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峒保安宮
- 文資局古蹟 @ 文化部

個案名稱大龍峒保安宮的級別名稱是國定古蹟, 所屬主管機關是文化部, 指定登錄理由是(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領時期以來大龍峒地區泉州同安移民拓墾的發展與信仰的演變:保生大帝原為福建泉州同安人之鄉土信仰,又具有醫藥神的特性,符合臺灣開發過程中移民的需要,因而大龍峒保安宮成為北臺灣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保安宮發展至今,在歷史傳承、社區教育、社會福利....

#大龍峒保安宮的地圖

案件編號20181206000002
個案名稱大龍峒保安宮
級別代碼1.1.1
級別名稱國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一、 大龍峒的開發 大龍峒位於臺北平原北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界處,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中的「巴琅泵社」所在地。距離清領時期艋舺地區有段距離。 清康熙48 年(1709)時,由泉州三邑人和同安人共同組成的合股式開墾組織。陳賴章墾號向諸羅縣申請墾照,共同開發現今臺北市萬華、中正、大同與新北市新莊、三重、蘆洲等地區。陳賴章墾號不僅是開發大臺北地區的先行者,更是漢人開發臺北盆地的重要里程碑。 隨著漢人墾殖範圍的擴大,原居於此地的平埔族逐漸向外遷徙或漢化。大龍峒的漢人聚落由泉州同安人組成,並以保安宮作為信仰中心,向周邊發展出街市。十九世紀初的清嘉慶年間,保安宮重建,四十四坎街、陳悅記祖宅、樹人書院等在大龍峒地區陸續興建而成,吸引更多漢人移民聚居於此。清咸豐3 年(1853)頂下郊拼中失利的同安人遷徙至本地,促成本地大幅開發。 鄰近保安宮西側的四十四坎街,其興建時間與保安宮屬同一時期,是由王、鄭、高、陳四姓共同籌備而成的商店街,這條街分為南北兩側,每側各有二十二間街屋,共計四十四間。這些街屋經過統一規劃建造的店鋪,格局相同,街道東西兩側設有隘門作為防禦設施。保安宮位於四十四坎街屋的頂端,成為當時臺北盆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二、 大龍峒保安宮與保生大帝的信仰 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信奉的醫神,有「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等稱謂。保生大帝在世時以醫術聞名於世,明代時更流傳保生大帝以絲線診脈的方式,醫治明成祖文皇后的事蹟,因此得到明仁宗加封號為「保生大帝」。 移民來臺的漢人,因為需要橫渡黑水溝,加上海上常有颱風或颶風,航程危機四伏,這些移民心中產生恐懼,因此常會攜帶家鄉廟宇的香火或將神像奉請來臺,以祈求航行平安。移民平安抵達臺灣之後,等到生活穩定、經濟條件許可後,便會於移居地興建廟宇,祀奉家鄉或祖籍地的神祇。 保生大帝就是渡海來臺的同安人所信奉的重要守護神。保生大帝屬於醫療神,傳統社會醫藥不發達,閩南地區長期飽受瘴癘瘟疫所苦,因此民眾常常借助神佛求取丹藥方劑以為醫治之方。因此被視為醫神的保生大帝,就佔有重要地位。泉、漳二府各縣,到處皆建有保生大帝廟宇,其他的廟宇若非主祀也常將其配祀於廟中,而遠至汀州、長樂,甚至廣東等地也都建有專祀廟宇。早期先民至臺灣開墾,因臺灣潮濕的自然環境,移民水土不服與瘴癘疫病的流行,造成許多人的病故,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技術落後,同安移民很自然的將保生大帝信仰移入新居地。在臺灣的保生大帝廟數量非常多,除基隆市與連江縣沒有保生大帝廟外,其餘縣市合計約三百多間左右,集中於臺灣南部。 北臺灣主祀保生大帝之廟宇僅有九座,以大龍峒保安宮為臺北盆地同安縣移民的主要信仰中心,清乾隆7 年(1742),移居大龍峒的漢人因瘴癘爆發,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臺灣,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而該神祇正是保生大帝,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龍峒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 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清嘉慶9年(1804),四十四坎街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兼有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經過多年施工後,於清道光10 年(1830)完工,將原本的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廟宇。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誕辰,全臺灣主祀保生大帝的公廟,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以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文化祭最為著名。自1994 年起,保安宮將這種傳統的廟會活動,注入現代的人文精神,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活力,於是開始發展了「保生文化祭」的活動。 保生文化祭由繞境踩街、藝陣表演、家姓戲、祝聖祭典等組成。從農曆三月十四日的遶境岀巡開始,到三月十五日舉行三獻禮、過火、放火獅作為整場祭典的高峰。還有為酬神演出的家姓戲,透過歌仔戲、北管、布袋戲等傳統戲曲,彰顯臺灣民俗藝術之美。 三、 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所在地區自清領時期以來文風鼎盛,考取功名的人數,在臺北地區向來數一數二。知名教育家陳維英就住在大龍峒,陳家共有陳維藻、陳維英、陳樹藍三人中舉,考取功名者共二十二人,可謂書香世家。陳維英在道光年間曾任福建閩縣的縣學教諭,清咸豐9 年(1859)中舉後,就任艋舺學海書院及明志書院講席,並在大龍峒保安宮內創立「樹人書院」。 日治時期大龍峒保安宮仍積極參與社會事業,日治明治29 年(1896)因總督府欲推廣臺北文教事業,於臺北地區設置國語學校,下轄三處附屬學校,分別選定八芝林芝山巖、艋舺學海書院與大稻埕。因大稻埕地區無適當建築可用,當時大龍峒保安宮由管理人陳玉輝出面,同意無償租借保安宮內部分房舍予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創設學校使用。直到日治明治31 年(1898)頒佈公學校令創設大龍峒公學校前,擔負起教育本地學生的重責大任。
評定基準

1: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領時期以來大龍峒地區泉州同安移民拓墾的發展與信仰的演變:保生大帝原為福建泉州同安人之鄉土信仰,又具有醫藥神的特性,符合臺灣開發過程中移民的需要,因而大龍峒保安宮成為北臺灣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保安宮發展至今,在歷史傳承、社區教育、社會福利等面向,具體發揮其多元的功能,乃同安移民最具代表性的神明,在地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清領時期分類械鬥與族群遷徙的重要見證:1853年艋舺發生泉州人內部的「頂下郊拚」事件,同安籍民為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所敗,退至大稻埕、大龍峒另謀發展。同時在1853-1859年間,斷斷續續發生大規模的漳泉械鬥,造成臺北盆地內移民的再遷徙。大龍峒保安宮作為臺北盆地泉州同安移民的信仰中心,成為泉州人的議事中心之一,是清代臺北各籍移民分類械鬥的重要見證。 (3)大龍峒保安宮與臺北最早整體開發的商業市街四十四坎街同一時期創建,僅保安宮與鄰近的臺北孔子廟仍維持原址。保安宮位於街屋頂端,在臺北地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見證近三百年的臺北開發史與地區的都市紋理。 2.藝術價值:重建於清嘉慶9年(1804)的保安宮,現仍留存頗多嘉慶時期的石柱、石雕、石獅等原物,大正時期修建留存的對場競技木作、交趾燒。二戰後的壁畫,也皆出自於當代名家之手。近年的古蹟修復,完整地保存了各時期的作品,以及價值甚高的原有構材,在臺灣傳統建築史上有極高的代表性,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3.科學價值:大龍峒保安宮與臺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關係密切,是地方發展拓墾的重要的因素,具有社會科學上的意義。保生大帝信仰在臺灣民間,透過保安宮的推廣而更普遍,也具有宗教科學上的意義。 (二)表現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重建於清嘉慶9年(1804)的保安宮,歷經多次修復,見證不同時代的工匠技藝與藝術表現,日治大正時期的對場競技、二戰後的壁畫,都是各時期最具特色的代表匠師之作品。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大龍峒保安宮的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表現,均為興建或修建時之代表,且完整保存維護至今,在臺灣民間信仰寺廟中,甚為罕見。 (四)具重要性:大龍峒保安宮之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相較於同類型臺灣其他的民間信仰寺廟,在見證清領時期北臺地區分類械鬥與族群遷徙、建築配置與多元多樣藝術表現在臺灣建築史上的意義,以及延續至今的保生文化祭與藥籤文化在文化宣揚上,都有極高的重要性。 (五)保存完整:大龍峒保安宮現況仍維持清嘉慶9年(1804)重建時的回字形格局建築,主要建築仍全數保存日治大正時期大修時名匠陳應彬等人的作品。另一方面,大龍峒保安宮長期推動相關的學術研究,包括保生大帝信仰的發展、組織、節慶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包含「放火獅」、「宴王祭」、「家姓戲」;及中元祭包含「豎燈篙」、「牽(車藏)」、「中元普渡」)與藥籤文化的轉型等;對於保生大帝信仰保存與相關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揚,著力極大,是臺灣傳統廟宇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最具完整性的代表,也是文化傳承重要示範。 (六)類型之典範:大龍峒保安宮作為臺灣保生大帝信仰中心,與地區社經的連結,以及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的表現,甚至是對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維護,都是臺灣保生大帝信仰廟宇及其他諸多民間信仰廟宇的典範。 (七)大龍峒保安宮管理單位永續經營,對保生大帝信仰的發揚、社會公益的投入(如舉辦醫療奉獻獎)、教育文化(如宗教學院)的推廣以及古蹟的盡心保存維護,都是使大龍峒保安宮文化資產價值永續長存的重要力量。並於民國84年(1995)進行大規模的古蹟修復工程,以科學性的檢測、工法執行修復工作,其修復成果受國際肯定,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係國內唯一獲得此殊榮者,有助於提高我國文化資產保存的國際能見度,為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民間信仰廟宇之典範。
法令依據第2條
所屬主管機關文化部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address : 哈密街61號
經度121.515553
緯度25.073105
主管機關名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單位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

ext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f03166da-2289-4db3-9188-a27da21fe24f/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_c.jpg

original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f03166da-2289-4db3-9188-a27da21fe24f/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jpg

name

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
網站連結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2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0422177661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122421號
公告日期 : 2018-11-12 10:15:47.609
公告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8-12-06/17ac751e-757c-44c4-8029-405740f8a562/大龍公告用印後PDF.pdf
地籍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18-12-06/e1860b5a-2b9b-46c3-bc71-3046a1889c62/地籍資料.pdf
repImgId52057

案件編號

20181206000002

個案名稱

大龍峒保安宮

級別代碼

1.1.1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種類

1:

code : A2
name : 寺廟

歷史沿革

一、 大龍峒的開發 大龍峒位於臺北平原北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界處,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中的「巴琅泵社」所在地。距離清領時期艋舺地區有段距離。 清康熙48 年(1709)時,由泉州三邑人和同安人共同組成的合股式開墾組織。陳賴章墾號向諸羅縣申請墾照,共同開發現今臺北市萬華、中正、大同與新北市新莊、三重、蘆洲等地區。陳賴章墾號不僅是開發大臺北地區的先行者,更是漢人開發臺北盆地的重要里程碑。 隨著漢人墾殖範圍的擴大,原居於此地的平埔族逐漸向外遷徙或漢化。大龍峒的漢人聚落由泉州同安人組成,並以保安宮作為信仰中心,向周邊發展出街市。十九世紀初的清嘉慶年間,保安宮重建,四十四坎街、陳悅記祖宅、樹人書院等在大龍峒地區陸續興建而成,吸引更多漢人移民聚居於此。清咸豐3 年(1853)頂下郊拼中失利的同安人遷徙至本地,促成本地大幅開發。 鄰近保安宮西側的四十四坎街,其興建時間與保安宮屬同一時期,是由王、鄭、高、陳四姓共同籌備而成的商店街,這條街分為南北兩側,每側各有二十二間街屋,共計四十四間。這些街屋經過統一規劃建造的店鋪,格局相同,街道東西兩側設有隘門作為防禦設施。保安宮位於四十四坎街屋的頂端,成為當時臺北盆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二、 大龍峒保安宮與保生大帝的信仰 大龍峒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信奉的醫神,有「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等稱謂。保生大帝在世時以醫術聞名於世,明代時更流傳保生大帝以絲線診脈的方式,醫治明成祖文皇后的事蹟,因此得到明仁宗加封號為「保生大帝」。 移民來臺的漢人,因為需要橫渡黑水溝,加上海上常有颱風或颶風,航程危機四伏,這些移民心中產生恐懼,因此常會攜帶家鄉廟宇的香火或將神像奉請來臺,以祈求航行平安。移民平安抵達臺灣之後,等到生活穩定、經濟條件許可後,便會於移居地興建廟宇,祀奉家鄉或祖籍地的神祇。 保生大帝就是渡海來臺的同安人所信奉的重要守護神。保生大帝屬於醫療神,傳統社會醫藥不發達,閩南地區長期飽受瘴癘瘟疫所苦,因此民眾常常借助神佛求取丹藥方劑以為醫治之方。因此被視為醫神的保生大帝,就佔有重要地位。泉、漳二府各縣,到處皆建有保生大帝廟宇,其他的廟宇若非主祀也常將其配祀於廟中,而遠至汀州、長樂,甚至廣東等地也都建有專祀廟宇。早期先民至臺灣開墾,因臺灣潮濕的自然環境,移民水土不服與瘴癘疫病的流行,造成許多人的病故,再加上當時的醫療技術落後,同安移民很自然的將保生大帝信仰移入新居地。在臺灣的保生大帝廟數量非常多,除基隆市與連江縣沒有保生大帝廟外,其餘縣市合計約三百多間左右,集中於臺灣南部。 北臺灣主祀保生大帝之廟宇僅有九座,以大龍峒保安宮為臺北盆地同安縣移民的主要信仰中心,清乾隆7 年(1742),移居大龍峒的漢人因瘴癘爆發,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臺灣,希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而該神祇正是保生大帝,取名為保安宮的這座小廟於大龍峒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其後經過兩次小幅度整修後,於18 世紀末,仍為一小型木造廟宇。清嘉慶9年(1804),四十四坎街商人集資擴建該街道兼有東側的該保生大帝廟,經過多年施工後,於清道光10 年(1830)完工,將原本的木造小廟擴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廟宇。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為保生大帝誕辰,全臺灣主祀保生大帝的公廟,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其中以大龍峒保安宮的保生文化祭最為著名。自1994 年起,保安宮將這種傳統的廟會活動,注入現代的人文精神,使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活力,於是開始發展了「保生文化祭」的活動。 保生文化祭由繞境踩街、藝陣表演、家姓戲、祝聖祭典等組成。從農曆三月十四日的遶境岀巡開始,到三月十五日舉行三獻禮、過火、放火獅作為整場祭典的高峰。還有為酬神演出的家姓戲,透過歌仔戲、北管、布袋戲等傳統戲曲,彰顯臺灣民俗藝術之美。 三、 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所在地區自清領時期以來文風鼎盛,考取功名的人數,在臺北地區向來數一數二。知名教育家陳維英就住在大龍峒,陳家共有陳維藻、陳維英、陳樹藍三人中舉,考取功名者共二十二人,可謂書香世家。陳維英在道光年間曾任福建閩縣的縣學教諭,清咸豐9 年(1859)中舉後,就任艋舺學海書院及明志書院講席,並在大龍峒保安宮內創立「樹人書院」。 日治時期大龍峒保安宮仍積極參與社會事業,日治明治29 年(1896)因總督府欲推廣臺北文教事業,於臺北地區設置國語學校,下轄三處附屬學校,分別選定八芝林芝山巖、艋舺學海書院與大稻埕。因大稻埕地區無適當建築可用,當時大龍峒保安宮由管理人陳玉輝出面,同意無償租借保安宮內部分房舍予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創設學校使用。直到日治明治31 年(1898)頒佈公學校令創設大龍峒公學校前,擔負起教育本地學生的重責大任。

評定基準

1:

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各時代或某類型之典範者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領時期以來大龍峒地區泉州同安移民拓墾的發展與信仰的演變:保生大帝原為福建泉州同安人之鄉土信仰,又具有醫藥神的特性,符合臺灣開發過程中移民的需要,因而大龍峒保安宮成為北臺灣同安籍移民信仰中心。保安宮發展至今,在歷史傳承、社區教育、社會福利等面向,具體發揮其多元的功能,乃同安移民最具代表性的神明,在地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清領時期分類械鬥與族群遷徙的重要見證:1853年艋舺發生泉州人內部的「頂下郊拚」事件,同安籍民為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所敗,退至大稻埕、大龍峒另謀發展。同時在1853-1859年間,斷斷續續發生大規模的漳泉械鬥,造成臺北盆地內移民的再遷徙。大龍峒保安宮作為臺北盆地泉州同安移民的信仰中心,成為泉州人的議事中心之一,是清代臺北各籍移民分類械鬥的重要見證。 (3)大龍峒保安宮與臺北最早整體開發的商業市街四十四坎街同一時期創建,僅保安宮與鄰近的臺北孔子廟仍維持原址。保安宮位於街屋頂端,在臺北地區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見證近三百年的臺北開發史與地區的都市紋理。 2.藝術價值:重建於清嘉慶9年(1804)的保安宮,現仍留存頗多嘉慶時期的石柱、石雕、石獅等原物,大正時期修建留存的對場競技木作、交趾燒。二戰後的壁畫,也皆出自於當代名家之手。近年的古蹟修復,完整地保存了各時期的作品,以及價值甚高的原有構材,在臺灣傳統建築史上有極高的代表性,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3.科學價值:大龍峒保安宮與臺灣早期泉州同安籍移民關係密切,是地方發展拓墾的重要的因素,具有社會科學上的意義。保生大帝信仰在臺灣民間,透過保安宮的推廣而更普遍,也具有宗教科學上的意義。 (二)表現時代營造技術流派特色:重建於清嘉慶9年(1804)的保安宮,歷經多次修復,見證不同時代的工匠技藝與藝術表現,日治大正時期的對場競技、二戰後的壁畫,都是各時期最具特色的代表匠師之作品。 (三)具稀少性,不易再現:大龍峒保安宮的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表現,均為興建或修建時之代表,且完整保存維護至今,在臺灣民間信仰寺廟中,甚為罕見。 (四)具重要性:大龍峒保安宮之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相較於同類型臺灣其他的民間信仰寺廟,在見證清領時期北臺地區分類械鬥與族群遷徙、建築配置與多元多樣藝術表現在臺灣建築史上的意義,以及延續至今的保生文化祭與藥籤文化在文化宣揚上,都有極高的重要性。 (五)保存完整:大龍峒保安宮現況仍維持清嘉慶9年(1804)重建時的回字形格局建築,主要建築仍全數保存日治大正時期大修時名匠陳應彬等人的作品。另一方面,大龍峒保安宮長期推動相關的學術研究,包括保生大帝信仰的發展、組織、節慶活動(如保生文化祭包含「放火獅」、「宴王祭」、「家姓戲」;及中元祭包含「豎燈篙」、「牽(車藏)」、「中元普渡」)與藥籤文化的轉型等;對於保生大帝信仰保存與相關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發揚,著力極大,是臺灣傳統廟宇在文化資產保存上,最具完整性的代表,也是文化傳承重要示範。 (六)類型之典範:大龍峒保安宮作為臺灣保生大帝信仰中心,與地區社經的連結,以及建築型制與建築藝術的表現,甚至是對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維護,都是臺灣保生大帝信仰廟宇及其他諸多民間信仰廟宇的典範。 (七)大龍峒保安宮管理單位永續經營,對保生大帝信仰的發揚、社會公益的投入(如舉辦醫療奉獻獎)、教育文化(如宗教學院)的推廣以及古蹟的盡心保存維護,都是使大龍峒保安宮文化資產價值永續長存的重要力量。並於民國84年(1995)進行大規模的古蹟修復工程,以科學性的檢測、工法執行修復工作,其修復成果受國際肯定,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係國內唯一獲得此殊榮者,有助於提高我國文化資產保存的國際能見度,為已指定之古蹟中較具重要、保存完整並為民間信仰廟宇之典範。

法令依據

第2條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現況地址

1:

itemNo : 1
cityName : 臺北市
distName : 大同區
address : 哈密街61號

經度

121.515553

緯度

25.073105

主管機關名稱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主管機關單位

古蹟聚落組

主管機關聯絡地址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代表圖像

ext

jpg

transform

c :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f03166da-2289-4db3-9188-a27da21fe24f/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_c.jpg

original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representImageFile/2018-12-06/f03166da-2289-4db3-9188-a27da21fe24f/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jpg

name

P_20181109_105250_vHDR_On

所有權屬

1:

ownerType : 土地所有人
ownerName : 財OOOOOOOOO

網站連結

http://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81206000002

主管機關聯絡電話

0422177661

公告

1:

classification : 指定/登錄
公告文號 : 文授資局蹟字第10730122421號
公告日期 : 2018-11-12 10:15:47.609

公告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documents/2018-12-06/17ac751e-757c-44c4-8029-405740f8a562/大龍公告用印後PDF.pdf

地籍資料

1:

https://data.boch.gov.tw/upload/cadasters/2018-12-06/e1860b5a-2b9b-46c3-bc71-3046a1889c62/地籍資料.pdf

repImgId

52057

大龍峒保安宮地圖 [ 導航 ]


按這裡載入大龍峒保安宮的地圖

(需要開啟瀏覽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根據識別碼 20181206000002 找到的相關資料

大龍峒保安宮

地址: 哈密街61號 | 縣市: 臺北市 | 主類別: 文化資產 | 簡介: 一、 大龍峒的開發 大龍峒位於臺北平原北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界處,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中的「巴琅泵社」所在地。距離清領時期艋舺地區有段距離。 清康熙48 年(1709)時,由泉州三邑人和同安人共... | 經度座標: 121.515553 | 緯度座標: 25.073105

@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大龍峒保安宮

地址: 哈密街61號 | 縣市: 臺北市 | 主類別: 文化資產 | 簡介: 一、 大龍峒的開發 大龍峒位於臺北平原北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界處,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中的「巴琅泵社」所在地。距離清領時期艋舺地區有段距離。 清康熙48 年(1709)時,由泉州三邑人和同安人共... | 經度座標: 121.515553 | 緯度座標: 25.073105

@ 經緯度查詢附近文化設施資料

[ 搜尋所有 20181206000002 ... ]

根據名稱 大龍峒保安宮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7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大龍峒保安宮 ...)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

級別名稱: 民俗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保生大帝聖誕慶典,包含遶境、三獻、過火、放火獅、家姓戲等文化傳統,農曆3月14日遶境由廟方與信徒合力傳承至今,反映大龍峒保安宮信徒社群的凝聚力。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保存者「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管理、主事者充分瞭解本項民俗之知識與表現型式,固定、常態、持續辦理本項民俗,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法」第4條第1款登錄基準「充分了解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術與文化表...

@ 文資局民俗

大龍峒保安宮

開放時間: 每日06:00~22:00 | | 電話: 886-2-25951676 | 地址:

@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2018保生文化祭

開始時間: 2018/4/20 | 結束時間: 2018/6/30 | 電話: | 臺北市 | 地點: 臺北市 大同區 | 地址: 哈密街61號 | 參與者: | 停車資訊: | 描述: 走過2百多年歷史的大龍峒,以保安宮為中心,周邊老宅、古廟林立,是臺北市少數文化保存完整的傳統街區,據民俗學家林衡道調查,全臺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共300多座,大龍峒保安宮是其中最壯盛、香火最興旺的廟宇。... | 備註:

@ 歷史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保福宮

開放時間: 05:00–21:00 | | 電話: 886-2-29227524 | 地址: 新北市234永和區仁愛路202巷11號

@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保福宮

景點服務電話: 886-2-29227524 | 開放時間: 05:00–21:00 | 景點地址: 新北市234永和區仁愛路202巷11號 | 景點票價資訊: | 景點特色文字簡述: 自大龍峒分靈至此,永和泉州移民的信仰中心 | 古蹟分級: | 警告及注意事項:

@ 新北市觀光旅遊景點(中文)

龍躍八里揮毫贈春聯 學子春聯書畫比創意

訊息發送時間: 2024/01/26T13:51:41.0 | 發布者單位: 八里區公所 | 發布者姓名: 詹惠雯 | 發布者電話: | 公告內容: 【新北市訊】為迎接新年新氣象,八里區公所今(26)日辦理大師揮毫贈春聯活動,洽公民眾踴躍索取春聯,充滿年節歡樂氣息,索取春聯民眾絡繹不絕。當日另有八里國中於公所文康活動中心舉辦「113年度八里區孝悌勵...

@ 新北市政府新聞稿_下載附件版

總統大年初一走訪北部地區廟宇發放福袋 盼團結打拚 臺灣繼續進步

發佈日期: 2025/1/29 下午 02:07:00 | 描述: 今(29)日是農曆大年初一,賴清德總統上午先後前往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萬里忠福宮、萬里昭靈宮、基隆慶安宮及竹林山觀音寺等北部地區廟宇參香祈福,並發送蛇年新春福袋向民眾賀年。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

@ 總統府新聞

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聖誕慶典

級別名稱: 民俗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保生大帝聖誕慶典,包含遶境、三獻、過火、放火獅、家姓戲等文化傳統,農曆3月14日遶境由廟方與信徒合力傳承至今,反映大龍峒保安宮信徒社群的凝聚力。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2條第1款登錄基... | 儀式過程及重要特徵: 1、保存者「財團法人台北保安宮」管理、主事者充分瞭解本項民俗之知識與表現型式,固定、常態、持續辦理本項民俗,符合「民俗登錄認定及廢止審查法」第4條第1款登錄基準「充分了解該登錄項目之知識、技術與文化表...

@ 文資局民俗

大龍峒保安宮

開放時間: 每日06:00~22:00 | | 電話: 886-2-25951676 | 地址:

@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2018保生文化祭

開始時間: 2018/4/20 | 結束時間: 2018/6/30 | 電話: | 臺北市 | 地點: 臺北市 大同區 | 地址: 哈密街61號 | 參與者: | 停車資訊: | 描述: 走過2百多年歷史的大龍峒,以保安宮為中心,周邊老宅、古廟林立,是臺北市少數文化保存完整的傳統街區,據民俗學家林衡道調查,全臺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共300多座,大龍峒保安宮是其中最壯盛、香火最興旺的廟宇。... | 備註:

@ 歷史活動 - 觀光資訊資料庫

保福宮

開放時間: 05:00–21:00 | | 電話: 886-2-29227524 | 地址: 新北市234永和區仁愛路202巷11號

@ 景點 - 觀光資訊資料庫

保福宮

景點服務電話: 886-2-29227524 | 開放時間: 05:00–21:00 | 景點地址: 新北市234永和區仁愛路202巷11號 | 景點票價資訊: | 景點特色文字簡述: 自大龍峒分靈至此,永和泉州移民的信仰中心 | 古蹟分級: | 警告及注意事項:

@ 新北市觀光旅遊景點(中文)

龍躍八里揮毫贈春聯 學子春聯書畫比創意

訊息發送時間: 2024/01/26T13:51:41.0 | 發布者單位: 八里區公所 | 發布者姓名: 詹惠雯 | 發布者電話: | 公告內容: 【新北市訊】為迎接新年新氣象,八里區公所今(26)日辦理大師揮毫贈春聯活動,洽公民眾踴躍索取春聯,充滿年節歡樂氣息,索取春聯民眾絡繹不絕。當日另有八里國中於公所文康活動中心舉辦「113年度八里區孝悌勵...

@ 新北市政府新聞稿_下載附件版

總統大年初一走訪北部地區廟宇發放福袋 盼團結打拚 臺灣繼續進步

發佈日期: 2025/1/29 下午 02:07:00 | 描述: 今(29)日是農曆大年初一,賴清德總統上午先後前往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萬里忠福宮、萬里昭靈宮、基隆慶安宮及竹林山觀音寺等北部地區廟宇參香祈福,並發送蛇年新春福袋向民眾賀年。 總統致詞時表示,今...

@ 總統府新聞

[ 搜尋所有 大龍峒保安宮 ... ]

根據電話 0422177661 找到的相關資料

(以下顯示 2 筆) (或要:直接搜尋所有 0422177661 ...)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一)較具重要性: 陳悅記家族做為清領時期淡北重要的士紳家族,擁有廣闊的交際人脈,反映在陳悅記祖宅(老師府)的空間需求上,先後興建公媽廳及公館廳兩大建築組群,前者為陳家祖先祭祀的中心、後者為社交中心,...

@ 文資局古蹟

艋舺龍山寺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代以來艋舺地區泉州三邑移民的拓墾與信仰遷移的過程:隨著清代臺北盆地的開發,艋舺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各行業並組成不同的同業公會「行郊」,...

@ 文資局古蹟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一)較具重要性: 陳悅記家族做為清領時期淡北重要的士紳家族,擁有廣闊的交際人脈,反映在陳悅記祖宅(老師府)的空間需求上,先後興建公媽廳及公館廳兩大建築組群,前者為陳家祖先祭祀的中心、後者為社交中心,...

@ 文資局古蹟

艋舺龍山寺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一)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 1.歷史價值 (1)反映清代以來艋舺地區泉州三邑移民的拓墾與信仰遷移的過程:隨著清代臺北盆地的開發,艋舺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商業中心,各行業並組成不同的同業公會「行郊」,...

@ 文資局古蹟

[ 搜尋所有 0422177661 ... ]

在『文資局古蹟』資料集內搜尋:


與大龍峒保安宮同分類的文資局古蹟

原台南中學校講堂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一九一五年建,台南州立第一中學內禮堂,為日治時期總督府中學校堂建築之代表。 2.該建物入口設有迴廊、兩側圓拱,中央大空間兩側通廊圓形及半圓型下長型窗,紅磚襯白牆成強烈對比,極具特色。

開元寺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開元寺原為鄭氏時期所建「北園別館」,創建於清康熙29年(1690年)命名「海會寺」,清咸豐9年(1859年)訂名「開元寺」,係為七開間五落雙護龍之合院建築,佔地遼闊,寺內遺存跨越鄭氏、清領、日治及二戰...

臺南三山國王廟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7條綜合評定之

開基天后宮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8條綜合評定之

大觀音亭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9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興濟宮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0條綜合評定之

西華堂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1條綜合評定之

海山館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2條綜合評定之

二鯤鯓礮臺(億載金城)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4條綜合評定之

安平小砲臺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公告無資料

妙壽宮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1. 相傳先民拾得漂流至此的王船,起先搭茅草房供奉,至乾隆20年(1755)建造磚厝,後經過多次修建而成今日面貌,因其主祀保生大帝的封號是「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

臺南延平街古井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公告無資料

原英商德記洋行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7條綜合評定之

原德商東興洋行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清朝咸豐8年(1858)在天津條約下臺灣開放安平、淡水兩港為通商口岸。而東興洋行創建於清領 光緒初年(1875~1880年間),...

安平市仔街何旺厝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公告無資料

原台南中學校講堂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一九一五年建,台南州立第一中學內禮堂,為日治時期總督府中學校堂建築之代表。 2.該建物入口設有迴廊、兩側圓拱,中央大空間兩側通廊圓形及半圓型下長型窗,紅磚襯白牆成強烈對比,極具特色。

開元寺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開元寺原為鄭氏時期所建「北園別館」,創建於清康熙29年(1690年)命名「海會寺」,清咸豐9年(1859年)訂名「開元寺」,係為七開間五落雙護龍之合院建築,佔地遼闊,寺內遺存跨越鄭氏、清領、日治及二戰...

臺南三山國王廟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7條綜合評定之

開基天后宮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8條綜合評定之

大觀音亭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69條綜合評定之

臺南興濟宮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0條綜合評定之

西華堂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1條綜合評定之

海山館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72條綜合評定之

二鯤鯓礮臺(億載金城)

級別名稱: 國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文化部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4條綜合評定之

安平小砲臺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公告無資料

妙壽宮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1. 相傳先民拾得漂流至此的王船,起先搭茅草房供奉,至乾隆20年(1755)建造磚厝,後經過多次修建而成今日面貌,因其主祀保生大帝的封號是「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

臺南延平街古井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公告無資料

原英商德記洋行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87條綜合評定之

原德商東興洋行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1. 具高度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 清朝咸豐8年(1858)在天津條約下臺灣開放安平、淡水兩港為通商口岸。而東興洋行創建於清領 光緒初年(1875~1880年間),...

安平市仔街何旺厝

級別名稱: 直轄市定古蹟 | 所屬主管機關: 臺南市政府 | 指定登錄理由: 公告無資料

 |