋友支持。

 

社區為因應美感消費需求,也發展出完整的工藝體驗行程,結合地方節慶、民宿、特色餐點、社區景點,使工藝體驗成為提供在地深度旅遊的賣點。目前在蓮鄉工藝的在地串連網絡中,已經有荷染工藝、親子捏陶、彩繪蓮花衫、釉下彩繪陶杯等。每項體驗教學都設計出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引導民眾進入美的感知世界,使作品的價值發生於體驗者生命深處,創造一種感動與美好的生活經驗。以廢棄蓮蓬研發白河陶已有初步成果,作品如嫁妝禮、雙喜杯。97年因工藝課程需求建置柴窯一座、燻燒窯一座,經實驗溫泉泥塗施燒成,得到層次豐富之落灰溫泉泥釉,使蓮灰之白、溫泉泥之暗成為美學對稱論述,為地方工藝找出一條美學論述的發展道路。

 

未來希望白河蓮業往美學產業發展、使在地工藝與全球化潮流接軌,促進社區升級與經濟能量加大,讓在地生活能達到自給自足的目標;其次,希望藉由社區工藝之提升,讓在地特色的自主創新力量匯聚,並使本地人具足生命的尊嚴感、和諧理性共享集體生命的價值。

 

【白荷陶坊】

 

我們圍繞著蓮花,就可以講很多故事給你聽,花開的時節,又或是第一瓣的花謝。從這裡出發故事就一直走下去,創意就可以無限。--林文嶽

 

「現在學校裡面有教陶藝的好像很少?」林文嶽說,「這要培養很久,他沒有速成班。你燒了可以不可以,土會告訴你。燒了裂就是裂,土跟你講不對就是不對,他也不留情面,你沒辦法拿一套理論來解釋,這都是真實的。」

 

在白荷陶坊參觀一圈,講堂裡來參加DIY的孩子們雀躍的期待著接下來兩天即將到來的工作營;展示區的工作桌前,幾位大學生則圍著筆記型電腦埋頭討論。對於白河鎮在地工藝人才的培育,林文嶽一邊和他們討論工作內容一邊說,「我覺得工藝中心要有個計畫去把這部份的人來作加強。以後有行銷的人,可能面臨沒有東西可以行銷,沒得做,這都是需要琢磨。五年了嘛!做工藝的人沒有增加,我們這邊多三、四個,但不會那麼快就馬上成熟。今年寒假工讀生進來,這個雲科大的,長那麼秀氣,拿起鐵鎚很兇狠的!這個環球科技大學的,解決問題很強,很懂實作。這個北藝大,會畫圖,圖已經畫好了,設計也有個概念,現在剛入門開始學。還有兩位暑期工讀,三位是青輔會的,我自己請兩位。有的是他們同學想要來,我們就比照辦理,以後讓他們走出去,走實作這條路,也是很好。」林老師介紹起在白荷陶坊學習的工讀生,臉上不時流露出對下一代工藝人才的期待與關懷。

 

【從內心的紀律出發】

 

「他們來這裡是學做陶嗎?」「都有。做陶、做櫥窗、展覽場的設計。 學校培養的大都是知識類型的人才,設計、創意。我覺得我們社區工坊的屬性,可以培養一些實際在做的,就會是經驗的人才。」

 

林老師指向窗外燒陶用的木材,「你搬這個木材怎麼搬?疊上去不整齊,你跟他用講的沒有用,不整齊就是不整齊,再重來一次。不是整整齊齊的火力會更大,而是整整齊齊的表現出工作者內在的紀律。紀律、態度都要很明確,這會讓你的事情做的有效、做的明確、做出你要的品質,這很重要。」

 

不論是做工藝,或是奉上一杯茶,甚至是堆材這樣的小細節,林文嶽老師都非常重視工藝家的「內自省」,從生活中去實踐,並同樣把這樣嚴謹的態度,言教、身教並行的傳遞,把每一個角落都做的到位。

 

【村上隆的刀鋒】

 

除了持續培育工藝人才,今年的白荷陶坊,在林文嶽老師的帶領下,更要突破工藝創作與市場之間的橫溝。老師戲稱,以前泡茶等花開,現在茶泡一大缸花也不會開!「這需要一群人去激盪,有時候我都跟這些年輕人,覺得他們反而會超越我的思惟,我常常用他們的想法。」

 

現在的白荷陶坊是一個複合式的人文藝術空間,不只是燒陶,更有荷染區、做創意發想的夢工坊,還有DIY、茶道教學,更配合來訪的遊客需求增設了餐廳提供蓮子特色餐,和簡單的民宿房間,古樸雅韻,整個空間像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桃花源,不同的是,這裡的特色是白河鎮的蓮花。

 

「掌握自己的特質才是決勝關鍵,你核心在哪裡,你就能做到哪裡。你就是把戰場劃這麼寬,出去就是你死,別人進來就是別人死,戰場是要你自己劃。這裡的特質很明顯,你拿鶯歌的東西來這裡賣,就是沒市場,人家來這邊是要找白河。你拿大陸的東西來也是沒市場,我不會引進,你來也沒有活路。」談起白河的特質,林文嶽老師總是可以滔滔不絕的介紹,對在地文化特色的高度重視,也是讓他這麼多年來選擇在這塊土地努力發光發熱最初的熱誠。林老師認為,不論是產品本身還是展銷方式,打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區隔,才是在市場上能否存活的關鍵。

 

「地產地銷不是不要走出去,而是走出去可以讓很多人知道而來白河。一定要宣傳出去,東西也可以出去,但重點不是在那邊賣多少。要讓人會認同這個東西,而認同這個作品是因為認同白河這個特質,這是很重要的。這件事情如何有價值,是誰來定這個價值?就是一個策略。如果沒辦法定出來,其實也是沒辦法產業化,做的方式就是迷迷糊糊在遊蕩而已,這要想的很清楚。」

 

在創作工藝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追求自我提升、創新、突破的林文嶽老師,最近更為了讓白荷陶坊結合整個白河鎮發展出有系統的地方產業特色,開始研究行銷。

 

產業化的市場思考開始介入我的設計概念,今年我就是在學習這個東西。我看村上隆的藝術創業論,看原來他們就是這樣才會賺錢,看時代營造出了這個位置,我們就要改變自己,走入這個時代,不能一直當古人。古人不是壞事,但是古人走到現代,他是怎麼發展這個光,怎麼打出這個光,就要去想。這村上隆常常在做。他把很多觀念解構了以後,變得很亮,刀也很利 。那種刀鋒很亮,會被他砍到,而且很有光采,很優雅、很美。」老師說, 創意論點有時候快速的被吸收,又再推翻,會爆炸,最後不要做那種站在旁邊被人家炸到的,要做那個點火人。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

 

「 我這杯茶用這個茶杯裝很適合,用一個碗公裝就覺得怪怪的,用高粱酒瓶裝也不對味。裝到對的杯子太重要了,人家一接觸是先接觸杯子,才喝到茶。」

 

林文嶽老師的作品參加過大大小小十多次展覽,不論是個人創作展,還是主題式展覽中的一環,豐富的參展經驗,讓他深刻體會不同展演形式所能帶來的不同影響力。這一次他希望白荷陶坊,能夠跳脫以往的展現方式,既不是像藝術家的創作展,也不是單純的展示商品,而是真正定位出地方工藝特色,展出自己的格調。

 

「自己要找到自己的路,不過找路不容易,我們腳下就是路,腳踩下去的那一步就叫做路。但是沒方向感也不能亂踩, 怎樣讓工藝展就是工藝展,不是商展,也不是藝術創作展,所謂的人有人格,物有物格,那個格就自己一個,他就能說清楚『我是什麼?』在社會生存,不然就是被混在裡面。 這是一個挑戰,可能對所有的工藝家都是挑戰,跨不過去,就是沒辦法成長,那要產業化也不太可能。但要跨過去了,海闊天空,路就開了。」

 

【美感教育是工藝的基礎】

 

回到工藝的教育問題,林文嶽老師很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學校透過課本交流知識,但是工藝作家不只建構知識,而是建構經驗體,把生命的經驗體展演給別人看。

 

「我們的經驗是每天跟泥土在一起得到的,變成我生命的品質,這個品質拿來讓你們知道,走過這個歷程你會得到什麼?那是你去親證所得到的,不是我給你的。我覺得體驗的這個部份是個很大塊的市場,可以傳遞很大的能量,跟作品比較起來並不遜色,而且事情會發生在對方,當下他就會感受到歷程,不是得到一個結果而已。」

 

親身去體驗、感受,也是林老師認為在美感教育上必要的傳遞方式,老師強調美感是一個完型,任何的切割都很冒險,「你不能把一個人,人是心臟、肺,這些都解構起來,這被組合起來不是一個人,拿出來就死了。分析一件事情把他抽出來再抽出來,這些元素都已經死了, 那時候都曲解掉意思了。所以把這些知識都組合起來,那些知識是沒有力量的。美感的經驗不是這種法則,他是相反的,不要把他解構,你用這種能力進去,你所感受的才是得到完整。」 林老師表示 ,要怎麼把工藝體驗變成是有內在的東西,要重新思考教育法。教育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偏向質性研究,因為教育就是質的傳遞。

 

「國小三年級開始推廣美的能力,小孩子有美的能力,到國中就不會了,到高中就別說了,到大學變成專業,他不懂美,但是他已經在設計美這件事了。」林文嶽老師開玩笑說,「好險我們以前都沒在讀書!」

 

【假日蓮花學校】

 

當一件一件的工藝品,不論在技術開發,或是設計理念都已經走向成熟,作為白河鎮地方工藝發展先驅的白荷陶坊,在未來希望不只是陶坊本身,而是圍繞蓮花這個地方特色,設置更多的點,並將之串連起來,讓社區有收入、地方特色可以發展,就要靠文化旅遊。

 

「 我的想像是希望白河以後對蓮花這個產業,有比較多的點。比如我這做陶藝,那以後可以分出去一個地方是荷染的染織工坊,還有一個是專門做蓮花創意思考的工作室,如果有幾個很強的單位,那白河很快就結合起來了。陶坊會以陶藝為主,客人來我們這邊有的要染布、有的要做陶,我們來不及應付,他需要的是獨立的,不必一個地方集了這麼多元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拆開來,變成白河的多元,而不是白荷陶坊的多元。」

 

目前白荷陶坊已經著手規劃兩天一夜的套裝行程, 一個人880元就包吃包住,更包含工藝的創作體驗,讓整個社區運作起來!林老師說,以後會結合在地體驗、工作營, 讓體驗長久運作,地方的文化屬性可以課程化,結合成一個假日蓮花學校。禮拜六、日,或是星期五下午開始有營隊進來,學蓮花的事情。白河的蓮花是無農藥的,可以觀賞、可以染布、可以吃蓮子特色餐。有地方開始租腳踏車,連結各個旅遊點,這種屬性可能對白河長久發展更健康。

 

【如果他們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的特質】

 

在陶藝產品方面,白荷陶坊現在已穩定生產像是嫁妝禮和茶具禮盒,不論是以蓮蓬製成釉料的「白荷白」,還是以當地溫泉泥、石灰石燒出的「白河陶」,都展現濃厚的地方特色。林老師表示,之後的產品會以生活器具居多,他也非常鼓勵年輕人之間互相創意的激盪。「他們也都有替我在想,用他們的思惟去想事情。想出來那個杯子,有現代感,做那個半弧型的杯子,設計感蠻好的,你看到這樣東西會覺得他有一個意思在,他說這圓有一個意思,我就讓他們做。形有出來,能表達你自己,那就是完整的 。」

 

林老師表示, 表面上他是教學者,單向的對這些來陶坊學習的學生傳授技能與經驗,實際上所有的接觸都是教學相長,尤其從中學到了「集體設計」。林老師強調對於不同設計風格、理念,「認同」是首要的第一步,如果擔心因此沖淡了自己的風格,成長就會停滯,因此他大量採用學生的設計與創意。「 先採用後我們才能去學習那個東西,要先認定他們思惟的價值。你覺得那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他們的特質。 做十幾年下來都是我一個人在那邊勞心勞力,所以無可厚非這些成果是一個人的感覺,但是慢慢我們要準備一個容量,去做這些改變,這是正面的。」

 

【工藝要永續,人要先永續】

 

我覺得要長長久久做,大家有心就慢慢磨合、慢慢了解,慢慢事情就完整了。

對於白河陶坊未來的發展,林文嶽老師認為工藝行銷的協助扶植絕對是必要的。工藝家要知道行銷的困難點、行銷的需求是什麼?行銷的人要知道工藝家的極限到哪裡,互相去了解。市場如果發展起來,大家在這塊領域看見希望,才有更多人願意投入。這需要兩邊同時進行,並且互相影響,在地的東西做的越好,市場也就越好走。林老師特別強調,工藝扶植團隊與工藝家應該要長期合作,經驗是累積的,互相的了解與磨合也需要時間,如果突然換團隊,那是耗費很大的時間和心力成本。工藝的發展要永續,人就要先永續,一次就要讓事情好起來。

 

相較於之前神情專注,給人創作是一種脩身的印象,林文嶽老師覺得,這段時間不斷從不同人身上學習新東西的自己,感覺身上注了了一股生命的新鮮感,顯得更年輕。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0.html

# 教學相長 於 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 2

故事類別家庭/家族
故事編號20152347
故事標題教學相長花藝之美
故事摘要許王寶緞在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學習7年,拿到花藝老師證照後開始教插花,每週一堂課。中華花藝有6大花型、6大花器,她教課的當天早上5、6點就到內湖花市買花材整理,研究要插哪種花型、用哪種花器;傍晚學員下班或放學後,陸陸續續到教室學插花,忙到9點多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一年多來雖然學員不到10位,但都很認真,她也常常去請教老師,老師傾囊相授經驗及技巧,收穫良多,教學相長。
上傳者新竹生活美學館蒐錄團隊
敍述者陳寶堂
敍述的主要人物(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空的。未填資料。)
發佈日期2015/08/14
資料來源網址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F8FFBE683715D4C5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故事編號: 20152347
故事標題: 教學相長花藝之美
故事摘要: 許王寶緞在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學習7年,拿到花藝老師證照後開始教插花,每週一堂課。中華花藝有6大花型、6大花器,她教課的當天早上5、6點就到內湖花市買花材整理,研究要插哪種花型、用哪種花器;傍晚學員下班或放學後,陸陸續續到教室學插花,忙到9點多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一年多來雖然學員不到10位,但都很認真,她也常常去請教老師,老師傾囊相授經驗及技巧,收穫良多,教學相長。
上傳者: 新竹生活美學館蒐錄團隊
敍述者: 陳寶堂
敍述的主要人物: (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 (空的。未填資料。)
發佈日期: 2015/08/14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F8FFBE683715D4C5

# 教學相長 於 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 3

故事類別家庭/家族
故事編號20161719
故事標題教學相長受益良多
故事摘要梁錦貞是花蓮鳳林人,在火車上認識先生,愛情長跑7年後, 25歲左右嫁到月眉。婚後要照顧年長的外婆與婆婆,因此與先生離開都市返鄉務農。孩子都長大以後,她開始在圖書館開班教插花、受邀到廟宇插花供佛。她在國小教了17年的藝術與人文課程,透過甄試考上合格的資源教師,教學範圍從富里到臺東縣救國團,而有「縱谷線的線長」綽號。人生的轉折點是從小孩教到銀髮族,在福原國小樂齡班,教導從沒拿過筆的阿公阿嬤畫畫,跟著越活越健康的老人家相處,自己也受惠。
上傳者臺東縣關山鎮生活美學協會站管理者
敍述者台東縣關山鎮生活美學協會
敍述的主要人物(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空的。未填資料。)
發佈日期2016/08/10
資料來源網址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13DACD4B6F7106BB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故事編號: 20161719
故事標題: 教學相長受益良多
故事摘要: 梁錦貞是花蓮鳳林人,在火車上認識先生,愛情長跑7年後, 25歲左右嫁到月眉。婚後要照顧年長的外婆與婆婆,因此與先生離開都市返鄉務農。孩子都長大以後,她開始在圖書館開班教插花、受邀到廟宇插花供佛。她在國小教了17年的藝術與人文課程,透過甄試考上合格的資源教師,教學範圍從富里到臺東縣救國團,而有「縱谷線的線長」綽號。人生的轉折點是從小孩教到銀髮族,在福原國小樂齡班,教導從沒拿過筆的阿公阿嬤畫畫,跟著越活越健康的老人家相處,自己也受惠。
上傳者: 臺東縣關山鎮生活美學協會站管理者
敍述者: 台東縣關山鎮生活美學協會
敍述的主要人物: (空的。未填資料。)
說故事地點: (空的。未填資料。)
發佈日期: 2016/08/10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torytaiwan.tw/Story_Detail_c.aspx?n=7D4DCAAB8887E4FD&s=13DACD4B6F7106BB

# 教學相長 於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4

識別碼C1_379000000A_000253
名稱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
區域(空)
簡述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創立緣起創立緣起有感於臺灣人文思維與經濟產業轉型過程中,社會對「文化創意學習平臺」的渴望,實聯集團董事長林伯實、徐莉玲夫婦因此動念成立「學學」。在2005年9月邀集臺灣文化創意產學界菁英共同成立了以「文化」、「創意」為核心價值,以「教育」、「研究」、「展覽」、「顧問」、「育成」為業務內容的學學,在藝術、設計、哲學、科技、經濟社群間,搭建起學習與溝通的橋樑。它所提供的跨界交流,將影響著年輕人的未來!這正是學學成立的時代場景:從生活與工作兩端,人們迫切需要豐厚、滋潤的文化感受能力-文化與美感的體驗,企業也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文化資本」,從文化中尋找創意商機。命名由來「學學」二字的命名,來自最悠久的東方素樸人倫思想,典故語出《禮記》〈學記〉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學學」意喻:「教人和學習各占學問的一半」。學學期待的是:每一間教室裡的學生,可能是另一間教室裡的老師;而每一間教室裡的老師,也可能是另一間教室裡的學生,師生互相學習、結識交流、互為客戶的跨業合作,這正順應出臺灣產業轉型中就業市場裡各行各業藉助文化創意產業「跨界加值」的龐大需求。經營理念學學的理念不只是提供文化創意學習也提供藝術設計展覽的多元啟發,為的是要分享藝術家、設計師的心路與哲思,這些體驗與創思整合在學學的空間裡,得以引動人們無限的想像與省思,鼓勵人們向不同領域的老師學習、與藝術設計接觸對話,透過跨領域互動的遇合與感悟,得到靈光乍現的創意靈感!
描述(空)
電話886-2-87516898
地址(空)
郵政區碼(Zipcode)114
Region臺北市
Town內湖區
旅遊資訊(空)
開放時間(空)
圖一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89472
圖一描述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
圖二(空)
圖二描述(空)
圖三(空)
圖三描述(空)
地圖(空)
Gov379000000A
經度座標121.56787
緯度座標25.0779
原分類(空)
分類11
分類25
分類3(空)
Level9
網站https://www.xuexue.tw/
停車資訊(空)
停車經度座標(空)
停車緯度座標(空)
售票資訊(空)
備註(空)
關鍵字(空)
更改時間2024-03-28T10:04:27+08:00
識別碼: C1_379000000A_000253
名稱: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
區域: (空)
簡述: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創立緣起創立緣起有感於臺灣人文思維與經濟產業轉型過程中,社會對「文化創意學習平臺」的渴望,實聯集團董事長林伯實、徐莉玲夫婦因此動念成立「學學」。在2005年9月邀集臺灣文化創意產學界菁英共同成立了以「文化」、「創意」為核心價值,以「教育」、「研究」、「展覽」、「顧問」、「育成」為業務內容的學學,在藝術、設計、哲學、科技、經濟社群間,搭建起學習與溝通的橋樑。它所提供的跨界交流,將影響著年輕人的未來!這正是學學成立的時代場景:從生活與工作兩端,人們迫切需要豐厚、滋潤的文化感受能力-文化與美感的體驗,企業也開始學習如何運用「文化資本」,從文化中尋找創意商機。命名由來「學學」二字的命名,來自最悠久的東方素樸人倫思想,典故語出《禮記》〈學記〉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學學」意喻:「教人和學習各占學問的一半」。學學期待的是:每一間教室裡的學生,可能是另一間教室裡的老師;而每一間教室裡的老師,也可能是另一間教室裡的學生,師生互相學習、結識交流、互為客戶的跨業合作,這正順應出臺灣產業轉型中就業市場裡各行各業藉助文化創意產業「跨界加值」的龐大需求。經營理念學學的理念不只是提供文化創意學習也提供藝術設計展覽的多元啟發,為的是要分享藝術家、設計師的心路與哲思,這些體驗與創思整合在學學的空間裡,得以引動人們無限的想像與省思,鼓勵人們向不同領域的老師學習、與藝術設計接觸對話,透過跨領域互動的遇合與感悟,得到靈光乍現的創意靈感!
描述: (空)
電話: 886-2-87516898
地址: (空)
郵政區碼(Zipcode): 114
Region: 臺北市
Town: 內湖區
旅遊資訊: (空)
開放時間: (空)
圖一: https://www.travel.taipei/image/89472
圖一描述: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
圖二: (空)
圖二描述: (空)
圖三: (空)
圖三描述: (空)
地圖: (空)
Gov: 379000000A
經度座標: 121.56787
緯度座標: 25.0779
原分類: (空)
分類1: 1
分類2: 5
分類3: (空)
Level: 9
網站: https://www.xuexue.tw/
停車資訊: (空)
停車經度座標: (空)
停車緯度座標: (空)
售票資訊: (空)
備註: (空)
關鍵字: (空)
更改時間: 2024-03-28T10:04:27+08:00

# 教學相長 於 展覽資訊 - 5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5c74aa73f77c8e1cc86924
活動名稱凝游-林勝賢手機紀實攝影展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1/08 08:30:00
地址: : 950 臺東縣臺東市臺東市大同路254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2.7552485
經度: : 121.1510514
結束時間: : 2023/11/27 08:3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凝游-林勝賢手機紀實攝影展,開幕式11月11日上午10時於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11月8日起至11月27日止。 1998年,林勝賢老師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深造時,深受他的指導教授,即國際性現代藝術創作大師──蕭勤老師的影響,在平面藝術的創作表現上,由早期的表現主義風格,進而走向極簡和純粹性的精神探索,亦可說是臺東本土成長的現代藝術墾拓者。從他幾次的個展中,不難看出他致力於東方精神性創作的理念和追逐的目標。 這次展覽林勝賢老師用蹲點觀察及聆聽故事的方式,使用智慧型手機紀錄了討海移工和少數族群文化的生活點滴;最為特別之處是讓人感覺「距離很近」,記得西方一位很有名的戰地攝影家(Robert.Capa.1913-1954)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如果手機成了我另一隻眼睛,我希望那隻眼睛是否可以協助我讓我更清楚的看到甚麼?對林勝賢老師而言,拍攝並不是我最重要的事,而是我如何更瞭解、更尊重他們的生活,進而向他們,致敬!」. 他說:「藝術離不開生活,無論是繪畫、文學、造型藝術等等,都與生活的模式息息相關……甚至於影像藝術。」生活才是主軸,可以嚴格的說,影像照片只不過是生活中靈魂放游的一點軌跡和證明而已。 林老師的凝游攝影展同樣的讓人有深刻的臨場感,無論是移工們或Tao的老人和Amis阿美族的族人都讓人印象深刻。想必他與被拍攝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信賴與認同感,才能留下張張珍貴的紀實故事照片。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東高中原住民文化藝術班,被孩子稱為「老爸」的林老師,教學相長之餘,也帶領著孩子們包括他自己,沉浸和沐浴在文化與藝術創作探索的國度哩,自由翱翔。 歡迎來看展,聽一下海潮的浪聲和不一樣的故事……。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TTCSEC/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30052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TTCSEC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3/11/08
活動結束日期2023/11/27
點閱數2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5c74aa73f77c8e1cc86924
活動名稱: 凝游-林勝賢手機紀實攝影展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1/08 08:30:00
地址: : 950 臺東縣臺東市臺東市大同路254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2.7552485
經度: : 121.1510514
結束時間: : 2023/11/27 08:3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凝游-林勝賢手機紀實攝影展,開幕式11月11日上午10時於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11月8日起至11月27日止。 1998年,林勝賢老師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深造時,深受他的指導教授,即國際性現代藝術創作大師──蕭勤老師的影響,在平面藝術的創作表現上,由早期的表現主義風格,進而走向極簡和純粹性的精神探索,亦可說是臺東本土成長的現代藝術墾拓者。從他幾次的個展中,不難看出他致力於東方精神性創作的理念和追逐的目標。 這次展覽林勝賢老師用蹲點觀察及聆聽故事的方式,使用智慧型手機紀錄了討海移工和少數族群文化的生活點滴;最為特別之處是讓人感覺「距離很近」,記得西方一位很有名的戰地攝影家(Robert.Capa.1913-1954)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如果手機成了我另一隻眼睛,我希望那隻眼睛是否可以協助我讓我更清楚的看到甚麼?對林勝賢老師而言,拍攝並不是我最重要的事,而是我如何更瞭解、更尊重他們的生活,進而向他們,致敬!」. 他說:「藝術離不開生活,無論是繪畫、文學、造型藝術等等,都與生活的模式息息相關……甚至於影像藝術。」生活才是主軸,可以嚴格的說,影像照片只不過是生活中靈魂放游的一點軌跡和證明而已。 林老師的凝游攝影展同樣的讓人有深刻的臨場感,無論是移工們或Tao的老人和Amis阿美族的族人都讓人印象深刻。想必他與被拍攝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信賴與認同感,才能留下張張珍貴的紀實故事照片。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東高中原住民文化藝術班,被孩子稱為「老爸」的林老師,教學相長之餘,也帶領著孩子們包括他自己,沉浸和沐浴在文化與藝術創作探索的國度哩,自由翱翔。 歡迎來看展,聽一下海潮的浪聲和不一樣的故事……。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TTCSEC/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30052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TTCSEC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3/11/08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1/27
點閱數: 2

# 教學相長 於 藝文活動-所有類別 - 6

發行版本1.4
唯一辨識碼655c74aa73f77c8e1cc86924
活動名稱凝游-林勝賢手機紀實攝影展
活動類別6
活動場次資訊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1/08 08:30:00
地址: : 950 臺東縣臺東市臺東市大同路254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2.7552485
經度: : 121.1510514
結束時間: : 2023/11/27 08:30:00
演出單位(空)
折扣資訊(空)
簡介說明凝游-林勝賢手機紀實攝影展,開幕式11月11日上午10時於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11月8日起至11月27日止。 1998年,林勝賢老師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深造時,深受他的指導教授,即國際性現代藝術創作大師──蕭勤老師的影響,在平面藝術的創作表現上,由早期的表現主義風格,進而走向極簡和純粹性的精神探索,亦可說是臺東本土成長的現代藝術墾拓者。從他幾次的個展中,不難看出他致力於東方精神性創作的理念和追逐的目標。 這次展覽林勝賢老師用蹲點觀察及聆聽故事的方式,使用智慧型手機紀錄了討海移工和少數族群文化的生活點滴;最為特別之處是讓人感覺「距離很近」,記得西方一位很有名的戰地攝影家(Robert.Capa.1913-1954)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如果手機成了我另一隻眼睛,我希望那隻眼睛是否可以協助我讓我更清楚的看到甚麼?對林勝賢老師而言,拍攝並不是我最重要的事,而是我如何更瞭解、更尊重他們的生活,進而向他們,致敬!」. 他說:「藝術離不開生活,無論是繪畫、文學、造型藝術等等,都與生活的模式息息相關……甚至於影像藝術。」生活才是主軸,可以嚴格的說,影像照片只不過是生活中靈魂放游的一點軌跡和證明而已。 林老師的凝游攝影展同樣的讓人有深刻的臨場感,無論是移工們或Tao的老人和Amis阿美族的族人都讓人印象深刻。想必他與被拍攝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信賴與認同感,才能留下張張珍貴的紀實故事照片。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東高中原住民文化藝術班,被孩子稱為「老爸」的林老師,教學相長之餘,也帶領著孩子們包括他自己,沉浸和沐浴在文化與藝術創作探索的國度哩,自由翱翔。 歡迎來看展,聽一下海潮的浪聲和不一樣的故事……。
圖片連結(空)
主辦單位1::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協辦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TTCSEC/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30052
推廣網址https://event.culture.tw/TTCSEC
備註(空)
編輯時間(空)
來源網站名稱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2023/11/08
活動結束日期2023/11/27
點閱數2
發行版本: 1.4
唯一辨識碼: 655c74aa73f77c8e1cc86924
活動名稱: 凝游-林勝賢手機紀實攝影展
活動類別: 6
活動場次資訊: 1::
單場次演出時間: : 2023/11/08 08:30:00
地址: : 950 臺東縣臺東市臺東市大同路254號
場地名稱: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
是否售票: : N
價格: : (空)
緯度: : 22.7552485
經度: : 121.1510514
結束時間: : 2023/11/27 08:30:00
演出單位: (空)
折扣資訊: (空)
簡介說明: 凝游-林勝賢手機紀實攝影展,開幕式11月11日上午10時於臺東生活美學館生活工坊舉行,展期自11月8日起至11月27日止。 1998年,林勝賢老師於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深造時,深受他的指導教授,即國際性現代藝術創作大師──蕭勤老師的影響,在平面藝術的創作表現上,由早期的表現主義風格,進而走向極簡和純粹性的精神探索,亦可說是臺東本土成長的現代藝術墾拓者。從他幾次的個展中,不難看出他致力於東方精神性創作的理念和追逐的目標。 這次展覽林勝賢老師用蹲點觀察及聆聽故事的方式,使用智慧型手機紀錄了討海移工和少數族群文化的生活點滴;最為特別之處是讓人感覺「距離很近」,記得西方一位很有名的戰地攝影家(Robert.Capa.1913-1954)羅伯特.卡帕說:「如果你的照片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如果手機成了我另一隻眼睛,我希望那隻眼睛是否可以協助我讓我更清楚的看到甚麼?對林勝賢老師而言,拍攝並不是我最重要的事,而是我如何更瞭解、更尊重他們的生活,進而向他們,致敬!」. 他說:「藝術離不開生活,無論是繪畫、文學、造型藝術等等,都與生活的模式息息相關……甚至於影像藝術。」生活才是主軸,可以嚴格的說,影像照片只不過是生活中靈魂放游的一點軌跡和證明而已。 林老師的凝游攝影展同樣的讓人有深刻的臨場感,無論是移工們或Tao的老人和Amis阿美族的族人都讓人印象深刻。想必他與被拍攝者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信賴與認同感,才能留下張張珍貴的紀實故事照片。 目前任教於國立臺東高中原住民文化藝術班,被孩子稱為「老爸」的林老師,教學相長之餘,也帶領著孩子們包括他自己,沉浸和沐浴在文化與藝術創作探索的國度哩,自由翱翔。 歡迎來看展,聽一下海潮的浪聲和不一樣的故事……。
圖片連結: (空)
主辦單位: 1:: : 國立臺東生活美學館
協辦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贊助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其他單位: (空的。未填資料。)
售票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TTCSEC/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30052
推廣網址: https://event.culture.tw/TTCSEC
備註: (空)
編輯時間: (空)
來源網站名稱: 藝文活動報名平台
活動起始日期: 2023/11/08
活動結束日期: 2023/11/27
點閱數: 2

# 教學相長 於 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7

活動識別碼C2_371020000A_003333
活動名稱人生七十欣于所遇-鄭永炎書畫回顧展
描述活動時間:1月7日至2月9日活動地點:文化局第一展場人生七十欣于所遇-鄭永炎書畫回顧展展期|112.01.07-112.02.09展覽場地:|文化局第一展覽廳軍旅出身的鄭永炎作品85件,雖只是他歷年來創作的一部分,但也見證了其作畫風格的演變,國畫山水蒼翠秀拔,師法自然;人物花鳥信手捻來、毫不造作,疏密錯落、層次分明、虛實搭配相得益彰;書法作品以標準草書為主,深受胡恆老師的影響極大!鄭永炎老師讀金門高中時,受教於美術老師蔡繼堯教授炭筆素描之法,利用暑假期間,到學校石膏素描室,單獨指導石膏人像的基礎與要領,才能在畢業後,能順利考入政戰學院美術系就讀。在政戰美術系四年裡,又受到名師之薰陶,如:余偉老師的山水畫法、梁又銘老師的人物畫法、李奇茂老師的美學概論、鄧雪峰老師的花鳥畫法、胡恆老師的于右任標準草書……,在眾多名家的教導下,豐富了鄭永炎追尋藝術的生命,更奠定了扎實的美藝基礎。這是鄭永炎老師人生的轉捩點,一頭栽進藝文的殿堂,一心追求藝術的無限可能,欣于所遇,得其所哉,每日繪畫習字,還開班授課,與學生教學相長,桃李滿桃園。就這樣一晃眼,五十幾年過去了,今年已經七十歲的鄭永炎,一直有個心願:想回金門家鄉舉辦一次書畫個展,將其所習所學的書畫作品,與金門的鄉親們分享,也算報答當年蔡繼堯老師的提攜與教導之恩情。鄭永炎老師在桃園教書畫已經28個年頭了,如今桃李滿桃園,昔日同窗們都很讚嘆欽羨他的努力不懈,才有如今的豐碩成果!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此次展覽正訴說著鄭永炎老師七十年來的精采與堅持!誠摯歡迎鄉親蒞臨欣賞與指教!
參與者(空)
地點詳見官網
地址(空)
Region金門縣
Town金城鎮
電話886-8-2318823
單位金門縣政府
開始時間2023-01-07T08:00:00+08:00
結束時間2023-02-09T17:30:00+08:00
Cycle(空)
Noncycle(空)
網站(空)
圖1(空)
圖1描述(空)
圖2(空)
圖2描述(空)
圖3(空)
圖3描述(空)
經度座標118.32328
緯度座標24.44084
類別103
類別2(空)
地圖(空)
旅遊資訊(空)
停車資訊(空)
收費(空)
備註(空)
活動識別碼: C2_371020000A_003333
活動名稱: 人生七十欣于所遇-鄭永炎書畫回顧展
描述: 活動時間:1月7日至2月9日活動地點:文化局第一展場人生七十欣于所遇-鄭永炎書畫回顧展展期|112.01.07-112.02.09展覽場地:|文化局第一展覽廳軍旅出身的鄭永炎作品85件,雖只是他歷年來創作的一部分,但也見證了其作畫風格的演變,國畫山水蒼翠秀拔,師法自然;人物花鳥信手捻來、毫不造作,疏密錯落、層次分明、虛實搭配相得益彰;書法作品以標準草書為主,深受胡恆老師的影響極大!鄭永炎老師讀金門高中時,受教於美術老師蔡繼堯教授炭筆素描之法,利用暑假期間,到學校石膏素描室,單獨指導石膏人像的基礎與要領,才能在畢業後,能順利考入政戰學院美術系就讀。在政戰美術系四年裡,又受到名師之薰陶,如:余偉老師的山水畫法、梁又銘老師的人物畫法、李奇茂老師的美學概論、鄧雪峰老師的花鳥畫法、胡恆老師的于右任標準草書……,在眾多名家的教導下,豐富了鄭永炎追尋藝術的生命,更奠定了扎實的美藝基礎。這是鄭永炎老師人生的轉捩點,一頭栽進藝文的殿堂,一心追求藝術的無限可能,欣于所遇,得其所哉,每日繪畫習字,還開班授課,與學生教學相長,桃李滿桃園。就這樣一晃眼,五十幾年過去了,今年已經七十歲的鄭永炎,一直有個心願:想回金門家鄉舉辦一次書畫個展,將其所習所學的書畫作品,與金門的鄉親們分享,也算報答當年蔡繼堯老師的提攜與教導之恩情。鄭永炎老師在桃園教書畫已經28個年頭了,如今桃李滿桃園,昔日同窗們都很讚嘆欽羨他的努力不懈,才有如今的豐碩成果!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此次展覽正訴說著鄭永炎老師七十年來的精采與堅持!誠摯歡迎鄉親蒞臨欣賞與指教!
參與者: (空)
地點: 詳見官網
地址: (空)
Region: 金門縣
Town: 金城鎮
電話: 886-8-2318823
單位: 金門縣政府
開始時間: 2023-01-07T08:00:00+08:00
結束時間: 2023-02-09T17:30:00+08:00
Cycle: (空)
Noncycle: (空)
網站: (空)
圖1: (空)
圖1描述: (空)
圖2: (空)
圖2描述: (空)
圖3: (空)
圖3描述: (空)
經度座標: 118.32328
緯度座標: 24.44084
類別1: 03
類別2: (空)
地圖: (空)
旅遊資訊: (空)
停車資訊: (空)
收費: (空)
備註: (空)

# 教學相長 於 工藝中心臺灣工藝之家 - 8

名稱蔡榮祐
電話04-23301602
地址臺中市霧峰區本堂里育群路183號
工坊名稱廣達藝苑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10:00~17:00
圖檔連結網址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d30c4f5d-6566-4a7e-b850-0f458a4543f3.jpg
內容來到霧峰小鎮蔡榮祐的家,一進門即會看見簡單自然的室內陳設,在創作之外也收集土地公造型陶器的他,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中藥櫃與陶藝作品相得益彰。蔡榮祐浸淫陶藝世界已有三十多年,這是一段陶藝奇緣,因緣際會使他註定要走上陶藝創作這條路。 1966年,蔡榮祐曾跟隨侯壽峰老師學習膠彩繪畫技巧,奠定了深厚的繪畫基礎,從事繪畫創作的十年間,作品屢獲肯定與獎項。後來因為環境因素和生活負擔的壓力,他放棄了鍾愛的繪畫創作,轉任職各種行業,於職場上經歷了許多失敗與不如意。與陶藝的因緣就起於1975年待業家中時,他協助侄兒佈置結婚的新房,為尋找適合的擺飾品,他認識了當時製作陶器提供拍賣的楊連科,因而向他請益學習簡易的陶器製作手法,楊連科於是可以說是蔡榮祐的啟蒙老師。為了使陶藝技藝能夠更上一層樓,蔡榮祐接著於1976年離鄉背井到臺北拜師邱煥堂與林葆家兩位教授的門下,自此與陶藝結下不解之緣,翌年即返鄉開窯,成立「廣達藝苑」陶藝工作室。 或許只有天分二字,才能解釋為何蔡榮祐從學陶第二年起即能連續四年入選義大利國際現代陶藝展,並自1982年起連續三年獲得臺灣省美展美工設計類前三名的獎項,更取得省美展永久免審作家的資格,成為臺灣省美展工藝類的第一人;與此同時,他還連續兩屆入選法國華樂利市國際現代陶藝展,奠定了在臺灣陶藝界的地位。 「我六十歲才學會『包容』」,蔡榮祐開口說的第一句打趣話,指的其實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包容」系列。他指著作品說,「要如何將不同熔點的陶土相互包容,確實是一大挑戰,因為成功率相當低。」此語讓人恍然大悟這個系列名稱的由來。那麼他又是怎麼克服這個挑戰的呢?蔡榮祐接著娓娓道來這個並不容易的過程:「包容要做到上層的陶土熔了、流動並與下層陶土完美成形,產生聚流的效果, 才能成為獨特的作品,分裂通常都在結合點上。又創作的過程中必須使自己的心先生起感動,有了創作的衝動,才去做實驗與磨合,但通常因兩種土的膨脹係數不同,高溫時沒事,冷卻過程中卻經常崩裂,所造成的失敗率不計其數……」他回憶,當初他頻頻失敗又找不出原因,後來有學生告訴他,「老師您不要急著開窯,先出去走走,等窯冷卻降溫了再回來打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果然,所謂教學相長,「包容」系列試了六年,一直到這時才終於成功試出來,他心中百感交集,難以言喻。 蔡榮祐接著說明,較早期的「包容」系列是以方形呈現,後來改採圓形拉坯方式,當冰柱鐘乳石的質感出現那一刻,「我頓時感動莫名,彷彿渾然天成一般」,他的後院至今還保留著以往失敗的作品,提醒自己凡事從錯誤中學習。他一面緩緩道出這段歷程時,臉上一面不禁浮出滿意笑容,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通過了層層考驗,在「包容」之後,甚麼事都再也難不倒他。 通常蔡榮祐在創作之前都會先畫好設計圖才去執行,靈感則多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體悟,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觸。目前他已發展出了「圓滿」、「憨厚」、「惜福」、「親情」、「耿直」、「捨得」、「彩釉」、「盤與缽」、「方圓憨厚」、「石窟頌」、「蓋罐」和「包容」等十二個系列,每件人性系列作品都有著特殊的意涵,例如坦誠、表裡一致、神祕、虛有其表等主題,增添了作品不少意趣。 在近期創作中,他的現代陶藝風格愈趨明顯,作品都帶有時尚造形,他解釋道,陶藝創作也需要求新求變,傳統陶藝(指生活陶純美的部分)偏向純藝術欣賞,觀念性較強,為了以實用性的火花開發其市場,他認為必須讓陶藝的造形有所破。「我喜歡閱讀 VOGUE 等時尚雜誌,裡面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意,經吸收後可以運用在自己的陶藝創作上。」創新來自壓力,這位在2011年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的大師在陶藝之路上的成功,正是來自他不斷的自我要求。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6期
資料來源網址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40.html
名稱: 蔡榮祐
電話: 04-23301602
地址: 臺中市霧峰區本堂里育群路183號
工坊名稱: 廣達藝苑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六10:00~17:00
圖檔連結網址: https://mocfile.moc.gov.tw/information/large/d30c4f5d-6566-4a7e-b850-0f458a4543f3.jpg
內容: 來到霧峰小鎮蔡榮祐的家,一進門即會看見簡單自然的室內陳設,在創作之外也收集土地公造型陶器的他,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中藥櫃與陶藝作品相得益彰。蔡榮祐浸淫陶藝世界已有三十多年,這是一段陶藝奇緣,因緣際會使他註定要走上陶藝創作這條路。 1966年,蔡榮祐曾跟隨侯壽峰老師學習膠彩繪畫技巧,奠定了深厚的繪畫基礎,從事繪畫創作的十年間,作品屢獲肯定與獎項。後來因為環境因素和生活負擔的壓力,他放棄了鍾愛的繪畫創作,轉任職各種行業,於職場上經歷了許多失敗與不如意。與陶藝的因緣就起於1975年待業家中時,他協助侄兒佈置結婚的新房,為尋找適合的擺飾品,他認識了當時製作陶器提供拍賣的楊連科,因而向他請益學習簡易的陶器製作手法,楊連科於是可以說是蔡榮祐的啟蒙老師。為了使陶藝技藝能夠更上一層樓,蔡榮祐接著於1976年離鄉背井到臺北拜師邱煥堂與林葆家兩位教授的門下,自此與陶藝結下不解之緣,翌年即返鄉開窯,成立「廣達藝苑」陶藝工作室。 或許只有天分二字,才能解釋為何蔡榮祐從學陶第二年起即能連續四年入選義大利國際現代陶藝展,並自1982年起連續三年獲得臺灣省美展美工設計類前三名的獎項,更取得省美展永久免審作家的資格,成為臺灣省美展工藝類的第一人;與此同時,他還連續兩屆入選法國華樂利市國際現代陶藝展,奠定了在臺灣陶藝界的地位。 「我六十歲才學會『包容』」,蔡榮祐開口說的第一句打趣話,指的其實是他的嘔心瀝血之作─「包容」系列。他指著作品說,「要如何將不同熔點的陶土相互包容,確實是一大挑戰,因為成功率相當低。」此語讓人恍然大悟這個系列名稱的由來。那麼他又是怎麼克服這個挑戰的呢?蔡榮祐接著娓娓道來這個並不容易的過程:「包容要做到上層的陶土熔了、流動並與下層陶土完美成形,產生聚流的效果, 才能成為獨特的作品,分裂通常都在結合點上。又創作的過程中必須使自己的心先生起感動,有了創作的衝動,才去做實驗與磨合,但通常因兩種土的膨脹係數不同,高溫時沒事,冷卻過程中卻經常崩裂,所造成的失敗率不計其數……」他回憶,當初他頻頻失敗又找不出原因,後來有學生告訴他,「老師您不要急著開窯,先出去走走,等窯冷卻降溫了再回來打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果然,所謂教學相長,「包容」系列試了六年,一直到這時才終於成功試出來,他心中百感交集,難以言喻。 蔡榮祐接著說明,較早期的「包容」系列是以方形呈現,後來改採圓形拉坯方式,當冰柱鐘乳石的質感出現那一刻,「我頓時感動莫名,彷彿渾然天成一般」,他的後院至今還保留著以往失敗的作品,提醒自己凡事從錯誤中學習。他一面緩緩道出這段歷程時,臉上一面不禁浮出滿意笑容,因為他覺得自己已經通過了層層考驗,在「包容」之後,甚麼事都再也難不倒他。 通常蔡榮祐在創作之前都會先畫好設計圖才去執行,靈感則多來自日常生活中的體悟,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感觸。目前他已發展出了「圓滿」、「憨厚」、「惜福」、「親情」、「耿直」、「捨得」、「彩釉」、「盤與缽」、「方圓憨厚」、「石窟頌」、「蓋罐」和「包容」等十二個系列,每件人性系列作品都有著特殊的意涵,例如坦誠、表裡一致、神祕、虛有其表等主題,增添了作品不少意趣。 在近期創作中,他的現代陶藝風格愈趨明顯,作品都帶有時尚造形,他解釋道,陶藝創作也需要求新求變,傳統陶藝(指生活陶純美的部分)偏向純藝術欣賞,觀念性較強,為了以實用性的火花開發其市場,他認為必須讓陶藝的造形有所破。「我喜歡閱讀 VOGUE 等時尚雜誌,裡面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創意,經吸收後可以運用在自己的陶藝創作上。」創新來自壓力,這位在2011年獲得國家工藝成就獎的大師在陶藝之路上的成功,正是來自他不斷的自我要求。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6期
資料來源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houseinfo_200_40.html
[ 搜尋所有 教學相長 ... ]

與教學相長同分類的國民記憶庫故事資料

扮演別人的人生,我是阿咪

敍述者: 高雄駐地攝影 | 上傳者: 執行團隊(南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阿咪 | 發佈日期: 2014/01/17 | 故事摘要: 從國三開始接觸COSPLAY的阿咪,一開始其實並沒有自己做COSPLAY的打算,原本只是從動漫、同人誌角度出發,希望自己也能畫出、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在一次展場上透過同好介紹開始了自己COSPLAY的生...

顛沛流離的生活

敍述者: 曲獻玉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北車) | 故事類別: 其他,生老病死/退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劉宗森 | 發佈日期: 2014/01/17 | 故事摘要: 劉宗森,父親是軍人,從小全家隨著父親的部隊遷移,印象中先到陝西,之後到湖北、四川、貴州等地,母親在他九歲的時候被日軍轟炸機炸死。民國33年,劉宗森畢業於貴州銅仁模範小學,至今令劉宗森印象最深刻的是學校...

香港僑生在臺灣

敍述者: 高雄駐地攝影 | 上傳者: 執行團隊(南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小戴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小戴,一個來自香港的僑生,一開始來到臺灣因為語言不通,生活習慣的不同有著許多的不便。光是上下學的交通方式,就讓他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在臺灣時接觸了舞臺劇,也學到了很多基本的舞臺技術。平時最大的興趣是玩...

我的一雙罕病兒女

敍述者: | 上傳者: 執行團隊(中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愛,災難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劉媽媽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劉媽媽育有兩名罕見疾病的子女,分別13歲和11歲,至今病因不明,無法藥物治療,子女皆癱瘓,無法行走,也不會說話,一路走來,先生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無奈造化弄人,7年前,一場意外,奪走先生性命,劉媽媽獨...

烤蕃薯

敍述者: 黃明惠 | 上傳者: 新營文化中心站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李振郎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李振郎先生從小喜歡吃蕃薯,所以從職場退休後,從民國100年起在臺南市佳里區的市區擺攤烤蕃薯,開啟他人生的第2春。3年經驗累積,他烤出了令人吃了還想再吃的蕃薯,他說,烤蕃薯要好吃,有幾個要素,包含蕃薯品...

小劇場大啟示

敍述者: 高雄駐地攝影 | 上傳者: 執行團隊(南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韓江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韓江目前是劇場導演,在劇場的經歷將達20年。人生經歷非常豐富,曾經在電臺工作過,也當了快8年的警察。從小的志願從當警察開始,國中時開始愛上寫作小說、劇本等等,並到處投稿。就讀警專時,跟著老師到劇場四處...

情報生涯最崇拜的人

敍述者: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北車) | 故事類別: 其他,生老病死/退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石長友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石長友,出生於河南,年輕時戴笠將軍進入情報局,情報局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事,石長友堅持原則就是「不知道」。石長友最崇拜戴笠及康笙,印象中蔣介石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會面,原本戴笠在蔣介石身邊,但一會工夫羅斯福發...

我的戰爭人生

敍述者: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北車) | 故事類別: 其他,生老病死/退休,戰爭/兩岸/世界 | 敍述的主要人物: 謝光秦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謝光秦,民國13年出生於湖北省,12歲那年發生中日戰爭,一路逃到四川重慶市,16歲那年所幸被馬德光連長勸導而入伍,之後被帶到雲南,並開始學習汽車。謝光秦在53軍時有一技在身,會開車及修車,還可以利用技...

不因悲傷而放棄自己未來的夢

敍述者: 高雄駐地攝影 | 上傳者: 執行團隊(南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簡菡漪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19歲的簡菡漪在國二時,母親因為心肌梗塞過世了。母親生前因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從事基層的清潔工作,早出晚歸的生活與工作上的操勞,總讓她備感心疼。母親離開後,她選擇停止悲傷堅強起來,縱使生活困苦難過,一家...

團康豐富我的人生

敍述者: 林迺昂 | 上傳者: 江柏霖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楊炳松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民國62年8月進入彰化縣立彰安國中任教數學,也擔任8年衛生組長。對團康產生興趣,是在67年參加童軍木章訓練,並於當年暑假參加救國團總團部張慶三老師的省康輔,學習很多帶領康輔的技巧並認識很多人,也學到做...

關懷新移民如同呵護農作

敍述者: 和春技術學院 | 上傳者: 和春技術學院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何進義 | 發佈日期: 2014/07/01 | 故事摘要: 何進義是土生土長的高樹鄉人,退伍後從事種植水稻的工作,過程中因考慮低價收購問題,於是決定改種楊桃,並利用新的耕種技術種植蓮霧,打破原本成長與產期的限制,不僅讓農民利潤增加了,也改善了當地生活環境。平時...

我要拿自己的筆,將老天給的那片天空畫上彩色

敍述者: 方宣喻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南車)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李菊香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李菊香出生於純樸的客家村莊,生時適逢戰後嬰兒潮,家家戶戶幾乎都是5個小孩以上。小時候生活較艱苦,因為耕地面積少,所以家中父親除了耕作還會到林班兼差。由於環境不允許她接受更多的教育,所以一直到她40多歲...

歷史放映機

敍述者: 方宣喻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南車)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江崑茂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在高樹鄉公所服務將近30年的江崑茂,對於鄉內的大小事務無所不知。早期,閩南人與客家人時常為了爭戰水源頭械鬥,所以形成高樹的聚落多。舉凡高樹的人文、歷史、地理以及教育,在他娓娓道來的過程中,當時先民的生...

戰亂後清苦的自學生活

敍述者: 方宣喻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南車)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生老病死/退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鍾秋運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鍾秋運生於民國25年,讀小學適逢臺灣光復之初,家庭並不富裕。因為戰亂,光復前根本沒有唸到什麼書,正式接受教育是在小學3年級時。由於家中生活比較困苦,加上他是兄弟間排行老大,所以從小就幫忙家中農務,也趕...

自學、拜師,就是要學閩南語

敍述者: 方宣喻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南車)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生老病死/退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吳萬來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吳萬來從小其實不識幾個字,但他卻很熱衷於讀書學習。在當兵的過程中,偶然被介紹認識了啟蒙老師,於是他便專程從湖口南下,親自到嘉義梅山拜訪,開啟了他閩南語的學習之路。直到學成與會使用工具書之後,現在對他於...

扮演別人的人生,我是阿咪

敍述者: 高雄駐地攝影 | 上傳者: 執行團隊(南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阿咪 | 發佈日期: 2014/01/17 | 故事摘要: 從國三開始接觸COSPLAY的阿咪,一開始其實並沒有自己做COSPLAY的打算,原本只是從動漫、同人誌角度出發,希望自己也能畫出、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在一次展場上透過同好介紹開始了自己COSPLAY的生...

顛沛流離的生活

敍述者: 曲獻玉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北車) | 故事類別: 其他,生老病死/退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劉宗森 | 發佈日期: 2014/01/17 | 故事摘要: 劉宗森,父親是軍人,從小全家隨著父親的部隊遷移,印象中先到陝西,之後到湖北、四川、貴州等地,母親在他九歲的時候被日軍轟炸機炸死。民國33年,劉宗森畢業於貴州銅仁模範小學,至今令劉宗森印象最深刻的是學校...

香港僑生在臺灣

敍述者: 高雄駐地攝影 | 上傳者: 執行團隊(南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小戴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小戴,一個來自香港的僑生,一開始來到臺灣因為語言不通,生活習慣的不同有著許多的不便。光是上下學的交通方式,就讓他適應了很長一段時間。在臺灣時接觸了舞臺劇,也學到了很多基本的舞臺技術。平時最大的興趣是玩...

我的一雙罕病兒女

敍述者: | 上傳者: 執行團隊(中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愛,災難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劉媽媽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劉媽媽育有兩名罕見疾病的子女,分別13歲和11歲,至今病因不明,無法藥物治療,子女皆癱瘓,無法行走,也不會說話,一路走來,先生是她最大的精神支柱!無奈造化弄人,7年前,一場意外,奪走先生性命,劉媽媽獨...

烤蕃薯

敍述者: 黃明惠 | 上傳者: 新營文化中心站上傳者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李振郎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李振郎先生從小喜歡吃蕃薯,所以從職場退休後,從民國100年起在臺南市佳里區的市區擺攤烤蕃薯,開啟他人生的第2春。3年經驗累積,他烤出了令人吃了還想再吃的蕃薯,他說,烤蕃薯要好吃,有幾個要素,包含蕃薯品...

小劇場大啟示

敍述者: 高雄駐地攝影 | 上傳者: 執行團隊(南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韓江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韓江目前是劇場導演,在劇場的經歷將達20年。人生經歷非常豐富,曾經在電臺工作過,也當了快8年的警察。從小的志願從當警察開始,國中時開始愛上寫作小說、劇本等等,並到處投稿。就讀警專時,跟著老師到劇場四處...

情報生涯最崇拜的人

敍述者: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北車) | 故事類別: 其他,生老病死/退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石長友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石長友,出生於河南,年輕時戴笠將軍進入情報局,情報局有許多不為人知的事,石長友堅持原則就是「不知道」。石長友最崇拜戴笠及康笙,印象中蔣介石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會面,原本戴笠在蔣介石身邊,但一會工夫羅斯福發...

我的戰爭人生

敍述者: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北車) | 故事類別: 其他,生老病死/退休,戰爭/兩岸/世界 | 敍述的主要人物: 謝光秦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謝光秦,民國13年出生於湖北省,12歲那年發生中日戰爭,一路逃到四川重慶市,16歲那年所幸被馬德光連長勸導而入伍,之後被帶到雲南,並開始學習汽車。謝光秦在53軍時有一技在身,會開車及修車,還可以利用技...

不因悲傷而放棄自己未來的夢

敍述者: 高雄駐地攝影 | 上傳者: 執行團隊(南部)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簡菡漪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19歲的簡菡漪在國二時,母親因為心肌梗塞過世了。母親生前因教育程度不高,只能從事基層的清潔工作,早出晚歸的生活與工作上的操勞,總讓她備感心疼。母親離開後,她選擇停止悲傷堅強起來,縱使生活困苦難過,一家...

團康豐富我的人生

敍述者: 林迺昂 | 上傳者: 江柏霖 | 故事類別: 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楊炳松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民國62年8月進入彰化縣立彰安國中任教數學,也擔任8年衛生組長。對團康產生興趣,是在67年參加童軍木章訓練,並於當年暑假參加救國團總團部張慶三老師的省康輔,學習很多帶領康輔的技巧並認識很多人,也學到做...

關懷新移民如同呵護農作

敍述者: 和春技術學院 | 上傳者: 和春技術學院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何進義 | 發佈日期: 2014/07/01 | 故事摘要: 何進義是土生土長的高樹鄉人,退伍後從事種植水稻的工作,過程中因考慮低價收購問題,於是決定改種楊桃,並利用新的耕種技術種植蓮霧,打破原本成長與產期的限制,不僅讓農民利潤增加了,也改善了當地生活環境。平時...

我要拿自己的筆,將老天給的那片天空畫上彩色

敍述者: 方宣喻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南車)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李菊香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李菊香出生於純樸的客家村莊,生時適逢戰後嬰兒潮,家家戶戶幾乎都是5個小孩以上。小時候生活較艱苦,因為耕地面積少,所以家中父親除了耕作還會到林班兼差。由於環境不允許她接受更多的教育,所以一直到她40多歲...

歷史放映機

敍述者: 方宣喻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南車)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其他 | 敍述的主要人物: 江崑茂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在高樹鄉公所服務將近30年的江崑茂,對於鄉內的大小事務無所不知。早期,閩南人與客家人時常為了爭戰水源頭械鬥,所以形成高樹的聚落多。舉凡高樹的人文、歷史、地理以及教育,在他娓娓道來的過程中,當時先民的生...

戰亂後清苦的自學生活

敍述者: 方宣喻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南車)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生老病死/退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鍾秋運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鍾秋運生於民國25年,讀小學適逢臺灣光復之初,家庭並不富裕。因為戰亂,光復前根本沒有唸到什麼書,正式接受教育是在小學3年級時。由於家中生活比較困苦,加上他是兄弟間排行老大,所以從小就幫忙家中農務,也趕...

自學、拜師,就是要學閩南語

敍述者: 方宣喻 | 上傳者: 故事行動列車(南車) | 故事類別: 家庭/家族,生老病死/退休 | 敍述的主要人物: 吳萬來 | 發佈日期: 2014/01/27 | 故事摘要: 吳萬來從小其實不識幾個字,但他卻很熱衷於讀書學習。在當兵的過程中,偶然被介紹認識了啟蒙老師,於是他便專程從湖口南下,親自到嘉義梅山拜訪,開啟了他閩南語的學習之路。直到學成與會使用工具書之後,現在對他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