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
-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執行單位南投縣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的類別名稱是染繡工藝類, 地區名稱是南投縣, 地址是南投縣國姓鄉石門村國姓路102-16號.
執行單位 |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 |
地址 |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村國姓路102-16號 |
類別名稱 | 染繡工藝類 |
地區名稱 | 南投縣 |
內容 | 深入南投山區,位處中央偏北的國姓鄉是南投最大的客家聚落,從清朝咸豐年間即有漢人入山墾殖,直到馬鞍嶺至埔裏社大坪頂的官道開闢,來自東勢的客家人陸續進入開發,漸漸在山裡發展出聚落。 在國姓鄉內,三級古蹟打石糯米橋以及林家伙房等歷史遺跡,訴說著百餘年前客家先民在北港溪水岸打石,開墾定居的故事。 【讓工藝成為鄉土教學的一環】 當都市快速發展,強大的經濟磁吸力使得偏鄉人口嚴重外流,許多社區僅剩老弱婦孺人口,面臨世代斷層的危機,而這現象也同樣發生在石門社區。數年前,在一次田野調查活動當中,社區居民在耆老訪談內容中,發現許多在地傳統嚴重流失,因此興起成立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的念頭,希望透過關懷在地耆老,一點一滴紀錄石門社區的歷史與文化。 在一群社區媽媽的熱情發起下,石門社區的沉睡記憶被重新喚醒,而發展協會更希望進一步藉由客家老祖宗的藍染工藝,在延續傳統美德上能有實際作為。為此,民國一百年,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申請客家委員會的藍染學習計畫,聘請劉俊卿老師前來指導教學,從採集野生馬蘭、建立自然染缸,到發色萃取染布,一步步培育當地種子教師,逐漸建立起工藝的基礎。 發展協會將工藝視為文化薪傳的媒介,數年前與鄉內國姓國小合作發起「時光繪布」計劃,將耆老紀錄訪談轉化成故事,讓耆老手繪社區故事牆,並透過轉化,成為染畫創作,將口述歷史編纂成劇本與繪本。 當工藝變成鄉土教材的一部份,社區居民藉此閱讀在地發展史,也成為社區對外自我介紹的身分證。藉由工藝活動,社區居民漸漸找回自信心,石門社區也開辦「社區小旅行」,帶遊客從護國宮國姓爺、糖廠故事到大石頭土地公,邊逛邊看邊聽,細細走讀社區故事,最後再抵達樸藝工坊體驗染布樂,從商品到旅行都成了社區的另類經濟。 在一〇四年發展協會接受輔導,成立「樸藝工坊」,希望社區營造可以朝向永續經營,隨著樸藝工坊的成立,又陸續聘請專業老師前來進行指導,為社區天然染工藝加入疊染、複染、設計等概念,這不僅提昇整體的美學與創作能力,也讓素人手作發展為商品,而今採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製的各種衣飾配件,如名片夾、信封袋、筆袋、筷袋、袋包等,都成了石門社區的獨特商品。 除了藍染之外,協會成員也在耆老的訪談過程中,發現老一輩人小時候所穿的「布袋衣」都是用當地野生的染料植物「薯榔」來染色。「布袋衣的纖維粗硬、孔隙又大,但是用了膠質豐富的薯榔染過色,就會變得溫暖又好穿。」 【工藝與公益的良善循環】 在探索歷史的過程,社區也找到屬於自己的色彩,發展出屬於在地的草木染。這些耆老口述的故事,都成為樸藝工坊的創作靈感,而工坊也將這些商品的所得利潤回饋給社區,星期一至星期五為社區長者舉辦關懷健康促進活動與用餐,使工坊也扮演社區居民活動中心的角色。 (106年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 |
網址 |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13.html |
執行單位南投縣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 |
地址南投縣國姓鄉石門村國姓路102-16號 |
類別名稱染繡工藝類 |
地區名稱南投縣 |
內容深入南投山區,位處中央偏北的國姓鄉是南投最大的客家聚落,從清朝咸豐年間即有漢人入山墾殖,直到馬鞍嶺至埔裏社大坪頂的官道開闢,來自東勢的客家人陸續進入開發,漸漸在山裡發展出聚落。 在國姓鄉內,三級古蹟打石糯米橋以及林家伙房等歷史遺跡,訴說著百餘年前客家先民在北港溪水岸打石,開墾定居的故事。 【讓工藝成為鄉土教學的一環】 當都市快速發展,強大的經濟磁吸力使得偏鄉人口嚴重外流,許多社區僅剩老弱婦孺人口,面臨世代斷層的危機,而這現象也同樣發生在石門社區。數年前,在一次田野調查活動當中,社區居民在耆老訪談內容中,發現許多在地傳統嚴重流失,因此興起成立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的念頭,希望透過關懷在地耆老,一點一滴紀錄石門社區的歷史與文化。 在一群社區媽媽的熱情發起下,石門社區的沉睡記憶被重新喚醒,而發展協會更希望進一步藉由客家老祖宗的藍染工藝,在延續傳統美德上能有實際作為。為此,民國一百年,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申請客家委員會的藍染學習計畫,聘請劉俊卿老師前來指導教學,從採集野生馬蘭、建立自然染缸,到發色萃取染布,一步步培育當地種子教師,逐漸建立起工藝的基礎。 發展協會將工藝視為文化薪傳的媒介,數年前與鄉內國姓國小合作發起「時光繪布」計劃,將耆老紀錄訪談轉化成故事,讓耆老手繪社區故事牆,並透過轉化,成為染畫創作,將口述歷史編纂成劇本與繪本。 當工藝變成鄉土教材的一部份,社區居民藉此閱讀在地發展史,也成為社區對外自我介紹的身分證。藉由工藝活動,社區居民漸漸找回自信心,石門社區也開辦「社區小旅行」,帶遊客從護國宮國姓爺、糖廠故事到大石頭土地公,邊逛邊看邊聽,細細走讀社區故事,最後再抵達樸藝工坊體驗染布樂,從商品到旅行都成了社區的另類經濟。 在一〇四年發展協會接受輔導,成立「樸藝工坊」,希望社區營造可以朝向永續經營,隨著樸藝工坊的成立,又陸續聘請專業老師前來進行指導,為社區天然染工藝加入疊染、複染、設計等概念,這不僅提昇整體的美學與創作能力,也讓素人手作發展為商品,而今採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製的各種衣飾配件,如名片夾、信封袋、筆袋、筷袋、袋包等,都成了石門社區的獨特商品。 除了藍染之外,協會成員也在耆老的訪談過程中,發現老一輩人小時候所穿的「布袋衣」都是用當地野生的染料植物「薯榔」來染色。「布袋衣的纖維粗硬、孔隙又大,但是用了膠質豐富的薯榔染過色,就會變得溫暖又好穿。」 【工藝與公益的良善循環】 在探索歷史的過程,社區也找到屬於自己的色彩,發展出屬於在地的草木染。這些耆老口述的故事,都成為樸藝工坊的創作靈感,而工坊也將這些商品的所得利潤回饋給社區,星期一至星期五為社區長者舉辦關懷健康促進活動與用餐,使工坊也扮演社區居民活動中心的角色。 (106年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 |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113.html |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地圖 [ 導航 ]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的地址位於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村國姓路102-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