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執行單位力里社區發展協會的類別名稱是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是屏東縣, 地址是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的地圖

執行單位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春日鄉力里社區是個人口數大約只有500人的小聚落,部落裡家政班是社區婦女活動的原動力,多年來一直背負著培育傳統工藝、美食及教育人才的重任,裡面陳列排灣族特有色彩、圖騰製作的各式小大提包、服飾及生活用品,婦女們低頭在燈下縫製,從學校下課的小孩在一旁有樣學樣拿針線,像古早以前祖先們的智慧,不是透過文字記載,而是孩子看著母親側影刻劃在腦海裡代代相傳的影像。

 

【專屬排灣貴族的織布藝術】

 

排灣族是臺灣原住民中最擅長織布的族群,這與階級分明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係,族人身份有貴族、平民之分,而貴族特權在衣飾文化上的表現非常鮮明,平民不能僭越這樣的規定,因為貴族們不需參與日常勞動,有充裕的心力與時間從事工藝創作,這些工藝創作也成為彰顯貴族身份地位的最佳象徵,特殊的紋飾,如:人頭紋、太陽圖飾,特殊材質與飾品,如:珍貴的豹皮與琉璃珠,在服裝上也以亮麗的色澤及豐富的刺繡來表示地位。原本是顯示階級的繁複工藝技巧,反而成就排灣族人突出的織布手法。

 

【與美麗織物的劫後重逢】

 

力里社區的族人們興起重建傳統織布技巧的念頭起源於一場可怕的風災。莫拉克颱風重創力里部落,不僅居住的家園毀於一夕,連世代收藏在部落的文物也遭受損害,為清查部落古文物的損毀狀況,特地在災後隔年舉辦豐年祭,並於前夕邀請族人將沒有受損的文物拿出來展覽,其中幾戶人家拿來數塊超過150年歷史的編織衣物,外表雖然陳舊,但編織手法細膩又龐雜,連擅長編織的老祖母(VuVu)都無法理解當時的巧妙工法,看著祖先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族人們興起重建織布技巧的念頭。

 

【代表階級的織紋象徵族群部落文化】

 

現存古老夾織是以羊毛與麻線雜織,以前臺灣沒有生產羊毛,所以應可追溯到荷蘭人治臺時期,直到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禁止穿戴原住民傳統服飾,使織布技術漸漸消失。力里社區是至今仍少數保有傳統祭儀及祭師的部落,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恢復族人的織布技術,這些織紋都有傳統意義與專屬用法,例如:太陽圖飾,源於太陽之子傳說,只有貴族才可使用,陶壺與百步蛇紋是對祖先的重視與敬畏,隨著時代改變,代表身份的織紋不再只專屬於貴族階級,已經轉化成代表排灣族特色的圖像,「生命的彩虹」計畫是延續學習排灣族特殊的織布圖紋,讓傳統的光榮再現。

 

【族人努力維護僅存的工藝手法】

 

排灣族服飾特色為織布色彩豔麗,而其中被稱為人頭紋的圖樣看起來很像外星人,是排灣族認為最美麗的圖樣,難怪部落裡擅長織布的VuVu看到古老的織布會表示:「排灣族的織布簡直就是外星人來織的」,用來形容織布的難度,夾織是前一代族人的織法,由於技巧複雜,至少已經失傳150年以上,無人可以傳授,此計畫是以目前的平織和斜紋織法,將傳統的紋式帶入現代實用的設計當中,讓排灣族的織布藝術藉此流傳下去。

 

【織物工藝成為部落曙光】

 

「生命的彩虹」是結合不同專長的設計師,以日常生活服飾、用品及社區伴手禮為主題,發揮部落工藝及建構社區的特色產品,其中使用性最廣的背心,圖紋設計變化多端,是最容易保留織物完整性及呈現織布手法的商品,而兼顧實用與美觀的斜背包,是103年計畫結束後參與部落市集活動中,市場反應最好的特色伴手禮,織布藝術與背包、提袋、配件等用品完美結合,形成亮眼又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商品,不只行銷社區產業,同時打開排灣族織布工藝的希望之窗。

 

(104年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9.html

執行單位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春日鄉力里社區是個人口數大約只有500人的小聚落,部落裡家政班是社區婦女活動的原動力,多年來一直背負著培育傳統工藝、美食及教育人才的重任,裡面陳列排灣族特有色彩、圖騰製作的各式小大提包、服飾及生活用品,婦女們低頭在燈下縫製,從學校下課的小孩在一旁有樣學樣拿針線,像古早以前祖先們的智慧,不是透過文字記載,而是孩子看著母親側影刻劃在腦海裡代代相傳的影像。

 

【專屬排灣貴族的織布藝術】

 

排灣族是臺灣原住民中最擅長織布的族群,這與階級分明的社會組織有密切關係,族人身份有貴族、平民之分,而貴族特權在衣飾文化上的表現非常鮮明,平民不能僭越這樣的規定,因為貴族們不需參與日常勞動,有充裕的心力與時間從事工藝創作,這些工藝創作也成為彰顯貴族身份地位的最佳象徵,特殊的紋飾,如:人頭紋、太陽圖飾,特殊材質與飾品,如:珍貴的豹皮與琉璃珠,在服裝上也以亮麗的色澤及豐富的刺繡來表示地位。原本是顯示階級的繁複工藝技巧,反而成就排灣族人突出的織布手法。

 

【與美麗織物的劫後重逢】

 

力里社區的族人們興起重建傳統織布技巧的念頭起源於一場可怕的風災。莫拉克颱風重創力里部落,不僅居住的家園毀於一夕,連世代收藏在部落的文物也遭受損害,為清查部落古文物的損毀狀況,特地在災後隔年舉辦豐年祭,並於前夕邀請族人將沒有受損的文物拿出來展覽,其中幾戶人家拿來數塊超過150年歷史的編織衣物,外表雖然陳舊,但編織手法細膩又龐雜,連擅長編織的老祖母(VuVu)都無法理解當時的巧妙工法,看著祖先留下來的智慧結晶,族人們興起重建織布技巧的念頭。

 

【代表階級的織紋象徵族群部落文化】

 

現存古老夾織是以羊毛與麻線雜織,以前臺灣沒有生產羊毛,所以應可追溯到荷蘭人治臺時期,直到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禁止穿戴原住民傳統服飾,使織布技術漸漸消失。力里社區是至今仍少數保有傳統祭儀及祭師的部落,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恢復族人的織布技術,這些織紋都有傳統意義與專屬用法,例如:太陽圖飾,源於太陽之子傳說,只有貴族才可使用,陶壺與百步蛇紋是對祖先的重視與敬畏,隨著時代改變,代表身份的織紋不再只專屬於貴族階級,已經轉化成代表排灣族特色的圖像,「生命的彩虹」計畫是延續學習排灣族特殊的織布圖紋,讓傳統的光榮再現。

 

【族人努力維護僅存的工藝手法】

 

排灣族服飾特色為織布色彩豔麗,而其中被稱為人頭紋的圖樣看起來很像外星人,是排灣族認為最美麗的圖樣,難怪部落裡擅長織布的VuVu看到古老的織布會表示:「排灣族的織布簡直就是外星人來織的」,用來形容織布的難度,夾織是前一代族人的織法,由於技巧複雜,至少已經失傳150年以上,無人可以傳授,此計畫是以目前的平織和斜紋織法,將傳統的紋式帶入現代實用的設計當中,讓排灣族的織布藝術藉此流傳下去。

 

【織物工藝成為部落曙光】

 

「生命的彩虹」是結合不同專長的設計師,以日常生活服飾、用品及社區伴手禮為主題,發揮部落工藝及建構社區的特色產品,其中使用性最廣的背心,圖紋設計變化多端,是最容易保留織物完整性及呈現織布手法的商品,而兼顧實用與美觀的斜背包,是103年計畫結束後參與部落市集活動中,市場反應最好的特色伴手禮,織布藝術與背包、提袋、配件等用品完美結合,形成亮眼又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商品,不只行銷社區產業,同時打開排灣族織布工藝的希望之窗。

 

(104年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89.html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地圖 [ 導航 ]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的地址位於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開啟Google地圖視窗

根據名稱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4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

#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1

執行單位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號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如果你有幸走進春日鄉力里部落Maljeveq五年祭會場,除了難得一見的竹竿刺球儀式,迎目而來排灣族男女的盛裝,肯定會讓你眼睛一亮。排灣族的服飾圖案豐富、色澤鮮明,在台灣原住民族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這些服飾近年多以刺繡手法表現,但是早期傳統夾織之美更令人驚嘆,可惜織法已經失傳了。雖然如此,在vuvu(老祖母)編麻引頌的歌謠裡,還留存著把美麗紋樣進布裡的種種懷想,現在,一群排灣族婦女正努力讓記憶中的織紋復活過來。

【不可思議的美麗織紋】

力里部落展開復興傳統織布的契機,因緣竟然起於一場駭人的天災。民國九十八年狂烈的莫拉克颱風重創春日鄉,排灣族人不僅家園??損,連世代收藏的文也飽受摧殘。為了檢視文物受損情況,春日鄉在豐年祭前夕舉辦傳統文物特展,邀請族人把家中珍藏拿出來展覽。有幾戶族人展示數塊代代相傳的織品,歷史超過一百五十年,雖然外觀老舊,但是織法之細膩繁複,令擅長編織的部落耆老也自嘆弗如。古老織品呈現的紋樣十分複雜,顯示當時技法的精湛,觀者誇張形容「簡直是外星人來織的」,其難度可見一斑。可是排灣族先人這等高度智慧的技巧,現在卻已經泯滅失傳,看在後代子孫眼中真是情何以堪。負責舉辦文物展、春日鄉公所社會課長翁玉華,後來將這些織品的照片拿給教授排灣織布的簡玲亮和馮瓊珠老師鑑定。她們兩人曾經遠赴日本學習織布技法,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編織工藝師,看到這樣的織紋也深覺不可思議。在三人的讚嘆稱頌後,幾經低迴沈思,不禁興起重建這些古老編織技法的念頭。對於部落有志之士的心願,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有如及時雨,提供了機會和奧援。由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提出的「排灣織布之風華重現」研習計畫,入選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在九十九年以力里部落為據點,招募排灣族青壯婦女,開始傳習織布技法,從基礎教起,培養部落織布人才。

【一步步追尋先人腳印】

力里社區(dralekdrk部落)屬於排灣族群最尾端,也是中、南排灣群交叉多元文化匯聚的老部落,人口最多時期僅次於古樓部落。因為時代變遷,族人生活改變,沿著浸水營古道東西遷移,現有人口約五百三十人左右。周邊歸崇部落(kalevuwan)也是力里的分支。春日鄉北區力里、歸崇、七佳都屬於中排灣族群,總人數約二千三百人左右,占全鄉人數三分之二。「排灣織布之風華重現」研習計畫,設計一百零五個小時的課程,除了一小部分原住民工藝文化及社區營造理論之外,主要由簡玲亮、馮瓊珠兩位老師,教導學員從最根本的織物密度與紗線計算等基礎開始,一步一步在示範與實作中,逐漸學習排灣族特殊的織布紋樣,包括三角方形髮狀紋、百步蛇圖紋、人頭圖紋等等。這期培訓的主要目標是「重現vuvu的傳統織紋」,這些織紋都有其傳統意義和專屬的用法。以古老織品上的人頭紋(parucaucau)為例,它是排灣貴族專屬織物的織做紋樣,技法已經消失約一百五十年以上。人頭紋的變化,則是除了臉譜之外,中間再織入稱為parukarutailj的部落領袖專用木杯紋樣。傳統織紋還有髮狀紋、蛇紋( p a l a q a t j u v u )、脊髓紋(parusange)、獵人紋(也稱齒紋paruwaljis)、蜈蚣紋(paruljaljiga)和三角紋(palaluljap)等等。

【初窺堂奧的滿足笑容】

除了課程的進行之外,也進行田野調查。首先訪問部落的靈媒,請她傳述織布以及在生活祭典的用途和禁忌。同時也探訪懂得傳統織布的耆老,希望從她們口中得到更多排灣織布的資料,可惜她們只能傳授平織和斜紋織。古老織品上的夾織繡是前一代族人的織法,由於技巧複雜,加上日治時期禁止傳統服飾,使得這種織法已經失傳很久了。另外,社區發展協會也結合專家調查傳統織布原料,先上山採集材料,邀請部落耆老確認,並記錄其族語名稱和用途。調查到的主要織布原料,包括纖維植物苧麻、山芙蓉;染料植物薑黃(cacas)、黃梔子(tjava)等。在長達一百多個小時的課程之後,結訓是學員和老師既期待又忐忑的時刻,因為一切成績將呈現在族人面前接受檢驗。結訓典禮和成果展示活動,特別邀請春日鄉公所與部落領袖參與,由他們頒授學員結訓證書。這一期報名的學員有十四人,實際達到研習時數共十人,有四人因上課時數未達三分之二,所以不發予結訓證書。典禮現場也展出這一期培訓課程織做的成品,琳琅滿目的布匹舖陳在會場上,成為最搶眼的焦點。這些織布還與背包、提袋等用品結合呈現,賦予它們醒目豐盈的原住民文化特色。而當學員把自己織成、擁有美麗紋樣和色彩的布披在身上展示時,臉上也不禁洋溢出滿足的笑容。

【看見排灣織品的希望】

由於排灣族夾織技法失傳太久,複雜的織紋已經無人可以傳授,所以這期培訓計畫注重在學員技術的傳承,尚未有能力設計開發新產品。不過老師也讓學員嘗試將完成的織片與異材質用品搭配呈現,即使只是如此,充滿排灣族文化風格的產品,已經具體而微地顯現出來,也預示了排灣族織品未來發展的希望。

夾織繡布與琉璃珠、番刀,並稱為排灣族「三寶」,不僅是珍貴的工藝品,更有深刻文化意涵。在傳統生命祭禮中,有兩種場合可以看到織物的使用,一是部落領袖mamazangitjan嫁娶的儀式,其次就是喪禮(送葬後的孝服),可見排灣族人對織物的重視。由於現存古老夾織繡布是以羊毛與麻線雜織,而以前台灣並沒有生產羊毛,所以應可追溯到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期,當時族人以物易物換來的,據此推斷,夾織繡技法應該很早就發展出來。後來因為織布困難,改以貨物換取布料,夾織繡技法才漸漸式微。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仍有排灣族人以平織和斜紋織做衣服,只是織紋簡單許多。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禁止穿戴原住民傳統服飾,之後外來宗教傳入造成傳統儀式沒落,也促使織布技術更快消失。力里部落由於外來宗教進入較晚,仍然保留部分傳統祭儀文化及文物,使得大家仍有機會目睹先人織繡的高超技術。

【讓傳承使命持續下去】

在傳統排灣族生活中,織布有如與祖靈對話,織紋則彰顯對祖靈的尊敬,織物具有重要意義。重視社會階級的排灣族人,即以織繡紋樣和色彩來彰顯不同的地位,其中人頭紋即是貴族最具代表性的圖案。從口述得知人頭紋是力里部落所織成的,而在跨鄉參訪中,在來義鄉古樓村、泰武鄉武潭村,即使九十多歲的耆老也無人知道部落有人會織人頭紋,可見人頭紋織法並非常見。在這次培訓中,學員克服困難努力學習,雖然完成的織品與原始織物精緻度尚有一段距離,但已令族人為之驚喜,見到古老織紋得以重現,依稀找回祖先的榮耀。在追求探索一百五十年前排灣族人的高度技藝時,學員深深體驗到技術的增進和品德的修練是並存的。雖然資源與時間有限,尚有許多傳統織法不能在短期間內傳承,卻也因此更需要族人的合心齊力,同時希望政府和社會挹注更多資源,讓重現排灣織布風華的歷史使命能夠持續下去。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2.html
執行單位: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號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如果你有幸走進春日鄉力里部落Maljeveq五年祭會場,除了難得一見的竹竿刺球儀式,迎目而來排灣族男女的盛裝,肯定會讓你眼睛一亮。排灣族的服飾圖案豐富、色澤鮮明,在台灣原住民族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這些服飾近年多以刺繡手法表現,但是早期傳統夾織之美更令人驚嘆,可惜織法已經失傳了。雖然如此,在vuvu(老祖母)編麻引頌的歌謠裡,還留存著把美麗紋樣進布裡的種種懷想,現在,一群排灣族婦女正努力讓記憶中的織紋復活過來。

【不可思議的美麗織紋】

力里部落展開復興傳統織布的契機,因緣竟然起於一場駭人的天災。民國九十八年狂烈的莫拉克颱風重創春日鄉,排灣族人不僅家園??損,連世代收藏的文也飽受摧殘。為了檢視文物受損情況,春日鄉在豐年祭前夕舉辦傳統文物特展,邀請族人把家中珍藏拿出來展覽。有幾戶族人展示數塊代代相傳的織品,歷史超過一百五十年,雖然外觀老舊,但是織法之細膩繁複,令擅長編織的部落耆老也自嘆弗如。古老織品呈現的紋樣十分複雜,顯示當時技法的精湛,觀者誇張形容「簡直是外星人來織的」,其難度可見一斑。可是排灣族先人這等高度智慧的技巧,現在卻已經泯滅失傳,看在後代子孫眼中真是情何以堪。負責舉辦文物展、春日鄉公所社會課長翁玉華,後來將這些織品的照片拿給教授排灣織布的簡玲亮和馮瓊珠老師鑑定。她們兩人曾經遠赴日本學習織布技法,是國內數一數二的編織工藝師,看到這樣的織紋也深覺不可思議。在三人的讚嘆稱頌後,幾經低迴沈思,不禁興起重建這些古老編織技法的念頭。對於部落有志之士的心願,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有如及時雨,提供了機會和奧援。由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提出的「排灣織布之風華重現」研習計畫,入選社區工藝扶植計畫,在九十九年以力里部落為據點,招募排灣族青壯婦女,開始傳習織布技法,從基礎教起,培養部落織布人才。

【一步步追尋先人腳印】

力里社區(dralekdrk部落)屬於排灣族群最尾端,也是中、南排灣群交叉多元文化匯聚的老部落,人口最多時期僅次於古樓部落。因為時代變遷,族人生活改變,沿著浸水營古道東西遷移,現有人口約五百三十人左右。周邊歸崇部落(kalevuwan)也是力里的分支。春日鄉北區力里、歸崇、七佳都屬於中排灣族群,總人數約二千三百人左右,占全鄉人數三分之二。「排灣織布之風華重現」研習計畫,設計一百零五個小時的課程,除了一小部分原住民工藝文化及社區營造理論之外,主要由簡玲亮、馮瓊珠兩位老師,教導學員從最根本的織物密度與紗線計算等基礎開始,一步一步在示範與實作中,逐漸學習排灣族特殊的織布紋樣,包括三角方形髮狀紋、百步蛇圖紋、人頭圖紋等等。這期培訓的主要目標是「重現vuvu的傳統織紋」,這些織紋都有其傳統意義和專屬的用法。以古老織品上的人頭紋(parucaucau)為例,它是排灣貴族專屬織物的織做紋樣,技法已經消失約一百五十年以上。人頭紋的變化,則是除了臉譜之外,中間再織入稱為parukarutailj的部落領袖專用木杯紋樣。傳統織紋還有髮狀紋、蛇紋( p a l a q a t j u v u )、脊髓紋(parusange)、獵人紋(也稱齒紋paruwaljis)、蜈蚣紋(paruljaljiga)和三角紋(palaluljap)等等。

【初窺堂奧的滿足笑容】

除了課程的進行之外,也進行田野調查。首先訪問部落的靈媒,請她傳述織布以及在生活祭典的用途和禁忌。同時也探訪懂得傳統織布的耆老,希望從她們口中得到更多排灣織布的資料,可惜她們只能傳授平織和斜紋織。古老織品上的夾織繡是前一代族人的織法,由於技巧複雜,加上日治時期禁止傳統服飾,使得這種織法已經失傳很久了。另外,社區發展協會也結合專家調查傳統織布原料,先上山採集材料,邀請部落耆老確認,並記錄其族語名稱和用途。調查到的主要織布原料,包括纖維植物苧麻、山芙蓉;染料植物薑黃(cacas)、黃梔子(tjava)等。在長達一百多個小時的課程之後,結訓是學員和老師既期待又忐忑的時刻,因為一切成績將呈現在族人面前接受檢驗。結訓典禮和成果展示活動,特別邀請春日鄉公所與部落領袖參與,由他們頒授學員結訓證書。這一期報名的學員有十四人,實際達到研習時數共十人,有四人因上課時數未達三分之二,所以不發予結訓證書。典禮現場也展出這一期培訓課程織做的成品,琳琅滿目的布匹舖陳在會場上,成為最搶眼的焦點。這些織布還與背包、提袋等用品結合呈現,賦予它們醒目豐盈的原住民文化特色。而當學員把自己織成、擁有美麗紋樣和色彩的布披在身上展示時,臉上也不禁洋溢出滿足的笑容。

【看見排灣織品的希望】

由於排灣族夾織技法失傳太久,複雜的織紋已經無人可以傳授,所以這期培訓計畫注重在學員技術的傳承,尚未有能力設計開發新產品。不過老師也讓學員嘗試將完成的織片與異材質用品搭配呈現,即使只是如此,充滿排灣族文化風格的產品,已經具體而微地顯現出來,也預示了排灣族織品未來發展的希望。

夾織繡布與琉璃珠、番刀,並稱為排灣族「三寶」,不僅是珍貴的工藝品,更有深刻文化意涵。在傳統生命祭禮中,有兩種場合可以看到織物的使用,一是部落領袖mamazangitjan嫁娶的儀式,其次就是喪禮(送葬後的孝服),可見排灣族人對織物的重視。由於現存古老夾織繡布是以羊毛與麻線雜織,而以前台灣並沒有生產羊毛,所以應可追溯到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期,當時族人以物易物換來的,據此推斷,夾織繡技法應該很早就發展出來。後來因為織布困難,改以貨物換取布料,夾織繡技法才漸漸式微。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仍有排灣族人以平織和斜紋織做衣服,只是織紋簡單許多。日治時期理蕃政策禁止穿戴原住民傳統服飾,之後外來宗教傳入造成傳統儀式沒落,也促使織布技術更快消失。力里部落由於外來宗教進入較晚,仍然保留部分傳統祭儀文化及文物,使得大家仍有機會目睹先人織繡的高超技術。

【讓傳承使命持續下去】

在傳統排灣族生活中,織布有如與祖靈對話,織紋則彰顯對祖靈的尊敬,織物具有重要意義。重視社會階級的排灣族人,即以織繡紋樣和色彩來彰顯不同的地位,其中人頭紋即是貴族最具代表性的圖案。從口述得知人頭紋是力里部落所織成的,而在跨鄉參訪中,在來義鄉古樓村、泰武鄉武潭村,即使九十多歲的耆老也無人知道部落有人會織人頭紋,可見人頭紋織法並非常見。在這次培訓中,學員克服困難努力學習,雖然完成的織品與原始織物精緻度尚有一段距離,但已令族人為之驚喜,見到古老織紋得以重現,依稀找回祖先的榮耀。在追求探索一百五十年前排灣族人的高度技藝時,學員深深體驗到技術的增進和品德的修練是並存的。雖然資源與時間有限,尚有許多傳統織法不能在短期間內傳承,卻也因此更需要族人的合心齊力,同時希望政府和社會挹注更多資源,讓重現排灣織布風華的歷史使命能夠持續下去。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42.html

#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2

執行單位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號
類別名稱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排灣族是臺灣原住民中的第三大族,分布在臺灣南部和東部,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就是華麗典雅的服飾,一件充滿美麗圖案、綴上貼布和琉璃珠的衣飾,往往要耗費排灣女子無數日夜的心血,尤其是傳統的夾織繡布,圖案繁複而各具特色,充分表現排灣族的美感意識和創造力。可惜夾織布的傳統發生斷層,技法失傳,近年來才有春日鄉的力里部落努力進行復育,重新摸索,尋找祖輩夾織布的美麗傳統。

【精緻圖紋象徵階級地位】

排灣族相傳源起於大武山,西半部的族群北起大武山,南到恆春,分為北排灣群、中排灣群和南排灣群,位於春日鄉的力里部落即屬於中排灣群。力里部落領域廣闊,高山多,地勢陡峭,境內晚清時期開闢的東西浸水營步道,是當時南臺灣東西部交通的要道,古道沿線有多處部落遺址,動植物豐富多元,自然生態十分可觀。沿著力里溪還可以看到排灣族保存最完整的七佳石板屋聚落,是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有別於北排灣群在琉璃珠工藝的蓬勃發展,力里部落致力於傳統織繡的復育。夾織布在排灣族的傳統中不僅是美麗的裝飾,而且富涵生命意義:其一,是迎接生命的誕生(sigaugau);其二,是婚禮服飾(pinaljagi);其三,是生命終結守孝配戴的喪巾。三者都和排灣族人的生命儀典關係密切,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夾織布同時也是排灣族人階級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排灣族是一個階級制度嚴明的族群,大致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和平民四個階級,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命取依階級不同也有一定範圍,更遑論外在的衣服與裝飾。這些限制也表現在夾織布,有些圖案專屬於頭目與貴族,平民階級不能隨意混用。以中排灣群而言,人頭紋(pinasayapan)、人形紋(palineqai)為貴族專用,這種圖案的技法十分複雜,在部落中是限量作品;其次像蛇紋(pukakelayan)、三角紋(palaluljap)、菱形紋(parulepec)則較為普遍常見。不過,由於時代變遷,許多專屬圖案已經開放做為工藝品創作題材,以利於傳統技藝的傳承。

【簡單工具織出瑰麗色彩】

以前在部落社會中,紡織是女人專屬的工作,織布的材料以苧麻為主,婦女必須從採收苧麻、剝皮取絲、捻絲成線、框線、揉線、漂白、染色等,完成一連串步驟,才能開始進行夾織布的編織。這些從取材、成線、漂染到紡織的知識和技巧,都是母女之間代代相傳。排灣族的夾織技法色彩瑰麗多變,使用的工具十分簡單,卻可以編織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因為以水平方式紡織,織出來的布匹大約在60公分左右,織物大致為方形或長形,其中一些特殊的織法,都是由家族中的長輩口耳相授。隨著外來宗教的進入,工業廉價織品的取代,以及現代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歷年來部落雖然還珍藏著一些傳統織物,但已經沒有人會織布了。力里部落重拾夾織布傳統的契機,起於莫拉克颱風造成族人珍藏的織物受到損害,在整理檢視的過程中,大家深受這些傳統織物的美感所震撼,有心之士於是擎起復興傳統工藝的旗?,在社區中推展夾織布的復育。可是因為夾織布織法複雜,日治時代又曾禁止傳統服飾,造成這種織法失傳已久,只能從耆老口中探尋一些資料。在艱難的摸索過程中,2010年幸得「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輔導與補助,由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主導,對部落婦女展開培訓計畫,達到初步的成果。2012年,力里社區發展協會再度提出「飛越大武山的彩虹」計畫以深化培訓成果,從技巧的基礎研習跨步到夾織布產品的應用研發。

【美麗織作結合日常用品】

前幾年針對部落婦女的培訓工作,著重在紡織基礎技術的養成、各種織紋技法的重現,以及織物的精緻化。本年度課程規劃重點在於產品的組合加工,結合原住民族委員會伴手禮計畫進行,從2012年7月24日至11月23日,總共安排79個小時的課程,培訓的學員總共8名。課程內容從產品設計的概念開始,然後落實在服飾和皮件的設計,經由織機使用、織紋設計、織品製作到織品組合,進而商品組合,循序漸進,希望讓織品和其他素材結合,激發創意,研創出美麗的產品。學員經過幾年來的訓練,在織布技巧方面較為熟練,但是創意設計能力猶待進一步培養,而且缺乏縫製加工的基礎,一時之間還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學員的作品以及研發成果,包括排灣族傳統圖紋織作──菱形紋、三角紋、髮紋、雙頭蛇紋、人頭紋和人形紋等6式;創意商品設計──藝術品類3件,日用品類52件,有桌巾、衣服、手提包、零錢包和筆盒等。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36.html
執行單位: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 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號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排灣族是臺灣原住民中的第三大族,分布在臺灣南部和東部,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就是華麗典雅的服飾,一件充滿美麗圖案、綴上貼布和琉璃珠的衣飾,往往要耗費排灣女子無數日夜的心血,尤其是傳統的夾織繡布,圖案繁複而各具特色,充分表現排灣族的美感意識和創造力。可惜夾織布的傳統發生斷層,技法失傳,近年來才有春日鄉的力里部落努力進行復育,重新摸索,尋找祖輩夾織布的美麗傳統。

【精緻圖紋象徵階級地位】

排灣族相傳源起於大武山,西半部的族群北起大武山,南到恆春,分為北排灣群、中排灣群和南排灣群,位於春日鄉的力里部落即屬於中排灣群。力里部落領域廣闊,高山多,地勢陡峭,境內晚清時期開闢的東西浸水營步道,是當時南臺灣東西部交通的要道,古道沿線有多處部落遺址,動植物豐富多元,自然生態十分可觀。沿著力里溪還可以看到排灣族保存最完整的七佳石板屋聚落,是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有別於北排灣群在琉璃珠工藝的蓬勃發展,力里部落致力於傳統織繡的復育。夾織布在排灣族的傳統中不僅是美麗的裝飾,而且富涵生命意義:其一,是迎接生命的誕生(sigaugau);其二,是婚禮服飾(pinaljagi);其三,是生命終結守孝配戴的喪巾。三者都和排灣族人的生命儀典關係密切,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夾織布同時也是排灣族人階級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排灣族是一個階級制度嚴明的族群,大致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和平民四個階級,階級觀念不僅表現在財產與婚姻,連姓名的命取依階級不同也有一定範圍,更遑論外在的衣服與裝飾。這些限制也表現在夾織布,有些圖案專屬於頭目與貴族,平民階級不能隨意混用。以中排灣群而言,人頭紋(pinasayapan)、人形紋(palineqai)為貴族專用,這種圖案的技法十分複雜,在部落中是限量作品;其次像蛇紋(pukakelayan)、三角紋(palaluljap)、菱形紋(parulepec)則較為普遍常見。不過,由於時代變遷,許多專屬圖案已經開放做為工藝品創作題材,以利於傳統技藝的傳承。

【簡單工具織出瑰麗色彩】

以前在部落社會中,紡織是女人專屬的工作,織布的材料以苧麻為主,婦女必須從採收苧麻、剝皮取絲、捻絲成線、框線、揉線、漂白、染色等,完成一連串步驟,才能開始進行夾織布的編織。這些從取材、成線、漂染到紡織的知識和技巧,都是母女之間代代相傳。排灣族的夾織技法色彩瑰麗多變,使用的工具十分簡單,卻可以編織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因為以水平方式紡織,織出來的布匹大約在60公分左右,織物大致為方形或長形,其中一些特殊的織法,都是由家族中的長輩口耳相授。隨著外來宗教的進入,工業廉價織品的取代,以及現代多元文化的生活方式,歷年來部落雖然還珍藏著一些傳統織物,但已經沒有人會織布了。力里部落重拾夾織布傳統的契機,起於莫拉克颱風造成族人珍藏的織物受到損害,在整理檢視的過程中,大家深受這些傳統織物的美感所震撼,有心之士於是擎起復興傳統工藝的旗?,在社區中推展夾織布的復育。可是因為夾織布織法複雜,日治時代又曾禁止傳統服飾,造成這種織法失傳已久,只能從耆老口中探尋一些資料。在艱難的摸索過程中,2010年幸得「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輔導與補助,由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主導,對部落婦女展開培訓計畫,達到初步的成果。2012年,力里社區發展協會再度提出「飛越大武山的彩虹」計畫以深化培訓成果,從技巧的基礎研習跨步到夾織布產品的應用研發。

【美麗織作結合日常用品】

前幾年針對部落婦女的培訓工作,著重在紡織基礎技術的養成、各種織紋技法的重現,以及織物的精緻化。本年度課程規劃重點在於產品的組合加工,結合原住民族委員會伴手禮計畫進行,從2012年7月24日至11月23日,總共安排79個小時的課程,培訓的學員總共8名。課程內容從產品設計的概念開始,然後落實在服飾和皮件的設計,經由織機使用、織紋設計、織品製作到織品組合,進而商品組合,循序漸進,希望讓織品和其他素材結合,激發創意,研創出美麗的產品。學員經過幾年來的訓練,在織布技巧方面較為熟練,但是創意設計能力猶待進一步培養,而且缺乏縫製加工的基礎,一時之間還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學員的作品以及研發成果,包括排灣族傳統圖紋織作──菱形紋、三角紋、髮紋、雙頭蛇紋、人頭紋和人形紋等6式;創意商品設計──藝術品類3件,日用品類52件,有桌巾、衣服、手提包、零錢包和筆盒等。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36.html

#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於 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 3

執行單位屏東縣琉球鄉漂流木人文藝術協會
地址屏東縣中山路1巷7號
類別名稱木竹漆工藝類
地區名稱屏東縣
內容

藝術品類織作,採用部落頭目階級才使用的pinasayapan人頭紋及palineqai人形紋,將尊貴圖紋製成高價的藝術珍品,鎖定喜愛原住民文化的收藏客群。日用品類創作,以常用且不複雜的圖紋為主,實用而平價,讓一般大眾也能擁有美麗的排灣夾織作品。透過上述雙重管道,希望排灣族夾織布和圖紋能被大眾看見,也為部落婦女增添謀生的機會。

【重溫織品裡的生命溫度】

2012年11月16日,力里社區發展協會廣邀地方人士和耆老、鄉民,在春日鄉(七佳)老人文康中心舉辦成果展示會,除了展示學員創作的52件成品之外,也由部落族人提供26件珍藏的傳統織物一起參展。會中並且邀請耆老和族人,參與分享所知道圖紋的意義,與協會和學員進行心得交流。參觀者對傳統織物的歷史價值深感震撼,對學員的作品及努力也表示嘉許。雖然由於夾織布技法已失傳約三代,學員尚難達到耆老的期待,但是在展示與交流中,眾人再度重新體驗到織品裡的生命溫度。

「讓織紋說故事」是排灣族夾織布工藝的高超境界,可惜對現代族人而言備感困難,因為部落織布文化斷層已久,珍藏織物不易看見,一般所見圖紋的深層意義也尚待努力尋找與建置。未來盼望有年輕的部落子弟加入傳承行列,一方面加強創意設計、精緻加工、推廣行銷的能力,另一方面發掘更多織物圖紋的故事,讓織品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華麗,更擁有文化層面的深厚底蘊。形狀像一隻漂流的拖鞋,孤懸在高屏溪口西南方的海面,屏東縣琉球鄉習稱「小琉球」,是臺灣本島附近14個屬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嶼。小琉球美麗的礁岩、清澈的海水、漂亮的沙灘和漁港風情,常年吸引旅客造訪悠遊,可是每逢颱風或豪雨過後,總有大批漂流木和廢棄物隨海流沖上小琉球沿岸,對環境造成損害,善後清理工作往往大費周章。為了解決漂流木的問題,地方人士幾經共議思考,決定引進木雕工藝,活化漂流木的運用。

【雕刻活化漂流木運用】

漂流木在早年曾經是小琉球居民燃火薪材的重要來源,後來變成妨害環境的垃圾。為了重新化垃圾為資源,社區人士希望運用漂流木做為素材,開發小琉球特有的木雕紀念品、飾物、家具和藝術創作,發展成為社區特色工藝產業。基於這樣的理念,木雕工藝技術的引入成為當務之急,於是在2012年,由屏東縣琉球鄉漂流木人文藝術協會主導,申請「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輔導和補助,進行一系列的木雕工藝培訓。針對小琉球社區的需求,這次培訓課程重點,首先是雕刻基礎技法與實作,其次為工藝產品的設計與製作。雕刻技藝方面,邀請國立藝專雕塑科班出身的沈明旺老師、三義木雕名師曾安國老師、東港傳統木雕工藝家許萬利老師,傳授木雕工具使用、基礎雕刻技法等項目,並且透過示範實作提供經驗的傳承。沈明旺老師教授「美學工藝概論及創作」,讓學習者在學理認知上,對東方造形雕刻語彙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同時教導學員結合漁村文化元素進行創作。曾安國老師解說傳統雕刻刀具和用法,從明末清初匠師通常所用的斜口刀、圓口刀、平口刀,到後來為了雕刻技法需求,研發出利於透雕的鎪具(鏟刀、翹匙)及便利淺雕的三角刀。許萬利、曾安國及沈明旺老師也以實作示範木雕工藝的技法。

【善用生態材料做發展】

工藝產品設計創作課程方面,請來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主任藍浩繁老師擔綱。藍老師介紹了「綠森活」的設計文化理念,從森林的永續經營、木材的健康運用、資源的再生循環,達到與環境共生共榮,建構綠色臺灣的理想。為了保護地球環境,能夠與森林生態系調和共存的林產加工,也就是所謂的「生態材料」,值得積極推廣利用。漂流木的應用,無疑符合「生態材料」的意義,藍老師也進一步加以闡釋說明。另外,培訓課程也請來廟宇彩繪師林釗義老師,傳授木雕工藝彩繪技巧,示範基礎上色實作。陳茂良老師介紹漂流木屬性,從木質的軟硬、紋路、色澤、香氣分辨漂流木的種屬,其中樟木、肖楠和檜木都是較優質的雕刻木材;木雕初學者宜選擇較疏鬆的木質,取材尤應注意需為纖維橫向結構裁切,較能表現木質細緻度且不易開裂、變形,更便利運刀。

【結合迎王祭開發產品】

這次計畫同時也將木雕與在地信仰文化結合,研發屬於地方特色的工藝產品。2012年適逢小琉球三年一科的三隆宮迎王祭典。對自古以來討海為生的小琉球居民而言,在地廟宇的信仰是安定心靈、凝聚人心最大的力量,迎王祭典中的王船更是祈福、求平安最強力的象徵。有鑑於此,開發的特色工藝產品利用打造王船剩餘的木料,聯結地方信仰文化,賦予「祈福‧平安」的特殊意義。

開發的成品包括:2012壬辰科迎王──祈福筆、祈福吊飾、祈福刮痧精油組及福筷組,經過設計包裝製成禮盒,做為紀念品配合三隆宮迎王祭典限量銷售、提供珍藏。經由這次計畫的執行,小琉球社區居民對於漂流木的種類及特性,已經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有助於日後漂流木藝術創作更能確切掌握木材的特性。同時也了解到,設計創作的題材可以擴及在地宗教、海洋、生態、漁業等多樣元素,跨越材質和領域,擴大發想與應用的範圍。這次計畫只是地方特色工藝發展的開端,未來將持續努力,讓工藝結合在地文化,提升居民生活美學素養,進一步活化漂流木的運用,讓小琉球這個美麗的珊瑚島在天然美景之外,更增添豐富的文化丰采和工藝魅力。

網址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37.html
執行單位: 屏東縣琉球鄉漂流木人文藝術協會
地址: 屏東縣中山路1巷7號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地區名稱: 屏東縣
內容:

藝術品類織作,採用部落頭目階級才使用的pinasayapan人頭紋及palineqai人形紋,將尊貴圖紋製成高價的藝術珍品,鎖定喜愛原住民文化的收藏客群。日用品類創作,以常用且不複雜的圖紋為主,實用而平價,讓一般大眾也能擁有美麗的排灣夾織作品。透過上述雙重管道,希望排灣族夾織布和圖紋能被大眾看見,也為部落婦女增添謀生的機會。

【重溫織品裡的生命溫度】

2012年11月16日,力里社區發展協會廣邀地方人士和耆老、鄉民,在春日鄉(七佳)老人文康中心舉辦成果展示會,除了展示學員創作的52件成品之外,也由部落族人提供26件珍藏的傳統織物一起參展。會中並且邀請耆老和族人,參與分享所知道圖紋的意義,與協會和學員進行心得交流。參觀者對傳統織物的歷史價值深感震撼,對學員的作品及努力也表示嘉許。雖然由於夾織布技法已失傳約三代,學員尚難達到耆老的期待,但是在展示與交流中,眾人再度重新體驗到織品裡的生命溫度。

「讓織紋說故事」是排灣族夾織布工藝的高超境界,可惜對現代族人而言備感困難,因為部落織布文化斷層已久,珍藏織物不易看見,一般所見圖紋的深層意義也尚待努力尋找與建置。未來盼望有年輕的部落子弟加入傳承行列,一方面加強創意設計、精緻加工、推廣行銷的能力,另一方面發掘更多織物圖紋的故事,讓織品不僅是技術層面的華麗,更擁有文化層面的深厚底蘊。形狀像一隻漂流的拖鞋,孤懸在高屏溪口西南方的海面,屏東縣琉球鄉習稱「小琉球」,是臺灣本島附近14個屬島中唯一的珊瑚礁島嶼。小琉球美麗的礁岩、清澈的海水、漂亮的沙灘和漁港風情,常年吸引旅客造訪悠遊,可是每逢颱風或豪雨過後,總有大批漂流木和廢棄物隨海流沖上小琉球沿岸,對環境造成損害,善後清理工作往往大費周章。為了解決漂流木的問題,地方人士幾經共議思考,決定引進木雕工藝,活化漂流木的運用。

【雕刻活化漂流木運用】

漂流木在早年曾經是小琉球居民燃火薪材的重要來源,後來變成妨害環境的垃圾。為了重新化垃圾為資源,社區人士希望運用漂流木做為素材,開發小琉球特有的木雕紀念品、飾物、家具和藝術創作,發展成為社區特色工藝產業。基於這樣的理念,木雕工藝技術的引入成為當務之急,於是在2012年,由屏東縣琉球鄉漂流木人文藝術協會主導,申請「多角化社區工藝扶植計畫」的輔導和補助,進行一系列的木雕工藝培訓。針對小琉球社區的需求,這次培訓課程重點,首先是雕刻基礎技法與實作,其次為工藝產品的設計與製作。雕刻技藝方面,邀請國立藝專雕塑科班出身的沈明旺老師、三義木雕名師曾安國老師、東港傳統木雕工藝家許萬利老師,傳授木雕工具使用、基礎雕刻技法等項目,並且透過示範實作提供經驗的傳承。沈明旺老師教授「美學工藝概論及創作」,讓學習者在學理認知上,對東方造形雕刻語彙有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同時教導學員結合漁村文化元素進行創作。曾安國老師解說傳統雕刻刀具和用法,從明末清初匠師通常所用的斜口刀、圓口刀、平口刀,到後來為了雕刻技法需求,研發出利於透雕的鎪具(鏟刀、翹匙)及便利淺雕的三角刀。許萬利、曾安國及沈明旺老師也以實作示範木雕工藝的技法。

【善用生態材料做發展】

工藝產品設計創作課程方面,請來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主任藍浩繁老師擔綱。藍老師介紹了「綠森活」的設計文化理念,從森林的永續經營、木材的健康運用、資源的再生循環,達到與環境共生共榮,建構綠色臺灣的理想。為了保護地球環境,能夠與森林生態系調和共存的林產加工,也就是所謂的「生態材料」,值得積極推廣利用。漂流木的應用,無疑符合「生態材料」的意義,藍老師也進一步加以闡釋說明。另外,培訓課程也請來廟宇彩繪師林釗義老師,傳授木雕工藝彩繪技巧,示範基礎上色實作。陳茂良老師介紹漂流木屬性,從木質的軟硬、紋路、色澤、香氣分辨漂流木的種屬,其中樟木、肖楠和檜木都是較優質的雕刻木材;木雕初學者宜選擇較疏鬆的木質,取材尤應注意需為纖維橫向結構裁切,較能表現木質細緻度且不易開裂、變形,更便利運刀。

【結合迎王祭開發產品】

這次計畫同時也將木雕與在地信仰文化結合,研發屬於地方特色的工藝產品。2012年適逢小琉球三年一科的三隆宮迎王祭典。對自古以來討海為生的小琉球居民而言,在地廟宇的信仰是安定心靈、凝聚人心最大的力量,迎王祭典中的王船更是祈福、求平安最強力的象徵。有鑑於此,開發的特色工藝產品利用打造王船剩餘的木料,聯結地方信仰文化,賦予「祈福‧平安」的特殊意義。

開發的成品包括:2012壬辰科迎王──祈福筆、祈福吊飾、祈福刮痧精油組及福筷組,經過設計包裝製成禮盒,做為紀念品配合三隆宮迎王祭典限量銷售、提供珍藏。經由這次計畫的執行,小琉球社區居民對於漂流木的種類及特性,已經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有助於日後漂流木藝術創作更能確切掌握木材的特性。同時也了解到,設計創作的題材可以擴及在地宗教、海洋、生態、漁業等多樣元素,跨越材質和領域,擴大發想與應用的範圍。這次計畫只是地方特色工藝發展的開端,未來將持續努力,讓工藝結合在地文化,提升居民生活美學素養,進一步活化漂流木的運用,讓小琉球這個美麗的珊瑚島在天然美景之外,更增添豐富的文化丰采和工藝魅力。

網址: https://www.ntcri.gov.tw/communityinfo_190_37.html

#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於 長照ABC據點 - 4

機構名稱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力里文健站)
機構代碼BF1600226
機構種類BF
縣市10013
10013310
地址全址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圓山路1號
經度120.6466522217
緯度22.430524826
O_ABCC
特約服務項目巷弄長照站
特約縣市10013
特約區域10013310
機構電話0977-243575
電子郵件a250350@ems.pthg.gov.tw
機構負責人姓名解秀珍
特約起日20200101
特約迄日20221231
最後異動時間20220301 11:38:50
機構名稱: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社區發展協會(力里文健站)
機構代碼: BF1600226
機構種類: BF
縣市: 10013
區: 10013310
地址全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圓山路1號
經度: 120.6466522217
緯度: 22.430524826
O_ABC: C
特約服務項目: 巷弄長照站
特約縣市: 10013
特約區域: 10013310
機構電話: 0977-243575
電子郵件: a250350@ems.pthg.gov.tw
機構負責人姓名: 解秀珍
特約起日: 20200101
特約迄日: 20221231
最後異動時間: 20220301 11:38:50
[ 搜尋所有 力里社區發展協會 ... ]

根據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7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

力龍山農場

電話: 0960262252 | 驗證狀態: 終止 | 產品品項: 包葉菜、根莖菜、瓜菜、果菜、豆菜 | 證書效期: 2021/06/24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6鄰圓山路71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徐貴(力健有機農場)

電話: 088791178 | 驗證狀態: 通過 | 產品品項: 包葉菜、短期葉菜、根莖菜、果菜、瓜菜、豆菜 | 證書效期: 2026/06/22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7鄰圓山路85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傅玉珠(老力里農場)

電話: 088792161 | 驗證狀態: 通過 | 產品品項: 雜糧、包葉菜、短期葉菜、根莖菜、自產農產加工品、果菜、瓜菜、大漿果 | 證書效期: 2027/05/16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6鄰圓山路77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曾春花(萬綠有機農場)

電話: 088791319 | 驗證狀態: 通過 | 產品品項: 雜糧、包葉菜、短期葉菜、根莖菜、花菜、果菜、瓜菜 | 證書效期: 2026/05/27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4鄰圓山路54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清水有機農場

電話: 0976182300 | 驗證狀態: 通過 | 產品品項: 包葉菜、根莖菜、果菜、瓜菜 | 證書效期: 2026/03/10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0鄰圓山路125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力里溪休閒農場

電話: 08-8791078 | 手機: 0922-469058 | 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0鄰圓山路140號 | 民族: 排灣族

@ 原住民族餐廳

浸水營頭目民宿

電話: 886-911-966765 | 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0鄰圓山路134-6號 | 級別: | 服務資訊: | 停車資訊: 車位:小客車0輛、機車0輛、大客車0輛 | 描述: 位於春日鄉民宿

@ 旅館民宿 - 觀光資訊資料庫

力龍山農場

電話: 0960262252 | 驗證狀態: 終止 | 產品品項: 包葉菜、根莖菜、瓜菜、果菜、豆菜 | 證書效期: 2021/06/24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6鄰圓山路71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徐貴(力健有機農場)

電話: 088791178 | 驗證狀態: 通過 | 產品品項: 包葉菜、短期葉菜、根莖菜、果菜、瓜菜、豆菜 | 證書效期: 2026/06/22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7鄰圓山路85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傅玉珠(老力里農場)

電話: 088792161 | 驗證狀態: 通過 | 產品品項: 雜糧、包葉菜、短期葉菜、根莖菜、自產農產加工品、果菜、瓜菜、大漿果 | 證書效期: 2027/05/16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6鄰圓山路77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曾春花(萬綠有機農場)

電話: 088791319 | 驗證狀態: 通過 | 產品品項: 雜糧、包葉菜、短期葉菜、根莖菜、花菜、果菜、瓜菜 | 證書效期: 2026/05/27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4鄰圓山路54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清水有機農場

電話: 0976182300 | 驗證狀態: 通過 | 產品品項: 包葉菜、根莖菜、果菜、瓜菜 | 證書效期: 2026/03/10 |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0鄰圓山路125號

@ 臺灣有機農業資訊

力里溪休閒農場

電話: 08-8791078 | 手機: 0922-469058 | 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0鄰圓山路140號 | 民族: 排灣族

@ 原住民族餐廳

浸水營頭目民宿

電話: 886-911-966765 | 地址: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0鄰圓山路134-6號 | 級別: | 服務資訊: | 停車資訊: 車位:小客車0輛、機車0輛、大客車0輛 | 描述: 位於春日鄉民宿

@ 旅館民宿 - 觀光資訊資料庫
[ 搜尋所有 屏東縣春日鄉力里村1 鄰圓山路6-1號 ... ]

與力里社區發展協會同分類的工藝中心工藝社區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新竹縣 | 地址: 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449 號

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陶瓷類 | 花蓮縣 | 地址: 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民有街50號

府城光彩繡莊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台南市 |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86-3號

石壁染織工坊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苗栗縣 | 地址: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21鄰石壁21號

弘聖藝雕刻實業有限公司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雲林縣 | 地址: 雲林縣口湖鄉謝厝村水尾51號

臺東縣原愛工坊協會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台東縣 | 地址: 台東縣太麻里鄉北里村森川路13-1號

達蘭埠文化農業產業推廣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 花蓮縣 | 地址: 花蓮縣富里鄉新興村東興109 號

墨林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台南市 | 地址: 臺南市後壁區墨林里13鄰菁寮321號

新北市鄉土文藝推廣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新北市 |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永業路4巷3號3樓

屏東縣地磨兒文化產業藝術協會

類別名稱: 金工類 | 屏東縣 | 地址: 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中正路二段83號

都拉巴拉斯工作坊

類別名稱: 其他類 | 屏東縣 | 地址: 903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玉泉巷6-3號

布藍泥手染工坊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台北市 |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磺溪頭18號

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漆器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國姓鄉福龜村長壽巷83-3號

頂溪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 雲林縣 | 地址: 雲林縣虎尾鎮頂溪里13鄰過溪56-2號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村國姓路102-16號

新竹縣柿染文化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新竹縣 | 地址: 新竹縣新埔鎮中正路449 號

綠野香坡農村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陶瓷類 | 花蓮縣 | 地址: 花蓮縣光復鄉西富村民有街50號

府城光彩繡莊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台南市 | 地址: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186-3號

石壁染織工坊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苗栗縣 | 地址: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村21鄰石壁21號

弘聖藝雕刻實業有限公司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雲林縣 | 地址: 雲林縣口湖鄉謝厝村水尾51號

臺東縣原愛工坊協會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台東縣 | 地址: 台東縣太麻里鄉北里村森川路13-1號

達蘭埠文化農業產業推廣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 花蓮縣 | 地址: 花蓮縣富里鄉新興村東興109 號

墨林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台南市 | 地址: 臺南市後壁區墨林里13鄰菁寮321號

新北市鄉土文藝推廣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新北市 |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永業路4巷3號3樓

屏東縣地磨兒文化產業藝術協會

類別名稱: 金工類 | 屏東縣 | 地址: 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村中正路二段83號

都拉巴拉斯工作坊

類別名稱: 其他類 | 屏東縣 | 地址: 903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玉泉巷6-3號

布藍泥手染工坊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台北市 | 地址: 新北市金山區磺溪頭18號

南投縣生活重建協會漆器

類別名稱: 木竹漆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國姓鄉福龜村長壽巷83-3號

頂溪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編織工藝類 | 雲林縣 | 地址: 雲林縣虎尾鎮頂溪里13鄰過溪56-2號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社區發展協會

類別名稱: 染繡工藝類 | 南投縣 | 地址: 南投縣國姓鄉石門村國姓路102-16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